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3:14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篇1

热词:智库国际传播中国故事话语权

2013年6月,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编的《印度洋蓝皮书: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13)》作为中国第一部有关印度洋的蓝皮书后,很快引发了外媒尤其是印度媒体的关注和热议。同月,印度智库的研究员根据蓝皮书中的内容,对中国在印度洋问题上的外交战略发表了分析,甚至蓝皮书篇章设置中出现讨论中缅关系的文章也被用来作为中国在战略上的一种衡量。之后,日本媒体也紧随印度媒体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观点。

《印度洋蓝皮书》引发的关注并不是一个个例,每年上百种智库报告的,不止国内媒体竞相报道,外国媒体也十分关注,而且不仅是传媒业发达的美英等国,中国周边的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媒体,也希望通过书中智库专家的解读一窥当下的中国。有些课题组也希望通过这一机会对外表达中国学者的观点,在会上邀请外国媒体与中国媒体共同报道,扩大国际影响力。在“8・19”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而,如何通过智库报告这一特殊品类图书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观点在国际舞台发声亮相,更好地把一个真实、丰富、立体的中国展示给世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让中国思想走向世界,智库为中国发声应起到积极作用

(一)中国声音的传播困境

虽然,国家提出要重视构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但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外部世界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但中国声音并没有以他期待的形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思想总是在被接受者那里才能体现其价值,在这样的形势下,就要在如何让信息的接收方,西方的受众们能听到、听得懂、愿意听上下足功夫,认真研究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体四个方面的特性,让中国思想走向世界。

1.媒体尴尬国际化当前,中国面对几大传媒业巨头垄断国际话语权的严峻形势,以Cnn、BBC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传播中国声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对于中国的认知。同时,为确保在中国的有效传播,西方媒体也是煞费苦心,积极开展针对中国受众的调查,还专门研究了对华广播的对策。

我国政府希望国内媒体能够踏出国际化的步子,加入全球竞争的浪潮,从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进而提升国际话语权,并赚取利润。但中国媒体由于现行体制限制、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目前面临一种“传而不通”的尴尬局面,传统媒体迈入国际传媒第一方阵步伐缓慢,即使是网络媒体,虽然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国际化优势,但是各大互联网公司也正在经历国际化的种种困难。

2.传播内容不鲜活在对美国国际话语权策略的研究中发现,其话语权策略尽量做到概念新颖、层次分明、朗朗上口,且具有针对性强、解决问题实效性强的特点。相对于美国在话语权策略上的精耕细作,徐占忱(2014)认为,中国在故事讲述的方式、手段以及知识和技能不足,对当下中国每天发生着的生动鲜活的实践,还没有给出足够多的、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二)智库发声助力话语权建设仍待突破

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这些年,国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智库开展活动在政治上创造了良好氛围。但是,中国智库的崛起之路依然坎坷不断,在对中国智库走向世界高涨的期待中,智库在构建中国话语权方面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这中间虽然存在制度性的限制,但是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眉认为,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说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似乎只是媒体的事,智库作为舆论产生的重要源头,其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智库声音应该成为中国声音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智库不仅是国际传播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础,还能够提供丰富的舆论储备,能够影响大众的思考方向。

1.构建国家形象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外公众对一个国家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评价,包括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社会形态、经济发展成就等。当前,“中国”及其变种仍然不绝于耳,而中国智库和媒体只能救火式地被动应对,即使中国智库在反驳西方宣扬的“中国”时,也大多是采用西方的话语、概念和逻辑体系。

察哈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提出,长期以来,新加坡被西方舆论描绘为、家族统治的典型。现代新疆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将新加坡描述为儒家资本主义,成功地改变了外国人心目中的新加坡形象,可谓最成功的公共外交之一。有鉴于此,中国智库在释放影响力的同时应该注重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这是其开展公共外交的一项重大课题。

2.解读中国模式目前,西方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存在误解、偏见,甚至是仇视,中国智库迫切需要利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向海内外受众传达关于中国发展的真实信息。清华――卡内基齐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认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国,需要中国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们把“中国要什么”的政策关切、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出来。

原北京社科院副院长梅松认为,30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模式”,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界对“中国模式”关注得很不够,研究得很不够,宣传得很不够,出现了集体失语。反观西方学者,其热心的程度和研究的深度令我们汗颜。我们再不发声,再“谦虚不语”,就会放弃研究的主导权,丧失话语权。

5.助力国家外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指出,传统公共外交理论认为,公共外交是以政府为行动主体,但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公共外交的行动主体已从政府拓展为以政府为主导,以智库、利益集团、媒体和普通公众等为主的多元行动主体。这些多元化的行动主体共同构成了当今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的“多轨”公共外交体系。而智库在其中可以发挥推动舆论,充当政府替身,为外交穿针引线的作用,是寻求共识、弥合分歧、拉近距离的连接点,其弹性沟通可以宣泄、缓解因争端导致关系紧张的情绪。

二、智库成为认识当今中国的窗口,也为中国发声起到显著作用

中国智库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和话语体系,离不开对媒体和舆论的影响和利用。近年来,中国智库已经开始注重探寻如何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而通过智库产品的,将专家观点透过媒体传播出去,通过在社会上制造一些议题,引发大众的关注和讨论,是智库扩大影响力常用的做法。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智库的新思想、新观点在国内引发大众的热议,同时也可以通过国外媒体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认识当今中国发展形势的窗口,发挥引导国际舆论的作用。

(一)用数据描述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每年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在官方数据公布前,《经济蓝皮书》中专家对于下一年经济形势的预测特别是GDp增长率的预测常常会激发外媒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速度的猜想,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等众多国际主流媒体都结合蓝皮书的内容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展望。而《社会蓝皮书》每年对于中国现状扎实的调查报告同样吸引了外媒的注意力,美国《纽约时报》就针对2016年《社会蓝皮书》中《北京、上海、广州社会中间阶层调查报告》中中间阶层政治参与情况的数据进行了引用。类似的情况还有,法国媒体对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编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关于中国移民数据的报道,及外媒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编的《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中对未来中国房地产形势的报道等等。

当下,一些重要数据本身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是新闻事实构建价值链的重要来源。在这里,智库报告中的数据成为描述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展现更为客观,而国家高端智库作为主体也使数据更具可信度和权威性,也更有影响力。

(二)维护国家外交,彰显专家观点

有研究对国际社交媒体涉华报道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政治、外交/国际关系、社会民生、经济是国际社交媒体涉华报道的四大主题。同时,另一研究对2015~2016年度国际舆论场的热点事件与话题归类统计也发现,国家领导人动态、国际关系、突发事故、全球经济以及恐怖主义属于热门领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和外交问题始终是国外媒体关心的重点。例如,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了中国社科院美国所主编的《美国蓝皮书:美国研究报告》中中国对于美国“一哥”地位的肯定,这样的观点在外国媒体契合了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一再强调中国只是个发展中国家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美国和其他地区部分人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种威胁的一种回应。

智库是国内与国际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双边和多边外交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新思想可以通过不同国家间的“二轨”互动来测试其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特别是对那些敏感的安全问题。2013年5月,云南大学主编的国内首部《印度蓝皮书:印度国情报告(2011~2012)》在总理访印前的引起了印度媒体的关注,印度媒体认为蓝皮书经过精心起草,极力避免抱怨边界争议和达赖等问题,为总理访印期间营造积极的氛围。该书课题组经常在国家领导人访问某国前夕或某项重大国际会议召开前该国的报告,这种时点的选择不仅成功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可以说对国家的外交活动也起到了正向的作用。特别是国际类智毂ǜ娓应注重外媒的传播能力,一些课题组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如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在《日本蓝皮书:日本发展报告》时,就邀请了《朝日新闻》《东京新闻》以及nHK等多家日本媒体进行报道。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篇2

2014年飞利浦启用了新理念“innovativeyou”“创新为你”的品牌核心,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为您设计、轻松体验、创新先进”的解决方案,使人们从创新中受益。本次展示会即是创新的集中展示。

新5S提出

在技术创新方面,2013年飞利浦迎合市场需求研发推出了5S系统功能,2014年在此基础上又加推出了新5S系统共10S系统,包括智能色彩管理、智能控制管理、智能电源管理、智能多点触摸、智能模块嵌入、智能散热管理、智能报警管理、智能色温管理、智能信号备份、智能iD分配。新技术让操控更简洁灵活,画面呈现更为鲜艳亮丽。

智能散热管理:通过显示器内置温感芯片,可准确了解显示器内部的工作温度,在达到警戒温度后通过温控芯片精确地控制风扇的开关和转数,已达到散热效果的同时,控制功耗和噪音。

智能报警功能:通过SmartControl控制软件配合,在显示器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邮件及短信等方式,向管理员发出故障警报,保证设备正常显示。

智能色温管理:根据使用环境,可智能设置预设色温模式,也可手动调整色温值:具有从2,000K-10,000K的广域调整范围,可以100K为调整阶梯,精细调整。

智能信号备份:可设置主要端口及次要端口,主要端口失效时,自动更换到次要端口,主要端口恢复时,自动变换回主要端口。

智能iD分配:显示器以RS232cable连接时,设定好了拼接模式,可以通过autoiD功能自动设置,自动为屏幕设定iD号,方便现场安装调试。

体现交互理念,智慧城市才能真“智慧”

再回到打车这个问题上,其他一些城市中“一键打车”功能的缺失,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那个“一键打车”按钮形同虚设,从细处来讲,在于这种操作方法本身明显的局限性――缺乏交互。

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将“打车需求――的士应答”这一环中的按钮功能正常化之外,改变现有模式交互性不足的问题也许才是治本之道。

交互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只体现在打车这一个方面,在城市智能体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不夸张地说,只有打通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通道,智慧城市才能真正地“智慧”起来。

数字告示构建智慧城市“神经末梢”

如果在“一键打车”这个环节中解决其交互性问题,引入数字告示来替代单一的按钮,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之一。屏幕上可以显示诸如应答司机的车牌、所属公司,到达时间,目的地距离等信息,非常便捷直观,甚至还可以与已应答司机进行即时沟通联系。

而且显然,打车应用只是这一数字告示系统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项功能,系统本身将作为智能终端,会结合软件和应用,在上文提到的各个不同的智慧城市应用场合发挥作用。

如果智慧城市体系能够预期达成,那么数字告示的角色很值得期待了,包括以上各个系统在内的所有智能终端都能全面互联互通,所有功能都能在其中任何一个终端上进行操作。随着应用范围的持续拓展,数字告示应用必定会全面结合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更多社会生活场所的联网组合,从而成长为一个“社会化”的信息网络。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篇3

本报告将全方位剖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到底是什么。

01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人工智能学科的起源

2.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研究目的:探寻智能本质,研制出具有类人智能的智能机器

研究内容: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表现形式:

会看:图像识别、文字识别、车牌识别

会听: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机器翻译

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

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

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明、医疗诊断

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

3.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4.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

尊重发展规律是推动科技健康发展的前提

基础研究是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应用需求是科技创新的不竭之源

学科交叉是创新突破的”捷径”

宽容失败应是支持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事求是设定科学目标

02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60余年的发展道路虽然起伏曲折,但成就可谓硕果累累。无论是基础理论创新、关健技术突破,还是规模产业应用,都是精彩纷呈,使我们每一天都享受着这门学科带来的便利。

人工智能因其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专用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向特定领域的人工智能(即专用人工智能)由于应用背景需求明确、领域知识积累深厚、建模计算简单可行,因此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专用人工智能成功应用

2.统计学习成为人工智能走向实用的理论基础

2.1技术发展

2.2强化学习

通过奖惩机制构建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与行为策略,能够与深度学习相结合在策略类问题上达到实用。

2.3生成对抗学习

构建生成器模型与判别器模型,通过相互博弈,达到生成器与判别器性能的协同提升。

3.产业史:新老it巨头抢滩布局it生态

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如火如荼:

2017年全球新成立人工智能创业公司1100家,人工智能领域共获得投资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

4."智能+"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创新范式

"智能+X"应用范式日趋成熟,ai向各行各业快速渗透融合进而重塑整个社会发展,这是人工智能驱动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最主要表现方式。

5.世界各国人工智能竞争白热化

6.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得到广泛关注

7.人工智能领域的误解和炒作普遍存在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图像识别≠人工智能

大数据≠人工智能

专家系统≠人工智能

机器人≠人工智能

专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

…….

8.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通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依然任重道远。

现有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9.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问题

10.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03人工智能有望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的技术,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将成为趋势。

1.从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

如何实现从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的跨越式发展,既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挑战问题。

2.从机器智能到人机混合智能

人工智能(或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各有所长.因此需要取长补短,融合多种智能模式的智能技术将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机器"的组合将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人机共存"将是人类社会的新常态。

3.从"人工+智能"到自主智能系统

4.学科交叉将成为人工智能创新源泉

5.人工智能产业将蓬勃发展

6.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将更为健全

7.人工智能将成为更多国家的战略选择

8.人工智能教育将会全面普及

结语

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人工智能既具有巨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空间,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科技本身没有天使和魔鬼之分,人工智能亦是如此。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是天使还是魔鬼取决于人类自身。

我们应未雨绸缪,形成合力,确保人工智能的正面效应,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于人类。

11月25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学科前沿研讨会在自动化所召开。会上,谭铁牛院士做“人工智能新动态”报告,回顾了近代以来历次科技革命及其广泛影响,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解释了当前人工智能备受关注的深层原因。报告深入分析了其当前存在的局限性和面临的瓶颈问题,整理并列举了2017年人工智能的十件大事,全方位、多维度展示了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基于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报告总结了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在科学研究中,从方法论上来讲都应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为了更好地带领大家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报告回顾了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从16世纪到现在,世界上发生的两次科学革命与三次技术革命。

报告指出,这五次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也影响了整个国际格局的调整,伴随着大国兴衰。过去的五次科技革命,我们国家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严重缺席,因此我们国家的GDp从曾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下滑到新中国建立前仅占全球大约百分之几,我们应该从这惨痛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最近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其开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1946年计算机的出现为标志,距今已有六十多年。这六七十年中科学技术没有大的突破与进展,没有取得能够与上个世纪上半叶相提并论的科学与技术成果,谭老师将这段时间称为科技革命的空窗期。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篇4

人工智能经过60年的积淀,从去年开始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和群体智能等方面,都出现了重要新进展。

现在,科技界、企业界的专家和创新型企业,包括一些年轻的创业者正在共同制定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建设、社会民生、环保事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的结合,已经临近了突破点。随着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有预测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2018年将突破380亿元。

“像100年前的电力,人工智能将改变几乎所有行业。”世界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有一句圈内闻名的论断,几年前,他担纲“百度大脑”研究,让中国企业跻身世界前列。

随后,以alphaGo称霸棋坛为契机,人工智能成功吸引了中国投资圈和舆论场的注意力;就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也成为热词,这些都显示出各界对这一新兴领域的重视。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这是人工智能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3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记者会上曾表示,人工智能可能会被考虑增加进政府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的规划。“人工智能经过60年的积淀,从去年开始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和群体智能等方面,都出现重要新进展。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项目,我们正在进行论证。”

万钢说,“人工智能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领域,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多年来,科技部通过“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重点支持了智能计算机系统、智能机器人、自动信息处理,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方面也支持了一批项目。

“我们的企业也很给力,大家看到了比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华为,他们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大家已经在市场上看到了一些。”万钢说,“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有几位最强选手和人工智能pK,引起广泛关注,alphaGo也是如此。人工智能确实取得了很快发展,它将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精准医疗、养老服务等方面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万钢表示,今后几年,中国将在深度学习关键技术、跨界融合的信息技术、人机协同的操作和控制方面,在群体智能和开放研究方面下力气。

“我们正在集聚科技界、企业界的专家和创新型企业,包括一些年轻的创业者共同制定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建设、社会民生、环保事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国家还要打好基础,中央财政将设立一个专项,主要是在基础研究、核心关键、共性技术上下功夫。这个研究必须是开放的,将来会有知识交流的平台,有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要建立开放的软件平台、开源的硬件平台,以及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个规划目前我们正和相关方面共同起草,估计两会以后很快就会和大家见面。”万钢说。

成为两会热词

两会上,几位来自it界的代表委员也积极发声,呼吁中国企业联手人工智能研究产业化,并认为这方面有可能超越美国。随着人工智能在两会热议,相关股票随之上涨。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两会期间的会上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人工智能,意义堪比6年前“互联网”首次作为明确战略方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及两年前“互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彦宏表示,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三项提案都和人工智能有关。

各家分析都认为,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的结合,已经临近了突破点。随着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有预测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2018年将突破380亿元。

“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以进入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几乎所有行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

“人工智能将掀起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技术革命,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时代机遇。”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说。

中国企业力图弯道超车

两会期间,李彦宏曾表示,百度在无人驾驶汽车方向已经尝试做了几年,他认为在2021到2022年之间,无人驾驶车会实现商用。

李彦宏还介绍说,百度云将跟人工智能的各项技术,比如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为很多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度秘’刚刚推出的时候只是寄生在手机百度里的一个功能,现在已经可以作为一个物联网的操作系统了,并可以植入到任何一个电器中,甚至那些目前还不通电的比如桌子,将来都可以变成智能的。所以,这样一个操作系统可以让人和工具进行自然语言的交流和对话。”

“^去,人都是要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怎么调冰箱的温度,人类每发明一个工具,买来之后都要拿一个说明书看这个东西怎么用,这个是很反人类的。”李彦宏说,“其实真正符合人性的用法,应该是任何的工具都能听得懂人话,我觉得这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不管是冰箱、彩电、汽车,甚至是桌子、椅子,未来都应该能够听得懂人话。”他如是描述百度的人工智能愿景。

垂直细分领域,群雄并起

目前,美国人仍然在ai研发上坐头把交椅。去年震惊围棋界的阿尔法狗,来自谷歌旗下。谷歌的传统长项是机器学习,他们主攻智能家居系统、智慧医疗等技术;与谷歌竞争的一款围棋ai,则来自Facebook,他家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长于图像识别;而iBm的watson早就出名了,最有希望率先用在智能医疗市场上。

中国方面,吴恩达主导的百度大脑引起了世界同行重视,百度也力图在无人驾驶领域领导世界,百度还将ai引入金融圈;语音学习识别方面,科大讯飞已经是行业翘楚。

目前,全球it巨头力拼ai,基本上是利用本公司的海量数据培训机器,让它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比如辨认照片上的花朵,或者提高订餐系统的效率。而通用化的雄心壮志尚未落实。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篇5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全面泛化,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思想和技术应对各类安全威胁,是国内外产业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本报告从风险演进和技术逻辑的角度,将网络空间安全分为网络系统安全、网络内容安全和物理网络系统安全三大领域;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借鉴Gartner公司的aSa自适应安全架构模型,从预测、防御、检测、响应四个维度,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具体应用模式。与此同时,本报告结合国内外企业最佳实践,详细阐释人工智能赋能网络空间安全(ai+安全)的最新进展。最后,本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安全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大蓝海,人工智能的本体安全决定安全应用的发展进程,「人工+「智能将长期主导安全实践,人工智能技术路线丰富将改善安全困境,网络空间安全将驱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

目录

第一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沿革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阶段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因素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典型代表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第二章网络空间安全的内涵与态势

(一)网络空间安全的内涵

(二)人工智能时代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态势

1、网络空间安全威胁趋向智能2、网络空间安全边界开放扩张3、网络空间安全人力面临不足4、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趋向主动

第三章人工智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应用模式

(一)ai+安全的应用优势

(二)ai+安全的产业格局

(三)ai+安全的实现模式

1、人工智能应用于网络系统安全2、人工智能应用于网络内容安全3、人工智能应用于物理网络系统安全

第四章人工智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应用案例

网络系统安全篇

(一)病毒及恶意代码检测与防御

(二)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

第三章人工智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应用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智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应用(简称ai+安全)不仅能够全面提高网络空间各类威胁的响应和应对速度,而且能够全面提高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全面应用于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在应对智能时代人类各类安全难题中发挥着巨大潜力。

(一)ai+安全的应用优势

人们应对和解决安全威胁,从感知和意识到不安全的状态开始,通过经验知识加以分析,针对威胁形态做出决策,选择最优的行动脱离不安全状态。类人的人工智能,正是令机器学会从认识物理世界到自主决策的过程,其内在逻辑是通过数据输入理解世界,或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然后运用模式识别实现数据的分类、聚类、回归等分析,并据此做出最优的决策推荐。

当人工智能运用到安全领域,机器自动化和机器学习技术能有效且高效地帮助人类预测、感知和识别安全风险,快速检测定位危险来源,分析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方式,综合智慧大脑的知识库判断并选择最优策略,采取缓解措施或抵抗威胁,甚至提供进一步缓解和修复的建议。这个过程不仅将人们从繁重、耗时、复杂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且面对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异常的攻击威胁形态比人更快、更准确,综合分析的灵活性和效率也更高。

因此,人工智能的「思考和行动逻辑与安全防护的逻辑从本质上是自洽的,网络空间安全天然是人工智能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

(1)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效威胁识别:大数据为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提供源源动能,使人工智能保持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升级的安全分析引擎,具有动态适应各种不确定环境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针对大量模糊、非线性、异构数据做出因地制宜的聚合、分类、序列化等分析处理,甚至实现了对行为及动因的分析,大幅提升检测、识别已知和未知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的效率,升级精准度和自动化程度。

(2)基于深度学习的精准关联分析: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在发掘海量数据中的复杂关联方面表现突出,擅长综合定量分析相关安全性,有助于全面感知内外部安全威胁。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种网络安全要素和百千级维度的安全风险数据进行归并融合、关联分析,再经过深度学习的综合理解、评估后对安全威胁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还能够自主设立安全基线达到精细度量网络安全性的效果,从而构建立体、动态、精准和自适应的网络安全威胁态势感知体系。

(3)基于自主优化的快速应急响应:人工智能展现出强大的学习、思考和进化能力,能够从容应对未知、变化、激增的攻击行为,并结合当前威胁情报和现有安全策略形成适应性极高的安全智慧,主动快速选择调整安全防护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帮助构建全面感知、适应协同、智能防护、优化演进的主动安全防御体系。

(4)基于进化赋能的良善广域治理:随着网络空间内涵外延的不断扩展,人类面临的安全威胁无论从数量、来源、形态、程度和修复性上都在超出原本行之有效的分工和应对能力,有可能处于失控边缘,人工智能对人的最高智慧的极限探索,也将拓展网络治理的理念和方式,实现安全治理的突破性创新。人工智能不仅能解决当下的安全难题,而通过在安全场景的深化应用和检验,发现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指明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变革及其更广域的赋能。

(二)ai+安全的产业格局

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各类安全场景中形成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从可观察的市场指标来看,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安全市场迅速成长,公司在2018年的研究表明,在网络安全中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增多,同时地域覆盖范围扩大,将进一步扩大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市场内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4年,可用在安全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市场规模将超过350亿美元,在2017-2024年之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可达31%。

marketsandmarkets公司在2018年1月的《安全市场中人工智能》报告则认为,2016年ai安全市场规模就已达29.9亿美元、2017年更是达到39.2亿美元,预测在2025年将达到348.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38%。而爱尔兰的Researchandmarkets公司在2018年4月份了专门的市场研究报告,认为到2023年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应用的市场规模将达18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4.5%。由于机器学习对付网络犯罪较为有效,因此机器学习作为单一技术将占领最大的一块市场,到2023年其市场规模预计可达60亿美元。

除了传统安全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安全,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在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安全实践,如Google、Facebook、amazon、腾讯、阿里巴巴等均在围绕自身业务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安全应用。

(三)ai+安全的实现模式

人工智能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综合交叉学科,涉及技术领域众多、应用范畴广泛,其知识、技术体系实际与整个科学体系的演化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根据各类场景安全需求的变化,进行ai技术的系统化配置尤为关键。

本报告采用Gartner公司2014年提出的自适应安全架构(aSa,adaptiveSecurityarchitecture)来分析安全场景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求,此架构重在持续监控和行为分析,统合安全中预测、防御、检测、响应四层面,直观的采用四象限图来进行安全建模。其中「预测指检测安全威胁行动的能力;「防御表示现有预防攻击的产品和流程;「检测用以发现、监测、确认及遏制攻击行为的手段;「响应用来描述调查、修复问题的能力。

本报告将ai+安全的实现模式按照阶段进行分类和总结,识别各领域的外在和潜在的安全需求,采用aSa分析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及技术要求,结合算法和模型的多维度分析,寻找ai+安全实现模式与适应条件,揭示技术如何响应和满足安全需求,促进业务系统实现持续的自我进化、自我调整,最终动态适应网络空间不断变化的各类安全威胁。

1、人工智能应用于网络系统安全

人工智能技术较早应用于网络系统安全领域,从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以及过程自动化等到如今的深度学习,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证实能有效增强网络系统安全防御:

机器学习(mL,machineLearning):在安全中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可增强系统的预测能力,动态防御攻击,提升安全事件响应能力。专家系统(eS,expertSystem):可用于安全事件发生时为人提供决策辅助或部分自主决策。过程自动化(at,automation):在安全领域中应用较为普遍,代替或协助人类进行检测或修复,尤其是安全事件的审计、取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度学习(DL,DeepLearning):在安全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探测与防御、威胁情报感知,结合其他技术的发展取得极高的成就。

如图3所示,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系统安全,在四个层面均可有效提升安全效能:

预测:基于无监督学习、可持续训练的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提前研判网络威胁,用专家系统、机器学习和过程自动化技术来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安全基线,可以让系统固若金汤。

防御:发现系统潜在风险或漏洞后,可采用过程自动化技术进行加固。安全事件发生时,机器学习还能通过模拟来诱导攻击者,保护更有价值的数字资产,避免系统遭受攻击。

检测:组合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等工具连续监控流量,可以识别攻击模式,实现实时、无人参与的网络分析,洞察系统的安全态势,动态灵活调整系统安全策略,让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

响应:系统可及时将威胁分析和分类,实现自动或有人介入响应,为后续恢复正常并审计事件提供帮助和指引。

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系统安全,正在改变当前安全态势,可让系统弹性应对日益细化的网络攻击。在安全领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不仅有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网络攻击等伴生问题,还有如隐私保护等道德伦理问题,因此还需要多种措施保证其合理应用。总而言之,利用机器的智慧和力量来支持和保障网络系统安全行之有效。

2、人工智能应用于网络内容安全

人工智能技术可被应用于网络内容安全领域,参与网络文本内容检测与分类、视频和图片内容识别、语音内容检测等事务,切实高效地协助人类进行内容分类和管理。面对包括视频、图片、文字等实时海量的信息内容,人工方式开展网络内容治理已经捉襟见肘,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内容治理层面已然不可替代。

在网络内容安全领域所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下:

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可用于理解文字、语音等人类创造的内容,在内容安全领域不可或缺。图像处理(ip,imageprocessing):对图像进行分析,进行内容的识别和分类,在内容安全中常用于不良信息处理。视频分析技术(Va,Videoanalysis):对目标行为的视频进行分析,识别出视频中活动的目标及相应的内涵,用于不良信息识别。

如图4所示,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内容安全,在四个层面均可有效提升安全效能:

预防阶段:内容安全最重要的是合规性,由于各领域的监管法律/政策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且动态变化。在预防阶段,可使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和解读,并设定内容安全基线,再由深度学习工具进行场景预测和风险评估,并及时将结果向网络内容管理人员报告。

防御阶段:应用深度学习等工具可完善系统,防范潜在安全事件的发生。

检测阶段:自然语言、图像、视频分析等智能工具能快速识别内容,动态比对安全基线,及时将分析结果交付给人类伙伴进行后续处置,除此之外,基于内容分析的情感人工智能也已逐步应用于舆情预警,取得不俗成果。

响应阶段:在后续调查或留存审计资料阶段,过程自动化同样不可或缺。

3、人工智能应用于物理网络系统安全

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的成熟,网络空间发生深刻变化,人、物、物理空间通过各类系统实现无缝连接,由于涉及的领域众多同时接入的设备数量巨大,传感器网络所产生的数据可能是高频低密度数据,人工已经难以应对,采用人工智能势在必行。但由于应用场景极为复杂多样,可供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加广泛,并会驱动人工智能技术自身新发展。

情绪识别(eR,emotionRecognition):不仅可用图像处理或音频数据获得人类的情绪状态,还可以通过文本分析、心率、脑电波等方式感知人类的情绪状态,在物理网络中将应用较为普遍,通过识别人类的情绪状态从而可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更为安全。ai建模(Dt,Digitaltwin/aimodeling):通过软件来沟通物理系统与数字世界。生物特征识别(Bo,Biometrics):可通过获取和分析人体的生理和行为特征来实现人类唯一身份的智能和自动鉴别,包括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等技术。虚拟(Va,Virtualagents):这类具有人类行为和思考特征的智能程序,协助人类识别安全风险因素,让人类在物理网络世界中更安全。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篇6

一、会计智能与物联网及其技术架构

(一)会计智能目前,国内鲜有学者对会计智能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在此尝试进行探讨。按照知识阈值理论,智能由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知识数量决定,一个机器或系统有智能是因为它具有可运用的知识,该理论认为“智能就是在巨大的搜索空间中迅速找到一个满意解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智能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对象具有灵敏准确的感知能力(知识的获取);具有正确的思维与判断能力(知识的分析);具有行之有效的执行和决策能力(知识的运用)。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的智慧,建立具有知识获取、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在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上,会计信息系统论将现代会计方法体系与电子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认为会计是一个提供经济信息的系统,试图揭示会计的本质。会计信息系统论突出了现代会计的功能性作用,体现了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实际应用。根据会计信息系统论,现代会计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其将在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后,向智能化方向前进。可以说,会计智能是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人工智能或商务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范畴。据上所述,本文认为会计智能是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技术获取、分析、运用会计信息或知识的能力。会计智能实质上就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具体而言,会计智能就是以智能方式获取会计信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和分析,形成财务报告,提出经营管理建议,并通过网络、通信等手段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为其投资决策提供支持。

(二)物联网及其技术架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最早由itU(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明确提出,之后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并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2009年iBm公司总裁彭明盛(Samuelpalmisano)基于物联网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战略,受到了美国政府的积极回应;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制订了物联网战略发展计划;在我国,总理于2009年提出了“感知中国”,并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目前,学界和业界还尚未对物联网的定义形成一致说法。我国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欧盟等都曾对物联网的定义进行过阐述。通常认为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各种物体信息,并通过数据交换、通信等技术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定位和管理的网络。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扩展起来的网络,具有智能化、网络化等特征。物联网从本质上讲是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物联网融合了感知、网络、通信等人工智能技术。从技术架构上看,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感知层主要是通过传感器、RFiD(射频识别)标签、二维码标签、GpS定位系统等感知终端来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网络层主要是将从感知层获取到的数据或信息进行处理和传递;应用层主要是通过商业模式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服务或平台,实现物联网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满足用户的各种实际需求,达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目的。物联网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7月我国首部物联网蓝皮书《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l1)》综合分析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优势,认为我国物联网上游的技术和产业已基本成熟,下游的应用已广泛存在,产业链条已经初步形成,预言我国将进入前景无限广阔的物联网时代。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实际应用,会计智能化程度将得到提高。

二、基于物联网的会计智能化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核算和实行监督,即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收集、确认、处理和传送各类会计信息,反映客观的经济管理活动,并通过指导、控制、调节等手段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支持。如今,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把整个地球连接成了一个智慧的信息网络,为会计信息的自动收集、处理和传递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物联网将使会计信息获取、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促进会计核算智能化和会计监督智能化。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篇7

关键词:美国智库;外交政策;中美经贸关系;政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D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6-0110-03

智库是美国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结构之一。智库通过不同的方式公布和宣传其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在政策制定的设定议程、政策审议和政策制定三个阶段发挥着影响力。随着中美经贸关系领域的议题趋于专业化,智库所施加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与美国智库的良好互动,加强中美两国之间经济领域的交流和探讨,推动中美经贸关系顺利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美国智库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智库由知识精英组成,以“思想”为其产品,其作用是深入分析美国的国内外事务,为政治决策出谋划策。安德鲁·里奇(andrewRich)将智库定义为独立的、无利益诉求的非盈利性组织,产品是专业知识思想,以此为主要依靠来获取支持并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操作上,智库属于501C3非盈利组织,研究有关公共政策并传播思想。在政治上,智库属于进取型研究机构,寻求公共可信度的最大化,尽可能地投身于政治,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思想来影响政策制定。[1]11-12

对于“智库”术语的来源尚未找到明确的答案。很多研究报告称智库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后随着被称为“智库”的兰德公司的成立,各种相同性质的研究机构大量出现,“智库”一词遂开始被广泛采用。美国最早的一批智库在20世纪初问世,主要反映了进步运动的思想,他们致力于“政治过程的去政治化”,以提升政策制定过程的可信度,倡导通过专家所掌握的知识,实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以摆脱无休止、无意义的政治斗争。[2]303当今美国很多赫赫有名的智库多出自于这一时期,如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胡佛研究所等。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罗斯福总统组建了他的“智囊团”,政府开始干预社会和政治问题。大萧条的惨痛事实成为政府介入社会管理的最充分理由。二战后随着政府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责任,对政策研究分析的需求迅速增加,智库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智库的定位和角色逐渐产生了变化,尤其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智库更具备意识形态特征,并且更加注重政策的宣传和鼓动导向。

近年来美国智库的意识形态特性较为明显,保守派智库兴起。通常认为传统基金会美国企业研究所和胡佛研究所均为保守主义的阵营,布鲁金斯学会是中间派和自由派。同时智库更为注重政策营销型活动,从幕后转至台前,曝光率大幅增加。这两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智库的“利益集团化”,令二者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尽管智库与利益集团都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方,但是它们各自的关注内容、作用方式以及最终目标不同:智库关注公共事务,运用知识和观念提出政策建议;而利益集团关注自身利益,主要通过游说达成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智库在选举中主要为政治候选人筹划策略,而利益集团主要提供资金并动员选民支持。

二﹑美国智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针对美国智库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状,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多元论、精英论、多元精英论等。多元论以罗伯特·达尔(RobertalanDahl)为代表,认为社会包含着许多相互冲突的、同政府官员有联系的群体。这些群体争相对政策的决定施加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多元参与的过程,智库只是作为其中一元参与其中。以C·赖特·米尔斯(Charleswrightmills)为代表的权力精英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联合起来的、不代表人民的精英所统治。精英通过其成员所占有的地位来统治国家。多元论和精英论是一系列美国政治理论中的两个极端。后来又出现了多元精英论。这种理论强调政治分为不同的政策领域,按照这种观点,多元论和精英论之间的争论可能取决于所谈论的是哪一种政治冲突。被决定问题的性质很可能影响到决定问题的方式,在诸如外交政策的制定上,权力精英论有助于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3]209-217

在实践中,美国历届政府都有众多智库专家担任要职。里根总统任用的很多专家来自胡佛研究所、美国企业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机构。奥巴马政府组阁之后,布鲁金斯学会进入政府从政的有30多人,如前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杰弗里·贝德(JeffreyBader)出任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新一届总统上任之际除了会有一大批智库专家进入政府之外,同时也会有许多前任政府官员进入智库从事研究工作。如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约翰·哈姆雷(JohnHamre)担任了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总裁。

借助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如期刊和研究报告等,进行舆论传播,是智库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最基本渠道。一些著名的智库都会定期发行学术期刊,登载最新研究成果。智库还会及时相关研究成果的报告。另外,智库还在总统竞选期间为候选人担任顾问,以此作为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渠道。智库还会通过加强与议员的联系、到国会作证、借助新闻媒体等渠道影响外交政策。

政治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很难解释智库的主要产品——思想和专业知识——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1]5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主席约翰·桑顿(JohnL.thornton)认为智库的影响力至少有三种形式:设定议程,引领讨论,以及设计政策。每种形式都面对不同的听众,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传递信息。[4]衡量美国智库对其政府政策的影响力的方法之一是定量评估智库的业绩,如通过智库观点被媒体报道的次数和到国会作证的次数,也有的借助智库举办研讨会和发行出版物的数量来评估。[5]89还有的学者通过解读智库公共知名度与政策相关性的计算结果,质疑知名度最高的智库肯定就是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可信赖的政策研究机构这一观点,认为智库的影响力在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5]117本文基本按照安德鲁·里奇的划分,通过美国经济政策中的设定议程、政策审议和政策制定三个阶段,分析美国智库的影响。

三﹑美国智库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美国智库对中国的研究最初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等领域,总体上多为中美关系宏观定调型研究。如1997年7月,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了题为《塑造美中关系——长期战略》,该报告指出:“在未来几年里,对于美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来说,没有任何关系比同中国的关系更重要。”[6]414-415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智库对涉及中美经济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大体上经历了1993年之前的贸易逆差阶段,1993年之后的贸易盈余持续增长状态和2002年以后的贸易盈余大幅度增长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虽然在知识产权、贸易逆差、反倾销、纺织品贸易、高科技产品出口等领域还存在问题,但是两国已经探索出了一定的协商解决机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中美举行了六次中美战略对话,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中美举行了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后,2009年7月合二为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启动,至今已进行了四轮对话。通过对话机制,中美从战略和长远利益出发来协调具体问题,探索出了很多协调和合作方式,为双边投资扩展了新领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美经贸合作领域不断增加。

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贸易不平衡问题。对此,美国国内主要有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观点将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归咎为中国通过“非法的、不正当的手段”所获得。舆论和政客往往持有这种观点,借口对华贸易逆差,在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动辄向中国发难。这种观点无视中美贸易不平衡本质上是国际分工,尤其是国际生产布局发展的结果,中国并没有独享对美贸易顺差,对美贸易顺差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了其他经济体,而且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设限也是美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一种观点则比较务实,主要为大多数智库中的学者所倡导,基于对中国政治、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了解和研究,能够从较客观和长远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将中国作为对手之外,美国智库通过对中国的全面研究,试图把握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方向,将中国以美国自己设定的规则纳入自身的利益体系。以2010年5月4日美国卡托研究所丹艾肯森(Danikenson)发表的研究报告为例,这一报告指出美国媒体渲染了中国,挑起了美国的民族主义,激化了美中贸易摩擦。报告认为应该客观看待中美两国政策目标之间的差异,强调协商解决是外交政策的关键。双边贸易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利益,两国都能受益于和谐的经贸关系。对待两国的经贸纠纷,使用“胡萝卜”达成协议,远胜于使用“大棒”制裁。丹艾肯森还指出美国首要问题是解决好国内的经济问题。

从影响的渠道上看,美国智库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主要通过发表研究报告或论文、引领政策讨论、影响政府并教育公众、为政府政策提供建议、到国会作证等方式实现。在美中经贸关系的历史进程中,每到重要的历史节点,都可以听到美国智库的“声音”。2005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首次由2004年的321亿美元跨越式地上升为1021亿美元,美国国内舆论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对中国对美出口横加指责。在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态势下,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所于2006年4月联合出版了《账簿中国》一书,该书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未妨碍美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及充分就业的目标,中美贸易给美国带来了利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和对美国金融资产的投资有助于抑制美国的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从而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多。[7]

近几年,美国智库加强了与中国相关智库的合作,组织了大型会议、公开讲座、内部讨论等学术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发表更为客观和水平更高的研究报告,另一方面有助于籍由“二轨外交”,促进两国间政策制定和执行相关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如2006年10月布鲁金斯和清华大学公共政策中心成立。从2010年开始,由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发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联邦行政学院共同负责,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美高级官员培训班”已经进行了两届。2012年参加培训的有12名行政官员,行政官员被认为是美国政府的基础,他们往往为最高层决策提供各种备选方案。

美国智库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体现在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即设定议程、政策审议和政策制定。[1]97设定议程阶段,智库主要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引领舆论。在总统换届之时,智库的主张往往供新选总统在制订施政方针时考量。通常在政府政策制定者开始讨论某项重大政策之前,智库就早已对其进行了数年的研究。在政府决定采取任何执行措施之前,智库已构建了政策的议事日程和具体方案。这是美国智库在政策审议和政策制定阶段发挥的作用。虽然美国智库对其政府政策的影响力难以量化衡量,但是通过考察智库的研究及一系列活动,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美国官方的态度和立场为例。在官方正式决策出台之前,就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以及中国“入世”的有关问题,美国各大智库都相继了研究报告,引领讨论,出席国会听证会,建言献策。仅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在批准美国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前后,以及中国“入世”前,该学会接连研究报告,并在国会作证,陈述其观点并提出政策建议(见下表)。

随着中美两国经济交往的加深,经贸领域的合作向纵深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对问题和政策的谈判与协商也越来越专业化,很多问题需要在技术层面上磋商,而且就某一问题,更需要资深智库的专业学者参与。虽然美国智库可能具有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但由于其研究建立在客观和理性的基础之上,因而能够进行沟通和释疑,形成政策与研究的良性互动。

目前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更集中于经贸领域细化的各类问题,即使有宏观性的研究成果,其定调的意义远比不上对中美外交关系的总体定调,原因是美国智库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毕竟限定在中美外交关系的宏观框架之内。但不容否认的是中美经贸关系作为两国之间最为活跃的存在,正吸引着美国智库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安德鲁·里奇.智库、公共政策和专家治策的政治学[m].潘羽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周琪.美国外交决策过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m].陆震纶,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美]约翰桑顿.智库的核心价值是什么?[eB/oL].[2012-07-31].http:///portal/n6035c184.shtml.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篇8

编者按: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交通电子行业协会暨上海车联网与车载信息服务产业联盟牵头,组织本市车联网业界主要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士,经过近半年的专题调研、资料收集、座谈讨论和研究分析等,编撰完成了《2014上海车联网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并于2014年10月。

2014年是我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完成的重要转折年,也是上海车联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的重要起始年。该报告对推动我国及上海车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汽车工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开拓“四新”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及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智慧城市职能交通示范应用等,具有价值参考。

报该告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作序。本期,我们特选登邵志清副主任所做序言,以及报告“综述”部分,为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提供参考。

车联网是通过利用装载车辆上有感知能力的电子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实现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互联互通;通过智能处理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利用,对车辆提供导航、救援、管控等综合性服务。车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汽车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智能化发展,也会为芯片、智能软件、通信网络、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目前,车联网已成为汽车市场增长的引擎,是当今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2014年CeS展上车联网成为热点,全球十大车企有9家参展,奥迪、奔驰、福特、丰田均推出了车联网产品与应用,由此可见2014年车联网将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Lte日渐广泛的应用,是车联网焕发新生的重要契机。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BiResearch的预测显示,到2016年将有53%的车安装远程信息处理装置。另据研究机构ovum预测,在未来5年内,m2m收入将增加至448亿美元,其中超过1/3来自亚太地区。

新一轮技术革命为产业升级优化带来了机遇和动力,一个重要的发展途径就是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两个it的结合(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technology),将加快车联网产业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篇9

在我国,许多重大决定的诞生,都离不开为决策者出谋划策的重要力量——智库。因此,智库被称为“影响决策的人”。在中国,无论是官方智库,还是民间智库,总会受到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智库,英文称thinktank,即智囊机构,也称思想库。指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决策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智库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我国以决策咨询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为政府服务的决策咨询机构多达2000余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官方智库,民间智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影响不大。

我国智库一般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智库的课题研究,有“命题作业”和“自选动作”两种。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政府向智库交办课题,“布置作业”,这叫“命题作业”。此外,智库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对相关领域的热点、难点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种形式俗称“自选动作”。

智库机构的咨询报告或者课题研究报告,一般来说,不超过3000字。智库机构向决策机构提交的建议报告,主题必须简明,内容必须扼要。同时要求智库机构,要站在全局角度,不为任何既得利益者代言,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智库机构写几十万字很容易,但是,决策者实际要用、可用、好用的可能只有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智库机构要把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难点课题,研究清楚,表达明白,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智库机构的课题报告中,一句话就要是一个重要观点,决策者的决策可能会据此而定。

前面我讲过,在我国,原则上每篇决策咨询报告,字数不超过3000字,其中送阅件的字数可以更短,可以是1000字,甚至是500字。但送阅件必须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不讲大话,不讲无用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只讲反映自己独立观点的话。这里强调一下,独立性是智库机构的生命线。在我国智库机构的课题成果,一般来讲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社会广为流传的“383”报告为例,它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重大课题,大概是两年前启动的,当时很多部门和研究人员都参与其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几十万字的研究成果。

我国民间智库刚刚兴起,与官方智库相比较而言,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为决策建言的渠道不同。一般而言,官方智库可以通过内参或送阅件,直接传递意见建议。官方智库,不但传递意见的渠道畅通,同时所传递的意见,能比较及时地得到高层的反馈。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朋友提供的数字,2012年,国研中心报送各类研究报告572篇,其中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其中145篇报告作出过批示。相比之下,我国民间智库的声音,就不是那么容易反映到决策层。

民间智库必须通过和媒体合作,才可以把一些建议呈给相关部委和领导。比如北京泛亚智库通过《西部大开发》杂志合作,送阅件多次得到等领导同志的批阅。我国民间智库机构的另外一个方式是举办高水平的研讨会,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加对决策者的影响力。以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今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研讨会”,7月在西安举办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研讨会”为例,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决策部门的代表。在会上,多家智库机构的学者对研讨会发表了看法,不少参会代表表示收获很大。这样的研讨会,大大扩大了泛亚智库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我看来,中国智库机构发展将迎来春天,但也要看到,我国的智库仍存在独立性不强、咨询水平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其中“缺乏独立性”是常见的批评声音之一。我国2000多家智库,大多是用皇粮养活的,是依附于政府的,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的缺失,使其决策咨询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对此,我建议官方智库应该突破官本位,追逐公众和国家利益,智库研究人员也应该是独立的,不应受舆论和领导观点的左右。尊重事实和国家全局利益,坚持实事求是应该是官方智慧的职业操守。

目前,我国智库可分为:按《公务员法》管理的智库,参照《公务员法》来管理的智库,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智库,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智库。还有些民间智库是在工商部门、民政部门注册的机构和组织。我认为,中国智库,以后再不要用民间、官方的智库简单划分。更不应该给智库身上贴上姓“资”、姓“社”的标签。我建议,要建立统一的市场,才能有智库间公平的竞争。

十以来,我国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今年4月,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把智库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建设“适度超前,服务决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我认为,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并不匹配。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应该从政策、制度安排等方面鼓励智库更多为国家决策服务。

现在,官方智库发展也遇到了挑战。从根源上讲,就是体制内管理和建设专业智库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官方智库的基本职能是直接为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这个职能决定了官方智库不能去体制化。另一方面,我们对决策的影响越大,对智库建设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要求就越高。

我建议,在体制内建设新型的专业智库,有三个方面需要做出制度创新:一是人事制度,二是财务制度,三是统筹协调外部力量的机制。在资金渠道上,要让社会资金进入。中国智库不但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还要与基金会、公司、大学等非官方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沟通研究信息,以更多地获取各方资金支持,这样智库才可大发展,大繁荣。

据了解,国家智库一般通过以下渠道参与决策:

第一,智囊机构接到权威机构就某一大文件或研究课题任务。第二,成为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课者,影响高层。或者受邀参加专题座谈会。第三,国务院重大决策前夕,往往会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省部级专题研讨班,结束时,国务院领导和学员座谈,有关起草小组再根据讲话精神完善文件。第四,部委研究机构会收到更具体的课题研究,有时候一年有三四百个。在热点问题上,往往还要接受临时突击性咨询。第五,一些内参可以送到中办、国办。第六,学者在研讨会的某一观点受到高层重视,从而影响决策。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篇10

仪式上,北京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刘志远等先后致辞,最后,中广联合会张海涛会长发表讲话并为新书揭幕。

《中国移动电视发展报告(2015)》是移动电视分会继《中国移动电视发展报告(2013)》后第二次推出行业研究报告,与2013版《报告》相比,本书对互联网+智慧广电时代下移动电视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对移动电视在新的政策、技术环境下的发展方向、路径、关键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移动电视全新的发展愿景――“在全业务、全流程、全网络的数字化基础上,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从拥有单一的数字电视的移动播出‘功能’,到具备多元的智慧城市与便捷交通多媒体服务‘智能’,成为‘互联网+便捷交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在移动场景下有效汇聚受众与用户需求的多媒体智慧平台、成为o2o服务的重要入口与核心场景。”

与此同时,《报告》通过对全国三十多家移动电视的调研,基于对关键、真实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全景式地勾勒出移动电视近年来在内容、运营、品牌宣传等方面的实际状况,提供了各地移动电视开展经营活动的大量创新案例,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在移动电视终端覆盖方面,《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移动电视终端屏幕已经超过40万块,较2012年年底增幅近一倍”,“从会员单位提供的数据看,绝大部分城市移动电视的覆盖率都超过了95%,平均覆盖率超过91%。”而移动电视的覆盖优势也在宣传效果上得到了验证,例如最近上映的电视剧《大秧歌》,在杭州、北京、大连、沈阳移动电视投放的导视宣传片播出后,投放当天四地区收视率都有了明显增长,特别是杭州从0.469增长至1.289、北京从0.817增长至1.335,增长幅度高达174%和63%,收视率提升效果非常显著。

在移动电视内容方面,《报告》调研数据显示,从内容来源上看,2013-2015年,全国移动电视自制类节目的数量增幅最大,标志着移动电视独立的节目生产意识、能力和水平,都在快速提升。从节目类别上看,新闻类节目以29.5%的占比位居榜首,文娱类节目占比为21.5%,服务类节目占比为21.3%,公益宣传类节目占比13.8%。而在最受各地群众欢迎的移动电视节目数据统计显示,“服务类节目以42.57%的占比,成为各地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节目品类,显示出‘有用性+身边性’是移动电视受众的内容偏好刚需;文娱类节目以24.75%的占比、新闻类节目以23.76%的占比,紧随其后,显示出‘资讯+娱乐’的传播力量。”

在经营创新方面,《报告》数据显示,“约有50%的公司积极开展形式各异的线上和线下活动,并初步形成了规模,已开展活动的移动电视运营商在活动方面的收入平均基本上达到了总收入的15%,已经成为重要的收入渠道。”

对于移动电视面临的政策环境,《报告》指出,“考察中国移动电视行业在政策层面与政策环境方面的发展,来自中央政府最高决策层的‘互联网+’和行业最高监管机构的‘智慧广电’等政策顶层设计,无疑是核心之‘纲’――纲举目张之下,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对广电行业以及移动电视产业来说,政策趋势影响巨大,改革与创新红利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