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1:18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篇1

地铁项目档案是地铁工程建设的项目成果,是项目专项验收和审计的依据,也是地铁日后运营管理的重要支撑。要做好地铁项目档案,确保项目档案质量,除了要对项目档案进行全过程管理、加强对形成文件的管控、建立标准、规范业务外,还要加强项目档案人才队伍的建设。

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建立了“一体化、集中式”的档案管理架构。一是设立专门决策机构,成立公司档案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档案业务的重大问题。二是设立档案管理专职机构,由集团公司办公室统一领导档案业务。三是设立专业验收机构,由验交管理、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等多个专业共同组成档案验收专业组,专门负责工程项目档案验收。同时建立了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各部门、参建单位三级档案人员组成的地铁项目档案工作网络,实现档案管理的全覆盖。本文以广州地铁一条在建线路为例,对广州地铁项目档案团队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引发了几点个人思考。

1广州地铁项目档案团队的基本情况

目前广州地铁集团公司有专职档案人员38人(其中集团办公室档案资料部18人,建设总部档案资料部10人,运营总部档案资料部7人,房产部档案室3人),在建线路参建单位有专职档案人员200人,合计238人。

从档案团队人员学历方面统计,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以上、本科学历人员、大专及以下人员等,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20人,占8.4%;本科学历人员120人,占50.4%;大专及以下人员98人,占41.2%。

从档案团队人员职称方面统计,主要包括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无职称等,其中高级职称15人,占6.3%;中级职称65人,占27.3%;初级职称90人,占37.8%;无职称68人,占28.6%。

从档案团队人员专业方面统计,主要包括档案专业、工程类专业、经济及行政文秘专业、其他专业等,其中档案专业20人,占8.4%;工程管理专业110人,占46.2%;信息管理专业30人,占12.6%;经济及行政文秘专业20人,占8.4%;其他专业58人,占24.5%。

从档案团队人员年龄方面统计,分布在60后至90后,其中广州地铁集团公司年龄分布均匀,老中青结合;参建单位以80后、90后居多。具体情况是:60后39人,占16.4%;70后50人,占21%;80后91人,占38.2%;90后58人,占24.5%。

从档案团队人员性别方面统计,无论是广州地铁集团公司,还是参建单位,女性偏多。具体情况是:男性档案人员85人,占35.7%;女性档案人员153人,占64.3%。

2广州地铁项目档案团队现状分析

2.1广州地铁项目档案团队优势分析。

2.1.1业界领先。广州地铁项目档案团队人员规模在全国地铁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国地铁行业大发展,各个城市的地铁建设单位都很重视地铁项目档案工作,配备了专门的机构、人员、库房,但广州地铁经营20多年来,已开通运营9条线路,在建11条线路,一直是“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建设、运营、经营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档案人员无论从规模、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同时依靠广州地铁咨询公司、设计院、培训学院等子公司,为同行单位提供地铁项目档案管理经验知识输出,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锻炼了档案团队,提高了业务水平。

2.1.2知识传承。广州地铁项目档案团队配备档案、工程等专业人员,搭配相对合理;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均匀,基本实现业务的“传帮带”,老员工带新员工,师傅带徒弟。广州地铁档案管理团队传承企业“阳光文化”理念,提出“阳光地铁,智慧档案”的宣传语,激励档案团队用智慧的头脑,在阳光、公开的氛围中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2.1.3团队协作。个人的成长源于企业的平台,依赖于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协作,近年来,广州地铁项目档案团队不断开创新业务,高标准地完成了亚运6条线路专项验收工作,连续有7条线路获得广东省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金册奖”;同时,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共同编制档案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分类标准》,创新性地提出了地铁档案分类规则及编码体系,规范了行业标准,培养全国地铁行业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2.2广州地铁项目档案团队劣势分析。

2.2.1档案管理团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配备各专业人员,很多也是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员工,但是随着地铁工程新技术的发展,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对档案业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比如现在的Bim技术的运用,档案应如何实现归档,需要档案人员不断地去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新工具,才能应对新业务带来的挑战。

2.2.2档案专业人员不足,团队职称偏低。从统计分析中可看出,档案专业人员配置不足,不到10%,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人员比较多,这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参建单位人员,以技术为主,档案人员学历不高,往往忽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造成后期组卷、移交的不及时。另一方面,职称总体偏低,初级职称和无职称占60%以上,主要是参建单位档案人员,不是档案相关专业,又忙于工程管理,往往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忽视工程文件的收集,会对后期档案的整理质量产生影响。

2.2.3企业管理方面的人员欠缺。地铁项目档案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的,在档案管理团队中,也需要配置熟悉企业运作的业务人员,比如合同管理、法律管理、经营管理等专业人员,在档案的收集、归档、利用中植入企业经营的因素,档案在今后企业经营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企业管理人员更熟悉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对归档文件的形成更为了解,特别未来更多是电子文件归档,档案与企业的业务发展更紧密,如果档案团队中有这类人员的加入,对业务的发展及档案团队的管理必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4复合型人才需要进一步培养。在现有团队成员中,有些员工是单一的工程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但缺少档案专业知识,档案专业的人员又缺少信息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地铁档案来源广,收集工作量大,需要协调的部门、人员较多,除了专业技术能力外,对综合协调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地铁项目档案团队人员的知识结构,除了档案专业,还要学习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等知识,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要有一定企业管理知识,善于沟通和协调,善于带领和激励团队,善于正面激励和引导,充分发挥员工的特长和优点,并带领团队完成目标任务,这类人才目前在档案团队中比较稀缺,需要进一步培养。

2.2.5参建单位档案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参建单位档案人员主要存在流动、分散、素质参差不齐、易更换等特点,而且他们的档案意识也不均衡,有些单位,比如设计单位,档案工作比较规范,而且信息化程度比较高;而有些单位,基本的人员、设施、设备都没有配备,很容易因档案意识、档案认识的原因,造成档案的丢失、破损等,所以说档案人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参建单位档案人员很多不是档案专业,也需要加强培训和指导。

2.2.6男性较少。地铁项目档案的管理需要经常到工地一线检查、验收、指导,而且随着馆藏的增加,库房的安全检查、调卷、上架管理都需要男性同时承担,当前团队成员中,女性比例较高,在男女结构方面需要尽量平衡一些。

3几点思考

3.1多吸收档案专业人员,强化职称申报。

3.1.1多引进档案专业管理人才。针对档案专业人才偏少的情况,无论是地铁项目建设单位,还是参建单位都要多招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目前国内40多个城市都在建设地铁,急需地铁项目档案人才。结合地铁工程的特点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从团队的搭配和组合上来分析,地铁项目档案团队需要档案专业人才、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互相组合,才能做好地铁项目档案工作,所以非常需要档案专业人才和其他专业人才的组合搭配,以提升项目档案团队的整体合力和凝聚力。

3.1.2鼓励团队成员积极申报职称。地铁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一般都是属于企业单位,对职称非硬性要求,但是作为从事档案专业的人员,应该积极地去申报职称,作为对本身从事工作专业的一种认可与肯定。专业职称也是地铁项目档案团队成员业务水平提升的一个方面,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及时总结,,也是不断提升自我素质的一种方式,参与职称评审后,有了一定的职称,对团队成员的职业生涯拓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打造团队凝聚力,建立团队文化。

3.2.1建立地铁项目档案管理文化。广州地铁的管理理念是“文化引领,战略驱动”,运用到档案管理,尤为适用,地铁项目档案管理需要文化来引领,需要设定战略目标,以保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档案管理的文化内涵展现在档案业务中,体现在每个档案工作者的精神中。广州地铁的项目档案管理文化内涵应包含协同、服务、创新、传承,同时要贯彻“阳光地铁、智慧档案”的档案管理理念。

3.2.2建立员工对档案工作的认同感。团队的凝聚力需要员工的价值认同,需要员工对企业、对部门有归属感。档案工作也是这样,需要档案员工对本职工作认可、认同,才能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地工作。培养员工的认同感,需要档案团队确认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工作方向,对工作充满自豪感,而且通过工作平台能够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要员工明白档案工作的使命,为档案工作的使命而奋斗。

3.2.3建立地铁项目档案人员管理网络。建立每条地铁线路项目档案协作组,协作组成员由广州地铁和参建单位组成,协作组定期组织业务交流,调研学习,并组织合作共建,通过树典型,树标杆,以示鼓励,并号召向先进学习,培养项目档案业务人员团队,促进每条线路参建单位档案业务水平均衡发展,提高项目档案的质量。建立每l线路档案人员的微信群,定期在微信群推送最新的档案管理制度、标准等,也可随时解答参建单位档案人员提出的问题,特别是目前线路较远,不能及时到工地现场培训,通过微信可以及时解决问题,其他人员看到,也可以避免同类问题产生。

3.3加强培训力度,提升团队业务水平。

3.3.1加强业务培训。国家、省市档案局和高校有很多档案专业的培训班,可结合业务的需要和团队成员的业务特点,参加不同课程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针对参建单位的人员,定期举办培训,并颁布建设单位的上岗证,定期举办协作交流。目前广州地铁每周五固定为培训时间,举行培训,分土建、机电、系统、设计、拆迁等几十个专题和电子档案、声像档案专题,进行循环培训。

3.3.2轮岗培养。目前轮岗培养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不同岗位的员工定期轮岗,能使员工快速全面掌握业务,在不同的岗位得到锻炼,也培养员工换位思考能力、全局观能力和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对档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业务工作的开展和业务的提升。

3.3.3跟岗学习。跟岗学习,主要是对新员工的一种培训、培养方式。新员工要到各个业务相关部门进行跟岗学习,以全面了解公司业务;同时在对同行单位的培训中也是常用的一种方式,比如广州地铁对昆明地铁、石家庄地铁的档案业务培训,对方是派档案业务人员到广州地铁进行跟岗学习,包括日常管理和项目档案的检查、验收等,通过培训交流,也促使广州地铁项目档案团队快速成长。

3.3.4学习先进。定期组织档案部门人员“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管理经验、优秀做法和业务流程,以开拓思维,不断总结经验,提升业务水平。比如,可以去地铁建设规模较大的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学习项目档案管理;可以去大型企业如电力、石油、兵器档案馆等学习档案综合管理;也可以去各省市先进标杆单位去学习,多吸收不同单位的经验做法,提升团队档案业务管理水平。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教学

作者简介:郝杰(1986-),女,河北张家口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职员。(北京?10224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29-02

随着《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的出台,专业建设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抓手,而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国际上很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例如在迈阿密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LearningCommunities,FLCs)是一个由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项目团队,人数一般是8~12人。团队以促进教与学为目标,频繁地组织研讨活动,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参与者可以自行选择一个焦点课程或项目,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设计案例、尝试教学创新、评价实施效果;参与到两周一次或更加频繁的研讨中,并把项目成果在学校或者国内的交流会上展示,借助教学团队这一平台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国内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其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发展。教师完成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参加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团队的合作探究、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2.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课堂观摩、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可以为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提供契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规范顺畅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校级培育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开展了三级教学团队,即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系—学院—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教学团队组建。学校规定基层教学团队可以围绕单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践课程组建,也可以围绕专业系列课程,或学科性质相近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组建。原则上本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研究生学位课、其他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以及重要实践环节须以单一课程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人数方面,要求每个基层教学团队的人数不少于4人,不多于12人。在团队负责人选定方面,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授课。

(2)教学团队备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各院系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负责所属基层教学团队的认定工作,并向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新建设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名称、承担的课程、团队成员名单等),以实现规范管理。

(3)教学团队运行管理。在教学团队的日常管理方面,学校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制订团队工作制度,每个学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工作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制订与实施、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其他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

(4)教学团队网站建设。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学校还开发了教学团队网站,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院系教学团队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将团队研讨纪要、教学改革论文、课程教学材料等在团队网站上进行及时更新,为团队之间的交流创设平台。

(5)教学团队评价考核。学校要求各院系负责对每个教学团队的运行状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学校每年从备案的基层教学团队中评选校级培育教学团队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作为院系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每年对院系基层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2.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作为高校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有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或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篇3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是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进行区域科学教研模式的探索,是新型科学教研结构和协作方式的创新,是数字化学习型教研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模型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设计并提供的“数字化教研中心平台”,借鉴北师大专家“基于校园网的互动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搭建了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以下简称数字化团队)建设的模型。

数字化团队建设由三个过程组成,即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

1.研究是教师的需要

密云县地处北京远郊。由于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学校的规模逐渐变小,数量逐渐减少,很多学校的科学课由一位教师兼任。在规模较大的城镇学校,每位教师也要兼1-2个年级的科学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在学校内部很难有共同研究的机会和氛围,只能单打独斗。即便是原县级中心组成员,每学期仅有的4次活动,也无法满足教师经常性的研究需要。

研究的过程恰恰是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载体和抓手,数字化团队的应运而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在充分考虑县域内科学教师现状的基础上,团队首批成员吸纳了市县级骨干教师、县级中心组成员及具备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为方便交流和讨论,根据团队教师所在学校类别(城镇、平原、山区)和实际任课情况,我们将教师分为3-6共4个年级组(圈子)。每个年级组由6-7名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由市县级骨干分别担任各年级组的组长。每个组的成员结构比例大体一致,保障了各组教师的总体水平相当。

针对团队共同的研究课题和总体规划,组长负责起草本年级组的工作计划,与组员协商每人要完成的基本研究任务。科学教研员在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下,负责协调各组的具体研究过程。

结合项目需要和科学课自身特点,我们基于探究学习的方式,先后将团队研究的课题定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研究”。

2.学习是研究的必然

学习的过程是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的核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研究问题确定学习的方案和制度,包括学习的计划、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机制等,保证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项目启动初期,我们安排了较多的团队学习活动。由北师大的专家就数字化团队如何基于“数字化平台”开展研究、学习和交流活动做系列培训,为我们的团队能真正成为学习型团队提供理论支撑。与此同时,北师大专家还深入课堂,针对具体的课例做细致的引领性指导。

个人的学习主要包括针对研究问题,教师自主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上网搜索相关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就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等。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标志。正如同志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作为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过程性事件,必然将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始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逐渐成为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

3.数字化是研究的轨迹

研究是教师的需要,学习是研究的必然,而数字化则是研究和学习的轨迹。利用平台将研究活动数字化的过程是区别于以往的团队研究的显著特点。数字化课题方案、数字化研究过程、数字化学习内容与教学过程、基于平台的学习与交流……

正是源于研究过程的数字化,伴随着研究的推进,数字化平台上动态生成的圈子资源越来越丰富。与众多的资源库不同的是,圈子资源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位团队成员在奉献智慧的同时也能分享同伴的智慧。圈子资源不仅仅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课件,更包括这些优质资源的生成过程。圈子讨论、圈子博客、团队成员的个人空间等不同板块从不同侧面记录着团队的发展历程。

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每个过程都是结合团队成员的工作实际,根据研究需求与学习需求,将团队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团队工作与个人工作相结合,实现学习与工作共振,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目的。

二、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教研模式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集体教研、协作备课、教研员参与为抓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师区域内跨校的交流、分享、反思和传承等活动,有效促进密云科学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自我超越,为提升全县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思想,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反思教育教学得失,传承教学资源和团队文化。这既是研究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现仅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课例研究为例,简介上述模式的运作过程。

2011年春天,正值北京市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这次活动的研究主题刚好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实效性”,研究范围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结合市级活动具体要求,我们重新规划了数字化团队研究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力争团队教师全员参与,打破年级界限,共同经历研究的全过程,确保整个研究过程的数字化。

1.实践

教师已有教学实践经验是具体课例研究工作的基础,经一系列研讨活动生成的优化教学设计是否真的优质也需教学实践的检验。

在“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起始阶段,团队成员纷纷将自己以往上课积累的相关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平台该课下的“相关媒体素材”文件夹,作为共同研究的起点。

核心备课组教师充分借鉴团队成员提供的已有经验,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初始教学方案”文件夹下供团队成员讨论。

2.交流

针对本课的初始教学方案,团队教师结合有关概念形成的理论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学习,就该方案的目标设计、材料准备、实验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评价设计、是否可操作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讨和交流。

由于团队成员分属不同学校,且距离较远,除唯一的一次现场交流外,其余都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圈子讨论”板块进行。由于团队内教师各有所长,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间思想碰撞和交锋的过程,更是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

结合大家的意见,核心备课组教师先后将教学方案改写达10次之多。先后有多人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反馈意见供团队成员继续讨论。

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交流(线上异步)过程,由专人形成比较公认的教学方案,上传至“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供大家分享。

3.分享

对于“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中的资源(ppt、教学设计方案、前测数据等),每位教师都可以在个人空间的课程板块进行再设计。主要是结合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对优化方案做个性化处理,并实际应用于教学(实践)。

4.反思

每位参与试讲的教师上课后,都要在圈子博客内撰写反思,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得与失,使研讨活动得以深入进行。

直接借鉴优化教学方案上课的教师则要将自己个性化部分的得与失与大家共享。

最终承担评优课任务的教师则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本课的研究构成做更深入的反思,其撰写的《在前概念和科学概念间铺路搭桥——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为例》一文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3期发表。

对于每位教师来说,自己和同伴的反思既可以迁移到其他课的教学,也可以以后再上本课(实践)时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5.传承

在实践、分享、交流、反思等几个环节,都能在数字化平台上的相关板块留下印迹。数字化资源的有序保存、系统呈现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一节课从雏形到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也记录了教师个人和团队不断超越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后来者而言,通过数字化而传承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将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再走弯路,从而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针对“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研究,我们只组织过一次较多人参加的现场常规活动,其余大量活动都依托于数字化平台和县教委视频广播系统进行,教师足不出户(校),即可全程经历选课,初步教学方案的确定,试讲,试讲时发现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课后的再反思、再实践等不断打磨的过程。这在没有进行数字化团队建设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三、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成效

数字化团队项目自启动以来,历经全面开花式的资源建设、重点课的打造、常规教研与数字化教研的整合、一节课的持续深化研究等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成效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和锻炼骨干教师无疑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研的工作,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一般是“面对面+电话+邮件”的方式,总体效率相对较低。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在扁平化的管理机制下,每位教师都有了充分的话语权,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2.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创设了团结和谐的研究氛围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篇4

教学能力大赛方案

 

一、比赛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引导学校和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引导我省中职学校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持续提升学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引导各中职学校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

二、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落实课程思政有关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促进1+X证书制度试点,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能力;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比赛时间

(一)报名截止时间:5月10日。

(二)上传作品时间:6月28日-7月5日。

(三)网络初评时间:7月8日-11日。

(四)现场决赛时间:7月22日-25日。

四、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2—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教学设计。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4.教学应变。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资源提供等,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推动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

五、比赛分组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专业技能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3.专业技能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六、参赛作品及材料

(一)参赛作品文档材料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以pDF格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

1.参赛教案

教学团队根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设计合理、重点突出、规范完整、详略得当,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应当侧重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处理、教学活动及安排。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超过4学时。每件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2.教学实施报告

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习效果、反思改进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突出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可用图表加以佐证。中文字符在5000字以内,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一般不超过12张。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团队提交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有关要求修订完善。参赛内容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只需提交实际开设该课程的其中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课程标准

教学团队提交参赛作品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要求,科学、规范制定,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实施与保障、授课进程与安排等。多个授课班级只需提交其中一份附有某一班级授课计划表的课程标准;跨校组建的教学团队,只需提交团队中某一成员所在学校的课程标准。

(二)参赛作品视频材料

教学团队成员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含实训、实习),录制3—4段课堂实录视频,原则上每位团队成员不少于1段,应在实际教学(含顶岗实习)场所拍摄,参与教学的应是授课班级的全体学生(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等情况设计实施分班教学的需有专门说明)。课堂实录视频每段时长8—15分钟,总时长控制在35—40分钟;每段视频可自行选择教学场景,应分别完整、清晰地呈现参赛作品中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质鲜明、反映团队成员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二组、高职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的视频中须包含不少于2段反映团队成员关键技术技能教学操作与示范的教学实况。

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不得使用摇臂、无人机、虚拟演播系统、临时拼接大型LeD显示屏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片面追求拍摄效果、费用昂贵的录制手段),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不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采用mp4格式封装,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每段视频文件以“教案序号+教学活动名称”分别命名。

视频录制软件不限,采用H.264/aVC(mpeG-4part10)编码格式压缩;动态码流的码率不低于1024Kbps,不超过1280Kbps;分辨率设定为720×576(标清4:3拍摄)或1280×720(高清16:9拍摄);采用逐行扫描(帧率25帧/秒)。音频采用aaC(mpeG4part3)格式压缩;采样率48KHz;码流128Kbps(恒定)。

七、现场决赛程序

(一)赛前准备

1.入围决赛的教学团队赛前一天报到并熟悉赛场,抽签决定场次。

2.决赛当天,教学团队按抽签顺序进入备赛室,在参赛作品范围内随机抽定两份不同教案,自选其中部分内容进行准备。

3.教学团队在备赛室可利用自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准备(现场提供网络服务),限时30分钟。

(二)内容介绍与教学展示

1.教学团队按时进入比赛室,首先简要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然后由两名参赛教师分别针对所抽定的两份不同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

2.介绍教学实施报告时间不超过6分钟,两段无学生教学展示合计时间12—16分钟。期间另外安排换场准备,用时不超过5分钟。

(三)答辩

1.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教学实施报告介绍和无学生教学展示,集体讨论提出3个问题(包括参赛作品所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评委讨论时教学团队回避。

2.教学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可以展示佐证资料),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八、比赛办法

经资格审核通过的参赛作品进入评审环节。各赛项均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现场决赛的方式进行。网络初评时,对参赛作品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入围现场决赛的作品。

九、其他

1.每个教学团队限报1件参赛作品,团队负责人不得同时主持2件以上作品。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

2.参赛团队由2~4人构成,成员须为中职学校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的在职教师(在职教师包括职业院校在职在编教师、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并连续全职在参赛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在聘教师),参赛成员可以跨校组队。每个教学团队可吸收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获得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教学团队全部成员不能报名参赛;获得二等奖的教学团队需要调整成员方能报名参赛(原4人团队至少调整两名成员;原3人团队至少调整一名成员,并可以再新增一名成员;原2人团队可以保留两名成员,但至少新增一名成员)。

3.除公共基础课程组外,每个教学团队可有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

4.教学团队成员所在学校均须在近2年内实际开设参赛作品教学内容所属的专业(须依规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和课程,成员须实际承担有关教学任务。以虚假内容(身份)参赛的,一经核实,取消参赛资格,并追究责任。

5.参赛作品应为原创,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其责任由教学团队承担。除教学团队事前特别声明外,比赛执委会拥有对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共享的权利。

6.本届教学能力大赛报名采用网上报名办法,各参赛学校应指定专人扫描如下二维码填写电子版报名信息,参赛报名时间:4月26日—5月10日。

7.比赛采取匿名方式进行,除《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之外,所有参赛作品材料及其文件名(属性)、现场展示和答辩时使用的所有材料和画面等,均不得出现市、学校和参赛团队的任何信息。决赛时禁止参赛教师进行学校和个人情况介绍。故意透露相关信息的,取消参赛资格。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篇5

摘要:教学团队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革新和活动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总结了系统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基于系统工程思想,学以致用,以课程内容带动团队建设,以团队建设成果印证课程理论。实践证明,系统工程思维在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助推和质量控制作用,可以帮助教学团队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系统工程;教学团队;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23-0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作为我国系统工程发展不可或缺的奠基人,曾经指出:系统工程是一门组织管理的技术,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自从系统工程学科产生以来,在许多工程及管理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将系统工程基本工作过程与教学团队建设结合起来,讨论如何将系统工程运用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来,并总结出在此过程中的应用经验,形成自己的思考。

一、系统工程

(一)基本含义

系统工程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论、方法与技术的总称,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基于系统工程学科特点,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应用在传统的工程控制领域,还在包括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等非结构化科学领域中有着同样广泛的用。

(二)系统工程思维与教学团队建设

系统工程强调工作程序及思路的整体性,强调对组成系统的元素进行适当的配置,以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系统工程承认“人”和“信息”在系统整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综合了系统分析、系统建模仿真、系统评价等关键技术方法,从系统整体层面出发认识问题,确定目标,寻找完成目标的最优计划、最优组织、最优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优方案,使系统发挥出整体最优功能。

教学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特定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以人为本、系统性强、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可以应用的对象。

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授课的质量是人才培养这个最终目标是否能够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团队作为一种高效的工作组织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来。所谓团队,是指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目的而设立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据此定义可知,教学团队就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由一些担任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所组成的群体。该群体中的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手段、擅长领域或承担教学任务方面各有侧重,但最终目标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构建有效的教学合作机制,最终实现教学效果长期、有效地提升。

二、基于系统工程思维的教学团队建设方法

教学团队建设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资源,安排教学培训,总结教学经验,修正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与教师双重培养的目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遵循团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团队诞生之初到最后团队稳定、有效地发挥作用,其中包含规划设计阶段、分析研究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更新改进阶段,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问题。

(一)规划设计阶段

该阶段为设立目标的阶段,要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进行调研,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目标包括教学团队组建的周期、规模、教学目标等纲领性规则。

(二)分析研究阶段

该阶段为根据目标安排实施计划的阶段,主要包括具体人员和课程的安排、教学大纲的研究制定、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另外,包含教学研讨的频率、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准、教学活动开展的一般要求等制度性规则的建立。

(三)教学实施阶段

该阶段为具体教学工作进行阶段。教学团队成员应根据第一、第二阶段所设立的纲领性、制度性规则有条不紊给予执行,注意在实施过程中收集信息、积极研讨,为第四阶段提供支持。

(四)更新改进阶段

该阶段为一个周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下一个教学周期开始之前的教学总结阶段。教学团队成员对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交流,分析需要修正或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三、应用实例

基于以上教学团队的建设方法,本文以系统工程教学团队建设为例,简述整个过程。

(一)规划设计阶段

上海海洋大学工业系共设两个专业――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共有教师14人。其中,物流工程专业于第四学期开设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专业于第五学期开设系统工程,并且都为专业核心课。基于系统工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经申请,学校批准开展系统工程重点课程建设,第一阶段课程的建设周期为两年。

(二)分析研究阶段

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根据系统工程课程特点和学科相关性,学校组建了以系统工程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团队共有5名教师,分别担任《管理学概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主要课程。这些教师专业背景互补,职称和工作年限分布合理,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梯队。确定教师团队后,开始讨论确定相关课程的授课范围,以确保内容上的承继性;修正课程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确定了教材和教参的书目;制定详细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课程考核机制;详细安排了教学资源的组织任务、教学课件的完善任务、教学案例的收集任务及教师个人的培训要求等。

(三)教学实施阶段

在教学实施阶段,本团队以系统工程课程为抓手,开展教学过程实践和教学成果的检查。在授课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安排组织教学,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以确保教学成果,定期开展教学团队内部讨论会议。教学团队中的教师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次参加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活动和教学科研研讨会,使系统工程教学团队无论是从授课还是学生满意度上都获得好评。

(四)更新改进阶段

截至目前,本年度的物流工程专业系统工程课程已完成授课任务,工业工程专业中该课程的讲授仍在继续。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实验实践课程的设置。基于课时量和课程内容,目前课程中实验课设置较少,而系统动力学等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案例的训练可加强学生的理解,因此在课程修正时要着重考虑实验实践课程的恰当安排。

2.教学案例的总结与案例库的建立。系统工程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涉及许多案例,通过本次课程建设与授课实践,今后我们将重点打造课程案例库,利用案例讲解和分析,将知识更清晰、明确地传授给学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前期支持类课程的督促与学习效果检查。系统工程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前期支持课程的影响,如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因此,前期支持类课程的授课与学习效果也将纳入考查范围,以保证学习效果。

四、结语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创新、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目前高等院校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个层次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的教学团队中,将会达成有效教师合作、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满足教学要求、学生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共同目标。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注重团建的全过程控制,能够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的有效完成,确保整个教学团队保持可持续、可发展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m].第四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黄顺基,钱学森.社会工程思想和方法及其重要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04):98-104.

[3]刘闯,邱秀伟,张亚卿.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0,(10):34-35.

[4]江新,张巍,李琦.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华章,2013,(27):213,246.

[5]刘凤春,陈希有,王林,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1):5-8.

[6]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收稿日期:2016-11-24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篇6

1、基于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第一次从政策层面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概念。

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根据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工委的有关要求,我院积极探索,去年底开始组建辅导员专业团队和工作室。

2、基于我校面临形势的需要

2015年为我校的教学改革年,在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变革意义的修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一体多翼,多翼部分的大量工作需要在第二课堂实现,主要由学生工作系统来完成。学生工作系统由过去的安全稳定的维护部门、安全稳定的消防员、一个保姆团队,要上升为人才培养部门的组成部分。对这支队伍的整体业务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要求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学校对于学生管理系统和辅导员提出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二、专业团队、工作室定位、开展工作的途径和开展工作的方法

1、专业团队、工作室的定位及开展工作的途径

辅导员专业团队侧重理论性的研究和探讨,需要用专业化来探索。探索是具有方向性、指向性的。主要研究和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最前沿的、具有潮流性的理论和新动向以及实现工作的基本途径,为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成员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优质培训,搭建良好的研究、学习和交流平台,拓展其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使其理论水平得到提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辅导员工作室是基于理论探索基础之上,面向全校学生,面向基层,开展学生工作的组织(或叫教师社团),它全方位为他们提供心贴心、一对一跟踪式的咨询、解惑、指导、帮助、培训、生活导航等全面服务;同时,也为朋辈辅导员、教师,为学生社团和学生干部提供各种培训和服务,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搭建平台。

2、工作室开展工作的方法

一是工作室要基于团队的理论,把团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工作的理念,把工作的理念落实到工作方法和途径当中,谋求工作的平台;二是工作室内部要结合工作室的定位和目标,不断地拓展工作室开展工作的内容、范围、途径和阵地。我们工作室开展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团队的吸引力为学生在黑暗的夜空中点一盏最亮的灯,把所有需求者吸引到工作室来。

三、我校辅导员专业团队和工作室建设的基本情况

1、制定了工作方案

每个工作室制定有详实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室的名称、简介、工作室定位、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工作计划、专业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咨询和服务等)和成员培养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

目前,17个工作室均建立了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受众群体不断增加。如:西京驿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平台已有关注用户3300余人,仅2014年10月30日晚,工作室组织的一次达人秀决赛,微信公众平台单日浏览量近20000人次。

2、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

(1)学院先后制定了《西京学院辅导员专业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和《西京学院关于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制度,从而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完善考核激励制度

学校鼓励辅导员个人或团体自愿申请组建辅导员工作室,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优秀(特色)辅导员工作室”评选活动,获奖工作室成员在政策允许的条件范围内参加辅导员职业能力级别评定时予以倾斜,被评为优秀(特色)辅导员工作室的成员,在岗位评聘、职称评审时,优先予以考虑。

(3)保障运行经费

学校保障辅导员专业团队必要的运行经费,其经费从辅导员年度专项培训经费中支出;辅导员工作室运行经费学校允许社区(书院)从本单位年度发展基金中支出;社区(书院)要为辅导员工作室成员提供充足的工作时间保障、经费保障和良好工作条件,并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3、构架了辅导员专业团队和工作室运行系统

目前,学校在校级层面组建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大学生党团和班级建设团队;大学生学业指导团队;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团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团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团队;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团队等8个辅导员专业团队。而8个辅导员专业团队又下设17个辅导员工作室。

四、团队和工作室的主要特点

1、团队协同精神凸显

辅导员原来只负责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在团队、工作室要面向整个社区(书院),甚至要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变人自为战、班自为战为团队协同作战。

2、团队成员专业多样化

团队或工作室成员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结构的合理搭配,促进了专业团队梯队建设,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团队架构。

3、整合资源,优化队伍

在遇到问题和进行危机处理时,团队工作模式为辅导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后援支持和专业后援支持。后援支持还能使团队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力量进一步整合,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工作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辅导员职业倦怠中的无价值感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五、辅导员专业团队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目标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篇7

关键字:团队学习;软件工程;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24-02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oaD是软件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众多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考研必考科目。正如《软件工程百科全书》中所言:“编程并不是软件开发问题的主要根源。需求分析与设计问题更为普遍并且更值得解决。因此面向对象开发技术的焦点不应该只对准编程阶段,而应更全面地对准软件工程的其他阶段。面向对象方法真正远大的目标是它适应于解决分析与设计期间的复杂性并实现分析与设计的复用。”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在面向对象教学中应该注重软件的复杂性及复用性。而注重软件的复杂性和复用性必然要关注大型软件。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以前的单靠个人英雄主义完成软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大型软件的开发实现必然涉及大量的人员。即使是同样的系统分析设计阶段,也需要同时配备好多人员,进行团队合作开发。另一方面,随着招收规模的扩大,软件学院的学生数目众多,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往往是大班授课。一个教师指导近百人。这样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另一方面由于该门课程软件的复杂性要求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感觉很难把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精髓所在。此外,现在软件开发已经从过去个人英雄主义阶段转变为团队协作阶段,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成为教学工作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环节。团队协作必然涉及团队学习环节[1-3]。

一、团队学习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团队学习”是指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两人或两人以上学生参与的群体性学习活动。国外的团队学习最早由彼得・圣吉于20世纪90年代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之后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国外理论界在团队学习内涵界定及团队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团队学习的理论描述存在三种不同的取向:行为取向、信息加工取向、结果取向。基于学习过程建立的较有影响力的学习模式主要有:团队学习模式、团队学习发展过程模式、学习循环模式及团队扩展学习等模式。企业把团队学习运用于管理中,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商学院和经济管理类学院很好地将团队学习理论融入课程教学中,开发了各种教学模式[4-6]。

国内的团队学习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团队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及团队学习力研究,当然也有不少人把团队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教授刘玉创建的Dian团队开创了团队学习模式的新形式。以Dian团队为依托的“基于项目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班”(简称种子班)已成为全国首批3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王新法也提出了基于项目的网络团队学习过程模型。赵国安把团队学习具体应用于嵌入式课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7-9]。

二、团队学习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采用循序渐进的团队学习方式教学。教学中融入多种方法: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团队研讨、角色互换(通过让学生制作微课程体验教师角色,以教促学)等;课程群的协同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多元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学习团队、片段学习阶段(案例教学)、联合学习阶段(项目研讨)、协同学习阶段(项目实践)、交流评价考核。

(一)构建学习团队

我们对学生团队进行分组。为了杜绝好学生抱团、差生混学分的现象,我们强制按学号进行组队。根据学习任务的多少安排团队人数。一般人数控制在4―9人之间。人数太多则组内管理难道加大;人数太少,则可能导致无法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片段学习(案例教学)

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有多年的办学历史,大四学生每年都要进行毕业设计环节。在这个环节,每年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这些毕业设计内容一般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工作量比较适合学习阶段的学生。把这些优秀毕业设计整理成教学案例,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

(三)联合学习

目前网络上有大量的开源软件,指定某些知名开源软件的一部分让学生课后进行团队研讨。

(四)协同学习

同时要求每个团队完成一个软件的分析与设计工作,该环节由学生自由选题,但必须得到任课教师的认可方可开始分析设计等工作。如果学生选不出题目,则由任课教师指定。

(五)交流评价考核

课程考核具有导向性,决定着学生将精力投入到何方。新的考核方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分析、团队协作和创新等能力为切入点,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考核时应分成团队成绩和个人自评及他人互评等环节。

鉴于每个学期学院开设了多门课程,如果每门课程都采用该方式进行教学,势必会大大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笔者在研究大量的文献后,提出课程群融合到教学中的思路。

湖南大学章兢等提出高水平教学团队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基于课程或课程群进行建设,一些课程因其基础性和规模,可单独建设教学团队,而另一些课程由于其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可整合成课程群进行一揽子建设。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与数据库、软件测试有内在比较强烈的逻辑关系,可以考虑放在同一个学期,作为一个课程群。章兢还指出,无论是以单一理论基础课、单一实验基础课,还是以专业理论课程群、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大体上包括1名首席责任教授、2―3名责任教授、3―4名主讲教师和10名之内梯队培养教师。其中,首席责任教授对课程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面负责,并对提高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质量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责任教授全面负责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主讲教师、梯队培养教师协助首席责任教授或责任教授工作[10]。

如果软件类每门课程都采用团队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法,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课业负担。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可以建立课程群,同一课程群,学生只需要完成一个项目,课程组教师协同教学。

三、团队学习理论应用的优缺点

团队学习理论融合到教学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特别是在学生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更加突出。

第一,学生组成团队,以项目案例分析、项目研讨、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共同学习,能促进其互助成长,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第二,团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更快掌握显性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诸如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隐性技能。

第三,以学生项目研讨、项目实践为基础整理出来的项目资料更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以此为案例,可促进改善教学。

第四,优秀项目源代码的研讨式教学,可解决学生项目经验不足的问题,符合从模仿到超越的学习规律,提高学生软件开发的能力及质量。

第五,基于课程群的协作式教学,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可促进软件学院教研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当然,没有完美的事物,该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对教师要求非常高:(1)布置的作业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学生可以从学长那里直接获取作业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加重了教师选题及批阅作业等方面的工作量。(2)项目研讨过程中,教师需要整理出学生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统一讲解,其实要求教师参与到学生研讨环节,教师工作可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工作量大大增加。(3)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务必达到一定阶段才能回答学生的问题。(4)课程群任课教师之间如何沟通协作问题。这些都是后续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萍,涂清云等.基于同伴教学法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研

究――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9).

[2]姜芳,翁维红等.略谈大学生学习模式变革――以华中

科技大学联创团队学习模式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

教育,2009,(3中).

[3]王培才.任务驱动团队学习模式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

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4]李雷鸣,王军会,车诚.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团队学习的实

践总结与思考[J].商业会计,2011,(10).

[5]王新法,牛有田等.基于项目的网络团队学习过程模型

[J].中国电化教育,2011,(3).

[6]周元成.团队学习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1下

旬刊).

[7]赵国安,郁斌.以学生团队学习和课题开发模式改革嵌

入式课程[J].现代教育技术,2009,(6).

[8]白胜.会计专业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不足问题探讨[J].财

务通讯,2010,(5中).

[9]王雁飞,杨怡.团队学习的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J].心理科学进展,2012,(7).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篇8

2012年教体局团委工作重点:以团中央实施“生命力工程”为契机,规范组织建设,探索形成全局规范化的中学生团校团前教材和规章制度;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在校园生活中繁荣社团建设,以评选“十佳(优秀)社团”为契机促进社团建设深入开展;开展“青少年修身文明行活动”,结合“十佳(优秀)中学生”、五四表彰等评优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

一、规范组织建设,发挥仪式教育、阵地建设的思想育人作用

(一)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实施团中央“生命力工程”为契机,抓好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发展程序,加大团员发展力度,团员比列达到初一20%、初二40%、初三60%以上。选取典型学校开展团课、纳新大会等组织发展观摩会,加强培训,规范建设。

(二)做好中学生团校工作。发挥中学生团校的思想育人作用,保障中学生团校团前教育全员化。要争取党支部委员、有关学科教师的帮助支持,以教工团支部为骨干力量,发挥团委委员作用,健全师资队伍。认真制定好团校教学计划,每年至少举办三期培训班,其中中级班不少于一期。以团章、团的历史、团代会精神等内容为团前教育教材,以党史、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等为团后教育主要内容。完善团校考核制度。探索形成全局规范化的团校团前教育教材和规章制度。

(三)加强团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以会代训、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加强团队干部队伍管理,提高工作能力,提升思想意识。建设团队网络体系,搭建团队干部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深化仪式教育、阵地建设的思想育人作用。

深入开展四个仪式教育。丰富升国旗仪式的教育内涵,充分利用好新年宣誓仪式、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重温入团誓词)、“14岁迈进青春门宣誓仪式”等仪式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上进心。

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活动室等团队阵地,开展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团队网络体系,探索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工作方法指导的新途径。

继续做好中学生军校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搞好初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局属各小学继续开展好少年军警校工作,研究新形势,再上新台阶。

二、繁荣社团建设,加强团员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在各项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大学生社团的参与力度,从文学、讲演、文体艺术、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举行局属学校社团建设经验交流展示活动,开展“十佳(优秀)社团评选活动,促进学校团委重视社团建设在繁荣校园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形成全区社团建设管理指导意见。

(二)以“春来早,文明我先行”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青少年修身文明行”活动,在团员学生中加强文明养成教育。通过“寻找身边的榜样”,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以榜样的作用促进学生成长。

与此同时,加强青年教工修身行动。与教体局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互相配合,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鼓励引导青年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风尚,引领青年教工的师德师风建设,

(三)贯彻落实省、市少工委要求,掀起争做“四个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高潮,并以此为契机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结合本年度的市十佳(优秀)中学生、五四表彰等评优活动,激励青少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全面发展。

三、做好少先队和教工团支部的指导工作,开展好各项志愿者服务工作

(一)坚持全团带队原则,大力加强少先队建设。以“推优入团”为抓手,搞好团队衔接。深入开展“雏鹰争章”、“手拉手”等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职能。

(二)做好教工团员“推优入党”工作。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党支部的支持,加大党课学习力度,做好“推优”工作,为党组织及时吸纳更多的优秀青年,切实发挥团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三)发挥青年教师和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在“箐箐义教,青春”及其他各类爱心志愿者服务、社会志愿服务中通过良好形象,高尚品德,优质服务展现教育青少年良好精神面貌。各校在开展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应注意品牌创建。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篇9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建设

一、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

教师主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的日常教学内容,用学生习惯的话语形式来表达观点。教师既依托教材适度展开,也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针对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时做出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融入思政元素时,教师应尽量做到“短”“新”“近”。“短”即内容短。教师在课堂上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只需几句话或几张ppt,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强化他们的担当意识。“新”即材料新。教师互相协作、精心备课,选取的材料生动有趣、时代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即事例近。在选取事例的时候,尽量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凡人善举和感人故事,学习好人、争当好人,把善举融入日常生活。

二、“大学英语B”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我团队于2020年申报了“大学英语B”课程思政教改课题,并于2021年顺利结题。在“大学英语B”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我团队重点进行了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

(一)师资建设

1.学习研讨为了提高“大学英语B”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我团队首先采取措施设法提高团队教师的思政修养。教师的思政修养包括道德修养、政治素养和执教素养。我团队将教研活动和党政学习相结合,支部书记和积极分子经常在教研活动中分享时政热点,提高教师们的党政素养。教师们互相交流教学心得并提出困惑,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2.思政培训为了提升团队教师的思政教学和研究能力,我团队邀请第一批申报校课程思政教改课题并已结题的教师为团队成员传授经验,答疑解惑。团队教师利用暑假参加全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论坛,加入“外研社·U讲堂”社区,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聆听杨鲁新、许家金、盛湘君等专家有关高校外语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通过以上学习活动,团队教师将所学经验运用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就具体的案例、课程设计进行深入交流、研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优化课程思政教学。3.教学比赛为了再造教师执教新能力、建设经贸好课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于2021年1—7月举办了“课程思政金课堂”大赛系列活动,我团队教师积极参赛并取得了多个奖项。在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中,团队教师积累了大量优秀案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获奖教师在团队中切实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践行育人初心使命,深化“三教”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二)课程建设

1.目标打造目标打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最难的环节,蕴含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模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外语教学重知识技能轻价值培育,把知识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近年来,外语教学开始重视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后,教师意识到价值培育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是引领环节;意识到“立德树人”是整个外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把立德树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融入语言教学实践,是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首要任务。以往编写教案时,教师更注重知识或技能的传授,授课重点一般是讲授词汇、提高阅读技巧、提升写作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技能、价值。教师需对三维目标进行梳理,并结合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这是课程思政案例建设的基础。目标打造使教师的思路更加清晰,教学观念更加明确,同时使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化。在打造目标时,我团队特别注意“课程思政不仅要重视普世性人文价值,还要打造特色性学科目标”。“大学英语”是一门通识性课程,普世性人文价值是外语教学的基础,爱国、敬业、守法、友爱等价值取向是培养完整人的一部分。同时,特色学科目标也是设计目标时需要考虑的一环。比如,在为智能工程学院的学生授课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融入科学探索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精神等。2.元素挖掘首先,思政育人元素要多元化。课程思政涉及的元素很多,例如工匠精神、爱国情怀、传统价值、文化自信、科学探索等,要注意多元化配置思政元素。其次,要注意思政元素的系统化打造,加工思政元素的过程更为重要。加工过程也是教师将思政元素案例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课前如何导入,课上如何活动,如何进行师生互动,如何让学生辨析和理解问题,如何在课后进行补充式、拓展式、检测式活动等。最后,还需注重时效性。大学生对于时政要闻和社会热点非常关注。利用这些社会热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进行价值引领,这就是思政元素的时效性。例如2020年春,教师在线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抗疫、防疫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抒发自己在疫情中的感受。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家国凝聚力。2021年,书记提出要努力塑造“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教师也抓住这一热点进行了相关活动设计。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谁能代表你心中的中国形象”,并列举了熊猫、花木兰、孔子、李子柒等,学生可以就这些形象进行评述,也可以提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同时,让学生组队用自己的创新方式去介绍、推广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精神。3.资源整合“大学英语B”课程于2019年12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至今已开设了5个学期。目前,我团队教师正在重新录制教学视频,将备课中整理的思政教学案例引入其中,与在线学习的学生共同分享。同时,我团队还引进了外教社“词达人”词汇学习平台,便于学生利用该平台拓展思政主题词汇,并且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主题词汇测试。4.评价探索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该纲要提出了教师、教学、学生、课程和社会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和153个观测点。我团队使用了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互评等方式来检测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但是目前的思政教学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结语

大学生团队建设方案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问题团队成员

课题:本论文得到吉首大学创新性学习项目“基于沟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研究”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现象在我国高校已不少见,但其成功率低的问题却时时显现。团队没有进行有效沟通是导致创业失败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了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团队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对创业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结构、团队的组织结构、创业模式等多角度去全面了解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1.团队成员能力缺乏

作为团队成员,大学生的本身素养和特质、能力对团队的影响颇为重要。而大学生团队的成员都是在校或者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团队成员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与社会接触少,对市场缺乏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相对简单,知识拓展性较差。大学生往往只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对创业必需的其他知识如团队管理知之甚少,各方面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团队的持久经营。

2.团队成员组织松散

大学生创业团队大多数由一些关系很好的伙伴组成,团队中没有绝对领导者,成员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进行定位和分工,成员职责不清。这种团队结构松散,缺乏核心,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低下,成员容易发生冲突。

3.团队创业模式单一

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起步比较晚,创业环境不成熟,思想及阅历不够,造成对创业及团队精神的认识肤浅。创业团队虽然有别于学校常见的社团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组织构架,不够完善和规范。

二、沟通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的价值分析

沟通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沟通是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团队凝聚力的必需条件,对团队潜能的发挥起主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具有凝聚力且高效的团队,必然需要成员之间良好沟通,广泛运用沟通的技巧,提高沟通的效率,营造一种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注、支持交流、降低防卫的气氛。只有采取灵活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2.沟通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团队绩效的重要方式

从创业团队目标实现的过程来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创业团队管理的中心,离开沟通,创业团队的绩效就不可能实现。在与创业团队成员沟通后,了解成员的想法和需求,激励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创业团队的士气,以强化创业团队整体的绩效目标。

3.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的重要渠道

沟通对团队创造力的激l和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沟通为团队创造力所需的知识提供基础。沟通可以使成员之间、成员与创业团队之间建立信赖关系,相互之间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从而有效地进行团队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整合,提高成员的创造力。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发展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1.团队成员的个性差异导致沟通问题

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性格差异、不同见解,导致在沟通交流方面有矛盾和冲突。团队成员来源广泛,大部分是来自各个学院的优秀学生,加入创业团队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志趣相投的同学或者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彼此熟识的团队成员在短期内能够保持一定的凝聚力。但是性格都较强或者都较弱,会让团队在沟通时成为“争吵”的平台,总是不能沟通好,以至于团队不能很好发展下去。

2.利润分配方案设计的偏差导致沟通问题

团队在创立初期无明确的利润分配方案,后期因利润分配在沟通上产生矛盾。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明确提出以后企业发展成功后具体的利润分配激励方案,而等到项目做大,企业规模扩大,利润额增长的时候,团队成员就会因为利润的分配发生争执,因为奖金产生矛盾。调查显示,90%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因利润分配不当走向了关门倒闭的道路。这些倒闭的企业不是没有挣到钱,相反是挣到了钱,因为利润分配产生分歧。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的利润,再加上沟通时情绪不稳定,导致不能沟通协商好,最终分道扬镳。

3.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沟通问题

创业团队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引发沟通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当发生重大事故时,没有合理完善的管理沟通制度,可能会互相推卸责任。团队内部尽管有管理层和基层之分,但是成员之间互相熟悉,沟通不当时,接受任务的一方觉得任务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就不会认真地去完成。有时候任务通过某个沟通渠道下达了,对方却没有及时接受或者看到消息,导致任务执行不力等各种问题。

四、改善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局面的方法

基于以上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问题的原因,提出以下三个改善沟通局面的方法。

1.要注重团队成员个性,丰富沟通的方式技巧

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通过对团队成员的调查了解,将个性和能力合适的成员分配到一个领域或者工作中,成员个性能力互补,这样可以增加组织的活力和柔性。因此,团队成员的性格类型应该强、弱、柔互补,这样可以减少矛盾。

2.要优化利润分配方案,创设沟通的利益条件

优化利润分配方案,建立合理而有挑战性的薪酬考核体系。在具备竞争力的前提下,按贡献大小、能力和绩效成绩等综合因素予以合理分配。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可以建立一套对大家来说可以接受的薪酬体系,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要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指定一些沟通的媒介

整合沟通渠道、沟通手段,逐步制定和完善管理沟通的各项政策制度。因此,需要分析大学生团队建设中各个阶段的沟通手段、渠道,以及团队成员对相关渠道、手段的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手段。团队管理者为实现团队的有效沟通,需统一各个阶段的沟通工具,使团队成员快速掌握沟通内容。如采用QQ、微信等沟通交流工具作为团队内部非正式沟通的工具,统一采用e-mail满足正式沟通信息传输的快速性要求等。在下达任务时,可提前通知时间和沟通渠道,以便接受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去执行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富民,孙立莎: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管理,2015(27).

[2]王红军.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黄莉,彭旭超.浅析大学生团队的有效沟通[J].重庆与世界,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