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十篇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十篇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9:45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篇1

一、目的

为及时、高效、妥善处置发生在我县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县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三、实施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县人民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及时处置。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的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处理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先进、完备的科技保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包括卫生、科技、教育等各行业和机构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组织、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四、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温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规章。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分为特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一)特大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在本县范围内发现鼠疫、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病例。

2、霍乱在本县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并有扩散的趋势;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霍乱疫区发现新的流行菌株。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全县暴发、流行,流行范围波及绝大部分乡镇,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l0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5、环境(水源、大气、公共场所、土壤等)污染事故出现死亡病例(家庭煤气中毒除外)。

6、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人数5人以上;或者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

7、发生放射性事故,造成1人以上死亡。

8、本县范围内,短时间出现30例以上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9、发生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本县范围内发现鼠疫、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疑似病例,以及发生动物间鼠疫、禽流感。

2、本县范围1周内发现20-29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我县暴发、流行,流行范围已波及大部分乡镇,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l00例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或一次中毒发生人数在30-99例,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

5、环境(水源、大气、公共场所、土壤等)污染事故造成严重器质性病变3人以上或发病人数在30人以上。

6、发生急性职业中毒30-49人,或者死亡4人及以下;或者职业性炭疽发病人数1-4人。

7、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三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重大事故的。

8、本县范围内,短时间出现20-29例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三)较大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本县辖区范围内,对鼠类动物进行血清学检测发现鼠疫阳性。

2、我县范围1周内发现5-19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我县暴发、流行,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乡镇,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食物中毒一次中毒发生人数在30-99例。

5、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29人。

6、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二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严重事故的。

7、环境污染事故造成明显生态环境影响,造成停供自来水、停用分散式供水水源的。

8、本县范围内,短时间出现5-19例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四)一般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在一个局部范围,短时间内发现较多自毙鼠,有鼠类动物间鼠疫可疑。

2、本县范围1周内发现1-4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或水及外环境检出霍乱菌株。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县内某一地区暴发、流行,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在10-29例。

5、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少于9人。

6、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一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一般事故的。

7、环境污染可疑对人群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

8、本县范围内,短时间出现4例及以下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第二部分应急组织体系

一、应急指挥体系

县政府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县卫生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县政府提出启动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各乡镇政府成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本乡镇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一)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

县政府领导担任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县卫生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负责对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的需要确定,主要有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局、公安局、财政局、纪委监察局、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交通局、旅游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工商局、农业局、质监局、发展和改革局、环保局、民政局、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爱卫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

(二)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

县卫生局: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技术方案;负责确定监测点及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动态;协助组建专家组;组建、培训卫生防疫应急机动队伍和医疗急救队伍,做好患者的调查和救治工作;提出事件现场处置的控制措施;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建议县政府协调各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必要时,提请县政府向市政府提出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

县公安局:及时封锁可疑区域,负责做好疫点、疫区现场的治安管理工作;搞好交通疏导,保障疫情处理车辆、人员迅速抵达疫区;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不予配合的,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县财政局:确保全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所需资金,落实各项应急物资专款,拨付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人的应急诊疗费用。

县委宣传部:把握宣传报道口径,确保正确舆论导向,保证社会透明度;负责做好群众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防范能力。

县纪委、监察局:负责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违纪的党组织、行政机关、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进行查处。

县经贸局:负责全县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市场秩序的整顿。

县教育局:负责全县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做好学校、托幼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做好并落实学校内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

县科技局:开展对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科学研究;鼓励开展对有关突发事件在监测、预警、反应处理有关技术等方面的交流。

县交通局:负责承担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应急处理物资的紧急运输任务,确保应急处理物资及时运送到位;配合有关部门对乘坐公路、水路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交通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

县旅游局:加强全县旅游行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坚决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旅游途径扩散;督促旅游景点星级宾馆、饭店有关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职责范围内组织开展食品重大事故的调查;负责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医疗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维护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正常秩序,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确保医疗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县工商局:依法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物资市场的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县农业局:负责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动物相关疾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对除药品、医疗器械以外的其它应急物资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把好产品质量关。

县发展和改革局:贯彻执行中央、省、市下发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干预措施,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市场价格的监督管理和市场药品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监测,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并对市场价格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县环保局:负责全县范围内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民政局:做好对社区居民的安抚工作;负责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工作。

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做好参保人群的社会保障工作。

县爱卫会:组织发动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做好清洁卫生、除“四害”和消毒工作。

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责令排除。

二、日常管理机构

县政府设立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挂靠在县卫生局,负责本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依法组织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制订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帮助和指导各地应对其他突发事件的伤病救治工作。

三、专家委员会

县政府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自然疫源病学、微生物学、卫生监督、检验检测、卫生经济等相关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由县卫生局提供,委员会日常管理工作由县卫生局负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县卫生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危害程度分级,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提出是否启动预警机制,或启动哪一级预警机制的建议。

四、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要结合本单位职责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成立2-3支应急小分队,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医疗卫生机构服从县卫生局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一)医疗机构。

主要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医院内感染控制,检测样本采集,配合进行对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主要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和隔离措施,采集病人和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等),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强疾病和健康监测。

(三)卫生监督机构。

主要负责对事件发生地区的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第三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监测

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要根据国家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体系的建设要求,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县卫生局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包括: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监测、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的重点传染病和卫生事件监测、主要症状和重点疾病的医院哨点监测等。同时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二、预警系统

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建立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预警报告制度,根据预警等级,制定监测计划。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召开业务专家联席会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收集监测和报告资料,全面分析预测,做出预警报告,提出防范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及时进行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大、重大、较大、一般4个预警级别。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一)报告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首次报告。

1、必须报告信息: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联系单位人员及通讯方式。

2、尽可能报告的信息:事件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病例发生和死亡的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

——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在进程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首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结案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二)报告原则。

首次报告要快,进程报告要新,结案报告要全。

(三)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较大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报告。发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6小时内尽快向县卫生局报告。

县卫生局接到较大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并应当分别在2小时和6小时内向县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温州市卫生局报告,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事件结束后,进行结案报告。

未达到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公共卫生事件条件的传染病疫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

第四部分应急反应

一、应急反应原则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要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要根据不同类别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分析事件的发展趋势,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升级顶替和提升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反应级别,及时撤销预警。

对在学校、区域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等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报告和反应级别,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迅速、有效控制,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县卫生局接到周边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通报后,要及时通知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县发生。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反应

(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由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组织有关机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接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迅速组织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按照规定向县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必要时请求市卫生局快速组织专家对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

(二)较大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指挥协调全县各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县卫生局立即组织专家调查确认,并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县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组建应急机动队,人员由流行病学、临床救护、急诊医学、卫生监督、实验室检测、消杀灭菌、后勤保障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应急小分队迅速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致病人员的隔离救治、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环境生物样品采集和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

三、应急反应措施

(一)启动预案。

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县卫生局立即向县人民政府提请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同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县人民政府决定预案启动后立即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二)工作程序。

应急处理工作应按照本预案和分类工作方案规定的程序,科学有序地进行。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及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1、调配应急人员、物资。县指挥部根据需要,在全县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应急处理工作。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理队伍到达现场后,尽快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并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进行实验室送检,尽快查找致病原因,研究治疗药物、治疗方法和消毒方法。确定传染病类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传染病管理,需上级部门技术支持的,及时报请上级有关单位。

3、划定控制区域。县政府可以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实施隔离措施;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政府应报请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市人民政府宣布为疫区;经省政府决定,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4、采取控制措施。根据突发事件类别和应急处理需要,按规定采取以下控制措施:病人和疑似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易感人群预防性服药和应急接种,疫点消毒、水源保护,污染食品、职业中毒事故物品等的追回和封存。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县政府报经市政府决定,可以依法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它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紧急措施。

乡镇政府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落实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5、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交通工具上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需要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应当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前方停靠点,并向交通工具的营运单位报告。交通工具的前方停靠点和营运单位应当立即向县交通局和县卫生局报告。县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置措施。交通工具上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由县卫生局和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控制措施。交通部门在交通站点设置临时卫生检疫站,配合有关部门对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并向县卫生局指定的机构移交。

6、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包括旅行社、旅游区(景点)、旅游定点餐馆、旅游车船公司,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每个旅游团队都要建立人员和行程详细资料保留制度,同时建立疫情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7、开展群防群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力量,团结协作,群防群治,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8、开展医疗救治。按照医疗救治方案启动指定的专门医疗救治网络,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级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同时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发病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相关的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方案进行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工作。对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

9、组织技术培训。对新发现的突发性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应及时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处置能力。

10、督察与指导。县应急指挥部对全县范围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

11、信息与通报。县卫生局按规定向社会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12、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开展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

13、组织对外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新闻媒体必须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要求和口径进行宣传。

14、维护社会稳定。县公安局、工商局、发展和改革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责任机构要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制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15、进行事件评估。应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概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和社会心理评估等。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特大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请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市政府或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请县人民政府或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第五部分善后处理

一、后期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县卫生局应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县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

二、奖励

县政府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联合表彰;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嘉奖。

三、责任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抚恤和补助

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应急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作按照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五、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第六部分经费和物资保障

一、经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所需经费由县财政给予充分保障,并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包括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药品、医疗用品、防护用品、事件受害人的紧急救治费用、急救人员防护费用以及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处置费用等。

二、物资保障

(一)建立县政府常规储备库及临时应急储备库。县政府常规储备库由县经贸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储备物资数量应满足我县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暴发流行时的需要,由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统一调拨使用;临时应急储备库应能满足疫情发生时三天内我县疫点处理应急物资需求,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供紧急调拨使用。具体物资储备数量由县经贸局、县卫生局、县财政局联合确定。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篇2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第四届理事会自2009年12月选举以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学习党十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主动开展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公共关系领域资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献计献策,从民间社团组织的实际工作出发,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不断推动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向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协会所取得的成绩是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李道豫会长、各位副会长和各位理事直接领导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我受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委托,就本届理事会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协会的主要工作,向各位理事和代表做工作报告,请审议。

主要工作回顾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在第四届理事会产生的七年里,全国人民在党的十精神的指引下,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国民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社会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赞同和认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进一步凸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公共关系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供给侧改革为公共关系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七年来,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公共关系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我们与国际公共关系同行的交流更趋广泛,中国公共关系领域的学术研究、市场经验、理念创新也得到了国际业界的充分认可,中国公共关系行业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向会员们进行汇报。

一、充分发挥公共关系专业作用,服务国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对公共关系行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公共关系行业的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规范行业传播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协会组织会员单位认真学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坚决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对非法网络公关的整治行动。举办以“打击网络谣言,加强行业自律,净化传播环境”为主题的行业座谈会,围绕公关行为规范化、反对非法网络公关,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对于今后规范、加强行业的监督管理,确保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结行业发展,提升行业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能力。协会通过回顾自身发展,召开了以“公共关系与国家形象”为主题的报告会暨协会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庆典,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等单位的领导人及全球公共关系联盟、国际传播专业人士协会等领域的领导人、资深专家、协会理事和会员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公共关系与国家形象”这一话题。此项活动进一步阐述、明确了协会“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宗旨,对协会更好地配合和宣传国家公共外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与时俱进传播公共关系新理念,推动行业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协会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是中国公共关系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综合性论坛会议。2012年大会以“公共关系―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为主题,从公共关系构建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创新、引导社会责任、迎接新媒体挑战、保持可持续发展及创造专业价值等六个方面展开研讨,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推动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做出了贡献。2014年大会以“新机遇,再出发”为主题,就公共外交、国家形象塑造、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新媒体与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方向。2016年大会以“公共关系:变革中前行”为主题,就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一带一路”与公共外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形象传播、新媒体与公关变革、资本市场与公关全球化等行业关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思想与活力。可以说,历次大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公共关系领域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广泛参与,传统与新兴媒体的宣传报道也向社会传递了公共关系的新理念。

举办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深入广泛开展行业交流,促进行业领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协会于1993年创立“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至今已举办十一届。大赛作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品牌赛事,持续得到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支持和参与,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赛坚持公开、公正和透明原则,从竞赛类别设置到评审环节流程均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大赛设立媒介关系、企业传播、社会责任、政府关系等多个类别,促进了国内行业职业化水平的提升,也为业界及公关实务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中国公共关系业的专业发展、传播行业正能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成功举办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促进中国公共关系教育事业的发展。协会分别于于2012年、2015年、2017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通^十余年六届比赛的沉淀和品牌积累,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已成为国内公共关系专业规模最大的校园活动。大赛通过持续开展和不断优化,有效整合了社会、企业、高校三方资源,搭建了业界与高校的互动平台,促进了公共关系教育向着更加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发展。大赛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与行业对接的最短通道,是高校公共关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社会实践的虚拟实验室。大赛检验教学成果、锤炼学生才智,是有志从事公共关系职业的大学生创新展示和实现理想的最佳平台。

加强公关教育研究,促进公关人才力量的建设。七年来,协会积极推动中国公共关系教育发展。一是积极推动公共关系学专业成为特设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二是促进各地公共关系教育行业经验交流,举办和协助举办“第五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公关教学与人才培养”论坛、教育工作坊和研究工作坊等教育研讨活动,就创新人才教育与培养实践、中国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公共关系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配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完善公共关系职业培训教材建设工作。根据国家职业鉴定中心的要求,组织对公关员职业资格和鉴定教材进行修订改版,同时依照《公关师国家职业标准》组织编写公关师职业资格和鉴定教材。整套教材与公共关系国家职业资格五级标准相对应,对规范公共关系职业培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协会还参与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工作,推动公关员再度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为公共关系行业的职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深入开展行业调查,为行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估数据。协会连续十六年行业年度调查报告,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近五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发展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5年行业市场的年营业规模约为430亿元人民币左右,年增长率为13.2%。调查显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服务范围呈现行业扩散化趋势,新兴行业在公关服务市场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公关行业服务区域也从传统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扩展到成都、南京、武汉、厦门等极具潜力的二线城市。调查报告指出了中国公共关系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特点:一是数字营销业务发展迅猛,与传统营销平分秋色,甚至超过。二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第一梯队的公司从规模上日益占据行业的主导地位。三是传播与营销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公关和广告等行业的边界在加快消失。四是行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趋势加快。同时,调查报告也就当前行业存在的人才专业化培养不足、行业供需脱节等问题给出了对策建议。多年来,协会的年度行业调查报告得到了国内国际业界的广泛认可,调查结果作为权威数据为国际行业界广泛引用,对于提升中国行业的国际影响力、促进行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组织建设,提升行业指导力,促进行业全面健康发展

协会以“指导、协调、服务、监督”为自身职责,努力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七年的时间证明,协会作为全国性的公共关系行业组织,立足行业、服务行业、推动行业的繁荣发展始终是协会的根本任务。根据我协会2016年行业调查显示,全国公共关系行业年营业额已达到500亿元人民币,中国的公共关系服务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协会多年来不断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专业组织和专业力量的作用,全方位推动协会各方面工作发展。协会在原有的学术工作委员会、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企业公关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四个二级机构的基础上,新成立了传播战略委员会、警察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汽车行业公关传播委员会、新媒体委员会等四个全新的专业机构。各委员会在协会的领导下,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章程,较好地开展了各自工作。

学术工作委员会举办了三届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举办年度教育工作坊和研究工作坊,主导创办了“公关教学与人才培养”论坛,委员会积极开展与境外高校及专业公关研究机构的公关学术交流活动,与香港浸会大学举办了国际公共关系学术研究高峰论坛,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公关学术交流,与美国公关研究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合作,等等。协会通过引进国外境外的优秀学术成果,拓展了中国公关业界的视野,对其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积极响应政府整治非法网络公关的专项行动,坚决贯彻落实行动部署,大力倡导并深入开展行业自律活动,发起公益倡议,推动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化发展,在加强行业自律和网络公关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委员会积极参与行业公共关系高峰论坛,就品牌塑造与危机管理等问题与参会领导、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委员会大力开展会员服务工作,举办了行业内足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中国公关好声音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娱交流活动,并连续举办中国公关嘉年华年度活动,为业内人士打造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企业公关工作委员会多次举办公关主题沙龙活动,邀请知名企业人士与委员会成员进行公关实务经验分享。参与指导了“第三届企业社会责任论坛”。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影响力。委员会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助推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与中国新闻社合作,编印了“两会特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关系发展专辑”,着重介绍了公共关系在当今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中国发展的轨迹和现状,为协会会员提供了一个展现形象、品牌的平台。

组织工作委员会积极参与支持地方公共关系行业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参与支持“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等大型活动。委员会协办公共关系论坛暨西湖公共关系论坛,来自的嘉宾就“城市发展与公共关系”等进行了热烈探讨与交流。此外,协会还走访了上海、山东、安徽、福建、贵州、杭州、廊坊及霸州等地公共关系协会,并与到访的香港公关专业人士协会、台湾公关业经管人协会、台湾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等进行了座谈与交流,进一步深化了与各地公关协会的交流与联系。

警察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积极参与警察公共关系能力建设,提升公安机关与警察的公信力,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了中最佳警察公共关系案例大赛、中外警察公共关系论坛及系列警察公共关系沙龙活动,参与建立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察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为提高公安机关的社会传播能力做出了贡献。

四、提升会员服务能力,规范会员管理

七年来,协会以会员管理服务为工作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有效服务会员,确保会员队伍质量。目前协会有会员单位205家,主要由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著名公关公司以及省市公关组织和知名高校组成。

协会通过数据库建设、严格日常会员管理以及协会领导定期走访、新会员入会走访等方式,确保了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及会员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协会针对会员每月一次的定期讲座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改进,邀请行业内知名人士为会员就公关专业理论、业内热点问题进行培训,并通过网络向会员直播,得到了会员的广泛好评。协会还在上海、广州等地区增设了会员讲座。讲座覆盖了华东、华南地区的协会会员,对提升当地公关行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f会定期寄送《国际公关》杂志,每年更新的《会员名录》已成为会员的必备手册。

《国际公关》杂志作为由协会主办的公共关系行业权威期刊,近年经过机构人员调整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更好地发挥了行业舆论引导的作用。杂志对封面和内文的部分栏目进行了调整,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增加了可读性,更加贴近市场。

协会官方网站工作得到继续加强,网站把服务于协会、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会员作为自身的工作定位,在推动会员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公关网”作为行业的门户网站,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市场化发展方向,充分调动行业积极因素,进行行业资源整合及权威信息,同时大力推进中国公关网微博的建设。网站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传播平台。目前,网站官方微博粉丝数量已达6万余人,并注册开通了官方微信。

五、深化拓展公共外交工作,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协会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宗旨,积极服务国家公共外交总体战略,七年来不断拓展对外联络渠道,开展多样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协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支持配合了我国公共外交工作的开展。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行业活动。协会作为中国行业代表多次参与国际行业活动,组建“中国公共关系代表团”参加美国“战略传播峰会”,德国“欧洲传播大会”,瑞士“达沃斯国际传播论坛”,英国“国际传播咨询峰会”,中国香港“亚太公关传播测量评估峰会”等一系列国际知名行业活动,向各国代表介绍了中国公共关系行业30年的发展,并就全球行业发展进行了经验交流。

二是积极开拓与新兴国家经济体的行业交流合作。协会积极与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开展行业合作,参与支持俄罗斯“远东公共关系日”、印度“商业传播峰会”等行业活动。协会联合新兴国家共同发起创立了“新兴国家传播论坛”,将与新兴市场国家公关传播业者一道,集合中国行业的力量,共同推进论坛的发展。

三是加强了各国公关传播行业组织的合作交流。协会近年来积极与各国公共关系及传播行业知名组织开展联系,与国际公关协会、国际传播专业人士协会、全球公共关系联盟、达沃斯国际传播协会、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德国公共关系协会、俄罗斯公共关系协会、美国“阿瑟・佩奇”协会,美国公关研究所等知名行业组织进行了行业交流,与多国行业协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就全球公关行业出现的新特点、未来发展大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是配合国家公共外交发展,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协会多年来与各国使馆、商会保持紧密的工作联系,积极参与美、英、德、俄以及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多国使馆开展的活动并邀请其参加协会活动;参与多国商会活动,大力向外国企业介绍中国公关行业的发展,并向其推荐其中的优秀企业代表。协会近年来以纪念二战胜利七十周年为契机,积极邀请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俄罗斯国际作家联盟、俄文化基金会、俄季姆琴科基金会等文化组织来华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俄民间交流发展。

五是积极参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相关活动。我协会于2007年获得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多年来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联合国各项活动。近年来,协会就全球妇女地位、残疾人权益保障等国际问题从行业角度向经社理事会提交了书面陈述报告。并在2013年协会赴美期间旁听了联合国大会活动,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协会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要求,于2011年、2015年分别递交了为期四年的工作报告,得到了联合国主管机构的认可,并欢迎我协会继续深入参与联合国各项活动。这为我协会对外交流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公共关系行业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将按照中央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在当前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将在未来工作中进一步积极探索,发挥自身职能,发掘自身潜力,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动国家形象传播,讲好中国故事。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不断融合,我们要借助“国家公关”的力量,全面推进国家形象传播,阐述“中国梦”,向世界传递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二是进一步推动协会参与国际性事务、扩大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殊咨商地位的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与相关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扩大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国家公共外交总体战略服务。

三是进一步推动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国际化水平。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国际,这为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带来了重要机遇。以蓝标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公关公司进行的跨国并购,也在加速推进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四是进一步加强协会各专业委员会的建设。要深入发掘各委员会资源,提升行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行业战略咨询服务水平,搭建企业与政府间交流的平台。

五是进一步推进公共关系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不断提升行业规模和市场地位。当前,传播环境和传播渠道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协会积极支持公共关系行业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行业内外的兼并重组,不断做大做强,推动全行业再上台阶。

六是进一步完善、提高、创新会员服务能力。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正逐步迈入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这要求我们在为会员服务上,要不断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行业发展变化,提高创新意识,提升服务品质。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篇3

一、XBRL概述

(一)XBRL的定义。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是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于财务报告信息交换的一种应用,它作为一种数据描述语言,通过利用XBRL数据和信息使用者可以一套数据为基础,轻松地获得各种输出形式的报告。XBRL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可以高效地编制各种格式的财务报表,并从各种格式的财务报表中快速、可靠地抽取特殊的财务信息。

(二)XBRL的产生和发展。XBRL源于美国一名注册会计师。1998年4月,华盛顿的耐特&格瑞格里会计师事务所的查尔斯・霍夫曼注册会计师,对XmL用于电子财务信息开展了调查研究,着手开发XmL的财务报表和审计工作表。

1998年9月,霍夫曼向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高新技术工作组介绍了XmL的基本情况,建议aiCpa开发基于XmL财务报表的系列原型。同年12月,XmL财务报表原型由霍夫曼与马克・捷维特完成。1999年1月,aiCpa将该项目的名称是XFRmL(可扩展性财务报告标记语言),并成立了XFRmL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aiCpa、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微软公司等共13个组织。随后,根据XmL的特点和潜力,aiCpa将XFRmL更名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将XBRL应用于企业的所有报告,包括财务报表、税务报告、政府和监管机构要求的法定文件、会计和企业报告、权威性文献、企业内部分析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首先推行的是财务报表的XBRL,本文主要针对财务报告的XBRL进行分析。

2000年7月,XBRL指导委员会第一份XBRL规格书及XBRL分类体系。这份分类体系是依据美国制造业和商业适用的公认会计原则完成的。为了更好地推进XBRL的应用,成立了XBRL国际组织(简称),起初主要涉及公司、团体、政府三个机构,共70多家。截止2004年,XBRL国际组织的成员已经发展到250多个。是一个来自全球的会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银行、政府机构、软件开发商、企业信息提供者与企业报告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国际性联合体。它的首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XmL为基础的全球企业信息供应链的框架,用于生成、交换和分析财务报表数据。

2001年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XBRL财务报表分类体系,并希望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和执行XBRL。同年12月,XBRL指导委员会正式颁布了XBRL2.0规格书。XBRL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准则,总共定义了1,880个标鉴,taxonomy共十二大类。2003年11月,公布了最新的规格书XBRL2.1,同时还公布了关于财务报告的分类体系(简称FRta)设计的分开工作草案。与2.0版相比较,它更适合于应用程序的开发。FRta用于指导创建与使用有效的分类体系,它规定了推荐的设计结构以及建立了分类体系与相应实例文档的规则与惯例,是制定与扩展财务报表分类体系的关键参考,有助于分类体系的比较以及XBRL标记数据的高效使用。

至今,XBRL国际联合会已经了XBRL1.0、XBRL2.0和XBRL2.1共三个版本的规格书,并不断升级。目前,国际范围内各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服务与信息供应商等机构已采用或准备采用该项标准和技术。

二、我国应用XBRL的进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不同证券市场主体开发的信息披露填报软件由于数据格式定义不同,彼此之间交换信息非常复杂。因此,XBRL标准制定和推广成了我国网络财务报告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商务信息的标准化情况下,应用XBRL是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的迫切需求,它有助于实现上市公司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推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2002年5月,中国证监会开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标准的制定,并于2003年底经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批通过。该标准最终确定采用XBRL的技术规范,充分利用XBRL良好的扩展性,达到与国际接轨,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的目的。它涵盖了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摘要)的全部内容,不仅规范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文件,也规范了披露文件中包含重要信息的数据化过程,它包括披露和采集合二为一的信息在编制、上报、审核以及公布流程中的规范。

XBRL应用过程中,中国证监会得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全力配合。2004年7月,深交所启动基于XBRL的信息披露全程电子化实施项目。2005年1月,深交所基于XBRL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制作系统新版1.0”,深交所全部上市公司利用该系统制作2004年年度报告,并直接生成XBRL实例文件。2005年1月,深交所“XBRL应用示范”,实现了在网站上展示“深证成分股指数”样本和公司的年报实例文件。“XBRL应用示范”项目为投资者提供了基于XBRL实例文件的web分析工具,通过图形化的界面直观地展示深交所成分股指数样本公司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同时完成了最近5年的历史数据转换工作,并提供了直接生成实例文件的辅助制作工具,使需要使用披露信息者可以从上市公司获得实例文件,直接使用web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2005年7月7日,上交所公布符合XBRL2.1技术规格的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在元素定义时以中文的汉语拼音作为元素名称,此外在每个中文元素定义之前,均通过XmL文档的单行注释模式标注元素的名称和编号。模式文件中元素编号与labellinkbase文件中编号标识相同,通过交叉索引,可以迅速得知特定在特定语言下的标识内容。但是上海证交所的这套分类标准目前只提供英文版的labellinkbase,无中文标识的版本。

深交所的实例文件时间从2001年开始,其中2004年的数据是由上市公司用工具软件直接生成的,而其他年度的数据是依据传统报表数据填列的。上交所的网站也提供大量的XBRL实例文件可供下载,包括:2003年43家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摘要、40家上市公司半年报告摘要;2004年162家上市企业的年度报告全文、一季度报告、半年报摘要、二季度报告及部分公司的年度报告摘要。

目前,我国公司还是以pDF、HtmL和eXCeL的网络财务报告格式披露信息,同时采用几种形式的不多,采用XBRL的公司极少。但在不久的未来,会计师事务所都能够直接提供基于XBRL的行业标准来披露报表文件,交易所以XBRL格式提供财务报告,这将是我国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三、研究XBRL的意义

应用XBRL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全球企业报告供应链的架构,规范企业网络财务报告的披露和信息的交换标准,使财务结果的报告与分析更加简易可靠。XBRL发展的目标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这正是研究XBRL的现实意义。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篇4

市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昨天审议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草案)》。《条例(草案)》明确规定,禁烟场所若多次发现吸烟行为或烟草烟雾的,其所在单位最高有可能被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而市民也有权要求“禁烟场所”所在单位履行“禁烟”职责,并举报违法行为。

根据《条例(草案)》,图书馆、影院、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将禁止吸烟,并对中小学校、妇幼保健院等未成年人和孕妇聚集的各类场所,实行室内外全面禁烟的严格管理。《条例(草案)》还规定,市的禁烟场所必须履行三项职责:在禁烟区域的醒目位置设置统一的禁烟标志;禁烟区域内不得设置与吸烟有关的器具;劝阻违禁吸烟者停止吸烟或离开禁烟场所。违反规定的,禁烟场所所在单位有可能收到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单。如果未尽到责任,导致禁烟场所内多次出现吸烟行为或烟草烟雾缭绕的,《条例(草案)》将予以加重处罚,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控烟重在执法。控烟涉及的公共场所范围较广,单由卫生部门一家执法,效果难以保证。为此,《条例(草案)》明确市区两级的健康促进委员会为牵头部门,卫生、文化、旅游、食品药品监管等委员会成员单位,肩负各自管理范围内的公共场所控烟职责。

二、活动目的

结合本区汇同7个监督执法部门(教育、文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安、房管理局(物业管理区域)、卫生局、建委(公共交通、铁路)开展控烟宣传工作,及在全区内按照市里要求全部张贴好控烟标识。

三、活动要点

1)广泛宣传学习《条例》

2)制作、张贴禁烟标识

3)开展集中执法,组织监测评估

四、各个阶段分工

1)前期筹备工作

日期部门事项备注

文化部设计制作一系列控烟宣传品,如告市民书、海报、折页等

文化部设计制作多形式的控烟公益广告

文化部向社会公开招募万名控烟志愿者(控烟卫士)和控烟形象代言人,参与全市的控烟宣传活动

文化部制作告单位书让法定禁烟场所所在单位了解各自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2)全面开展学习《条例》活动阶段

日期部门事项备注

文化部组织监督执法部门开展《条例》学习宣贯

文化部一系列控烟宣传品,如告市民书、海报、折页等,向市民免费发放或在全市社区、单位内广泛张贴

文化部在本市主要报刊的健康类版面或健康类报纸上开展控烟科普知识宣传;

文化部控烟公益广告,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形式投放;

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房管理局(物业管理区域)/公安/卫生局/建委(公共交通、铁路)组织所有下辖单位对《条例》进行学习,并将系列控烟宣传品,如告市民书、海报、折页等发放到单位内,发放告单位书让法定禁烟场所所在单位了解各自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房管理局(物业管理区域)/公安/卫生局/建委(公共交通、铁路)汇总上报下辖各单位学习《条例》情况,并汇总下辖各单位控烟标识张贴数量、位置情况

文化部/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房管理局(物业管理区域)/公安/卫生局/建委(公共交通、铁路)讨论部署各自监管的禁烟场所所在单位做好标识的张贴、维护和检查等工作,制定监测方案

文化/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房管理局(物业管理区域)/公安/卫生局/建委(公共交通、铁路)策划“控烟条例宣传周”活动,每天针对不同类型场所开展专项控烟宣传活动;

3)全面张贴控烟标识,并切实落实地面宣传执法活动

日期部门事项备注

文化部/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房管理局(物业管理区域)/公安/卫生局/建委(公共交通、铁路)按照汇总上报的各自监管的禁烟场所所在单位的数量、位置做好标识的张贴

公安/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集中专项执法活动;

文化部为市民提供戒烟相关的咨询服务,如咨询热线等,万名控烟志愿者(控烟卫士)和控烟形象代言人安排参与各不同类型场所开展专项控烟宣传活动

文化/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房管理局(物业管理区域)/公安/卫生局/建委(公共交通、铁路)组织实施“控烟条例宣传周”活动,每天针对不同类型场所开展专项控烟宣传活动(宣传周活动);

4)督促、监管、服务、补缺、监测

日期部门事项备注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篇5

1.1编制目的

为适应区旅游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提高政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强行业整体防护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促进旅游业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旅游局《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市处置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旅游突发事件及其类别

旅游突发事件是指在本区或区外发生,危及或损害到来区或本区外出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或影响本区旅游业正常运行的紧急事件或状态。

旅游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重大活动事件等5类:

(1)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旅游景点、景区暴雨、洪水、暴雪、冰雹、台风、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

(2)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公路、水运、铁路、民航等旅游交通事故,影响或中断城市正常供水、供电、供油、供气等城市事故,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类。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游客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血吸虫、肺炭疽、15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游客健康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类。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影响较大的针对性破坏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等。

(5)重大活动事件类。区政府或区政府旅游部门主办的大型旅游节庆、会展、赛事等相关重大活动突发事件。

1.4事故分级

按照旅游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可分为四级: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特大事故(Ⅰ级)。指一次事件造成旅游者3人以上(含3人)死亡的,或旅游住宿、交通、游览、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的恶性事故、影响重大的,或游客经济损失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

(2)重大事故(Ⅱ级)。指一次事件造成旅游者1至2人死亡或旅游者重伤致残的,或旅游住宿、交通、游览、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的重大事故,或游客经济损失在10万元(含10万元)至100万元的。

(3)较大事故(Ⅲ级)。指一次事件造成旅游者重伤,或游客经济损失在1万元(含1万元)至10万元的。

(4)一般事故(Ⅳ级)。指一次事件造成旅游者轻伤,或游客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的。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本区或区外,影响来本区或本区外出游客的各类旅游突发事件。

本预案指导全区的旅游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1.6工作原则

协调配合,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救援第一;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属地救护,就近处置。

2组织指挥体系

2.1领导机构

本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市旅游委和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政府是本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决定和部署本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其日常事务由区应急办负责。

2.2应急联动机构

区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区公安分局,作为本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联动处置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组织联动单位对特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等职责。各联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工作。

区旅游局是区应急联动中心的联动单位,要充分发挥区应急联动中心作为区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平台作用,建立并加强与区政府外办、区公安分局、区消防支队、区卫生局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

2.3指挥机构

成立区旅游应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作为区政府预防和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协调机构。区旅游应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区经委、区民宗侨办、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府办、区卫生局、区政府外事办、区工商分局、区质监局、区食药监分局、区旅游局、区建交委、区合作交流办、区安监局、区绿化局、区市容局、区消防支队、区办、区文化执法大队等成员单位组成,组长由区政府领导担任,下设办公室在区旅游局(以下简称“区旅游应急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略)

2.3.1区旅游应急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略)

区旅游应急办公室与各成员单位内设联络员若干,分别负责政府部门间的沟通、与相关单位企业的沟通、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媒体信息)。编制联络员通讯录,明确各联络员主要职责。

2.3.2成员单位及职责

(略)

2.4工作机构

2.4.1区旅游局

区旅游局是区政府主管旅游行业的职能部门,也是本区旅游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主要职责是:在特大和重大旅游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中,负责牵头落实旅游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措施,负责信息沟通;在较大和一般旅游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中,及时收集整理有关危及旅游者安全的信息,适时旅游预警,积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为旅游者提供救援;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报告救援信息;处理其他相关事项。

2.4.2区旅游应急机构

区有关部门相应建立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构,根据旅游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兼职人员,对有关突发事件进行监测,负责处理由本区负责的旅游突发事件,协助和落实处理涉及本区的特大和重大旅游突发事件。

2.4.3旅游企业应急机构

各类旅游企业都应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根据旅游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预警网络,配备专、兼职人员,对有关突发事件进行监测,负责处理涉及本企业的旅游突发事件。

3预警

3.1预警信息

为实现旅游的危机预警,应重点对以下信息源进行信息收集:旅游接待量和流量情况的信息、公共安全信息、公共卫生信息、旅游投诉信息、灾害或灾害预警信息(气象、水文、海洋、地质等)、国务院相关单位信息(外交、安全、民航等)、市应急联动中心的相关信息、国家旅游局的相关信息、市旅游委的相关信息等。

3.2旅游突发事件常规数据库

区旅游局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常规数据库,各有关单位应提供有关数据和信息,支持、配合旅游突发事件常规数据库建设。

3.3预警级别

按照市旅游委预警级别,根据旅游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预警划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四个级别,依次用蓝色(提供相关信息)、黄色(提示注意事项)、橙色(劝告不要前往)和红色(警告不要前往)进行预警。法律、法规对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级别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区旅游局根据有关规定,对旅游突发事件预警级别进行研判,必要时上报市旅游委和区人民政府进行研判。

区旅游局在进行研判的过程中应当听取有关管理专家的意见,并且参考国内外以往旅游危机预警及处理案例,力求进行准确的预警。

区旅游局应当协同有关单位和部门及时、持续地跟踪旅游危机的发展和演变,对旅游预警工作的得失及时做好记录和备案,对于目前的旅游危机识别模式、预警机制和预警手段进行及时反思和调整。

3.4预警的

旅游突发事件的预警,根据《市旅游条例》由市旅游委负责。

预警内容包括:级别、区域或场所、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等。

旅游突发事件预警公告、调整和解除在市旅游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公共媒体,对特殊人群、特殊场所应当采取针对性的告知方式,必要时旅行社、景区景点、宾馆等旅游企业要对本企业接待的相关游客和员工逐人通知。

区旅游局可以根据事态的发展,在市旅游委的指导下适时调整预警的级别,在有关情况证明旅游突发事件不会发生后,应当宣布解除预警,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3.5预警响应

进入预警期后,有关应急和监测机构、区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监控防范措施,监测、防止不利事态的发生、发展;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坚守岗位,积极履行职责。

可以根据预警级别和实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向社会宣传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和防止、减轻危害的知识;

(2)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容易受到突发旅游事件危害的游客和财产,并进行妥善安置;

(3)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

(4)调集所需应急物资和设备;

(5)确保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公用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4应急响应

4.1信息报告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在1小时内向市和区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旅游突发事件。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单位或个人报告旅游突发事件可以采用电话报告、传真报告等形式,选择报告形式一定要以报告信息的及时、准确为前提。

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其它与旅游突发事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应设立并公布受理电话和传真,必须受理旅游突发事件报告。

区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应急机构接报后,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复核确认,同时组织力量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对于特大和重大旅游突发事件要在1小时内向市旅游委报告。一旦发生特大和重大旅游突发事件,区旅游局必须在接报后1小时内分别向市旅游委、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口头报告,在1小时内分别向市旅游委、区政府总值班室书面报告;特大、特殊情况信息,必须立即报告。

4.2信息报告内容

4.2.1受理责任主体信息报告内容

受理责任主体在向上级和相关部门报告旅游突发事件时,应包括信息来源、时间、地点、范围、性质、动态、影响情况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内容,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续报。

4.2.2旅游企业信息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后的首次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初步情况;事故接待单位及与事故有关的其他单位;报告人的姓名、单位和联系电话。

(2)事故处理过程中的报告内容包括:伤亡情况及伤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团名、护照号码;事故处理的进展情况、原因的分析;有关方面的反映和要求;其他需要请示或报告的事项。

4.3响应分级

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市旅游应急办对接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与判定,1小时内作出等级判断和启动相应应急处置预案的决定,特大(i级)和重大(ii级)旅游突发事件的确定和预案的启动须报请市旅游应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决定。区旅游局做好协助有关配合工作。

4.4分级响应

4.4.1特大(i级)和重大(ii级)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略)

4.4.2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略)

4.5分类响应

4.5.1发生旅游交通事故后,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略)

4.5.2发生游客食品中毒事件时,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略)

4.5.3发生旅游火灾事故时,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略)

4.5.4旅游重大活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按《市旅游重大活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处置。

4.5.5处理外国旅游者重大伤亡事故时,还应当注意下列事项:(略)

4.6现场处置

4.6.1旅游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

旅游应急预案启动后,可以成立旅游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按照旅游突发事件的等级,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由相应旅游应急机构的负责人担任,指挥部成员由应急机构、联动单位、事发地政府或相关部门、相关企业主要负责人组成。应急指挥部可下设综合协调、应急处置、后勤保障等工作组,由相关单位人员组成。

4.6.2现场指挥部的职责

(略)

4.7信息

(略)

4.8应急结束

4.8.1区旅游应急办确认旅游突发危机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危害已经消除后,应明确应急结束。特大(i级)和重大(ii级)旅游突发事件应向市旅游应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结束应急的报告,由市旅游应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后,明确应急结束。

4.8.2应急结束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主要旅游企业应在1周内向市旅游应急办提交突发事件处置情况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概况、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情况、事件处置情况、引发事件的原因初步分析、善后处理情况及拟采取的改进措施等。对重特大旅游突发事件处置情况专题报告,由市旅游应急办分别向市政府和国家旅游局报告。

5后期处置

5.1善后工作

在市旅游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旅游应急办和相关企业单位负责旅游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恢复旅游正常秩序。

5.2保险

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后,保险机构应按照保险合同及时开展应急救援和保险理赔工作。

5.3调查与评估

区旅游应急机构会同事发地政府或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单位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等进行调查评估,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6应急保障

6.1应急队伍保障

区公安分局、区消防支队、医疗卫生、水上搜救等抢险救援专业队伍是旅游突发事件的主要救助力量,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无条件携带相关设备赶赴现场施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精干旅游预警和应急救援骨干队伍;各类旅游企业也要有专、兼职的旅游预警和应急救援人员。

6.2紧急安置场所保障

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将紧急安置场所纳入旅游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旅游住宿能力信息库,确保发生旅游突发事件时游客能得到临时安置。

6.3旅游交通运输保障

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区交通部门、旅游交通企业合理储备、配置和使用应急运输力量,建立旅游交通运输能力动态数据库,掌握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形成快速、高效、顺畅、协调的应急运输系统。

6.4社会动员保障

建立和完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社会动员机制,逐步形成以管理部门、专业队伍为骨干,旅游企业应急力量为主体,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公益组织为补充的旅游应急动员机制。

6.5经费保障

区财政根据区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需要和《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有关规定,按照财政分级负担原则,为旅游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用于旅游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保障重特大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支出需要。

旅游突发事件中抢救费用由事件相关方先行无条件垫付,待事故责任确认后,按规定由相关责任方承担。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篇6

关键词:公共外交;新闻传播;国家形象;中美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09

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于2011年8月23日-2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加拿大、英国、美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82名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美国马萨诸塞州议员StanRosenberg先生,马萨诸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ernestmay教授,《公共关系评论》杂志的主编RayHiebert先生,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李金铨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先红教授,马萨诸塞大学传播与社会变革研究中心主任JanServaes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以及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等主礼开幕式。

本届会议的主题为“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会议基于这样一个潜在的假设,即经济和金融实力以及世界环境的渐变,将导致新闻传播、公共舆论、公共关系、公共外交和媒体消费等“软”实力的变化。针对此次会议的主题,会议发言及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一、公共外交的本质与模式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公众取向的双向交流过程,既可积极主动地抗衡其他国家的外交战略,又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塑造本国形象,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外交类别。

一方面,关于公共外交本质的探讨一直未曾停歇。俄克拉荷马大学maureentaylor认为,有效的公共外交必须以关系创建为基础,关系创建是公共外交的核心,是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结果,更是在多极世界中达到政治目的和实现权利平衡的重要手段;她还强调应以多极视角来研究多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关于利比亚战争的报道,描绘了中国、美国、俄罗斯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香港城市大学李金铨教授认为,在中美公共外交中,东方哲学“和而不同”的观点拥有特殊的价值,进而论述了美国两大主要新闻媒体为何以及如何将作为有关外国的重要历史记忆和公众创伤来报道。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赋予公众更大的话语空间,为公共外交创造了人际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也引发了新的关于公共外交模式的思考。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中美互联网论坛采用的公共外交形式可作为创新的公共外交模式的典范,其四年发展所经历的从并存、互补到融合、创新的发展过程,为未来处理两国外交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涂光晋教授和钟新教授分别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透析了美国驻华使馆在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问题。其中,涂光晋教授运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分析哪些主题被美国驻华使馆在中国网络平台开设的微博中发出和接收,并依据国际关系的身份建构理论与公共关系“文化循环模式”的框架,探索“美国”与“中国”的身份如何被建构出来,而这种建构在中国的微博用户那里又得到了怎样的回应。其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种公共外交行为,美国驻华使馆在新浪微博上的信息输出,以“敏感议题”为中介,提供知识和信息,进而建构和强化“我们”(美国人及其生活)与“他们”(中国人及其生活)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潜在建构虽然得到了微博用户的心理共鸣,但是,差异除了产生“优-劣”的解释框架外,还呈现出“内群体-外群体”的回应主题,而后一种主题则包含着“警惕”、“排斥”、“敌视”的可能结果。钟新教授则通过观察美国驻华使馆网站、使馆官员博客及微博,对使馆官员与中国公众网络互动进行话语分析,阅读美国使馆官方文件,与使馆官员进行深度访谈,从线上互动、线下互动、线上线下互动相结合三个维度分析美国驻华使馆对华公共外交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的特征,勾勒出web.2.0时代公共外交的新型传播模式,对发展公共外交理论、积累公共外交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案例。

另外,澳门大学的YingLi等以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海外华人的爱国行动为例,论述了海外华人的活动可以有效地消解国外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报道,帮助国外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是公共外交的一种有效方式。大连理工大学崔银河教授重点关注如何利用“传播孔学文化”和“讲中国故事”的方式,构建起独特的中美公共外交新模式。湖北大学胡远珍副教授考察了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战略思维特征与话语表达,进而论述了美国对华外交方式发生的重大转变以及美国新的公共外交的战略框架。

二、传播策略与国家形象

对于国外公众而言,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媒体上被构造的“镜像”,而媒体的报道框架会受到意识形态、利益冲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聚焦媒体报道,探讨了国家形象与媒体再现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陈先红教授运用框架理论,对中国五家报纸媒体关于美国的874条报道进行分析,进而论证中国媒体采用平衡的双面建构方式来建构美国形象,呈现的是一个二元对立的、积极形象与消极形象并存的矛盾的美国形象图谱。华中科技大学何志武副教授以美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指出,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在形式上试图显得客观,但其政治泛化的倾向并未有实质的改变,这种政治的泛化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认知置于警惕、防范和忧虑的位置。曼谷大学BoonlertSupadhiloke运用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泰国两份英语报纸Bangkokpost和thenation是如何报导全球经济危机及经济复苏进而影响中、美、泰国之间的国际关系的,在这两份报纸上,美国因遭遇经济萧条、社会资本损失和商业失信而虚弱无力,中国被描述为经济快速复苏的榜样和积极的区域合作者,泰国被表现为中国和美国的亲密伙伴。中山大学张宁教授通过对2008年《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北京奥运报道进行议题抽取和报道框架的内容分析,论述了国外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构造过程中呈现出的“奥运框架”、“问题框架”、“人权问题框架”等12个报道框架及各自的特征,指出报道框架主要受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国家和利益集团、媒体机制与特性以及冷战思维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香港城市大学XiaoqinLi等通过对中、美两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的比较,论述了国内媒体和国际媒体对中国形象塑造的主要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战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RiceUniversity的Stevenw.Lewis通过对纽约、华盛顿、北京、上海等城市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商业和公共服务广告的研究,探讨了各国各城市的人们在这些广告中是如何被表现的等问题。香港城市大学宋雅博士通过对驻华记者orvilleSchell的研究,论述了美国驻华记者对中国在美国及海外形象塑造的影响。

除了媒体报道外,举办大型活动和塑造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香港城市大学陈霓教授以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为例,通过对三个活动官方网站的信息和媒体报道的分析与政府官员的深度访谈以及普通受众的问卷调查,论证了国家形象是可以被打造的,而且举办大型活动可以对主办国的形象认知产生正面效应。上海交通大学薛可教授通过比较分析世博会前后5个主流英语报纸对上海的相关报道,论述了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三、公众认知与中美关系

正如美国“外国关系委员会”的理查德•海斯所说,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下世界两个主导力量以及21世纪世界(再次)复兴国家之间的“重要关系”。中美关系不仅是国家层面的宏观问题,而且与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另一个国家的感知密切相关。公众对中美两国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将影响到两个国家关系的走向,甚至会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纽约州立大学的JunhaoHong强调指出,对于误解的理解与认识对中美媒体交流非常重要。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中山大学邓理峰重点关注了中美关系与消费者品牌认知的问题。他指出,中国青年对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负面评价和中国青年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与选择二者之间存在微弱关联;而在中美在有关上的争端等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中国青年消费者对美国在对华外交政策上的负面情绪会波及到他们对美国品牌的接纳;而且,当中美发生冲突时,一些美国品牌,特别是容易联想且具有较强美国国别联系的品牌,将会首当其冲地受到中国青年反美情绪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丁桂兰教授认为,21世纪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将极大依赖于中国年轻一代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其实证研究显示,影响年轻人认知中美关系的前置问题有文化、经济和政治各个方面,如、问题、两国贸易关系、人权问题、汇率问题等,而存在于中美之间的一系列敏感问题、文化问题、贸易磨擦问题对年轻一代认知两国关系具有深刻影响。

贵州民族学院商学院喻野平、内蒙古财经学院郎宝金等也分别为后危机时代中美关系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四、公关、广告与传播的再思考

政治经济环境和媒介技术都会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包括传播活动在内的社会活动。后危机时代、新媒体时代将引发关于新闻传播、公关、广告、品牌传播的再思考。

一些参会的新闻学者讨论了新环境下新闻传播策略、新闻媒体发展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郑保卫教授对后危机时代世界媒体格局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提出的要求,中国新闻传播应对世界媒体格局变化的策略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强调中国须更加关注政府信息公开、公民意愿表达和尊重公民人格等方面问题,以实现更好地发展以及与世界更好地沟通。湖北大学廖声武教授强调新的传播环境下典型报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对如何做好新传播环境下的典型报道提出了建议。华中科技大学顾建明、王青通过分析比较近两年获中国新闻奖和美国普利策奖的新闻评论作品,为区别中美评论在表达方法上的特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指认类型与解释模式。中国传媒大学齐小华教授、四川大学侯苹教授认为,通讯社正日益感受到互联网浪潮带来的挑战以及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介传播方式的压力,通讯社在新媒体时代变革中的转型与表现,将成为一个国家传媒事业发展衍进的重要指针,她们通过对比研究美联社和新华社在应对媒介大融合形势下的困境与机遇、战略转型步骤与蓝图,分析了二者在危机之下战略性思维的共识与差异。东华大学的杭丽滨通过对2010年重庆作协会议事件的相关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指出价值标准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评价,而“社会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概念,会在社会互动中累积、建立和改变。

一些公关学者和业界人士则对公共关系的现状、发展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理论探讨。马萨诸塞大学的JanServaes教授,在总结近期有关欧洲、美国、中国公共外交的最新研究成果后指出,就中国在美国的公共关系活动而言,公关合同的数量确实与正面报道正相关,同时许多较小的公关活动比大的昂贵的公关活动更有效。华中科技大学陈先红教授等创造性地提出了“消息来源卷入度”的概念,并建构了用以衡量公共关系影响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影响力模型”;通过分析七类消息来源在新闻报道中的“卷入广度”、“卷入密度”和影响力,论述了中国大陆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互动现状;分析指出公共关系的“信息补贴”现象十分普遍,且政府官方一直是中国报纸新闻的最主要消息来源;弱势群体在媒体上的声音愈来愈强大,已经开始从“沉默的大多数”逐渐发展为“次要的多数”;作为消息来源的公共关系主要通过新闻、议题建构和媒介策略运用,对新闻报道施加影响。香港城市大学YiYan以中国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分析了中国政府的制度化公关对政府合法性的作用。另外,广东方圆公关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景芬女士作为公关业界代表,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2009年编制的《第八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中54个案例作为分析样本,论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乃至更长久的中国市场环境下的公共关系战略问题。

在品牌传播领域,中国传媒大学杜国清教授等认为,企业品牌是一个既能反映国家经济硬实力,又能反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消费文化;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前后在华美资品牌的传播变化、遭遇的公关危机、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变化,论述了美国软实力在“在华美资品牌”中呈现的不同特征及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在华美资品牌”生存、发展、运营、竞争的影响。北京工商大学张景云副教授以传播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关系为视角,剖析了品牌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空间贴近性与“领地欲”的冲突,本土化、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以及“地域偏见”和“洋品牌”崇拜并存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东华大学丁霞萍、江西宜春学院殷娟娟以中美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为例,分析了企业传播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香港城市大学JingLiu等通过对香港城市大学35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指出消费者感知价值对象征性消费的动机影响较大。

传播技术与社会方面,马萨诸塞大学的SongShi关注信息与传播技术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的电话村村通工程和民间社会组织web2.0项目(CSoweb2.0project)的案例研究,进行了参与型模式和现代化理论的探讨,指出村村通工程是一个现代化和扩散的模式,而民间社会组织web2.省略网站对大会学术报告和讨论给与了全程报道。部分学术报告和讨论将持续在向观众播出。

theFutureofChina-USmediaCommunicationandpublicDiplomacyinapost-crisisworld

――ReviewoftheFourthinternationalForumonpublicRelationandadvertising

CHenou-yang

(SchoolofJournalismandinformationCommunicatio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Hubei,China)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篇7

关键词:投资体制改革;核准制;企业投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U651+.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

1.认识核准制

核准制是指对企业投资建设不使用政府性资金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不再由政府进行审批。政府只是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但要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实行核限制的范围和权限,由《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作出规定。

2.与原审批制的不同之处

2.1适用的范围不同

原审批制适用于所有项目,改革后的审批制只适用于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政府性资金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则适用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或限制类项目。

2.2审核的内容不同

改革前,政府既从社会管理者角度又从投资所有者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上报的必备材料和审查的对象,以上报告的内容由粗到细,由浅入深,不仅包括港口现状及存在问题、吞吐量发展预测及建设规模、装卸工艺、水工建筑物、配套工程、市场前景、盈利能力等内容,还包括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相关的准入条件等内容;改革后,政府只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上报和审批的对象是《项目申请报告》,其内容主要是:项目申请单位及项目概况、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节能方案分析、建设用地和相关规划、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环境和社会影响分析等,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政府主要审核“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而不再代替投资者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进行审核。

2.3审核的程序不同

过去审批制审核的程序一般为:(1)企业进行机会研究。(2)企业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可研),向交通主管部门报批。(3)企业根据预可研审查意见编制项目建议书,向交通主管部门报批。(4)企业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立项),开展以下专题研究,进行专项报批:填写申请表,向规划局办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上报用地预审申请,向国土部门办理建设用地预审意见;委托编制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二维水流数模计算分析、岸坡稳定分析报告以及防洪影响分析报告,向长江水利委员会办理占用岸线水域的批复;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环境影响报告书,向环保部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委托编制劳动安全预评价报告,向交通部人事劳动司办理劳动安全卫生评价批复;委托水运工程监测站对工程节能情况进行评估,并编制节能评估报告;办理银行贷款手续,获得银行贷款承诺函。说明:专题研究的内容视项目需要和研究的性质、目的而异,它主要是研究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为可研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其成果则构成可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5)企业根据以上专题研究及相关批复意见,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6)企业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岸线、环评等审批文件。(7)企业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现在核准制的审核程序一般为:(1)企业委托编制可研初稿,向发改委申请办理“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即人们常说的“路条”。(2)企业办理以下支撑文件报批工作:填写申请表,向规划部门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完成区、市级用地预审审批,同时委托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并获批复以及完成压覆矿产资源情况地质调查报鉴定报告后,向省级国土部门办理用地预审意见;委托编制防洪影响报告,向水利主管部门办理涉河建设方案的批复;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环评批复;(这个环节省去了《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委托编制通航安全及通航环境评估报告,向航道主管部门办理工程建设涉及航道有关问题审查意见的函;委托编制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向海事主管部门办理通航水域岸线安全使用的行政许可决定;委托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办理安全生产监督备案;委托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向卫生主管部门办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意见;委托编制节能评估报告,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节能评估审查批复;上报使用岸线申请,向交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使用岸线的批复;办理其银行贷款承诺函。(3)根据支撑文件批复意见,修改完善可研报告;(4)委托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向发改委申请核准;(5)依据项目核准文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在过去审批制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一般要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申请报告”等审批环节,而在核准制的情况下,政府仅审核企业投资的“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直接省略,一步到工程可行性研究,开工申请报告实行同级备案制,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报批效率。

3.核准制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核的转变

投资体制改革后,政府审查的角度开始发生变化,对于实行核准制的项目,更多侧重于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市场准入、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其外部性条件和影响进行审查。具体为:(1)从“内部性”向“外部性”转变:原来关注投资是否可行,现在只关注外部性和公共性问题。(2)从“微观审核为主”向“宏观公共事项审核”转变:从微观企业决策转化到社会公共利益的宏观问题。(3)从“技术经济论证”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论证”转变:审核所涉及的层次更高、内容更广,对前期论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项目核准机关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

4.核准制给企业、给政府带来的影响

4.1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拥有了更大限度的投资自。

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路,企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从项目上讲,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从程序上看,核准制只需项目申请报告一个环节。从审核内容上看,政府只在"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把关,企业则具备了更大限度的投资自,从时间上讲,项目核准期为20个工作日,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改革之后的投资体制的确在多个方面比以往的审批制都有了极大进步。

4.2企业在拥有自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投资体制改革后,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这就相当于把企业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使企业在享有更大自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

4.3外企、民企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降低

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实行,国家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港口码头等垄断性行业,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变低,可便捷地进军水运等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与领域,国有垄断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4.4优化政府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这样一来,就简化了政府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政府可腾出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宏观的监督和管理。

5.存在问题

5.1审核程序并未实现实质性的简化

实行核准制后,政府是只需要核准项目申请报告书一个环节,但在上报核准申请之前,企业所做的工作与核准前的审批制相比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首先,关于“路条”,在任何正式文件中都未提及,但在项目的核准过程中,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是一个必经的程序,否则,支撑文件无法顺利办理;其次,十一大支撑文件缺一不可,并且几乎每一个支撑文件都要委托编制专题报告,召开专家评审会,这对企业来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5.2国有企业投资效益低下的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

对国有企业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资效益低下。改革后的投资体制依然没有建立国有投资的责任制度,产权对投资活动仍不能形成根本性约束。依然难以杜绝各单位为了政绩一哄而上拼项目、上投资带来的投资效益低下问题。

6.结语

实行核准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最主要的一点是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更多的享受企业经营的自利和承担市场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充分体现了“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二是营造了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民间资本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变低,可便捷地进军水运等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与领域,在给港口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简化了项目前期工作报批环节,提高了报批效率,缩短了报批时间。改革使企业投资自大大增强,投资活动可以更及时地适应市场变化,自主决策建设了一批投资项目,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要。同时,企业也感受到自主决策的压力和挑战,自我约束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国发[2004]20号文.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篇8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财务报告实现了由手工编制到网络电子化的变革,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信息优化的契机。上市公司股东可以直接通过证券交易网站查看企业财务信息,政府税收部门可以直接收到企业网上报税信息,审计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远程审计企业财务信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财务报告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势在必行。比弗把财务报告这种可以预见的变革称为一场会计革命,这次革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下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继1985年SeC创建eDGaR系统自后,上市公司电子财务信息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1999年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将年度报告披露在其制定网站,中国开始了网络财务报告发展的历程。ashbaugh于1999年最早把公司在网站披露的财务报告定义为网络财务报告。

上个世纪90年代,查尔斯·霍夫曼在aiCpa的帮助下提出并推广了基于XmL格式的网络财务报告,开创了XBRL技术支持的网络财务报告的先河。1999年XBRL国际组织成立,XBRL国际组织在规范(XBRLspecification2.1)中认为XBRL能够增强信息使者等对财务报告语言的开发和交流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规范。2008年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立,2009年我国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力争5到10年建立健全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的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各企事业单位应当考虑XBRL分类标准等为基础生成标准化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规范文件,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运行XBRL技术。深圳和上海交易所网在以HtmL和pDF电子文档披露财务信息的同时,已经同时采用了XBRL进行网络财务报告披露,但仍以前者为准。可见,XBRL在网络财务报告中的应用是历史的必然,是信息技术变革和会计财务规范发展相融合的产物。

二、XBRL语言对网络财务报告的影响分析

(一)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正面影响

(1)XBRL的技术优势。自动性,它可在首次生成和编排信息时,以任何形式保存数据、自动转换信息,并可从繁杂的信息中根据重要性原则抽取可靠信息;便捷性,公司利益相关者可以运用搜索工具自顶向下考察数据源,提高网络财务数据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可修改性,XBRL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若XBRL程序没有符合企业需求的标记,企业可创造特殊标记到程序中进行程序修改,方便了数据间的比较;共享性,XBRL打破技术壁垒,统一标准,使企业信息实现共享。

(2)XBRL的财务信息优势。XBRL在网络财务报告中体现出了其独有的财务信息反映优势。任何财务信息软件都能利用XBRL进行数据输入与输出,提高了软件互溶性,为开发新的财务报告分析工具提供了可能性。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在XBRL的财务信息报告下可以对网络财务报告通过菜单快速查阅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是pDF形式的静态呆板反应方式。信息提供者也可以通过XBRL技术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节约信息成本。

(二)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的缺陷

(1)技术应用的局限性。财务信息主要提供者——企事业单位并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XBRL的应用中来,目前只是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范来利用已有模板进行信息传递,并且只有少数信息提供者利用了XBRL技术。在将已有的电子文档转换和手工输入信息相结合实现XBRL财务报告过程中,依赖模板作用,费时费力,错误率较高,一致交易所网站标准:在XBRL与pDF财务信息不一致时,以pDF为准。除此之外,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生成速度也有待提高。

(2)理论和规范不充实。以什么样的思想作为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是许多研究者探索的问题。Sorter(1969)提供了事项法,Goetz(1939)提出了数据库模式,ijri(1966)提出了多维会计理论方法等等,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理论支持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XBRL分类标准架构规范》已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XBRL财务理论在我国规范实现,XBRL规范有了初步发展。但现有分类标准突出是监管者所需要的信息,并且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还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只定义了工业企业的分类财务科目信息,缺乏全面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构建一套基于XBRL技术,考虑到监管者、用户、中介机构等各相关者需求,集理论、方法、应用于一体的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势在必行。

(3)应用中的阻滞性。由于各方面因素,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在推广中遇到困难。我国XBRL主要应用于证券领域,在税收、审计等方面的应用基本空白。企业推动XBRL的动力不足,缺乏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数据的多次利用率较低,成本较高。XBRL政府机构会员初步与XBRL国际组织建立联系,缺乏XBRL标准的专家和权威的支持,处于官员行为阶段。网络财务报告中缺乏链接,不便查看有关报表附注,网速较慢,网络技术和开发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推广和完善XBRL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的有效改进

(一)理论与技术突破事项法会计理论与提取信息技术要有效结合。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在事项法理论指导下,将数据库技术引进到会计信息反映中来。公司提供的交互信息要扩展与印刷报告中的固有信息,具有拓展性、可分析性,iFR在内容方面应包括多种多样的公司财务信息。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提供关于经济事项的全面信息,然后再由信息使用者来选择有用、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进行价值资源整合。信息价值体现在能够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获得及时的价值信息以及相关的其他信息。XBRL下的网络财务报告要克服技术困难,在提供全面经济事项信息的同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并进一步加快信息使用者通过XBRL财务报告菜单截取有用信息的速度。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发展还存在其他理论和技术问题,比如规范趋同和网络安全等。

(二)人才培养与组织建设建立并发展XBRL财务报告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以及研究团体,致力于推广和开发XBRL。随着审计、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及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以及XBRL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由政府部门牵头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在复合型人才缺乏的形势下,应在紧急集训培养骨干先锋人才的同时,加强基础人才的培养,扩大人才队伍,比如在高校增设XBRL和网络财务报告课程,培养既懂得财务又通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充实的条件下,将新鲜血液注入到组织中,加强国内外交流。通过各方努力,将研究者、企业、政府、信息使用者结合起来,共同研发XBRL标准制定、软件开发、技术推广、信息披露,使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三)制度规范的制定与推广财会[2012]4号文在14省鼓励实施分类标准;财会[2013]4号文鼓励省级财政部门与本地部门合作推进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GB/t25500)的应用,并要求在37家大中型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及行业扩展标准。XBRL在我国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借助XBRL国际组织平台建设国家基于XBRL的标准财务报告平台,结合我国会计制度规范和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XBRL实例文档和分类标准,将XBRL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并实现不同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四)实现价值增益的有效改进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技术和理论研发的同时,应该联系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XBRL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具有切实价值增益的改进。网络财务报告要注重质,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目的。未来的财务报告改进,要利用XBRL技术实现量基础上质的升华,了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倾向,使改进具有价值增益,价值增益的改进才是有效的。财务报告信息应该能够网上与其他信息共享和结合。增加信息的共享性、透明度、节约性,网络化是未来XBRL技术应用与改进有效性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未来发展是深远的、漫长的,是量与质结合提供透明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发展。

网络财务报告要成为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要结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进行全面信息反映和价值信息整合截取的同时,实现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及时性,与原有信息服务模式相比具有价值增益,更能满足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双方的要求。根据目前我国财务报告形成、审计、披露的发展轨迹和深沪两市采用XBRL技术的定期报告报送系统数据流程,可以看出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形成真实、及时、成本节约、有效的会计信息模式与流程。

我国财务软件电算化已经普及,企业将更有实力提供全面甚至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电算化有效地降低了信息提供的成本,提高了信息的供给速度。财务信息可按照重要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的全面信息文件、重要性体现的财务报告通用文件、概括性的财务报表核心文件。通过网络,企事业单位将三类信息提供给独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自2002年国家“金审工程”建设至今,企业软件开发也走入了一个新时代,比如审计之星、金剑、审计大师、审易、eXCeL模板等。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审计自动化条件已经成熟,联网审计成为了现实和可能。企事业单位税务信息已经实现了网上报送,其会计信息也将全面走向联网审计。联网会计信息经过独立审计机构审计后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信息使用者可以采用传统的财务报告分析,也可以根据需要提取符合个人需求的信息,做出决策。在整个过程中,按照XBRL分类标准及其他技术、规范形成实例文档,打破语言壁垒,实现网络财务报告的应用。国际信息化大环境和我国官方行为表明,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革新势在必行,而在其应用试行阶段,优势和缺陷并存。针对目前XBRL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分析改进XBRL下网络财务报告成为一个划时代的课题。网络财务报告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为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有效模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人才和组织建设工作为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有效模式提供了应用支持,具有价值增益和质特征的网络财务报告才是有效的,要在发展中实现会计财务信息披露和使用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透明度,体现信息时代的优势。

[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XBRL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应用”(项目编号:J12wF7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饶艳超:《对在我国推进发展XBRL的几点建议》,《上海会计》2004年第2期。

[2]杨周南、吴沁红、续慧泓:《中国XBRL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2006年第8期。

[3]陈伟:《国有企业财务报告XBRL应用浅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年第12期。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篇9

(一)目前对报业电子商务的认识

网络时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图书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而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的阅读率却大幅上升。面临着新型网络媒体的巨大威胁,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报社不得不思考如何将其传统业务拓展到互联网上,建立报纸网站。作为报纸网站的关键部分——报业电子商务,也成为报业重点探讨与发展的对象。

在国内,就报业电子商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甚至于其所涵盖的内容在国内仍存有很大的分歧。例如林秋生在《报业电子商务系统应用》中对报业电子商务这样描述:“对于报业,主要是BtoB和BtoC这两种模式。其中BtoC包括网上订书订报、网上新闻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支付等,BtoB包括网上广告管理与网上交易管理等。”青鸟华光照排开发部oa项目经理魏守亮则认为创建新闻报业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目标为“创建新闻报业的电子网站”“创建新闻社区平台”“创建数字交易平台”“创建单位移动办公平台”“建立新闻报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报社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框架由“新闻网站管理系统”、“网上社区服务系统”、“网上电子交易系统”、“新闻报社办公系统”、“报社信息管理系统”五大板块组成。

(二)报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报业电子商务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来看是指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基础上,报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电子工具以及其他现代方法等进行的所有商务活动,它包括企业通过内联网、外联网以及互联网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移动采编系统,新闻网站管理系统,并且与有关业务对象(例如报业物资供应商、业务合作伙伴、读者及广告客户等)直接进行信息沟通以及在线交易,实现报业企业内部商业信息共享、企业间的行业数据交换、报纸网站的新闻、广告等信息与传递、网上交易和服务,以及其它利用数字技术产生的新型报业媒体(例如手机报、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等),并包括相应的电子化支付等一系列活动;从狭义上来看即指通过因特网上的报纸网站所进行的信息、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活动。

根据报业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如同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行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且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影响着其经济效益的实现;另一方面,报业在消费者对象和赢利来源上又不同于文化产业中的广播、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制品出版行业,它的消费者既包括读者也有广告客户,即其包括报纸发行和广告两种赢利来源。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报业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具体内容必然有其独特性,从某种程度上看,它的概念范围将比一般产业的电子商务更为宽广。

二、报业电子商务的具体内容

结合目前国内报业电子商务的现状进一步探讨报业电子商务的具体内容。考虑到广义电子商务概念的范围涉及甚广,本文仅限于讨论狭义上报业电子商务的具体内容,即报业网站上所进行的各种电子商务活动。

目前报业内就报业电子商务具体内容的两种不同看法共同之处是都已充分表明目前报业网站中所谓的BtoC和BtoB两种模式(即网上订书订报、网上新闻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支付和网上广告管理与网上交易管理等)已被公认为报业电子商务的典型内容,魏守亮将其统称为“数字交易(电子交易)”。而分歧之处则在于魏守亮所谓的五大报业电子商务基本框架中的“新闻报业的电子网站”、“新闻社区平台”、“单位移动办公平台”、“新闻报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可算作报业电子商务。从上文的定义来看,魏守亮所提出的“新闻报业的电子网站”中的新闻采编系统、“单位移动办公平台”、“新闻报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只能属于广义的报业电子商务范畴。因此,关键在于对“新闻报业的电子网站”中的新闻信息在线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网上社区服务系统”所属范围的界定。而这就必须结合报业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进行探讨。从根本上讲,报业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报业双效益的最大化,即促进新闻报业的发展,为新闻报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而就狭义上的报业电子商务而言,报业网站所从事的种种交易活动就是为了使报业获取更多收益,达到赢利目的。因此首先必须分析目前报业网站的赢利模式。

(一)报业网站的赢利模式

传统的报业市场分为报纸市场和广告市场两部分,一方面报业将报纸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向读者出售,在为其提供新闻及其他等信息服务的基础上赢得声誉,形成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它又将形成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出售给广告主,以此作为为广告主促销商品和塑造形象服务的基础,从而最终实现报业运作过程中的价值补偿与加值增值,获得经济效益。作为报业的新兴媒体——报业网站的市场并未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报业网站为读者和广告客户服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目前国内报业网站主要提供以下产品和服务: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在线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网上广告业务,网上交易等。其中直接面对广告市场的只有网上广告业务,它采用收费方式,通过网络这一最新技术,它不仅实现了网上签订广告合同,使用户能够方便查询新闻广告的公开报价、使客户网上提供广告的意想(初步广告定单),实现新闻单位与广告企业之间的网上广告的谈判,实现客户和服务商之间的定单签订与网上付费;而且通过点击率等各种统计数据分析帮助广告用户方得以即使查询一定时期内其广告的效应分析结论等,以便用户更加灵活地调整广告策略应对市场,这样报业网站将对广告客户的服务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报业网站从其中获得的是广告收入。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在线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直接面对的市场是读者市场,然而在收费方式上,在线订阅和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是向读者收取费用的,而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以及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则是免费的;在收入上,以上四种产品和服务都可以为报业网站聚集人气,赢得声誉和产生影响力从而给报业带来间接的广告收入,然而在线订阅和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最先得到的是来自读者方面的收入,因此相比之下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以及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的设置目的更为集中和单一,即为读者服务并以此来获得间接的广告收入。网上交易管理则较为特殊,它所面对的市场是读者和产品提供商,报业网站在其中的角色是中介人,它免费为读者和产品商提供这个网络交易平台,从中获取交易佣金,例如网上书店等。网上交易是报业网站结合报业自身的传统优势与网络媒体的特点所创新的一种赢利模式,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狭义报业电子商务的具体内容

分析得出,目前报业界公认的几种狭义报业电子商务——在线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网上广告业务,网上交易,即所谓的BtoC、BtoB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产品和服务是付费性质的,无论从广告客户或者是读者那里都可以获得直接的收入。而目前尚有争议的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以及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其共同特点是它们直接面向的市场虽然是读者,然而是免费性质的,只能获得间接的广告收入。在此,界定它们所属范畴的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只有对其进行明确而科学地定位后,报业网站才能正确摆放其在整个网站经营中的位置,将其功能最优化和最大化。

“报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报纸是一种附带有形物的服务形式。报业的两重性决定了这种服务可以是无偿的公益,也可以是有偿的商业。”这段文字表明报业是一种兼或具有公益性和商业性的服务行业。而我国报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报业服务在兼顾两者同时必须首先优先考虑到公益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在线、社区服务等各种免费服务成为报业网站一大业务有其无可争议的必然性。更进一步,参考刘辉在《中国报纸网站现状及其经营对策研究》中关于网站增加利润的动力学模型的论述,他认为在网站产生利润的过程中存在四个动力圈:网站内容吸引力动力圈、用户的忠诚动力圈、用户信息动力圈和交易实现动力圈,这四个动力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网站的获利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对网站经营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吸引力动力圈,进一步是用户忠诚动力圈,只有当这两个圈运作起来后,才能进而带动用户信息动力圈和交易实现动力圈最终实现赢利。其中内容吸引力动力圈主要内容来源即为新闻在线和网上发行。在用户忠诚动力圈里刘辉则强调用户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而用户之间的相互联系则主要靠网站虚拟社区的各项服务活动,例如论坛等。除此外,数据库检索、免费邮箱、便民信息查阅等多项免费服务均为内容吸引动力圈和用户忠诚动力圈而设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新闻在线、社区服务等各种免费服务是网站在电子商务中产生利润过程中的必备环节和首要环节。在上述条件之下,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报业网站所提供的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和免费产品服务究竟是否因其免费的性质而不能算作狭义报业电子商务中的一部分。

结合分析,报业网站作为服务性质的网络媒体,应注重报业电子商务的服务性和互动性。报业电子商务,报业网站中的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免费网站服务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免费新闻、免费新闻邮件、通用资料查询、免费资料下载、免费电子邮箱、便民服务查询等多项信息服务和通讯服务;并且通过网站社区发展网站会员,以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论坛等不同形式来吸引网民,形成自己周围的网络社群并为其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为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新闻聊天服务、新闻论坛服务、新闻投稿服务、新闻来信服务鼓励读者的参与、加强互动……这些免费服务不仅实现了报业以读者第一的商务价值观,更好的服务于读者,增强其对网站的关注度以至忠诚度,而且从读者的参与活动信息中找到并提供真正能反映广大读者需求、爱好、兴趣的信息内容,增强报业网站内容的吸引力;更进一步,网站以其形成的影响力不仅吸引了更多广告的投放者,而且将获得更多的用户信息,通过这些用户信息来提高广告投放的针对性,吸引更多合适的广告客户,并帮助他们更有效地与目标用户取得联系,最终以免费提供服务产品的形式使报业网站在广告和网上交易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因此,尽管免费性质,然而考虑到报业的特殊行业性质和利润增加模式,并结合当今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点来看,报业网站中的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免费网站服务仍是狭义报业电子商务中的重要内容。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狭义上的报业电子商务主要包括: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在线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网上广告业务,网上交易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报业电子商务将出现更多的新形式繁荣报业,提高报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秋生.报业电子商务系统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02(7).

2、李琪.电子商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报告篇10

   运输统计机构是实施运输统计工作的职能单位,是运输统计工作的承担组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统计工作量非常巨大,发挥统计职能的专职人员很少,基层统计人员基本是兼职,统计力量的薄弱与工作量的繁重产生很大矛盾。因此参照美国和欧盟的运输统计经验,在各级运输管理机关建立专职的运输统计机构,充实统计力量,才能完成繁重的运输统计工作。

   1.1国外运输统计机构的现状

   美国运输统计局(BureauoftransportationStatistics,BtS)的职责,是努力获取数据并客观地分析解释数据,这些数据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运输的深入理解,将用来帮助政府决策和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BtS致力于3项中心活动:创造、管理和共享运输统计知识[5]。(1)创造运输统计知识。运输统计局设计和管理运输调查,收集、解释来自于私人组织和政府部门组织的运输数据。(2)管理运输统计知识。运输统计局提取和编辑的数据来自于许多资料源,以提供专业、最新的运输信息。(3)共享运输统计知识。每个年度出版运输统计报告和有关分析报告,使得BtS的合作者以及私人和政府组织能够共享这些运输统计知识。欧盟统计局(eurostat)是欧洲联盟的一个统计机构,它的任务是提供给欧盟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它收集和分析来自欧盟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并且在欧盟内进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更为明确地实施和分析欧盟的政策。欧盟统计局主要统计的内容为:常规和地区统计;经济与财政金融;人口和社会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农业和渔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环境和能源;科学和技术。欧盟统计局的框架为:法律;欧洲统计系统(eSS);统计委员会;在线共享数据系统(RSS)。欧盟统计局将交通运输统计和环境报告统计编撰在一个年度统计报告中。而且利用RSS系统及时更新每个成员国的运输统计信息。同时也不断出版新的有关运输统计数据分析,运输统计方法探索的出版物。

   1.2我国运输统计职能部门的现状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下设统计处。运输统计机构的级别较低,人员配备极少,难以应付全国繁重复杂的运输统计任务。主要是从各司局那里直接获取数据信息,加工整理的力量薄弱。各司局则从各省厅的对口部门内获得数据信息。基层的运输统计人员力量就更为薄弱。省级运输管理局综合规划处其中的一项职责是负责全省道路运输行业统计报表及抽样调查报表的下达、汇报及上报,统计工作很多是单人负责,最多配备一个帮手。各地市(县)的运输管理处(所)中的运输统计人员基本就是单人,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更换频繁。基层单位统计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基层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总之,承担公路运输统计具体工作的运输管理部门,从人员配置上很难满足运输统计工作的要求。

   1.3建立各级公路运输统计机构

   要建立运输统计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对现有的统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交通运输部应整合综合规划司统计处的职责范围,将水运局的统计职能纳入统计处。建议在统计处内部成立道路运输统计中心、水路运输统计中心,分别负责全国道路、城市道路和城市公共运输以及内河、港口、远洋运输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省、市两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口成立运输统计处、统计科,分别负责本省、地市的道路、水路、港口运输统计工作,进行运输统计数据的逐级收集、处理、管理、上报工作。根据目前基层运输管理现状,县级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协助统计工作,而运输统计主要由交通运输部和省厅、地市负责完成,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建议将交通运输部统计处的工作职责定为:①负责调查重大运输统计项目。如全国公路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6]。②运输统计信息的收集。收集交通运输部各职能司局的运输业务数据;开展与交通运输部之外统计机构的合作,获得相关统计数据。③运输调查的组织。将涉及行业外的运输调查项目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不亲自调查,而主要负责检查、监督调查工作,回收、处理、分析数据,调查结果。省级运输统计处和地市级运输统计科的工作职责是配合部里的运输统计工作,完成本省、市的重大运输统计项目;收集省运输管理局、地市运输管理处职能处室的业务数据;监督检查本省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的统计项目。这种统计管理模式除了尽可能保证运输统计工作的成效外,也可减轻基层统计人员因工作经验、兼职繁忙、工作调动等因素造成的基层统计工作薄弱的问题。

   2完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运输统计指标分布于各统计报表制度中,随着社会和运输业的发展,指标体系需要完善和整合。发达国家运输统计指标完整而成熟,其中一些指标完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每年出版年度运输统计报告,统计指标和图表完整,数据挖掘分析充分,统计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国内运输统计机关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出版中国的运输统计报告,真正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

   2.1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BtS每年出版的年度《国家交通运输统计》,依照该交通运输统计报告,获得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几级指标层。第一章交通运输系统:①交通基础设施;②汽车、飞机、船舶数量清单;③交通运输设施使用状况;④出行和货物运输;e.交通运输运行管理状况。第二章交通运输安全:①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安全状况;②航空运输安全;③高速公路运输安全;④货物转运安全;⑤铁路运输安全;⑥水路运输安全;⑦管道运输安全。第三章交通运输与经济:①交通运输与宏观经济;②交通运输与消费者支出;③交通运输业的营业收入、就业和生产率;④政府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财政收入。第四章交通运输、能源与环境;①美国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耗;②不同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③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强度和使用效率;④空气污染;⑤水污染、噪音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7]。

   2.2欧盟能源与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欧盟运输统计局每年出版年度《欧盟能源与运输的统计数字》,这里也只列出几级指标层,总体可以看出欧盟和美国的运输统计内容基本相同,不同点只是分类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第一部分:常规统计数据。①常规统计数据;②GDp;③就业\失业率;④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⑤人口数;⑥欧盟成员国对外贸易:进口\出口;⑦欧盟与世界其他国家统计数据的比较。第二部分:能源。①总体信息;②能源概括性信息和供应安全;③能源产品税收;④电力;⑤能源产品价格;⑥成员国能源统计;⑦候补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能源统计;⑧世界能源消费统计。第三部分:交通运输。①总体信息;②货物运输周转量(欧盟27国以及不同运输方式);③旅客运输周转量(欧盟27国以及不同运输方式);④货物和旅客运输(非周转量统计方式:航空、水路);⑤交通基础设施;⑥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工具数量;⑦运输安全[8]。

   2.3我国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

   截止2004年,经原交通部审批正式生效的公路交通统计调查项目一共10项,都是以报表制度的形式,由综合规划司等4个司局负责填报。现行的交通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同报表的一些统计指标有重叠,容易出现数据“打架”现象;第二,部分指标内容陈旧,需要更新;第三,统计报表只有表,没有图,缺乏直观性;第四,不同统计报表数据的信息是分割的,没有一个平台将报表数据放在一起,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挖掘,数据的利用率低。发达国家运输统计主要集中在运输生产指标、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运输安全、运输与能源环境保护等若干方面。根据国情和数据可得性,借鉴性国外经验,完善丰富公路运输统计指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我国运输指标体系涵盖以上5大类统计指标。通过这些基本指标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扩展指标。建议对现行的10项公路统计报表进行整合,将报表制度中的指标归类到5大类指标中,同时更新指标和添加部分新指标,形成更加完善系统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指标体系由综合规划司统计处负责统计数据的分析、挖掘。定期月(季)度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分析报告,年度交通运输统计报告,难度高的报告可委托行业专家撰写。

   3落实运输统计信息联系制度

   运输统计所需要的数据涉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单靠运输统计部门实地采集数据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内外都建立了运输信息联系制度。发达国家普及的计算机技术和完善的法律规章,保证了制度的实施。我国的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与企业的信息联系制度。所以,落实运输信息联系制度是实施运输统计的保障。

   3.1美国的运输统计信息联系

   美国运输统计局通常数据收集的类型包括:需要调整的数据资料的收集,与行政部门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调查[9]。美国运输统计局已经与美国国家普查局、能源部、环保署、劳工部、商务部、联邦公路局、国土安全部等都建立了信息交换和联系制度。另外美国典型的运输信息报告制度如:国家运输数据库(ntD),公路死亡事故分析报告系统(FaRS)等。这些系统都是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收集运输数据和信息。

   3.2加拿大运输数据库

   加拿大运输部所属的运输数据处负责数据收集、维护和传播与运输系统相关的数据。为了有效地履行收集这些数据的职责,开发了数据即时通讯应用程序。运输数据处选定实施的数据库项目包括:航空运输数据电子收集系统(e-CatS),运输项目字典(toD),国家路边调查(nRS)[10]。其中连接重要航空公司和机场的eCatS系统的数据已经作为国家管理航空运输和安全的重要参考,nRS的数据是加拿大货物运输量和货物流向的主要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