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十篇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十篇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6:47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篇1

2007年8月,资助方认为湖北5名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取消了他们的继续受助资格。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学生、企业家、贫困、慈善、感恩……一连串的关键词裹挟着慈善真谛、道德意蕴、社会责任、弱者心态……又一次强烈地冲击着公众的耳目。

[相关资料]

(一)湖北,受助大学生没有表达谢意,资助被取消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儿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今年夏天当襄樊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有5名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原因是“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让资助者寒了心。

(二)河南。慈善总会推出“道德协议”。要求受助者回捐

8月22日,濮阳南乐县刚刚考入大学的毛青(化名),得到了河南省慈善总会新近设立的“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的捐助,但是在拿到善款的同时,毛青接受并签订了一份“道德协议”。协议规定,毛青毕业后,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要回捐不少于受助数目的慈善资金。“知恩图报”需不需要“强制执行”?签订道德协议是精神枷锁还是接力棒?对此,人们争议不断。

据了解,除了河南的“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外,“慈善协议”在不少地方已成为现实。广东的一家企业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大学生助学基金,但被资助者必须签订一份“道义契约”。契约要求,受助学生进入社会后。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偿还助学金,并比照学生贷款支付利息,以帮助其他大学生。

(三)我们家乡的一位慈善老人

今年已88岁的美籍华人慈善家、画家萧纪书先生,这些年来在家乡河南省上蔡县已捐出几百万,又是修路,又是建校,又是资助贫困生。10多年来,他一直对我校的贫困生进行资助,直到这些贫困生修完学业,但受助者很少有人与他通信或通电话。

(四)未将善款转捐他人深堋打工妹善款而逃

深圳打工妹郭小娟,因患脑瘤。曾一度为手术费用而焦虑发愁。奥一网网友得知后为其两次上街募捐,筹得善款15万元。小娟接到慈善款时表示,如果善款用不完会转捐他人。然而手术后,郭小娟将理应转捐他人的余款10万元,带回了山西老家。

(五)虞海河的“幸福一家”

昨天上午,瑞安市塘下镇双桥村的“幸福一家”迎来首批家庭成员。来自该市西部山区的8名贫困儿童身着新衣,不时望望明亮的房间,摸摸崭新的床铺,既好奇兴奋,又有点儿胆怯。这个特殊家庭的家长就是当地村民虞海河……“幸福一家”由虞海河出资,成员由他及其家人和贫困儿童组成。今后,20名贫困儿童将陆续加入这个特殊家庭,他们同吃同住,在当地入学,直至18周岁。据当地慈善总会负责人介绍,这种慈善形式在温州尚属首例。虞海河通过经商富起来,现年36岁。他出生于瑞安一个贫困家庭,一家4口挤在由猪栏改造的30平方米石房中。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一家人时常得到邻居、亲朋以及不相识的村民的救济。那时起,虞海河就许下心愿:一旦有能力,就要帮助贫困儿童。

(六)“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的慈善秘密

“仲明大学生助学金”幕后老板――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于2005年获得“广州地产20年杰出贡献名人”荣誉称号,又是佛山市政协常委。前不久他将自己700亿的资产转交给女儿,人们这才知道,他原来是中国内地的首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隐瞒了一个被严密封锁了10年的令人感动的慈善秘密,他所创办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每年捐助100万元,由《羊城晚报》管理。10年了,捐助者是谁?除了极少数参与者外,连约4000名受资助的学子也无一人知晓。10年来不断有政府领导及身边的好友劝说这位企业家说出自己的名字,但他都没有答应。据知情者说,他所做的公益事情非常多。仲明助学金只是其中一项。他曾经悄悄地到过仲明助学金发放大会的现场,连工作人员都不知道他是谁。

(七)丛飞说。他资助的人中,知恩图报的占大多数

歌手丛飞捐资三百多万元资助贫困生,受助者中固然有毫无感恩之心者,但事实并不像个别媒体报道的那样,那不过是一些媒介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故意地断章取义、夸大其辞糊弄受众罢了。正如丛飞所说,他资助的那些人中,知恩图报的还是大多数,一味地求惠、图利者是一畦稻田里的两三颗秕谷。大多数的受助者不是冷漠地对待丛飞,是他们的感恩之树还未长大,想回报丛飞,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丛飞所言,犹如醍醐灌预,他博大的胸襟更让人由衷地钦佩!

(八)《中国青年报》的调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调查显示,对于湖北“感恩门”事件,公众的态度立场各异。53.9%的受访者赞同资助者的做法,认为“如果换了我,也会这么做”,30.3%的人对此表示“理解,但不赞同”,而另外15.8%的人则明确表示企业家的行为“不合适”。高达90.9%的人认为“资助者要求被资助者有所反馈是合理的”。调查还发现,43.6%的人认同“我们的社会缺乏感恩意识”的说法,34.6%的人觉得“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感恩”。但同时83.9%的人认为,自己并不缺乏感恩之心。调查同时显示,64.7%的受访者认为,最好的感恩方式是“爱心传递,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而认同“写信、打电话等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和“自己挣钱后回报资助者”的,分别只占25.1%和10.2%,33.4%的受访者明确表态:慈善不应该让受助者付出任何人格与尊严的成本。43.8%的人还认为,现在的一些慈善有着太多的功利性,甚至商业性。

学者熊培云认为,即便企业家有恩于学生,学生们的权利仍是完整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没有沦陷,所以,从一开始,当女企业家因为捐赠而赋予学生写感谢信和汇报学习生活的义务时,无论是出于监督学习还是出于“行善炫耀”,从本质上说,都暗含了一种暴力,即使它是善意的。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应该是一种社会救济行为,不像“报恩文化”那样具有交换性;受恩者“报恩”并非指向原来的施恩者,而是指向全社会。

“正因如此,国外慈善活动通常都不提倡这种一对一的恩情救济,而是通过慈善组织来完成社会性的救助。”熊培云说。但本次调

查显示,出于种种原因,67.7%的受访者更愿意进行“一对一的直接帮助”。“这样至少我可以知道,我的资助是真正用到了需要资助的人身上。”不少人这样解释道。“一对一的资助,会一不小心陷入‘施恩――回报’的尴尬之中。这究竟是传统的尴尬,还是制度的尴尬?”调查中,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九)网上言论

首先我想问的是捐助本身有有偿性和无偿性之分吗?再就是你怎么去界定那几个学生就没怀感恩之心?如果说捐助有有偿性这一说,那你干脆就叫借助好了,为什么要玷污捐助这一美好的字眼呢?不给你写信你就说别人不感恩,这不是强盗的言论么?!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你为什么就那么希望受捐助者给你写信?你真是为了推动所谓的慈善事业,还是另有其他的原因?捐助本身就是无偿的,捐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受捐助者得到帮助。资助者拿出物质或者金钱,受助者得到帮助,这个过程,就完成了。

(十)社会学家的说法

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汉龙指出,个别受助者“感恩之心”的缺乏。除个人原因外,很大程度上还跟学校教育、社会氛围过于功利有关;而用所谓的协议、约定的方式,不但无助于唤起他们的感恩之心,而且还异化了捐受双方的慈善关系。“慈善的基础是互相信任,如果事先就怀疑受助者会‘忘恩负义’,那慈善的基础就被破坏了。将市场中的契约引入到慈善领域,无疑令捐助行为的慈善色彩打了折扣。”

郑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明锁则认为,“一个人在接受帮助之后说一声‘谢谢’是最基本的礼貌。”“一个接受了别人帮助而不知道感谢的人,其人格很难说是健全的,一个人格不健全、心中没有爱的人,怎么会回报社会呢?”

[针刺汶一]

慈善新解 感恩别论

wenzhongsi

传统慈善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的核心就是“慈悲为怀”,而奠定“慈悲为怀”慈善思想的基础则是佛教。千百年来,在我国的慈善文化中,“慈悲为怀”这种慈善信仰早已深入不分贫富贵贱的所有人心中。在通常的慈善行为中,不论是针对什么样的慈善事情,几乎没有人会向接受慈善帮助的人主动索取“形式感恩”(语言感谢),同样,也几乎没有人会期待接受慈善帮助的人的“实质感恩”(物质回报)。对于这样的传统慈善现象,愚下将其称之为“民间慈善”(或者“民间真善”)。有意思的是,在千百年的“民间慈善”文化中,“知恩图报”的感恩文化,从来都与“民间慈善”文化紧紧相伴,尽管“形式感恩”与“实质感恩”并不是行善者的主观意志,但无数“形式感恩”与“实质感恩”的故事却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现代慈善则是一种事业,这种事业的价值就是“助人为乐”,而奠定“助人为乐”慈善思想的基础则是制度。我们的社会制度包含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共生理念。而把这种和谐共生理念注入慈善文化之中的教育力量主要是官方。“助人为乐”这种慈善事业同样早已深入不分贫富贵贱的所有人心中,所不同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共生理念中的慈善文化,恰恰暗含了行善者需要满足自身要求的主观意志,表现为以“知恩图报”的名义“强制”索取“形式感恩”与“实质感恩”。有意思的是,在现代的“官办慈善”文化中,“知恩图报”的感恩文化,却与和谐共生理念产生了矛盾,行善者主观意志想要得到的“形式感恩”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同样道理,行善者主观意志想要得到的“实质感恩”,也犹如镜中花、水中月。眼下引发争议的“慈善助学”与“强制感恩”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传统慈善是一种信仰,现代慈善是一种事业,两种不同的慈善思想基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而也就产生了对“知恩图报”的感恩文化的迥异理解,同时也最终带来面对两种不同慈善理念的心理落差。更为可怕的是。如今的慈善事业正在演变成“慈善产业”,试想,当“慈善产业”需要“做大做强”的时候,以经济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慈善载体――“慈善基金”,势必要发生诸如投资、放贷、储蓄等形式的“唯利是图”行为。可想而知,慈善事业的这种演变,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慈善的信仰――“慈悲为怀”,完全有可能异化成“强制感恩”的“官办伪善”。可以预见的是,慈善事业的异化,一定会走上“契约捆绑”的“强制感恩”之路。我国目前正在调研和起草《慈善法》,效果如何,值得关注。

[点评]

此文从纵向分析了慈善的演变,为解决现实问题中慈善与感恩的尴尬提供了一个视角。

[针刺文二]

慈善与感恩的思考 种树客

人们解救一只困于蛛网的蜜蜂,并非要它绕飞三匝嗡嗡几声感恩,或啖其一点蜂蜜满足口福。只是护生惜命的爱怜之心。想到的只是放飞生命,当然,也不是故意与蜘蛛为敌。

我们今天保护、善待野生动物,也不是为了使它们感动,从而不伤害人类,而是因为人类的生存文明思想达到了今天这样的自觉高度。

东郭先生救狼,并没想着施救后把狼当狗用,或是倒过来自己喂狼,只是本着墨家的以兼爱为上、天地有好生之德的人生观而表现出的理所当然的实践行为。

毛宝放龟,隋侯救蛇,纯粹是爱惜万物的仁心善举,决无厚报得珠的非分之想。至于龟蛇的知恩图报,则完全在意料之外。

慈善,顾名思义,即出于仁慈、慈悲、慈爱而施善。所以不论对象为何,也不管是内心道德律令的驱使,还是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使然,真正的慈善,行善就是目的。如果还要捎带其他什么附属条件,如希望对象感恩戴德之类,至少也有社会投资、感情放贷之嫌,蒙受讥嘲当在情理之中,所以古人强调“施人慎勿念”。

但人大都是功利的,一举一动都免不了“报”的考虑。“善有善报”,一般人的行善,大概更多目的在“善报”。如果没有这两个字,估计不少人的行善要打折扣。因此对于施善者要求受施者口头感恩得其善报的念想,也就无可厚非。上帝给子民仁爱之后,不也享受着子民的跪拜和赞美吗?何况我们凡人呢。

其实,这种“善报”,按弗罗姆的说法,行善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无论是体力助人、智力助人,还是财力助人,都是爱。而有能力给予爱的人,在给予的同时,他就得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甚至得到了成就感、高尚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从受施方面讲,我们本来就有感恩的文化传统:投桃报李,这是诗的讴歌;受施慎勿忘,这是谆谆告诫;知恩不报非君子、一饭之恩终身不忘等,更是芬芳在3000年的典籍之中。受人之助感激言谢,则是做人的起码礼仪;而几句感恩之语可能带来更多的帮助,这尤其是一个经济人自利的明智之举。然而,有些受助人什么也没有做。奇怪吗?不奇怪。因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偏偏碰上的是木头人,不知感激为何物,你发什么脾气?即使遇到以怨报德、忘恩负义者,也算正常。不是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么,何必群起而攻,口诛笔伐?

往大了说,远,我们有过几十年的意识形态革命,用阶级立场、革命意志、斗争意识、党性原则、崇高感情树立起来的只能是对党和领袖的感恩,任何的私恩皆在破除之列,这早已把传统的感恩文化扫荡殆尽。那么。今日要立竿见影,谈何容易?氛围既淡,何必厚责个人?近,社会不公,世风笑贫不笑娼,都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穷人的孩子,由于心理定力不强或其他种种原因,或羞、或讳、或自卑、或怨愤、或存有特别的想法,都有可能,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宽厚一点呢?他们也需要理解、同情和尊重。

[点评]

此文主要从施善者的角度进行剖析,在指出施善者存有善报念想无可厚非的同时,也告诫他们:要多些宽厚,毕竟“有能力给予爱的人,在给予的同时,他就得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甚至得到了成就感、高尚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另外,本文开头也很有特色,运用比喻说理,形象易懂,又显得很有文采。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篇2

乡村教师培育着祖国的未来

“崔永元公益基金”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于2007年10月共同发起成立的专项公益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乡村教师培训计划旨在通过素质培训,组织考察和参观学习等活动,帮助乡村教师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能力,鼓励他们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乡村教师是一群值得仰望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崔永元说,“乡村教师对孩子意味着身心的健康,对于国家意味着明天。”

崔永元介绍说,在2006年至2007年,他率队开展了一次“重走长征路”活动,途径中西部地区时,那些乡村教师们在艰苦环境下教学的场面令他感动,“当时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孩子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足球,没有看过电视,没有见过电脑。”崔永元说。同时,他为这些教师的职业能力担忧,因此萌生了帮助和培训乡村教师的想法。

“在我们国家,我认为在短期内,乡村教育的教学条件和质量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我们现在处于创业阶段,崔永元公益基金是尽自己的能力做一点事情,培训的时间比较短,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有多大的提升我自己也没有任何的把握。”崔永元说,“但是,教师们来到北京起码能开阔眼界,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有帮助的。”

扎根岗位就是最大的感恩

在西部贫困地区,很多人抱怨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但崔永元认为,教育软件比教育硬件设施更重要,“老师对教师岗位和孩子的爱更重要,教育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由于崔永元的爱心,他获得了无数受助者的掌声和感谢,但是,崔永元说,“我不需要感谢,不需要回报,回报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因为我是发自内心的去做慈善。”崔永元说,他希望每一个乡村教师都能从头到尾心怀感恩地去教孩子,因为最大的感恩是每一个乡村教师能扎根自己的岗位,能继续坚持努力工作,从心底里去爱孩子,让他们长大成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回馈社会。“当每个人学会爱的时候,这个社会肯定会特别美好,这就是受助者对社会最大的感恩。”

截至目前,乡村教师培训计划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四期,为中西部八个省区免费培训了400名乡村教师,接受过培训的乡村教师把学到的知识、看到的祖国变化的感受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信心。

此次培训邀请了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教育专家为参训的乡村教师带来教学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内容。培训除安排素质教育、交流考察外,还将带领参训教师参观中华传统文化场所和奥运会场等一批标志性建筑,让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感受一下祖国首都的新面貌。

什么是公益,怎么理解公益?

崔永元作为著名的央视节目主持人,不止有良好的公众形象,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和尊重,更是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思考,在更高层面上身体力行,积极倡导慈善与公益。目前已经拍摄了超过十二万小时的录像片,记录了许多已经失去和即将失去的非物质文化历史片段。

当被问及如何理解公益慈善,如何让80后的年轻人更加接近,接受公益慈善的时候。他认为,这个可能跟我们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一样,都是看一件事情然后从表面看到它的本质。最早我看慈善的感觉和心情比你们还严重,我甚至觉得这辈子都轮不上我做,因为那是有钱人的事,我当时想什么叫慈善?一出手就捐五千万,那才叫慈善。像我们见到谁受难了,凑一块钱,那不叫慈善,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后来慢慢在采访、调查这些过程中,我听到了很多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很打动我。比如说像美国这样一个大国,他的善款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贫民,而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来自于比尔•盖茨那样的大富豪。我很想知道,他的贫民用什么样的方式捐了那么多的钱,这是第一个。

第二,我们过去总认为慈善就是捐钱,在中国文化的概念里慈善就是捐钱,要不就是捐值钱的东西,其他的都不叫慈善,后来慢慢地我觉得我真正了解了慈善的意义:人家唱歌你在底下给他鼓掌,这就是慈善。有一个人说相声,你在底下给他大声叫好,这就是慈善;路边有一个小女孩很乖,你给她送去一个微笑,这就是慈善;甚至连老人过马路你去扶她,都不用有那种明显的行善的行为都叫慈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慈善是一个信手拈来的事情,这是第二个我开窍的地方。

第三,我觉得做慈善不要让自己受累。我不大同意那种节衣缩食,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还弄出很多钱来去帮助别人那种,我不大同意这种慈善行为。当然这种行为很高尚,我们不能对这种行为说三道四,但是我个人不太赞同这样的慈善行为。我经常重复八个字,叫“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换句话来说,我们做慈善可以在不降低我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做慈善,比如说你的理想是买一辆奔驰车,没有关系,你不用把你买奔驰车的钱拿出来去做慈善,你可以买完奔驰车的时候,你把内装饰都做好的时候,你把所有所有都做好的时候,手里还剩下五块钱,你还可以做慈善。或者你这个月做不了下个月做,今年没有计划明年做,任何时候起步都不晚,都叫慈善。

当我们说到那些富人、名人,这个时候我觉得公众一定要对他们有要求,这个慈善一定要是他成名的一部分,要是他致富的一部分,因为你消耗了很多社会资源,所以你要回报社会。所以我们看nBa那些很有名的球员,他的经纪公司就在安排他做慈善,你不做你的形象就坏了。而且他做了慈善也没有人玩命的宣扬,大家会认为这是你应该做的,因为你有名。你做什么都叫慈善,比如说我们看姚明那么大牌的球星到社区去给老人讲故事,到小学校给孩子们朗诵课文,这都是慈善。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篇3

一、指导思想

学校把慈善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培养,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德育工作中,在全校师生中培育慈善理念,弘扬慈善行为,推动青少年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全校师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具体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012年3月29日“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启动仪式在我校成功举行,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先生、天津市慈善协会会长曹秀荣女士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启动仪式。仪式结束后,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在教职工大会上共同学习,并在学生大会上做好《慈善读本》的宣传工作,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慈善读本》进校园的重要性,积极营造了人人参与慈善事业的校园慈善环境。《慈善读本》不是简单生硬地传授知识和道理,而是依托一定的场景、氛围和活动设计,让慈善爱心的种子悄悄地在学生们的心田里萌发,逐渐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读本中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故事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他们将读本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品读。

(二)寓《慈善读本》教学于班会课及学生思想品德课中

《慈善读本》在我校师生中掀起一股学习热潮,慈善理念渗透到学校已有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让做善事成为一种习惯。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的授课中,更是紧密结合了慈善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慈善文化的熏陶,弥补自身道德认知的缺陷,纠正平时行为中的错误,使自己健康成长。五年级王爱贤老师的“我有一颗爱心”主题班会课,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及身边贫困同学的一些事例让学生感受到需要帮助的同龄人还很多,学生们纷纷表示要捐出零花钱、压岁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这些同学。四年级董福满老师的“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班会,把学生家长也请到学校,通过感恩、爱心故事、亲子互动传递爱心等活动,使慈善理念注入家长心田,逐步形成家庭慈善文化氛围。《儿行千里》、《父亲》两首歌更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最后学生们谈了感恩父母的做法,如:为劳动一天的父母倒杯茶、为父母分担家务、好好学习不与父母吵架、学会尊重、学会感恩等等。班会后学生们每人还给父母写了一封信,通过内心的交流,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实现了相互之间内心的沟通。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冯庆宗老师的思品课里面也懂得了从小就要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帮助别人从小事做起。有的学生也从以前的“小霸王”、“唯我独尊”变得礼貌谦让,学会感恩了。

(三)寓《慈善读本》教学于主题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中

我校本着寓教于乐的精神,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乐意接受、乐意助人、乐意实现精神养成。如:六月的黑板报主题就是“感恩”;三、四年级还专门以这个主题进行了作文比赛,同学们积极参加比赛,把自己理解的“感恩”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文学创作的熏陶中经受爱的洗礼,在心中埋下爱的种子;一、二年级小同学纷纷拿起画笔,画出了一颗颗爱心,其中的优秀作品还在橱窗中展出。

我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由校务会制定活动计划,各班主任讨论活动方案。在活动期间各班主任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长组织活动,确定活动帮扶对象及所做好事,每月校内统一开展两次,班主任做好记录,对服务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在教委总校长的领导下,此次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投身到帮助别人、奉献爱心的活动中,也养成了帮助人、献爱心的好习惯,给村民留下值得信任的美好印象,体现了学生们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关心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赢得公众良好的赞誉。

学校通过宣传诚信友爱、互帮互助的公益理念,提升了全校师生的慈善意识。三年级的季卫键同学不小心摔伤了胳膊,在他回家休息的一段时间里,同学自发组建了一支帮扶小分队,每天放学后轮流去他家协助其家长照顾他并且给他讲解当天的知识。季卫健同学回到学校上课后,因为手臂不方便,同学们每天帮助他拿书包,连上厕所也有人及时搀扶。

(四)寓慈善教育于社会活动中

我校开展的慈善教育活动,从真情出发,从身边做起,形式多样、充满温馨。四年级同学付国秀患先天性疾病,手术使得家里早已是债台高筑、举债无门。学校得知此事后,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无私相助,并且在五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她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这些善举使她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增加了她战胜病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2012年“六一”儿童节那天,付妈妈特意赶来学校向老师和同学们表达谢意并且献上一面锦旗。

一幅幅温暖的、感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在校园内外上演,让学生在学习慈善、参与慈善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这也使我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宝丽金40人的管理团队在总经理魏敏丞女士的带领下,两次来我校进行慰问,给学校和同学们送来了电脑和学习用品,并且和我校小学生一起表演了手语舞蹈《感恩的心》,在学校以及社会中营造出一种“人人参与慈善,人人奉献爱心,人人感受温暖”的文化氛围。

三、活动意义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篇4

[关键词]企业慈善;企业公民;价值;制约因素

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传统企业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作为纯粹的经济实体,应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和唯一责任;企业慈善将导致成本

收益比上升,股东利益受损,与经济目标不相容,需加以避免。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力图将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提升到同等高度,强调其作为国家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专家指出,企业自身需求与社会利益并非总是完全对立。当企业的慈善行为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时,便能将二者加以统一。“企业公民’砚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纳,企业慈善则是它们实践其社会责任的途径之一。

一、企业慈善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1.企业慈善为慈善事业提供的大量资源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础。首先资金支持。第一,慈善事业的财源主要来自政府资助、企业捐款和个人捐款三方面。企业作为掌握经济资源最多的社会组织,客观上对慈善事业提供资金支持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第二,慈善事业提供的各项服务均以充足的资金为前提,现金也是慈善救助的基本形式之一,企业有能力也有必要提供财力支持;其次人力资本投入。作为慈善行为实施主体,志愿者受慈善机构之托在慈善活动中贡献一般或特殊知识或技能,如企业组织员工定期看望养老院老人;再次物力支持。具体表现为设备和产品捐赠;最后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战略规划等无形资源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参考,以提高其管理水平。

2.企业慈善可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使外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正负相抵。企业发展始终处在与所在地区政府、社会团体、民众的互动中,不可避免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对当地造成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企业慈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负外部性的严重程度,通过采取积极措施修补裂痕,促进社区发展。基于波特关于战略性慈善行为对竞争环境的影响,其对生产要素条件的影响与对社区发展的影响息息相关:一是影响人力资本,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受教育或培训水平;二是提高天然资源生产效率、基础设施质量、科研机构水平和行政机构效率。如安利公司2003年开展“onebyone-爱心手牵手”主题公益活动,帮助因疾病或贫困造成生活困难的儿童。截至2007年底,已投入5,200万美元,救助550万名儿童,员工志愿服务达839,000小时。

3.企业慈善能够营造“以人为本”和公平的价值理念,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行为让人们认识到企业对改善员工福利乃至社会慈善事业的积极作用,从而感受到人文主义关怀,营利性组织尚能如此,公众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行性更加确定。慈善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企业慈善有效弥补政府参与慈善的不足,缩小贫富差距,减弱不公平感,促进社会稳定。

(二)自身价值

1.直接益处。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捐赠的税收优惠进行了调整,在1993年《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基础上,将内资企业的税前扣除限额3%和外资企业的税前列支成本的捐赠税前扣除标准统一调整为12%。过去3%的免税水平偏低,对企业的慈善行为并不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新税法规定的扣除水平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几乎等同于公益性捐助100%的税前扣除待遇,企业捐赠将为企业节省税收开支,增加净利润。

2.间接益处。(1)改善竞争环境。波特指出,战略性慈善行为通过生产要素、需求情况、战略和同业环境以及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四个方面影响竞争环境。生产要素方面,对人力资本的影响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企业人才储备打基础:对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可吸引人才流入,获得竞争优势。需求情况方面,战略性慈善可影响市场规模和改善市场质量,如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派出具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客户提供帮助,极大改善了需求条件。企业慈善通过获得公众关注与支持,还能推动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2)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内部凝聚力。据美国权威企业调查组织“交流会议”的关于公司捐赠策略研究,对453个样本关于“捐赠会给公司带来的利益”回答的统计表明,改善公司形象(75%)和提高员工士气(52%)是主要利益。作为“公益型公关”,企业慈善旨在通过履行公民义务,赢得消费者的关注与好感,提升企业形象。员工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士气得到鼓舞,内部凝聚力提高。间接益处的实现也利于提高业绩水平,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的。

由此,企业慈善对外对内均具有一定价值,企业应有足够动因去实践,然而我国企业慈善发展水平偏低,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存在的制约因素。

二、我国企业慈善的制约因素

我国企业慈善行为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经济水平发展以及社会对企业公民认识的加深而演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对于社会事务全权包干,政企不分,企业慈善范围相对狭窄,大多限于为企业职工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社会福利,针对非企业职工的慈善活动多是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政企分离开始实现,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漠视社会责任。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跨国企业的企业公民意识推动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部分企业开始将环境保护等内容纳入管理范围。尤其是08年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等灾难事件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慈善捐赠总量才几十亿元;2006年达100亿元;2007年为309亿元;2008年仅地震捐赠就近600亿元,全年捐赠接近1000亿元,企业捐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慈善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捐赠力度较小、缺乏主动性和计划性以及组织管理不善等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自身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相关探讨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缓解乃至消除企业慈善所处困境,以利于其突破局限,获得长足发展。

(一)企业自身因素

1.观念因素―慈善意识薄弱,理解片面。首先企业管理者的慈善意识缺乏。美国管理学家卡罗尔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要涵盖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与西方国家不少公司基于对自身“企业公民”的定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同的是,我国不少企业对伦理和慈善责任较少顾及。计划经济时代“大政府,小社会”传统导致人们习惯由政府包干一切社会救助与福利事业,企业参与慈善程度较低;其次企业对其慈善行为的价值理解片面。企业慈善是对自身和社会利益的兼顾,是一种双赢举措,但部分中国企业家将其视为没有回报的净投入,一种纯粹的利他主义行为。观念偏差是限制企业慈善的原因之一。

2.经济因素一发展水平有限。企业慈善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据社科院“企业捐赠社会公益研究”课题组对北京、上海等地500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38家无捐赠行为的企业中,自报原因为“经济能力不足”的占42%。2010胡润慈善榜前50位慈善家中,34位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处在发展壮大阶段的企业会选择在发展黄金期将财力投入到能迅速产生收益的项目。经济能力有限也制约着企业慈善的发展,这不应成为逃避的借口,因为慈善并非只是富人的责任。

3.管理因素一机制落后,管理者短视。首先企业对慈善行为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企业慈善大多属于自发行为,采取“一事一议”的决策机制,缺乏长效机制对项目评估,均衡社会和企业双方利益,保证慈善行为的连续性;企业对项目运行缺乏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宣传,对项目运营情况关注不足,很少过问善款去向,造成捐赠资源利用率低下,影响企业慈善的实际效果。其次管理者不一定能发现兼容社会和企业利益的战略性慈善项目。有损于股东利益的慈善项目会因遭遇股东反对而搁浅,管理者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找到能带来双赢的项目是慈善行为能否成行的关键。

(二)社会环境因素

1.激励机制。这是限制企业慈善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首先法律规范方面,新税法提高了免税额度,对企业慈善的激励作用开始发挥,优惠税率偏低已然不是主要制约因素,政策普及程度及企业理解程度却仍影响企业的决策;其次我国现有法规对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不少细节问题仍存在空白与不当;再次西方国家的高额遗产税激励富人将财产投入公益事业,我国由于尚未开征遗产税,无法发挥激励作用,富人更愿意将财富留给后代。

2.文化因素。敬老爱幼、扶弱济贫是中华民族崇尚的道德规范,随着市场经济转轨的深入,财富多寡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第一,我国公众慈善意识尚显薄弱,“富而不捐”并不少见。第二,公众对企业慈善信任度不够。新浪网基于2004年胡润慈善榜的调查显示,32%的被访者将其视为弥补不良声誉的途径,25%认为不能抵消对财富的掠夺。第三,当前社会贫富差异拉大,仇富心理严重,企业的慈善意识必受影响。

3.慈善机构因素。当前我国慈善机构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机构数量少、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管理不善、公信度不高、行政色彩浓厚、专业化水平低、筹资渠道单一等方面。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首先企业难以寻找到适合的慈善项目或机构,可能面临“有钱不知何处捐”的尴尬境地;其次因公信力问题对慈善机构普遍存在不信任感,降低捐赠积极性及捐赠水平。

三、对发展我国企业慈善的建议

首先改善外部激励机制。应加大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和免税申请程序的宣传;加快对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完善企业慈善相关法律建设,改革慈善事业准入制度,健全公益财产管理制度、公益机构分类分级监管制度、行业评估制度和信息统计制度,规范和促进企业慈善行为以及慈善机构发展。其次营造良好的慈善公益氛围,弘扬慈善公益价值观。大力宣传企业慈善的双赢案例,让企业和公众对企业慈善价值的认识更全面,鼓励更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全社会形成乐善好施的良好氛围,增强公众的慈善意识。再次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企业慈善的全面管理。建立慈善行为的长效管理机制,具体到事前决策、事中组织和监督以及事后评估和宣传,确保捐赠项目对企业和社会利益的兼顾,确保捐款去向的安全透明,降低捐赠风险。最后大力发展慈善组织,为企业参与慈善搭建桥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将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引入非营利组织中,提高其效率和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社会公信度。

参考文献

[1]徐雪松.企业慈善行为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

[2]吴书松.刘汶蓉.李 骏.企业参与慈善公益[a].卢汉龙.慈善:关爱与和谐[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74~96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篇5

真心感动社会

“慈善捐出的不是钱,而是心。”14年来,全疆数以万计的群众都在默默地参与、支持慈善事业,他们拥有一颗慈善心灵。他们的那份真情让人无限感动,倍感温暖。对弱势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是社会各界力量拧成的爱的合力。

怀着一颗颗真诚向善的心、一腔腔真挚动人的情,14年来,新疆慈善总会策划并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大型救助活动,让慈善爱心之光闪耀天山南北。

2000年雪灾救助活动,新疆慈善总会筹集捐款达2830多万元。

2005年10月支援印度洋海啸灾区筹集捐款194万多元。

抗震安居工程,2005年10月,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通过慈善总会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127户特困户援助30万元,解决住房难问题。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自治区民政厅组织大型捐赠活动支援灾区,新疆慈善总会接收捐赠款物5200余万元,救助四川灾区灾民。

2008年南疆雪灾捐助388万元。

2008年南方雪灾捐助5.4万元。

2009年“7•5”事件捐赠款物8000余万元。

2010年北疆雪灾,新疆慈善总会共筹集善款4250.6万元。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新疆慈善总会共接收社会各界爱心捐款物3408.19万元(其中捐款3267.32万元,捐物折人民币140.87万元)。

真情凝聚力量

募集更多的善款是慈善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慈善救助的前提和条件。如何激发民众爱心,凝聚各方力量,聚沙成塔呢?14年来,新疆慈善总会不断地创新项目,广纳善源,加强了与区内外、海内外其他公益慈善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广泛、牢固的合作关系,拓宽了慈善资金的来源渠道,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信任、支持和参与。在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募捐活动中,探索出以实施慈善公益项目进行筹款的做法,使慈善项目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覆盖面已涉及16个地州市,50多个县。十四年来,新疆慈善总会共募集款物资金达6.3亿,其中用于助学1860万元,助医3.4亿元,助残150万元,助困1086多万元,救灾2.43亿元,助老100.15万元,助孤1241万元,见义勇为5万元,禁毒1万元,其他捐助累计143万元。共捐建学校24所、儿童福利院2所、敬老院2所、慈善村1个、资助50余家孤儿院、捐助167家医院的医疗设备等,受益人数达千万人次,在边疆大地上矗立了无数爱的丰碑。

“安老”工作不断拓展新领域,由关注老人温饱向关怀老人生活质量方面深化。总会筹资100.15万元,资助敬老院、老年公寓、老龄事业的发展;开展了为老人提供送医、送药、送健康等一系列服务,以及“百名老人贺新年”、“九九重阳慰老人”等活动,并派工作人员参加了由香港公益金提供的老年院舍培训。

“助学”活动不断创造新理念,由零星救助向规模化、项目化转变。共筹措资金1860万元,受益达30多万人。为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减轻生活负担,总会配合中华慈善总会在1998年启动并实施了“烛光工程”,给100名贫困教师发放一次性困难补助金共计5万元;为南疆6个贫困县投资10万多元,新建烛光图书馆10个,捐赠图书2万册,受益达2万多人。慈善助学工程,1998年7月,总会为和田地区洛浦县拜西托拉克乡出资50万元建起了华凌光彩希望小学;出资5万元,为洛浦县普鲁乡修缮了校舍;1999年10月为伊宁县吉里于孜镇亚道桥小学捐资5万元,开展了“一对一”助学活动,为千余名特困生重返校园提供了资助;2000年为喀什、和田、克州儿童福利院筹资60万元,用于校舍建设和改善教学设备。2003年在喀什地区英吉莎县莎汗乡助学项目投入10万元,受益学生300人。2003年向吉木萨尔县世华小学捐赠8万元,用于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修建慈善标准化体育场;2004年筹集30万元为阿勒泰地区阿苇滩镇扩建成阿苇滩杨咏曼寄宿学校,受益学生500人;筹集4.1万元为巴楚县邓毅之学校捐赠10台电脑,受益学生300人;为全疆24名贫困大学生争取免费上北京工商管理专修学院的机会,共为他们减免学费及住宿费57.6万元;2005年“龙子心,新疆行,携手献爱心”慈善活动,以真诚的爱心、实际的行动、可贵的精神和极强的亲和力感动了新疆人,成龙此次新疆慈善三日行共筹得善款、善物合计313万元,捐赠的资金除去必要的成本后全部用于捐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龙子心慈善小学”;筹资9万元捐建和田地区洛浦县多鲁乡“百灵慈善小学”;筹资3万元捐赠自治区团委“天山学子自强助学金”。2006年中华慈善总会与宝马公司合作捐赠50万元用于乌鲁木齐周边贫困小学的图书室建设。2007年温州商会通过新疆慈善总会出资300万在全疆范围内开展“爱心托起梦想”活动,帮扶百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新生。新疆慈善总会爱心母亲集体共捐助助学金25万元。2007年5月27日晚,韩红、谭晶、甘萍、夏米力等参加了“情满天山―李双江师生演唱会”,门票收入20万元全部捐献给新疆慈善总会。2008年恒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出资分六年每年拨付50万元共捐赠300万元作为“恒昌教育慈善助学项目”慈善资金,用于贫困地区的助学。2009年6月厦门南普陀寺慈善总会通过新疆慈善总会向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学校捐电脑设备30台,价值20万元。其他助学项目累计捐款、捐物900余万元。

“助医”工作逐步增加新对象,在中华慈善总会的支持下,新疆慈善总会共筹措资金3.4亿元,相继实施了“微笑列车”、“格列卫”、“易瑞沙”、“多吉美”、“拜科奇”、“慈善医疗济困行动”、“海名威肝病救助中国行”等大病救助项目,受益人2000余万人次。自2002年开始,慈善总会为全疆16个地州市的20多家卫生院、福利院以捐赠和降低成本的方式购置各类急需医疗器械122台,价值482万元;免费培训业务骨干百余名,缓解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主要矛盾,使全疆几十万人受益。2004年1月筹款55万元,设立“新疆贫弱患者器官移植扶助专项资金”为器官移植患者提供医疗援助;此活动从2002年6月开始启动,在持续六年的“拥有健康生命,共享奥运圣火”活动中,已为120名癌症患者免费提供价值531万元的抗癌药品;2005年同第四七四医院合作,开展“贫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活动”为53名儿童减免医疗费80万元;为糖尿病患者捐赠价值100万元的药品;2005年由天士力集团向我区10个地州2300名弱势群体捐赠价值27.255万元的复方丹参滴丸;“海名威全国肝病防治慈善救助中国行”为全疆100名肝病患者资助了13.5万元的保肝药品。“微笑列车”是美国冠群公司董事长王嘉廉先生设立的国际慈善项目,其宗旨是为全球所有贫困的唇腭裂患者实施矫治手术。1999年9月,新疆民政康复医院成为“微笑列车”的定点医院。截至目前,“微笑列车”在我区共投入资金近1500万元,对3950名患者免费进行了手术。“格列卫”项目是由瑞典诺华公司资助的中华慈善总会格列卫项目,是救助全国城市低保户和农村特困户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此项目于2003年在新疆启动,受赠者达95人次,现有52人次在接受援助。累计捐赠价值2680万元。“多吉美”项目是由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资助的中华慈善总会多吉美项目,用于救助不能手术的晚期肾癌和肝癌患者,此项目于2007年8月30日在新疆启动,受赠者达31人次,现有20人次正在接受援助。累计捐赠价值1426万元。“易瑞沙”项目是由英国阿斯利康公司资助的中华慈善总会捐助的易瑞沙项目,用于救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此项目于2007年12月10日在新疆启动,受赠者达52人次,现有20人次正在接受援助。累计捐赠价值535万元。2007年6月上海绿谷集团公司向我会捐赠药品“双灵固本散”427盒,共计价值50万元。该药品全部捐赠给伊犁州慈善总会,援助当地71名癌症患者。慈善助残工程自总会成立以来为我区残疾人事业共投入资金达150多万元,其中,为新疆残疾职业学校捐款40万元建起了微机课堂;为自治区民政康复中心捐款20万元,用于解决“关怀行动”项目的配套设备;为乌鲁木齐市盲校筹资1.56万元,帮助其改造校舍并资助贫困生;多次举办了具有影响力的助残宣传活动,并为残疾孩子解决助学金;2008年“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向铁河福利厂捐款30万元,2009年再捐21万元。“感动时尚城市之光”是2007年9月世纪金花乌鲁木齐购物中心与乌鲁木齐市眼科医院合作通过慈善会捐助16万元救助贫困盲儿童,使他们重见光明。2010年1月在乌鲁木齐市零下30摄氏度最冷的冬季掀起了救助大学生“伏伟鹏”活动,组织了100名志愿者,三天时间捐款达30多万元。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要精神,为加强新疆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减轻农牧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现象。新疆慈善总会本着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争取更多的国际项目和筹募资金,造福新疆贫困百姓的目标,经不懈努力,于2008年5月22日与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医疗阳光救助工程”彩超捐助项目达成协议,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捐助121台飞利浦“飞凡影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及380台心电监护设备,设备价值总额达1.6亿元人民币;2009年捐助医疗设备价值总额达1.2亿元。

真爱孕育希望

“弱者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惟有行动,才能让真情闪光。”无论严寒酷暑,脚步从不停歇,新疆慈善总会一行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的儿童福利院、老人院、社区、医院、学校。他们始终把目光聚集在社会最底层最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身上,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弘扬了社会正气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成为推动和谐新疆建设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此外,新疆慈善总会还大力实施扶贫济困工程,共筹措资金1086万元,受益人10万余名。为解决我区边远贫困地区农牧民的春荒口粮问题,慈善总会在向社会呼吁的同时,积极与港澳台慈善机构联系,在1999年、2001年、2002年先后接受香港隐名士捐款80万元人民币,发放到和田、阿克苏、阿勒泰、昌吉、巴州等地,为4250户贫困家庭解决了春荒缺粮的燃眉之急,受益人数达2万多人。慈善助困工程,共筹款225万元。慈善总会每年都举办规模不同的送温暖活动达900余次,动员社会力量为社会弱势群体雪中送炭。资助金额200多万元,慰问困难户上百万人,为孤寡老人孩子、残奥会运动员、贫困学生、癌症患者、特困家庭提供了帮助。2007年7月募集30万元的项目经费,在克州实施水窖工程,为周边818户3222人解决饮水难题。实施了“黄丝带”项目,2007年2月由中华慈善总会捐赠的高中各科教育光盘、保暖运动裤、羊绒衫,总计价值51万元。按捐赠人的意愿,发放到了少数贫困地区的学生和教师手中,受益人达1396人。筹资623万元,为全疆36所儿童福利院的唇腭裂患者、肢体残疾儿童、心脏病儿童进行了矫治康复手术。由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骨科专家、港事顾问梁秉中教授等人牵头组建的香港关怀行动委员会,于1998年在自治区民政康复中心设立了“孤儿医疗康复中心”。5年来,投入款物118万元,免费为5000多名肢体残疾儿童实施了矫治手术。

新疆慈善总会在管理上引入市场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依法行善,强化慈善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机构运行正规化、规范化,依法维护捐赠者、受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慈善的公信力,在报纸和网站上公布善款接收及开支情况。成立总会监事会,定期向理事会、监事会报告工作,做到了透明慈善、公信慈善,赢得了良好的信誉,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十四年来,新疆慈善事业的大发展不仅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普及了慈善意识,传播了慈善文化;十四年来,通过新疆慈善事业的发展,把传统的精神财富与现实的物质财富结合起来,互助互济,使被救助者感受到人间真情和社会温暖,使捐助者内心充实,情感升华,关爱与被关爱的和谐气氛充满了人心;十四年来,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转换,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区的改革、发展、稳定,促进了自治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历次重大灾难发生后,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率先垂范,捐款捐物,在全社会倡导文明互助之风。不少自治区领导还经常出席总会重大的捐赠仪式,对爱心人士给予鼓励和褒扬。

党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重视,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疆慈善总会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在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需要接受捐助的人群之间牵线搭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在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传递爱心,传递和弘扬一种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让人们心灵得到升华,慈善意识得到加强,为全社会营造了弘扬正义、人心向善的慈善文化。新疆各民族慈善风气更浓了,在天山南北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慈善明星、慈善家和慈善志愿者,国际社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和个人开始关注新疆慈善事业、参与慈善事业,全国很多知名企业家、艺术家、港澳明星也都成了新疆慈善事业的一员。2004年1月3日新疆军区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夏米力成为新疆慈善总会首届“慈善大使”。共捐款近百万元,捐物2万余件,价值40万元。

令人欣喜的是,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逐步提高,社会慈善文化氛围大为改善。特别是近年来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7•5”事件、北疆雪灾迸发出来的捐赠热情,进一步唤醒了公众的慈善意识。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篇6

这几天,**街道慈善分会工作人员的手机总是回响着一种特别的声音:“叮咚!收款成功!”

这是街道慈善分会考虑到现在很多人不使用现金,为了方便各单位、各企业、广大居民捐款,街道慈善分会多次和银行咨询协调,特别办理了扫码支付业务,将二维码直接和街道账户绑定。这样让大家轻点手指,就可以发送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共同奔向小康生活。让“人人奉献爱心,共建大爱**”的活动主题深入人心,化作善行。

有人说这声音总是响,有点吵,不如把语音播报关掉,工作人员笑答:“不用关,这是幸福靠近的声音,响得越多,就有越多的人离幸福越近!”

通过创新捐款方式,发动了更多群众。更多居民参与到慈善捐款、互帮互助的行动中来,让更多人群众献出一份爱心,让更多认得到帮助,营造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共同奔向小康。

创新捐款方式

近年来,县慈善总会以党的精神为指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思路,增强组织机体活力,扎实推进慈善精准救助,合法依规开展各类慈善活动。2018年共募集慈善资金547.53万元,救助支出349.2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3万人次。

创新募捐形式激发大众参与

筹集资金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关键,是做好慈善事业工作的前提,也是慈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8年,县慈善总会积极募集慈善资金,抓住9月5日中华慈善日契机,在全县开展“崇德向善·大爱盱眙”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善款201.83万元。举办“善道盱眙”慈善演唱会。2018年12月24日,县慈善总会牵头在县体育馆举办了“善道盱眙”2019庆元旦大型慈善演唱会,活动现场接收捐款及义卖善款共20.66万元。设立冠名基金。县慈善总会先后与县新生代企业家商会、於氏龙虾餐饮服务连锁有限公司、苏盐连锁有限公司盱眙分公司等企业签订协议,新设“新生代助学圆梦工程基金”“新生代企业家道德模范慈善扶持基金”“虾神龙虾慈善基金”3个慈善助困冠名基金,冠名基金本金累计达23.3万元,将分别用于全县助学、助困、助医等慈善救助项目。其中“新生代助学圆梦工程基金”,认捐3年,每年不低于3万元,已到账12万元;“新生代企业家道德模范慈善扶持基金”认捐3年,每年不低于3万元,已到账1.3万元,首期1万元已对明祖陵镇的“中国好人”叶海涛进行扶持;盱眙於氏龙虾冠名“虾神龙虾慈善基金”,认捐5年,每年捐赠数额不低于10万元,已到账10万元,已对全县9名困难学生发放慈善救助基金6.68万元。

设立救助项目提升运作能力

为配合省、市慈善总会开展好“情暖江苏·春节慰问”、“困难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救助”项目及“瑞华助孤”项目。今年元月份,县慈善总会将“情暖江苏”春节慰问金7万元发放到70户困难群众家庭中;对40名孤儿发放8.2万元“瑞华助孤”助学款;对35名贫困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患者实施救助,慈善救助资金达40.29万元。做好县本级慈善项目。与盱眙爱心公益协会合作,2018年在穆店镇开展“精准扶贫·温馨家屋”慈善帮扶活动,投入慈善资金2万余元,为10户贫困家庭改善居住环境,并为一些贫困家庭配备了生活必需品,使困难家庭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先后在旧铺、黄花塘、管镇、兴隆中心小学开展“慈善书橱进校室”赠书阅读活动,投入8万元慈善项目资金,为4所中心小学、2所村小配备了8880册图书和91个书橱。元月份与盱眙癌友康复协会合作开展“向善盱眙·情系癌友”春节慰问活动,对全县患重特大疾病的46户低保边缘户家庭共发放2万元慰问金。盱眙龙虾节公益活动慰问全县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共发放慰问金237.92万元。对患有重大疾病的16名成人患者进行慈善医疗救助,救助资金3.3万元。与县公安局合作开展“慈善公安·关爱警民”项目,关注的对象为因公殉职的英烈家庭,交通事故的受害家庭、涉法涉诉的困难群众,该项目已对16户家庭进行救助。积极做好企业扶贫服务工作。江苏苏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对鲍集镇新迁村定向扶贫,投入6.5万元用于光伏发电项目,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慈善公信力不断提升。依法依规管好用好善款善物,做到专款专用、专物专用,对所有捐赠款物和救助情况及时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维护总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对捐赠单位及个人及时在盱眙政府网站公示;年度财务在民政局网站及公示栏公示;冠名基金及定向捐赠做好服务和监管工作;制定了《2018年镇(街)慈善一日捐资金使用办法》、《2018年“慈善一日捐”大病救助实施办法》,规范了资金的使用管理,并向社会公开资金使用去向。积极做好对接工作,争取省市扶贫资金。积极向上争取“精准济困”助建房屋项目扶贫资金100万元,该项目于2019年实施,每个市帮扶一个乡镇。通过县慈善总会的积极争取,淮安市安排在我县管仲镇。争取资金主要用于管仲镇住房困难群体,享受助建的困难农户同时享受助医、助学、助困项目。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篇7

关键词:慈善事业;社会保障;经济伦理

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初步形成,慈善组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日趋活跃,参与慈善捐赠的公民和法人不断增加,慈善捐赠款物呈逐渐增加趋势,受益人范围不断扩大,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比照发达国家,中国的慈善事业依然是不完备的,这既有慈善法制建设落后、慈善组织体制不健全、慈善文化环境缺失的客观原因,更有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慈善认识不完全的主观因素。‘因此,推进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首先必须澄清人们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一、慈善捐赠是不是富人的专利?

在中国当前的慈善活动中,捐赠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所谓慈善捐助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或资助不特定的社会成员而无偿地向公益性社团法人和事业法人或代表受资助不特定人利益的临时机构捐赠资金或实物的行为。因此,从理论层面说,慈善捐赠应该是-部分人将财富无偿贡献出来,用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一部分人。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每次灾难或重大事件发生以后,富人个体的捐赠数目往往比较大。手是人们便形成一种观念,认为慈善是富人的行为,与平常百姓并无关系,甚至有人认为行善是富人的本能,是富人的专利,是富人的救赎行为。这种观点有不妥之处。

第一,慈善捐赠首先需要富人慷慨解囊。改革开放初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一跃成为中国的富人阶层,但他们的发家并不单纯是靠他们聪明与能干,并不完全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而主要是靠得到了这个社会的厚爱。但就是这种社会资源的不平等造成了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1985年至1988年由1:1.72扩大到1:2.05;1989—1994年上半年,则由1:2.10扩大到1:2.71,1995年为1:2.78。”另据有关调查显示,截至目前,穷人占了全国总人口的80%,富人占了20%,但是占全国总人口80%的穷人所占的全国财产总量只有55%,而占人口只有20%的富人却拥有了45%的财产。因此,富人阶层在经济上处于强势地位,所占有的财富比较多,有足够能力回馈社会。而且“富人”并非只是一个资本概念,而更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按照基本的公平原则,他们理应比穷人或平民百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正如美国钢铁巨子卡耐基所认为的,财富并非单纯个人的产品,而是社会的综合果实。当财富在自己的手中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份“为了社区利益神圣的信托”最大效率地返还给社会。他在临终时告诫说:富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所以慈善需要富人的慷慨解囊,抛开富人的慈善责任谈“人人慈善”是悖谬且危险的。

但不容乐观的是,中国慈善事业与富人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美国的企业和慈善家,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作出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700多亿美元,占美国GDp的9%。中国富裕阶层的慈善行为从总体来说仍然是比较消极的或者是有顾虑的。有关资料也显示,中华慈善总会每年吸收的捐款,中,富人捐款数目只占捐款总数的15%。因此不应该将慈善捐赠的所有来源锁定富裕阶层,慈善捐赠并不是唯独富人能做的事情。

第二,慈善捐赠同样需要普通百姓。有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反省,中华慈善总会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而美国的慈善捐款中只有10%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的捐款来自民众。我们在指责国内99%企业没有捐赠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90%的大陆公民也没有给慈善事业尽力这个事实。相比之下,普通百姓是不是也感到汗颜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运行活动的逐步规范,一夜暴富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经济主体的财富积累必须向合法经营、理性取财和有序发展回归。同时,国家正在出台一系列措施,抑制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不断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条件,使得平民百姓逐步过上小康生活,经济水平中等以及以下的人口应该还是目前的主要人群。

“平民慈善”是“富人慈善”的有效延伸,慈善事业需要全社会人人参与。一方面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只有全社会的人都参与了,众人拾柴火焰高,慈善所发挥出的作用力才会更大,慈善的伦理价值才会更加久远。另一方面是就全社会的每个人来说,他的确是需要去参与的。因为一个人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完全不能保证自己不需要任何帮助。所以你今天去救助了别人,说不定明天别人就会来救助你。再一方面,一个人也有义务在有能方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这是由人的精神需要决定的。当人们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去帮助他人,即追求和谐,追求崇高,那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

二、慈善事业何以走向民间社会?

慈善组织一般有官办、官督民办或民办三种形态,但在中国历史上慈善事业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官办或半官办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政府做慈善”的思维方式。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在现代慈善文化还不厚实、慈善组织运行还不成熟的情况下,离开政府很难开展慈善活动。但这恰恰是慈善的误区,甚至也是中国慈善事业不发达的误区所在。慈善事业到底该由政府来完成还是民间组织来完成,这是一个涉及到政府职责定位的重要问题。周秋光先生认为:“慈善是一种社会行为,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与扶持下,由民间的团体或个人自愿组织与开展活动,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高尚无私的支持与奉献行为。”因此慈善是基于公民自愿原则的事业,慈善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它的非政府性质。政府只有支持和扶植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应去干预慈善机构内部的正常运作,更不能把慈善机构当作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慈善事业必须走向民间。

如果政府过多地干预甚至参与慈善运作,将产生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如果将慈善事业官方化或半官方化,以政府的权责渗入慈善机构的职权范围,势必会影响慈善机构开展慈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政府组织对慈善活动的过多干预会给那些大力捐赠者带来被人认为并非自愿而只是屈从于政府的压力或有向政府邀功请赏之嫌,而使得许多原本乐意捐赠的人会心存疑虑,却步不前,从而影响善款的募集和筹措,影响社会上捐赠者对慈善事业的捐赠热情。第三,政府过多干预慈善行为,会给受救济者带来心理上的茫然,产生感恩思想的困惑。受救济者是感恩于捐赠者、慈善机构还是感恩于参与慈善运作的“好政府”呢?第四,政府一旦介入慈善事业,就必须在财政方面承担义务,那么由此又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关于慈善事业的民间化,国外和中国近代有些经验可以借鉴。美国有着成功的办理慈善事业的经验,那就是私人公益事业的广泛兴起,即让有钱的人捐出自己富余的钱来,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去做有益于社会和人群的事。中国近代史上天灾人祸可以说达到了极点,然而绝大多数的人们最终能够从死亡线上走过来,其中主要依靠的并不是当时的政府,而是社会上大批的慈善家和慈善机构的救助。我国因为慈善事业刚起步不久,尚处于一种官办的状态,几乎所有的慈善机构都是附设于民政部门,作为临时性的扶持是可以的,长此以往则不可,因为这不符合办慈善的宗旨与发展方向。因此,有学者认为,坚持慈善事业源于民间,由民间机构经办并造福民间,让慈善事业由单纯富人的事业变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事业,把官方或半官方的慈善团体还原为民间慈善性团体,这既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然趋向。

三、慈善运作需要专业化模式吗?

长期以来,慈善事业在我国基本上属于带有较强行政色彩的社会活动,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慈善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号召,离不开新闻主流媒体的宣传和鼓动,这就使得不少人认为,当慈善需求产生时,只要政府一号召就可以一呼百应,老百姓只需把款物交往指定地点就oK了,慈善是一件非常简单易做的事情。还有,慈善机构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往往由志愿者自愿参加,这就使得人们很容易认为,慈善组织是十分松散的,管理也是十分随意的,这是对慈善组织性质和运作方式的误解。那么,慈善事业需要专业化运作吗?回答是肯定的。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篇8

【关键词】慈善行为;道德水平;人性假设

慈善简而言之就是不追求回报,以无私的态度给与需要帮助的人的一种无偿的奉献,是一项善举,一件善事。但是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常常存在着一系列的负面的因素,使慈善事业不再单纯,附有了个人利益的色彩,严重影响了慈善的推广和发展。在面对慈善相关的话题时我们应该用主观的意识去分辨,以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正确理解慈善的含义,使慈善事业发挥它实际的意义。慈善是对社会物质进行的第三次分配,是社会人员对通过公益活动、捐款等形式进行的一项社会性救助的事业。

一、我国慈善行为的现状

(一)不能全面的认识到慈善事业的真正价值和慈善目的。(1)民众对慈善事业的质疑与不信任。各类慈善活动所得的善款都是为真正需要的人服务的,不是用来满足个人利益的,是用来实现它应有的价值的。但是中国慈善组织在不断的发展中常常出现一些挪用等腐败现象,使公众开始对慈善产生怀疑,慈善组织缺乏了公信力,从而导致对它的不信任和质疑。(2)把慈善与“钱”挂钩。大部分人认为慈善事业是一些有钱人该做的事,而且在发展中也是成这种趋势的,社会中出现的不公平、“炫富”等事件直接冲击了人们的思维,社会给人们展示的一种现象就是没有钱就没有做慈善的资本,贫富差距的增加,更加的加剧了人们的这种心态,认为自己也是需要钱的部分人之一,自己没有资本和能力做慈善。(3)认为慈善是一种施舍和怜悯。慈善是个人道德水平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慈善的发展本质也是为了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多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人们在交流与发展中心态的一种转变,自然的包括了同情心和怜悯心,但是不能片面的把慈善等同于施舍和怜悯,这是对受助人的一种不尊重的体现。从而导致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误区,使受助人在受助时容易出现矛盾的心理。

(二)慈善行为力度不大。慈善是集爱心、公益、社会责任感于一体的社会活动。但是目前慈善事业在发展中往往显得后劲不足,部分人对慈善的态度仍然是一种不关己的姿态,缺乏感恩爱心、感恩意识淡泊,社会责任感弱,从而直接影响了慈善事业的普及和发展。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慈善动力不足、慈善行为力度不大,慈善捐赠品单一等。慈善的发展仍停留在社会上层人士之间,公益事业慈善活动全民参与少,公益意识不足,公益认识力度也不够,慈善事业的发展缺乏了意义。

二、慈善行为中的人性假设

慈善行为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在现实中,人性复杂,每个人的想法和思想认识都不相同。人一方面是自利的另一方面是具有社会性、同情心的。慈善事业就是人性的选择,大力的提倡慈善,使慈善发展成为社会道德的一种新标杆,从而从今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慈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总体而言都是为社会需要人员服务的,是全社会积极、正面发展的一个活动,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慈善活动涉及范围广,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都是本着为需要的人给与帮助的宗旨,都是以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慈善者的活动有多种,除了给受助人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外,同时也需要对受助人提供精神的慰藉。慈善者的活动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导性,是自由意志的体现,慈善活动也是遵循自觉自愿的活动,是人性思想的统一认识。

三、慈善行为的激励机制

(一)积极倡导慈善意识。慈善事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得到普及和推广,慈善行为作为一种传统的美德而流传,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善良、和谐、关爱的一种向往。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慈善新的内容,慈善成为了一个国家人文的体现。慈善所体现的价值也不在是同情、施舍、恩赐,而是一种广泛性的人文社会的关怀,体现的也不在是单一的物质和精神的给予,而是对爱的一种诠释。是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社会活动。在慈善活动中,受助者感受到的是爱,援助者感受到的是爱,这是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水平的升华。慈善意识的发扬有利于社会文明稳定的向前发展。

慈善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和价值观的体现,慈善事业伴随这社会的文明化应该不断的推广和宣扬,改变现如今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积极提高慈善的正面的影响力,使慈善事业成为一项全社会的事业,不断的提倡慈善行为意识的培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慈善捐赠的风气,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二)要大力发展慈善组织。慈善的行为的普及的壮大逐步使慈善事业的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机构,有一个完成的体系,由社会力量参与运筹的。慈善组织的形成为慈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可取性,满足了受助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慈善组织在行善的同时及时的发现需要帮助的社会弱者,给与基本的帮助和服务。目前同时也形成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慈善组织,使对这类受助人的帮助更加的全面和彻底,使慈善行为的发展融入于社会发展中,有利于社会的全员参与。

根据我国的现状,要大力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扶持诸如慈善基金会之类的社会公益组织或团体,并让其沿着民营组织的规范化道路发展下去,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当然,除了通过公益团体有组织地实施慈善事业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个人或者零散的民间救助行为,如邻里之间的互助等,亦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慈善行为。大力培育发展民间慈善组织,为国内外企业进入慈善事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学习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必将为我国慈善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论社会慈善事业[J].理论与改革,2000(3).

[2]郑功成.论慈善事业[J].中国社会工作,1997(3).

[3]马小勇,许琳.慈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篇9

对于中国来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现阶段,要看到道德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要意识到道德效应的反作用。凡忧国忧民之人,大忧远虑莫不如此。

加强国民道德建设,需要说教,更要实践。要运用慈善之类的载体,吸引民众普遍参与,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从事慈善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慈善能够教育人,慈善教人该如何做人。

慈善,帮我们增强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在党的倡导和带动下,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已经成为我国道德的鲜明特征,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在慈善这所学校里,参与者无不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即为全社会所有人服务,无不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追求的是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幸福。在做善事、献爱心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深了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主观能动力油然而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潜意识自然形成。

慈善,培育我们的仁爱之心。在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培育人们的仁爱品德尤其重要。因为,爱是一种原始生命力,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而人与人之间有爱心、同情心,则是人与人相互支撑、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前提因素,这也正是仁爱内涵。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两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潘多拉魔匣”,其中充满对富者的嫉妒、对穷人的轻蔑、对弱者的欺凌、对金钱的贪欲、对信义的践踏。魔匣一旦打开,伤人害己。另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通向和谐社会的大门,它引导人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厚施于人。爱别人,爱社会,慈善之本性。参与慈善可让人懂得仁爱,经历慈善可使人坚守仁爱,推动慈善可帮人解读仁爱。

对于慈善的理解和感受篇10

陕西省宝鸡市杏园逸夫小学721000

一直以来,我以为慈善只是有些人在记者媒体面前装模作样,打着”慈善为悲”的旗号却不做实事。我曾经并不了解慈善的真正含义。但《慈善读本》这本书让我对慈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世界需要慈善、慈善是每个人的责任、慈善是一种分享、慈善需要关爱与尊重、慈善组织与管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慈善六个方面的内容。在阐述每一个观点时,都会引用几个哲理小故事,让读者的心灵感到震撼,使慈善的观点更发人深省。

的确,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遭受着困难和不幸,他们正需要慈善的帮助。慈善,看似普通的两个字,却映射出多少人心冷暖,蕴藏着多少涕泪辛酸?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帮助有困难的人呢?在学习《慈善读本》中”冬季捐寒衣”活动的一个小故事时学生与我都找到了答案:简短的小故事,虽不会让人泪流满面,但它却告诉我们一个极为普通的道理:慈善,仅仅可以是一顶帽子。慈善不一定要财大气粗、雍容华贵,它的定义其实很微小,陪穷有需要的人聊聊天、拉拉家常,真诚地祝愿他们身体健康,这也是一种慈善。慈爱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把幸福给予受施的人,也同样将幸福给予施与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给予孩子的不光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原则。每天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分享着他们的快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让每一位孩子健康的成长,为每一位孩子排忧解难是我们的责任,从这份责任中老师给予最多的就是”爱”。”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巴特尔的这句话,深深地感染着我,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与学生的心灵实现真正意义的零距离接触,就必须紧握”开启心灵的钥匙”——一颗真诚的心。我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完善的性格以及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