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辅导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1:44

家庭教育辅导方案篇1

关键词:教育券;公平;资助;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15-01

一、克里夫兰奖学金及辅导方案的出台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校教育关注学生学业发展,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强调教育结果的实现。而当时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学区学校教学质量整体较差,很多学校背负巨额外债,学校发展步履维艰,加之学生的毕业率很低,社会对学区教学十分不满。很多条件好的家庭会选择为子女选择更好的学校就读,而条件不好的学生家长就不能按自身意愿为孩子选择学校。1995年俄亥俄州议会通过了持续两年的克里夫兰奖学金及辅导方案(ClevelandScholarshipandtutoringprogram,CStp)。希望整个方案的实施能改变这个学区的教育状况。

二、克里夫兰奖学金及辅导方案的设计

CStp将拨款以教育券的形式分发给学区的低收入家庭,为其提供择校的机会,使其能为孩子选择在教学质量较好的公立或私立学校就读,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CStp拨款法案实质是通过建立一种弱势群体补偿的机制,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教育公平。

1、CStp项目资助范围及对象CStp项目规定只有学生总人数1/50且居住在克里夫兰校区内的幼儿园至K-3的学生可以使用政府发放的教育券参与择校,在这些学生中满足家庭收入低于联邦政府贫困线200%的可以优先享受政府的学费或者辅导费用资助;但当家庭收入低于联邦政府贫困线200%学生人数未达到总人数1/50,或是教育券数多于申请数时,家庭收入高于联邦政府贫困线200%的学生也可以成为CStp项目资助的对象。

2、CStp项目资助力度CStp对家庭收入低于联邦贫困线200%满足条件的学生,政府资助其学费或者辅导费用的90%;对于家庭收入高于联邦贫困线200%满足条件的学生,教育券用来补偿他们选择就读的学校的学费或者辅导老师辅导费的75%。在方案实行的初级阶段,政府的最大资助额是2250美元,最近几年教育券所提供的面值越来越大,到2008年最大资助额已经达到3450美元,基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资助额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改变,以不断适应学生的自由选择度。

三、CStp对参与学校的要求和实施程序

1、CStp项目对参与学校的要求学校的限制(StudentRestriction)是对学校参与方案的条件做界定,CStp规定参与方案的学校每个班级至少有十个学生,整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不低于25人,在学校中不能开设有关仇恨的课程等;CStp还规定对于教育券的数目不能满足符合条件学生需求的时候,以抽签方式决定学生是否被录取,学校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更不能因为学生的种族,社会地位而歧视学生,所有克里夫兰的私立学校及克里夫兰校区邻近地区的公立学校,只要符合州政府规定的某些最低标准,均有资格参与该方案。

2、CStp项目实施程序CStp从1996年开始实施,该法案由两个计划组成:一是学费资助计划,州政府为参与CStp项目的学生提供大部分学费,用来帮助他们进入父母为其选择参与该计划的公立或私立学校;二是辅导计划,政府拨款给就读失败学区公立学校的学生,如果他们愿意继续留在公立学校且符合资助的条件,为他们提供辅导援助,其援助方式是家长聘请注册的辅导老师,让他们辅导自己的孩子,然后把辅导费用的账单交给州,由州政府支付。

奖学金及辅导方案的兑换方式是州政府将拨款以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家长或监护人,经家长或监护人签收后学校拿到相关部门兑换资金,资金拨款分两期付给参与方案的学校。支付款项前,每个参与方案的学校都会收到教育券详细付款报告,并要在报告上列出现时资助学生名单,在相关部门对资料审核后,将报告呈交俄亥俄州教育部执行付款程序。

四、克里夫兰教育券的理念启示

CStp采取社会控制,教育机会均等,补偿教育,在学校之间建立竞争机制等措施提高教育质量,践行了将联邦教育经费中的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偿教育计划”,该方案可以从义务教育的资助方面对提高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改变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提供一些建议。

1、建立竞争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改变资金的投放方式激励学校进行改革。

家庭教育辅导方案篇2

关键字:高校;辅导员;家访

一、高校家访的目的

高校辅导员的家访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有利补充。首先,通过开展家访活动,辅导员老师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家访可以建立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通过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老师可以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从老师口中更进一步了解到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此外,家长也可以将自己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广泛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看法,以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健全学校管理制度。

二、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形式与实施方案

在新形菹拢随着电话、短信、QQ、微信以及电子邮件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的不断涌现,家访的形式亦越来越多样化了。尤其是对于当下的高等院校来说,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家乡遍布全国各地,辅导员老师想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并非易事。所以,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家访工作来说,家访就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而较为常见及效果较为显著的形式就在于电话访、书以及实地走访这三种。

1.电话访。电话访主要是针对边远地区的学困生、贫困生以及特殊家庭的学生,辅导员老师通过电话家访,与家长进行简单的电话交流,及时地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取得的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让这一通电话的信息量最大化,使得学生家长在了解自己孩子在校表现的同时,也能了解学校以及辅导员老师的各项工作,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

2.书。为了让更多的家庭收到来自学校与老师方面的问候,每次寒暑假放假之前,学校和老师给每一位学生的家里寄去“致家长的一封信”,并附上学校以及主管辅导员老师的电话的联系方式,以尽可能多渠道地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书信家访中,学校与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文字把学生的在校情况以及学校的各项政策传达给家长,让家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期望。在开学初,若学校和老师能够欣喜地收到来自家长的意见反馈,这就更好地实现了书信家访的目的。

3.实地访。实地访是让辅导员老师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走进学生家中,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也是高校家访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鉴于高校生源的实际情况,辅导员老师对学生家庭的实地走访也显得并不容易。因此,在选择走访的对象时,就要具备针对性,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等等。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来自偏远的农村,而高额的学费却和家庭经济状况矛盾着,他们由此也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家访过程中,作为辅导员的我们,就要鼓励学生要正视家庭经济条件,并希望他们通过自己努力,来提升自己以后的生活质量。除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也值得辅导员老师关注,这就突出表现在单亲家庭或者家里出现较大变故的学生中。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不管是在学校的表现上还是自身的性格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性格孤僻,不愿与老师同学们交流等等。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在家访中,更进一步了解他们家庭情况的同时,积极地开导和鼓励他们。可以说,不管是家庭经济困难,还是家里有一些特殊的变故,这些都不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阻碍,此时,辅导员老师就要要鼓励他们正视家庭情况,让他们树立起美好的志向,绝不能因为家里的一些消极因素而懈怠。

对于辅导员家访的实施方案。首先,在家访过程中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情况等,了解特殊家庭、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其次,辅导员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等;再次,根据不同学生,介绍学校的相关政策,让学生以及家长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项政策;最后,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学生工作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见和建议,全力配合学生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以很好地实现辅导员家访的目的。

三、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意义与展望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首先,辅导员老师通过耐心地向学生家长讲述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等基本情况,能够解决家长对于我们学生工作的某些困惑,这就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对学校的信任度,使得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其次,家访可以获得更多更真实的学生资料。例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于很多方面的因素及顾虑,可能不会很真实的反映家里地情况。而家访就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中,真诚地与家长交流,了解受访学生的真实状况,了解到家长的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并做好详细地记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再次,家访能够将爱送上门。说起家访,大家想到的往往是中小学生被班主任家访的情形,而当人们听到大学也有家访时,往往会感到很惊讶。是的,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员,高校教师亦有责任给学生及其家庭送去爱与关怀,这正是我们大学老师走出去家访的目的。此外,家访还可以多方面了解学生,通过家访,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学生档案里看不出来的东西,比如他们的兴趣爱好,脾气秉性,毕业后的志向等等,使得我们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心理状态,有利于我们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家访活动,不是一个短期的、应景式的任务,要形成一种制度,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做好此项工作。”因此,高校的家访活动应持久地开展下去,推进家访活动常态化,并积极利用网络、书信、电话等方式拓展与学生家庭沟通与联系,让家访成为提升我们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家访就是在于通过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努力构造起学生、学校以及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辅导方案篇3

[关键词]亲职教育亲职辅导社会工作未来发展

目前针对父母担任亲职角色的教育正日渐受到关注,而亲职辅导把此关注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虽然国内已有不少机构在尝试家庭领域的亲职辅导,但专业水准还是参差不一。本文针对参与人数、参与形式的不同,从个别辅导、亲职小组与亲职团体三个层面论述亲职辅导的专业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个别辅导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因此,有效的亲职辅导应该既面向全体,又面向个人,以突出其针对性。亲职辅导主要是对父母亲提供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与帮助,因而涉及的是每一个家庭自身内部的情况。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孩子们的问题也各异,同时,考虑家长自身的个性特点等综合因素,一些专门化的个别辅导非常必要。

一般来说,亲职问题较复杂或子女有较严重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需要较多的时间来探讨家庭内部的结构、互动形式与问题成因等,而家长与孩子对问题的认识及其行为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个别辅导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较适合的方法。还有的案例涉及到家庭的秘密或隐私,不希望被家庭外的人知道,家长也会要求个别辅导。

此外,有的问题还涉及家庭自身的内幕。中国社会有其自身的传统,强调“家丑不可外扬”。因此,一些家庭出现亲子关系问题与孩子行为问题时,往往不愿意外人知道,若来求助,家长们更希望得到个别辅导。

所以,个别辅导在中国家长教育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当代这个日益竞争的社会,孩子与家长都承受较大压力,而城市孩子生活空间与学习环境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孩子出现身心问题的比例正呈上升的趋势。家长一方面

非常关注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却缺乏科学的方法、技巧,因而存在较多的个别辅导需求。

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亲职辅导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作为家庭社会工作的个别辅导,其实是个案社会工作在亲职辅导方面的具体运用,它遵循个案工作的个别化、接纳、承认、同情关怀、非评判、案主自决、保密性七原则,运用个案工作特有的面对面会谈、家庭访视、个案记录等方法,对家长进行帮助。其典型特征是一对一,即以一个家长或一个家庭的家长为对象,由家庭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与家长一起解决问题,针对家长与家庭的自身情况提供的个别化服务。

其服务的重点在于帮助家长调适角色功能,使其能够顺利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在具体的亲职辅导中,家庭社会工作者要特别强调在家庭的动态关系中,父母亲职角色分配是否合理,外界的角色期望与家长自我认同是否相符,找出妨碍其角色实行的原因,启发家长自己面对问题。同时,也要帮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子职角色,意识到彼此关系的互动与爱中教育的意义。总之,帮助父母亲更好地认识自我及自己的孩子、家庭,以使家庭中每一个成员更合理地扮演自身角色,这是个别辅导的独特之处。

目前,针对家长的个别辅导在中国还非常缺乏。有些心理机构对家长提供个别咨询,其方法主要是量表测试与面谈。还有一些社区、媒体或社会机构开展“家教咨询热线”、“请专家预约辅导”等咨询与辅导工作。而中国现有的社会工作机构服务领域则比较狭窄,如上海全市范围的阳光、自强、新航三大社工社团主要面对失学、失业、失管的青少年、吸毒人员与司法矫正对象,针对亲职教育方面的个别辅导还未展开。这就需要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拓宽思路,建立相应的家庭服务机构,应因社会的需求,提供专门的个别辅导。

二、家长自助小组

家长自助小组在国外是一种较普遍的亲职教育团体,它可由学校、幼儿园、医院发动,比如一些公立学校设立的家长会,儿童医院组织的患儿家长自助小组等。也可由社会工作机构或相似性质的社团组织成立,比如家庭服务中心的家长自助小组。这些自助小组是一种较好的亲职辅导形式,它体现了自愿、互助与自我成长的精神,对参与的家长具有很好的效用。

阿尔弗里•卡茨和尤金•本德(alfreelKatz&eugeneBender)对自助小组提出了综合的定义:自助小组是自愿形成的,小组形成是为了互相帮助和完成特定的目标。小组通常由同伴组成,他们结合在一起是为了互相帮助以满足共同的需求、克服通常的障碍或生活迷失问题和产生希望。这些小组的发起者和成员感觉到,借助或通过现有的制度无法或不可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自助小组强调面对面的互动和作为组员的个人责任的承诺。他们常常提供物质和情绪上的支持。他们常常是“原因”取向的。并且传播理想或价值,藉此,成员们可能获得对个人人格同一性的深刻意识。

可见,与一般的小组不同,自助小组具有自觉、自愿的性质,是小组成员的互相学习、互相扶持。这样形式的小组无疑可以给家长更多的赋权,使他们倾向于感到自身权力与效能的增加。因为,每一个家长在自助小组中都是参与的主体,都有其贡献。因此,家长们所获得的帮助来自于他们自身,而非外部的教育权威或专业社会工作者。其实,人们接受来自外部的帮助时,较易形成依赖心理,从而放弃自我的努力。而在自助小组中,家长们得到授权,这有助于家长产生改变的动机,提高个人成长能力、助人能力,较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家长自助小组中,家庭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经济人的角色,即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把有需要的家长与适宜的自助小组联系起来,让需求与资源结合,既可满足家长的需求,又可以完善资源的组合。另一种是引导者的角色,既社会工作者作为参与者进入小组,在小组中运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引导小组顺利地发展,帮助组员通过互助而获得心理奖赏,感到愉悦与有价值,同时也解决自身的问题。

依据家长自身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家长自助小组时,可以采用分类辅导的形式。这种分类辅导是一种新型的亲职辅导方式,一般的亲职辅导通常是针对所有家长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而分类辅导则是为了解决部分家长所面对的特有类型的问题,其优点在于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比如针对离异家庭、受虐家庭或亲子沟通有障碍的家庭,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应的专门小组。在这样的小组中,参加的家长都面对某一特定问题,彼此能感同身受,又能分享各自的经验心得,每一个人既是“受助者”,也是“助人者”,从而扩展辅导的效果。

在组建分类辅导小组时,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同质性原则。即小组成员一般具有相同问题以利于小组成员在讨论中产生同感,从而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2.目的性原则。即家长对该小组辅导的目的很清楚。

3.自愿性原则。即参不参加、以及内心世界与组员分享与否皆为志愿。

4.保密原则。即参加小组活动的任何家长与社会工作者必须对组员的隐私给予保密。

5.民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民主性原则要求在操作技巧上培训者淡化“领导”角色,减少价值判断,尊重每一位家长,并参与团体的活动和讨论,创造真诚、尊重、温暖、信任的气氛,在谈话中采取不批评、不指责、不干涉的方式鼓励家长开放自我,坦诚地和其它家长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引导性原则要求家庭社会工作者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家长思考,关注团体内的交流与各种反应,注意对家长适时的启发、引导。

在引导时,家庭社会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教训家长而是开导家长;不是替家长决策而是帮家长决策;不是强化家长对辅导者的依赖而是增进家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自助小组作为小组工作方法之一,有其特殊的对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方式、方法上运用小组讨论、情景体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并鼓励家长“活学活用”,以丰富辅导的手段,增加辅导效果。

三、亲子互动团体

家长自助小组以家长为对象,亲子互动团体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它强调父母和子女间的相互交往,以亲子互动为特色。所谓亲子互动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具有血缘性、亲情性、长期性等特点。这种互动既与父母有关,也与子女有关,其互动的质量既要考虑父母的人格特征、受教育水平、教养方式,又要考虑孩子的气质、性别、年龄,甚至还要考虑家庭的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系统这一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

良好的亲子互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给子女提供安全感、归属感与情绪、心理的支持,还可以及时、有效的传递对子女有用的信息,帮助子女顺利适应社会。反之,不当的亲子互动则会破坏亲子关系,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上产生负面影响,带来一系列的行为心理问题。比如儿童分离焦虑、青少年离家出走等,往往都源于不当的亲子互动。

当前亲子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互动角色呈现中心―边缘的格局。在父母与子女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处于中心、主导、控制地位,子女处于边缘、被动、依赖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通常“中心”居高临下,以自己的方式主观地审视“边缘”的境况,强制性地输出“中心”的指令,根本不用顾虑“边缘”的现实状况,使“边缘”沦为客体,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中心的意志。

2.互动内容狭窄化。许多中国的家长在亲子互动中,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要考上好的大学,仍然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许多的家庭都以学习成绩为最高指标。尤其面临中考、高考的阶段,学校是大考、小考不断。家长孩子谈话的内容也无非是成绩与分数,此外的话题都要靠边站。所以,彼此的沟通内容单一而狭窄,不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多元需要,造成青少年心理压抑和痛苦的情感体验。

3.互动方式上重“言传”,轻“身教”;重惩罚,轻奖励。父母是青少年心目中最初的偶像,是他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思想、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都会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向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向别人说话,怎样讨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父母亲来说,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角色的示范性。在“言教”的同时,更多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榜样。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父母只是重“言传”,轻“身教”。

4.互动频率较低。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规范的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远大生活目标的树立,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亲情鼓励与支持。由于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父母因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来搭理孩子,亲子互动频率较低,不能适应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也易致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陌生感。

针对这些亲子互动出现问题的家庭,亲子互动团体是一种有效的干预。因为这些家庭的问题常常不是短期形成的,家庭内部往往会缺乏足够的资源去改变现在的僵局。家庭社会工作者介入期间,带领家长孩子参加专门设计的团体,能较好地弥补家庭内部资源的不足,同时通过示范、团体的互动与亲身的实践,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参与的家庭,使亲子关系与互动获得良性的改善。

相对于自助小组来说,亲子互动团体的成员人数往往会更多些,而活动的形式也相应更少私密性,更多的体验性。这种亲子互动团体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以预防性、发展性为主,参与这种团体的家庭亲子冲突不大,所设计的内容可以是一些体验性的活动,人数多些也没有关系。比如,组织家长参与“亲子踏青、情意浓浓”活动,以及父母和孩子共同参加的“趣味运动会”等。此类活动的举行不但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丰富并愉悦了闲暇生活。在家庭关系日益疏松的今天,其积极作用尤为明显。

第二类以治疗性、康复性为主,参与这种团体的家庭亲子互动不良,子女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此类的团体设计主题更有针对性,其形式也较为正式,人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互动效果。家庭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建立安全而坦诚的情境,在家庭中注入需要的治疗性元素,如:关爱、接纳、倾听、同理、尊重、理解、子女身心发展的相应知识、沟通技巧等。

参考文献:

[1]insooKimBerg著,何会成,曾玉田译.家庭为本服务―寻解导向模式[m].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1997.

[2]马德峰.亲子互动的现状及问题[J].社会,2003,(7):45-46.

[3]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6.

[4]张莉萍.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家庭社会工作的示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家庭教育辅导方案篇4

本次亲子关系干预研究方案的实施目标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案研究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帮助中职生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设身处地理解父母,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变化逐渐影响其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态度。父母学会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的独立性,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多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互动、沟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本研究在考察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354名中职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班主任推荐、学生和家长自愿为原则,抽取20名中职生及父母作为实验对象。

一、团体辅导

研究者自行编制了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材料,共包括6个单元:(1)当我们同在一起;(2)互敬互爱;(3)沟通从心开始;(4)接纳“不完美”;(5)学会感恩;(6)共建温馨家园。

研究者运用自编实验材料对20名实验对象进行辅导,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6周。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1)角色扮演,收集一些不良亲子关系的日常情景,要求亲子双方交换身份,将对方平常在该情境下的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演出来。(2)案例分析,辅导者提前收集典型案例,利用焦点团体访谈的形式,让团体成员对这些案例发表各自的看法,自由讨论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3)自由分享,泛指亲子之间的一些经验分享,包括对亲子之间经历的事件、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或感受的分享。在双方表达过程中,双方都不能批评指责对方,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知识讲座,是指专门针对家长开设的知识讲座,内容包括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良好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等。同时在其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也适时穿插一些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5)亲子游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使亲子共同体验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的乐趣。

二、个案辅导分析

在观察团体心理活动训练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且双方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意愿,研究者选择了父亲B和学生a(父女关系)作为典型个案。在个案辅导过程中,研究者每周定期与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每次咨询时间约一个小时,一共十次。研究者除了收集来访者的基本家庭信息、成长历史、家庭关系现状等内容,主要还采用了家庭治疗的模式对个案进行辅导和分析,旨在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真正有效改善亲子关系,以解决中职生的个人问题。

三、成效

在学校的德育团队特别是班主任的支持下,本次针对中职生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之后,研究助手都会发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意见反馈表”,及时了解实验对象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感受,随时把握亲子之间的变化及动态,也方便研究者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在所有干预研究结束之后,研究者主要是采用行为观察法和访谈调查法来了解本次中职生亲子关系干预研究的成效。事实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的不良亲子关系。家长们表示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及矛盾性有了更好的认识,能逐渐意识到根据孩子的能力和人格特点提出合理的要求,学会赏识,鼓励孩子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蓝领。学生们表示,活动对他们触动很大,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一些想法,能够尝试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辛苦和矛盾,同时学会以成熟的交流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

个案辅导分析法作为本次干预研究的补充形式,能够更加深入、有针对性地解决亲子不良关系问题。父亲B和学生a亲子矛盾缓和了很多,父亲逐渐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学生a的精神状态大有改善,主动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同学们的交流也明显增多,能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

家庭教育辅导方案篇5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6-03

笔者在多年的中学心理辅导实践中发现,但凡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其背后都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有的家庭关系不和谐,有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在心理辅导室中得到很好的宣泄和控制,而一旦返回家庭环境中,又会旧病复发。家庭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反而变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源地。于是,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尝试引入系统论观点,将学生及其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来辅导,改变了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策略。心理辅导走进家庭,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果。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最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第一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业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案例1:有个预备年级的男孩,爸爸常年出差在外,每次回来发现孩子犯错,就会将他毒打一顿。妈妈同情儿子,当爸爸不在家时就以过分溺爱作为补偿。母子关系异常亲密,儿子快到青春期了,晚上也不分床睡。男孩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妈妈便以此为借口更加呵护他。男孩也觉得“世上只有妈妈好”,自己一刻也不想离开她。目前,他的交往能力极差,性格孤僻,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喜欢他,也不愿与他一起玩。

在介入该学生的家庭之初,笔者发现这位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埋怨学校教育不到位。后来,笔者帮助她绘制家庭关系图,经过专业而深入的心理分析,她终于明白:孩子依恋妈妈是假象,妈妈因生活空虚过于依恋孩子才是问题的根源。由于丈夫长期不在家,这位妈妈无形中已把身边的儿子当成“丈夫”来对待。家庭角色的混乱造成妈妈和儿子的自我界限划分不清,没有各自独立自主的角色,无法了解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案例2:一个初二女生,因害怕上学而经常躲在家中。母亲一直为女儿不能正常上学而哭泣,说孩子从小身体就弱,经常生病,去了很多家医院都看不好,现在孩子一上学就头疼、胃疼甚至浑身不舒服,坐在教室里就会想起一些不愉快的事。母亲因为担心孩子会精神分裂,默许孩子不去上学,不断帮女儿给学校写请假条。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最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室。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室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大学,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第三步:实施家庭关系改善的跟踪辅导,巩固家庭心理辅导效果。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楼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楼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楼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路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楼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在查阅了有关文献和咨询了心理专家后,笔者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时过于紧张焦虑也会出现短暂的“幻听”“幻视”现象,这是正常的。于是,我及时找到陈某,搜集她的家庭和个人信息,进行必要的青春期心理辅导,调整她的认知状况。同时,我从陈某的家庭关系入手,查找病因。原来,陈某的父亲是个出租车司机,平时很少与女儿沟通,使她从小就缺少安全感。母亲小学文化,无业在家,与女儿关系特别密切,女儿对母亲的依赖性很强。经过了解与分析后,我发现家庭关系失衡,于是我建议母亲尽量疏远女儿一段时间,因为她说话不注意方式,对女儿反映的情况不加验证就想当然地否认,多次站在了女儿的对立面,本想改变女儿错误认识的意图与行为反而强化了女儿固有的观念。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只有当病因被充分地展现时,症状才会消失。”陈某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展现,也就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首先,笔者建议陈某的家长不要轻易否认孩子的想法,要帮助她一起去验证事实。比如,让父亲带着女儿寻找那两个“偷看”“跟踪”她的人,询问他们的长相;当女儿“听到”有人谈论自己时,家长不要一口否认,要与孩子交流她具体听到了什么。那两个人是否真的存在,不是别人说了算,一定要让她自己得出结论。其次,家长要解除对女儿症状的消极关注,不要总是看到孩子的病态表现。比如尝试把窗帘打开一点,与女儿说话时不要过分小心翼翼,女儿回家时不要再巡视她身后的情况等,否则会暗示孩子的病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陈某的症状明显好转。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大学。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家庭心理辅导的策略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固有的家庭关系作出调整,就会牵涉到个别家庭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实施时会遇到这些成员维持现状、不想改变的阻力。有的家长起初还能配合,等孩子的问题稍加改善后,又会返回原状。还有的家庭解决了老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与辅导效果抵消。因此,跟踪辅导十分重要,最好以书面的形式来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并找一个能够起到监督作用的“第三人”。另外,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及时总结与沟通,也可以减少彼此的误解,促进辅导策略的顺利实施。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家庭教育辅导方案篇6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本学年,我们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请笑纳!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1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政治思想性、科学性、群众性、艺术性的健康教育基本原则,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和手段,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学生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学生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围绕重点疾病防治,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满足师生不断的自我保健需求的健康教育体系,提高维护健康的意识,掌握维护健康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师生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三、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办事处的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

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实质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这种课上传授的不是心理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而是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的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2、专题的心理讲座

结合学校的教育主题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题心理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试的方法的运用,增进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学生不仅要成材而且要成人。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加快心理档案建立

通过观察和一系列地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不仅有助于班主任地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各科教师根据学生地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还有助于家长的家庭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化解心理疑惑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要鼓励学生有问题和困惑的要向心理老师请求帮助,要知道走进心理咨询室不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4、各班级选择心理委员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委员要求有较好地人际关系、有进取心等特点地学生来承担,一班选两名(男女生各一名),这些学生要观察实际情况并且及时地向学校地心理教育人员反映这些情况,有助于班级心理教育个别进行和集体进行,是心理工作人员和学生保持密切地联系,更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地更好地实施和顺利发展。

5、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地设立和全面开放

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地设立和全面开放,这为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供有利地场所,也是扩大学生地阅读范围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

(二)加强生理健康教育

1、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及时把上级对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及文件精神向全体师生传达,做到人人皆知;动员全体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双创工作宣传栏、黑板报、健康教育专栏的资料收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对广大老百姓进行双创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以及健康知识的教育。

2、继续开展卫生创建与检查评比活动

开展各类卫生创建活动,组织德育处每天对各班级的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做到天天检查、周周评比,月月奖惩,不断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做好总结材料。

3、持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爱国卫生月等时机,组织开展不同专题的爱国卫生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卫生创建及卫生防病常识和保健知识等,提高广大观大师生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组织好爱国卫生月活动,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的_,使爱国卫生工作深入民心、家喻户晓。

4、加强反吸烟宣传活动。

积极开展吸烟危害宣传,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进行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宣传。积极开展无烟家庭、无烟单位创建评选活动,张贴禁烟标志。

5、加强对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狂犬病、麻疹、脊灰、流感、甲肝、乙脑、疟疾等疾病的健康宣传。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6、开设健康教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

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90%,健康行为形成率80%。要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健教活动,设立卫生监督岗,实行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等,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意识行为、习惯。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2一、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本学年,我们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教育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自已,悦纳自已;学会调控自我,能够克服心理困扰,提高承受挫折、知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用权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开展健康教育的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用权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用权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实施途径和方法: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和督促,从人员、资金及时间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有效地进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将有计划地逐步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将为教师学习、培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

3、优化环境

学校要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心理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4、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紧密结合,学校的德育队伍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施的同时,扎实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各科教学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从知识、意识上循序渐进地教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3)学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舞台,创设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格水平。

6、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建立了“心语室”,属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管理,成立了一支热爱心理辅导的师咨队伍。通过不断完善,使学校心理咨询室能承担以下职责:

(1)为有需要的学生做团体或个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2)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访谈调查与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学生,并且掌握一般学生的心理状况。

(3)承担及指导其他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教师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4)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有宣传及普及工作。

(5)开展升学指导。

7、开展个案研究

逐步建立心理疏导的个人档案,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跟踪性的,研究性的个案辅导,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能够确实的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

8、积极开通学校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共同创建起符合学成长的环境。

9、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

为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学校将要求教师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我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题,撰写有关的心得体会与论文,并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3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己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二、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形成在校长领导下,由德育处牵头,以年级长、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在全校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心育氛围。

2、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工作。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在开展心理教育常规工作外,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通过黑板报、橱窗等出一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邀请有关专家为全校教职工进行1—2次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讲座,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让他们学习一些调节心理的技巧,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配合学校转后工作,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提出建议,以帮助问题学生真正从心里阴影中走出来。

5、组织学生撰写心里小论文,通过学生自撰心理小论文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心理素质。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家庭环境。结合家长学校有针对性举办1—2期的亲子教育等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对家庭教育加强指导。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就咨询个案与部分家长沟通。

2、问卷调查。

3、家长学校。

4、心理讲座。

5、出一期心理健康宣传板报。

6、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7、家长学校:亲子教育。

8、组织撰写心理小论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4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认真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的环境,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活动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利用心理健康广播、心理辅导及手抄报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继续通过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咨询途径:

(1)学生自愿前往咨询;

(2)班主任老师推荐;

(3)辅导老师访谈。

2.开设“心灵信箱”,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全校开展跑操活动,调节呼吸,强健身心。

4.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5.在家教指导活动中,举行专题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晨会、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具体工作

结合我校实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以课堂为主渠道,围绕市级课题《综合评价背景下的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进行探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2)每个班级每月开展一节心理健康课(或活动)。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心理健康课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4)办好“心灵信箱”,以便个别学生表达宣泄,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5)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广播站、黑板报为宣传阵地,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6)加强家校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全学年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5一、基本情况分析

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标准要求。审视我校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当今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学习压力带来厌学心理,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等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想及早预防、减少和解决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品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市区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模式的构建》课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

三、研究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并不断发展完善。对个别存在障碍的学生给予适当帮助达到心理健康,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格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措施

(一)设施环境建设

1.加大经费投入,建设高标准的学生“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活动室”,并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

2.积极装备心理健康教育“爱心书屋”,创设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

3.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灵交融”的主题文化,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师生和谐、舒适、温馨的育人氛围。

(二)六条途径入手

1.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1)通过每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及时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发生的问题。

(2)举行“心理辅导活动研讨课”、“心理辅导活动观摩课”,探讨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模式。

(3)构建特色鲜明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校本课程体系。

(4)不断积累研究案例,编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2.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依托“构建自主有效课堂”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个性展示的平台,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

(3)提倡学生课堂大胆的质疑、批判,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3.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1)做好个案研究工作,每学期确定个别辅导目标后,分别对需要帮助的问题学生学生外进行跟踪研究,写出辅导记录与个案分析。

(2)发挥每周一句的“心理辅导老师的话”和每月一版的“心灵交融”功能作用。

(3)建立学生“知心姐姐”工作机制,建立学校、班级“二级”知心姐姐活动小组,实施“知心姐姐行动”,定期召开“知心姐姐”座谈会及时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

4.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创新家长学校工作,建立学校、班级“二级”家长委员会。

(2)对一年级新生发放家庭情况调查表,了解家庭教育状况。每学期对全校学生发放“学生心理成长评价表”,实施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

(3)聘请专家来校进行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组织家长会,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组织评选学习型家庭教育活动。

(4)举行一次大型的“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

(5)聘请“中队家长辅导员”到校参与队主题活动,在家校之间建立起_度、立体式的教育网络。

(6)家长学校开展“个性化辅导”家长咨询,实施以级部、班级为单位的“成功父母成长讲堂”。

5.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利用每班的班队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深化学习力行《_规》教育活动,践行《_规》养成教育成果展示。

(3)开辟校报“心理导航”专版,设“特色教育”、“青苹果”、“点金术”栏目。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活动,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怎样与人合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生活能力,积累生存智慧,促进心理健康。

(5)创编“校园心理情景剧”,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6.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1)成立学校教研团队,举行专题教研活动。

(2)依托“教师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与自我调节”课题研究,集中心团队力量,聘请专家对班主任及辅导员进行针对性问题培训和互动培训,为教师具体传授排解负性情绪、体验执教幸福感的方法与技巧帮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亲身感受心理成长。

家庭教育辅导方案篇7

一、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以下认识,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知方面

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考缺乏广度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

2.人格方面

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不敢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这些孩子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因家庭的变化,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还出现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映出强烈持久的偏执倾向。

他们自感不如人,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孩子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3.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和恐惧。因为父母的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时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感觉,除了经济缺乏保障、住房问题和受人歧视、欺负外,众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当这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等心理,这样久而久之,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师生更加关心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各种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技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同他们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研究与探讨了适合我校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建立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离异家庭中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帮助教育者利用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生自然状况、家庭自然状况、父(母)教养方式、学生既往病史、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等。第二,反映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包括智力发展状况、个性品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以及综合评定建议。通过以上内容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学生心理状况的各个侧面。

2.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管理和保护

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离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学校工作的结果。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

(1)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主任,下至班主任和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3.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

要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补偿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心理补偿教育主要有: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针对学生的敌对逆反心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消除敌对情绪;针对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针对厌学现象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

(2)挫折教育。目的是使离异家庭子女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对付挫折,避免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首先,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挫折,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对人的磨砺过程,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其次,要帮助他们释放“能量”。处于挫折心态的学生,体内潜藏着一种“能量”,需借感情发泄来释放。教师一方面可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受压抑的情感,抒发不满;另一方面,可通过丰富课内外生活,让他们在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第三,鼓励他们积极升华,把未能实现的欲望转向比较崇高的、为社会所赞许的方面。

(3)补爱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品德的提高。只要教师倾注真挚的爱心,不但能够弥补学生缺少的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教育的期望。

(4)集体凝聚力教育。通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爱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帮助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做真心朋友。开展我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关怀,消除了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亲子关系教育。调查表明,亲情是人心灵的港湾。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利用心理换位效应,要求他们站在父母的位置上看待父母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同时要紧紧抓住家长心中对孩子永不磨灭的“爱”,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决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人际沟通。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与你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懂得交往技巧。加强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锻炼,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坦然走向人群;其次,待人应主动热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再次,在交往中,也要尊重对方,使对方感受到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有利于增强人际吸引;最后,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把握分寸,善于倾听他人的心声。

4.学校要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加节省时间、更加经济;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当事人行为的最大改变。团体辅导为当事人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小组内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榜样作用于模仿学习更有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能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品质,最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个别心理辅导就是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由自我了解而发展正常人格。个别心理辅导是学生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它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次的问题。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生活史,现在的主要心理矛盾、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主要防御机制等关键问题做非常系统的判断和评估。保密性也更好,学生和咨询师也能更好地交流。

5.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家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家庭教育辅导方案篇8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教育;社区;公益性教学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新的社会问题。社区公益教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教育对象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人数众多且较为固定,而是随意性强且人数较少。本文在外来工子女的社区公益教学课堂进行观察,辅之家庭访问,了解家长想法及其子女适应性,同时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一、外来工子女的现状

1.“户籍制”影响下被边缘化。外来工子女随亲人离开家乡,受户籍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并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逐渐被边缘化。同时,又因为教育水平的差距,外来工子女在学校无法适应。

2.家庭教育无法满足需求。一方面,外来工因为自身学业水平限制,很难给子女提供课业辅导,让子女参加补习班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另一方面,因父母忙于工作,受限于时间,大部分外砉ぷ优在非在校时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受家长教育水平、时间、经济条件的限制,外来工子女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受到阻碍,难以融入陌生的城市。

二、社区公益教学在外来子女教育中的介入

社区公益教学相比传统教学,知识传授更加灵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m街道的社区公益教学介入模式如下:

1.服务进程。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家庭访问了解服务对象成长环境,建立信任关系。中期:针对服务对象需求为对象开展具体服务,包括课业辅导、课外能力拓展活动。后期:评估服务对象服务的效果,评估是否需要继续跟进服务。

2.服务内容。(1)个人增能。包括学业支持、课外知识拓展等活动提升成绩培养特长。心理维护:通过心理量表,及时调整方案改善心理状态。(2)家庭增能。针对服务对象家庭存在的亲子问题,通过社工方法改善家庭功能,提升幸福度。(3)社区增能。通过社区教育以及社区活动,帮助他们融入社区,降低与社区的摩擦,从而加强社区融合,提高社区管理能力,优化社区运行环境。

三、社区公益教学运用于外来工子女教育的意义

社区公益教学以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为外来工子女教育提供了助力。

1.课业辅导助力学业。外来工子女无法从家长那得到有效的课业辅导,同时,因为资金有限又很难参加有偿辅导班。社区公益教学是一个免费性质的教学模式,对孩子的加入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社工或志愿者在孩子放学后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课业辅导的需求。

2.解决家长看管真空期问题。在孩子放学与家长下班的时间段内,孩子的安全无法保障。社区公益教学为孩子放学后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学习空间,使他们不再处于“放养状态”,解决了孩子在家长看管真空期内的安全问题。同时,有社工老师的看管,孩子的作业辅导问题也得以解决。

四、社区公益教学的建构探索

从社区公益教学中外来工子女的表现出发,结合个案与国内典型社区公益教学机构及其实施模式,从三个方面进行社区公益教学建构探索。

1.关注外来工子女需求,把握外来工子女心理。大多数外来工子女长期客居他乡,这使得他们不仅文化教育程度上存在不小的问题而且在自我接纳、身份认同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外来工子女的空余时间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社区公益教学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来工子女的知识水平,也使他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外界对他们的关注。在小组学习和活动中不断结识新的朋友,也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其健康快乐成长。

2.跟进个案,优化服务质量。外来工子女社区公益教学因服务对象人数相对较少而更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表现和志愿者的观察分析,重点跟进和关注特殊的个例,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以“早发现早解决”为重心,为外来工子女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青年志愿者服务,缩短距离。社区公益教学因其公益特性使得参与的人群身份多样。这样不仅为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也因为有在校学生等青年的积极参与更好地拉近志愿者与外来工子女距离。更小的年龄代沟和更多的共同话题不仅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也极大地提高了外来工子女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青年志愿者的存在也为教学工作后期的家庭跟进和与家长的沟通带来了便利。

家庭教育辅导方案篇9

一、学生思政工作案例概述

孙同学来自农村,是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贫困户。孙同学很小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其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成人,由于家庭原因其性格比价孤僻缺少安全感,特别是爷爷奶奶去世后其性格更加孤僻,父子间的情感淡漠,2016年其考取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由于所上专业是其父亲强行帮其报的与自己本来想要报的专业差别较大,导致其入学后厌学,到大一下学期多门功课不及格或者重修,在专业受挫和生活上的多重压力下其与父亲的关系直线下降,其开始沉迷与网络,为了更好的进行网络活动其在大二上学期末在网上平台贷款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开启了疯狂的网络沉迷模式。

二、本案例产生的原因分析

孙同学的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大量纯在的现实问题,比如很多地区的留守儿童,他们在远离父母后就会因为缺失家庭关爱和必要的引导而迷失方向,造就其特殊的性格和行为。加之社会因素的影响和自身原因使得该同学入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性格更加孤僻无处发泄只能寄情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三、针对该案例的解决方法

(一)案例解决理论依据

1.“eRG”理论。从生存等需要作为激励因素激发起积极向上的信念,以相互关系需要激发其打开心扉逐渐学会融入群体,以专业培养为成长需要激发其学习动力,帮助其走出网络和修复性格缺失回归正常的大学生活,并建立专业自信逐步修复家庭矛盾。

2.现代大学生培养方针。现代大学生的坠落与现代教育过程的五育不完整有很大关联,作为高校教育我们要以三全育人为指导,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案例解决方法

1.掌握个人信息。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向了解我们的孩子一样了解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同学的家庭、性格、成长过程等具体情况。因此在开学之际我们好好的和每一位家长聊一聊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个档案非常必要,针对特殊情况我们应该早做准备区别对待,特别是在宿舍这个重要的生活区域的安排上要有针对性:

①要保证自己能及时了解其在校思想及生活情况。

②要帮助其在宿舍建立家庭的感觉

③宿舍要有一位各方面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其。

2.通过同学和访谈了解其现在状况后首先与其父亲谈话希望能够改善其家庭关系让其逐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了解到其贷款后详细询问贷款情况(其实际上是购买手机2500元的分期付款),但是其表示是为了上网课而购买,基于此我首先给予其100%的信任并表示主动与其父亲沟通让其父亲帮助分期偿还,以建立教师-家庭-学生间的相互信任感。然后询问上课情况,通过上课情况分析其现在上课状态不佳的原因,然后逐步探讨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由于过度沉迷网络,日夜颠倒经常逃课有时候就算去了也也是在睡觉所以整个学业荒废,整个人的身体状态也处于颓废的边缘。找到问题的根源要求其按时休息,手机晚上由宿舍长按时监督其关机。

4.解决了其网瘾问题开始解决其性格内向问题。首先与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取得联系,对其开展心理辅导。然后要求其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特别是一些团体活动要求班级的优秀分子主动去邀请其参加自己所组织的各项活动。

5.解决其专业不自信问题。通过谈话和专业宣传首先让其了解专业内容,通过对其家庭环境、个人情况分析建立与现在专业相符合的实际联系去培养专业自信。

6.修复家庭关系。其家庭关系的缺失是影响其一身的关键环节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前期所做的工作可能付之东流。虽然是爷爷奶奶带大但是父亲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唯一亲人,父亲的关怀可能不够或者不太符合你的需要但是确是非常的真诚。通过辅导员谈话、心理辅导中心心理干预和其父亲的不懈努力逐步解开其心结。

7.该生的事情我及时向学院领导做了汇报,并且向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召开主题班会,要求全体同学要合理使用网络,少玩游戏,要求班级积极开展文化、体育等活动,以学业为基础开启健康而又丰富多彩大学生活。

(三)案例评价与总结

1、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现代网络生活的智能化、各种社会诱惑的腐化孙同学的案例在不断的增多和演化。作为现代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坚定三全育人的理论指导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健全、健康的现代青年接班人。

2.作为现代辅导我们要从思想上建立建立坚固的堡垒,从方法上建立多变和有效可操作手段应对多变的工作需求。

家庭教育辅导方案篇10

【关键词】辅导员;班级管理;理念;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辅导员应不断提升班级管理能力。

一、秉承理念、爱生如子、全心投入

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辅导员首先得秉承“爱的教育”的工作理念,爱辅导员这一职业,爱自己班级的学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全身心的投入,为学生解决思想提升、生活适应、学业指导、情感困惑、专业成长、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用心用情地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爱得诚挚、爱得深沉才能有不断前行的动力,才能有不懈坚持的勇气,才能促进学生在良好的班级中成长成才。

二、找到规律、规划部署、总结经验

高校辅导员要同时管理多个班级,往往会涉及到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专业方向,面对复杂多样的学生群体和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辅导员一定要摸清班级管理工作的规律,比如5月有五四评优,9月要迎新,10月要进行奖学金评定工作;并提前主动做好规划、部署,比如新生入学后马上要进行班委会的组建、期末考试之前组织召开备考动员大会、对毕业生要进行就业指导等;另外,还要经常总结工作经验,比如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大力抓好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级活动开展、班干培训等相关工作。

三、抓好常规、订立制度、督促遵守

要管理好班级,一定得有制度的约束,抓好日常规范是首要任务,比如对课堂出勤、寝室卫生及就寝情况、安全检查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可以与班干部共同商讨并经班级同学通过后订立《班级管理规定》,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要给予奖励,对于违纪学生应给予处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的提升。

四、归档信息、建立档案、重点关注

班情熟知是班级管理的基础。辅导员平时要及时更新数据,包括各班总人数、男生、女生、团员、党员、少数民族等数据;建立健全学生信息资源库,包括学生姓名、性别、班级、学号、、身份证号、联系方式、QQ、寝室号、特长、任职、家庭住址、父母姓名、职业、单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分门别类建立特殊学生信息档案,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家庭不完整学生档案、学困生档案,并在工作中给予特殊学生必要、适度的关注、帮助和引导,从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五、深入班级、关心学生、建立感情

辅导员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是班级管理的基础。要建立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走形式,辅导员与学生建立感情的基本途径是多下班,多下寝,多谈话,多组织活动。经常去查课,对于上课不认真的及时了解原因,批评教育同时进行积极引导;经常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近期的学习生活,遇到的挫折困难,做到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并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经常到寝室里去,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谈天说地,让师生之间更亲近;经常组织、参加班级活动,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出谋献策、卖力参与,与学生荣辱与共;经常通过主题班会与学生分享励志故事,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经常在节日里给学生送去祝福,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当与学生建立好了良师益友的关系时,学生会更加信任辅导员,会更加听从辅导员的管理。

六、开展活动、凝聚人心、提升素质

辅导员需要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班级活动来达到增强班级凝聚力的管理目标,同时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学生在寒假来校后,组织学生开展“新春茶话会”,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逐步摆脱恋家的状态,尽快适应班级集体生活;每学期开展“寝室文化艺术节”,通过文明寝室评比,寝室之星评比、寝室设计评比等打造舒适的寝室环境、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创办“读书会”、“一对一帮辅”等活动,带动学生阅读与学习;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运会”、“篮球赛”等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张晓雯.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叮[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267~268.

[2]毕清波.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科技创新导刊,2015(7):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