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9:47

航天科技发展篇1

1 民航科技产业的内涵及地位

1.1 民航科技产业的内涵

民航科技产业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领域界定,一般认为民航科技产业是集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是体系完整的系统工程[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民航科技产业中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三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研发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制造是产业发展的实现和重点,主要包括各型飞机的组装和零部件、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民航信息化设备等产品制造生产,气象雷达、通讯雷达、导航设施等空中交通管理设备的制造和生产,行李自动分拣系统设备、机场相关特种设备的制造和生产,民航信息化系统中的硬件设备、高端数据处理设备、安全保障设备等的制造和生产;服务是产业发展的持续和保障,包括产品的维修保障和技术服务。产品的维修保障主要包括:飞机维护(航线维护和飞机勤务),飞机机体维修、修理和大修,发动机维修、修理和大修,附件的维修、修理和大修,飞机重要改装等。技术服务主要包括飞行培训服务、空管培训服务、机务维修培训服务、民航信息化服务、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产品测试认证、产品推介、售后技术支援服务等等。

1.2 民航科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民航科技产业是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反映。民航科技产业集中应用了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成为众多学科和工程技术的集中体现的现代工业,被誉为“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之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综合水平的标准。凡是民航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国家综合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因此,大力发展民航科技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综合水平,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加速工程技术的创新。很多国家把民航科技水平视作本国科技水平的一面镜子,对民航科技产业大力进行扶持,并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给予高度的重视。据美国商务部2003年的《美国高技术贸易与竞争能力》报告:现代军用和民用飞机都是高技术产品,美国是从在未来世界确保其军事、经济和技术霸主地位的国家最高利益出发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

(2)民航科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参与全球竞争的支柱。作为反映一国科技综合实力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民航科技产业投入产出比很高,一些航空工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民航科技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20,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是国家高新科技发展的龙头行业。据日本通产省2002年的统计,按单位重量价值比计算,如果轮船是1,则小汽车是9,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是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1]。正是由于民航科技产业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单位价值含量,使得世界上的民航科技强国特别重视其发展。

(3)民航科技产业是带动科技发展和技术外溢的龙头。航空高科技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体系,而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动力、技术外溢的源头。民航科技扩散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可以促进军民科研成果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军事科技优势;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民航科技的扩散,民航科技成果通过向地面延伸可以将原有的科技应用领域大范围扩展。据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2002年的在全国500余项技术扩散案例中,航空工业的技术扩散占60%。而同时,日本航空工业技术派生出来产品的销售额是用这些技术制造的航空产品销售额的18倍。

2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背景

我国航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安、沈阳、成都、上海、贵阳、哈尔滨等城市,天津只具有航空电子、航空复合材料、航空仪表、飞机导航设备、惯性导航设备、机载电源及通讯设备、飞机制造用金属材料、空气过滤机等航空配套产业。

目前,航空军转民、航空创新体制、航空产业聚集发展等正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在进行调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天津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天津市正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良好的发展时机,以滨海新区为基地,将民航科技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创新集群之一纳入发展规划战略,意图使技术密集、代表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本市支柱产业之一,进而拉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天津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民航科技产业在天津的发展主要以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同时,空客a320的入驻以及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启动建设都进一步推动着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发展。

(1)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为天津民航科技产业提供良好平台。中国民航总局与天津市政府于2005年10月16日签署协议,联合共建部级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其主要功能是成为民航科技产业化平台和国际民航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2)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的落户成为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落户天津,需要各种航空产品的配套和各种服务的配套,可以在天津形成以引进大飞机总装线为主体,以飞机零部件、空管设备、机场特种设备制造和航空维修为补充,以航空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为辅助的完整产业体系。目前随着a320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吸引来了各类以民航科技产业为特色的国外知名的大型民航产品配套厂商,如德国蒂森克鲁伯公司的电梯、登机廊桥项目、以色列的凯德姆飞机客改货项目、法国泰雷兹集团空管雷达项目等,且配套产业已初具规模。

(3)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新一轮发展将为天津民航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策源地。为完善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以及相关配套产品的民航科技产业链条,在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民航总局以及天津市政府联合启动了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科技园的建立不仅会带动产业化基地内的科研主体的发展,而且还会将技术成果扩散到其它产业,提升天津市更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带动其发展,使地方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

3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

根据我国民航运输发展对民航科技产品的市场需求、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需要等,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将重点发展三大产业:一是民航科技研发产业;二是民航设备制造和加工产业;三是民航技术服务产业。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主用功能定位是民航科技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技术服务。

3.1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路线图

(1)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要经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依据《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发展战略》、《天津市航空城规划研究报告》、《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等,同时结合天津实现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规划,民航科技产业作为天津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型产业之一,将经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实现四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当前-2010年):发展成为具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完成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集聚,并实现该产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功能,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到2010年,逐步形成民航科技研发、民航科技产品制造及民航技术服务等三大产业群雏形。在进口替代方面发挥良好的效应,在重大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上实现重大突破,使天津成为世界知名的“民航科技产业城”。同时,积极吸引国际先进民航科技企业来津投资、落户,模仿、学习其先进的民航科技制造、研发、管理等多种技术、科学、方法,形成引进——消化——吸收一系列学习功能。

第二阶段(2010-2015年):发展成为具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在民航科技园具有一定自主研发、民航科技企业孵化和出孵企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完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项目的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化条件成熟并开始形成产业;将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建设成为我国民航重大科技攻关中心,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研发基地。到2015年,部级和市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0家,科技服务机构50家,成为民航科技研发的核心平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民航硅谷”。

第三阶段(2015-2020年):发展成为具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形成民航科技产业的完整链条,从研发、制造到技术服务,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民航高科技产品的行业集中度将达到80%以上,成为专门为民航业服务的产业群带。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优先考虑技术含量高、根植性好、环境污染少,对民航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项目,逐渐形成在国际民航科技产业链条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产业格局。

第四阶段(2020-2050年):发展成为具有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构建民航技术系统,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在这一阶段,不仅完善的民航科技产业链条已经形成,而且显著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特征是,在全球民航高科技产品制造的分工链条中的位置提升,民航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研发比例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天津市产业在全球产业中的国际地位,并使民航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2)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依据上述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本文给出了天津建设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可见,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将由具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演变为具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进而成为具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最终成为具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完成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知识化和高级化演变历程。

图1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

3.2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演化路径

(1)民航科技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体系。民航科技产业是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见图2)。

图2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基本构成要素体系示意图

航天科技发展篇2

航天科技历经六个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技”)是根据国务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等发展阶段。

航天科技集团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能源与新材料产品、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及汽车零部件、空间生物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以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为主的航天服务业,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是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

“十二五”以来,航天科技集团较好地完成了保成功、保增长目标,经济规模、运行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营业收入由2011年时的1018.4亿元增长到192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20%,利润总额由2011年时的91.4亿元增长到15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21%,均高于央企平均水平。

航天科工历经七个阶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年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1999年7月成立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2001年7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科工现由总部、7个研究院、1个科研生产基地、13个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构成,控股7家上市公司,境内共有600余户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现有职工14万人,拥有包括8名两院院士、200余名部级科技英才在内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且素质高、年纪轻的科技人员已成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

航天科工以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和其他产业为主业,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和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军为主、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格局和“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协调发展格局。以系统总体技术、控制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目标识别技术等为代表的航天高技术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领先优势,许多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4年,航天科工集团实现营收1574.3亿元,利润总额114.3亿元,净利润97.9亿元。根据公开资料,2015年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8%,净利润同比增长18.4%。“十二五”期间,航天科工集团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93%,利润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27%,国资委考核的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目标全面完成。对于2016年,航天科工集团提出,要确保实现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双12%”增长,力争实现“双13.5%”增长。

航天装备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民用航天未来10年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可以从《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窥见端倪。路线图按照需求、目标、发展重点、应用示范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五个维度对航天装备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描绘,形成了从2015年到2025年详细技术路线图。

航天发展事关国家战略利益与安全,卫星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供普遍信息服务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手段,2013年我国卫星应用产值超过10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末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十四五”末产值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我国各领域主要业务需求。

为满足未来十年的航天市场需求,达到上述发展目标,中国航天产业需要完成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完成一系列重大装备研发。在航天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未来十年我国将建设一批航天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行业、区域、产业化、国际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等多层面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综合应用示范,加强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并积极推进空间信息的全面应用。按照上述规划发展航天装备,十年之后,我国将建成高效、安全、适应性强的航天运输体系,布局合理、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形成长期稳定高效的空间应用服务体系,航天产业化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变。

两大航天集团未来展望?

中国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变,无疑需要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的创新进取,我们从两大集团“十三五”规划中可以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三五”发展综合规划纲要》要求,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前300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2020年集团的营业收入40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达到230亿元以上,经济增加值达到190亿元以上,航天关键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20%左右,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占全球发射数量30%左右,使我国迈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三五”期间,要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并持续深化、优化“1+2+3+4+5+n”转型升级、二次创业发展思路,大力推动“五个新一代”、“四项基础技术”项目具体化与落地实施,着力建设“三大平台”、深化落实“四个两”、构建“一个新业态”体系,全面强化依法经营依规治企、从严治党,不断创新“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行、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管控模式,不断提高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经营绩效和职工收入,初步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

上述“新一代”的定义在于满足四个条件之一,即:性能相同,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导致业态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五个新一代”分别指新一代导弹武器装备技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将着重在微系统基础技术、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智慧产业基础技术这四方面投入研发。

资产证券化加速

目前整体来看,在十一大军工集团中,两大航天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相对较低,最近两年资产证券化呈现加速态势。截止到2015年底,航天科技集团下属12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约为661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约为268亿元人民币,按总资产口径测算的证券化率为20.11%,按营业收入测算的证券化率为13.9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建恒在今年“两会”期间宣布,航天科技集团“十三五”期间的资产证券化率将由15%提升至45%。2015年,航天集团资本运作频繁,特别是航天科工集团,旗下航天通信、航天发展和航天信息分别通过定向增发注入资产,而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仅有航天电子通过定向增发购买资产,从资产证券化率提升空间和资本运作频率来看,未来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将更加频繁。

截止到2015年底,航天科工集团7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约为415.25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约为372.75亿元人民币,假设航天科工集团2015年总资产同比增长率为15%,按总资产口径测算的证券化率为18.16%,而按照11.90%同比增长率测算的营业收入证券化率为23.6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三五”期间将加强资产运营与投融资工作,充分发挥控股上市公司的产业发展牵引作用,推进相关单位股份制改造和具备条件的股份制公司上市,推动四级单位骨干持股,在具备条件的二级、三级单位进行骨干持股试点,加强关键领域优质企业的收并购工作。不同于航空和兵器工业的“研究所-兵工厂”平行组织架构,两大航天集团主要资产都在大型科研生产综合体即军工科研院所中,而军工科研院所属于事业单位,在改制政策尚未明确出台的情况下,主要资产证券化存在制度政策障碍,这也是两大航天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改制政策将破除坚冰

展望未来,军工科研院所转制进而资产证券化进程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军工科研院所改制进程。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是军工改革的深水区,制约着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的提升。各大军工集团早在2014年底就全部提交了军工科研院所的转制方案,但由于面临诸多问题,2015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在资本市场层面只有中船重工集团在风帆股份的资本运作中对五家研究所的经营性资产进行有益的尝试。随着军队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推进,近期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或将取得政策性重大突破,进一步的转制方案和详细分类名单或许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航天科技发展篇3

“东风航天城”的由来有军工单位的特色。20世纪60年代时,发射基地与北京三个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塞一名称。

1992年8月11日,当时的国家主席在视察基地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从此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由于地处荒凉,最接近的城市是甘肃省的酒泉市而得名。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每年约有300天可以进行发射试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经成为单独的军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十个第一:

1970年4月21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

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

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

随后还有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发射搭载服务,第一艘载人飞船,都从这里顺利升空……

北京航天城是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所在地。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在地。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1996年3月成立,是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神经中枢”,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承担绕月探测卫星飞行控制和长期管理任务,还承担着中国卫星发射的指挥保障任务,是中国对外测控服务的一个窗口。

这里已建成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和清晰图像传输能力的现代化飞控中心。

2005年9月,上海闵行莘庄工业区开工打造航天城。

这个新建的航天城,总投资约为13亿元,占地112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包括航天科技研发中心、航天科普园、航天产业基地三大主体,是集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入飞船、防空武器的研发、试制、试验于一体的航天产研基地。

上海航天城包括动力区、电子区、协作区等功能区域,以及五个专业研究所,将发挥其产业和专业的整合功能,从而提升我国航天的总体研发能力和水平。

与其他一些航天城相比,在上海诞生的航天城,功能不再单一,凸显综合研发能力。国家航天部门对上海航天城的定位是把它作为国内航天器生产、制造、研发的一个重要基地来建设。

上海航天在整个中国航天事业中,扮演着比较特殊的角色,承担了重要的研究任务。由于涵盖了我国航天事业应用卫星、运载火箭、载人飞船、防空武器等四大领域,因此可以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浓缩版。

航天城中的航天科普园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航天博物馆,藏品覆盖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以来重要发明的实物。

参观者可以亲眼目睹“东方红一号”、“风云”系列卫星、载人飞船和月球车等在内的精彩展品,科普园中还将建设神舟发射塔、欧洲阿里安火箭、美国航天飞机、俄罗斯空间站等大型模型,成为我国知名的航天科普和国防教育基地。

成立于1961年的上海航天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骨干。

作为我国应用卫星的主要研制单位之一,历年来成功研制了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等,其中风云系列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业务应用卫星:其运载火箭的研制水平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风暴一号、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a和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等,都是由上海航天局抓总研制的。

在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迄今为止的87次发射中,上海航天局研制或参与研制的运载火箭共进行了31次发射,取得了“发发成功”的佳绩,被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誉为“优质运载火箭”。

在我国“神舟”号飞船的多年研制中,上海航天局承担了关键分系统和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的二期工程中,上海航天人还将承担“太空之吻’,_―航天器交会对接这一重要技术的研制任务,目前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不少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

200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和航天主题公园落户文昌:

2008年8月,总投资70亿元的航天主题公园正式签约开始操作;

2009年9月14日,总投资50亿元的航天发射场项目开始动工建设,预计于2013年建成。

海南航天发射场建成后,将形成年发射火箭10至12枚的能力;投入使用后,将主要承担中国新一代大型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外各种轨道卫星发射的要求。将为中国运载火箭更多地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对优化和完善中国航天发射场布局,促进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巩固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海南文昌建航天发射基地主要有两个方面考虑:

其一,解决大型运载火箭的运输问题,通过海运,无论是吨位还是大小上,都可以放大要求;

其二,海南省是我国最南端的省份,纬度低,当然,发射基地建在南沙群岛上更好,可是,建设成本高,目前尚不具备实力。同时,我国还将在天津新建总装场,便于海路运输。

在吸引人才方面,文昌与我国以前建成的3个航天发射场有很多不同点。以前所建的发射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十分不便,运送物质也极为不便,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一些。而海南不仅椰风海韵风景优美,碧海蓝天气候宜人,而且海南是健康长寿岛。“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

2006年7月2日。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同建设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协议,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宣告成立。

2008年4月8日,由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在西安隆重揭牌,基地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预留35.5平方公里的远期发展规划空间。

国家发改委对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

产业基地的定位是:围绕国家中长期航天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促进航天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带动航天信息技术、新型材料、先进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发展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推动我国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

建设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对发展我国民用航天产业是革命性和变革性的历史事件,对实现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安航天城位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航天城汇集特色主题公园、集中式主题商业、高科技生态居住为一体,从航天主题出发,打造航天特色文化,在集群化、特色化、市场化、生态化等方面树立航天品牌,为航天产业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与补充,将航天科技应用在建筑中,将航天主题精神贯注在建设中,提升航天产业基地的品质形象,树立航天产业基地的宜居标杆。

2005年4月1日,中国航天烟台科技园在莱山区奠基开工,园区占地15公顷,航天烟台科技园作为中国航天五一三所的研发、产业拓展基地,被列为我国卫星飞船技术发展重点投资的项目之一。

园区内主体建筑包括一幢16层的航天烟台科技研发中心大楼,完成“航天技术”的研发与孵化;一所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大型航天科技展馆,将全面展示我国航天科技的伟大成就,集航天科普、航天体验为一体,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中国航天“五一三”所1987年落户烟台,圆满完成了我国多项卫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等相关设备的研制任务,也因此把烟台市与祖国的“飞天工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备受瞩目的“兰州航天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第510所“科研总部建设项目”于2009年3月在兰州高新区破土动工。

兰州航天科技园区纳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战略构想。新区选址在兰州高新区雁滩核心区,规划面积83亩,一期投资规模为3.8亿元至4.2亿元。

园区主楼综合科研大楼高17层,面积为32000平方米,两座配楼分别为8000平方米的载人航天工程实验楼和8000平方米的探月工程楼(确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二、三期)。

510所成立至今已有47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之一。它是我国真空科学技术牵头单位,在国际真空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还是一家应用基础学科技术研究能力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的创新型航天工程研究所。

目前,该所已建成“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和“表面工程技术”两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委真空计量一级站、国家低温容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性权威研究机构也设置在所内。

天津航天城项目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在天津滨海新区投资建设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坐落于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规模15万平方米。

天津航天城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天津产业化基地,由火箭研制生产区、航天技术应用区和辅助配套区三部分组成,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米,其中火箭研制生产区为50万平米,分两期开工建设。

截至2009年底,火箭研制生产区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的20万平米中,已有116000平米厂房具备设备安装条件,部分车间已经开工生产;剩余八万多平米亦将在年内完成主体施工。

按照规划,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基本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需要和部分军民项目的生产需要。后续建设将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新的发展需要陆续展开。

天津基地是一个集零部件生产、部组件装配、总装测试、试验为一体的功能完整、配套体系完善、代表中国航天最高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的航天城。

航天科技发展篇4

关键词航天文化创意;产品创新;科技传播;调整改进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7-0036-02

航天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航天作为我国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沉淀了独具特色的航天文化。

今天,面对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大潮,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通过文化创意让普通百姓体验和分享到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进行有效的正能量传递和科技传播,已经成为一些有责任感的企业在创新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正在用一次次的创新与努力,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寻找有力的支点。

本文以北京神舟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舟传媒)为例,探索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在产品创新与科技传播中的经验与得失。

1紧握航天内容创新产品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数量之多超过之前数年。在此情况下,若想在万马千军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唯有“创新”两字。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在文化创意企业里,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是成功的创新呢?我们认为,如果企业的文化产品既得到了社会热议、同行称赞、市场好评、品牌凸显、企业获利,同时又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那么,这就是成功的创新。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航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中国航天事业5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航天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航天事业积累的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工业遗存作为题材和支撑的文化创意活动。

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依托于航天事业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携带更深、更广的创新基因。其创新的核心在于:对航天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再提升,将有形的高科技技术与无形的人才创意力量有效结合,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对产品创意“一意多用”,创造出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或精神上巨大满足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最终实现企业的赢利。

1.1重大航天事件中的产品创新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航天发射逐年增加,呈现井喷态势,取得的成就更让世人瞩目。特别是载人航天,每一次发射都会掀起规模不小的航天热潮。对于企业产品创新来讲,这无疑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佳的创作素材。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对接。

借助于“天宫一号”的发射契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项目。体验舱外形接近真实的天宫实验室,采用4D动感座椅系统,配合高科技视听、互动和集成控制等多项技术。参观者只需通过操作桌面上的操控手柄,就可以真实体验到火箭发射、躲避太空碎片、太空维修、交会对接、安全返回等太空任务。震撼的发射场景,专业的任务指令,紧张的躲避环节,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环境中,尽享高科技带来的愉悦感。

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在北京科技周上,体验舱项目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展品,参观者络绎不绝,等待队伍长达百米。刘延东、郭金龙、万钢等领导同志也走进体验舱内,亲身体验太空之旅的神奇。

应该说,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是航天文创企业产品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交会对接的过程,将严肃的航天事件变成普通百姓可以亲身体验的文化产品,使航天内容与娱乐体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次尝试为企业日后创造出更多受大众喜爱、市场认可的航天文化实体产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例证。

1.2重大展览活动中的产品创新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航天文化创意企业根据重大展会、主题展览的需求,围绕航天内容创新研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创新速度,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太空侠》是企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太空家园馆”量身定做的3D立体电影,讲述的是小乌鸡皮皮在太空中的奇幻经历。世博会期间,作为“太空家园馆”的镇馆大片,该动画电影吸引了数十万国内外观众的目光。2010年9月《太空侠》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部入选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3D动画影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珠海航展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每两年举办一次,以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为主要特征。针对历届航展的不同需求,企业创新研发了形式各异的展品展项。2010年第八届航展上推出“卫星应用天地一体化沙盘”展项,沙盘直径7m,高2m,全面展示了卫星系统在通信、导航及遥感方面的应用情况。2012年第九届航展时,企业历时数月创新研发了三维动态十米长卷“航天,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展项。该展项运用3D动态影像,全面展示了航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在2012年“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香港巡展期间,企业设计实施的“中国未来载人空间站全息影像”展项,以新颖的全息成像技术演示了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构型。幻影的画面结合音乐与解说,呈现出美妙的视听体验,让香港同胞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样子,成为此次航天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2寓教于乐传递正能量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起步至今历时50余年。50年间航天事业经历了坎坷与辉煌,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自强、自信与自豪。伟大的事业催生先进的文化、孕育伟大的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之一。

以航天文化为背景的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势必要担负起弘扬航天文化、推进科学普及、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

但是,今天青少年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由过去的文字阅读为主,发展为读图为主,如何利用文化创意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自愿地了解科学知识,享受科学世界的乐趣呢?

秉承快乐科学、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企业将一向被大家视为枯燥的航天知识、航天原理融入到互动体验项目及相关文化产品中,通过悬念迭起的航天任务设计、身临其境的太空环境渲染、以及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造型,激发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体验快乐获得自信的同时,积极地吸纳科学知识,享受科技世界的美好。

2011、2012年期间,企业研发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模型,就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让参观者零距离体验航天发射过程的同时,轻松地学习到航天知识点、了解航天专业术语。

此外,文化资源的跨界整合也是弘扬航天文化、传递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0年9月27日以“勿忘国耻、励志腾飞”为主题的航天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展览作为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起跑”、“聆听中华的脚步声”“飞天圆梦”“太空出舱”等16个版块组成,详细介绍了建国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期间,还穿插了观看航天立体电影、体验大型航天科幻舞台剧等文化活动。

圆明园航天展通过创意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了跨界资源的整合。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参观者深刻体会到“国强则民强、国弱则园毁”的道理,起到凝聚民族士气、激发爱国情怀的作用,有效地传递了正能量。

3调整改进谋求跨越发展

坦率地讲,我国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并且由于保密资质等原因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创意企业难于进入航天与军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因此,知名的航天文化品牌如同凤毛麟角,实体性的文化产品也远未形成规模,整个产业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但是,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航天事业的井喷式发展,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处于产业变革中的航天文创企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弥补自身不足,巩固发展优势,才能在产业发展的巨大浪潮中,顺势而为,取得跨越式发展。

3.1从作品观念向产品观念转变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对于创意人来说,一个创意就是一个作品,是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独立作品。但是,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只有将一个具有经济价值、新颖独特的创意,迅速产品化,并实现“一意多用”,开发出多种类型的产品,延长产品链,才能够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3.2注重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挖掘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了50多年,期间积累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件、历史、人物和故事。但现有的创意产品还仅仅浮于表面,热衷于对航天发射及领军人物的描述和表达,这些显然只是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冰山一角。加强对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创意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加以诠释,创造出让人们可亲近、可消费、耳目一新的航天文化产品,是每个航天文化创意企业的责任,也是使命。

3.3强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和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腾飞的双翼。企业运用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今天,中国市场正处于全面消费升级阶段,人们的文化消费已经由浅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深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与新技术紧密结合的文化产品更能符合现代人的文化消费习惯。

3.4借力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所具有的多屏、移动、互动的传播特征和规律,带来了受众数量的激增,也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应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跨平台、多屏幕、一体化”的传播特点,使其更好地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逸帆.中国广播.不是创新,就是消亡,2013,6.

航天科技发展篇5

关键词:改制;航天科技期刊;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139-02

新闻出版总署[2012]9号文件:《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通知》[1]指出,非独立法人编辑部无法承担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经营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必须进行改革。原则上不再保留报刊编辑部体制,对现有报刊编辑部,区别不同情况实施不同改革办法。本着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整合资源、加强保障的原则实施改革。改革形式分为三种情况:1.整合并入现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2.建立报刊(期刊)出版企业或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有3个或以上的报刊);3.改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予以停办或撤销。

虽然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但改革是必然的,作为航天类科技期刊该如何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值得同行认真研究和探讨。笔者根据所在期刊编辑部的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谨供同行参考。

一、行业的优势和不足

(一)优势

航天技术是高、精、尖技术,航天科技期刊是中国航天科技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对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具有学术水平高、专业性强、实用价值大、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的特点。目前航天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有40多种[2],这些刊物在中国航天科技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种期刊都代表着中国航天科技不同专业方向取得的成果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推动航天各种型号产品研制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航天科技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别的行业期刊不可替代的。

国内对材料工艺进行报道的期刊有几十种,但《宇航材料工艺》是其他刊物不可替代的,它依托航天两集团公司及主办单位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在材料工艺中心研究所的地位,报道国内外航天领域材料工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有先进功能复合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复合材料成型及加工中心、宇航学会材料工艺专业委员会、航天材料信息网等作为支撑,期刊稿源丰富,拥有国内航天领域权威的材料工艺审稿专家队伍、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为航天领域材料工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促进的作用,期刊在行业内广受欢迎,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师生的良师益友。近年来,随着神舟飞船多次成功发射、宇航员遨游太空、月球车的着陆等航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航天领域以外的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吸引外界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来了解航天科技,因此给航天科技期刊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这是航天期刊独特的优势。

(二)不足

航天科技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其科技期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由于航天科技期刊定位是立足航天,服务世界。因此受众很小,同时因国家安全及保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行业内有很高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的文章不能及时发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发展。

此外,由于期刊长期由主办单位资助办刊,从业人员的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是航天科技期刊明显的不足。

二、转制后的应对策略

结合航天期刊行业中的优势以及不足,面对市场化的需求,如果盲目寻求出路,将会造成目标不明确、急功近利以及短视化等问题[3],故为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应认真分析自身不足,努力提高自身,从期刊本身入手,扩大优势,弥补不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推陈出新。

(一)利用行业优势,打造期刊精品

既然航天科技期刊拥有航天技术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作为办刊人应抓好这个机会,努力提升期刊质量和市场影响力。把航天科技期刊做大做强,打造成精品期刊。《宇航材料工艺》在这几年中就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创建期刊网站,提高时效性

网络的发展,科技信息的快速传播要求科技期刊必须做出快速的反应,于是《宇航材料工艺》2009年创建了独立的期刊网站,全面实现在线投稿、审稿等,期刊免费开放获取。目前来稿处理周期控制在30天以内,电子版期刊比纸质版提前20天上网,大大缩短了稿件的处理周期,期刊时效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吸引了更多作者的投稿。

2.做好专题策划,彰显期刊特色

专题策划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活动中的重要环节[4],对彰显期刊价值和提高期刊影响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航天型号产品对材料工艺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作为航天领域集材料工艺为一体的唯一一份专业期刊,《宇航材料工艺》有责任和义务把航天科研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材料工艺问题及时报道出来,编辑部和集团公司各单位材料工艺管理者密切联络,了解科研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每年组织策划3个以上的专题,同时利用编委的影响力组织稿件,特约专家撰稿,并以主编署名的形式发给荣誉证书。《宇航材料工艺》通过这种形式,出版了“金属材料及工艺”;“非金属材料及工艺”;“功能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成型及加工”;“固体火箭发动机材料及工艺”;“火箭贮箱材料及工艺”;“重大专项工艺”;等等专题,引导和帮助航天广大科研工作者解决了实际问题,受到广大作者和读者朋友的好评,彰显了《宇航材料工艺》立足航天,服务世界的特色。

3.编辑流程再造,打造期刊精品

期刊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精品期刊,除了稿件优质外,其中编校质量是最能体现期刊的质量的。为保证期刊质量,《宇航材料工艺》特别重视稿件的编校,对编辑过程进行了流程再造,确保稿件在编辑加工中严格执行各项规定,使期刊不仅内容新颖、差错率小,而且印刷装订精美,是广大读者朋友心中的精品期刊。

(二)克服行业不足,扩大期刊影响

航天科技期刊受众小是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使然,在这种情况下,从业人员只能努力克服自身不足,扩大自身优势,加强各种宣传,利用转制的契机,把期刊办成更具航天特色,具有更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除立足航天以外更大的交流推广平台,并以此吸引外界更多人了解行业的信息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同时借助更宽广的平台吸引合作单位,努力降低期刊出版成本等。

(三)开展多种经营,创造经济效益

航天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应转变由主办单位拨款办刊的观念,加强市场化运作,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期刊的编辑出版活动,创造经济效益。

1.成立理事会开展定向服务

其他行业期刊有不少已经成立了理事会,在理事会单位的支持下,办刊经费得到了保障,而在航天科技期刊中成立理事会的期刊并不多,这也正是航天科技期刊未来经营的一个方向,既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拓展期刊的影响面,便于期刊为理事单位开展定期宣传报道、组织学术交流、定时发送定制特定内容的科技信息及成果等个性化定向服务。

2.出版专刊吸引广告客户

专刊的作用就是吸引从事同类工作的专家学者、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整个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最好的途经。因此策划组织出版各种专刊是吸引广告客户较好的方法,达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期刊经济效益的目的,起到双赢的作用,是期刊较好的发展方向。

三、结语

转企改制给期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航天类科技期刊,利用好中国航天的大平台,拥有世界顶尖的专家团队、众多国防尖端课题等资源,同时国人对航天技术极为关注等机遇,作为办刊从业人员,应努力抓住这个机遇,积极采取各种应对策略,无论选择哪种发展模式,首先应适时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办刊能力,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在提高期刊质量和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创造经济效益,用网络时展的方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打造中国航天科技期刊的“航天信息飞船”,为航天型号产品的科研生产助推。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eB/oL],2012-08-06.

[2]李洪泉,,张东.坚持办刊宗旨彰显刊物特色[J].编辑学报,2014(26).

航天科技发展篇6

关键词: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研究;Swot;Stp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8日

一、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我国的航天军工企业全面贯彻、执行这一方针,航天军工企业在民品市场上经历了无序发展、探索调整、战略发展等几个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起到了保军促军、稳定经济的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航天民品品牌。目前,在航天军工企业军品订单处于稳定,需求较缓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民品产业已成为航天军工企业实现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民品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可使国防科技工业摆脱因国防预算削减、军品订购不足所带来的发展困境。

虽然航天军工企业在信息通信、汽车零部件产业、新兴材料、新能源及金融等民品领域不断开拓,但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很少,航天民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因此,本文将以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为视角,深入分析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工作,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帮助航天军工企业在民品领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提升综合国力。

二、航天军工企业民品Swot分析

(一)优势――劣势(Sw)分析

1、优势分析:航天军工企业充分利用军品的成熟技术和现有设备、人力资源,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特点开发了一系列与军用技术紧密关联的民品,形成了具有良好的军民通用技术、较高的产品竞争力、较好市场影响力与美誉度的航天民品谱系。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重点发展的五大民用板块(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和航天科工集团重点做大的五大标志工程(信息安全、特种车、通信服务、建筑与房地产、汽车发动机)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劣势分析:航天军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军品领域,其民品经营一般不具备规模经济性、优惠的原材料等优势,产品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航天民用产业的军用技术开发与转化能力弱,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严格控制成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不具备价格优势;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尚未确立起来,民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单一,目标市场选择不准,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

(二)机会――威胁(ot)分析

1、机会分析:“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的十提出的要求,军民结合是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改革确定的重大方针,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强;实施民、军民结合,大力发展民品,大大缓解了航天军工设备闲置和科研生产力量过剩的矛盾,关系到中国航天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大计。

2、威胁分析:经济全球化正在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经济紧缩和国内外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日益明显,使得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难,这对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来说是个挑战。

三、航天军工企业民品Stp分析

根据以上Swot分析,以“发挥优势,客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为原则,进行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的Stp分析。航天军工企业担负着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双重责任,因此在企业发展上还是以军品为主导地位,发展民品必须合理地把握好军品与民品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航天军工企业处于转型初期,用于发展民品资源的有限性和民品开发的资本实力不足也决定了其民品发展不适宜多元化,宜精不宜多。

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美国国防部和商务部列出的关键技术中,有80%是军民重叠的技术)。航天技术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要充分发挥航天军工企业在军品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航天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如卫星技术、信息科技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先进制造和工艺技术等)。因此,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目标市场选择上,要选择最能代表企业自身核心优势且能与军品形成战略关联(军技民用、军民两用)的民品细分市场,实现民品行业集中化、技术先进化,从而在这些高新技术领域做精做细,实现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航天民品金字品牌。

四、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航天军工企业用于发展民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民品发展要实现专业化,按照专业化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以核心民品企业和重点产品为主导,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整合,把优势民品做大、做精、做强。

(二)加快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民用。航天军用技术是航天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的主要技术来源,但按以往数据来说,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民用能力偏弱,产业化水平低。因此,未来要加快军用技术成果实际转化生产力的效率值。

(三)加快民品产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我国航天军工企业的军品大多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而民品应该是适应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因此,民品在发展过程中,要与市场接轨,确立产品定位、品牌定位、企业定位。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资金密集的性质,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盟,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发起航天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五)构建战略联盟体系。市场分工决定了构建联盟的价值。在不违反国家保密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国内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军工企业民品的发展,形成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六)鼓励吸收与借鉴国际先进民品发展经验。和平利用军工技术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各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领域。我国要鼓励军技民用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广泛吸取国外军技民用的成功经验,推动航天工业民品产业国际化发展。

五、结论

我国航天军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民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军工企业民品的发展要选择最能代表其自身核心优势且能与军品形成战略关联的民品行业,这将有利于军民融合,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科特勒,凯勒.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航天科技发展篇7

天水市地处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之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我国惟一的省级航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甘肃天水航天育种基地)就坐落在此。航天育种是通过卫星搭载,使生物在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变异,利用有益变异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近年来,航天诱变育种已成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已培育出多个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卉、抗生菌等的高产优质新品种(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开创了育种的又一新途径。

天水市航天育种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98年初-2001年4月)

由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初步接触,在天水市麦积区社棠良种场开始天水市的航天育种工作。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01年5月-2009年10月)

由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在天水建立了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其间鉴定了18个航天蔬菜新品种。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10月至今)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对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控股,给天水的航天育种事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天水市航天育种的现状

天水市自1998年开展航天育种工作以来,共在蔬菜、粮食、牧草、花卉、油菜、瓜果、中药材等8大类作物上进行了航天育种研究,特别是在蔬菜航天育种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鉴定的蔬菜品种共23个,已经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天水市航天搭载材料的统计数据见表1。

天水市航天育种的特色

天水市航天育种研究虽在多种作物上开展,但其蔬菜选育在全国范围内可谓是一支独秀,目前经过各级鉴定的航天蔬菜新品种已达到23个,主要为茄果类蔬菜,其中包括辣椒11个、茄子4个、番茄3个以及豆类3个等。从现有情况看,辣椒和茄子航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已经实现了系列化,正在向加工和特色化方面迈进。在航天黄瓜的选育上,天水市以特色黄瓜品种选育为突破口,包括选育航天白色黄瓜和水果型黄瓜品种。

天水市航天育种的发展趋势

经过天水市各有关方面的努力,天水市的航天育种工作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2009)55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建设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园区,使天水市的航天育种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今后,天水市除了更加突出蔬菜的航天育种外,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将有重大突破,在未尚涉及的领域也将会逐步介入,使天水市的航天育种工作在全国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对天水市航天育种发展的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天水市的航天育种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

组织机构的建设

天水市应由市政府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企业方式发展航天育种工作,同时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成立航天育种联合攻关机构,以便统一协调、组织和引导各方的资源和力量,为天水市未来的航天育种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各县(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在各蔬菜主产区成立航天蔬菜生产技术协会,并和蔬菜超市签订供销合同,使航天蔬菜尽快走上人们的餐桌。

完善航天育种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航天育种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优越的创业条件和宽松的创业氛围,鼓励、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航天育种高科技产业的创业和发展中,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加强和全国各地的合作,走共同发展之路

天水市航天育种事业从发展之初就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了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航天育种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性和创造性的科学工程,是航天高技术应用于农业科学形成的交叉边缘学科——太空农业科学,它是我国航天高技术为农业服务的一个新领域,是将高新技术应用到国民经济生产中的新举措。航天育种相关专业的专家应发扬“大力协同”精神,协力开拓航天育种学,以保持我国在航天育种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尽快发展航天育种研究方面的经济增长点,为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作出贡献。

航天科技发展篇8

百名航空特色学校的学生在全国航模赛开幕式上“放飞梦想”

发掘广东航空文化底蕴,创建特色航空文化品牌

在中国航空学会和广东省科协的指导下,广东省航空学会依托地区特色为主、航空各界协同、科教系统支持、顺势联合互动的工作方针,已创建了一批航空科普品牌。

广东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乡和中国百年航空的发源地,孙中山早年就倡导航空救国,在广东首创并领导了中国的航空队伍。秉承冯如精神,广东省航空学会深入开展早期中国航空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并专门编辑印发了《孙中山与广东近代航空》的书籍和展览。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1909年设计的中国首架飞机

建立了2个全国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其中位于广州的广东航空博物馆陈列了各种军用和民用实物飞机共31架、飞机发动机138台、航空装备配件等实物展品3万多件、还有几套航空科技展览《中国航空发展历程》《航模发展史》等。

广东省航空学会多次在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江门市恩平市等地组织航空科技文化节或航空日活动,受到全国各地航空爱好者的关注;打造了“中国航空发展历程”、“我爱祖国蓝天”、“中国航空百年”等航空科普展览,在航空博物馆、公园、学校等地进行巡展。

孙中山与宋庆龄在广州视察国内组装的“乐士文”号飞机

举办常态化航模表演交流活动与公众展览,例如: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举办“蓝天共飞翔”航模科技交流会(共5届),深南电路杯全国航模赛(共8届),粤港澳台航模大赛(共7届),冯如杯水上航模赛,以及“蓝天盛会”等大型航模展演活动。

启迪广东人的航空情结,唤醒青少年的蓝天之梦

近年来,广东省的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工作也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广东省航空学会联合有关单位在全省范围已创建了9所全国航空特色学校、17所省级航空科教定点学校、2个全国航空科教定点单位、4个省级航空科教定点单位。近日,全国青少年航空科教研讨会召开,广东省派出相关学校和少年宫的17名代表参加,其中广东有8个单位作了经验介绍(会议发言单位共14个)。

中国航空发展历程展览与配套飞机模型

广东省航空学会在地区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取得广东省政府主管机构——省青少年科教协会的支持,联合开展青少年航空科教活动;经常举办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本地区教育局和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的领导与各学校的科技辅导老师一起座谈交流工作经验体会。为加强全省青少年航空科教工作的总体规划、指导、交流、考核、评审等工作,广东省航空学会专门设立了青少年工作部,并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湛江、江门等几个片区指派专人负责航空特色学校的日常联络和辅导工作;积极发挥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和定点单位的作用,起到航空科普活动中心的作用。

广东省航空学会先后邀请了航空航天专家神州飞船总设计师戚发韧,“航天英雄”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以及多位航空专家为广东航空界做专题报告。与航空特色学校举办航空科技节校园文化日活动,例如冯如中学定于每年9月冯如首飞纪念日和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校园文化日暨航空科技节活动;珠海一中每年都举办精彩纷呈的航空科技节活动。积极支持和参与航空单位组织的志愿者航空科普活动,例如“蓝粉笔”——航空科技教师培训,“点亮航空梦”航空科普接力行动——边远山区以及城市社区学校的航空科教活动等。推动校企航空科普共建活动,如中航通飞与珠海一中、金海岸中学开展科教共建活动;建立航空院校生源基地:空军招飞局与珠海一中共建“空军飞行学员优质生源基地”;北理工珠海航院与深圳西乡中学、珠海金海岸中学及广州17中等中学建立“航空人才共建基地”。

航天科技发展篇9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成功返回地面,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拥有100%成功的骄人纪录。外国学者对此盛赞:“开创时代的交会对接将给世界秩序带来重大变革。”

“神舟九号发射前一天,当时也正值‘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冲击7000米海底深潜纪录,我们这一代人实现了毛泽东同志说的‘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宏大志向!”从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到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再到担任工本文由收集整理程第二任总设计师的周建平说。

“这十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给国人无限的惊喜。”周建平回顾这十年的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科技事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基石。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在一系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航天员。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飞船进行了我国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进入太空并进行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在万众瞩目中一飞冲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记录:首个女航天员“飞天”、首次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神九”任务成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表示,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交会对接技术,此外还建成了较为配套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的体系,取得了900余项部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成果。

王兆耀称,“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民众的期盼,也有一定的距离。要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不懈努力,继续攀登。”

过去十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未来将继续加快发展的步伐。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透露,201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实施16次宇航型号发射,计划将2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20%左右;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占全球发射数量30%左右。

航天科技发展篇10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由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设立的国内第二个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重要的航天产业创新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陕西航天装备业跨越式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成为我国航天民用产业中心、我国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中心、西部现代生产业中心。

近日,本刊记者就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的战略定位,远景规划、实施步骤等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专访了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赵红专博士。

发挥优势,大项目引领,10年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将建成一个以民用航天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新区。

新西部:赵主任,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已经启动建设,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请您先介绍一下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基本情况?

赵红专:按照国家新一轮发展思路,以自主创新为主导,陕西省、西安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于2006年7月2日,正式成立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同年11月,作为西安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成立,根据授权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负责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政府管理服务和配套设施统筹建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开发建设全面启动。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东南方位,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预留约35.5平方公里的远期发展规划空间,南依秦岭,北瞰曲江,西临城市中轴线,连接环城高速、南三环、地铁1,2号线、西康高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西安托起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之一。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规划为三期,开发周期大约10年时间。10年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将形成产业聚集化、聚集园区化、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合理、自主创新突出的良好经济发展局面,成为我国重要的航天产业创新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具备一定知名度的航天装备制造品牌区。届时,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区域人口将达30万,年GDp将为3000亿元。

新西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型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和建设理念是什么?已经具备什么样的产业发展优势?

赵红专: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西安市“四区两基地”中最年轻的成员,也是西安市在新时期发展具有航天高科技产业特色经济的重点区域。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航天产业立区,高科技产业兴区”为发展定位,奉行“四节约(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一环保”的发展理念,大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工业园区,着力培育陕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围绕三大产业定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引进具有投入产出比高、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巨大等特点的项目18个,总投资超过150亿元。。

第一,重点发展中国商业卫星和以航天技术推广为主的航天产业项目。航天产业是陕西能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陕西的航天科技产业具有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坚实的发展基础。这里不仅生产了“长征”系列火箭液体发动机,锻造了中国航天动力的金字招牌,而且为“嫦娥一号”卫星提供了众多零部件。目前,依托陕西得天独厚的航天技术优势,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已经聚集了航天动力技术应用,商业卫星研发和生产、微电子技术等具备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6个,总投资超过70亿元。已经储备了44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航天科技产业项目,总投资达200多亿元。中国航天网、中国军工网等媒体评价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正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继承、创新、转化的平台作用,逐步成为航天技术向其他技术转化的重要孵化器,同时也加速了中国航天高新技术向产业化转移,成为中国未来的经济新增长点。

第二,重点发展以功率半导体器件、太阳能光伏材料产业项目为主的新兴产业项目。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伴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能源需求矛盾越来越凸显。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走访了十多位专家,对太阳能产业进行研讨,认为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刚刚崛起,是朝阳产业。如今,进驻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两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第三,重点发展以服务外包为主的中国青年航天文化创意项目,打造具有鲜明“数字航天”特色的创意产业链。我们只有比别人看得远一点,只有比别人走得早一点,只有对国际上发展比较好的工业园区研究透一点,我们的产业定位才能准确无误。现在美国硅谷及台湾新竹的服务外包,创意产业所占比例都很大。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优势,是可行的。4月9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与中国领先的软件服务外包公司――西安炎兴科技软件有限公司成功实现签约,投资3.8亿元建设一个能容纳5万人就业的部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它将是全国继大连软件园后第二个“民办官助”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同时,近期我们正在与几家大的上市公司在磋商,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适合的投资商。

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这对增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有积极的意义。

新西部:2008年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全面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一年。请问今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将有哪些动作?

赵红专:我们是按照“产业第一、服务第二、招商第一”的原则开展工作,具体实施“两手抓”,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目前初见成效,我们完成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并认定我们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近日,上海闵行区政府及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领导专程派员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参观后,认为我们的思路清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发展速度较快。

在项目方面,今年我们的建设目标是确保双十任务完成,即基本建成十大项目,新开工十个项目。

在基础设施方面,今年重点建设“两横两纵”4条道路,即杜陵东路、东长安街、雁塔南路、慧谷一路,主要道路形成环道;全面实施330KV线路迁改工作,力争年底完成:进行污水排放、给水、天然气、热力、

电力,通讯等相关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新西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继上海之后国内第二个部级民用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其发展定位是“航天产业立区、高科技产业兴区”。请谈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重点产业项目?

赵红专:“航天产业立区”,就是说航天科技产业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主体,比如航天技术应用的高压泵项目、柔板印刷机和商用卫星项目,还有计算机分装生产测试线,半导体,集成线路等项目,都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立区的支柱产业。

所谓“高科技兴区”,就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生产的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是市场适用量大,发掘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品牌知名度高、辐射带动效应强的高科技。比如太阳光伏、雷达应用等都属于高技术领域。我们的太阳能已经入区建设两个特大项目,其中一个今年11月底投产,预计年产值79亿。这些高科技产品推向市场后,对提高我们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知名度、增强我们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新西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距离城中心比较近,面对原有已经入区的传统产业项目,请问管委会如何保证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产业定位落到实处?

赵红专: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成立之前,这个区域已经聚集一些小的项目,这些项目普遍的特点就是投资小,有些符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产业定位,有些不符合。对于符合的,我们大力支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植;对于不符合的,我们坚决进行调整,清理,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产业定位落到实处。顶着压力,克服困难,我们采取了有力措施,对原有不符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产业定位的项目,采取土地回购,原项目单位土地参股和项目退出等方式进行更新替换,清理了长期不开工的项目一个,有情有理地劝退了不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两个,调整缩减了占地面积大、投资强度不高的项目两个。同时,为了做好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产业项目布局,我们聘请了原香港民政局局长何志平博士、原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资深副总裁王宁国博士,上海半导体产业协会会长邹世昌院士,美国美光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莫酉光博士以及美国应用材料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荣玲等在内的业界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力促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高品质地快速崛起。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引进大产业,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管理体系并具有资本运营能力的上市公司。

新西部:赵主任,据说“招商引资”是你的强项。建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要投入大量资金,请问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赵红专:我认为新形势下必须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不能仅仅依靠政策,而是应在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情况下,寻找我们自己的商机。这就要求我们要抓紧做好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我们立即研究考虑如何应对“银根紧缩”的挑战,并且推出了一些新的做法,

――把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宏伟蓝图向金融机构推荐介绍。今年春节后上班头三天,我接待的都是陕西的金融机构负责人。他们觉得宏观调控后,应把有限资金投入到有规模、有潜力,无风险、能赚钱的地方。这些金融机构反应很灵敏。我们今年已融资10亿元,全年计划融资18亿元,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同时,我们还要给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因为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就无法组织生产。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为此成立了一个担保公司,我们还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资金协议”。今年第一季度,该行已给企业发放信贷资金1800万元。另外,我们给产业发展提供基金,现已与英国第二大资本管理公司――英国蓝橡资本有限公司合作,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投资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公司,首期计划募集1亿美元。

――在招商引资中以诚相待,既实事求是地展示我们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优势,也不讳言我们的不足。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新区,我们有项目,描绘的产业发展蓝图有把握实现。同时,我们不是拾到篮篮都是莱,项目很多,我们要严格筛选。为此,我们制定了严格的项目标准,如用“四节约一环保”的理念发展区域,外国人一听很高兴,认为这个开发区很有希望,不只是节约,还讲环保。比如,我们与英国蓝橡资本有限公司总裁RichardConer接触仅8个月时间,就谈成了合作,关键是他很信任我们。

我做了很多年招商引资工作,怎样招商?怎样招大商?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我认为有大招商和招大商的区别。所谓“大招商”,就是大家都要关注招商,都要开拓信息渠道;所谓“招大商”,就是要引进大产业,因为引来一个大产业,胜过辛辛苦苦引来多个小产业。如一个太阳能光伏项目,就带来几十家企业,总投资150多亿元,仅一期投资就50亿元。对于这样的大企业,一定要下功夫,下大功夫,把钢用到刀刃上,努力为他们营造最好的发展环境。

当然,在招商引资中,还要了解对方,熟悉产业,谈判时不能泛泛而谈,要深层次谈问题,谈到点子上。

新西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赵红专:第一个五年计划末,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要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销售达到260亿元,届时会有30多个项目支撑。我们确定的标准是凡进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项目,我们不但要将其培养成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企业,还要将其培养成具有现代管理体系并具有资本运营能力的上市公司,即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

直言不讳地讲,现在也有制约我们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地:二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处于城乡结合部,人员情况比较复杂,在施工中遇到不少困难。我们还要下大力气整治外部环境,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为实现宏伟目标创造良好条件。从去年到现在,我们为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仅仅对违法违章加油站的拆除,就达三家,至于那些小一点的违法违章建筑就更多了。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是加快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实施战略合作的一个创新和尝试。

新西部:有人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实施战略合作的创新与尝试”;也有人说,“民用航天这个主导产业吹响了陕西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集结号”。请你谈谈在西安建设国家民用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的重大意义?

赵红专: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是央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地方

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实施战略合作的一次创新和尝试。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响应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全国进行民的一次合理布局。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一大批三线企业聚集在陕西周边地区,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就是应发挥陕西航天科技企业的优势而生的,所以一定会最大限度地促进以航天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可以带动在陕军工企业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在陕军工企业很多,如兵器,航空,航天等,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设立对其他军工企业是个启迪,给他们树立个榜样,有利于促进军工企业的创新发展。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有深远的意义,可以对地方经济注入活力,解决人员就业,增加地方财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新西部:前不久,你随以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为团长的陕西省代表团出访罗马尼亚、土耳其、埃及。在罗马尼亚期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与丰佳国际集团及西安迈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署西安国家民用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欧洲商务园区项目合作协议。请问这项协议的内容是什么?

赵红专:我在罗马尼亚期间,与丰佳国际集团接触后,发现该集团在罗马尼亚拥有千亩土地,该企业董事长耿健是位西安籍的青年,视野很开阔,很有发展眼光和国际胸怀,他想把在欧洲赚来的钱投放于祖国。我们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也拟以丰佳国际集团为平台,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立一个欧洲园区,作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的一部分,吸引欧盟企业,欧洲的资金和金融机构来西安发展。这次丰佳国际集团和西安迈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各对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首期投资2000万美元。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是新体制下的创新组合,有一个和谐而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

新西部:据了解,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的领导班子建设很有特点,请谈谈这方面的概况?

赵红专: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领导班子的组成的确很有特色。可以说,这个班子是新体制下的创新组合,有来自中国科技航天集团公司的,有来自省国防科工委的,也有来自长安区政府和我们西安市科技局的,人员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的。那么,怎样才能使班子有战斗力呢?我认为首先要搞好团结。我要求大家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大家不清楚的事,我耐心地向他们讲清楚。在工作上,我们实施分工到人,各负其责。我支持大家敢想敢为,敢拼敢干,遇到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一起渡过难关。所以,我们班子的成员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不仅和谐,而且比较有战斗力。

新西部:据了解,你在西光集团工作期间,是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跨世纪的后备干部来培养的,请问企业工作经历是否对你如今的工作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