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5:49

数字化的核心篇1

2006年底,辽宁日报传媒集团成为全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的首批成员之一,集团旗下的主力子报――《辽沈晚报》在2007年成为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实施“数字化战略转移”的核心单位。

从2007年6月15日全面升级改版的辽沈北国网开始,《辽沈晚报》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迅速确立了数字化战略大纲――充分发挥《辽沈晚报》作为信息采集、制造加工中心的功能,确立并巩固《辽沈晚报》作为信息权威者的主导地位,以报纸品牌影响力和搭建数字技术平台为核心,研究和开发多媒体信息及产品,构建以信息营销和信息增值服务为价值链的全新的报业经营发展模式,实现从区域主流平面媒体向区域权威公共资讯运营商转变,打造全媒体、全平台、全天候的传播方式。

这个战略的核心理念,《辽沈晚报》将之定义为“数字化服务”,我们认为:“‘服务’是一切形态的传媒产品的成长途径与工作外衣,只有为受众(包括读者群体与广告客户群体)提供高端优质的服务,报业媒体才能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上游地位,从而达成收获效益的目标。数字化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端优质的数字化服务。”

“服务至上”

为了突出“服务至上”这一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辽沈晚报》制定了一项名为“eS工程”的诠释框架。“eS工程”的精髓是指“媒体在数字化时代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这其中“e”是“数字化”的代名词,“S”是“Service”(服务)的缩写。

媒体同其他行业一样,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效益”二字,“社会效益的最佳化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所有媒体都不可能回避的责任与目标。

收获“效益”的过程(或者说是手段),看起来有千种万种,但归纳起来,这千万种手段、千万条道路的本质都可以概括为“服务”。“eS”的偕音是“-S”,这样的解读是想进一步强调,《辽沈晚报》在探索数字报业的路途中,将始终把“S”(服务)置于第一位――如果不能提供令受众满意的“服务”,那么再精彩的多元形式、再高明的先进技术都很难实现“收获效益”的结果。

因此,《辽沈晚报》从提纯的角度重新定位了发展数字报业的战略轴心,将“服务”锁定为第一位的价值标准。这一价值标准的具体指导意义在于,《辽沈晚报》将在信息采集、制造加工、传播、多元营销等一系列环节中,时时处处奉守受众立场,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终极方向。

服务第一将始终是eS(-S)工程的精华所在,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辽沈晚报》在对eS工程进行第一次细分时,制定了“3e”法则,并以此来指导各种新媒体项目的开发与拓展。

“3e法则”

《辽沈晚报》制定的“3e法则”是指everymedia(全媒体)、everyplatform(全平台)、everytime(全天候)这3种传播方式,全力打造3e正是《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第一个阶段里要实现的目标。

一个报业实体的本质内涵是“内容提供商”,《辽沈晚报》的“3e”法则,嵌入在内容的采集、生成、、售后这一整套流程中,并对其中的所有环节产生指导意义。

everymedia(全媒体),指内容采集与生成在技术形态上具有多元性,简称“e-media”;

everyplatform(全平台),指内容在实施手段上呈现多样介质,简称“e-platform”;

everytime(全天候),指内容采集及在时间座标中没有断点,简称“e-time”。

3e是《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第一阶段里全力打造的传播方式,代表着《辽沈晚报》这一阶段的战略格局。

全媒体:打造多元化阅读体验《辽沈晚报》为了打造内容采集与生成环节中的全媒体效果,进行了社内资源链条的积极调整,目前报社已为所有一线记者配备了高规格的数码相机和DV拍摄机、为大批后台编辑安装了可以处理音视频文件的软件。

大量“双栖型”采编人员的出现,使得《辽沈晚报》在数字化发展道路上拥有了一支精锐的先锋队伍,也推动《辽沈晚报》在“内容采集及内容生成”两大环节的多元化特征,令受众获得的新闻与资讯开始带有越来越强的“多元化阅读体验”。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与静态图表等形态以外,音频、视频、flash、流媒体图表等新式报道形态纷纷强势加入。全媒体所带来的多位一体的模式,使《辽沈晚报》的内容供应商角色更加突出,成为牢固扼守产业链上游的一个重要条件。

全平台:实现密级覆盖的途径“全平台”是《辽沈晚报》目前布局比较完整的一个层面。内容的呈现介质实现多样性,成为《辽沈晚报》在数字化探索中最重要的一面旗帜。纸质报、官方网站、手机报、电子e报、户外公共新闻视屏是《辽沈晚报》全平台的五大载体。

《辽沈晚报》的官方网站辽沈北国网正在朝着区域性、服务性、娱乐性、快捷性这几大主流方向进发,目前已成为对纸质主报最具补充力的一个延伸平台,与纸质主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互补关系;

辽宁手机报收费用户突破20万,成为即时信息的一个巨大窗口;

《辽沈晚报》e报成为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互动功能于一身的数字报纸。不同于以往的报纸“pDF网络版”,《辽沈晚报》e报在完全再现报纸原样的同时,不但能随时点击版面上的新闻进行详细阅读,还可以根据读者自己的阅读习惯,按照事先设置好的“目录”自行选择。

2007年8月20日,《辽沈晚报》在东北地区首家推出户外公共新闻视屏,这种显示平台以巨型LeD屏的方式呈现,在传统的户外视频广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植入了新闻资讯,使其升级为户外传媒。《辽沈晚报》新闻视屏的开播,成为业界影响广泛的大动作。它进一步贴近民计民生,不仅能把最有价值的本地服务资讯在第一时间送达至广大市民手中、更突破了报业及网站的一些先天瓶颈,具备了优质动态影像的功能。下一步,《辽沈晚报》准备筹建东北地区最大的户外新闻视屏联播网,覆盖本地主要商业、金融等核心地段,形成新闻联播效应。

全平台搭建到位后,《辽沈晚报》在数字化道路上便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次、多元”。而电子e报、网站、手机报和新闻视屏也通过细分受众群体与广布地理点位,在宏观和微观两大物理层面同步实现了密级覆盖的效果。

全天候:信息及资讯的24小时无间断采集与《辽沈晚报》数字报业战略下的各个项目,已在“内容采集”、“内容生成”、“内容”三大环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天候”,在时间座标中没有断点。《辽沈晚报》的一线记者,通过最优配置方案,正在实现对新闻信息及服务资讯的24小时无断点采集、。

moJo团队(moBiLJoURnaLiSt动态记者)是《辽沈晚报》重点打造的一支新闻特种部队,首批moJo团队精选了24名一线记者,通过培训建立了“现场采集、现场播报、滚动发稿”的新式媒体工作思维。24名moJo平均每人每天发稿5条,发稿时间段完整覆盖每一个24小时周期。

《辽沈晚报》传统编辑部、《辽沈晚报》数字新闻部、辽沈北国网这三大编辑团队,组成了24小时持续工作链,三大编辑团队分别在一定的工作时间段内负责对各条战线记者发回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并到相应的平台上去。

辽沈北国网上开设五个24小时即时更新的专区、辽宁手机报每天至少向20万订户发送3轮新闻信息及服务资讯、《辽沈晚报》LeDn示屏每日15小时不间断滚动资讯,三大终端平台的互补弥合,使得《辽沈晚报》的“内容”具备了全天候特征。

“增值链条”

全媒体、全平台、全天候传播方式的逐步建成,标志着《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战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布局。在这些“巨内容”指引出了宏观发展方向之后,大量“微内容”紧随其上,数字报业将因此而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辽沈晚报》以锻造“增值链条”作为“微内容”发展阶段的主要竞争手段,将一切围绕信息与资讯所产生的增值价值,都放置在越来越微观、越来越具像的工作中去实现。

延伸3e法则,成就增值链条主体部位 目前,《辽沈晚报》正在3e的基础上探索论证具有接续延伸意义的“第4e”和“第5e”。第4e是指everywhere(全覆盖),其含义为《辽沈晚报》提供的内容在地理广度和人群类别上完全告别死角区域,实现完全覆盖;第5e则是指everyDemand(全搜索),具体意为在售后环节中以数据库的形态提供强大的、无所遗潺的回访式内容搜索功能。

全覆盖与全搜索是对3e的有力补充及拓展。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辽沈晚报》制作发送不同的内容套餐,其中辽沈北国网上的不同社区、辽宁手机报的不同产品包以及户外新闻视屏的不同时段,都因为“细分人群”而达到了“覆盖人群”的效果。从地理区域的角度来看,《辽沈晚报》主报的撒网式发行、辽沈北国网的社区化网络辐射、辽宁手机报的针对性细分用户以及户外新闻视屏正在建成的全城联播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毫无缝隙的笼罩力场。这个力场将《辽沈晚报》的目标区域悉数覆盖。在地理层面实现区域无死角,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的细分经营,两者相互结合之后,一举实现了《辽沈晚报》的产品“无所不在”的效果,这些从细微关怀的角度体现了“追加服务”的意义。

全搜索所提供的强大的数据库搜索引擎,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将此前通过各种平台给受众的所有碎片式信息,重新归类编组、集纳成辑,加工成可以多次使用的专业信息,然后遵循受众提出的“搜索”请求,完成第二个轮次的精准发送。这不但是对内容产品的二次营销,更直观展现了“售后服务”的魅力。

创建数字媒介广告部,巩固增值成果2007年8月,《辽沈晚报》从广告经营中心内部精选出一批骨干,正式创建“数字媒介广告部”。该部门职能专一,主要负责数字化战略下的各项新媒体的广告经营,同时配合数字新闻部展开各条战线的电子商务开发。

数字化新媒体的形态与市场都与传统媒体有显著的不同,《辽沈晚报》数字媒介广告部的成立,可以为《辽沈晚报》的数字化战略的销售环节提供强有力保障,更能凭借“点对点”式的专业服务实现可观的销售增值体系,从而塑造出《辽沈晚报》数字化发展的可持续生命力。

“奥运契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既是一次百年难逢的契机,更是巨大的挑战。《辽沈晚报》在制定数字化战略时,把“奥运契机”作为巩固既得成果的第一大本营,力求在本土奥运会的东风下,夯实数字化发展第一阶段的全部成果,并实现拔高。

2007年7月4日,《辽沈晚报》在沈阳的奥体首秀中推出了15小时全媒体直播,引起业界强烈反响。这次直播为《辽沈晚报》提供了经营e时代下的大型体育盛会的经验,也奠定了《辽沈晚报》在整个东北传媒界的奥运战略龙头地位。

数字化的核心篇2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内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发展形式多样,主要以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在践行的过程中,要考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但不能全部成为“硬”的灌输。而通过当前社会发展情形和相关数据库查询来看,利用动漫产业的传播和推广,使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力量还较为薄弱。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动漫的关系

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巨大,对产、学、研,对教育、文化、网络及制造等传统产业均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拟以基础研究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产业化运用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试图在较为严肃的纲领文件中寻找一种轻松的大众易于接受新的传播载体。另外,在动漫产业中探寻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意产品开发方式,以此把文献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产品化、产业化转变,探索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总的来说,是以多种路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开发思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支持和技术路径。

3动漫产业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似乎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大家都觉得较难理解,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大家没有得到全面认识的平台及机会。根据目前大家都较为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那就是网络,我们可以运用动漫产业化元素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以动漫媒介、数字媒介等形式来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人心。

我国有许多数字博物馆已经上线,并且在发挥其主要功能,为科普文化等传播奠定了基础。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较少,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网页,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数量较少,具有交互功能的展示页面较少,甚至没有建设,在已建设的部分数字网页调查来看,其连接性较差,一些网页打开后没有图像,或是展示效果较差,生动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视频不多,动漫相关文件更少。因此,开发普及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优势可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博物馆是集中收集和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机构,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传播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进行开发普及大众为目的,将最新的信息化技术,综合地应用于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将文本,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视频、漫画、声音和其他媒介形式保存,并依托网络环境,为全国民众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同时,可以以一些典型的人文、事迹为创作源泉,进行开发创意,从真人、真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众从无形中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讲明白其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大家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来呈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动漫产业核心内容的积极优势,让知识与快乐结合,让文化与规范并存。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不仅克服了传统展示在时间、空间和区域上的限制,还充分发挥了公众的巨大互动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宣传的窗口,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解决核心价值观传承与科学推广的关系,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信息,将储存展示与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信息流通。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成为互动的、有交流形式的、有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不是单一的宣传或理念灌输,而是你、我、他共同的方向和观念。

数字化的核心篇3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智慧城市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应用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已日益成为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主要空间,而政府传统的人工行政管理方式易导致管理疏松、效率低下、程序繁琐、权力分散、职能不明、信息闭塞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管理效能。正是在此背景下,一种崭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即数字化城市管理步入人们的视野。它通过整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视频监控、无线通讯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采用万米单元网格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创新信息收集、传输、处理、存储手段,实现主动发现、精确定位、远程管理、科学监督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使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本文的研究对象武汉市江岸区位于长江西北岸,汉口东北部,是武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信息中心。为优化城市管理绩效,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江岸区于2012年7月15日开始建设数字城管系统,打造“智慧江岸”,并于2013年4月顺利通过了由国家数字城管领导小组和省住建厅专家组进行的验收,获得了较高的认可。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系统构成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由呼叫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指挥子系统与监督子系统构成。呼叫子系统主要承担问题信息的搜集工作,其渠道包括电话投诉、视频上报与城管通上报等;管理子系统主要承担对问题信息的存储与处理工作,包括案件的分类存档、信息的协调传输等;指挥子系统主要承担对任务的分配与人员的指挥调派工作,如将案件调转给职能部门处理并根据反馈信息对工作加以调整等;监督子系统主要承担对案件的监督工作,包括对案件的受理、立案、对案件处理的督办以及结案等。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工作流程

江岸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问题受理、审核立案、任务派遣、任务处置、任务反馈、审核复查与结案等若干步骤。在问题受理阶段,监督中心对来自电话投诉、视频巡查和城管通上报的问题进行接收;之后进入审核立案对案件加以核实、分类并加以立案、建立案件信息档案;其后进入任务派遣阶段由监督中心将案件转发给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根据问题性质将其下派给担负有处理责任的具体职能部门,如城管局、房管局等;接下来进入任务处置阶段由具体职能部门对案件进行处理;同时进入反馈阶段由职能部门上报任务处理进度给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负责跟进督办;此后进入审核复查阶段,由指挥中心将任务处理情况转发监督中心,由监督中心对任务处理情况进行审核;最后进入结案阶段,由监督中心在审核通过后对案件加以结案并存档。整个流程一气呵成,各机构职能明确,体系严密。

三、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突出优势

(一)实现对城市问题的统一标准化管理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不同的问题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单独负责解决,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作与交流,也缺乏宏观上的控制与监督,因而会造成各部门相互推诿。引发管理领域的“公地悲剧”,或者形成“多头管理”、重复管理。而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下,由监督指挥中心统一负责问题的受理、立案、派遣、监督与结案,并建立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了终端统一化、过程多元化的橄榄形管理机制,有助于从宏观上合理调配管理资源,减少部门管理的缺位与交叉。

(二)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城市由于地理空间庞大复杂,人员活动繁杂密集,因此单纯凭借人工手段很难实现对整个区域内信息的了解与掌控,因而容易出现管理死角与漏洞。而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下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从一张电子地图上便了解到城市各类管理对象的信息,并利用布控全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即时查看当地状态;同时在网络管理法之下,由网格监督大队安排专员在固定时段于固定的网格区域内进行不间断巡查,从而使得对城市的管理更加细致与精确。

(三)实现对问题的快速反应与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由于是由各职能部门负责问题的受理而又缺乏宏观上的监督,因此其案件处理效率相对低下。而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下,由于建立了独立的且职能专一化的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使得对问题的受理立案更加迅速,对案件的跟进监督也更加有力;同时数字通讯技术的运用也使得信息的交流传输更加快捷,从而使各机构间的协作更加顺畅,有力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有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乏

数字化城市管理一方面在很大程速度上要依赖于网格监督大队对网格进行巡查,然而目前的网格监督员多是由过去的安保人员转编构成,其能力、素质能否适应这一高度依赖数字科技的新模式值得怀疑,毕竟安保至多只是城市管理的一个局部方面,如果不能对各种类型的城市问题具备清晰的了解以及基本的处置能力,便很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忽略与处置不当,影响工作效果。

(二)缺乏足够的行政权力

在整个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任务的派遣,如果监督指挥中心缺乏足够的行政决断权力,那么职能部门很有可能产生推诿、拖延等排斥行为。尽管江岸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直属于区政府办公室,有较高的行政地位,在其建设实践早期还是遭遇到了此类问题,直至后来江岸区政府下发了一号文件授予了监督指挥中心指派某个部门完成任务的决断权,才使得境况有所改善。然而,在许多其它地方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实践中,监督指挥中心仅仅是与其它职能部门平级的机构,甚至只是城管局的下属机构,那么它们在工作中所遭遇的阻力将会是可想而知的。

(三)自身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虽然当前江岸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其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包括定位GpS轨迹、视频抽查与第三方考核等,但如何确保工作人员尤其是网格监督员的工作质量依然处于探索之中。由于网格监督员人数众多,加之城市问题本身具有随机性,因此如何科学衡量监督员的工作质量面临较大困难,而一个不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可能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整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志儒.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

[2]杨宏山.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01:109-113.

数字化的核心篇4

【关键词】数字电视发展前景分析

就目前来看,因为市场竞争的持续升温,企业里的重组以及品牌经营概念逐渐加快,模式化经营收到较好的效果。品牌及集团化连锁作为模式化经营的核心理念,在拓展及稳定客源、提升用户满意度、减少成本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

未来的数字电视会发展成一项高新的数字视听商品,目前的数字电视服务体制和模拟电视没有显著的提升,还是要顾及到用户的一些需要去制定产品,针对这一特别的阶段中,要研究信息产业的特点,运营商要进行必要的控制,用高新的信息科技及产品服务去构建完善的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

一、国内数字电视的发展背景

常规广播电视存在着很大的压力,电视数字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同样也是一次革新。在国内,因为数字电视发展时间较短,现在还不是很成熟,因此一定要建设一个能够提供大量专业化频道的条件,用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全面的平移是一种不是收费频道为主的促进体制,有效的处理了内容空洞及价格上的束缚。

国内的数字电视主要是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等几类通道组合而成,因为我国现在是有线数字电视为核心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有线数字电视正在迅猛发展的环节,国内数字电视的徐萌发展主要是有线数字通道推动的。以后国内数字电视终端市场提升会以有线通道为核心实施发展,经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动,卫星数字通道以及地面数字通道等也都逐渐的在发展着,在不断的扩大市场规模,国内的数字电视用户市场会在地面、有线以及卫星等通道进程中得到迅猛发展。从2006年起至今我国数字电视的用户增加了3.5亿之多,经推测截止到2016年,国内数字电视的用户市场将达到4.10亿户。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内的数字电视市场有非常开拓的前景,也可以说是前途无量的。

二、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优势

所谓的数字电视可以总结为是数字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包括了以数字模式、交互性等特性,同时也将电视传播模式及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和现在收看的常规模拟电视相对比,数字技术的超高清晰度让数字电视不管是从画面还是音质都有恒大的提升。而且数字电视播出体系可以很好的节约频道资源。同时,因为宽带网可以顺畅地传播便捷的视频影像及清楚的声音,因此可以全面应用在一些行业之中,进行各种全面。

三、国内的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欧美国家、日本、新加坡及中国先后开播了数字电视及强制性的实施模拟电视终结提案,数字电视领域正在迅猛的兴起,为了不错过这一可以不可求的发展机会,国内几个最大、最主要的数字电视开发企业及制造企业都在构建及设计个性化的性价比高的数字电视等相关产品,这些企业的核心方向基本能够分为以下几种:大屏幕、兼容数字电视标准、互联网DtV、支持更丰富的互联接口、高清化等。

四、发展前景

国际通信及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会推动所有电视广播产业结构的改变,数字电视是这一改变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伴随着电视广播的整体数字化,常规的电视媒体会在功能、技术上慢慢与通信以及信息方面的其余措施相互结合,因此完善全新的、规模大的数字电视体制。这一全新产业现在已逐渐的受到更多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按照本国国情,基本制定出由模拟电视朝着数字电视转变的提议及产业指向。数字电视被一些国家视为21世纪的战略科技。其成为了继电信掀起it潮之后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头戏。

五、总结

经分析研究总结出,电视数字化是电视进程长河中的又一次重大的革新。数字电视不仅仅是一个因设备、指标以及节目源等很多分析互相辅助与匹配的技术模式,还会对一些行业造成较大的影响且加速相关产业链的进程速度。

参考文献

[1]赵梅.浅谈数字电视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前景――以浙江店口镇为例[J].广播电视信息(上半月刊).2010,16(10):148-150[2]赵玉虎.分析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与趋向[J].科技传播.2011,21(14):138-139

数字化的核心篇5

informationSecuritymanagementofDigitalLibrariesBasedontheiSo27001:2013andiSo27002:2013

abstractthe2013versionofiSo27000standardswascomparedwiththatof2005and theinfluenceofthestandardschangeonriskassessmentandriskcontrolofdigitallibraryinformationsecuritywasanalyzed,andthenitispointedoutthattheinformationsecurityriskassessmentmethodandmodelofdigitallibrarybasedonversion2005canbeusedinversion2013.Basedontheanalysisofthecorecontrolelementsandreferenceonesonebyone,thisarticlebuilttheinformationsecurityriskcontrolmethodofthedigitallibraryaccordingtothenewversionstandards.

Keywordsdigitallibrary;informationsecurity;iSo27000;iSo27001;iSo27002;riskmanagement

1引言

iSo27000标准族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指导标准和最佳实践。在iSo网站能查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通过iSo27000认证的机构总共有22293个,涉及100多个国家,且认证数量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1]。2008年,iSo27000标准族的主标准iSo27001:2005和iSo27002:2005分别对应转化为中国国家标准GB/t22080-2008和GB/t22081-2008,用于国内机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认证[2]。综合考虑数字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安全管理要求,遵循iSo27000是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实践包括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条例的最佳选择[3]。按照iSo27000的思想,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应该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两大过程。其中,风险评估用于识别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计算具体风险的等级值作为实施风险控制的依据。风险控制则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和实施适合的安全控制措施,目的是将风险始终控制在数字图书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4]。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在iSo27000标准族中分别对应于iSo27001和iSo27002两个主标准,在已的版本中有2005和2013两个版本。此前,根据2005年的iSo27001:2005与iSo27002:2005的思想和原则,国内已经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方法、风险评估方法模型以及核心控制要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5-8]。

而在2013年的iSo27001:2013和iSo27002:2013中,对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有必要适应新版标准的变化,根据2013版iSo27000标准族的要求对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过程进行相应的调整。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比2013版与2005版iSo27000标准族的差异,分析2013版iSo27000的思想、特点、框架、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及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影响,进而指导新版国际标准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

22013版iSo27000标准族的特点

2013年10月19日,在iSo27001:2005使用了8年后,业界期待已久的新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2013正式,iSo27002:2005也随后同步更新为iSo27002:2013,iSo27000标准族的两个主标准都更新到位。iSo27003、27004、27005等相关标准亦正在修订之中。较之2005版,iSo27001:2013和iSo27002:2013标准从框架、结构、内容、逻辑、要求等方面均有大幅改进,为指导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定了要求,并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实施空间[9]。相比之下,新标准更贴合实际,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其主要特点有:

(1)结构上有重大变动。新版iSo27001:2013采用了标准化的iSoannexSL通用架构――iSo导则83作为整个标准的结构性要求(同iSo22301)[9]。iSo27001从2008版的8章拓展到2013版的10章,并且对于pDCa过程方法的展开从章节架构上进行了调整。在iSo27001:2013中,除了前三章节(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没有大的变化外,其它章节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完整的plan(计划)、Do(运行)、Check(检查)、act(改进)四个环节[10]。经过上述调整,iSo27001:2013的结构更为清晰、严谨,在管理体系间的兼容性方面得到加强,有利于不同管理体系间的接轨与整合。iSo27002:2013则删除了iSo27002:2005中的第4章“风险评估与处置”,新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使得安全控制域分章描述前的章节仍保持为4章。同时,因为增加了3个控制域,总章节数从15章增加到18章。

(2)定位上有所区别。iSo27001:2005指出,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应由该组织的管理层负责,而iSo27001:2013则强调,信息安全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负责。两个版本用词上的细微区别,反映的却是新版标准对信息安全的定位在战略意义上的提升[11]。另外,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主体方面,iSo27001:2005以资产和技术为主体,而iSo27001:2013以组织业务关系为主体[12]。以组织业务关系为主体,将使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流程更为连贯合理,并且可以减少交叉重复。老版标准浓墨重彩地强调了过程方法和pDCa,而新版标准在继续遵循pDCa框架的前提下不再花大量的篇幅说明过程方法、模型这些其它标准中定义过的通用概念,而是重在提出目标要求,对pDCa框架下具体方法的选择不作规定[11]。同样,在风险评估的方法方面,新标准不再强调对资产、威胁、脆弱性等风险要素的识别,组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自由地选用任意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或继续使用现行的方法[9]。可见,新版标准从管理者、主体、方法流程方面都做了重新定位,新的定位使操作更加实用、方便、灵活和有效。

(3)要求上有所改进。2005版共有11个控制域、39个安全类别、133项控制要素,而iSo27001:2013附录a和iSo27002:2013的正文严格对应,包含了14个控制域、35个安全类别、113项控制要素。新版标准对老版中的部分控制域进行了分解,对相近或类似的控制要素进行了整合,同时删除了部分过时的、过于具体的控制要素[9]。另外,针对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增了部分控制要素,使得控制域和控制要素更加简洁明了并突显重点。同时,对检查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和严格,要求包括监视、测量、分析、评价等环节,并以5w1H(测什么、如何测、何时测、何时分析、谁来分析、谁负责评价)等方式提出了监视和测量的要求[9]。整体而言,新版标准减少了对技术实现的关注,增加了对管理控制的要求,与信息安全领域“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黄金定律更加吻合。

3新标准要求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2005版和2013版的iSo27000标准族都把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两个过程。而且,新老版本的标准又都把风险评估概括为建立准则、选择方法、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5个环节。在iSo27001:2005中,对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没有作详细规定,但整个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过程是依托于对资产价值、威胁、脆弱性、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4种风险要素的识别、赋值和计算展开的。实际评估过程中,常常把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合并到脆弱性的识别、赋值与计算中。因此,遵循iSo27001:2005标准实施的风险评估过程是以资产、威胁、脆弱性的识别、赋值、计算为核心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再依据选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计算出各风险项的风险值,并确定可接受风险与不可接受风险,对不可接受风险依照iSo27002:2005规定的方法进入风险控制过程。

依据iSo27001:2005的规范,已经有学者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定了详细的资产、威胁、脆弱性素识别、赋值与计算方法[4-5]。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评估结果的比较,还选定了与iSo27001:2005相容的GB/t20984-2007中的相乘法作为数字图书馆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与计算模型[7]。可以说,以iSo27001:2005的要求、原则与规范为准绳,数字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以资产、威胁、脆弱性等风险要素为核心的包括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全过程的完整行为准则、操作规范及具体评估方法与计算模型。

与iSo27001:2005不同,iSo27001:2013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过程中不再强调资产价值、威胁、脆弱性、已实施的控制措施等风险要素,这意味着任何组织在依照iSo27001:2013评估信息安全风险时,只须最终结果达到iSo27001:2013的要求即可,在具体方法的选用方面可以更加宽泛和灵活。换句话说,符合iSo27001:2013评估目的与要求的任意方法都是允许和可接受的,选用之前的方法包括iSo27001:2005中推荐方法当然也是可行的。iSo27001:2013在指导制定和实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多次强调组织需要、组织要求,风险评估的过程方法可繁可简,完全取决于组织的需要和要求。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或继续使用现行的方法[9]。

iSo27001:2013虽然放弃了对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和过程的推荐,并多次强调只须达到组织的需要与要求即可,但对iSo27001:2005中的方法却并不排斥。具体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既然依照iSo27001:2005中的方法已经形成了完整和可操作的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并经过实际评估证明可行,同时又满足了iSo27001:2013的所有要求,因此,在新版iSo27000标准族要求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无需变动,可采用之前依据iSo27001:2005制定的方法与过程。

4新老标准中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及数字图书馆控制要素的选取

4.1新老标准中的控制域、安全类别与控制要素对比

2005版标准中共有11个控制域,2013版改为14个控制域。其中,保持不变的有“安全方针”“信息安全组织”“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理和环境安全”“访问控制”“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符合性”等9个控制域,“通信与操作管理”控制域在新标准中被拆分为“操作安全”和“通信安全”2项,“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在新标准中被拆分成“密码”与“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两项。新标准还新增了“供应关系”控制域[10-11]。

在安全类别方面,2005版共有39项安全类别,2013版减少为35项安全类别。在新版标准中,2005版中的安全类别有的完全保留、有的被拆分成多个、有的多个被整合成一个,还有的被直接删去。2013版标准中完全新增的安全类别有3项,它们是:移动设备和远程办公、供应商关系中的信息安全、冗余。

在控制要素方面,2005版共有133项控制要素,2013版减少为113项控制要素。同样,在新版标准中,2005版中的控制要素有的完全保留、有的名称或内容略有变化、有的被拆分成多个、有的调整了所属控制域,还有的被直接删去。

4.2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要素的筛选及在新老标准中的对应关系

基于2005版iSo27001的附录a和iSo27002的正文,通过对30家数字图书馆的实际调查,文献[4]得到了适合数字图书馆的风险控制87项核心控制要素,分布于11个控制域和33个安全类别,另有参考控制要素34项,分布于10个控制域和22个安全类别。所谓核心控制要素,是指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非常重要、作用很大的控制要素。而参考控制要素,则是重要性一般、有时会有一定作用的控制要素。除此之外的即为iSo27002中对数字图书馆不起作用或没有应用场所的控制要素,不应该出现在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的控制要素列表中。数字图书馆控制要素选取的目标就是区分这三类控制要素,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要素列表中仅包含核心控制要素与参考控制要素[4]。

对2013版与2005版iSo27001的附录a和iSo27002的正文经过逐条、逐项进行关联对照和分析,寻找上述87项核心控制要素、34项参考控制要素在新版标准中的对应位置,再对2013版的新增控制要素作认真分析,并结合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现实情况,最终得到iSo27002:2013标准下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控制要素和参考控制要素。其中,核心控制要素75项,分布于13个控制域和29个控制类别,参考控制要素32项,分布于11个控制域和17个安全类别(见表1、表2)。

5新老标准中的数字图书馆风险控制要素对比分析

5.1新老标准中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核心控制要素对比分析

数字图书馆核心控制要素在新老标准中的变化共有4种情况:删除、保留、新增和调整。

因为已经从2013版中被删除,那些已删除的核心控制要素在表1并没有出现。之前根据2005版标准得到的87项数字图书馆核心控制要素中,有21项未收入2013版标准,因此,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控制要素应该将这21项删去。21项被删去的核心控制要素具体名称为:

信息安全的管理承诺、信息安全协调、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服务交付、控制移动代码、信息处理规程、系统文件安全、业务信息系统、监视系统的使用、故障日志、外部连接的用户鉴别、远程诊断和配置端口的保护、网络连接控制、网络路由控制、用户标识和鉴别、敏感系统隔离、输入数据确认、内部处理的控制、消息完整性、信息泄露、业务连续性和风险评估。

保留的核心控制要素在表1中用“完全对应”表示。在基于新版标准的75项数字图书馆核心控制要素中共有42项的名称、详细内容、控制目标及控制域归类等与老版标准完全一致。按照老版标准的筛选依据[6],该42项控制要素仍旧属于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控制要素(见表1)。

新增的核心控制要素在表1中用“新增”表示。2013版新增各项控制要素中,有7项应该作为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控制要素。具体内容与理由如下:

(1)用户访问设置。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类型多样,如馆员和读者,馆员和读者又可以再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类用户都存在对应的访问权限设置问题。明确规定不同用户的访问权限并有正式的用户设置过程非常有必要。因此,将“用户访问设置”确定为核心控制要素。

(2)供应商关系的信息安全策略、供应协议中的安全问题、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链。数字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硬件设备、系统平台以及网络服务等工作均涉及采购或外包,期间与各类供应商的合作非常密切,应该与供应商就信息安全问题达成一致并形成文件,建立相关的信息安全要求,并在协议中确定相关的信息安全风险要求,以确保数字图书馆与供应商合作关系中的信息安全。因此,将“供应商关系的信息安全策略”“供应商协议中的安全问题”“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链”确定为核心控制要素。

(3)信息安全事件的评估和确定、信息安全事件的响应。对于任何组织而言,都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信息安全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也不例外,应该及时地评估确定已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并按照一定的程序予以处理,使信息安全事件的影响和损失最小化。因此,将“信息安全事件的评估和确定”“信息安全事件的响应”确定为核心控制要素。

(4)信息处理设施的可用性。与数字图书馆有关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电源等信息处理设施都应该有充分冗余,以确保在任何变化和状况下都能满足其可用性的要求。因此,将“信息处理设施的可用性”确定为核心控制要素。

调整的情况最复杂,在表1中的“名称变化、内容一致”“名称变化、描述略变”“调整归类”“拆分”4种情况都属于调整。基于2005版iSo27001和iSo27002得到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87项核心控制要素中,有26项经过一定的调整后依旧出现在2013版的标准中,这些控制要素仍是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控制要素。调整变化主要有三种形式:名称改变而内容表述完全一致、名称改变且内容表述略有变化、控制要素的控制域归类发生变化。

名称改变、内容表述完全一致、控制域归类也完全一致的核心控制要素共有8项(见表1)。

名称改变且内容表述也略有变化、但控制域归类完全一致的核心控制要素共有7项。包括有(括号前的为2013版中的编号与名称,括号中为2005版中的编号与名称):①3.3.1终止或责任变更(4.2.1终止职责),新标准中强调对于责任终止和变更情况不仅要有规定,还应该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知晓;②5.2.4用户秘密认证信息的管理(7.2.3用户口令管理)、5.3.1秘密认证信息的使用(7.3.1口令使用),新标准中用户认证信息的范围不仅包括口令,还包括密钥数据和其他存储在产生认证码的硬件(如智能卡)的数据;③5.4.4特权实用程序的使用(7.5.4系统实用工具的使用),新标准中将限制和严格控制的范围缩小在可能超越、有特权的系统和应用程序中;④11.1.6从信息安全事件中学习(9.2.2对信息安全事件的总结),老的标准强调从安全事件中学习总结的方法,而新标准强调的是结果,要从中获取知识、减少未来相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⑤12.1.1计划信息安全连续性(10.1.1在业务连续性管理过程中包含信息安全),新标准更加细化,强调即便在不利的情况下(如危机或灾难)也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连续性;⑥12.1.2实施信息安全的连续性(10.1.3制定和实施包含信息安全的连续性计划),老标准强调在关键业务流程中断和失效时要保持信息安全,而新标准则强调在任何不利的情况下都要保持信息安全的连续性。

控制域归类发生变化的核心控制要素共有11项(见表1)。其中,“2.1.2职责分割”是将老标准中“2信息安全组织”中的核心控制要素“信息处理设施的授权过程”和“6通信和操作管理”中的参考控制要素“责任分割”中的要求进行合并,且改名为“职责分割”,统一置放于控制域“2信息安全组织”中,该项控制要素从组织的宏观层面强调各类职责和权限的分割,以降低对组织资产的滥用。而“2.2.1移动设备策略”是将老标准中“7访问控制”中的参考控制要素“移动计算和通讯”调整到控制域“2信息安全组织”中,且改名为“移动设备策略”。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普及,数字图书馆的业务流程也逐步到移动终端,应该加强相关管理措施,因此调整为核心控制要素。其他9项控制要素的名称和内容没有变化,而其控制域归类发生了变化(见表3)。该9项控制要素在2005版中就属于核心控制要素,因此在2013版中仍保留为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控制要素。

5.2新老标准中的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参考控制要素对比分析

数字图书馆参考控制要素在新老标准中的变化共有5种情况:删除、保留、新增、拆分和调整。

2005版的数字图书馆参考控制要素中有10项未出现在2013版的数字图书馆参考控制要素中。其中,“移动计算和通讯”“责任分割”2项在2013版中被调整为核心控制要素。“处理与顾客有关的安全问题”“防止滥用信息处理设施”“会话超时”“联机时间的限定”“输出数据确认”“网络上的设备标识”“信息系统审计工具的保护”“业务连续性计划框架”8项被2013版标准删除,故也未出现在新版的数字图书馆参考控制要素中。

保留的参考控制要素用“完全对应”表示,共有16项。

新增的参考控制要素用“新增”表示,共有7项。具体内容与理由如下:

(1)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安全、安全开发策略、安全系统工程原则、安全开发环境、系统安全测试。上述5项控制要素更倾向于在系统工程、项目开发或软件研发的过程中对信息安全管理、环境、测试等方面的要求,而数字图书馆本身自行开发的项目工程比较少,无须在这方面作严格的要求。因此,上述5项控制要素列入参考控制要素。

(2)时钟同步。对于系统的监视与日志分析有较大的帮助,“时钟同步”可以作为参考控制要素加以限制。

(3)限制软件安装。该项控制要素要求组织制定软件安装管理规则,并严格执行和监督,而数字图书馆的员工因工作性质的不同对软件安装的要求差异较大,实际工作中可以列出禁止安装的软件清单(如游戏软件)或必须安装的软件清单(如安全防护软件),不需要规定只能安装哪些软件。因此,“限制软件安装”可作为参考控制要素。

拆分的参考控制要素用“拆分”表示。2005版的数字图书馆参考控制要素中只有“信息标识与处置”存在这种情况,该项控制要素在2013版中被拆分为“信息的标记”“资产的处置”2项。

调整参考控制要素有“名称变化,描述略变”和“名称变化,内容一致”两种表现,共有7项。其中,“名称变化,描述略变”的有2项,“名称变化,内容一致”的有5项。

数字化的核心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字出版;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3)05?0052?04

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和“高职教育要面向职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调研行业人才需求特征、梳理人才培养规格,并以课程为基本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高职数字出版专业肩负着为数字出版领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遵从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进行探析非常必要。

一、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

数字出版产业特性对人才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需求。一条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概括起来应包含产品设计与创新、内容加工与创造、内容解构与重塑、内容呈现与交易等环节,需要策划创意、编辑加工、技术创新、营运管理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是高层次数字出版人才,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创新能力,在学科建设、技术开发、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可以提供新思路、开拓新领域、完成数字出版产业形态设计的高端人才;第二是中层次数字出版人才,是懂行业知识、懂技术、懂管理的出版策划设计与执行者,能策划选题并设计出符合读者数字化阅读需要的数字产品的编辑加工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和产品营销人员;第三是低层次数字出版人才,即能够根据策划者的意图和要求、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要进行技术制作、、数据加工的数字技术工程师。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数字出版人才结构应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即数字出版人才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应保持合适比例,才能确保数字出版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数字出版产业人才需求层次看,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主要为数字出版产业培养基础性、支柱性人才,即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创造加工型和技术革新型人才为主即能掌握传媒类专业知识、技能,熟悉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新闻出版素养和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符合数字出版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标准。

二、高职数字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

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殊的素质。

1.学习能力

数字出版属于文化产业,它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特点的,数字出版又是一个外延相当丰富的产业,普遍具有兼容性、文化性、精神性、经济性、技术性等产业属性,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应兼通艺术与经济、文化和技术,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要具备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的观念和善于运用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本领。

2.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从事数字出版工作,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创意文化产业,它与创造力是分不开。内在的创造性思考和外化的创造性行动是数字出版人才的灵魂素质,它决定了从业者在职业道路上的成功率,同时也决定着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产品形态、盈利模式等都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因此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我要成功”的理想还要具备“我能成功”的能力。这句话,对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3.核心竞争力

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其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集合,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1]。技术是实现数字出版的基本手段,也是数字出版人才最基本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数字出版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和提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生产经营战略和良好的经济素养,现代化管理理论知识、公司组织指挥能力,有扎实的廉政工作作风;在数字出版活动中综合性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主要包括决策、创新、灵活应变、社交、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要有运筹帷幄的综合能力、逆境中追求成功的积极心态。

4.抗挫折能力

出版是一项创新活动,在当今数字化对传统出版业形成巨大冲击的同时,数字出版领域充满了机遇、挑战和竞争,成功与失败形影相随。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数字出版人才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力、对挫折的处理能力与其他能力同样重要。

因此,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备独特的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具有“个人创造力、技能与健康心理、自我复制机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数字专业出版人才的课程体系建构

1.以“项目+模块”为架构建立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需要,我们基于数字出版职场岗位关键能力提出系统化的“项目+模块”的高职数字出版课程新体系(如图1所示)。

“项目+模块”数字出版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两大项目:“出版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出版素养,主要有《编辑概论》《文稿校对》《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营销》《出版选题策划》《出版项目策划》等课程[2];“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化制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涵盖数字出版基础课程、数字出版核心课程,并融通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主要课程有《数字出版基础》《出版数据加工》《排版与版式设计》《网络编辑》《网络书店操作》《出版物网络营销》《电子书制作与传播》《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自助出版》《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2];“实践模块”为提升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出版领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依托工作室,承接天闻数媒的电子书包数据加工业务、湖南投资控股集团旗下公司的图书数字化营销业务,通过真实的商业项目操作,培养学生在数字出版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主要镶嵌在“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中,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培养学生的数字出版单项操作能力。

2.以职场岗位关键能力为主线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通过对重构的课程体系实践摸索,并与深度合作的企业、行业广泛沟通,明确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建设《数字出版基础》《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图书编辑》3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网络营销》《网络编辑》《电子书制作与传播》《图书编辑》5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网络编辑》等5门核心课程涉及到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参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培养目标、考核方式与标准、前导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等,制定并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并以这些核心课程为先导,逐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3.以“校园数字出版社”为基本演练平台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出版项目+校园数字出版社”为平台,构建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等为主要环节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①出版基础技能:主要针对出版处理流程,着重解决校对、编辑、策划、营销等单项操作技能的局部行为向连贯行为的转移,一般以课程实训的形式进行。②出版岗位技能:着重解决学生在一个或几个岗位上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从连贯到熟练的问题,一般以综合实训形式进行。③出版综合技能:解决学生对出版职业能力的运用从熟练到自如、从适应到创新的转移,一般以综合项目课程、顶岗实习形式进行。实践课程体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各课程中自成逻辑的实训项目;二是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

(1)各课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实训项目。以《网络书店经营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有5个综合实训项目(见表2),这些实训项目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形成具备内在逻辑关系的实训体系,通过系统的实训项目达到培养目标。

通过实训,学生参与网络书店搭建,亲身体验网络书店搭建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参加实训项目和完成任务过程中,尊重团队成员,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采纳团队成员建议,支持团队决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解他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与评价,养成遵守团队合作纪律、关心团队业绩和个人成长的良好习惯;树立服务意识,具有与团队、客户和用户沟通协调能力;热衷自主学习、发现探究问题;培养网络表达和网络交际能力,建立自信和健康的竞争心态;具备系统性思维、创新思维习惯,树立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2)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构建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引进公司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构建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为主要环节,使单项实训、综合性实训和创新设计性实训有机融合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形成的有机结合,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以培养高职数字出版人才如出版数据加工员、排版员、出版物营销员、策划等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按出版职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将实践教学分为出版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出版岗位技能训练阶段、出版综合技能训练阶段,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帮助人才渐次形成出版基础技能、岗位技能、综合技能等专业实践能力(见表3)。

参考文献:

数字化的核心篇7

杭州作为住建部首批十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

点城市之一,紧密结合城市管理实际,依托信息化手段,以市政、公用、市容、环卫为主要管理内容,搭建起全市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经过六年多的培育和发展,如今,杭州数字城管已累计上报有效信息649.23万件,及时发现并解决的城市管理问题514.79万件,问题及时解决率由刚运行时的26.7%提升至目前的97.86%;单件问题处置时间也由原来的一周缩短为目前的6.33小时,单位面积问题发生量下降了35.6%。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杭州数字城管以“响应快速、处置及时、解决高效”为要求,不断提高系统智能、打通信息技术壁垒、推进系统资源整合的创新举措,它们为实现向全面的智慧化城管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管理运行基础。

市场化采集网格化管理

发现问题是数字城管的前提,杭州在全国首创信息采集市场化,采取政府“花钱买信息”、“养事不养人”的做法,引进和培育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第三方(信息采集公司)从事信息采集工作,并把有效信息的提供作为城管部门评价采集公司业绩最重要的指标,较好地保证了全面、及时、公正、准确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同时,按照件件抓落实的要求,由采集公司对问题解决情况在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强化结果督查,确保了问题处置效率和质量。目前,杭州五个主城区共有3家信息采集公司通过招投标从事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工作,采集员近600人。市场化采集较好地把数字城管的运行目标与信息采集公司的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三个第一”的落实。

数字城管运用了3S空间信息技术、工作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城市化区域按每一万米为单元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建立面向对象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形成信息采集、问题处置、监督评价等环节的闭环系统,以改变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信息滞后、管理被动、职能交叉、管理粗放等问题。

协同化联动科学化评价

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杭州数字城管按“一级监督,两级指挥,属地管理,按责处置”的运行模式,搭建了以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受理大厅为“监督轴”、市城市管理协同工作平台为“指挥轴”的“新两轴”。其中,受理大厅主要履行问题的采集、受理、核查、评价等职责;协同工作平台主要履行问题的派遣、协调处置、督办等职责。通过“新两轴”的搭建,建立了跨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全市846家城市管理网络单位、1216个网络终端与468个社区城管联系站,实行分层交办,横向交由相关责任主体、纵向交由城区政府落实,增强了城市管理合力。同时,各城区政府设立二级协同指挥中心,由区城管部门牵头,实行统一指挥和协调,进一步增强了部门间的合作、协同意识,确保在第一时间协调处置市、区边界盲区等问题,推动了市、区友好型协作关系的形成。

为提升数字城管运行实效,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根据市辖城域统一平台的内在要求,杭州建立了以“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为核心的全市统一考核机制,并通过系统设置生成考核数据,使绩效考核更客观、公正。第一,杭州市域范围内的所有区县(市)、市级相关部门(单位)在实施数字城管过程中必须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标准代码、统一统计口径,即“三统一”,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第二,将数字城管运行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各城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单位)的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实行“以奖代拨”,并与满意单位创建挂钩,以结果为导向,通过考核的倒逼机制,强化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职责的履行;第三,将问题及时解决率作为评价数字城管运行绩效的唯一指标,确保考核刚性。

信息化提升制度化保障

依托杭州市主平台,建成覆盖十三个区、县(市)和两个市级管委会的市辖城域数字城管统一平台,并探索建立了对应的运行模式,即在主城区建立“一级监督,分级指挥”的“主城模式”,在副城区建立“一级监督、自行指挥、市级保障”的“副城模式”,开创了依托区平台建立了“两级监督、一级指挥、按责处置、区镇联动”的“街镇模式”,实现了数字城管由主城向副城、中心镇的“三级跨越”,力争到2013年底实现市辖27个中心镇(街)的全覆盖。同时,依托市数字城管主平台,共享了公安视频监控系统,并逐步向市政、市容、环卫、公用等延伸。此外,正式启动“智慧城管”建设,明确了通过开展“智慧城管”相关理论研究和“一框架、一平台、一中心、六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构建杭州市“智慧城管”的目标。

为确保数字城管顺利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必须建立“三有”保障机制。一是“有钱办事”,每年落实5000万的数字城管专项基金;二是“有人管事”,建立市区两级数字城管工作机构,增加编制,充实人员;三是“有章理事”,颁布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开创了全国数字城管立法先河,《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条例》已纳入今年立法预备项目。

社会化服务资源化利用

服务数字城管的根本生命力所在。为优化服务功能,杭州市开通了12319城管服务热线,全天候受理市民的咨询和投诉,将市民反映的问题和诉求纳入数字城管体系一并解决,上线以来累计受理问题15.38万件,综合处置满意率99.85%。同时,开展经常性的数字城管服务进社区、进广场活动,通过这种形式问民需,察民情,求民计,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此外,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全市468个社区城管工作室的作用,建立了社区发现问题统一归口数字城管解决的工作机制,为小事不出社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畅通了社情民意。根据市统计局连续三年对5000名市民的问卷调查,2011年市民对“数字城管”的满意度达到了98.4%。

数字化的核心篇8

关键词:数字城管,发展,必要性

abstract:urbanmanagementistheimportantfunctionofcitygovernment,isthecitygovernmenttoensurethehighefficiencyrunningfunctionandcityconstructionactivitiesorderlyandtakethenecessarycontrolbehavior.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ety,thecitymanagementworkhadagreatchange.theestablishmentofthedigitalcitygovernmentmanagementandtherealcitypublicserviceabilityfrompassivetoreal-timeefficientlag.throughthedigitalurbanmanagementsystem,urbanmanagementpersonnelcanmasterthekeyproblemcity,throughtheGiSsystemforalinetoprovidethewizardpicturesandmakeurbanmanagementpersonnelcanquicklywithintheareaofthepresentsituationofthejudge,lesserrors,improvetheworkefficiency.

Keywords:digitalurbanmanagement,development,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数字城管概念

数字城管又叫“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了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2唐山市数字城管发展历程

从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以来,建设部在全国予以试点推行,许多城市都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数字城管新模式。唐山市于2007年在路南区试点数字城管,2010年6月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迈开了数字城管建设步伐。2011年,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号召下,数字城管在全市各个县区全面推开。2012年1月,市数字城管第二代系统开始运行,新的系统建设完成了九大标准子系统,研发了精细化考核子系统,为唐山市“三年大变样”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3数字城管管理流程(见图1)

图1数字城管流程图

3.1信息采集

城管监督员在规定的若干单元网格内巡视,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后通过城管通实现位置、图片、表单等信息的上报;监督中心还接受社会公众举报的城市管理问题,通知监督员核实,监督员上报核实结果。

3.2立案阶段

监督中心接受城市管理监督员或群众上报的问题,立案、审核后转到指挥中心。

3.3派遣阶段

指挥中心接受监督中心立案的案卷,派遣至相关专业部门处理。

3.4处理阶段

相关专业部门按照指挥中心的指令,处理问题;将处理结果信息反馈到监督员。

3.5结案阶段

监督员到现场对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核查并上报核查结果,监督中心进行结案处理。

4推进数字城管建设的必要性

4.1数字化城市管理代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管理必然要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从被动解决群众投诉转到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真正使政府管理城市及公共服务能力从被动滞后转向实时高效。所以说数字化管理是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必经之路。

4.2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唐山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宏伟目标;唐山市城管局也提出了“全体城管人员出门即上班”的号召。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以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象面向世界,迎接世博会,以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促进招商引资,整体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改变城市管理出门多、信息滞后、管理粗放、被动低效的格局迫在眉睫。

4.3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支撑平台

垃圾有没有及时清运,树木有没有按时修剪,丢失的井盖有没有补齐,道路上的坑洞修复得怎么样等等。这些涉及民生乃至投资环境的细节问题已逐渐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城市管理的细节问题每天都是大量发生并且动态变化着,只有利用数字化手段及时发现问题、传递信息、记录处理过程并发挥监督考核作用,才能真正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实处。

4.4数字化城市管理可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涵盖了众多专业管理单位的工作内容,能够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快速传递、分析、决策和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城市管理人员监督范围扩大,可以节约人力、车辆等巡查成本。由于问题定位精确、决策正确、处置准确,能克服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端,单项事件处理成本大大降低。这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同时也将有助于建立对有关部门和单位工作绩效进行科学考核的评价体系。

5城管热线与数字城管的并轨运行

为方便城管部门与市民的沟通与交流,密切城管部门与市民的联系,解决市民生活中遇到的城市管理问题,唐山市城市管理局成立了“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市民可以通过该热线向各个城市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意见或咨询、投诉等。城管人员随时听取市民的意见、解决市民的困难、接受市民监督,当好人民的公仆。

数字城管成立以来,唐山市12319城管服务热线就和数字城管整合在了一起,把唐山市各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统一到一个服务平台上,凡涉及到市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执法问题、城市交通秩序、园林绿化、城乡规划管理等城市管理方面的咨询、建议、投诉、表扬等,市民都可拨打“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来获得解决。随着热线服务平台与数字城管的整合与不断完善,热线中心必定能为市民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

6完善数字城管的努力方向

要提高数字城管的功效,除了充分发挥好其硬件设施的功效外,还应抓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6.1要加强宣传教育

城管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大对数字城管的宣传力度,促使广大居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城市管理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6.2要加强规划建设

数字城管应利用已有的硬件设施继续深化应用,深入到社区、深入到市政、深入到园林。建立与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一样的闭环的街镇网格化流程;将网格化管理技术应用到市政专业部门,园林部门,将全市的每一个市政部件设施编上标号和网格,将全市的行道树和绿地配上身份证,实现责任范围内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市政管理的精确、高效。

6.3要加强队伍建设

要加强数字城管人员的业务培训,社交能力培训,切实提高监督人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数字城管新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唐凤岗,李九燕.城市管理基础教程[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14

[2]海门市第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建议.11003号

数字化的核心篇9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

互联网带来了新的经济形势,再加上新兴技术的涌现,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趋势愈发成为共识。尤其在以技g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下,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变革来释放价值的过程,企业必须有能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不断的创新。近期,iDC了对于未来全球信息技术(it)的行业预测。预计在未来三到四年内,数字化转型将达到宏观经济规模并改变企业经营方式,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数字化转型将是未来几年it市场发展的主旋律。未来,无论是最终用户还是服务商,都不可避免地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终用户都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进行业务升级和扩展,而服务商也必须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数据中心、云和行业移动应用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驱动力。这就要求现代化数据中心具备高性能计算能力、融合架构、数据库加速来使数据中心现代化,保持业务的稳定发展。具备企业上云服务,助力企业进入数字经济,就需要解决传统产业面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还要具备一系列行业应用层产品,用于提升企业新动能。

企商在线助力企业构建数字化全it架构

企商在线是一家以“iDC+CLoUD+CDn”为基础面向垂直行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大型it服务运营商。拥有3个大数据产业基地、10余个自建数据中心,拥有自己的长途传输网络,并通过内网传输打通全网通道。同时,在全国各地部署了多达一百多个数据节点机房的CDn存储网络节点,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自建数据中心+自有金融级云计算平台+自建CDn网络”的综合服务商。目前,企商在线面向企业用户提供现代化iDC数据中心托管、高效it运维、私有云、混合云,满足用户对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能力的需求。在应用层面,面向金融行业、政府监管机构、大中型企业用户推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包括人脸识别、智能鉴权、在线支付、apex监控运维、车联网、公安大数据、云盘、档案管理、云桥、云客服、电子商务解决方案、emm企业移动管理、inewS,以及npL引擎大数据等数十个企业级SaaS产品,助力企业用户打通“iDC+iaaS+SaaS”的全it架构服务。

高效数据中心让企业用户享受金融级服务

国内it服务市场方兴未艾,行业痛点非常明显,比如传统iDC服务商的落后、升级迟缓、价格昂贵、产品同质化、碎片化严重等。因此,企业用户急需一个一站式专业it架构服务商,提供最适合企业客户的一站式数字化it全架构服务。

企商在线面向政企、金融、互联网、视频、游戏等行业提供一站式it互联网基础服务。自建自营现代化数据中心――晓月苑创新云基地、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园、酒仙桥高密数据中心等,具备高效、高扩展能力、高弹性空间等特性,拥有北京五大机房裸纤直连,能够打造同城双活数据中心,提供私有云、混合云等云服务。企商在线的云产品能够通过远程镜像灾备核心技术部署异地灾备,有效保证数据安全。

优质云产品助力企业上云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企业数据规模大幅度增长,云端生态提出了“低能耗、低运营成本、高可靠性保障、快速部署和一体化运维”的高标准,如何保障传统企业it架构向高效云端生态转变,创新一条绿色高效运营的“可视化、自动化、集中化、资源的虚拟化和池化”的发展道路?对企业新业务发展创新发挥助推作用是一个难题。

在云计算领域,企商在线凭借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聚焦垂直领域,依托丰富的产品线,覆盖iDC托管、金属裸机、云主机、私有云、托管私有云、混合云、云安全、同城灾备、异地灾备、云计算一体机、对象存储、云盘、移动管理云、云桥、云客服等产品,秒级打通物理机与云主机,快速搭建虚实结合的企业云场景。企商在线深耕“企业云”领域,通过“CLoUD+iDC”一体化产品,以及服务格局,构建云生态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金融、医疗、教育、政务、商务、农业等行业用户的云计算业务创新。

聚焦行业应用提升业务效率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要建立并完善智能云平台,以智能云平台为核心使企业和用户紧密地结合,转化企业的产品来优化运作。据统计,57%的企业的基础设施将会在未来两年内完成数字化转型,并且70%的it预算已经超越了基础设施托管,费用不仅仅是用在基础设施物理托管层面,在用户层面和行业智能应用层面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可以更先进、更灵活、更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和社会需求,来快速收集客户反馈和适应需求变化。

企商在线聚焦行业应用,布局丰富的SaaS应用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企商在线的行业应用产品云盘为企业实现了移动协同、在线办公、集中管控的统一文档管理平台,档案管理云使企业的档案管理更加安全、检索更加高效、利用更加广泛和便捷,云桥实现了企业内部账号系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预防,emm为企业提供了统一移动化的高效协同管理平台,云客服则智能化地提升了企业办公和业务效率。

企商在线为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企商在线打通“iDC+iaaS+SaaS”的it全架构服务,先后助力于宜宾银行、宝马中国、借贷宝、九州证券、阳光保险、中石油等全球知名企业级用户的互联网基础服务和it服务。拥有国内除Bat外最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服务案例,为单一用户的近五千台服务器的核心交易系统、第三方支付、生产系统和异地灾备提供全数据的数据托管和云计算服务。企商在线也是国内第一个将证券公司的核心交易系统迁移至第三方数据中心的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以来先后为10万用户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金融行业客户覆盖证券、保险、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p2p、银行信贷,另外涵盖互联网、制造业、教育、能源、医疗、传媒等行业用户。

数字化的核心篇10

amD首批的45nm处理器有哪些

在了解amD新工艺处理器的命名规则前,我们得帮大家搜罗一下amD首批上市的45nm处理器,了解一下它们的类别和特点。

在amD首批上市的45nm处理器均采用K10原生架构,核心数上包括有双核,三核和四核等,但并未包括单核产品。由于采用了更先进的制程工艺,这些处理器的起步频率都高于以往的产品线,其中主频最低也有2.5GHz,而最高主频将达到3GHz。考虑到主板的兼容问题,amD的45nm处理器有am2+和am3两种接口规格。

amDphenomⅡX4:核心代号为Deneb,首批上市的一共有7款产品,根据定位的不同,主频从2.5GHz起步到3GHz,缓存为6mB~8mB,有am2+和am3两种接口规格。

amDphenomⅡX3:核心代号为Heka。三核作为amD田忌赛马的策略性产品线,其数量并不是很多,首批的产品仅有两款,主频分别为2.36GHz和28GHz,缓存为7.5mB,均为am3接口。

amDathlonX4:核心代号为propus,具备三级缓存,采用的是am3接口。从性能规格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amDphenomⅡX4的版本。

amDathlonX3:这是amDphenomⅡX3的简化版,核心代号为Rana,目前只有两款产品,接口为am3,主频分别为2.6GHz和12.8GHz,缓存均为1.5mB。

amDathlonX2:这是基于45nm的amDathlnX2处理器,代号为Regor,主频分别为2.7GHz和2.8GHz,拥有2mB缓存。

新命名规则揭秘

amD对45nm产品线采用的是“家族号+核心数+三位数字代码”三个部分构成的命名方式。在家族上,可分为phenom和athlon这两大阵型。

phenom家族:配备三级缓存的45nm制程工艺的三核或四核产品。为了区别于已经的65nmphenom产品,45nm的产品均以phenomⅡ家族号,而“X”后面的数字则表示核心数。最后的三位数字又可以根据缓存的太小,再细分为9(代表四核,8mB缓存),8(代表四核,6mB缓存)和7(代表三核,7.5mB缓存)等三个小类。

athlon家族:没有三级缓存的45nm制程工艺的双核、三核或四核产品。比如atnm四核处理器的完整型号就可以写成“am3athlonX4XXX”,其中×后面的数字则为核心数,而最后的三位数字则分为600(四核),400(三核)和200(双核)三个系列。

命名规则进一步解读

在新的命名规则上,对于家族,核心数,缓存的太分类是很容易识别的,而且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记住了,但三位数字后缀中的后两位数字则代表什么呢?其实,只要对比一下就可以总结出以下两条的规律:

1 对应主频:45和40对应3,0GHz。25和20对应2.8GHz,15,35对应2.7GHz,10对应2.6GHz,05对应2.5GHz。

2 数字越大,性能越好,不过athlonX2235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