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4:28

艺术教育的核心篇1

每个家庭都渴望拥有一个令人骄傲的孩子,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们有一个优异的成绩,骄人的成绩不排除先天遗传的智力因素。有研究发现,男孩的智力基因100%遗传于母亲,女孩的父母各占50%。这些事我们无力改变的,但我们也看到一些智力条件非常好的学生,不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整天小打小闹令人非常头疼。

现在的家长绝大多数对孩子的学习是相当重视的,不惜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买各种学习用品,应该说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将我们这代人成为“散养”,那么现在的孩子就是“精养”。

重视程度不等于学习成绩。现在的“问题生”为数较多,有的老师把上网吧和早恋的学生当成差生对待,一经发现迫不及待告知家长,有的父母到网吧去找孩子,在网吧里大吵大闹,有的甚至动手打孩子,孩子恼羞成怒之下叛逆心更甚;还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早恋就采取跟踪策略,令孩子非常反感。

管教不等于管制,服刑和劳教从来都是管教失败才采取的最后办法,现代社会不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好的孩子也不再是打出来的,高压下出来的成绩不是成功的教育。

有的父母总爱拿自家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就能好好学习、不上网吧、不早恋、学习成绩好呢?这里面是有学问的,这学问就是教育艺术。

教育艺术的核心是爱,爱孩子,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处处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学习是心脏的结合,脑是先天的,心是环境给予的,让孩子有一个愉快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是成为优秀人才的基础。

艺术教育的核心篇2

幼儿的绘画技能不如成人,表现出一种稚拙感。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应关注他们的表现能力而非绘画技能。

表现能力不等同于绘画技能。以画人物头像为例,如果幼儿没有经过细致、认真的观察和体会,即使通过临摹学会了画人物头像,也只是学会了技能,画得再“好看”也是没有表现力的,因为他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画的只是教师告诉他的人物,而不是自己感知的人物。幼儿自己的画尽管不一定好看,但满足了表达的愿望,而且,只要是基于亲身感受的,都可以说是具有表现力的。当然,培养表现能力并不排斥绘画技能。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的绘画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体现在图像的结构、比例的处理及线条的运用等方面,但这种技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在感兴趣的活动中通过大量的实践自然而然提升的。如果为了画得好看而教幼儿技能,就会削弱幼儿的表现力,这样的画只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最终变得大家画得一个样。

因此,绘画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追求幼儿绘画作品的完美,还是让幼儿体验生活中美的事物,追求幼儿情感、个性的表达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决定了绘画活动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艺术教育的核心篇3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校报、网络、多媒体等是主要宣传方式。但笔者在走访调查部分高校时发现,40%的大学生认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0.5%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喜欢,认为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35.3%的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的讲授较为抽象,更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47.3%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直观形象的视听资料、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实践,体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应当更加重视教育主体的内在需求,注重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践行“三个倡导”,在自我认知、参与体验过程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将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审美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通过艺术实践来提高自身美的感受、理解、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的教育。艺术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隐性的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采用的灌输、说教、制度化、纪律化等方式相比,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其一,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是经过作者对客观形象的艺术加工,使原形更加生动、典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浸润心灵。

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反映了不屈不挠、奔腾昂扬的民族气节;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曲调慷慨激昂,令人振奋鼓舞。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这种艺术美和自然美的陶情喻理,寓教于乐,是一种以美动人、以美感人的教育形式。将艺术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途径之一,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情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使广大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和启迪,使核心价值观培育更自然、和谐,效果也更为持久、深刻。其二,艺术教育更具直观形象性。黑格尔曾说过: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无论是无形的音乐作品或是有形的美术作品,都是通过最直观、最直接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使学生通过看和听来理解、感知作品的主题形象,深化内在情感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

鲜明、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唤起人们强烈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吸引人们去感受、领悟美的真谛。比如,通过鉴赏中国绘画、陶瓷、丝绸织锦等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奋之志;通过聆听欢快悦耳、生机勃勃的音乐曲目,欣赏优美的舞蹈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可见,艺术教育不同于理论化、抽象化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彰显其思想的力量,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其三,艺术教育更具自由实践性。艺术教育是通过情感体验认识美、感受美。“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个体的亲身实践,强调个体体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时,单向的、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教育的教学需要,而是需要师生间的共同参与、互动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果则更多是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通过亲眼看、亲耳听去感受美的存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促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艺术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用艺术教育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综上所述,艺术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艺术“以美导真、以美引善”“润物无声”的独特价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艺术教育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现课程艺术化,构建艺术育人新课程

“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的感染和美的教育,是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所在。课程的关键在设置,各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思想上统一艺术类课程的设置理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及其在激发学生潜能、修养德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艺术教育特色课程。首先,整合校内艺术教育资源,发掘地区文化艺术特色和人才资源,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其次,教学内容要广泛,让学生了解、感受多种艺术形式,用健康的、大众化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最后,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艺术素养。可以结合组建艺术社团、送艺术下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艺术课程、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是高校群体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独特反映,它属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构成中的“软环境”,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哲理性、人文性等色彩。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教育人,是一种隐性的价值观培育方式。正如陶行知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而加强“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核心价值观精髓融入校园文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育人环境,以某些优秀的大众化艺术成果作为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熏陶、滋养大学生,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学生把价值观的精髓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象、生动的艺术育人环境,寓教于乐,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弊端,从而提升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三)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大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社团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等,将符合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和弘扬。社团活动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影视鉴赏、音乐赏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赏析等各种社团活动,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注重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社团活动可以把课堂内外有效联系起来,加上活动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浸润学生心灵。最后,加强学生社团的服务育人功能。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大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开展送文化下乡、考察民间艺术文化,用艺术的展示宣扬核心价值观中的真善美。

艺术教育的核心篇4

摘要:从美术科目入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进行了探析,并就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德育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期,而道德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应被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科目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德育创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是每个科目教师的重要职责。而初中美术课程,以艺术的形式向初中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既具有美育功能也具备德育价值,这对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核心素养概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描述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地位。根据此文件的阐述,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德育素质、社会责任等九大素养。德育素质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方法的创新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从鲁迅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德育和美术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我国青少年应该具有的两大基本素质,将道德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是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美术作为一门开放性、启发性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美术作品,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为德育的实施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创新,对于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升德育成效均大有裨益。因此,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1.在作品讲解中渗透价值观念

初中美术课程中,丰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欣赏一些艺术家的现代建筑作品时,笔者不但将这些建筑作品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还对艺术家进行了介绍,对艺术家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期待进行了描述。同时,笔者还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述了一些与建筑作品有关的科技故事和人文故事。如此一恚学生的眼界大大拓宽,对未来的建筑、科技、艺术、文化发展充满美好的期待,这对其正确世界观的树立和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在美术欣赏中融入精神熏陶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将接触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其中不乏蕴含深刻思想和崇高道德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接受崇高精神的熏陶,不失为德育创新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内容时,我们不但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或当代民间艺术家们的杰出绘画、手工艺、雕塑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应艺术家的照片与生平,并搜集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史料、传说等,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艺术作品,深刻地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淳朴、善良、坚毅的品质所熏陶。

3.在美术实践中培养优秀品质

德育创新不应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应与美术实践相结合。因此,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例如:在国庆节、劳动节等节日,学校可开展一些主题美术展览活动,通过展出与主题相关的绘画、摄影、雕塑等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并体会其背后的道德含义。此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绘画、摄影、手工作品征稿和竞赛活动,并评选出优秀个人和班集体,借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其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初中美术教师应在充分认清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创新的契合性的基础上,将德育与作品讲解、美术欣赏、美术实践等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实效”,核心素养背景下,究竟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还需初中美术教师不断摸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2]魏国海.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3(4):58.

艺术教育的核心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始终要面向两个市场: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始终要面对几个竞争者:社会办学、外国大学(潜在的加入者);成教、自考、网络教育;高等教育的购买者(学生);高校生源供应和高校之间的竞争。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各院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一致认为:高职教育要生存、要发展,办出特色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出特色专业的关键。本文就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在此探讨一下,其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1.教学条件

一般来说,教学条件多指直接能看到的、能使用的教学设施。如画室、录音室、摄影棚、影视非线性编辑室、网络产品实验室、媒体实验室以及其他数字媒体器材设备等,它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资源。从学科特点来看,它是一门基于对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视觉设计手段综合运用的实践性学科,该特征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点所在。

2.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是构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科带^人的综合素质、科学合理的梯队结构、双师型目标的教师发展等诸多方面。由于数字媒体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对于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也是非常高,他们是此专业能够保持良好、持续、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原则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我国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实际,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必须客观比较其发展的优点和缺点,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是新兴专业,加上其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在专业方向开发上,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选择地重点建设主干方向和特色方向。

2.适度超前原则

由于教育具有周期长、见效慢、影响久远的特点,再加上数字媒体技术的更新速度快、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复杂等因素,在建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时,无论是教学设备的建设还是教师团队的建设,都必须着眼于未来,正确处理好其与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其发展具有适度的超前性。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策略

1.概念创新是培养竞争力的核心

专业设置创新是专业准确定位和概念创新的首要问题。

概念创新的第一要素是课程整合创新,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已陆续形成四种不同的基本课程模式:学科中心课程、问题中心课程、能力中心课程和活动中心课程。

概念创新的第二要素是创新教学理念与手段,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可以尝试导师制,由导师组负责某一班级或某一专业方向的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使同学能更全面迅速地了解和把握自己专业的整体框架,明确个人发展规划,更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开展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2.结构平衡增强专业竞争力

专业的特色培植是一个各因素互动的过程,仅靠某个方面的突破必然难以形成真正的特色。为形成专业的产品竞争力,我们应该调整思路,将过去习惯关注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建设转换为关注要素之间关系的建设,也就是从整体出发,从结构的观点来看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比如,从专业教育内部结构来看,最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就是“教师――学生”的二元对立关系,其他所有的关系都是基于这一对关系而衍生和组织起来的;同时“教师――课程教学――学生”又进而构成了一个“三角”转换模型(即三元结构)。因此要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隐性竞争力的权重,就必须抓住“课程教学”这一关键转换环节,从而实现结构的新平衡。

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而特色则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创新思路,关注结构,突出特色,创出品牌。

参考文献

[1]蒋沁燕.提升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J].品牌(理论月刊).2016(11).

艺术教育的核心篇6

1、艺术团活动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

高校艺术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外延与升华,是集中了高校历届学生中的优秀文艺人才的集合体。艺术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的核心建设,艺术团建设又是艺术素质教育建设中的核心亮点,是重中之重。如果说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理论教育,那么实施艺术教育过程,就是实施美育行为教育的过程,有直接沐浴学生心灵的作用,二者是相互弥补的关系。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团的活动,就是达到美育教育作用的最终目的。艺术团是以不同的文艺形式为载体,同其它艺术形式(绘画、雕塑、书法)相比较,它的特殊性在于音乐更具有张力,更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非指艺术有贵贱之分)。所以说高校艺术团活动往往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

2、艺术团活动带动和影响素质教育

作为高校艺术团,本身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组织,而是应当通过艺术团的组织训练、组织讲座、举办演出活动等,带动和影响艺术素质教育。因为接受过良好艺术素质教育的学生,其艺术的潜质给学生带来的心理素质、行为素质、专业影响、思维方式等都从学生自身有所体现。使具有良好艺术素质、艺术条件的团员学生,将自身的艺术美融汇全员学生之中,使艺术团团员成为集优秀文化与优秀艺术素质于一身的校园综合素质形象代言人。

3、艺术团演出活动对院校产生的社会效应

艺术团对内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并整合、提高校园文化艺术档次、艺术品味:对外搭建校园艺术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通过积极组织参加教育系统各级艺术大赛,来检验艺术团各种艺术形式的构建水准和树立艺术团形象,为院校争创荣誉;组织院校之间的演出活动构建高校大学生之间高雅艺术平台;组织学校与企事业之间的文艺活动,可以沟通、建立学生实训、实习及校企之间的人气关系,铺垫就业推销形象;与当地文化部门、电视台之间开展的文艺活动,可以打开面向社会自我宣传的窗口。总之,建设一支精湛的高校艺术团会使这所院校色彩更加艳丽。

二、高校艺术团的组建工作

1、主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美国已将艺术教育写进了宪法,这无疑是对艺术教育的空前重视。在我国1997年11月19日,李岚清副总理《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在音乐界、教育界也引起很大反响。李岚清副总理的“讲话”明确了音乐教育在教育中的美育作用及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塑造美好的精神风貌中所特有的重要地位。李岚清副总理的讲话,让高校领导者们意识到,艺术教育给大学生带来的益处是任何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全国大部分高校尤其名牌高校自1997年起陆续设立了由一名副校长或副书记分管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并且有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艺术教育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和规划全校的艺术教育。那么这些高校组建艺术团就有了主管领导的强有力支持,是艺术团成立的硬件保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一少部分高校在艺术教育上仍然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艺术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得不到领导支持的这些院校艺术团的组建工作,即使艺术教师有再高的热情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艺术团成立了,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实用教育的定式固有思维模式下,这样的高校应该是缺少人文色彩,缺少生机和活力的。所以,领导者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是高校艺术团组建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艺术团赖以健康发展的动力源。

2、主管领导对艺术团的基本规划

组建高校艺术团之初,由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艺术教育委员会,召开关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团组建工作的专题院长办公会议;组成成立艺术团领导小组:拟订艺术团组建方案,规划具体实施办法和艺术团硬件设施建设投资预算:下达成立艺术团的红头文件:召开全员性的师生艺术教育动员大会与艺术团成立大会;任命艺术团负责人;配备艺术团各队指导教师。

由艺术团负责人负责招收、考核艺术团员,建立团员艺术档案,申报艺术团乐件购置计划等。艺术教育主管领导每学年要对艺术团进行定期工作检查,召开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传达上级对艺术教育的指示精神,听取艺术团的工作汇报:学期末主管艺术教育的领导依据《考核标准》,对表现优秀的艺术团指导教师进行表彰等项工作。

3、组建艺术团的相关设施

艺术团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正式部门,同其它职能单位一样具有相应的办公条件、办公设施,预算、规划相关的专业设施配置,进行合理的投资。投资可按各校情况不同,有按现状投资和发展目标投资两种。现状投资就是利用现有条件、现有状况进行建设。发展目标投资就是指对应目标投资规模的最大化,比如:乐队培训排练场地、舞蹈排练教室、钢琴房、演出剧场修建、灯光音响系统安装、乐件配置、服装等,在规划投资之初,就要考虑如果现有乐队队员是40人中小乐队的话,以后就可能发展到80人、100人的大乐队;如果开始建立一支民乐队,以后还可能会建立一支管弦乐队。当然,建设艺术团与各院校艺术系的规模大小,以及艺术教学实力有直接关系,没有音乐专业的高校和有音乐专业高校或名牌大学的投入跨度是有很大差距的。然而,明确对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意义是不应该有差距的。

4、艺术团管理人员要由具有高素质专业教师担任

当前,在国内高校艺术基础教育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消极、庸俗、低下的时尚文化占据大学生艺术生活的很大空间。不客气的讲,当代大学生仍是当今流行音乐追随的主流之一,在这一点上与社会青年并没有多大区别。根据笔者在三所普通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喜欢高雅音乐占25%、不喜欢高雅音乐的占40%:喜欢流行音乐72。2%、不喜欢流行音乐占11.3%:对高雅音乐概念清楚的10.1%、不清楚的占43.3%无所谓的占26%。根据这组抽样调查数字显示,和我们见到的高校学生艺术团,由学生自主管理的艺术走向是相一致、相吻合的。学生自主管理艺术团,搞港台流行音乐会、举办通俗歌曲大赛、披长头发跳街舞等似乎认为这就是校园艺术团了。虽然高校艺术团是以学生为载体的团体,但是从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现状来看,我们主张艺术团的负责管理人员,应该由具有较高的艺术专业素质的教师担任,这样说不是不相信我们的大学生,而是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现状所决定的。大学生在其它方面的自主管理都可能不乏出色成就,但惟独高校艺术团自主管理就不可以,否则就难免会显露出“学科成熟的大学生,艺术幼稚的追求者”的现状。所以艺术团不仅要由专业艺术教师担任管理,而且要求艺术团的教师管理者,除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要有影响学生的先进思想导向,以及具有科学严谨的管理能力。当然,我们的艺术团是建立在适合国情、校情基础上的综合性团体,也应该给健康的流行音乐一席之地,但艺术团的核心建设必须是高雅音乐。

5、艺术教师的配备

既然大多数的高校艺术团组建的是综合性的团体,艺术团的指导教师也相应的随着艺术团各队的组合,配备相应的艺术专业教师。如:小合唱团(队)、小组唱要1名教师;具有较大规模性的大合唱一般要配备1名指挥,1名钢琴伴奏,1名声乐教师:舞蹈队以传统的民族舞为主,以现代舞为辅,但也要各需1名教师;器乐组根据各校的情况不同,可分别组建民族乐队、管弦乐队,或两个队同时组建,如果组建40人左右的民乐队、管弦乐队,至少各队需配置3名指导教师(含指挥):曲艺队也是艺术团体的组成部分,曲艺队因为它的艺术形式限定,队员比较少,但艺术形式比较多,如:大鼓书、评书、三弦、快板书、相声、小品、双簧等,作为高校艺术团涵盖快板书、相声、小品一般就可以,按照学校所处地域不同,还可有属于地方特色的曲艺种类,相关教师也应有1-2名。在艺术教师的任职方面存在专职、兼职两种形式。各高校成立或不成立艺术团,或成立艺术团的规模大小,或师资配备,或设施、乐件购置,取决于该校对艺术教育和艺术团的认知程度,一般不取决于投资条件。

6、艺术团各队组建及考核新入团员的基本要求

通常一个综合性艺术团应由声乐队(或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包括民乐队、管弦乐队、铜管乐队各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曲艺队等常规队组成。由于地域的差异,有些高校还可组建具有地方色彩的戏曲队或杂技队。

在设有音乐艺术专业的高校,组建艺术团的团员招收一般以音乐艺术生为主,这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因为他们本身就通过了艺术考试,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底。但作为高校的艺术表演核心的艺术团,吸收新团员必须进行考核,因为,即便是以艺术入学的新生,也有水平差异,当然,其它系有优秀的学生也要吸收进来,考核标准应按较专业的水平来要求。

在没有音乐艺术专业的高校,团员招收的质量相对较差,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艺术功底,那么就在全校选拔相对优秀的学生。新团员应按各队不同特点要求进行考核:声乐队要求参考者具备较好的声音条件、乐感、形象等:舞蹈队要求参考者节奏感强、柔韧度好、气质佳等;器乐队要求较简单些(因为我们不是组建专业艺术队伍),参考者只要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乐感即可;曲艺队要求参考者普通话标准,口齿伶俐,有幽默感,擅长表演。各队虽要求不一,但有一点相同就是参考者必须热爱音乐艺术,并能保证入队后刻苦学习。

三、艺术团的管理工作

1、艺术团的管理模式

一是在高校主管艺术教育校长(院长)的领导下,按照高校二级管理体制,艺术团实行团长负责制,自主、独立的开展工作。直接面对各系相关负责人、艺术教师,对各系进行招收团员、艺术辅导、艺术讲座、组织演出等。二是可根据各高校的不同情况,对艺术团的认知程度、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条件等不同,对艺术团的管理还可采用行政挂靠制,但从全国高校对艺术教育重视的程度看,行政挂靠制是权宜之计,挂靠的字面本身含有临时性,或带有轻视的因素。三是归属校园文化指导中心,成为校园文化指导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指导中心由若干部门组成,艺术团在校园文化指导中心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

2、艺术团员基础素质培训的管理要放在首位

艺术团团员的艺术素质基础培训,总体上从两个层面划分:一是专业层面,二是业余层面。有音乐艺术专业的高校,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指从整体完成艺术教育的塑造过程,一般来讲仅就声乐专业课本身,就要开设和声乐相关的二十几门课程。大量的专业训练,对艺术团的人才资源的来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对艺术团的工作开展可谓是事半功倍。但是如果说专业艺术课程是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培训,那么,艺术团的培训更注重将团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到舞台展现,艺术团更注重演出的主题性、目标性及演出过程和结果。所以,艺术团的团员更注重演员在台上的综合素质表演的培训,例如:声乐表演,除演员具有较好的歌唱技能外,还应该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舞台动作、面部表情、舞台服装审美等方面的培训,尤其进行歌唱心理的培养的培训,因为每个演员都有一个初上舞台的心理紧张问题,无论在台下练习的有多好,上台后难免不能正常发挥,所以要加强演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经过千锤百练的训练,才能保证演员在台上的表演挥洒自如。其它艺术形式也同样存在从基础理论、技巧到舞台实践成熟的培训过程。

不设有音乐艺术专业的高校,艺术团的团员音乐素质参差不齐,除个别的学生较优秀外,大部分学生没有音乐基础,所以,只能在学生当中选择具有相对音乐素质好的、有热情的爱好者作为艺术团员培养对象,如果说专业院校的艺术团团员从专业理论基础、技能课程的全面学习到舞台综合素质的培训可同步进行,那么非艺术专业院校的艺术团团员的培训应该是从简单理论、技能的零起步到舞台综合素质的全过程“单项”培训,非艺术专业院校的艺术团是业余的,它更注重技能培训,也就是说,大部分时间是以培训为主,活动、演出为辅,反之,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如果在优秀的专业艺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肯刻苦学习,并非非艺术专业就不能涌现好的演员、好的节目。实践证明业余歌唱演员、小品演员等超过专业水平的屡见不鲜。

然而,不管是专业也好,非专业也罢,在高校艺术团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艺术素质培训,是高校艺术团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否则,艺术团就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舞台节目赖以建设的核心。

3、对艺术团指导教师的管理

(1)对艺术教师的管理应该在艺术团整体规划中。艺术团指导教师,一方面由艺术专职教师担任,一方面由校外艺术教师兼职。艺术团团长依照行政管理制度、教学制度、演出活动制度,要求艺术教师学期初拟定工作计划,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基本常规操作。

(2)艺术团专职教师要负责乐件管理、训练活动、演出计划、艺术讲座等各项工作计划安排。以便艺术团长汇总、参考各系艺术教学计划、艺术活动计划和艺术团指导教师工作计划,来协调和开展工作。各队艺术教师应从本队的常规训练、演出排练直到演出活动进行全过程的辅导、监督,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井井有条。

(3)乐件、服装、教具数据统计,统计团员的增加与缺员情况,培训、授课的到课率与教学质量检查,艺术兼职教师的课节统计,包括对艺术团党案的管理等,要有一个专职干事进行管理。

4、对艺术团团员的管理

各高校艺术团要建立《团员考核制度》和《艺术团章程条例》。基本纲要如下:

(1)要求团员要具有热爱艺术的高尚情操,良好的艺德,先进的思想和团结友爱、团队观念、团队作战精神,刻苦训练,尊敬师长。

(2)能够保证训练时间和演出时间,服从导演、指挥对团员的角色、站位、坐位、服装等的设计安排。

(3)对演出服饰、乐件、道具要做到取放有位,爱惜使用、保管妥善,上交有序。

(4)各队指导教师对本队的团员要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学期末对每个团员要填写考核结果,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团员要给予上报表彰,对表现特别差的要给予批评,对犯有严重错误者取消团员资格。艺术团员的表现要成为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每学期末将其表现反馈给学生所在的各系,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条件之一,并归入学生档案。

5、艺术团档案管理、

在高校艺术团管理建设中,建设艺术团员的档案也是高校艺术团管理的核心部分,是高校艺术团从创办、发展、壮大历程的历史资料,也是各高校校史的一部分。

(1)各高校对创建艺术团的原始资料,要由初创时的负责人存档保管。这部分资料通常包括:组建高校艺术团之初“召开关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团组建工作的专题院长办公会议记录”、“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名单”、“艺术团组建方案”、“成立艺术团的红头文件”、“召开全员性的师生艺术教育动员与艺术团成立大会影象记录”、以及“修建舞台、演艺厅、排练场、形体房、艺术教室、办公设施、乐件购置的预算支出、规划图纸等相关资料”等,一并归入艺术团管理档案。

艺术教育的核心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建设;公共艺术专业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性,实现文化的熏陶。多年来,我国通识教育一直未成体系,往往成为了各种专业概论课程的“拼盘”。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缺乏专业学术水平不可,但缺乏人文关怀及普遍价值更加不可,艺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本文以公共艺术专业为切入点,探讨了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的问题。

1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将针对专业教学的艺术设计课程转变为通识课程从而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必然不会一帆风顺。艺术设计课程与通识课程本身就分属不同的领域,二者面向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课程价值取向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因此,要想实现通识课程教学的建设,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艺术设计学科有着门类众多的特点,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工艺美术及环境设计等都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选择哪个专业来开设艺术设计通识课程值得思考。一方面,艺术设计通识课程是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的,因此其必须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只有这样,在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及不同艺术知识基础水平的学生时,才能够取得更加优良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识课程需要融合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并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能够与当代大学生产生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到公共艺术这一新兴专业,公共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看似接近,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共艺术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欧美,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空间艺术论证和创作,其在美化环境、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等方面意义重大。公共艺术概念流入我国之后,不仅众多理论学者展开研究,同时一些美术及设计相关的专业院校也积极开设公共艺术专业,以此来培养公共空间创作及设计领域的人才。如今,公共艺术专业成为了艺术学门类下九大专业之一,并进入了《本科专业目录》中。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更强,其中大地艺术涵盖了环境设计中的绿植运用及环境调研等知识,街道3D画中也应用了视觉传达形式,城市家具中则包含与产品设计密不可分的公共设施设计知识,现代公共艺术中涉及物联网、广电及机械等新兴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此外,公共艺术专业还兼具文学属性和美术属性这使得公共艺术专业对其他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有着高度的包容性,从而使其成为了艺术设计教学与公共艺术教育融合的理想切入点,即依托公共艺术专业来进行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创新。

2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依托于公共艺术专业进行通识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更新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专业教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分属不同的体系,二者的融合与互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着手。

2.1课程目标定位

在信息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出“兼容性”的趋势,即要求人才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而教师在设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比例的过程中,则要有着合理的目标定位,掌握合适的分寸。笔者认为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的目标应当遵循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确保转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和谐共存,让学生能够灵活适应工作变化,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技能。公共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应当以社会职业需求为中心,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学生多种能力全方位发展。

2.2课程内容的丰富及深入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对于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的构建来说也是如此,要想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通识课程内容构建应当遵循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原则,向横向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实现跨界融合,实现科学与人文艺术和形象理论思维意识的渗透。可以将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提高课和实践课。第一,基础课:基础课主要解决学生入门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体系、良好的审美观念及基础艺术思维能力,如艺术鉴赏、艺术导论等,在课程内容上则要涵盖三门以上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赏析来梳理中外艺术发展史,通过基础课的设置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2]第二,提高课:提高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从科学、历史、社会及文化等各个角度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课程内容可涵盖1门或2门学科,例如书法欣赏、电影艺术、视觉艺术、交响乐欣赏等,此外,在学科跨界融合的背景下,为满足当代学生知识需求,还可以开设艺术与文学、音乐心理学等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第三,实践课: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与美国铁姆肯公司合作,建立了音乐修养中心,并设置了合唱艺术、播音主持、钢琴演奏等实践课。

2.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评价体系要保证独特性和规范性,并突出个性化。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例,其评价考核体系建设如下:第一,聆听:考核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第二,体验:考核学生的个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第三,感悟:考核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及分析能力;第四,应用:考核学生的音乐创意活动,将音乐回归到生活中。通过这种层次化、个性化的考核体系来打破传统一次性考试的局限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2.4师资队伍建设成熟的师资毕竟有限,高校在挖掘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培养通识教育师资,通过集中培训、教学观摩等手段来壮大师资力量,以此来为公共艺术专业以及教育课程构建与创新奠定师资基础。

3结语

公共艺术专业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切入点,本文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研究了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的策略,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作者:薛涛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的核心篇8

【关键词】艺术创新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利于艺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促成了教育价值选择的现代转变。伴随着教育认知上的深化和逐步趋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哲学。遵循这种教育哲学理念,一切教育活动从促进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让每个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激发全部潜能,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成为我们研究推进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的基本指导思想。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的艺术教育体系。首先,确定明确的培养方向,把立足点放在面向市场、面向学术、面向科研的基点上,将技能型教育转换成创新型教育。艺术教育应该在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实际应用的同时,特别注重艺术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技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有关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坚持创新教育的策略,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也顺应了世界各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国的艺术教育和国际接轨。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社会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种教育范式的转换,就不仅仅是一项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深切体察和建构。

一、大力加强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强化教师的导向功能

社会分工的加剧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职业化趋势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高校教师艺术专业设定职业资格,赋予高条件的限制,意义非常重大。适应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示范导向功能,就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努力形成创新素质教育的公共话语

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目前,在高校教师当中还没有对创新素质教育有一个较为系统明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重视。因此,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理论的宣传与普及,使其成为中心话语,形成理论气候和一定程度的外在强化因素,是我们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在高等院校建立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转变

学分制是和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使我们目前的教学制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重塑

传统的依附式的师生关心,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平等与民主的社会价值观,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也妨碍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活跃与发展,堵塞了大学生创新潜质的迸发。在这种时空背景下,重塑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弘扬平等互助、民主自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指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心上,实现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这就首先要求艺术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人格力量等,不断增强有效的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能力,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与融洽。

3.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式:(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2)讲授教学内容,点明基本原理。(3)设立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讨论。(4)组织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

4.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创新性想象综合运用而呈现的—种思维状态。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路径任意发展,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有中,应特别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宽容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2)知识结构的完善

发散思维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学愈博则思愈远。”在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学科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是向创新发起挑战的前提性要件。

(3)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格的高低、思维的聪愚、言行的文野,更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退。因此,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有基础性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营造文雅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是关键的一点,整个校园要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知识气息。

(4)个性发展的注重

创新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诸个体呈现的多样化,而个体呈现的多样化则必须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扬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意识,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地发展自我、挖掘自我、塑造自我,使每个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5)考核方式的重建

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呈现着以闭卷考核为主,以开卷考核为我们的考核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下,考核内容必然以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的考核方式向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转变。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意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

纵观以上各点,可以看出,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反映了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它将对提高艺术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芳.试论现行高等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今日教育,2004,(1).

艺术教育的核心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一体化;项目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显著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也应按照这一目标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依然普遍存在,这已不适应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的人才应用需求,也背离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突显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组织教学,结果造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比重偏大,形成了学生反感、教师反感的趋于恶性互动的高职教育倾向。

(2)单纯地以技能考证为核心,以考证取代考试,只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将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可持续发展。

(3)由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师,长期从事单一课程教学,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先进设计技术和软件的应用,因此不利于复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目标既不是知识体系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技能操作,而是一个综合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将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实际应用为目标的教学。

二、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内容和方法

(一)明确课程定位,课程标准企业化

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企业调研,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达到相应岗位技能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岗位能力标准,根据不同岗位标准,建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相互整合、认证考试与学历教育相互交叉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从而制定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新课程标准,例如photoshop、CorelDraw课程要以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需求为基础进行定位。

(二)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专业化

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应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专业特点,立足现代艺术设计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应用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以培养学生应用设计能力为主线的“photoshop”、“CorelDraw”、“Flash”、“3Dmax”、“影视后期合成”、“广告设计”等新课程体系,体现现代艺术设计技术的实际应用,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适当增加了“色彩搭配与造型基础”、“网站色彩与构图”等内容,突出了美术知识与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艺术设计意识和艺术设计应用能力。

(三)创新课程内容,教学内容项目化

艺术设计类课程以项目为中心,整合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以实用为原则,确定能力目标,并将企业实际运行的任务进行典型化,将原来不同学科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构建,对每个项目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形成了一系列彼此联系,层次渐进的项目序列。这样将职业能力融入项目任务,以知识为支撑,以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的划分以课程为基础,以企业实际工作模块为主体,整合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将项目动态化、开放化管理,根据企业实际应用,不断调整实践和实训内容,不断更新实训和实践内容,力求贴近工作实际,保持课堂训练与企业运行一致,积极充实情境教学的内容,使项目课程更具有适应性和活力。项目的结构主要包含项目展示、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几部分。每一个项目都有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学生能在一定的内容范围内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应用。

(四)创建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一体化

教学过程以项目为单元,创建相应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在实验实训室完成,将教、学、做进行一体化融合,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技能点串接在一起,实现边讲、边学、边练、边考核的过程。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持续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以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新模式。

(五)完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立体化

制定计划,逐步完成主体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一体化教学项目,制作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编写相关课程教材,完善教学资源,目前已完成了《三维交互设计》、《Flash》精品课程建设,编写了《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教材,初步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六)创新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过程化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编制基于平时的过程化考核标准和基于期末的综合能力考核标准,确定了各学习情境具体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课程考核贯穿项目任务的全过程,并结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考核,实现考核的过程化,全程监督与考核,起到良好的激励及教学反馈作用,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效果

通过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学过程一体化、教学手段立体化、实训项目市场化、考核实施过程化,针对性的解决了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育中突出的教学问题。

促进了高职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贴近真实工作的教学,丰富了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了高职高专教师的“双师”素质。

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抓住专业、服务企业、指导就业。以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学习为主线,通过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真实工作中的培养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岗位要求,锻炼学生处世能力、团队精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现代课程改革与实践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学,减少应试教育,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个人兴趣爱好,培养跨专业的多方面人才,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稳步前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7).

艺术教育的核心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认知;创造性思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地的学校系统一直在为学校改革、过度拥挤、教师短缺和课程重点的改变而努力。毫无疑问,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导致基本就业的技能的切线,艺术教育项目常被看作没有必要发展的学术成就。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延续所持的一个重要假设影响了这项研究的主题:学生对艺术教育是否具有或正在影响他们的学术生活的评价的重要性。为了让课程中包括艺术教育,教育者必须表明,这些研究是整个教育计划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艺术教育者被要求根据他们的专业是否有助于提高数学、阅读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数来证明他们的专业存在的价值。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艺术教育经历,以及他们对艺术教育对其学术成就和目标的影响的看法。一些研究表明,学校系统显示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可能会让学生在其他学术领域更有进取心,更成功。有些侧重于视觉艺术的要素,而不是艺术教育经历的整体影响。这些研究并没有明确说明艺术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动机、认知能力或其他学科领域的成就。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艺术活动对学生在数学等学科的成绩没有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阅读和理解能力方面的学术成就和目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学生对艺术教育是否对他们的学业成就或目标有任何影响的看法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被考虑,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没有被认为是一个可靠的因素。

许多国家正在进行改革,并将艺术教育作为其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例如,瑞典将艺术项目重新设计为发展学生福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在课程中融入艺术的国家是日本,它强调在学校的工艺,在工作场所培养优秀人才。在学校里,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教授表达艺术,使日本社会能够培养出宽容、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的美学、创造力和决策的欣赏。日本教育部了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方针,认为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孩子的自然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表现性艺术来帮助孩子成长。美国公立学校系统开始在核心课程中形成自己对艺术教育意义的看法,这是由于学生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更加仔细地审视艺术教育中结构化项目的价值,并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评估,并采纳了瑞典的观点,即艺术教育发展了认知能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及其对学术成就和目标的重要性的研究是及时而重要的。如果将艺术教育(人文、美术)和它自己的评估方法纳入核心课程,这一改变可能会导致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学生成绩和目标的评价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过去,几乎没有必要研究艺术教育与核心学科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表现不佳,一般的考试成绩较低。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让艺术教育成为纠正这种赤字的一种手段。总体来说,艺术是所有文化的语言,这在我们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世界中是一个优势。

一些关于艺术教育和学术成就的研究探讨了两个问题:(a)艺术教育在一般情况下有多有用;(b)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有多少用。约翰•杜威指出,艺术与智慧有关。因此,艺术应该融入教育。他相信艺术教育是一个产生经验的过程,然后是产品。包括与环境和自然的互动,涉及稳定和秩序,并通过节奏和规律的方式产生有序的平衡和平衡的变化。这意味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成就感。创造一个支持学生心理意象的环境,对于强化感官意识,增强学生的代表性能力和培育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使用故事和期刊写作,将视觉艺术和音乐融入作品中,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对绘画或美学的书面回应,帮助学生发展了批判性的能力。因为他们更了解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事物和感觉,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笔者相信,艺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孩子天生需要交流和表达情感;二是通过观察他们,记录他们的表达感如何;三是学生将学会欣赏和解释他们周围环境中的其他表达。创造一个支持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艺术环境,也在培养他们思考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这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例如,用黏土创建一个艺术对象,并批评它,解释它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让学生专注于通过操纵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手工制作的过程能让学生作出风格选择和美学选择。当他们使用游戏、艺术或音乐来表达他们的理解时,他们就在探索以一种令人兴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机会。艺术教育在我们生命的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以一种关键的方式促进思考,并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将其推广到其他学术和社会领域。如果在艺术指导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种发现的氛围,大家就会产生一种欣赏、探究、高度观察和反应的感觉。艺术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引起重视,从而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就灌输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学习艺术的意义:艺术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来表示、诠释和传达我们接触到的世界中的信息。它使用多种符号系统来提供更完整的图片和更全面的教育。换句话说,在学校里形成核心课程的数学、英语,可以被认为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需要其他科目来平衡。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在艺术教育课程上,学生是否认为自己从他们的经验中受益。如果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对学术成就有所贡献的,就能凸显它的教育价值。艺术教育被广泛认为是非学术性的、有趣的、特殊的、与生活无关的,而且几乎没有教育意义。这些观念使得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公民投资和教育科目变得难以合理化。这种对艺术教育的观察显示了20世纪艺术教育政策和课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艺术界也看到了科技对艺术教育的影响。计算机可以简化这些经历,但在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重要影响力在世界上并没有削弱,尤其是通过艺术教育者的眼睛。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对人类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育行业对艺术教育缺乏认知让对相关话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表明学生重视艺术教育,并认为它应该被纳入学校的课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少数的管理者认为它很重要的学校里。这些新知识将帮助管理人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为学校选择和实施有效的艺术教育项目(基于学科的艺术项目)。最重要的是,这个话题描述了学生在学校里的自我报告以及他们的生活。它表明,学生相信他们的生活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积极影响,他们认为教师可以对他们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分析他们自己的信仰和教学实践,以鼓励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作者:王富康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生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