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十篇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十篇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5:33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1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90-02

教育为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受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影响,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新人。家庭不仅是一种血缘关系,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伦理关系,同时受到法律的保护。家庭教育功能与家庭不可分离,也使它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长期性、连续性、复杂性、全面性、针对性、潜移默化性、随机性、继承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虽然不同研究领域对青少年的界定有所争议,但是心理学关于青少年的研究对象大多处于初高中阶段。对于青少年的年龄范围我们大体规定为11、12岁开始到18岁左右结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不仅需要家庭提供物质供其生理发展,也需要父母在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方面做出正确的引导。

家庭教育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共同决定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家庭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场所,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一)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保障

家庭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物质基础,满足其生理需求,保证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满足青少年情感需求,影响其性格形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奠定了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教会子女说话、行走、为人处世的方式,在社会生存下去的法则。所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得以成长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关键。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决定了青少年最早接受的教育来自于父母。家庭教育最早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会潜移默化地留在子女记忆中,子女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个体品德和个性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印象最深刻,影响最长久。家庭教育不仅是子女接受的最早的教育,也是子女社会化的途径之一。

(三)家庭教育持久地影响青少年成长

家庭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最持久的教育。系统的学校教育虽然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连续进行的,但与家庭教育相比,还只是人生整个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个体从出生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尽管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与父母的产生距离,由于血缘的联系,家庭教育的影响还会持久地发挥作用。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虽然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小不一样,但始终伴随着个体。

二、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不当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因为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往往使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骄横、自私而又脆弱的性格。家长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其教育行为常表现为: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分宠爱,使子女缺乏独立性,成为子女身心发展的障碍。

(二)家庭教育条件的不平衡

不同家庭的家庭教育条件不同,有的家庭氛围好,亲子关系融洽,父母教养方式合理,对青少年的成长自然是有利的。但是,有的家庭教育观念偏差,甚至不重视教育,或者父母离异等,这些不利的家庭教育条件都会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

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教什么,如何教,主要取决于家长。而家长的水平是有限的,这必然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另外,家庭教育易受感情的影响。父母感情用事或表现为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这都不利于青少年成长。

三、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建议

(一)家庭方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心青少年全面发展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中,道德教育居于主导地位,他认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首先都必须是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当今社会,由于升学的压力以及德育成果的滞后性,虽然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但是往往更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所谓“成人才能成才”。

第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家长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其良好性格。为了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家长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2.选择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科学教育

第一,尊重子女,维护其自尊。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归宿是让个体获得幸福生活,这也是人类一切教育目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尊重子女的权利,会使子女在成长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学会平等和关爱。同时,子女在受尊重的前提下,还能够拥有自信,愉快地创造自己幸福的人生。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郑重告示:尊重儿童权利是每一个家长的职责。个体在成长时期,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和关爱,成年后他们也会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在他们做父母以后,也就自然会尊重他们的孩子。这是社会价值观良性循环的必然结果。

第二,恰当施爱,培养其独立性。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但是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子女成长。日常中除了满足子女的正常需求以外,对于过分的要求应当以恰当的方式拒绝,不能用粗暴的方式解决,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力所能及的事,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青少年独立、坚强的个性。

第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成长中的青少年,喜欢模仿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我国古代以来提倡躬行身教,榜样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说明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家长是子女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以身作则对子女是最无声而有力的教育。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互尊互爱

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就像无声的语言,既是促进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和实现和谐亲子关系的前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第一,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不仅要遵循人际关系的一般原理原则,更要处理好爱情、亲情、友情和社会情感的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应当是爱情型,平等互助型,分工合作型,一体建设型的。夫妻关系对子女的教育意义在于:通过夫妻关系,子女认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态度、美好情感,为其奠定道德基础。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互信互谅,互相关心理解体贴,尊重人格独立这种高尚、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子女的精神力量,也会成为子女的精神财富。另外,夫妻关系影响亲子关系,还影响子女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二,建立良性亲子关系。“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于不能说是哲学。”亲子关系是人生的一门哲学,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建立良性亲子关系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发展水平。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中享受被爱,同时也学会爱人。

(二)社会方面

1.依托社区组织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是目前三大教育板块中最薄弱的一块,要想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素质。依托社区组织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一条捷径。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利于家长正确施教。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以社区为依托,聘请社区内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或教授,担任家庭教育的指导,面向社区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还可依托社区内成功的家庭典型,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2.设立家长学校,规范家庭教育

政府机构可以建立网络家长学校或实体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给予家庭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从实践的角度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可将家长学校与优生优育政策结合,同时与正在实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到一起,制定相关规定和计划,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家庭教育的地位日益显现。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佑兰.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黄乃毓.家庭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3]夏扉.论家庭教育的特性及其教育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来,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弊端与不足,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同时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部分特殊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父母对其实施的补救措施和教育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康复情况及后续发展。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了解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能够有效的反映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庭教育与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与障碍,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对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学龄特殊需要儿童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同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由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重点在于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会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观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资源、家庭的关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内容。家庭资源方面设计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规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和学习方面。家庭关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不过还要包括家庭以外的亲戚、社团、同事、社区人员、专业人员的系统。近年来,亲子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是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长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家长也是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拥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有他们自己一套运用于校外学习情境的课程和教学风格,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想要获得校内外充分的潜在的学习体验,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紧密合作。

(2)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情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专业人员试图帮助儿童学习的时候,经常向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比家长更关心儿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唯一的一个成人团队,在持续教育的所有进程中:在儿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员。我们应该树立以一种持久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某些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限,校外时间可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们兴趣的培养、动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纪律与规则的训练。需求的产生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甚至忧虑及压力的出现等。

三、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要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就必须考虑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客观困难。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都不容乐观:

(1)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们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了解儿童所有的习惯与爱好,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无法接触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质低等这些因素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积极、教养方式有待改变。在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中,亲子关系成为重点。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剥夺而致使儿童早期经验的缺乏,如缺乏母爱、缺乏社会性接触、缺乏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其他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无组织的支持,缺乏指导或统一的指导。

四、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家长通过学习理论,可以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就不会盲目的采取不当方法与措施教育儿童。同时家长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制定合适的家庭教育计划,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

(2)改变家长的不良态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素。加大传媒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向家长讲授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经济能力低的情况,主要是指解这些家庭家长的就业问题,这样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所需的费用。

(4)相关教育部分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将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左玉婷,卢珊,周芸芸,曹梦希.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3

摘要:现代教育提出的和谐教育理念,其主旨就是透过调节各种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关注孩子心理,注重榜样示范,讲究德育策略,提升孩子的能力,使孩子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 和谐德育 教育理念 

 

一、课题主旨 

 

现代教育提出的和谐教育理念,其主旨就是透过调节各种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它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奠基作用,其教育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优劣、国家民族的兴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要关注孩子心理,做好良师益友;要注重榜样示范,强调潜移默化;要讲究德育策略,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孩子处理德智、人际、身心等诸方面关系的能力,使孩子在文化素质、道德质量、社会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题探究 

 

构建家庭和谐德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教育的基本工程,是实现“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它包括家庭美育、德育、家庭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指导、健身指导等,透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伴随孩子们一起走在人生旅途上。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一)制定下发研究课题形成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四平市教育局的安排,确立了以“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经历教育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立项工作,它作为构建全新的德育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引领德育工作方向,深化、拓展家庭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根据不同校情、班情制定课题内容,开展课题立项、实施工作,并积极开展经历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案例分析等,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 

(二)建立家长联席会制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家长联席会即在学生家长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长组成,设会长、副会长和各位会员,共10人。工作职责是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科学监督者,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帮助学校解决学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办好民众满意的学校献计献策。家长联席会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并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十佳家长”评选活动。透过家长的参与,力争实现教育全方位和优质化的要求。 

(三)采取措施普及家教知识。要求各校做好收看省教育电视台每晚20:09分在“亲子港湾”栏目播出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讲座和案例分析节目的工作。特别是通知学生家长进行收看,并要为省家教工作提供案例、话题。充分运用《家教指南》等刊物宣传家教知识,聘请北京专家、“知心姐姐”到学校开展家教知识专题辅导,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家长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并要求各位老师,尽可能多使用网上通讯工具,如qq、博客等与家长联系,勤沟通,勤反馈,建立对学习成绩较差、纪律较差学生的帮教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家长学校”开展工作。省教育厅和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联合建立的“网络家长学校”,主要开设教育新闻、名师名校、学生乐园、德育阵地、心理导航、专家在线和家教通等内容,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空中”教育网络体系,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途径,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形成“家校合力”的重要载体。 

 

三、课题研究发现的问题 

 

成功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不同,有很多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给了我们以启示:昔日“孟母三迁”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爱迪生,因为母亲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而成就了一生的发明;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和法国的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均是因为继母的影响;第29届北京奥运会被誉为“外星人”的菲尔浦斯虽然从小患多动症,也是因为母亲对他的不离不弃,最终成为一名游泳名将;中

编辑整理本文。

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因为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些成功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目前,在学生的德育发展中明显存在着“5+2=0”(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5)的现象,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严重妨碍和谐德育建设。家长期望值太高、家庭教育内容萎缩、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监护人素质不高等等,不仅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阻碍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突出表现如下: 

(一)教育方法不当。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现代家庭中孩子少,独生子女多,一个孩子自然成了中心,成为三个家庭的宝贝,不问青红皂白一切满足,结果是造成六个人养了一个小地主,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在物质上,只要孩子需要决不打折扣,由于溺爱,自然造成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懒惰、自私等坏毛病,子女世界观形成后的坏毛病真的改不了了,家长才感到伤心,但为时已晚。 

(二)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不信任孩子。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质量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剥夺了他们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自立和信心。 

(三)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使孩子没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受到不良习惯的熏陶,久而久之,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扭曲,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导致犯罪。

四、家庭和谐德育的对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这两个“第一”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古语有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最早形成的便是家庭教育,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积累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承。一个人呱呱坠地后感受到的最初温暖来自父母,父母与孩子之间从此建立了亲子关系,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将对孩子的终身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中许多个案证明家庭和谐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理念、未来成就。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和谐关系,是父母成为孩子成长与发展中遇到烦恼时候第一可信赖的倾诉者,家庭也就成为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才会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在今后的家庭和谐德育研究中,我们将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针对性和灵活性。家庭教育相对学校来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学校是专门传授知识、培养人的场所,侧重点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展以群体定向为本的学生品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群体,老师抓的是学生共性的东西,很难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而家庭教育则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虽然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可以进行品德教育。这由于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关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示范性,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家庭对未成年人来说,好比一个“磁场”,孩子生活在其中,会不由自主地接受影响和熏陶,不由自主地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家庭德育的实施,不是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社会交往中,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也就逐步形成了。另外,透过模仿家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导之以行。 

(二)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家长要意识到,家庭德育是造就孩子未来的最简捷、最易见效的方法,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成长的关键。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用一颗孩子的心来对待孩子,要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并学会倾听。 

(三)关注孩子心理,做好良师益友。据调查,目前“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孩子健康的含义,更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加强学习,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同时家长的引导是培养心理健康孩

编辑整理本文。

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家长明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和“一味的迁就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理念之后,关键是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孩子的心理疏导: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特别是对特殊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现的情绪反复、行为多变要有心理准备。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四)注重榜样示范,强调潜移默化。“幼则束以礼仪,长则教以诗书”,是我国古代的家训之一,说的是孩子小时候先进行品德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大一点再教他读书学知识。有些家长责骂孩子时,常常会横眉怒目、大发雷霆,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语言。这种不考虑孩子感受、不尊重孩子的伤害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不仅语言要文明,还要戒掉酗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化环境的感染力和家长的表率作用。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原则实践一、高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2013年4月,接连发生的3起在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再一次将学校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人在声讨学校教育的缺失,在痛斥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殊不知,学校教育只是大的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老师,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父母的教育代表的是家庭教育,教师的教育代表的是学校教育,这两种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美国的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了共同责任的概念。“共同责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向对方利益的承诺,为了认真承担责任,家长和教师愿意保持紧密联系和互相支援。“共同责任”确认了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长的责任,家长和教师互相协助以履行教育的责任。

可是,在现实的高中教育中,却有着几种家校关系的不良表现。

(一)彼此对立,相互抱怨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倾向,学校埋怨家庭没有打好孩子的性格基础,家庭埋怨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导致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二者的关系陷入僵局甚至是对立。

(二)逢迎依附,丢失自我

家长认为,教师是以教育、教学为职业的人,他们懂理论,有经验,孩子的教育就应该交给学校。这样学校教育的地位被无止境的提升,家庭教育处于逢迎学校的被动地位,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延伸。家长消极的期待着老师的正确建议。老师依自己的计划办事,而家长则看对方的颜色行事。同时家长还认为,孩子的幸福掌握在老师手中,他们勉强而小心翼翼地处理和老师的关系,害怕与老师有不同意见,得罪老师,而使孩子受到委屈。

(三)越俎代庖,误人误己

学校教育将家庭教育的职能全部揽下来,学校教育的职能无所不含。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吃喝拉撒,从早到晚的生活全部由老师负责,老师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既使自己不堪重负,代人受过,又使家庭淡化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二、高中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几个基本原则

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并与社会教育相统合,形成新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已成为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必然要求。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一)把“心理健康第一”贯穿教育始终

由于我国长期不正确的成才思想和社会竞争加剧造成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忽视身体素质,独生子女缺少朋友而感到孤独,社会适应性差。面对挫折和竞争不能正确的看待,不会合理的调节,造成了很多问题学生和悲剧的发生,给教育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二)把培养良好个性作为教育的根本

所有的教育都应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出发,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对新事物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新。作为老师和家长要能对此给予尊重,并努力让自己与时代同步发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根据孩子的能力、气质、兴趣和性格,培养孩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

(三)提升家庭教育在个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从思想上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在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对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有无法取代的意义。而学校教育只是个体教育的一个部分,接受了学校教育并不是个体教育就结束了。

(四)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使二者产生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职能并不能完全划清界限。老师所掌握的先进教育理念也应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学校教育的效果能否实现,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二者思想一致,会产生合力,可以使学校教育成果更加稳固和持久。若二者方向相反,则会使学生不知所措,会对学校教育起到反作用。家庭教育的职能完成情况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职能的完成。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家长会制度

目前的“家长会”大多以学期为单位举行,往往都是班主任唱主角,家长基本都是“听众”的角色。笔者建议:家长会应一个月一次为宜,时间不宜过长,要事先确定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会后应就会上提出的问题走访学生家长,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实施,并将实施结果代入下次家长会。

(二)大力发展家长学校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开展一次家长学校的活动。学校根据近期的教育活动安排主讲教师和主题,然后再由家长自由提问和交流。家长学校这个组织的完善,为家校联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的平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很多疑问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建议。

(三)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

笔者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在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时,邀请家长参加开幕式的仪仗队,参加班级的跑操比赛;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听课,一起打扫寝室卫生,一起在食堂排队买饭,一起打开水;组织亲子春游,亲子K歌比赛……家长通过这个活动,看到了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能力,了解到了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可以让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四)重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要提高家长搞好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光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产生足够的积极性。

教育家马卡连科在《家庭和儿童教育》中曾这样写道:“爱是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东西。”只要老师用自己的真诚让家长理解这一点,他们就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理解严和爱是统一的。只要真心付出,就能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五)重视教会家长进行家教的方法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5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工作家长素质党的教育方针瓦房店市学校工作整体构建教育内容创新认识

一、贯穿“一条主线”

我们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父母与孩子有着血肉的关系、亲情的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和谐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有的家庭还延用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性;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缺乏系统性,经常表现出的形式有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缺失错位等等。抓住了症结,为我们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们开展了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为主题的专题性家教指导,改变了以往单纯为家长搞讲座的形式,让孩子与父母手拉手、肩并肩走进教室,听取培训指导,进行互动交流。一场场以和谐亲子关系为主题的指导培训应运而生,譬如,《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播撒心中的爱,让教育因爱而美丽》、《无悔的青春应当这样度过》、《怀着一颗平常的心为孩子减压,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争光》、《德商培养先过家庭这一关》等。几年来,大连市、瓦房店市的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培训家长和学生共计百余场,受教育达8万多人次。

二、抓住“两个关键”

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抓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初中学生家长的指导与培训。

我们把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作为指导与培训的关键,其原因在于,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早期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地家庭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设置若干个主题对家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如“观念决定成长”、“好父母,好孩子”、“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等。

对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更加关键,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疑虑,面对孩子身心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许多家长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我们潜心研究初中生青春期的成长规律,针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认识青春期的知识,让家长和学生懂得处理好几个关系对顺利度过青春期的重要作用,即处理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同伴间的关系,进而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和谐、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人生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四个侧重”

一是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培训,侧重于学龄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尊重。

二是小学阶段的家长培训,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自立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卫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等。

三是初中生家长的培训。面对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自我意识强、成人化行为倾向等,侧重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是普通高中学生家长的培训。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本趋于成熟,渴望并憧憬美好的生活,有与之俱来的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并有为之去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和热情。侧重要求家长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采取“五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家长,我们采取与家长面对面培训指导的方式。

第二种形式:小学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培训与指导。因为这几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培训指导,便于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有利于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第三种形式: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我们发挥家教专家的引领作用,教育局组织的讲师团从宏观上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与指导;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和学生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讲师团的培训指导和家长学校工作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为一体,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家庭教育格局。

第四种形式:家长走进学校,教师走进家庭。我们每所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尤其是让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节假日,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学困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细致了解家庭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

第五种形式:通过艺术教育表现形式,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我们以家庭教育为素材,自编诗歌、创作歌词、自己谱曲、制作miDi、排演剧目等,在全市学校和社区中巡回演出,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增强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五、体现“六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忧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意识,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如创作歌曲《父爱如天》、《不尽的母爱》,在学生中作为校园歌曲传唱;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缺少母爱,缺少父爱,我们创编了歌曲《呼唤》,在家长中流传,使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

瓦房店市共有206所学校,中小学生10余万人。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对上万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出来自900多个家庭出现的教育个案问题,筛选出来120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为了有针对性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大连市级、瓦房店市级现代家庭研究会会员和讲师团成员的作用,大连市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5人成员中,瓦房店市有1人,大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10人中,瓦房店市有2人,瓦房店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10人,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发给每个成员,作为家庭教育研究、培训、指导的课题。也就是说,家长和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指导,满足了家长“订单式”家教需求。指导者高屋建瓴、驾轻就熟,每一次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都是心灵的对白、心灵的震撼。指导者以家长的身份、学生的心理、自身的经历,以通俗易懂的哲理、感人至深的例子、震撼心扉的交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贴近家长的心理,引起家长和学生强烈的共鸣。

学校的网站开辟了“家庭教育绿色通道”,开通了“教师博客”,家长通过与“教师博客”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二是感动性:感动是什么?感动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最理性的心理活动。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教育一旦有了感动,受教育者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理性的人、真诚的人、会爱的人。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始终贯穿着感恩教育,体现着感动的情结。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们不仅整理并引用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家教案例,而且发掘了身边更多的家教案例,通过案例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方法和规律,体现感动性,提高实效性。共计整理出20大类型、500多个家教案例,并出版《瓦房店市家庭教育经典案例选》。

我们把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诗歌、歌曲、课本剧、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感染着家长和学生。我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青春是什么”、“父母的心声”、“孩子的心声”、“单亲孩子的呼唤”、“不尽的母爱”、“父爱如天”等。我们采取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搭起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理解的桥梁,父母和孩子在感动中,拉近了距离,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为培养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我们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孝心体验中学会感动、学会孝敬,丰富传统美德内涵。我们也要求家长每天至少有一次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我们给孩子留道德家庭作业,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一个月给父母写封信,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对父母的感受;父母的生日,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父母工作、生活的辛劳,唤起了学生的亲情,培养了学生尊重、感恩、孝敬亲人的情感,增加了家庭的亲和力,学生从关心最亲近的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每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的关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讲座后,讲座者要求所有的孩子面对父母说一声感恩、感激的话,讲座者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异口同声、发自心底地喊出“妈妈、爸爸,我爱你!妈妈、爸爸,辛苦了!”孩子们和父母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感人;有的孩子十几岁,从没有说过“妈妈、爸爸我爱你”,当父母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孩子从心底间流淌出的真情时,在座的所有父母都泪流满面;没有相邻而坐的孩子和父母,离开会场后,都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肩并肩地相拥而去……

三是实效性:家庭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体现在实效性上。培训和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创新了家教思维,使家长系统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家长自觉的家教意识和家教行为,并付诸于实践。

我们利用重大事件和传统的节假日,在家庭教育中融进道德教育。2008年清明节,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解家族历史,传承优良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求家长向孩子介绍家庭的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从而再现了民族的复兴史。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调查报告、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健康文明的民俗教育,倡导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学生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缅怀先烈和前辈。我们通过评选“十大孝星”和“优秀家长”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指导父母要做合格的家长。这些做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教育》、“人民城市网”和“民心网”纷纷刊发了我市的做法。

四是一致性:教育的一致性原则要求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统一。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要理解、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学校和老师也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家校协同,共同架起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座谈会、家长接待日、家长进课堂、开放班会、问卷调查、致家长一封信、老师校长家访、成立瓦房店市家长委员会、创编家教小报、家长讲坛等,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

五是系统性:我们针对不同年级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系统地开展家庭教育。组织编写了家庭教育参考资料,主要有四部分内容,即做父母的修养、父母教育孩子的任务、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父母教育孩子的案例精选。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6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體,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未成熟,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极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二、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2.家长榜样的影响。教育学、心理学中提出: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

3.教养方式的影响。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是促发子女产生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会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这种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三)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也有重要的负面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打骂动粗、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对子女缺少一定的关爱。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

(四)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最亲密的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发展,价值观念的取向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心理成熟。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一)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广大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肩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针对小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要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家长积极引导,克服小学生的错误心理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7

一、当代成人家庭教育的特点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受教育、学习和交流成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普遍现象,家庭成员出于彼此的利益和亲情,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指导的程度更高,长辈不因成年晚辈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而终止家庭教育行为,晚辈也不因自己年轻而不关心长辈的幸福等家庭教育活动,成人家庭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成人教育、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大有可为的组成部分。当然,成人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但不同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成人家庭教育是成人教育,但不同于成人学校教育。下面,从成人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比较中,探讨成人家庭教育的特点。第一,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来看,成人家庭教育中的当事人都是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是具有各种法定权利和义务的公民,他们心智和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或已经成熟,有能力和资格独立决定或基本决定自己的学业、事业、职业、婚姻和生活方式,有的人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财富;而在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中,受教育者通常是未成年人,他们心智和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甚至不能独立生活,需要长辈抚养才能生活,而作为未成年人家长的父母等长辈比子女后代的身心素质发育成熟得多,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第二,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成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虽然有血亲或姻亲关系,但是通常没有抚养与被抚养或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双方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基本上是平等的协商关系,一方不强求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且,成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不固定,某位家庭成员在一个议题上是教育者,而在另一个议题上可能就是受教育者。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的分野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是比较明确的,即父母等长辈通常是教育者,孩子一般是受教育者,由于后者是在前者的抚养下生活和学习的,年长的教育者对未成年的受教育者有较强的指导和制约作用。第三,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在成人家庭教育中,通常没有预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教育者不需要把另一方“培养成”某种规格和标准的人才,如果说教育目标也是比较抽象和笼统的,教育内容是根据双方兴趣和需要取舍的,同双方的职业种类和生活兴趣有密切关系,教育目标和内容比较灵活;在未成人家庭教育中,通常有预定的教育目标和稳定的教育内容,比如多数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目标就是让孩子考上某类中学或者将来能上某种大学,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学校的课程和考试进行的,首先是辅导孩子做好功课和取得好成绩,其次才是教导孩子遵纪守法和礼貌待人,指导孩子掌握某些特长,爱劳动做家务等。第四,从教育的方式、方法来看,在成人家庭教育中,通常采取的是灵活多样的面谈、电话、书信、网络、手机等思想感情交流手段达到目的,也可以通过展示才艺、手把手地教对方掌握某一技能,一起在教育的过程中传授和学习,实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自由,不施加强制性的教育手段;而在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一方通常采取一些类似学校教育的讲解道理、事例启发、榜样示范、家规约束等手段,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对晚辈采取物质奖励或人身惩罚等手段,有时还采用强制性教育造成受教育一方的痛苦。第五,从教育与外部的联系来看,成人家庭教育同社区教育联系密切,甚至可以作为社区文化教育的延伸,接受社区指导。例如近年来上海等地街道组织的社区教育活动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帮助社区内居民建立“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学习型家庭,参加社区有益身心的竞赛活动,与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紧密联系;而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联系密切,学校通过班主任工作、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帮助和指导学生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家庭和学校共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当代成人家庭教育的功能

中国自1995年5月起实行5天工作、双日休息制,加上国家规定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放假,全年假日达110多天。目前中国职工拥有的闲暇时间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工相差不多。闲暇时间的增多,既可以用于家庭教育和休闲娱乐等积极活动,也可能用于不良生活甚至违法犯罪等活动,这是一把双刃剑。成人教育“就其本质属性来看,是促进成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使之与社会相协调相适应的社会活动”[9]。如果说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未成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那么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功能就是促进成年家庭成员的共同发展和家庭的文明幸福,进而推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具体来说,成人家庭教育的功能表现如下。第一,提升职业本领的功能。成年人只是相对成熟而已,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在一般情况下职业本领或许对个人生存没有多大影响,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甚至给整个家庭带来危害,如果没有掌握新技术不能胜任新工艺而遭解雇,不仅使个人断了生活来源,也影响整个家庭生活质量。大多数成年人已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可能像未成年人那样在学校等专门教育机构长期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庭其他成员给予指导和帮助,就会促使其树立自信,通过家庭学习或职业培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仅能够“保住”现有工作岗位,而且有利于其不断提高职业本领。第二,保障心理支持的功能。当代社会各种竞争愈发尖锐激烈,成年人虽有成熟的心智和身体,但是面临着多重压力,包括提高业务水平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的压力、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压力、教育未成年子女的压力、保障生活水平的压力,也会心焦力瘁、不堪重负。一般情况下,单靠自己无法舒缓这些压力,单位同事与亲朋好友的关心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家庭是温馨的港湾”,有了困难和烦恼可以在家中倾诉和宣泄,可以得到亲人的理解和帮助,尤其是配偶、成年兄弟姐妹的同情和帮助、祖辈的悉心教诲或经验传递,是保障成年人心理健康、走出困境的最好利器。第三,增进家庭幸福的功能。人们要获得幸福生活,不仅需要通过劳动收入购买生活资料,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生活素质。如果说在人类生活总体水平比较低的年代,生活素质的作用还不甚明显的话,那么随着生活资料的不断丰富,生活素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必然增强[10]。个人通过积累生活经验或者接受生活技能培训能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但全面提高生活素质的最好途径是成人家庭教育。通过成年家庭成员之间的指导和帮助、学习和交流,必然在提高生活素质和生活水平的同时,赢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家庭关系的和谐。相反,有些家庭缺乏成人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享乐至上、纸迷金醉,甚至吸毒贩毒、参加宗教极端活动,最终必然锒铛入狱、幸福毁于一旦。第四,建设和谐社会的功能。家庭既是私人的生活领地,也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孔子认为,家庭关系和家庭伦理是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伦理的基础,应当扩展到社会中来。如果每个人都能“循规蹈矩”,做一名像样的家庭成员,幸福和繁荣就会充满人间。而成人家庭教育正是提升家庭成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基本途径,对于成年的家庭成员来说也是最经济、最温馨的修炼方式。近年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家庭文明建设与社区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成就,再次说明了成人家庭教育的独特魅力,成人家庭教育不仅帮助家长提升素质,而且能够促进社区进步。

三、结语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8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对农民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就包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青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农村和国家发展的未来。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家校合作是密切二者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组织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问题。从我国已有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来看,多是研究中小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研究职业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非常少。那么,农村职业学校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如何?学校在其中应有怎样的作为呢?

 

一、农村家校“两张皮”,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人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其中,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赖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离开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都无法培养具有完整生命的大写的人。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彼此脱节,存在着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一)农村职业教育一边倒,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现在,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寻求工作。这些农村劳动力在发生角色转变、改变生存方式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他们的子女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了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来说,来自父母一方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缺乏,对来自父母的爱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虽然这些孩子的身边还有爷爷奶奶等祖父辈,但祖父辈们多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很少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即使想关注,也是有心而无力。有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父母虽然留在家乡,留在孩子的身边,但是他们要么因为农事或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要么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情,教育的责任完全应由学校一方承担,家长没有任何责任。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孩子的家长自身学历偏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只关注子女的成绩,而不关注子女的学习过程,只关注子女成绩册上的评语,而不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和动态发展。许多农村学生因为学业成绩较差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或职业学院。有的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已经心灰意冷,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许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被家长漠视,也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二)职业学校认识有偏颇,避开家庭谈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建设农村和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它以“农”为本,服务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1]。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拼命学习,掌握技能,离开农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那些“问题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才会就读职业学校。于是,学校教师即使联系学生家长,也只是谈学业成绩,谈如何帮助孩子就业,而很少交流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农村职业学校大班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负担猛增。他们疲于应付备课、上课,只知向学生教授职业技能,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和学生的家长建立起联系、如何和他们建立互动与合作机制,也严重缺乏沟通的有效渠道。而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不懂教育规律,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三)合作虽有但杂乱,成效微弱待提高

 

沟通是合作的前提。没有沟通,就无法实现合作。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家校沟通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多限于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即使是这些形式,也是收效甚微。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家访的对象和次数极为有限,多是针对问题突出的学生或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开家长会多是限于开学初,即新生入校之初。有的根本没有开过家长会。而且,出席家长会的多是学生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时,一些三四岁的幼儿也会被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到家长会上。家长会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无法实现教育的预期。即使是电话联系,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简单交谈之后便匆匆结束。许多时候,双方都不知所云。

 

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合作缺乏计划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学校、专业、班级、个人、家庭的合作体系。家校合作的时间不连贯,内容也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在极为有限的家校合作里,学校一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学生家庭一方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合作是单向的,而没有双向沟通和互动,也就是说,与其说是合作,还不如说是填鸭式传达。合作的话语权被学校一方牢牢掌控着。对于合作的时间、形式、内容等,一味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家长的内心需求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二、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职业学校大有可为

 

面对农村家庭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弱化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作为拥有知识优势、环境优势以及传播优势的学校,有责任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成功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所带来的正面效果主要有十大方面:提高学生学业/智力/协作/阅读的成就;使学生更健康愉快;提高上课出席率;改善家长和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观感;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更积极;学生更愿意去做功课;增加家长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愿望;家长对教师更满意;更有效处理扰乱行为,加强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能力[2]。要实现这些效果,职业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成为家校合作的引导者。

 

(一)转变观念,平等对待,营造教育环境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引导态度。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层抑或是普通教师,应通过学习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升,转变过去的教育观念,积极树立平等意识,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家长,并与家长进行换位思考,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努力营造平等、尊重、互动的教育环境。要知道,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家校合作的效果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良性教育环境里,家校双方开诚布公,真诚合作。相反,双方的心理间隙会南辕北辙,越拉越大。

 

例如,当学生家长到学校找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询问学生情况时,学校一方应尽量把谈话场所安排在人员相对较少的地方,尽量避免因为人多而给家长造成的心理压力,尽量缩短学校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灵活安排谈话场地,即使在教室里也应该考虑桌椅的摆放和教师所站或坐的位置。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的家长会模式应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学校一方必须明确,学校领导(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其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科学定位,积极引导,开展深入合作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不教,每一位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都应该积极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目前的教育改革、社会现实、个人成长等因素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书的层面,而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而且,由于家校合作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性,教师应把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以及农村家长心理特点等纳入到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考虑范畴之中,明确自己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中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针对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和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对农村学生的成长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读书会、经验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内的知识,提升其与家长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丰富其专业素养。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的家校合作才能深入,农村家庭教育的局面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双向互动,加强教育,建设家长学校

 

家校合作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家校合作的形式理应双向互动,努力营造融洽的沟通气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互相配合、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共同促进,其中学校教育应处于主导地位[3]。虽然一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意义,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家长学校,应该配备专职教师,设定固定的教学场所。在职业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定,根据农村学生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当然,农村家长学校并不一定就局限在农村职业学校的校园之中,也可以进村入院,或是在村镇集散地建立咨询点,把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对家长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家长明白,家长参与教育对子女有以下影响:学习成绩提高;自信心增强;逃学率减少;

 

孩子和家长对班级以及学校气候达成共识;拥有积极的意识和行为;更愿意做家庭作业;孩子和父母共处的时间增加;孩子有了更高的学业期望[4]。根据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可以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座,或是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面对成熟的、有着良好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成人学习者,学校完全可以打破旧有枯燥框架的束缚,采用讨论、座谈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5]。

 

至于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少讲授纯理论的知识,而应既有理论更有实际,要着眼于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发生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在农村家长学校中着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对于农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选举,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家长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认真考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人员构成,使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活动能力及号召能力。农村职业学校校要紧密依靠家长委员会联系每一位学生家长,给予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的充分权利,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功效。

 

(四)亲情渗透,满足需求,营造爱的氛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伴随的教育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农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认真分析和解决农村教育的新问题,有责任认真分析在农村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不难发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因素的严重缺失,即爱的缺失尤其是父母之爱。在农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应积极扮演爱的使者,或是充当孩子和父母之间爱的桥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亲子活动,积极搭建“一天一日记”、“一周一电话”、“一月一书信”等饱含浓浓亲情的爱的平台,不断滋养农村孩子和其父母的心灵成长。

 

为了进一步提升亲子活动的成效和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针对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成立亲子活动中心。亲子活动中心负责各种家校合作活动的筹划工作,如家长开放日、家校联谊活动、家长教育、亲子游戏等,以培养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为家校合作创设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从而有效避免相互间的抵触、敌对情绪[6]。亲子活动中心和家长学校彼此互补。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融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利于将家长集中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联系生活,挖掘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对于农村职业学校一方来说,由于掌握着较为明显的教育资源,其在家校合作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一边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教育,一边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是紧密联系着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教育群体的中间力量,所以教师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做好家长一方的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学生一方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既要像师长一样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更应像朋友一样彼此尊重,真诚沟通。对于有着特殊家庭问题的农村学生,教师应格外照顾和关心,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面对广博的农村职业教育天地,要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创设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实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家访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或是走过场,而应有计划地走访每一位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家长,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学生,学校可以综合家长委员会、村委会等教育力量加大对农村学生的监管力度和教育力度,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六)提升成效,注意反馈,构建评价体系

 

在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引导作用的家校合作过程中,有效而及时的反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果。反馈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只有及时反馈,家校合作双方才能准确获悉彼此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互通有无、实现预期目的。在反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及时传达学生在学校学习时的信息,可以深入了解家长的内心需求,及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差异,家校双方可以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以及合作手段等,及时弥补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而且,有效而及时的反馈能够保持学校和家长持续合作的积极性,创设最佳的合作环境。除了反馈之外,构建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农村职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学校这方来说,可以参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家校合作的成效,科学评价每一位参与家校合作的教师。此外,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9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构成教育伦理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对家庭教育伦理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善恶矛盾及其运动关系,家庭教育的道德理想、伦理规范及其进步机制。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看,家庭教育至少意味着一点,即育儿成才。育人成才论一方面强调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对儿童的抚养培育,使个体实现自然人的进化,成长为体格健全的自然的人;另一方面强调对儿童教化使之成才,使个体实式社会人的进化,成长为合乎教育目的的社会的人。育人双才论探讨的是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被教育者的儿童个体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由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作为儿童最早的也是终生的教育者的父母责任重大,他们必须具备符合教育伦理规范的家庭教育目的观、价值观、道德观、育儿观及其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其具体实施过程也应该合乎教育伦理道德,这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

一、加强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提倡、弘扬善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善的方面,使家庭教育真正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人格塑造起到促进作用,真正体现教育的伦理特性和道德要求,家庭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正如有的教育伦理学研究者所主张的,“使教育成为善的事业,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是教育系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使命和必然追求”。探求教育伦理规范的建设,以善律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教育现代化呼唤家庭教育的现代化,也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伦理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家庭教育伦理建设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依法治教,即努力调整教育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把教育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使教育服从法律规范;要求以真律教,即按教育自身的科学规律办教育;要求以善律教,即以正确的伦理观念来规范教育,而后者会对前两者产生明显的积极互动性影响。所以,教育现代化建设内在地包含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的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当前,家庭教育学还只是发展仅仅20年的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社会重视普遍不够,因此,人们对家庭教育伦理规范的意识和建设就显得更加薄弱,理论研究更是缺乏深度和成果积累。在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也明显缺乏伦理道德的有效约束,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的要求离现实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加强家庭教育伦理规范的建设,促进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无法容纳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陈旧的家庭教育,也无法容纳与时代精神根本冲突的、陈旧的家庭教育伦理。只有建立一个新的、完整的家庭教育伦理规范体系,才能应对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二)家庭教育伦理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包含经济层面的现代化,还意味着政治制度革新、社会发展、教育的吐故纳新、传统美德的弘扬、家庭伦理的建设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然而,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它对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家庭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能够意识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重视和要求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难以挣脱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结果矛盾与困惑重重,教育的实施处于两难境地。除此之外,社会上也缺乏一套强有力的教育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约束,这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这一特殊的教育职能的发挥,使家庭教育处于茫然无措的道德困境。

二、当前家庭教育伦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伦理的问题,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伦理缺失和不合道德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需要建立在理性的、正确的、崇高的目的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按照这一目的和要求,促进个体全面成长,引导个体趋向于真善美,体现出家庭教育的伦理追求。这对作为教育者角色的父母提出了家庭教育价值观念、理性判断等方面的系列要求。但目前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却是,作为具体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抽象教育者的家长群体,普遍体现出目的观和价值观定位上的偏差,存在着与教育伦理道德的不和谐。

(一)教育内容上的重智轻德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倾其所有,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疲力竭。但结果怎么样呢?不少家长反映家庭矛盾不断,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和集体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家庭教育中只重智力开发,轻视或忽视思想道德教化不无联系。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确实在能力、技术等方面给个人越来越大的压力,因而不少父母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提高竞争的技巧和能力最为重要,道德不道德是社会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小孩子小偷小摸不算什么,长大了会改的;学习不好可不行,将来要吃大亏。”这种“以分为本”,重智轻德的观念如今似乎很普遍,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关系紧张,孩子出现自私、任性、撒谎、懒惰、不尊敬师长,“望子成龙”、“读书成才成大器”成为许多教育者对儿童唯一的价值追求;而一些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美德,如德育为先、艰苦朴素、热爱劳动、敬业奉献、乐于助人、同情尊重等,在教育者的价值定向上则受到忽视;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集体主义精神相联系的一些重要品德更是遭到冷遇。

(二)教育价值目标的功利化

家庭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极端“功利”和“自我”的价值观念从潜意识逐渐成为相当部分家庭的主流意识。“不少家长向子女灌输的学习动机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上重点名牌大学,从事热门专业的学习,毕业后能找一份好工作、有一份高收人。如果将中间过程加以省略,就变成了—读书就是为了高收人。"家长们将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价值取向完全移至到家庭教育中,这样培养的出来的势必是价值取向单向度的人;同时,家庭教育往往把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从小灌输给儿童,过分注重个体得失,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社会协作等集体主义价值观走向淡薄与模糊,对个体价值实现的关注大大超过对社会价值实现的关注,以至形成两者对立的局面。家庭教育出现道德滑坡,民主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和教人向善的功能显得苍白,无论对于个体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或社会、民族国家来说都是可怕的。这样的家庭教育,又怎能未来与人格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去契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三)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不当

1.重言传轻身教。所谓言传,是指父母、长辈借助语言活动,用说理的方式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进行的传导和影响;身教是父母、长辈用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实施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少父母却将言传和身教割裂开来,教给孩子的是一套道理,而自己的行为却与该道理相悖。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诚实,可自己在生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榜样。模仿是孩子的一种重要心理特点,家长的一言一行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天长日久,父母的作风、品德、性格爱好、气质特点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前苏联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讲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过度或不及。很多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的问题解决,表现为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多干涉,孩子只是父母期望获得某些结果的任意加工的“原材料”,在亲子关系中只能被动地承受。成人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沿着成人预先设计好的成长轨道一步一步煎进。有的父母察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孩子的许多行为都严格限制,横加干涉,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间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相反,有些家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放任自流,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知识,有些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心理发展对日后成长的重要作用,认为孩子小,只要不生病就行了。信奉所谓“树大自然直”的道理。家长放弃教育的责任,看到子女不良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这类家长有的本身素质就不高,根本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也不会与学校教育很好地配合。使得子女好的素质不能形成,坏的行为得不到纠正。过犹不及,两者都是有害的,必须遵守适度的原则。

正因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方法方式等方面不合规范,造成了当前家庭教育实效低靡,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和教育者的愿望往往适得其反,儿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产生了如逃学厌学、心理疾病、道德低下等系列困惑,德育为本、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家教美德,在现时一代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微弱;相反,当前出现了明显的道德滑坡,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成为当前社会违法犯罪的主体,他们被称为“幸福的年代里不幸福的儿童”。总体上说来,当前家庭教育效果低下,教育现代化的背后伴随着的是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的失落。

三、加强家庭教育伦理建设的途径

家庭教育的现实道德矛盾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家庭教育伦理道德建设。那么,现代家庭教育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它要求我们遵循什么原则?“总体上说,现代教育的道德进步,既依赖于整个社会环境条件的支持,也需要教育伦理学的理论指导,更离不开教育系统自身的建设、改革与发展。”

(一)首先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伦理精神的精华

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内核,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需要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通过建立和倡导这些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要求的伦理价值体系,清除那些残留的、不合时代精神的旧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提升家庭教育的道德境界,应该作为总的、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例如:德育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以天下为己任等等,一向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十分崇尚这些关系间的和谐发展,家庭教育首先就是培育、启发个体的这些道德性,追求家庭共同体的幸福、和谐和发展。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家庭来说,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现代家庭教育所需要的基本伦理准则。挖掘这些家庭教育伦理价值的精华,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富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应该成为当前伦理建设的首要内容。

(二)其次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

“现代教育应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是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一个重要现实要求”,“它要求现代教育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从而生动、活泼、有效地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整体要求,促进个人全面提高素质,形成完整的个性”。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它同样应该被视为现代家庭教育最高的伦理追求。家庭教育现代化对家庭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必须从封建传统的家庭本位换位到现代意义的儿童本位,把自觉追求和全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目标追求和基本的价值尺度。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个体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因而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是对儿童进行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教育,其具体内容应该是教儿童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

(三)最后是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分类号G444

1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各种压力不断增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倍加关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的呼声日益提高。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遗传素质、环境和后天教育共同其作用的结果,既依赖于学校教育,又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存在着不相一致甚至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学校倡导和推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缺乏,当前众多的社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社会上尚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很难全面得以实现。因此如何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合力是一个关乎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关键问题。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2.1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要求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1999年。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意见》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中“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2008年1月15日,等多个部位联合下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提出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同时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之外,还应“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见我国的政府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通过一些文件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以及方式,同时也明确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2.2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大量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健康和家庭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家庭气氛、父亲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李建群等,1995)。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符明秋,周喜华。2004)。家庭气氛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矛盾、冲突的家庭会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林燕等,2009)。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承担者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但是,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甚于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曹瑞等,2012,2013)。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和当前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社会因素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当前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污染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青少年一系列人格问题的出现。有研究系统分析了民族、文化、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社会阶层、经济收入不同、社会资本等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这些社会因素都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明显关联(张建琼,石武祥,2012)。一系列关于初中、高中、大学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张敬平等,2004),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个体和家庭,学校的影响似乎不明显(董美华等。2003)。有研究者以447名高中生为被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紧密相关(邹兵,谢杏利,2009)。有研究以2474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将调查整理出的可能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的9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编码及量化处理,研究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涉及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需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预防、控制和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张永平等。2010)。

2.3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本研究曾通过internetexplorer百度搜索引擎对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市共102所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方式、教育对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面,仅有学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占55.88%,家校联合学校占全部调查学校的43.14%,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方合作的占0.9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学生(79.4%),以家长和老师作为教育对象的所占的比例很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是学校或者老师(62%),其次是家校合作的方式(36.3%)。上述调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这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研究也发现,当前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行为矫正、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的途径,和学校家庭的结合还不够(金哲洙,2008)。而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和学校教育相融合,而且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应该建立一个是多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研究者对近30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正从无序到有序,由经验化向科学化逐步过渡,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一个模式系统。整合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的趋势(付艳芬等,2012)。但是在具体操作上,目前国内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国外一些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的综合干预。学校辅导员、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社会服务工作者以及护理人员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帮助。在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家庭-学校-社会整合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同学校与地区,成为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吕婧,2012)。

综上所述,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模式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影响,工作模式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主来实施,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联合进行的模式很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不足,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所以学校-家庭-社会模式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3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的含义和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是指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参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共同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概括起来是“1个中心、3个功能、5个途径”,简称为“1-3-5模式”。“1个中心”是指建立1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3个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和指导性三个目标和任务:“5条途径”是指学校、家庭、数字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站和志愿者队伍这5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1个中心

“1个中心”是指建立1个省(直辖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中心的领导下。逐步完善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网络。在省(直辖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领导下,其所辖市区县也都要建立相应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利用学校、社区现有心理健康辅导点的资源,建立若干学校(社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最终形成省(直辖市)、市(区县)、街镇学校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帮助、心理咨询与治疗。并开展危机干预等公益服务。各基层指导中心在省(直辖市)指导中心的领导下,负责本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制定工作制度以及中心的运行机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时效性和科学性的开展。

3.23个目标和任务

“3个目标和任务”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的发展性、预防性和指导性三个目标和任务。

发展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防患于未然”,按照“教育在前,预防在先”的原则,尽力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同时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掌握应付各种心理危机的方法,使广大青少年帮助他们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全面提高和发展孩子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适能力、心理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

指导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少年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差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给予指导和引导,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扰,重新找回阳光和自信。

3.35条途径

“5条途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5条途径:学校、家庭、数字与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站、志愿者队伍。

3.3.1通过学校,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每所学校现有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对于学生的需求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学校必须全员全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等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者。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3.2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指导家长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氛围的耳濡目染下,孩子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与言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时时刻刻都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首先,家长要树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增强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原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再次,家长要掌握系统、科学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家长要在尊重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评价孩子,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人格发展、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和教育:最后,家长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创造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

3.3.3建立数字与网络媒介平台

互联网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沟通不在局限于书信和电话,数字与网络沟通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交流方式。在教育方面。无论是对于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网络这一新型交流方式给他们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时效性、便捷性、无空间限制的交流平台。像QQ、微博、微信、心理咨询邮箱等数字与网络媒介平台非常便于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面的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有效地信息、进行指导,学校、家庭及时将实施情况进行反馈,这一平台有效地将学校一家庭一社会结合起来了。此外,像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媒体的作用也很重要。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上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

3.3.4社区服务站

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促进家长与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联系与联系。社区服务站在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下,通过社区未成年人学校、社区快乐营地等阵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学的讲座或者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孩子们既开心又能了解心理学知识,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文化娱乐之中。

3.3.5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

建立一支有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依托省各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活动,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矫正等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大中院校心理专业的师生、一线工作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机构的志愿者走学校和社区。开展心理讲座、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指导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协助社区建立社区家长学校、协助学校建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此外,组织离退休、朋辈以及其他社会热心人士支援者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模式的几点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又要纳入整体教育规划中,为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持续健康地进行下去,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热衷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任管理员,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市区县建立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也要分工明确,责任细化。教育局长任中心主任:资深专家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作为管理员。心理专业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作为心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志愿者参与其中。

4.2给予经费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是公益事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仅要有制度上的支持,也要有经费上的投入。心理教师、志愿者的培训以及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建设、专家的聘请等等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可能很多心理健康工作无法开展。因此,相应的财政支持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根据各地的发展情况。财政部门应该适当拨款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3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系统

如何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呢,需要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系统。评估既是反馈、激励,也是导向,无形之中敦促了越来越多的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充分体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之作用,发挥其导向作用。

4.4建立无墙学校,均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政府出资、政策支持建立无墙学校。无墙学校联合省市县之间的学校,鼓励有丰富心理教育资源的地区学校给与教育资源比较贫乏的学校专业和资源的支持。学校资深的心理教育教师给偏远的学校的老师培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发达地区的学校对偏远地区的学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上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和设备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