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8:28

气象监测解决方案篇1

[关键词]地铁;隧道施工;应急监测;解决方案研究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0-0087-02

目前,全国开通的地铁数量已经遍布20个城市,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应急监测工作做的不到位,很容易增加施工风险和难度。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地铁隧道施工队伍一定要做好实时监测,掌握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予以解决,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和持久性。

1险情概述

我国某地铁隧道施工工程全长200米,深度20.5米,高度18米,预留的通道入口有四处,紧急疏散道路一座,在施工中采取的是暗挖建设方式。在施工中由于监测不到位,未发现风道内拱顶出现掉块并已漏筋,部分出现纵向裂缝并伴有较严重的渗水情况。对此,必须要做应急处理,避免危害发生。

2应急监测方案的制定

与一般的监测方法不同,应急监测主要解决地铁隧道施工的突发性问题,旨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及时排除危险。因此,快速、准确、稳定是应急监测的关键要素,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1)监测方法。好的监测方式能够满足施工队伍、设计人员和广大百姓的要求,及时获取危险信息,实时观测施工问题,有效排除地铁施工危险,缓解危害的发生。通过多次试验表明,采用三角高程与非接触式解析的方法开展监测非常有效。监测人员可以在施工中较为安全和固定的位置架设脚架,保证观察方便,减小监测误差。

(2)监测基准。地铁隧道施工相对于路面施工要复杂的多,受到施工条件的限制,工程作业的难度势必较大。变形监测控制网应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监测点,为了保证数据获取的准确性,监测基准点的设置必须稳定,具有参考价值,且能够得到多组数据。我国的周江文教授提出了以相对稳定点来定义基准的自由网拟稳平差方法,它主要是用网的重心作为网的位置基准,以各方向角的均值作为方向基准,以各点矢距均值作为尺度基准。以这三个数据作为基准数值,能够减小误差,提高数据的精确度。此外,这种基准检测点的设置还较为简便,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应急监测的实际数据分析

我国某地铁车站主体K36+408m出现了断面现象,经过多次数据测量和实验得出在不同基准数据下的绝对值在0.01mm位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拟稳基准下监测精度没有明显出现下降现象,利用重心基准开展拱顶沉降监测方法较为可行。其具体数据情况见表1。

4应急监测处理和排险对策

及时处理和作出应急预案是减小地铁隧道施工危险发生的主要策略,结合工程危险发生的实际情况,并将误差添加到其中,要注意应急处理方案中监测点位不稳定的问题。由于拱顶沉降监测数据显示拱顶围岩支护体系处于加速蠕变的过程,边墙在加速蠕变,变形速率呈上升趋势。为了避免围岩损坏引发的失衡现象,应急预案的处理要以观测点观测到的数据为基准,做出横轴绘制加速度变化曲线,根据图示判断损害的严重情况,并将施工中修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天气状况考量在其中,进而增加周围岩石向洞内运动的推动力,降低地下水活动造成某些岩石变形模量和强度,切实保护地铁隧道工程。

气象监测解决方案篇2

关键字:无线传感器网络;水轮机调速器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水轮机控制系统概述

水轮机控制系统是一个集水力,机械,电气为一体的综合控制系统,其功能在于根据电网负载的不断变化来控制水轮机发电机的有功输出。从本质上来说,水轮机控制系统是由压力引水道、水轮机、调速器和发电机等工作单元组成的非线性反馈控制系统。其中,水轮机调速器是作为水轮机控制系统的核心装置,直接关系到机组的安全与稳定运行。调速器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机械液压型调速器、电气液压型调速器和计算机调速器三个阶段[1]。在计算机调速器阶段,水轮机调节规律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先进的调节规律相继出现,包括:连续变参数适应式piD控制,自适应、变结构变参数自完善控制,模型参考多变量最优控制等新型控制规律。所谓自适应控制规律指的是水轮机调速器的控制参数随着工况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机组在启动、停止、增减负载和并入电网时要求水轮机转速不同。[黄小衡,男,(1966.3—)本科,工程师,从事水电站运行管理工作]

总的来说,一个水轮机控制系统通常分成两个部分:被控系统(调节对象)和控制系统(调速系统,调速器)[2]。调节对象包括水库、导水调压装置、压力引水道、水轮机、发电机、电网和负载。但是这种水轮机控制模型不论采用的是国内的调速器还是国外的调速器,在实际的运行中都有一些问题。文献[3]以瑞士HYDRoVeVeY公司生产的mipReG600型双微机调速器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这些故障或问题包括:1调速器电源供给故障;2电调软件设计不合理导致故障;3调速器油系统用油油质引发故障;4调速器测速装置故障;5调速器导叶传感器故障;6监控系统故障引发调速器故障。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2.基于CC2530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随机分布在监测区域内并以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自组网络。所有的节点协调工作,感知和处理网络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指定的观察者。因此,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CC2530是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4Ce应用的一个真正的片上系统解决方案。它保证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的同时,还满足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2.4GHz频段上的应用。CC2530具备一个小而精干的8051微处理器,良好的满足它对数值计算和信号处理的要求。此外,CC2530还提供了一个8Kbyte的Ram和强大的电路。主要功能如下:①片内集成高速8051内核;256Kflash程序存储器;支持ZigBeepro7协议。②支持2V-3.6V供电区间;3种电源管理模式:工作模式,睡眠模式和中断模式,超低功耗。③片内集成5Dma通道;4个振荡器用于系统时钟和定时操作;1个通用16位和2个8位定时器;1个红外发生电路;32KHz睡眠定时器;电源管理与片内温度传感器;8通道12位a/D转换器;看门狗智能外设。④片内中断器控制18个中断源。⑤2个可编程串口,可用于主从Spi或者UaRt接口;21个i/o接口,其中2个具有20ma电流吸收和或电流供给能力。⑥信息帧同步监测;数据CRC16校验;信号强度监测RSSi;支持冲突避免的载波多路访问CSma-Ca;片内集成1个aeS数据加密协处理器。总之,CC2530适用于ieee802.15.4系统,RF4Ce远程控制系统,工业监测以及其他低功耗的wSn等领域[4]。

3.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解决水轮机控制系统问题的应用

在文献[3]总结的问题中,前面的三个问题与水轮机控制系统的电气环境相关,而后面的三个问题则是与控制系统本身的特性相关。

(1)造成问题4(调速器测速装置故障)的产生原因是调速器在机组并网运行过程中调速器测速装置的探头故障引起转速继电器误触发电气140%ne过速保护跳闸停机。这里既有探头本身测量方法的原因,也有pLC模块编程的原因。分析该问题时,我们发现测量水轮机转速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残压测频法和齿盘测频法[2]。残压测频法采用机组机端电压互感器电压作为测频信号,可将此电压通过电压过零比较器转换成方波信号,求出方波周期就可得出水轮机的转速。当水轮机转速越高,脉冲信号的频率就越高。通过脉冲信号频率就可以得出水轮机的转速。

解决方案:

①增加一套测速装置提高测速可靠性;最好是添加一套采用不同测速方法的测速装置。

②为了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线路开销,新加入的测速装置通过无线方式加入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当测速装置测量到水轮机速度快要达到过速信号值时,调速器通过协调器CC2530发送开关命令将新加测速装置打开。此时两台测速装置同时工作,过速信号通过与门接入继电器。当只有一个装置产生过速信号时,说明某个测速装置出了问题。继电器不工作,发电机不跳闸。当两个测速装置同时产生过速信号时,说明此时水轮机超速,继电器工作。

图2新加测速装置方案

(2)问题5(调速器导叶传感器故障)的原因是改造前调速器的2套导叶位移传感器是120o角位移传感器,而mipReG600型双微机调速器的角位移测量装置转角60o,使得机组在正常减负载时,调速器导叶反馈值不变。解决方案与问题4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3)问题6(监控系统故障引发调速器故障)的原因是调速器通过监控系统获取并网信号,在并网信号消失的情况下会自动将有功功率减至空载。若监控系统发生故障,则机组无法并网运行。

解决方案:

将水轮机控制系统与监控系统分离,取消调速器对监控系统的依赖,可以从发电机出口断路器的分合辅助接点引一路二次硬接线至调速器,通过出口断路器的分合接点来判断机组的并网状态。但是这样做仍然有缺陷:每台调速器的功能通过一台pLC来完成,若有两台调速器则需要引两路硬接线。改进的解决方案是: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ad-hoc特性,引一路二次硬接线至一台调速器,其他调速器通过无线方式获取机组并网信号。如图3所示。

图3并网信号无线ad-hoc方案

4.总结

从多年的水轮机运行维护经验来看,造成水轮机控制系统故障或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有电气的,监控方面的原因。但随着计算机调速器的不断发展,新的控制规律的引用与原有硬件的局限所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方红庆等.水轮机调速器控制技术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no.1(totalno.151)Feb2004.

[2]鄢来明.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中小型水电站水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气象监测解决方案篇3

   一、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

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任务,市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吉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应急管控措施减缓重污染天气影响的指导意见》、《四平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四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文件精神,明确任务分工,成立以局长王喜文为组长,各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四平市气象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市气象台承担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

气象台值班员全天24小时开展空气质量监测、气象监测,预测大气污染变化趋势,当预测重污染天气可能发生时向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监测、预报数据信息,为预警、响应提供决策依据。

与铁东区、铁西区政府和区委办公室负责人对接,了解服务需求,已经将两区主要负责人纳入短信平台,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及时环境专报和预警信号。

    二、完善会商机制

    2014年与环保局签订合作协议以来,气象局先后与市环保局、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建立会商机制。

此次会议后,气象局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完善日常信息共享及会商机制,每日早8点,气象局向市环境监测站未来72小时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及当前各气象因子数据,环境监测站为气象局提供各种空气污染物浓度及当前aQi。当监测或预测可能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启动临时会商,双方主要负责人参与研判,共同相关信息和预警信号。

三、制作秸秆焚烧预报

近几年四平地区雾霾天气频发,其中一个因素是肆意焚烧秸秆,气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关文件要求,密切配合市委市政府、农委等部门开展秸秆焚烧预报工作。相关部门按照气象部门提供的指导预报,有针对性的对秸秆焚烧进行规划和禁止,有效缓解因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四、业务能力稳步提升

按照中国气象局《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实施方案》要求,从2013年9月5日起,吉林省正式开展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工作。四平市气象局从2013年11月5日起开展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并建立《四平市气象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流程》,该流程从环境气象内容、环境气象预报、环境气象制作、环境气象、预警、保障措施等六方面进行规范,预报人员严格遵守业务流程开展环境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气象局加强环境气象综合监测分析技术和环境气象发生发展机理研究,开展环境气象天气的影响分析评估,逐步建立环境气象天气概念模型和客观预报方法,切实提高监测分析水平和预报能力。2016年自主研发“四平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系统”。2017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该系统使用良好,随着新的资料进入,该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五、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

    当出现重污染天气时,气象局与环保局加密会商,研讨下一步天气变化及应对措施,及时响应预警信号,启动应急响应,同时24小时加密观测,预测未来短时临近天气变化趋势。

气象监测解决方案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能力培养;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11-0048-02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而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监测理论课程不可分割的部分。通过环境监测实验,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以后走向社会开展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目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对环境专业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从学校、老师到学生普遍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实验课程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在课程建设、课时安排、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相对于理论课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出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部分学生为上理论课而放弃实验课。

(二)实验内容、课时安排不合理

环境监测实验总课时较少,只能安排一些常规实验内容,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一些目前人们关心的重要环境监测项目(如大气中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由于课时紧张无法引入实验教学中。现有实验学时安排也不尽合理。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以2或4学时为一个教学单元,一些需要较多学时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难以开展。学生缺乏全面、综合训练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方式单一

目前环境监测实验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即老师提前准备实验,实验前由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设备操作方法,学生按照教材或教义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方面,学生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并不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整个实验只是与在课堂上完成的一样,形成对实验认识的简单化,容易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此外,实验教学过程缺少讨论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形式不科学

目前的考核方式仍然以实验报告为主,使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和实验操作过程。部分学生不动或少动手,却能交上一份很好的实验报告,这使最后考核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

(五)与实际环境问题结合不紧密

实验内容与我们身边实际的环境问题结合不紧密,大部分学生在完成环境监测及实验课程学习后,仍然不知道这门课程到底可以干什么,能解决什么实际环境问题,不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观念,加强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建设

首先,从学校层面要给予环境监测实验足够重视,不断改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条件;其次,要加强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个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高的稳定教学团队,加强环境监测实验教材的建设;第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本科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条件。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环境监测实验现为环境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必修课,由两位教师(副教授、工程师)专门负责该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建设,并由本学科负责人编写了专门的环境监测实验教材。

(二)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各个实验环节

1.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在每次课堂实验前,选派学生参与到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各种实验材料、试剂的准备,特殊试剂的配置、预实验等。如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实验中硫酸银-硫酸催化剂的配置,由于硫酸银在浓硫酸中溶解缓慢,需要学生提前2~3天配置。通过参与课堂实验前的准备环节,能够让学生全面认识实验,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与步骤,获得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2.增加对实验方案的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做“空气中氮氧化合物测定”这个实验,在进行实验前,会以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讨论采样时间的确定,让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实际天气情况灵活调整采样时间(参考当天气象预报的空气质量指数),而不是照搬讲义上的方法。测定完成后,将自己的实验测定结果与气象部门预报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分析测定误差的可能原因。“空气中氮氧化合物测定”实验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个大组由10个小组构成,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完成实验。其中后两组的实验我们根据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和前一组的实验结果,与学生讨论重新设定新的采样时间,以促进实验测定的效果。此外,我们建立了“环境实验信息交流”QQ群,在线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及时解决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或课后出现的问题。

(三)改革现有考核方式,使考核成绩真实反映学生实验技能

将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考评方式改成以课前预习(20%)、实验操作(50%)和实验报告(30%)各占一定权重的综合考评体系。环境监测实验涉及7个单项实验,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三类实验,后两类实验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在相同课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权重,使最终的考评成绩更能体现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掌握情况,真实反映学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综合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此外,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课堂上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强化对实验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严格按照规范认真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四)把环境监测实验与其他实践环节相结合,调动学生创新学习的主动性

1.典型环境污染事故案例库的建设

为调动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兴趣和创新学习的主动性,搜集了近年来典型的环境污染案例,如2011年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起火事故对大连环境的污染、2005年松花江苯污染、2011年云南曲靖水库污染、近几年太湖蓝藻暴发导致的饮用水污染及2014年兰州自来水苯超标对居民日常用水的影响、过度装修导致的室内甲醛超标等环境污染事件。通过这些实际的环境污染事故案例,向学生讲解环境监测及其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这些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事故的环境危害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实践知识,思考、设计对泄露的有毒污染物、空气质量、水体质量的分析监测方案。通过这些环境案例,使环境监测实验更接地气,学生也更加认识到环境监测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环境监测实验与其他实践环节的互动

我校环境专业的学生在大三学期末,需要进行为期四周的生产实习,主要内容是实地考察当地的环境监测中心、污水处理厂等企业。我们在进行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时,会告知学生以后的实习计划,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和重视。我们也发现,在环境监测实验中表现较好的同学在参观这些监测机构时,通常会与这些监测机构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并就监测项目、仪器操作、运行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开展校园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实验的实践性强,但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目前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实验中使用的测试样品为实验室配置的模拟样品,不能反映真实环境条件下的测试情况。因此,可以通过创新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校园环境监测。比如对校园噪声环境的监测、凌水河水质指标(pH、常见重金属、CoD、BoD等)的测定。通过学生对能够亲身感受到的真实环境的环境指标分析、监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确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语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特别是将环境监测实验与创建环境污染事件案例库、校园环境监测创新实验等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的环境监测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环境专业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2(1):1-4.

[2]黎双飞,王娟.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99-201.

[3]刘敬勇,罗建中.新时期下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151-154.

[4]曾令初,孙连鹏,张再利.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89-92.

气象监测解决方案篇5

以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对相结合”工作方针,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风险掌控、风险防范、应急处置、风险化解、常态管理五项能力提升,充分发挥气象应急工作的作用,切实做好突发气象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准备、事件处置和事后评估等工作,完善气象应急机制、体制和预案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准备充分、应对有效”的气象应急体系,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气象事件的能力。

二、目标任务

(一)建立健全气象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能力

2013年我局已组织对《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并由县政府印发。今年要加强开展应急管理能力培训,组织职工认真学习省、市气象主管部门及县有关应急预案,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参加省气象局组织的汛期气象应急演练和县政府组织的防灾减灾活动,提高应急能力。

(二)完善气象应急队伍建设,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完善气象应急队伍建设。由于2013年各村社换届,今年初我局组织力量对全县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根据人员变动进行了重新选拔登记,保证了每个村有一名气象信息员,确保了灾害性气象信息的及时传递,提高了应对突发气象事件的能力。积极开展科普知识下乡活动,今年3月19日,在“3.23”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组织人员到卓筒井镇进行了气象科普宣传,同时积极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向全社会宣传气象防灾避险知识,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提高公众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健全气象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进一步完善气象监测体系、决策气象服务平台、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及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等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一是加强国家气象观测站与业务用房项目建设,完善规范气象监测体系,建成气象预警预报平台、人影作业指挥平台,业务楼年底前正式启用入驻。二是继续加强区域自动站及山洪雨量站建设,在原有2处6要素区域自动站的基础上再改建2处6要素区域自动站,进一步提高全县气象监测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今年3月我局已对决策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服务对象进行了重新登记,向县领导、部门领导、镇乡领导、农村气象信息员、县城内社区负责人、规模企业责任人等600余人免费发送气象信息短信,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力争在有条件的乡镇、重点园区、大型种、养殖基地等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积极推进气象应急准备认证工作,2013年回马镇、智水乡已成为全市首批达标乡镇,今年力争其余9个镇乡完成此项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支持,计划三年内累计投资100万元,将现代农业产业园、片区打造成全省气象服务优质示范点。省气象局今年初已对该项目立项,目前已完成了前期可研报告的上报等工作。五是加强与县应急办、防洪办、国土局、林业局、民政局等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灾害性天气应急保障体系。大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及地方财政支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

(四)健全气象灾害评估体系,提高恢复重建能力

建立气象灾害评估办法,制定评估标准、程序、内容和方法,针对我县气象灾害,积极开展暴雨、洪涝、干旱、雷暴、霜冻、低温、低温连阴雨等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影响评估,为恢复重建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监测解决方案篇6

【关键词】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设计

【abstract】inrecentyears,highwinds,rain,snow,sandstorm,suchasbadweather,toourcountryeconomybroughtimmeasurablelosses,hindered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ety,seriouslyaffectedthenormallifeofourpeople.establishaccuratesevereweathermonitoringandearlywarningforecastsystemcaneffectivelyavoidbadweathernegativeimpactonindustrialand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living.thispaperdiscussesthedesignofourcountryinsevereweathermonitoringandearlywarningforecastsystemintheprocessoftheproblems,andputsforwardsomeviewsonitsexistingproblemsandsolutions.

【keywords】thebadweather;monitoring;earlywarningforecast;design

中图分类号:p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健全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是当今社会安全建设急需解决的难题,突发性恶劣气象给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严重减缓了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

2.国内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目前已经加大的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研发力度。当前我国,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缺乏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

如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地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气象监测的地域性、时效性、精确性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我国现在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的理论体系的缺乏,制约着我国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研究发展。

2.2传感借点不足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主要靠分布在各个地域的传感节点来收集该地域的气象信息。传感节点的缺少,使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缺乏精确性、系统性,不能够对一些偏远地区的气象状况进行及时的、精确的预警预报。

2.3监测资料不足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运行主要依赖完备的数据库。地面遥控监测、卫星遥感数据数据库的信息资源不能详细的表达各地域的气象信息,如缺乏人工工程,地域植被覆盖率,历史气象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对恶劣气象的预警预报工作的精确度。

3.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基本结构

信息采集系统、监测系统、决策系统、信息这四个子系统组成了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通过GpS、无线传感技术,将各地域的安全隐患,与该地域实时的气象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各地域的气象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更新,借助空间气象自动识别系统以及气象预报模型准确的鉴别气象预警区域,并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及时的向气象监管部门发出预警报告。使各级政府部门能及时掌握恶劣气象信息,并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减少、甚者避免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

4.如何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

为了使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研发、维护,更加快速、方便、精确、有序,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监测水平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

4.1建立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的数据库

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宏观性好、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的恶劣气象监测数据库。加大对恶劣气象形成机理,预警预报理论和模型的研究力度,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发生恶劣气象发生原因,建立科学性强的预报预警模型。

完善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数据管理系统,为恶劣气象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4.2加强预警预报系统的技术应用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将应用于我国航天、公路交通、农业各个方面,将预警预报系统与各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各方面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的设计水平[1]。

依托气象观测站和气象监测站,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云图、以及wCF技术,实时收集交通路线能见度、温度、降雨降雪量,借助监测预警和预报模型,建立权责明晰、多方参与的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系统、信息服务和运营管理模式,做好现有公路沿线气象观测站、气象监测站的升级和改造工作[2]。广电、通信等部门协调并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及时的预警、预报公路沿线的气象信息。

4.3对各种恶劣气象的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寻找物理过程与动力过程之间的微妙的平衡关系,结合不同地区地形、地势的资料,模拟出更接近真实情况的的气象变化情况,建立更加精确的恶劣气象预警和预报模型,进行科学地恶劣气象模拟试验。如利用moS方法建立海雾的预报模型,利用wRF模式模拟新疆大风天气,利用mm5模式模拟地面大风的模拟试验。大尺度的数值模拟试验,对于如雷暴、雾霾、大风天气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是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设计水平的重要方法。

4.4科学运用无线传感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是建立在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更科学的进步,无线传感技术拥有成千,乃至上万的网络节点,节点分布密集,由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和中转数据的基站组成。相比于传统的无线网络,无线传感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监测信息准确,扩展性大,功能强,施工简单,但存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且电源供应受到限制。因此,在提高建设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技术水平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地域特征,根据目标区域内的环境性质合理、科学地运用无线传感技术。

5.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技术的应用效果

在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预警、预报的目标区域的预警预报结果,将具有详细的、真实的文字和图像的分析报告,在确定恶劣气象在目标区域发生的情况下,预警、预报结果将及时的传达给相关部门,以便政府做出正确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恶劣气象发生的级别、类型、区域、时间能够精确控制,同时预警预报系统的操作人员将拥有网外远程登录的权限,普通公众也能通过网络、广播、短信等方式查询保密级别不高的气象变化情况[3]。

6.结语

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能够为政府的行政部门提供精确、详细的决策信息,提高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技术水平,有助于减少突发性恶劣气象对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减少经济损失,降低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危害。恶劣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技术为政府行政提供了科学的、重要的决策资料。

【参考文献】

[1]汤筠筠;李长城;马雪峰.基于热谱地图的京沈高速公路气象监测试验系统[J].公路,2010,(12):109-112.

气象监测解决方案篇7

   加强技能培养是对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若学生在技术学习中不能融会贯通,就很容易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学生的技能培养也就不会理想。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是世界各国学习效仿的楷模。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虽然是以学生学习某一专业的技能为核心,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建立在综合性训练之上的教学结构,学生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完成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基于真实环境监测操作岗位、工作过程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主要选取水体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等几个模块,对每个模块的知识都基于环境监测的工作流程———“受领任务、明确目的、现场调查、方案设计、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进行整合与增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例如,水体监测模块,“概述”:学习“水体与水体污染”知识,让学生了解水体污染现象,了解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类型,“水环境标准”涉及如何运用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水体监测方案的制定”中“基础资料的收集”也就是现场调查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怎样确定监测对象、设计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乃至整个方案的设计。“水样的采集和保存”———采样容器的选择与准备,采样器的选用;采样及流量的测定;样品的分装;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分析测定”。“大气污染监测模块”中补充与大气布点、采样有关的“大气污染与大气扩散”知识。通过学习环境监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监测方案设计、样品采集、监测项目实验室分析测试、数据处理与评价、监测报告编写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污染源调查、某个环境要素监测的综合能力。在各个模块内容的讲解上,通过对整个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是跟工作中哪个环节相关联,如何去开展工作,进而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采用现场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等教学方法,整合理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空气监测、噪声监测等章节的内容是以教学楼、办公室、师生宿舍、校园周边环境等为现场,教学中把仪器带到现场,监测现场就是课堂,教师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并将课程内容融入几个学习情境中,每个学习情境下设立3~5个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完成后,根据学生各个过程操作熟练程度和理论应用情况,针对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教师结合理论现场进行分析,指出问题出现的原因,使学生掌握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且对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水体监测等章节的内容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气象监测解决方案篇8

关键词:云计算气象预警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7-0000-00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粮食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尽可能的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是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构建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灾害预警信息平台、灾害现场采集系统等服务体系,增强气象业务硬件、软件基础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已迫在眉睫。本文介绍的基于云计算的多元信息气象预警系统正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还不能准确预报气象灾害。为尽量减少灾害夺去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各国都在寻求有效地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1.1国内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在长期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各省市、自治区、直属机构等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科学严密的灾害预警机制,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系统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平台。

目前,一些先进技术,如北斗卫星通信、多媒体、嵌入式、wappush、GiS、GpRS等等,在气象预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增加,系统的整体建设水平在不断提升。其中,吴孟春等利用无线通信网络GpRS实现了预警终端的数据传输以及建立了气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深圳市关于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研究实现了分区预警信号自动提示、编辑、制作和各传播渠道的自动分发;针对GiS技术的应用,段英杰等就基于mapx控件的GiS系统建设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但是国内在气象预警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应用水平也较低,主要存在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不足、监测的准确率不高、突发性灾害天气事件窗口不畅等问题。

1.2国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国外在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这些世界各强国中寻求有效气象灾害预警的手段方法、构建完整天气灾害预警体系,都是由专门气象部门负责。如: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气象灾害预警,注重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地球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的遥感早已用于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日本国家灾害预警机制健全,计划启用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进行预测未来30年内发生的台风、暴风雨、干旱和其他恶劣天气。

英国气象部门在灾害冲击和考验中不断完善、提高科技含量及提高灾害防治能力。国防部在预警机制系统中作好应急准备工作。

2研究内容与技术指标

常见的虚拟机资源分配算法有基于市场导向的资源分配算法、启发式算法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系统特征的分配算法。市场导向的资源分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虚拟机资源的需求和自由市场竞争有很多相识之处,将市场中的资源分配算法应用到虚拟机资源的分配中。启发式算法是指在可承受的计算时间和空间下,给出待解决问题的一个可行解。

2.1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云计算的多元信息气象预警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子系统,分别为:气象灾害预警与预报信息、移动平台应用服务开发、气象设备在线监测、智慧防灾减灾与应急处理、个性化信息推送、气象灾害决策支持、历史气象灾害与历史灾害处理的数据分析、公众气象服务。

2.2特色与创新

(1)在项目承担单位现有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构建一整套集气象灾害预警共享与系统、手持终端移动平台灾害平台或公众气象移动服务系统、气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决策支持与指挥服务系统、气象智慧防灾减灾系统、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构建云服务平台的完备的系统,该平台贯穿制造业生产的全过程,面向大中型物流企业、气象单位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单位、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都可以方便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可以实现气象灾害监测自动化、物流选择最优化、气象预测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方案设计合理化。

(2)针对气象灾害参数网络分布广、后台数据平台的数量大、连续工作时间长、运行环境和施工条件差异性大、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提出基于云计算、数据挖掘、强鲁棒性的智慧服务,建立分布式、多通道、多方向方式的数据个性化推送系统,可以方便地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及单位,并满足系统对于实时性、可靠性、低成本、易部署等方面的要求。

(3)基于项目承担单位在多项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综合服务方面获得的大量工程积累和丰富经验,在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综合平台,形成一套针对具体问题的诊断方法,通过对大量相似案例进行匹配。实现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防灾减灾、灾前灾中灾后全方位服务。提高了对于救援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

2.3技术指标

(1)终端播放软件自动检测并接收最新的媒体内容,支持屏幕裁减、拉伸、旋转播放;内置搜索功能,智能分发最新的文件或分发文件更改部分到每个播放器上;

(2)监控本地短时临近灾害性预警信息和各个灾害性预警信息节点、通信节点、信息显示节点的工作状态;并与三防、应急办等指挥调度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共享;

(3)基于自动站采集的实况离散点数据,通过算法将数据叠加到地图上,能够直观、形象的了解到全市的降雨分布图;通过软件插件技术扩充方式,支持不同气象数据类型的快速扩展,支持二次开发、软件可配置性、支持多线程、多进程并行运行。

3系统架构

3.1综合平台系统

综合平台总体架构由5个关键子系统(子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分别是气象灾害预警共享与系统,手持终端移动平台,气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决策支持与指挥服务系统,气象智慧防灾减灾系统,五个子系统物理上相互独立,部分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依赖关系。

3.2信息共享与系统

气象信息主要分为紧急预警气象信息与普通气象信息(如图2所示):普通气象信息因对及时性没有很高的要求,可以采用现用手段进行;而紧急预警信息则需要即时,需通过各种手段到大众的随身设备上。

3.3移动平台

手机终端移动平台由移动客户端构成。其中,手机客户端是针对目前的主流智能手机,如android,iphone,开发出的对应的应用程序。

移动客户端主要是针对不同人群对天气信息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气象信息服务。用户可设定关心的基本气象数据,如天气,温度等。此外,根据用户的设定的职业信息等用户资料,用户的地理信息等额外数据,个性化的为用户推送当前天气下的出行建议和注意事项。此外,针对紧急的气象灾害信息,通过获取用户手机号码,向全网推送气象灾害警报,防止用户关闭客户端软件后收不到警报。

移动客户端由表现层,数据库层和通信层组成,通用架构如图3所示。

4云服务平台

防灾减灾是基于对气象灾害的准确预报的。由于气象灾害事件一般以个案形态呈现,难于有大量的相似案例进行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挖掘和云计算实现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防灾减灾、灾前灾中灾后全方位服务。气象灾害数据挖掘所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为:时空分析、关联分析、降维分析。使用这些数据挖掘技术和云计算来构建气象云服务平台便是本系统的关键所在。

5结语

在气象灾害危害越来越大的当今,气象预警已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多元信息气象预警系统的研发,给出了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对其进行了顶层的设计,给出了系统架构图。在研发的同时,将其产业化,然后大力推广,在保证研发企业受益的同时,将其产业化,使其能服务于更多的气象部门,更多的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王S,段燕楠,姚愚等.气象预警信息综合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12.

收稿日期:2015-06-29

资金项目:佛山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3HK100312。

气象监测解决方案篇9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__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转变发展方式,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着力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努力创新气象现代化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适应当地需求、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道路。

到2020年,在__县现有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建成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布局科学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主要经济区和绿洲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平均密度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天气预报准确率在2014年水平上提高3~5%,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15~30分钟发出,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稳定在85%以上,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满足__县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为实现__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1.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把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均等化计划,纳入政府社会管理平台。丰富气象监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应用、生态环境气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依托气象服务系统,推进县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气象短信“全网”机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2.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重要作用。建设__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增强易灾地区气象监测能力,提高预报的准确率,满足__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3.加强关键区域和敏感行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丰富能源、交通和生态等区域特色服务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开展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系统、气象预警系统以及评估系统等的建设,增强__县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评估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重点生态防护林建设“80”工程服务。

1.统筹规划建设综合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推进气象观测设施的自动化进程,统筹布局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移动应急气象系统及环境气象、温室气体、雷电等特种气象观测设施。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城乡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

2.加强精准化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加快推进暴雨洪涝灾害气象预警平台建设,提升__县主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沙尘监测预警和生态及大气环境气象服务。

3.增强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的联合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普查,建立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联合会商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构建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建立能源、交通、农业、生态、旅游、城市及环境气象联合监测预警平台,增强对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4.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建立行业、部门间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立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高速宽带气象信息网络。建立现代气象装备保障体系。

1.加强气象台站设施建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综合气象监测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综合业务平台。加快实现气象监测预警全覆盖,实现乡镇(街道)、敏感区域和行业的气象监测预报、气象预警信息、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全覆盖,大力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

2.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把气象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加强气象精准化预报、灾害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气象服务等技术研发,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将气象干部纳入政府组织

人事部门培养计划,将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安全员队伍建设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培养计划。强化气象创新团队培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4.健全地方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安排财政预算时通盘考虑,并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步加大对地方气象事业的投入。

5.加强地方气象法制和标准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制度建设。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准备监督检查、防雷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预报预警统一、行业气象管理等社会管理。

6.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依托各类科普场馆、宣传专栏、气象台站等建设气象科普平台。积极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气象宣传活动,推进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1、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全面建成乡镇、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防治自动气象观测站点建设,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乡镇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率达到50%以上,乡镇级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建成率达到70%以上,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纳入对乡镇政府的绩效考核率达到60%以上,乡镇和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率、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率、城乡建设可行性论证率、建(构)筑物防雷设施安装率均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年降低50%,人工防雹保护面积增加5%,人工增雨(雪)效益提高3~5%。

2、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大力发展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本县气象致灾指标预警体系,开展无缝隙、细网格、数字化的预报预警业务,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8%以上,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70%以上,月、季气候预测水平提高3%以上,1~7天的天气预报城市精细到社区,农村精细到乡镇。

3、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信息员村覆盖率98%以上,电视天气预报制播率75%以上,气象电子显示屏行政村覆盖率40%以上,气象预警大喇叭行政村覆盖率60%以上,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9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中小学覆盖率90%以上,气象信息行业用户决策采纳率达8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稳定在85%以上。

4、综合观测:常规气象观测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空间分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90%以上,观测信息传输时效不超过3分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率达90%以上,观测时空密度和项目基本满足预报、服务的需求。

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围绕特色农业,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基地,进行农作物特种观测,开发实效型农用天气预报;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提高农业气候资源的生产利用潜力,深化气象为农服务方式。

6、信息网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完善与通信、媒体的气象预警信息快速机制,利用“绿色通道”、电视网络、led显示屏、农村“大喇叭”广播系统,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全网;强化气象与各部门应急联动,提高气象应急响应能力,努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信息网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带宽达到20m以上;数据存储能力达到0.1p以上。

7、装备保障:建立县级气象装备保障分类分级和社会化保障机制,完善计量检定、标校和装备维护体系,研发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系统,对气象装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综合气象观测在线监控平台,开发综合气象观测应用产品,提高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与使用效率,实现观测设备运行实时监控与技术测试、故障远程诊断维修,48小时内设备故障修复率达到95%以上。

8、科技创新:加强与兄弟县(市)、上级部门以及对口援疆单位的深度合作,重点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观测资料融合应用等领域的合作,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促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贡献率。区域数值模式解释应用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研发成果的业务转化率达到80%,气象科技服务贡献率达到65%以上。

9、人才队伍:创新气象人才引进、聘用、交流和绩效考评工作机制,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岗位设置,为气象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系统性地开展预报员和观测员等业务人员上岗资格培训和业务轮训,并通过组织参加创新团队、参与重大业务科研和服务项目,以及学术交流、岗位练兵等途径,强化业务骨干团队建设,提高气象服务专业化水平。本科以上职工比例不小于75%,研究生职工比例不小于10%,中、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60%和10%,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比例更加协调。

10、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机制更加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气象执法体系得到完善,气象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增强。在气象灾害防御、特色气象服务等方面出台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5项以上,气候可行性论证覆盖城乡规划、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等领域。

为加强对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成立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

施方案和指标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突出重点工作,落实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准确把握发展进程,及时总结经验,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把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纳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加快项目立项进程,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健全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财政预算列支、部门项目合作等多种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切实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资金需求,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在地方政府、气象现代化领导小组及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服务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建设工程、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工作方案制定,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将责任逐级明确,将任务逐个落实。

气象监测解决方案篇10

做好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检测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县建设、安监、公安、消防、教育等部门要按照职责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形成防雷减灾、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局面,把我县防雷减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各乡镇、各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有关防雷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全县防御雷电灾害工作统一由县气象部门管理。县气象局作为全县防雷减灾工作的主管机构,要依法加强对全市雷电灾害防御的组织管理。

二、建立防雷减灾保障机制

各乡镇、各部门要负责做好本地、本部门的雷电灾害防护工作,将防雷减灾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到预算。气象部门要建立健全雷电灾害监测系统,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预警业务,加强雷电监测、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充分利用各种通信媒体及时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雷意识,采取避险措施提供帮助。电力、通信、石化、教育等重点防雷行业和部门及易燃易爆场所要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三、强化防雷减灾工作管理

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一)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凡是县行政区域内专门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施工的单位,必须具有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并到县气象局登记备案,严禁无资质或超资质等级从事防雷装置检测、设计和施工。

(二)安装的防雷装置必须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按国家和省有关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设计、施工。使用的防雷产品必须在省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接受当地气象部门的监督检查,禁止销售和使用不合格的防雷产品,新建的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防雷装置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严格执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要求,对不按防雷设计图纸施工,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不安装浪涌保护器(SpD防雷设施不完善,县气象局对此工程不得验收。

(四)防雷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核批准的防雷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由县气象局授权的防雷检测机构进行跟踪检测,检测结果书面通知建设和施工单位,并作为防雷工程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防雷工程设计方案涉及变更的应当重新履行报批手续。

(五)县气象局要认真落实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做好建筑物防雷审查把关和防雷专项验收、监督工作。新(扩、改)建的建筑工程开工之前必须到县气象局进行防雷设计审核并取得《防雷设计核准书》未取得《防雷设计核准书的建设部门不得颁发《开工许可证》防雷工程未取得《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不得组织验收,消防大队不得办理《消防合格证》建设部门不得受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登记手续,房产部门不得办理房产证。

四、切实规范防雷安全措施

县气象局授权有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装置的检测工作。石油、化工、通信、电力、学校、宾馆等行业和部门要认真执行防雷装置年度检测制度,每年都要主动向防雷检测机构申报防雷装置年度安全检测申请,及时接受防雷安全检测,防雷检测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对防雷装置检测后,应当出具真实、有效的检测报告。各防雷装置使用单位不得拒绝防雷检测工作。对不符合使用要求、存在较大雷电事故隐患的防雷装置,防雷检测机构要提出具体整改意见。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源头治理工作,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管理,县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在对相关企业进行年检、年审时,要积极配合县气象局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应检查其是否安装防雷设施并具有防雷装置检测合格证,对无防雷设施或经防雷检测不合格的企业,不予年检和年审。

五、严格执行雷灾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