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3:41

生产计划原则篇1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的现状以及其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特点,提出了混合类型的适合于中小企业的生产制造管理系统,文章对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以及作业的合理安排这两点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算法。

1、引言

寻找一种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并使之实用化,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中小制造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制造管理系统,使企业能够充分掌握供给与需求的情况,各生产线的产能,工艺路线和进度,全面考虑工厂内部与外部的资源分配,分工合作。

2、车间特点

车间生产的产品既有多种小批量的零件又有大量的流水作业。在系统设计时要一分为二,区分对待。采用mRp和Jit两种相结合的方式。mRp(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以Bom(Billofmaterial)为核心,将产品逐级分解到小的零部件而后制定计划,安排生产。Jit(Justintime)即及时生产制。它把尽一切可能消除浪费的根源—加工过程的浪费。

3、系统应用流程

对车间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分析,系统主要完成以下4方面的工作。(1)生产任务分解。生产车间按照月生产计划对生产任务分析,这其中需要了解零件库存信息、正在制造的产品信息、Bom和工艺信息,进而对生产任务进行分解,制定出生产线能力需求计划。(2)生成车间作业计划。根据生产线能力需求计划得到车间作业计划,包括外购需求计划、班组作业计划、原材料需求计划。其中原材料需求计划即根据生产产品所需的库存原材料的数量;而外购件需求计划主要是针对某些零部件,本厂不能生产,需要在外采购,则提出申请造购买计划;(3)作业管理。作业管理则包括工作流程的控制、工序的控制及执行。(4)统计分析。由专人对每天完成的产品进行统计分析,产生各种报表。

4、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整个系统分为系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计划管理、仓库管理、查询与打印五个模块。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如下:(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主要是用户权限管理。包括用户资料的添加、删除、修改以及对应的权限。(2)资源管理。资源包括产品物料信息表、库存信息表、在制品信息表、操作工人信息表和外购厂商资料表等基本数据。管理则是实现对它们的添加、删除、保存功能。(3)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包括生成生产计划、车间作业计划、车间生产进度计划、原材料需求计划、零件需求计划,以及对它们的添加、删除、保存。零件和原材料需求计划是根据各部门的生产计划产生的物料清单减去库存数量以及在制品信息数量计算得到。这些计划都需要考虑能力需求与车间实际提供的能力是否平衡。如果能力足够,就会自动生成车间作业计划;若能力不足,则会给管理者提醒,以采用加班,或是增加生产员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还是达不到要求,则必须将信息反馈给计划员,便于计划员及时修改生产计划。计划管理主要由生产计划员负责。(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涉及到零件当前库存单、出入库表单和原材料的当前库存、出入库表单的添加、删除、保存。主要由仓库管理员来完成。其中零件、原材料库存数量将分别根据零件、原材料的出/入库单自动生成。(5)查询与打印。查询打印则包括上述各种报表,如原材料订购报表、生产进度报表、零件、原材料的出入库表单等。各种报表是帮助管理层决策的重要依据,涉及到库存资金的占用、生产进度的把握、以及员工工资的发放。转贴于

5、系统实现的难点

系统实现还存在一些难点,主要为作业工序的安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确定。

5.1作业工序的安排

这里采用约翰逊原理安排零件加工次序,前提是自制零件全部都是由同种工艺顺序加工的。原则是最小优先的原则,最小指零件加工工序所需时间最少,先找到该值对应的零部件将它朝前排,若是后一道工序则朝后排。考察所有的零件,直到得出最优结果。

(1)计算第k个加工时间。(2)求出p1(t)和p2(t)中的最小值,分两种情况:若p1(t0)为最小,则将t0朝前排;若p2(t0)为最小,则将t0朝后排。(3)在剩下的元素中继续选择,直到n次。(4)将排序结果存入r(l)中。(5)安排第l位零件的加工速度。如果p(r(l),q)=0则说明该零件无工序,转f否则转g。(6)判断其后工序的情况令q=q+1,转e。(7)判断设备有无空闲。如果h(q,pf(r(l),q-1)+1))=0,转h,否则转h。(8)令ps(r(l),q)=pf(r(l),q-1)+1,即紧接上道工序结束时刻,开始加工本工序,转q。(9)令ps(r(l),q)=pf(r(k-1),q)+1,即紧接前一位工件的工序结束时刻,加工本工件的这道工序,转下步。(10)工序加工的结束时间暂定为:pf(r(l),q)=ps(r(l),q)。(10)安排零件加工:h(q,pf(r(k),q))-r(l)。(11)判断工序加工时间安排完否:如果p(r(l),q)>=pf(r(l),q)-ps(r(l),q)+1,转m,否则转f。(12)继续安排工序的加工时间:令pf(r(l),q)=pf(r(l),q)+1,转a。循环l=1,2,…,n就将所有零件的加工日期安排完毕。(13)计算总加工时间:p=pf(r(n),m)

5.2物料需求计划的确定

系统采用物料分层查找的方法来产生物料需求计划。该方法是从查找物料的最上层出发,逐层往下依次查找,直到到达物料的最底层,然后合并代号相同的物料从而得到查找物料的需求量,也就是通常说的零件的毛需求,最后除去零件当前的库存量、在制品数量得到零件的净需求量,可用下面的公式表达:

零件净需求=零件毛需求-库存数量-在制品数量。

6、系统实施

系统是以某电动车制造车间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为一个月,车间管理人员、工艺技术员为本系统的使用对象。使用的该系统的好处在于缩短计划需求的时间;与此同时能及时向计划人员和仓库管理员提供当前库存信息,使得车间库存得到充分利用,使得库存资金的占用得到有效的减少,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

生产计划原则篇2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目标;科学发展观

1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③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并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生产计划原则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成本核算研究

一、成本核算的原则

企业因生产类型的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不同,其成本核算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该遵循的成本核算的原则都是必要的。这些原则对于会计人员合理地、恰当地处理成本核算业务,提供相关、及时和准确的成本信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实际成本原则

也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各项财产物资应按照取得时发生的实际支出作为取得的成本计价核算。成本核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正确考核各项财产取得所发生的耗费,并进而为计算经营成果并为进行初步补偿提供依据,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同时计算结果可以成为制定产品价格的依据之一。

(二)受益性原则

在合理地确定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基础上,各项费用的分配应本着受益性原则加以分配,凡是受益对象均应接受间接费用分配,即谁受益谁负担,受益多负担费用多;反之,受益少负担费用少。据此原则对间接费用进行科学分配可以使各受益对象承担的费用比较合理。

(三)成本——效益原则

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应尽量使成本资料完整、全面、准确,避免因成本核算结果的不完整、不准确而影响资料的使用效果。然而在成本核算中如果为此发生的“所费”与相应的“所得”不对称时,会计人员就可以选择简化又对核算结果的影响不大、不影响信息使用者正常利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程序或标准。

二、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一)加强对费用的审核与控制

生产费用的支出与企业成本水平密切相关,企业可通过制定成本计划和制定各项消耗定额,对企业的生产费用进行三方面的审核和控制:(1)是否符合费用开支范围;(2)是否符合生产经营费用开支范围;(3)是否符合产品成本开支范围。为此,要对费用的发生情况,以及费用脱离定额或计划的差异进行日常的核算与分析,并及时进行反馈。对于不合法、不合理的费用开支应坚决抵制;对于不应有的超值和浪费应加以制止;对于定额和计划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差异,应查明原因,并按照规定程序修订计划和定额。

(二)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1.准确划分应计入成本与不应计入成本的费用界限

企业耗费与支出的用途是多方面的,只有其中一部分费用可以计入产品成本,非生产经营活动的耗费不能计入产品,如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它们的耗费应属于筹资成本和投资成本,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分为正常的成本和非正常的成本,只有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成本才可以计入产品成本,非正常活动成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如灾害损失、滞纳金等。

2.正确划分各会计期成本的费用界限

企业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并不等于应全部由本期产品成本负担,应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在各会计期之间进行划分,应有本期成本负担的成本,全部计入本期的产品成本,不应由本期产品负担的成本,则不应计入本期的产品成本。

3.正确划分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

应计入产品制造成本的费用,称为生产费用,主要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应计入期间费用的费用,主要包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均应列入当期损益。为了确保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不能将两者混淆,核算时既要防止将应计入产品成本的项目计入期间费用,又要防止将某些应计入期间费用的项目计入产品成本。

4.正确划分不同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界限

对于应计入本期产品成本的费用还应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划分,凡能直接确定应由某种产品负担的,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凡应有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生产费用,则应采用合理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只有正确划分不同成本计算对象的界限,才能正确反映各种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水平。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

计入一定期间各种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费用,如果该种产品当期全部完工,则计入的全部生产费用就是该钟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如果当期既有完工产品,又有期末在产品,那么归集在该成本计算对象的全部生产费用,就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便于分别确定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

(三)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

1.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管理制度是以定额为依据,安排计划、组织生产和控制消耗的管理制度。为了加强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制度,凡是能制定定额的各种消耗,都应该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并随着市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断修订消耗定额,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

原始记录是进行成本核算、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开展成本控制和进行成本考核和分析的作业依据。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以及成本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

3.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的计量、守法、领退和盘点制度

为了进行成本管理,正确地计算成本,必须建立和健全财产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

4.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结算制度,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

为了便于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便于分析和考核各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业绩,应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相互提供的材料、产品和劳务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建立健全内部结算制度。企业制定的内部结算价格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一般在年度内不应任意变更。

三、结论

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不同,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企业应根据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过程特点以及管理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便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1]章丽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企业经济,2005,(2):31-32.

[2]王广如.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经济师.2005,(4):280.

生产计划原则篇4

(一)两种生产的观点

社会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所以,人口的生产必须与物质的生产相适应,这就要求了我国在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观点

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辩证统一体。然而,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所以,必须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观点

人口状况如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人口政策与法律法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和国家以当前的基本国情为根据,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紧密联系起来,坚持把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相结合,坚持了人的生产性和消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人口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互动,制定了“单独二孩”政策,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所以说,“单独二孩”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和实践。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人口数量上,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在人口素质上,有利于合理分配教育、卫生等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成员的体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在人口结构上,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单独二孩”立法的基本原则

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立法活动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立法活动自身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立法指导思想的规范化和具体化。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是整个国家立法的一部分,但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内容,指导这一立法的原则既要体现国家立法的一般要求,又要有针对性。笔者认为,“单独二孩”政策的法律化应坚持下列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立法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才能根据具体的条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方面,实事求是原则要求认清我国人口现状和计划生育工作基本情况。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而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不同地区、民族、阶层均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颁发了相当数量的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有成功,也表现出了不足,这是目前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化的现状。“单独二孩”政策的法律化,就必须正视这一客观现实,把保持合理的性别比例,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放在核心位置,把计划生育工作中需要用法律手段加以规范的各种事项纳入立法的范围,克服现有立法的不足,适应新的需要,使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能切实地得到遵守和执行。

(二)民主立法原则

民主立法原则,是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立法主体通过开放透明的立法程序,使其意志得以确立和法律的保障。首先,立法主体的组成要体现民主性。立法主体不应只包括由立法机关的专门人员,还应有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参加,而且应该尽可能多地直接听取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的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立法过程的要公开化和透明化。立法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包括:公布法律草案,公布审改的各种观点,让人民了解情况,以便人民发表意见。“单独二孩”政策的法律化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原则。早在2007年,数家官方的研究机构就已接受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委托,就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展开调研,从而充分调查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状况,仔细听取了有关专家和不同家庭的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单独二孩”政策得以确定。随后,各省市积极展开调研和听证,并对相关法律规定作出了修改,切实保障了民主立法原则的实现。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在国家立法时既要有一般的、原则性的指导和规范,又要针对不同情况作出灵活规定,即允许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作出灵活的变通性规定。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立法过程中,应当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既要重视普遍性和共同性,又要尊重特殊性和个别性。一方面,“单独二孩”政策的确立为各省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立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引;另一方面,各省市应正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异,灵活得制定适合本省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比如,各省市可以在“单独二孩”的实施时间上作出变通规定,以实现本地区、本民族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地方在立法时也应当做到立法统一,处理好“本地特色”和国家大局的关系,实现立法的原则性的灵活性的统一。

(四)权利保障原则

权利保障原则是指立法主体在制定和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时,就家庭和个人的权利应当作出明确规定并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在的法律调整中,其目标和任务是维护整个社会、民族在人动中的利益,使国家健康发展、繁荣昌盛。立法必须保证这一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赋予国家有关部门管理人动的权力,家庭和个人在人动中应该服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局目标,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家庭和个人权利,因为家庭和个人是社会的细胞,在人动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单独二孩”的确立和施行需要坚持权利保障原则。首先,对“单独二孩”条件的规定应当具体明确;其次,对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对象的生育申请程序应当简化;再次,计生管理工作中应当尽量采取缓和的措施;最后,应当做好宣传工作,使家庭和个人能够知晓所拥有的生育权利。

三、结语

生产计划原则篇5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归因于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对大众旅游的不满,人们回归自然需求的日益增加,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因此,对生态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玉林市仁厚镇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为例,将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本次规划以大自然为场所,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理念融入的规划布局、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和服务设施配套,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以期为同类规划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二、规划区概况

仁厚镇地处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西北部,距玉林火车站15公里,国道玉石一级公路从境内贯穿而过。目前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规划区现状包括耕地、水域、防护绿地、绿地、村庄、道路等各类用地,以农田耕地为主。仁厚镇资源以农业类为主,土地肥沃,农业产品丰富,是玉林市重要的商品粮、蔬菜、禽、蛋、淡水鱼的生产基地之一。最大的特色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融科技、信息、技术、培训、销售的市场大平台。这为仁厚镇生态旅游提供了扎实的生态基底。

三、规划解读

(一)规划设计的定义

在对旅游资源评价和生态旅游者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一般旅游规划理论相结合,进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市场对的优化配置以及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为生态旅游制定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规划设计的重点

规划设计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保护为前提,市场需求为动力,旅游项目设计为重点,对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布局、建筑风格、旅游设施和生态旅游活动做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规划设计定位

做成面向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园实验体验交流基地;辐射广西区内的特色生态旅游城镇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从而推动玉林市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四)规划设计的原则

1.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协调好生态旅游业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业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和服务设施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

2.保护优先与稳步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大众旅游的核心所在。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辅相成,要遵循保护优先,稳步发展的原则。

3.生态与文化真实性的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要尽量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要保护自然的原始韵味,而且要注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避免旅游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污染。在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规划设计上应该体现原汁原味,避免与生态旅游方向不一致的旅游活动。

4.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原则

在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普遍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规划中来,并接受他们的合理建议,才能使生态旅游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各方满意的经济效益。

5.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原则

在生态旅游项目与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上,尽可能实现“最小化”原则,能源和材料消耗、投资和服务设施建设都体现资源节约和再循环的原则,尽可能的多使用清洁能源,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有效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

6.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原则

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以实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依托的环境十分重要。

(五)规划设计的思路

以玉林市仁厚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为基础,通过现状综合分析和评价,在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背景,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产业资源、社会旅游景观价值取向、旅游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一园区(健康产业园),两产业(工业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并以现代农业和自然风光为依托发展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业,以点带线,连线成网,形成人气后再进行小城镇建设开发和旅游地产的开发,以小旅游发展大文化大旅游,以大文化大旅游为引领,推动城市转型、环境升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循环发展,就会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市场回报,确保了项目持久发展的动力。

(六)规划结构与分区

通过发展用地条件以及产业布局的分析,规划区未来的发展形态结构规划为“三轴五区、九园百庄”的空间形态。

1.“三轴”指:一条生态旅游南北向发展主轴、两条东西向发展次轴

2.“五区”指:教育科技主题区、农场体验主题区、养生养老度假主题区、健康游憩主题区和温泉商务度假主题区五个功能区

3.“九园”指:一个特色旅游集镇、一个竹博园、一个药用植物科普体验种植园、三个有机农场、一个水产养殖渔家乐、一个石斛养生农家乐、一个温泉养生农庄九个示范园

4.“百庄”指:百个生态农家乐

(七)产业规划

1.主导产业:中草药种植、有机果蔬种植、禽类养殖、水产养殖等。其中,中医药产业为龙头,是核心产业。

2.关联产业:根据主导产业,关联的产业包括:中草药加工、有机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其中,商贸物流业是通用的配套产业。

3.第三产业:中医药养生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商务会议服务、餐饮住宿服务、茶艺展示、农家乐从业培训基地、生态环保教育基地等产业。

四、结语

生产计划原则篇6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成本会计;运用;职业判断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它的运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笔者着重分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以期达到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认识。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1.重要性的判定

从会计角度看,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重点说明,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在评价某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时,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因而也是重要的。www.133229.Com

2.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全面详尽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会计核算的成本,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坚持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有助于简化核算,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影响决策。

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1.账户设置

对于制造费用,如果发生在基本生产车间,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造费用”进行核算,月末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账户,而如果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则可以不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进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本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映,辅助生产是次要的可以简化反映。

在给生产成本账户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一般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专栏,但若企业发生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很多,可增设“废品损失”“停工损失”成本项目;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可增设“燃料和动力”成本项目等。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由于不考虑各个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导致分配结果的准确性差,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这是因为当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较少时,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或产品的情况,对成本分配结果的影响较小,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又可简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为各车间、部门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而直接增加或冲减管理费用。

3.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而且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为简化核算,在产品可以只计算耗用的原材料费用,不计算其他加工费用,产品的加工费用完全由完工产品负担。

(2)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且各月费用发生较均衡,则月末在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确定。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相差不大,算不算各月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影响不大,因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计算分配,既简化了核算工作,同时又反映出了在产品占用的资金。

4.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采用这种方法,不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每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都是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平时发生制造费用时计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根据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时,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的贷方,这样“制造费用”借贷方之差,就是已分配和实际制造费用的差额,表现为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对于这一余额,平时就累计留在“制造费用”科目中,年末一般直接将其计入12月份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接近实际时制造费用账户年末余额不大,对成本核算影响较小,所以可以不必精确分配,简化了核算工作,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生产计划原则篇7

一、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

成本会计在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担负着比较重要的角色,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就是以成本计划为依据,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协调企业的各个生产及管理部门,最大限度地做好增收节支工作中会计数据收集、加工、整理和提供等各项会计工作。

(一)成本会计提供信息的服务对象

通过最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农垦企业成本会计主要担负着对内提供各种会计资料和信息,服务对象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上级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用于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以及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为考评工作成果提供客观依据。

2.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控制本企业生产成本耗费,期间费用的发生,使刚性预算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3.企业基层单位及职工。使基层单位和企业职工了解生产成本及费用的支出情况,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的差异,并找出具体原因。

4.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审计提供会计资料和信息。

5.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和税务等外部单位。针对企业决算验证、资产评估、企业信用评级以及纳税申报等对外提供会计信息。

(二)成本会计提供信患的内容和服务方式

由于成本会计提供信息的服务对象不同,使得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都有所区别。有的服务对象只需要所关心的会计信息和相关的说明,有的服务对象需要反映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而有的服务对象则要通过凭证、账簿和报表获取其适用的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

二、成本会计的工作职能

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两则”和“两制”开始,成本会计从原有的会计工作中独立出来,其工作内容专一性逐渐增强成为一门会计学分支。成本会计的对象是会计要素中的费用要素,成本会计是从费用成本的计量、记录、计算及监督等方面人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成本会计反映与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支出,以及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归集、分配和结转,与计算企业经营成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七项内容。上述七项主要职能的相互关系是: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计划是成本控制的具体目标,成本核算是将成本控制结果如实反映到账簿中或成本控制体系当中,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以成本计划和成本核算资料为依据,对成本决策所确定目标的实现情况给予评价。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密切相关。

三、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行为,建立规范科学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5]25号)中对会计核算规定了13项基本原则。因为成本会计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进行工作的,所以,这13项基本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成本会计。这些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四、成本会计业绩评价标准

生产计划原则篇8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条件下,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的预测、决策和计划性,构建科学、完善、高效的计划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企业如何适应市场变化,采取何种措施,实现有计划的管理和有管理的计划既是企业有效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实现目标控制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又是企业提高整体绩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价值的基本保证。本文从企业计划管理的基本职能入手,就如何建立企业计划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的计划管理谈些初浅的认识。

一、立足企业实际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大致有决策参谋、综合平衡、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四项基本职能,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职能作用,加强计划管理的综合功能,就应该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从影响和制约计划管理的内外因素入手,科学界定计划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内在结构、管理手段、组织制度,以及管理规则,操作流程等诸多方面的要素。为此,在构建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时,我们主张从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业务入手,全面地、系统地考虑计划管理体系建设,追求计划管理的最大功能和综合效用。

在实践中,一个优秀企业的计划并不是表现为一个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正是这个有机的计划体系与网络,把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生产、经营与管理,以及重点工作、业务拓展与企业扩张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纳入了组织化的计划管理轨道。借鉴优秀企业计划管理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一方面,从时间跨度上做出长期、中期到短期的计划管理,通过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计划,实现企业的有秩序、接替性和可持续发展;从组织机构上对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到每个员工进行计划管理,主要是根据企业的业务发展计划,做出适宜的组织机构、人事组织制度及人力资源的计划管理;从经营管理过程上对市场预测、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销售)、利益分配、企业发展到各个方面实施系统协调的计划管理。

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把计划管理延生到对企业的经济要素进行管理,通过对企业全部经济要素的规划计划,来实现全面计划管理的目标。一般而言,全面计划管理体系所涉及的主要经济要素或指标有:一是利润指标,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税前税后利润、利润分配等;二是成本费用指标,包括生产成本和差旅费、招待费、办公费等费用;三是项目投资指标,包括投资项目、投资期限、投资额、投资来源等;四是劳动人事指标,包括人员数量、结构、稳定性、工资福利、培训计划等;五是财务指标,包括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人均利润、人均收入等;六是能耗指标,包括水、电、暖、燃料油气消耗指标,把上述经济要素或指标全部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

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企业计划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这是我们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的基础,只要我们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实施有效的全面的计划管理,就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做到主动控制、主动评价、主动纠偏,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和谐、持续和目标性发展。

二、细分业务范围建立多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

一个企业的涉及的领域和业务往往是纷繁复杂的,体现在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层次的交叉性上。构建计划管理体系首先要细分企业业务范围和层次,弄清各业务相互间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分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

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按周期分为长期与短期,按层面分为策略层面与运作层面,相对应地,企业计划管理被分为规划、年度计划、季度(月度)计划。规划是用于指导企业未来长期性生产经营活动,它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强调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内部综合平衡,外部协调等方面的研究与预测,并体现其战略性、指导性的原则。年度计划则是在规划的指导下,规定了较明确、具体和量化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具备可操作性。季度(月度)计划是安排衔接全年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指导各部门生产经营的重要依据。制定和实施季度(月度)计划目的是要保证年度计划的全面完成。

因此,立足企业业务细分,分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应该是一个包括企业计划、部门计划、岗位计划相互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互衔接,建设项目计划、经营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互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系统化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既要做到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有机结合,又要做到各种业务计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既要包括明确的战略指向,又要实现计划的具体化、数字化;并真正做到了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计划管理流于空泛、模糊和形式。

三、按照逻辑关系建立顺畅的计划管理流程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相互联系的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之间遵循必然的逻辑联系,计划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按照计划管理的逻辑关系,建立起顺畅的计划管理流程体系,这是实现规范化、程序化计划管理的制度性根据。其中,要着重处理好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企业计划的制订大致包括五个相互衔接的过程或方面,一是收集资料,科学预测,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二是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三是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四是综合平衡,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各种计划之间的有效衔接;五是编制具体计划并下达执行。与此相联系,企业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具体流程,一是初定各部门的目标计划体系;二是企业就各部门目标计划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企业总体计划;三是根据企业总体计划,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部门计划,并签订部门目标计划责任书;四是部门据此分别确定岗位计划;五是计划实施及检查,企业依据月度、季度工作情况,评价其进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按程序对年度计划做出适当的修改;六是计划落实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在年度终结后,对全年度完成计划情况进行总体考核评价,并决定对其奖励和处罚措施。

在操作上,企业计划可以分部门、核算单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编制,由企业确定经营战略、业务方向、增长目标,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并上下反复沟通,确保计划的可操作性;企业可以设立多级计划控制体系,将各部门的经营活动都纳入计划,以便详细地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每期经营活动实际完成后,还要将实际业绩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检查生产经营是否按照计划在进行,是否有偏差,偏差有多大,原因在哪里;及时发现计划执行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纠正偏差,以保证计划科学和实施。

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完备的计划管理体系来说,秩序、规范、有效的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克服计划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同时,计划管理体系的功效需要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来实现,其中规范性是第一位的,管理流程是否完整顺畅、有无漏洞,是否对计划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是否可以提升计划管理效率,都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依靠现代管理技术建立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管理技术及手段也日新月异。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科技含量。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巨大效能正在通过现代科技被大量地释放出来。为此,结合计划管理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技术的作用,建立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成为许多企业提高计划管理科学性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制定计划需要大量的信息并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的生成与加工处理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便捷的分析工具。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和企业生产经营网络化的特性,计划项目内容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对全局产生影响,而编制计划的依据要尽可能地采用最新的市场信息数据。因此,编制计划的手段要求高度信息化,要求建立计划与生产经营有效对接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网络与原材料、产品市场供需数据库相连接,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有效组织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产品投放市场,并根据其中的变化情况,及时精确地调整计划。同时,为了精确指导生产,适应计划系统对市场需求反应快速并灵敏的要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及有关软件编制和调整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图,并对日计划及月计划进行调整与管理。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计划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数字管道,创建基于计算机智能化、数字化控制并与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相适应,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

五、树立全员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体系

计划本身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职能,但计划客观上又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实践证明没有管理的计划,往往不是欠科学,难以实现,就是在执行中缺乏支持和监督而大打折扣。因此,企业需要确立全员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体系,实现计划的组织化实施。

首先,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支持体系。只有建立起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管理流程,使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全体员工所承担的业务或工作符合计划要求,才能保障计划的正确、顺利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全面实现。为此,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计划管理组织(职能)机构,并根据需要设置规划管理、投资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概预算管理、定额定价管理及综合统计管理等计划性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从不同层面,不同业务类别归口管理企业规划计划业务。并制订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配套制订中长期业务发展计划、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年度投资计划、生产经营计划、建设项目后评价等业务的管理办法。这是保证计划管理实现科学目标和发挥最大效益的组织制度基础。

其次,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议事规则与工作做制度。一般地,规则是执行程序中对每一步骤工作所规定的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章。有管理的计划就是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中有关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管理原则、议事规则、会议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以及调整纠偏等工作制度,有效避免计划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方面,计划的制订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与议事规则,一是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目标太高、太严往往难以执行和实现,抵耗员工工作积极性。目标太低太松又难以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损失应得的企业效益,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二是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企业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三是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要做到完成一项计划所配套的措施量应有明确规定。四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保证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提高计划的质量,企业整体、中长期计划,局部、部门等专门计划的制定,应吸收员工参与讨论、接受员工的提议,特别是专家的意见,做到上下的充分交流与沟通。五是按程序制订、执行、修订计划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按照应有程序进行,一旦制订立完成,就应当认真遵照执行,要注意防止随心所欲更改或推翻计划;如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确需调整、修订计划也必须按照程序进行;对计划的监督与考核应当严格以正式计划为准,即以按规定程序制订、修订、下达的计划为准。

另一方面,有管理的计划体系还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各类会议及请示报告等工作制度。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年度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以及规划、投资计划、生产计划、统计工作等业务会议制度和计划编制、投资项目追加、计划调整、定额定价等具体工作的请示报告工作制度。

生产计划原则篇9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主要规范了短期职工薪酬和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实施至今已逾5年,对于规范企业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加强企业职工薪酬相关信息的披露,以及保护企业职工权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企业向职工提供福利的形式不断丰富,尤其是离职后福利计划日益发展,对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准则下的职工薪酬引入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辞退福利,并明确规定离职后的福利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进行确认和计量,对设定受益计划的具体会计处理也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都规范了对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减少了企业对于计提职工薪酬的可操作性。

二、职工薪酬的含义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终止劳动合同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短期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期间结束后十二个月内需要全部予以支付的职工薪酬,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除外。短期薪酬具体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非货币利以及其他短期薪酬。其中,带薪缺勤,是指企业支付工资或提供补偿的职工缺勤,包括年休假、病假、短期伤残、婚嫁、产假、丧假、探亲假等;利润分享计划,是指企业与职工达成的基于利润或其他经营成果提供薪酬的协议。

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是指除短期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之外所有的职工薪酬,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三、现行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现行准则对于规范企业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加强企业职工薪酬相关信息的披露,以及保护企业职工权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于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规范尚不完整,导致会计实务中离职后福利适用的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等都有所不一致,这客观上亟需根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企业职工薪酬制度的发展,完善职工薪酬准则;二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及相关的应用指南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与购买劳务支出的区分、长期辞退计划导致的应付职工薪酬的估计和折现、企业内退职工的工资薪金调整等,需要对准则的相关规定予以补充说明,以提高准则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的正文过于原则,只规范了职工薪酬的定义,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基本原则,关于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辞退福利等的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散见于准则的应用指南和讲解中,需要对准则、应用指南和讲解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充实和完善准则。

四、新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职工薪酬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会计司借鉴修订后《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中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起草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修订)(征求意见稿)》。

新准则引入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辞退福利,充实和明确了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的有关规定,修订后的准则将适用于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涵盖了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以外的各类职工薪酬。

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充实了离职后福利的内容,新增了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规范

现行准则没有提出离职后福利的类别,除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费用和企业年金外,没有关于离职后福利的相关规范。而且会计处理也比较单一,借方按照职工提供服务的对象,进行费用或相关资产的确认,贷方为应付职工薪酬。这种简单的会计处理方法,也是因为具体的情况而产生的,在前几年,我国的职工离职后的福利,主要就是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这些对于职工的基本保障,每年的计提比例,国家都有具体规定,所以,用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方便企业也方便监管部门。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与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也很激烈,为了留住人才,也为了提高居民整体的生活质量,企业给予职工的福利也越来越多,而且各式各样,这时需要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来真正实现会计的真实性原则,征求意见稿增设“离职后福利”一章,区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这样就对企业职工的福利有了明确的界定,方便企业在职工薪酬方面的改进,也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督。其中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纳固定的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的支付义务;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由于设定受益计划都按现值计算,这样比较适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同时,也可以减少企业为了对当期利润进行调节而在离职后福利方面作文章的可能。

(二)充实了关于短期薪酬会计处理规范,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失业保险调整至离职后福利中

现行准则没有提出短期薪酬的概念,且许多与之相关的规范性条文分散在应用指南和讲解中。新准则单设一章规范短期薪酬的会计处理,对短期薪酬的具体会计处理要求作了如下修订:一是将现行应用指南和讲解中关于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的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纳入准则正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带薪缺勤有国家法定节假日、病假、事假、产假、探亲假等,而这些假有的是当年就会用的,而有的并不是当年都要发生,有的公司会对职工没有用的假进行累积而有的不累积。我国以前的会计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是在企业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或成本,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其实这主要是非累积带薪缺勤,但是忽略了累积带薪缺勤。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了服务从而增加了其未来享有的带薪缺勤权利时,确认与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或费用,并以累积未行使权利而增加的预期支付金额计量。企业应当在职工实际发生缺勤的会计期间确认与非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成本或费用。二是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实质上向职工提供了离职后福利,属于设定提存计划,将这部分内容调整至离职后福利。这主要是引入离职后福利计划后,对准则内容结构所作的调整,使职工薪酬能更加准确的进行确认。三是企业向职工提供的非货币利统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获得时,可以采用成本计量。这主要是解决现行准则中非货币利计量不一致的问题,并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

(三)充实了关于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规定

现行准则中提出了关于辞退福利的定义及其会计处理规定,但相对简单,例如,实务中企业向职工提供长期辞退福利的现象比较普遍,现行准则规定了长期辞退福利的折现率如何确定,但对其他变量所造成影响的处理尚未规范。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辞退福利与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相关,要求明确区分辞退福利与离职后福利。同时,在报告期末十二月内不需要支付的辞退福利应适用其他长期福利的有关规定,这为职工内退等长期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充分的指南。

(四)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完整地规范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现行准则中没有提及其他长期职工薪酬,新准则提出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包括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和辞退福利以外的所有职工薪酬。对于不符合设定提存计划条件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其确认与计量应适用设定受益计划的有关规定。主要理由,实务中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种类繁多,准则无法完全列举,在列举常见的三类职工薪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的基础上,增设“其他长期职工薪酬”有助于囊括实务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职工薪酬,以完整规范与职工薪酬相关的会计处理问题。五、新准则下应付职工薪酬会计处理的变化

(一)增设“其他长期职工薪酣”

新准则下应付职工薪酬在以前常见的三类职工薪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的基础上,增设“其他长期职工薪酬”,因为在现阶段我国职工的薪酬呈现多样性,比如内退,企业要支付给内退人员工资,但是他却不是正式离职,也不是短期性的薪酬,将其计入其他长期职工薪酬,更能准确的反应企业支付职工薪酬的情况。

(二)将离职后福利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对于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是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计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计入资产成本的除外。企业应当采用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和适当的精算假设,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企业应当对所有设定受益义务予以折现。现在企业为了留住员工,除了为其提取国家规定的职工福利外,还根据自身情况,为职工提取了不同的离职后福利,有的与业绩挂钩,有的与职工的工作年限挂钩,像这些离职后福利,规定采用设定受益计划进行相关科目的确认,使会计科目更易于使用者的理解。但是,由于设定受益计划,需要企业根据设定受益计划确定的公式将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并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计入资产成本的除外。目前准则对于公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一方面缺少标准的监管,另一方面也存在盈余管理的漏洞,增加了企业对于利润的操作。

(三)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确认与计量

新准则要求依据无偏、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以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计量设定受益计划的义务。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资产的,企业应当将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减去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公允价值所形成的赤字或盈余确认为一项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设定受益计划存在盈余的,企业应以设定受益计划的盈余和资产上限两项的孰低者计量该净资产。其中:资产上限,是指企业可从设定受益计划退款或减少未来对设定受益计划缴存资金而获得的经济利益的现值。采用无偏一致性的假设可以便于企业的前后期的比较,也方便企业的计量。每年按增量来确认当期的职工薪酬。对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并与设定受益负债的现值进行抵减,充分运用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同时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所以用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计量设定受益计划的义务,便于两者的比较,然后确认净资产或净负债。因为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会在每年年末确认差额,准则要求根据不同的情况确认为精算利得或损失、计划资产回报、资产上限影响的变动三部分。这主要是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精算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可能存在资产,资产会产生回报,或者是企业会减少负担的义务,总之不同的原因产生的差额,在权衡成本与收益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记录详细,便于日后的会计记录与分析。

(四)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列报

新准则要求区分服务成本、利息净额、重新计量三部分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对于列报的要求是要对报表中项目作进一步的说明,或虽然在报表中没有,但会对使用者做出决策产生很大影响的情况,企业都该在列报中作出说明。设定为受益计划的项目,最主要的支出是因为职工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企业支付给职工薪酬,准则将其列报为服务成本。由于采用了累积精算法,并进行了折现,每年都会产生利息,作为对当初折现的调整,准则将其列报为利息净额。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调整,对重新计量进行列报,一方面是与公允价值进行对应,另一反面,采用累积精算法,时间长易产生差错,进行重新计量也是对会计的计量作了检验,以保证其准确性。

新准则要求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资产导致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且不允许在之后的会计期间转入至损益。净负债与资产导致的损益,并不是企业真正的损益,因为企业并没有对其进行处置,且在短期内也没有进行处置的意愿。若将其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易造成企业利润的波动,加大企业对利润的操作。其他综合收益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不允许转入损益,主要是考虑到很多都是由离职后福利或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形成的,其中的很大部分是终身的,期限比较长。但是,我认为,无论他期限有多么长,而且又采用了公允价值进行了调整,在处置时,我們应该把他转入当期损益。更加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

(五)关于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和辞退福利

新准则要求参照设定受益计划的相关规定对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予以确认、计量和列报。如上面所分析的一样,因为其期限比较长,采用了折现确认的会计处理方法,更符合相应账户的确认。同时,在原有的科目上多了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也便于我們企业对员工薪酬的管理。

新准则对职工薪酬作了进一步的细分和解释,有利于相关部门对职工薪酬的统一监督,也有利用企业对员工薪酬的管理。但是,过于细分的,也加大了企业的工作量,尤其是对于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工作量很大,每年都要计算累积数,还要与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比较,最后确认净资产或净负债。而且,折现率的确认也有很大的主观性。

生产计划原则篇10

【关键词】林业;林木;造林;营林

引言

营林生产规划设计关乎林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与林业企业的长远目标、战略,因此,应依托国家林业发展的整体思路,结合本区域的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合理、先进的进行营林的布局与规划设计,使本区域的森林资源保有数量稳步增长,本区域的森林资源配置渐趋合理,本区域的林分得到有效改善,本区域的林业生产得到稳固发展。营林生产规划设计应以保证生产目标为主,兼顾本区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林业企业与和谐社会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营林生产规划应从过去的单一树种向多树种、珍贵树种、经济树种、特色乡土树种间种的方向发展,应向乔灌结合、多层次、异龄复层混交林方向发展,应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应该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1营林规划设计原则及内容

1.1营林规划设计指导原则

(1)总的原则

营林生产规划设计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遵循保护、发展、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原则。

(2)选种、选址的原则

①因地制宜,以地选种。

选种必须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土壤、水分、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的选、育、引种。

②种园的选址

种园的选址对于能否顺利繁育出优质的种子非常重要,种子的成长环境对其选种的影响较大。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应选址在交通方便、地势平缓、宽敞、土壤深厚肥沃、光照条件优越、排水良好和有适当的天然隔离地带或便于人为布置隔离带的地方;

③建圃原则

建圃应遵循三结合的原则:即固定圃与临时圃相结合、中心圃与林间圃(分散圃)相结合、主要树种圃与次要树种圃相结合。

(3)森林更新应贯彻“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针,按先迹地、后荒山,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更新和造林工作;采伐后做到当年或次年更新,确保更新跟上采伐;造林树种一般应以速生优质乡土树种为主,积极慎重地引进经过试验证明的优良速生树种,重视速生珍贵阔叶树的发展;选择对立地条件有同一适应性,种间又可共生的树种进行混交,以保护原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

(4)选挥生长快、材质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和经过试验与鉴定、在当地能速生丰产且抗灾性强的树种,在土壤肥沃、地势平缓、排水良好、交通较方便的采伐迹地或荒山荒地建立速生丰产林。

(5)用材林抚育间伐,必须贯彻“以抚育为主,抚育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难易结合,远近兼顾,先人工林后天然林,先速生林后一般林。特种用途林的抚育必须区别对待:母树林应按留优去劣、照顾距离的原则进行;防护林应以调整林分结构、改善卫生状况、增强防护效能为目的。

(6)对残次林、多伐萌生无培育前途和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以及低产劣质的林分应进行改造。改造应与更新密切配合,防止单纯取材和不利于更新、水土保持的作法。

(7)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要因害设防,使森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8)对珍贵、稀有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而濒于灭绝的动物主要栖息、繁殖地区,应根据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有关规定,划出保护范围。每个林业局应保留占有林地总面积1/1000~5/1000生长良好的各种林分,作为基因库。

(9)按设计3年内的年平均营林工作量的要求,以林班为单位划定林地范围,以确定局、场建成时营林道路应建的数量。

1.2营林规划设计内容

(1)确定更新方式并计算其比例;编制造林类型表或按立地类型确定林种、树种、混交比例、造林方法和救植密度(或直播穴数);提出整地、营造、抚育管理、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措施;提出择伐迹地促进成林的方法和技术措施。

(2)根据适地适树适种源、自采自育、留有贮备、以丰补歉的原则和对本地采种的要求(如场间调剂、支援外地)。

(3)确定种子园的位置和面积,提出种子园的总平面设计;按苗圃插条育苗数量的1/10设置采穗圃;按生产用地(播种、移植、插条、育大苗等)面积和辅助用地面积汇总计算苗曰面积。

(4)根据当地的规定指标确定速生丰产林的比重,论证所选造林地速生丰产的可靠性;选定树种,确定混交比例和栽植密度;提出整地、营造、抚育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5)确定用材林抚育间伐的对象、种类、强度、次数和间隔期,提出抚育间伐的主要技术措施;确定母树林、防护林的抚育强度,开始期和次数,提出母树林、防护林抚育的技术措施;竹林、经济林等的抚育根据培育目的。

(6)确定林分改造对象、方法、措施和引进的目的树种;确定土壤改良的类型和顺序,提出土壤改良的方式和措施。

(7)确定森林保护的原则,提出预防、消灭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措施。

(8)选择营林机械类型,确定营林作业的机械化比例。计算营林活动各阶段的工作量(总工作量、每年平均工作量——面积、蓄积量及出材量)、职工人数、土建工程量、设备、油脂燃料需要量、营林成本和投资额。

2营林规划设计成果

(1)专题调查材料或论证报告汇编及森林经营调查综合报告的编制。

(2)森林经营类型的划分结果汇编及规划设计所采用的技术经济指标汇编。

(3)设计有关的表格、图纸资料汇编。

(4)分别对于项目提出建筑工程量、设备工程量及人员需求情况进行概算,并将其结果汇编成总概算。

(5)营林规划设计方案说明。

(6)森林经营调查综合报告的主要内容:1)调查概况。2)森林资源调查或林业专业调查资料存在的问题和确定补充调查项目的依据。3)各个调查项目的调查方法、地点和工作最(标准地和样方数量)。4)立地类型调查和编制立地类型表的说明。5)林冠下、林中空地和采伐迹地(按林分或立地类型)的天然更新评价。6)确定更新方式的意见。7)对不同的地类、立地、造林方式和造林技术效果的评价。8)对今后造林技术的改进意见。9)已有的抚育间伐、林分改造和自设标准地间伐、改造调查的结论,以及没计采用的调查结论的建议。10)已有的母树林经营情况、新选母树林的条件和按树种的面积及分布情况。11)速生丰产林林地选择情况(面积、分布)和树种安排情况。12)其他调查情况说明。13)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与结论。

3结语

在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业的社会氛围下,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地方各种林业工程加紧实施。多数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林业技术规程要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