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9:53

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篇1

关键词:农村电网;规划;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416.61文献标识码:a

1、农网规划

1.1农网规划原则

按照电力工业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和电力体制改革对电网公司和电网发展的要求,农网规划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做到科学论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农网规划应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农网建设应统一规划,优化电网结构应与农村电气化、现代化及城镇化发展相统一,要与输电网的规划、分布式电力规划相衔接。②农网规划应遵循安全可靠、节约、高效的原则,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③农网规划要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技术改造与新建相结合,规划要适度超前。④农网规划要方便用户、服务用户,有利于电力市场管理。⑤实施“科技兴电”战略,以提高农网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前提,提高农网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⑥农网规划应坚持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的原则,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⑦农网设备要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⑧电网建设与管理体制要协调一致。

1.2􀀁农网规划年限

农网规划的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年限一致,一般近期为5年、中期10年、远期为15年及以上。近期规划应重点解决当前农网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相衔接,中期规划应明确农网发展目标,对近期规划有指导作用;长期规划侧重于战略性研究和展望。农网规划应远近结合,建立滚动工作机制,基本按照3年滚动计划调整。

1.3􀀁农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农网规划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程进行编制,并且要符合相关深度要求。农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概况和总体规划情况;电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负荷分析及预测;电力电量平衡;县级电网规划目标与主要技术原则;电源建设及网架规划;调度、通信、自动化规划;近期项目安排和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绘制县级电网规划图;编写县级电网规划说明书。

2、农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2.1负荷预测方法简单粗放,负荷预测不够精确

农网规划负荷预测实践中主要采用电力弹性系数法、年均递增率法和单耗法等。电力弹性系数是指用电增长率和全社会总产值增长率之比,电力弹性系数法通过对历史的电力弹性系数和社会总产值增长率预期的分析,设定规划期内的电力弹性系数,从而预测规划期内的用电增长情况。电力弹性系数的合理设定是该方法的关键。社会总产值的波动直接影响电力弹性系数,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受到影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波动在所难免,电力弹性系数法可信度不高。

2.2现行运行电压等级复杂,多级损耗并存

国家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农村的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电量增长潜力巨大,目前所用电压等级主要为110/35/10/0.4kV。35kV线损所占比例不容忽视,而作为农电企业所采取的管理和技术降损措施发挥降损空间有限。

2.3配网重复建设屡见不鲜

早期农网35kV变电站布点主要按负荷中心布置,一般位于田野中,由于交通不便带来了很多影响。农网改造期间,变电站布点多临近公路,检修和施工比较方便。由于乡镇道路规划和农网改造不同步,乡村道路建设导致的配电线路移杆、重复建设普遍存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早期变电站建设常是先布点后建设输电线路。但由于输电走廊路径长,在沿途施工过程中涉及较多的村民利益,协调有一定难度,以致建设周期延长。

2.4电源支撑点少,供电可靠性较低

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我国大部分县域内没有220kV变电站,县城电源点主要是110kV变电站,35kV输变电呈现辐射状供电的串带方式,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无法保证。有的地区虽然有两个及以上110kV变电站作为电源点,初步实现了35kV输电环网互带,但35kV变电站双回进线没有同期并列运行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同样影响了供电可靠性。由于农网点多面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种情况仍会存在。

3、农村电网规划措施

3.1负荷预测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利用系统已知的信息,建立灰色理论微分方程进行求解未知量。由于影响电力负荷的因素很多、关系复杂,负荷增长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是确定的,而一些因素则不确定,故该方法有很强的适用性。

灰色系统理论负荷预测的特点是所需原始数据少、运算方便。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国家政策倾斜大,招商引资企业以及村办企业数量会大幅度上升,用电负荷会有大幅度上升,符合灰色模型中期预测的特点。但由于数据灰度的进一步增加,该方法不太适合于电力系统的长期预测。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可以利用年均递增率法,并结合国民经济未来发展情况这一特点进行预测。参照过去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并求出某一时期均值,对于未来经济发展速度,可取高于该均值(即按高方案对待),主要原因是考虑新农村建设措施和政策性投入资金的积极影响。两种方法的组合预测可以弥补相互的不足,比较符合农村电网的实际。

3.2新建变电站规划布点措施

通过提高运行电压,将会极大提高经济效益,且可以减少电压损失率,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为了实现安全、稳定、可靠、经济以及满足未来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逐步将农网原有35kV变电站升压为110kV变电站供电。新建变电站和线路应与大电网接轨,即以220kV电网为电源,110kV变电站为负荷布点。对配网而言,电压等级提高可以减少电压损失,提升输电能力。采用20kV供电较10kV供电半径提高一倍,一条线路可以带两个或更多的相邻乡镇负荷,打破了以乡镇为单位的供电模式,避免线路迂回,配网合理环网、互带负荷容易实现,同时符合乡镇、村村之间分散密集型居住的模式。建议新建输配电线路考虑20kV配电网供电方式,对于原有10kV电网逐渐完成升压改造,线损降低的同时也可减少变电站的配网出线间隔,使站内设备维护工作量减少,经济效益明显。

3.3农网规划采用“先规划通道,再定站点”办法

采用该办法可以避免有站址,但线路通行困难的弊端。根据区域负荷预测结果确定配电线路条数,变电站布点参照负荷预测分布和配网线路接轨,并综合考虑进线的可能性、避免迂回,尽量临近公路。新农村建设内容和标准已有明确要求,县级供电企业要和当地规划部门充分配合,提出农村输电走廊概念,即在农村规划时要预留电网建设用地,提供输配电线路通道。走廊要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多条线路的架设,解决“三线”(电力线、通讯线、有线电视线)混架的问题。对于农村标准化小区,在建设规划中一般已包含配电设计,预留了线路通道,通常采用直埋电缆和箱式变电站方式,达到环境美观的要求。对于农村乡镇设立的工业园区,为了满足工业用电需求,要预留变电站用地,线路通道走廊一般采用架空线路,也要规划预留。

4、结束语

多年来实践证明,农村电网的发展需要统一规划,这是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新农村电网规划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确立统一和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十分重要。农网规划中通过采用灰色负荷预测、减少电压等级等措施,综合考虑变电站布点和线路走廊预留,与地区建设规划相统一协调是提高农网规划建设水平、避免重复建设的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农网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1,4.

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篇2

[关键词]农村环境环境现状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2-177-1

0引言

本文分析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实践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我国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解决农村环境出现的问题,举例:农村污染问题,环保问题,公共资源管理问题,如何加强乡镇对农村环境的管理,科学运用环境保护措施治理农业环境污染。

1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新农村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发生变化,不少大型企业转型于农村,找寻廉价的成本用地,乡镇政府没有明确安排,导致农村环境的破坏,大气污染与水污染较为严重,生态恶化,这种现象不仅是某些地区或乡村存在的问题,更是现在农村普遍现象,有些地方领导注意到地区环境的改变,加强了关注,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农村环境,是由社会体系、经济体系、生态体系所构成的综合体系,城乡结合表现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密不可分。城乡发展改革,经济体制迅速发展,农村商品化、现代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增长,忽视环境因素,导致环境的落后,环境功能减退,危害到农村健康发展。

首先,农村环境的自然资源被破坏,大气环境不能独立消化吸收,近几年来年农业生产与耕种发生了变化,为了产业能得到高利润,高回报的模式,人们根本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自然资源损坏。其次,农村建设城镇化规模,加大对工业的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工业产业的结构布局不完善,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再次,农村地位在管理中立法不严,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导致农民在法律面前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意识较低,举例:有些农村在秋收季节,焚烧秸秆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天空出现雾霾现象。能见度也就十几米左右,随着政府部门对环境认识提高,严禁了焚烧秸秆,有些居民不在乎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养殖畜牧业,导致污染物排放、耕种时农药化肥不合理等诸多方面。

2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加快了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延伸,在城市规划上比较重视,忽视了农村的重点,在规划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使其一些地区或道路两侧的发展形成安置交错,这些地区在生活上对污染物的堆积没有相应措施的安排。

从社会学理论体系分析,有些地方的农村环境长时间得不到重视,政府人员和环保人员职责供给不完善。农村环境的分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来研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因为过分的开发引进工业,重视经济业绩增长,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工业化时代得到高度重视,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使其不少小城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其中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

农村环境是由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组合起来的综合系统,说明农村环境构成是复杂的,关系到社会、自然、生态三部分结合组成,复杂的环境系统遇到的问题是多层面、多目标、跨越学科的,在农村环境存在的状况是直接与关键的因素。乡镇是带动农村发展的枢纽,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形成。现代乡镇的作用是农村商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源头,推进乡镇建设发展的,村村相通,提高乡镇的规模,人口的转变形式不断加大,经过发展忽视了环境要素,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停滞,布局不合理,用地相互交错,环境资源不合理的安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污染源没有及时的控制,加上附近居民对环境知识的淡薄,加重生活污染,乡镇设施不够完善,使其在经济密集的区域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危害农村的环境。

3农村环境解决的措施

根据国家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阐明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提高乡村领导对环保责任的重视,加强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环保知识,就目前来讲,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经济业绩增长,以经济手段展示政绩,找寻经济增长,片面的经济增长不考虑环境的承受力量,就不符合持续发展要求,导致乡镇政府对环境的职能失去作用。有些地方环境部门与企业之间成立了保护作用,对地方环境污染,政府有时推卸责任,没能较好保护当地环境。所以,要想做好乡镇环境工作的保护,解决本质问题,就要从管理者的角度,提高乡村环境保护意识,强调对环保的责任。

加强对农民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由于文化素质不高,体现出对环保知识的淡薄。缺少对环境的认识和在生活中对环境道德的疏忽。导致在农村生活的居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生产废物,因此,需要加强对公民良好的教育、宣传,创建绿色行动,自觉的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农村,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护生态自然环境,政府部门制定紧密的产业政策,宣传发展减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乡镇企业通过职能,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整改,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推荐生态化农业发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完成现代化农业生产。加强实行农村整治措施:生活垃圾,水环境污染,农业产业污染,中小企业污染,建筑垃圾,道路垃圾集体整治。

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篇3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工程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时代的发展带动着各项大型水利工程的发展,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常年缺水,没有丰富的水资源,必须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才能使人民生活更健康,同时也能带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1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我国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有渠、坝、桥、沟以及水库等。这种小型的水利工程建设一般都是由村组织自主建设,投入劳动力和资金,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大多采取贷款完成。随着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一系列的扶贫计划出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频繁,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总是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1工程管理不当

在农村实施生产责任制度以后,农民纷纷向往个体经营,尤其是近几年,大家的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逐渐淡薄,在水利工程的管理方面,这种问题表现的尤为明显。只知道用水而不知道管水是其中最典型的表现。由于农民普遍文化较低,没有较强的管理意识,许多情况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例如,乱垦乱种、在水渠捞鱼以及将垃圾倒入水库堤坝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难管也就成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问题。

农民用水不注意,不仅会使工程的运行出现问题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其自然环境。很多地区过度的开垦土地又使水土流失,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带来新的阻碍。

1.2资金投入不足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普遍财力缺乏,这也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障碍。虽然这些年国家提倡不断大力的扶持农村经济,但这种扶持还远远不够。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不论大小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若投入不够,那么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就相对匮乏,这也就从根本上无法保障整个工程的质量。有些农村经济日益上涨,但大部分用于其它的农村建设,留给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并不充分,因此主要还是需要依靠村民集体解决,政府通常只能奖励或资助一小部分。

1.3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

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大量的建设材料,而材料质量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好坏,而农村又是资金相对贫乏的地区,若在选材上有所失误,那么将为工程日后留下不良的安全隐患。

1.4施工前准备不充分

在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中,都有高技术人员对施工前进行严格的准备工作,而农村人力资源匮乏,缺少高新技术人才,容易在施工前期就出现问题,这样不仅会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同时也会拖延工期。

1.5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基层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一

由于近几年来的水利发展,各个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其规模也是不断壮大。因此,对水利建设的技术人员需求也就越来越大。而很多地区并没有合理科学的水利技术机构,其技术人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多人员并未专门学习过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技术,因此导致人力资源没有合理的配置,这种情况在农村更为明显。这会导致在工程建设中效率低,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下图为2011年某省水管部门的调查报告:

从该报告中可看出该单位在职员工数量过剩,而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更反映出该单位员工的综合实力不够,极度缺乏高端的新型技术人才。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对策

2.1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

虽然农村水利工程大多较为小型,但不能因此就忽略其重要性。我们应该将其看做一项严肃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工程来对待,将其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注重通过管理得到效益,由此重新书写重建轻管的面貌。建成之后的水利工程必须及时的转交给相关管理部门或者个人,并对其颁发有效的产权证明以及使用权证书,利用拍卖经营或者个人承包以及专业管护等方式来落实其管理的基本任务。在这项基本任务完成之后,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模式,让新老水利工程都能够尽快的稳定工作。除此之外,必须搞好水利工程的各项配套工作,因为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多重功能,不仅能防洪、养殖同时也提供群众生活用水,还能进行农田灌溉,因此每一项配套工作都需要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在面对不同的农村水利工程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例如有些农村所建设的水利工程可能功能并没有那么多,这都得取决于当地的环境条件以及群众的意愿。要搞好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首先完善其管理制度。

2.2加强资金投入

上面说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普遍财力缺乏,这也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障碍。虽然这些年国家提倡不断大力的扶持农村经济,但这种扶持还远远不够。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不论大小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若投入不够,那么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就相对匮乏,这也就从根本上无法保障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资金也是工程建设中的基础,资金的投入应由国家或者上级政府资助,运用地方财政收入进行投资。在对已有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养护的同时建设新的有利于日后发展的新项目。

2.3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是所有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因此,我们必须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开发予以高度的重视。应大范围的广招人才,而在人才中再选出新型高端的技术人才,按照步骤按照计划的选择人才,并提供相应的深造机会,以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以及市场的需求。相关部门应对农村已有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把不同的任务明确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将所有技术人员聚集到一起,进行思想理念及团队意识的教育,使工程建设能够更顺利的完成。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一起来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也与所有施工人员紧密相连,提高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关键。

2.4加强技术复核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对一些重要的且关系到工程整体的核心工作,施工团队必须反复加强复核,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除此之外还有对各分项工程进行反复检查,例如:中线、钢筋、标高、砂浆以及混凝土等。

2.5做好检查记录,完善质检制度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质检是控制整个工程质量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措施。质检人员需要随时了解施工的动态,通过对各项目的检查,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理。

3总结

水是人类生命的开始,也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因此,建设好农村水利工程至关重要。本文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概念和现状出发,对该项工程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望有关人士采纳。

参考文献:

[1]刘淑媛.浅析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策略[J].科技信息,2009,(25):376,343.

[2]姚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需重视几个问题的分析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4):40-41.

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办学问题解决措施

近年来,农村小学的办学得到了国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已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要想农村小学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且理性地去思考与处理。

一、当前农村小学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且没有经费使用自,使农村小学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

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实施后,农村小学的经费主要依靠上级财政部门的拨款。上级财政部门下拨到学校的经费是按照在校学生的人数安排的,近年来,随着学生大量涌进市内的学校,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这就导致按学生人数下拨的经费逐年减少。农村小学俨然已经成了“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

与此同时,划拨到农村小学的经费不能自主开支。财政部门在关于学校经费使用的项目上有明确的规定,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即使开支了也不予报销。而学校需要用钱的项目千头万绪,有很多项目是文件中所无法列出的。如上级部门检查工作需要接待,校际交流和活动需要经济保障,组织开展各项活动需要经费,等等,而这些基本上都没有名目从正当渠道开支。经费使用的不便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的发展。

(二)管理机制上的困境。

首先,经费不足与没有经费使用自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农村小学管理上的困境。新财务机制要求,不能将公用经费用于教师福利、超课时补贴、教学奖金、班主任补贴等,这就造成了学校不能运用经济杠杆加强对教师的有效管理,有的学校虽制定了明确的奖惩措施,却无钱兑现,对干好干坏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处理方案。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必将无法激发教师内在的活力和工作热情。

其次,农村小学的人心不稳也严重危及学校的内部管理。农村小学教师与一些城市的重点学校、民办学校教师的收入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部分教师思想上的波动。许多农村小学耗费了多年精力培养出来的教师,一旦小有名气,很快就被挖走或者另谋好的出路,农村小学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这种“抽水机效应”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小学的办学质量,也严重危及农村小学的内部管理。

(三)生源数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虽然一些农村小学在控辍保学方面殚精竭虑,并且扎实推行课程改革,想方设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与城镇学校相比,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仍显得薄弱。因此一些学生在入学后不时地选择转学或到城里的学校借读,加上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跟随父母到打工地上学的现象也很普遍,再加上人口出生率低,使得农村小学的生源问题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

(四)教师年龄结构比例失调,专业结构严重不合理。

各地农村小学,特别是乡镇中心小学的下属办学点,教师以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师的占大多数,五十岁左右的教师约占一半以上,甚至有的学校从校长到主任、教师,统统在五十岁左右,这样的年龄结构是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像外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甚至连有的乡镇中心小学都不能保证正常开设,下属办学点的情况可想而知。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如此,何谈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呢?

(五)农村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

农村家长和城里家长相比,对孩子的期望还是有明显的差别的,特别是出外打工后,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照,家长往往不仅不能配合学校教育,反而会因溺爱孩子而产生各种不理智的、有碍于教育的言语和行为,这使得教师与这部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趋于消极,师生之间的凝聚力明显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的教育环境。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开源节流,保证经费,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研究农村小学的实际,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相对公平,在经费的划拨和教育设备的投入等方面可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需求优先考虑。其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加农村小学的经费使用自,在经费的使用上要保证学校有一定的自主空间,特别是学校正常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开支。增加这种自,才能适应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也才能调动农村小学办学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要注意开源节流,保证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校长要有超前意识和长远发展的眼光,在学校办学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高、实验设备添置、师资配备和资金使用等方面作出科学的安排。从学校的发展出发,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从而保证学校教育、教学与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二)全方位努力,改善农村小学管理上的困境。

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农村小学的当务之急。首先,校长要以身作则。农村小学各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校长的带头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率先垂范是前提和基础,要用自己的“勤”去打动教师的心,为抓好常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其次,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使用与考核要给予学校自身一定的自,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也要在服从基本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下,有一定自主性和灵活性,以确保学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校内管理。再次,要合理分配绩效工资,提高教师工作热情。绩效工资的分配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要明确指导思想,按照“治事与用人相结合”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彻底打破大锅饭;二要明确岗位职责,以便于确定各类教职工的工作量和学校领导对教职工日常工作的督查;三要明确奖励范围,如月岗位奖励性工资、期末教学奖励性工资、年度绩效考核奖励性工资。最后,要加强农村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

(三)结合生源数量下降的实际趋势,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操作模式。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共同解决好诸如留守儿童入学、中途辍学儿童家长的思想工作、农村学校招生、农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大力确保农村小学的生源。其次,生源数量的减少,使得小班化教学成为可能,学校应着眼于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在小规模的班级里,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关注与指导远远多于大班,所以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正面反馈,更易于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班化教学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

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学校缺乏教研氛围,教师教学工作繁忙,教研意识淡薄,骨干教师群体薄弱,等等,致使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保质保量,为此学校应努力建立“学习型的教师团队”,坚持做到“立足岗位、重在实践、勤于反思”。在校内开展同学科或分学段的教研活动,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活动设计和课例研究。通过理论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通过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得到启发和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农村小学要努力协调好与群众的关系。

学校可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情况,讲明学校的困难,以便求得社会、群众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使学校工作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良好的校群关系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使教师工作顺心、学生学习舒心,使学校的管理充分发挥出凝聚人心的“磁场效应”。

农村小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勇于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不断的探索中开展工作并尝试解决,努力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篇5

关键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02

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留守子女”也越来越多。体现在这些“留守学生”身心之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健康已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将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发展。那么,“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如何?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今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根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其中初中生为13.67%。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属于“留守学生”。并且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的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严重的,具体表现如下:

1.性格缺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由于“留守学生”与父母联系较少,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

2.情感缺失。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而“留守学生”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3.学习困难。外出务工潮使农村许多“留守学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地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学生”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价值错位。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外出务工的父母使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改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养成好逸恶劳等陋习,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同时,“留守学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些都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二、“留守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于造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这与青少年自身心理素质、少年所处的外部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有很深的关系,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增多,农村中有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学生”,他们的父母或者一人,甚至两人一起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的学生就成了“自由人”,失去了父母,特别是妈妈的“唠叨”的呵护,“自由”的成长,结果“留守学生”就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留守学生”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再加上祖辈们年老体衰,大多文化知识少甚至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无法尽到教育责任;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这些都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2.学校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又一原因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一个就是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是在枯燥、呆板的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只重视追求学生成绩,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因素:这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中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样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人。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还有就是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如网络虚拟的世界;校园暴力小说;电影、电视中的凶杀、暴力、恐怖、色情等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袭危害也很严重。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4.生理因素:这是形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另一个原因

青少年正值人生的第二断乳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其心理发展特点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尚未完善成熟,片面的思维方法容易将事物简单化,一遇到挫折往往自暴自弃,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甚至酿成悲剧。这一年龄阶段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认知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很容易遭受心理不平衡的困扰,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将长期存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儿童的权益保护,更是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需要家庭、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1.注意家庭教育

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令家长头疼的毛病和缺点,很可能就是不久前被家长欣赏的长处或闪光点。另一方面,孩子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后,考得好,得到赞扬和奖励;考得差,便是训斥和打骂。致使孩子不愿和家长交流思想,敬而远之,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可见,家长的行为、教育方式、处事态度以及家长为孩子营造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都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与全面关怀。

2.做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让学生在成功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利用人文化教育观念,还要在各中学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课,是一种直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涉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上课时注意在授课内容之外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就能达到目的。

(3)在中学建立心理咨询室。除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开展心理讲座,也可个别谈话、单独诊治。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形成健康心理。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3.科学社会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普及,使青少年从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开阔视野。但应注意到社会上有些人为了牟取暴利,传播色情文化,提供场所,特别是网吧,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希望全社会都能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协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留守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篇6

【关键词】农村公路监理工作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近年来,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农村公路运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通乡油路和通达通畅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村交通环境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解决了农民出行难和运输难的问题,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监理制度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中,监理制度比较健全,监理工作运行相对较为完善,有效控制了公路建设的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

1农村公路建设监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笔者通过对农村公路建设实施监理工作,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理市场混乱。在农村公路招投标阶段,存在监理业务分包转包现象,有些监理企业为能承揽项目串通围标,无论有没有业务能力只要有监理资质证照都可以进行投标,有些监理单位恶意降低费用承揽业务,有些业主虽然进行了监理业务委托,但委托的是“关系”监理。由此可见,监理业务运作混乱,缺乏规范透明的市场管理。(2)施工单位不重视监理工作。农村公路的施工单位虽然是通过招投标选择的,但大多施工单位具备一定的后台背景,通过暗箱操作承揽中标。施工过程中不配合监理工作,不能很好的履行合同及监理程序,对监理工作敷衍了事,甚至不予理睬监理工作指令,或者通过一定的手段拉拢腐蚀监理人员,忽视工程质量安全,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使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举步维艰。(3)建设单位管理程序不规范。1)农村公路建设单位不能正确对待监理工作的重要性。建设单位没有把监理工作职能放在眼里,有些业主设立监理机构仅仅是为了规避强制监理制度,不重视监理工作的重要性,干扰监理正常开展工作,无法发挥监理职能。2)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权限紧握不放。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干预多,个别建设单位直接行使本该由监理工程师行使的权利,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施工单位下达指令,给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款时计量支付不通过监理审批。3)建设单位对于监理机构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视而不见。施工过程中有质量隐患或危及质量和安全的行为,当监理工程师征求业主意见要求返工或停工整改时,有些建设单位为追求工程进度和经济利益,对监理工程师的建议视而不见,做出不合理的决定,更有甚者与施工单位串通一体,将监理机构挑了“扁担”,使监理工作难以开展。4)业主对监理职责定位不清。有些建设单位对监理职责模糊、定位不准,本该是施工单位履行的程序要求监理单位完成,不该旁站的工序必须要求监理人员在场。监理人员是工程施工的监管主体,依据施工监理规范开展监理活动,绝对不是施工单位的质检员。5)工程变更不规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有限,为了节省资金或者拿有限的资金搞更多的项目,有些建设单位不按照设计施工,对已经批复的工程设计随意变更。工程变更时不通过监理单位下达工程变更令,而是直接让施工单位按照自己的要求施工,变更手续不齐全,行为不规范。(4)监理服务费用过低,掣肘监理业务的全面开展。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对于监理的费用明确规定限额。监理服务费用是根据工程的复杂程度、监理人员数量和业务素质、提供监理服务的时间以及所投入的监理设施等因素来确定的。尤其是农村公路项目分散不集中,点多量少,过低的监理费用势必会让监理单位为了压缩开支减少监理人员和设施的投入,或者以次充好,造成监管不力,影响监理工作的全面开展。(5)监理单位体制不健全,整体素质低下。1)监理机构体制不完善,职责不清。农村公路监理单位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各级监理人员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必要的监理控制措施和手段,不能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2)监理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急待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农村公路施工质量的保障,直接影响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投入到农村公路的监理人员,大多是通过临时招聘的社会人员,没有交通运输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不熟悉监理业务,滥竽充数,即便有些熟悉业务的监理人员,也没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由于监理费用过低,监理单位投入极少量人员维持监理工作,造成监管不到位,在减少人员的同时降低监理人员的资格要求,从根本上降低了监理服务质量。3)监理单位投入的设备和设施严重不足。监理单位投入到农村公路的设备和设施,不能满足监理日常工作开展的需要。有些监理单位减少质量检测设备的投入,或者不配备监理工作车辆,造成监理检验不及时,延误施工。

2健全和完善农村公路监理工作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健全和完善农村公路监理工作,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完善农村公路监理招投标制度,规范监理市场管理。完善农村公路监理工作招标投标制度,严格审查监理单位业绩及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严禁监理单位出借、出卖资质证书和转让监理业务,规范整顿农村公路监理市场秩序,加大监理市场监管力度,为农村公路监理工作创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2)加强施工单位的管理力度,全面履行监理程序。施工单位是农村公路的施工主体,监理单位则是监管主体,施工方与监理单位是相互对立又协调统一的,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使其履行监理程序,全面配合监理工作,是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的根本保障。(3)规范业主管理行为。农村公路建设中,建设单位是整个管理的核心。业主的管理权限失衡,对监理业务干扰过多,制约着农村公路监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加强对业力的监管,规范业主的管理行为,极大限度发挥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职能,有利于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4)科学合理确定监理服务费用。监理服务费用过低是制约监理工作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监理人员数量、提供监理服务时间以及所投入的监理设施等因素综合确定监理费用。合理的监理费用能够确保监理工程师的培养,改善农村公路监理办公条件,优先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监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农村公路提供更加优质的监理服务。(5)完善监理体制,提高监理单位的综合素质。1)建立监理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提高监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根据农村公路监理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知法守法、有职业道德并全面掌握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专业监理队伍,完善教育培训和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监理企业综合素质。2)加强监理单位管理力度,职责明确,到位监理。目前农村公路的监理工作仅限于施工阶段监理,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全面落实监理责任,监理人员必须做好“三控两管一协调”,贯彻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按施工程序对关键部位、重点工序实施旁站、巡视、平行检测,及时到位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加强合同管理,对业主负责,同时保障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

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研工作问题解决措施

学校教研工作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可以改进教师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在农村中小学校实际操作中,由于观念、方法、机制的制约,不能使教研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极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农村学校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1.重教学成绩轻教研。在农村学校,领导、教师更注重教学的成绩。教师课下抓学困生,课后加班加点做练习提成绩,因为,很多的评价是看成绩,只要成绩突出就是好教师。而教研费时又见效慢。个别教师进行研究、、也被认为是个人谋取荣誉的手段,片面的认为加班加点是敬业而短时高效却是取巧。以至于领导及制度对教研支持力度不够,搞教研的教师在学校的考评、评优时,也往往被忽视,打击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2.教师参与兴趣不浓。近几年,由于许多年轻骨干教师的流失,各校教学一线教师中老年教师居多,教师配比参差不齐。大多数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认为搞教研是年轻教师的事,自己搞不搞教研对工作影响不大。这种职称上的满足感,直接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教研的参与兴趣。而年轻教师由于没有氛围和引领,感觉不到教研的成效和好处,在工作中承袭经验,不对工作进行研究。

3.教研实效性欠缺。从农村学校教研现状来看,学校搞教研,多是完成上级安排,突击性较强,以收交资料为主,或者要求完成几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论文……导致教师闭门造车,网上下载,昼夜突击。由于缺乏积累性思考,教研中单一性的应付代替了开创性的建议。即使平时制定的小课题,也不是真实课堂所需、学生现状问题的反映。而是在追寻时尚的课题和时髦的结论,在断断续续研究,匆匆结题后,经验和方法也得不到使用和推广。久而久之教研反而成为教学可有可无的负担。

二、解决农村学校教研工作存在问题的措施

1.让教研在“引领”中前行。一是要加强观念引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学习和交流,使每一位教师明白:教研并不只是少数人的,而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方式、态度以及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的探讨与改进性尝试,旨在通过对全面或某一方面的改进来促进教书育人的双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教师在集体合作中才能实现的自我成长的必需方式,是个体经验与集体的融合与提升,是个体经验在集体中的检验与推广,也是创造职业幸福的重要途径。二是要加强领导引领。教研是一项长期与艰辛的历程,它不仅需要一份热情、一份智慧,更需要一种精神,而一个学校的领导就是形成这种精神的引领者。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能够加入其中,持之以恒。那么教师的干劲定会倍增,也会迸发出更多的、创新的思维火花。三是要加强制度引领。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教研更需要规范的制度,需要明确教研的职责,规定教研的时间,如“教研开放周”、“交流研讨日”等必须严格履行,让教师完成由必须到自觉再到习惯的蜕变。

2.让“评价”伴教研远航。一是要开展静态评价。学校内部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价要求。如对于参与度、深度、过程评价等要有量化表。不仅要求课题组对整个课题量化,更需要对课题组成员工作成效进行量化,以作为以后奖励的依据。二是要开展动态评价。要依据每年每次的教研活动或立项课题进行跟踪性动态评价。一方面要做好课题本身完成度的界定工作,另一方面对于不同课题、不同教研方式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要灵活动态的跟踪评价,并记录在案。三是要开展阶段性评价。由于课题研究时间较长,为了确保教研的实效性和给教师鼓劲加油,可以给于阶段性的小结和评价。形式可以根据课题灵活实施,如开展案例分析、随笔展示、反思探讨、研究设想、上课评课等评比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教研形式,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四是要开展自我评价。教研是较为隐性的劳动付出,为了更确切的评价教师,可以在每次评价前先有教师进行自我工作评价,评价组结合自我评价组织讨论后给于教师公正综合的评价,保护教师的劳动付出。

3.搭建展现教研成果的平台。一是收录光盘。每个学校大都会收录一些名师优质课光盘,而我们自己教师的光盘资料却很少存。其实我们自己的光盘资料更具有实用性,它可以作为教师学习借鉴、教研的资料,还可以让教师看到教研的历程而感到骄傲和幸福。二是校级展现。农村中心学校下属有多所村校。在某校课题结题后,除了在各校推广成功经验外,还可以通过视频和文字展现研究资料。对于可操作性的上课技巧、教学技法、创新的学习方式等,可以进行公开上课展现。这不仅可以检验成果,查漏补缺共同提高,也是对优秀教师的认可与推广。三是网络展现。教研问题除了具有个性外,还具有共性的地方,教研的另一种展现方式就是网络。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教育论坛、撰写个人博客、加入QQ群等,在交流中提高。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优秀的教学视频、随笔、案例、反思等资料上传,可以与更多的教师交流分享,缩短与先进思想的差距,让教师感到教研展现的空间很大,互助的距离却很短。

三、结束语

总之,农村教研只有唤醒教师的创新意识,创建教师教研的研究氛围,在评价中激发教师追求职业幸福的热情,根植于校本实际解决教育教学所需,才能让教研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创设适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环境的反思教学教研策略研究[J].教师,2011,(21)

[2]刘海生.农村小学校本研究的主要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1,(05)

[3]吴开明.农村小学怎样开展教研活动[J].小学教学研究,1992,(09)

[4]张家和.抓教研工作促教学发展[J].甘肃教育,2010,(09)

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篇8

关键词:分化问题;解决措施;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67-01

孩子们刚开始学习初中英语时,觉得新鲜,学习劲很足,慢慢的随着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的增加,需要背诵和记忆的东西的增多,一部分同学越学越感兴趣越爱学,但是有部分同学新鲜劲一过,不愿意念、背、记,也不愿学英语了,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问题,爱学的越爱学,不爱学的就全部放弃不学,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英语成绩,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以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及早防止两极分化,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大家探讨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就我针对这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认识英语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已经加入wto,与国际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英语已经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非英语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一门首选外语。而现代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都使英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最为广泛的语言,从科技领域到日常生活,随处都是英语的影子,英语已经是我们生活一部分,所以学习英语非常重要。

二、及早发现,及时补救

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做到人人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老师要时时刻刻观察学生,关爱学生,及早发现。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话,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事业成功之母,有了兴趣,他会千方百计地去动脑筋,兴趣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是靠后天启发、诱导和培养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想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比如:

1.创设情境,运用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习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我们要设法创造真实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比如在上八年级上册“mybrithday”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先对全班同学的生日在私底下做一调查,然后选中就近几天有生日的同学,然后提前告知其他的同学做好准备,到生日的当天的课堂上为其举行一个party,老师拿出预备好的cake,其他同学拿出presents,并说;“Happybirthdaytoyou”,之后,大家一起吃cake,然后同学们一起玩。在整堂课中,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起的是指挥棒的作用,指挥学生用英语表达他们动作与行为,在愉快的生日聚会中学会了这节课语言点和知识点,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利用简笔画、图片、实物等激发兴趣

简笔画是一种经济省时、方便易行的直观手段,它使课堂教学情境化,而实物更具有简单、明了,比如教单词money,就那一个钱包,里面装着钱,让学生猜whatisinit?学生回答,那里面是钱,这样拿实物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体会英语的魅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

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名人趣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兴趣。

五、勤鼓励,多表扬学生

上课时多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亮点。学生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进步,老师要不断地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保持浓厚的兴趣。而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他们能尝试用英语表达,即使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都应宽容地对待学生,容忍学生出现错误,不应过多的批评,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有益的重复、合理的操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表达,并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对英语很感兴趣,而且也掌握了大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能否在初二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只要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首先学生必须学会分析和比较,掌握英语语言的规律,才能理解这门语言,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它,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例如:我们汉语中说,看电视、看书、看电影,汉语中同一个看字,在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说法:看电视watchtV、看书readabook、看电影seeafilm,不同的情况下“看”字的英语表达完全不同。另外,如学生泛读运用默读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兼顾速度和理解准确度。精读可采取先默读,学了之后再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七、在合作与竞争中提高

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篇9

关键词:农村税费改革;财务;监督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2070

引言

为了很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我国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农村推行了农村税m改革。税费改革这一举措的充分落实,使农村财务的监督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过去的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已经不能够适应税费改革后的需求,导致税费改革后农村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村的财务收支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农村税费的征收方式也变得规范起来,农民的税费负担也有所减轻。本文主要是针对在税费改革后,农村财务的监督管理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的分析讨论,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使监督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1税费改革后农村财务管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1农村财务管理部门的职位亟待适当调整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由于财务管理机制也有所改变,过去的一些职位和管理工作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过去,财务管理工作都是由乡镇的相关人员进行管理的,但是为了适应税费改革后的发展,需要对相关角色进行转变,对自己的工作和职位进行重新的界定。但是如何进行转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此政策进行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位进行定位,以满足财务管理的需求。因此,为了很好的适应税费改革这一措施,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1.2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由于农村财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实施了加强农村财物管理的一些有效措施,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效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又实行了税费改革制度,那么原有的农村财物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后的发展,因此就发生了很多的问题和矛盾。面对着“一事一议”的资金筹集工作以及管理工作,都是很难进行的。另外,乡村干部的薪酬待遇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并且没有办法具体实施。因此,一定要响应国家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2.1做好农村债务清理和化解工作

在做农村债务清理和化解工作时,首先就要摸清财务的基本情况,只有对财务的债务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决。可以通过对闲置资产的整理,并且对农村的集体山林经营权利进行改革,对山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或者引入投资商,和金融部门合作也可以,以此方法逐渐减轻债务。还要考虑到农民的利益,首先要把个人的债务问题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进行。

2.2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做好农村财务管理衔接工作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相关管理人员的职位和工作内容也有了重新的界定,所以面对新的管理体制,首先就要理顺工作关系,对财政管理工作进行明确,在对农村财务进行管理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与此同时,各地的财政部门应该根据当地政府的税费情况,把财务的具体情况了解清楚,做好工作上的交接和处理。在进行财务处理的时候,要本着财务公开透明的原则,保证账户清晰,确保财务工作的准确性。

2.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

在农村,有很多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因此,就要因地制宜,利用农村的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此来缓解乡村资金不足带来的压力。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把主要的目标放在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把监督管理的核心放在增加农民经济发展上。在发展的同时,要根据农村发展的显示情况,对农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积极发展比较有特色的农业,这也是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策略。另外,还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缓解农民的压力。

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篇10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转向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213-04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达1167万人,农村留守儿童达5800万人。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学界研究的焦点。20世纪头十年的前半期侧重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后半期侧重于农村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近年来则侧重于农村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教育的比较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要有所创新、突破和推进,后续的相关研究在研究立场、假设和目标这三方面应进行转向。研究立场规范着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假设制约着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范畴定位:研究目标决定着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方向路径。研究立场、假设和目标的转向意味着重新构建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体系框架,并以此体系框架来重新审视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

一、研究立场:从学科立场转向实践立场

研究立场是“研究者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来看待研究对象,研究者所处的位置不同,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所呈现的内容也不一样,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研究立场事实上规范着整个研究过程的价值取向。研究立场不同,对于同一对象的研究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研究结果。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立场。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教育学立场侧重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是基于教育学的理论与知识来解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象与问题,主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卫生、营养、道德、学习和安全等方面的状况,倾向于从教育层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心理学立场侧重于农村留守和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是基于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来解释他们的心理现象与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人的分离和处于留守状态会产生心理问题:农村流动儿童由于环境的变迁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学的学科研究立场倾向于提供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来探究农民工子女在留守或流动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揭示农民工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因果机制,服务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社会学立场侧重于农村流动儿童的适应和融合研究,是基于社会学的理论与知识来解释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学习与生活的适应问题,为农村流动儿童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融合提供理论支撑。社会学研究立场是以社会学的理论和知识为解释框架,构建农民工子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路径,提出农村流动儿童适应城市学习与生活的措施方法,建立农村流动儿童适应与融合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

学科研究立场为深刻解释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提供了专业理论与知识,为深入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提供了学科背景的解释框架,有助于深化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但并不能全面认识农民工子女及其教育现象与问题。学科研究立场为我们提供的是学科视野中的人。即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子女。但这种学科视野中的人却是对农民工子女整体人格的分割。虽然各个学科都在研究农民工子女。但并没有提供有关农民工子女的完整知识,我们具有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但对于农民工子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和全面的认识,并不能形成农民工子女整体人的形象。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应转变研究立场。

学科研究立场为解释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提供了背景知识,为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提供了解释框架,有助于解释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但无助于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事实上,学科只能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背景,它本身并不能作为研究立场,研究立场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应由学科的研究立场转向实践的研究立场。基于实践的研究立场才能真实了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切入点,因为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与问题是由于他们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要了解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需求。不能来自于学科研究,只能来源于实际调查。只有基于实践的研究立场才能深入农村留守儿童中间。在田野调查中呈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真实情况,反映他们的教育诉求;只有基于实践的研究立场才能深入农村流动儿童中去开展相关研究。在问卷与访谈中反映农村流动儿童教育的实际状况,全方位地呈现他们的教育现状与问题。基于实践的研究立场,各学科中的理论与知识应成为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法,它们能极大地拓展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路径,为解释农民工子女教育现象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专业知识与方法。

二、研究假设:从问题儿童转向特殊群体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在从事某项研究之前对于研究对象的假定,然后收集有关的资料与数据去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研究假设的预设大致确定了整个研究的范围和结论,它制约着整个研究的范畴、过程、进程和结果。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是建立在农民工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之上的。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教育学立场是建立在农村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之上的。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表现在学习、品德、生活、安全和卫生等方面,围绕着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教育问题的研究假设来开展研究活动,通过收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资料来验证研究假设。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心理学立场是建立在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具有心理问题的研究假设之上的,认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自卑、孤独、封闭、逆反甚至反抗等方面。围绕着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具有心理问题的研究假设来开展研究工作,收集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资料和数据来验证研究假设,通过实证研究来得出有关结论。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社会学立场是建立在农村流动儿童具有社会问题的研究假设之上的,认为农村流动儿童的社会问题表现在学习适应、学校适应、社交适应、城市生活适应、城市文化融合和城市融入等方面,围绕着农村流动儿童具有社会问题的研究假设来开展研究工作,通过收集农村流动儿童适应性资料与数据来验证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

把农民工子女看作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是站不住脚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不等于是农民工子女本身的问题,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农民工子女在教育、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由于农民外出务工而造成其子女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所引发的问题,是由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得不到切实满足而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农民工子女本身所具有的问题,两者之间要作出严格的区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因此农民工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是不能成立的,研究假设应进行转向,即确立农民工子女不是问题儿童。而是特殊群体的研究假设。

由于农民外出务工,其子女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而成为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具有与非留守儿童及城市当地儿童相异的教育需求。这种教育需求表现在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而表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因此,农民工子女是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特殊群体,并不是问题儿童。基于农民工子女是特殊群体的研究假设,有必要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中挖掘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特殊性,提供具有学科背景的相关资料与数据。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完整,学校应承担本应属于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责与功能,要在亲情关爱、心理咨询、安全监督、学习辅导、品德教育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要相应地改革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教育的特殊需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教育服务。对于农村流动儿童而言,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由于环境的变迁而造成了他们的适应问题和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应承担起更多的本应属于社会教育的职责与功能,要在心理关爱、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城市融入和文化融合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教育服务;同时,要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农村流动儿童对于城市学校教育的特殊需求,为农村流动儿童的适应与融合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三、研究目标:从干预措施转向关爱服务

基于学科研究立场和农民工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目标方面侧重于建构相应的干预措施。即建构教育、心理与社会干预措施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和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象与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向于建构教育干预措施,即主要是从教育层面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发挥社会教育的帮扶作用来形成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教育网络,旨在解决由于亲人分离而造成的各种问题;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来加强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发挥家庭教育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亲情关爱作用;增强农村学校的教育功能,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建立学校、班级与教师等多渠道和多层面的教育干预措施。针对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的心理现象与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向于提供心理解释模型和心理矫正机制来建构心理干预措施,目的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促进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流动儿童所出现的社会适应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向于建构社会干预措施,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来解决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与生活适应问题、文化融合问题和城市融入问题,克服阻碍农村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和机制障碍。

建构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干预措施的研究目标,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但干预措施是建立在农民工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之上的,是指向问题儿童的研究路径,对所出现的问题采取事后补救措施,能够临时解决农民工子女的部分问题。但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这就需要从预防着手,形成预防机制和保障体系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目标应进行转向,即由建构干预措施的研究目标转向建立关心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建立农民工子女关心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是基于农民工子女是特殊群体的研究假设和站在实践研究立场上提出来的。是为了满足农民工子女对于教育特殊需求的研究目标。建构干预措施的研究目标是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所出现的问题;建立关心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是为了促进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发展。与建构干预措施的研究目标相比,建立关心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更具预防性、包容性和更高的价值追求。建立关心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不仅是解决问题,而且是促进发展,在促进农民工子女身心发展中解决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