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十篇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十篇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06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篇1

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及问题

(一)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1.机构现状辽宁省有省级、市(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111个,其中省级43个,市属68个(见表1)。全省农业高校有三所,分别为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职业学院(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另外,还有农业中专学校6所,省市县三级都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辽宁省农业推广系统,省市县乡四级机构总数5184个,人员编制33627名,其中基层机构(县乡两级,下同)5065个,人员编制31637名(见表2)。2.人才队伍现状目前,全省科研机构现有职工4638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为28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800人,中级职称960人,初级职称620人。一是在现职人员构成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60.47%,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人员占11.02%,行政人员占5.86%,工人占22.66%(其中省农科院工人占32.60%,数量过多,影响科研工作)。二是离退休人员总计为3072人,与在职人员的比例为0.66∶1,其中省农科院为0.83∶1,负担有些过重。三是从学科专业结构看,农学(含土肥、植保)专业过多,占22.93%,相对而言蔬菜(3.39%)、特产(5.71%)、畜牧兽医(4.89%)、水产(4.67%)、生物技术(4.03%)、计算机(1.28%)、加工(0.75%)、经贸(1.32%)等专业人才偏少,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四是年龄结构,小于30岁的占19.61%,31~40岁的占40.86%,41~50岁的占28.47%,51~60岁的占11.06%,老、中、青的比例基本符合科研工作的要求。五是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结构,博士占0.89%,硕士占4.42%,本科占43.12%,大专占30.31%,中专占10.63%,其它占10.63%,从中可以看出高学历人员所占比重过小,大中专学历所占比例过大。六是职称结构,正高级占6.06%,副高级占22.50%,中级占34.24%,初级占22.33%,其它占14.87%,高中初比例为1∶1.25∶0.83,高级偏多,中初级偏少,不尽合理。据不完全统计,在辽宁省农业推广系统,省市县乡四级机构总数5184个,人员编制33627名,其中基层机构(县乡两级,下同)5065个,人员编制31637名。从总体情况看,县(市)及以上农业推广系统基本上能够按照编制严格执行,确保不超编。截止2010年底,辽宁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数量达6123人。从学历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占总数的0.03%;具有硕士学位的49人,占总数的0.8%;大学本科1618人,占总数的26.4%;专科2643人,占总数的43.2%;中专及其以下的1811人,占总数的29.6%(见表3)。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668人,占总数的10.9%;中级职称2602人,占总数的42.5%;初级职称2191人,占总数的35.8%;其他660人,占总数的10.8%。从性别上看,男性3912人,占总数的63.9%;女性2211人,占总数的36.1%。辽宁省农村人口2328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365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31万人,占农村劳动总量的2.3%。从人才类型上看,全省生产型实用人才19.7万人,占63%,其中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占60%左右;经营型实用人才6.9万人,占22%;技能服务型实用人才2.3万人,占7.5%;技能带动型实用人才1.9万人,占6.2%;社会服务型实用人才0.4万人,占1.3%左右。从学历结构上看,全省农村实用人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758人,占1.2%;高中、中专学历的25682人,占8.2%;初中学历的273109人,占87.2%;小学文化的10336人,占3.3%;未上过学的313人,占0.09%。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见表4)。从技术水平上看,全省共有农民高级技师1879人,占0.6%;农民技师4072人,占1.3%;农民助理技师1879人,占0.6%;农民技术员8770人,占2.8%;没有或未评定农民技术职称的29.7万人,占94.7%(见表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辽宁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从总体上看是研发人才较强,推广和实用人才还显不足,特别是在能够引领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及应用方面还需不断努力。(二)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体制不合理,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由于受政策和体制的限制,在辽宁省许多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归属乡镇政府,而不是以前的“垂直管理”———由县(市、区)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与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仅是业务指导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技推广工作失调,工作效率极为低下。其管理体制不顺不仅体现在工作效率上,而且还体现在用人和资产管理上,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忽视或者淡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科站工作人员经常被政府部门抽调,其用人机制不科学;非专业人员占编严重,甚至在个别推广站非专业人员超编,严重阻碍了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使用。据调查,铁岭市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农科站)96个,核定编制700个,实有人员1060人,超编360人,能够正常开展业务工作或者勉强维持糊口的乡(镇)农科站仅有46个,占总数的48%,而过半的农科站只能靠职工自己从事经营活动和从事二、三产业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基本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瘫痪局面。辽宁省各乡镇仍是五站合并为一个农科站,营口市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任压在了农科站,原来的林业站站长分管农业技术推广,原来的畜牧兽医站只有5个编制,多余人员每人给1000元进行人员分流。与此相反,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缺编现象,据2011年辽宁省农委对全省64个市以上农业科研单位的调查,总缺编人员所占比例为21.05%,其中省属机构缺编占25.74%,市属机构缺编占11.38%。在基层的乡镇,由于编制限制及招聘的大学生多数为女性,不便于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老龄化现象,现有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左右。2.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专项经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缺乏,人员经费难以为继。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其经费应该由政府专项下拨,但是,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迫于经费紧张或者严重超编,没有或者很难满足全面的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的专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进而无法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低下,积极性不高,新技术在基层难以扩散推广。据铁岭市各县区填报,全市乡镇农科站年需人员工资及经费总额1162万元,而目前能够解决的仅有231.7万元,年经费缺口930.3万元,乡均缺口经费达9.6万元。3.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三老化”,服务难以保障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三老化”问题严重。就是说,人员老化,结构老化,知识老化。在调查中,许多地区农业科研人才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特别是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骨干力量人员老化,新进人才又缺乏实践经验,出现“断层现象”,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农技推广人员偏少。据调查,营口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占21.9%。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及时补充专业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迫在眉睫。目前,辽宁省农业部归口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内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73.7%,其中非全日制学历或非农学历的不在少数。2003~2007年的4年中,全省仅种植业基层站接受过3个月以上业务培训人数,只有在编总数的9.2%,而同期新接收的农科毕业生仅有145人。很多乡镇农技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分配到1名正规农业高校的毕业生。在许多地区,农业科技人才知识老化问题严重,经常凭借经验行事,缺乏经常性、前瞻性、时效性的最新科学技术更新培训,使之发挥推广最新科学技术的作用受限。即便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也普遍存在培训方式简单,收效不明显,大多数培训依靠项目而来,缺少常规实用的轮训机制。由于农技人员数量少,相对的服务对象数量加大,技术推广活动范围拓宽,难以得到全覆盖,特别是农忙时节和关键时节,很难实施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由于农技人员素质有限,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过程中,其讲解和示范能力也必然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多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只能将服务重点放在产中这个环节上,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还不能开展有效的服务。4.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研、教育、推广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分别归属与不同的政府部门,各环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我国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只有不到40%,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的培训往往无法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农民对政府办的培训班积极性不大,农民更希望了解实用的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由于知识更新缓慢、现有推广人员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较不明显。

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为了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方面,应该恢复乡(镇)农科站隶属于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撇清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扩大编制,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到农村来。另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落实基层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补贴;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专业人才流失。建立完备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见图1),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推广力度。图1(二)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专项经费投入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在保证人员经费的基础上,加大业务经费的投入,确保培训经费、科研经费都由政府出资。各级政府还要科学合理地设定编制(含辅助人员编制),对于农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大的地区要加大力度,切实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切实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确保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科学稳定有序发展。设立专项基层农技推广经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由省、县级财政共同承担。省级经费投入以转移支付方式拨付给县级,县级经严格职能分工和绩效考核发放到农技推广机构,支持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开展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完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包括人员聘用、职称评审、分配激励、学术研究、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落实基层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补贴;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专业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实践能力。选聘优秀的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分别到各市地、各县市区挂职副市长、副县长,负责农村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对于优秀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工作一定年限后,逐步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对于挂职锻炼的优秀人才,可以继续提拔重用或者选送到农科高等院校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储备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四)建立科研、教育与推广沟通机制从公共农业推广服务横向体系看,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体制。一方面,可以采取本地区基层农广站之间交流,也可以采取本地区基层农广站到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地区交流或者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教师或者研究人员到基层推广站交流任职,进行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及应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在培训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农业科技人才参加培训少、期限短、收效少、内容不匹配等矛盾,要增强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各个农业推广站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机制的建立,对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农业科技进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于科学研究成果的申报、研究、结题及成果转化,都要强调相互联合,经常沟通,使农业科技进步研发及推广经费充分发挥效能,真正地科学使用经费,真正地使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各个农业推广站之间也应该加强经常性沟通,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亲身了解农民关心的问题,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趋势,进一步使最新科研成果最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经常性培训和知识更新。

本文作者:杨燕翟印礼工作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1-0309-02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研部门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运用、基础建设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图纸、图表、录音、录像、照片、食物、标本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包含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推广运用的重要依据。

地方农业科研推广单位主要从事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与创新,县乡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承担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单位实际,就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的重要性、归档范围与要求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

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德宏州农业局的公益性一类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事业单位。单位由行政办公室、水稻研究室、玉米研究室、马铃薯研究室、蔬菜研究室、经济作物研究室、新技术研究室(小麦、魔芋、间套种技术课题组)7个行政机构组成,主要负责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与创新,县乡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还分别承担了农业部、省农业厅、德宏州下达的各项项目,例如2014年,我单位共承担国家、省、州各类农业科研、科技推广项目30余项,项目资金累计500余万元。集体或个人荣获部级、省级、州级奖励多个。和国外友人来往密切,曾有我单位技术骨干派往非洲、缅甸进行技术指导,非洲苏丹、缅甸等国家的科技人员到我单位参观学习、进行试验研究。

在单位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好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之前的科技档案材料可帮助改进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真实地记录了科研活动,同时为科研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农业科研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抓好当前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将会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经济服务,促进单位的稳步健康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档案管理意识弱,归档范围不明

单位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对档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档案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口头上、会议上重视,行动上却缺乏归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不清楚。部分科技人员对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不信任,一些应该归档的核心材料自行保管,遗失、损坏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科技人员因工作岗位变动或退休后,带走或遗失自行保管的档案,严重影响了科研推广工作的延续性。

2.2系统性档案材料少,完整性差

归档材料中,总结性、成果性等方面材料较多,试验研究阶段的调研报告、试验记录、试验数据和分析材料、图片等重要的系统性材料较少,导致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

3对策

3.1明确归档范围

科技人员只有明确了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才能在平时的科研活动、项目实施中不断积累各种试验研究材料,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完整的科技档案包括反映本单位主持或协作完成的各类科研试验、推广项目和技术培训产生的全部技术材料,及本单位各课题组购置的各类设备仪器的档案材料等。

3.1.1准备阶段。包括协议书、委托书、合作意向书、课题项目建议书、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合同书、试验方案和设计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科研课题经费申请报告及批复等资料。

3.1.2试验阶段。包括课题试验测试、项目实施方案、室内考种、田间调查、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原始记录、报告、专利申请材料、中期评估报告、课题阶段总结、年度进展及执行情况报告等。

3.1.3总结验收阶段。包括项目验收确认审核表、工作总结、验收评估报告、评审文件、品种审定书及报审材料、项目经费决算、审计报告、各种财务凭证、财务报表等资料。

3.1.4成果奖励申报阶段。包括科技成果检测、登记、鉴定材料,科技成果奖励与审批文件,以及论文、专著、专利文件等。

3.1.5推广应用阶段。包括技术运用情况、成果推广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材料、推广应用方案、技术转让合同、协议书、新品种销售权转让协议及批复、推广应用中的技术资料及工作总结、国内外同行评价及农户反馈意见、成果宣传报道等资料。

3.2完善归档要求,强化管理措施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篇3

   1开发生产领域方面

   首先,科研机构和人员对生产领域技术支持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科技产品结构相对复杂,这增加了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技术理解方面的难度,因此,科技人员在研究和开发时的工作地点不能完全局限于实验室,而且还应到田间地头进行相关技术指导,减少技术推广应用环节所遇到的各种阻碍,为科技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扫除障碍。其次,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是三个独立体,因此,如何将三者有效结合是发展我国农业所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2科研领域方面

   首先,研究领域狭窄,局限于传统格局。粮、油、棉、麻等大宗类农作物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全国从事大宗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90%以上,其中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这反映了在研究环节上注重产前、产中,而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贮运等产后环节。其次,研究机制存在不完善。目前研究机制缺乏鼓励制度,导致人员缺乏研究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研究人员仅仅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研究,导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学研究后发现其研究并无现实意义。最后,研究经费不足。农业研究需国家给予的经费支持,而目前我国发展有限,总体资金有限,需投入资金的项目多,这使得相应的资金投入量也随之减少而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农业研究经费不足问题出现便不足为奇。

   3农业科技创新措施

   3.1完善推广领域

   首先,需要将推广设备更新。结合原有的报纸、杂志、黑板报、学习班等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对农技进行推广,避免信息获得滞后问题。其次,招募推广人员并适当的给予补贴。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力的帮助,农村存在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的认字水平较低,仅依靠纯文字类的推广宣传方式往往得不到好的效益,通过招募推广员,由推广人员进行讲解能起到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为保证推广人员不流失,给予他们适当的补贴相当具有必要性。

   3.2加强开发生产

   开发生产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在开发生产科技产品前,应当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生产,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将试验环境范围扩大到农地中去,结合农民对科技产品的意见反馈对科技产品进行试验修改。同时参照、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创新较为发达国家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较好融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农村实情及专家们的意见对我国较为薄弱的三方融合方式进行强化。

   3.3重视科研

   国家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适当的增加资金投入,农村相关部门拓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此外,国家应当完善农村科研项目制度,制定适当的鼓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同时,对科研项目的制定及开展严格把关,避免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与农村科技创新项目无关的项目中,造成资金浪费。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

1引言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保障民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中之重。农业科技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我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代表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引领和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农业科技人才一般是指接受过高等或专业性农业类相关专业教育或培训,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能熟练应用相关农业理论知识,并专门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农业科研管理以及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2阜新地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正经历着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转型,农业是此次转型的战略布局和方向之一。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有着悠久的种植传统,种植面积大。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阜新市农业发展水平并不高,其中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薄弱是重要原因之一。总体来说,阜新地区农业科研人才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人才总量少,科研任务繁重

我们用两个参数来衡量一个特定地区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水平,即农业科研人员数量与当地人口总数比例以及每位农业科研人员辐射的耕地面积阜新市总人口数远远小于锦州市和朝阳市,但由于其农业科研人口比例达到4.3%,因此还略高于锦州市的2.9%和朝阳市的3.1%,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小,与其他农业较发达地区的5%比,尚处于匮乏的状态。阜新地区每名农业科研人员辐射耕地面积达到6.34hm2,而锦州和朝阳的该数据分别为3.58hm2和4.26hm2。仅为阜新的56.5%和67.2%,也就是说阜新市每名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强度要至少超出了其他两个地区的一倍以上。综合来看,阜新市农业科研人口相对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而言处于极度短缺状态。

2.2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首先体现在学历的整体水平不高。目前,全日制硕士及以上科研人才占农业科研人才总数的12%,本科生占到27%,大专及以下学历占到43%,占比偏大,导致农业科研深度不够,水平有限。其次体现在一线农业科研人员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据统计,目前阜新市农业科研人员取得高级资称的比例占农业人才总数的19.5%,绝大多数农业科研人员仍为中初级职称。第三,缺少领军人物和优秀科研团队。目前,阜新市农业科研队伍中,尚未组建出一支达到部级别的科研团队,缺少部级学科带头人。且研究类人员少,推广类人员多,研究的速度跟不上推广的节奏,造成品种和技术的停滞不前,推广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阜新市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寥寥无几,农业科研人员缺少合适的科研平台。阜新市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只有不到7家,专业的科研用地不到2万亩,只有1家机构具备高水平科研检测和实验分析的条件。

2.3年龄结构不合理

具统计,阜新地区已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农业科研人员中,50岁以上的达到了78%以上,40~50周岁的占12%,40周岁以下的占10%。年龄偏大,也进一步阻碍了创新型科研事业的发展。

3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3.1农业行业整体收入偏低

农业科研工作条件艰苦,无法与一些光鲜的白领行业相比。且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行业待遇整体偏低。最新数据表明,农林牧渔业在所有行业中收入排名垫底,与待遇最高的金融行业在年收入上差距达到了4—5倍。所以,许多年轻人在择校的时候就不会考虑农业相关专业,毕业后更不会考虑从事农业科学研究。

3.2研究工作缺乏创新性

在研究工作中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日常科研中,青年科技人才多拘泥于传统研究手段,缺乏创新意识,常年以固有的科研思维、手段和试验重复同样的工作,浪费了资源,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比例。科研产出率低。据统计,2010~2016年间阜新市农业类科研成果为28项,其中创新型仅为2项,占比不到1成。因此农业科研过程中,对创新型人才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研整体创新水平也有待提高。

4对策分析

4.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应针对阜新地区农业发展和专业结构特点,引进相关人才。在引进过程中,侧重加大阜新地区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相关人才的引进,并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任务繁重、人才供低于求的现状。

4.2培养领军人才

如果一个行业缺乏领军人才,行业的发展就会如同一盘散沙,阜新市的多个学科和队伍建设缺乏知名的领军人才,导致整体研究水平过于偏低。因此应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国内外中长期培训来加速领军人才理论知识培养,开拓其视野,提高研究层次和高度,从而带动整个学科建设。

4.3调整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优化学历学位结构。加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聘任周期,带动其农业科研工作积极性。整合现有学科,优化创新型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林妃,陈丽君,庄俐,等.从激励机制视角探析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4):84-88.

[2]孙虎,刘海礁,刘德畅,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2):44-46.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篇5

我受第三届总支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莅临今天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民盟福建省直科技总支于2006年9月28日召开总支换届选举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总支委员会。总支现有100多位盟员,分布在100多个不同单位。年龄、工作性质、职业、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既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互补性,也带来了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把大家充分聚合和调动起来,必须要有一股特殊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总支所倡导和形成的“理解、团结、务实、奋进”的团队精神。几年来,在盟省委领导下,在总支主委余金通校长的带领下,在全体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工作取得一些成绩。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重视学习,切实提高盟员的思想素质

加强对盟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时展的需要。总支坚持以“素质就是力量,形象就是本钱”的理念,始终把盟组织的自身建设,盟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放在工作的首位,并以此来增强盟组织的凝聚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加强盟组织和全体盟员的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

2007年7月组织盟干参加了在厦门召开的省直基层骨干暑期学习班,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盟务工作提供了帮助。

2009年3月20日下午,总支在民盟福建省委会议室召开学习会,总支委员高洋主持学习会,并传达了民盟中央关于学习贯彻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精神的决定。总支副主委郑声衡在会上列举了全国“两会”的诸多亮点。

2010年8月29日总支在永泰天门山会议室举办的总支学习会。学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10月29日下午,组织盟员参加民盟福建省委在省直东湖大院一号楼二层会议厅召开的学习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

2011年3月20日下午总支在福海宾馆二楼会议室举办“两会”精神学习会。总支委员李闽山在会上传达了《民盟中央关于学习贯彻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精神的决定》。总支副主委郑声衡就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几个亮点作了详细解读,他还就全国两会热点进行盘点。

2012年8月5日至7日,总支盟员叶灵等3人参加了民盟省委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里举办了“2012年民盟省直基层骨干学习班”的学习。

2013年1月26日下午,总支在同心楼召开迎新春茶话会暨学习中共十精神座谈会。总支主委余金通校长首先代表总支委员会,作“民盟福建省直科技总支2012年度工作总结”。盟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员卢秀琴结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与会同志作关于民盟信息工作的专题讲座。总支副主委郑声衡副教授在会上作了“学习贯彻十精神辅导报告”。他重点从建成小康,两个翻番,两个“五位一体”,民主协商,党的指导思想,八个坚持,两个“百年”,24字核心价值观,三型目标,文化活力等十个方面为大家做了深入解读。11月23日上午,总支在福建省老年体育中心中心举行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会,一支部主委陈朝晖主持会议,总支副主委郑声衡在会上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新提法作了解读学习。总支委员、省建材研究所所长黄金荣教授在会上分享了他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基层领导班子除了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外,还要有合理的结构和搭配。代表性大、威望高的基层负责人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能够体现党派的代表性和特殊作用,有利于政治协商和政治安排。但经常性的、大量的甚至繁琐的盟务工作还得依赖班子中热心盟务,有较强奉献精神的同志来承担。在培养干部方面,总支不搞论资排辈和“武大郎开店”。从民盟事业出发,发现好的苗子就要积极热情地加以培养,我们一方面抓教育培训,举办学习班和干部培训班。还选派骨干到中央社院和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另一方面抓实践锻炼,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发挥聪明才智,多做贡献。总支积极推荐各专业人才加入盟省委各工作委员会,通过参加调研等社会活动,增长才干;今年科技总支又有16位盟员在民盟福建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专门委员会任职。总支有意给后备干部压担子,让他们多承担基层盟务工作;为他们提供展示和锻炼的舞台,请他们在大会上发言,作专题报告、讲座,我从一个农村刚调到大城市在公众场合讲话害羞结巴的新盟员成长到现在可以在这里做工作报告,还曾经在民盟全国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介绍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这要感谢总支的培养,感谢老主委林工的关心帮助,感谢余主委和高洋主委经常给我学习锻炼机会,感谢各位盟员的支持。总支尽可能地把符合年龄要求,有一定发展潜能的后备干部推荐输送到基层政府挂职锻炼,使其尽快成长起来。总支挂职锻炼回来的江晖被提升担任省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局副局长,李闽山2009年挂职锻炼回来被提升担任福建广播电视报社社长。总支主委余金通2011年由副校长被提升担任福建工贸学校校长,黄林英由科长提升担任省地税局副局长。总支成立前支部只有七位盟干,通过几年来的锻炼培养,如今已有26位盟干(含盟省委委员、各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在本总支和所属支部内为盟员服务。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总支委员宋建涛默默无闻地为本届总支作了许多具体细致的工作。

三、深入调研,建言献策,积极履行参政党的职能

参政议政工作是民盟的一项重要工作。2007年,余金通主委担任《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民办高职》课题组长,并获得第三届“海西论坛”一等奖。2007年,林本农教授参加了盟省委《福建省粮食安全调研报告》、《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推进海西农业可持续发展》2项重点课题的调研,其中《福建省粮食安全调研报告》获海西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总支盟员郑声衡2007年参加盟省委高等教育研讨会,并提交了4篇论文,郑声衡应邀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其中《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被盟省委采用。

2008年,总支盟员林本农教授参加了盟省委3项重点课题的调研,其中《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调研与对策研究》课题获省粮食厅二等奖,《闽台粮食科技交流与合作调研报告》获海西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构建福建农业信息化体系的研究》课题也已顺利完成;总支盟员郑声衡执笔完成的校统战部课题《正确处理好政党关系,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荣获省委统战部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和福建省委关于“五大关系”理论思考等重大专题研究系列成果优秀奖(受到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社会主义学院的表彰)。

2009年,总支盟员林本农教授主持或参加了盟省委的四项重点课题的调研,《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获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第五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论坛”一等奖,《福建农业新兴产业调研与对策建议》获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第五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论坛”二等奖,由林本农教授任组长并执笔完成了《关于九龙江综合治理的建议》的课题调研报告,林本农教授还参加了余校长主持的《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建议》课题,总支盟员郑声衡撰写的《谈工会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获校优秀奖。

2010年总支盟员林本农教授任组长的“福建新兴农业产业调研”课题组完成了“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农业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的提案在2010年1月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被列为重点提案,并参加省政协该重点提案“加快发展福建农业新兴产业和精致农业”督办调研组。林本农教授与省政协提案委员会、提案承办单位等领导到厦门、漳州和青岛等地开展调研工作,并由林本农教授执笔完成了“关于发展农业新兴产业及精致农业重点提案调研”;完成了“大力发展我省生态农业,推进城镇建设”课题;由林本农教授任负责人承担了省科协决策项目并第一执笔完成了“农业新兴产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研究与对策”报告。8月29日林本农教授在永泰天门山学习活动中为总支盟员做了参政议政专题讲座,同时还做了关于如何更好地发展新兴农业的报告4月21日和27日,林本农教授参加了省教育厅、水利厅领导走访省民盟就提案办理召开的协商座谈会。总支盟员郑瑜担任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1月,她带领省留学生同学会办公室一行4人来福建师大等高校就留学归国人员的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盟员、福兴开发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叶灵参加了福州市妇女代表大会,为妇女建言献策。

2011年总支盟员林本农教授完成了盟省委重点课题“加强种子工程建设,确保我省粮食安全”。该课题在海西论坛上做了大会发言。林本农教授还完成了“加强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建议”的课题。2011年12月盟员陈馨作为马尾区第九届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对马尾区新城改造涉及生产性码头搬迁的若干问题的建议》被列入a类提案。

2012年总支主委余金通与盟员林工、洪强、高洋、郑瑜共同承担了盟省委《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课题。余金通主委还应邀参加了“省民盟课题论证会”和“省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征求会”。总支盟员林本农教授承担的“加强闽台食品安全合作机制与法律保障的调研”是民盟福建省委会重点调研课题之一。林本农教授还承担了盟省委的重点调研课题《发展福建高山蔬菜产业,促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总支盟员郑声衡副教授作为人文学院第二代表团副团长在教代会上提交了3项提案,其中《关于加大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的投入的建议》获优秀提案3等奖、《关于加强兼职班主任工作的建议》获优秀提案鼓励奖。

四、立足岗位,敬业奉献

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积极为福建省跨越发展建功立业是我们总支全体盟员不懈努力的方向。几年来,总支全体盟员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所在单位及上级的充分肯定,多位盟员还获得各级表彰。

总支盟员林本农教授被民盟中央评为全国先进个人,2009年林本农教授获福建省“海西春雨行动先进个人”称号;林本农教授11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参加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五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并;林本农教授9月19日还参加了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09年会暨科协年会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分会,发表了论文。林本农教授参加福建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被授予名誉副理事长。2013年10月19日,林本农教授参加了“闽台食品科技创新与持续经营”研讨会暨福建省食品科技学会学术年会。与海峡两岸专家一起研讨,林本农教授还担任食品科技前沿分论坛学术委员并。同时在省食品科技学会换届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总支副主委关福源现任中国光大银行福州分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民盟福建省第十二届省委委员,民盟福建省委经济与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他连续当选为福州市鼓楼区第十四和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总支盟员郑瑜担任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福建留学人员联谊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日常会务工作。2012年荣获“6・18优秀组织奖”“优秀布展奖”,她个人获“6・18个人荣誉奖”(全省77名)并得3000元奖金和“6・18先进个人”。郑瑜副会长还被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和省留学生同学会授予“优秀留学人员”称号。

总支盟员陈朝晖现任福建省外商投诉企业投诉协调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福州办事处副主任,2013年起担任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调解员,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外贸学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律师协会省直分会理事;他撰写的论文在《中国仲裁与法律》等杂志上发表,并获得中国法学会和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联合颁发的第二届中国仲裁与司法优秀论文奖。

总支委员李闽山2009年任福建广播电视报社社长后大力改革,使该报更大气、洋气、生活气,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生活,走进家庭,真正成为福建人的生活周刊,由于他的工作业绩突出被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推荐为副厅级领导候选人。

总支委员林庆高现任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纪检组监察室副主任。2006年-2010年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08年获省法院个人三等功,2009年被评为省法院机关办案能手,2010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法官,被盟省委评为全省优秀盟员。2012年获得中纪委、监察部、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海关总署联合嘉奖。

总支盟员高洋任省新闻出版局印刷处副处长、省出版物质量监督检测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检测组组长,她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出版印刷质量检测活动先进个人、全国印刷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工作者”和“全省扫黄打非先进个人”。

总支盟员杨慰民现任福建移动通信公司主任工程师、博士、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移动一级专业技术人才、福建省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他担任国家863重大项目负责人。

总支盟员庄展任福建省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他主持的学会连续6年被评为省科协“学会之星”,并同时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科协“学会之星”。

总支委员黄金荣教授现任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检测研究所所长,福建省建筑防水技术信息网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福建省建筑涂料技术信息网副理事长,福建省工程建设科技标准化协会副会长兼建筑防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盟员谢平任福建远东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获得“2008福建省直律师论坛优秀论文奖”,并代表福建律师推选至第六届华东律师论坛,获得该论坛“优秀论文奖”。

盟员陈馨现任职福建交通集团所属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部经理,2011年12月10日当选为马尾区第九届人大代表,2008年被评为交通集团年度“安全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公司“优秀管理者”、交通集团“先进工作者”,2013年被评为公司“优秀管理者”,2013年发表2篇专业论文。

总支委员何文绚教授2009年被闽江学院确定为正高三级,2012年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为高等学校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赴海外访学研修人选;总支盟员黄林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参加全省中职校学科会议,她指导的征文获全省二等奖,获全国一等奖;盟员黄林英被评为2009年度优秀公务员,盟员金鸣福建省药品检验所主任药,2010年-2011年发表4篇专业论文,参编2本专著;盟员张玉冰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以上只是列举总支部分盟员的成绩,这些成绩是盟员个人的荣誉也为我们民盟组织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盟员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有利于民盟巩固参政党地位、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职能,从而对政治的民主、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五、抓好基层组织生活,建好“盟员之家”

总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基层组织活动的新形式。在组织活动时注意到我们总支盟员职业多元化、年龄跨度大、工作繁忙等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活动,把基层组织活动和盟员的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组织活动能为盟员的发展成长提供帮助,总支利用互联网设立网站、QQ群和公用电子信箱等形式,增进基层组织与盟员的联系;还注意加强与其他支部的横向联系,通过支部间的联合活动,取长补短,增进活力,同时也为盟员提供更大的交往平台。

2007年3月17日总支在盟省委五楼会议室召开组织生活会。11月30日下午,总支在省粮油科学研究所举办盟员轮流知识讲座,总支盟员郑声衡为大家做了一场生动的关于自我减压的讲座。就压力来源,不同职业压力的对比,如何减压的问题向大家做了介绍。

2008年5月31日上午,总支在民盟福建省委会机关五楼会议室举办关于地震知识的讲座,讲座由省地震局研究员陈祥熊主讲。讲座后,还组织现场的盟员为汶川地震的受灾群众捐款。12月13日下午,组织总支盟员到福建农林大学参加民盟省直部分基层组织联谊活动。

2009年2月组织盟员参加盟省委春节联欢会,会后总支盟员叶淑玉宴请了大家。2009年3月20日在民盟福建省委会议室举办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的组织生活会,总支委员高洋会后宴请了大家。2009年5月总支在武夷山举办组织生活会,听取林本农教授传达的民盟中央和省委有关参政议政工作会议精神,本次活动得到施总和高洋的赞助;2009年11月总支在连江召开组织生活会,12月5日组织盟员听取了福建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教授严正作《海西发展战略》的讲座。

2010年2月26日下午,组织盟员参加民盟福建省委会举办2010年新春茶话会。8月29日总支在福州市永泰天门山会议室举办“低碳经济”环保知识讲座。8月份总支盟员徐碧华公司6周年庆邀请盟员参加五溪峡谷活动,11月20日,组织盟员参加在福建师大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的2010年民盟省直基层组织联谊会。

2011年1月23日下午总支在民盟福建省委会议室召开的总结表彰会暨寿山石文化讲座。6月11日上午民盟福建省直科技总支首先到龙台山开展活动。大家沿着龙台山生态园的好汉坡尽情高登,观赏迷你版“龙台山龙脊梯田”;花香四溢让大家迂回到“世外桃园”的境界。随后游览清朝杨氏古厝,观书画展。中午吃过农家饭后,总支盟员到会议室听取林本农教授传达民盟福建省委2011年参政议政工作会议精神。下午总支盟员到达昙石山博物馆参观。这次难得的轻松之行,不仅丰富了盟员的业余生活,放松了心情,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盟员间的感情,增强了总支的凝聚力。7月9日总支到福州港务集团参观调研并到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参观学习。10月23日民盟福建省直科技总支与民盟省立医院支部在福州森林公园假日酒店联合举办活动,本次活动邀请省立医院林如主任作了《浅谈流行病》的专题讲座,林如主任详细介绍了流行病的种类、名称、传播途径、症状及初步的自我诊断和预防方法。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黄金荣作了《室内环境污染与居住安全》专题讲座。通过这2个讲座,盟员受益匪浅。大家不仅对健康和室内装修安全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增强了预防流行病和室内环境污染危害的意识。

2012年2月4日下午,总支组织盟员参加了由民盟福建省委会在福州举行的省直新春茶话会。9月15日-16日组织盟员到平潭综合实验区参观学习,盟员们看规划、听介绍、问运作,对平潭综合实验区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位于海峡西岸的平潭岛,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作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大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平潭开发区发展历史图片展,并到海滩公园活动。11月24日上午,总支组织盟员参加在福州大学举办的2012民盟省直部分总支联谊会。

2013年1月26日下午,总支在同心楼召开迎新春茶话会。11月23日上午,总支在福建省老年体育中心中心举行了盟员健身活动,总支23位盟员参加了活动。盟省委联络员王燕玲应邀到现场指导活动的开展。本次健身活动项目分别安排了保龄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大家享受体育健身带来的健康与快乐,还让大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展示个性的风采。通过参加健身活动,许多盟员提高了锻炼意识。

六、发扬民主,顺利完成下属三个支部换届工作,为总支换届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总支下属三个支部换届工作是2013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次换届,通过认真学习有关换届文件的精神以及全面领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各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坚持民主集中制,推举产生新一届支委候选人。在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盟省委有关部门同意,总支下属三个支部分别召开换届选举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三个支部委员会,顺利完成了换届工作,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巩固和发展了政治交接成果,为总支换届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篇6

摘要: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过长期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出现诸多问题,如科技成果推广与实际需求相脱节,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市场需要不适应,体制机制不尽合理,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推广经费不足等。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出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多样化的经费投入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若干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业推广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85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创办《农技推广》期刊,1987年编印《农业推广研究文集》。许无惧、彭传彪、任晋阳分别于1988年、1989年出版了《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出版了《世界农业推广研究》《农业推广基本概念与方法》《农村推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等专著。在实证研究方面,候振挺以马尔科夫骨架过程理论为基础建模分析了新技术主体的瞬时分布[1]。程毛林针对一些技术产品推广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变化,从罗杰斯蒂曲线推导出3个推广模型[2]。还有一些学者对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孙美美、陈永富研究了浙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现状及创新模式选择[3]。孙雄松,戴育滨等研究了广东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其模式创新研究[4]。从现阶段研究可以看出,多数研究集中在农业推广的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农推队伍素质以及现状和问题等方面,而且主要是定性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在梳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依据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提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政策建议。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自1995年5级农业技术推广网建立到2003年底,农业部所属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机化、经营管理5大系统的县乡两级机构15.1万个(县级推广机构2.37万个,乡镇12.76万个),比1957年农业推广机构增长了近1倍。同时在维持5级推广网传统结构基础上,为解决乡镇政府无力负担推广部门经费问题,我国各地区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管理权重新收回由县级管理或将乡镇级各农技推广部门合并,成立县级“区域站”。如2009年广东省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总数为3238个,从组织结构上看,乡镇级推广机构为2835个,占总数的87.55%;县级为310个,占总数的10%左右。但在管理体制上,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基层推广机构为1264个,占43.16%,属县乡双重管理的有694个,占23.70%,两者合计占总数的76.86%。属乡镇府管理的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为970个,占33.23%(表1)。再如新疆,乡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中县级农业部门为主管的推广机构在种畜、植牧、农机3大类的比例分别为48.74%、37.7%和21.11%。乡镇政府管理的除了农机推广机构占到33.44%外,种畜推广机构为8.48%,植牧推广机构为3.8%。县乡双重管理的机构数,以县级为主的农业推广机构也分别占到73.64%、80.6%和50.28%(表2)。基层农业推广机构向县级集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1.2农技推广经费投入增加

作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呈不断递增趋势,在1981—1999年这19年中,农技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比重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83%,同时非政府投入的经费收入也在逐年大幅度增长,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大有赶超政府投资之势。以广东省为例(表3),广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经费在1995—2002年这8年中增长了近111%,年均增长也接近16%左右。其中,以1995年不变价收入来分析,政府拨款8年中总的增长幅度为82.3%,年均增长为11.8%,而创收收入的8年增幅达185%,年均增长为26.4%。非政府财政拨款的收入在经费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3科研项目成果丰富

自2001年我国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起,到2010年,我国每年科研成果累计投入31.5亿元,转化资金共立项4338项,支持范围覆盖粮食丰产、食品安全、循环农业、农林生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节能减排等产前、产中、产后多个领域[6]。同时自2006年设立中华神农农业科技奖起,3年内仅种植业奖项就达到184项。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机构多以政策为导向,对市场信息和农户需求变化了解较少,处理农户反馈的信息不够主动;推广机构分散于多个涉农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农业推广部门多由行政部门直接负责,造成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对下级农业推广机构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往往只能提供工作上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各地方政府为解决基层推广站无经费、无人员的空壳现象,把原本隶属于乡镇的农业推广站收归县级部门管辖,这又超出了县级农业部门的管理能力,造成基层推广站管理结构的上下颠倒,效率反而降低。

2.2人均经费投入少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依赖国家的经费投入,经费来源单一,经费不足成为常态。20世纪90年代,人均经费不足的问题开始愈加严重。其中人均总经费由1986年的2780元/人/年下降到1994年的2534元/人/年,年平均下降0.9%;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986年的1167元/年/人下降到1995年的894元/年/人,年平均下降0.6%[7]。1996年后的政府体制改革中,国家对农业推广经费的投入仍然偏低,这导致大量基层推广员离岗,各个地区农业推广站出现了“网破、人散”的现象。虽然国家在2003年出台《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力图确保“机构不乱,人员不散,网络不断,经费不减”。直到2009年,即使是农业推广体系相对较好的广东也只完成了90%的编制工作。[8]对于那些发展水平较弱的地区而言,经费增长迟滞,则意味着农业推广工作的停滞和人员的流失更为严重。

2.3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整体仍偏低

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强。从年龄结构看,2007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3%,35—50岁的占52%,50岁以上的占15%。2008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7.3%,35—50岁的占45.8%,50岁以上的占16.9%[8]。从学历、职称结构看,以新疆为例(表4),2012年农推人员学历职称统计情况,其中本科学历人数为5469人,约占全部人数27%,而高级职称只占全部人数9.2%。而在全国范围内,据农业部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统计,截止2007年,仅在基层农业推广人员中,还有48.2%的工作者不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只有27.7%的人员具备高级和中级职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已呈现出人员老龄化、低职称人员偏多、低学历人员偏多等问题。二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最直接的受益群体,也是科技成果产品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农民能够迅速接受并学会使用科研成果产品的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就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对农民的文化水平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我国农村教育水平却长期是一块短板(表5、表6)。2000年,全国农村平均受教育水平,文盲占8%,小学和初中分别占32.22%、48.07%,高中以上占10%出头,大专以上学历仅4.8%。同期的广东农村明显高于全国标准,甚至高于山东和浙江这两个东部省份。但即便如此,广东农村平均受教育水平,其小学、初中的比例总和达82.4%,到2010年仍然占75.2%。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农民再教育的比例偏低,农民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给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4科技成果推广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首先,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与实际脱节。以2006—2009年的中华神农农业科技奖种植业奖项为例,超过一半集中在粮棉油品种上,日益受国家和市场重视的资源环境和植物保护各只有13项,高新技术应用仅10项,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其次,科研成果数量虽然庞大,但真正被转化的却是少数(见表7)。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0%~50%,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造成这种现象,一是科研单位与农技推广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二是对新兴的网络媒体重视不足,导致成果难以得到更快传播;三是涉农科研单位,尤其是农业院校普遍缺乏中试基地和中试线,造成科研成果难以进行后续的实用化开发和产量化实验。

3对策与建议

3.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一是减少来自行政对工作的干预。由上级农技推广部门参与管理下级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使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在管理上连成一线,同时对农技推广人员考评和晋升提出意见。政府行政部门则负责业务经费和人员统一调配。二是完善基层管理体系。一方面将适宜乡镇管理的部分推广站归还乡镇,另一方面则把相近行业的农技推广机构按地区适当合并成农业技术区域站,由农业技术区域站对该地区县级主管的基层农业推广站进行直接管理。三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如办公室、电话热线以及网站平台等,主动了解农民的需求,了解市场信息。

3.2建立多样化的经费投入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由于政府的农技推广站具有公益性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赖于国家的经费投入,有必要通过立法来保证政府财政支出中每年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10]。同时在制定政府对农业推广投资计划时,应当依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农业总产值、农业与农村人口、耕地等几个主要指标的具体水平,来决定投资比例。在欠发达地区,要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的比例。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则地区的财政农业推广支出要与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成比例的增加。二是形成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在国家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合作机制,拓展投资渠道。政府在制定项目合作推广计划时,要以市场竞争潜力比较大、有效价值高的项目来吸引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三是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创办实体经济,增加创收。农技推广部门有着人员和渠道的优势,创办实体经济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且可以增加农技推广部门经费,促进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3.3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农技推广工作队伍建设。(1)剥离农技推广队伍中的非技术人员和低学历人员,以“专业”“年龄”“工作能力”为标准,合理配置人员岗位。(2)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纳入企事业单位编制内,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能够与地区同级单位持平。实施人员聘用管理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优先聘用学历和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3)针对学历低、人员老龄化等问题,政府应开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班,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4)制定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和成果应用为标准的评估体系,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开发引进等方式,向海内外引进优秀人才。二是提高农民素质。(1)政府应当加大管理措施,完善农村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保证农村孩子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2)建立农村人才培训体系。按照农民生产的实际需求和根据培训对象的素质水平,政府建立分类培训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农村或者农协会与学校、企业开展合作,建立长期有效并且共赢的教育培训体系。

3.4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市场的强大需求,将产业链与技术链连接,使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更多渠道转化为实际产品。二是建立有效的推广宣传机制。积极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宣传,完善电子信息平台的农业科研信息咨询。三是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引导机制。以注重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与推广价值为项目申报时的审核标准,在项目立项时做到专家严格论证,项目过程严格管理,项目评收时严格评估,挖掘具有应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使成果能够实验室中走出来,真正面向农业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2]程毛林.逻辑斯蒂曲线的几个推广模型与应用[J].运筹与管理,2003,(3):85-88.

[3]孙美美,陈永富.浙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现状及创新模式选择[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322-323.

[4]孙雄松,戴育滨,吕建秋,等.广东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其模式创新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5):176-180.

[5]闫艳燕,余国新,杨爽,等.新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5,(2):186-192.

[6]谭华,王开义,刘忠强,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7):136-141.

[7]王雅鹏.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与加速转化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136-139.

[8]朱芙蓉.“网破、线断、人散”的顽疾并未根治

[9]旷宗仁,高晓魏,胥译心,等.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J].东南学术,2011(3):24-36.

[10]毛学峰,孔详智,辛翔飞,等.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2(6):126-132.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农业科研;分类改革;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1.1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46-04

ClassifiedReformsandSolutionsofacademiesofagriculturalSciences

XiaXian-ge

(Hube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wuhan430064,China)

abstract:Duetoarelativelagofreformininstitutesofagriculturalresearch,itisimperativetodeepenreformsthroughclassification,furtherstimulateitsvitalitytosatisfythesocialneedsforpublicagriculturalresearchservices.Basedonclassification,thepublicserviceattributeshouldbemademoreexplicitandsupportivereformingmeasuresshouldbeimproved.amodernmanagementandoperatingsystemshouldbeestablishedforinstitutesofagriculturalresearch.

Keywords:agriculturalresearch;classifiedreform;policysuggestion

农业科研院所是推进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连获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3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7%,为实现粮食“十连增”提供了重要支撑,标志着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表明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因此,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激发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对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分类推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1]。

目前,全国1000多个农业科研院所共有科技研发人员6.4万人,占全国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总数的60%;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数占国审品种总数的80%以上,占省审品种总数的70%以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农业科研院所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加工、重大病虫害防控、科学种养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初步建立起了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领域,纵贯中央、省、市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广大农业科研院所在优化学科布局、健全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科研院所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

与农业科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国外先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水平相比,中国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中国科研领域的老问题,也有在新的发展阶段逐渐凸显的、在农业科研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的新问题。

1.1职能定位与构建现代农业的需要不相适应

回溯中国农业科研院所成立的历史,不难看出,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其职能的核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当时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来制定的,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职能已经不能适应构建国家现代农业的需要[2]。比如分子育种技术、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核农技术等,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之初,湖北省政府并没有核定上述职能,而这些职能恰恰已是现代农业科研的重点和热点。

1.2资源布局不尽合理

当前,中国农业科研机构以中央、省、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基本按行政区划设置,难以组织跨部门、跨地区的科研协作,缺乏科研创新所必需的学科交叉与人才流动,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生态特点和农业区划要求[3]。学科专业设置重复,研究内容同质化严重,在不同层次上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突出。分属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力量条块之间缺乏紧密联系。以湖北省从事水稻育种研究为例,既有以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也有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黄冈市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省市级农业科学院,还有以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种子企业。类似这样的建制在各省(市)普遍存在,而且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都集中在大城市。一位省科技厅负责人坦诚相告:“每年下达科研项目和经费,都要认真考虑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若摆不平会招惹诸多意见。如果面面俱到,资金就会分散,重复研究的问题自然也出现了”。

1.3财政投入依然不够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农业科研院所都普遍存在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问题。尽管随着近几年国家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钱”的压力大为减轻,但“僧多粥少”,“养人”成了科研院所的沉重负担,“无钱养兵”的压力并未减轻,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4]。据对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调查,该院2013年在职人员经费实际支出为2.56亿元,而财政拨款仅为1.80亿元,缺口达0.76亿元,缺口额接近实际支出的1/3。

1.4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

由于现在的农业科研院所其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追根溯源,完全是从前苏联照搬过来的,是计划经济时代身份制度的产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府办科研,科研单位基本上是派出机构。一方面,由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科研院所的微观管理依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政府对科研院所干预过多、科研院所自身行政化倾向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科研院所自身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体现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实现,科研院所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

2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总体思路

2011年初,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在5年时间内将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在2020年之前完成事业单位全面改革。党的十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纳入到行政体制改革的范畴,并明确了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指明了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工作要求。因此,在按照中央的整体部署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在制定措施和方案设计上,要坚持和把握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坚持和把握中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原则和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把促进现代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作为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事业的关系,建立健全科研院所以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构架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取消行政级别[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科研院所人事管理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建立符合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险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待遇,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薪制度,解决科研院所的后顾之忧。

2.2坚持和把握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要求

要遵从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要求,从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和保障条件入手,夯实科研院所的发展基础,增强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化人才的主体作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农业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科研条件建设,按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科研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确保农业科研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鼓励联合协作,打破部门、区域、行业、单位和学科的界限,强化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与推广体系的有效联动,推进大联合大协作,实现大突破大发展。

2.3坚持和把握农业科研所处的特殊地位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直接关系到中国13亿人口有没有饭吃的问题。农业科技工作直接服务“三农”,其科研成果惠及亿万农户,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同时,农业科研的对象是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风险性特点,且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社会资本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当前条件下,企业还难以离开科研院所这个“婆婆”[6]。因此,一定要把握中国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突出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特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把服务“三农”发展作为科技活动的出发点,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科技成果的检验标准。

3农业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政策建议

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农情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通过剥离、整合、转制、转型等方式,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努力为各类科研院所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造和积累有益经验。

3.1在科学分类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属性

分类是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分类不清楚,就很难确定哪些事业单位要加强它的公益性,哪些要回归体制内,哪些要进行改制推向市场和社会,无法分类清晰就无法将改革推进下去。对目前一些定位不准确的农业科研机构,要抓紧完善改革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对于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公益性职能任务的,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研究所,要明确其公益性质,按公益类机构管理和运行。对以公益性科研为主,同时兼有经营开发活动的研究所,要将其经营开发活动剥离出来,实行分类管理。对其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任务,按公益机构管理和运行;对其剥离出的经营开发活动,要走企业化发展方向,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生产经营机构管理和运行。同时,要按照农业科技创新不同环节的特点,科学布局创新力量,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市等不同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任务,形成既有分工又互相协作的创新格局。

3.2进一步完善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改革配套措施

农业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公益性科研任务,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政府公共财政是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要针对目前农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的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尤其要大幅度增加科研院所的人员费用和基本公用经费,保障科研院所的正常运转;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条件能力和基础公共平台及野外科研设施、基地建设,保障运转经费,推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要尽快落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对改革前的离退休人员,无论是非营利科研机构,还是转制科研单位,按政策保障其离退休经费,同时加强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加快推动农业科研院所进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与地方社会保障对接。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转制单位的政策扶持,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调动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转制积极性。

3.3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

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农业科研的特点,抓紧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院所运行制度,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在领导体制上,要完善院(所)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院)所长“一把手”地位,赋予(院)所长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同时,加强对(院)所长权利运行的监管,实行“任期+目标+竞岗”的方式进行管理,形成责、权、利高度统一的领导体制。在人员管理上,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中长期聘用和项目聘用相结合的灵活用人方式。在收入分配上,在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办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评价上,按照分类评价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农业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科研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在科研立项上,强化产业需求导向,发挥技术用户在立项论证和成果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实行择优稳定支持与公开公平竞争相结合,对基础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中周期长的科研领域建立连续稳定支持机制。在成果转化上,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实行科技成果定期制度,探索建立公益性科技成果社会共享、盈利性科技成果拍卖转让等运行模式。

推进农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任务复杂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农业科研院所的分类改革必须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崔晓锋.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关问题浅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29(4):72-75.

[2]赵立波.论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转化――现实描述与理论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2):63-68.

[3]张桃林.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2(5):9-11.

[4]佟屏亚.聚焦农业科研体制改革[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1):17-21.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篇8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印度政府把注意力放在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上,用开发智力资源来提高农业生产率。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大搞“绿色革命”的同时,大抓农业科学教育,建立了正规的高中等农业教育体系和农业职业培训网。总的来说,印度的农业教育呈现出如下特点:

1.中小学阶段开始重视农业教育印度农业教育历史悠久,1923年就在旁遮普省地方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开设包括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农业原理选修课程。学校还设有3英亩地的农场和1~1.5英亩的园地,用于农业实践训练,并规定在5~7年级的男学生中,把农业课列为必修课。20世纪初,喀拉拉邦的渔业部在54所学校里(其中包括3所高中、16所高小和35所[1]初小),把水产作为一门职业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教育委员会的建议,1964-1966年(绿色革命伊始)在北方邦的大多数中学开设了农业、木工、金工、缝纫、纺织、制革以及家庭手工艺等课程。政府采纳了10+2+3的教育模式,即小学加初中10年,高中2年,高等专科学校3年。在高中阶段,除普通课程外,增加职业课程和工作经验,并将农业课程优先列入计划。在塔尼沿海地区马塔拉斯特拉邦的古拉巴和拉特纳吉里,成立了8所渔业初中,渔业职业教育是学校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

2.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直接为农业发展服务为了增加农业熟练工人和农业技术人员,为青年农民的就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印度于1941年在曼声里建立农业学校,开始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学校设有实习场地,并且要求受训人员用50%时间参加生产实践。位于旁遮普地区的旁遮普农业大学的农民教育依然保留着重视实践的传统。以一年一度的冬季农民园艺、蔬菜培训课程为例,培训时间一般最多为21天,最少的只有4~5天,培训课程根据冬季园艺、蔬菜作物栽植的需要设计,如冬季蔬菜生产、蔬菜苗圃防霜保护、桃园修剪与施肥、水集防藉保护等课程都有着鲜明的季节性、针对性、实效性。

3.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农业大学教育印度高等农业教育是遵循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iCaR,indianCoun-cilofagriculturalResearch)提出的农业大学“为农业和农村社会服务,着重加快解决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共同信念,按照美国赠地学院模式建立的,实行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印度农业大学把推广教育与科研同等对待,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保证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从师资管理来看,绝大多数教师既搞教学、科研,还从事推广工作。如泰米尔纳都兽医大学规定,学校教学编制人员70%时间搞教学,20%时间搞科研,10%的时间进行推广。属于推广编制的人员,70%时间搞推广,30%时间搞科研,各类人员每2~3年[2]轮换一次。印度农业大学由副校长全面主持工作,一般下设三个委员会,即学术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和推广委员会,推广主任和研究主任专门负责学校的推广教育和研究工作。

4.富有特色的政府、科研部门和农业大学相结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补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印度的农业推广体系较为完善,既有建立于各农业大学的农业推广机构,还设有对推广人员进行培训的农业推广管理国家协会。印度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由政府、科研部门、农业大学和私人部门共同承担。就政府而言,主要由中央联邦政府农业和农村发展部下属4个局中的3个局(农业局、农业科研局、农村发展局)及邦政府农业局、园艺局、畜牧局负责。印度各级政府对农业教育非常重视,邦属大学的校长全部由邦长兼任,经费由地方和中央两级划拨,在税收和用地方面享有种种优惠。除校园内的试验田外,学校与成千上万的农户建立了固定联系,并在这些农户的土地上进行试验;为向农民展示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学校各院、系仅2007年一年就在校外组织近800场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使30多万农民在田间地头和养殖场受到教育[3]。目前iCaR设有48个部级农业研究院(所),30个部级农业研究中心[4],10个科研项目指导委员会。建于1987年的农业推广管理国家协会(thenationalinstituteofagri-culturalextensionmanagement)是隶属于印度政府农业部的自治会,其使命为“促进农业经济部门的推广人员、管理人员、科学家和行政人员获得更多的管理技能和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向在农业领域中实践的农民和渔民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另外,各农业大学还设有推广委员会,由该委员会领导的各种推广组织,通过函授课程、广播、电视、电影、展览等形式向农民进行技术推广。由私人部门组织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向农民提供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资料及其他信息咨询。

二、印度农业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重视发挥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独立后的印度政府曾采用过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制度改革战略,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没能解决印度粮食短缺问题,农业教育发展也很缓慢。直至1966年后实施以绿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新战略后,农业和农业教育才获得长足发展,两者互动效率才有所提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工具的质和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农业知识的传播,从而促进农业大学和其他农业教育机构的快速发展,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就是明显的例证。就我国而言,建国以来,虽然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这一成就的取得呈现出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增长模式,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总体来看,1949-2007年间,我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不到23%,即农业增长的1/5来源于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相反,总要素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接近或超过50%。目前,我国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改良种子、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方面,而劳动手段则严重落后,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在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印度农业教育发展的成就与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分不开。他们建立了政府、科研部门和农业大学相结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相补充的农业科技推广教育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将农业科技成果及时传授给农民,从而促进农业教育与农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比较多,仅中国农科院每年就筛选出100项实用技术。另外,“十一五”期间从国外引进了10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推广率仅在30%~40%之间,尚有60%~70%的农业科技成果未能及时推广应用[5]。此外,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由国家独办,并以无偿服务为主,因而难以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实行推广体制改革,变国家独办为官民共办,在强化县、乡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扶持民办农技合作组织,促进“一会五户”(农民科技协会、合同户、试验户、示范户、专业户和联系户)蓬勃发展。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地位、待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要变无偿服务为适当有偿服务,以技术承包、转让、咨询、培训和入股兴办技农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方式,形成维系产权、服务和利益的纽带,开展有偿农技服务,增强农技推广机构自我发展能力。

三、加强我国农业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业教育事业

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首要的就是充分利用、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健全完备的教育体系,保证农民学有其所、学其所需、学有所用。不仅要加强国家办学力量,而且动员和鼓励社区、企业、私人等全社会力量来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不仅要加强基础教育,而且要大力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采取半日制、半工半读、函授、广播、网络等多种方式办学,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育人环境;不仅要为城市培养人才,而且要为更多地区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构建起由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科技知识培训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等组成的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

2.加大财政投入,普及高中农业义务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享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要提高新增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程度,需要各级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改革措施,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需各项经费、确保贫困地区有钱办学和所有适龄儿童能够上学的同时,将义务教育逐步由九年制向十二年制过渡、由目前的中小学向高中阶段延伸,从而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

3.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专业技术型农民

从中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特征来看,当务之急是要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重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知识农民。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和经营产业化,必然要求劳动生产知识化、专业化。所以,需要重点抓好农牧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工作,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由传统的推广示范培训模式向实用技术系统学习转变,由单纯学历教育培训向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转变,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教育资源,组织实施“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创业配置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大批初级、中级和高级农牧民技术人员。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党建工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3-0364-02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任务主要是接受并完成政府下达的农业科研项目。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和深入,农业科研任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业科研单位党建工作该如何准确定位,特别是对农业科研工作起到应有的助推作用,积极开辟农业科研单位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是当前农业科研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1-2]。

1农业科研单位党建工作现状

1.1党建工作明显进步

农业科研单位的党建工作在发展中前进,在服务保证中落实。特别是近几年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抓好农业科研单位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为科研院所的中心工作服务,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党务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规范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研单位党建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1.2党建工作有弱化现象

农业科研院所党的工作机构基本套用国家机关的行政级别设置,实行统一管理模式。由于性质、任务和人员结构不同,科技体制改革使科研院所处于不断的撤并、转制、重组中,人员动荡,思想活跃,党建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与加快发展的大好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一部分新建立的研究和开发机构管理层建立党的组织态度消极,党建工作比较薄弱。主要有作风不实、思路不活、效率不高、大局意识不强、纪律松弛和精神不振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科研工作的深入。

1.3政工队伍建设落后

当前,改制院所政工队伍的状况与新形势下繁重、艰巨的党建工作不相应的矛盾十分突出[3]。一是政工人员偏少。有的院所为“减员增效”,一味地减少政工人员,或是没有专门的政工人员,影响了政工政党工作的开展。二是政工人员年龄偏大。一些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因改制后从事政治工作待遇偏低,不愿从事政治工作。三是有的政工干部从事政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未换岗流动,这些同志虽然有工作责任心,但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开拓精神。

1.4党建工作面临新挑战

在多年的改革过程中,科研单位的体制、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面对市场经济大环境以及对切身利益的牵动,压力感、危机感和利益牵动以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冲击,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心理失衡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同志思想上产生误区,出现了重业务轻政治,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党建工作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对策

2.1强化党建工作领导,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党建工作意识

党建工作是农业科研单位整体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推进农业科研单位党建工作,关键在于强化领导的党建工作责任意识。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持续开展争创“学习型领导班子”活动,规范民主生活会,建立调查研究及联系专家等制度;以科研人员为重点,立足“科技兴农,服务三农”,建立科技“示范户”、“联系户”,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营造气正、团结、干事的浓厚氛围。强化农业科研单位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认识,做到既要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又要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做到四个文明共同发展,科研党建两不误、双丰收。

2.2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自身建设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组织基础。党组织应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会制度,从支部抓起,从党员做起,加强自身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加强对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政治保证,努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2.3创新党建工作方法,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政治保证

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确定党委参与决策、保证监督、党管干部原则的具体内容、程序、方法和措施,形成一种机制、一套制度,找准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结合点,注重改进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党组织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自觉融入到科研工作中,服从和服务于科研工作这一中心,围绕并服务于科技体制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基本建设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党组织富有成效的工作赢得行政领导的支持。做到围绕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为科研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证。

2.4围绕党管干部原则,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围绕党管干部原则,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把人才放在事关科研单位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位置来谋划、决策,共同做好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工作。通过细微关怀,让干部职工在党组织身上找到信任感;通过解决最迫切的问题,让干部职工在党组织上找到依靠感;通过促进融合,让干部职工在单位中找到归属感;通过协调沟通,让干部职工在单位中找到主人感,为提高科研单位综合实力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5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积极探索并规范党组织参与科研院所重大问题决策的权责和途径

决策前,党组织要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为行政领导多提供一些超前性、有价值的意见;决策中,要协助行政领导组织好讨论,使决策过程成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的过程;决策后,要动员党员和群众保证决策的执行,并注意收集、反馈决策执行的情况。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广大干部职工的利益。

3结语

总之,党建工作是农业科研单位整体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事业的政治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农业科研人员的思想品德也是在其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党建工作在农业科研单位的整体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农业科研单位党建工作需要按照和谐社会的标准,努力提高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功能,从而增强其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农业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多做贡献[4]。

4参考文献

[1]张宝文.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党建建设[J].现代企业文化,2008(2):6-8.

[2]林丹青.强化科研管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农业科技管理,2008(8):18-19.

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农业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角色定位;创新培养

1农业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

高校的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综合的重要科学,是高校科学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与其他行政工作性质相比较,科研管理人员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必须对学校科研实际情况了如指掌,能够随时协调和组织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1.1科研过程的管理者

科研管理工作以科研活动为中心开展,进行全链条式的管理,涉及基础研究、技术推广、产业化等多个环节和层面:①科研项目方面,科研管理人员要对项目申报、立项实施、结题验收、成果产业化等进行全过程管理,针对每个环节、步骤、流程、岗位等进行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比如科研项目经费入账、项目延期申请等规范性细化工作;②科研成果方面,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对专利、论文、农业技术等科研成果进行收集归档以外,还需对成果转移转化、成果服务社会等进行相应的统筹和管理;③科研条件方面,农业科学研究具有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产业化进程慢等实质性特点,中间某个环节有问题,会导致整个项目受到影响,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提前做好基地、实验室等科研条件的协调与配置;④科技信息方面,科研信息统计工作是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综合分析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对科研项目基本信息、科研人员构成、成果登记、经费、奖励等进行统计分析管理。

1.2科研制度的传达者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深化改革,相关战略部署也逐步全球化和领先化。国家层面和省、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计划体系的改革性举措,新的科技战略布局也使科研管理工作发生了变化,其内容和形式也在逐步变得丰富和复杂。面对新的形式,科研管理人员需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各项科技政策方针,结合省、市等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针对本校科研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制订科学与完善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及时对科技人员进行传达、宣讲和解读,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以调动起高校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其科研潜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提升。

1.3科研活动的引导者

信息是管理和决策的基础与依据,伴随着科技管理工作全过程,科研管理人员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着信息交流工作。例如在项目申报中,科研管理人员需做好项目申报前期的信息论证、学术论证,以确保项目立项的显效性和可操作性;成果申报奖励时,在完成科研项目成果内外评估、验收鉴定的基础上,科研管理人员要及时做好申报奖励前期的宣传和动员、中期材料的规范填写与提交以及后期的信息沟通;在成果推广转化时,也要及时引导和辅助其积累相关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提高转化的成果率。在科研活动实施的各个阶段,科研管理人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引导和指引科研人员正确规范地开展科研活动。

1.4科研人员的服务者

“管理就是服务”,管理更多地是一种理念,科研管理工作属于服务性工作,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实时动态管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各个管理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相互了解建立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团队之间的互信关系,科研管理部门把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动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另外科研管理人员还要加强与兄弟院校、同行之间的沟通联系,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以更好地吸取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推动本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2新形势下农业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新要求

2.1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

当前,农业科学研究已进入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学科交叉融合正在不断加速,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在不断涌现。以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科为例,农学与经济学、农学与信息科学、农学与机械科学等已经显现出其巨大的优势。跨学科跨学院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交叉融合的加强,也对科研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既要了解和追踪世界前沿进展与技术革新,又要关注相关交叉学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以适应新时期的科技管理要求[3]。作为一名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始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强化自己在本单位科研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了解本行业发展状况,同时也应加强自身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地对所在领域的研究前沿和应用进展进行认知和了解,并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将协调管理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在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以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高质量完成[4-6]。

2.2先进的思想政治素养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要重点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战略型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队伍。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服务意识,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责任意识、道德素养和奉献精神等思想政治素养[3]。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必须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学习,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科技政策与方针,并及时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制订(修订)本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以避免出现违规现象;要加强道德素养,作为组织科研工作的关键部门,在项目立项、实施、成果鉴定、成果报奖等多个流程中具有关键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科管人员能够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坚决抵制学术腐败和弄虚作假[3],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科研学术环境。

2.3多元的综合协调能力

高校科管人员必须具有从事这一职业的素养,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在项目申报遴选、成果推荐过程中,能够综合协调组织,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学校科研工作利益的最大化。此外,科研管理人员还要随时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应对不同的各种突发情况,及时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解决相应矛盾。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人员面临着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机制、加强综合协调能力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以创新思维指导科研工作实践环节,顺应当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潮流,达到科技管理创新的目的。

2.4良好的服务宗旨意识

科管人员需要树立科研服务观念,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减少上传下达的二传手管理模式和一味讨好科研人员而忽视制度的纯服务管理这两个极端,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以满足科研人员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科研发展大格局为目标进行有效、规范化的服务。其次要有责任意识,科研过程涉及到财务、资产、审计等多个职能部门,科研管理工作对口的部门也相应增多,科研管理工作既有宏观战略研究的大事,也有平时会议服务、材料报送等琐碎小事,这些都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严肃对待每一项工作。最后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要热爱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并从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要从为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的立足点出发,倡导“讲贡献、论成绩”的价值观,确保各项科研管理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

3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创新培养思路

3.1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农业高校要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以进一步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水平。首先在人事制度上进行必要改革,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和情况,加强短板的建设,把科研管理人员从日常报表、科技统计等烦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其次建立适当的激励评价机制,通过对服务水平、工作表现等进行合理化评价打分,以衡量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在职称晋升、优秀评比等考核中进行体现。最后建立一定的交流机制,科研管理部门不仅仅限科研处,围绕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各个职能部门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区别,通过各部门轮岗交流,这样有利于科研管理人员更加全面了解整个学校的科研情况、管理流程,也有利于促进管理工作各环节的配合和打通。

3.2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

农业科研管理人员除了要求具备一般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知识以外,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能够对所从事的行业、研发的产品等才能拥有足够清晰的认知和认识。此外,还要求具备保密管理、法律知识、网络信息等相关专业知识。高校可采取攻读学位、交流互访、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开展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工作,为其争取更多的知识更新、业务交流的机会,帮助其快速成长,以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3促进科研管理方法创新

要摒弃失实的定向思维,在过去的农业科技管理中,或多或少的定向思维会导致盲目从众、缺乏质疑精神的后果,基于此,需要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充分运用创新性思维,客观分析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借鉴他人的管理基础上,找到更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其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和归纳每项工作的固定流程上可以简化、完善、提高的地方,将创新意识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总结提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信息化,要充分认识对信息化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借助大数据,进行相关的科研决策分析,提升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