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十篇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十篇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9:46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篇1

1、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信息素养教育

保罗?泽考斯(pau.lZurkowski)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对这一概念做过简单的阐述,它主要包括信息获取的意识及途径、信息的评价与利用等内容。[1]但对于信息素养的确切定义,至今为止还尚属讨论阶段。尽管如此,国内外各个高校也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程等各种渠道和手段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等知名大学主要是采用开设信息文献检索课程、专门信息文化讲座、在线网络信息文化课程以及新生入馆教育等手段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少数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会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专业课程进行教育[2],国外的如美国的马里兰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奥斯汀皮耶州立大学等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各自的“基于地区人群的医学信息分析课程”、“高年级地球微生物课程”、“‘多媒体能力’远程学位联机课程”当中

去[3]。可见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俨然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和大众趋势,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新生入馆教育等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献检索、信息获取等基本能力上,更多地是朝着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贯通着力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方向发展,而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信息素养教育作用体现之一。

1.2、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为实现自我人生理想与价值不断努力前行的强大动力,是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不断攀爬奋斗的精神支柱。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错综复杂形势背景下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与多样思想文化的传入和交流以及国内自身多元多样思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产生了影响,呈现出理想与信念淡薄甚至缺失、人生价值追求崇拜个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医学伦理道德缺失等问题,为此要通过国民教育等途径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树立和增其强理想与信念意识,正确树立人生态度、认识人生价值,进一步规范自身医学职业、伦理行为,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和伦理道德。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可以通过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以及教育结果等方面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到引导、规范等重要作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信息素养教育,一旦离开他们无法树立良好地信息获取意识、无法从纷繁冗杂的网络信息当中科学地帅选、评价和利用出有用、有效的信息、无法正确地树立信息道德和网络诚信、导致盲目听信甚至利用社会谣言获取非法利益。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积极作用于信息素养教育,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

2、信息素养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

2.1、教育内容

国内外学界对于信息素养定义本身具有多种定义,因此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皮介郑[4]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上做了大体上的概括,具体为信息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筛选意识、信息传播意识)的教育、信息知识(信息文化知识、信息系统管理知识)教育、信息能力(信息获取、帅选和利用处理及创新应用等能力)教育、信息德育(数字网络诚信)。具体来说:

首先,信息意识的形成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良好前提。信息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理论文化知识信息的获取、检索意识,养成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纷繁冗杂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的意识,摒弃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传播,充分发挥主流文化信息或思潮的正能量。其次,信息知识教育丰富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信息文化知识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知识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再者,信息能力教育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良好平台,尤其是信息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医学生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和水平,培养他们在医学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后,信息德育教育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道德支撑。医学德育教育包含数字网络诚信教育[5]、信息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为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意识,规范自身医学学习或职业行为打下良好基础。

2.2、教育过程

信息素养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言行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言行举动,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不仅局限在图书馆领域,而是更多地与其他学科镶嵌式融合发展,这就不仅要求馆员自身信息专业素质要过硬也对其他学科教师综合信息素质作出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是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条件,通过在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不断肯定与否定,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与信息相互交互与传播的过程,不仅是医学与医学信息的交互,同时也有医学与其他学科信息的交互;不仅是学校内部之间信息的交互,同时也是学校与自然、社会信息的交互。这一过程中医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正负能量把握不准直接影响到到自身对医学专业学习与实践的坚持和对医学事业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因此,信息素养教育过程是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不断深化。

2.3、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场所。目前国内信息素养教育还多数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定程度上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时间过长、形式单一使得多数学生缺乏参与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环境单一和局限从侧面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国外信息素养教育俨然已成为他们加强公民教育的便利平台,打破原有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积极探寻和实践学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3],充分发挥数字网络及时便捷迅速等特征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新型信息网络背景下,在公民道德的约束下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下,实行远程在线公民教育课程、网络公民教育视频课程等,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增强公民信息素质。为此,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新型网络技术相结合,坚持兴趣培养优先为原则,努力营造和谐、平等、自由、公正和法治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其中,交流互助,充分接受健康良好的医学信息文化教育。

2.4、教育目标与效果

信息素养教育效果需要一定的标准评价,而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的标准也是非常多。国外的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制定过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998年由美国aaSL和aeCt两个协会共同制定的《学生学习的信息素质标准》以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国内学者孙平、陈文勇及杨晓光等人参照国外信息素质标准,结合本国教育实际环境对信息素养的标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6]本文参照这两个标准[7]-[8]大体上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与效果归纳为培养具有能够在遵循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约束的前提下有效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获取、选择、利用和评价信息,从而从中达到一定的目的的“信息人”。这种“信息人”的培养能够让医学生在信息堆中接触和掌握到自身需要的信息,树立其良好的信息价值观,这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相一致。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也会要求我们的教育者自身必须要有良好地信息价值观和信息素养教育职业道德,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握医学生信息价值观的培养内在规律,这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是相一致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与效果能够比较理性引导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朝着正确和主流的方向发展。

3、启示

第一、尽管信息素养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当中的作用在我国体现的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从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

第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趋于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因此作为解决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对称问题重要途径之一的信息素养教育也更加要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同时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于其他学科(如医学)发展当中去、融合于科学研究当中去,使得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有更加宽泛包容的环境。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力培养;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42-03

信息技术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产生影响。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来说,师生关系从过去简单的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平等、理解和双向的人与人互动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竞争转向合作交流;教师之间的关系从过去个体性、独立性劳动转向集体性、共同性劳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构成了多重的网状关系,教学就在这种网状的新关系之中进行。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将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以适应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但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努力,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一、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e-teaching)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

1.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

培训的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整个培训都有调控和指导作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是树立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教育技术实践与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在遵循总的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强调目标的务实性、个性化和人本化,允许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分层次、分阶段地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目标。为此可以把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成四个层次,即从“初步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者;到逐渐学会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应用;再能够利用教学平台综合展示和建构资源并与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互动;最后达到能结合学科特点,合理使用教育技术手段,重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成为现代化大学的教学名师”。这四个层次的培训对应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制作应用阶段――综合应用阶段――教学水平提升阶段”,此四个阶段的培养是不断提升与发展的。

2.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根据上述四个阶段的分析,我们重组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从四个层面开展教师培训,即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训。这四个不同层面我们用一个金字塔图形来表示,如图所示。

(1)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

这一阶段培训属于起步阶段,具体内容包括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导论、学习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我们结合新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开展短期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

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对应于制作应用阶段培训,具体内容细化为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等;主要结合高教司教育技术等级培训二级培训的要求进行开展。经过培训,我校教师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水平提高较快,教师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获得各级奖励180多项,而且获奖层次比较高,获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奖54项,其中获得过10次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一等奖;广东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奖95项。

(3)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

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是综合应用阶段,具体内容细化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与课程设计、资源中心的建设与使用、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进行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信息与知识管理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后,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国际国内学术前沿资源、开发虚拟实验室、开展基于平台的协作学习、进行网上作业与测试等,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4)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训

这部分属于教学水平提升阶段培训,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改革、信息化教学评价与方法论、组织教师参加校级网上优质示范课程项目教改实践、开展合作研究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等,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学科教师和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形成教育技术合作共同体,通过项目建设的具体实践,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不少课程还被评为校级、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有一批教师成为学校的“十佳授课教师”,部分教师还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3.重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

根据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重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内容。具体培训内容的设计如表所示。

4.改革培训的模式

(1)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堂协作教学+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课堂培训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互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e-learning结合,将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结合,将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这种培训方法灵活、开放、高效,能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完善教师基于课题带动的教育技术研究模式,促进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

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各个环节中,培养教师基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精神、反思精神,促进教育技术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实践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方法与策略

当前,高校的教师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我们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需求。

1.方法

(1)充分利用本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力量与资源组织校本培训

组织等级培训、专家专题讲座、召开教育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观摩示范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2)以教育技术项目为导向组织项目培训

通过设立暨南大学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组织基于项目建设的培训,通过完成立项项目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同时组织学科教师参与广东省教育厅“九五”期间的“五个一百工程”、“十五”期间的“151工程”项目,促进了一大批的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3)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协会培训与学术交流

通过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各二级学会、省级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与交流,通过交流扩大视野。

2.策略

(1)出版培训教材

根据长期的培训经验,我们编写了培训教材《教育信息媒体技术实用教程》一书,旨在将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与多媒体技术以及教学资源中心、教学学习平台使用结合教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的学习需求。

(2)改进评价的方法

对于培训的评价,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参训教师平时学习的表现、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学习的论文、电子作品等结合起来,通过教师自我作品展示,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专家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培训过程中,聘请有经验的学科专家与培训任课教师一道进行网上点评和现场点评、学员小组之间网上互评等。

(3)完善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多年来,我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对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建议。教育技术培训领导小组下设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常设机构),负责教育技术日常培训工作的开展和管理等具体事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条例》、《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学校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将培训工作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共开设了20多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班和几十期的短期培训班,共培训教师2900多人次。

三、结论与体会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2]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对于促进高校教师深入开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进修的制度,促进教师主动参加培训。

第二,在培训内容设置上,既要重视技术培训,又要重视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的培训,更要重视把培训与教学改革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

第四,要以教师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从教师教学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第五,进一步做好以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和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有效促进知识进步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祝智庭.走进信息化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海.信息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

[4]费英,谢百治等.以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为支点,加速信息时代教师角色转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8).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分类号]G250

1 引言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基本需要,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获取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推动了大学图书馆对自身服务功能的重新审视,即如何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来推动师生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新。未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一个柔性环境,以使它能够快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环境,有助于提升大学师生的信息能力并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信息素养人。基于信息利用与信息素养教育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积极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以下简称iC),试图通过这一新的服务模式来满足大学师生信息需求,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证明,iC在培育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信息素养与学习研究以及课程学习的融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南加里弗尼亚大学图书馆馆员mel.anieRemy在总结iC服务理念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时特别指出: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是我们服务任务的一部分。这里有一个以参考咨询活动为重点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负责教学的馆员被置于一个理想的位置,帮助学院教师了解学生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下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在信息共享空间中,图书馆员可以密切洞悉学生是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并将这种知识应用到系统设计中去――不管是图书馆网页、在线教学系统、课程管理系统,还是诸如“学术门户”那样复杂的信息检索系统。信息共享空间的虚拟方面与实体方面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而且作为一个团队,图书馆员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许多更重要的贡献。精心设计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使得图书馆员把信息素养教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它所包含的学术研究中,而不是放在它实际的组成元素上。……

由此可见,iC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图书馆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和师生学习研究的全过程,使大学图书馆真正成为培育信息素养的基地。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图书馆iC与信息素养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二是iC在支持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新的信息环境为背景,以大学图书馆iC为考察对象,论述大学图书馆i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以及它在支持信息素养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 iC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2.1iC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目标的一致性

通常,iC是位于图书馆的某个楼层或整个图书馆,为实现“图书馆及有关服务一体化”而创建的一种信息服务新模式,是为学生提供获取电子资源、多媒体、印刷资源和整合服务的途径的一个区域,用户在这个特定区域中可以各取所需,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诸如各种索引和全文数据库,图书馆在线目录,访问网络导航,选择研究用软件、文件处理、制作和补充及其他技术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信息素养。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特别工作组提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标准已成一种共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普遍认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能力不仅涵盖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方法,还拓展到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信息交流、创新与表达技能等多个方面。美国学者Shapiro和Hughes甚至认为信息素养“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包括社会、文化甚至是哲学内涵。是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他们详细地限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认为它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这八个方面与iC在内容构成与实现目标上是一致的,如表1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iC对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支持。其中iC中实体空间对用户的“工具素养”支持最大,虚拟空间对“资源素养”的支持非常重要,而支持层对“评价(批判)素养”的支持最为关键。其它如“新技术素养”与物理资源、人文资源关系更为密切些,“调查研究素养”与物理资源和数字资源关系更密切些。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要求大学图书馆的管理者需选择、聚合以及整合图书馆环境优势和资源来支持信息素养教育,而iC构建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iC模式在服务目标上特别适合对信息素养八个方面能力的培育,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和实践的机会,用户在此可以得到图书馆员的直接指导,实现用户搜索―解决―创造―分享的创新过程,完成特定的课题研究。

2.2iC与信息素养教育对象的一致性

在大学,信息需求主体主要有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等)、教职员和图书馆员三类。按信息利用目的可将这三类信息需求主体分为利用信息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用信息满足他人需要两种。显然,大学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首先是满足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需求。对于大学师生而言,iC舒适优雅的环境、便利的网络,因需而变的各种研究室,使得师生心情更为放松,思维也更富创造力;各种数字输入输出设备及其他生产性资源等,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工具素养、媒体材料制作、作品的需求,而且也可以提供从学习到课题选定、资料收集、研究交流、小组讨论和最后写作完成的整个过程的服务。师生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增强自我指导性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渐获得信息素养所需的技能并为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随着技术的进步,早期的大学图书馆开放式大空间正逐渐被小组讨论室、研究室、协作学习室、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教室所代替。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学习共享空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统计,目前,其50%以上用户均来自研究生和教师群体。在传统教育中,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一直被忽视,导致许多教师信息学知识贫乏,有的甚至不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即操作技能(教学媒体操作,幻灯机、投影器、多媒体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等)、设计制作技能(投影片、多媒体素材、幻灯片、网站等)和综合应用技能(多媒体教室集成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和教案设计)十分薄弱。毫无疑问,针对大学研究者这一目标人群而建立的学习共享空间不仅适应了时代之需,也实现了对高校教师群体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的目标。

2.3iC实现了信息素养的通识教育

所谓通识教育,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iC环境下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是指借助iC环境积极拓展iC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人文环境的辅助教学手段和服务功能,建立信息素养教育综合平台,从

而完成大学信息素养的普及教育。首先,iC环境实现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等全面的教育。众所周知,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依赖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检索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但要真正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仅靠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不够的,而iC所构建的信息环境是对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因为它为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地。其次,iC环境为馆员、教师的协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实现了信息素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目前,在高校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上,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协作等突出学习的社会性模式越来越普遍。由于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缺陷和图书馆员在这方面的优势,建立“馆员一教师”协作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在国外,这一模式已逐渐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向。iC在大学图书馆的构建,为这种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以课堂和在线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为核心,能够有效帮助用户整合自己的研究和学习经验以更好地利用和吸纳信息,并使其转换为内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将信息素养教育很好的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促进师生学习目标的实现。iC既可以根据学生类型、学习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通过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或参与大学课程的设计和多层次图书馆培训,也为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了基于项目学习、混合课程教学、“滚动课堂”等形式的环境。

3 iC在支持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3.1iC成为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场所”

信息素养不只是认知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和社会支持等诸多方面。iC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基地,为推进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一个可提高馆员与用户的工具素养、资源素养、社会基础素养、研究素养、评论素养、在线交流素养的场所。它与信息素养教育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内在的关联如表2所示:

iC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注重“环境”与“整合”,突出强调iC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场所”意义。首先,作为富于特色的物理的、虚拟的和人文的“场所”,iC对培育师生信息素养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包含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所有要素,如多媒体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可用于设计、制作和演示;先进的教学与学习设备可供教师学习使用;海量的数据库和电子文献可供查询。作为资源富集的场所,有学科馆员、技术专家、专职教师的指导,有灵活多样的信息素养培育方法,提供包括参考咨询、学科导航、it技术指导、写作训练指导、教育培训等信息素养教育,使它迅速成为大学师生培育信息素养的最好去处。其次,iC以其独特的动态集成服务体系所形成的人文环境,构建了一个更大的公共空间,把师生信息素养教育与iC环境连接起来,与图书馆的主页、联机指示、课程设计系统相统一,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虚拟公共空间。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目前都在提供这样的服务。由此可见,iC所形成的场环境,为学习者、研究人员和信息专业人员提供了物质的、技术的、社会的和智力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将信息素养教育与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文化空间融合在一起。

3.2iC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研究的融合

iC结合“馆员一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学习的融合。信息素养教育必须有图书馆员参与,这是信息素养在发展过程中所达成的共识,而iC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馆员一教师”协作环境。图书馆与教师的合作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在iC环境中,图书馆员可以开展专家研讨会、专题讨论会,举办一些使教师将信息素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的一系列的活动。图书馆员利用自身的特长,成为教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支持者;教师则把教学经验和课程融入信息素养技能培养之中,通过馆员与教师的合作来共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利用这一优势,实现图书馆教学化、教学图书馆化,大大拓展高校图书馆原有信息素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国外许多大学都制定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该策略的中心内容就是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图书馆紧密结合。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以信息素养能力为基础,在增强自我指导性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渐获得信息素养技能并为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同时,iC通过馆员、教师和学习者、研究者的协同合作,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和团队协作研究的融合。为适应现代社会新的学习模式,iC提供了团队协同学习研究的服务方式,构建了开放式学习氛围,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亮点。iC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了不同特色的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如团体协作学习室、开放学习空间等,积极主张团体成员之间的小组讨论与学习,通过配备专家构筑良好人际关系,创建相互信任的环境,为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通、共享、使用及创新提供了保障,从而实现合作学习、协作研究和信息素养潜移默化的提升。

3.3iC服务团队提升了信息素养教育水平

要使iC服务人员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教育能力的服务团队,就必须重视对服务人员的信息素养教能力的培训。交叉培训(cross―training)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取长补短”和互相学习来提高服务人员综合技能的培训方法。通过对国外大学iC实践分析,iC交叉培训内容可分为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有关基本信息、政策及服务的培训,使全体工作人员对iC的运行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重新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后者着重于信息素养服务技能和不同职业之间的文化理念的协同培训。众所周知,各类人员提供的信息服务是iC内除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以外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参考咨询员、志愿者或学生助理直接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或简单的技术帮助;参考咨询专家解决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是读者的良师益友和研究助理,帮助用户收集信息资源或提供资源线索,甚至还充当心理咨询医生;在线学科专家有针对性地为用户解答专业问题;信息技术人员为用户解决技术问题,开发软件,为iC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在iC环境中实施交叉培训,拓宽和改变了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和技术能力,有利于构建信息素养教育的人文环境,提升服务团队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力。同时,它还能协调部门关系,通畅服务流程,打破“各自为政”,淡化归责意念,真正形成不同部门之间工作人员“共享心智”的工作局面。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篇4

关键字:信息素养;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网络安全

G630;G258.69

从信息概念的出现到信息技术的广泛推进,使信息技术成为了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和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中,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更为突显。从义务教育到高等院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为了使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我自我,部迷失方向,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信息技术,为此,信息社会的教育应当立足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在网络中有很多的专家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新的定义,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我选用了百度中的最佳的答案。信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心理等方面。

国家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的信息素养。【1】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使学生建立信息意识,拓展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制定什么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犯罪活动。

二、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目标。【2】

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当遵循中小学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工具,特别是互联网工具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根据之间的学习目标收集和整理各种学习资源于信息,熟练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学生要有之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能够自觉抵御和消除不良的信息。

三、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3】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握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每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成功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形之下,在教师的关怀与鼓励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无疑是培养学生素养的最好环境和平台。只要我们做教师的真正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学生必然会投桃报李,产生“亲其师,信其是,敬而受于人”的良性效应。

(2)教师要巧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4】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这些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巧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心情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信息素养。

首先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兴趣愉快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特别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层次性和操作性的教学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积累信息知识、培养学生信息意识、锻炼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其次我们在教学中在情景的导入中也要深刻考虑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接受能。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鼓励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内化学生的人格,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促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生成。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在发展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把握好自身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技能与方法的形成。教师合理有效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五、确保网络安全,提高w生信息素养。【5】

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输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其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网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到了多元化的世界。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威胁。越来越多的学生染上了网瘾、网络孤独症,网络犯罪在学生中频频发生,并且日趋上升,学生不良网络行为日渐凸显,已经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要求我们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不难看出,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具有加速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开展安全教育,从学校治理的角度看,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学生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又要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而学生安全教育恰恰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全面体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和家庭教育中确保网络的“绿色”“安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努力,【1】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柱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10年11月14日

[2]武晶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02(4)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继之,又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目标是“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职教育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是培养现代高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高职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视角不是终结性教育,培养可持续能力是建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根本诉求,信息化为高职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义务。

1信息技术推动高职教育理念变革

信息化是一个现代技术带来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改变,从而呈现一个时代特征的广义概念。信息化在教育方面已成为一个教学单位发展的助推器,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点。教育信息化涵盖了教育资源、教育技术、教育环境等方面,具体到教师与学生,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与学根本变化,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平等交流,时空不受限制。教育信息化不仅仅从技术上改变了教育手段,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教育理念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冲破了资源垄断的围墙,学生无论富或贫,地区无论远或近都可以享受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促使学习阶段界限突破,带来了学习终身性,以学历文凭获得的学校学习和不为文凭而学习,不再是界限分明,不可融合的不同阶段教育;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可以平等交流,相互讨论,教学相长;教育信息化催生了学习成果的测评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公平,不同教育之间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信息平等相互转换、认可,真正达到“有教无类”。教育者之间的界限也可以通过“立交桥”达到沟通、融通、合作。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培养的目标仅盯着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相应的证书,让他容易找到工作,满足于就业率显然不够,必须适应信息化的趋势,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不断涌现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职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不是专业的定型而要寻求专业的变型,不仅职业的取得而要谋求职业的发展。

高职教育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是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尔?朗格朗(parlLengrand)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契合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终身教育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接受到倡导,从倡导到政策确立,从政策到立法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正掀起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热潮。作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必须顺应社会需求,借助信息化的推动力量,将高职教育推向现代化,建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将高职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的培养作为高职教育核心问题予以考虑。

2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思想,考虑全局性、平衡性、长期性,从国家的层面讲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资源、环境处于协调、平衡、健康、持续的发展,从个人角度说,就是一个人要获得适应社会,适应实践,适应变化,有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教育要培养人,就应当培养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教育不是造就一个文凭获得者,技能证书取得者,而要造就能不断学习,获取更新知识,更高技能,更有适应能力,更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概括之,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方法而不是在塑造受教育者的模型,学校不是生产产品,而是培养能生产不同产品的人,基于可持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必须着重于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职业能力,可持续素质提高能力的培养。

2.1可持续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作为人发展的根本要素,动物为什么上万年,上千年来在能力上都没有什么变化?如千年前的老鼠与千年后的老鼠,都是相同的打洞本能,不会一代更比一代强。动物甚至因适应不了环境的变化而灭绝。对于人而言,生理上,体力上,牙齿的尖利上不如动物,但人不断在发展中,人才辈出,代代推新,一代比一代强。人与动物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学习,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更多东西,掌握更新的知识,获得更新的技能。假如人类没有了学习能力,人类就不能前进,个人没有学习能力,个人也就不能够进步。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必落后,不善学,跟不上。培养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可持续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学习毅力三方面,首先要的是学习理念,一个人要自觉认识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把学习当作习惯,当作生活,好学,想学,主动学,自觉学;其次是学习方法和技巧,也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目标确定,时间安排,资料收集,资料鉴别,筛选,手段应运。最后就是培养学习毅力,自我控制能力,要能管理自己,不受外界诱惑,有定心,有恒心,能吃苦,能攻坚。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要从思想上教育,行为上养成,方法上启发。

2.2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

高职教育是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就职业性来说,要培养就业的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但职业不是静态的,从社会发展来说,职业在变化,不仅表现在类别或种类的变化,更表现在职业本性内涵的变化。以汽车修理工来说,汽车修理面对的汽车在发展,在变化,必须掌握汽车不断变化升级的要求,在岗就要不断学习,相同的岗位,懒于学就会变成新手,甚至完全陌生,丧失岗位能力。对于职业人来说,不仅本职能力要提升,还要学习,提升新的职业能力。只有不断适应新的岗位能力需求,才有变换新职业的条件,才能获得职业发展的机遇。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高职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是高职教育高等性表现,高职教育不仅表现于技能的高级性,还表现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提高,迎接新挑战,获得可持续性则职业发展能力。

2.3可持续素质提高能力

高职培养的学生不仅是职业人,也是社会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一个人的素质总体来说包括三方面: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和伦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的自然的,生理的,基本的素质。身体健康,有旺盛的生命力,心理正常,能与社会交往,善于沟通,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是工作、生活、学习的前提。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尤其是现时代的学生,生活优越,普遍受宠,受不得累,受不了苦,喜欢电玩,爱睡懒觉,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不容乐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军训课,体育课,课外活动,再不能把体育课看着是多余的,摆设的,可以随意伸缩的课程,也不可把课外活动视为不要管,管不着,管无效的活动。一所优秀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包含其培养的学生体测指标要过硬。

知识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限于专业知识素质,还应有一定历史、人文、法律、艺术等知识素养。知识素质,不是在学校阶段所能完成的,必须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广泛学习的理念,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处处学,时时学”。目前,我们要改变对高职生的看法,认为高职学是学习差的学生,是为了找份工作而读书的学生。诚然,在高考制度下,高职生考试成绩不好,但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来说,绝不可满足于让学生找份工作。找份工作是中职学校,培训机构,中介市场就能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因承担技能教育,文化传承,素质拓展的培养任务。

伦理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品格养成,生活态度,工作态度方面的素质。一个人具备了“体”“知”,还是一个不完全的人,一定意义上还是处于工具性的人。只有具备了“德”,即“体、知、德”一体,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有正确方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伦理素质――德,这个素质是“成人”之本。任何教育都不应只是培养能干活的工具型的人,而是要培养能干好事的人,要使学生“成人”,会做事,会做人,必养成伦理素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学校阶段要着重于培养诚信、协作、敬业、吃苦这四中种品德,因为这四种品德是高职培养目标,高职办学定位应有的基本要求,即要培养建设、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素质人才。一线的高技能素质人才,对于企业,社会用人来说,最根本的是能否用得上,留得住,好配合,可放心。用得上是指专业技能符不符合要求,留得住是指能否坚持,能否吃苦能,能否爱岗敬业,好配合是指有没有团队精神,协调配合精神,可放心是指做事踏不踏实,做人能否老实讲信用。故诚信、协作、敬业、吃苦的四品德,是高职院校必须夯实的四根基柱。

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校阶段,完成的是基柱的工作,要构造大厦,还需延续到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

3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平台建设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可持续能力培养的实施,应当依托信息化系统平台来完成。

3.1本专科学历提系统平台

为全日制在校学生及社会公众提供包括开放教育的本专科学历提升、网络教育的本专科学历提升、自学考试的专本衔接学历提升以及研究生学历教育,为高职院校在校生以及毕业后的校友提供长期、稳定的学历提升信息化学习平台。该信息化平台子系统包括学历学员功能模块、学历管理员功能模块和教师功能模块。

通过该平台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学员可持续性的学历提升培训模式,研究如何建立学历提升的品牌超市,营造学历提升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可持续性学习的便利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一站式”学习服务。在本子系统中社区学员功能模块包括学员在线报名、在线选课、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以及学员调查等子模块;社区管理员功能模块包括学习信息、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习分析评价等子模块;教师功能模块包括课程信息公告、作业批改解答、课程资源管理以及课程学习统计等子模块。

3.2技能培训和技能鉴服务平台

通过技能培训和技能鉴服务平台,培养学生可持续性的职业能力。学员职前、职中、职后的技能培训模式,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学员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能力,提升职级的发展能力。为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毕业后的技能培训、考证鉴定等要求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持,实现高职院校课证融合和技能鉴定信息分析和统计,技能培训和鉴定信息和推送,终端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浏览查看技能培训和鉴定信息、技能考证咨询在线学习等功能。该信息化平台子系统包括学生技能鉴定功能模块、培训鉴定管理员功能模块和职业证书管理功能模块,具体如图1所示。

学生技能鉴定功能模块包括培训鉴定信息浏览、技能培训鉴定报名、培训鉴定资料下载、培训鉴定在线调查等子模块;培训鉴定管理员模块包括技能培训及鉴定信息、专业鉴定信息管理、培训鉴定资源管理、培训鉴定分析评价等子模块;职业证书管理功能模块包括学生职业证书信息填报、职业证书信息审核、职业证书信息确认、职业证书分析统计等子模块。

3.3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平台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自我意识

一、信息化环境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1、信息化环境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打造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信息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数字化,一个网络化,二者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形成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多媒体情境。信息化带来的这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史将取代纸媒体文明的新文明。数字化即信息载体的转换,把各种形式的信息转换成数字形式,无论是在物理空间还是在虚拟空间中,学生们自发地阻止成一个个的学习型小组。老师与行政人员完全围绕每个小组来服务,小组任务完成大家又自由重组新的团队。以信息为中心,网络为媒介的校园作为一个平台,实现校园各种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信息资源配置最优化,信息资源利用合理化。在这个平台上,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必将产生新的变化与发展。

二、信息化环境下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

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快速性和开放性,容易造成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一旦离开电脑,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的浮躁与空虚、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问题。网络的自由性、非压迫性和无责任追究,强化了青少年的心理幼稚性,阻碍其成人心理的正常发展,不利于他们培养出与自身生理年龄不相适应的心理特征。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学校层面,建设学校信息网络,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互联网的出现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之中,创造了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不仅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水平的标志,而且将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可见,建设校园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丰富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

在教师层面,现代教育技术队教师的挑战不是教师职业的消亡,而是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谐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自觉地学习。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终身教育的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使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培养教师本身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教学中产生的案例和资源也可以放到网络上,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交际工具。特别是在潜移默化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还会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手段的变革。因此,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部单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必将日渐完善。发展成为学生终身学习,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认知工具和交际工具。

在学生层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增强自控能力,对学生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不断完善个性和心理结构,力求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对工作,对自己的更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从而使偏激心理得到自我调控和暂时的调解来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借助网络,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在教学中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利用网络教育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将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人际交往等活动,对其自我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学生网络涉入程度的增加,其自我评价逐渐增强,学生上网学习的行为可以获得积极成功的体验,并且上网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心理自我自我调控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网络行动有助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飞行训练基地信息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葛操: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潜能开发,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

[2]刘茂艳,陈庆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成才,宁波大学学报1999年

[3]田赞明:论网络环境时代大学学习观的若干新内涵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养信息素养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面对信息化浪潮带来的人才竞争,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在此背景下,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挑战,我们要增强紧迫性,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此次会议宣告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朝着跨越式发展方向前进。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日趋普及,但信息技术教育与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及经济建设的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远不能适应对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紧缺,而师范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开展目前还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没有完善的培养体系,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这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符合小学实际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值得我们每一个师范学校教师思考。本文试就此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一、强化专业课程,专业性与师范性并重

“学者未必为良师,良师必为学者”,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师范是教师培养的摇篮,未来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师范类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因此强化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是提高未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保证之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由计算机应用技术带动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也很快,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意紧跟时展,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中适当补充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同时也不能忽略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也应该重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我们不可能把每一种新的技术都带入课堂,或者说通过五年的学习就让学生具备了今后在小学教学中所需的一切知识。在21世纪,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作为教师,更需要有终身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更高。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不仅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而且将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已,更多的应该是学习能力,以适应他们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正因为如此,在专业课程开设方面要做到基础课程与新兴课程的结合,既注重基础,也要让学生能够适时地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另外,作为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师范专业,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对于一些过于高深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微机原理》)应该降低要求。

二、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授之以“渔”

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处理信息,这更是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的本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而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和素养。因此,培养师范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师范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培养小学生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基础和源泉。

三、建立科学的技能训练体系,培养合格师资

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教育实际应用上,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这一领域,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还远没有满足时代的需求。中等师范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会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这一性质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体系。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主要是用信息技术,而不是学信息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的综合体,也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我们的学生进入小学后,要能够独当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培养体系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将来能够独当一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既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学科理论知识上的教学的基础,又要极大地重视学生的各项信息技术技能的实践、训练与指导。要改变以掌握知识运用方法为目标的单一模式,形成设备操作、教材设计与制作、教学技能训练的多方位技能训练体系,改变与小学教育脱节的现象。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建立一套适合这一教学过程特点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和严格的教学要求。建立科学的技能训练、考核体系,就是该学科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完成其教学任务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确立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与评定,而且是对学科教学及其训练方法和训练指标的肯定,是培养未来教师实现小学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型课程,是从技术到智慧的转化过程,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门好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更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进一步搞好师范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和提高。如何使信息技术教育在当前各科教学和教改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我们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学习与探索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颜世刚,张婷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1,(9).

[2]黄旭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图书馆;创新能力

onapproachestotheDevelopmentofLibrariesinSportsinstitutesfromtheperspectiveofQualityeducation

wanGYuan-yuan

(Zho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Henan)

【abstract】Qualityeducationisthesystematicgoaleventuallyestablishedintheprocessof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inChina.asfarasphysicaleducationinstitutionsareconcerned,theorientationofqualityeducationmeansthatthedevelopmentofsuchinstitutionsshouldfocusontheimprovementoftheoverallqualityandhumanisticqualityofthestudentsandthattheseinstitutionsshouldtake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spiritandabilityinstudentsasthecoreofschoolteaching,withinformationqualityasanimportantpartofqualityeducation.Librariesintheseinstitutionsshouldcorrectlyplaytheirroleinthispart.wesuggestthatweshouldinvestmoreintheconstructionoflibraries,scientificallyplanthedevelopmentofthem,andenhancethedevelopmentofhumanresourcesinlibraries.

【Keywords】qualityeducation,library,innovativeability,physicaleducationinstitutions

体育高等院校的发展与繁荣是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与保证,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意味着高等体育院校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建设,形成推动高等体育院校繁荣与发展的合力。图书馆建设正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体育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也应当以能够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为重要导向和目标。

1素质教育视阈下的体育院校发展逻辑分析

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的系统性目标。所谓素质教育,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层次而言的,因而具有内涵的相对性特点,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都应重视素质教育,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而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强调打破以考试为单一教育目标取向的教育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体系;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则是针对单一的科技教育、过分狭隘的专业教育而提出的,更侧重于人文文化素质,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培养出高科技与高素质结合的专门人才。

对于体育高等院校而言,素质教育导向意味着体育高等院校从战略层面的发展逻辑上需要实现具有支持导向的转变,为体育高等院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发展提供各方面保证。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导向下的体育高等院校应遵从的发展逻辑为以下方面:

1.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提高

体育高等院校是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必然承担着实现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然而,长期以来,体育院校的发展往往在功利化逻辑的主导下,强调发展优势专业学科、强调大学生的体育专业化、运动员化的发展模式,将资源和力量都倾注在培育拔尖优质的运动人才方面。这一思路恰恰是对素质教育的背离。一个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具有理想、信念和人文素质的优质人才,否则其技能有可能成为侵害公共利益和制造违法犯罪的手段。

1.2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为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挑战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而提出的国家战略。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体育产业日益发达,逐渐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支撑和使用。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研发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得创新要素重组优化,降低了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成本,提高了效率。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竞争,是造就创新人才能力的竞争。长期的功利化教育逻辑必然导致的恶果之一就是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的培养。只有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迎接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而成功实现国家的战略转型。

1.3把信息素质培养作为素质教育中的关键内容

所谓信息素质,其实就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1〕信息是当今社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保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信息素质教育因而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的迅疾发展,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潮流的汹涌澎湃,高等院校教育职责的日益深化,都需要不断发展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社会的到来为高等教育发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海量信息日益开始跨边界传播,信息革命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全方位的深刻影响,这就要求体育院校针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视阈下体育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功能分析

1975年,国际图联(iFLa)在法国里昂举行的关于图书馆职能的学术研讨会上,对现代图书馆应具备的社会职能达成以下共识,即图书馆应发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四大功能〔2〕。体育高等院校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突出信息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积极发挥院校图书馆的作用。对于体育高等院校的图书馆而言,基于培育综合素质人才的定位,应当着重发挥以下功能:

2.1体育院校图书馆应发挥高等教育的综合知识产出功能,成为高校学生培育综合素质的发展基地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载体和知识文化传统传承的象征性场所,但是必须将其象征性的外表与其实用性的内涵合而为一,否则图书馆就将沦为单纯借用图书的工具性场所。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其需要大量非专业化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并非学院课程、专业教师所能提供,而一些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内容又普遍较少和泛形式化,这就意味着综合素质教育必然存在一个知识源方面的制度漏洞。而图书馆作为大量综合性图书、信息和各种人文素质教育图书汇集的地方,作为大学生经常出入的活动场所,有充分的资源和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这一功能在功利性的教育逻辑下常常被忽略,在素质教育的逻辑导向下,必须充分挖掘图书馆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及人文教育的天然功能,为综合素质教育的普及化奠定坚实基础。

2.2体育院校图书馆应当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培养提供支持功能

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大量的纸质典藏文献,还有资源丰富的数字馆藏文献。高校图书馆近年来纷纷成为能够直接通过虚拟互联网络进行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加大了对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研究与应用力度,这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先决条件。众所周知,当今的科技竞争是在知识传承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开始的,任何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前提在于站在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之上来攻克难题。这就要求高校对科技前沿知识和信息能力的把握必须得到提升,而这一提升的基础在于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的提高。丰富的纸质文献,以及能够获得最前沿科技文献的知识,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创新成果产生的必要条件。

2.3体育院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其信息素质教育的突出功能

当前,诸多高等院校的本科学生表现出明显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中枢地位,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各类文献急剧增长,文献信息内容、类型、载体都不断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更新,已经远远超出了高校教师所能掌握的范畴。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管理的核心机构,具有超出一般性知识的权威地位,只有图书馆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创新能力、利用能力、交流能力等信息素质〔3〕。

3素质教育视阈下体育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具体路径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外延已从基础教育扩大至高等教育,对于高等体育院校而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完善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过程。体育院校应担当起为国家体育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学校既培养体育师资队伍,也面向市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复合型体育人才,如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新闻工作者、体育经营实体管理人员、体育经纪人等等〔4〕。这就要求高等体育院校要充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进而对高校图书馆建设提出以下要求:

3.1加大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投入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载体的信息内容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知识更新速度和海量信息增长都为高校图书馆提出了调整的任务,也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一些高校图书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图书馆设备陈旧老化、馆藏文献质量不高、信息化装备严重不足,不仅影响了图书馆正常功能的发挥,更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应制定保障图书馆建设和投入的专项资金,加大图书馆建设的力度,着重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升图书馆的素质教育功能。

3.2制定素质教育导向的图书馆发展规划

任何组织的发展必须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组织目标的模糊必然会导致组织功能的失常和组织效率的低下。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必须将其功能整合到素质教育发展的整体逻辑框架之中。这也就要求素质教育必须作为其目标融入到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当中。根据“目的―手段”的两分法,只有确定了重要的可操作的目标,才能将目标层层分解并融入到组织成员的行为过程当中。而其根本性的前提,则在于会集高校各部门和各院系意见,科学制定图书馆的发展规划。

3.3提高图书馆的创新培育能力,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至高目标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国家体育事业和各种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综合性的、创新性人才的贡献。在将素质教育目标融入图书馆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图书馆应当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图书馆素质教育功能发挥的重心。图书馆应当在科研信息、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等方面加强馆藏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并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针对性的图书馆服务,使培育创造性人才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3.4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想承担起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就必须在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优秀的人才是组织发展的必要保障,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应当着力将其建成信息专业的知识吸纳地和人才集聚地,积极储藏有高信息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大学生由于信息意识的薄弱、信息能力的不足,恰恰需要信息意识敏锐,精通信息管理、加工和使用的专业信息管理者,他们能够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之间形成无缝合作,其服务质量直接决定了图书馆功能发挥的程度,其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素质教育功能实现的程度。

参考文献

〔1〕黄淑娟.论高校图书馆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2003,(2):83-84.

〔2〕王彦.论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4):18-19.

〔3〕李春光.从美国信息素质标准谈图书馆信息素质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48-02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信息“点对点、线性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互动传播”“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并以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独特优势,极大地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要,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也逐渐衍生出新的特点:教育主客体之间变得平等,教育主体不再高高在上,而开始扮演着网上宣传、信息传播与监控的角色,呈现“非主体化”的态势;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从静态转为动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下,感知丰富的教育信息。可以说,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新载体。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与广泛应用开阔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开放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的形成,但也给他们带来了民族认同感弱化、价值观迷茫、社会责任感弱化等负面影响[1]。因此,全面审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双重效应,深入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

随着移动互联网将网络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各个角落,新媒体快速成为学生表达、交流、学习以及娱乐的重要载体。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1.交互性

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受教育者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互动,学生能够主动获得信息,一旦接纳或认可信息,能够及时反馈或分享,这种看似“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却能够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畅所欲言地进行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地接受引导,能够极大地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2.虚拟性

新媒体的发展,也让教育主体、教育环境超越时空,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具有虚拟性。据了解,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尝试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延伸到课堂之外。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传统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但是,这种虚拟性也延伸出另外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快速有效地去伪存真,让新媒体不再是“洪水猛兽”,不仅考验着大学生,同时也考验着教育者。

3.时效性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集中进行,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第一时间信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们讲授的许多知识,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已不再新鲜,因为他们很容易就能从电脑、手机上找到更多信息。因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今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教育者要做到密切关注网络,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起到教育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双重效应

1.新媒体遏制了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倾向,削弱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变得多样化,信息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遏制了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的倾向[2]。但另一方面,传播者泛化,却又削弱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信息的传播缺少了审核与过滤这一重要的步骤,必然使得价值观多元化,极易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强调的核心价值产生怀疑[3]。这与传播主体泛化、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导性淡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新媒体增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加剧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新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单一或无法形成合力的弊端。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以实现全方位、多维度、个性化的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新媒体失范”的问题。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门槛较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也存在大量虚假信息。而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调查显示:“19%的大学生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重要,57.3%的大学生心中没有信仰问题,22.4%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某些西方国家也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侵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以所谓的“民主”“人权”为理由进行诋毁,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了难度和挑战,加剧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

1.合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麻省理工学院讲师Shigerumiyagawa在其公开课《个人媒体》中提出:新媒体时代下大众媒体正受到个人媒体的挑战。如果将传统课堂视作大众媒体世界,老师就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而在个人媒体世界里,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他们使用新的方法创建自己的媒体。因此,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影响力之大、传播范围之广,更在于其民主与平等、创新与效率的意识,开放与互动、共享与共建的氛围。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审时度势,善于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方可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观念上,要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将新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教育内容上,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塑造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典型。

2.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强化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点对点的、线性的”传播模式,实现了交互性的传播,以个人为表达中心的新媒体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因此,强化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抽象的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核心价值观向学生个体的转换,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发展,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群体使用新媒体已相当普及,相比于大学生而言,教育工作者使用新媒体的能力要薄弱许多,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甚至持否定态度,不能理性看待新媒体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因此,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发展,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了解新媒体,熟练应用新媒体,学着利用新媒体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结合传统教育形成网上网下的合力。其次,要善于运用教育者的权威优势,灵活运用新媒体信息,从源头上引导学生,保证学生接触到积极正面的信息,减少不良信息的侵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是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学记》中所言,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亦有深刻的启发。新媒体环境下,不仅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学识,有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与激情,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理念与素养,要能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唯有此才能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上来讲:有助于深化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论,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科学化,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实践层面上来讲:第一,要完成好党中央提出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一重大任务。首先需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了解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因,科学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引。第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复杂化和多样性,因此,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冲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第三,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研究,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郁树廷.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教育对策[J].北京教育,2011(7).

[2]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n].光明日报,2014-07-02(13).

[3]王华敏,李晓娟,黄蓉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现状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4]万莉涓.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教育信息化培养心得体会篇10

2017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一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参加2011年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省级培训,培训时间是7月4日至7月13日,为期10天。七月的天气格外闷热,一百多人坐在一起听讲座,上机练习,可想而知,每天都是大汗淋漓,但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却。为什么?因为本次培训内容的安排非常丰富,都是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能够运用,并能指导我们实际工作的一些知识与理论,真的是给我们补充了能量,也开了眼界,也让我们感触颇深。同时也是因为这些扎根在农村学校的老师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每个人都争分夺秒地努力地学习。经过10天的紧张学习,在倾听教授、老师们的经验传授的同时与全省各学校众位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在几天学习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转变:

1、在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我在教学思想上的转变--教师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十分注重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老师的头脑,从而达到使老师们的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说实话,参加本次培训的老师们绝大多数是来自比较偏远的农村,有的老师甚至连什么是邮箱、怎么制作幻灯片等极其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都不懂,很难想象那里的孩子们将比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们失掉多少开阔眼界的机会呀!培训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深深地感悟到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学习让我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来自农村的教师,本次的学习让我在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时代与教育的需要。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只有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与观念,才会激励自己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3、学习让我认识到,虽身处农村,但思想不能落后,不能每天只坐在那慨叹技术的落后,应努力有效地利用好学校的现有资源,让它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努力缩短我们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

总之,在学习中我克服了天热、想家、身体不适等很多困难,每天都积极、按时参加培训中的各种活动。学习中我时刻牢记,我不仅仅是我自己,还是十小和珲春市的代表,我为能够参加这次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十天的努力学习我不仅顺利结业,还被评为了优秀学员。在最后的成果汇报交流种,我代表小组进行交流,把我们珲春市的信息技术水平与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介绍给了来自全省各地的老师们,收到了极好的评价,尤其是我们培训班班主任东北师大郑燕林老师的赞扬。

新的学期开始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真正将先进的教育技术合理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使之转化为教学工具,以进一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在拓展自己教学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努力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017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二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乃至课外的教与学活动中。这次培训,学习内容非常实用,他们(她们)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信息化环境的运行与维护、数据的统计处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新技术新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子白板的应用、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等方面展开培训。还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教师如何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指导与帮助。在这短短的几天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参加国际竞争。同时,信息社会呼唤信息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3、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4、通过培训,使我们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依据、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时间分配、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通过培训,使我们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总之,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所学到和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更好地应用到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培训是我的荣幸!我会不停地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提升应用能力,持之以恒,不懈地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2017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三

我是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的一名小学教师,很庆幸湘西州教育部门为我们提供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得到名师传授的教学经验和技术指点。从教以来,我接触教育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利用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学习很紧张只有五天的时间,但过得很充实,受益非浅,让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对我们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梳理,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老师的有效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的一堂堂授课,虽然略感生涩,却使我深受启发,并理清了自己的收获:

1、接受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专业术语。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2、深入领会了解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思想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课前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

3、学习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里感受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比自己的学生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更多合理利用身边的教育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