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3:09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篇1

关键词:网格;网格技术;教育;教育资源共享

网格是继因特网、万维网之后,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而网格要实现的是应用的互连互通。网格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用网上的各种资源。网格计算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以后,将能克服现代远程教育对时间的依赖性,又能更好地贯彻当今风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说计算机与网格技术的出现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契机。

一、定义

网格技术是集成和并行的计算与资源环境,其核心是在异构和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资源共享,使人们可以动态地共享分布在网上不同地方的各种资源。网格作为一种能带来巨大处理、存储能力和资源的新型网络,可应付临时之用。网格计算通过共享网络将不同地点的大量计算机相联,从而形成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将各处计算机的多余处理器能力合在一起,可为研究和其他数据集中应用提供巨大的处理能力。有了网格计算,那些没有能力购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超级计算机的机构,也能利用其巨大的计算能力。

二、发展概况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都十分重视网格技术,美国和欧洲及亚洲各国正在积极地实施国家网格项目。

1、国外的发展情况:网格技术起源于美国,通过网络使用超级计算机的研究,所以,在网格技术开发和网格示范系统方面,美国已有了多年丰富的资源积累。www.133229.com

尽管欧洲各国国内没有超级计算机制造商,但是他们积累了大量超级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知识,并且很早就着手开展网格应用活动。欧盟的代表性项目是处理大规模数据的欧盟数据网格。在亚洲,正在从事网格研究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中国、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2、国内的发展情况:在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正在建设中国国家网格,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也是中国国家网格的一部分。网格计算技术教育应用研究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填补了国内学习网格研究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国内外率先将网格计算技术应用于远程学习评价研究,研究成功服务国家远程教育的学习评价网格(lagrid)。

三、发展趋势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在网格只处在中期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为未来的高速发展蓄势待机的前提,网格技术作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它的应用将为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并促成新的教育应用。教育网格将为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还会使学习的资源得到充份的共享。然而,这些应用的实现将会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挑战。

要想更好的发展网格的共享价值,就要把分散于各地的有价值资源整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媒体资源互不相连的“弧岛”状况,而且可以形成“一体化”的界面,这样任何人都会很容易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有用资源。中国目前也在积极的发展教育网格,中国教育科研网格的目标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最先进、最实用的教育科研网格。

四、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当前数字化学习环境突出了协同协作、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服务等应用需求,国家或区域网络化学习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广泛重视。网格技术将为下一代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并形成学习网格这一新的跨学科研究方向。网格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除了技术上的挑战外,一些社会、政治因素对网格的普及也至关重要,网格技术应用于教育信息化,还要解决各部门的信息整合问题,同时还要丰富网格上的教育信息资源,这样才有资源共享的价值。

1、网格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优势:网格技术的应用能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全面共享和作业交互。而网格技术可以将物理上互连的众多资源汇聚起来,联合提供服务,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即将分布在教育领域中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论文、高等院校多媒体课件和数字教学视频等各种海量信息资源集成起来,建立一个教育信息网格,覆盖各个地区,提供统一的、高效的信息服务,提供主动学习方法和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使在家学习和交流成为现实。

2、网格技术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1)网格技术不仅聚合丰富的高性能资源,而且支持分布式资源的协作与共享:网格技术应用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方面,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汇聚在网络上,这样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极大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网格技术应用在网络教育资源中,不但能够大大缩减教师个体的备课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加大了授课内容的容量,突出了授课内容的重难点,而且还会加强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扩展了教师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篇2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措施

就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而言,有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和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加大了建设工作的难度,大大阻碍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考虑,让更多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被发掘出来,分享给读者,从而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是政府系统中的一部分,由文化部、教育部和科学院通过履行各自不同的职能对其进行管理,三者的执行方式不同,一般都以自身利益为主,常常忽视了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交流沟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问题,从而导致很多地区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受到约束,行动上缺乏灵活性,导致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阻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的顺利运行。

1.2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些虚假网站提供的阅读下载地址或者网页信息都带有病毒,这些病毒严重影响了阅读者和著作权者的合法利益,从而导致图书馆大量信息资源在共享过程中有被偷用、丢失的风险,尽管我国现在也建立了一些相对的法律,但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是完善,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再加上复杂的现实情况,导致那些现有的法律根本无法进行制约。

1.3资金短缺,经费紧张

由于我国图书馆是政府下的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开支的一部分,无法实现盈利的目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比较懒散,没有竞争的意识,从而造成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程资金短缺,活动经费紧张的局面。随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逐渐得到重视,图书数量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高,本来活动经费就紧张的图书馆,无法解决图书数量增加和价格上涨的情况,迫使图书馆购买的图书数量十分有限,尽管很多图书馆都意识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作用和好处,但都因为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而被迫放弃。

2、针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建设工程涉及层面较广,牵扯的相关部门比较多。而且,三个领导机构各自为政的理念,加大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工作上的难度,再加上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对这方面的管理知识不足,从而阻碍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国要加强完善信息资源的管理体系,创立一个专业的图书馆领导机构,加大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从而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

2.2健全共享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通过法律来规范各方行为和平衡各方利益,是目前实现在网络环境中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信息共享的法规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各个成员馆以及各个参与方的行为的规范和各项事务的处理规则方法奖惩制度"其次是对图书馆与知识产权人之间的产权购买条例利益冲突协调规范,在这方面当前作为知识产权购买方的图书馆是处于弱势的,大多数人会同情付出脑力劳动的创作者,法律关于产权人的权益保护的规定要远远多于对购买方的保护。并且产权人还可以通过许多技术方面的手段保护自己的著作权,比如采用ip地址控制、硬件加密等双重保护。但是有些时候这种保护会大大限制图书馆对很多优秀资源的传播,挤压了信息共享的范围,使作品的合理共享无法实现;最后是对其他网络盗版以及恶意篡改图书馆共享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条。这就充分考虑了创作者、传播者以及使用者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三者的利益进行协调,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效用发挥到最大。

2.3建立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参照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图书馆联盟的资金来源,我国要想建立图书馆联盟之类的组织,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社会各界及读者的支持以及各个成员馆的共同努力和贡献。在这个前提下,有多种资金筹集方式。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比如由国家设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专项基金,或者通过立法向文化类企业提取适当比例的税收以增加共享资金的来源。总而言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的事情,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只要合理安排好图书管理人员的各项工作,活动经费问题也会比较容易解决。

3、结语

总之,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要从多面进行研究探讨,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中,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利用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加强完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建立用户与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桥梁,使用户更加方便,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篇3

【关键词】网络资源;传输效率;制衡关系;分析

1引言

据最新的统计表明,我国的网络用户数量已经突破5亿,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能够获取更多的市场空间,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已经成为了现在网络运营商面对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面积较大,平均网络传输效率目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与我国的其他行业发展不符,因此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2网络资源的共享简述

2.1网络资源共享的概念

网络资源共享的概念可以分成狭义和广义的。狭义上的资源共享,就是指分享一些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如一些音乐、图片和视频等,而广义上的资源共享,是建立在p2p数据传输模式下,由于目前影响网络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带宽,而我国总体的带宽水平较低,在上网的高峰时间段,经常会出现网络延迟等问题,为了使下载的速率稳定,出现了很多下载软件,这些软件都采用了一定的下载技术,p2p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技术主要就是建立在网络资源共享的条件下,考虑到网络上的很多文件,会有很多人同时进行下载,这样对服务器会造成较大的压力,利用p2p技术,使每个下载的用户都会进行一定的上传,将下载的数据不断的分享给其他用户,这样就提高了网络资源共享的效率。

2.2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现在的数据共享只是网络的一部分,尤其是互联网内容的丰富,使得互联网的用途越来越多,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要想实现互联网的不同功能,都是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如视频点播业务,如果用户和视频网站之间,不能够进行视频的传输,那么人们也就无法观看网站内的视频。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资源共享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而网络资源共享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性,只要计算机能够进行工作,那么分享的时间就没有限制,对于分享的内容也没有要求,只要转化成特定的存储格式,其他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这些数据。

3影响网络传输效率的因素分析

3.1用户的数量

对于网络的使用来说,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就是传输效率,从连接到互联网中开始,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数据传输,尤其是下载一些大型文件,网络传输的速率直接影响下载所需要的时间。目前网络内容的发展较快,各种视频网站和网络游戏不断出现,用户在日常的使用中,对网络传输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虽然我国的网络用户数量比较多,但是上网的时间段也相对集中,只有在这个时间段内,网站传输速率才会受到较大影响,会导致每个人的带宽减小,甚至会出现传输延迟的情况。在其他空闲的时间中,网络的传输效率比较稳定。受到我国用户数量过多影响,目前我国的平均网络传输效率,在世界上排到了90多名。

3.2线路建设

在所有能够影响网络传输效率的因素中,网络基础线路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由于线路可以决定网络带宽,而网络传输效率主要受到带宽的影响,如果带宽足够大,那么数据的传输延迟就可以控制到很小。在传统的网络线路建设时,数据传输主要利用电话网进行,随着用户的增加和网络内容的丰富,电话网已经无法满足数据传输的需要,因此开始使用光纤来取代同轴电缆,这样极大的提高了网络传输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网络线路建设上,对于经济水平较低的西北地区,目前使用的大多还是电话网,所以严重影响了我国网络传输效率的水平。

4网络资源的共享与传输速率的制衡关系

4.1网络资源的共享对传输速率的促进作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影响网络传输速率的因素中,用户数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是大量的网络用户,使得网络间的数据交换比较繁忙,而总体的网络带宽有限,每个用户能够使用的带宽就会变小,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么多人同时使用,对服务器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果采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理念,就可以将每个计算机都当作一个节点,从而减缓网络服务器的压力。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p2p模式,就是在其他用户进行下载时,如果计算机中也下载了相应的资源,就可以利用空闲的网络,上传一些其他用户没有下载的数据,在不影响自己使用的情况下,提高整个网络的传输速率。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资源的共享对于传输效率来说,如果利用的好,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

4.2网络资源共享对传输速率的限制

网络资源共享虽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网络传输的速率,但是应用的不当,或者是因为网络中的其他因素,也会降低网络传输速率,如在网络资源共享之前,需要将这些数据上传到网络,这也需要一定的带宽,会对整体的传输速率造成一定的影响。使用p2p进行资源共享,服务器需要对每个节点用户的信息进行处理,服务器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系统的崩溃。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很多局域网中,都限制了p2p等资源共享技术的使用,尤其是校园网等公共网络中。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资源共享不仅对传输速率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5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用户数量的增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传输速率的发展,而网络资源共享可以很好地解决用户数量和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利用p2p技术,可以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种网络资源共享技术会对服务器形成巨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传输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杨,王汝传,徐小龙,严远亭.资源共享p2p网络的进化博弈激励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1(11):19-21.

[2]李端戎,吴松,石宣化,范珂,赵娜.面向复杂异构网络环境的服务聚合系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38-41.

[3]吕晓鹏,王文东,龚向阳,马建.混合网中的p2p资源共享机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04):113-117.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篇4

会计信息指的是基于会计特有的处理方法对交易和事项的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后所产生的,是用来满足会计管理与经济管路所需要的一种经济信息。同一会计信息资源被不同需求者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所使用就是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在电算化基础上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指使同一信息资源的电子数据形式能够无障碍的被各个需求方所理解和使用。对于同一会计主体而言,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包括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他人分享,还包括己方分享利用他人的信息资源。参照具体的信息处理系统,共享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原始资料、中间结果以及最终信息产品三大类。以信息资源的需求者所涉及的范围来看,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信息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原始资料共用以及中间结果之间的交换;经济信息在会计主体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利用;财务数据在主体和上下级之间的上报与下发;社会范围内的财务状况的披露与经济情报的搜集。

二、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

经常会出现一些数据信息的重复输入造成的加大工作量、浪费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的现象,而且这样反复进行信息录入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的差错率,降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同时,从整个外部大的环境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在不断加强,网络环境在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水平也在不断增长,但是人们在认识上以及行为上的意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强。相关阶层存在着普遍的对会计信息社会化的意识不够强,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共享,没有了解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真正意义,相关管理人员也只局限于对本企业的信息的掌握,认识不到对他人的会计信息、经济信息的掌握是可以为自己进行会计核算、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是有一个良好的参考作用的,认识不到资源的共享是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的,是可以实现共赢的。这种认识上的盲点,使得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水平。此外,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相应的会计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资源共享对社会发展能够带来怎样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各个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共赢的发展效果。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相应的会计政策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也正是由于没有一个规范的会计政策制度体系,会计资源信息的共享才没有一种制度上的支持,导致人们的意识不足,企业的发展缓慢。

三、促进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途径

1.制订规范的会计政策制度体系

在会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不足、相关软件开发商缺少必要的利益驱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政府以及一些权威机构应该为会计信息共享创造一个合适的条件,对资源共享提供必要的干预与引导。需要制定一些会计相关政策来增强人们对资源共享的一种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在信息化的时代,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对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以一种制度体系来加强对企业、对相关人员的约束,进而来促进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相关的权威机构应该充分发挥本部门的作用,制定出合理的规范以及制度体系来支持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来对信息资源的共享设定一定的操作规范,使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可以在法律、规范的制约下有效进行,进而为企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2.企业管理人员要提高共享会计信息资源的意识

对于企业来讲,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的盲目行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了解到其他企业的一些相关信息,在其他企业的惨痛经验中可以认识到在本企业的发展中,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避免类似的错误。韩国大宇集团就是由于没有充分利用会计资源信息,在盲目的资本扩张中使资本结构失衡、资金链断裂,最终破产。当然,在一个充分资源共享的环境下,企业在借鉴其他企业经验不足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使本企业的发展可以少走弯路,管理人员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更好的管理,做更好的战略决策。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认识到建立共享会计信息资源的战略意义,积极地推动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

3.设立会计政策规范的相关机构或社团

在制定下相关制度之前,应该考虑到社会以及企业对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的需求,使得制度中的一些名词、代码、元素、表格尽可能精确、规范、统一,来满足社会、企业对信息交流的需求,方便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对会计软件的安全性、合法性、可用性做出相应的规定,为方便共享以及对信息的使用,对数据的输入、输出也要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比如规定企业会计人员必须以标准格式、符合规范的格式提供对外会计信息,要保证会计报表可以被几种通用的办公软件来准确识别。这些规范、标准的制定,都需要相应的机构或者社团来完成,相关机构要起到一种规范作用,使得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可以在一种标准的规范下更加有序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使资源共享的平台更加有效,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步伐更加稳健的。

4.软件开发商应注意保持软件产品的前瞻性

软件开发商要将软件产品从自闭型向兼容型、开放型软件进行过渡,从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软件、决策支持型软件转变。首先,要将产品定位于将会计信息摆脱传统的孤立的系统模式,转为作为经济管理者系统的核心与基础,要使产品真正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不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其次,在对软件产品进行功能性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软件的开放型与兼容性,使数据方便企业的运用以及资源共享,要保证按照用户的需求来设计,包括用户要求的格式导入数据的功能、网络共享以及远程通讯的功能、可与第三方产品做兼容组合以及便于进行二次开发等功能,一定要保证在功能上的通用性。再次,要在行业内部积极开展联合与交流,要形成一种标准的形式,形成一套在系统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的标准以及方便内部数据传输的格式,使得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共享更加方便快捷。最后,软件开发商也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整个市场,要认识到资源共享对企业带来的利益,认识到资源共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益处,认识到各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对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来进行软件产品的开发,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开发出的产品才能更适时企业,才能更迎合市场的需求,不仅可以为开放商带来利益,更可以有效推动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为企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树立会计为管理服务、为相关权益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会计是以会计信息的再利用为目的的,而不是简单的会计信息的产出,因为会计信息产出只是小范围的应用,并不能使会计信息发挥最大的价值得到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社会相关方面的经济行为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做的不应仅仅限于本环节、本系统内部信息的出入,还需要以一种全局的观念、整体的视角来进行操作,要站在全面经济管理的高度,设计系统的原始数据录入需求以及系统产出需求,有效避免相关系统在本环节中的信息缺失。会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软件的功能,以最大限度来利用资源,积极进行二次开发,来有效减少数据资料在系统中无谓的重复录入。会计人员需要认识到会计信息在为自己、为本企业所用的同时,对其他企业也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如果会计信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就可以使企业之间相关借鉴、取长补短,可以实现共赢、多赢的经济效果。此外,软件用户方面的领导要对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技能,要是电算化在会计资源共享中发挥更大的技术优势,创造更大的价值。

6.企业要提高信息主管在企业中的地位就像企业需要一个强势的会计电算化主管一样,企业要想加强信息化,加强资源的共享,必须加强对信息主管的重视、理解与支持。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来组织、控制、协调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生产和管理,来实现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因此企业领导需要给与高度的重视,并且要有一个有能力、有权利的信息主管来进行组织管理。要想实现信息化以及信息的共享,管理人员是关键所在,因此要赋予信息主管足够的权利来进行管理,可以在企业中成立一个由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信息化领导机构,并且使这个机构的地位高于各职能部门,并且由最高信息主管来负责。当然,企业也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人员能力、素养的提高来推动资源共享的有效进行。

四、结束语

商品经济以及信息时代的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大量信息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关系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但同时也使会计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新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企业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全面分析自身的经营状况、发展局势以及经营风险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有效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策略,并使之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正向作用,当然,要实现这样的局面,每一位会计工作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于会计信息资源共享重要性的认识,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相应的努力。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篇5

【摘要】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29-02

作者简介:郑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常德市2015年科技基金(编号:2014ZD49)和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科技基金(编号:ZY1368)的研究成果。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已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前沿,其数字资源共享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如何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职院校间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共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教育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教育资源应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共建共享又为其自身应用提供了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数字化产品或电子出版物的低成本复制和广泛传播,导致著作权人对自己的专有权利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者对立统一,既相互促进又同时内在地存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关联性。用户基于internet信息开放、扩大流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资源无偿或低成本使用,限制资源专有,反对资源垄断,要求实现社会公众利益。

而网络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具有专有性、排他性,它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制度安排,全面深刻地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只有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共享过程中,保证不能随便侵犯版权所有人的权益。

我们对湖南10余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有65.4%的教师与45.85%的开发技术人员认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进展。虽然今年来不乏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知识产权的研究,但总体上来讲相关问题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施起来还面临各方面的困难。如何解决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受到网络知识产权限制性障碍的矛盾,以求得制度均衡,是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主要针对解决目前影响共享的各种制约因素,实现不同学校间数字化资源共享和数据库互联互通的要求而提出。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化,关键是要找准起决定作用的要素,要厘清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协调各要素相互作用以发挥最大功能,进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的运作模式。

我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应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有效的共享激励机制作为促进。

1.建立数据规范标准的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化是共享实现的根本保证。目前基于现行的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一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但是仅仅局限于静态网页与一些音视频资源的共享,共享的水平还比较低,一些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开发过程由于没有遵循相关标准,因此无法实现课堂知识和教学管理数据的互交换与系统互操作。因此,遵循相关标准发、描述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于标准的管理系统,是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大范围、高水平共建共享的根本保证。

2.加强院校合作建设,共享资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资源提供者对于在本校内与合作院校内免费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表示了较高的认同度,持“比较赞成”或者“非常赞成”态度的教师的比例相加达到了100%;而且高校间有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水平上,一些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项目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而束之高阁。改善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不同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偿共享。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方向、培养学生的类别与要求、学科特色等都不相同,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研究性大学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般本科实施的是通识教育,高职高专类学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样它们对教育资源需求的种类、实验室的设施、实践条件的需求上会迥然不同。因此,在一些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就不宜采取院校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联合一些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其服务对象相对来说也比较明确。其他院校的用户若有类似的需求,可以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的方式,有偿共享资源。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需求量较大的资源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与教学素材,而这些资源由于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免费共享会严重损害资源开发者的利益。因此实行有偿共享这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切实保障资源建设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建设、维护资源的积极性。调查结果也表明,广大教师(50%)强烈呼吁“建立网上资源的版权保护机制”,对于确实有用的资源,大部分用户也接受通过有偿的方式获取。

因此,要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偿共享,必须建立用于交换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交换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产业化。

4.建立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调查结果表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而无法实现有序、全面的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管理方式混乱、交易机制不完善是严重阻碍共享的一个因素。

5.建立行政部门干预机制。要真正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教育部应当建立行政干预机制。缺乏有效的行政干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将是松散的、没有规章制度保障的活动。因此,建议教育部联合省市级教育部门制定一套用于规划、管理、监控与协调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行政干预机制,能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经费使用状况进行监控,能管理、规范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后的服务行为,能正确处理资源共享后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问题。

6.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资源放到网上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制度不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是代表个体利益的一种私权,而信息资源共享是法律赋予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是公权的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的焦点是利益问题,二者冲突的根源在于代表产权人利益的私权与代表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的公权在利益上的非均衡性。

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限制,它属于国内立法。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性与无国界性与知识产权保护地域性产生了矛盾。信息化、网络化使电子作品的复制、传播速度加快,人们难以将某一条信息与某一特定地域相连。而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作品合理使用及盈利行为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这就给开放网络条件下的侵权行为找到了最有利的借口,人们会轻而易举地找到各种法律条文来辩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导致著作权的侵权也就因地域的模糊而难以确定。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侵权、盗版成了一个全球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此,在构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技术、法律和道德手段应该相互配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法律的绝对权威和根本作用,协调技术手段的有力保证作用,并辅助道德手段的预防和自律作用,才能构建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网络产权保护体系。网络知识产权的根本保护手段还是立法,要加大知识产权法保护力度,制定网络保护法规,尽快建立有关信息上网的审核制度、保密审查措施,尤其是对侵权行为的确认、取证等都要做出详细可操作性的规定。

7.建立共享激励机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既可以带来社会受益,也可能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的收益期望和风险期望对其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以及最终共享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利益驱动的共享激励机制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能切实感受到共享带来的好处和不参与共享带来的弊端,以激发共享主体参与的热情。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了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交流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体系作为促进,以此推进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9):39-41.

[2]张丽君,段万春,朝霞.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12):176-177.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篇6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很多大型集团公司、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形式逐渐由单一的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向价值网络竞争的转变,这就要求集团企业要以集团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业务成本,以期在协调局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实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给集团企业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财务共享服务通过将易于标准化的营运业务进行整合、流程再造,以提高管理效率、压缩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大型的集团企业财务组织重复繁多以及效率整体低下的问题,为大型集团企业进一步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能。

二、财务共享服务在企业中的应用

目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多的作为独立的机构进行管理,对所有成员企业采用相同的标准作业流程,废除多余的步骤和流程,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精致加工,输出高质量的财务数据,并消除了由于地域分散、集团部门独立的规则造成的信息死角。可以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集团企业的财务服务平台,是各成员企业的会计业务运作中心、财务数据中心以及服务中心,能够有效地支撑集团制度的标准化、流程的科学化和精简化,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强化集团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重要意义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集团企业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能够降低集团企业成本。可以说财务共享服务的最根本目标即在于降低集团企业的成本。通过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团企业可以不必为每个区域、分支机构全员配置岗位及人员,从而实现在集团总业务量不变的前提下削减业务人员的目的。同时,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许多的财务业务得以细化、标准化、乃至得到简化,流程简化后的效益提高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第二,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得集团能够对基础财务工作集中化,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下,各项职能实施的政策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完全统一,同时也给集团企业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方便。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使原散落在各单位独自处理的业务整合规范,对经办人的要求统一,财务处理的口径和尺度统一,促进效率提升;此外,通过绩效管理、服务管理等方式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状况实施监测,以提高财务共享服务的质量。

第三,能够促进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为集团企业内部业务单位和外部客户提供后台支持,各部门则专注核心业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此外,强大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大大节省重复性工作的时间,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财务人员参与到集团企业的战略财务层面以及深入到业务财务层面。战略财务工作可以参与集团企业的战略制定和推进,进行预算资源管理以及绩效控制,为集团的经营决策层提供全公司的经营信息分析;业务财务工作则强调深入业务一线,与业务单位紧密合作,参与公司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通过这两种方式促进财务职能的转型,最终推动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

第四,加速企业的标准化进程。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前,企业的财务操作流程是由各分部的采购、生产、分销、市场、销售各环节的单独核算,各分部的资源分配情况不同,业务操作标准不同;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将财务工作从各部门中抽离出来,从集团层面整合资源形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当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业务流程的统一、管理制度的统一、数据口径的统一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标准化,并可以以此为经验为其他领域实现标准化提供重要的指导。

第五,增强企业规模扩大的潜力。集团企业通过将财务工作进行集中规模化处理,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利于集团企业更快地建立新业务,不必为新建企业设立财务部门,直接将新建企业接入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即可实现新建企业的财务职能支撑。可以想象,在此基础上的企业必然拥有足够的灵活性,增强企业规模扩张的能力。在新建企业进入新市场时,可以将自身的财务职能交予所在区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大程度地减少在新市场中的投入,为集团企业的扩张留有很大余地。

第六,利于收购兼并的实施。企业在进行收购和兼并企业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设立会给该收购带来便利,一方面体现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即是企业资源的一次整合,为企业合并收购提供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整合,在兼并收购时只需将核心业务整合即可,后台的财务等活动并不需要进行再次整合。

四、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注意的问题

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给带来极大的好处,提升集团的运营效率,降低集团的综合成本,提高了财务信息产生的速度,财务报告可以做到实施和同步相一致。不难发现,企业的规模越大,地域越分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即越发明显。但是,集团企业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也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关注集团企业是否存在效益背反现象,比如在考虑通过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降低集团成本时,在削减分部或分支机构财务人员来节约成本时,要考虑到实行财务共享服务所带来的增量成本,如新的人工成本增加、设施设备的再投入、分部与财务共享中心的往来差旅费、信息系统的建设费用是否会给集团带来更大的成本消耗,企业是否能够承担;此外,集团企业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要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做出合理定位,以防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为集团企业的辅助机构。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集团层面的财务共享平台,才是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根本意义所在,我们发现其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要建立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绝对地位之上统筹配置财务资源才能够实现。同时,对于集团自身的财务人员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很有可能造成财务人员成为单纯的数据处理员的局面,脱离集团企业的实际业务,因此,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要注重战略财务与业务财务的有机结合,在结合业务财务的价值创造目标发挥战略财务的决策支持职能。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篇7

共享经济(sharingeconom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协同消费的形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它开始大行其道。共享经济的内涵尚无统一定论,业界学者对其均有不同的看法。董成惠在《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借用互联网络平台、以共享使用权为目的的消费模式,当这种消费模式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共享经济。郑志来在《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中认为,共享经济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共享经济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将供给方闲置资源使用权暂时性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通过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需求方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汤天波等《共享经济:“互联网沪下的颠覆式经济模式》中对共享经济的内涵定义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实现使用权共享,其核心是协同共享,合作消费。高原在《共享经济的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提出,共享经济,即点对点经济,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共享资源的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可以满足客户的临时需求的一种商业模式。李佳慧在《共享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共享经济是指拥有供给方有偿共享资源给需求方的一种经济模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本文中所界定的共享经济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方通过互联网媒介等平台将闲置的“资本”提供给需求方以获得一定经济利润的行为。闲置资源(如闲置物品、闲置资金、闲暇时间等)换取经济利益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共享方式已由最初的代码共享、生活共享转为现实世界闲置服务或资源的共享。据统计,我国目前共享经济市场已达到65亿美元,并以54%的增长率高速发展,到2018年甚至有望达到230亿美元,是全球共享经济中的领军力量。作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起来商业新模式,共享经济在交通出行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房屋出租业、知识技能业等各个领域迅速站稳了脚跟。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和支持共享经济发展,2017年两会共享经济更是成为热门议题,多份提案热议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共享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最早的共享是从熟人之间信息分享物品外借发展起来的,逐步扩展到网络上信息层面微信微博内容的共享,到今天形成了转化为经济利润的闲置物品的共享。由于其自身环保、高效的理念及前景广阔,吸引r众多创业者的加入。目前,交通领域是我国共享经济的重头戏,引领“共享”不断升温。炭‘滴滴”、"Uber”发展到“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摩拜、oFo、小蓝单车等,以“网约车”、“共享自行车”的分享经济形式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高效便捷的体验,也逐步给大众带来了环保出行、绿色出行的理念。共享经济也由交通领域逐步拓展到生活服务领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参与领域及代表如表1所示。

可以说,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势头正猛,从实践来看,目前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2.1 参与领域不断拓宽

提供服务的模式由BtoC向CtoC的转变给拥有闲置资源的大众提供了平台,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背景,随着平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共享经济领域不断拓宽,已渗入到各行各业。从交通出行到房屋出租、知识技能以及资金的共享等,共享理念已深入人心。同时,在线产业迅速发展,各类共享app不断涌现。

2.2 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共享经济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为3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预计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仍将以40%的速度保持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各领域代表性企业参与人数迅速增加,用户数量不断攀升。

2.3 创造就业持续增长

共享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以灵活的就业机会改变了整个就业市场,且其就业弹性系数明显高于传统行业。人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技能、时间及其他资源,参与分享活动,以自雇型劳动者身份灵活就业。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入,比L年f曾加1000万入,其中平台员工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入。其中,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生活服务等领域分享经济的就业贡献表现突出。

3 国内共享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3.1 优势

3.1.1技术成熟

技术层面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不断普及,据工信部统计,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3.04亿,其中4G用户总数已达6.46亿。移动终端覆盖率的不断提升为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用户基础。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不断发展带来用户数量的不断攀升。作为支撑层面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娴熟,其通过数据挖掘,对海量交易信息进行处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

3.1.2资本高效

经济层面上,经济新常态下的传统经济模式由于效率、劳动力及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串联等问题交易成本较高,市场效率低下。共享经济则以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性等占有较大优势。并且由于在双方交易过程中,交易对象往往是闲置资源,对资本要求低,资源管理的成本相对传统产品而言较低,供需双方在交易过程中都能获得较大的益处,通过成熟的线上平台控制,经济规模可以迅速扩张。

3.2 劣势

3.2.1诚信欠缺

供给方和需求方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的交易,是一种完全依靠双方自律的无人监控的交易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效率的提高往往需要供需双方的诚信公德良好。另一方面,诚信欠缺、信用不佳导致社会道德问题,交易成本上升,共享经济的交易效率受到考验。技术层面上的大数据云计算搜集交易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却难以降低道德风险。现今在各大城市愈来愈火热的共享单车不断遭到恶意损坏、违规停左交以及顺手牵羊,在其他领域的共享经济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道德问题产生。各行业信用体系滞后,社会信用不佳,导致共享经济交易成本上升,使供需双方都担心交易的道德风险问题,共享经济的模式也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推爪

3.2.2监管缺失

共享经济平台广泛,各类交易app层出不穷,普及迅速。然而,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当前,对我国共享经济的监管仍然缺少法律方面的依据,存在法律安全漏洞。交易的双方责任尚未明显界定,存在法律上的空白,由此进行的共享经济交易会导致交易平台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加大。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府、社会、环境的监督,引发了诸多问题。交易平台进入门槛低,约束不足,规范较少,故此第三方平台无法承担监管与安全保障的义务。供需双方事前也未能界定清楚,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利保障。3.3机会

3.3.1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积极鼓励共享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规范其市场从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2016年3月,共享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共享经济发展的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理念。国务院通过“十三五”就业规划,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同时国家发改委起草共享经济发展指南,旨在进一步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分享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分享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为分享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政策红利。国家层面政策支持为共享型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提供共享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3.2需求扩张

凭借着“三低三高”的明显优势,即低污染、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高体验、高可信,共享经济在国内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大众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闲置资源过剩,大国网民红利以及勤俭致富的中华文化,对共享的需求不断增加。经济供给侧改革,生态化生活的理念,不断产生新的共享需求,这给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4 威胁

3.4.1经济形态冲突加剧

共享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利益,其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出售闲置资源或服务以换取经济利润的低成本低利润的经营模式,使很大一部分传统行业减少利益,由此引发户歹传统经济的冲突。共享型企业或个体作为新型群体,利用得天独厚的数据优势抢占交易先机,而传统企业在承担税收的前提上经济利益未能得到保障,产生了不公平竞争。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冲击。我国各大城市爆发的出租车罢运事件的发生也是基于此。

3.4.2行业壁垒日益森严

共享经济产生于供需的完全数据化,在大数据时代,拥有消费者个性差异化的数据也就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在共享经济的运营过程中,得数据者得天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带来的技术对海量交易信息进行处理,产生使供需双方满意的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时由新的交易带来的数据作为填充不断完善企业的大数据系统。然而对于一些现有的共享型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拒绝数据信息的传递,给共享行业内新进入者造成r.定的阻碍。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壁垒的制约,也是共享经济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屏障。

4 共享经济发展的路径探讨

基于以上对国内共享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尝试对共享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如下探讨。

4.1 完善法律监管

传统的监管方式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上的,对共享经济而言,应打破传统的管模式,加强对共享经济平台方的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平台责任制度,完善平台方自律监督机制,制定共享平台中的个入或企业准入制度、信用评级制度、强制保险制度等,达到公平、公正、安全可靠的监督目标。在共享经济中,政府既是网络平台创建的赋权者,又是网络民众利益的捍卫[7]。政府应当成立新的监管部门,严格把控行业准入机制,对不符合条件的、信用评分低的共享型企业拒之门外。最后,助力共享平台与政府监管机构开启合作监管,利用其所收集到的大数据完善法律监管,实现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

4.2 强化信用体系

在共享经济平台下建立起完善的个入信用体系是促进供需双方安全交易的根本。从美国的共享经济经验来看,完善信用体系后的共享经济更能使大众接受。共享经济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信用经济,对于供需双方而言如果没有信用,交易便无从谈起。健全的信用体系将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征信体制,完善个入信用分制,同时,促进共享型企业与征信机构合作,将个入征信体系与大数据相结合,验证用户信用。再者,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起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成本。目前国内在失信方面监管空白,缺乏失信惩戒机制,对于共享经济而言,未来出路较窄。建立健全的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失信成本,一定程度上让处于较低信用评级的用户受到限制或处罚,通过付出失信成本抵制失信行为。如此一来,形成良险循环,使交易越多、数据越详实、风险越低、用户的使用效率越高。

4.3 打破行业壁垒

数据的互联共通,是利用好海量数据的关键。政府应建议做好数据统筹与逐级开放,在内部将数据互通和共享,建立数据共享与开放的标准和机制,有层次有选择地对外开放数据,引导企业自主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探索商业与应用模式的创新等,形成成熟完善、资源共享渠道逐步疏通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篇8

共享经济是指以依托互?网平台整合人们的闲置资源并实现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来获得经济利益并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1]共享经济正在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影响全球科技革命的互联网新生力量。共享经济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运转和移动支付间接提升了用户体验。共享经济具有弱化拥有权、强化使用权的作用,通过将闲置资源实现转移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为需求方创造使用价值,实现了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共享经济的出现,催生了新的旅游业态,使得转型中的传统旅游要素能够顺利实现“过渡”和升级,有效扩大了旅游业业务范围和空间结构,当然也为旅游消费和旅游产品和旅游商业模式带来了挑战。

一、共享经济下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共享经济可以说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和再造,通过聚合社会大量的分散信息、闲置资源,构建平台化、协同化的运作方式,从而实现供需的有效匹配。共享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共享经济的重要支撑就是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虚拟平台,是闲置资源得以流转的最重要的渠道,实质是通过使用权有偿分享,促进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旅游活动是人在空间移动中实现自我需求的一种体验经历,本质上来说就是分享或共享的经济活动。旅游业通过将各种分散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链,为游客提供分享和体验的服务,本来就已经具备了共享经济的属性。在共享经济的推动下,旅游产品或服务从利益交换转化为体验共享,打破了各旅游部门私有产权的局限性来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升旅游业的运行效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共享”是效益的助推器。例如在许多旅游景区实行免费门票,降低旅游景区管理部门的“使用权”的门槛,可以让游客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地支配时间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实现了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

(二)激活旅游新业态升级

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使得供给也要与之相适应实现多元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可支配时间和资金的闲置状态得以释放,使得旅游向休闲度假、康体理疗等新业态转变,拓展了旅游的功能,使得旅游的内涵得以扩展,一些相关的产业也随之被激活,“旅游+”成为旅游的延伸业态。在共享经济的“共享”推动下,在线旅游提供商(ota)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来实现资源传达、输送,使得旅游产品的支配权淡化,使用和消费权提升,让旅游者获得更多的共享成果。整体而言,共享经济在旅游活动中的移动化、智能化会持续给旅游业带来新的灵感和变化,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获得更精准的用户分析、更高的执行效率、更好的服务体验,最终转变为快速增长的市场份额,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升级和优化提供可能。

(三)优化旅游结构,实现旅游供需平衡

我们通常会看到,在法定节假日,一些热门旅游景点可谓是人满为患,旅游景区、交通线路都是“人山车海”,而一些较偏远的“小景区”或者偏个性化的旅游景点则常常无人问津、门可罗雀。而共享经济恰恰弥补了这样的尴尬境况,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和大数据库的催化和弥补,旅游目的地企业或者当地居民闲置的空间、时间、资产、技能、产品等通过网络平台转化为接待能力,可以展现那些潜在的、闲置的旅游资源,通过自媒体信息传播,让旅游者通过信息评估,深入了解旅行中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元素,及时调整需求动向,满足游客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让供给方和需求方实现精准匹配,拓展了旅游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优化了旅游结构,提升了旅游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了供需平衡。

二、共享经济下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障问题

旅游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从业者。共享经济的出现,使得旅游交易“去中间化”,用户端与供给端存在一个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空间必然存在一定的信用和安全隐患,甚至可以说体验本身就虚拟化了。旅游供给端是不是专业的销售人员或者服务人员,这就会形成用户端的心理障碍,其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用户端是抱着怀疑态度进行交易和共享的。除非用户端的需求是趋向于刚性的,不然许多用户还是乐观于实体店,诚然,旅游消费者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是否为刚性需求直接决定了消费市场的基数是否能实现进一步巩固并延长其生命周期。从旅游从业者(旅游目的地居民)角度来讲,随着共享理念的深入,旅游地居民可以称为自由职业者、自我雇佣者或非正式就业者,他们将个人闲置的资源、时间、资产、技能以及实物等通过网络这个虚拟平台转化为接待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但由于共享资源品类的复杂多样,旅游服务供给模式有分散性、非标准性、非专业性等特征,这给从业者在旅游产品质量控制、服务标准化、安全监管、信息统计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运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商业模式来提供市场标准的经营体系,这就会造成一定的市场风险,难以保障旅游从业者的权益。

(二)旅游诚信考核面临严峻挑战

共享经济给旅游发展带来了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征信体系、劳动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许多问题。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业是以诚信为基本前提的,将闲置资源的使用权或者所有权暂时性地让渡于需求者,这个中间交易环节就是一个诚信交换的过程。旅游供给方没有固定的劳动场所,没有标准的工作内容,也不需要双方签订合同,工作时间灵活多变,属于非常规就业人员,准确的说是兼职人员,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由于没有明确和约束交易双方的权益,并不能形成一定的考核评价体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为了限制其使用权,强化其所有权,实行缴纳一定的押金来换取其使用权,但是这种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互不信任”基础之上的收押金机制,实际上是企业将经营成本转嫁或者强加给消费者的表现,加大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因此,一系列变相考核机制实际上给诚信带来了危机和挑战。

(三)旅游政策监管障碍

在共享经济风靡全球的时候,我国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业也面临着管理制度的困境。由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旅游行业体制机制可能造成一定冲击,在新旧体制的过渡、交融的过程中存在着不适应性,使得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前路阻碍重重。共享经济落实到具体的旅游行业运转上,具有更新快、周期短的显著特征,与共享经济的大规模、快节奏发展相比,旅游的体制机制比较滞后,难以适应旅游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众所周知,共享经济的背后若是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不断的融资组合,是难以延续和支撑的,旅游新业态也同样存在资金泡沫的风险,目前,共享经济只是在宏观上的鼓励和政策约束,对旅游新业态中的细分领域的顶层规划和实施政策仍需加紧落地。

三、共享经济下旅游业发展对策

共享经济对旅游业的推动和影响是必然的、深远的、持久的,共享经济已经开创了旅游消费新时代,改变了人们对物质资源占有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旅游企业的商业投资模式,在充分把握共享经济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共享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共享经济对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建立完善的旅游信用机制

加强信用管理成为共享经济下摆在旅游业面前的重大课题。共享经济目前在中国还属于新鲜事物,处于野蛮增长的粗放阶段。必须加快互联网交易主体之间的信用记录建设,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对一些不规范的交易主体实行实名注册,加强智能网络技术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通过信用这个“杠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交易共享平台的秩序,保障了用户信息安全,也可以有效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闲置资源的低效率流转和应用。信用机制在旅游业管理上具有较强的便利性、时效性和约束力,在参与信用机制、体系建立时,需要互联网旅游企业、旅游消费者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共享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诚信建设,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只有真正做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建立高度的互信,从而推动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把握传统旅游转型的过渡特征,实现平稳转型

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旅游要实现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要素转化,必然导致许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调整,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也要做出相应的升级。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使用权和拥有权被捆绑在一起,限制了旅游者对所有物的使用范围,而共享经济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就要求盘活闲置资源,有偿与他人分享,这意味着延长了物品的生命周期,促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和产品升级,从而提升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旅游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共享经济下并不能彻底转变传统旅游业的存在方式,短期内会对传统行业造成威胁并影响着就业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把握旅游转型升级的缓慢性、持久性特征,建立共享信息、资金、技术、资源和制度等供给平台,从小旅游向大旅游的格局出发,打造全产业链的全域旅游模式,通过旅游各要素优化、融合和相互配置,实现传统旅游向新的旅游业态平稳转型。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督体系

共享经济下的旅游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由B2B(BusinesstoBusiness,即“商家对商家”商业模式)、B2C(BusinesstoConsumer,即“商家对顾客”商业模式)向C2B(CustomertoBusiness,本质上是一种顾客与商家的要约)、C2C(CustomertoConsumer,即“顾客对顾客”的商业模式)和o2o(onlinetooffline,即“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必然要有适应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所需的法律规制,作为市场监督和法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部门,需要对经营主体平台和服务资质进行定期审查,实施责任考核机制,督促其经营全过程。由于传统的旅游经营模式在短期内难以跟上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在此转换过程的过渡期可灵活采取不同的监督管理方法,为共享经济下的旅游新业态和传统旅游行业转型留出空间,避免行业监管“一刀切”现象扼杀行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总之,建立强有力的市场监督体系,保护行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接下来必须实行的重要内容。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篇9

关键词: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基站传输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已经成为政策性强制要求,做好共建共享工作也是做好自己移动通信网络的一个必要条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共建共享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妥善加以解决,否则共建共享工作将面临诸多困难而难以实施。当然,各大运营商经过多年的传输网络建设,目前本地传输网络结构已成型,已成为各大运营商的重要业务基础网络,对各大运营商的业务的拓展及安全支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为避免电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通知,要求三大运营商着手进行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已有铁塔、杆路必须共享;新建铁塔、杆路必须共建;其他基站设施和传输线路具备条件的应共建共享,禁止租用第三方设施时签订排他性协议。文中对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做了充分说明,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和景观,减少重复建设,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利用率”。此外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冲击,互联网应用的兴起,以及新一轮4G网络的建设成本的压力,使得运营商不得不开始考虑通过网络共享的方式压缩资本支出和运营成本。期望以低成本来提高服务质量,并在个别及针对性的业务层面提高运营效率。

目前各个运营商的基站数量越来越多,基站建设与设站资源、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显得越发突出,基站建设基本处在一个无序的状态,不但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各个无线系统之间相互干扰严重,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同系统天线对打的情况,造成网络质量下降且难以协调。因此除节约资源外,出于对网络质量的考虑,共建共享也势在必行。可以说,共建共享可以节约设站资源和社会成本,推动移动通信技术进步,维护移动通信用户、运营商和社会公众的权益,保障移动通信的健康发展。

2.相关定义和说明

(1)铁塔设施:一般指自高10米以上的铁塔(包括铁塔附属的机房、传输和电力引接等设施),不包括桅杆。

(2)其他基站设施:包括基站的铁塔等支撑设施、天面、机房、室内分布系统、基站专用的传输配套设施、基站专用的电源配套设施。

(3)传输线路设施:包括管道、杆路、光缆。其中管道指用于敷设光缆、电缆等地下通信缆线的管道;杆路指用于附挂通信缆线及通信附属设施的水泥杆或木杆建筑。

3.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问题分析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是一种全新的操作模式,与以前各个运营商各自为政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各个运营商的密切合作。尽管共建共享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毕竟这种操作模式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必然会在进行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在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共建共享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会有各种相关的问题影响网络建设和网络质量。这里把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3.1技术可行性

技术上可行是共建共享的前提,也是共建共享工作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中可能涉及到的技术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3.1.1网络间信号的干扰

不同运营商移动网络之间信号干扰等将限制共建共享的实施进展。无线系统如果能够共址,就必然需要保证系统间的干扰能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无线系统间的干扰主要和基站设备的射频指标有关。因为每种无线系统都有相关国际标准,以及国标、行标规定,因此设备的射频指标很大程度上不受运营商的影响,除非运营商能够在自己的企业标准里对射频指标提出额外的要求,而这必然带来设备研发的难度和设备成本的上升。在同一局址,可用的天线安装空间有限,尤其是杆塔站,天线间的水平隔离距离和垂直隔离距离有限,如何合理安排不同系统天线间的相对位置,保证系统间干扰能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需要仔细研究。

而且如果在同一局址无线系统较多,扰系统受到的干扰源就会很多,如何有效衡量多个无线系统的干扰水平,制定合理的隔离度要求,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3.2资源可用性

3.2.1隐性资源的核实较困难

235号文规定必须共建共享的铁塔与杆路,是可视度较高的基础设施。运营商互提铁塔、杆路需求钱,一般均有相关部门人员在其他运营商设施钱测得经纬度及其他想信息,在向其他运营商提出书面需求;而传输管线深埋地下,不可能通过开挖来核实其资源量,较难向相关部门运营商协商资源共享量。

3.2.2资源共享采用的方式

目前运营商间主要采用互不结算的等量置换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各运营商间资源需求量比较平均,其次,共建共享工程长期以来的结算、资产问题导致运营商刻意回避,而采用了等量置换的模式;再次,共建共享至今仍无合理的租售指导价格,各运营商无操作依据。

3.3基站共建共享的问题

3.3.1改造建设流程的不完善

共站站点改造中,由于涉及不同的部门,甚或不同的运营商,在动力监控建设流程、管理等方面未做好充分的沟通及协作要求,导致建设开展不顺利。

3.3.2站点寻点困难

建设中涉及的部分共站站点,由于其原资产是归属于其它运营商,其地理位置信息未能及时做好统一管理,对站点寻找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3.3站点进出问题

共站站点机房资产属于其它运营商,机房进出由其它运营商统一管理,其钥匙或门禁卡仍需在其它运营商进行借领,对建设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3.4上传资源需求问题

各站点动力监控设备均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上传(如2m、光纤等),但在较多站点中所需的上传资源不属于本运营商或不具备传输端口,这就对建设进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4解决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对于网络间信号的干扰问题,主要有以下措施:

(1)确定系统间隔离度要求。由于同一系统受到的干扰,其干扰源尽管比较多,其主要的干扰源不会太多,在制定系统间隔离要求时,可以只考虑最强和次强的干扰源,对于其他干扰源可以忽略。另外,可以在制定隔离度要求时留出一定的余量。

(2)合理安排各个无线系统天线的相对位置,充分利用天面空间,使得系统间隔离度满足要求。无线系统间的隔离度要求必然是有大有小,如果能够合理安排各个系统天线间的相对位置,使得隔离度要求较小的系统天线隔离距离较小,隔离要求最大的系统天线隔离距离最大,就可以保证系统间的干扰水平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3)针对部分隔离度要求较大的系统,对干扰系统基站射频指标提出附加要求,并体现在企业标准中。从规范标准要求看,有些隔离度要求较大的系统,其频带间隔较大,基站设备射频指标完全可以比规范标准中规定的值做得好而不需要增加太大的代价。所以完全可以把基站的射频指标做得更加严格,并反映在企业标准中,指导设备采购。

对资源可用性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以下措施:

(1)对于共建共享基站

要做好基站设施和传输线路的扩容,满足共享的要求。对于塔下机房,由于面积受限,不建议开放共享;租赁机房面积小于25平方的不考虑共享,面积大于25平方但有其他潜在建设需求的(室内覆盖、数据节点等),需核算潜在机房空间要求。其机房要求如不满足使用,可由房屋设计单位或土建专业进行核算。由于外电申请难度较低,建议共享项目时各资源需求方运营商单独申请市电引入容量。

(2)基站传输

杆路:有其他运营商杆路的地方不再新建,但是需新建吊线单独承载移动光缆。

管道:对于市政道路来说,按照现行合建管道方式进行;优先考虑租用必不可少又难以建设的重点路段,并且要求租用管道能实现与现有管道的互通;同时还需明确管孔的产权归属和使用范围。

光缆:干线光缆和过江光缆考虑共建;资源不足时尽量通过租用管道和入楼资源解决。

5.结语

共建共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论是出于节约资源、节省投资的考虑,还是出于保证网络质量的考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工作都有必要进行。但是共建共享工作没有经验可依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这就要求在前期把可能存在的问题都进行详细分析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在实施工作中走很多弯路。

参考文献

资源共享带来的好处篇10

关键词:共享经济;经济模式;协同消费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也是全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总要求。具体内涵概括为通过创新技术进步,绿色协调地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使用、环境保护关系,减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社会公平;增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有效匹配,建立更加协调的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倡导开放共享发展,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微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近年来借助互联网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共享经济模式,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非常及时而有效。

共享经济(又称分享经济)这一全新的商业潮流之所以能够获得快速发展,在于它依托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包括智能手机、在线支付、大数据处理、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生态的日益成熟,用共享平台将自身闲置的资源、碎片化时间分享给别人,共享平台将海量的供方闲置资源信息和空间上分布广泛、时间上随机离散的个体需求进行高效按需匹配和对接,实行规模化的经营运作。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同时获得相应回报。共享经济也称协作消费、协同消费,以分享闲置资源的方式协同完成消费,共同使用而不占有为其特点。它不仅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在产业结构升级、保护环境、创造就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大有作为,并将有助于化解长期困扰人类发展的资源、环境、公平、信任等诸多难题,意义深远。

一、共享经济构建共享双赢理念

共享经济突破传统经济局限,构建双赢体系。作为当下主流的发展型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已覆盖各大领域,整体体量也在逐步攀升中。从《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了解到,近些年共享经济企业出现了快速增长,新增共享经济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倍。共享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并非偶然,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消费日益多元化和细分化,传统粗放型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完成资源的高效配置。而共享济能有效的调整供需需求,将闲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更好的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同时,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形成了全新的社交信赖体系,并通过社群和分享的方式,颠覆着传统产业形态的发展。

在传统商业模式产业链中,包含采购、进货、仓储、研发、销售及渠道维护等多个环节,形成了高额的管理及流通费用,而共享经济模式的产生,在很大流程上减免和优化了这些流程,使消费者获得产品或者服务的实际支出成本比传统模式下更低。这种模式下消费者获得实际优惠,平台方利用现有的闲置资源,进行再次分配,从而获得收益,形成一种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双赢局面。

二、共享经济引领产业变革

随着消费力的提升和社会资源的丰富,“占有”不再是人们最看重的价值指标,共享才是当下的主旋律。过去的2016年,共享经济成绩斐然,共享经济在房屋租赁、交通出行、互联网金融、物流配送、知识分答等领域开花结果,这得益于国家对共享经济的鼓励性支持和具体的政策扶持。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就是基于共享经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带来的巨大示范效应。在部级利好政策鼓励下,共享经济领域未来还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创新机会。

共享经济发端于消费领域,随着共享经济对现有经济的渗透融合和示范效应,目前,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已广泛渗入到消费领域、流通领域、生产领域、金融领域等各类产业,有力地推进这些传统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而且将继续深入,进入到细分领域细分产业,为培育新产业改造老产业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据相关专家预计,未来3―5年内,中国的共享经济会达到全球第一。中国在移动互联普及程度和数据开放方面都已趋于成熟,而其巨大的人口密度也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共享经济将改变传统资源的使用模式,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构社会关系、革新社会制度。将成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共享的理念、低碳的生活、环保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路径,愈来愈为社会各界所认同接受,它将渗透到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改变现有的消费模式、工作模式和社会生活,最终改变的也许将是整个世界。

三、构建新型伙伴商业模式

借助移动互联网,以共享经济的思维,构建新的经济模式,可以看成是轻资产低成本的新型伙伴商业模式,一个完整的共享经济需要有三个角色,一个是资产持有者,一个是沟通服务平台,一个是资产使用者。在移动互联网的条件下,共享经济搭建起了连接双方的平台,所有者与使用者中间产生了巨大经济价值,这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轻资产低成本的新型伙伴商业模式的现实可行性和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滴滴出行平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由高比例的专职司机提供驾驶服务的平台,这就是一种出租车公司,不过它的经营模式与传统出租车公司有很大的区别,滴滴正在成为服务亿万人的平台。

根据滴滴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有1750万司机在通过滴滴获得收入,滴滴连接超过2000万辆汽车。而这一切滴滴并不用给司机上保险,也不用承担车辆的任何成本,滴滴仅仅需要维护一款app,便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租车公司。

可见,共享经济是一种创新思路,它以非常低的成本,高效利用闲置资源,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在人们争论为何许多看似完全不交集的公司,会因共享经济走到一块时,共享经济的轻资产低成本商业模式是其核心纽带。

四、加快经济模式的创新升级

我国的共享经济正在高速起步,目前消费者最熟悉的分享经济领域是出行和住宿。《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2015年已达到近二万亿元,中国参与分享活动总人数超过5亿人。该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共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这是一块巨大的等待被分割的蛋糕!首要的是要把握共享经济的发展机遇,加快经济模式的创新升级。下面主要分析讨论C2C、B2B二种不同类型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升级问题。

1.C2C经济模式

C2C经济模式可以构建成为增值模式,增值就是通过闲置资源的分享再利用而创造新价值。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互联网第三方平台或媒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信息的分隔,实现个体之间直接的闲置资源使用权的交易。一方面它能够通过租或者借一种商品和技能,而不是购买所有权,提高了社会闲置资源的使用率,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劳动者本身的价值创造的效率。

随着供应的过剩以及各类营销手段的诱使,“过度消费”成灾,环境破坏与资源匮乏,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过度消费”成为时代弊端,“过度消费”造成“过度拥有”。家中闲置的房间、家用电器、汽车、厨房用品、床上用品、儿童玩具、书籍、各种工具等等,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个人如此,企业亦如此。如何化解闲置冗余资源,如何缓解资源紧张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需要用创新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消费观和生产观。

闲置资源要具备两个特点:整体充裕、相对稀缺。创新企业或现有传统企业,需要挖掘充足而又稀缺的资源,把这类闲置资源切入到共享经济中,但是要想把开源模式做大做强,就必须做好标准化,也就是标准化程度一定要高。譬如Uber,能在全球70多个国家400多座城市扩张,原因就在于其标准化程度较高,社会大众虽然所提供的车并不一样,但是服务的模式、流程要做得非常标准化。如果在一个城市做得较好,那可以迅速复制到另一个城市。如果标准化程度不够高,就做不出规模来。

增值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第三方平台,能更大范围内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点对点、个体对个体的匹配与对接,有效地解决闲置消费资料利用率低的社会问题,而消费资料资产化能赚取收益,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此外,消费协同理念、社交分享乐趣、信用评估体系等诸多因素助力推动,共享经济呈现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其实,不仅闲置的有形资源可以分享,而且许多无形资源都可以用来分享,诸如工业产权、知识产权、经验技能、服务能力、时间空间都可以通往分享之路。增值模式就像没有边界,闲置资源、富裕资源只要愿意拿出来分享,市场就会有巨大的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范式,实现点对点匹配与对接,大规模应用与个性化服务并存。因为是资源的再利用和重复利用,边际成本始终是下降的,市场价格就会相对便宜,而这些特征就足以在很多产业掀起革命性的变化,可能先是服务业,接下来是制造业。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共享经济的l展打开了巨大的空间。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新设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把握共享经济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寻找如何利用闲置资源富裕资源资产化的途径和方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思路,释放和再创造闲置资源富裕资源价值,让我们身边的大部分闲置物品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通路,得到有效的分享,从而根本上缓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稀缺性的矛盾;同时,激发大众个体创业创新的热情与潜能,利用闲置资源、富裕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改善甚至改变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交换的成本和方式,让分享本身在带来了物质价值之外,得到信息交流、沟通体验等社交享受,形成超越经济价值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2.B2B经济模式

该模式可以构建成为节流模式,共享经济并非C2C个人对个人市场的专利,节流就是通过共享经济下的新模式或新产品为企业节约资源。其实质就是“强强”联合;具体做法:对于新设企业,企业创业初期只需持有核心技术部分的资源,做核心业务,其他皆可“以租代买”与产业供应链内其他强势企业合作来完成整体业务环节。而对于传统企业,首先要重新审视企业业务,哪些业务有核心竞争力,哪些业务不具有核心竞争力,要进行业务重组,把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剥离出去,加强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其次要对各类资源进行疏理,仔细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可能会有许多资源利用率低、许多能力过剩的现象,要将闲置资源、富裕能力有效利用起来,通过分享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只须专注强势业务,大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弱项业务外包或者剥离,并将闲置资源、富裕能力拿出来分享,形成供应链生态圈。可见,节流模式本质就是企业做专业化,供应链做合作化;也就是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因做专业化而大幅简化企业资源种类和数量,供应链则重在合作化,将符合标准的各企业优势资源匹配起来,实现资源分享,用更低的成本和更有效的方式,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比如某个制造领域,优势企业可以尝试培育供应链生态圈,可以根据业务需要,构建一条甚至多条虚拟生产线,通过整合相关企业的优质资源和生产要素,诸如实验室、专用设备、渠道、资金、专门人才、运行方式等等,做好标准化,规范流程,在虚拟的生产线上,装备各类最优资源,匹配各类不同的生产制造需要,只须规范各个节点企业,专注于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追求质量更好、效率更高,使虚拟生产线各节点企业的业务更专业;通过虚拟生产线的人、财、物等全方位的协作,优势互补,最终按需制造的企业在供应链生态圈中完成整体业务。

这就是资源分享带来的经济与高效。而是创新协同高效地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来创造新价值,是从大而全、繁而杂的粗放经营到小而强、专而精的专业精准经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建造专为企业提供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闲置资源分享匹配服务的网站,通过网站平台,让按需制造的企业利用自己稀缺而其他企业富裕的厂房、机械设备、生产线、办公用品等一切可分享的资产。这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节约环保的分享模式,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形式。

各种趋势显示,共享经济的潜力还远未挖掘,未来制造业许多关键环节,比如研发、设计、生产、采购、营销、渠道、物流等等领域都将会进入共享经济模式,分包与众包,通过不同类型的平台,聚焦众多优质资源和专业特长,积聚凝练高效的产业生态链和产业生态圈,使企业只要进入其中,就能获得更高的资源使用效率、更低的生产运营成本、更高的经济效益。

显而易见,面对共享经济,传统企业不应抱着观望等待、不变应万变的作态,更不应意图抵制其带来的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力量,而应抱着积极调整应对的心态来面对共享经济;对于现有企业,完全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鉴共享经济的理念和模式,探索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建立一条创新的发展路径,将共享和社交理念融入企业战略布局,构建伙伴型生态平台,深度结合分享和社交的理念,为消费者带去更为细分化和人性化的全新服务体验。在新的消费形态下,创造一个集社交、分享、服务、体验为一体的新型生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