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十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十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3:0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篇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399

高校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高校教师政治思想现状,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性研究提供针对性对策。

一、高校教师政治思想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样本从河南某高校中抽取,共设计了36道题,包括以下内容:样本的基本情况、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表现以及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看法。调查共发放问卷345份,收回有效问卷340份。样本从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学位、职称等分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调查显示,70%的教师每天至少一次关注、了解国内国际时事新闻。其中,48.8%的教师最关心国内政治,17.9%的教师最关心国内经济,10%的教师最关心国内文化。这体现出高校教师认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和蓬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保障。调查中,通过电脑、手机网络了解国内国际时事新闻的教师高达79.4%,说明简单、便捷、具有时效性的教育方式对高校教师最有效。我们也发现有2.7%的教师偶尔甚至从不了解时事新闻,这类教师将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教师对党和国家取得的成就有较高认同,但部分教师思想政治认知存在模糊

在问卷设计上,99.1%的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不会过时,要坚定不移走下去;94.6%的教师肯定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希望与信心。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高校教师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对这些重大思想政治原则问题的认识存在模糊。例如,5.3%的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景表示怀疑,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好。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教师理想信念、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但部分教师追求自由民主,存在信仰缺失的现象

调查中,47.9%的青年教师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81.2%的教师憧憬共产主义,向往民主与自由、公平和正义。这说明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理想信念,大局和全局意识强。但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26.5%的教师追求自由,不愿意受到党派的束缚;30.4%的教师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无所谓、不需要的态度。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有一定比例,加上接触学科前沿的机会较大,崇尚自由民主,追求生活的舒适性,在信仰问题上差异较大,存在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模糊化。

(四)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教育方式方法有待进步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问题上,91.7%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57.1%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上述数据显示,高校教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从中可以提升道德修养水平,激发奉献热情。但仍有27.6%的教师对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喜欢,也不怎么听;38.5%的教师认为思想教育方式单调无聊,没兴趣。可见,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创新开展仍需努力。

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意见和思路

(一)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健全组织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决定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和教育成效。因此,完善党委领导下,各行政部门通力合作的组织管理体制,有利于时刻掌握教师思想动态,明确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学习。同时,发挥党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将教师的思想状况向党委汇报,并传达党委对教师的关怀,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各二级党组织也要经常关心、了解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

2.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人文关怀:

良好的社会氛围决定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对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该优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宣传积极正面、健康向上的事物,营造一个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同时,社会、高校要多倾听教师心声,改善教师生活待遇,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使其真正做到以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上来。

3.建立考评体系,重视监督反馈: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体系的建立是保证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一项措施。因此,考评指标的设立既要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品德作风等“软”指标,还要包括教学科研、专业技能等“硬”指标。在考核过程中,要规范监督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广泛利用工会、教代会等群众团体协助督查,及时、准确地将考评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使教师了解自己的绩效,认识到差距和不足,逐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二)丰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党的政治理论教育:

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学习,深刻解读十八大精神内涵,理解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学习,高校教师要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白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将政治理论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更好地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做贡献。

2.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坚定高校教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信念,这是提升教师科学理论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重视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在工作、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校园内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3.职业道德教育:

在新时期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是要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形式,激发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的激情和热情,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其次,及时发现教师存在的学术不端、师德不良的行为,督促其整改落实,力争每位教师都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最后,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氛围。在校园内开展宣传教育,学习先进,弘扬正能量。提倡教师通过自我修养和完善,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在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拓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健全党团政治生活制度:

高校在基层党支部实行“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两会一做”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教师通过学习党的纲领文件,领会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将政治学习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更好地在非党员教师中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各基层党组织要以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在教师中进行思想汇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统一思想,达到对教师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净化。同时,要重视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吸收政治思想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加入到中国共产党,充实教师党员队伍。

2.组织实践考察:

在高校教师中开展社会实践考察,有利于促进教师了解国情民意,交流沟通,提高教学科研技能,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调查显示,57.9%的教师认为通过社会实践考察的形式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的效果最好。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参观访问、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学习模范先进,吸取经验教训,提升教师个人修养。同时,在考察过程中要注重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强化其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3.突出视听、影音教育:

与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相比,选择听报告讲座、播放影视资料这种轻松、有趣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教师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要适时走出繁复缛节的条条框框,深入到教师中去。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教师关心的国家政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各基层党委可以将收听收看影视资料作为丰富教代会、支部会、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让教师重温历史、表达感慨、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篇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随着时代的改变、社会的进步,以及新媒体、新技术、新理论的诞生,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也会有所变化,教育方式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只有构建新的发展平台,才能唱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在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常抓常新,既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知识的优秀人才,真正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目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刘铁英茅蕾

【摘要】本文在调研上海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度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现状分析和原因分析,并从协同的视角提出解决策略,即以良性互动为原则,构建协同育人环境、以优化整合为目标,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以新兴媒体和空白地带为载体,拓展协同育人阵地。为其他高校开展二者有效结合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协同;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29-03

作者简介:刘铁英,女,博士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茅蕾,女,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12YG19)的研究成果。

“协同”源于希腊文synergós,意为共同工作。所谓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性质的主体,通过协调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

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协同学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即为协同性。

《新华汉语词典》对“协同”的解释是:各方互相配合或一方协助另一方做某件事。《辞海》对“协同”的解释是:一是指谐调一致,和合共同;二是指团结统一;三是指协助、会同;四是指互相配合。

一、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为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从新的研究视域开展二者互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013年3月4日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因此,探索协同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研究,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一体化协同发展,互为补充,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党建实效性的积极措施,使二者共同发挥出德育教育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研究就是运用上述关于协同的理念,围绕育人的目标,通过学生党建领域和学生思政领域的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互为补充,优势互补,配合协作,形成育人合力的一种积极行为实践活动。

二、上海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现状调研

为了更好地开展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研究课题,课题组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了上海11所高校党建与思政的结合度,上述高校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3所,普通本科院校6所。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11所高校党建与思政的结合度。

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开展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互作用的文献偏少,但检索到大量单独研究大学生党建工作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献。现分析如下:

1.从研究内容上看,呈现出高度重视学生党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特点。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讲话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36年来,各高校均把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置于高校工作的重点,设置不同工作机构,分别专门开展党建研究和思政研究,依次推动各高校不断创新与发展。

同时,各高校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到以党建工作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扎实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着力提高工作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开拓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

关键词,其中分别输入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表明,共出现25645和517646篇研究论文。研究表明,学生党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直备受各级领导和学界学者的关注。大量学者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两个课题,但是缺乏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相关研究。

2.从问卷调查来看,呈现出学生党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管部门分割现状。通过在上海11所高校发放问卷,调查“您所在高校大学生党建发展工作分管部门”,其中9所高校均选择本校大学生党建发展工作分管部门为组织部,占82%。调查“您所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管部门”,其中8所高校选择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管部门为73%。从以上调查来分析,大部分上海高校中分管学生党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部门不同。当调查“您所在高校大学生党建发展工作分管部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管部门之间的结合关系”,仅有1所高校选择“同属一个部门,互动一般”,3所高校选择“不同部门,互动良好”,2所高校选择“不同部门,互动一般”,5所高校选择“不同部门,互动较少”。从上述文卷调查来看,上海11所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呈现出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管部分分割现状。

3.从实地访谈来看,呈现出学生党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不高特点。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成员又进行了实地个别访谈,上海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党建发展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隶属两个部门,两个部门是平级的关系。虽然都是承担育人的工作,但由于体制机制等种种原因,这两者之间联系较少,缺乏定期沟通交流,呈现出学生党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度不高的特点。

三、上海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分析

调研表明,由于二者工作体系不同所带来的协同育人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党建工作体系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相互独立。从调研和访谈可以总结出目前上海各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体系如下基本如下:高校党委有一位副书记分管组织工作,形成学生党建工作—组织部—学院分党委—学生党支部的工作体系,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如下:高校党委有一位副书记或高校行政有一位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学工部(研工部)—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在部分高校这两个工作体系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各管各的工作,互不干涉内政,可谓是“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

2.学生党建工作机制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条块分割。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基本上是由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辅导员参与,形成院系和班级的工作体系。调研中,发现还有个别高校明确出现组织员设置,有的高校虽没有明确设置组织员,但有辅导员担任的党建工作联络员等角色,这些工作机制的不同,给党建和思政协同育人带来一定管理难度。此外,部分高校由于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学生党组织建设不得力,党建工作缺少有力的抓手和工作载体。尤其是随着各种学生社团群体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深化,使得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之间、学工部门和团建、学生组织之间条块分割的缺陷更加突出。

3.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阵地建设上存在过于单一的现象。完全学分制对高校教学及管理体制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传统意义上紧密型组织——行政班级建制被打散,取而代之的则是较为松散的临时班级——随机化教学班级。以往党、团组织开展活动所依托的固定紧密型组织变得日趋松散,职能日趋削弱,因住宿关系而形成的学生公寓和兴趣爱好相近结成的学生社团,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两类相对稳定的集体。而有些高校对这些新变化认识不足,缺乏敏感性,只是注重学院这一阵地党的建设,仍然滞留在传统学年制的框架内,不能及时把党组织工作延伸到宿舍、社团、网络等新的场所,拓展到新的阵地,导致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一些盲点和空白地带。

四、基于协同理论的上海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施策略

1.以良性互动为原则,构建协同育人环境。高校要从党的基本路线高度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构建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切实增强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合力,明确党委学生工作部作为学校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要职能部门,专门负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工作,组织部、学工处、教务处等作为队伍建设的主要辅助部门,认真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各二级学院系党委(党总支)书记或院长是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负责人,认真做好本单位的工作,使学校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层层目标责任的工作格局。

同时以良性互动为原则,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协同配合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二者不分家、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见图1。

2.以优化整合为目标,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1)指导思想与工作理念的协同一致。在实践工作中,由于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共性之处,所以二者指导思想的一致性为协同出发点,以育人为共同目标,以面临的问题为解决的共同任务,整合校内资源创新形式形成合力,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基础作用,又不断强调高校大学生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

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结合的构建还应遵循以人为本和改革创新的工作理念,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党建为战斗堡垒、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生命线”,促进二者相互有机协同发展,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及时展所需的人才,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党的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2)体制机制与队伍建设的协同一致。高校管理层要从党委层面高度重视,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大思政德育”模式,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健全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学生工作部、二级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一线专业课教师队伍相互配合,各部门定期沟通交流,共同落实,全校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切实增强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合力育人效果。

在队伍建设上还可探索和推广党建工作队伍、学生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线专业教师彼此融合、相互兼任的模式,如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处等机构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同时“两课”教师也可承担党校教学和培训任务,也可尝试一线教师担任学业导师或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如此不仅可以促进二者在内容上的相互借鉴与互通有无,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党课内容的理论性与思政课内容的实效性,为高校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协同发展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3)目标内容分与方法途径的相互借鉴。高校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遵循新一代高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特征,使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策略和开展方式方法途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协同融合的主动适应性、系统优化性,真正实现“入脑入耳入心”的目标。

学校党校、二级学院分党校与高校“两课”课堂是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力抓手和传播德育理念的显性教育主要渠道。各级党校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其授课内容不应仅限于党的理论知识的介绍,更应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道德观念等核心内容,以隐蔽的形式巧妙地吸引大学生中的优秀份子,潜移默化触发其爱国爱党的热情与信念。而在“两课”课堂上融入党建研究的新理论,介绍党建工作开展的新成果,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和思想保证。

3.以新兴媒体和空白地带为载体,拓展协同育人阵地。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推进,生活园区正在日益替代传统的班集体而成为学生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逐渐通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党团组织及活动渗透进入学生生活园区之中,通过团体影响群体,这样更加容易为多数学生所接受,对于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开展和相互融合而言均可有效扩大覆盖面、极大提升效率。

上述研究表明,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阵地建设上存在过于单一的现象,为了丰富和拓展协同育人阵地,消除空白地带。我们可以发挥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由于网络的普及,推动了新兴媒体的应用,高校学生几乎人人上网、时时在线、处处皆网,这也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阵地。

生活园区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是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融合的全新载体。高校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拓展协同育人阵地,使原来的党建与思政空白地带成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反映诉求与期望、师生之间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唐红文.试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2]穆林.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J].教育探索,2006,(1).

[3]郑倩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创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篇3

关键词:“现实的研究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与实践

以教师为主体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全部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我党所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但在实际工作中,针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从根源上讲,要切实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明确“谁是主体”的问题,应该围绕谁的需求和实际来开展工作。

从理论层面来看,“现实的研究人”是马克思人学的基本出发点,具体来讲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研究人的现实要求及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现实矛盾。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在做“人”的工作,而且是做一个知识层次和内涵修养普遍较高的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让他们“自教自律”比单向灌输和简单说教更容易被接受。

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也亟待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是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问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及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冲击着高校教师的思想和生活,使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变化趋势,在少数教师中甚至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不良现象,从而给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二是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方面呈现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的关注与参与更理性,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等爱国主义色彩比较强烈的问题上;在价值取向上虽能兼顾国家与集体利益,但会更加注重个人的实际利益和成长发展,价值观念多样化、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会更敏感,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三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还存在一些共性的不足及需要加强的方面。首先,相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人员、经费和体制的保证;其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理论学习、思想教育与教师生活、工作的切合度不强;最后,对教师的个性、心理、兴趣、爱好和处境等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等。

为此,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要学会“现实的研究教师”,根据教师的思想实际和利益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教育内容和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引领、思想教育、情绪疏导和行为指导等,使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利益需求,形成正确的思想动机,采取适当的行为,切实形成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1.建立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常态调研机制

人作为有感情、有理性、有意志、有道德的高级动物,有各式各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的利益需求推动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并使人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产生一定的行为。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要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必须了解高校教师的利益需求和思想实际,建立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常态调研机制。在每学期开学、重大纪念活动期间及突发事件敏感期,通过座谈、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注的问题,并适时汇集民意,释疑解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要高度关注教职工的利益诉求,积极为教职工办实事,建立并完善诉求反映渠道,着眼教职工幸福,抓民生工程,促进校园和谐。

2.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

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主要困扰直接影响到广大教师对党和国家、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以及对学校的归属感。所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做到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要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解教师之所忧。特别是青年教师正处于学术和事业的上升期,也处在工作和生活上的爬坡期,面临住房、待遇、职称评聘、科研、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如果他们的后顾之忧得不到有效解决,就有可能会动摇他们的学术信念,影响学校本身乃至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要积极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多部门的合力联动效应,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应定期听取各单位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汇报,研究落实相关措施,切实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宣传、组织、人事、教务、科研、工会等部门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各二级党组织具体实施,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造性地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工作形成合力。

3.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的旨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旨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仍未放弃对高校思想阵地的争夺。因此,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师的头脑,把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不断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就显得尤为必要。与此同时,针对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教师的思想教育方面应该力戒空洞无物的思想教育,将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将政治教育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将晓之以理的理论教育与导之以行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4.切合教师实际,分层推进、多措并举

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学会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的指导,结合教师的年龄、职务、职称、思想实际等,有针对性地推进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要通过高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教职工专题政治理论学习、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新进青年教师的学习培训等,分别搭建形成以处级领导干部、普通教职工、基层党组织、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平台,实现领导领学、专家导学与基层互学、教师自学相结合,形成学校学院、校内校外之间理论学习资源的良性共享机制。在学习形式上,也要着力多措并举,可以通过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建言评论的形式做好全校师生的思想引导工作,也可以以征文、演讲比赛、宣讲、理论研讨会、网络博文比赛、摄影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搭建便于广大师生参与的活动平台。总之,要通过分类分层的教育,真正触及教师的心灵深处,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

指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必须“强化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将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在建章立制、提升管理中服务教师发展;将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一是搭建青年教师理论研习营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熟知到真知,再到知行合一的提升。青年教师理论研习营由宣传部发起成立,青年教师自愿报名参加,旨在紧贴青年教师发展实际、务求增强认同,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并举,通过专家辅导、典型宣讲、专题征稿、参观实践、社会调研的形式,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近两年,以青年教师理论学习座谈会和原著学习会的形式,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郭湛教授、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北京市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团长贺亚兰等专家为营员作多场专题报告。邀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孙茂芳、提名奖获得者商雨佳来校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激发青年教师对高尚情怀的尊崇感。组建两届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我与联大共奋进”宣讲团,于2013年、2014年分别以“我的梦・联大梦・中国梦”和“闪耀联大星,最美北京人”为主题,在学校各个校区开展20余场宣讲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宣讲形式加深青年教师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阐释与宣传、践行。此外,在营员中开展“联大校园看两会”“我读书我存在”“我看联大这几年”“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等专题稿件征集活动,并在校外媒体、新闻网、校报等媒介进行选登,加强营员间的交流学习。引导广大青年教师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国情、社情、市情、校情,组织营员赴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参观学习,增强营员“知北京、爱北京、荣北京”的意识;组织营员赴海淀区政府、海淀区学院路办事处学习参观,增强营员服务社会的意识;组织营员参观了学校新建实践教学中心,增强营员知校爱校的意识;组织营员结合自身专业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研并形成调研成果,在2014年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优秀社会调研成果评选中,学校择优推荐的9篇调研成果,有4项成果获得优秀调研项目一等奖,3项成果获得优秀调研项目二等奖,学校获评“2014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工作优秀组织单位”。

二是搭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平台,以赛促导重培养。自2011年起,学校已成功举办三届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比赛,有200多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比赛。对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前10名的教师给予重点培育,并为每人配备2名优秀导师作为奖励政策。努力把执教能力比赛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打造成团结青年教师的主要载体,输送优秀人才的主要渠道。此外,学校连续两年组织教师400余人次赴北京科技大学观摩学习、拜师取经。在北京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学校师范学院曹颖娜、广告学院戴文俊双双斩获文史类B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基础课教学部袁安锋斩获理工类B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

三是搭建青年教师高层次人才培养、交流平台,助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设立北京联合大学“新起点计划”项目,着力提升学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新起点计划”项目属于校级科研计划项目,主要面向全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旨在资助他们开展科研学术活动、开发学术潜能、夯实研究基础,选拔造就一批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研究基地建设和学术队伍建设。在学校获批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中,学校的青年项目都占到一半以上。同时,学校举办“我与联大共发展”中青年教师发展论坛,让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展示风采,并对中青年教师成长路径规划做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促进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此外,在职称评聘中开通“博士通道”。举办新提任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培训班,培养一批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干部,打造一支对事业忠诚、甘于奉献、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四是搭建青年教工联谊、帮扶活动平台,增强青年教师的幸福指数。学校党委提出“厚待教工”的理念,以真心关爱、真情感动、真诚帮扶青年教工为指导思想,每年组织“三十而立话责任”主题生日会、“玫瑰之约”单身青年交友联谊会、“真情常相伴,琴瑟永和谐”新婚教职工联谊会、“厨厨动人”青年教工厨艺大赛等,增强年轻教职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和事业心,拉近学校与青年教职工的距离,凝聚青年教师的力量,对鼓励青年教师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学校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立足于教师这一“主体”的需求,跟进影响教师思想状况的社会变化,了解教师思想实际和利益诉求变化,尊重教师自身的价值,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激发教师“自教自律”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由“单向灌输型”向“平等交流型”的转向,促进高校教师自由全面发展,助推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J].江汉论坛,2008(1).

[2]柏成华.人本思想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探析[J].思想研究,2015,26(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措施;“十个强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

在第四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上,教育部有关领导充分肯定了上海高校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上海在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力推动了思政课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上海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举措可以归纳为“十个强化”。

一、强化意识:让思政课教师体面工作与生活

上海首先从四个关系中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与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上海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强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领导是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的共识。为此,上海着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在的工作积极性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下发文件并作出四个规定:一是在评定职称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位置的平均水平;二是“量体裁衣”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在评聘中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的特殊要求与工作特点,注重教学效果,将教学实践能力作为职务评审的重要条件,改变以往仅仅以科研作为唯一评价尺度的做法,使评审机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特点相适应。三是制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计划,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与考察。四是设立各种奖项,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每年组织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研修,组织国情考察、境外考察研修,给予思政课教师更多的关爱,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安心从教、长期从教。

二、强化领导:提升思政课社会地位

上海市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体现在五个“纳入”方面。一是纳入“上海市教育十大行动计划”,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德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渗透作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科目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建设,构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体制。二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调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整合社科研究资源,利用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平台开展大中学衔接研究,整合全社会德育研究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德育发展规划,制订了中央1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及《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颁布了《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对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进行整体规划。此外,还制定了“思想道德素质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师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四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经费保障体系。从2005年起,上海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科研等工作。还多渠道筹集和吸引市教育基金会基金,吸纳社会资金,设立若干个德育研究课题,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前瞻性研究。同时,确定硬指标,要求各高校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队伍建设所需经费。五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办学评价体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作为对高校党政一把手考评的重要指标,作为高校党建、文明单位考核、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市精品课程评比体系,要求高校宣传、人事、学生工作部门、教务、教学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强大合力。另外,上海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还体现在各级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情况的的扎实工作作风上。上海市委领导多次亲临高校教室随堂听课,每年的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结业时,市委等领导都亲自到会。教委领导不打招呼直接到班级听课已成为一种常态。有些主要领导跑遍了上海所有高校认真听课,他们以身示范,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起到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上海还先后成立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咨询委员会”、“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从而完善了宏观管理的有效机构。

三、强化规划:以超前眼光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局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视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来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划设计放到极为突出的位置,做到顶层科学规划、系统规划、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性推进、最终周密实施落到实处。第一,上海注意构筑学科发展的支撑平台,充分发挥学科作用,使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成为人才聚集地和资源枢纽,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理论、教学和人才提供智慧支撑。同时,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即凝聚学科方向,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加快核心课程建设,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第二,促进优势互补。组织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定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难点以及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疑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编辑出版研究成果,帮助教师准确把握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海还大力推动高校间的资源互补,充分发挥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如复旦、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上海大学课件制作的优势、上海交通大学的网络教育优势等,同时,由这些高校的专家担任教学协作组牵头人,带动并辐射其他高校同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第三,加强分类指导。开展分层管理,鼓励各高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制度:建立思政课长效与保障体系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市把建章立制作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稳定长期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创新各种体制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机制”,文件规定,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具有博士学位,兼职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不少于两年。

二是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凡不能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教师,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是建立“评估机制”。制订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指标”,委托评估机构,每年定期进行检查督促,2007年,调整了“上海高校文明单位评估指标”中思政课的权重比例与评估内容,与“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指标”有机结合,进行全面评估。四是建立“激励机制”,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想头、有奔头、有干头。让不同层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有发挥才能、施展抱负的空间和舞台。对于领军人物,吸纳进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咨询委员会,隆重颁发聘书;对于优秀骨干教师,为其个人建立名师工作室,提供场地、资金等各方面条件;对于冒尖的年轻教师,设立了“晨光计划”,使得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能。五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机制”,保障有较充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的投入。

五、强化队伍:精心培育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以及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从加强骨干研修入手,着力打造一支专家化的教师队伍,精心培育一批中青年学科骨一干和学术带头人。首先,制订“100十50十若干”的专家化培养计划。2005年,上海结合高校实际,明确了队伍培养的目标,计划通过开展系统化师资培训和专业化骨干培养,力争5年内培养100名左右中青年优秀教师、50名左右教学和科研骨干、若干名学科带头人,使高校理论课的师资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学科成核心。在学科带头人培养方面,

上海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权衡,从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选出20名45岁以下具有潜质的“苗子”,并调动各种资源给他们“吃偏食”,进行重点培养。同时,主动“施压”,给他们“定任务”、“压担子”,促使其快速成长。在此基础上,上海下大气力强化对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学术带头人的培养,选出近50名中青年骨干,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以资深教授结对带教为抓手,通过专题读书、教学交流、委托课题等方式,开展跟踪培养。并为他们设立了专项基金。此外,还聘请国内顶尖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家,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力式,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2006年,上海还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构建了市级与校级两个层次,岗前培训、面上轮训、骨干研修、学科带头人培养四个模块,理论研修、社会考察、学位进修、委托课题、结对带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同时,设立了教师培训基地,对每一位上岗的教师都要开展上岗教育,严格把好准入关。同时,以教育部示范培训为参照,推动全市高校以教研室和课程组为单位开展面上轮训,并以“每月一讲”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方法以及形势发展和政策导向,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养。

六、强化科研:制定各项有利于思政课的倾斜政策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制订了诸多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学术研究的倾斜性的“单列”政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如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科研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实践课题等有关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行项目单列、单独评审、单独检查。并且在阳光计划、晨光计划中单列计划,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中也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在优秀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团队评选中也单列指标。通过资助一个项目、带出一支队伍。通过推出一批成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机制。另外,要求评比重点学科时也要单列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海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指南》,每年编辑一本《上海高校思政课改进教学方法研究论文集》,2008年由上海各学科专家牵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共8本的系列丛书,受到了社会以及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欢迎。各高校也根据本学校实际设置诸多课题,达到了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七、强化课程:以精品课建设为龙头促质量提升

“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市教委要求各高校把思政课纳入校级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并且以精品课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学质量。上海要求各高校3年内至少有2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并优先推荐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评市级精品课。在市级精品课申报中,单列思政课名额。上海市积极组织参加教育部“精彩一课”等精彩系列的评比,如在教育部组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彩一课评比中,上海市统一遴选教师,统一拍摄、统一制作,在十三所获奖高校中,上海占据三席,充分展现了上海的实力。在教育部组织的部级精品课程评比中,上海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两门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

八、强化调研:准确把握学生脉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取得实效,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为此,上海市多年来一直强化调研工作。一是教委、学校等各级领导的频繁调研。二是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做的调研工作。如华东师范大学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新学期开学时对新生进行全方位问卷调查,取得了良好效果。上海在过去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又做到了每两年一次《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研报告》;近几年来,上海先后出版了《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教育研究报告》、《华东地区大学生调研报告》、《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报告》、《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研究报告》等。这些调查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生活、情感等特点,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强调课堂教学,对实践教学相对比较忽略,或者没有做系统周密安排。“05方案”实施以来,上海高校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与价值,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深入地展开了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建立了相应的规范制度,纳入到了教学计划与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如规定本科现有思政课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现有思政课中划出1个学分。这就从课程要求方面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二是实践教学的体系初步建立与形成,明确了实践教学的任务、性质、目标、实践和任务要求,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等。三是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开展了三个层次的社会实践:如包括参观考察等浅层次的社会实践;带着理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调研的较高层面的实践教学;直接参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更好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使思想理论转化为内在素质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等。目前,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寓教育教学于课外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的活动等。特别是上海有宏大而广泛的社会实践资源,这些都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强化试点——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

近几年来,上海特别注重发挥教学改革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这方面,上还有许多大手笔,大动作,同时也取得了大效果。如2008年在上海八所高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大学“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等。这些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推动上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做了有益尝试。上海还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名师工作室,旨在发挥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引领与示范作用。这项工作意义较大,并将在上海高校继续开展。

总体看,“05方案”实施五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思政课教师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精神状态有很大改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外部环境良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在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沪教委德〔2006〕10号:《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2]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

[4]上海市德育中心:《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研报告》.

[5]于海著: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篇5

论文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高层次教育,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教育也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将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结合网络环境,探讨如何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当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环节,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也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些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也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学历和年龄都高于本科生。研究生往往认为自己很成熟了,只要注重于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就足够了,其他方面思想素质的培养就可以忽视了。从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仍然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宏观理论,如《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的开设,而在具体实践理论方面,如何提高心理素质、人际交往、就业指导、人生观指导等方面却没有专门的课程。尤其是最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研究生中每年都有研究生因为学业压力、恋爱失败、就业不顺等原因而走上绝路,从这些屡屡发生的问题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我国互联网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比增长56.2%。互联网现状调查报告中同时指出中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高学历占31.2%,表现出较强的高学历特征。总体来看,中国互联网依然呈高速发展之势,也带来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应该讲,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网站、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它是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的产生以高校校园为空间背景,其作用也集中于高校校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互联网为渠道,以各种网络形式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输送给被教育者,并为其所接受和认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伴随着高校网络文化的兴起,高校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前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内容单调陈腐。

现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形式是现代化的、新颖的,但内容是仍然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新意。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传统的思想理论教育。网站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单向、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导致访问量很低,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沟通功能。

2.没有专门的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目前的组成状况来看,其知识结构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不尽如人意。无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尤其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网络应用均精通的工作人员,同时在网络中也缺乏有着较广泛影响的工作人员。大家普遍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缺乏的要素。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缺乏有序的管理

网络最近几年发展迅速,而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网络道德、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等制度建设均远远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造成了网络法治制度的诸多真空地带。制度的缺欠或失范,容易导致网民的认识难于统一或者行为失范。对于高校研究生来说,仍然缺乏一定自控能力,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容易沉迷网络或者迷失网络从事非法网络活动。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缺乏有效的互动,难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针对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教育模式,更应该积极运用网络文化的优点和特长,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体系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党委集体领导、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导师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由学院党委副书记主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院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专兼职研究生辅导员,具体负责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并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思想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较高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及时处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2.建立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多彩,不能局限于枯燥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创建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融知识型、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采取社会最新的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以网络为载体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3.建立有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目前网络发展速度快,网络文化呈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学习的时间比较自由,缺乏对研究生上网的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引导和规范管理。网络中的色情、暴力、虚假和反动信息难以彻底清除。各种各样的观点、说法,鱼目混杂,难免冲击着研究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很有必要建设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完善的规范研究生上网行为的管理条例,甚至有条件可以通过网络管理部门从技术上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建立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应对措施;高校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也给高校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如今高校的大学生无论是信息的获取还是信息的大部分都是来源于网络,并且随着微博、QQ、微信这些通信软件的兴起,使得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都变成了网络化的交流、沟通。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然而,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信息的传播就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资源,识别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网络信息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难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为了全面的了解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具体实况,课题组特意向南京市7所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本次调查问卷总数为220,有效卷为215,其中文史类调查问卷占42份、理工类调查问卷占44份、医学类调查问卷占44份、农学类调查问卷占43份、艺术类调查问卷占42份,本次调查对象所涉及的专业多达11个,男生人数79人,女生136人。此次调查方法则是采用随机性问卷发放法、个别访谈法和网络调查等研究方法。[1]

2、调查结果

(1)大学生对新媒体资源的使用情况。手机和电脑是时下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主要方式。据调查结果显示,60.9%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和电脑,并且经常使用。有36.7%的高校大学生仅有手机,而只有1.9%的高校大学生只有电脑,仅有0.5%的大学生两者都没有。由此可见,南京市这7所高校的大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采用手机和电脑接受或是传播新媒体信息,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2)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介产物及信息。调查显示,如今高校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介产物就是互联网和手机,手机也成为当下大学生最喜欢使用的电子设备。其次学生喜爱的媒介产物便是电脑和电视。学生使用这些媒介产物获得的信主要是当下的热点舆论话题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2]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开展

1、新媒体时代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电子产物的快捷化信息获取方式受到了高校大学生一致的认可,学生借助于当下的网络工具,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重要的生活项目。而新媒体时代下的一些网络文化信息也改变着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学生在媒体信息的获取中逐渐的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然而,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良网络文化容易给大学生带来错误的思想认知,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3]

2、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学生的兴趣点的捕捉是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微博这样的校园平台,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从教育形式上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一化渠道,进行多元化方式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的利用当下新媒体电子设备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以及信息反馈快的优势,将这些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不断的应用到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沟通,便于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兴趣点的捕捉,从而利用媒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的编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案,强化主流意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是围绕着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而展开的,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更加的直接化和具体化,借助于新媒体下电脑、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节流互动,减少思想政治信息传播的障碍,实现点对点以及心对心的师生交流,学生让教师理解自己思想,教师为学生指明思想上的错误倾向,进一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换为多元化、开放性的网络媒体化的教育空间,将单向的说教变为互动性的交流,实现信息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进一步挖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兴趣点,丰富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题,真正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思想中,让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每一个角落。[4]

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能量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正在上演一场无形的人心拉锯战,通过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的渗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让学生沦为网络拉锯战中的战利品。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主要是受西方一些错误思潮的控制,主要内容有公开的反对马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污蔑和诋毁,企图用网络文化来打压正统的思想文化。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阻止这些不良文化对学生思想的侵蚀,以及对我们国家的诋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学生的发展传播思想上的正能量,让学生不受网络不良思想风潮的影响。为了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正确思想政治文化的沐浴下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新媒体下的网络平台,一些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文化,将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故事运用社交软件进行,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5]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科学技的发展,现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下的一些错误思想文化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蔓延,逐步的改善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当下的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从而针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为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方面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陈延童,张丽玉.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119-120.

[2]魏毅.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1)121-121.

[3]邓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探究[J].青春岁月,2015(6)286-28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篇7

关键词:高校;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045-02

引言:从2010年3月23日至5月12日不足六十天的时间,个别地方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杀人案件频频发生,从福建南平惨案、广西合浦血案、江苏泰兴砍杀案,到陕西南郑幼儿园凶杀案,这些恶性事件都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在社会上影响极为恶劣。2010年5月3号,中央召开了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了当前综治维稳工作的重要性。接连发生的一系列的恶性凶杀事件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当前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状况,在众多的维稳因素中,高校农民工作为一个高校群体,和高校其他群体一样,也是维护和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高校需要聘用一定数量的校外劳务人员,这样一些符合条件和要求的人员就通过一定的程序进入了校园,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农民工进入高校提供了机会。[1]高校后勤集团就成为了部分农民工务工的场所,高校农民工随之产生。据笔者调查,在高校后勤集团,从事高校后勤服务的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工,他们一般都是合同工和临时工,没有正式编制,不能享受高校的相关福利和待遇。具体来说,高校农民工是指从事高校后勤领域相关工作的非事业编的合同制劳务人员,他们在高校中主要从事建筑、保卫、绿化、保洁等技术性含量相对较低的工种。[2]高校农民工己经成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主力军,他们承担了高校后勤集团大部分的服务工作,成为高校校园稳定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校农民工来到高校务工,虽然没有社会人际那么复杂,但也由于陌生的环境以及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使他们在思想和精神上产生了一些问题,存在心理缺失的状况。这些心理缺失经常使高校农民工群体在思想上经常处于矛盾、复杂和困惑之中。[3]再者,由于身份和户籍的问题,他们容易受到歧视和偏见,使他们难以对城市产生归属感,使他们可能自卑甚至产生“城市报复”的心理。[4]因此,做好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尤其是当前校园综治维稳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对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还较为缺乏,理论界主要集中在对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加强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加强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建议等内容对当前加强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几点思考。

一、加强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当然也离不开高校农民工的参与。做好高校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思想上提高他们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群体,从而能更好地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促进高校的校园安全稳定

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是关乎学生教师能否安心学习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5]高校农民工,由于具有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的特点,这就为校园安全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而做好高校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充分实现高校全员育人

高校全员育人是指高校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培养学生的工作。高校“全员”育人也要充分发挥从事高校后勤工作的高校农民工的育人功能,这既是全员育人内涵,也是全员育人的价值导向。[6]高校农民工群体为高校一员,也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实现全员育人的效果。所以,高校要在充分发挥高校后勤姓“教”作用的同时,更要努力做好高校农民工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也是高校育人的潜在教育资源,为高校育人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虽然当前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进入了学术界的研究视野,但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在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

任何一项工作,首先应该从认识上引起重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尽管近几年高校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但认识程度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的情况,大部分高校对高校农民工的管理主要集中在纪律要求和制度管理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关心的相对较少,这就导致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在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

(二)体制上缺乏相应的工作体制作保证

认识是前提,体制是保证。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是:高校执行主体分工不太清晰,责任不够明确,高校各方主体对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承担者在认识上存在分歧,没有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就使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相应的体制保证,从而导致了高校在开展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依据与支持,高校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无人负责的真空地带。

(三)人员上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认识和体制固然重要,但人员是关键和根本。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尚不存在对农民工进行统一管理和教育的组织,也缺乏一支对农民工进行组织管理和教育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况且高校工会也没有把高校农民工纳入工会组织当中,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专业的执行者,缺乏组织保证。

三、加强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高校农民工群体,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做好一个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该了解这个群体的自身特点。高校农民工群体在活动方式上多变复杂,这就决定了对这个群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必须探究其本身特点,根据其自身特点,探究他们的活动规律。因此,高校首先应从认识上重视高校农民工群体,将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并只有利用其自身优势,不断创造出适合高校农民工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由此增强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成立专业队伍,设置专门机构

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应加大人力方面的投入,成立一支政治业务强、高素质的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成立专业队伍的同时,高校应组织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机构。这些专业队伍成立和专门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校农民工解决一定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比如,可以参照“大学生心理咨询室”的模式,在高校校园内设立免费的“高校农民工心理咨询室”,在学生群体中招收具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同学做义务志愿者,通过定期了解高校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分析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建立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加强和改善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出台相关的高校政策文件。首先,建立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机制。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机制的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包括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7]其次,建立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联动合作机制,在高校形成关心高校农民工的良好氛围。高校后勤集团、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应建立协调高校农民工劳动生活关系的联动合作机制,来共同解决涉及高校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再次,建立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各级党组织及相关部门应不断总结和创新高校农民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并形成经常化、实效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最终使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发展实现相互促进,从而为构建高校校园和谐发挥作用。

(四)采取有力措施,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当前,优化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迫在眉睫,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如果没有公正合理的经济待遇环境,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将失去基础。其次,优化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环境。高校应合理引导高校农民工的政治参与行为,调动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通过政治参与这种方式维护他们的自身权益,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合理规范的政治参与机制,规范高校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方式和内容等。再次,优化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环境。高校应加大对高校农民工文化环境的投入,通过举办读书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探索适合他们文化生活的艺术形式,为其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让他们精神得到满足和充实,进而优化高校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五)解决实际问题,给予人文关怀

高校农民工大多从事着苦、脏、累、险的平凡服务工作,为了保障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他们长年默默无闻。[8]当前他们又面临着转岗分流和竞争上岗的双重压力以及新岗位的不适应,更需要高校营造出一个温暖的人文环境。因此,与高校其他群体相比,高校农民工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学校的人文关怀。高校党政部门应多深入他们当中,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多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多为他们办实事,切实为高校农民工办实事,解决他们在高校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丰志鹏(1986―),男,山西朔州人,四川农业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秦自强(1956―),男,四川广安人,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高校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西南大学,2008(4):15―16.

[2][7]陈跃,刘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35―36.

[3]王永益.社会支持与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50―52.

[4]张金英.高校农民工问题及解决途径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07(5):89―90.

[5]赵选泽.关于高校校园安全稳定问题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09(4):140―14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篇8

(一)新常态意识概念分析

新常态概念是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就是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改变我们以往的工作方法,建立起起到常态化工作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各界积极地响应了中央的号召,围绕新常态意识开展了实践工作的理论研究,利用新常态方式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进步。这项新型理念的提出为我国整体经济工作、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指导与提升空间。特别是在高校中为各项工作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作用。

(二)新常态意识工作特点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新常态工作的特点研究工作也是我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们在研究中将其特点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创新性工作特点。在新常态意识工作模式下,其工作内容中创新理念的应用是其工作重点内容。在新常态工作推广中,各种新的工作理念、方式、技术的应用,是新常态建立与推广的重要保障与基础,也是高校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二是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模式。除了创新工作的开展外,常态化工作的建立与执行也成为我们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突击性工作,而是需要建立在连续性、可持续性的工作模式上,最终形成新的工作常态化模式。这种常态化工作模式建立,会为思想政治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支持。

二、新常态意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探析

在新常态意识指导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思想政治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主要内容,开展了其发展研究实践工作。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新型阵地的建立与维护

在新常态建立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新型阵地的建立与维护工作。所着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信息环境的复杂,其工作中遇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型媒体中对思想工作的影响就属于这一情况的重要表现。这种这种复杂情况的出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这种情况下,高校管理人员应积极的结合新常态意识,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做好思想政治新型阵地建立与维护,以战略视角应对这一问题。在实际的作中,我们应该结合技术方面优势,建立起以计算机与手机社交平台为宣传阵地的思想政治战略阵地平台。如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手机平台建立思相政治交流平台利用高校师生对于网络社交活动的兴趣,提高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兴趣。这种战略阵地建立与维护的开展,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新常态方法提高高校内对思想政治认同感

我们在新常态模式下,需要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特点,利用新的工作理念和模式积极地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这种提升工作就是以下两点。一是做好新常态下宣传工作,改变以往理论宣传与政治口号宣传结合的方法,利用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原创音乐等模式,促进学生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二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改变以往说教的工作模式,利用讨论、交流、辩论、实践活动、实地考察等新型模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利用新的工作办法提高学校师生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

(三)做好新常态的理论学习研究工作

为了更好地在新常态意识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社会主义思想工作理论内容,开展理论研究。其主要的工作方法包括了以下两点。一是结合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优势,将这种优势带入到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二是利用高校的思想研究优势,围绕新常态理念等重要思想精神开展长期研究工作,做好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这一工作与高校日常研究、教学等结合起来。

(四)建立新常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责任管理

为了做好高校新常态意识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高校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结合实际工作,建立新型的工作领导责任制。这种责任制包括了以下内容。一是建立明晰的领导管理责任,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支持。二是明确监察责任,利用监察工作确保新常态思想政治工作群面进行。三是确定协调责任,利用协调工作做好新常态思想政治工作的交流与沟通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

作者简介:付耀霞,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马洪坤,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张晓辉,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徐艳梅,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206―03

思想政治学界尽管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理解上有偏差,存争论,但在主流话语语境下,一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动者、组织者、承担者和实施者,既可以是个体(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也可以是群体(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1(p157)。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占主导性地位,起支配性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即劳动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切实认可,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是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从机制人手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的必要性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不仅是革除现有的绩效考评机制不能有效调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客观需要,而且是我们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1.它是革除现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弊端的需要。所谓绩效,是指一个组织所属成员完成某项具体任务以及完成该任务的效率与效能。考评则包括考核和评价两个方面:考核具有客观性,侧重于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评价;与考核相对,评价具有主观性,侧重于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评价。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考评呢?其实就是指:为了达到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运用一定的考评指标,参照统一的考评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尽可能作出客观评判的一种认识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高绩效才能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成效。但综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的考评现实,还存在诸如考评主客体不分离、考评目标不明确、考评指标不系统、考评方法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重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考评机制。

2.它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的需要。科学化与专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里内隐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使其具有主人翁的精神与责任感。

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建构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考评机制无疑是基础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存在问题的症结是效能方面,即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功能虚位”问题2。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积极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现有的绩效考评机制对此不仅无所助益,甚至还成为障碍性因素之一。对此,我们应该强化考评出绩效的意识和行为,重构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3.它是改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如何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核心问题再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固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高校广大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主体性没有被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出来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其根源正在于现有的绩效考评与现实相脱节,不科学、不合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复杂劳动,其“务虚”的工作特点决定其工作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在短时间内难以明显表现出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如同规律,在你没有违背它时,很难感觉到它的存在,一旦疏忽,其代价必然是惨重的。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始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其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优劣。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工作的意义和创造的价值,把建构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之一。

二、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时,只有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才能发挥绩效考评的真正作用。

1.方向性原则。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考评机制首先要坚持方向性原则,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导向,这是由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要坚持并体现社会主义的方向性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引导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科学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考评本身就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遵循科学性要求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劳动绩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难以全部精确量化,而我们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进行考评时,需要借助以往的经验来作判断,这就必然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坚持调查研究,反对主观武断,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工作成效。

3.差别性原则。差别性原则主要是指考评结果的差别,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考评结果的等级要界限分明,不能“一片优,其余良,没有差”,也不能是“领导干部优,普通政工差”;另一方面,要根据考评结果的不同,在工资、晋升等方面体现出明显差别,使绩效考评带有鲜明的导向性和

激励性。

4.公开性原则。也称透明度原则。在进行绩效考评时,有必要使绩效考评客体对考评活动的开展、考评标准的制定、考评程序的过程有所了解。除此以外,还应特别强调,要把绩效考评客体――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作人员,他们的考评结果都要公开,这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民主的重要手段。

5.反馈性原则。反馈性原则要求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考评之后,不仅要公开,更要把绩效考评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本人,作出解释性说明,并就发展与改进提出建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了其再接再励和改正不足;另一方面,还有助于防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中出现的偏见以及种种误差,从而保证绩效考评的公平与合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的建构思路

“机制”这个术语现已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得以广泛使用,在一般意义上,其主要指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运行方式。我们只要根据客观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合理设置,就能发挥机制所具有的对立统一、结构转化功能和机制功能大于或优于其构成主体功能之和的“三大运作原理”3(p4―6)。因此,我们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的思路就是要着眼于各构成要素的科学设置,即主要解决考评主体、考评客体、考评目标、考评指标、考评方式、考评结果等问题,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1.考评主客体要分离。考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的行为主体,考评客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的行为客体,也就是高校一切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包括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从广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的对象既包括高校的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大学生,还包括其间的整体运行状况等。我们之所以要专门强调考评主客体的分离,主要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包括了高校领导干部,其既是考评主体,也是考评客体,这种特殊的角色、地位正是现有绩效考评所无法应对的棘手问题之一。只有考评主客体相分离,在考评的过程中,才能避免高校领导干部“教练员兼运动员”的不正常现象。

2.考评目标要明确。绩效考评的目标是指导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的基础。高校每年都会进行年终考评,基本上是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写出工作总结、年度鉴定等等,写的内容也大多是政治觉悟、思想态度和无关痛痒的优缺点,这些都难以精确衡量,再加上没有有效的考评组织,因而常常流于形式。我们应当明确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机制,其目的决不是为了考评而考评,考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我们主要是以绩效考评为导向,调动起包括党政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的主体性,克服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避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3.考评指标要全面。考评指标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实施考评的重要依据。设定科学的考评指标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正确实施考评的先决条件,尽管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的客观性。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从事的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其工作绩效不能也不可能全部量化为一定的考评指标。总体来讲,主要指标包括:“组织管理,包括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作用、工作调研、经费投入等;经常工作,包括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教育、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德育工作、宣传舆论工作、特色工作;工作成效,包括办学方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先锋模范作用、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成果等。”4(p117)

4.考评方式要多样。从纵向的角度看,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过程中存在的短期行为,我们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的考评以短期和周期的方式结合起来,也就是在月评、季评、年评的基础上周期化,这样可以增强不同主体间的可比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责任感。至于周期长短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一届大学生为一周期,高校领导干部则以一届任期为一周期。从横向的角度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的考评要把上级考评、同事考评、学生考评和自我考评很好地结合起来。因为各种考评的依据是从各自的角色和渠道掌握的信息来作出评价的,建立在对作为考评客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信息丰富、全面的基点上,结论会更有信度、效度。当然,具体权重比例可以视情况不同而作具体调节。

5.考评结果要有别。原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的一大弊端就是考评结果平均化,尽管受制于每次优劣比例,但它可以通过时间来弥补出现“今年我、明年你、后年他”的“新大锅饭”。正因为人人都能得优秀、评先进,致使依据考评结果奖惩规定逐渐形式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普遍具有“搭便车”心理,考评机制也就违背了原本具有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初衷。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考评结果“实化”,也就是要把绩效考评的结果通过奖惩、赏罚、升降等形式表现出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绩效作出客观、全面、有效的考评,也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绩效考评的原初目的。

参考文献

[1]靳诺,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贺长力,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功能虚位及对策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05,(9).

[3]沈荣华,政府机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篇10

《教育与职业》:请问《意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定出台的?

黄文渊: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目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六成以上,他们与学生年龄接近、沟通互动较多,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很大。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因此,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2012年1月,在会见第20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代表时强调指出,要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2012年6月,在部分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高校党组织要切实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来抓,关心青年教师,及时掌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全面进步。在今年五四重要讲话中,又对包括高校青年教师在内的广大青年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五点希望。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决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统一部署。

2012年2月,教育部组成调研组,在北京、天津、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四川、重庆、河南、陕西等14个省市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调研,百余位省级教育工作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高校党委有关负责同志和高校青年教师代表参与了调研座谈。在此基础上,中组部、、教育部组织起草了《意见》初稿,先后在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推进会、全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第21次全国高校党建会等会议上广泛征求各地各高校意见。今年年初以来,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第21次全国高校党建会部署,进一步丰富完善,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形成《意见》。

《教育与职业》: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学校发展未来、关系人才培养未来、关系教育事业未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请介绍一下《意见》的定位和主要内容。

黄文渊:《意见》与《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共同构成指导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文件。

《意见》包括七大部分,共16条。一是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从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丰富政治理论学习方式等方面,就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提出要求。三是就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作出部署,要求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四是明确提出要加大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好青年教师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发展党员质量,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五是提出要努力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大力开展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六是着眼于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就关心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等方面提出要求。七是强调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落实工作基础保障。

《教育与职业》: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思想引领、强化师德建设,《意见》就此提出了哪些要求?

黄文渊: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培育优良学风,引导高校青年教师自觉抵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倾向,志存高远,不慕虚名,静下心来倾心育人、专心治学。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重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要深入、持续开展,不能走过场。要充分运用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作用,邀请高水平专家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信度和效度。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不断丰富学习方式,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通过建立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实现教育学习目标。

强化师德建设重在激发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意见》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学习师德规范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要完善师德评价内容和方法,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失德失范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激励青年教师爱岗敬业。

《教育与职业》:不断提升发展党员质量,是当前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请问就加大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力度,《意见》提出哪些具体要求?

黄文渊:要着眼于做好青年教师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思想入党是一辈子的事,要在青年教师入党后持续开展教育工作,持续增强青年教师党性修养,持续提高青年教师政治素质。教育工作要突出长效性、专业化,以培训为主要手段,以党校为主要渠道,定期制订青年教师党员培训规划,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同时,《意见》对每年面向青年教师党员开展的集中教育学时也作出明确要求。严格党员管理,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尤其要注重日常管理、严格组织生活。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正面引导,通过树典型、立标杆,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高校青年教师关注自我发展,同时也注重社会参与,要针对年轻教师群体特点,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发挥青年教师党员主体作用,提高青年教师党员的党内事务参与度。

要着眼于提高青年教师发展党员质量。高校青年教师是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希望,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力,要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尤其要重视在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留学归国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注重把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青年教师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培养,充分发挥党性观念强、业务水平高、在青年教师中有影响的党员专家教授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作用。在发展党员时,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考察青年教师的一贯表现和对重大问题的态度,严格把好党员入口关,切实提升青年教师发展党员质量。

要着眼于发挥教师党支部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在队伍建设方面,要选好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从优秀青年教师党员中选拔党支部书记,注重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党支部书记履职能力。在支部设置方面,要根据青年教师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按照便于有效开展工作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党支部设置方式。在支部作用发挥方面,要致力于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不断丰富支部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不断增加党支部吸引力凝聚力,有效提升党支部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教育与职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丰富方法、拓宽途径,《意见》就此提出哪些要求?

黄文渊: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研究时代新情况和青年教师新特点,丰富方法、拓宽途径、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善于利用社会实践、师生互动、网络教育服务等多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

要开展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教师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选派青年教师挂职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推动青年教师深入基层参加生产劳动,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

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要健全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完善有关聘任、管理和考核制度,落实相关待遇。

要创新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青年教师对自身网上言行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提升运用网络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