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5:43

语文教学的目的篇1

1语文教学效率的现状

在层出不穷的新理念、新理论体系中,语文教师常常不知所从,迷失了自己。有时去听语文课,听得是云里雾里,课堂上教师、学生忙的不亦乐乎,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动”的频率可谓是“高效”,课堂中,学生学的知识、通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看不出来,学生“上课非常快乐,下课确实没有什么可乐”,这样的课堂偏离了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其原因都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娱乐性强,有效性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无从谈起。

2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2.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明确目标,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其作用于语文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明确目标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因素。因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如理科容易确定。例如:数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物理的“浮力”、化学的“置换反应”使人一目了然,教学目的不言而喻,语文就不同了。例如:《岳阳楼记》,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还是讲清讲透其所含意义和写作特点?这也是要经斟酌才能搞清的。只有搞清了教学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反之难免驴唇不对马嘴,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走上少、慢、差、废的老路。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的完成一堂课,才能让学生的思路清晰而不再是茫茫然的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2.2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过程和方法都决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也都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依据不同的文体和作者的风格,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记叙文讲求以情感人,那么老师就应该设法创立“情”的教学氛围,真正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围绕一个“情”字而展开,凡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心灵的震颤和美的陶冶的过程和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肯定的。如在讲述《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带到“情”的境界里去,利用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父爱,让学生一开始就走进“情”的世界,一步步地感染学生。议论文讲求以理服人,教师就应该设法设立“思辨”的教学氛围,若采用和记叙文同样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就有点东施效颦了。同理,对于说明文和诗歌的教学也都有其各自的内在规律可循。因此,我们都应围绕语文教学目标,依其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的途径

笔者认为在提倡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操作、便于量化检查的,又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制定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便于操作、便于量化检查的,又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

3.1明确目标,这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应该明确教什么和不该教什么的问题,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这是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课标是一个标杆,而教材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之上,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来的。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目标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3.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达到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还必须依靠学生主观上的努力。师生默契配合、和谐、共振,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如果对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了解,仅凭教师对课标、教材的钻研和理解,制定几条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硬塞给学生,要学生去接受、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很可

只是写在备课笔记上的形式,目标的实现往往就会落空。目标太理想化了,学生会望而生畏;目标太低了,学生又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要制订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目标,还必须研究教学对象,把握教学实情,制定有梯度的、难易适宜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实际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觉得通过努力能达到,而又必须要努力,从而引发其激情,培养其兴趣,促使其达标,最终实现课堂的高效。

语文教学的目的篇2

关键词语言学语文教学人文视域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FromthemeaningofLinguisticstothepurposeofLanguageteaching

HeLi

(SchoolofLiterature,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

abstractLanguagehasaspecialsignificanceinthedevelopmentofcivilizationprocess.onthebasisoftheconvention,thelanguagedividesintothelanguagepopulations,disciplinelanguage,humanlanguagelearningthreelevels.Literarylanguageisthelanguagemorespecificsubjects,ithasabroadmeaningculvertcapacity.Shapedthenatureofsoundandmeaningandexpressionandcommunicationtooldeterminesthelanguageoflinguisticfoundationstatusinmanydisciplines.Languageteachingisalsothelanguageofinstruction;itisinfectedbyimitatingtheformoflanguageandliteraturetocarry.teachinglanguageandliteratureteachinganimportantpartofitspurposeisnotonlytotreatbutalsotostayinimprovinglanguagefeatures,buttheheightofhumanlearningforstudentswithasenseofthoughtsandfeelingsandlifephilosophyhair,improvestudentlifeconsciousness,guidestudentsintothehumanitiessight.

Keywordslinguistics;Chineseteaching;humanitiessight

1语言的奥秘与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人类文明延流数千年,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文明高度融通与集汇的历史时期。久远而古老的时代淀积,现代社会爆发性的文化蒸汇,让每一个现代人都能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巨大魄力与其所创生的伟大成果。而“文明”一词的意旨囊括又太宽泛,太大,它是一个层级很高的统摄性概念。而单就词语本身来说,我们却不能对它的意义作一个明晰的阐释与罗列;即便能罗列出来,我们也不能肯定其具体的意项便对应了现实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于语言的问题了。

且不说“文明”,只说与之近义的“文化”,也很难释清。而从大家所理解的“文化”的意义出发,我们又总能够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意义指涉范围较“文明”要小,它更侧重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概括。不看其内容,只看“文化”的承载体,我们便可以顺理导出“语言文字”这一概念来,而语言文字的实体则是历代典章坟籍与历代人们的交流话语。语言记载并体现文化,文化也在影响语言的生成。周智敏说:“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社会文化及时代背景对语言有着不同的影响。”①其实交流话语与典籍都是人类语言不同的实态。于是,我们便从“文明”的概念中逐步申引剥离出“语言”的概念。

这是一种概念性的推理,其前提要有基本的逻辑工具与人所公认的一些概念和意义。上段有一句话也正表明了这一点:“从大家所理解‘文化’的意义出发”。这个“大家所理解”便是推理中的一个关键,也是逻辑得以推导下去的基本前提。而“大家所理解”也就涉及了语言的奥秘,这就是约定俗成。

而约定俗成的主体是人类群体,这里就涉及到两个方面了:其一,个体的人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反映在他的情感思想行动等各个具体方面。其二,群体是有大有小的,群体与群体之间是不一样的,群体本身就是一个所指不定的概念,是个体人的扩大化,因而也具有群体自身的个性。约定俗成之主体的这两种性质的不确定性,使约定俗成这一事件本身也便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因而约定俗成是这样形成的:因为单个人存在的独体性和人类存在的群聚性,个体信息分异且不确定,群聚信息又需要交流与融通,这样便产生了汇同两中信息的一个解决之道:约定俗成。所以约定俗成一旦发生,它也就带上了两种性质:融通性与分异性。

约定俗成的这两种性质决定了语言的意义:让个性在共性中发展。于是,因人类智慧而产生的文化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最终成就了今天大融汇的文明态势。这是人类语言的伟大之所在。

2语言约定俗成的三个层面与文学语言

语言承载并成就了人类文明,它是文化中所有学科的基础和工具。一种语言有它所属种群的普遍意义层面,这是各个学科的基础。而各学科内部又有约定俗成,这是学科语言的层面。在学科内部,又有某一个学人,某一种思想的独特用语,这种用语还未曾在整个学科领域内被知道或者被公认,这就形成了学科语言的第三个层面。因此,我们可以说,从约定俗成的主体范围来说,每一个学科都有三个层面:种群语言层面,学科语言层面,学人语言层面。

有此分类,我们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所有人类学科中,约定俗成的分异性,也就是不确定性最大的,无疑便是文学。因为文学能体现价值的关键就在于“学人语言层面”,这在文学中,我们称之为“文人自己的语言”。一个文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丰富的语言,并逐渐形成定势,就会形成一种风格,而文人自己的风格也便随之产生了。文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其意义可想而知。而平常大家所强调的作文要写自己的话,要体现个性,学术上人们对剽窃之风的深恶痛绝,其实都是对个体语言层面的强调。

何以如此?因为有个性的语言,也就是上面所分析出的“学人语言层面”,是承载与发展个体智慧的最重要的载体;而文化之所以前行,文明之所以延续发展,人类之所以不断臻至于更高的境界,都缘于无数个体智慧的点滴推进;而个性化的语言,则是矛头之银,是最不能少,最关键的。

当然,不是说文学语言的个性化最浓,其他学科就都不如文学的发展之势。其他学科的“学人层面语言”虽然不会有太多个体自我约定的语词,但他能在语词的组合中体现创新。这种组合性的创新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其发展智慧的意义也绝不下于文学。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文学语言确实是所有语言中最丰富,最灵动,最有个性特色,也最能体现智慧发展的语言。而这也是文学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所决定。文学要对人的情感与思想进行探讨与揭示,要对人类整体生活进行反映,要对人的存在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要对人类的终极命题进行不断的探寻与深掘。文学的这些内容与使命使它成为一个最富有个性化语言的学科,这是文学自身的独特意义之所在。而文学语言的形式可以多样,甚至它的“空白结构体现了文学语言对意指多值性的追求和开放性的解读空间”,“有利于读者进行反思性与探究性阅读,引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②总之,“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是一种驾驭语言张力的艺术。”③

3语言的形音义及语言学的基础地位

语言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信息载体,其具体的形式便是形和音。以“形”出现的是文字,以“音”出现的是语音,而我们经常也就把语音称作语言,以和文字相并称。文字和语音所载的具体内容便是意义,即语言的“义”。形音义的分剖是大家所认定的,学人们也对这三者进行了深入的语言学意义的研究。自索绪尔揭开现代语言学之幕以后,各种流派对语言的这些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很具科学性。当然,西方语言学的兴起,也是在西方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有其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而中国现代语言学则是从西方引入的,中国古代的语言学被称之为小学。各种字书,韵书,以及《尔雅》《方言》等工具性质的辞书,都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具体成果。我们不能随便评价西方与东方的语言学哪个好哪个坏,只能说各有短长,各具特色。这里,笔者也无意比较东西方语言学的异同和优劣。

但有一点,可视为东西方语言学的共通之点,甚至是人类语言现象的一个共点。那就是: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几乎都不是自生的,而是从其他学科,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最后独立出来的。《尔雅》作为上古五经之一,是为解释其他经书中出现的字而产生的,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字书。后来经书的许多注家,如王逸、向秀、孔安国、朱熹、王先谦等,在注疏的过程中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引用过《尔雅》上的解释。而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更是汉代以来人们读先秦古书的必要工具。在西方,索绪尔是语言学的大家,也是受了文学上逐渐趋向形式主义的思潮之影响的。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不仅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也是其文艺思想倾向的体现。

总之,语言学本身是一种工具,他从众多人文学科中凸显出来,并最终成为一门有专门研究的学科,是人们对学科本身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智慧的一次进步。语言是众学之基,对它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能够深入探讨其他各类学科。语言的研究是一种科学性质的研究,它无疑是开启各门学科之门的一把不可少的钥匙。

4基于语言模拟和感染的语文教学

语言学总会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切实的实践,北京大学王宁先生《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一文已经对此进行过探讨,就“语言学如何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认为“语言感觉是语文教学最初的凭借”。④

语文教学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可以说世界的范围有多广,人类感知的触角能伸多远,社会生活的内容有多丰富,语文的涵盖面也就能有多广多远多丰富。单就字面而论,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语言和文学,然后是教和学。前者是内容,后者是人实践的过程。这样,我们就把语文教学分成了四个大的讨论域。我们分别来把这两大内容贯穿于两大实践体系,考察它们各自的结点和最终关结,以及它们的最后目的和最高境界。

首先,在语言这个领域内,显然,良好的文字功底,没有大的文字障碍,读得通顺,写得出来,这就很好了。关于语言有一个语言学科,但我们要讨论的是语文教育,所以在达到这样的文字功底之后,要再去探讨语言背后的理论结构和它的规律,这就不是我们现在要去做的了。这文字功底的最终形成要贯穿于教这一动态过程系统中,就成了我们司空见惯的老师教学生识字发音读书,这从小学启蒙教育就开始了。然后到中学就衍变成大批量的词语,成语的背诵,字词音意的辨析,语法结构分析。而当下我们都是以现代汉语,其实也就是白话文为教学内容的。白话文,简体字演变成当代中国的通用的普通话,是历史使然,但我们应当明白,其实它真正作为最广泛的文化载体的时间还没有多久,大概也就百年历史。且不说它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完善,单是它作为文明的载体也会遗失掉许多只有文言文所能承载的内容和文化意蕴,特别是五四以前的整个中华历史浩瀚的文化背景下的许多精华。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中国人对我们古代文化的一种疏隔,甚至给人一种文化断裂的感觉。基于此,笔者认为,当下语文教学的格局还比较狭小,不能够融通古今,这是一个结点。另外,语言文字终是文章的基石,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陈述事件,描画事物,说明问题的手段和方法。语言文字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获得生命,才能发挥其意蕴功能,所以,语言的掌握绝不可能只通过机械的语言教学而获得,只有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的语感才会被激发,教和学才会达到一种灵动的自由的境界。而在这个境界中的语言学习,已经是一种自然的趋向,这正是语言学习的另一个结点。有的老师在讲授《陈情表》时通过让学生朗读全文来唤起学生的语感。陈情,本来就是陈说个人之情,学生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觉得老师的朗读仅仅是一个朗读,而是会把老师的口气与李密在文中所露之情联系起来,仿佛是老师就是李密在诉说着他心底的话。这篇文章以陈情名篇,最能获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以述情和听情为直接导入口。至于文字,在这种情绪感染下,老师稍加梳理,其意义是很容易给学生以深刻印象,反复朗读几遍,自然就把握了。可见,在语言的教学这一问题上,不管是复现古代文化语境,还是重现具体的文章情景,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其实最终都巧妙地回到人文的问题域。综上,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教学终级结点就在于文学的教学。

5文学教学的目的:从人的建设到人文视域

下面,我们讨论文学的教学。文学是什么?我们文学是审美,是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是人情感心理或者思想智慧的表现,等等,但我们不可能对它作一个准确的定义。可是有一点,却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就是文学无论如何都涉及人,文学就是人学。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宽泛的说法,但它的确又是实际存在的,我们不妨可以说,这样思考的角度可说是对文学问题上的一种反璞归真的说法。而人是什么?这一个思芬克斯之迷也不可能被彻底解决。人只要活着,人类的种族延续下去,历史就不会停止发展,这个迷也就不会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文学与人的纠缠,就是在解答不了这谜底的前提下,依然不断地去探讨它,求索它,反映和表现它的点点滴滴。而人所有的,诸如情感、心理、思想、意志,人的惘惑稚迷,人的挣扎与求索,人的美与丑,人的不灭的心灵智慧和时间的对抗,这一切都是文学所载承的。所以,文学的教学也就是要进入到关于人的教学,进入到对人的问题的感受,探讨和理悟。童庆炳先生也说“必须从‘人的建设’的高度来定位语文教学的观念。”⑤而当人们在进行着感受、探讨和理悟的过程中时,也就进入了文的领域,也就是人文的领域。还是以《陈情表》为例,学生心理上能够为之所动,能够接受的不全是那些古文古字,也不是那些看起来很庄重高雅的词句,更不是那些让他们听起来就感到敬畏,感到高不可及的对于这篇文章的价值定位。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的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去接收信息,而老师又无形中给学生这种价值暗示,那无疑是给这些求知的心灵,给这些充满情感活力的生命以重重的一推,让他们进入真正文学殿堂。所以,那些被人们给予了极高价值评价的,流传千古的文章,其实正是最平凡,最真实的关于人的记录。基于以上观点,可以得出,文学教学的结点就在于引导学生进入人文视阈。这里强调引导,而不是教授,也不是带领,因为进入文学,进入人文视阈是不能被教授,也是不能被带领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接触感受,通过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生命体悟,才能逐步领略其中之味,渐入胜境,才能达到在人文领域与人对话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接触到人文领域中的那些最平凡真实的问题,像情感、思想,以至于一些人生的基本命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会,最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然,问题讨论至此,又不免想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语文考试。我们得承认,一个真正的诗人或作家,一个真正对人生有所思考体悟的人可能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这样有真性情的人恐怕在学校的成绩也不会很好。而当代的语文教育到底要培育出怎样的人才,是值得入度思考的。

注释

①周智敏.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3(32):158.

②汪正龙.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05(2):70.

③陈学广.文学语言:语言与言语的张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4(2):82.

语文教学的目的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探究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教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探究。

一、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盲目重复普通高中教材。长期以来,语文的教学内容完全依照高中教材进行,教学内容被限制在高中教学大纲之内,教师机械地讲授教材,不关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以及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这种类似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严重脱离了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脱离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感受不到所学内容与他们所接受职业教育的关系,体会不到语文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也就很难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教学对象的语文知识薄弱。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差,课堂纪律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很少研究和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加之学生很难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整个课堂被教师所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

二、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项目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项目的实施和完成需要学生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项目中,并将知识综合与提炼,最终克服困难完成项目。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胡同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确定一个具体的项目——“北京胡同游”。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分析项目,确立项目的总体思路,了解项目需要的相关知识。学生从地图上找出北京现存胡同的位置,设计从学校出发游北京的线路图。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北京胡同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的资料,在上课时让学生根据不同胡同的特点说一段导游词,并安排部分学生模拟游客,提出不同的问题。2.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促使教学融合。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备课并确立项目,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甚至可以共同执教于课堂,同台教学、联合考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爱业与乐业》一课就可以和专业课《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的内涵”这节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还需要课堂内外相结合。尽管语文课堂是主战场,但课外又好比是“充电站”,科学的项目设计应该是促使学生走到课外的动力,通过运用调研、访问、参观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准备工作,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同时对完成项目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地积极思考。

三、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通过项目实训驱动课程教学,唤醒学生的认知欲望,将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可以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让学生主动、独立地学习。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人人参与创造实践活动是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目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理解课程知识并把握课程要求的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项目教学就是让学生都参与到创造实践活动中,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激发起了好奇心和创造力,并彰显了个性的欲望,但仍有些学生不愿意在同伴面前完成项目演示。教师既要鼓励分到任务的学生勇于表达,又要鼓动其他学生大胆互动,如与台上的学生进行辩论等。教师还应该让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在小组分工中的角色,并对不同的分工进行评价。

四、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评价机制

1.以过程性评价替代结果性评价。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是以考试作为考核手段的,这种评价方式对项目教学来说存在严重的不足。传统的考试评价是以单一的标准数据甄别、鉴定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率,而事实上,真实的职业操作往往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和标准可以鉴定。因此,项目教学的评价要避免采用单一结果评价的方式,而应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项目过程的完整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过程执行、过程参与,允许差异性过程标准,注重过程性和学生的发展性评价。2.建立互动评价机制。语文项目教学是以典型操作过程展开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演练,其本身就是一个团队合作学习的过程,应该避免单兵作战,要求以岗位角色、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全方位的训练。比如,在旅游策划文案或设计说明文案项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互为客户组和企业组,训练角色定位、团队合作等技能。在项目活动的评价中,要建立学生互动性评价机制,积极开展学生小组互评活动,特别要积极开展岗位角色互换的小组之间的互动性评价。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是很正常的,需要勇敢地面对问题,找到存在的原因,找到方法,运用恰当的项目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信英.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1):174.

语文教学的目的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三维目标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正视乃至珍惜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的状态。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着心灵的转换,不断创造着的自我,展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课堂,有谁会说不是充满快乐呢?

一、三维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语文学习目标设计的原则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遵循如下设计原则:①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整体加以推进,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②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关注全局。应该看到,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设计学习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③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可以观察、测量,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④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对学习活动而言,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无法测量或评价,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

(1)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如此,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三个方面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语文教学的目的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项目教学法实践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项目教学法在这种教育革新中应运而生,而语文科目又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将这种崭新的学习方法与传统科目相结合,使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一直是整个教育界努力的方向,所以,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项目教学法

“项目学习法”作为一个热门词汇,目前正被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从语文到英语、从数学到化学都在进行教学实验。这是一种以人为重点代替以物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与教师放在一个个“项目”中,以彼此的配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单一的填鸭式教育变为双向的交流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综合研究了学生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和青年人活泼好动的生理特征,不断设置悬念,发掘真相,以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发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发的学习实践,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运用多种方式保证项目教学法顺利实施

(一)准确定位中职教学的特性。

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基础较差,学习不系统,教师刻板的教授方式及粗犷的教学态度,使师生关系不和谐,久而久之使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加之社会上许多对他们固有的不良评价,认为他们是没有前途的“差生”,使学生缺乏对未来的信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难教学、难管理,很多学生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抱着一种随便过日子的想法,更没有学习动力。这对整个中职教学是不利的,中职教育在整个社会中起着基础作用,很多“蓝领”人才就来自于那里,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所以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调动起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变得极为重要,要达到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丰收。

(二)充分做好项目之前的准备。

项目学习法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双向的学科交流性学习,这不是简单的问题,需要很充分的项目准备做依托。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内容做出合理的安排,根据单元或者是章节设计出不同的项目主体,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进行选择,把有类似选择的学生组成项目活动组,教师讲解这个项目中的重点环节和困难环节,由学生自己进行项目实践,总结出实践报告,再由各个项目活动组交流展示,达到所有学生都能学以致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项目的设定不能天马行空地脱离实际,不要忽略身边的小事情,要让学生接触到、了解到,从而知道如何下手,怎么下手。

例如,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描写季节的内容分类,让学生自由选择“春、夏、秋、冬”作为项目小组学习的主题,通过朗诵、小型情景剧、老诗新作等形式,把学习内容表达出来。比如《济南的冬天》,学生组成情景剧,有念词,有旁白,还有表演,把老舍先生在冬天漫步于济南泉水之中的神韵表现出来,这既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分工,适时调整,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合理进行项目分工,一个项目要顺利地进行下去,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团队之间的合作,要避免出现有的事抢着做、有的事没人做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进行分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避免相互推诿和依赖。例如,在组织进行辩论赛时,心思细腻的同学适合做统筹工作,撰写活动方案;做事稳妥的同学适合做执行工作;思维活跃的同学多做一些创意工作;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做讲演工作,让每个同学都对自己的项目小组有认同感,把彼此作为一个整体。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向心力,还可以锻炼学生遇事冷静分析、同心协力解决困难的能力。同时不能忘记配合,有可能在进行项目教学的开始阶段,会出现某个同学过于突出自己而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程,甚至处理不当还会使同学之间出现矛盾,这就需要老师和小组长从中协调,多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提倡配合与共享。

语文教学的目的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作为一种定格学习者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其设定的好坏,显得关键。就目前来说,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与实际的教学过程脱节,将自由而复杂的语文学科与纯学科相混,或者并不知道语文教学的目的何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都给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相应大反思,并得出相应可靠的信息。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相关方面的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内涵

教学目标,是一个课程在经过教学环节之后所要达到的一种效果和目的,其在规范和指导教学走向并考核教学能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上,表现出一种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都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体系。

如今,我国的中学教学正面临着改革,相应的改革方面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其依据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特点,制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就目前的新课程标准来说,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其在规范和指导语文教学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教学目标而言,它虽然在陈述方式上有很大不同,但在思想内涵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学目标,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活动的旨向和所欲达成的效果,也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教学活动的归宿。合理、清晰的语文教学目标既能很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有效参照。当然,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总是给人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其涵盖范围广,给中学语文教师们规划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蓝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其却因为自身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暴露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弊病,在接下来的两节里,我们将对其进行分析和介绍。

二、目前中学语文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

当然,知识的、技能的以及体验的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验证和实践,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却发现,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产生一些怀疑。

首先,就语文课堂目标达成的衡量标准来说,其所采用的方法不尽合理。因为就目前来说,其通常采用包括教学任务的完成量与时间之比以及学生卷面成绩在内的两种方法来进行确定。然而,我们发现,知识量的多少决定任务量的多少,这就意味着,进行密集式的知识教授所得出来的单位时间任务量越大。而且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也只是取决于学生对纯学科知识的把握度,而并不能全面的将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客观、公正地表现出来。

其次,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时,首先必须明白学生要的是什么,即所谓“教什么”的问题,然而由于语文是一门有别于规范的数理化的课程,许多教师在自由而复杂的语文教学面前显得手无足措,事实上,语文教学目标模糊一直是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通常来说,语文作为一种母语教育,其所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字、词、句,而是包括现代汉语语法、中国文化以及情感和写作能力等各个方面。

最后,就语文教学目标来说,其与纯科学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纯科学所要求的是精简的、客观的、唯一的,但是语文教学则要求在传授知识和强化能力的同时,实现内容的丰富化、学生情感的升华以及思维的多元化。因此,这就在另一个层面上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提出了新的问题,语文教学是要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是更注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人格及情感的陶冶,还是注重学生潜能的激发,都是相关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所要面临的问题。

三、就当前中学语文目标设定的几点建议

在上一节中,我们说到,就目前的中学语文目标设定来说,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这也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对相应的设定环节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改进。总的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时,需要充分将语文“自由而复杂”的特点考虑进来,更加明显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衡好掌握纯学科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灵活的改变。

其次,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前,应对学生原来的能力水平和经过学习后的能力水平有所了解,并找出前后的差距,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里的“差距”说白了就是指学生“缺什么”,当然这里的“缺什么”,也非是广义上的缺什么,而是指在达到终点行为前学生所应补充的知识。学生的能力的发挥是需要知识作为支撑的,教学过程也是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缺什么”,从而把它写进教学目标中去。

最后,我们应该把最基本的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加以明确,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体现能力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具体的能力目标加以检验。而这种能力目标要具体到学生的实践,即完成某一任务。没有能力目标的教学,教师的目光只集

中在知识点的落实上,学生也被牵制在知识点的学习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的灵活性被剥夺,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动机迷失,学习积极性就会受挫。

四、结语

经过上文的分析和介绍,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目前中学语文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还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总的来说,我们在进行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时,应该从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课程标准、文本本身以及学生学情三个角度,本着合理、高效的目的原则,真正意义上将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工作做好。

语文教学的目的篇7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9月,我国基础教育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然而,如果从课程培养的目标来审视改革的成效仍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与一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方向不明,目标不确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缺陷:

一是无序性。教师们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往往都是体现在备课笔记中的课时目标,是一种最短期最细微的目标,这种目标没有放在更大的背景――九年一贯整体培养目标的背景下通盘考虑,体现不出教学的层进性。

二是随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序其实也是一种随意。除此之外,其随意性还有两方面比较突出:其一是过大过空,难于操作。如“学写常见应用文”,“掌握基本书写要求”等,像这样一种目标,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根本无法实现。其二是信手拈来,胡乱牵扯。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讲读课文内容”等,被作为教学目标的内容强加上去。

三是片面性。语文教学目标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系统。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不少教师拟定目标时,往往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形成过程未予关注,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也重视不够。

二、体系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建构必须通盘考虑宏观和微观,长远和眼前的关系。既要全面,又要准确,从而避免出现随意性、无序性和片面性。

三、建构的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必须做到全面、准确、科学而有效。因此,要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依据“课标”来确定目标。第二,必须依据教材特点来确定目标。第三,必须借鉴语文教育目标的系统论要求来确定目标。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必须注重整体性和有序性。第四,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目标。

四、建构的方法和要求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做到整合、具体、适当、可测,发挥出教学目标的导向、诊断、调节、评价和激励功能。

1.整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决定了不仅要注重字、词、句、篇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确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从多角度考虑,使之体现知识、智能、德育三方面目标的整合优化。

2.具体。教师在确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课标”,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要能在40分钟内具体实现。

语文教学的目的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导航仪、风向标。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教学过程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反之则影响教学的有效目标。在近期我校举行的“教坛新星”评选活动中,笔者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解得知,教师备教学目标的习惯是照抄教参,不假思索。他们觉得教参就是标准,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成了摆设,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注重在内容上斟酌,反复在人文性上思量,而缺乏语言训练、能力提升的意识和行为,当然教学效果就不明显。通过认真阅读新课标,笔者认为有效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度、明确

1.要善于根据年段要求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新课标对小学几个学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是: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的意思;第三学段,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不能随意改变。

2.根据不同年级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比如:新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默读”目标的规定就是逐步提升的。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随之改变。

二、目标的制定要具体

再仔细查看教师的教案目标制定,几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整篇课文的教学总目标。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并没有制定,还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开来设计。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怎么能够做到具体有效呢?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体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去,但不能割裂开来设计。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比如:一位教师设计的《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显而易见,此目标缺少了“过程与方法”的表述。白杨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写出白杨特点的?作者写白杨的特点目的是写什么?教师要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模仿、表达?如何将目标具体化?

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来这样表述:(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正确书写字词(重点关注“陷”的笔顺和“疆”与“僵”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区分“辨别”与“辩别”用法的不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在读、背中感悟白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3)感悟作者笔下白杨的特点,通过仿写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这样的描述使得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它不仅关注了文本的理解,还关注了文体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教法与学法。

三、目标的制定要凸显语文本色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培养和锻炼,关键是必须讲究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师要经常这样想:“我通过这个例子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就是要教会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处在信息社会,人类在努力改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必须善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学法指导很重要。

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就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在文本中就是指志愿军战士和敌人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没有吃到任何东西,饥饿难耐的困境。再引导学生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战士们吃。学生便很容易理解“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困难急需帮助时给予的帮助”这一层比喻义。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总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要学会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及实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制定,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语文教学的目的篇9

【关键词】古诗;教学目标;原则;科学描述

众所周知,三维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全面、具体、恰当。所谓全面,即要关注到三个维度。所谓具体,即指在本节课中能够具体实现的内容。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是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

在目前的古诗教学目标中,存在着重视“知识与技能”,忽略“过程与方法”,淡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象。往往只讲诗句表面意思,轻视诵读,略谈诗的创作背景,不谈意象意境,不欣赏诗词之美。

一、在古诗教学中,制订教学目标的原则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首先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目的是让学生读得得法,读得正确。对于不同的诗,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诗的基调,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情感去诵读,引导学生分清轻重缓急,掌握顿挫,读出节奏。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古诗教学,必须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古诗的精髓在于它的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这恰恰又需要人们在诵读之时去整体感知和把握大意。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要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所谓把握大意,就是让学生大体上明白诗写了什么内容就行。

(四)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文道统一,这是语言教育历来坚持的一条原则。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古诗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及古诗特征,应着重加强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教育,培养他们基本的价值观,引导他们不断吸引优秀的文化,树立爱国,爱家的情怀。

二、结合具体课例,说明如何制订教学目标

老师们在古诗教学原则基础上,制定三维目标,就容易许多了。以《题西林壁》这首诗以例,先看一下原来的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过程与方法: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描述“教学目标”时都会分三个维度来写。这说明教师遵循了基本原则,希望尽可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教师往往对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得最具体,而对让学生达到的目标――“经过……过程,体验到……理解……运用……掌握……”是不能较好描述的。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难道不是能力方面的目标吗?

那如何修改呢?

(一)老师们对“科学描述三维目标”的要点要明确:

1.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方式。

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描述时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操作、可测量。

二是描述时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2.描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行为主体――体现了谁?(学习者)

行为动作――做什么?(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

行为条件――在什么条件下?(支持学习的环境)

表现程度――做到什么程度?(行为的标准)

3.教学目标的描述,也有专业的术语(如图)

所以,可以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调整为:

上面教学目标的表述,与前面教学目标表述相比较,主要目标虽然大致一样,但实现的途径却大相径庭,前者是要求学生达到的结果,而后者则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知识的过程,提高能力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达到“感受美景,感悟哲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这一情感态度目标,是借助“阅读体验感悟”来达到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三维目标的表述不只是教师的教学意图,而是将三维目标有机的渗透融合。

综上所述,在设计过程时,教师要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设计是不是遵循了古诗词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二,设计的环节够不够细、够不够科学,有没有梯度。

第三,对于需要经历长期过程的内容,如程序设计,由于无法放在一个大的任务下,教师还要考虑怎样设计一个层次递进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目的篇10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价值

随着对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目标逐渐明晰化。新课程改革重新构建了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目标具有明显的教学价值:从语文教学目标的本质诉求来看,其具有言语智慧价值,促进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从语文教学目标的时代要求来看,其具有创新意识价值,时代要求学生具有时代性,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并在时展中构建创新能力;从语文教学目标的终极追求来看,其具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价值。

二、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构成要素

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影响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因素众多,学术研究界也结合众多因素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分类。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与其影响因素,其目标有效生成的要素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适宜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而来,要明确语文教学目标从哪些层面制定,从哪些角度制定,并且要确定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适宜的目标确定后,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目标表述。在目标确定中,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包括学生自我定位、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经验等内容。语文教学适宜目标的确定可采取师生共同制定的方法,具体措施包括基于学情的“二度预设”、基于教学过程的学生预设等。

(二)恰切的内容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基础要素是目标的内容,即“教什么”的问题。从宏观上来看,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应包含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与学生知识建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丰富、适合与正确。教学内容是否恰切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效生成,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需要与预期目标符合,而且还要为预设目标保留空间,使二者能够相互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设置、选择与利用需要与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切适性,要能够围绕核心目标展开教学。

(三)权责分明的师生活动

教学的本质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师生活动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重要手段。从内涵来看,师生教学活动分为“教”与“学”两个层面,教师发挥引导功能,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活动需要师生权责分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活动可采取的具体策略为:尽可能全面呈现教学内容与进程,要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权,强化教师组织引领功能。

(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条件。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内容。在促进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方面,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在传统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实践共同体来促进教学的有效展开;二是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并使其在不断推进的教学活动中由边缘者逐步发展为参与者;三是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

三、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不仅与学生个体具有直接的关系,与教师教学策略亦有核心关联,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实施教学监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监控包括监督控制与协商两个方面,教师需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还需通过监督来控制学生的学习秩序,通过对学习秩序的良好把控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不仅包括监督控制,而且还包括协商协调。协商协调的目的在于使用更“温柔”的方式化解学生矛盾,倾听学生的心声,协调多种关系。语文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因此提升和优化语文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着手:一是从现代教学理念的视角提升教师的教学信念,增强语文课程意识,强化教学生“学”的意识,而且需要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引导下,明确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和角色定位,在教学中要凸显教师的责任意识;二是重构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一般性知识基础、教与学的基础知识、学科知识,具体做法包括多形式教师培训、教师教学反思等;三是培养教师的洞察能力、决策能力、涵养判断能力、决断能力。

(二)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生成模式

根据本文的语文教学目标价值分析,构建教学目标有效生成模式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即语言智慧目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目标、学会学习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过程为: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与学生情况,设计预期语言智慧教学结果,并结合内容搜集、准备教学资源,并对学习证据进行有效的评估,之后进入教学设计准备阶段并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以及辅以设计说明。在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生成模式时,需要对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的支持环境进行分析与构建,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并非是程式化的模式,而且通常一节课就包括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模式的具体操作,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进行,并面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福英.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1.

[2]曾毅.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有效生成——基于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案例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