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9:37

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篇1

人类的语言是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从自然界语言到动物语言,再到人类语言;从最初的肢体语言到口语语言的演变过程。目前,世界上仅存五千多种人类语言,已经有很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上消失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作为网民在网络论坛、聊天室、博客等特定的场所进行快捷、张扬个性的一种交流工具的网络语言由此诞生。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语言本身的变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历史课是和别的课程不一样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它需要不断地汲取营养成分,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样才有其必要的意义和历史精神。其实,许多网络语言不仅形象、简洁,而且非常生动,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教学资源。

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就资源来说,有着其他课程不能比拟的优势。在历史课程上,所涉及的人物、故事等都能和看电影一样,让原来的故事重现,让人们学到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学到如何处理各种事件,这是其他任何一种课程都起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发挥网络语言的特点,再配合历史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语言描述,必然会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网络语言的含义千变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网络语言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力求做到准确无误,用词严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网络语言虽然有许多优点,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可以张扬他们的个性、风格,但它只是辅助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随意地编造和滥用网络语言。

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一体化教学地方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32-02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素质又有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关于全面提高高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教育部提出的改革思路,许多高职院校深化了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由原来的单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转化为既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二者兼顾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以现代网络资源为平台广泛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和研究。那么,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高职历史课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一体化教学来达到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的?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及实践展开论述。

一、一体化教学理念

一体化教学法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问题探究、讨论、实践与反思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主动实践,从而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转换。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理念,它也要求高职院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架构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和强化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质,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网络的存在则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网络论坛交互等资料丰富着课堂,冲击着学生的想象力,激发着他们的学习欲望。此外,通过网络可以丰富和整合课程资源,开放的课程信息强化和延伸了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的尝试

在广西地方史讲座的课程教学中,笔者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

(一)利用网络资源,设置和丰富课程体系,积极为教学一体化做铺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我国教育要以“能力为重”,注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并重的结果。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前提,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知识教育理念,让知识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并举,以网络资源为平台,构建带有实训教学项目的广西地方史网络课程。

作为人文素质课程的广西地方史讲座,更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置广西地方史课程体系时,笔者除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外,还考虑学生地方史知识体系的确立。课程内容尽量涉及广西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历史沿革和变迁,以及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根据地方史内容翔实丰富的特性,将课程分成十个模块,开展模块教学。同时,针对地方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审视与提炼,以典型工作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之时逐步掌握广西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引起学生对身边问题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二)利用网络资源,转变教师职业迁移能力,促使师生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

在一体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束“一言堂”时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历史学科是最具人文性质的一门学科,关乎中国,涉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关乎世界,涉及的时间更长,涉及的地域更广,单纯依靠历史教师的口头讲述未免显得苍白。可是在网络环境下,依靠多媒体技术的声、光、影等传播媒介如课件、视频,再加上教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学生对历史事件似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升,这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前提基础。

在进行高职选修课广西地方史讲座的教学时,笔者根据课程开班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选取若干模块讲授。例如,有个选修班的学生基本上是机电专业的理工科学生,他们对桂系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笔者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对桂系历史进行了重点讲述。值得说明的是,笔者之前对桂系历史只是泛泛了解,但鉴于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参看了大量的视频,从而对桂系历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精彩的视频和史料片断,为课堂增加色彩和动感,为学生营造历史情境。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也获取了不少相关知识,往往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有益的补充。这种师生共进式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一次飞跃的提高,实现了教与学的一体化,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构主义理论向来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教师、学生、教材”为教学三要素,那么,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则添加了新的要素即“多媒体”。新要素的加入,则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等方式,促使教学方式实训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资料收集及论坛讨论、反思与评价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操作技能及个人的人文素质。

在广西地方史讲座的课程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学习团队,然后将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分发给各团队,让他们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行查询和提炼,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如在讲述“秦朝时期的广西”模块时,将本节内容分成四个工作任务即“秦统一岭南前广西的情况”、“秦始皇三征岭南事件的过程”、“灵渠开凿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岭南的郡县设置及对全国历史的意义”,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将网上零碎的资料根据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归纳和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观。而教师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之后,通过有效引导和讲述,把布置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将广西归入秦朝版图的历史呈现于学生面前。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了不少新的感受,如学生在查阅关于“灵渠的开凿”的资料,居然发现“桂林米粉的由来”和“灵渠的开凿”有着密切关系的。新知识的发现往往都是涉及身边的人和事,更容易让他们获得新奇和喜悦,产生认知共鸣,使学生的热情、潜能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团队合作的缘故,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培养,这无疑是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注入强大的能量。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切忌过于学术性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素质课,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其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开设如广西地方史、广西文化史、柳州历史、汽车文化史等专题类课程,以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让学生学习更扎实有效。同时,课程强调社会性和实践性,避免过于学术,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二)切忌片面追求模式的变化而忽略教学的真实目的

一体化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为了内容和目标服务的,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学必须紧扣内容,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教学时,切忌片面追求方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质内容,从而掉入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误区。

(三)对网络资源切忌“拿来主义”

高职历史一体化教学往往依赖于网络环境进行的。但网络资源的来源形式各样,不免存在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混淆视听,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篡改了原有的历史,必然导致学生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因此,教师在运用历史网络资源时,有必要辨别资源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与科学精神。

(四)教师间共享课程资源,切忌“单打独斗”

网络环境下教师间课程资源的共享十分必要。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时,自身也要避免仅凭个人经验单打独斗,同行间谦虚为怀、同侪互助,树立教师文化氛围。通过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相互分享资源、人力、技术及相互间的历史思想和教学理念。这不失为教师自身提高的一个捷径。教师备课时,通过精心修改课程资源,结合实际设计问题,使资源与教学相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它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各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它有着很强的实用效果,值得在高职各课程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王咏,庞鸿藻,李琳林.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迁移能力现状分析:基于教学实施能力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3]张超,刘爱云,王娜,叶婷.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4]王恩春.网络化历史教学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

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篇3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网络媒体十年发展历程总结性的著作。虽然是仅仅的十年时间,网络媒体的发展却经历了辉煌与坎坷。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在十年发展过程中,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大小事件纷繁复杂、新闻人物竞相登场……正所谓“一寸还成千万缕”,对网络媒体十年发展历史的把握要做到全面、详实、清晰,作者必定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同时还以深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新闻传播知识、史学知识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书中对十年来网络媒体从无到有,由初创形成规模到发展日益壮大,运用了“推、拉、摇、移”等多种手段,进行了全景式的、全程式的盘点记录。既注重对网络媒体的发展作历史性的总结回顾,也对其业务发展、经营策略、社会影响、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既对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划分,也对其总体格局、未来趋势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既集中关注国内网络媒体的发展概况,又紧密联系国际大背景;既仔细扫描网络媒体、网络传播的专业天地,又放眼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领域。

历史回顾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对新闻史的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分期。一定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是由大量林林总总的史料有序构成的,中国网络媒体从无到有,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经过了酝酿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正处于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阶段,在运营规模、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上都有了巨大进步,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和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取代,在世界网络媒体格局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有许多的学者对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

彭兰在《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中,在积累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究其因、明其体、察其变,根据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网络媒体发展规模和社会影响将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科学地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1995年),投石问路中国网络媒体萌芽;第二阶段:(1996年―1998年),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网络媒体探索未来之路;第三阶段:(1999年―2000年),热火朝天中国网络媒体;第四阶段:(2001年―2002年),风起云涌中国网络媒体继续壮大;第五阶段:(2003年)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网络媒体实现跨越。

在《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中,作者将网络传播的研究与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做了有益的尝试,传播史的撰述与理论研究总结相得益彰。在理论总结过程中不乏有许多的创新点,在论述网络新闻业务和观念发展中,彭兰对网络新闻观念作了科学地阐释:“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层次化、网络化:网络新闻组织方式的发展;循环化、多通道:网络新闻和利用方式的发展;单媒体―多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发展;粘贴―加工―组织―解读:网络新闻编辑观的发展;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

作者在总结现有已经很成熟的理论的同时,也对网络传播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同时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为后来人做了铺垫。在书中第九章有关网络媒体政治功能的理论探索过程中,既介绍了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概念的界定,也介绍了内地及香港学者、研究生对此问题研究的现状,以及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存在的争议焦点,为今后研究该问题的学者、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阶段性的总结材料。

纵向梳理与横向剖析相结合

网络媒体在我国的发展道路不是向纵深发展的平坦的二维平面,而是充满起伏、疏密的多层次的曲面构成的复杂的三位立体模型。作者在书中既对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了线性的纵向梳理,同时也对每个阶段的“切面”作了横向剖析。作者将网络媒体在内地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还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网络媒体的发展情况。从神州学人网站首开风气到媒体网站、商业网站日益成熟创造经济、社会效益;从钱天白、钱华林等为中国引进建成互联网起重要作用的专家到博客影响网络媒体发展,作者在剖析每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选取了影响较大、意义凸显的事件、人物,描绘出这些阶段网络媒体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图景。在记录网络媒体探索阶段的发展情况的时候,作者将这一段的发展情况按照网络媒体的性质分为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分别加以叙述。媒体网站中既选取了“《人民日报》网络版”这样的“国家队”,也选取了《华声报》电子版这样的“小媒体”在面对网络环境时的观念革新与改革措施;商业网站则选取了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新浪网。既总结了传统媒体在涉足网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分析了商业网站在经营新闻业务过程中的优势、劣势。

理论阐释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不仅仅是一部传播史,其中也涉及到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作者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以传播学理论及相关的社会、历史、计算机知识为研究基础,而且选取了大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为之佐证,使其理论阐释更加科学、客观、充实。书中理论总结涉及到网络媒体的新闻业务研究、媒体经营策略、网络舆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案例选取时的分析单位包括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事件等。比如在论述网络舆论强大力量的时候,作者选取了近些年来比较有影响的事件加以评析,孙志刚案,黄静事件、刘涌案的两次改判,孙大午案,珠海事件,李思怡案,宝马案等案例,在这些事件中,详细记录了网络媒体的介入情况,以及最终网络媒体对事件结果处理的影响。充分地论述了网络媒体在维护个体权利方面的社会作用。而且这些事件对今后从事网络媒体研究的学者都是很宝贵的案例资料。

学术性与服务性相结合

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篇4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相比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更具活力,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平台,但也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学历史教学;教学问题

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把人类带入到了信息化社会。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被不断应用于实践。信息化教学为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鲜明的变化,打破了传统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

一、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而信息化教学能够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让历史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信息化教学变得尤为重要,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运用。2003年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方面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2]因此,充分利用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充分结合,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高当代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尤为重要。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主要运用

近年来,信息化教学成为一个崭新的教学平台。而当下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主要运用是多媒体教学及网络的使用。

(一)多媒体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典型特点是将无声、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它利用音频、视频以及各种图片等把教学内容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将不可复现的历史“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课堂上借助课件,向学生提供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目前中学历史教材中文字量减少,而图片的比重相对增大。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图片的讲解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述以及挂图的使用,形式单调,对于历史知识的整合有所欠缺。而多媒体教学通过音频、动画等的使用,使静态图变得形象生动,利于知识点在图片上的整合与呈现,易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二)网络资源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大,学习者将能把这个世界范围的网络用作全面的参考指南(词典、百科全书、数字博物馆)、电子顾问、传播工具(电子邮件、有共同兴趣的人的闲谈会),以及获得资源的工具(地址和网址联结)。”[3]互联网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师生提供了多种学习和交流的网站平台,拓展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而广泛发展的远程教育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师生通过网络可以多角度的体会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拓展学生的学。网络资源的广泛运用使得中学历史教学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三、信息化教学中中学历史教学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信息化教学拓展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空间,但也向其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中学历史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不断突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是最先进、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过多的倚重信息化教学,将原来“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多媒体”的满堂灌,甚至丢弃了板书,使学生获得大量历史知识却不能及时的理解和消化。大大影响了课堂效果,降低了教学水平。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很难合理的把握教学时间,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历史课堂讨论激烈却缺少重点,学生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课件的表象上,缺少对内容的深度思考。

(二)盲目使用网络资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资源繁多,不是所有的网络资源都适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一些教师抛开历史教材中的典型素材,完全从互联网中摘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导致教学脱离课标,忽视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一些教师为了紧跟时展的步伐,盲目地将最新的历史观点呈现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过新颖的历史观点超出了中学历史课标的范围,中学生难以理解。此外,一些历史视频的引用不够典型,缺乏甄别性,容易导致中学生史实性知识的错误接收。

总之,当下信息化教学在不断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但它只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我们不能忽视它更不能完全依赖于它。如何更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作者:崔佳静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篇5

一、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主页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在此环节中,由于与互联网的友情连接,个别学生有时会出现私自脱离网络主页环境,随意在其它系统中漫游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提醒,教育他们要按要求自觉完成学习内容。

二、打造网络平台,展示自学成果

现在高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使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大胆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制作、展示自学成果。为此我们在网页制作中设计了“读书笔记”、“构建体系”、“学生作品展示”等专栏,展示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他们利用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工具,梳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方法,建立起了“有别于”教材体系的“新”知识系统和“创造”出个性化的、“新”的历史知识。通过展示学生自学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组织网上讨论,学会合作学习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

因此,我们在设计历史网络软件时,特别注意将自主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开辟了“分组讨论”、“专题讨论”、“网上交流”等专栏,让大家围绕某个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小组与小组间、正方和反方间的网上讨论、交流和辩论,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由此可见,网络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转贴于

四、设置网络检测,及时巩固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通过学生的作业或者课后的测验,才能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有个了解。而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进行反馈和调控是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关键性措施。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信息反馈功能,网络教学软件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适量的检测题,教师利用网络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地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的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分析,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地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才华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了能让教师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的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分析,我们尝试根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设计网络检测、统计两部分:学生使用的是“检测”部分,教师使用的是“统计”部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找出学生所表现的行为与行为目标的差距,并依据诊测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

五、引导纵深研究,拓展创新思维

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篇6

一、网络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策略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11项试用标准》中网络课程被定义为“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可以看出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从课程建设内部,例如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组织等;二是网络平台呈现,即如何通过对网络的页面设计、交互设计及整体化设计,将网络教育人性化、鲜活化、个性化。

就课程建设方面而言,要意识到网络课程的教学对象除了全日制学生还有层次相对较低的函授、自考等需要远程教育的学生,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相对完整,内容难度相对较低,强调学生的使用者地位,顾及学生体验过程,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强调“导学”和“评学”,追求有效教学并不强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为重心辅以多样的教学设计。就网络平台建设而言,网络在人机交互方面具有先天的多媒体化、易检性、交互性、广融性、实时性等特点,运用得好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特点。但由于网络缺乏直接的“人”的交互因素显得冷漠且受众具有很大选择权,在实际应用中要引导受众进行体验,因而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要注意教学交互板块的设计、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服务、注意各类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的页面整合。

二、对美术史类网络课程的建设的思考

美术史类课程主要有两类:艺术通史和专业史类课程。通史类课程主要是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现当代文化美术史等;专类史课程主要是工艺美术史,图案纹样史,建筑史等。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拓宽知识面,提升创作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造型艺术本生具有的直观性、视觉性的特点在网络课程建设之初就成为建设的热点,同时也由于建设初期的经验不足产生了诸如教学内容不完整、不强调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等缺点急需完善、优化。

在过去的美术史课程建设中,美术史被呈现得更像是一部文物史,强调知识性,诸如作品作者名称、历史背景、创作技法和艺术价值等的积累,显枯燥、乏味。现在的美术史教学更强调美术史研究的“外向性”,倾向于引导学生进行视觉艺术的人文研究,注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培养。应该把教学目标修正为对视觉形态的把握和理解上,强调视觉形态的形成、流变、风格特征和思想基础的教学。正如拉夫尔.斯史密斯在《艺术感觉与美育》中曾说:“历史与其说是提供一种参照模式,不如说是提供一种足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灵感和对人类成就的自豪感”。这种转变也应该体现在网络课程建设中。

笔者认为美术史类的网络课程建设可定位于从视觉体验为出发点,以生成语言(形式)为目标,抓住“视觉感受——视觉形式创造——视觉传达”这一能力培养线索,尝试“图像证史,以史带论”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和网页设计,突出视觉解读能力、视觉分析能力、视觉传达能力的培养。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平台为一头,以能力为目标“的思想,构建立体化、多维度、操作简便、更新及时的网络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学习\思维培养的目标。

三、美术史网络课程的精品化设计

(一)课程建设方面

1.课程定位

美术史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理论程应该归属在人文课程的框架内,既是对历史与学科知识的掌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对激发视觉解读能力、思维创造和艺术实践的能力课程。因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方面看应该做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规划,步步深入,使课程结构具有延续性。从单门课程来看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进程中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呈现及思潮的同时要强调给学生提供更多与当下视觉经验相适应的学科内容。

2.教学内容选取

美术史知识洋洋大观,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一个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网络教学学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选择要保证基础、体现弹性,避免知识的堆砌和过度的阐释。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绘画、雕塑为主要线索强调历史发展的主线,兼顾建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第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对新研究成果和近现代美术进行适当扩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多、更新。第三,以史带论,史论结合,掌握史实的同时,介绍外国美术的发生、发展和美术本身的一些特殊规律。第四,“厚今薄古”,强调历史上的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注重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照,将视觉美感与文化讨论并举。第五,将培养视觉解读能力(风格分析)与培养美术创作能力(技法分析)相结合,为学生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3.课程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是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存在于课程的前期也存在于学期的中期和后期阶段。在美术史到学设计中,教学初期事宜于采用“语境导学”和“目标导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等的组合让学生进入到将要学习的历史语境中,确定时间纵向坐标,同时提供不同难易度的学习线索和资源,供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指导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遵循“史实入手——概念导引——观察思考——知识扩容——练习巩固——回馈矫正——形成能力"的过程,采用问题式导学、目标式导学、反思式导学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4.课程资源共享

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美术史是形象的历史,网络课程建设中离不开图片库和视频库的建设。同时又在在可视化资源图片、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上有着特殊的要求。第一,核实图片、图形来源的准确性。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些赝品图片也会出现在网络以及一些刊物上,在收集图片时要特别注意图片来源的权威性,最好来自于国内外博物馆网站。第二,完整的图片、图形信息。直接使用图片制成ppt等多媒体文件进行共享时,要表明其作者、年代、作品名称、尺寸以及使用材质,最好能有局部的分解图片。第三,高质量的图片、视频。在图片、图形选用中尽量使用精度高、清晰度好、色彩还原度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阅读”历史,从而感受和分析不同的视觉形式。

(二)网络建设方面

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的支持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平台,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其设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互动的和动态的。

1.整体模块设计

网站的模块设计要能清晰、美观的展示丰富多样教学资源,提供网络互动的可能,一般必须具有以下栏目:教学板块(包括教学视频、教案、ppt等)、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资源库(包括视频库、图片库、历年试卷库等)、互动板块(论坛、QQ群等)、搜索功能(站内搜索和站外收缩)。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搜索功能,由于美术史是纷繁、复杂的历史,该功能板块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其自学能力。

2.界面设计

当学生和电脑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知识获得时,网站的界面成为了中介。通常网络课程的界面要求是简介、明晰,避免错误选择,同时强调文本和格式设计的一致性。但为吸引学生,在界面设计可以其根据对网络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对界面形式等方面的偏好进行设计。例如,在外国美术史课程中,可以选用素描纸或油画布的图片作为背景,选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局部作为对应单元的进入按钮等。让界面引导明确的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3.互动栏目设计

要完成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反馈和互动,互动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史学类课程,历史总是续写的,因而必须设置具有后台的处理能力的互动交流论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此平台上独立提问、独立思考,无拘束地进行交流,以期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个人的对美术史的读解。

4.其他个性化设计

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篇7

关键词:3G新课改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

风雨沧桑六十年,六十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单就历史教学而言,就经历了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提倡思维的准确性到强调答案的多样性,倡导思维的发散性等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3G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全国新一轮课改的稳步推进,中学生手机上网人数的连年攀升,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手机上网问题,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新课改服务,便不可避免的摆在我们面前。对此,我们必须正视网络,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为高中历史新课改增光添彩!

正视互联网,增光新课改

“正视互联网,增光新课改”。这一点,对于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新课改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3G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三网融合”工程的稳步推进,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就显得刻不容缓。对于此,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正视之。既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如: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上课、工作期间忙着偷菜、QQ视频聊天等),也不能对之熟视无睹,顺其自然。而应以一颗平常之心来善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泊。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堵为疏,家校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众所周知“堵法治水,治标不治本;动土施工,才是治水之根本”①。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一点。部分家长往往视网络为十恶不赦的恶魔,恨不得把全世界的网络公司都弄破产了才解心头之气。为了不使孩子过早沉溺于网络,他们常常是刚加过密码又忙着装“绿霸”软件。幻想以此来限制孩子上网。孰不知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更加激起孩子们对网络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孩子过度上网问题的时候做到:改堵为疏,家校结合。做为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可适当渗透一些健康上网的小常识,使其正确区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异,进而培养其网络道德意识。使其明白虚拟世界里有“天使”也有“魔鬼”。好的网络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做为家长,则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孩子树立榜样。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影响孩子,使其从小就意识到,上网还有比玩游戏更有趣的事情!从而使网络成为其获取知识的源泉。

第二、定期开展课件技能大赛,使教师通过比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大家知道,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此次高中历史新课改就针对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②。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文史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历史课程资源?如何才能将过去的抽象东西的变成真实、直观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两个字--网络!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为历史新课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而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生动、直观性。

巧用多媒体添彩新课改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随着2008年秋河南省高中新一轮课改在全省的全面实行,多媒体教学因其形象、逼真的直观效果,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培养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新教材知识理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合理定位,实用为主。这一点,对于初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而言,就显得特别重要。他(她)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没有把多媒体技术定位在“辅助使用上”③,背离了实用性原则,忽视了学科特点,一味追求课件的新颖和动感效果,结果使学生眼花缭乱,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就提醒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明确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二、师生互动,积极调动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其学科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不仅是一次学生认知的活动,同时还是一次师生间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艺精湛的教师正是凭借其对教材的熟知,依据教学目标,用情感来拨动学生们的心灵之弦,扩大信息的传输量,从而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理解能力”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课件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从而使其在具有展示的同时,更具有交流功能。不仅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们的比较、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适时、适度,巧用板书。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板书与多媒体当然也不例外。“多媒体授课直观形象,但存在时间短,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而板书在黑板上停留时加间长,更容易使学生将其对课堂内容的感觉记忆、工作记忆转换成系统完整清晰的长时记忆”⑤。切记,好的板书往往能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授课中,一定要注意根据内容适时、适度运用板书。

总之,随着3G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推广,全国新一轮课改的稳步推进,新时期的我们必须正视网络,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高中历史新课改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①嘉格伦[美]著,万小器等译.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杨彦玲.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年第1期.

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篇8

   一、网络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策略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11项试用标准》中网络课程被定义为“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可以看出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从课程建设内部,例如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组织等;二是网络平台呈现,即如何通过对网络的页面设计、交互设计及整体化设计,将网络教育人性化、鲜活化、个性化。

   就课程建设方面而言,要意识到网络课程的教学对象除了全日制学生还有层次相对较低的函授、自考等需要远程教育的学生,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相对完整,内容难度相对较低,强调学生的使用者地位,顾及学生体验过程,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强调“导学”和“评学”,追求有效教学并不强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为重心辅以多样的教学设计。就网络平台建设而言,网络在人机交互方面具有先天的多媒体化、易检性、交互性、广融性、实时性等特点,运用得好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特点。但由于网络缺乏直接的“人”的交互因素显得冷漠且受众具有很大选择权,在实际应用中要引导受众进行体验,因而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要注意教学交互板块的设计、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服务、注意各类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的页面整合。

   二、对美术史类网络课程的建设的思考

   美术史类课程主要有两类:艺术通史和专业史类课程。通史类课程主要是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现当代文化美术史等;专类史课程主要是工艺美术史,图案纹样史,建筑史等。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拓宽知识面,提升创作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造型艺术本生具有的直观性、视觉性的特点在网络课程建设之初就成为建设的热点,同时也由于建设初期的经验不足产生了诸如教学内容不完整、不强调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等缺点急需完善、优化。

   在过去的美术史课程建设中,美术史被呈现得更像是一部文物史,强调知识性,诸如作品作者名称、历史背景、创作技法和艺术价值等的积累,显枯燥、乏味。现在的美术史教学更强调美术史研究的“外向性”,倾向于引导学生进行视觉艺术的人文研究,注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培养。应该把教学目标修正为对视觉形态的把握和理解上,强调视觉形态的形成、流变、风格特征和思想基础的教学。正如拉夫尔.斯史密斯在《艺术感觉与美育》中曾说:“历史与其说是提供一种参照模式,不如说是提供一种足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灵感和对人类成就的自豪感”。这种转变也应该体现在网络课程建设中。

   笔者认为美术史类的网络课程建设可定位于从视觉体验为出发点,以生成语言(形式)为目标,抓住“视觉感受——视觉形式创造——视觉传达”这一能力培养线索,尝试“图像证史,以史带论”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和网页设计,突出视觉解读能力、视觉分析能力、视觉传达能力的培养。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平台为一头,以能力为目标“的思想,构建立体化、多维度、操作简便、更新及时的网络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学习\思维培养的目标。

   三、美术史网络课程的精品化设计

   (一)课程建设方面

   1.课程定位

   美术史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理论程应该归属在人文课程的框架内,既是对历史与学科知识的掌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对激发视觉解读能力、思维创造和艺术实践的能力课程。因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方面看应该做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规划,步步深入,使课程结构具有延续性。从单门课程来看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进程中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呈现及思潮的同时要强调给学生提供更多与当下视觉经验相适应的学科内容。

   2.教学内容选取

   美术史知识洋洋大观,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一个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网络教学学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选择要保证基础、体现弹性,避免知识的堆砌和过度的阐释。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绘画、雕塑为主要线索强调历史发展的主线,兼顾建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第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对新研究成果和近现代美术进行适当扩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多、更新。第三,以史带论,史论结合,掌握史实的同时,介绍外国美术的发生、发展和美术本身的一些特殊规律。第四,“厚今薄古”,强调历史上的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注重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照,将视觉美感与文化讨论并举。第五,将培养视觉解读能力(风格分析)与培养美术创作能力(技法分析)相结合,为学生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3.课程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是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存在于课程的前期也存在于学期的中期和后期阶段。在美术史到学设计中,教学初期事宜于采用“语境导学”和“目标导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等的组合让学生进入到将要学习的历史语境中,确定时间纵向坐标,同时提供不同难易度的学习线索和资源,供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指导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遵循“史实入手——概念导引——观察思考——知识扩容——练习巩固——回馈矫正——形成能力"的过程,采用问题式导学、目标式导学、反思式导学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4.课程资源共享

   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美术史是形象的历史,网络课程建设中离不开图片库和视频库的建设。同时又在在可视化资源图片、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上有着特殊的要求。第一,核实图片、图形来源的准确性。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些赝品图片也会出现在网络以及一些刊物上,在收集图片时要特别注意图片来源的权威性,最好来自于国内外博物馆网站。第二,完整的图片、图形信息。直接使用图片制成ppt等多媒体文件进行共享时,要表明其作者、年代、作品名称、尺寸以及使用材质,最好能有局部的分解图片。第三,高质量的图片、视频。在图片、图形选用中尽量使用精度高、清晰度好、色彩还原度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阅读”历史,从而感受和分析不同的视觉形式。

   (二)网络建设方面

   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的支持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平台,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其设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互动的和动态的。

   1.整体模块设计

   网站的模块设计要能清晰、美观的展示丰富多样教学资源,提供网络互动的可能,一般必须具有以下栏目:教学板块(包括教学视频、教案、ppt等)、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资源库(包括视频库、图片库、历年试卷库等)、互动板块(论坛、QQ群等)、搜索功能(站内搜索和站外收缩)。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搜索功能,由于美术史是纷繁、复杂的历史,该功能板块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其自学能力。

   2.界面设计

   当学生和电脑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知识获得时,网站的界面成为了中介。通常网络课程的界面要求是简介、明晰,避免错误选择,同时强调文本和格式设计的一致性。但为吸引学生,在界面设计可以其根据对网络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对界面形式等方面的偏好进行设计。例如,在外国美术史课程中,可以选用素描纸或油画布的图片作为背景,选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局部作为对应单元的进入按钮等。让界面引导明确的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3.互动栏目设计

   要完成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反馈和互动,互动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史学类课程,历史总是续写的,因而必须设置具有后台的处理能力的互动交流论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此平台上独立提问、独立思考,无拘束地进行交流,以期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个人的对美术史的读解。

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篇9

一、通过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催化剂。”很多老师平时讲课时,都是对学生讲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了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内容是什么?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听多了,就感觉历史课枯燥无味。如果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组合为一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体会到生动形象的情境,学生自然记忆得刻骨铭心,也就乐意去学习了,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通过电子白板来展示一些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到这种情景中去,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视频,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一门课时,要用心去感受,当你看到跟知识点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时,就有利于你记住这部分内容,当再次出现这一内容时,相关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所以当你在课堂中合理应用的网络教育资源时,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恰当地应用网络教育资源,使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变短

学习历史可以为现实服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自己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息息相关,提高学生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时的判断分析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可以通过网络教育资源来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三、恰当运用网络教育资源,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网络教育资源在现代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把我们的课堂已经从教师叙述、学生想象的这样一个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看到有声有色的画面、视频,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给历史教学提供一个新的空间,使教师也有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情境,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容易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历史教材的每一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一个知识链条,形成网络框架。

四、恰当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开阔教师视野

教师要多从网络教育资源库下载一些资料,来充实自己,例如:首先可以从网络上学习本地区乃至全国优秀教师的课例,来充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其次可以通过网络来参加培训学习,拓展教师的知识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对于我们农村的教师,去外地考察学习,由于经费不足和其它一些原因,不太现实,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财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网络教育资源来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后学习

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稍加引导就很快能够掌握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①使用网络的检索功能查找历史资源;②筛选整合与历史课程密切相关的信息;③运用真实有效的历史信息解决问题;④分享、分析、讨论网络信息,得出结论并客观地评价反思。

用这些方法,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一般性的作业,诸如对历史概念的阐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述,写历史小论文等,可以不用向以前学生那样抄笔记、抄课文,做简单的重复工作。在网络上有更多的“答案”,学生不但是有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动脑筋去选取、去判断,还要动手做出“最佳答案”,这样就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六、历史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目前,这种教学形式的探索应该说还处在初级阶段,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一,不能把历史课上成计算机课。其二,不能过于堆砌网络资源而忽视教学设计。其三,利用网络教学的同时应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其四,提倡网络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工程的发展历史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必要性、学习方式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是指以网络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的工具。

一、网络环境下学生历史学习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传统的历史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机会少,这就造成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兴趣不高,思维不活跃,缺乏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现在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应该抓住时代脉搏,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和收集社会热点,适当补充些“题外话”,从中扩大眼界,放眼未来,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网络环境下学生会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和较强的能力。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

2.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面对大班教学为主的中国教育现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当学生不满足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时,当老师应付不了学生大量的、同时的又是个别的学习需要时,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3.历史学科自身的要求

历史学科的第一个特点是由众多的历史事实组成,这些历史事实背后隐藏着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识记一些历史事实,还要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领略到历史的魅力。只有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比中学教材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学生才能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全面的评价。

历史学科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历史教材跨越时空宽,信息量大。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学生没有经历过,且教材所选的资料,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面貌,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具有不可逆转性,但历史也留下了大量的声音、文字、历史遗存等珍贵文物,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如果利用网络把文本、图形、动画、视频信息集合在一起,就可以一定程度打破历史时空的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实现合作探究。

4.现实高考的要求:

往年的历史高考题大多考一些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学生往往熟悉历史教材就能拿高分。但是近几年高考历史更多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为了适应高考,中学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告诉学生历史的结论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分阶段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这种分析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合理引导就能获得。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历史

1.网上学习。利用网络缩短时空距离,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考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事物。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的网页,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还原历史原貌。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在线阅读。现在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只是在辨别、判断资料的可信度,筛选符合要求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等方面,还需要老师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的网上学习扩大了学习知识的广度。只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那么学习目标就一定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2.开展网上课堂。包括网上讨论、网上解疑、网上展示学习成果。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可以把网络的交流功能引入学习讨论中。利用有关聊天软件组织学生围绕有关的学习主题,开展网上讨论。在网络讨论中学生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必紧张担忧。在讨论中遇到难题时学生不仅可以直接问老师和同学,还可以利用网络寻找答案。这就做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讨论的结果,可以由学生整理好后实现分享。

3.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分析情境;提供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播放一些直观的视频,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利用网络环境,教师可以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师水平,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跃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05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