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调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6:07

房颤的调理办法篇1

记者:张澍教授您好!有一组数字显示,中国有800万患者,我们的房颤患者是1000万,按去年的导管消融3000例,这样推算,800万房颤患者等待治疗,那么目前中国能做房颤的医生有多少?能够满足多少患者的治疗?有什么应对措施?比如培训。

张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实际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几位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国房颤调查的结果不是很准确的统计,中国差不多有800到1000万的人群,并不是说这些病人都需要做消融,也不一定都适合。如果消融能够代替药物,成为最有效的根治手段,从理想化的角度讲,这些病人都应该接受消融治疗,如果一半接受的话也有400万,现阶段我们能够做消融的医生,和我们中心,在全国做独立消融的中心和医生是屈指可数的,大概20多个中心,三四十位医生可以独立的做,有些水平高一点,有一些可能刚刚起步。

能够开展房颤的医院要多于20多个医生,有些医生不会只在一家医院做。我们要想对更多的病人做消融,美国和欧洲,意大利比我们多多了,上万例的病例,光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差别就很大,我们马教授提出的问题,如何让我们更多的医生掌握消融的技术,从技术的层面说,培训,普及,推广,提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几个方面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通过学会来做这样的事情。

第二,学会还有培训中心,中华医学会专科生理培训中心,黄校长昨天参加的仪式就是我们培训中心和强生公司共同组织的,为期4天的心电生理基础的培训班,我们一年至少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几十位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医生,提高他们的技术。

第三,通过各种会议,最有效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做法,大医生派到基层医院教那里的医生怎么做。我们的医生掌握得越来越多了,很多医生开始会做。当然,要想让更多的医生掌握这项技术,让更多的患者了解这项技术,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比如医院要重视,学术界要重视,医生要有治疗房颤的兴趣,要有学习这个技术的动力,需要很多方面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确实是非常艰苦的过程,但我们房颤巡讲的目的也是这样,我们主动的走出去到很多城市,到很多医院做巡讲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技术。我们希望媒体帮助我们加强对重要性,科学性的宣传,使我们整个差距变得越来越小。

记者:目前这种技术,治疗一次大概需要几万块,做一次消融花了几万块,也不能保证一次就好,可能还得做第二次,做了第二次也不能保证一年之后不复发,而且手术中导管也是一种手术,还觉得有危险,比如出现并发症等各种情况。那目前有根治的方法吗?

马长生:导管根治术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房颤治疗方法,它是通过把一根很细(直径2.7mm)的导管经过静脉血管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通常是心房和肺静脉的连接部位),这些部位也就是房颤的病灶所在部位,然后释放射频或者其它能量(如超声)进行治疗的一项技术。消灭病灶的手段有两种,一个是各个歼灭,另一个是画地为牢把它们隔离起来。目前通常采用后一办法,这是因为多数房颤患者通常会有很多病灶,而手术当中常难以发现所有的病灶,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可能出现病灶的部位都隔离起来,这样即使有些病灶术中并没有显现,术后它也将不会再导致房颤。由于这些病灶绝大多数分布在与心脏相连接的肺静脉中(每人通常有4根肺静脉),所以,目前房颤的导管根治术又被成为肺静脉电隔离术。

房颤导管根治的效果和安全性:目前在欧美的大型治疗中心,导管根治房颤已经成为房颤治疗的常规方法。国内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始于1998年,新近的随访成功率单次消融为70%,二次以上消融为80%~90%。房颤的导管根治术操作较为复杂,应尽可能到经验丰富的治疗中心就诊。与任何其他人体手术类似,房颤的导管根治术亦非绝对安全,但在经验丰富的中心,安全系数相对提高。

记者:马教授,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传播科学,规范治疗”。请您给我们谈一下我国房颤疾病的治疗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马长生: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颤增加脑卒中的风险是5~7倍,即使除外伴随的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的死亡率仍是窦性心律患者的2倍。自1998年我国开展第一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以来,我国的房颤导管消融始终紧随世界先进电生理中心的步伐。2006年全国完成房颤导管消融3000例左右,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从1到3000的飞跃。一劳永逸的消除房颤,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恢复心脏功能、降低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无疑是房颤治疗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说冠心病很危险,要放支架?房颤是偏瘫,放在急诊科,内科,心脏病医生合作也不紧密,我讲这些,不是说国内的医生,凭自己的经验讲的。而是通过大量的严谨的临床实验证明的,做房颤的导管消融外科手术也很好,两三个小时做一个手术,成功率也高。房颤手术,高水平的医院,意大利有一个人做了1万个,成功率100%。而支架的死亡率,要比房颤大10倍。

1996年全中国的支架是4000例,我做房颤,也做支架,到去年是12万,增加了30%,预计到2016年和美国一样是100万,房颤一样的道理,我们今年,2007年做4000例,和10年前的冠脉一样,10年之后我们房颤至少做10万。

现在全国能做房颤的医生,做得好,熟练的,自己做有安全的30个,机器已经80台了,几百万一套,我们说十万例需要2000个医生,需要10年,我们有信心,10年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医生,因为用不了10年,大量的房颤手术是用机器人做的,是人做的,但是是智能化的。

记者:现在大家都说“看病难、看病贵”,而房颤治疗相对其他的病来说,费用又要高一些,好多房颤病人因此都拖着没去医院治疗。黄校长您是怎么看这一问题的?

黄从新:房颤的发病率在普通的人群中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中国人口的基数大,目前有800到1000万的人患有此病。治疗房颤有很好的办法,目前看来,导管消融是最好的办法。从有效治疗房颤方面来讲,与药物治疗相比较,射频导管消融根治术最大优势是如果手术成功是可以将房颤彻底根除,而且不需要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根治了房颤意味着房颤的不良后果都随之消失了,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我们治愈房颤是恢复病长期维持窦性心律,也就是说维持基于生理状态的情况。治病的最高目标是没病。发病之后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恢复了正常。

一谈到看病,就谈到看病贵、看病难,我们要用比较经济学的观点看,一次根治,比反复发作,反复住院所花的医疗费用,究竟哪个高?假如说这个病人50岁,或者是40岁发现了房颤,他要活到80岁,北京的平均寿命是78,接近80岁。如果还活30年,反反复复的房颤住院,和一次住院的费用,要用比较经济学来看待。房颤不治,生活质量不高,就是赖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根治了以后,生活质量非常高,一个好的生活质量比一个差的生活质量固然都会活下去。

记者:每次会议谈及导管治疗的适应症都在变化,目前适合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有哪些?

杨延宗:经过这次会议大家会发现,每次会议谈及导管治疗的适应症都在变化,目前总的变化是适应症在扩大,不仅是电生理在扩大适应症,目前我们可以把适应症分为三类:最好,最佳,一般的适应症,还有一些有争议的适应症。现在所有的房颤都可能是适应症,我问了很多大牌的专家,哪些病人不适合做房颤,他们说如果心房没有电位的可能不适合,否则都适合。就是说没有禁忌症的约束,国内考虑综合的情况,适应症可以分不同的层次,第一类是症状非常重的,年纪比较轻的,心脏大小是正常的病人,从技术角度讲,是一类适应症,因为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处置相对简单。第二类适应症,持续房颤,心脏大小不是特别大,没有伴随心脏病,即使是时间长,我们治疗的时候复杂一点,也会有非常高的成功率。三类的适应症,国内现在尝试做的,大心房的,有心脏病的,有心衰的,慢性的5年、10年的房颤要不要做,说到三类就有争议了,在没有技术实力的地方是可以不做的,大的医院是可以做的,这类病人是属于高危的病人,是症状比较重的。可能有心衰的危险,尤其是50岁左右的慢性房颤,虽然是三类适应症,我们认为也是应该做的,房颤的适应症,根据各中心的情况,没有心脏病的,药物无效的可以做。二类是持续扩大的,三类是成功率比较低的。

记者:我们资料里讲2006年全国完成房颤导管消融30例左右,专家讲是年度2000例,哪个数字准确?

黄从新:根据资料显示,我们现在真正的注册是1870例,这里面还有一些在医院做的病人没有进行注册,根据我们卖导管的公司给我们提供的数据,去年估计在3000例左右,一个是参加注册的,一个是实际做的。2005年1500多例,2006年估计是接近3000例,今年的发展势头应该更好,我们在向全国推介新的治疗方法、培训人员,第三,我们也向病人介绍相关的诊疗知识,这三者都会形成上升趋势,今年估计在5000例左右。

张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相当少的,国外的治疗措施,能否纳入医保,都是和电生理相联系的,国外的房颤消融的钱,经常住院花的钱都非常详细的,导管消融一次根治费用远远低于遗留房颤出现的其他费用。我国的病人,如果房颤导管消融治好了,花的钱,潜在的丧失劳动力,脑卒中康复的对比是没有的。偏瘫了需要别人照顾,这个费用是非常贵的,我们现在有一些比较有身份的人出新了脑卒中之后,大概是需要花费几十万,现在都没有康复的。我们呼吁对相关的治疗措施进行一些倾斜。马长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与临床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及二级预防,基层医生心血管病防治培训,心血管病防治的科学普及。介入心脏病学,尤其是房颤的导管根治治疗是马长生教授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点。

目前担任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

杨延宗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植入心内除颤器(iCD)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先后率先在东三省开展了食道心房调搏、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BB机监测、心内电生理检查、床边飘浮电极起搏、导管射频消蚀术、心脏生理起搏、心内除颤器等项技术。

目前担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内科教研室主任和心内科副主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

黄从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心律失常和介入心脏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从事心血管病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27年,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目前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人民医院院长,心研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副主任委员等。

张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心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心律失常介入手术量达千例以上,是国内知名的心律失常专家。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内科心电生理专业学术带头人。

记者:张澍教授您好!有一组数字显示,中国有800万患者,我们的房颤患者是1000万,按去年的导管消融3000例,这样推算,800万房颤患者等待治疗,那么目前中国能做房颤的医生有多少?能够满足多少患者的治疗?有什么应对措施?比如培训。

张澍: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实际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几位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国房颤调查的结果不是很准确的统计,中国差不多有800到1000万的人群,并不是说这些病人都需要做消融,也不一定都适合。如果消融能够代替药物,成为最有效的根治手段,从理想化的角度讲,这些病人都应该接受消融治疗,如果一半接受的话也有400万,现阶段我们能够做消融的医生,和我们中心,在全国做独立消融的中心和医生是屈指可数的,大概20多个中心,三四十位医生可以独立的做,有些水平高一点,有一些可能刚刚起步。

能够开展房颤的医院要多于20多个医生,有些医生不会只在一家医院做。我们要想对更多的病人做消融,美国和欧洲,意大利比我们多多了,上万例的病例,光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差别就很大,我们马教授提出的问题,如何让我们更多的医生掌握消融的技术,从技术的层面说,培训,普及,推广,提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几个方面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通过学会来做这样的事情。

第二,学会还有培训中心,中华医学会专科生理培训中心,黄校长昨天参加的仪式就是我们培训中心和强生公司共同组织的,为期4天的心电生理基础的培训班,我们一年至少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几十位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医生,提高他们的技术。

第三,通过各种会议,最有效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做法,大医生派到基层医院教那里的医生怎么做。我们的医生掌握得越来越多了,很多医生开始会做。当然,要想让更多的医生掌握这项技术,让更多的患者了解这项技术,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比如医院要重视,学术界要重视,医生要有治疗房颤的兴趣,要有学习这个技术的动力,需要很多方面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确实是非常艰苦的过程,但我们房颤巡讲的目的也是这样,我们主动的走出去到很多城市,到很多医院做巡讲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技术。我们希望媒体帮助我们加强对重要性,科学性的宣传,使我们整个差距变得越来越小。

记者:目前这种技术,治疗一次大概需要几万块,做一次消融花了几万块,也不能保证一次就好,可能还得做第二次,做了第二次也不能保证一年之后不复发,而且手术中导管也是一种手术,还觉得有危险,比如出现并发症等各种情况。那目前有根治的方法吗?

马长生:导管根治术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房颤治疗方法,它是通过把一根很细(直径2.7mm)的导管经过静脉血管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通常是心房和肺静脉的连接部位),这些部位也就是房颤的病灶所在部位,然后释放射频或者其它能量(如超声)进行治疗的一项技术。消灭病灶的手段有两种,一个是各个歼灭,另一个是画地为牢把它们隔离起来。目前通常采用后一办法,这是因为多数房颤患者通常会有很多病灶,而手术当中常难以发现所有的病灶,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可能出现病灶的部位都隔离起来,这样即使有些病灶术中并没有显现,术后它也将不会再导致房颤。由于这些病灶绝大多数分布在与心脏相连接的肺静脉中(每人通常有4根肺静脉),所以,目前房颤的导管根治术又被成为肺静脉电隔离术。

房颤导管根治的效果和安全性:目前在欧美的大型治疗中心,导管根治房颤已经成为房颤治疗的常规方法。国内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始于1998年,新近的随访成功率单次消融为70%,二次以上消融为80%~90%。房颤的导管根治术操作较为复杂,应尽可能到经验丰富的治疗中心就诊。与任何其他人体手术类似,房颤的导管根治术亦非绝对安全,但在经验丰富的中心,安全系数相对提高。

记者:马教授,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传播科学,规范治疗”。请您给我们谈一下我国房颤疾病的治疗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马长生: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颤增加脑卒中的风险是5~7倍,即使除外伴随的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的死亡率仍是窦性心律患者的2倍。自1998年我国开展第一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以来,我国的房颤导管消融始终紧随世界先进电生理中心的步伐。2006年全国完成房颤导管消融3000例左右,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从1到3000的飞跃。一劳永逸的消除房颤,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恢复心脏功能、降低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无疑是房颤治疗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说冠心病很危险,要放支架?房颤是偏瘫,放在急诊科,内科,心脏病医生合作也不紧密,我讲这些,不是说国内的医生,凭自己的经验讲的。而是通过大量的严谨的临床实验证明的,做房颤的导管消融外科手术也很好,两三个小时做一个手术,成功率也高。房颤手术,高水平的医院,意大利有一个人做了1万个,成功率100%。而支架的死亡率,要比房颤大10倍。

1996年全中国的支架是4000例,我做房颤,也做支架,到去年是12万,增加了30%,预计到2016年和美国一样是100万,房颤一样的道理,我们今年,2007年做4000例,和10年前的冠脉一样,10年之后我们房颤至少做10万。

现在全国能做房颤的医生,做得好,熟练的,自己做有安全的30个,机器已经80台了,几百万一套,我们说十万例需要2000个医生,需要10年,我们有信心,10年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医生,因为用不了10年,大量的房颤手术是用机器人做的,是人做的,但是是智能化的。

记者:现在大家都说“看病难、看病贵”,而房颤治疗相对其他的病来说,费用又要高一些,好多房颤病人因此都拖着没去医院治疗。黄校长您是怎么看这一问题的?

黄从新:房颤的发病率在普通的人群中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中国人口的基数大,目前有800到1000万的人患有此病。治疗房颤有很好的办法,目前看来,导管消融是最好的办法。从有效治疗房颤方面来讲,与药物治疗相比较,射频导管消融根治术最大优势是如果手术成功是可以将房颤彻底根除,而且不需要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根治了房颤意味着房颤的不良后果都随之消失了,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我们治愈房颤是恢复病长期维持窦性心律,也就是说维持基于生理状态的情况。治病的最高目标是没病。发病之后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恢复了正常。

一谈到看病,就谈到看病贵、看病难,我们要用比较经济学的观点看,一次根治,比反复发作,反复住院所花的医疗费用,究竟哪个高?假如说这个病人50岁,或者是40岁发现了房颤,他要活到80岁,北京的平均寿命是78,接近80岁。如果还活30年,反反复复的房颤住院,和一次住院的费用,要用比较经济学来看待。房颤不治,生活质量不高,就是赖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根治了以后,生活质量非常高,一个好的生活质量比一个差的生活质量固然都会活下去。

记者:每次会议谈及导管治疗的适应症都在变化,目前适合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有哪些?

杨延宗:经过这次会议大家会发现,每次会议谈及导管治疗的适应症都在变化,目前总的变化是适应症在扩大,不仅是电生理在扩大适应症,目前我们可以把适应症分为三类:最好,最佳,一般的适应症,还有一些有争议的适应症。现在所有的房颤都可能是适应症,我问了很多大牌的专家,哪些病人不适合做房颤,他们说如果心房没有电位的可能不适合,否则都适合。就是说没有禁忌症的约束,国内考虑综合的情况,适应症可以分不同的层次,第一类是症状非常重的,年纪比较轻的,心脏大小是正常的病人,从技术角度讲,是一类适应症,因为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处置相对简单。第二类适应症,持续房颤,心脏大小不是特别大,没有伴随心脏病,即使是时间长,我们治疗的时候复杂一点,也会有非常高的成功率。三类的适应症,国内现在尝试做的,大心房的,有心脏病的,有心衰的,慢性的5年、10年的房颤要不要做,说到三类就有争议了,在没有技术实力的地方是可以不做的,大的医院是可以做的,这类病人是属于高危的病人,是症状比较重的。可能有心衰的危险,尤其是50岁左右的慢性房颤,虽然是三类适应症,我们认为也是应该做的,房颤的适应症,根据各中心的情况,没有心脏病的,药物无效的可以做。二类是持续扩大的,三类是成功率比较低的。

记者:我们资料里讲2006年全国完成房颤导管消融30例左右,专家讲是年度2000例,哪个数字准确?

房颤的调理办法篇2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西地兰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7-0991-02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发生率增加,60岁以上房颤的发生率2%~4%。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或更多;而且,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房颤可使原有的心力衰竭加重,增加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导致严重的临件。目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房颤治疗的主要办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评估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对阵发性快速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年3月~2006年7月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8例,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33~82岁,阵发性房颤病程1~7年,房颤发作时间3~48小时,有12导联心电图。其中高血压病24例,冠心病22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特发性房颤5例。排除标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障碍及碘过敏,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30例,西地兰组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1.2方法: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测、血压监测,用药前记录12导联心电图。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缓慢静脉推注,约10分钟完毕,继之以1mg/min维持静脉点滴,依心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首剂推注无效者,15分钟后重复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6小时后减至0.5mg/min维持静脉点滴,复律成功即停止,24小时总量不超过1.2g。西地兰组:1周内未用洋地黄类药物者,以西地兰0.4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静脉注射,5分钟内静脉推注完毕,若30分钟无效者,再给与0.4mg,如仍无效,再追加0.2mg,总量1.0mg。若1周内规律应用洋地黄,西地兰首次剂量0.2mg稀释后静脉推注,30分钟无效者追加0.2mg,总量0.4mg。

1.3观察指标:每次用药前后均记录心率、心律、血压情况和临床症状,用药前后和达到治疗终点时各描记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8小时内的房颤转复率。

1.4疗效评价:有效:心室率降至100次/分以下或较基础值下降20%或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效:未达到上述要求。

1.5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房颤转复情况:胺碘酮组8小时复律成功21例(70%),西地兰组8小时复律成功13例(46.4%),两组比较复律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用药后心室率的变化:用药后心室率胺碘酮组(78±10.0)次/分,西地兰组为(96±12.1)次/分,两组用药后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6%和30%,两组心室率下降幅度有显著差异,胺碘酮组减慢心室率作用明显(p<0.05)。

2.3用药有效率:胺碘酮组为26例,有效率86.7%;西地兰组16例,有效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不良反应:胺碘酮组1例出现注射部位疼痛,减慢静脉注射速度后好转,西地兰组和胺碘酮组各有1例发生心动过缓,但心室率仍>50次/分,无症状,未作处理;胺碘酮组2例用药过程中出现血压偏低,密切观察后自行缓解。

3讨论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快速的心室率往往会诱发心衰加重,心房内血栓形成,加重心肌耗氧和心肌缺血,同时房颤可引起心房电生理重构,进一步使心房颤动持续,房颤持续时间长短与重构有密切关系[1]。一般主张尽早静脉用药复律[2]。传统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方法是静脉推注西地兰,但国外的研究显示西地兰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作用与安慰剂差异无显著性[3],且可造成电复律时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也不能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Ⅰ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及Ⅰc类(普罗帕酮)可使房颤转复,但奎尼丁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目前已少应用。普罗帕酮复律的成功率在65%-70%[4],但亦可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它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以Ⅲ类为主,它的某些抗心律失常作用还由于它有抗甲状腺素的一些作用所致。静脉应用胺碘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滞快钠通道及对钙通道与β-受体的阻滞作用和对钾通道的阻滞作用而实现。可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延长房室传导,同时又能延长房室旁路的传导,可用于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时可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增加冠脉供血,并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缓解心力衰竭;在静脉应用胺碘酮早期,不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故不延长Qt间期[5]。对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来说,胺碘酮既可较好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而且更为安全,是目前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本研究中,静脉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转复成功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室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对不良反应的观察,1例出现轻度静脉炎表现,减慢静注速度后好转,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但心室率>50次/分,未作处理好转。

房颤的调理办法篇3

丹麦最新研究发现吃鱼多少影响心房颤动

很多人认为,鱼是很健康的食物。不过,来自丹麦的新-研究发现,吃太多鱼或太少鱼都会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一旦出现心房颤动,很容易就会产生心律不齐。

许多富含油脂的鱼类含有“ω-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丹麦奥尔堡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饮食中ω-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似乎呈“U”字形,不管摄取太多还是太少∞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都较易患心房颤动,而适量摄取的人患此病概率最低。

 

研究还发现,每周吃两次富含油脂鱼类的人,患心房颤动的概率最低。

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在欧洲有600多万人患有心房颤动。由于心房颤动患者往往身体不是很好,死亡率也较高,医疗支出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可以通过改变饮食预防心房颤动,对大众健康应该很有益处。

 

一块披萨含600毫克盐揭秘身边隐形藏盐大户

面包一片面包含盐量高达50~250毫克。如果你经常吃西式早点或者汉堡,那么面包很可能成为你的供盐大户。因此,在购买前查看标签,从源头上判断自己是否盐量超标。此外,尽量选择全麦面包,或自己动手烤面包。

 

冷切肉包括火腿、腊肉以及西式的培根、熏肉、腌肉等加工肉类,其含盐量高到不可思议。90克冷切肉(约3片)中就含有450毫克~1克钠盐。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避免购买加工肉类,自己在家做,盐量才能更好地控制住。

 

披萨饼在面饼、酱料和奶酪中,都含有相当数量的盐分,常规大小的一角披萨含盐量就可能达到600毫克。因此,艾克凯姆建议选择蔬菜多的披萨饼,每餐别超过两角,避免经常食用。

 

健康饮食指南:少吃盐,多喝水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吃饭喝水,因为吃饭喝水不仅是要解饿解渴,还要吃得科学、喝得健康。

人的寿命60%取决于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了衣食住行、行为嗜好、精神世界等因素。合理饮食要坚持十个基本准则:一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二是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三是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四是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五是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六是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七是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八是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九是饮酒应限量;十是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从健康标准出发,每人每天摄取食盐不应超过6克。但根据调查,中国人均食盐消耗已高达每天12克,北京、天津地区甚至高达每天23克,算得上典型的“重口味”。这个6克的限量里还包括了隐性盐。如酱油、酱菜中所含的食盐,所以每天实际消耗的食盐数量比6克这个标准还要低些。

房颤的调理办法篇4

关键词:心房颤动;华法林;抗凝;出院;延续随访

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华法林可以降低脑卒中危险达67%[1],但出血是其应用的最大顾虑。我们将延续随访理念引入持续房颤的治疗之中,并观察其对患者华法林服药和监测的依从性、inR控制的影响、出血、血栓栓塞以及随访满意度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在我科住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纳入标准:年龄≥65岁,住院期间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在出院时inR达标。排除标准:研究期间死亡的病例;未完成全部干预和数据收集的病例;自愿退出研究的病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偶数人对照组,奇数人观察组。最初纳入60例,失访8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对照组在患者出院时常规说明服用华法林的剂量、注意事项和定期复诊等。观察组接受为期3个月的延续随访,具体如下。

1.2.1.1组建延续随访小组由1名组长、4名组员组成。组长为心内科主任,负责分配、指导工作,制定华法林使用细则、inR监测表以及延续随访卡等;组员负责出院前健康教育、评估、出院后随访及处理。

1.2.1.2出院前的干预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约定随访时间。建立登记档案,内容包括患者的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电话、QQ和e-mail、出入院诊断及延续随访日期等,并发放lw便携药盒、自制《华法林的使用细则和inR监测表》以及延续随访卡。随访卡包括患者出院时服用华法林的剂量及随访人员的电话、QQ、e-mail及双方约定的延续随访时间等。

1.2.1.3出院后干预出院后第1、2、4、8w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内容包括服用华法林的依从性、饮食控制的依从性、inR的监测及患者有无栓塞和出血的情况等。第12w增加随访满意度调查。

1.2.2评价办法①华法林治疗应用依从性。包括3个方面,总分12分,药物治疗依从性、饮食控制依从性、定期复诊依从性各4分。1w7d均能遵照医嘱服药为4分,6d为3分,5d为2分,4d为1分,余下0分。定期复诊依从性为3个月内按时完成5次随访并监测inR为4分,4次为3分,3次为2分,2次为1分,1次为0分。②inR控制情况。3个月内对患者行inR监测,比较两组控制达标率。inR达标值参考aHa/aSaC,aCCp8及中国专家共识均将inR定为2.0~3.0,75岁以上者为1.5~2.5[1]。③出血和血栓栓塞情况。观察两组出院后3个月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率。④出院随访满意度。询问患者对随访的满意度,选项为0、10、20……l00分11个选项,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满意度越高。于出院后12w收集资料。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出院12w期间华法林治疗依从性及随访满意度比较,见表2。

2.2两组出院后12winR达标率、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率比较,见表3。

3讨论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是非房颤者的5倍[2]。我国房颤患病率0.61%,约有1000万,而有华法林适应症的患者仅有50%应用[1]。但年龄、出血风险的顾虑、inR监测局限性、服药剂量的复杂性等是患者应用华法林的主要顾虑。延续随访现逐渐被引入高血压、2型糖尿病、CopD等慢性疾病中,起到了改善预后、减少卫生服务利用、提升满意度的积极效果[3]。

华法林为VitK环氧化物还原酶抑制剂,阻止VitK还原形式KH2的形成,抑制VitK依赖性疑血因子Ⅱ、Ⅶ、Ⅸ、X氨基未端谷氨酸残基的γ-羧化作用,从而发挥其抗凝作用[4],并且该药每日服用剂量常不固定,如逢单半片、逢双l片等,这常导致患者漏服或错服。我们对出院后的房颤患者均发放华法林使用细则,说明服药方法,并通过lw便携药盒、电话、QQ等方法克服上述问题,增加依从性。接受华法林长期治疗的患者对饮食中VitK的变化非常敏感。VitK主要来自植物中的叶绿醌,叶绿醌能通过华法林非敏感途径生成KH2,抵消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富含VitK的食物有:酸奶酪、蛋黄、大豆油、鱼肝油、海藻类、绿叶蔬菜等。我们通过分发手册、电话咨询等方式,使患者从食物摄入的VitK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减少饮食对华法林作用的影响。由于华法林抗凝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监测inR非常重要,是发挥预防血栓栓塞和避免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药物治疗依从性、饮食控制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在延续随访中,利用各种沟通技巧,向患者详细讲解房颤的基础知识、治疗和inR的监测,使患者及家属从心理上认识到饮食控制、治疗依从性、inR监测对房颤治疗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小鹰.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的出血风险、影响因素与预防方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3):285-288.

[2]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4.

房颤的调理办法篇5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0)11-152-02

心源性猝死(SCD)是造成心内科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具有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的特点。老年患者是易发群体。本文对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心内科2005年1月~2010年1月期间,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心脏病猝死病例30例,年龄65~80岁,中位年龄(72.5±8.1)岁。男18例,女12例。所有病例入院时均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入院后都接受了综合治疗。

1.2方法

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SCD的确定办法规定为从急性症状发作至未预料到的心脏原因所致的死亡在6~24h内者。冠心病的诊断依据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心力衰竭(HF)的诊断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分级方案[1]。

2结果

2.1心源性猝死病因构成

本组病例中,入院时有基础疾病者,冠心病12例,肺心病1例,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导致院内心源性猝死病因构成如表1所示。其中冠心病性猝死患者例数最多,为12例(40.0%),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心绞痛2例、其他1例。可见在以冠心病为诱因的猝死患者中,Uap和ami较为多见。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者18例(60%),合并高血压者6例(20%),提示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心源性猝死。根据患者心脏骤停心率失常检测调查结果显示,心室颤动14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慢性房颤4例,频发室性早搏3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其他2例,提示心室颤动(46.7%)诱发心源性猝死的情况最多。

2.2心源性猝死发生时间构成

如表2所示,老年患者入院2~3周时,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最高,占所有病例的63.0%。发生于夜晚18例的病例数多于白天12例,0:00之后30.0%多于0:00之前27.0%,上午23.0%多于下午16.0%。病情恶化后1h内猝死22例(占73.3%),多为心血管病患者,其次为心肌病。

3讨论

心脏性猝死可发生于许多种心脏病,一般认为发生猝死的诱因是由于心肌缺血,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心肌电不稳定,从而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很快造成死亡。少数是引起心室停顿而导致死亡。死亡发生在病情恶化后1~12h内[2]。本组SCD夜晚多于白天、上午多于下午,最多发生于1h内(73.3%)。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本组调查结果冠心病性猝死患者12例(占40%)也验证了这一说法。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构成较复杂,患者的基础心脏病的病理改变是猝死主要诱因。由于患者基础性心血管病、心肌病及合并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造成了心肌损害,异常心肌容易形成折返,诱发心律失常,导致心脏电生理紊乱、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本组心源性猝死患者,入院后均经接受了综合治疗,其临床症状也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患者的心脏基础疾病未能得到根本纠正,其长期反复的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并发症都是导致最终猝死的重要诱因。有资料显示,院内心源性猝死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因此,老年患者是重点防治对象。本组资料提示,有长期心脏基础疾病史、合并症多的老年人为心源性猝死的易发人群,需客观分析、有所预见并加强夜间监护以降低SCD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贺芳,洪屹,朱兴彦.心力衰竭治疗热点问题探讨――访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李小鹰教授[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17(13):5.

[2]阎卫民.心内科老年病人院内中后期猝死的临床病因分析[J].蛇志,2004,16(2):37-38.

房颤的调理办法篇6

今年64岁的李先生30年前手部出现轻微抖动情况,2年后,症状进一步加重,逐步影响到日常生活。为了治“抖”,他试过了各种治疗办法,吃过数不清的西药、中药甚至“特效药”,但还是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发展成只要用手去拿东西,全身就抖若筛糠,打翻碗盘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孝顺的女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父亲的病友那里打听最新治疗信息,在网上广泛查找资料,最终带着父亲来到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详细检查后发现患者脑萎缩明显,手术关键靶点属于不可视靶点,位置深而小,很难准确选择,这对医生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很高要求。相关检查和准备完善后,王学廉教授为李先生进行了立体定向手术。首先将3.0t磁共振扫描图像输入立体定向软件系统,进行三维重建,依据脑图谱与三维坐标精确定位靶点,并应用神经导航仪设计手术入点入路,监测进针路径,启动微电极记录系统,二次电生理细胞水平验证靶点准确无误后,采用预刺激靶点,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情况,确认效果肯定,最后实施毁损。1小时40分钟后,手术圆满成功,各种抖动症状彻底消失。看着恢复正常的父亲,女儿激动地泪流满面:“我爸爸不抖了,不抖了……”

王学廉教授介绍,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是最常见的震颤病症,约60%的病人有家族史。震颤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病人出现下肢震颤。患者震颤时频率可高可低,低频者与帕金森震颤相似,但无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等症状。长期药物治疗无效或严重副反应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震颤的关键在于靶点定位,如果定位不精确,不仅会增加手术风险,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年来共完成各种立体定向手术一万余例,有效率达95%以上,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认识到位,服务就能到位。该院定期召开为部队服务工作座谈会,在门诊部专设“军人诊区”,调整了军人病区格局,选拔最优秀的医护人员保障军人看病就医,并对军人病区实行“三个倾斜”,即:业务指标倾斜、评优评先倾斜和奖金分配倾斜。在业务能力素质上设立“业务精英奖”,在年终评优评先时设立“为兵服务奖”,在奖金分配中设立“军人病区奖”,树牢“部队至上,官兵第一”的思想。

为最大限度地解除军人患者承受的病痛之苦、精神之压,他们提出了“疾病要全力以赴地救治,心病更要千方百计地抚平”,在为每位军人患者精心制定医疗方案的同时,还因人而异地制定心理治疗的方案,把思想工作做到病床,并推出一系列人文关怀举措:

――加强硬件建设,打造人性化的诊疗环境。每间军人病房安装了中央空调和背景音乐系统,配备了彩电和空气净化器,免费订阅了报纸和杂志,实现病房“家庭化、现代化、星级化”目标。

――形成一套为兵服务常规制度。坚持实行为新入院军人患者免费提供一套洗漱用品,每天免费供应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等“八个一”服务内容;每逢重大节日,院部领导带队深入病房看望军人患者,向他们送去鲜花、贺卡和果篮。

为确保对军人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该院率先在全军实行军人住院“零待床、零审批、零收费、零投诉”的服务承诺,并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为兵服务的“铁规定”:

――优化就诊流程。在门诊部进一步完善了“军人绿色通道”,军人看病不出楼层,做到军人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五优先”,真正实现“一条龙”服务,全套检查时间缩短为40分钟。

――提高军人住院补贴标准。医院所有医疗设备和开展的检查项目,只要军人患者需要,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诊医生可直接申请,无需进行审批;先后将110余种《军队合理用药目录》外药品补充到军人用药范围内,并将所有自制制剂和病情需要的贵重药品全部对军人免费使用。每年医院投入军队病员的补贴经费达1000多万元。

――为每位就诊军人建立门诊病历档案和“联系卡”,方便专家对他们实施疗效跟踪和康复指导,免费为京外患者邮寄化验单和药品等。

――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让医院、社会、官兵成为服务监管的主体,确保军人患者的满意率高于99%,体系部队随访满意度达到100%。

――长期预留军人床位。无论收治任务多繁重,军人病区始终预留一定床位,保证部队病员随住随收,杜绝军人患者等床位的现象发生。

房颤的调理办法篇7

肥胖引发了脑卒中

街坊刘阿姨五十多岁,体型偏胖,尤其是她的腰部自从进入中年以后就逐渐粗了起来。前阵子刘阿姨的儿子结婚,她忙前忙后,事无巨细都有她的身影,婚礼办得是隆重圆满,可刘阿姨却病倒了。那是她儿子婚后第三天早晨,她一觉醒来,竟然出现了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边身体无法活动,这可急坏了全家人,赶紧把她送到医院,经诊断是缺血性脑卒中,就是平时常说的脑梗塞。家人都纳闷刘阿姨身体还不错,而且年纪也不算太大,怎么就得了脑卒中呢?医生说像刘阿姨这么大年纪的女性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而且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刘阿姨发生脑卒中的根本原因,而近来一直为儿子的婚礼操劳导致身体极度疲劳则是诱发因素。为啥肥胖能导致脑卒中,而老年女性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呢?

原因分析:

女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多

更年期以后,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很容易引起肥胖。而肥胖正是引发女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上海女性健康研究发现,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风险都随着女性体重指数、腰围和腰臀比的增加而进一步升高。这与肥胖者往往伴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因为这些因素都可以损伤血管内皮,诱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就会引发脑卒中。除了肥胖以外,医学研究发现,高血压是女性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60%以上的脑卒中跟高血压有关,女性绝经后是高血压的高发时期,因此中老年女性应该注意监测自己的血压情况。另外,老年女性房颤的发生率很高,房颤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房中的血液不能完全被泵出,因而凝结成块形成血栓,堵塞住脑动脉就会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对于更年期以前的女性来说,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低于男性,但是一旦发病,病情十分严重,其中偏头痛、吸烟和口服避孕药是年轻女性发生脑卒中的三大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女性产后出现偏头痛,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吸烟尤其是二手烟会增加女性患脑卒中的几率,我国学者的调查显示:丈夫每天吸10支烟以下,妻子患脑卒中几率增加28%,丈夫每天吸10至20支烟,妻子患脑卒中几率增加32%,丈夫每天吸烟20支以上,妻子患脑卒中几率增加62%;很多研究还观察了口服避孕药和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发现避孕药可使服用者的脑卒中风险升高4倍(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小剂量的避孕药也可使脑卒中的风险升高2倍。

现状观察:

女性卒中发生率增长迅速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女性脑卒中问题越来越突出。专家指出,预计到2020年,男性和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都会明显增加,但是女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增长会更加迅速,到2050年,女性脑卒中死亡率将比男性高出30%。女性由于发生脑卒中以后病情更为严重,活动和认知能力更差,生活质量更低,抑郁的发生率更高,所以脑卒中对女性的影响更大。而且由于女性的寿命较长,这就导致老年女性脑卒中患者的人数显著多于男性。因此,女性脑卒中更值得关注,防治工作亟待做好。

防治建议:

一、二级预防都要做好

房颤的调理办法篇8

【关键词】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特异性心电图;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衰;再灌注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21-02

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中较常见的类型,由于其解剖学特点使其具有易出现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及恶性心律失常等特点,死亡率很高。在临床上治疗十分棘手,因此早期识别及掌握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现就我院2009-2012年下壁合并右室心梗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探讨此类心梗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收集我科2009-2012年收治的38例发病时间0.1mv并有典型的动态演变过程,或呈QS,QR型;(2)下壁导联Ⅲ导联St段抬高/Ⅱ导联St段抬高>1。

1.2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18导心电图,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和预后情况。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患者一般资料:下壁合并右室心梗38例,平均年龄65.7±11.3岁,男:女=29:9,合并高血压42.1%,糖尿病23.4%,吸烟39.5%,饮酒26.3%,高脂血症21.1%,家族史21.1%。

2.218导联心电图表现:30例V3R-V6R导联呈QR或QS型,8例V4RSt段抬高,30例,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6例呈QS或QR型,心动过缓16例(42.1%),传导阻滞15例(40.5%),房颤6例(15.8%)室颤,室速12例(31.6%)。

2.3临床特征和并发症情况:心衰10例(28.9%),低血压22例(57.9%)心源性休克9例(23.7%),心肺复苏5例(13.2%)。

2.4治疗及预后:溶栓组29例,死亡5例(17.2%),未溶栓组6例,死亡4例(44.4%)转诊pCi3例,死亡0例。

3讨论

下壁伴右室心肌梗死是心梗的一种类型,同其他心梗一样发病原因为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急性闭塞,治疗以控制危险因素为前提。既往认为右室心梗很少见,现代研究发现其发生率约占下壁Q波形心梗的30%,其特异性心电图表现为V3R-V6RSt段抬高>0.1mv,尤其是V4RSt段抬高>0.1mv(敏感性90%,特异性100%)(1),但抬高时间约2-3天,约50%患者在发病10小时内即恢复正常(2),所以本例研究中右室梗死呈QR或QS型多见,我们临床工作中考虑合并右室心梗时,要注意及时监测心电图,防止漏诊。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出现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为42.1%和40.5%,是房室结缺血和左室下后壁迷走神经传入的刺激,导致心动抑制的Bezold-Jarisch反射发生(3),且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在此类患者中明显增加,本调查中室速及室颤发生率31.6%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应用提升心率药物,必要时应用临时起搏器及电除颤治疗。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中以低血压,心衰常见,发生率分别为57.9%和28.9%,是由于合并右室梗塞,右心排出血量减少,肺循环血量减少,导致左室回心血量减少,左室排出量减少,造成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过去认为大量补液能提高左室充盈压,提高心脏指数是治疗伴有右室心梗的重要里程碑,但最近文献报扩容不能产生有益血流动力学效果,还能导致左心功能不全发生(4)故在治疗时监测中心静脉压补液更科学合理,pCwp维持在15-18cmH2o。当患者在补液的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肺部闻及水泡音,则考虑左心衰出现,可加用少量利尿剂及多巴酚丁胺,硝酸酯类扩血管药降低心脏负荷。因我院未开展介入治疗,故大部分心梗患者入院时再灌注治疗采取了药物溶栓治疗,统计显示溶栓组死亡率较未溶栓组明显下降,提示在基层医院溶栓治疗实现再灌注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有研究发现成功的再灌注可使右室直径从28.8±5.8mm22.5±4.3mm,三尖瓣返流峰速从2.9±0.3m/s2.0±0.5m/s,心房及心室间隔反常运动改善(5),并明显降低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胡文英,刘霞.右胸导联心电图在急性右室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临床心电图杂志,2007,16(2):131-132

[2]马建军,陈刚.急性右室心肌梗死诊治进展。[新疆医学]2009,14(5):99-100。

[3]LeeDt,patelm,Bowerst,etal.atrioventricularblockininferiormyocardialinfarctionisnotduetonodalischemiaalone,Circulation,2000,102(suppl):ii608.

房颤的调理办法篇9

京剧让我晚年乐

老年人退休以后有所爱好,才能使精神有所寄托,才能提高情趣、振奋精神,促进健康长寿。不少老年人喜欢京剧,把欣赏京剧作为老有所乐的主要内容,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从小就是一个京剧迷,尤其迷恋程派青衣唱腔,一直认为程派委婉绵延的唱腔,再配以悠扬琴声,十分动听,听后真使人心旷神怡,其乐融融。前些年每次去北京出差,总要看上一次名角的戏,那真是过瘾。老朋友见面请我看戏,比请我吃一顿饭更感到亲切,听演员一唱,也影响到自己,胡琴一响,嗓子就痒,一有机会就想唱一唱。不光清唱,还要上台演出。

离休以后,1990年我和几个喜欢京剧的老同志一起,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办起了老干部京剧团,既自娱又娱人。为学程派唱腔,花了极大精力,废寝忘食,兴致盎然。电视戏曲频道的程派戏,只要知道的,每次必看,不论多晚,毫无倦怠之感。儿女们支持我唱京剧,为我买了不少程派影碟、磁带。影碟百看不厌,磁带越听越有味,感到是高级享受。专业剧团或业余剧团演出,我都争取去看。有空在家里或走在路上,小声哼上一段唱腔,真觉得心情舒畅。有人说高兴了就唱,而我不仅高兴唱,遇到烦恼时也唱,一唱可以消除烦恼。有病在医院住院时,我一边打吊针,一边哼京剧,护士笑我:“病得这样还唱,真是老戏迷。”我说一哼京剧病痛就减轻了。

我作为京剧业余爱好者,比起专业内行肯定是相形见绌,曾被人讥笑为“不怕丑”,我却认为娱己娱人是好事,何丑之有!随着年龄增大,精力感到不足了,不能演出了,但我欣赏京剧的热情仍没减少。我深深体会到京剧是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欣赏京剧,增加了我的乐趣,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真是其乐无穷。

夏言点评:人生健康四大基石,尤其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健康、快乐。就我国目前国情来说,老有所养已基本解决,老有所乐的解决不能单靠麻将。提笼架鸟、打拳练剑、养花弄草、听戏下棋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当然,兴趣是第一位的。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养生健身的要旨是内练精、气、神。演唱京剧最讲究换气和用气,这本身就是对人体内精、气、神的培植,使气力充沛、经络畅通。你看,韦老先生唱京剧,不仅收获了快乐,也得到了健康,一举两得。

我打太极拳养生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想通过《健身科学》跟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的运动养生法,打太极。太极拳是一项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运动,我习练太极拳到今天已经有十年了,在此之前我的主要运动是跑步。跑步虽然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很容易受环境、天气等方面的影响而不能持之以恒,而且,通常老年人的视力都不太好,跑步的时候容易发生意外。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中老年健身科学》(前刊名)中看到了太极拳的知识,一下子我就被吸引住了,随后我便将刊物上的太极拳练习要领和动作分解抄成大字报贴在墙上,边看边学边做,后来又买来一些教学光盘来辅助练习,逐渐学有所得。

我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早年参军,在朝鲜战场上腰受过伤,复原工作后又陆续患上了胃病、溃疡性肠炎、支气管炎等一大堆慢性病,到了晚年苦不堪言,住院疗养都无济于事。初练太极拳时就遇到了很大困难,腰痛、腿痛、下蹲困难,但我还是忍着疼痛坚持过来。几个月的练习之后腰部的疼痛逐渐减轻,身体的转动也变得灵活了,原来的“将军肚”也缩小了,这些都增加了我练好太极拳的信心。于是我把所有《健身科学》中有关介绍太极拳的文章都找了出来,又买了一些参考资料仔细阅读,用心体会其中的内涵,力求能够做到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

几年过去了,我的这些慢性病

随着练拳的深入逐渐痊愈,身体也越来越好,每天上午3个小时的练习之后,都会感到全身舒爽、精力充沛、步履轻快,精神状态也非常好,拳友们都说我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几岁。前几天我购物回家刚好遇上停电,抱着检验这些年锻炼成果的想法我一口气从一楼爬上了二十五楼,没有感到气喘费力,一看表只用了不到十分钟。邻居都称赞我“老当益壮”,看来这些年的努力果然收获不小。

我们一起打拳的拳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尤其对慢性病有很显著的功效。我们中间有一位老师患美尼尔氏综合症(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以致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头内胀痛症状的疾病),每年复发几次,我们一起练拳后再也没有复发过;有几位拳友都有高血压,练拳后血压比较稳定,服药量也逐渐减少了;还有一位拳友之前做过癌症手术,坚持打太极拳后他的术后康复效果也很好。除了打拳之外,我们这些拳友经常聚餐、郊游,促膝谈心,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事互相帮助,其乐融融。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老年人打太极拳技术含量有点儿高,不太容易学。老年人虽然腿脚不太灵活,但我的体会是,在初学时没必要强求动作“标准”,但一定要动作“到位”,并注意配合好呼吸的节奏,这样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最主要是要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样的话就达不到锻炼健身的目的了。

夏言点评:之前看了很多读者的信,都对老年人练习太极拳抱有疑虑,觉得太难,虽然我算不上同道中人,但毕竟看了那么多反映太极拳的电影,多少也有点儿心得。练习太极拳最关键的就是两个字:意和气。意即身法,气即呼吸,意气相结合即为天人合一,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以平衡阴阳气血,这其实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李老先生强调了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练习初期不必强求动作多标准,务求领会、入门,如果一上来就过分苛求,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东西太难,还是算了吧”,其实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如此,由浅入深,这样才能培养好学习的兴趣;第二个就是贵在坚持,这是我们在养生体会中反复强调的,以前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看来其实不是实践,是时间。

广西读者蒙秀林来信询问,正常人的血压什么时候最高?

夏言:我们请教了相关方面的医生,通常情况下正常人血压呈明显的昼夜波动性,即夜间血压最低,晨起活动后迅速上升,在上午6-10点和下午4-8点各有一高峰,继之缓慢下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情况也和正常人相似,但总的水平较高,波动幅度较大。

广西读者赵新连来信询问,很多报刊上说红萝卜和白萝卜不能同时食用,红枣和枸杞子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

夏言:白萝卜属于凉性、泻剂,而红萝卜属于温性、滋补。如果同吃会影响各自的功效,其他弊端倒没有,您可以放心食用,至于其他报刊上所说红萝卜和白萝卜的问题,我们也查了很多资料,通常介绍的是胡萝卜和白萝卜不能同吃,白萝卜含有极丰富的维生素C,而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同时它也含有一种叫抗坏血酸的解酵素,具有破坏维生素C的作用。所以,一旦白萝卜和胡萝卜混合烹调,就会使白萝卜的维生素C损失殆尽。至于红枣和枸杞子相克的问题,完全是无中生有,两者都有非常好的护肝功效,无论煲粥还是泡茶都是非常好的饮食搭档,您可以放心食用。

内蒙古赤峰读者询问,有商家向其兜售“道家秘传养生长寿神效回春术”等“仙方”,是否可信?

夏言:不知道这位读者最近是否关注养生新闻,继揭露了张悟本的神奇医法之后,又一位“神医”马悦凌的神奇光环也被逐层拨开。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神医,不然从古自今的那些皇帝就真的万寿无疆了。健康和长寿的获得没有一步登天的神奇之术,有的只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忍耐,您提供的那个电话,我们查了一下,是当地的一家按摩院,按摩院出品的“回春术”能神奇到什么地步?我就不解释了吧。

广州读者李肇煦来信咨询“房颤”的预防和治疗。

夏言: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引起房颤的病因可有多种,但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所以做好高血压的预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对预防房颤有好处,此外,房颤患者要戒烟,限制饮酒。避免过多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食、药物,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上海中山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陈百华介绍说LiFe试验发现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缬沙坦等可以减少新发房颤的发生,已发生过房颤复律后可巩固维持窦性心律,这类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预防房颤的方法。

房颤的调理办法篇10

记者从本次会议信息中获悉,今年2月27日,由徐亚伟教授和他率领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团队完成了上海地区首两例aCp左心耳封堵手术。这一消息在国内该领域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因此,近日,本刊记者借徐亚伟教授莅京参加学术活动之际,就这一新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其他热点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左心耳封堵术可降低房颤患者

脑卒中风险

在采访中,徐亚伟教授首先介绍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房颤可使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脑卒中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左心耳是从左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属于左心房的一部分,它被证实是房颤患者90%以上血栓栓子的来源。左心耳封堵手术是通过封堵左心耳来预防房颤患者血栓脱落引发的脑卒中,从而避免残疾或死亡。

他继续介绍说,近10年来,左心耳封堵技术日趋成熟,多个研究证明其可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此项技术尤其适用于既往有卒中或有卒中高危因素,但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长期抗凝药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watCHman和aCp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两款左心耳封堵器。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中心陆续应用watCHman行左心耳封堵术,而aCp使用经验则相对不足。不同于watCHman封堵器,aCp是用于封堵左心耳近端的封堵器,并且已经通过“欧盟认证(CemaRK)”,也通过了中国的FDa认证。

徐亚伟教授形象地解释说,比较aCp和watCHman的设计理念,watCHman更像是“塞子”从内部塞堵左心耳,aCp则像“盖子”从外面盖住左心耳开口。因此,watCHman更加适合封堵开口较圆、单叶或者主叶清晰的多叶左心耳,否则易形成残余分流或残腔。aCp则是在左心房面封堵左心耳开口,理论上可以覆盖几乎所有类型的左心耳;但较大的外盘可能压迫到左心耳临近结构,如二尖瓣及左上肺静脉等。

详解aCp左心耳封堵之施术流程

2016年2月27日,徐亚伟教授和他率领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团队成功完成了上海地区首两例aCp左心耳封堵手术。这两例手术完成后,随即在国内学界引起关注。因此,在采访中,徐亚伟教授结合此两个病例,详细介绍了aCp左心耳封堵术的相关流程。

徐亚伟教授首先介绍说:“在这次临床探索中,我院心脏中心完成的第一例手术为封堵常规尺寸的左心耳。但应用其行左心耳封堵术的一般流程和watCHman并不完全相同。”

他详细介绍说,首先是封堵器植入前步骤,与watCHman相似:常规消毒铺巾,静脉麻醉下经口插入tee探头。无创/有创血压监测。穿刺右侧股静脉,SL1Schwatz鞘管进入右心房。tee定位下穿刺房间隔,穿刺点定位在房间隔的向后、向下位置。置换aCp封堵器专属推送鞘管进入左心房。行左心耳造影,与watCHman类似,Rao30°+CaU20°可以更好地用来显示左心耳的开口及底部;aCp还推荐结合使用Rao30°+CRa20°这个,可以更好地显示左心耳的走形。其次是aCp的选型。aCp封堵器的选型依据主要是锚定区的直径,通常由tee及造影来定,常规推荐aCp的型号比锚定区直接大3mm至5mm。第三是aCp的展开。aCp封堵器装到推送鞘后顺外鞘进入左心耳准备展开。aCp展开的第一步是推送封堵器出外鞘形成“球”状结构,用于定位至锚定区,随后展开成“罗马士兵盔甲”形状。经tee及造影证实确定固定叶位置及固定性较好后,展开封堵盘。牵拉试验确保固定良好。第四是aCp的回收再展开。aCp封堵器可以进行半回收。往回牵拉推送内鞘,封堵器逐渐缩回至外鞘内,逐渐再次形成“球”形,注意两个铂金标记点不能回收进入超过外鞘的标记环,进行再次释放。如果两个铂金标记点回收进入超过外鞘的标记环,封堵器不能再次释放,必须进行整体回收。

徐亚伟教授接着重点解析了aCp的释放标准。他指出:aCp封堵器展开后至与推送杆解锁前,需要注意五点:一是固定叶需要适当的压缩率;二是确保封堵盘的封堵性能好;三是封堵盘需要凹面向左心房,保证来自固定叶的牵引力能给封堵盘更好的封堵力;四是固定叶的长轴需要垂直于锚定区的长轴,保证固定叶合适的压缩及连接杆的稳定;五是固定叶需要更多地超过回旋支(至少2/3),以增加固定性,一般需要tee来测定。另外,为确保固定良好,需要轻轻地做牵拉试验,但要避免暴力拉扯。aCp有一个特殊的测定稳定的方法,保持适当的拉力牵拉封堵盘形成“椭圆形”,保持五分钟左右,若封堵器位置没有发生变形,说明封堵良好。释放前tee还需要评估残余漏。

“这例手术使用了26mmaCp封堵器,尝试展开时一次即达到释放标准,压缩比为13.5%――就是22.5mm实际展开后6mm设计的展开最大直径,最终固定良好,tee提示无明显残余漏。”徐亚伟教授说。

在解读第二例手术时,徐亚伟教授阐述说:“第二例为巨大左心耳,超过了aCp理论的应用范围。我们采用了aCp对巨大左心耳的特殊处理方法顺利完成。”他随后介绍说,理论上aCp封堵器可用于封堵锚定区直径小于28.6mm的左心耳,一旦超过这个上限,固定叶缺乏合适的压缩率将降低整个封堵器的固定性能。我们使用改良法成功对第二例的特大左心耳行封堵术。术前tee多角度测定左心耳开口最大30mm,锚定区约为28.5mm。在行左心耳造影显示左心耳开口及锚定区基本平行,锚定区直径约为35.5mm。若采用常规方法,植入aCp封堵器后,存在脱落的风险。我们采用的改良法主要是重新定义新的较短的锚定区,测定为26mm。以此新的锚定区行aCp封堵器常规植入,释放前必须进行强度较大的牵拉试验。释放封堵器后,封堵盘斜向突入左心耳口内,残余少量残余腔室。本例使用aCp的最大尺寸30mm封堵器,封堵盘直径为36mm。尝试展开3次后达到释放标准,压缩比约10%――实际展开后固定盘直径约为27mm――固定良好,tee提示无明显残余漏。

徐亚伟教授继续介绍说:“两位患者清醒后返回普通病房,予以心电血压监护24小时。术后用低分子肝素抗凝24小时后续用达比加群抗凝。术后第2天,复查血常规、生化、凝血、心电图、心超等检查。心超提示封堵器堵在原位,无残余分流,无明显心包积液,房间隔穿刺部位闭合。术后第3天出院,出院后拟继续予达比加群抗凝2到3个月,换用双抗6个月后长期使用单抗。术后第3、第12个月复查食道超声。两例患者目前随访7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

介绍完两例手术的实施过程,他总结说:“总体而言,第一例患者左心耳直径较为适宜,一次展开即可有效封堵左心耳开口。第二例为巨大左心耳,35mm的直径即便应用watCHman,也很难实现对心耳的完全封堵。此例手术通过定义斜向的新锚定直径,实现对左心耳底部的有效封堵。虽形成一定的残腔,但深度小,残腔面光滑,不易形成血栓。”徐亚伟教授认为,“通过两例手术的临床实践,我认为aCp封堵器的成功应用,为房颤患者有效的个体化治疗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

BVS的诞生是冠脉介入

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据悉,在徐亚伟教授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在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的科研领域也做了大量工作。谈到BVS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时,徐亚伟教授首先说:“生物可吸收支架的诞生可谓是冠脉介入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随后他详细介绍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冠脉介入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以金属裸支架为代表,第二阶段则以药物洗脱支架为代表,第三阶段以可降解涂层支架为代表。2006年,雅培公司率先研发了第四代生物可吸收支架(aBSoRB支架)。aBSoRB临床实验5年的结果数据显示,aBSoRB支架可完全溶解于体内,不但促进血管自然功能的恢复,也减少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力证了该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同济大学副校长葛均波院士率先研发了新一代国产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Xinsorb支架)。该支架使用高分子聚乳酸材料构建雷帕霉素释放平台,两到三年完全降解吸收,有效防止支架再狭窄和血栓事件。在30例a型病变随访5年的临床研究结果中发现,Xinsorb支架完美植入靶病变,随访期间均无支架内血栓、maCe事件的发生。2014年启动“国内Xinsorb生物全降解冠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确诊性临床试验”,全国共17家医院参与,到目前为止400例随机对照入组研究已经完成,临床随访工作持续开展;800例单组注册研究正在进行中。就徐亚伟教授所在的心脏中心随机对照入选的96例患者临床随访结果显示,Xinsorb支架手术成功率100%,随访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低,部分患者1年冠脉造影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徐亚伟教授表示,生物可吸收支架代表了介入心脏病学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厚度对支架通过靶病变的性能产生的影响也引起极大的关注。因此,在真实世界的临床观察与应用中,我们应努力克服支架的不足,优化机械性能,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研究动态,相信在未来科技大发展的潮流下,生物可吸收支架一定不辱使命,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让心梗急救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于2014年11月12日召开了“急性心梗区域救治网络体系及移动信息平台”研讨会,由其研发的国内首套移动DtoD(DoctortoDoctor)系统在该院心脏中心正式启用。谈及该系统,徐亚伟教授解释说:“DtoD系统使心梗急救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通过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端口对接,实现手机、平板电脑即时查看包括冠脉造影动态图像等在内的各种医学影像,节省急救病人的等待时间。这套系统的成功应用,对于急救病人来说,可以大大缩短院前、院中等待时间。急救病人上了急救车后,可以在车内做验血、心电图等检查,从抽取第一滴血到出结果,只需要12分钟时间,而验血、心电图等检查报告可以直接实时发送到院内急救指挥中心,如果医生判断该病人为急性心梗患者,可以申请开通绿色通道,急救车直接将病人送到心内科导管室进行手术治疗,免去急诊室等待时间。”

徐亚伟教授继续说:“除此之外,我院心脏中心还可以实现跨区域远程救治。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实现医生在本院电脑上看静态的报告,例如Ct、验血报告等,但是很少有医院解决在院外通过手机查看动态图像的技术桎梏。冠脉造影是动态图像,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的医院只能在本院导管室里查看。对于急性心梗病人而言,冠脉造影诊断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此急性心梗病人远程救治一直止步不前,但我院利用DtoD系统,便成功解决这一技术障碍,使得医生能够远程调用、查看动态冠脉造影的诊断图像。此外,医生还可以在院外甚至国外,通过手机观看整个手术过程,对正在进行手术的医生进行远程遥控及手术指导,真正实现院内院外专家即时、便捷、联动的合作。”

在采访中,徐亚伟教授在回顾“第十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华语国际论坛”的举办情况时介绍说:“2014年10月成立的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为世界范围内广大心血管华人医师搭建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该协会旨在促进国际间心血管学科的学术交流和互相发展。作为心血管领域的一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在世界心血管领域发出华人的最强音!”

话题回到这次会议上,徐亚伟教授简要介绍道:“立足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广泛的影响力,这次论坛邀请了包括美国华裔心脏协会(CHaHa)的20余位美国专家以及来自德国、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众多华裔专家逾50位,秉承‘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术交叉融合,缩小指南实践差距,共同提高临床水平’的主旨,专家们分别就心血管病学界最新学术前沿相关的专题进行精彩演讲,将他们的宝贵经验与国内学者一起分享,为境内外心血管专科医生提供了一个热烈讨论、深入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联结友谊的平台。今年的oCC‘华语国际论坛’同时体现了对海外心血管病领域华人学者的情谊联结和关注。从国际视野聚焦世界华人‘心’力量,这不仅是对故土眷恋的升华,更体现了世界华人专家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