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2:04

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篇1

一、干部队伍带头遵纪守法是发展的根本前提

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如何,关键在于“一把手”表率作用怎么样,从理论上看,党纪条规对“一把手”是严格约束,从实际看,“一把手”的言行具有弹性力。为此,要实现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一把手”必须严格履职,正人先正己,打好主意用好人,充分发挥班子成员作用,切实加强督促检查。

各负其责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干部队伍实际上是干事的队伍,乡村干部虽然算不上“芝麻官”,但上管“天文”下管“地理”,群众的眼睛紧盯干部言行。为此,乡村干部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带头遵纪守法,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廉洁从政,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分工按时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遇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按集体意见宣传、动员群众克服各种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实现稳定与发展,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

民主监督是实现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近年,通过不断完善加强党务、政务、事务公开,进一步建立和实行干部一年一述职一评议,任职承诺,有关财务处理、工程建设招投标,各类民主评议,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等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加强了权利运行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增进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推进了作风建设,实现了干部作风的有效转变,凝聚了各种力量,化解了各种矛盾和纠纷,形成了想事、谋事、干事的良好氛围。

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共产党成立以来。87年的光辉历程证明,共产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共产党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的先进性作用始终需要千千万万党员去实践和体现。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党组织与党员队伍的先锋和战斗堡垒作用,带头执行组织决议决定,带头科技、勤劳致富,带头推动新农村建设,帮扶特困群众战胜困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风正齐心是实现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篇2

*年,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认真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自治区的工作部署,较好地完成了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十五”以来加快发展的好势头。

(一)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初步统计,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8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00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099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7亿元,增长18.2%,净增152亿元,为历年最高。财政收入完成341.2亿元,增长11.7%。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7.3‰,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4.3∶35.2∶40.5调整为23.0∶36.8∶40.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优化种养结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2.8%,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9%提高到45.9%;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600项;努力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良种普及率继续提高,优质稻种植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0%,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畜禽良种率提高到58%以上,水产优良品种占养殖总面积的65%;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66个;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1020家,直接带动农民194万户。工业增加值完成812亿元,增长14.6%。电力、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制糖、食品等重点行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启动了氧化铝、林浆纸、水电等一批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桂林、南宁、柳州、北海等四个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338亿元,增长30%;大力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柳州阳和工业新区启动建设;非公有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亿元,增长60%,创历史最好水平。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房地产、信息服务、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全区批发零售贸易额增长13.5%,邮电业务量增长25%,商品房销售额增长38%。各地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正在加快形成。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和重点镇建设力度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9亿元,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大。

(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自治区成立重大项目审批领导小组,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两百项重大项目新开工。桂西氧化铝一期工程、钦州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长洲水利枢纽正式启动,乐滩水电站、北海电厂一期工程、田东电厂改扩建工程、南梧高速公路岑溪至梧州段、桂梧高速公路桂林至阳朔段等项目实现新开工,全区累计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5500个。龙滩水电站成功实现大江截流,在建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平果铝氧化铝二期工程、柳钢高速线材、六景至兴业高速公路、南宁至坛洛高速公路、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自治区人民医院综合门诊大楼、柳州卷烟厂和南宁卷烟厂技改工程、北海银河年产300万只片式电阻、贵州至广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广西段)等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增等级公路18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9公里,全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11公里;新增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169万门、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87万吨、城市及县城道路385公里、日供水能力44万吨;新建和加固标准海河堤防57.4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7座,新增和恢复农田灌溉面积80.2万亩。新增钢材生产能力60万吨、氧化铝4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箔材3.5万吨。新增国家和自治区粮食储备库仓容2.45亿公斤。进一步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洛湛铁路广西段、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钦州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大藤峡水利枢纽、桥巩水电站、北海港三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加强了农林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公检法司、粮库、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以工代赈等一批国债项目的建设,国债项目投资完成110亿元。通过狠抓项目建设,促进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基本建设投资455亿元,增长22.1%;更新改造投资137亿元,增长29.8%;房地产投资118亿元,增长56.7%。投资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初步测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

(四)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

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增长27.6%,其中出口19亿美元,增长26%。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模有所扩大,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加快,成为我区第二大出口经营主体。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北海出口加工区建成封关。加快重点外商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步伐,积极做好跟踪服务。一批国外大公司相继来我区考察、洽谈投资,累计已有28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区落户。全区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引进一批国内大集团和民营企业到我区合作开发。“百企入桂”取得新进展。据统计,全年实施国内经济协作项目1800多项,引进区外境内资金110亿元。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大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广电、计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全年社会事业完成投资32亿元,增长14.3%。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开展“科技金源”、“科技金桥”、“科技金穗”三大科技行动,实施创新计划项目1900项,加快一批自治区直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改革。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共投入5.2亿元改造危房118万平方米,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实施优质高中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校基础设施国债项目,改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普通高校招生增长57%。抓住国家加大对防治非典投入的机遇,组织编制完成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总体建设方案,在国家支持下,新开工建设10个地级市、49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建设一批应急救治设施。增建桂西、桂东广播电视设施,加强高山艰苦台站设施改造,完善广西彩电中心二期工程。建设了一批计生、体育项目和农村基层卫生、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六)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60元,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2093元,增长4%。汽车、住宅、通信等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9%。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推进,如期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任务,7万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两个确保”继续巩固,城市“低保”得到加强,城镇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分别达198.7万、218万和235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贫困居民58万人。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建设一批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项目。全年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3.78亿元,建设县乡村道路3440公里,治理小流域近23万亩,解决了34万群众和19万头牲畜饮水难、800多个村屯行路难等问题,农民从参加以工代赈建设中直接获取劳务报酬7100多万元。总投资21亿元、项目7.5万个的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面展开,年底竣工项目5.5万个,一批地头水柜、村村通广播电视以及中小学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推进郁江、邕江、左江、右江等流域和区域的综合整治,加大对不法排污企业的治理整顿力度,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按功能区达标的地级市分别增至7个和11个。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3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建成沼气池40万座。

(七)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财政、社会保障等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区分项目的投资主体、资金来源、项目性质等不同情况,取消大部分项目的审批,转用备案制;对保留审批的项目,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深化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放开和下放价格管理权,扩大商业性投资旅游景点的企业自主定价权,促成北海银滩等城市公益性公园实行免门票开放。批准柳州、玉林等14个市县提前3年开征污水处理费,调整桂林等市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以及南宁等11个市县的城市供水价格,促进城市环保设施产业化。组织开展全区路桥收费站点的清理整顿工作,已撤并19个收费站点。

(八)国民经济管理进一步改善

积极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了决策参考。针对电力供应出现紧张的情况,及时组织力量研究提出加快我区电力建设方案,为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电力供求矛盾争取了主动。针对煤炭供应及运输紧张问题,开展对我区“十五”后三年和“十一五”煤、电、运综合平衡问题的专题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国内外煤炭资源的新途径。加强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合作,积极主动与贵州、云南省就煤炭、交通、电力等基础产业的合作进行商谈,与贵州省签订煤电联营合作协议。搞好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加强对经济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分析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在抗击非典期间,及时组织分析非典对我区经济的影响,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发展;出台加强抗击非典药品、医疗用品及生活必需品价格管理的措施,加大价格检查力度,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建议。加强重大规划研究和编制,编制了铝工业、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水资源综合利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些规划对我区今后争取国家支持、引进外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开展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十五”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及时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改革项目前期工作机制,组建广西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部,将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过去的一年,在经受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考验的情况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赢得这样的好局面,的确来之不易。这是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监督指导、自治区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

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渠道比较单一、增速较慢;工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企业规模偏小;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电力、煤炭等能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我们的工作也还存在不足,如我们的观念、工作方式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开放形势的新要求,改革创新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解决。

二、*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四年,我区发展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按照自治区党委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自治区党委八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切实抓紧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牢固树立经济增长的质量观念,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强化工业兴桂意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全区人民从发展和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外贸出口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5‰以内。在实际工作中,要按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力争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抓好落实:

(一)加快产业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始终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大产业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巩固稳定存量,积极调整增量,在集中力量发展铝、锰工业等特色资源型产业的同时,注重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带动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突出抓好“三农”工作,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在保证粮食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联系,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使农业与市场、农村与城市更紧密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三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建好桂北、桂东南优质稻粮源基地和桂西、桂南优质玉米基地;开工建设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基地、高产示范基地,使优质稻播种面积比重达到74%,“双高”甘蔗种植面积比重达35.3%。续建7个渔业良种繁育场,使优势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食品卫生安全质量标准,开工建设梧州、玉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广西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广西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贺州、梧州等7个城市的分中心,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2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监测工作站;续建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和一批分中心。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工建设南宁农产品保鲜加工配送中心,贵港、合浦等市县肉类系列产品综合加工,以及广西明阳生化公司年产20万吨高档变性淀粉等项目;续建南宁皇氏公司年产10万吨乳品、汇源集团恭城果汁加工、全州福润肉类综合加工等项目,新增果蔬加工能力60万吨、肉类综合加工能力24万吨、乳制品生产能力10万吨。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减灾抗灾能力。新建标准防洪堤20公里和海堤15公里,重点抓好百色水利枢纽、贵港郁江北堤等在建项目建设,新开工南宁西明江堤、柳州二期防洪工程静兰堤、桂林漓江防洪工程、玉林南流江整治二期、梧州长洲堤、贵港沙江泵站和来宾、崇左、藤县、平南等重点防洪市县城区防洪工程。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00座,重点抓好青狮潭水库、凤亭河水库、武思江水库等22座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继续推进桂中治旱工程建设,新开工乐滩灌区等工程。完成渠道防渗400公里,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50万亩。建设地头水柜2.26万座,新增旱地灌溉面积10万亩。加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农村企业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促进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新开工建设一批供水、道路、垃圾处理等重点县城基础设施。建成一批乡镇供水工程,使村镇自来水普及率由20%提高到25%;续建去年国债投资建设的28个县城供水项目,新增日供水能力66.5万吨、供水管网831.2公里。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改造柳州老工业基地、培育百色新工业基地、发展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壮大南北钦防沿海地区大工业为重点,加快推动全区工业结构调整,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上100亿元乃至更多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把工业做大做强。围绕现有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推进汽车、机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制糖、医药、烟草、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改造步伐,加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快与国内外大公司合资合作。新开工建设桂林五菱全钢子午线轮胎、玉柴年产15万台重型柴油机及小型挖掘机、东风柳汽填平补齐形成年产6万辆轻型乘用车、柳州特种汽车厂年产5万辆载重汽车、蒙山年产15万吨木薯变性淀粉等项目;抓好上汽通用五菱新增30万辆涂装及总装线改造、柳钢钢结构调整扩建、玉柴年产3万台113系列柴油机、凤糖年产20万吨生物有机肥及年产10万吨纸浆、贵糖年产40万吨精制糖和10万吨生活用纸技改、北流三环陶瓷扩建、广陆高精度电子数显量具产业化,以及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较大规模的技改项目。围绕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南北钦防沿海地区和其他具有资源优势的区域,依托城市和工业区,布局现代大工业,形成铝工业、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石油化工、电力等产业集群。开工建设平果铝氧化铝三期工程等项目;加快桂西氧化铝一期、钦州林浆纸一体化等项目建设;继续努力推动建设北海林浆纸项目;推进北海炼油厂、铝材深加工等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继续支持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科技园区发展,积极推进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工程、现代中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围绕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抓好柳州阳和、桂林苏桥、南宁六景、玉林、梧州、贵港、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工业区建设。做好百色、河池、贺州、来宾、崇左新设地级市工业发展的规划和布局,加快培育建设“玉贵走廊”,大力扶持各地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发展通道经济。

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服务业,在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增强其扩大就业的作用。围绕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按照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建设精品、形成网络、发展大旅游产业的要求,加快桂林国际旅游城市、德天跨国大瀑布旅游区、百色大石围天坑群探险度假区、金秀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北部湾滨海旅游区、桂东历史文化名胜自然生态旅游区等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紧对全区物流业的统筹规划,加快物流硬件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抓住南博会机遇,在交通枢纽、沿海港口和边境口岸建设与大工业、大流通相配套的仓储、转运、加工、整理、包装、配送、信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利用南博会平台,建设南宁东盟商贸城和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建设广西与东盟、华南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通道,加快传输网改造,抓好宽带接入网、电话扩容、邮件处理等设施建设,构筑中国-东盟物流信息网络。

(二)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

继续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扩大投入,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缓解交通、能源等瓶颈制约,为加快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支撑。

交通方面。建设中国-东盟便捷的国际通道,形成东西贯通、北进南下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重点加快出省、出境干线公路建设,加大对县乡村公路的投入,提高路网整体水平;进一步抓好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深水航道和内河水运主通道建设;加快铁路、民航机场重大项目建设。今年新开工高速公路400公里以上,到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55公里;新开工上林至马山等县际公路19条,建设里程1645公里,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5550公里。重点抓好洛湛铁路广西段,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南宁机场扩建,贵港和南宁港1000吨级泊位,以及桂梧高速公路三个路段,坛洛至百色、贺州至灵峰、桂林至全州高速公路,田阳那吉航运枢纽等项目开工;加快南宁至友谊关,百色至罗村口,柳州、桂林过境公路,岑溪至梧州(新地)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进度;南宁至水任高等级公路、黄沙河至全州高速公路等项目按计划建成通车;积极推进合浦至河唇铁路、岑溪至兴业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能源方面。目前我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能否有效缓解能源约束压力,将直接关系到我区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预测今年我区缺电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为解决能源制约问题,必须加快电力、煤炭建设。今年开工电力装机规模480万千瓦,是2002、*年开工总规模的1.55倍,到年底新增装机155万千瓦。今年新开工和在建装机为1264万千瓦,到*、2005、2006年底,全区电力装机总规模将分别达1045万千瓦、1180万千瓦和1474万千瓦,届时,即使充分考虑电力需求增长因素,我区电力供应形势也将明显好转。今年重点开工建设钦州电厂、贵港电厂、防城港电厂、来宾电厂a厂扩建和永福电厂扩建等大型火电项目,贺州上程电站等中小水电项目以及一批“西电东送”通道电网和区内主电网项目;加快龙滩、平班、乐滩电站,长洲水利枢纽,北海电厂,合山和田东电厂改扩建等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部分机组如期或提前投产发电;积极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桥巩、瓦村水电站和百色、桂东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进度。在抓好区内煤矿建设与改造,努力增加煤炭产量的同时,做好区外煤炭的调入。积极探索国内外煤炭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利用,重点推进与贵州等产煤大省合作开发煤矿、建设电厂,今年还要走出去,主动与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国洽谈煤炭资源合作开发利用,组织协调电力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则参与运作,下大力气缓解我区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城市建设有了明显进展,但总体上看,城市化水平仍然不高,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要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市区道路、桥梁、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650公里城市道路,日供水能力18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90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7200吨等设施。重点抓好南宁市江南堤路园工程,柳州市进出城道路,桂林市西外环路,梧州市区骑楼城改造,玉林城建环保工程,北海市管道燃气工程,钦州、玉林、贵港等市污水处理厂,防城港、河池、百色、贺州等市垃圾处理厂,崇左水厂,来宾磨东水厂等项目建设。

开展沿海三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促进临海大工业布局的形成,开工建设防城港20万吨级泊位及15万吨级航道工程、钦州港10万吨级航道扩建及泊位三期工程、为沿海大型工业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工程,积极推进南防铁路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使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尽快在沿海落户。

(三)大力加强科教及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实施科教兴桂战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广播影视、卫生、计划生育、体育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设施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建设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科研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普公共基础设施。抓好技术市场网、生产力促进网、科技信息网、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网、科技对外交流协作服务网、实用技术配送网和公共性科技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及科技产权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的能力。

组织实施农村“普九”攻坚计划,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二期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试点工程,以及一批农科教结合的项目建设。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扩招和中等职业教育工程项目,新开工自治区党校柳沙新校园和一批高校新校区项目。抓好广西大学“211”工程、10所高校利用日元贷款土建项目建设。整合建设广西财经学院。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设。

以重大疾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项目建设为重点,新开工建设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心大楼、广西疾病控制中心、14个市紧急救援中心和89个市县传染病医院(病区)。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新开工一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妇幼保健院改造工程。

新开工广西民族博物馆,建设和改造一批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乡镇文化设施。改造高山艰苦台站,实施列入国家“西新工程”建设计划的广西边境广播电视建设项目,新建贺州广播电视转播台。继续加强计划生育、体育、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

统筹抓好审判庭、检察技侦用房、戒毒所、拘留所、看守所、监舍、劳教场所等涉及社会治安的公检法司项目建设。

(四)加强生态环保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强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储备,实现可持续发展。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计划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主要在红水河梯级电站库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区、漓江流域绿化区及高速公路两侧进行。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启动珠江流域隆林、西林等7个项目县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项目,玉林大良河、梧州下小河、贺州红花河、崇左那江等22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在北海、钦州、防城港营造8万亩防风固沙林(含海上红树林)。推进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抓好恭城等8个试点县项目,完成大新等13个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继续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在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区建设农村沼气池40万座。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

统筹规划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完善地表水水质、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建设环境应急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的自动在线监控系统,逐步完善区市信息网络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逐步建设14个地级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完善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各种化学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1%,城市燃气普及率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0%。

(五)努力扩大外来投资,促进外贸增长

以举办南博会为契机,深入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和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增加外贸出口,努力做好短缺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装备的进口,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全力办好首届南博会。集中力量加快南宁市及相关市的机场、港口、道路、市政、通信、旅游、宾馆、口岸等硬件设施建设,实施南宁机场扩建工程,扩大停机坪,改造贵宾室、国际联检设施,增开新的国际国内航线。进一步加强与南博会相配套的管理、服务、人才等软件建设。以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为平台,推出一批产业项目吸引东盟国家以及其他国家投资,培育形成新的外商投资热点。

以项目为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的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最大限度地放宽投资领域、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投资和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鼓励以跨国并购、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境外上市、通过国内外证券市场收购、转让经营权、特许经营和收费权抵押等方式吸收外资。选择一批条件好、前期工作落实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引入区内外、境内外投资者。

大力促进外贸出口增长。积极研究我区出口战略和鼓励出口的措施。支持出口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扩大出口的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增强出口竞争力,提高出口效益。针对我国入世过渡期大部分保护措施到期和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等情况,研究提出我区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充分发挥北海出口加工区吸引外资和扩大加工贸易出口的作用,加快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支持口岸及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通关”管理体制,提高通关效率。积极利用国外市场平衡国内商品需求,认真做好我区缺口较大的煤炭、铁矿、石油、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进口,加快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合作开发矿产。鼓励我区制糖、农垦、纺织、水电、轻工、建材、制药和机械等行业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境外投资,开展产业合作和国际工程承包。重点抓好越南及澳大利亚煤炭资源开发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

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在能源、交通、物流、旅游、信息、经贸等方面加快一批项目的合作开发,重点建设苍梧至广东郁南、贺州至广东肇庆等高等级公路,开发建设粤桂旅游黄金通道等。继续为“百企入桂”项目建设做好服务。

(六)切实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把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加快发展中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一批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安排较多人员就业的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公共设施工程。大力扶持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居民医疗保健以及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努力拓展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就业领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实施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国债项目。深化劳动管理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改变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流动困难的状况。支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巩固“两个确保”,强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认真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年末城乡各种福利院床位数达到41870张,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15个,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98.8万人,失业保险22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250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贫困居民60万人,农村五保户36.2万人。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抓好扶贫工作。尽可能多地吸收农民工参与项目建设,在投资和项目安排上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和就业,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督促检查和处罚力度,着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收费、农民进城务工收费及水、电、建房等涉农价格收费的检查整顿,健全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加大扶贫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新建、改造优势特色林果、经济作物基地30万亩以上,培育、建设一批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好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进一步搞好以工代赈工作,建设乡村公路3300公里、农田水利灌溉面积16万亩。新解决1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70万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达到稳定解决温饱标准。加快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的建设进度,年内公路和退耕还林项目要完成80%以上的工作量,其他项目要全部建成使用。

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继续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扩大消费信贷。加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规范和发展物业管理,加强房地产和物业收费监督管理,加快城市道路和停车设施建设,促进住房消费和个人汽车消费。鼓励城镇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通信消费。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普遍推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渠道,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活动,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三、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为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并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在继续促进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长的基础上,下更大力气扩大投资需求。为此,要加大投资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和改善经济管理,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投资宏观调控和监督。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取消审批,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实行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打破行政部门、单位直接和变相垄断,最大限度地放开投资领域,激活民间投资,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规范政府投资管理,修改完善和出台自治区本级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改进宏观调控方式,通过规划和信息等,引导社会投资。加快咨询评估引入竞争机制步伐。建立健全适应投资者和项目业主需要的服务体系。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筹融建设资金。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大力度培育投资主体,更大限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活社会投资。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更多地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和战略投资者,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一是从交通、能源起步,大力推行Bot投资方式,积极引进海内外投资者承担我区的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电厂、电站等设施建设。二是将已建成营运并有收益的公路、港口码头、电站、城市基础设施等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将拍卖收入转入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使企业真正发挥投融资主体的作用。加强对拟上市公司的培育辅导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已上市公司要力争增资扩股。促进一批有条件的企业规范发行债券。支持企业以股权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四是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其灵活高效的筹融资优势。

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高度重视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衔接,加强项目推介,形成更紧密的工作联系机制。继续加强自治区及各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金融合作,加快已签订合同用款计划的评审工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贷款。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支持经济建设的作用。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根据国债资金投向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主要在农林水利、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工业、高技术产业化、旅游、流通、公检法司、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工代赈等方面筛选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申报条件,研究制定国债项目申报方案,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衔接和沟通,力争今年国家安排我区国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明显超过我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同时,要按照国家要求选好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保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继续按照“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狠抓项目建设,尤其要把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摆在重要位置。

集中力量,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从国债项目、自治区重点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利用外资项目、重点民营企业项目和各市重点项目中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投资规模、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开工条件基本具备的项目,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在自治区和各市层面上,再分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形成每年都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的工作机制。

加快在建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对结转到今年的在建项目,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按照合理工期要求,督促业主优化施工方案,加强现场指导和检查,抓好组织协调,在确保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尽可能多地完成投资工作量。力促一批重大项目和国债项目按计划竣工投产,发挥投资效益。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探索将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向社会公开选择前期工作业主的途径与办法,形成以投资业主为主体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的机制。对由自治区重点协调推进的重大项目,要进一步加强向国家有关部门衔接争取工作,加大与区直有关部门、有关市及项目业主的协调力度,解决好征地、拆迁、报批手续等问题,加快推进开工前准备工作,落实建设条件,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三)加强和改善经济管理

搞好经济形势分析和重大问题研究协调。加强对我区经济运行动态的监测预测,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合理调度煤电油运,切实保证居民生活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需要。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电力供求平衡、交通发展需求及建设、沿海经济发展、国外资源利用、区域经济合作、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势产业发展、重大战略性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要加强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按照国家的要求,结合广西实际,认真做好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及至2020年发展战略制定的前期工作。把关系“十一五”及更长时期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重大项目咨询研究推向社会,提高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度,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市县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全区规划基本思路。

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篇3

社会调研报告

镇是泰顺县的南大门,位于泰顺县最南端,东北与本县仕阳镇毗邻,西、南与福建省的福安市、柘荣县隔溪相望;西北与本县洋溪乡接壤,是一个两省三县五乡镇之中心的边贸集镇。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个行政村,个自然村,户,人。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来看,××××在我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全县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做好此次调研工作,镇党委、政府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先后多次召开调研会,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讨论,共征求到意见条。通过调研,在总结××××近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效的基础上,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作了初步探析,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实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及现状

一、发展优势

)农林资源:全镇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面积亩,旱地面积亩;有林地面积亩,其中毛竹面积亩,林内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平均海拔米,且海拔落差达米。低海拔地区气候十分适宜种植乌牛早茶,其产品品质佳;中高海拔地区气候十分适宜种植薏苡和花生等农作物,产品质量好,产量。)矿产资源:辖区内资源丰富,拥有一座特大型叶蜡石矿产资源,矿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已探明储存量在亿吨以上,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蜡都”,素有“世界蜡都”之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泰寿溪、仕阳),可开发水力资源达万千瓦以上;境内还拥有丰富的辉绿岩矿产资源。

二、××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五年全镇生产总值去年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去年万元,农业产值去年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去年万元,农民人均存收入达到去年元。年末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去年万元和去年万元。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效益农业方面:几年来,围绕“三农”目标,我镇稳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努力培育形成了“薏苡、早茶、花生、太子参”四大产业基地。

农民知识化方面:以提高农民就业谋生能力为目的,我镇全面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积极实施农村剩余劳力走出去战略,全镇通过各种渠道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达多人。

下山扶贫方面:我们合理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及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空间布局,促进设施的共建共享。先后建成了郑家庄、岗尾、双景岗等下山扶贫小区。××年,又实施了扶贫迁村计划。目前已完成总投资万元的叶岭扶贫开发区的第一期户,人,第二期户,人的异地搬迁和徐家山第一期户人的扶贫迁村工程。

康庄工程方面:全面启动乡村康庄工程和县道路面硬化工程。通过规划,全镇共列入乡村康庄工程公路改建条,县道硬化条,总里程达多公里,总投资万元。外岗到郑家庄公路路基工程已完成,仕阳至××××、岙底至龙洋、北山至后章岗、龟林至上宅洋、陈海洋至董庄、应家山至章荣茶坪坑、章荣茶坪坑至董庄的路基改造工程全面动工或即将竣工。

社会保障工程: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年共有户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低保金万多元;敬老院得到维修,农村“五保”对象实现集中供养;对收入元以下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扶持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

精神文明建设:我镇的精神文明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的主题,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抓手,以创建文明社区为突破口,在巩固现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我镇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营造了良好环境。

“平安××××”建设:我们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创建“平安××××”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性措施来抓,在全镇认真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确保社会稳定。矽肺病问题可以说是××××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镇党委、政府把妥善处理矽肺病问题作为社会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及时成立了由镇、企、部门、村四方面人员组成的处理矽肺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各项应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果,稳定地社会局面得以维护。

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研分析,纵向看,××××近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速度快、变化大。横向比,因受各种因交替制约,其差距在不断拉大,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尤其是近年来××××村大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改善掩盖了其它村的一般化;××××名声在外,却掩盖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地深层次问题。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和原因是:

⒈农民素质普遍不高。落后保守的择业观念,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想障碍。一方面,不少民深受“固守三分地、安身享天命”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安于现状,怕冒风险,不愿离开土地,不愿走出乡村。还有的农民在选择岗位时怕苦怕累,挑肥拣瘦,“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同时并存;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率高,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特别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落后,自力更生、千方百计求发展的内力不足。

⒉自然条件普遍较差。××××素有泰顺的“西伯利亚”之称,远离县城,交通极为不便,信息闭塞。境内重峦叠嶂,山高坡陡,农民散居山边,生存生活环境恶劣,下山移民难度很大。城镇化水平低,总体规模不大,建设水平不高,配套设施不全,吸纳劳力和集聚人口的能力不强。

⒊经济基础普遍脆弱。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关联度差、产业层次低,矿产资源附加值不高,吸纳就业能力不强;农业经济还是粗放型、家庭作坊式,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品牌效益不明显,缺乏广阔的市场空间,农民增收难;城镇规模小,难以发挥其经济集聚和辐射、规模经济、信息经济及创新功能;资金缺、医疗差,容易因病因灾返贫;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无法发挥在扶贫攻坚中的引导、支持作用。

⒋创建“平安××××”压力大。矽肺病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大社会问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关系复杂,事关××××长远发展,且如不采取措施尽快出台解决方案并加以落实,势必造成事态扩大,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给创建“平安××××”带来较大压力。三、对策及措施

通过这次认真调查,全面分析,我们认为要牢牢把握城镇建设、特色经济、社会稳定等三个战略重点,始终以农民增加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切实推进城镇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发展效益农业,壮大特色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全面步的××××。

(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

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优质品种,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二是要利用市场调节手段,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订单农业。主要是抓好生态公益林、杉木林基地建设、抚育和森林防火工作。重点是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好薏米、早茶、花生、太子参四大基地。要以薏米基地为依托,努力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强对山塘、水库和交通建设损毁水利的修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继续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引导、鼓励和帮助农民外出创业,增加农民收入。要立足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广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以资源经济为支撑,加快建设工业强镇

立足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镇战略,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一是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服务企业发展的主攻点。制定和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要尽快解决泰顺县蜡石矿业有限公司改制遗留问题,培育壮大浙江××××矿业有限公司,帮助华日矿走出困境。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工作的一号工程,作为扩大农业、工业投入的主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力争三年内完成在××××创办万吨加工能力的叶蜡石加工企业,整合和改造××××叶蜡石加工业,提高叶蜡石的矿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快辉绿岩、木制品和农副产品等资源型工业的开发。三是把××××电站的开发与建设作为××××资源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切入点,积极配合县委、县府做好××××电站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明年开工建设。

(三)、以康庄工程为契机,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紧紧抓住全省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和县道硬化工程这一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策处理力度,加强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全面掀起我镇交通建设新高潮。力争在××年全面完成岙底至龙洋、龟林至上宅洋、××××至交溪、洋望至董庄、陈海洋至董庄、应加山至茶坪坑、茶坪坑至董庄、北山至后章岗公路路面硬化以及龟林至叶岭的路基拓宽工程。同时积极争取项目、筹措资金浇灌双龟大道水泥路。二是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和下山脱贫点建设为抓手,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大力治理脏、乱、差,美化市容市貌,使城镇面貌和环境有大的改观。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做好××××溪流治理和人工湖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继续做好董庄中心村建设,全面完成整治村各项任务;要继续做好徐家山、叶岭扶贫点建设和老镇的改造工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方向,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全面实施富民攻坚计划,必须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依托。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大教育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三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继续治理青山白化,做好公墓建设,巩固殡葬改革成果。四是深入开展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积极争取挂钩帮扶单位的支持,继续做好叶岭、徐家山、双景岗等扶贫点的基础配套设施,解决下山农民的后顾之忧。规划建设白岩扶贫点,促进贫困户下山居住,谋生发展。

五、以深化平安××××建设为目标,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继续完善和落实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认真研究处理群众性事件。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民爆物品、粉尘企业、地质灾害点、森林防火、矿山、交通运输和在建工程等重点区域的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各类事故隐患,堵塞管理漏洞,坚决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劳动保障部门的意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矽肺病补偿方案并加以落实。强化工作责任制,定期开展矛盾隐患排查和集中调处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六)、以提高政府效率为目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下,政府工作无论是施政理念、指导思想,还是行政职能、工作方式与以往相比,都将发生或已经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履行各项职责,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按照服务型政府要求,在干部队伍中全面树立责任意识、群众意识、不进则退意识、居安思危意识、模范带头意识,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投资环境,营造文明开放和的舆论环境,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营造诚实公正的信用环境,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民政府。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体察民情,尊重民意,凝聚民力赢得民心。要重视学习,改进作风,依法行政,廉洁自律,要始终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作风有一个新转变,工作有一个新气象,发展有一新局面,为全力实现小康××××、和谐××××而不懈努力!

中共××××镇委员会

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篇4

2018年,在商丘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永城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和商丘市委五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拉高走在中原更加出彩前列标杆,坚守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牢牢把握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工作方向,夯实支撑点,激发活力点,掌控风险点,擦亮闪光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求进、稳中向好、势头强劲。

全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2.32亿元、增长9.6%,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居省直管县(市)第1位。境内财政总收入82.4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突破40亿元,达到40.8亿元、增长9%,其中税收28.65亿元、增长9.1%,占比为7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1.09亿元、增长9.5%,各项贷款余额292.01亿元、增长5.2%。城镇化率提高1.9个百分点,达到48.6%。

(一)抓重点谋全局,经济高质量步伐坚实。全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9.9亿元,新开工建设招商项目69个,建成投产及开业运营招商项目52个,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6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21.02亿元,实际投资116.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7.6%。全年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5.12亿元、增长27.7%。经开区晋升全省三星级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晋升全省三星级服务业“两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321万人次、增长27.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9亿元、增长30.9%。

(二)调结构促转型,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44.8:43.8。大力实施“三大改造”,上报省技改项目16个,完成投资20.64亿元。完成“两化”融合对标企业20家。成功申报省级智能车间1个、智能化工厂1个。建立转型发展攻坚项目库,入库项目67个。新发展市场主体1.65万户、增长45%。新认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8万千瓦协鑫农光互补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实施面粉食品企业扩容、提标工程,推动鑫鼎、麦客多、卢师傅等食品企业新上先进生产线9条,食品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64亿元、增长14.5%。

(三)凝共识聚合力,“三大攻坚”强力挺进。主动防范金融风险,有力化解非法集资,以责任担当维护良好金融生态,在全省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工作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主动化解企业风险,帮助企业解困。争取地方政府置换债券2.78亿元,新增地方债券12.93亿元,政府债务平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总投资5.94亿元,实施“党晖温暖”“双十”工程,推动脱贫攻坚高质量。投入扶贫资金1.7亿元,实施产业、金融、教育、医疗等扶贫工程,高质量完成2099户5446人脱贫任务。污染防治攻坚全省领先,pm10、pm2.5目标全面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4天、超全年目标29天,三条省级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零增长”。

(四)强支撑促融合,乡村振兴开启好局面。中心城区品质提升。高标准编制完成城乡总体规划和32个专项规划。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现投资87.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4.3%。新建市政道路26公里,完成主干道升级改造31公里。完成地下综合管廊箱涵主体工程。“不走四路”工程深入推进,完成百花路、永兴路等人行道改造以及400余条背街小巷提升工程。城市“四治”有力推进。引进共享单车1万辆、公共助力车1000辆,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3台。省交通运输执法工作规范年活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持续“双十双百”工程建设,新建、改建文化活动中心、晨练广场等40个。持续推行环卫保洁“以克论净”“双五”标准,城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100%。镇域经济启航发展。完成残次林地整治8.4万亩、拆旧复耕1万亩。一批旅游小镇、商贸重镇、工业强镇茁壮成长。围绕“四优四化”,大力实施“3030”优质小麦工程和10万亩优质花生工程,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50万亩,创建小麦高产示范区10个10万亩。全省优质小麦“四专”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四大革命”引爆乡村振兴。投资1.5亿元推进“厕所革命”,撬动各类资金1亿元,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3万户。省农村改厕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投入资金7000万元,推进全域“保洁革命”,在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以敬老尚俭为突破,实施“乡风革命”,3人荣登河南好人榜。推进农村“道路革命”,加快县道、乡村道建设,打造“一小时”“半小时”交通圈,涉农整合建成农村道路168公里。

(五)树理念抓载体,生态文明成效明显。规划并建成“两湖四带一湿地28公园”城区生态体系,城区人均绿地面积15.34平方米,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森林永城建设加快推进,完成造林3.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7%。在全国森林公安机关“绿剑2018”专项打击行动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篇5

2005年10月10日至20日,我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全省市县组织部长赴苏州培训班。通过学习和考察,感受到了苏州人的新思想、新观念,看到了苏州经济社会的高速度、超常规发展,使我受到了强烈震撼,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一、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认识

苏州之行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苏州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展是要讲科学的,不是光靠我们头脑想发展就能发展,想怎么发展就能怎么发展的,发展是受它自身的、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所制约的。综合考察苏州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苏州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奥秘,它的发展只是遵循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是遵循资本运作规律。苏州的经济基础原来并不怎么好,是一个农业地区、一个小小的旅游城市。在1978年的时候,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2亿元,在全国属中等偏下水平。苏州人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认为,苏州要想发展,必须快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农村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他们充分利用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崇尚文化、人文荟萃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家庭手工业和时期办小工厂的经验,把这些汇集起来,找到了发展乡镇企业这条资本原始积累的道路。80年代末,苏州乡镇企业达到了16000多家,十年期间,乡镇企业再造了一个苏州。到了90年代,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1000亿,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经济腾飞基础。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到了市场经济时代,苏州认识到私营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出台了私营经济振兴计划。到2004年末,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户数发展到8.26万户,超过了宁波和温州的总和。这时,苏州的乡镇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最明显的困难就是缺少资本。他们又想到了大搞开发区建设,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近年来,苏州利用内、外资合计达到4500亿元人民币,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国际、国内有几千亿资金投到这个地方,怎么可能不发展?发展怎么会不快?三是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苏州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通过妥善处理强市与富民的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有强烈发展意识。几天来的考察,感受到苏州人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经济发展意识,所到之处人人抓经济,人人懂经济,谈起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充满自信,都感到自豪,真正做到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人的一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敏锐地抓住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上,抓住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机遇,彻底进行企业改制;二是在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和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抓住国家政策放开的机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成功突破;三是在创优环境、重视人才的基础上,抓住了“入世”的机遇,率先步入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轨道。由于抓住了这三次机遇,使苏州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飞速发展,超过了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在2004年,苏州市GDp达到3450亿元,经济总量超过深圳,紧随沪、京、穗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全市一般地方预算收入22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四位,其中市区占42%,县(市)占58%,城乡发展均衡;全市进出口额为103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三;实际利用外资额95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一,世界500强企业有96家在苏州落户。全市仅部级经济开发区就有5个,省级开发区11个,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实属罕见,其中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内外资累计投入1000亿美元,无论在城镇规划、管理体制、服务体系,还是在社会的和谐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各个方面均成为全国工业开发区的典范。

3、思想解放敢想敢干。通过在苏州的所见所闻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进行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创新,树立超前意识和风险意识,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苏州昆山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没有任何政策、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尝试着自费搞开发区,一度面临着违规的风险,但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并于1992年被批准为部级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家自费、县级开发区升格为部级的开发区。他们勇于创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运作3年,85次进京,终于又在开发区内办下了出口加工区。通过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欧、美、日、韩和港台等37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的1200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其中65%为台资。台商到大陆投资总额有十分之一在昆山,也被誉为台商工业园。昆山市由原来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到2004年发展成为全国百强县(市)的第一位。张家港市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机遇,自八十年代开始,就到全国抓项目,抓资金,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他们超前运作,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区港合一、以化工物流为主的保税区。截止2004年底,累计引进各类企业2872家,投资总额37.2亿美元,已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投资载体。说苏州人思想解放,是因为他们从行动上真正落实了邓小平理论精髓——“发展才是硬道理”;说苏州人敢想敢干,是因为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还在努力为扭亏为盈、落实再就业政策的前五年,苏州人已经顺利完成了企业转制、企业重组。长期以来,苏州历届政府形成了一套“承担风险——取得实效——做而不说——形成政策——推广经验”的发展思路。

4、注重环境建设。在苏州投资的外商普遍反映苏州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自然环境是全国最好的。在改善环境方面,苏州市下了大力气,努力营造公开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环境;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他们投入巨资搞基础设施建设,把苏州市分为左中右三个区,中间是苏州老城,保持古城风貌,发挥历史文化效应;西面是民营企业开发区;东面是新加坡工业园区,构筑了一个新型大城市的框架。几年来城市的交通、服务、公共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苏州市区通过了“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验收,常熟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昆山市周庄镇、常熟市大义镇等8个乡镇建成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同时,为了给外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娱乐环境,苏州市及其所辖的几个县级市,建设了外商医院、学校、高档宾馆、别墅以及高尔夫球场等高消费娱乐场所。使外商一人投资全家搬来,进得来、留的住、不愿走。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苏州市坚持围绕招商引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素质。制定严格规定,要求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热情服务,全程服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行为。对所有干部要求,对待投资者要“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相坐,一杯清茶相谈,一份诚心相处。”实行首问负责制,客商第一次找到谁,谁就必须全程服务,帮助客商办完全部手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要求干部要“三会”、“五懂”、“一颗心”,即会讲普通话、会开车、会电脑;懂政治、经济、业务、经营、法律;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总之,在政策环境上,“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在法制环境上,“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在服务环境上,“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在人文环境上,“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

5、坚持以人为本。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为主,个人收入较广东、浙江要差一些。从本世纪初开始,苏州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的重要思路和措施。太仓市璜泾镇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双带”活动,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签订合同,规定45岁以下的党员、干部和镇所有党委成员必须自己办企业,外地转回来的党员、干部也必须办企业,要求党委委员以上的干部必须有小轿车,提出“没有企业不是好党员,没有企业不是好干部,没有企业不能当干部”的口号,鼓励大胆投资。昆山市在全市百姓中实施了“三有工程”和“五道保障线”,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有工程”即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技能,家家有物业;“五道保障线”,即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失地保障和拆迁保障。常熟市还提出了发展“五大理念”,第一理念就是富民优先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富民措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51元,全市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60元。

苏州发展经济不以牺牲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他们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体系认证,有250家企业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市政府规定,沿太湖1公里内不准搞人工建设,禁止开山采石,禁止开采地下水,禁止在山坡葬坟。近3年来,张家港市共劝阻或拒批污染项目400多个。二氧化硫、CoD及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都控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水平。

苏州市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两个率先”进展顺利,在《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中,已有15项指标提前达到目标值要求,提前达标率为60%。

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几点启示

1、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集中体现。对待发展,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应当树

立形势逼人,时间不等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和储蓄率高的比较优势,面临着国际产业重组加快的外部环境,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县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省管县的全新体制改革、国家关于“三农”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特殊历史机遇等,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快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抓住这些机遇,为发展赢得先机。一是搞好开发区建设。苏州市县两级都搞开发区,对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的是开发区,开发区是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开发区是开放的窗口、工业的载体、招商的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非抓不可。二是抓好招商引资。2004年,苏州市招商引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列全国第一位,招商引资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头戏。目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招商,但招商已不是过去那种吃吃饭、喝喝酒、拍拍胸脯、认认兄弟的那种“饭桌”形式了。而是招商者之间的竞争,需要的是具体的优惠政策、好的发展环境和专业的招商队伍。我们要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落实招商引资任务和责任,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注重实效,放水养鱼,引进专业化的招商人才,充分发挥招商引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三是发展特色工业。依托优质丰富的矿产、药材、水能、林木、山野菜等资源,加快发展矿泉饮品、矿产能源冶炼、现代中药、绿色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新型林木精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打造品牌产品,推进和实现工业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发展特色农业。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切入点,以强化农村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地方特产资源,立足绿色、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创造品牌,紧紧围绕“林、参、蛙、菌、药”主导产业建设生产、加工基地。与龙头加工企业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具有靖宇特色的效益农业、精品畜牧业和土特产品加工业。努力把靖宇建成国际知名矿泉城、生态经济城和红色旅游城。

2、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想敢干。苏州之行了解到,八十年代中期,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二位的昆山市,经济综合实力排在全苏州5个县市的末位。由于他们善于抢抓机遇,意识超前,敢想敢干,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现实说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速度必须得有“创奇迹观念”。现在看,我们的思想解放远远不够,或者说我们思想解放落实得不够,很多时候只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因此,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真正解决思想和干大事创大业上,实现“六破六树”。即,破除自我满足、墨守陈规、四平八稳的保守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敢冒、敢于突破、大胆进取的观念;破除被动应付、懒惰的思想,树立勇于拼搏、主动出击求发展的观念;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树立服从服务经济发展、全县一盘棋的大局观念;破除畏难发愁思想,树立靠发展解决问题、赢得支持的观念;破除形式主义、思想,树立求实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破除经济发展与己无关的思想,树立振兴靖宇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全县形成人人想经济、人人议经济、人人抓经济的浓厚氛围。

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篇6

省局:

今年以来,我局在省局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作用,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以“量”促“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以“量”惠“民”保护群众切身利益,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能源计量建设,助力企业节能减排。一是组织用能单位计量管理人员培训。为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局组织举办了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全市重点用能单位的83名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及26名能源计量服务队人员组织了系统培训。培训班学习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等法规文件,详细介绍了能源计量审查的方法,提高了用能单位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监管。加大对能源计量器具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涉能源计量器具精准可靠。部署开展了对水表、电能表、燃气表、热能表等能源计量器具制造和使用环节的监督抽查。三是按计划推进能源计量审查工作。按照“十三五”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计划,今年全市完成25家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审查工作。

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篇7

一、长沙经济发展概况

长沙市土地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180平方公里,2002年年末人口595.5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88万人,辖五区三县一市。近五年来,长沙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态势,经济总量增势强劲。GDp由1997年的475.8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12.85亿元,年均增长11.8%,比我市10.3%的增速高1.5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157.0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38.75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997年的39.68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7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7年的123.98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62.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7年的205.0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01.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由1997年的2.91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3.28亿美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由1997年的379.2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207.4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6232元增加到2002年的90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649元增加到2002年的3462元。

二、长沙发展经济的经验及做法

1.发展经济,规划先行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为长沙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把城市做大长沙市将城市规划区范围由原来的966平方公里,调整扩大为1245平方公里。长沙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长沙建设成一个人口达300万,城市规模达350平方公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规划成以现有城区为主体,以同西、捞霞为次中心的“一主、二副、四组团”的整体布局,使城市的发展以组团式、跳跃式、卫星城镇的方式迅速向外拉开框架,形成一个内部结构合理,发展空间广阔,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二是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突出城市形象建设。以五一路改扩工程为契机,重塑长沙中央商务区。重点规划了湘江两岸,桔子洲头,使之成为长沙的“门厅”。做好火车站东广场,中心绿化广场,五一绿化广场等规划设计,美化了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同时,引进竞争机制,优化规划方案,做好主要公共建筑,如体育城、美术馆的规划设计招标工作,提高了城市设计水平和品味。

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和道路网络建设。体现“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所有的管网均埋入地下,一般地下管网的投入占道路总投入的60%以上。城市快速干道以及沿湘江、济阳河两岸的景观道路按80米以上控制道路路幅,城市主干道原则按60米控制,道路的绿地率达到30%以上,体现了基础设施的超前性。同时,提出了建成以长沙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实现“1小时”都市圈的目标。按此目标不断完善了绕城道路网和环城路网,环城高速公路三环基本建成,二环明年能全部完工。

四是突出绿地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长沙现有人均绿地面积7平方米,比我市多2平方米,按每年增加10万平方米的目标推算,到2003年长沙将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即人均绿地9平方米,为此长沙提出了规划区内的环境以湘江风光带为主轴,以河道为绿化带副轴,结合绿色通道,森林公园、风景园林地的建设,构筑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主城区以环形、楔形绿地及组团生态隔离带区形成生态骨架。

五是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长沙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把过去环绕城区四周的郊区拆并,把郊区的土地分别划入各城区,为城区的发展在地域上打开了缺口,改变了过去城区不带乡的做法,扩展了各城区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调动了县区政府的工作积极性,长沙的建成区面积也增加到180平方公里。

2.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城市建设

近几年,长沙通过采取多渠道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方式,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建设投资2000年为64亿元,2001年为70亿元,2002年达84亿元。分析2002年84亿元城建资金来源,其组成为:市本级财政投入5亿元;土地收益2.5亿元;由于土地经营的间接回报及融资25亿元;银行贷款15亿元;城司融资15亿元;利用外资、区级资金以及争取国家、省级资金20多亿元。三年来,市财政投入不到20亿元,但通过多方筹集的资金却达200多亿元。其通过多渠道筹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几点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城司真正起到了融资作用。政府为支持城司进行融资,给了城司如下倾斜政策和措施:1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房产、地产全部划归城司所有;2城市维护费每年增值部分的15%作为公司的投资风险金;3支持城司超前投资,通过预先收购规划道路两侧的土地,在道路建成后,土地出让增值以及道路两侧的广告权均归城司所有。二是敢于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002年长沙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07亿元,存贷差仅为26亿元(我市去年存贷差高达312亿元)。长沙通过成立城司、环路公司作融资主体,融资用于城市外环道路建设,通过取得收费权来偿还银行的贷款,从而形成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良性循环。

早在1996年长沙就提出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部分稀缺资源,如水业、城市公交、教育、卫生等行业通过合资、招标、拍卖等途径走上产业化道路,这样不但减轻了财政压力,还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了资金。如其通过合资、独资以及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早实现了日产50万吨的大型水厂由民营方式成功运作,以合作经营方式建设了湘江上2座大桥,以贷款方式融资建成城市外环、二环线,还有效经营了城市广告资源,政府采取对广告媒体高度垄断的办法进行管理,新修建的道路两侧的广告权由政府垄断,对老路实行统一整治、规划和管理,由市里统一拍卖。仅2002年广告拍卖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为尽快扩大城市骨架,还专门成立了城市外环公司,修建城市三环(约84公里长),并争取省里的政策,取得收费权等。

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长沙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均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列入“一把手”工程,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解放思想的程度决定开放的程度,招商引资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程度”的观念,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了:抓经济就是抓项目,抓开发区就是抓招商引资。各县(区)、部、委、办、局的主要领导每人抓一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铁的目标、铁的考核、铁的奖罚。2002年长沙实际引进外资3.2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52.1%;实际引进内资129亿元,其中省外资金58亿元。长沙在招商引资方面十分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着力抓大、抓强。世界500强中已有34家落户长沙,有15家已经投资,15家设立了办事处,4家设立了分支机构。近期将落户长沙的“日本三菱轿车生产”项目,年产轿车15万辆,这不仅能加大长沙工业经济总量,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对外开放的品牌,提高了招商引资的质量。二是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不断加大两个部级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2年高新区就投入8亿元搞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的规模迅速扩大,功能不断完善,使其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退出城区的战略构局。长沙工业园不仅布局合理,而且十分注重特色,其工业园区分为“二区六园”,其中每个园区都有明确的定位和自身的产业特色。

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长沙也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海关出口总额。2002年长沙出口创汇3.4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额近2亿美元,这些数据均是我市的2-3倍。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长沙的外向型经济基础较好,近年来招商引资大项目较多外,还与长沙较好地解决出口退税和本地产品出口补贴等问题有直接关系。

4.加快工业企业改制,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企业

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始终把工业摆在经济工作的主导位置,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工业十大标志性工程的实施意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意见》等,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企改制的顺利进行。长沙市委、市政府对国企改制支持力度较大,主要措施有:(1)每年市财政列支3000万元支持国企改制。(2)工业国企改制所出让的资产(含土地)包括土地出让金全部留给国资公司用于企业改制。(3)市委一位副书记和工业副市长亲自领导和主抓国企改制工作。2002年全市有30户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置换了3.03万名职工身份。2003年计划再改制30户,2004年改制26户,国企改制后年将全面完成。

另外,长沙工业突出三新,1路子新。打造园区工业,不重走过去乡镇企业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路,避免无序竞争,工业向园区集中,着力建设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部级开发区,同时发展5个县级特色工业园区。2机制新。在加大对国有企业大力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个私民营经济,混合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3产业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电子信息促进先进制造业。围绕兴工强市的战略目标,依托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烟草食品、新型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并结合长沙实际,长沙市委、市政府确定了高档卷烟、电子信息等十大标志性工程,每年财政拿出1亿元作为标志性工程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引导资金,竭力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企业。“八五”时期,长沙就开始着手培育起一批大企业、大集团,1998年长沙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1家,1999年有43家,2000年有52家,2001年有57家,到2o02年已达75家,其中:产值上50亿元的企业l家、上10亿元的企业4家。长沙工业以企业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融通资金,进行企业技术改造,2002年长沙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32.27亿元,比我市多19.47亿元。

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九五”末期开始,长沙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调整,粮食产量占种植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40%下降到2002年的32%。长沙农业结构调整是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提升为目标的,首先突出建设农业园区,如黄兴农业科技示范园、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其中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1年9月获得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设立,为全国第一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是湖南省唯一的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其次着力开发107国道和长永高速公路两线;再次,提升茶叶、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品,并以龙头企业带动、大户带动、机制创新带动和招商引资带动为手段,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三、粗浅的体会及建议

通过这次粗浅的学习考察,使我们感觉到南昌要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把经济总量做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个率先”必须明确我们前方的目标,懂得真正意义上的怎么向高的攀,与强的比,同勇的争,这就需要以虚心的态度,开放的理念,务实的作风,在别人走过的路子上总结出适合我们发展的方式、方法作出快速反映。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了“富民强市”、“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以及“三个率先”的总目标,也明确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大开放的总思路。我们必须把这些正确的发展大目标和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同时还要进一步大胆创新,着重在操作层面上去务实、去具体、去深入,以达到目标的实现。

(一)坚持资源配置市场化原则,迅速做大城市规模。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比,一个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经济资源凝固起来,后者使经济资源流动起来,从而实现增值。它们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前者强调财政投入,而财政又要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顺序安排;后者强调吃饭靠财政,建设找市场,而开放的市场为城市建设带来巨大的资本。因此要加快城市化,迅速做大南昌的城市规模,必须坚持走市场化路子,按照规划先行,拉开框架,打好基础,组团开发,政府引导,市区联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互为补充,丰富功能,协调配套的要求进行。为此,要突出:一是高起点、开放式搞好规划。总的思路是“一江两岸、一核五片、沿着赣江、两头延伸”,多点多组团地推进。重点是以昌南、昌北为核心区,发展莲塘、望城、湾里、乐化、罗家五个卫星城市组团,向塘、西山、文港等14个重点镇,最终实现到2010年把南昌建设成拥有300万人口,中心城区范围达300平方公里的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的目标。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打好以红角洲开发、新建工业园筹建、红湾公路建设等为重点项目的西南战役和以昌东工业园、京东工业区、高新开发区建设为重点的东部战役。要按照“富规划、穷建设”的要求,舍得在规划上投入,舍得在规划上花精力,体现规划的高起点、高品位。二是用市场运作办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创新城市建设投资机制,发挥市、县、区两级积极性,政府通过创造兴奋点、激活投资热点、培植经济增长点的思路,积极推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金融市场的潜力很大。三是把城市一切可以经营的资产推向市场。特别是要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以Bot、tot等方式,投资到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项目上来,不断开发新的投资领域。四是全面繁荣房地产市场。搞活房地产市场的总体思路,就是垄断一级市场,调控二级市场,放活三级市场,全面繁荣房地产市场。

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篇8

一、关于繁荣全县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文化经营户*到500多家,经营项目20余种,从业人员12600人,固定资产*3亿元,年上缴税金1000多万元,目前,通川桥南头和仙鹤路一带已成为大型文化产业园区。新扶持投资规模100万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1个(真爱年桦娱乐会所投资400万元)。文化馆所办巴山民乐团常年坚持对外演出,同时在馆内举办美术、书法、作文、舞蹈、摄影创作辅导培训班。县图书馆与他人联办外语培训。体校新办体育用品门市,扩大经营项目和规模,改进了经营方式,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体彩发行有条不紊的进行。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到13%。我县积极搞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300m2以上、社区文化中心50m2、村文化活动室30m2以上及农民健身工程(一个标准篮球场)和农村书屋的标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明晰产权,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乡镇全面完成任务。今年已将南外镇和赵家镇纳入综合文化站建设,建立了农村书屋40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家。

二、关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和市一运会组队队参赛工作完成情况

(一)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广泛开展有声有色的群众体育活动。今年已举办县级运动会11次,特别是元九登高比赛、*县第十八届老年人运动会、*县“迎奥运.庆五一”机关篮球运动会富有特色,影响较大。今年元九登高比赛,我县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300人参加了正月初八上午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的凤凰山登高比赛,并获得了中年女子组1、2、3、8名,老年组第5名,中年男子组第3、10名,老年男子组第5、6、8、10名的好成绩。同时组织县级机关部门500余人于正月初八上午开展了火烽山登高比赛。各乡镇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了简便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和趣味体育活动。据统计全县各乡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110多次,包括篮球、田径、门球、桥牌、钓鱼、烧火龙、板凳龙、翻山铰子等民间体育活动,活跃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二)认真做好市一运会组队参赛工作。

我县提前备战市一运会,抓好组队参赛工作。在市一运会已举办的成年组项目中,我县代表队夺得象棋比赛团体和个人冠军、篮球比赛团体冠军、钓鱼比赛团体冠亚军和个人冠军、羽毛球比赛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乒乓球比赛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等。对市一运会青少年组的9个参赛项目已完成了组队训练工作,正在办理运动员年度注册和紧张严格的训练。

三、关于开展扫黄打非、新闻出版工作及文化市场工作

(一)坚持开展扫黄打非活动。

我局坚持开展扫黄打非活动。一是机构健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制定了扫黄打非方案。二是对辖区内出版物市场中私编乱印及违规发行教学用书查处有力。对城区新闻出版物市场开展了反盗行动,出动稽查人员165人次,出动车辆75台次,收缴盗版书籍3000余册,非法报刊3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新闻出版工作管理有序。

我县境内有印刷厂19家(其中县属13家、市直5家、通川区1家),书店23家,打复印13家一是对全县图书、打字复印经营户进行了年检工作;二是在城区开展了县法制宣传月活动,送发出版物市场相关的宣传单3000份;三是开展了全县教学用书专项整治工作,规范了新闻出版市场。四是已落实了智鹏麻纺厂为政府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工程单位。

(三)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市民对治理网吧接纳未成年人满意度*75%。

全县现有音像制品40家,歌舞娱乐场所31家,电子游戏50家,网吧71家,营业演出队伍2家。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首先,严把准入关,做到了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市场监管,勤查严管,严防死守。第三,加大处罚力度。今年来,共立案11件,办结8件,暂扣电脑主机160台,电子游戏机板36张,盗版光碟1500余盘,盗版口袋书300余册。停业整顿3家,警告15家次,处行政罚款24500元。全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安全无事故。

四、关于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来,承办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元九登高文艺演出、三级联创文艺演出、“*县记忆”摄影作品展、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下乡文艺演出、化工园区庆典演出、文体惠民文艺演出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9次,开展送文体下乡活动10次,同时广泛开展了全县春节文体活动。全县各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各类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180次,观众*17万人次。尤其是石桥的烧火龙等文化活动富有特色,影响很大。

(二)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今年全县文艺工作者新创剧节目10个、创作各类文艺作品700多件,其中获部级奖11件、省级奖13件、市级奖26件,编辑《爱的奉献---四川省*县抗震救灾文艺作品集》1部。

(三)文艺演出好戏连台。

县文工团排练新戏5台,创作舞蹈作品6件,小品7件,歌舞2件,创作的歌伴舞《做官就要做清官》代表*州市参加省纪委的文艺调演。深入乡镇、厂矿、学校、社区演出文艺节目53场。县文化馆巴山民乐团为群众演出100余场。

(四)民保工程落实有效。

组织人员对全县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工作。继去年“巴山石工号子”、“翻山铰子”、“安仁板凳龙”等三项纳入四川省首批非遗名录保护项目,今年又完成了石桥米酒鱼、石桥烧火龙、安仁谭氏子孙龙申报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工作。

(五)文物管理规范有序。

搞好文物“四有五纳入”工作,确保了全县文物安全无事故。完成了戛云亭的本体维修,对文管所顺利南迁,更换了库房安全设施。为举办市第二旅发大会,县上投资300余万、40万元分别对真佛山庙群和“石牌坊及红军标语”进行维修打造。已完成“石牌坊及红军标语”和“真佛山庙群”申报国保前期准备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摸底工作。

五、关于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深入乡镇、厂矿、学校、社区演出文艺节目53场。从去年10月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以来,按每年每村7.2场的要求,放映爱国片、科教片、故事片等5500余场次,观众*270余万人次,完成了2007年度放映任务。编《读书顾问》、《科技信息》各2期,送书下乡3次,建好了梁上泉文学资料室和大堰乡留守儿童站,接受旅美作家陈官煊捐赠图书1000余册。文体中心建设256个挖孔桩浇筑已基本完成,全民健身广场正在继续平整,年底有望完成体育馆主体工程。

六、关于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

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6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0%。今年已举办县级运动会11次,特别是元九登高比赛、*县第十八届老年人运动会、*县“迎奥运.庆五一”机关篮球运动会富有特色,影响较大。积极备战省十一届运动会,对项目的布局和有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将羽毛球球队确定在新*学校,柔道队定在*三中,摔跤队定在真佛山文武学校,田径队定在*县中学,正在积极选材。在市一运会已举办的成年组项目中,我县代表队夺得象棋比赛团体和个人冠军、篮球比赛团体冠军、钓鱼比赛团体冠亚军和个人冠军、羽毛球比赛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乒乓球比赛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等。对市一运会青少年组的9个参赛项目已完成了组队训练工作,正在办理运动员年度注册和紧张严格的训练。已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体育人才15人,今年体育大专院校上线人数*18人。开展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国亿万老年人健康走向北京奥运会活动”。扎实抓好农民健身工程,现已建全民健身路径12条。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专干缺员严重。影响全县文体工作整体推进,共同繁荣。

(二)文体系统的专业人才大多年龄大,非专业人员多,专业后备人才匮乏,特别是文工团舞蹈奇缺,影响工作正常开展。

(三)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规行为虽严管重罚,但仍屡禁不止,时有发生。

八、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搞好文体阵地建设。

一是建成文体中心;二是“十一五”期间建完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健身工程、农村书屋,今年要多争取指标,多实施项目;

(二)搞好队伍建设。

解决乡镇缺文体专干和文工团缺舞蹈演员。

(三)办好旅发大会。

抓好文体中心建设,真佛山、石桥列宁街、陈伯钧纪念馆打造、戛云亭第二期打造(即景观设计方案的实施);

(四)开展好文体活动。

一是文体服务中心年内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大的乡镇分别不得少于3次,小的乡镇分别不得少于2次(尤其是体育5个项目以上的综合运动会乡镇必须*到一次)。同时各乡镇必须对民间文艺团体或对青少年最低进行一次培训,人数要在10人以上;县级部门每年开展文体活动分别不得少于1次。

二是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真佛山和石桥列宁街申国保工作;

三是文化馆的业余辅导、培训立足馆内,着力落实乡村、社区、企业、校园;

四是图书馆送书到乡村、社区、企业、校园;

五是文艺节目(编排演)储备,送文艺下乡,承办专场文艺演出;

六是文艺创作不少于1500件,同时省以上获奖作品不得少于2件;.积极备战*州市第一届运动会和训练参加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队员,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七是认真作好文体惠民工作,广泛开展送文体下乡及农村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五)搞好文化、出版物市场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文化、出版物市场管理,尤其是加大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及教辅读物和盗版教材的管理力度、入罚力度。

(六)壮大文化产业。

一是全县文化产业投入200万元以上不少于2个;

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篇9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关于香河县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

──实际利用外资1113万美元,同比增长432.5%;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662元和9623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8.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部分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

(一)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升级园区平台。开发区改革不断深化,投融资平台正常运营,研究制定平台公司考核、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平台公司开发建设积极性,对低效企业逐家进行洽谈,引导其出售、转股、出租和技改投入等方式嫁接改造。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绿地未来科技城等10个项目成功争列省重点,数量居全市第一;中冶烟气净化设备等16个项目成功争列市重点,争取用地指标267亩。汇天威3D打印设备项目竣工投产,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稻香村食品生产基地、爱晚智能辅具研发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工具研发制造、工业喷涂机器人系统集成2个外资项目和燃气能源站、健康特色小镇、科技创新谷、机器人精密检测研发及生产4个内资项目成功在廊坊“5·18”经贸洽谈会上签约,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企业内生动力。萨克森、东方电子、精兰办公等4家企业产品被评为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上半年全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1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待批,积极推进3D打印产业园卢秉恒院士工作站建设,提升香河华北致冷设备有限公司周远院士工作站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中信国安孵化器、香河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小镇初具规模。河北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河北省特色小镇创建类和培育类名单(2018)》,廊坊市入围创建类和培育类特色小镇分别有6个和2个,我县机器人小镇入围创建类,健康小镇入围培育类,数量居全市前列。同时,市委改革办对全市特色小镇培育情况进行了督查,我县督查档次为优秀。机器人小镇和健康小镇在各自领域均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我县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已初具规模。

(二)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双创双服”活动扎实开展

省、市“双创双服”活动动员大会后,我县立即结合实际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把开展“双创双服”活动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及时印发了《关于成立香河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建立香河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制的通知》及《关于2018年在全县开展“双创双服”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快速推进我县“双创双服”活动工作开展,建立县“双创双服”微信工作群,便于工作的及时开展;请县四大班子领导按照《县四大班子领导包联方案》及时深入所包联企业项目开展走访调研工作,确保精准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县活动办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工作信息,建立工作简报、情况通报等制度,上半年印发简报34期,其中第27期《香河县坚持“三突出”推动“双创双服”扎实开展》被市活动办采纳印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切实服务发展、服务民生,通过在组织领导、提升效能和精准帮扶等领域“多点发力”,全面落实“规定动作”、积极开展“自选动作”,“双创双服”活动扎实开展。

(三)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完善规划体系。城乡总体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待《通州区及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批准后修改完善,同步修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平香线南延、大辛路养护改造正在加快推进,密涿高速梁家务互通连接线(香河段)已完成招标工作,市场路、永明路、新开大街、新华大街路面改造工程,淑阳大街西延及永盛路中段新建正在抓紧办理前期手续。新建改造各类管网4.3公里,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完成选址及立项手续。五一公园提升改造、n3路游园新建工程已完成,永通路两侧绿化已进场施工。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积极推进河北止务、赵庄城中村改造,河北止务已签订拆迁改造协议271户,赵庄村完成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制定,完成石油公司家属院、南台居民区和药材公司居民区旧城改造项目审核及安平镇二街村3栋回迁楼审批。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上半年共清理垃圾杂物13.9万立方米,拆违2.7万平方米,硬化道路12.8万平方米,新建供水管网33公里,绿化美化5.76万平方米。以蒋辛屯、安头屯、刘宋为重点,围绕潮白河流域申报市级示范区,申报市级精品创建村街10个。

(四)加强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回头看”和深度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散乱污”十项管控措施,建立“双备案”制度,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上半年,全县1055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按照“两断三清”标准取缔完成,318家VoCs企业已完成治理并通过验收,全县优良天数达111天,占总天数的61.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6.05,环京组排名第一,同比下降17.8%。大力推进造林绿化。重点实施廊道绿化、森林郊野公园建设等工程,完成春季植树1.21万亩,超额完成全年造林任务,密涿高速景观绿化工程已完成绿化335亩,与12家公司签订管护协议,对香五路两侧、潮白河滨河公园及城区绿化进行管护,进一步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和成效。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制定《香河县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长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成所有河渠“一河一档”建立,并启动了“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已清理河渠垃圾11.98万立方米,封堵非法排污口23个,东干渠黑臭水体改造已完成,五一渠黑臭水体治理即将竣工。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产业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8.6公里河道清淤、2公里岸坡防护及安运桥南北两侧约2.6万平方米景观工程。按照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标准,分别完成北运河、潮白河湿地公园专项设计方案,正在结合“两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价款推进建设。

(五)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

推进城区教育扩容提质行动,城内第五小学已投入使用,县直第三幼儿园和原十三中平房改造工程已竣工,对城区周边农村小学校舍进行改造,提升城区及周边办学水平,确保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金子塔、睿子国学2家幼儿园已通过普惠性幼儿园审批,制定教师招聘计划,适时启动教师招聘工作。制定《香河县医疗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先行启动县医院与渠口中心卫生院“医共体”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3个,签约居民13.1万。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已全部到位并投入运行,全程实行2元统一票制,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印发《关于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和危房改造、大病救治等多个专项方案,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全部严格落实到位。制定《香河县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利剑除患”、“消防攻坚系列”、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虽然我县上半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持续负增长;二是受环保、规划调整、前期手续繁琐、缺少用地规模和指标等因素影响,一些重点工作推进缓慢。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服务是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坚持把服务落在建项目、促发展的最实处,大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服务促项目建设开花结果。创新招商机制,全力引进重大项目。依托区位及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等方式,通过举办推介会、专题招商会,广泛开展“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招商活动,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对已落地未开工项目,积极落实开工条件,在行政审批、要件办理等方面提高效率,尽可能压缩审批时限,特别是以列入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县、全省盘活存量用地试点县为契机,用好政策,积极争取,在符合“1+3”规划的前提下,对已经审批的1500亩国有土地抓紧组织出让,破解实体产业项目开工制约,全力推动绿地科技未来城、稻香村食品项目等实体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积极开展“双创双服”活动,深入企业调研,对全县规上企业全面摸底,加强对规上企业数据上报调度力度,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转负为正。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对技术层次低、经济效益差的“散乱污”企业摸排清退,使其腾出土地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企业跟踪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加快传统产业兼并重组、技改升级,突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系,对确需错峰停限产的工业企业,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搞“一刀切”,对列入升级改造的企业,抓紧对污染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达到环保要求后立即复工。

(三)以深化改革为突破,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设立行政审批局改革的意见》(香办字〔2018〕12号),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局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放大“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改革效应,本着应进必进的原则,力争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划转到位。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减并工商、税务、刻章、社保等流程,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行并推广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实施市场主体简易注销改革。加快“证照分离”改革,重点做好照后减证工作,各类证照能减尽减、能合则合,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各类许可,加快向产品认证转变,全面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工作制度,推行联合勘验、联合测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功能,推动更多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探索实施单一窗口、综合受理、部门协同的机制,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实现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集中监管。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时汇入网上申报、排队预约、事项受理、审批(审查)结果和审批证照等信息,推动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无缝衔接,全面实现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结合“双创双服”活动,服务创新主体,建强平台载体,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创客融通创新,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四)以城乡统筹为抓手,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美丽庭院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批人居环境样板村,争创“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实施镇村公路升级改造,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继续加大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依托五百户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头屯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重点板块,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抓紧修订全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行动,推进小街小巷维修改造,加大环卫保洁力度,消除城乡结合部等脏乱差死角死面,加快推进城区供水、供热、燃气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及公园游园改造等关系民生民计工程建设,营造宜居生活环境。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逐一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进一步精细化城市管理。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节能工作,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继续做好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巩固创建文明成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继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措施,统筹抓好散煤、扬尘、工业污染、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工作。以北运河、潮白河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增建公园绿地,加强生态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构建与副中心联动一体等生态环境体系。

社会经济发展报告篇10

一、*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和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全面和超额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江西崛起新跨越的良好开局。

一是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五个大幅增长: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总量突破5000亿元,达到5469亿元,增长13%,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超过计划目标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到6646亿元,增长28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达到330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大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600亿元,达到16831亿元,增长179%,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进出口大幅增长,海关进出口总额948亿美元,增长53%。其中,出口突破50亿美元,达到546亿美元,增长455%。

二是在重点工程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实施省重点工程93项,总投资1435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61亿元,是近几年来投资规模最大、项目数量最多、覆盖领域最广的一年。并形成了四个明显标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统调电力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到2010年铁路营运里程突破3000公里的骨干工程相继开工,第一批列入规划的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今年汛前可基本完成。

三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出现了三个积极变化:产业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6∶517∶316,二产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17%,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40%,达到414%,提高2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质量出现了积极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首次突破200%,达到203%,提高27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2%,提高11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38%,提高2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薄弱环节、重大产业投资力度加大,非国有投资比重上升。在城镇投资中,工业、科技等领域投资增长都在40%以上,非国有投资占647%,提高7个百分点。

四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上取得重大进展。突出体现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到去年底,已淘汰水泥生产能力265万吨,关闭小火电机组67万千瓦。污染物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当年建成南昌、宜春等设区市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场4座,新增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66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1030吨。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双下降,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达到772%,11个设区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五是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上取得重大进展。年初确定的民生工程八个方面、52件实事全面完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教育和科技事业稳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达到298万人;人才流动实现了进大于出的突破,流进流出比转变为115∶1。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省977%的城市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0个县(市、区)。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建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一起义纪念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成功争取到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举办权。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7‰以内。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5万个,200万城乡低保对象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2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增长143%。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规模还不大,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机制体制障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还很艰巨;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农业基础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增收难度大;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200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极为重要的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省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仍可达到4%以上,虽然较上年有所放缓,但仍属较高水平。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下,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更加活跃,产业转移风起云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国际投资首选地的趋势更加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海内外投资向环境优越地区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我省由“承接基地”变为“承接热地”,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承接,更有效益的开放,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三大需求的协同拉动,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前些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费和出口增幅明显加快,经济增长正在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三大产业增长潜能的逐步释放,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当前农产品价格走势判断,全省粮食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生猪生产会逐步恢复,棉花、油料、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增长加快。从汇总各地、各行业上报的情况看,去年全省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投产,今年还有一大批企业建成投产,将推动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消费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有利于商贸、旅游、餐饮等消费业持续繁荣;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产业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快。综合上述情况,可以预见今年一、二、三次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根据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部署,今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推动城乡和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围绕江西崛起、富民兴赣,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62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财政总收入772亿元,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增长20%;进出口总额116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655亿美元,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力争8%以上,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总量1935亿元,力争2000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的部署,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负重奋进,努力在构筑江西崛起的大格局、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产业、创新充满活力的大机制、拓展更高水平的大开放、优化投资创业的大环境上有更大作为。在具体工作中,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

1着力抓好“三农”工作,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80亿斤以上。积极落实国家支持食用植物油、奶业等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油菜种植面积56万亩;继续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工程,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80万亩;加快生猪繁育基地建设;力争奶牛养殖达到48万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继续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力争新增耕地10万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多的龙头企业发展,力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提高15%。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有机食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汛前基本完成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续建山口岩和伦潭水利枢纽工程。积极推进峡江、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抓紧做好鄱阳湖湖控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加快赣抚平原等12座大型灌区建设,改造7座大型泵站,启动中型灌区建设,力争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推进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第五个单项,开工建设8—10条保护1—5万亩圩堤,加固保护5万亩以上圩堤。加快五河整治步伐,重点解决沿岸城市防洪问题,建成吉安县永和堤除险加固工程。在20个县启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二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16亿元,再选择90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坚持把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农村路电气、商业流通网络、配送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项目,力争建设15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2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扎实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按照长远目标、分期实施的要求,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着力推进铜、钢铁、光伏三大产业发展,力争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150亿元、750亿元和200亿元。铜产业,建成贵溪冶炼厂高纯阴极铜、电子铜箔二期、金田铜业铜棒,续建江钨集团新型合金铜杆、上饶线材厂特种漆包线,开工建设华赣电解铜、德兴铜矿扩产改造等项目。钢铁产业,基本建成新钢300万吨薄板,建成南钢高速线材、新钢中厚板、大洪人管业钢带,开工建设洪钢无缝钢管三期改造等项目。光伏产业,重点建设江西赛维高纯度硅料、江西格美多晶硅切片、天能硅光伏多晶硅料、圣德科技太阳能多晶硅、赣能非晶硅、晶湛科技多晶硅等项目。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新医药与现代中药、重大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扶持项目由去年的23个增加到30个,资金扶持规模由1亿元增加到2亿元,单个项目扶持力度由平均5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左右。进一步密切科技与产业的结合,促进自主创新,着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扎实推进高新矿产经济工程。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控制资源开采,促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进一步推进铅锌资源整合,采取合理方式整合岩盐资源。重点实施江铜铅锌冶炼、江锂电解锌等项目。推进江钨金属镍铬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抓好重点骨干企业裂变扩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争创名牌产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培育壮大重点企业,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新增3个,总数达到10个。抓好重点园区做优做特。加快推进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樟树及新干盐化工基地等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园区达到20个,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突破500亿元。

3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部署和政策,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供气、税费征收等方面,逐步消除产业之间的政策差别。设立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机构,加快组建江西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江西发展银行、安康人寿保险公司、江西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抓好南康、修水两家村镇银行开办试点。推进江南证券、瑞奇期货、省国投和国信证券公司增资扩股。积极争取光大银行、民生银行、香港大新银行、渣打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赣设立分支机构或机构。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推进泰豪软件、赣锋锂业、三川水表等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争年内实现5家以上企业上市。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推进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工业设计平台、信息咨询、数字媒体、中介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培植一批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业集群。加强软件外包基础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依托金庐、中兴、先锋三大软件园,努力把南昌建设成全国性的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支持巴士在线与央视合作,建立覆盖全国的移动数字内容平台,打造全国最大移动媒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建设山人文化产业园、共青影视基地、萍乡动漫产业基地等,进一步做强搞活电视、报刊、出版、广告、演艺等产业。大力发展消费型服务业。围绕打响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品牌,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陶瓷特色游、乡村民俗游、度假休闲游。精心办好“2008·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婺源生态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旅游文化活动。继续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宾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游、购、娱、食、住、行配套功能,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力争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增长14%,旅游总收入增长17%。进一步繁荣城乡市场,精心组织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建设和改造30个配送中心,力争全年对农家店的配送商品增加20%。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繁荣、文明、整洁、优美、可持续和创建园林城、生态城、花园城的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水平搞好城镇规划。重点抓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城市空间景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规划和重点乡镇建设规划。重要规划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咨询论证,多方案比选。强化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抓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积极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高中心城镇承载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集中,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1%。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经济困难县增强发展能力。对税收增幅高、增量大的市县继续给予奖励。力争财政总收入超2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0个。加快推进南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建设,支持其他设区市完善功能配套,壮大特色产业,切实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积极有序推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沿京九线、浙赣线城市带的发展,积极推进昌九工业走廊等经济带的建设。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对城市经营性用地坚决实行“招拍挂”制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抓好城市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经营管理,促进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5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支持和鼓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中央企业、跨国公司、大型民营企业的合资合作和战略重组,积极探索增量资产奖励股权、股票期权激励等实施办法。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深入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等各项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的投资调控体系;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投资约束机制;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完善项目备案、核准和审批制度;继续推进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工作。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选择部分设区市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选择部分县(市)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全面落实差别电价、小火电降价、脱硫加价政策,分步推进工业用电同网同价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处理费制度,做好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核定工作,出台资源有偿占用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建立省级价格调节基金。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完善“省直管县”改革,推进融资担保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着力提高产业对接的层次和水平,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承接转移、主动对接,促进一批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落户江西;通过建立孵化园区、股权出让、嫁接改造、收益分成等多种形式,加快引进各类投资基金落户江西;采取提供科研条件、给予高薪报酬、利用猎头公司推荐等多种方式,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着力构建外贸出口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加强出口产品市场准入能力和产品品牌建设,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鼓励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纺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等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南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发利用煤炭、矿产和林木等战略性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境外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大对外承包工程规模,提高对外劳务合作层次。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抓好南昌、九江、赣州出口加工区和新余、吉安加工贸易集中区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巩固“铁、空、水、海”联运。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落实支持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搭建和完善“百姓创家业”平台,放宽全民创业的市场准入,消除不利于全民创业的限制性规定,努力为创业者搭建更加广阔的创业舞台。

6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设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主要是建成铜九铁路,续建昌九城际铁路、南昌铁路枢纽西环线、向莆铁路,开工建设赣韶铁路、衡茶吉铁路,推进九景衢铁路前期工作。配合国家实施京九铁路、武九铁路和横南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展杭南长客运专线、南昌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地方铁路专用线规划工作,开工建设樟树新干盐化工基地铁路专用线。公路,主要是建成武宁至吉安高速公路,续建瑞金至赣州、萍乡至洪口界、景德镇绕城湘湖至丽阳段等3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鹰潭至瑞金、隘岭至瑞金、九江至瑞昌、上饶至武夷山、石城至吉安等5条高速公路,推进吉安至莲花、抚州至吉安等8条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继续安排农村公路改造1万公里,启动县到乡公路改造工程。水运,重点是建设九江城西港区等四个码头,开工建设石虎塘航电枢纽、南昌赣江东河四级航道,开展南昌至湖口二级航道前期工作。民航,主要是建成赣州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昌北机场扩建工程,配套建设昌北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力争开工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推进上饶三清山机场、景德镇机场扩建前期工作。管道运输,主要是基本建成九江—南昌—樟树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天然气入赣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南京—九江—武汉原油输送管道。完善能源供应体系。主要是建成华能瑞金电厂2台35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新昌电厂、贵溪电厂、华能井冈山电厂四台60万千瓦级机组,力争开工建设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建成超高压50万伏输变电“八站十线”工程。配合中央有关企业,续建川气东送工程,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实施286个城镇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力争今年新增日供水能力35万吨、供水管网120公里,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1500吨、污水日处理能力34万吨、管网210公里。抓好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网络设施工程、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宽带网村村通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

7大力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工程,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抓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江铜贵溪冶炼厂废渣选矿扩建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景德镇陶瓷窑炉改造、九江鑫山水泥余热发电等节能项目,龙南和利稀土技术改造、峡江雄狮造纸废水“零排放”等清洁生产项目,组织实施好萍乡市、星火工业园、华春集团等部级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加强生态建设。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按照“七个不准”的原则,加大鄱阳湖、“五河”源头、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十大工程”。选择3个市、11个县、20个乡镇、10个工业园区,开展创建生态城、生态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加强环境保护。按照“五个一流”目标和“五个零排放”要求,组织实施工业园区超标污水零排放等七大专项环保整治行动,加快推进火电厂脱硫改造。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九江、赣州等城市建设危险物、医疗废物处理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关闭调整3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和淘汰其他落后产能。抓紧修订分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政策,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行业发展。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污水管网,按建成长度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进行奖励;对已纳入规划的在建配套管网,按公里补助。鼓励和支持各地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城市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设施建设。

8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今年省财政再新增50亿元,着力抓好民生工程八个方面60件实事。重点是: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来抓,新增小额贷款50%,扩大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规模,确保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力争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8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的规模和范围,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扩大到510万人、260万人、6万人和260万人。切实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农村低保人数,提高财政对城乡低保对象补差标准。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争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410万、参合农民住院一次报账率达到90%;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将新增的50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继续推进济困助学,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民办学校学生进行补助;完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城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给予适当补助,对山区、库区、湖区等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构建高、中、低相配套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价格体系,力争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62万平方米,受益家庭23万户以上。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18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扶贫,将移民搬迁扶贫扩大到41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完成5万人搬迁。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再解决好12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2万户;开通4639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接通4000个行政村的网络宽带,新增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调控好重要商品的价格,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防止大米、肉类、禽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过快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