可持续能源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9:24

可持续能源管理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法制建设

abstract:China’senergyandenergylegalconstructionareadvancingalong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realityofChina’senergydevelopmentrequirestheoptimizationofenergystructu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energy,especiallythenewandrenewableenergy.However,both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existin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toreasonablyexploitandutilizetheenergy,Chinamustpersistinsustainabledevelopmentprincipleandestablishrelevantlymaturelegalsystemthatfocusesonreasonableenergystructure,protectionandinnovationofenergytechnology,riskresolutionofenergysafety,andproperadjustmentandinterventionofenergymarket.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nergydevelopment;legalsystemconstruction

一、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发展及能源法制之路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8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五个实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21世纪议程》并未直接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明确的义务要求,而只是在交通通信部分的文本中提及需要更有效更环保地使用能源(注:《21世纪议程》第7.5段建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促进可持续性能源和交通系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在事隔十年后的2002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实施计划》(又称《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规定了《21世纪议程》遗漏的能源建议,将能源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部分,各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以充分增进人们获得可靠廉价能源服务的机会以及实现在2015年前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此,各国一致赞同以下六项优先性建议:①“加强使用可靠、廉价、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且无害环境的能源服务和资源”。这就要求加速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广泛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或在山区建设适宜的小水电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地区和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能力建设、财政和技术援助支持各国的努力”。②“进一步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此项目承认将现存的农业或林业废料用做能源财富的机会,使生物质利用商业化,并在农村地区加以使用。③“支持转向使用较洁净的液态和气态燃料,这种使用被视为更加无害环境,社会上可接受且成本效率较高”。④“为了实现第一个建议目标,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管理框架,以帮助创造能源部门所需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条件”。⑤“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便实现上述目标并再次“特别注意农村和偏远地区”。⑥“加紧协助和促使贫穷人口获得上文所述的能源系统”(注:《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第8(a)(b)(c)(d)(e)(f)段,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原著序言Ι”第10-11页。)。《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及《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为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及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功利性的短期经济目标;应该实行能源与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应该利用经济和技术资源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但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是规定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在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注:《中国21世纪议程》在2.16段(d)项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的优惠。),这种规定未能全面和明确地确立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矫正,中国的能源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了能源瓶颈的限制。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微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条件。如果其发展是以消耗浪费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际上是以牺牲他人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求得部分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继续,而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为中心的复合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持系统和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备,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二是能源的生产、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2]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4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十一五”期间能源将依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发展,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在能源建设方面,其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撑和法律的规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法制亦应“与时俱进”。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可按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②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③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④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⑤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3]2-3。人们常常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这是因为它是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的和可再生的”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英文中缩写为nRSe(即newandrenewablesourcesofenergy)[3]25。一般而言,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为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为可再生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他则为一次能源[4]。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则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探寻。在今天,失去了能源的支持,社会将是无法想像的。然而,能源的开发利用尽管可以为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也会造成诸多弊端尤其是对环境的损害。事实上,任何一种能源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等。

对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燃烧、耗用等,都会给环境带来损害。煤的开采会污染水质,其燃烧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石油的开发利用方面,采油尤其是注水采油会导致地面沉降;采炼中“放天灯”燃烧的废气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在储运中的燃爆与泄漏可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燃烧中的二氧化碳比煤略少,氮氧化物与煤相似,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硫。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也排放一定的氮氧化物(nox)(注:大气中的nox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污染源所产生的。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电力、化学、国防等工业以及锅炉和内燃机等设备所排放气体中的有毒物质之一。),还有使用与传输中甲烷的损失与泄漏,其中还有一些氡随之进入室内。水力发电尽管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但也可能引发自然(包括地表、水文、气候等)、生物(野生动植物)、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燃料在较差的炉灶中燃烧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烟及有机化合物;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能源来源之一,但风力发电中使用旋转的涡轮会杀死候鸟和本地鸟类;太阳能是一种很有效的能源手段,但太阳能电池在制造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在地热利用中,温泉水中会溶有石头中的有害物质,地热发电目前效率不高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地点,其使用也会带出地下有害物质;而核能虽然具有比较清洁、产生温室气体数量少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小等优点,但却存在核辐射的潜在风险以及对核废料处理的担忧。高技术能源的研究及生产会有助于气候环境的改良,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尚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20亿左右至今仍无法获得可以负担得起现代能源的人们帮助甚微,相反,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会要求一种经济上可行、满足需要、自力更生和无害环境的能源(注:有关能源的利弊两面,可以参见王革华等编著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7页;[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1页。)。

可见,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会存在正面和负面两个向度的影响。如何才能使能源的开发利用趋利避害,无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技术升级,使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能源,并同时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在管理层面上强化管理质量,提高开发利用质量,并防止因能源管理不当而可能产生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使能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环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止因能源开发利用而可能产生的不利和损害。因此,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必须要有因势利导、健全完善的能源法制。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与兴利除弊:能源法制及其完善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切合我国现实的能源法制系统。换言之,我们只有建立了先进、完备的能源法制系统,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源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考量,我们应将能源法制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而不能仅从立法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当前的能源法制建设,除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创制与修订外,还应综合考虑整个能源法律系统的完善以及与相关法律或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并应考虑能源法的贯彻实施、人们的能源法制观念以及能源法制价值导向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专就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的能源法制原则确立、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法制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能源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上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也不应只作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一项原则,而应该作为一国国内能源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得到确立。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和发展法律的基调,是所有国家的关键性标准[5]。这一基准对于能源法制亦同样适用,因而,有关能源的法制亦应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在能源法中确立其为一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原则而不能作为国内能源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得到确立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种“软约束”,缺乏法律的强制力。失去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的支撑,可持续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脆弱的可持续性”,最终就会演变为不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政府和相关企业一起遵循,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

可持续能源的伦理原则有三个: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二是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三是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5]。为避免这三项原则仅局限于一种道义或停留在纸面,就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通过法律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通过这些具体化的规定,诸如:能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的使用应友好于环境;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减少浪费;应积极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建立若干激励机制;应提高公众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应设置能源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机制,等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伦理原则向法制原则的嬗变。

2.能源法制保障架构

为保障能源的稳定安全、有序健康、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而健全的能源法制必不可少。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法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趋利避害机制:

①在能源结构方面,应实行能源多元化机制。基于中国能源储备状况和资源禀赋、现有产业与技术基础,中国能源应建立能源结构调整法制,在法制的层面上落实结构调整的方向、步骤和时段,明确各种能源开采使用的数量与程度,特别是应明确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助推措施,等等,从而促成能源多元格局的形成。

②在能源技术方面,应建立技术创新和保护机制。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是关键。因而,在技术法制方面,应充分支持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我国技术法制的完善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研发优先领域的确定、技术强制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奖励、技术成果的转化与采购、技术成果的保护、技术开发的合作与商业化等等。

③在能源安全方面,应建立能源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安全;二是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尽管是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考虑,但尚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法制方面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只有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机制,方能克服能源供给面临的不稳定性和消除不可预期的风险。为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法制应倡行:第一,节能,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第二,储能,实行能源储备制度;第三,开能,即开发替代能源,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等。在能源使用方面,则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立各类主体的安全义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等多种途径,防范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在政府干预方面,应建立政府适当作为机制。由于能源不仅仅是一个使个人获益的私物,它还同时涉及公众事务,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如果采取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或称非干预主义),就可能产生“公共地悲剧”,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将外部化。但是,如果政府进行过多干预,则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扭曲能源市场,同样也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适当干预的机制,政府应在适当的领域以适当的方式干预能源产业和市场,诸如采取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指导、政府补贴、税收激励、优先采购等措施。

⑤在市场调节方面,应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能源开发利用不可能完全和永久地依靠政府和行政干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并最终应依靠市场。在有序竞争的作用下,市场比政府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市场机制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制,明晰能源产品的产权、确立公平的交易机制等等。但是,由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开发推广的前期,其成本高昂,往往无法与常规能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而为了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在立法上采取一些促其走向市场的举措,如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限制交易许可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9.

[2]阙光辉.全景中国——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6.

[3]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可持续能源管理篇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我们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因而要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联系紧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1.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资源就是在人们在生产中,为了创造经济效益而投入的所有要素,资源是经济学上的专业名词。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不仅指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劳动者的能力,还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体质条件、专业技能以及情商、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

1.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特点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使用价值发挥出来,进而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更高层次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工作方式多样化、多元化,劳动者在工作中体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预见性的激励、组织等措施,实现员工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而不仅仅是员工管理这一个内涵,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人力资源管理,让人才开发和员工管理的手段更加丰富,为了实现岗位和员工之间的匹配性,不仅要进行工作设计、流程规划等,还要进行关系协调等方面的工作;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强调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认为员工是有待开发的重要资源,通过发挥员工潜能来实现员工价值的提升。要实现这个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重视工作设计和职业规划,在工作过程中还要加强业务培训,真正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标。

1.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职能一般人力资源管理包含如下内容:员工职位分析、员工职位评价、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员工管理工作等。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掘员工潜能,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职能:获取人才、整合统一、适时调控、人才激励和开发潜能,这几个职能联系紧密,相辅相成。

1.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分析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采用恰当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开发员工潜能并合理的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包括能够提供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所有个体。从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采用合适的方法获取人力资源并进行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处理个体之间的矛盾,协调个体之间的关系,将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共同实现组织或者团队的目标。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或者团体中的人员作为可以开发的资源,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人才和职能的最佳配合,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将岗位和员工协调后,才能实现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实现组织的共同进步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只有提高了组织的综合实力,才能让成员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进一步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给组织带来更大的贡献,并由此实现良性循环。对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近年来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出现了诸多新的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正在不断发展和革新,并且给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和其他领域的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都非常重视,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时刻关注着政策方针的变化。从宏观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的组织和规划,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能够将科学技术最大化地转化为生产力,尽量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确保我国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平稳运行。

2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催生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完善,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到诸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因此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人们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这两个方面,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2.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即产业结构优化、高产出低投入、市场供求关系平衡。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尽量防止出现生产过剩或者供给不足的局面,将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平衡性,切忌用环境质量的降低和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坚持低碳发展的理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传统产业也得到了优化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趋向健康合理,这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分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速度型转向效益型。经过这一系列的转变,可以看到科学规范的管理各类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源有很多种,如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这其中最核心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够调配其他所有资源,并进行资源的转化和再生产,实际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对经济资源转化效率和财富的质量有决定性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维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就是能够满足对人力资源的最佳匹配和需求量,对人力资源的组成结构进行优化,能够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自市场化经济体制替代计划经济体制之后,人力资源的重心也由包就业包分配转化为自由求职和自由招聘,人才流动性很大,而人才市场也更加开放,人力资源更加丰富。在新形势下,要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要随之变革。

3.1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只有有了规范的制度,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流动人才都会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也是造成人力资源市场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必须实现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部门通过合理调控,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均衡性,现阶段需要重视培养新兴领域人力资源,但也不能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

3.2重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对人力资源的调控,实现可再生人力资源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出台政策、完善法律法规、采取经济手段等宏观方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受到相关方针政策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包含浅层次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还包括更加细化的对各种类型的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经过不断研究开发更加有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而只有政府相关部门才具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权限,例如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维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而政府才拥有足够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因此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福利保障,就必须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必须实现经济和人力资源的同步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平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趋向这个区域的意向会更强,显然经济发达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也较高。因此,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人才可持续再生,而充足的人力资源能够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4结语

综上,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化利用,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素芳.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8).

[2]陶红斌.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4(9).

可持续能源管理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土地管理;管理战略

中图分类号:F311文献标识码:a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资源,尽管我国地域辽阔,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土地占有面积较少,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在当前土地工作中,土地管理战略作为土地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于扩大土地管理工作范围及提升土地管理工作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土地可持续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做好每一项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效的提升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水平,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资源环境也处于稳定的形势下,各方面都开始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枯竭及生态环境恶化还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性目标,在可持续发展中,土地资源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而且还维系着国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安全。陆地上自然资源需要依附于土地进行生存,一旦土地利用缺乏合理性,不仅会对土地资源自身带来较大的破坏,还会影响到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会对部分地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威胁。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土地会出现严重退化现象,还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局部地区出现严重的生态灾难,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土地资源作为国家重要的资产,不仅其自身具有巨大的价值,而且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会产生更高的经济附加值。因此,通过可持续土地管理,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有效的发挥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加快推进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实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实现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措施

(一)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在当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中,需要采取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及行业等多种综合性手段来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同时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有效保证,确保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真正实现。在当前我国土地资源配置工作中,主要采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用途管理及土地市场调节等三种基本手段。其中首先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提前土地资源管理配置和科学配置的节点,通过全面评估和科学对土地资源进行预测,并利用动态管理、常态监测及有效预警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设计,确保土地规划设计的多角度、多目标及动态性。在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中,需要对耕地及农业用地的配置和用途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有效的保证耕地的数量,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还需要充分的借助于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土地资源优化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土地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在当前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数据和信息给予有效的支持,从而为土地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还需要做好土地调查、评价、监测和统计工作,通过土地调查来更好的实现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准确掌握,特别是要做好了土地覆盖和土地变更的调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的开展,确保更好的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需要在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土地评价工作,特别是对于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中的土地适宜性进行开展评价,这不仅能够为集约利用土地提供重要的支撑,而且还能够为土地市场的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还需要强化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监测工作,做好土地日常统计工作,实时对土地数据变化情况进行掌握,为土地各项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三)推进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开始将信息化技术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这不仅有效的推动了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而且土地信息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土地信息的利用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为土地管理可持续战略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加快创新的力度,特别是需要在土地管理可持续战略实施过程中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土地基础建设工作,提高土地资源的管理水平。对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可持续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土地调查评价的技术集成等方面的课题要进行重点研究,加快各种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有效应用,这不仅有利于土地管理可持续战略实施的效率的提升,而且能够将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土地资源呈现出更为紧张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当前土地工作中,土地管理的可持续性是土地管理工作开展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扎实的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采用多种手段及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强化土地管理的可持续性,有效的解决当前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伟丽.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53.

可持续能源管理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S71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2178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森林资源能够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也能够有效缓解环境问题。但是森林资源的再生周期较长,如若毁坏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为此,需要对森林资源加以保护和管理,

1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林业主要是以森林养护为主,从事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木业的产业。我国地大物博,森林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资源占有率较低,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我国森林资源数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但是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譬如,我国森林面积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也较低。其中东北、西南是森林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其它地区的森林资源则非常少,影响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到相应的管理作用;森林资源的转变和开发程度较大,无法确保森林资源的管理质量;缺乏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森林|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森林资源产权不够清晰等。若要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从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现状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

2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依托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科学技术的支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森林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保护。因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变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依托,实施科技兴林的策略,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2.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若若要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必须优化森林资源的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经济林建设,开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研发森林资源相关的产品,调整生产力关系,摒弃落后产业,改善传统产业,重视新兴产业,解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为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竭力为群众创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林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而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与林业产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森林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2.4加大宣传力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植树造林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但是根据相关标准对森林进行评价便能够发现,部分森林建设与环境不协调,森林功能不够完善,达不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标准。而且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整体的森林面积之上。我国林业工作的宣传力度较小,工作范围有限,不能完全确保我国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从各个方面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如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标语、标牌、海报、传单、现场等宣传方式,广泛开展森林资源管理、以及森林防火等内容的宣传,积极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浓厚的宣传氛围,赢得舆论和社会的关注,增强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的意识。只有不断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力度才能让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深入人心,才能促使每个人贡献出自己仅有的一份力量,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质量。

3总结

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不仅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的客观需求。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重视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并加快林政管理的改革,落实森林产权制度,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参考文献

[1]蒋卫丽.浅谈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5(2):92,162.

[2]南雪琴.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3):138-139.

[3]李应兴.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现代园艺,2016(4):210-211.

[4]陆群,田润民,桑华.试析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36(4).

[5]张彦.关于陕西天保工程二期建设发展方向的思考[J].陕西林业,2011(1).

可持续能源管理篇5

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础,因此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分析日益成为企业制定未来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之一【5-6】。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可有效提升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积累独特性的核心知识,创造一种隔离机制限制其他竞争性企业对竞争优势的侵蚀,使本组织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7】。然而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对知识管理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专门研究还很少,如何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至今尚未得以清晰的揭示。因此,研究知识管理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无论对完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还是指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知识管理生态位的内涵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生态位思想逐渐向经济管理领域渗透融合,把生态位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研究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8】。企业间相互关系的本质是企业生态位的相互关系,体现企业的生存状态及竞争地位。Baum【9】认为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资源需求和发展能力方面的特性,是企业与环境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颜爱民【11】界定企业生态位包括态和势两方面:“态”指企业的状态,是企业过去创建、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资源控制及其它无形影响力之和,“势”指企业对环境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能力,它决定企业的未来走向;万伦来【11】认为生态位体现了组织的生存、发展、竞争能力,用“态”表示生存维,“态”和“势”的界面表示发展维,“势”表示竞争维。薛晓芳【12】将知识生态位划分为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等四个维度。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知识管理生态位界定为:组织以一定的知识基础、资源基础为支撑,通过组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而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活动。其中知识资源基础反映的是知识管理生态位的“态”属性,描述企业内部知识积累的程度和技术基础设施的完整性,是企业有效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能力反映的是知识管理生态位的“势”属性,描述企业通过有效的评估、使用和配置知识资源而形成的知识管理能力。

(1)知识资源基础。知识资源基础体现在扩大知识存量、更新技术资源基础设施和完善组织环境三个方面。具备充分的知识资源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内部积累和与外部知识源的合作是扩大知识存量的有效途径。完善网络数据基础平台、系统功能程序平台、组织业务管理平台,升级组织的技术基础设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保障。设计良好的政策、管理、激励系统及部门分工等,形成促使员工高度参与的企业文化是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

(2)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等四个方面能力的增强和提升。知识获取能力体现在组织员工通过智能检索,多途径、多模式、多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共享能力既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共享知识的能力,也包括与供应商、客户、战略联盟成员之间共享知识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是指组织员工对获取、吸收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应用到工作流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组织创造竞争优势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通过整合内外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提升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3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

对于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特别是可持续竞争优势,有着不同的理论解释,其中产业结构学派和资源基础学派影响较大。以porter【13】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学派坚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性,尤其强调市场结构不完全性的决定作用。但学者Lippman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这说明企业表现为超额利润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来自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于是出现了以Bar⁃ney【14】和teece【15】为代表的资源基础学派,该学派坚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提出异质性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资源基础学派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但是经过众多学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即: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长期积累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在短期内无法形成,有些资源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形成,并与其他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甚至不可分离,因此难以模仿,从而形成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因此,本文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因其独特的资源、知识和技能而在市场上持续获得高于平均盈利水平的市场表现。可持续竞争优势并不是特指或局限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某种优势,而是指在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够适应组织系统的演化,持续突破优势发展中的均衡态,并能够适时地实施相应的创造高度顾客价值的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竞争者都无法同时成功的实施这些战略,而且也缺乏进行模仿或复制这些战略所带来的全部收益,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该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持续获得高于市场平均盈利水平的表现为股东和客户创造现实和潜在的价值。②构筑模仿障碍的能力。构筑竞争优势的隔离机制是企业长期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因其异质性资源和能力形成高度专业化和差异化,增加了模仿的复杂性和障碍。③持续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了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扩展性,而且创新的速度要快于或者同步于技术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速度。

4知识管理生态位与可持续竞争

优势的内在关系模型当知识要素从其他生产要素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时,企业的竞争优势本质上就体现为企业的知识竞争优势。知识竞争优势来源于知识资源基础的积累和知识管理能力两个维度。知识资源基础是从知识和资源支撑的实体性角度来说明企业知识、技术与技能的独特性和价值性;知识管理能力是从知识的过程性方面显示企业转移、共享、应用和创新知识从而使其物化成能为客户提供特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两者的协调匹配和有机统一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4.1知识管理生态位中“态”与“势”的关系

企业实行知识管理首先要了解自己现有的知识状况,建立知识库并对其进行维护更新以扩大知识存量,知识存量的增加来源于两个方面:挖掘内部知识的潜能和获取外部知识的合作。知识存量的扩大使知识产生作用的范围增大,而在内外部知识转化为知识存量的过程中,知识共享和创新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技术资源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支撑平台和物质载体。主要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网络以及共享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库等组成。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能在各个层面上与知识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形成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和知识管理能力。包含了流程、组织结构、培训教育和激励在内的管理体系,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载体,如果组织管理体系与知识管理的精神相违背,即使具备充分的知识资源和较强的技术条件,也难以有效的推进知识管理。因此,组织内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环境氛围,员工团队精神、企业荣誉感和职业道德等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推动知识管理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从生态位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出,反映“态”属性的知识管理基础平台和反映“势”属性的知识管理能力是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的。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①知识管理基础平台是知识管理能力形成的前提和载体。只有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基础设施,并且具备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后,才有可能形成知识管理能力。没有知识储备和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知识管理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②知识管理能力对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和技术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又起着促进作用。知识管理能力越强,组织知识沉淀和扩散的速度越快,技术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越高;反之,知识管理能力越弱,获得的知识越有限,技术基础设施的功能就越难以发挥。

4.2知识管理生态位对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路径

在企业已有知识转化为企业价值的过程中,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内部化尤为重要,只有当隐性知识显性化,继而显性知识内部化之后,即组织将从内外部所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存量的时候,才能为组织成员所共享并运用这些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去,知识才能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知识具有相对不易流动和“粘滞性”的特点,在知识扩散过程中很容易形成粘滞知识,使知识得不到充分的转移和共享,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完善企业所建立的组织记忆系统和传播网络等基础设施,才能使组织通过学习所吸收、积累的知识在组织成员间得到有效的激活和使用,使组织知识存量增加,知识产生作用的范围扩大,从而实现持续不断的为客户创造新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当已有的知识存量为客户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那么这种价值创造能力随着增量知识的产生得以保持和增强,从而也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或扩大。熊彼特认为,任何市场中都存在相对静止的阶段,此时具有优势产品、技术或组织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正利润。当旧的优势源泉被破坏并代之以新源泉时,这种相对静止阶段将由于基础性“冲击”或“不连续”而发生中断。只有利用冲击创造机会,在下一个相对静止的时期继续获得正利润,才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即企业应该在前一个竞争优势开始衰退之前,就着手构建另一个新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企业的创新过程开始于解决问题的新思想的出现,这种新思想往往来自于创新人员以外的信息或知识交流带来的启示,企业通过知识获取和辨识机制的筛选后,形成分类知识沉淀于组织之中,进而创新人员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获得来自于企业知识库的知识,并通过自身的选择、吸收与集成,有意识地寻找将新思想转化为创新目标的途径,在与创新团队成员经过思想、智慧的碰撞达成共识后,将新知识成功用于解决创新中遇到的问题,至此完成了整个创新过程。创新成果通过知识管理机制沉淀于组织之中,强化了知识创新能力。随着创新过程的反复,基于技术基础平台和知识管理能力的持续创新能力就可为企业构建起相互连接或继起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的知识积累是企业获取超额收益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赚取“李嘉图租金”和“张伯伦租金”,而且还可以通过不断知识创新,为企业创造出“熊彼特租金”。但是该观点依赖于一个关键的假设,即企业能够保护它的知识不被盗用或者被竞争者所模仿,显然积累具有难以模仿和排他性的知识就成为赚取租金、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而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则可以创造一种隔离机制和较高的模仿壁垒以限制其他竞争性企业对竞争优势的侵蚀。知识管理能力形成的过程通常涉及到核心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管理方法和组织成员洞察力的高度集成,促使个人和团队的隐性知识得以群化,使组织整体思维变得越来越默契,从而形成组织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这种知识结构体系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过程的复杂性增加了“原因模糊(causalambiguity)”,形成一种有效地隔离机制来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被竞争对手模仿或盗用,从而使组织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5结语

可持续能源管理篇6

一、国内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

1、国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报告中指出的关于利用森林实现可持续未来的战略呼吁各国改革现有政策、法律和制度,创建一个能保护并增加现有森林资源的有利环境。同时,各国应加强在可持续森林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确保政府、公民、社会以及私营部门都能参与其中,不断优化森林的管理、监测、评估和经营。SoFo2012指出:森林的一个新的心脏——绿色经济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能够促使企业家追求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的政策和方案。

Js.maini(1992)指出:制定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需要协调人类活动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理的和物理方面,人类活动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因此,监测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是至关重要的;khadka(1992)指出,在尼泊尔,教育农民认识到环境退化的经济后果和采用合适的示范技术引导农民造林与管理森林资源,不失为一种解决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两难抉择的方法;ahmad(1994)提到,巴基斯坦通过社会林业和农用林业的推广来鼓励农民种树以促进天然林的有效保护;RobertR.Gottfried、CharlesD.Brockett和williamC.Davis(1994)通过比较哥斯达黎加的广泛的政府干预的oSa模型并结合自然森林管理的可持续性,提出了相对自由市场的方式来促进森林资源管理的技术变革和产业推广;马来西亚通过对热带天然林实施的一致经营作业法、选择经营作业法和伐后天然次生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法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并取得了成功;RebugioL.L.和CamachoL.D.(2003)指出森林可持续管理意味着关于森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看、想、做的一种新的方式,因此,新的政策、程序和方法,以及新的机构和个人的能力(知识,态度,价值观和技能)在森林可持续管理中是必要的。Bogatajn(2010)针对斯洛文尼亚的森林管理措施特性提出建立森林服务网络作为需要的扫描仪为人们提供服务;智利通过美洲开发银行的协助,以支持国家林业的机构,ConaF,来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要做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我们首先要实现思想理念与模式的转变。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在《关于推动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建议》中提到,要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树立可持续经营的战略思想,而且要加速有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的转变,使我国的森林经营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余小发(1999)针对江西省森林资源提出实施“两高一优”的经营模式,即高产、高效、优质。我们要转变以生产木材为基础的经营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营思想,森林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崔莹、王桂媛,2010)。

分类经营和明晰产权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森林资源市场机制体系、产业体系、管理体系等不健全的问题,胡锦宣(1998)、江泽鹏(1998)、黄庆丰(2001)、傅循晶(2004)、崔莹(2010)、刘勇(2010)、周雯(2010)、赵勋(2011)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他们所研究的区域都提出了科学规划、分类经营这一举措。张世强(2010)等人强调明晰产权、加强林改工作,他指出,产权不明晰是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的原因之一。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中也强调要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明晰产权,激发森林资源发展动力。

林业产业化与森林认证应该纳入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关于林业产业化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江泽鹏(1998)等人指出:实现林业产业化进程将使森林资源逐步走上良性的永续利用的轨道。林业生态建设向林业产业化转变,是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最佳选择(王建军,2010)。白涛(2009)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认为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二是通过森林认证,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他还分析了湖北森林资源的现状,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管理不力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1%;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蓄积量不足世界森林蓄积量的3%,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居民对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薄弱、森林资源的经营与管理难度大,超限额采伐、毁林开垦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面临较大的危机。

2、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体系不健全,产权不明晰。由于经营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权责的不明确,明抢暗偷、林地纠纷现象时有发生,每个人都想占有林地从中获益,导致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掠夺性开采强度加大,林牧及林农矛盾难以解决。

3、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宏观领域进行定性的分析,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涉及很少。

4、现有技术水平与思想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也是制约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鼓励优秀学者出国留学,为的就是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带回来,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较发达国家落后,一些先进的思想技术跟现有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部分地区资金投入不足及营林造林越来越困难。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方财政困难,对森林的投入也较少,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部分林区都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条件差,森林生产和再生产能力低,造林营林难度大,资金又十分有限。所以,生态环境仍然是阻碍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问题之一。

6、我国森林认证起步较晚,步伐缓慢,森林认证体系不健全,尚未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在开展森林认证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缺乏规范的认证林产品市场;森林经营单位缺乏驱动力;认证的成本费用比较高;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很少有人关心产品原料的来源;森林认证能力建设的缺乏等等。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经营与管理体系,明晰林权。《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中提到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部分地区发展滞后,林地纠纷现象仍十分严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经营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林权制度的落实。

2、大力开展林业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和倡导相关学者对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进行大量的研究,不要只是停留在层面上,应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实际解决森林资源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的问题,并对于具体怎么做作出相应的阐述。

3、转变森林经营方式,分类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想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转变森林经营方式,减少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新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战略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化体系,对森林以及林产品进行分类经营,分类指导管理,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处理森林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4、加快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交易制度,创新服务内容。林业产权交易所的建设对于探索建立健全林业产权交易制度、机制,规范林权流转,创新林业资源交易产品和服务内容,聚集林业各类要素资源,完善林业产权融资等配套功能,全力打造林业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服务平台,打造促进林业产业化的支撑平台,打造促进林业各类资源转化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林业资源交易平台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目前建成的林权交易中心仅50多所,数量不足,应加快建设的步伐,同时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地来规范交易,使林地、林木、林产价值得到最佳的体现,推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发掘市场潜力,发展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森林旅游是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对于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人们身心健康,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森林旅游已由传统的观光扩展到考察、度假、运动、疗养等多个范畴,成为旅游中的热点。2007年我国森林旅游社会综合产值近1200亿元,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9.57%,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因此,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特别是在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生态脆弱区,将成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主要趋势之一。

6、加快开展森林认证的步伐,完善我国森林认证体系。森林认证是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促进林产品贸易,拓展林产品市场,加快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为了森林可持续发展而推行的“森林认证”得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森林认证同时也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局面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将FSC认证作为林产品进口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森林认证逐渐成为我国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实践也证明森林认证的重要性,比如在我国广西、福建等地开展认证后,林场的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和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成效凸显。在全球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力开展森林认证,完善我国森林认证的体系,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

【参考文献】

[1]Js.maini.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orests[J].Faocorporatedocumentrepository,1992.

[2]ahmadKhanm.theenvironmenttodayanditsdecay[J].Journalofruraldevelopmentandadministration,1994(3).

[3]陈永富、王松龄:马来西亚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方式[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6).

[4]Bogataj,n.Socialcontextasapillarofsustainableforestmanagement-aSloveniancase[J].Zbornikgozdarstvainlesarstva,no.90,2009.

[5]崔莹、王桂媛:论森林资源管理与可持续经营[J].民营科技,2010(6).

[6]黄庆丰、吴文友:安徽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1,15(3).

[7]崔莹、王桂媛:论森林资源管理与可持续经营[J].民营科技,2010(6).

[8]刘勇、曹晓涛:关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营方式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10).

[9]周雯:贵阳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经营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4).

[10]赵勋:牡丹江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11(1).

[11]张世强等:科学发展经营管理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J].何北林业,2010(1).

[12]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J].林业资源管理,2010(1).

可持续能源管理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

前言

森林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林木在生速度缓慢,如果过度的开发、忽略科学的保护及管理,将给我国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使其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面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状况,有必要针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法及措施进行研究。

一、现在国家森林资源状况的分析

林业主要是由林产产品的生产加工、资源的保护经营、公益事业等共同组成,它主要是对森林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因此存在大量的林地资源。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均林木资源占有率就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不过随着国家对林业资源保护及管理工作的不断重视,我国森林总量正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受到传统因素影响,我国森林资源依旧存在分布不均匀、林木质量差等问题。并且,我国森林资源以东北及西南地区为主,其他地区受到环境等因素影响,森林保护及管理工作均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从而导致了我国森林资源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落实。

二、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2.1管理部门未能发挥作用

林业管理部门是保护、科学管理、利用林业资源的重要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缺乏科学的保护及管理规章制度作指导、各部门功能重合、责任及任务划分不清、仅仅重视面子工程,最终导致这些部门形同虚设,全部成为了摆设,最终无法有效的发挥保护及管理森林资源的职能作用。

2.2过渡的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

部分地区为了一己私利、加快地区经济增长,开始明目张胆的非法开发森林资源,建设森林别墅及森林旅游设施,最终导致大量的林木被无端砍伐,致使森林资源总量快速缩水。另外,管理部门对林地与非林地的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林地和非林地保护的严峻形势,从而制约了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3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制约,相关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工作开展也仅仅是表面工作。加上上级部门监管不力等因素影响,导致很多个人及企业大肆偷盗林木资源,造成了森林的过度砍伐及资源流失现象频发。

2.4森林资源林木质量不高

受到森林资源内部树种单一性、生物多样化不足、虫害病害频发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森林资源内部的林木质量低下,无法发挥正常的森林效益。

2.5森林资源产权模糊森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国有林区内部大多由林业企业进行管理,但是他们也经常进行资源的开发。有时在不经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大肆盗砍林木、开发林地,最终就出现了森

林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剧烈博弈。并且,部分地区领导无视法律,私自指挥开发资源,最终造成了林企、地方及国家利益产生了矛盾,使得国家利益成为了最后的牺牲品。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森林资源保护方法及措施

3.1对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完善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及保护的法律法规,然后切实的落实相关指导性条例及政策。要求下级单位熟练的使用相关法律,强化对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部门的制约,提高其森林资源的管理及保护能力。另外,森林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各项法规及政策实施监督,完善监督机制的建立,有效的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的效果。林法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根据森林资源管理及保护的实际状况,基于可持续发展且多元化的视角出发,要积极的利用税收杠杆控制及保护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政府要制定宏观政策,维持各方利益的均衡性。

3.2适时的推进林政管理改革

面对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基于林业发展现状出发,制定林政管理改革方案。面对出现的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制定对策进行处理,比如定期进行树木成活率验收、林地管理办法、设置森林采伐限额等措施,以高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有效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快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科学建立

国家要重视林业资源的产权管理,完善森林资源有偿体制的建立,明确森林产权划界问题,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从而控制森林资源的使用。因此,完善森林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才能对森林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监督。通过发放林业产权证的方式,进一步对森林资源的使用权进行明确,且森林资源的产权人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和要求来利用森林资源,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另外,要明确森林资源开发产权人的资源可持续开发责任,强制其承担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义务与责任。

3.4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

林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直播资源等宣传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的重要性,持续宣传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公民的关注度,让公民自觉遵守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的各项条例,为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奠定基础。

3.5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做好森林资源的火灾、虫灾、气候灾害防护工作将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及管理效果。当前森林大火灾害已经成为森林资源首要威胁。因此在森林资源的管理中可以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林木、定时喷洒病虫害防治药物的方式防治病虫害疾病。然后再此基础上,要提高森林资源防火意识,积极采取各种手段预防火灾的发生,其包括火源管理,林火预报,防火规划和利用森林植物和树木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林火隔阻系统的建设等,妥善的现代化扑火队伍,做到发生森林火灾及时扑救,降低火灾损失。主要的灭火技术措施有扑打法、水灭火法、土灭火法、风力灭火法、化学灭火法、以火灭火法、航空灭火法、人工催化降雨灭火法等。

结语:

积极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森林保护体系等,才能够确保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让森林资源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得以最大化发挥,最终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南雪琴.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

[2]蒋卫丽.浅谈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5(02)

可持续能源管理篇8

【关键词】企业;财务能力;持续发展;培育

1、企业财务能力综合特征的探讨

企业的经济资源从总体层面来讲属于广义范畴,包含人力资本、资金、技术、原材料与技能水平、企业管理运营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等。企业财务能力涵盖历史依存性,属于企业管理遗产,体现了企业成长发展进程中逐步积累而成的财务资源,因而具有无形性、非交易性、专用性与非替代性特征。伴随企业现代管理经营理念的逐步确立以及管理手段的持续应用,企业核心管理能力之一的财务能力,其资源性特征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与强化重视。企业财务实践管理具备综合管理与价值管理特征,在创造企业价值与控制成本层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研究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目标便在于创造企业价值、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进而有效完善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态势。企业财务能力的柔性化特征主要指基于现行财务水平位于变化环境中进行旧资源整合并全面发掘新资源,进而有效实施企业财务资源组织,合理应对企业突发事件,有效提升其综合管理水平。企业财务能力与其发展相伴而生,虽可被人们有所感受,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培育,然而却无法等同于他类生产要素基于市场交易展开买卖,因此体现了不可交易性。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复杂环境之中,令其战略会伴随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进一步决定企业财务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内外条件环境的变化处于动态发展状态。

2、发挥企业财务工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策略研究

2、1战略化财务管理的推行,确保企业财务能力培育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战略化财务管理便是基于战略思想实践于财务管理领域实现的发展与延伸,是财务与战略之间良好的有机结合。实施战略化财务管理进程中企业决策管理者应依据企业发展特征与需求制定战略整体目标,基于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良好分析,进行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借助企业综合内部能力将上述战略财务规划付诸实践,并在具体实施进程中进行评价与控制的动态管理。再者我们应以分析理财环境与企业战略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综合围绕战略目标进行财务活动规划,服务并服从于整体企业战略。伴随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持续生存及发展就必须积极构建自身财务能力进而占取竞争主动与优势,在努力发展进程中强化财务管理战略研究,创设满足自身特征的财务实践战略。实践发展中企业应努力增强差异化战略实施,基于财务资源特性体现企业特有的财务能力,同时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不应单纯的由财务理念出发实施理财,而应追求自身财务的最优化发展,应着眼于未来、立足长远科学判断企业财务活动,最大化提升企业财务能力,促进企业在战略化财务管理中实现健康、稳定与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2、2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能力

企业资源中财务资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企业控制或拥有的能够基于货币计量的各类无形或有形资源为硬财务资源,而其控制或拥有的基于智力的潜在收益性无形性知识资源,例如财务战略、管理制度、体系、理财文化则为企业软财务资源,该类资源是企业财务能力转换的关键与基础因素。随着社会大众不断深化资源认识,其外延与内涵持续拓展,企业只有实施合理的资源配置,重新进行优化资源组合才能有效降低资源耗费,最大化获取资源增量。因此企业财务实践管理进程中首先应合理安排融资结构,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同时还应合理分配资本,配置投资资源进而有效调整资源流量及流向,进行内在资本结构的有效安排与结合处理,提升企业资本收益率与产出稀缺资源率,基于市场环境尽量获取财物优质资源的有效支持进而令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2、3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充足,激发企业持续发展财务能力

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进程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因此我们应秉承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提升企业价值与核心发展力的基本途径在于增强未来企业获取现金净流与盈利能力。拥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便拥有财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能良好的驾驭企业发展各类财务风险,并降低不当财务政策引发的企业损失。企业未来倘若具有重组的现金流量便不必担心由于过度债务引发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不良损害,倘若企业盈利未来前景黯淡,仅过分的依赖债务融资则会濒临破产边缘。由此可见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储备充足的现金量,提供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的有效支持,令资金位于企业外部与内部实现流畅运转进而令企业价值持续增值,同时企业现金的净流量我们应控制其为正数,进而为企业创设持续不断的现金流量,令企业通过财务足够现金流战略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财务能力。

2、4促进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与创新化发展

企业财务工作实践中我们应积极主动的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重组企业流程,适应性构建企业组织财务模式,激发财务人力资源综合潜能,开发财务信息资源优势,进而有效提升财务工作效率,优化企业财务活动,协调处理企业财务关系,并有效预防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企业财务工作的创新化发展应促进制度与管理层面的创新,适应新时期动态变化的环境实施财务要素的重新创新组合,建立与重构企业综合财务能力。企业财务创新内容应包含思想层面的创新,即引入新思路、新观念、新理论、新观点与新体系,同时应包含手段层面的创新,即新程序、新方式、新操作流程、新公式、新措施、新建议等,体制方面则应体现新规范、新管理与新模式,进而令企业在持续不断的创新支撑下实现财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信息化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综合强劲的财务能力,将其作为能力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科学财务管理战略、实践发展策略的良好制定真正在优质财务能力建设中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纪书,郭守林,杨可玺.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冶金信息导刊.2010,(4):101-102.

[2]丁春贵,曾小玲.论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制约因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可持续能源管理篇9

如今,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社会对各类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其中,为改善生活环境起到决定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愈发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能够更好实现森林的生态功能,体现森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因此,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中森林经营和森林管理工作的不足,能够针对现有的森林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强化森林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进而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管理;策略

在森林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意义非常的重大,其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满足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管理的需求。然而,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因此,应该在突破现有局限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

一、可持续经营中森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为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森林资源流失非常严重,森林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森林的过度砍伐会导致森林内部结构过于单一,从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困难重重。森林管理部门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时,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会进行森林的过度采伐,导致森林资源越来越匮乏,森林的优良树种减少,风倒灾害发生,土壤沼泽化。

二、可持续经营理念背景下森林经营管理的相关原则

(1)生态可持续原则

在进行森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合理的经营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能够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较合理,应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中,应该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基本原则。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能够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相关活动,对各类经营活动对森林造成的破坏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分析森林在遭到破坏后可恢复程度,以及分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2)公益可持续性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公益性原则,优先实现社会公益性,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应该通过动员各部分社会力量,在对社会的长远利益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制定。让社会成员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社会上相关的宣教工作,能够使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深入人心。森林经营应该与当地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建立相互协调的机制,在确保当地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3)坚持利用可持续的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分析森林物种的生长速度,以便能够确定森林采伐的规模,制定相关的计划,能够确保森林资源再生功能的相对稳定,能够使森林产品得到高效的、持续性的利用,确保森林资源的使用和再生呈现出动态的平衡,实现森林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借助利用的可持续原则,能够实现森林的长久利用,将资源的均衡利用理念贯彻到其中,能够使可持续原则得到升华。可持续原则也应该落实到木材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对森林基因库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可以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森林物种更加的广泛。

(4)系统性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系统性原则,应该将整个森林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的构造,在对森林经营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出发,确保整个森林系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在整个森林系统的内部,实现森林经营活动和森林生态管理的密切联系,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活动规划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突出重点,进行有层次的管理,能够使其符合管理的要求,同时能够针对森林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式。坚持系统性原则,能够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中站在整体的角度思考,统筹全局,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整个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角度上建立合理的管理方案,实现科学的经营策略的应用。

(5)经济合理性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方略的制定中,应该注重经济化原则,预防经营管理者遭受重大的损失。在进行经济性论证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相关市场,严格遵循市场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可靠的数据分析获得最准确的市场情报。经济合理性原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如果森林经营决策中存在一定的误差,那么森林资源的压力就会明显加重,所以森林经营管理者应该在制定相关原则的过程中三思、谨慎,在对一些不确定的事项进行规划时,应该通过分析调查的方法,坚持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的原则等。

结语:

现在,我国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且森林物种比较单一,出现乱砍滥伐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坚持可持续原则,应该在坚持了公益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使森林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确保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何振仲杨艳波单位: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森林可持续经营背景下的森林经营管理原则[J].农业与技术,2016,02:190.

可持续能源管理篇10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各地水环境污染和短缺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基于此,如何对水文水资源进行保护和有效利用已成为当下资源研究的主要课题。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秉着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对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加大重视力度,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切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问题,使其早日实现共享目标。

1信息共享现状分析

通常情况下,环境保护措施、水文水资源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等都离不开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利用和参考,所以,无论是国家水资源管理,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都要以水资源信息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彻底落实,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共享,则是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才能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尽早达到共享目的。目前,我国在水资源信息共享方面,仍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如缺少完善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因此,各地水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对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水资源的全面发展。

2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信息共享问题

缺少规范化的共享平台技术。我国是一个疆土十分辽阔的国家,各地区的水文水资源,无论是分布比例,还是水质特征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别,所采用的信息共享平台技术也各不相同。我国对于共享平台技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所以这就导致有关部门在使用水文水资源数据库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也给实现信息共享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3加强信息共享的有效策略

3.1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

水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系统涉及多项管理内容,如:抵制水土流失、构建水利规划、防汛控制、水资源有效利用管理方案等,为了使这些管理工作能够达到相关标准,有关管理部门就要大力加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引入,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信息化管理措施,这样才能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使其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能够达到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的有效建立,既符合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需求,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又可以帮助相关管理部们严厉打击一切违反水资源管理规定的不法行为,进而大大减少资源浪费情况,给可持续发展下水资源信息共享创造了可靠的保障。

3.2构建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

要全面搜集与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相关的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尽量采取分布式水文模型来进行,因为该模型技术采取的是数学物理的分析手段,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仅能够监测出这些数据资料的可用性,而且对其分析和处理也起到了很大的实效作用。对这些分析和整理后的水资源信息进行安全传输,使其发挥出一定的运用优势,能够真正落实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管理工作中,为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结语

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是我国水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工作趋势,其不仅可以提升我国水文现代化管理水平,而且对于促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完善的法律规范、构建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信息共享技术标准,这样才能做到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其信息共享和利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明宇.如何实现水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共享[J].科技与创新,2015(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