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灾害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6:40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篇1

2005年,这是地球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一年。

这一序幕是从2004年底揭开的。

2004年12月26日,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印度洋海底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一场大海啸随之席卷东南亚,死亡人数近15万。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和田纳西州,1000余人遇难,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2005年8月7日至9日,从我国东南沿海登陆、代号“麦莎”的台风减弱为热带风暴后席卷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给山东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6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2亿元。

2005年12月,山东烟台、威海两市连续遭遇罕见的风雪袭击,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风力大,时间集中在3日~7日、10日~18日和20日~22日。

……

我国是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

2006年3月23日,是第46个“世界气象日”,基于2005年世界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世界气象组织将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不再事不关己

有句老话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们真的能高枕无忧吗?

综观2005年,台风“麦莎”与济南擦肩而过,胶东半岛暴雪与济南无关。但不要忘记,当年济南曾饱受春季大风、夏季高温和暴雨、秋冬大雾之扰,济南人不能潇洒地坐看风起云涌,因为气象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的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它的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影响深度最大。据悉,影响济南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大风、大雾、冰雹、干热风、雷击、低温冷害、高温酷热等。按影响来排序,干旱、暴雨、大雾、风雹灾害位居前列。单单一个雷击灾害,2005年济南就有六人遭雷击死亡。

济南饱受五大气象灾害影响

世界上自然灾害多种多样,对于地域广阔的中国来说,是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大雾、高温、沙尘暴、雷电等气象灾害每年都交替发生。据山东省气象台有关专家讲,每年我国发生的这些气象灾害,在山东、济南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且种类多、危害大。

济南有什么气象灾害影响?世界气象日来临前,济南市气象学会秘书长徐登福在接受采访时说,影响济南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冰雹、大雾、雷击,给工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至少在一亿元以上。2005年,因暴雨、大风、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给济南带来的损失高达1.3亿元。

一、难忘干旱之渴

济南春季气候干燥、雨水少,春季降水仅占全年降水量的的12%。“济南素有十年九旱一说,要是冬春连旱,旱灾就比较严重了。”徐登福说。

自1998年秋季到2003年春季,济南持续五年干旱,南部山区两大水源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全市农业灾情严重。

二、汛期暴雨连连

济南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5%。受市区南部依山、北临黄河地势的影响,夏季多发局域性强对流天气,呈现时间短、过程量大的特点。

2005年9月18日晚上(中秋夜)到19日9时,市区降水量达170.2毫米。由于雨势急,市区低洼地段、桥涵等多处积水,给交通造成较大影响,部分低洼处的民房、仓库被淹。

三、雹灾不容忽视

每年夏季是冰雹天气的多发季节。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夏季能见到一场冰雹十分激动;对农民来说,冰雹天气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济南市人工影响办公室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商河、济阳、章丘三地农田饱受雹灾困扰。为此,他们每年都会采取人工消雹作业,减轻雹灾的损失。

四、秋冬大雾频频

济南的雾主要出现在冬季,即每年11月至次年1月。2005年,济南出现十余次大雾天气。尤其是11月29日至22日的秋雾,造成高速公路和机场关闭,空气质量也明显下降。

五、雷击灾害严重

说到雷击,人们或许还有种老观念:作孽遭雷劈。其实不然。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接触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使雷雨天里诱发雷击事故。

据济南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工程师何致青介绍,市区及周边地区存在五大“落雷区”:南部山区从玉函山延伸到土屋路、英雄山,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一带,东南方向从千佛山南侧到燕子山、砚池山、茂岭山一脉,西南方向腊山一带,北部北园低地地区和经一路铁路沿线,中部从趵突泉到普利门街区一带。以上地区多有雷击事故的记载。

执科技利刃抵御自然灾害

目前人类尚不能制服自然灾害这匹野马,但利用当前的科技手段可尽量预测灾害的发生,让社会公众做好抵御的准备,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是人类预防气象灾害的手段之一。

做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准确无误,前提是建立完备的气象观测系统。目前山东建有多普勒雷达、高空探测站点、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加以卫星气象云图,组成了一个立体气象观测体系。

当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生成并威胁我们生活时,气象部门会根据立体观测体系判断这个天气过程的大致趋势、转折性过程、最终消亡过程,相应的天气预警信号。

目前济南根据《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十一类。自2005年6月11日济南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以来,至年底,通过电台、手机短信等向社会31次相关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及其防御措施,总有效率在64%以上。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减轻气象灾害的手段之一。

从现有条件来看,人工影响天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人工增雨(雪)和人工消雹,二者都是减轻或避免潜在的气象灾害。此外,由于大雾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工消雾也日益提上日程。

记者从济南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了解到,南部山区是济南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作业场地,对抗旱保泉意义极大。目前,济南已计划建立包括章丘、长清、平阴在内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覆盖面积将达3300多平方公里。

健全应急机制,减轻灾害损失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除运用科技手段外,建立健全社会应急机制必不可少。

2005年8月5日至8日,“麦莎”影响山东期间,省气象部门在准确预测“麦莎”走向及影响的同时,由省政府牵头布置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大大减少了民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篇2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59-1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低温、高温、霜冻、冰冻以及寒潮等造成的灾害。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多端,我国很多地区频繁出现各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种类、影响的范围、危害严重的严重程度都呈现出极端化的趋势。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林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水灾、大风、冰雹、霜冻、寒潮等多种。

1气象灾害的主要表现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旱情和旱灾表现为干旱的两种类型。旱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长时间段的降水都较为稀少,生育期内的作物吸收的水分不足,生长发育缓慢。旱灾是指对于一系列旱情的发生,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的滞后,未能及时抽调水源,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的自然灾害。

水灾一般是指由于洪水肆虐、暴雨连续导致土壤水分太多,从而造成农作物淹死的自然灾害。水灾严重时它会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最终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水灾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由于连续数日的特大暴雨而导致山洪泥石流发生、江河泛滥,最终导致农田被淹没、环境与各种设施被毁坏等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另一种是指积水过多且集中难以排泄从而造成的积水灾害。

霜冻和寒潮都是由于天气寒冷造成的自然灾害。霜冻是春末秋初由于冷空气侵袭致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面气层温度降到0℃以下的一种短时低温气象现象。寒潮,是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会向中低纬度暴发,其所经之处常会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大风和降温天气,这种冷空气在南侵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强度。

冰雹本质上是降水的一种实现形式,它一般呈坚硬的球状、圆锥状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冰雹由透明或不透明的冰层相间而成,一般可达4-5层,最多可达20多层。雹的直径越大,破坏力就越大。冰雹常砸坏庄稼,威胁人畜安全。冰雹灾害起因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一种十分剧烈的气象灾害,虽然出现的范围不大,时间较为短促,但危害较大,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以及大幅度降温等灾害性天气。

2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干旱主要分为春旱和夏旱。首先,春天早些时候恰好是小春农作物开始返青、成长以及大春农作物播种和育苗的时间段,春季少雨会造成大春作物播种、育苗的延缓,从而后出苗困难以及幼苗生长、发育不良。其次,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水分蒸发速度极快,因而田地里土壤的水分不足,难以满足农作物的旺盛生长需求,最终导致玉米等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水灾对于农业生产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以水稻为例,首先,延续数日的降水加之光照缺乏,会使早稻和晚稻中期不能接受光照,促使稻根、稻秆和稻穗生长缓慢,最终造成只长茎叶,以至于后期的根叶枯黄,这很容易引起纹枯病肆虐,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其次,由于暴雨从天而降,水稻茎叶容易受其袭击,从而叶片被撕破、茎叶被折断,发生光合作用的比例下降。

霜冻会使作物体内水分发生冻结,使抗寒力弱的一些作物及发育期,如水稻秧田、果树花期、某些蔬菜等,常常因霜冻而受害,所以霜冻的危害很大。寒潮是范围大,势力强的冷空气活动过程,在剧烈降温之前,常有大风天气出现,春、秋两季的寒潮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秋季九、十月间,晚秋作物及蔬菜尚未完全成熟,寒潮前大风可能使作物倒伏,寒潮的低温可能使作物冻死造成减产。

由于冰雹从天而降,大力度地袭击了农作物,从而使农作物的叶子、果实等受损。受损程度会因冰雹的不同而不同。若冰雹很大,很重,则打击力就会非常之大,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就越严重;若冰雹降落的时间较长,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就越严重。不仅如此,由于冰雹降落损伤农作物而导致的病虫害会加大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

3降低气象危害程度的对策

3.1延伸气象服务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气象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气象部门必须不断提供系列气象服务产品。一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灾害发生之前必须一系列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在灾后实施跟踪调查,撰写灾害影响评估报告。二是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出畜禽、大棚蔬菜和特种水产等类别的气象服务产品。三是加强气象决策服务。应统筹组织农业、气象等部门,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与运用的气象研究。

3.2健全工作有效运行机制

政府部门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强化组织领导,齐抓共管地做好气象灾害的应对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做好本地区的工作。二是统筹部门行动。要建立和完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协调行动。三是完善应急机制。为做好气候灾害应急工作,要将气候灾害应急工作纳入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统一整合防御力量,统一协调各方行动,不断提高应急联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毅.2010年气候:本世纪以来最异常[n].人民日报,

2011.

[2]杜晓,蒋新军.对比2008年冰冻应急预案“成长”了[n].法制日报,2011.

[3]胡,王志强.部门联动应对气象灾害[n].人民日报,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篇3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农业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p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297-01

1人工影响天气介绍

人工影响天气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下,以大气条件为前提,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具,对局部大气环境进行改变,以达到预期目的。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频次最高的催化剂是碘化银,很多地区利用飞机、高炮、火箭等运载工具把碘化银播撒到云中后,使云中过冷却水滴很快转化为成群的冰晶,不断增大并从云底下落,以达到增加降水或消雹目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从我国日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

2人工影响天气在阜新农业防灾减灾的作用

阜新市气象部门非常重视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显著作用,全市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中来,《阜新市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技术研究》通过验收,其技术成果完成了转化,在人工增雨中发挥出巨大作用,使人工增雨效率更加明显,增强了人工增雨的防灾减灾科学性和时效性。新一代三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应用到指挥业务中,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挥人员对天气系统变化趋势的判断更加准确,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学性。新一代三维人影作业指挥系统的开发应用,不仅能够满足人影指挥的工作需求,而且实现了人影作业规范化科学管理,为阜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1人工影响天气在农田增雨抗旱中的作用

阜新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辽宁省粮食主地区的主要基地之一,全地区大田农作物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烟叶为主。受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共同影响,阜新地区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性气候特点,自然河流汇入水资源有限,属严重缺水地区,素有“十年九旱”之说。

人工增雨是一条投入少、效益高、开发云水资源、减轻气象灾害损失、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阜新地区租用一架运-12人工增雨飞机,还有12套人工火箭增雨发射装置18个火箭增雨作业点。阜新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科研活动,经过两年的科学研究、开发,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科研任务,《阜新市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技术研究》通过项目验收并完成了成果转化应用。阜新地区采用该项目技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明显提高。两年来,采用新技术开展火箭人工增雨作业40多次,发射增雨火箭弹1000余枚,累计增加降水量7亿多立方米,与采用新技术前相比,多增加降水量1亿多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近4亿元,与采用新技术前相比,增加经济效益近9000万元。

宝贵水资源的增加,对全市抗旱救灾、农业丰产丰收和农经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提供有力支持,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对阜新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作物防雹减灾中的作用

人工防雹就是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对局部地区上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的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没有变成大冰雹之前就降落到大气下垫面。

阜新地区采用爆炸法和往云中播撒成冰催化剂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措施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利用三七高炮向冰雹云的中部和下部大量集中轰击人工防雹炮弹。炮弹爆炸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云中的垂直气流,进而改变冰雹云的自然发展过程;另外爆炸也能引起过冷水滴的冻结,,人工防雹炮弹爆炸后播撒催化剂,在冰雹云中产生大量的人工冰核,它们和自然冰雹胚胎争夺水分,限制冰雹长大,使云中水量分散到大量的人工冰核上,结果每一个冰雹胚胎都不能长成对农作物有损害的大冰雹。

阜新地区现有人工防雹高炮42门,规范化作业站点50多个。人工防雹作业借助先进设备,采用科学的作业方案,提高了防雹作业效果。综合分析表明,阜新地区人工防雹工作的开展,,减轻了冰雹给农业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使冰雹灾害损失每年都有所降低。

3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几点建议

3.1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对开展作业人员定期培训教育,特别是对新增的作业人员,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更要对实践技巧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学习,在模拟操作中安全无差错后,才能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作业流程,加大生产安全检查力度、制订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强调操作安全的同时要做到人员、装备、弹药、作业场地的全面升级,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及时、有效的开展。

3.2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科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立飞机增雨保障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实验室等。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推动新装备、新技术不断创新。建立并健全科研激励制度,着力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加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今后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化作业奠定基础。

3.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地方人影编制

各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重点工作来抓。并定期、定向的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而做好人工影响天气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尽快落实地方人影编制,以保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相关经费包含在财政预算中,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可以正常运行。将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引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能够使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

3.4加强科普宣传

人们对人工影响天气知识了解甚微,在宣传中,要先了解人工影响天气的内容,以及对他们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安全与效益等诸多问题。使更多的人了解人工影响天气的基本知识,这将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生活损失,努力营造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礼会氛围。

4结论

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中有着重要意义。气象新技术、人工影响天气新产品、新型的催化剂和播撒工具的运用,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奠定了科学的可靠基础,也提高了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科学发展中,气象工作者应不断地对人工影响天气进行科学研究,加大人工影响天气的科研投入,为科学、安全、有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保障,进而使气象灾害损失最小化,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谢金南.人工影响天气对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1998(1):27-30.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篇4

关键词:林业灾害;防灾减灾;借鉴

收稿日期:20120320

作者简介:周英梅(1982—),女,贵州瓮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19603

1都匀市林业自然灾害特点

1.1气象灾害

1.1.1雪灾

冬季积雪过多可导致林木折梢、折干、翻兜,产生机械损伤,损坏林木干形,造成生长势下降,引发病虫害。

1.1.2低温冷冻

包括冻害和雨凇害,冻害主要指低温对林木造成的危害。都匀市大多树木不能耐强低温,不同的树种或同一种树种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忍受的极端最低温度和持续时间都有很大的差别,一旦气温低于极端最低温度,容易造成林木枯梢甚至死亡。雨凇害指过冷却雨水在林木表面凝冻而成的冰层(雨凇)对林木造成的伤害,雨凇常凝聚在林木枝干的迎风面,因重力作用使枝干弯曲,严重时折断劈裂,甚至根倒。

1.1.3风雹

包括雷雨大风和冰雹,雷雨大风在都匀市以夏季为主,林木常因遭到大风的袭击而发生风拔,风倒和风折。冰雹多发于春、夏两季,可造成苗木、幼树死亡,林木枝叶损伤,严重时甚至折倒古树名木。冰雹造成的伤口使林木容易被病虫侵袭,严重影响生长。降雹的同时,常伴有狂风暴雨,对林木危害很大。

1.1.4干旱

对林业产生危害的干旱主要是春旱和伏旱。冬春是都匀市主要的造林季节,苗木定植后,根系尚未完全恢复,春季温度回升后,苗木抽枝展叶,蒸腾量大,此时如遇春旱,苗木、幼树常因水分不足出现凋萎,枯死现象。7~9月正值林木生长高峰期,需水量多,如遇高温伏旱会造成林木生长减缓、落叶或落花落果,幼树灼伤、枯萎死亡。

1.1.5灾情特点

雪灾和风雹全市各地都有发生,危害程度因每年气候变化而各异。低温冷冻一般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加重,不同坡向低温冻害的差异与冷空气活动的路径有关,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的冻害重于南坡;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坡和西坡的气温也有显著的差异,位于冷空气通道的坡向气温低,林木冻害较重。

1.1.6受灾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都匀市因雪压、风雹而折断、翻到,需要进行清理的木材蓄积近32.5万m3,而2008年元月凝冻灾害风倒雪压木就达23万m3。

1.2生物灾害

1.2.1病虫害

对都匀市林业造成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有10多种。病害主要有松赤枯病、松赤落叶病等。虫害主要有松褐天牛、松纵坑切梢小蠹、萧氏松茎象、栗实象、松毛虫、金龟子、叶甲、侧柏毒蛾、银杏大蚕蛾、松叶蜂、松尺蛾等。

1.2.2鼠(兔)害

指鼠类和野兔啃食林木、苗木的幼枝、嫩叶及根茎所造成的危害。

1.2.3杂草害

危害都匀市林业的杂草害主要隐患是紫茎泽兰。紫茎泽兰入侵林地后,挤占生长空间,毒化土壤,减缓林木生长,造成幼树、苗木死亡。

1.2.4区域、范围及影响程度

森林病虫鼠害在全市范围内都有发生,2006~2010年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面积为2.22万hm2,仅2006年就发生0.61万hm2,其中虫害发生面积0.45万hm2、病害发生面积0.17万hm2、鼠(兔)害发生面积较少,但主要发生于退耕还林等新造幼林地。

1.3森林火灾

都匀市森林火灾起因以人为火为主,极少雷击等自然火。2006~2010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405次(其中森林火警332次、一般火灾73次),火场总面积3011.7hm2,受害森林面积169.8hm2。森林火灾受害率5年平均为0.3‰。

1.4林业自然灾害发展趋势

2000年以来,都匀市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林业建设全面提速,到2011年全市森林面积已增加到11.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54.13%。随着森林资源的迅速扩展,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加上全球气候异常,干旱、高温、风雹等灾害性气候增多,从总体上看都匀市林业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

(1)气象灾害呈加重趋势。“十一五”期间,都匀市累计完成营造林1.2万hm2,新增的大量幼林,尚未郁闭形成森林环境,稳定性、抗逆性差,遭遇大雪、低温冷冻、风雹、高温干旱等灾害性气候,往往损失严重。

(2)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防治困难,造成损失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国际、市际间物流日益频繁,国外、省、市外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成灾的压力不断加大。

(3)森林火灾有所回升。由于森林面积增加和气候异常,加上实施天保工程后的禁伐政策,林区可燃物载量严重超标,林区用火和人为活动日益频繁,森林防火的范围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近年森林火灾又有所回升。

2防灾减灾工作的措施探讨

2.1气象灾害

(1)科学造林、营林,提高林分的抗逆性。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造林地块的土壤、气候条件,科学规划设计,选择适生乔木或灌木树种,加大乡土树种的运用力度,培养健康树势,增强林木对低温、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抵御能力;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增强林分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加强中幼林抚育间伐和低质低效林分改造,合理调整林分结构,解决人工林“过密、过疏、过纯”问题,促进森林健康;及时清理风倒、雪压等灾害木,减轻灾害损失,改善林分卫生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大力推广林业减灾适用技术。采用容器苗在雨前、雨后适时造林,减轻干旱危害;运用生根粉、保水剂蘸根造林,促进苗木根系恢复生长,提高吸水、保水和抗旱能力。

2.2生物灾害

(1)大力强化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搞好省际、州际、市际检疫协作和联防联治,加强对国外、省外有害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及时林业有害生物入侵警示通报,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防止新的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抓好重点地区和主要病虫害的防治,确保森林生态安全。

(2)全力抓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按照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的要求,努力探索监测和调查的科学方式方法,完善有害生物立体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3)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综合防控能力。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等技术难题,力求在防治技术上取得突破。

(4)落实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等“四率”指标,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实行防治目标管理检查监督制度和《林业有害生物限期防治通知书》制度,确保防治各项工作的及时到位。

(5)建立健全突发灾害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贯彻落实《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及时、准确、科学地对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做出预警。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急防控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力度,保障应急反应机制的正常、高效运转。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意识和防治观念。

2.3森林火灾

(1)全面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按照《森林防火条例》规定,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行政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地块责任和包片责任,积极开展群防群治。

(2)组织开展林火隐患排查。开展经常性的森林火灾隐患大检查、大排查活动,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及时排除、不留隐患,降低森林火灾风险。

(3)加强火源管理。强化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根据火险等级超前预警,特别是高火险时要落实超常规的应急防范措施,做到路口有人把、山头有人看、坟头有人守,坚决杜绝上坟烧纸等引发火灾。

(4)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全民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火意识、紧急避险能力和火灾扑救能力。

(5)落实岗位责任。一旦发生火灾,各级防火责任人按要求到岗到位、履行职责,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科学处置,做到打早、打小、打了。严格责任追究,做到火灾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

(6)健全森林防火体系。健全全市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系统,建立森林消防物质储备库。“十一五”期间,都匀市投资300余万元,先后组建森林防火扑火专业队3支,半专业扑火队16支,开设防火线、防火林带5614km,防火通道5km,重点区域建设了望台5个,新建永久性森防标牌200块,建成生物防火林带1085km,配置防火指挥车2部、防火巡逻摩托10部。

3结论与探讨

针对都匀市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都匀市结合自身职能,发挥部门优势,把防灾减灾贯穿于整个林业工作的始终,取得了一定成效。

(1)依靠科学技术,增强林分抗逆性。科学规划设计,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趋利弊害,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加大乡土树种和针阔混交林造林比重,培养健壮的树势,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增强对各种气象灾害和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的抵御能力。组织开展对石漠化山地等困难地段造林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大力推广使用容器苗、生根粉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造林质量,促进幼林郁闭,减轻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

(2)加强检疫测报,全力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制定并由市政府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以部级中心测报点为载体,建立市、乡、村三级测报网络,及时林业有害生物趋势预报和病虫动态。以松材线虫病、松毛虫、萧氏松茎象等部级重点治理工程为龙头,大力开展无公害防治,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十一五”期间,都匀市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防治率平均达到75%以上,均高于国家、省、州规定的年度管理目标。

(3)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努力减少森林火灾。制定并由市政府重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认真落实森林防火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加强林火监测、防火通信、道路及防火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防火组织和专业扑火队伍,切实加强巡防体系建设,提高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十一五”期间,都匀市森林火灾受害率平均为0.3‰,均低于国家、省、州下达的0.9‰控制指标。

参考文献: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篇5

昆明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暴雨、连阴雨、寒潮、低温、霜冻、暴雪、冰雹、雷电、大风、大雾、高温等所造成的灾害。

第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鼓励气象灾害防御研究及技术创新,将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纳入政府综合考评体系,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和防御规划,制定防御对策和措施,并组织开展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中小学科普宣传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五条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气象主管机构设立气象工作站(服务站),配备专(兼)职气象信息员,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气象设施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递、气象灾情报告等工作。

第六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气象灾害防御捐赠物资和资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第七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和其他需要重点气象保障的区域,覆盖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提供专项气象服务保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侵占或者擅自移动、关停气象探测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播发的设施设备。

第九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水务、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公安、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民政等相关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汇交气象探测和气象灾情相关资料。

第十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设集约共享、全媒体融合、按需推送的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平台,其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媒体等方式,向公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一条气象灾害预警由低至高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的信息内容和结论,不得编造或者传播虚假气象信息,不得传播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信息。

第十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做好抗旱应急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在重点经济作物主产区、林区、生态保护区、重点水资源保护区,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

农业、林业、水务、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农业抗旱、森林防火、库塘蓄水、抗旱物资保障等工作。

第十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开展城市内涝、洪水灾害、地质灾害的防范以及交通疏导、抢险救灾等工作。

水务、滇池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防汛期前,组织疏浚河道、维护防洪设施设备,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险段的巡查。

第十五条寒潮、霜冻、道路结冰、暴雪等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公安、交通运输、城管综合执法等行政管理部门和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单位,应当疏导交通、清除道路积雪积冰,指导生产经营维护单位采取防寒、防冻、除霜除冰(雪)措施,保障城乡交通和水、电、气的正常运行。

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引导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种植、养殖业的保暖、防冻工作。

林业、园林绿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

第十六条大风季节和风灾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住房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督促高空作业、建筑工地的施工单位加强防风安全管理,加固临时设施。

城管综合执法管理部门应当对广告牌等户外广告设施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管理责任人立即排除安全隐患或者拆除。

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监督检查船舶航运等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采取避险措施。

第十七条大雾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或者大雾天气出现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实施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机场高速路限速、限行、封闭等安全管制措施。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在机场、港口、高速公路、交通要道等建设大雾监测设施,及时与相关部门共享监测信息,实时大雾警示信息。

大雾橙色以上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学校、幼托机构应当停止户外教学活动;用人单位应当减少或者不予安排户外作业;必须进行户外作业的,应当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或者采取限时轮岗措施。

第十八条在易受冰雹灾害影响的烤烟、林果等主要经济作物主产区,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冰雹灾害的调查和研究,为人工防雹工作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设施。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科学布设人工防雹作业点,适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第十九条高温天气出现后,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防暑降温措施有关规定,重点帮助老、弱、病、残、孕、幼人群高温防护。用人单位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减少或者停止安排户外作业。

第二十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应当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并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一)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纳入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由住房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监管;

(二)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区(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由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三)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通信等专业建设工程,由各行业管理部门进行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第二十一条雷电防护装置投入使用后,其所有人、使用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委托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雷电防护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

被检测单位应当将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及时报送行业主管部门,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中发现的防雷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

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资质证书。

第二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报告报送情况、防雷安全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和通报。

第二十三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水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制作和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次生及衍生灾害(风险)预警信息。

第二十四条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推出适合本市气象灾害特点的气象指数保险险种,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保。

气象主管机构依法、据实提供保险理赔所需的气象灾害证明材料。

第二十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第二十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气象灾害发生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消除灾害影响、恢复正常秩序,同时做好灾情调查评估、灾后救助等后期处置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立即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二十七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救援资金投入机制,完善本级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储备、调运、分发、使用制度,保障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实际需求。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气象灾害防御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者未采取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

(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未执行响应流程的;

(三)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未按照规定处置或者处置不当,导致重大损失的;

(四)未按照要求汇交气象探测和气象灾情相关资料的;

(五)发生气象灾害事故隐瞒、谎报的。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更改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的信息内容和结论的、编造或者传播虚假气象信息的、传播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信息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侵占或者擅自移动、关停气象探测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播发设施设备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由气象主管机构或者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应当安装雷电防护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篇6

首先,我简要通报一下“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情况。5月10日,我市岷县、漳县、渭源县突降冰雹和暴雨,并引发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5月19日18时,灾害共造成3个县33个乡镇52.4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56人,失踪15人,受伤住院132人,已经出院47人;倒塌房屋4277户、20095间,严重受损房屋8986户43701间,一般损坏房屋11581户56012间;需救助14.99万人,其中已紧急转移安置3016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5.79万亩,成灾43.7万亩,绝收22.3万亩,冲毁耕地13.66万亩,因灾死亡大牲畜13.23万头(匹、只),森林受灾面积12.62万亩。冲毁桥梁7座,受损国道118公里、省道81公里、县乡公路851公里、通社公路331公里、桥梁85座。毁坏防洪河堤178公里、农村供水工程88处、灌溉渠道72.4公里;毁损35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及以下线路878公里。有239所中小学、18所幼儿园、51所乡镇卫生院、379个村卫生室及226个基层政法单位、乡镇文化站和村委会,以及35户工矿加工企业不同程度受损。同时,受灾群众家庭财产损失严重,大部分农机具及家庭生活用具、中药材、粮食面粉被山洪冲走。这次灾害共造成3个县直接经济损失85.97亿元,其中岷县76.27亿元、漳县5.75亿元、渭源县3.95亿元。可以说,“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是建国以来我市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山洪流量在很多地方都是百年一遇。

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昨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亲临我市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慰问受灾群众,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国家民政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9部委组成国务院救灾工作组,专门到灾区指导抗灾救灾工作。省委王三运书记、刘伟平省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赴现场指导,对抗灾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上领导欧阳坚、吴德刚、李建华等深入灾区一线指挥协调救灾工作,省上其他领导也通过不同方式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市委子兴书记和国栋市长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并一直坚持在一线指挥抢险救灾。省市水利、民政、卫生、国土、交通等部门及时拨付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支援抗灾救灾工作。还有,官兵、武警指战员、民兵预备役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抢险救灾,在失踪人员搜救、道路清污、河道疏浚、群众安置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抗灾救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下面,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和前面市委督查室主任王振中同志通报的问题,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当前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分析这次灾害,用省委王三运书记的话来讲,是不幸之中有万幸。不幸的是,造成了人员伤亡、房屋倒塌、财产损失、耕地毁坏、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损失非常惨重;万幸的是虽然出现了房屋连片倒塌,但没有出现人员连片伤亡。这主要得益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灾害预警预报及时。灾害发生前1天,省气象局重大气象专报,暴雨发生前2小时,省气象局雷电黄色及冰雹橙色预警信号。市上和岷县都及时对灾害信息进行了预警。二是灾害信息员作用发挥充分。接到预警后,各村灾害信息员利用“村村响”、敲锣、挨家挨户通知等方式,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群众,并组织群众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三是基层组织起了重要作用。各乡镇特别是村社一级,及时灾害信息、组织转移群众、抢救搜寻失踪人员、帮助安置受灾群众,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正是得益于这些方面,我们将本次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但这次灾害的发生,带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惨痛的教训。省委王三运书记批示,要对这次灾害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排查,从气象预报、防汛部署、地质灾害点防范、河道管理、群众转移等方面认真反思,举一反三。省政府刘伟平省长在全省防灾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明确要求要从十个方面作出深刻反思。按照省上领导的要求,认真检查反思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不容忽视”:

一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形势不容忽视。我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的交汇地带,境内自然灾害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并呈现多灾并发、群发和集中爆发的特征,是全省暴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地段之一。据统计,全省发生的重大暴洪灾害每3起就有1起发生在我市。目前,民政部列入统计的10种自然灾害中,我市多达8种,除地质灾害外,干旱、冰雹、洪涝、滑坡泥石流、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基本上都是每年发生,灾害损失程度逐年加重。“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均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口达180万人以上,占全市总人口的60%左右;农作物受灾面积年均在500万亩左右,占播种面积的60%左右。

二是防灾减灾能力不高的现状不容忽视。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特别是防汛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很大一部分防洪工程年久失修、老化和水毁严重,抵御洪水灾害能力很弱。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强,城乡防洪排涝标准严重偏低,河道淤积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之环境与城乡建设规划不科学,为灾害发生埋下隐患。同时,灾害监测设施装备落后,对短时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还不高,无法做到定时、定点、定量预测预报,灾害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还很滞后。

三是工作措施落实不力的问题不容忽视。个别领导、一些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存在麻痹大意思想,警惕性不高。个别县区和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操作性、实用性不强,科学有效、群防群治的防灾减灾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灾害预警预报还存在图形式、走过场的问题,没有真正做到全覆盖。甚至还有一些县区、部门和单位职责履行很不到位,对河沟道、山坡、林地等处乱采、乱挖、乱建现象放任自流、不闻不问,造成安全隐患越积越多。同时,一些县区防灾救灾物资储备不足,宣传教育没有及时跟进,甚至从未开展过应急演练,致使广大人民群众防汛抗洪意识淡薄,自我防范能力较差,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不强。去年6月份,我调研市区防汛情况时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防汛、防洪、防震、防火等方面的应急演练,但有些县并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落实。

对以上问题及刚才通报的具体问题,各县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必须对号入座,全面进行整改落实。市委和市政府督查室要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在5月底前全面整改落实到位。

二、着力强化各项举措,全力以赴抓好全市防灾减灾工作

当前,全市才刚刚进入汛期,防灾减灾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岷县、漳县、渭源等县,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减大灾”的思想,切实增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及早谋划、安排部署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认真开展排查整治,全面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今天会后,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迅速组织力量,对山洪地质灾害、安全生产隐患进行一次拉网式的排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抓紧制定方案,限期彻底整改。对短期内不能彻底整治的,要制定应急措施,确保一旦出现险情,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市国土局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和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对所有威胁群众、威胁重要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设立警示标志,制定详细应急预案。对可能遭受灾害威胁的群众,要及时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必要时可采取搬迁、避让和应急避险等措施。排洪河道渠道和病险水库隐患方面,水务部门要会同国土部门加强对河道、洪道的管理,集中对违章建筑、河道采砂和建设废渣等侵占行洪断面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特别是对在排洪河道内违规建筑、乱采乱挖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同时,要督促加强对重点提坝、病险水库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各类隐患和险情。道路交通设施方面,交通管理部门要对市内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集中力量进行一次全面大排查,及时通过增设安全防护设施、完善标志标牌、开展预警防范等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尾矿库方面,环保、安监部门要重点排查尾矿库的安全隐患,对检查发现环保设施不配套、管理运行不规范和存在各种环境隐患的尾矿库,要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尾矿库坚决责令关停,严肃追究违规非法生产的责任。

(二)健全完善应急体系,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从这次灾害发生后各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况看,大部分预案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甚至对各自承担的责任不明确、任务分解不到位,导致灾害发生后无所适从。从现在开始,由市政府应急办牵头,组织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对全市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作修改完善,对不规范、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的应急预案,要邀请专家尽快评估论证,抓紧修订完善。在此基础上,要指导县区开展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切实做到预案编制与应急工作实际需要有机结合,发挥好预案的行动指南作用。各县区、各部门要抓紧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确保6月底前,每个县区都开展1次规模较大、部门联合行动、群众参与较多的演练活动,增强部门和群众应对灾害突况的意识和能力。

(三)强化灾害预警预报,始终掌握防灾减灾主动权。气象、国土、水文、防汛等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大对强降雨、冰雹、霜冻等极端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力度,强化部门联合会商,科学研判雨情、水情、灾情趋势,及时重要天气预告,并通过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手机短信和信息员传递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坚持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加强基层监测员队伍建设,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定人定点、24小时监测,对每一处涉及群众安危的灾害隐患点都要落实监测人员。要切实加大“村村响”、报警手机、广播电视等基层公共预警设施的建设力度,强化乡镇和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落实信息员报酬,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确保将紧急避险信息第一时间通知到户、到人,做到全覆盖,并及时组织受威胁地区群众安全转移疏散。

(四)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据气象水文部门分析预测,今年我市极端性灾害天气较多,出现流域性强降雨和局地暴雨的频率大,出现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其他灾害的可能性极高,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各县区、有关部门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省、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地活动,切实增强干部群众自我防灾、避灾、减灾的意识。

(五)全力以赴抗灾减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提高警惕,一旦发生灾害,要及时快速作出反应。如果损失数据达到响应等级,要立即启动本级救灾应急预案,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对造成人员伤亡、失踪的灾害,要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开展好人员搜救工作,同时做细、做实遇难人员家属的抚慰工作,及时发放抚慰金,组建工作组,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要切实加强灾害管理工作,各涉灾部门不断完善灾情会商核定和相互通报制度,做好灾情核查和灾害信息对外,确保灾情初报及时、核报准确、评估科学、规范。要认真落实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机制,切实加大本级救灾资金和物资投入力度,确保灾害发生后24小时救灾人员到位、救灾资金到位、救灾物资到位,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饮用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孩子有学可上,确保受灾地区人心安定,社会秩序稳定。这次受灾的岷县、漳县和渭源县要抓紧启动灾民建房工作,对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需要重建的受灾群众,要妥善安排好临时住房和基本生活,在科学规划、选址安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倒塌和严重受损民房恢复重建进度,确保受灾群众在入冬前全部搬入新居。受灾县要及时组织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帮助农户做好受淹农田的补种改种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特别要扎实做好灾情评估,科学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当前,各部门都要及时做好与省直厅局的汇报衔接,主动向上级对口部门反映灾情,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

三、切实靠实工作责任,确保防灾减灾任务全面落实

一要靠实工作责任。要严格落实防灾减灾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县区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带队排查、亲自督促落实,健全责任体系,及时解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防灾减灾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落实到最基层和第一线。监察部门要严格按照防灾减灾预案和相关责任体系,健全完善相应的责任追究体系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对行动迟缓、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或因失职渎职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的,不管是哪一级、哪个人,都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二要明确部门职责。民政部门要做好灾害救助及救灾物资储备、接收和分配工作,并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减灾工作;发改部门要认真编制灾害重建总体规划,并做好防灾减灾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减灾经费,加强对救灾减灾资金分配的监督;公安部门要组织好应急演练和重大灾害期间社会秩序维护以及道路交通安全;住建部门要做好防灾减灾工程建筑规划,及时组织实施好灾后危房鉴定和住房重建工作;环保部门要及时掌握突发灾害和疫情期间的生态、生活环境情况,做好环境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防治工作;交通、铁路、电力、通信部门要加强对公路、桥涵、铁路、电力通信设施巡护,确保电力供应和交通通信通畅;水务部门要督促各县区全面做好全市防汛工作,及时疏浚河道,加强水利设施维修加固,确保安全渡汛;农业部门要及时做好排涝、防冻及灾后生产恢复指导工作;林业部门要做好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减灾工作;商务部门要做好救灾食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的物资储备、供应等工作;卫生部门要做好受灾伤员救治、灾后防病、防疫工作;安监部门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地震部门要加强震情监测预报,并及时准确灾情信息;宣传、教育和新闻媒体要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及时向社会通报防灾减灾工作情况。

三要严明工作纪律。防灾减灾委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严肃防灾减灾纪律,自觉服从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及应急管理机构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通信联络通畅,并及时、准确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这里宣布一条工作纪律,今天会后,市县乡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确保每天24小时通讯畅通,如需外出必须请假。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与防灾减灾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建立完善信息通报、防汛会商、相互支援机制,形成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提升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农业防灾减灾中,气象服务应用效果逐步趋于完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效力[1]。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详细分析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旨在提升气象信息时效性,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1天气预报种类

天气预报种类较多,大致可划分为短期、长期、临近、中期与短时等几个阶段,其中短时预报对生产生活具有最为直接影响。短时预报指的是对该地区近6h内的天气进行状况监测与状况预判,特别是预判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发展、强度和消失,常见包括狂风、暴雨、暴雪等[2]。短期预报主要针对该区域24~48h内的气象状况。长期预报是指,通过统计天气状况并预测建模,得出每月气温数值、每月降水量数据、预测旱涝等趋势。精确的长期预报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通过预测可以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降低成本和损害程度,实现大规模掌控作用。

2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我国以农为本,气象预测对农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发展不仅要满足自然环境发展规律,还要确保预测的时效性。就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而言,极端性气候预测精准性不够强,极端性气候抵抗能力较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类极端天气出现,常见的包括暴风雪、干旱、洪涝、冰雹天气等,因此必须要引发关注,加强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1短期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短期天气预报指的是,在多个短时间段内,结合分析软件评估天气状况,计算降水量,在提升天气预报精准性的同时,保障气象信息的精准性。短期天气预报的应用,可减少天气预报计算结果的差异,确保信息传递速度[3]。及时做出天气灾害预警,满足人们生产需求,最大程度减少天气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农业人工影响天气,如人工降雨、人工冰雹等,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实施力度,在特定的大气环境下开展农业作业。短期天气预报精准性较高,且时效性较强,在上述作业中,可提供精准作业时段,确保工作人员作业的针对性,确保作业可得到预期效果,切实将人工影响在天气工作中的效益发挥出来。可见,短期天气预报,在农业灾害防控上效用显著,特别是在防雹作业体系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长期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当前,科学技术迅速进步,推动了社会高速发展,气象预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与创新。相关行业一直在加强应用先进气象预测设备,以此确保天气预报精准率。长期天气预报不仅可预测一定时间段内的气温、降水量,还可确定初雪、初次霜冻时间等,区分低温时段、高温时段、干旱时段、洪涝时段、霜冻时段、冰雹时段等,可选择有效措施预警自然灾害。为降低天气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相关部门需结合天气预报预测,做好灾害预防工作,注重自然灾害的防控。如,在农田兴修水利设施,确保农田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不仅如此,还应当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换草等农业作业,改变区域性气候。结合天气预报,选择抗旱、抗涝、抗低温较好的品种,提升农业产品的适应性,选择早熟品种、晚熟品种,合理决定播种时间,避免霜冻天气及冰雹天气影响农业生产。

2.3完善农业气象监测及预警系统

2.3.1完善综合监测系统我国偏远地区,受地理位置、气象、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全面了解农业气象灾害。通过引入先进设备,注重新技术的应用,适当增加一些农业气象探测设备与探测装置,加强地区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地区地面观测、地区高空探测等装置的建设,能够及时获取气象数据,为灾害的监测奠定基础。

2.3.2完善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农业气象灾害种类较多,通过加强暴露、寒潮、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及时播报,加强对大风天气、强降水天气、雷电天气的预报。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天气预报、有效气象信息,以此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通过建设灾害性天气立体监测网,实时监测、动态监测、立体监测天气变化,可提升天气预报的业务能力。整体上提升重大天气预报水平,确保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

2.3.3完善气象信息系统借助公众信息网络资源,注重观测数据的采集、整理及分析,实施数据共享。从多个渠道入手,选择不同的方式播送信息,使农民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灾害防御。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农户可结合地域特点,建设针对性的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信息,使农民及时掌握气象信息。

3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提升对策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一直是气象工作人员研究的核心。天气预报的应用可人工改变天气用途,更好地进行防灾减灾,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最大程度降低天气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结合实际,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提升对策主要如下。

3.1创建应急系统

作为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关键环节,灾害天气预测系统意义显著,且天气预测精准性较高,是灾害预防的基础,可实现防灾减灾成效的提升。该系统的应用可提升天气预报精准性、有效性,优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报警工作,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农业特点,做好预警工作,更好地防控自然灾害。积极进行防汛、防干旱、防冰雹、防低温等农业灾害预防,做好农业气象的预警与预测工作。除此之外,气象工作人员还应当依照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分级农业防灾减灾服务气象产品,分类农业防灾减灾服务气象产品,监测农业天气灾害,更好地预防与预警天气灾害。3.2创建预防体系在进行防灾减灾预防措施落实阶段,若无法避免天气灾害。在天气灾害发生时,相应部门应当及时反应,制定针对性方案,布置各单位行动,利用资源与人员,整合资源,以最快速度、最可靠方式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降低农业经济损失[4]。

3.3加强预报目的

增加与农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全面了解农民需要的天气信息。顺应时展需求,建设高效信息获取方式,构建多渠道信息形式,逐步加强天气预报相关信息的工作。以便可以获取精准的气象信息,确保天气预报信息的针对性,协助农户更好地安排农业生产工作,避免经济损失。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篇8

abstract:thepaperbrieflyintroducesthedefinitionofnaturaldisaster,itsclassificationandtheemergencymanagementsystemandstudiestheproblemsinChina'snaturaldisasteremergencymanagementsystem.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

Keywords:naturaldisaster;emergencymanagementsystem;problems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80-02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因此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尽可能的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以及做好灾后重建、恢复等工作。而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何改进、完善这些薄弱环节,对防灾、减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自然灾害属于突发事件的一种,是指以水、旱、病、虫、鸟、兽、风、雹、霜冻等自然现象的自然变异为主因而产生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具体表现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大风、冰雹等。

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的分类很多,根据导致灾害的主体以及成因,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几类:①气象灾害。由气象与天气系统异常所形成的灾害,如干旱、雨涝、台风、寒潮、浓雾、酸雨等。②海洋灾害。由于海洋的变异而导致的在海洋中或海岸带造成的灾害,如风暴潮、海啸、海冰、赤潮等。③洪水灾害。由于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界限的异常高水位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根据洪水发生的原因,又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等。④地质灾害。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导致的地质环境或地质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⑤自然火灾。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火灾,如地震火灾、火山火灾、雷击火灾、天旱火灾等,森林火灾属于自然火灾。⑥生物灾害。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的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如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生物入侵等。

2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2.1应急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2.2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指针对自然灾害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根据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阶段,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可以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和灾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尽可能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做好事前应急准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自然灾进行监测,对风险评估、应急决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及时而准确的预警信息公布,有助于引起有关人员或全社会的警惕,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则应当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启动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防止灾害的扩大和发展,同时积极展开救援工作;当自然灾害结束之后则应当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只有不断完善、改进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3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研究

3.1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技能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许多公民没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认识,仍存在盲目、恐慌等心理,缺乏基本的自救技能。要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应当进一步提高公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做到自然灾害教育的普及,并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公民自救技能,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对公民造成的影响及伤害。

3.2“三跨”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而针对这种“三跨”情况制定的应急预案却不多见。常见的应急预案都是针对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的,忽视了部门、行业、地区间的协调和配合。即使有一些“三跨”的内容,往往也只是形式上的条条款款,未实施过演练,缺乏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因此“三跨”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对完善应对措施和提高应对能力,从而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3.3政府快速决策及预警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下简称雪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自然灾害的缺乏快速决策能力,未能及时的对雪灾灾害进行预警并启动应急预案。中央气象台1月11日早上6时暴雪橙色警报后,在受灾的21个省市中,除湖北外,没有一个省市提前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如果各省市政府能够快速响应作出决策,及时预警信息,启动“三跨”应急预案,相信能够降低公民和社会的损失。

3.4社会组织及群众救援力量社会组织及群众救援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队伍,在自然灾害救援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有时由于缺乏组织性、纪律性、专业性,仅仅凭着一时的热情,有可能对灾害救援造成影响。例如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志愿者投入到地震救援的队伍中,有的在驾车到达灾区后遇到了余震或是山体滑坡,有的由于体力不支或是食物不足,有的因为驾车堵住了物资运送车辆,结果“救助者”成了“被救者”、“阻救者”,反而影响了地震救援的实施。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这些力量的重视,在平时做好社会救援力量的登机、管理及培训,那么在自然灾害来临之际,他们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救助者”,对灾害救援起到促进作用。

3.5灾后恢复和重建在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和重建中,我们往往注重物质方面的恢复和重建,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重建。一方面,物质上的恢复和重建是看“得到的”,容易出成绩,容易得到群众的赞誉,而精神上的恢复和重建是“摸不着”的;其次,灾后人们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住房跟饮食,注重物质上的恢复和重建时无可厚非的,而精神上的恢复和重建则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汶川大地震后,不单是灾区人民在心理上产生相当大的震荡与影响,许多救援人员也出现了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杀的极端行为,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灾后的精神恢复和重建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王郅强,麻宝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J].长白学刊,2004(2):38.

[2]韦保新.提高救灾物资储备保障能力的思考[J].中国减灾,2006,(12):38.

[3]王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J].青海气象,2007(4):2.

[4]曹丽.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511):246.

[5]唐圣华,田力.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完善[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2):51.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篇9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服务;对策;广东阳春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7-0216-01

我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都较为严重,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都会造成巨大影响。灾害管理是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部门自身职责所在。有效、及时的应急管理可以大幅降低气象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实际防灾减灾过程中,政府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直接决定最终防灾减灾效果。结合目前阳春市气象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现状,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对社会安全、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影响阳春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特点

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云雾山脉、漠阳江中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阳春市气候复杂,天气多变,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出现。

1.1干旱

干旱天气是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降水量较少或无降水现象,土壤水分在蒸发过程中造成水分失衡,河川流量降低,影响人类正常生产生活及农作物生长发育。干旱天气会降低农业产量,造成人类、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现象。阳春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因而很容易出现季节性干旱。

1.2暴雨

阳春市是广东省暴雨中心,每年4―6月前汛期,多受锋面、涡度及中小尺度对流天气影响,降水较多;7―9月为后汛期,暴雨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则是热带气旋。汛期暴雨、雷暴、龙卷风、冰雹等天气频繁出现。

1.3强对流天气

气象学中所指的强对流天气就是发生突然、速度快、破坏力强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主要包括雷雨大风、龙卷风、强降雨、冰雹等。阳春市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主要集中出现在春末至夏季,常见的就是强降水、龙卷风和雷雨大风天气。

1.4台风

台风天气主要出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中,水蒸气在冷却凝结过程中释放热量发展成为暖心结构。平均每年会有2~3个影响阳春市的热带气旋出现。

1.5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害就是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或者是寒潮入侵使气温不断下降,农作物因外界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于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低温冷害、低温连阴雨、寒潮、霜冻等天气都属于低温冷冻灾害。2008年初阳春市雨雪冰冻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巨大。

22016年5月27日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服务

气象部门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和大气监测手段捕捉和分析突发性气象灾害,肩负着对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的职能。2016年5月27日阳春市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气象局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及时、果断地暴雨灾害应急响应命令,在暴雨天气发生前,全市气象部门进入Ⅱ级应急响应状态,各岗位人员分工明确,在第一时间开展各项应急管理和服务工作,从而实现了24h应急响应,实时监测、预测预警暴雨过程,并预警信号和信息,完成业务监控、部门联动、信息上报、灾害评估及后勤保障工作。由于气象部门工作得力,预警信息成功及时,从而有效保障了防汛工作的开展,将暴雨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在对2016年5月27日专题气象服务材料进行批示中,阳春市气象部门天气监测预警和信息实效性得到了上级政府部门充分肯定,上级领导重点强调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服务在科学防灾减灾中占据重要地位。

3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服务的对策

3.1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

科学、完整的应急预案可以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充足的时间支持。阳春市气象部门应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提升阳春市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因当前阳春市的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频繁出现,根据《阳春市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单个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界定多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防治重大气象灾害提供科学指导。阳春市政府部门还应当制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配套制度,充分发挥应急预案作用,增加气象灾害应急演练[1-2]。

3.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根据国家气象灾害预警等级设定标准,并结合阳春市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种类气象灾害预警等级。借助雷达、气象卫星和气象观测台站收集气象信息,整合、分析、评估潜在气象灾害信息,一旦出现气象灾害,政府部门应根据气象灾害预警启动标准气象灾害预警。阳春市气象部门还要与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加强合作,不断拓宽气象信息渠道,加强与农业、林业、电力、交通、水利等部门的合作交流,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并积极引进优秀科研技术人员,提升气象灾害观测预报水平,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3-4]。

3.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建设

加快阳春市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和应急服务平台,对气象灾害实现准确、高效监测,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精准的决策信息,更好地为政府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灾害预报。

4参考文献

[1]赵黎.伊犁巩留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47-248.

[2]黄莹.赣州市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50-51.

冰雹灾害应急预案篇10

一、充分认识编制《防御规划》的重大意义

我县属于气象灾害多发区。近年来,由于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干旱、高温、冻害等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编制《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性工作。编制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逐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应急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

气象灾害普查是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前提。只有摸清本地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影响程度,才能制定科学的防御规划,提供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涉及各行各业,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必须加强协调,精心组织。气象灾害的普查由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财政、民政、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国土、交通、统计、电力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各乡镇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

1、普查时间:普查工作从年9月21日开始,至9月30日完成,相关普查资料应于9月30日前报送县气象局。

2、普查种类:台风、暴雨、冰雹、大风、洪涝、雷电、低温冻害、干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气象灾害(含衍生灾害)。

3、普查方式:普查以乡镇为调查大单元,以行政村作为调查小单元。各乡镇要根据本乡镇所辖行政村及所辖企业历史记载发生的气象灾害,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出现时间、灾害损失等,认真填写上报《气象灾害报灾登记表》。县民政、农业、林业、水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等部门根据气象灾害对本行业造成的影响、掌握的灾害记录、灾害的设防条件等向县气象局提供有关资料。气象局在查阅有关气象灾害记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深入实地进行调查,以确保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切实做好气象灾害影响分析和风险性评估

在做好气象灾害普查的基础上,县气象局要认真总结各类气象灾害的影响区域、影响行业、损失情况、发生原因等情况,做好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具体分析各类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基础设施、人民生命财产等的不同影响。

四、普查工作职责及分工

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组织、指导,灾害收集、资料汇总整理、录入建档、规划编制等;认真编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以防御规划为依据,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服务工作。

统计局:负责提供各乡镇人口及经济数据。

民政局:负责提供本局收集掌握的分类气象灾种的灾害资料。

农业局:负责提供历年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灾情数据(主要是农业病虫害灾情数据);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地理位置分布;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属性数据(包括致使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受灾的气象条件);对台风、旱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连阴雨等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林业局:负责提供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历年发生的灾情数据及森林火灾的防御措施;油茶种植的主要致灾气象条件以及主要防御措施。

规划建设局:负责提供城乡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市政规划、城市管理、市政设施建设对气象条件(抗风、防雷)的设防标准及防御措施,提供城区气象灾害等资料。

水利局:负责提供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对气象条件的设防标准及暴雨洪涝、山洪、干旱防御措施,县现有洪涝易发区、山洪易发区图;历年气象灾害记录等资料。

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程度分区图以及划分依据、地质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点居民环境和滑坡的土方量等灾情资料。

交通局:负责提供道路交通对气象条件(道路结冰、雾霾、暴雨)的设防标准及防御措施;历年气象灾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灾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