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5:58

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篇1

一、转型时期校园安全危机的特征变化与内在动因

危机是对一些至关重要的、需要立即作出决断的情况的描述。从危机的特征上说,赫尔曼认为危机是在某种特定的形势下受到的威胁,由于出乎人们意料且要求作出决策的时间较短而难以处理的情况[1]。从校园安全的角度,国内的许多学者也给出了相应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李景贤认为校园安全危机是指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围绕学校发生的,可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以学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紧急事件[2]。针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处理,王瑜等将其看作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将校园安全管理界定为“学校为避免或减少学校危机的产生及产生后的危害而进行的预测、监督、控制、处理、评价的过程。”[3]目前,校园安全危机管理与公共领域的危机管理之间的关系也已为多数研究者所关注。纪宝成认为学校危机管理是社会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延伸[4]。而吴建勋认为目前处理校园安全危机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成为校园安全事件处理的主角,学校本身则处于从属或配合地位[5]。耿依娜则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校园危机管理从属于公共危机管理,二者之间有共通性,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对校园安全管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有其特殊的地位和群体构成,校园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仍有些不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6]。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

众所周知,“校园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学生年龄小,自身防护能力差,在校活动时间长,在遇有自然灾害、外部人员伤害、校内暴力冲突发生时,受到伤害的概率远较成年人为大,并且往往会将伤害扩大,引起连锁反应。”[7]然而,转型时期校园安全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什么新的特征,学界目前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转型时期校园安全事件进行合理的界定和特征分析,是转变管理理念、探索转型时期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环节。由于社会转型期的校园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催生校园安全事件的因素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校园安全危机既有一般危机所具有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分析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校园安全事件的常态化与暴力化。近些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接连不断发生的校园内学生受到暴力伤害的问题触目惊心,一再发生的校园突发性危机事件甚至有常态化的趋势。仅2010年就先后发生了3月23日南平校园惨案、4月25日湛江雷城小学凶案、4月29日泰兴幼儿园凶杀案、4月30日潍坊尚庄小学案和5月12日南郑县幼儿园砍杀学生案等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悲剧事件。危机事件的常态化与暴力化让校园安全问题被提上了紧急议事日程,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不得不反省和深思:为什么悲剧一再发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罪犯如此灭绝人性疯狂到校园作案?谁来维护校园安全?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不仅在短期内构筑强有力的校园安全网络,并通过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去铲除危害校园安全的隐患,标本兼治?

第二,校园安全事件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许多因自身或制度原因,在个人发展上受到阻碍却又无法排解,性格偏执却得不到正常疏导,精神疾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和管理,都有可能成为造成校园安全隐患的潜在原因,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校园安全事件的引发因素多元化和主体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校园安全事件的“传染性”与恶劣性。当前,校园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校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吸引着民众的目光,加上互联网等信息流通渠道的不断普及,使得校园一旦发生任何事件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社会,一方面容易使事态迅速扩大,对处理这类事件的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例如不久前复旦大学学生因在黄山探险引发的“黄山门”事件,既折射了校园安全事件的迅速扩散的特征,又体现了危机事件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媒体对事件的广泛报道和关注在引起全社会重视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附带的负面影响因素,一些交际面狭窄,对社会心存不满的社会边缘人员也有可能接受到相关信息并加以模仿。连续在全国各地出现的特征相似的校园安全案件显示了其“传染性”的特征。如不能通过短期强制的威慑管理和长期的社会矛盾疏解,很有可能使得悲剧再次发生。

第四,校园安全事件的个体性与群体织。除了由于外在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校园安全事件的特征以外,近年来校园内部也逐渐出现了压力积聚的现象。学生一方面要面临繁重的学业,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升学和就业带来的无形压力。“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个体身心发展与心理不成熟之间存在矛盾,使得他们面临一项项人生大选择时显得迷惘、犹豫、彷徨和叛逆,他们要不断打破已有的心理平衡去寻找新的平衡和个体成长,因此,时常处于情绪和行为的混乱状态。他们思想异常敏感活跃,但同时又缺乏理性,遇到事情时往往容易表现出极端的行为方式。”[8]校园的危机管理因而出现了危机的个体性和群体织的复杂特征。从危机的个体性特征来看,不同学生面临的问题各不一样,就危机的群体性而言,他们在面临挫折时的行为表现又具有群体性的特征。无论哪一方面,只要校园安全管理稍有疏漏,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影响。前一段时间华东师大二附中接连两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跳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和华东理工大学大二学生相继选择了同样的方式。这不仅给个人和家人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给学校的危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为了预防和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必须摆脱过去仅将校园安全管理问题视作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片面看法,应该将校园安全管理扩展为整个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校园安全保障工作。、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切实加强校园安全防范,严防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全国各地有关部门迅速行动,构筑保护校园的安全屏障。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日前也严正发表声明:要严打严防犯罪,使犯罪分子不敢和不能对孩子下手。笔者认为,我们在采取应急措施、堵塞眼前漏洞的同时,更需要痛定思痛,从解决深层问题入手,变革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进行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管理体制上确保校园安全,实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二、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创新与模式探索

安全管理的效率首先取决于管理的理念。近年来,随着校园安全肇因的社会化、复杂化、多元化,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必须具备前瞻的理念,为安全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创新奠定牢固的理论根基。

首先,应重新树立和强调以“学生安全为本”的办学理念,安全是教育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过去,我们大多坚持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而言,固然重要。但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如果学校连学生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的话,学校也是无发展可言的。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对人的关注更甚于对单纯意义上的教育质量的关注,因此,安全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没有一个安全的校园,就没有孩子们幸福的乐园;没有一个安全的教育环境,就没有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其次,应重新界定校园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重新认识校园安全是社会全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往我们往往单一地将校园的安全责任主体归结到学校工作人员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身上,但是社会转型进程中,危机爆发的多元因素显示,校园安全工作已经不可能是由哪些专属人员就可以单独去承担,去完成的工作了,它理应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由整个社会来共同担负。

再次,必须认识到校园安全管理是一个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常态管理过程。由于造成危机因素的多元化和难以预测性,理论界更倾向于将危机管理视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恢复等阶段,其中尤其重视危机预防工作。校园安全管理同样如此。因此,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未雨绸缪,提前预防。各地需要在教育的长远规划中考虑到安全管理,将校园安全作为一个常态化的管理过程。

在理念创新的指引下,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应该进行怎样的探索呢?从世界各国的校园安全管理来看,立法是校园安全管理最为有效的方式。如果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危机管理工作便有法可依。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针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立法。在当前我国校园安全管理立法未能明确,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公安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的形势下,进行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探索是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当前,能否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的社会化模式,通过引入物业管理公司或保安公司承担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也就成为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效率的重要课题和主要实践方向。在我国校园安全事件发生动因变化的同时,校园安全管理的社会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我国校园行政管理体系中,只有高校具备较为完整的校园保卫制度。中小学更多地是由校园的门卫承担了整个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门卫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光杆司令”。然而,在我国校园安保工作实际上包括了政治保卫与安全管理两方面,其工作目的也不仅限于维护校园治安秩序,还包括了维护学校乃至社会政治稳定,任务又是十分繁重的。因此,无论是从校园安全危机爆发原因的社会化以及危机管理责任主体的社会化角度来看,校园安全管理社会化模式的探索无疑是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竞争,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校园安全管理社会化的普遍做法,是将校卫队伍及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社会化,即是由物业管理公司或保安公司的保安队伍替代校卫队伍,学校与物业管理公司或保安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划分通过合约方式确定。保卫部门作为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职能部门,只保留干部队伍继续承担学校政治保卫、户证管理、综合治理等核心安全保卫工作任务的同时,代表学校对物业管理公司或保安公司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9]

目前,我国校园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有保卫管理模式、物业管理模式和保安管理模式三种。其中保卫管理模式是最为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然而从效率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已经成为效率最低的模式。究其原因,由学校组织专门的保卫部门需要为保安人员按编制支付工资、社会保险、装备、住宿等一系列费用。而随着国家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等工作的推进,以往由学校包揽一切、学校办“小社会”的情况也将面临根本变革。同时,由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模式长期缺乏“竞争”,部分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者对保卫部门管理模式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在管理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反省意识和革新精神,致使工作中弊端丛生、效率低下。

对于众多中小学而言,参照校区的物业管理模式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选择。中小学由于安全管理的人群规模不如高校那么大,通过和物业管理公司保安员签订合约,可以在提高安全保卫服务专业化的同时,强化对于安保人员的竞争与激励性,能够较好地将安保责任进行明晰的界定。当然,如果能引进更为专业化的保安公司模式,将校园安全保卫与危机管理工作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运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更能够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专业化和效率。当然,由于校园安全管理还涉及教育管理方面的内容,后面可供参考的校园安全管理的社会化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以盈利为目的,以提高师生满意度为竞争手段的固然能提高效率,但在教育管理内容方面可能就比较缺乏。不同类别的学校应该根据校园安全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表1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特征与效率比较

三、完善校园安全管理的环境再造与政策实施

虽然校园安全管理社会化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在我国各地的学校引起重视,但是如何将各地的探索总结成标准化的制度模式,细化为可操作性的校园安全管理方案,还需要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社会环境进行再造。完整高效的校园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全社会对校园安全管理高度的责任意识与行动共识上。例如,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提出“安全管理无缝衔接,安全落实人人有责。”[10]建立了从机关的局长到科长到办事员,从学校的校长到教师到工作人员,以及家长、社区、街道、派出所、消防和交通警察等全方位网络化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相关人员各自都有明确的校园安全职责,从而使得校园安全逐步成为社会全员共同关注和维护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为校园安全与危机管理再造外部的管理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化校园安全危机管理的责任共识之后,我们还需要贯彻和实施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

一是组建专业化的校园安全管理队伍,通过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的变革,引入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安保,甚至是专业保安公司的人员,逐年不断提升和完善保安的标准,从安全知识、个人素养、安防技能、外型体格、装备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对保安进行全方位的标准化要求,使他们真正成为校园安全的保护神。

二是在特殊时期可以考虑建立公安特派员进驻校园的制度。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考虑聘请公安特派员驻校,协助学校保卫处处理在校园内发生的危机事件。中小学可以在上学、放学等高峰时段联合附近派出所进行校园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有警力来维护孩子们的安全。同时,还可以通过组建家长义工队伍、义务护校队、学生红领巾岗亭、社区综合联防组等民间组织,共同维护校园安全。

三是针对校园安全事件尤其是近期重大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背后的社会动因,要着眼于长期危机管理的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社会公平将成为构建高效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制度得以发挥效用的基础。因此,要遏制校园的恶性事件,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效率,最根本最长远的措施是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对于当前较为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怨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加强关注和处理。如解决强行拆迁问题、正确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通过政府更为广泛的基本保障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来适当调节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矛盾,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收入不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校园安全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危机的动因消灭在萌芽状态将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总之,转型时期的校园安全事件的爆发已经呈现出显性的社会化特征,其复杂性、不可预测性更加剧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也因此引发了校园安全管理模式理念创新和社会化模式探索的现实需求。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需要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只有在全新的校园安全危机管理理念的引导下,通过不懈的危机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才能够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效率,有效遏制当前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局面,为广大师生创造安全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有军,张敏敏.构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校园安全管理.教学与管理,2010(2).

[2]李永贤.关于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6(10).

[3]王瑜,张涛.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教育科学,2006(2).

[4]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中国高教研究,2003(8).

[5]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耿依娜.近年来国内校园安全管理研究综述.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7]甘国华,秦川.校园安全与校园安全管理综述.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3).

[8]石红梅.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0(6).

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篇2

关键词:高校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

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校园也在积极完成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工作。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其安全问题备受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重视,校园也应为维持社会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发展做出努力,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师生不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加事故风险,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为营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工作理念应为适应社会化改革由上世纪的“打击”转为以“服务”为核心,构建严密的校园安保体系并建立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高校后勤安保职责范畴

伴随我国教育政策的变化,高等院校一直处在不断扩招的形势下,校园后勤也应跟上步伐,始终提供同步配套服务。在深化教育体制的同时,必然要重视后勤的改革发展,而后勤发展的根基就是校园安保体系的完善。如今,随着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社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这也为校园安全埋下了隐患。例如:校园周边各式网吧、游戏厅、酒吧、碟吧等娱乐场所,是青少年最易引发暴力色情、、消防隐患的高发场所,对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其次校园内外车辆人流流动较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三是各种非法团伙集聚校园周边,寻衅滋事危及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抢劫、盗窃、诈骗现象屡见不鲜;四是校园自身安全防范措施跟不上,极易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严重会引起人员伤亡,对校园稳定造成消极影响;五是各种非宗教人士,打着宗教等组织的旗帜,吸纳大学生加入,毒害其心灵,达到不为人知或危害国家安全的目的;六是校园学生精神健康监管不利,学生容易被消极、暴力的事件影响,触犯法律,犯杀人、故意伤害等罪。以上都是校园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各类型涉及人身安全事件,是高校后勤安保重点防范对象,其职责就在只要是涉及校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针对性设立保障机制,确保校园秩序安定,教育教学有条不紊进行,为社会安全稳定出一份力。

二、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学校对安保工作制度完善力度不够,缺乏重视,师生自身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校园安全问题始终存在,并在朝社会化、复杂化、多元化发展。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其一校园长期将教学、科研工作放在首位,而安全稳定工作流于形式,思想上不重视,管理机制滞后于教学发展,缺乏科学指导调控,造成安全保卫队伍责任感不强,权责不清晰。其二,学校一般建立的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率低,得不到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不到位。各种的安全保卫制度,安全责任细则以及安全教育学习等制度都只是停留在文件与形式上,安全管理建设所需政治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校园违法违纪现象仍然不断,对校园安全稳定造成新的威胁。其三,学生或教职工个人安全意识淡漠,自我防范危险事故能力弱,对社会环境,治安情况了解不清,又不能自觉遵守相关安全规定,遇到危急情况手足无措,往往导致伤亡事故。自我调节能力差,学习生活受挫,若不能及时消除负面情绪影响,常导致校园自杀、自残等现象不断。其四,高校的发展紧随经济发展脚步,校园周边经济也蓬勃发展,经济利益之外,一些负面影响也威胁着校园安全。例如:作为校园周边饭馆、旅店、网吧、游戏厅最大的消费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都时刻经受着安全考验。其五,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校园基础建设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校园楼房与设备陈旧、软硬件未达到标准等,都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安全隐患。

纵观这些校园安全问题,高校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迫在眉睫。积极提高学校、师生安保意识是前提,完善安保体系,加大安保措施是重中之重,为创建和谐校园,安全校园社会化改革不不容忽视。

三、论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过程性

从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它的复杂性与多元化,进行改革必须是符合社会化趋势,过程性一定要体现这一特征。

(一)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中的问题

1.安保与师生的关系

高校后勤安保要在稳定中求发展,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将广大师生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而目前的问题是,安保体系不完善,改革不彻底,师生的生命安全不同程度承受着危险考验。师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安全问题频出的根源。由此看出,安保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安保改革不完善,校园秩序得不到保障,师生自我保护意识缺乏,也会不断酿造新的安全问题。

2.安保与学生工作的关系

高校后勤安保与学生工作不能有机联系在一起,是改革中遇到的新阻碍。高等院校一直把教育、科研放在首位,将后勤安保工作流于形式,常是安全宣讲不到位,安全演习不到家,体系建设不全面等。学生工作不能将安保问题纳入到管理工作中,是一种没有安全意识的集中体现。安保问题虽归入后勤管理,但都是学生工作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应予以重视。

3.安保与安全的教育的关系

教育一直是放在校园建设的首位,也是校园的灵魂所在。但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师生人身安全得到保障。高等教育更应重视安全教育。若在存有安全隐患的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是不可取的。不仅教育的内容要保持“安全”“健康”,教育的环境也一定要是安全的。两重含义,两种对策。

4.安保与安全措施的关系

在所有安全意识得到增强的同时,安全措施成为改革的核心。办学目标、办学条件也决定它的安保体系必须要完备。然而事实上,在面临实际安全问题时,总是“经验主义”在起决定作用,将条例中的工作办法弃之不顾,加之安全措施本就不能完全应付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安全隐患时刻存在。不同类型的安保问题,缺乏对应的灵活处理办法,面对新问题,传统安保意识不能跟上节奏等都是安全措施落后于校园发展的表现。

5.安保与科学化安保的关系

高校在开展安保工作时,偶尔容易忽视人文性、科学性:即不能在全面兼顾保护师生隐私基础上完善安保系统,不能及时维护师生的权益。在校园硬件设施保护时,不能坚持做到可持续发展,时常造成资源浪费;管理校园秩序时,也不能做到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在进行安全知识、防范技能、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等宣讲实践工作时,不能将其与基础教育联系在一起,孤立发展是安保目前的“瓶颈”问题;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安保系统也应与时俱进,不能仅凭人力资源来实现校园安全保护,要借助高科技设施,有效管理。安保的科学化发展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6.安保与公安部门关系

高校后勤的安保离不开校外安全部门的支持。校园毕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存在安全问题,但不是真正的犯罪活动聚集的地方,所以从事校内安保管理工作的与安保人员往往不是专业公安部门人员,而是学校指派的从事行政岗位的人员以及校外打工一族担任职务,这就为校园安保工作深深埋下了隐患。校外公安部门应与学校安保部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调派一些专业人员参与校园安保工作,指导安保管理工作,为建设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共同协作。

(二)改革途径

高校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不断伴随着新的安全问题出现,其对策也应保持同步。但考虑到学校之间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点基础安全改革要努力做到:

1.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安全教育专家罗云教授提出:“安全责任是灵魂,观念影响我们的意识,意识强化我们的责任,责任才规范我们的行为。”所以只有抱着对国家、学校、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树立高度责任感,才能真正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针对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问题,开设专门的安全讲座、安全课程、安全演习等十分有必要的。将其与相关法律政治课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日常防范知识学以致用,保护自己,防止恶性事故发生。例如:要学会掌握地震如何逃生、火灾如何灭火与自救、突发性事件怎样处理,遇见生活挫折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面对等都是大学的“必修课”,将事故隐患提前扼杀在摇篮中。

2.安保体系建设应与法制建设同步。在相关法律制度制定时,应考虑校园特殊的教育环境,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制定相关的“校园法”“校园安全法”等,并严格按照其执行,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校园安全法”明确安全管理的内容、权责分明,形成一股良好的约束力使安全管理制度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提高个人素质、能力、文化水平、觉悟。

3.完善安保制度与体系。在法律制度得到保障之后,安保体系的建设就应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校园应该做到每个人,每件事,每时每刻责任在身,形成一个严密的强大的人防体系。领导组织群众,教师联合学生,群防群治,联合建设责任管理机制。安保工作的起始做到有人协助、积极督查、联合反馈,在每一环节都强化责任意识。通过明确责任,制定校园安全法,全面提高师生预防安全事故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物质防护体系包括基础软硬件防护措施与科技防范。前者主要针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定期排查、检修、更新,加强安全设施投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避免资源浪费。例如:校园灭火装置配备、门窗防护栏、大幢建筑楼层检修等。科技化方法则是安装电子监控设备,自动报警、红外报警监控等高科技电子设备由传统的人防为主向科技防护为主过渡,但要兼顾人防、物防,相互统一,为建立完善校园安保体系,加强校园对安全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切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不断努力。校园内部的安保体系的完善必然离不开对校园周边的防控。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决定应对校园周遭的治安进行干预管理,与政府职能部门、公安部门联合执法,辅以校园安全法规建立长效安保机制。积极严厉打击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不法行为,秉着对师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校园周边场所进行定期安全检查。校园周边防控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学生的主动配合,保证不进入非法场所,不做不文明行为,不干违法犯罪的事情,唯有此,才有望真正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创建和谐校园。

四、结语

在高校逐渐深化后勤安保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定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也完善了许多基础安全设施与安全条例,不断整改的过程中给予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极大地保障。在此,需要后勤安保部门进行更多的探索,全面了解新的安全问题,更新整改意识,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加大法制监管力度,创建严密监控体系,积极与公安部门配合工作,每一个环节秉着认真到底、负责到底的决心做到万无一失。(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后勤集团)



参考文献:

[1]詹曜,贺晓飞.新时期高校安保工作再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4).

[2]周世青.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关系博弈[J].现代教育科学.2011(2).

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篇3

[关键词]校园安全;警察;立法

[中圈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4月7日晚,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年轻女博士被发现全身离奇死在办公室内,并且还有被焚烧的痕迹。案件发生后,广州警方立即派遣大批精兵强将侦查该案,一周后犯罪嫌疑人熊某被抓获归案。2006年11月21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庭审采取不公开形式,除家属以外的人员不得进入旁听。疑犯熊某当庭承认抢劫及两项指控,并对残忍罪行悔恨不已。

这件“广州中医药大学女博士裸死教研室案”曾轰动一时。更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事发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地处广州中心繁华地带,而且案发地点楼下就有保安,雄某为何能轻易攻破学校的保安防线?广州其他高校的治安状况又如何?而中国其他地方校园的安全又是何等的情状与现状?中国学校安全相关立法又是处于何种水准?

一、弊症与缺位:校警制度与校园安全管理立法的现状

(一)法律的空白与缺位

与美国等国家不同,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的《校园安全法》,相关规定见于一系列的部门规章中。1988年4月,公安部、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财政部经国务院批准,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公安派出所实施办法的通知》,该通知是高校设立公安机构的重要依据。至此,我国众多高校建立了公安机构,其性质具有双重性,既是本单位的职能部门,又是公安机关派出的代表机构,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学校公安部门的设立,有力地打击了刑事犯罪,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秩序。但在1994年4月,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原则上撤销了大学中设立的公安机构。在2002年12月,基于校园治安状况恶化的态势,导致了《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的出台,基本上确立了在重点高校派驻公安机构的制度。但是,无论是这些相应部门规章的流变,还是2003年12月《通知》的出台,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由于法律的空白和缺失,使相关机关校园执法缺乏有力法律依持和庇护。而《通知》却兼具了效力级别低,内容粗糙,线条简单诸多弊病,同时由于经费支出、体制调整、管理安排的诸多因素,使派驻高校警察的计划流产。同时,该《通知》并没有在广大中小学派驻警察的规定。

(二)恶化的治安态势的挑战

一般而言,基于人员流动的相对单一,社会关系的相对简单,以及行为内容的相对纯粹,学校的治安管理状况相比较而言基本上处于较高水准。但也存在着诸多隐忧,除了法律规定的缺位外,安全意识的淡漠、应急机制的缺乏也成了学校安全的一大弊症。这也是学校安全成为社会治安管理软肋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开篇提到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女博士裸死教研室案”,还是2006年5月24日河南省邓州市“杨新龙杀二人并劫持19名小学生人质案”,都凸现了现在校园并不是一方罪恶没有涉足的净土,也不是与犯罪绝缘的象牙塔。相反,随着社会总体治安形势的日趋复杂,仅仅对于高校而言,发生于校园及周边或以高校学生为案发主体的治安或刑事犯罪案件接连不断。据全国高校保卫学会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6所高校调查,对全国13个省市区的76所高校的调查,1999至2000年两年间,校园内共发生了各类案件9278起(自行车被盗未统计在内),非正常死亡164人。其中,北京、南京、重庆、武汉、成都等地的8所院校有18名学生和教授被歹徒杀害。而中小学发生的血案也不时见于报端。

(三)校园安全人员素质低端和力量孱弱

我国学校安全管理队伍主要由保卫处(科)为主的保卫人员,其他还包括外聘的保安、校卫队等人员。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无论是人员的学历水平、任职资格和条件、还是在安全管理装备保障、任职保障、应急能力与实战能力的培训上,都存在着诸多的缺失与不足。同时,由于法律规定的错位,导致学校的保卫部门既没有执法权力,也没有执法力量,也缺乏相应的执法能力,因此,很容易成为一种虚设的组织。这种需要与存在不对称的现状,使校园警察制度的构建与《校园安全法》的制定成为必要。

二、比较法视野:国外校警制度及安全立法的趋势和范式

(一)美国

在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各州就开始相继立法,建立校警制度。成为此种制度之肇始。而1990年10月美国议会通过的《校园安全法》,更是正式确认了校园警察制度,从而以联邦法的形式确立厂校园警察体制的法律地位,使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有了充足的法律依据。各项校园安全管理法律对校园警察的工作要求、执法权力、授权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一般而言,美国校园警察制度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在职权上,公立学校的校园警察具有与普通警察相同的职权。只要是校园内发生的案件,公立学校警察都可以独立侦查,直接向当地法院。私立学校警察则只能自行处理校内发生的一般性问题,重罪主要依靠城市警察当局侦破。校园警察与地方警察互不隶属,双方信息共亨,是协作关系,“大家都向法律负责”。

第二,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长领导校园警察的独特管理体制。由美国法律体系和国情所决定,美国的校园警察实行的是校长领导的独特管理体制。校园警察机构建立,由校长和校董事会依法决定,人员聘任、升迁、淘汰由校长决定,经费开支也由学校负担。校园警察与州和联邦警察没有隶属关系,在业务上,他们是依法相互协作的关系。

第三,在分类上,校园警察组织分为三类:一类是高级校警。它享有同地方警察机构相同的权力,有权进行拘留和逮捕;二类是校园保卫组织。根据本地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执行保卫校园安全的任务,不佩枪,也没有逮捕权;三类是学校从地方保安公司雇用的私人警察。

第四,在校园警察的任职资格和条件上,校园警察任职人员包括大学毕业生、退役警察和军官,文化程度一般在本科以上,有的甚至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校园警察的录用十分严格,而且必须达到国家“警察训练监督委员会”的训练指标才能上岗。校园警察上岗前需经过14-16周职业培训,现职警察每年要到警察培训中心接受不同期限培训,考试不合格者将被淘汰。

第五,在任务上,美国校警的主要任务包括:第一,校园防盗;第二,制止和控制校园犯罪的发生。枪支泛滥是美国一大弊病,校园枪击、抢劫和性暴力等案件也是危害校园安全的罪魁祸首,而校园警察在这方面就承担了防火墙和灭火器的作用;第三,防止和控制恐怖活动发生。“9・11”事件使美国校园成为青睐的重点目标,因此,与联邦调查局的反恐人员密切合

作,共同对付恐怖犯罪的魔影成为美国校园警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样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基本上建立了法制化、专业化的警察队伍,并且具有专门的执法权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校园安全。除了《校园安全法》以法律力量作为保证以外,美国校园警察也采取了高科技的手段,这样,不仅保证了执法的合法性,也保证了执法的迅速、及时、高效、准确。由于大多数美国高校属于开放式的建筑,面对更加复杂的难以控制的场域,电子监控防范系统成为现代美国校园的重要防范方式。从而保证对校园的整体情况进行24小时的监控,这也保证了火情、匪情、突发事件能得到及时处理。

(二)其他国家

基于日益复杂的学校内外治安环境,以及逐渐上升的刑事案件发案率,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逐渐借鉴了美国的校园警察制度,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立法。

在亚洲,从2005年5月2日开始,韩国第二大城市釜山将成为韩国“校园警察”制度的试点城市。“校园警察”由退休警官和退休教师搭档而成,任务是定点定时地巡逻,训导学生、接受学生咨询。之所以出台这个措施,是因为近年“校园暴力”已经成为韩国政府和教育部门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除了韩国以外,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国也对校警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着手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变革和重构。借鉴美国校警制度的范式,日本建立了一套以保护校园安全为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其校园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港式和操作依据。

在欧洲,2004年9月5日,奥地利部长委员会采纳了一个新的安全法案,该法案合并了城市和乡村警察部队(polizeiandGendarmerie),在将来,27,000名警察将用一个“polizel”的名字和穿同样的蓝制服,此改革法案在2005年7月实施。新的警察安全法案将引入“保护区”制度,设立保证校园安全的专职警察。在学校周围附近,专职校园警察可以禁止一些嫌疑人(如毒贩)进入学校内部。另外专职警察有权防止有关人进入及在该区域停留。警察还有权在保护区内进行证件检查。欧洲其他的一些国家也设立了职责与美国校警相似的“校园护士”和“助理老师”等机构和人员,在英国,斯旺西大学是最先设立校园警察的大学,成为该校学校管理制度上的一个亮点。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校园安全法》。

这样,我们可以基本上看出世界各国在校园警察及其安全立法上的一些特点:第一,校园警察制度确立和校园安全立法是现代许多国家法治发展的一个趋势,上述国家,从美洲到亚洲,从欧洲到大洋州,许多国家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既是对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关照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学校治安态势恶化引起的一种必然反应。第二,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国情,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机制和立法模式。在校园警察的设置上,既有美国的专门校园警察制度,负责高校学校内外的治安秩序的控制,也有日本的校园警察制度,主要针对学校内部秩序进行管理,也有奥地利的“区域警察”制度,虽然没有被冠之以“校园警察”的名称,但实际上却承担了高校和中小学校园警察的一部分职能。

三.设局与破解:中国校警及安全立法的型塑与构建

法律是执行的灵魂,没有法律,执行将成为一具躯壳,既没有能力驱动自己,也没有能力保证行为的法律品性。校园安全是一个特殊环境中的特殊问题。中小学学生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安全需要有保障。此外,高校校园安全也是社会治安的阿基里斯之踵,因此,《校园安全法》的制定和校园警察制定的确立已经成为必要,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校园安全立法的原则

“原则”一词来自拉丁语(pnncipium),其语义是“开始、起源、基础”。在法学中,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一般而言,原则具有普适性、稳定性、公理性的特征。对于校园安全立法而言,原则属于贯穿其立法过程中的准则和标尺。一般而言,校园安全立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协调一致原则。这首先表征了校园立法需要与宪法协调一敛。因为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总的领袖,是一个国家法律的基石,离开了宪法,就是动摇了这个基石。其次,从效力等级上,《教育法》也是属于《校园安全法》的上位法,因此,《校园安全法》行为指向的疆域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此外,涉及校园安全的还有《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校园安全法》应当与这些法律法规相协调。从而在校园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规治问题上形成合力而不是悖逆;(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校园安全法》的法律关系主体应当具有普适性和涵盖性,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指实施普通初等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校。但是,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因此,必须在保证最低限度立法要求的前提下,即保证底限正义的条件下,在保卫机构的设置、装备及人员的配置、管理方面做出公正、适当、合理的安排;(3)综合治理原则。在管理上,应当借鉴美国有关做法,在立法上实行综合治理原则。美国认为学校董事会和学校行政人员不可能独自维护学校的安全。学校要与法律实施机关,青少年案件负责部门、社会、健康、福利部门等形成联盟,指定“参加力晕协议”或者“了解备忘录”。建立这样的联盟和协议仅需很少的或不需额外的花销就能给教育、社会带来新的资源,促进学校的安全。_6_而在我国,尚未形成学校综合管理体制,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属于主体单一性、空间封闭性、时间滞后性的校园管理范式,没有形成政府、学校、社区、用人单位、家长、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联动机制。各方的信息成孤岛状态,没有连通。因此,应当通过立法的方式,使学校管理和社会管理形成联动机制和态势。

另外,还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结合实际、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在《校园安全法》的制定上提供原则的灯塔。

(二)校园警察制度的具体构建

1.在体制安排上。美国的校园警察均由学校校长任命和领导,工作上除受国家和州法律制约之外,还受学校对校园警察所作规定的制约。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安全管理体制,但是在具体运作上进行调整,建立中国校园警察制度。应当规定公安机关在高校派驻派出所(或警务站),行政和业务归当地公安机关领导,但必须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实现高校安全管理社会化。

2.在校园警察职权设置上。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治安管理处罚法》也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由公安机关裁决。以上这些规定说明只有公安机关才有权查处治安、刑事案件。学校保卫机构按照现行法律,还不能行使这些权力。但是,在《校园安全法》中,应当把校园警察的性质定位于人民警察的一个新的警种,与铁路、民航、海关缉私警察以及森林警察并无二致,所以应当具有警察的执法权力。只要是校园内发生的案件,校园警察都可以独立侦查,如果是涉及校外的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案件的性质,在与普通警察协商一致的原则下确定管辖权。

3.在任职资格和培训制度一下。校园警察文化程度一般应当在本科以上,并且必须通过严格的录用程序,并经过至少4个月的相关培训才能上岗。应当建立校园警察的定期培训制度,规定连续两年不合格者予以解聘处理。同时,应当为校园警察任职、升迁、退休提供较高的待遇,如果校园警察成绩突出,可以到普通警察机关担任较高职务,从而为校园警察提供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

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警务室保卫工作机制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7-0186-01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一个特殊的社区。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善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其中,在高校建立警务室就是公安机关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警务前移、夯实基础、警民携手、共保平安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是维护高校校园稳定、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举措。

1、高校警务室的模式评述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警务建设,公安部于2006年9月下发了《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公发〔2006〕5号),根据公安部的决定,高校警务工作正式启动,高校警务室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多个省市的高校建立起来。由于高校警务室缺乏统一的建设模式,目前各地高校呈现出多种形式的“警务室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1、重庆“派出所警务室模式”

高校公安机构改革以后,重庆大学保留了校园公安机构建制,于2001年4月成立了重庆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松林坡派出所,由上级公安机关和学校党委领导。同时,学校还设有保卫部、保卫处机构,实行“一套人马,二块牌子”,派出所所长由学校保卫部、保卫处的部(处)长担任,民警若干人,在各个校区建立警务室,开展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校园政治稳定,是校园治安管理的公安实战力量。这种模式的高校警务室很好地解决了当前高校保卫组织缺乏治安管辖权的问题,校园治安管理工作有保障。但由于目前高校管理与公安机构改革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而这种模式很难得到推广。

1.2浙江“高教园区警务模式”

2007年11月2日,浙江省首个以“高教园区警务室”模式的高校警务体制在萧山高教园区正式启动。[2]萧山高教园区是高校集居区,拥有四所高校,近3万名在校师生。这种高教园区警务室运作模式的核心是在原有的“高校护卫队”的基础上,增派责任区民警和辅警,将护卫队有效整合起来,使之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群防群治工作。这种模式的高校警务室加强了校际间的区域联防,可以实现警务资源共享、治安信息共享,缓解了因警力不足所带来的问题。但是由于高校警务室管辖的范围大、人口多,在实施校园警务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情况不一、警力有限的现象。

1.3广东“高校社区警务模式”

广东一些重点高校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校园警务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6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工作,广东省公安厅、教育厅联合发出《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警务室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各普通高校建立警务室,开创了“高校社区警务管理模式”。广东高校警务室的建设主要以“一校(校区)一室”为原则,把每所学校(校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区来管理,由高校属地派出所建立,设在与高校保卫部门相邻、便于师生群众办事的公共场所。根据这一模式,目前广东省有40多所高校已建立了校园警务室。[3]

这种模式的高校警务室一校一室,警力得到保障,警务工作更加到位,更加有效地实施校园治安防控工作。但是在高校密集的区域同时设立多个校园警务室会造成一定的警力压力,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难以得到保障。

2、高校警务室与保卫工作机制探讨

(1)科学配置高校警务室专职民警,明确任务要求。每个学校(校区)确定一名专职民警,对校区规模大、校园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校区)配置2名专职民警,并要对民警在校工作的任务和时间上作进一步明确。专职民警应当每周在学校(校区)办公2个工作日以上,逢学校有重大活动或校园治安状况相对复杂的时候,可适当加强。规定警务室民警每月需带领学校保卫人员、群防群治队伍夜间巡逻不少于4次。学校可以根据有关政策,给予警务室专职民警一定的加班补贴。为缓解部分地区警力不足的状况,高校警务室的警力可以将学校保卫干部、群防群治队伍吸纳进来,成立以专职民警为主,学校保卫人员为辅的治安管理队伍,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群策群力维护校园安全。

(2)落实校园警务室的工作措施。为确保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落到实处,由公安机关统一制定校园警务室工作制度,如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通过每周一次检查、一次通报,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一次分析和一次整改,进一步规范校园的日常防范工作,全面提升校园治安综合防范能力。建立一套适合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台帐,记载开展校园警务工作的工作记录。学校保卫部门和公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定期研究校园警务室的工作情况,及时掌握学校内外存在各类隐患和突发问题。对校内外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定人定时划区域,由民警组织联防队员在学生上下学、晚自习时间段进行徒步与车辆交替式巡逻;针对学校附近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建立以公安、学校两家为主,工商、文化、城管、交通、卫生五家部门共同参与的“2+5”校园警务运行机制,对其进行定期的查处,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取缔;严格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切实加强对校园及周边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的治安管理,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活动,为师生员工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3)完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机制。一是法制教育进校园,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运用具体鲜活的法制个案,对学生经常开展法制、安全教育;二是安全教育进校园,由警务室专职民警兼任安全教育宣传员,配合学校加强对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安全常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三是治安管理进校园,实行“以进促防、以巡促防、以打保安、以治保安”的校园警务机制;四是交通管理进校园,对道路较窄的学校周边,加强交通的动态管理力度,特别是加强在上下学时段的管理力度,尽可能避免交通堵塞状况,确保学生的安全;五是消防管理进校园,经常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督促和帮助学校配齐配足消防器材,建立健全学校消防安全规章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活动。

总而言之,高校创建平安、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警务室工作是新时期改善和加强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管理、实施校园警务工作的一个重要决策。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高校警务室建设的机制,使之与高校保卫工作形成有机的结合,适应新时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要求,发挥更加高效的功能。

参考文献

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治安保卫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79-02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在我国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谓日新月异。无论是办学主体、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专业设置、办学规模,还是后勤社会化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精英教育向着现代的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快速转变。正是这种转化,对高校管理提出了全面挑战。本文仅从高校治安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角度提出几点思考。

一、高校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园区快速兴起与管理模式不成熟的矛盾

高校办学方式、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较之传统有很大的变革,其管理模式是全新的,与传统、单一的高校办学方式相比存在许多区别。如后勤服务全面实现社会化,教学、生活管理相对分离,易造成对学生管理的脱节;园区内不同类型的高校集中建设,综合布局,各高校学生集中居住,形成学生同进不同出,同室不同班,同楼不同校的复杂格局,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二)学生流动性大,一些学生的活动场所延伸到校园管理范围之外,造成流动学生安全管理失控

在校园社会化的大背景之下,学生流动频繁,活动场所往往发生在本校的管理范围之外,其他学校或社会的治安管理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形成流动学生治安管理的“盲点”。校内外学生大量流动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员底数不清,学生校外活动的行踪难以掌握,一旦发生治安问题,调查起来难度较大。

(三)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一些当地的犯罪分子把高校作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明目张胆地到校园寻衅闹事、调戏女生、敲诈勒索、偷盗抢劫财物;周边的餐饮、娱乐网点以学生为赢利对象布满校园周围,打架斗殴、敲诈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危害师生校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校园的安定。

(四)高校保卫工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

高校公安机构撤销后,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律地位受到了冲击。一方面,高校保卫组织在能不能执法、如何执法和能执什么法的问题上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高校保卫组织实际上还在履行着双重职能,执行着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承担着不属于工作范围内的工作。

(五)由于信息化网络的形成,带来了虚拟空间的校园安全问题

网络在为教学、科研与外界提供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阅读信息、自由发表言论平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有关数据显示,在高校校园网中,BBS正在成为失、泄密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大学生作为我国互联网的主要受众,在网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其他与网络安全有关的问题。如网上泛滥的宣扬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信息,计算机病毒,因垃圾邮件造成网络阻塞,因非法入侵导致数据丢失或信息瘫痪,以及大学生计算机违法犯罪等等。与传统的现实高校校园治安管理工作相比,在信息网络时代,虚拟空间的安全问题正在成为校园治安管理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因此,面临以上诸多问题,传统的安全保卫工作理念已无法胜任新时期的高校保卫工作,要做好高校治安保卫工作,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确保校区安全稳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加强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制建设

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制建设极具迫切性和重要性。在依法治国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保卫组织的存在是客观的需要。没有法制建设高校保卫组织不但不能发展,其存在与否都将成为问题。笔者认为,高校保卫组织的法制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高等学校安全方面的法律,二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高校保卫工作的行政法规,三是高校制定的内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

(二)加强校园治安防控机制建设,为校园德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面对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尤其要重视校园治安稳定工作。高校治安处理不好势必影响校园稳定工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和充实保卫基础工作,改善队伍和人员结构,进一步完善高校保卫体制改革,加强与所在地执法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强化校园内部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净化校园治安秩序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将校园治安防控机制建设好,从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优先保证保持与学校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实施此项工程中。必须长远规划、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专职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的积极性,努力做到办事高效、管理科学、服务规范,积极为学校和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维护校园的稳定局面。

(三)走科技强保卫之路.积极推进校园技术防范工作

由于高校校区面积大、人员密集,仅仅依靠人力已经很难胜任保卫工作,再加上犯罪分子越来越狡猾,作案手法也越来越趋于智能化,高科技化.高校技术防范系统建设亟待加强。高校保卫部门应积极争取学校领导支持,拨出专项经费,建设校园监控系统,在校园的各个进出口、主要道路、学生活动广场、一些案件易发部位(如食堂、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安装视频监视器,并实行全程录像,这样万一有案件发生,便可以根据案发时间来调阅案发地点的录像记录,搜集有关线索帮助公安机关破案。另外技防系统光有建设还不够,还要重视管理,为最大限度发挥技防系统的作用,保卫部门要分配专人负责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四)强化高校治安防控的动态管理

建立和强化高校校园治安防控动态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是确保维护校园治安秩序的科学管理思想。动态管理,是指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在治安问题处置时间上的最迅速化,将其解决于萌芽或初始状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好的效果,同时还能有效防止事态的复杂化和蔓延扩大化,确保治安防控工作的主动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会越来越高,提高专业防控队伍的工作效率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追求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工作人员的作用,使相对有限的人员与相对多的岗位以及工作量达到动态平衡,应当是建立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基本管理思想。

(五)加强与辖区公安机关、市容执法队等单位的联系

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保卫部门应积极与辖区公安机关和市容执法部门联系,整治校园周边的摊点与不法经营现状,规范其经营,维护学生利益,严厉打击校园周边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减少校外不法人员针对学生的侵害。

参考文献:

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篇6

校园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校园安全,不仅包括学校教学设备设施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安全、大型活动集队安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更包括日常的交通和日常生活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处理等等。因此,学校的安全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更是全民都关注的大事。

2目前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存在一些误区

目前在校园安全教育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误区。很多人一说到安全问题就认为那只是警察的事,如果发生在校园里就是校长及保卫部门的事,说到安全教育就认为只是学校的事,其实,安全教育管理应该是大家都要共同关心和人人参与的重大事情。

2.2学校办学规棋的扩大与学校安保力置相对薄弱的矛盾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无疑加重了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负担。学生宿舍面积和设施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学校往往是处在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状况,而安保设施建设因经费等其他原因则很难同步进行,技防设施也不能及时到位,这很容易出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漏洞,保卫部门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2.3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广州卫生学校现有东、北校两个校区。北校区地处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治安问题尤为突出。江高地区地处城乡结合地带,流动人口、出租屋等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社区人群组合也比较复杂;辖区内集中了广东省内多所学校,学生人数众多,学校群带关系复杂;特别是学校门前的商业街有一些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饮食摊档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网巴向学生开放;另外,敲诈勒索、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2.4西藏班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管理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学校从2010年起每年都招收一个西藏班学生,西藏班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西藏班学生性格粗旷,大部分男生早在入学前已养成了酗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在学校里屡次发生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此外,如偷盗、破坏公物、违章用电、使用明火不慎、乱扔烟头等不良现象也有发生;意外事故如户外剧烈活动引起的意外伤;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如人为损坏学校公共设施,聚众哄闹等造成校园秩序的混乱。

2.5其他安全管理问题

目前学校安全问题除了一些日常安全,如用电、消防安全外,学生的出行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是造成学生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说明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注意,是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大问题。

3落实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箐理制度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分级管理责任制,建立以校长总负责,各职能部门(科室)、学部、班级分级负责的层级管理制度,把人防、物防、技防和制度防范有机结合。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防御机制,必须在提高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基础上,组织制订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安全管理目的、范围、管理内容、检査制度、责任迫究等方面,对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明确应急处置中各方的职责分配、行动指挥与协调以及人员、设备、设施和经费等。目前学校已制订和完善了《消防安全制度》、《安全工作管理规定》、《保安员管理规范》、《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校门卫工作制度》等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3.2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校园安全防范

目前学校已初步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和“消防应急系统”,并已与属地公安派出所实行系统联网联动。学校根据校园安全的需要,在水文站设立属地公安派出所警务室,这对加强校园治安建设与管理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是应该舍得投入的,所谓“花钱保平安”。特别是在重要部门和交通要道安装监控设施,如摄像头等,设立校园安全监控中心和消防监控中心,安装电子报警系统,实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安员队伍,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确保校园的安全。

3.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各级公安机关应会同教育部门对影响校园治安秩序和师生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特别是对校园周边的网巴、台球室、出租屋、无卫生许可证的饮食摊档等场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集中整治、清理或取缔,清除各种安全隐患。

3.4学校安全工作要立足于防范

新生入学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以校园安全教育为内容的专题安全教育课,使学生从中了解和学习学校的相关制度、各种引起注意的校园安全问题,列举生动的案例,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等突出的治安问题、学生用电和消防安全问题、人身安全问题(防诈骗、防雷、防盗、防意外)、饮食安全问题、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旅游、交际、思维)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5提高保卫人员的素质和增强战斗力

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保安队伍是校园安全管理不可缺少的力量。要提高保安人员的思想、文化、体质和技能,定期对辅导员、实验员、保安员、食堂厨房员工、电工等一线人员进行消防灭火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演练,通过音像影片和现场模拟等直观性强的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继续教育培训、至少每周开一次保安员工作例会,学习、研究、讨论、查漏和消除一切不利于校园安全的因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校园的安全。

3.6定期对全体师生员工和安全教育人员进行培训

除必要的安全教育常识外,还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培训。比如定期聘请江高派出所民警作为校区法制辅导员,来学校为全体师生讲授有关案例,以案说法的教育形式,加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每年至少组织全校师生两次以上参与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开展紧急疏散演练和防范突发事故应急疏散等多项活动;通过参加广州医学院系统组织的“119”消防比赛活动,增强师生的防火消防意识;结合校园周边治安的实际做好各大节假日前“七防”安全教育,不定期地提出常规性的安全防范宣教实施性意见等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7加强对西藏班少数民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

3.7.1学校根据西藏班的培养目标开设思想政治课和民族团结课对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即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和宗教观的教育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西藏班学生除每学期开设32节思想政治德育课外,每学期还增开12节民族团结教育课,并列入德育课程的考试内容。与此同时,开设时事教育等选修课,对学生加强“五观”、“三个离不开”和“四维护两反对”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护法律尊严,反对民族分裂和反对非法宗教活动的思想意识,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3.7.2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如安排学生观看有教育、励志意义的影片,通过形式多样的“西藏班爱国主义教育课”开展党团教育;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学会学习、遵纪守法、行为规范、卫生常识等专项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此外,为了增强西藏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军人作风,学校专门成立了西藏班国旗队。

3.7.3加强校园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和宣传力度学校通过加强对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侵入,同时及时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群体主要依靠网络,通过网络、手机等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的传播交流,特别是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往往能第一时间获得信息。但这些信息不一定准确和可靠,因此要提高学生特别是西藏班学生的判断力和行动力。

3.7.4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充实生活,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学校积极与周边社区及相关单位联系,开展社会实践等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西藏班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增进了民族情谊,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3.7.5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国家的《内地西藏中职班、新疆班中职班管理规定》,制订了《广州卫生学校西藏班安全稳定工作预案》、《西藏班学生出入校门规定》、《西藏班教师值班制度》等管理条例,完善校园安全管理系列规章制度。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促使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给学生创造稳定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在学生外出管理方面,学校规定星期一至星期五不允许请假外出。节假日学生个体外出活动要求2人以上同行或由学生党、团员中的“结对子”帮扶互助小组的人员陪同进出校门,严格遵守出人校门规定,按时返校销假。值班教师24小时值班,不定时检査宿舍,熄灯前清点学生人数,确保西藏班学生安全。

3.8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还须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篇7

明晰安全责任是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实现全员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幼儿园要按《校园安全管理手册》六十条的责任分工,校长作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狠抓安全工作,每学期亲自参加安全隐患排查和分析研究安全工作各两次以上。校长与中层干部(正职)、中层干部与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在开学前签订安全责任书(也可签一学年),必须让每一个人知道自己肩上的安全责任,特别要防止非班主任教师安全责任有所弱化。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的责任书也要将双方责任细化。区教育局将加大问责力度,对严重失职的责任人予以问责。

二、提高安全教育实效

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开展个人卫生、交通安全、禁毒、反、防灾减灾、森林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拐骗、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环境保护等多项生命安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懂得安全知识的学习者、执行安全防范的实践者、普及安全法规的宣传者。要引导学生自愿购买正规安全教育读本,增强安全教育的系统性。积极探索编写安全教育校本教材。邀请法制副校(园)长到校集中上课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坚持每学期演练一次(一年中必须有一次全校性疏散演练),要按新版市教育局试行的六个应急预案修订本单位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演练。适时组织防暴力示范演练活动。督促开展校车突发事件演练。

三、保持安全经费投入

一是继续添置灭火器、应急灯、强光手电、急救箱(校车用)等物防设施,加强学校幼儿园应急准备。二是建设8-10所中小学幼儿园电子监控系统,努力做到校园学习生活主要场所全覆盖;做好电信探头到期后的运行模式转接工作,逐步建立起既保留少量与外网连接又可以单独运行的技防建设新模式;在食堂操作间、备餐间安装探头。三是清退超龄门卫,培训保卫人员,更换校园保安服装。四是建设一批池塘、教学楼后窗护栏、体育看台护栏。五是督促学校幼儿园保持安全投入,限时整改隐患。

四、重视交通安全管理

一是优化学生校车管理方式.学校要按《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要求选派身体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同志从事跟车管理,组织跟车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局修订后的《跟车人员职责》,探索建立跟车人员评比奖励制度。联合扬子公司强化驾驶员管理。校长及安管干部每月坐车检查不少于一次,校车日志记录齐全,下午不乘坐校车学生必须有书面手续。二是重视校内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学校要按《市校园机动车管理规定》与相关教师签订责任书,对教师机动车行车时间、路线、停放位置均做出规定安排。严格控制校外车辆进入校园。对上放学时校内车流、人流合理疏导,确保不发生校内交通事故。三是加强上放学门前值勤工作,教育局将牵头其他执法部门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学校要积极予以配合,按去年六月份区教育局《关于加强校门口安全管理的通知》相关要求执行,重在落实,贵在坚持,真正把学校大门建设成校园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城区学校幼儿园要按文明城市相关要求加强常态建设。

五、全面完成平安校园创建

自2009年开始,省教育厅启动新一轮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区已有89所学校幼儿园创建为市以上平安校园,其中31所单位创建为省平安校园,2013年是本轮平安校园创建收关之年,基础好的学校已成功创建,剩下的学校幼儿园硬件基础差,与平安校园验收标准差距相对较大,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大帮促力度,确保余下的所有学校幼儿园(含民办园)全部参加平安校园创建,全面完成平安校园创建任务。4月份启动创建工作,5-6月各创建单位做好准备工作,9-10月区教育局联合公安、综治部门初查,11月创建学校要以良好的安全管理实况和完整的安全台帐迎接省市平安校园考核验收。

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交通;交通执法授权

在我国,高校保卫机构过去作为基层公安机关,具有一定执法权限,但是从1995年之后,随着我国法治建设工作的开展,高校保卫机关的执法权统一收归当地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则主要依靠文保机构对高校治安等中国进行管理,结果,高校内部的治安行政执法力量并未加强,反而受到严重削弱。近年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和高校教职工待遇获得了明显改善,高校职工甚至学生购置车辆越来越多,加上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也不断扩大,外来车辆不断进入校园,以至于校园交通安全和有序驾驶存在诸多隐患,从而对校园交通管理执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校的交通管理中,主要有封闭式的交通管理、半封闭式的交通管理、全开放的交通管理这三种方式。在封闭式的校园交通管理模式下,能够进入校园的车辆一般而言只有学校的公务用车、学校教职工的私家车俩等少数车辆,高校的保卫部门独立承担校内的交通管理工作。在当今高校与外界交流不断深入、合作不断加深的趋势下,封闭式管理模式并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也鲜有高校采取这种方式。而全开放的交通管理模式则是校园几乎完全和外界融合在了一起,甚至没有围墙之隔,由于这种模式中,交通管理难度太大,目前在我国采取此种模式的学校也十分少,只有香港的城市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校区等少数。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都是半封闭的交通管理模式,校内不仅仅只有教职工、在校学生,显然这种管理模式的难度较全封闭管理模式更大。

我们以探究为目的,以调研为基础,将实践中高校道路交通执法、管理状态扑捉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图对我国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的执法授权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校校园道路的交通执法授权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校园范围普遍扩张,校内外机动车辆日趋增多,对高校校园对交通秩序、车辆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保卫机构的交通管理任务也随之增多。

(一)交通管理、执法主体

我国高校校园大多是封闭或是半封闭式的,车辆的进出都要经过校门的控制。因为一般认为高校校园内的道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中所解释的道路有所区别,校园内的道路规划,如禁行、禁转、禁停区的设置,通常也是由高校自主完成,在我们所调研的学校中,所有校园内道路交通管理的主体都不是公安机关的交通管理行政机构,而是高校保卫机构,其中,有些高校保卫机构专门成立了交通管理科,如中国人民大学;而大多数高校目前仍是由治安科来行使交通管理职能。

(二)交通管理、执法方式

一般情况下,高校交通管理被排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调整的范围之外,不受一般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是一些省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调整,如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公安厅《关于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不过,实践中,高校保卫机构更多是以规划的方式进行管理,多数高校都有自己制定的校园交通规章制度,自行制定交通线路、标识,而校园内的交通“执法”行为却比较少见,多集中在“校门”处,如社会车辆的放行与禁入、校内车辆的通行证的发放与管理。

对于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目前高校保卫机构的处理方式比较明确:轻微交通事故,一般由高校保卫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责任认定的相关条款处理,处理方式主题要是调解;而对于违法情节严重、造成重大伤亡的行为,则由公安机关的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当然,交管部门也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及时处理,接到报案后立即派交通经常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对于校园内并未造成事故的交通违规行为,特别是违反高校自行制定的交通规章制度的行为,目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授权性规定,高校保卫机构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法,多是对这种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

在我们所调研的高校中,高校保卫部门对于违章停车的车辆都会贴上“告知单”,告知驾车人违反了校内停车规定,尽快到学校保卫部门“接受处理”,并不会想交管执法部门那样实施处罚,事实上被贴“条”车辆的车主,也只有极少数会主动到保卫部门接受“处理”,而保卫部门所谓的“处理”,由于没有法律的授权,也只是以口头提醒和教育为主。

总体而言,我们目前没有任何法律对高校交通管理作出明确规定,高校交通执法主体不明晰,交管部门也因此无法进校门执法,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执法权力,校园交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机动车驾驶员的自觉遵守,对于违反管理规定的机动车也只能以说服教育为主。

(三)交通执法、管理效果

在地方性法规及各高校内部交通管理规定的约束下,高校校园交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避免了一定数量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校园师生人身、财产的安全。但是,在实践和调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由于具体的法律规制存在着问题,高校校园交通的管理难度比较大,管理程序比较复杂,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交通秩序,因而相关的法律规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校园道路交通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不完善

保证道路交通安全,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并与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第二次修订。同时,我国也出台了一些关于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文件与政策。如:1997年2月,我国教育最高主管机关了关于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的第一个规范性法规――《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的规定(试行)》:2002年12月,《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指出,“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要在重点高校派驻公安机构,负责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高校公安派出机构党的关系实行由上级公安机关党委和高校党委双重领导,以上级公安机关为主的管理体制”。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公安机构派驻高校的问题如今并没有实现。此外,《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定义“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而校园道路形成的初衷不是为了便于社会机动车通行而建的,它的存在原是为了校园内的人、车通行为主,因此,校园里的道路显然是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管理范围,因而交警无法用交通法的规定对违章车辆进行处罚,同时,学校并未得到行政处罚法的授权,不是执法部门,也无权对违规行为进行罚款等处罚。

由此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有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等为高校的交通管理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并没有专门的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法规,并且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高校交通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管理主体不明确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前,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都是由属地派出所联合校保卫部门进行处理的,该法实施以后,一般的交通事故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属地交警部门接受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但令交警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颇感无奈的是,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定义,目前针对于大学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因为不在交警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范围,故多数均未受到处罚;而高校保卫部门作为校园道路的管理部门却又不能查处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更没有处罚权,因为自从国务院于2004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来,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职能部门就不再具有执法权,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就只能报交警部门处理,而交警部门除了对影响较大或当事双方协商不下的校园交通事故来学校处理之外,对一些小事故往往建议由高校保卫部门协调当事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加之,管理体制、人员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的日常交通管理一般都由高校保卫部门自行负责,交警部门是顾及不上的,这就造成了交警部门对校园道路的监管出现了缺位,而高校保卫部门想管却又没有执法权的无奈局面。

(三)管理队伍整体薄弱,缺乏专业知识

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将校园道路划在其管理范围之外,但是该法规中的其他条款仍可作为高校保卫部门在管理校园交通的法规依据,如法规中的第6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第7条明确指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等,都充分说明了该部法规在交通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对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高校保卫部门在实施校园交通管理中主要问题首先是交通管理专业知识缺乏。交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交通事故处理也有一定的复杂性。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保卫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部队转业,有从公安院校毕业,有从其他行业改行而来的,真正能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交通管理知识学习的人不多。虽说他们对学校的整体交通情况都比较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支撑,就无法实现对学校交通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其次,人手不足,管理力度不够。校园交通管理具有一定的即时效应,在交通高峰期往往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引导、分流道路交通压力。据了解,目前国内专门成立校园交通管理科的高校还是为数不多,不少高校的都是将交通管理与消防,或者与校园秩序等职能并在一起,兼职从事交通管理的比较多。而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校园秩序、消防等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也比较重,有时交通管理就显得捉襟见肘,应付不过来。校内交通拥挤,车辆无序停放,部分车辆车速快、噪音大、尾气重,事故时有发生的情况还是没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法规

当前校园是交通法规的真空区域,没有交通法规的强有力的支持,校园交通管理人员在处理校园内各种交通违章行为时无法可依,不具备对违章人员的震慑力。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再有效的校园交通管理措施都不具备足够的约束力。所以应当建立专门的法律规范。管理一项事务,必须有相应的管理规范,以便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目前,对高校校园交通的管理有许多的管理规范,有级别不同的各类管理规范,也有级别相同的各类管理规范,但是这些规范都不是专门针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发展至今,仅依靠某些法律规范的部分规定进行调整,是难以处理其内部交通管理的诸多问题的。就算能,管理者也需要查阅大量的法律法规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决定,这不仅是增加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而且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失误。因而,笔者建议建立一部专门针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法律规范或针对所有学校的校园交通管理法律规范。

(二)明确管理主体

高校校园交通的日常管理,如设置交通标志牌、制定相关校园交通管理规定、管理车辆的进出及维护校内交通秩序等,通常由其内部的保卫部门负责,笔者对此不持异议,而对负责处理校园交通事故的主体,笔者有不同看法。现阶段中国负责处理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主体主要是交管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管理的范围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规范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应有统一的管理主体,即交管部门,以保证事故处理的公正。当然,高校保卫部门依然可以管理,不过不是依其职权而是依交管部门的授权,且要及时向交管部门报告情况,而交管部门根据保卫部门的处理情况,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同意的备案,不同意的给出处理意见或自己重新处理,这样,事故的最终处理主体依然是交管部门。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校园交通的日常管理由高校保卫部门负责,而涉及交通事故的,不论大小,最终决定权在交管部门。

(三)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在高校校园交通管理中,高校保卫部门与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一是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是社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要在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重视。二是在高校保卫部门建立专职的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队伍,并加大对交通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有关交通管理政策科学的知识学习,避免他们仅凭经验思考分析导致政策失效的现象。同时,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增强全局观念、提高自律精神,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工作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胡华明,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田[J],高等函授学报,2010,(4)

[2]李伟,高校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风险管理,2011,(4)

[3]杨宁,管玉峰,校园车辆智能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4]刘艳华,中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2,(3)

[5]李新民,张健,高校校园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0,(9)

[6]刘艳华,中美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4

[7]魏志编,平安校园建的实践与探索――北京高校保卫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0

[8]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篇9

“平安校园”指的是校园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和谐稳定状态。深化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是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创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不仅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使命。

1.1高校深化“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形势

随着中国不断走向开放,高校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从国内大环境看,我国正处在一个特定的、意义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伴随这一过程而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转换、改变与震荡,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社会的动荡。

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达2800万,在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近年来每年发生的各类师生伤害事故多达2000多起,包括学生宿舍火灾、学生自杀事件。如2008年11月上海某高校宿舍区发生火灾,4名大学生慌不择路从6楼跳下当场身亡;2008年10月北京某高校学生付成励弑师之案;今年4月,四川某高校三日内发生两起学生死亡事件;南京某大学副教授的换偶事件被网络炒得是沸沸扬扬;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有23宗;2009年,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抢劫抢夺、入室盗窃、拎包扒窃、非法推销、上当受骗、寝室内盗、打架斗殴、学生坠楼、离校出走、食物中毒、甲流爆发、交通事故等等更是层出不穷。校园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师生的安全、严重妨碍着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严重损害着师生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了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有关人身伤害事故处理等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及今年6月曝光的127名大学生替人高考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1.2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高校是一个小社会,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稳定历来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风向标,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就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威胁社会和谐稳定。因此,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平安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是高级人才、先进知识与文化相对集中的地方。在高校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平安校园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良性引导作用。

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基础。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及生活秩序的必要保证。和谐稳定成就事业。有安全才能有学校的稳定与和谐,才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对于促进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增强师生的安全稳定意识,构建维护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保证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有效举措

2.1以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工作体系深化平安校园建设

以顶层设计统筹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研究制定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创新和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将多年形成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把平安校园建设着力点从打击、防范、管控,进一步拓展到校园教育、管理、服务以及与周边社会平安建设联动等各个环节中,着力深化更广的平安校园建设领域。

以服务型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在今天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中只有将管理与服务不断深化融为一体,实现安全管理与安全服务的统一才能真正服务于师生,也才能赢得广大师生理解支持,形成师生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的平安校园建设管理体系。例如,在多年的安全稳定工作中,我院依托其“政治”和“青年”优势,不断总结创新工作方法,以正面教育引导为基础,管好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并服务于学生在各领域的安全。在安全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发挥了宣传、保卫、学生、团委和武装部等各系统资源优势,开展了安全法制教育和以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以及在基地的安全技能培训教育活动等;在困难学生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中,以关爱困难学生为出发点,对贫困生实行动态服务管理。采取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方式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增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来为生活困难学生提供服务并加强了管理;在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中,开展了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窗口,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理解支持,探索出了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条龙的安全稳定工作模式,增强了我院平安校园建设的软实力。

2.2以师生为本,倡导人人参与,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联动

以充分发挥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从现象上看是高校主导,但真正的决定力量在于广大师生,要建立保障师生权益的有效机制,从根源上杜绝导致“平安校园”的潜在危险。学生是高校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因子,帮助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引导他们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和对待社会及社会现象,认清当前形势,准确分辨善与恶、美与丑,是当前高校深化“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此外,校园治安问题是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直接问题和基本衡量指标,要把校园治安管理由短期的管理变为长期的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减少校园各类案件的发案率。

以科技创安、部门联动、综合防控的支撑体系建设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是高校综合水平的反映,需要学生、保卫、宣传、后勤等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和广泛参与。各部门要自觉将部门工作放在建设“平安校园”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开展、去提高,找准本部门开展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切入点,从履行本部门职能、职责出发,努力从源头上抑制和消除产生各种不平安、不稳定的因素,共创校园平安大局。每个人也都要树立人人有责的意识,要主动应对,克服“与我无关”的思想,建立起学校引导、部门实施、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平安校园”建设的立体三维模式。

2.3抓好重点工作,多措施并举,形成有效的立体防护体系

以巩固长效机制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不仅需要校园全方位网格化管理,还需要建立涵盖多项重点工作的立体防护体系,才能着力抓住核心,维护学校政治稳定,着力抓住源头,有效化解校园矛盾,着力抓住重点,解决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和(下转第199页)(上接第168页)减少各类矛盾和安全隐患问题。

完善畅通信息渠道。设立“书记、校长信箱”,收集来自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各部门安全员、每个班级的班级安全委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消息反馈,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信息反馈,确保信息顺畅。及时编发《校园安全简报》等相关资料,加强对校园不稳定因素的及时通报和舆论引导。

建立健全信息搜集和研判工作机制。积极依托各级党团组织、学生工作队伍、安全员(兼职保卫干部)队伍、网络信息员队伍,特别是学生信息员队伍,把信息的触角延伸至全体学生、扩展到他们学习生活全过程,摸排不安定因素,定期在学生工作例会上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和舆情动向,重点排查和关注特殊群体和人员。增强预见性,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不安定因素的能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不断完善校园应急处置规章制度(预案)。近年来,高校各种情况的突发事件增多,要驾驭复杂多变的情况,就要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未雨绸缪,方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一是完善高校安全稳定应急处置工作总体预案,明确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全体校领导参加的学校安全稳定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应急处置的决策性、统一性和紧急信息报送原则以及对应急工作的规范管理。二是建立了操作性强的各种突发性专项预案。针对校园实际制定了群体性事件专项预案、校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预案、治安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预案、火灾事故应急处置专项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应急专项预案等。三是各系单位根据学校应急处置工作总体预案的整体要求,结合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办法,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提高了突发事件时的前期应急处置能力。四是保卫部门建立和完善《中控室管理规章制度》、《技防消防设施设备维修保养审批程序》、《突发事件接警、处置工作流程》等工作规程。

不断巩固完善安全稳定的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工作考核,推动专项组及各成员单位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在发动师生参与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活动中,同时发挥期督促各部门落实和履行综治责任的作用。建立一套由保卫部门具体牵头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自上而下、程序公开、责任明确、验收规范的达标验收组织体系,从而实行每年底对各单位进行安全稳定工作年度达标验收,对验收考评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视为年终工作考核不合格。同时,实行安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制。

校园安保与安全管理篇10

初三校园安全责任书【1】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杜绝学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公共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落实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经研究,特制定本责任书。

一、目标与任务:

学校校园安全目标:保持校园稳定和良好的校园治安秩序,确保师生员工和学校财产安全,实现全年无重大刑事案件,无火灾,无重大治安案件及重大责任事故。

1、保持校园稳定,反对,防止和杜绝集体上访、罢工、罢课、等影响社会和校园安定的重大事件发生。

2、维护校园治安秩序,防止和杜绝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健全完善各项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完善校园安全防范机制。使校园三防(防火、防盗、防意外伤害事故)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校园安全责任制度,完善校园安全防范管理责任制。

二、责任与要求。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确保校园治安安全任务的完成。

1、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承担该部门安全工作的全部责任。

2、层层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各部门要根据校园安全目标的要求与下属教职工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校园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3、制定教育计划,对教职工、学生进行法制、纪律、消防、安全常识、安全防范等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加强对本部门物品和重点部位的管理,要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防范措施,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保证学校财产的安全。

5、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好部门内部的集体活动,活动前要进行安全教育,要可靠的安全措施,杜绝人身伤亡事故和其它意外事故的发生。严禁组织无安全措施的集体活动。

6建立校园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各部门每季度至少要对本部门的治安安全工作情况检查一次,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本部门不能整改的要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写出报告,报学校安全领导小组,由学校校园安全领导小组研究整改。

7、对校园安全重点要害部位的防火、防盗,要落实防范责任人和防范措施,确保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

三、考核

1、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园安全工作检查,对重点要害部位进行不定期抽查,每年底进行一次大检查。

2、对未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安全责任事故的,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并给予通报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因,失职、渎职而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初三校园安全责任书【2】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省、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做好班主任安全工作,落实责任如下:

一、责任期限: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8月31日

二、全面负责本班的安全工作,是班级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对学生既严格管理又关心爱护,严禁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杜绝由此引起的一切恶性事件发生。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和自我防范等方面的教育,监督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一日常规》。

五、切实抓好学生的常规管理,严禁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杜绝学生违法犯罪;尤其要制止学生与校外闲散人员往来,坚决杜绝群殴事件的发生。

六、经常进行班级安全自查,抓好本班防火、防触电、防意外伤害等安全工作,经常巡查本班教室安全情况,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教室的多媒体及其他电教设备,电器设施下面不准存放易燃物品,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并积极排除,确保本班学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七、严格控制学生外出,经上级或学校批准的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班主任要跟班,确保交通安全。

八、如遇学生发生紧急病症应及时送医院急救,并通知家长,学生私自外出应及时找回并通知家长,报告学校。

九、发现班上学生未到校上课,要及时通知给家长。同时对缺勤学生及时做好家访,掌握情况并做好记录。

十、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召开家长会,使家长和学校配合,共同防止学生在校内外发生意外事故。

校长签字(盖章):

年级XX学校

20XX年2月18日

初三校园安全责任书【3】

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使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提高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实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苗寨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第二条:制签安全工作责任状机制的要求,经《苗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苗寨学校校园安全责任书》,并与全校教职工签定。

一、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切实提高安全意识,把校园安全工作做为学校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强对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坚持每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签字;培养学生良好饮食习惯,不给学生饮食不安全卫生食品;抓好学生生活管理,落实学生上、放学(放假)送接查数交接签字手续,做好学生因事、因病或其他原因离校请假并有其监护人签字等工作,坚决杜绝学生擅离校园现象发生。

三、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发生;严禁上课压堂或让学生超时间滞留学校;教师上课要清点好学生人数,一旦发现学生不来上课,必须立即与学的生监护人、学校领导取得联系。

四、切实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

五、切实加强体育课、各项赛事活动、旅游踏青等安全管理工作。

六、加强防火宣传,严格用火制度,严禁乱用火,乱接交流电。严禁吸烟,杜绝火灾发生。经常排查整改用电用火安全隐患,确保用电安全。

七、严格落实事故及时报告制度,流失学生汇报制度和举办校内外大型活动前请示汇报制度。如发现学生没到校或擅自离开校园等情况必须及时向其监护人、学校领导报告,立即启动;再如开展登山、春游、社会实践活动等需报请校长与相关责任人签定专项安全责任状,以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原则上不允许以班为单位外出)。

八、严禁学生打架斗殴,避免造成人身伤害。严禁十二岁以下的学生骑自行车,杜绝学生私自下河游泳。每位教职员工无论在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无论在校园还是在校外都要切实关心未成年人人身安全,一旦未成年人遇到麻烦、危险或预测到可能发生危险时,应及时给予帮助或求助,也可以和有关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得到妥善处理。

九、全体教职员工要按照,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安全责任,为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创造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确保学校财产安全。

十、凡因工作失职、渎职或擅离职守造成不安全事故(包括人身伤害、死亡或财产被盗)的,学校将对责任人工作考核一票否决机制,考核排序列尾数,并视其具体情况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和处理。凡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学校安全领导小组一份,本人一份。

学校(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