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十篇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十篇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7:26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篇1

本报告将全方位剖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到底是什么。

01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人工智能学科的起源

2.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研究目的:探寻智能本质,研制出具有类人智能的智能机器

研究内容: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表现形式:

会看:图像识别、文字识别、车牌识别

会听: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机器翻译

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

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

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明、医疗诊断

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

3.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4.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

尊重发展规律是推动科技健康发展的前提

基础研究是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应用需求是科技创新的不竭之源

学科交叉是创新突破的”捷径”

宽容失败应是支持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事求是设定科学目标

02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60余年的发展道路虽然起伏曲折,但成就可谓硕果累累。无论是基础理论创新、关健技术突破,还是规模产业应用,都是精彩纷呈,使我们每一天都享受着这门学科带来的便利。

人工智能因其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专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工智能(即专用人工智能)由于应用背景需求明确、领域知识积累深厚、建模计算简单可行,因此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专用人工智能成功应用

2.统计学习成为人工智能走向实用的理论基础

2.1技术发展

2.2强化学习

通过奖惩机制构建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与行为策略,能够与深度学习相结合在策略类问题上达到实用。

2.3生成对抗学习

构建生成器模型与判别器模型,通过相互博弈,达到生成器与判别器性能的协同提升。

3.产业史:新老it巨头抢滩布局it生态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如火如荼:

2017年全球新成立人工智能创业公司1100家,人工智能领域共获得投资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

4."智能+"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创新范式

"智能+X"应用范式日趋成熟,ai向各行各业快速渗透融合进而重塑整个社会发展,这是人工智能驱动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最主要表现方式。

5.世界各国人工智能竞争白热化

6.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得到广泛关注

7.人工智能领域的误解和炒作普遍存在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图像识别≠人工智能

大数据≠人工智能

专家系统≠人工智能

机器人≠人工智能

专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

…….

8.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通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依然任重道远。

现有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9.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问题

10.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03人工智能有望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的技术,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将成为趋势。

1.从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

如何实现从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的跨越式发展,既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挑战问题。

2.从机器智能到人机混合智能

人工智能(或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各有所长.因此需要取长补短,融合多种智能模式的智能技术将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机器"的组合将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人机共存"将是人类社会的新常态。

3.从"人工+智能"到自主智能系统

4.学科交叉将成为人工智能创新源泉

5.人工智能产业将蓬勃发展

6.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将更为健全

7.人工智能将成为更多国家的战略选择

8.人工智能教育将会全面普及

结语

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人工智能既具有巨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空间,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科技本身没有天使和魔鬼之分,人工智能亦是如此。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是天使还是魔鬼取决于人类自身。

我们应未雨绸缪,形成合力,确保人工智能的正面效应,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于人类。

11月25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学科前沿研讨会在自动化所召开。会上,谭铁牛院士做“人工智能新动态”报告,回顾了近代以来历次科技革命及其广泛影响,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解释了当前人工智能备受关注的深层原因。报告深入分析了其当前存在的局限性和面临的瓶颈问题,整理并列举了2017年人工智能的十件大事,全方位、多维度展示了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基于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报告总结了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在科学研究中,从方法论上来讲都应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为了更好地带领大家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报告回顾了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从16世纪到现在,世界上发生的两次科学革命与三次技术革命。

报告指出,这五次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也影响了整个国际格局的调整,伴随着大国兴衰。过去的五次科技革命,我们国家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严重缺席,因此我们国家的GDp从曾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下滑到新中国建立前仅占全球大约百分之几,我们应该从这惨痛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最近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其开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1946年计算机的出现为标志,距今已有六十多年。这六七十年中科学技术没有大的突破与进展,没有取得能够与上个世纪上半叶相提并论的科学与技术成果,谭老师将这段时间称为科技革命的空窗期。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篇2

e成Ceo周友鸿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双创热土”对接会上《2017中国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报告》

本报告由e成科技制作,将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相关职位划分为nLp、大数据开发、数据挖掘、图像/视觉、语音、智能硬件六大类,选取职能关键词进行筛选,对截止到2017年11月的427,114份简历样本进行分析。

报告核心发现

1、2017年,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迅猛增长,招聘人数猛增6倍。大数据开发类职能增长幅度最为惊人,达795%。2、行业内资深人才占主导,5年以上资历的从业人员占比高达42%。3、独角兽公司的人才流动呈现两极化。百度、科大讯飞、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人才外流趋势显著,科大讯飞流入流出比值最低,仅0.45;京东则在人才流入方面表现强劲,这一比值高达3.09,位居十大公司第一。4、北京人才储备达垄断优势,高出第二名的上海40%以上。杭州领跑二线城市,高出二线城市群至少42%以上,人才储备开始逼近广州。5、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薪资整体高企,平均固定年薪达38万。人工智能薪资溢价尤其明显,起薪突破19万每年,高出互联网普通技术人员134%(具体各职能薪资见报告)。

报告正文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篇3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中央及地方相关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政策规划,在项目支持、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旨在综合分析全球和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特征,围绕产业的规模效益、结构水平、创新能力、集聚情况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中部和西部全国六大区域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水平,并围绕区域特色竞争、产业集聚发展、应用场景延伸、多元细分市场、双创服务平台、资本收益风险、人才培养瓶颈、智能化新增长等方面归纳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发展趋势特征与潜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搭建行业共享平台、有序推进应用示范、完善标准及检测认证体系和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建设的措施建议。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目录

第一章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特征

一、全球整体市场仍在快速增长,服务机器人迎来发展黄金时代

(一)工业机器人:销量稳步增长,亚洲市场依然最具潜力

(二)服务机器人:新一代人工智能兴起,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新机遇

(三)特种机器人:新兴应用持续涌现,各国政府相继展开战略布局

二、轻型化、柔性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实践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一)工业机器人:轻型化、柔性化发展提速,人机协作不断走向深入

(二)服务机器人:认知智能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

(三)特种机器人:结合感知技术与仿生等新型材料,智能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三、企业愈加注重产品形态创新,网络化与智能化布局齐头并进

(一)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成布局重点,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加速落地

(二)服务机器人:无人车获科技龙头高度关注,仿人机器人再度迎来发展机遇

(三)特种机器人:灾后救援机器人研制成热点,采矿机器人开始向深海空间拓展

第二章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特征

一、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工业与服务领域颇具成长空间

(一)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关节型搬运机器人占比较高

(二)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家用市场引领行业快速发展

(三)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范围扩展,市场进入蓄势待发的重要时期

二、关键技术突破与多元化应用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

(一)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进程再度提速,应用领域向更多细分行业快速拓展

(二)服务机器人:智能技术比肩欧美,初创企业大量涌现

(三)特种机器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形成规模化产品

三、自主研发与投资并购双轮驱动,行业龙头加速布局机器人生态系统

(一)工业机器人:用户企业向上游延伸,海外扩张步伐进一步加速

(二)服务机器人:生态系统构建加速,企业瞄准智能生活领域

(三)特种机器人:多点突破实现行业领先,龙头企业着手布局无人机生态系统

第三章我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布局优势仍较为显著

(一)产业规模效益

(二)产业结构水平

(三)产业创新能力

(四)产业集聚情况

(五)产业发展环境

二、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效益全国领先

(一)产业规模效益

(二)产业结构水平

(三)产业创新能力

(四)产业集聚情况

(五)产业发展环境

三、京津冀地区:区域协同助推产业智能化发展

(一)产业规模效益

(二)产业结构水平

(三)产业创新能力

(四)产业集聚情况

(五)产业发展环境

四、东北地区:龙头企业持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一)产业规模效益

(二)产业结构水平

(三)产业创新能力

(四)产业集聚情况

(五)产业发展环境

五、中部地区:依托后发优势打造产业集群

(一)产业规模效益

(二)产业结构水平

(三)产业创新能力

(四)产业集聚情况

(五)产业发展环境

六、西部地区:探索与积累进程中的特色发展

(一)产业规模效益

(二)产业结构水平

(三)产业创新能力

(四)产业集聚情况

(五)产业发展环境

第四章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特征趋势

一、区域产业错位竞争态势与后发竞争优势并存

二、新兴园区和特色骨干企业加快推动产业集聚

三、应用场景由传统制造领域向新兴领域加快延伸

四、多元化应用催生细分市场出现更多“小巨人”企业

五、领军企业积极打造“双创”类技术服务共享平台

六、企业成长受资本杠杆的收益性与风险性叠加影响

七、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重研发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

八、智能机器人功能及种类日渐丰富打造产业新增长点

第五章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强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有效拓宽机器人企业投融资渠道

三、持续提升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积极搭建机器人行业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

五、有序实施机器人产业应用示范工程

六、逐步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

七、加快推进机器人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建设

下载本地保存到信息图册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篇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家电企业的发展随之进入转型阶段。据2017-2022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表明,“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家电工业得益于强劲增长的经济环境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2015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4083.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71%,2017年增至1.51万亿元。据统计,2018年我国家电消费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位列第五位。

显然智能家电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不断升级已成为大势所趋。对于智能家电企业而言,单纯依靠国家政策扶持难以做大做强,而应从自身资本结构入手选择合理的融资机制,减少因国家政策调整而带来的市场风险冲击。

二、“海尔智家”财务报表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1.资产结构分析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智家”)2015-2018年流动资产总额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一般来说,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企业资产流动性较好,若假设流动负债不变,则企业的净营运资本越多,短期偿债能力越高。通过分析报表,2018年“海尔智家”流动资产总额约为9.6亿元,五年间其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率渐降至55%并趋于稳定,说明企业合理考虑了资产的使用与风险,资产质量不断优化且水平较高。

2.资本结构分析

“海尔智家”五年内资产负债率变化较大,2014-2015年,企业资产负债率均为20%左右,风险较低且杠杆能力弱。2015-2016年资产负债率涨幅巨大,杠杆效应显著,风险升高。随后企业不断完善资本结构,2016-2018年资产负债率稳定在67%,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比逐年降低,融资结构趋于稳健,较好的做到了合理使用杠杆与抵御风险。

3.资产类结构分析

“海尔智家”流动资产占比低于非流动资产占比,而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比率呈14-16年上升、2016-2018年下降的趋势,可知企业收款能力有所提升,稳步发展趋势得以呈现。整体来看,受“去库存”政策的影响,2015年智能家电行业主营增速及业绩增速减缓;但各大厂商严格控制出货增速的对策逐步取得成效,2016年行业经营环比指标改善较为明显。

(二)利润表分析

1.营业收入

“海尔智家”营业收入除2018年较2017年略微下降外,整体上稳步增长趋势。由此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发展较为稳定。

2.营业成本

“海尔智家”的营业成本趋势与营业收入基本保持一致,整体上持续增长。其中销售费用增幅较大约为40%,说明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以及电商的发展,企业在销售方面投入成本增加。同时企业的管理费用变化幅度也较大,整体上促使营业成本呈现增长趋势。

3.营业利润

“海尔智家”营业利润总额基本呈增长趋势,营业利润率2014年为36.53%,2015-2016年呈下降趋势,2017年开始回升,达到40.12%左右,说明受宏观政策的影响,企业主营产品销售能力降低。因此提升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作为家电行业,“海尔智家”整体流动资产占比较低,现金持有量占比较低,但整体上2014-2016年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呈现上升趋势,2017-2018年呈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可知,2017-2018年企业现金流量比大于1,现金流出大于流入,可能原因是“海尔智家”发展方向主攻智能化业务,增加了产品研发建设,但是销售能力并没有跟上自身业务的发展速度。

三、“海尔智家”财务指标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海尔智家”的整体盈利指标五年间均有所下降,其中资产收益率由2014年的16.2%下降至2018年的7.45%。尤其是2016年和2017年,各综合指标较之前都有所下降,经分析主要是企业资产增速较快,而销售收入增速较低,最终导致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降低。综合分析企业的各个盈利指标,销售能力最好是2014年,相比于其他四年各个指标都具有相对优势。从整体来看,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主要原因在于销售成本增速大于销售收入,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于成本的控制。

(二)营运能力分析

从盈利能力角度分析,“海尔智家”的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说明企业扩大存货占比,存货周期延长,最终导致经营周期的延长。近年来,“海尔智家”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地位不断增强,但同时智能家电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科技的更新换代加大了企业的发展压力。总体来看,该企业的营运能力较为稳定,但应加强存货管理,着力降低存货成本,减少企业资源浪费。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篇5

6月16日,佳讯飞鸿直接推出了一份定增草案,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收购航通智能100%股份,交易总额为2.08亿元,溢价323.96%。

公司越过预案,直接推出草案,显示出公司“从专业指挥调度产品提供商向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的紧迫性。然而,公司的快马加鞭或许最终适得其反。记者发现,航通智能旗下子公司的表现平平,尽管公司董秘回应称,子公司日常业务的经营合同签订主体是航通智能,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主要集中反映在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子公司业绩一般不能说明问题。然而,对比航通智能已经兑现的业绩与承诺的业绩,公司业绩增长整体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这意味着,公司本身即不看好自身未来的发展。这似乎也是可以想见的,2012年中国铁路投资额较2011年提高,而公司净利润却大幅下滑,并将其归咎于当年在铁路投资新业务的开拓以及当年铁路投资下滑严重。同时,因温州动车事故,公司在铁路业务上的表现也颇有争议,收购航通智能这样一家员工了流动率大,管理欠规范的公司,即便业绩不下滑,增长幅度的也不会如公司预想的那般大。

航通智能前景不乐观

根据定增草案,此次交易总额为2.08亿元,较截至2013年12月31日经审计的合并报表,归属于航通智能母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4906万元增值1.59万元,增值率323.96%,增值率较高。航通智能真的能值这么多钱吗?

记者注意到,航通智能旗下共有三家子公司,分别是中航智通、航立科技以及航科信息,分别以北京、重庆、广西为中心,负责所在省、直辖市以及周边区域的营销及实施平台。数据显示,三家子公司的业绩均表现平平,中航智通2012年亏损120万元,次年是实现净利98万;航立科技2012年实现净利8.5万,次年亏损4.7万;成立于2013年的航科信息当年亏损18万元。这是否意味着为航通智能贡献业绩区域较为集中,公司的地域依赖较强?

公司董秘王翊对此回应称,三家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以所在地点为中心,从事区域内的售前技术支持及售后技术服务,其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直接影响其财务报表。而日常业务的经营合同签订主体仍是航通智能,因此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主要集中反映在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其次,航通智能的主要业务遍布全国各地,不存在明显地域性。

但是,面对如此糟糕的业绩表现,这样的解释未免太过牵强。这样的不自信也体现在公司对未来的业绩预测中。根据草案,交易对方承诺,2014-2016年,航通智能的净利不少于1603.81万元,2007.02万元,2495.59万元。记者将航通智能已经兑现的业绩,与承诺的业绩对比发现,公司业绩增长整体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详见表一),这意味着,公司本身即不看好未来自身的发展。考虑到航通智能在已有的基础上还拓展市场业务领域,开展物流智能化、智能交通、北斗应用等业务,以及综合航通智能子公司的表现,航通智能在海关监管的智能应用系统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及发展前景显然有夸大的成分。

优势互补或成幻景

公司在定增预案中称,公司与航通智能双方产品互补,其所涉及的海关领域将增补公司的行业空白,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收购航通智能是为了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实现“外延式发展”,融合双方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市场协同效应,以提高产出效率。

记者发现在2012年,公司业绩突然急速下滑,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少64.27%,公司称,主要原因在于新业务的开拓以及当年铁路投资下滑严重。由于整体行业下滑,同时向京哈视频、中石油集团应急通讯系统项目实行市场渗透策略,导致报告期内毛利率同比下降。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篇6

从搜索引擎行业格局方面看,百度凭借其自身的技术优势、雄厚的资金以及已有的庞大用户群,在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一家独大的格局必定会被打破,市场终会走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奇虎360进入搜索引擎市场,以及以中搜为代表的第三代搜索引擎等新兴企业的逐鹿,是突破目前的格局所做出的新的尝试。

从搜索终端方面看,移动化搜索趋势明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新的增长点。各大搜索引擎公司不断优化手机搜索客户端,不断丰富产品、提升用户体验,由此必将带动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流量由pC端向移动端转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势必会成为搜索引擎企业的必争之地。未来移动终端搜索引擎产品,将呈现个性化、多元交互形式和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等发展趋势。

从搜索渠道方面看,社会化搜索潜力巨大。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凭借自身庞大的用户群和信息,成为搜索引擎收录的重要内容。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搜索和分享信息的方式与习惯。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依托于其内部的搜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篇7

>>移动应用的3个趋势:云、分享、跨平台基于云服务的兴趣分享平台分享咱们的“云”跨平台的整合云防护轻松架设跨平台的私有云孙云:分享爱的设计“云计划”,分享马云的创业智慧餐桌,分享的温馨平台基于云计算的企业XBRL跨平台协同管理研究移动营销云平台基于云计算的知识分享系统的设计云计算、分享经济与iBm的转型跨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研究联云:“云”下的支付平台移动学习云服务平台的开发基于云计算的移动社区医疗服务平台应用基于云计算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跨平台的phoneGap研究跨平台的专业工具naS,家庭分享平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移动应用的3个趋势:云、分享、跨平台移动应用的3个趋势:云、分享、跨平台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罗川应用汇()联合创始人、Ceo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个人通信、网络、生产力和企业效率、协作的新标准和必备产品。移动应用开发者完全可以通过智能技术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移动化、整合的和跨功能的崭新世界。

微软Surface及其windows8中的移动功能,Google及其GoogleGlass,amazon及其KindleFireHD,所有这些大公司都体现出重新对移动设备设计上的重视。

我们对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直在强调移动技术可以做什么。而移动应用更好看、更灵活,并与人们实现无缝衔接,成为必需品。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几年,几个移动趋势正在变的越来越明显。

1.云计算。SD卡和内存卡对于个人计算技术仍是必要的,但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跨平台的移动访问需求呢?曾经U盘、移动硬盘是我们随时携带数据的唯一方式,后来,我们也尝试过给自己发邮件保存数据,自从有了DropBox或evernote之类的移动应用,在任何智能设备上分享和存档数据都变的非常容易。从新闻类app到微博、微信,再到社区类app,基本都具有分享功能,未来移动分享将会超越社交互动。如果内容传播策划得当,可以让星星之火快速形成燎原之势。

现在,类似这样的模式基本上已应用到每一款app中,从流媒体内容app到实用性工具类app,都可以把我们的数据保存起来便于分享和检索,但不占用设备的空间。那些过去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提供一键分享功能的app也开始采用evernote、DropBox等云存储app的接口,云计算现已成为移动应用的标配。访问线上存储的意义不仅便利我们在任何设备上获取数据,还鼓励了更多的个人联网的行为。

2.移动分享。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用移动设备分享内容,和异地朋友玩网游,已经司空见惯。从新闻类app到微博、微信、到社区类app,基本都具有分享功能,未来移动分享将会超越社交互动。如果内容传播策划得当,可以让星星之火快速形成燎原之势。最近热炒的“自媒体”,便是充分利用了移动分享这一概念。

随着移动技术及其广泛的使用,充分利用个人智能技术发挥高效的价值,让人们通过app保持联通,让分享更便利,是未来移动应用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作为腾讯社交战略的劲敌,新浪微博打通分享到微信的功能,便是这一趋势的最佳例证。

3.app跨平台布局。app跨平台布局这种趋势更适用于企业场景。在企业场景下,app不但需要专注提升车间生产力,而且还要注重来自底层一线劳动者使用场景。企业用途的app必须要布局多种设备,建立标准,让工人用各种不同的个人智能手机能够有效的沟通,确保移动网络不但要透明,还要能正常运转。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篇8

我国传感器行业近几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超过20%,未来将在物联网、汽车、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产业的需求拉动下,呈现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传感器市场的现状,从技术层面和应用领域层面提出了未来传感器行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发展应用趋势

中国传感器的市场近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速度超过20%,传感器应用四大领域为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通信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专用设备。目前我国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已经多达1700多家,所生产的产品覆盖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检测、安全保卫、家用电器、医疗诊断、交通运输等领域。传感器在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现代们学技术突飞猛进则提供了坚强的后盾。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感器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也将在市场需求额推动下大幅增长。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在物联网、智能化浪潮等的推动下,将达到1200亿元左右。

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应用领域方面,都将呈现崭新的趋势。

1技术发展趋势

从技术发展来看,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利用新的理论、新的效应研究开发工程和科技发展迫切需求的多种新型传感器和传感技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

(2)侧重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利用集成电路微小型化的经验,从传感技术硬件系统的微小型化中提高其可靠性、质量、处理速度和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充分利用已有微细加工技术与装置的做法已经取得巨大的效益、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例如:80年代进口一套ae传感器及其住处预处理硬件的成本已被降至原来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使我国经“七五”和“八五”攻关的产品化系统处于无力竞争的地位。后者采用独创的宽带高精度ae传感器和厚膜集成电路预处理硬件,但其成本仍比国外先进的产品高数倍到数十倍。在微小型化中,为世界各国注目的是纳米技术。

(3)集成化。进行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集成,它包括:传感器阵列的集成和多功能、多传感参数的复合传感器(如:汽车用的油量、酒精检测和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复合传感器);传感系统硬件的集成,如:信息处理与传感器的集成,传感器―处理单元―识别单元的集成等;硬件与软件的集成;数据集成与融合等。

(4)研究与开发特殊环境(指高温、高压、水下、腐蚀和辐射等环境)下的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系统。这类传感器及传感技术系统常常是我国缺少的一类高新传感技术和产品。

(5)对一般工业用途、农业和服务业用的量大面广的传感技术系统,侧重解决提高可靠性、可利用性和大幅度降低成本的问题,以适应工农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保证这种低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6)彻底改变重研究开发轻应用与改进的局面,实行需求驱动的全过程、全寿命研究开发、生产、使用和改进的系统工程。

(7)智能化。侧重传感信号的处理和识别技术、方法和装置同自校准、自诊断、自学习、自决策、自适应和自组织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发展支持智能制造、智能机器和智能制造系统发展的智能传感技术系统。

2应用趋势

从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来看,未来传感器在以下几大领域的应用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2.1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传感器先行

在科研、产业和政府的合力之下,全球汽车智能化升级的浪潮正奔腾而来。当下的智能汽车仍处于产业链发展由第一阶段(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向第二阶段(汽车制造商与电信运营商、汽车电子厂商、软件厂商影响力此消彼长)过渡的初期,短期内需求增长最为确定的零部件主要是智能感知设备,尤其是包括摄像头、车用雷达在内的各类传感器等。

2.2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拉动传感器需求

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两大因素驱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而家用服务机器人相对于人工成本的上升正显现出越来越高的性价比。未来以e-皮肤为代表的高智能化零部件投入机器人生产制造将大大提升单个机器人使用传感器的数量。叠加机器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相关传感器未来几年的增速有望远远超过工业机器人行业或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增速。

2.3可穿戴设备:巨头竞相布局,传感器点石成金

全球几大消费电子巨头纷纷抢占可穿戴设备市场,其中以谷歌眼镜为首的综合智能终端最具平台潜质,很可能成为继电视、电脑、手机之后的“第四平台”预计到2016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100亿美元。传感器已成为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中的点金石,是硬件产业链上机会确定性较强的一块领域。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会拉动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

2.4物联网:政策大力推动,传感器基础必备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已经进入到实际运用阶段,并且随着我国近几年物联网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关于物联网各种发展专项资金的突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出现井喷式的发展,而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上游的传感器,并且传感器是整个物联网产业中需求量最大和最为基础的环节,将随着物联网的逐步普及,未来将对传感器的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拉动。

我国传感器行业市场进入壁垒比较低,市场竞争激烈,整个市场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企业如何能够从众多的竞争对手对手中脱颖而出,迅速的占据市场份额。关键就看企业能否掌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并且迅速布局下游应用领域,取得先发优势。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紧贴市场脉搏,根据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快速发展的下游应用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传感器行业研究报告[Z].2012.

[2]安信证券.安信证券传感器行业研究专题[Z].2013.

[3]前瞻网.2013-2017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Z].2014.

[4]新华网.智能传感器发展趋势分析[Z].2013.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篇9

经过2012年的狂飙突进,“扩散和蔓延”将不再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和渗透,“分化和差异”将主导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走向,这越来越体现在用户的使用方式、应用体验、审美取向和价值理念上。

关键词:移动互联、社会文化

移动互联网是今后十年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变革因素,人类的工作、生活、市场营销、经济组织形式和政治表达方式将因此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近日,由点心、友盟以及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移动互联网研究联盟,在京了首份年度研究报告,研究认为,分化和重组是理解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主线。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王汉生分析说,中国移动互联网是在中国特定制度、社会及文化背景下发展的,理解中国移动互联网,必须首先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行为特征。中国社会的高流动性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增长的社会基础。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这种高流动性仍将存在,构成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口的高流动性成为主要“推手”

根据友盟最新提供的数据,截止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移动设备保有量超过2亿部,其中,ioS终端6000万部,android终端1.4亿部。

而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中国智能手机在2012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超过4200万部,占全球总出货量的27%,比美国多50%以上。2012年,全球android和ioS市场平均增长率为33%和12%;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59%和87%;在app应用市场,中国市场2012年第二季度的激活增长率是870%,远远超越全球平均水平。

为什么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增速远超全球?这种繁荣是暂时的虚火,还是长期的趋势?

友盟Ceo蒋凡认为,从表面看,千元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降低了门槛。但从深层次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

研究表明,中国在近10年有近2亿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大部分是青壮年人口。而户籍制度导致大量隐性城市人口和半城市化人口的存在,中国特有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中国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周期性的城乡流动、城市扩张带来的通勤时间增加、以及越来越频繁的旅游和公务出行,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最坚实的社会需求,这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不同于欧美诸国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

“分化与差异”成为未来趋势

移动互联网研究联盟的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10%的安卓手机用户拥有除智能手机以外的多种上网工具;12%的安卓手机用户则只拥有手机一种上网工具。其中,高价位智能手机(3000元以上)拥有者拥有多种上网设备的比例高出平均值一倍以上,而村镇用户只拥有手机一种上网工具的比例也高出平均值近一倍。

点心Coo黄庄分析说,中国移动互联网在2012年的快速扩散,使得用户智能手机的拥有机会趋向均等化。但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分化和差异越来越体现在用户的使用方式、应用体验、审美取向和价值理念上。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报告篇10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1)02-0041-03

0 引言

物联网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很多专家认为,物联网将会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被预言将拥有万亿级市场应用前景,已被世界各国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领域,因此,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1 物联网的定义及关键技术

1.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lot)的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99年提出的。目前其主流定义有两种。定义1: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预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定义2:把信息处理能力和智能技术通过互联网注入到世界的每一个物体里面,使物质世界极大程度地数据化并赋予生命。其中定义1主要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发展,发展物联网首先要从发展现有的网络开始,通过网络的进步促进传感设备的进步,即所谓的“智”在“网”。而定义2则认为物联网发展的基础是物的接入,主要涉及的技术是“物”信息的射频输入技术,把各种事物以信息化的方式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物品能够利用RFiD等传感技术彼此进行智能“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即所谓的“智”在“物”。

从本质上看,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技术,通信网、互联网等传输技术,以及智能运算、智能处理技术融为一体的连接物理世界的网络。物联网有三大特征,一是多种多样的数据采集端,通过物联网连接的数据采集端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手机、电脑等已经具备强大计算、存储和通讯能力的终端,家电、铁路、桥梁、建筑等嵌入传感器的任何装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二是无处不在的传输网络,将各种各样的数据采集端通过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网络互连,实现即时采集外部环境信息、物体动态信息,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再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三是智能化的后台数据处理,在处理中心(包括家庭电脑或手机的分布式处理中心和iDC等集中式处理中心)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真正达到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的对话。

1.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涉及的技术包括物联网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与频管、物联网硬件与装备、物联网接人与组网、物联网安全与保密、物联网计算与处理。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列为物联网关键技术。其中RFiD是物联网的构建基础和核心。

2 物联网的典型应用及发展趋势

2.1物联网典型应用

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一家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并且超载多少,但若空间还有剩余,则会告诉你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说“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通过物联网,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比如,给羊群中的每一只羊都贴上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会一直保持到超市出售的每一块羊肉上,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阅读二维码,知道羊的成长历史,确保食品安全,这就是“动物溯源系统”。

我国已有10亿头存栏动物贴上了二维码。在电梯上装上传感器,电梯发生故障时,就无需乘客报警,电梯管理部门会借助网络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以最快的速度去现场处理。重庆市已有1200部电梯连接到电梯运行智能管理系统,效果很好。

物联网可以把新一代iC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就可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通过能力超强的中心计算机群,就能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2.2物联网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其最初的研发方向主要是条形码、RFiD等技术在商业零售、物流领域的应用,而随着RFiD、传感器技术、近程通信以及计算技术的发展,其研发、应用开始拓展到环境监测、生物医疗、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日本和韩国在2004年都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分别称作u―Japan和u-Korea。“u”代指英文单词“ubiquitous”,意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该战略是希望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实现无所不在的便利社会。2009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在和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对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智慧型基础设施给予积极回应,肯定了“智慧地球”的思路,并且把它作为美国国家经济的振兴战略,使得物联网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而中国也是研究物联网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物联网就已经提出,但当时没有叫做“物联网”,而是叫做“传感网”。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理念,将关于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2010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也将物联网作为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物联网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从长远来看,物联网有望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

3 物联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

物联网技术包含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三个层面,需要跨计算机、控制、通信、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作为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随着“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的过渡,物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要素,人才作为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在产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全新学科,已经受到各本科院校的高度重视。2010年全国共有近700所本科院校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设物联网等相关专业的申请,教育部批准了30所大学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5所大学设立“传感网技术”专业,这些专业将于2011年招生。“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培养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系统分析、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同时,国内一些高职专科院校也积极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筹建“物联网技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电子商务(物联网营销方向)专业,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专业。

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各所大学虽对物联网有所研究,但对物联网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尚处于摸索阶段,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有待探讨和规范,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还未成体系。

4 高职院校应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面对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着手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谨慎开设物联网专业。由于目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方面是我国物联网正处在起步阶段,人们对物联网认识不足,行业进入门槛高,物联网应用领域几乎无处不在,但切入又无处下手;另一方面,物联网产业链长但比较分散,每一环节规模效益不够,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链,故而人才需求变化较大,无法形成成熟准确的人才需求体系。物联网专业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专业的融合与提升,需要多专业课程的汇聚与结合。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势必会造成物联网专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思考,只有那些在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通信类专业有较好基础和较强实力的高职院校才有能力思考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从教育部审批本科物联网专业的标准(评审基本条件为“211”以及拥有博士站的重点大学)也不难看出,物联网专业开设需要实力,不能一哄而上。一些高职院校仅凭一个专业,甚至是一个在技术方面与物联网联系不大的专业来开设物联网专业,无疑是盲目的、不负责任的,有些急功近利。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的设置上应慎之又慎,个别院校不宜开设物联网专业。

二是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相关课程。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行业应用背景优势,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相关课程,如物联网概论、传感器与自动检测、RFiD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等,同时配套建立实训室。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信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已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专业引入物联网相关技术课程,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领域,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是积极开展技术应用开发。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联网产业具有爆发力强、关联度大、渗透性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各高职院校应抓住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对传统产业的重大变革,在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智能灾害防控、智能家居、智能医护等方面积极开展技术应用开发与科研成果转化,从而进一步培养团队,更好地服务于各自的行业和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