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计划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05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篇1

关键词:概念规划;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运用

一、前言

概念性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整体上、结构上提出概要性谋划的方案,能够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文件。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空间、超时空、超地域不受约束的一种规划,它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而应对的一种规划。它具有哲学意义,同时它又涵盖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景观学、人类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所以它的力量庞大、内容丰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概念设计通常不需要精准运算、精确分析,反而主要通过联想、组合、意志、归纳等方法进行思考。同时将设计者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升到专业设计领域,再通过宏观调控来进行控制。

我国90年代概念设计才渐渐兴起,现在在国外已经比较常见,英国把概念性规划叫做结构规划,波兰把概念性规划叫做城市与区域规划,美国、新加坡叫做概念性规划。我国城市规划学术界把概念性规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另一种是概念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着总体规划或者是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概念规划。

二、概念性规划原则与城市规划设计

概念设计的原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度片面强调某一原则会脱离实际。在具体设计中应该根据城市条件来综合考虑、重点把握、统筹规划。更不能为了原则让设计思路受限,应该平衡原则之间的关系,把每一个原则都充分发挥出来。

1、前瞻性原则

跟总体规划相比它更注重城市的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所以它通常从城市规划的长远计划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去考察对象。它在设计的时候充分挖掘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竞争潜力,综合多种因素形成设计纲要和设计框架,对未来有一定的描述和整体认识。

2、整体性原则

概念设计不是规划设计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不会做出详细的规划设计,而是在把设计的主导方向和各学科内容结合在一起,提升至一个综合纲要。它提供的全局性的发展政策和设想。

3、包容性原则

以系统论为知道,包含了规划大纲阶段的很多工作内容,对与用地相关的问题做通盘研究,继而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设计意向。

4、主导性原则

概念设计在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主导型原则。它能够把整个设计看做一个整体,从整体的高度探析设计的主要矛盾,同时提出解决办法。它注重的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所以能够对规划做全局性把握,进而对空间、经济、环境等规划作出指导。

5、可操作性原则

概念设计不应该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落实到实处。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城市开发现状、开发技术、经济情况、环境因子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对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做预估,使方案更加简便。

三、概念性特点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具有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概念规划是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形式,通常会对规划主题哟整体性和指导性意识。具有宏观观念的思维方式能够不受具体事项的束缚,从而产生思想上和思维上的飞跃和突破。同时它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常常概念清晰、定性争取,在规划过程中能够提出让人们比较直观接受的理念。

2、能够抓住重点,从繁杂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主要矛盾

开发概念是概念性设计的内容之一,在土地的开发过程中概念设计常常能够抓住开发条件和开发能力的重点。比如黑龙江伊春某景区是以现代旅游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所以在现有的旅游设施基础上进行主题设计。而森林山地是景区的主要特色,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设施和服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借鉴森林山地旅游区开发案例打造经典特色。同时平衡景区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依山建城、依山建景,最大限度降低规划对环境的破坏,对地势的改造。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是概念规划的特点,规划方案既要表达传统地方文化特色,又要迎合现在城建要求,最终采取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的办法。

3、避免微观规划上的精细,用模糊辩证预估整体效果

模糊规划即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定,只需设定个目标满意区间的边界值,决策者在决策时不需要给出各个设计目标的具体权重,通过偏好函数和决策型选出最优方案。这种概念性规划很充分地展示了决策者的想法。

4、有科学的分工和合理的组织协调

概念规划强调轻重缓急,具有全局性思维,在交通系统规划、建筑空间布局、绿地景观规划布局、工程管线规划、经济技术指标等都能设计全面、科学布局。

而且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来进行规划,所以在组织分工时常常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2)速度快、方式灵活、工作效率高、应用广泛

因为较少受到具体实施条件的束缚,并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所以概念规划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灵活多变。这种思维方法应用于规划的各个环节中。

6、规划具有特殊性、唯一性

概念设计通常不会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它是通过抓住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所以它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

比如台湾的平潭就是运用的概念性规划。因为平潭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色彩,所以传统的规划建设不太适应,必须创立新的模式来突出海峡幸福宜居岛的特色。平潭是两岸之间产业、城市、文化之间的交流之地,不仅使打造台湾特,还建立了良好的生态洗系统,配备了完善的工业、物流配套设施。平潭这种不可复制的规划设计说明了概念规划的特殊性、唯一性。

7、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澳门城市概念性规划》是澳门未来十年的发展策划,这份长远计划书充分说明了概念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的周期内对方案策略或者具体措施根据具体发展形势做一些调整以便更好地应对多变的世界局势。

总结

概念性城市规划设计,目前在城市建设中还是一个新的视角,它在城市的整体开发、区域建设中的重要性已日渐明确。它的前瞻性、战略性、统筹性的规划思想及设计原则是下一阶段规划设计的依据及出发点。

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单独靠技术性理论和经验进行设计缺乏整个城市规划的高度视角。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在城市规划中也一样,在符合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符合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的规律与要求。概念规划对未来的建设意图和建设策略有预期和引导作用上,所以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注重概念规划的作用,把概念规划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为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性、战略性的宏观方法。

参考文献:

[1]毕晓平,浅谈概念设计[J]安徽建筑,2003(2).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篇2

aBStRaCt:thispaperevaluatestheimportantroleofurbanmorphologyinstudiesonurbanspatialdevelopmentstructures,formsanddevelopmentrules.theapplicationofurbanmorphologictheoriestotheurbanspatialstrategicdevelopmentplanningisexploredbasedonthepracticeofShenzhenandSuzhou.

1 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问题

“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特征,适应快速多变的环境要求而进行的规划方法改革探索。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规划界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它一方面希望对目前的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在宏观性、灵活性和战略性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修正,同时它也对现行城市规划体制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实效性进行挑战。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战略规划”(概念规划)还面临着地位、作用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就技术方法而言,主要难题涉及到城市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如何把握战略规划的研究重点,形成完善有效的技术方法关系到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1.1 城市科学与城市规划

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这两重性质,这是其复杂性和综合性的重要原因。城市由物质实体构成,但城市并不止于无生命的“物质”,而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来建造、管理和运作的,因此就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城市文化传统、社会网络、城市经济、生活习俗、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公众参与等社会性(张庭伟,2001)。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如果将城市的社会性看成是城市物质空间背后的深层结构,那么可以分为社会文化结构、经济技术结构、建设环境结构、政治政策结构等4个方面8个重点(段进,1999)。针对城市的这种错综复杂,研究城市规划的理论必然也是多方位和多元的。有城市经济学,城市政治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环境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计划学等许多方面。我们将其归类可分为3个方面:城市科学、规划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论。城市科学的重点在研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与动力,物质与社会等发展规律以及问题与前景;规划理论则更关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的生存环境,更多地讨论城市的物质性一面。显然,这两方面的理论应该是互补的、彼此支持的,而不该互相排斥。城市科学从各个方面对城市的发生、变化、发展进行探索,其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研究逐渐地了解、把握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对未来的发展和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城市科学探索的发展规律应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应用,通过规划实践去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而规划设计方法论是研究规划设计的程序、组成及手段的科学。它既包含规划方法的改革,如“倡导性规划”,“概念规划”的提出;也包含设计理念的更新,如“公众参与”,“滚动规划”等。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有理由认为,战略规划技术方法的成熟有待于寻找到强有力的城市科学和规划的理论支撑。战略规划的提出,正是试图通过规划设计方法的改革,更有效地运用城市科学进行城市规划的实践。

1.2 当前我国战略规划的问题

在我国,战略规划作为一种“非法定规划”目前已经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规划实践。从规划内容上来看,我国的战略规划(概念规划)重点放在空间发展方向、城乡空间结构、区域与城市发展模式、产业选择与功能定位以及景观特色等方面。从规划方法上来看,其技术核心为区域分析、产业研究、空间结构、支撑系统和生态保障等(王凯,2002)。从规划目标上来看,战略规划的定位是通过宏观、粗线条的战略研究,达到把握城市未来发展大的趋势、方向、动态和结构。但从目前的规划实践分析,我国战略规划仍然面临着体制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体制上“法定地位”和作用还未得到认可。技术上,要通过以上的技术方法,在上述的规划内容上完成规划的目标,并达到把握的准确性,思考问题的层面就需要有区域规划的广度和总体规划的深度,同时还要有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大基础设施规划等技术的有力支撑。显然,这在技术上具有相当的难度,也有悖于战略规划提出的初衷。这就使我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是包罗万象,还是具体的对某一重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框架,还是多方案的咨询研究;⋯⋯我同意其它一些学者的说法,“战略规划在技术上还谈不上成熟,方法的系统性也不明确,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张兵,2002)。如何发展,需要我们各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本人认为,从战略规划的内容和技术核心来看,空间的结构与形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区域、产业、环境、人文等因素是其研究的重点,可以说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性和合理性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和前提。鉴于此,笔者尝试借鉴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之中。首先,让我们来考察城市形态学的特征与方法。

2 城市形态学考察

2.1 城市形态研究方法

“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谷凯,2001)。“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1999),从这个显相特征出发,形态研究通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两个重要思路:(1)从局部各种影响元素到复杂整体结果的分析方法;(2)强调事物演变过程研究的方法,探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序列关系。

总结我国1990年以来城市形态研究进展,其主要思路仍基于以上两点。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包涵了历史发展、地理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经济与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因素、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城市结构、政策与规划控制等各个方面(郑莘、林琳,2002)。而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研究,则主要是动力和机制的研究,着重研究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内部功能地域的空间演变关系。它涉及到了政治政策、法规制度、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等,既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也提出了城市发展的自组织力。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逐步形成了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政治经济学方法、环境行为研究、文脉研究、场所研究等较为成熟的城市形态学理论和方法。简言之,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城市结构与形态的形成过程与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政策等各方面作用力关系的研究,来探寻城市物质形态的发展规律,属于城市科学研究。

2.2 城市形态研究对战略规划的作用

城市形态学长期努力进行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这无疑是我们进行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可运用的理论方法之一。

首先,就其对象而言,城市形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就是城市空间拓展的结构与形态,其范围涉及区域形态和城市形态,这也是战略规划的重点;其次,就其内容而言,城市形态的研究如前所述,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影响因素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而且对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进行了研究,战略规划的决策正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困扰;其三,城市形态学还研究了理想城市、人类美好生活家园的问题,探讨了生存环境、地方特色、理想形态、优美景观以及构成方法等问题,体现了以自然和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起规划的一种价值标准和目标取向;再者,城市形态学对国内外城市发展历程的规律的总结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一个对比和借鉴的参考系。

战略规划所关注的无论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空间结构等宏观层次问题,还是城市容量、产业结构、生态建设、交通网络、信息化、空间形象等中观层次问题,都同样需要对其发展的规律和目标价值取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毫无疑问,城市形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笔者在深圳南山区分区规划和苏州相城区等概念规划中,正是将城市形态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进行了运用。

3 城市形态研究在空间战略规划中的运用

3.1 深圳实践———城市形态发展规律的应用

3.1.1 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分析在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进行南山区分区规划时,为能对南山区有一个较好的全面把握,我们首先进行了4个专题的研究,其中之一就是深圳市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与趋势分析。我们将深圳这2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政策、经济、文化、区域等各种动力因素与城市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清晰地展现了深圳城市带形发展的轨迹和时序特点。同时,我们将国外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特征和发展阶段的规律(顾朝林,1998)与其进行对照比较,发现深圳已经发展的3个阶段的特征与规律,基本符合其发展阶段的规律。

透过以往的发展,进一步分析现状和未来发展条件。我们认为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和未来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城市形态的发展规律成为我们这次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引导了我们对整个南山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态规划。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深圳前海湾和西部通道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

3.1.2 关于深圳前海湾及西部通道的规划建议根据城市形态的分析,深圳的带形发展将通过宝安继续向前延伸。深圳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确定,一期港口应建在大铲岛,远期在港湾内扩建;西部通道先靠宝安中心区走,再入海,跨过宝安机场。而目前正在规划设计的大铲湾港区中,其半岛式集装箱码头紧靠宝安中心区,加上西部通道,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生活岸线将中断,同时港内的水环境极易污染,妈湾地区城市景观遭到破坏,对整个深圳的城市形态、空间总体战略以及用地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岛式港群的空间战略设想:

(1)近期:利用大铲岛、小铲岛扩展形成两个港区,以取代原有规划的半岛式集装箱码头;西部通道沿港的东侧走线,通道西侧设置绿化带,形成宝安中心区的海上绿廊对景,过小铲岛后与陆地的港区腹地相连(与原总体规划同)。

图1 苏州的城市格局从“一体两翼”转化为“四角山水十字发展”

图2 相城区产业与空间发展模式

图3苏州古城完整的城市风貌系统

(2)远期:西部通道继续在海上走线,直接与原总体规划确定的跨机场的海上线路相连,港口成珠串式在西部通道的西侧扩建,再选一适当的位置与陆地相连,既利于持续发展,也避免了线路海陆不断变化。这一设想解决了城市形态的发展问题、港湾的水污染问题、西部通道的景观问题和港区的使用问题。

3.2 苏州实践———城市形态理想模式的建构

3.2.1 “四角山水,十字发展”的城市形态

2001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消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行政区划的调整促使苏州对城市原有的“一体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格局进行重新审视,并举行全国“概念规划”设计竞赛,我们从“一体两翼”到“四角山水,十字发展”的规划方案获得了第一名。

“四角山水,十字发展”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其基本理念建立在构筑一个理想、完美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基础之上。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空间的发展应该纳入到苏州古城的历史传统格局之中。新的空间形态构架延续和完善了古城内“假山假水城中园,路河平行双棋盘”和古城外“真山真水园中城,路河相错套棋盘”的空间形态特征(图1)。四个角的“留空”,引入城市原有的自然山水,而相城区中新规划的绿色生态中轴线,不仅是苏州古城中轴线的延续,而且在概念上提出了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生态型特征,结合两边的产业和居住走廊的布局,规划为苏州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图2)。

3.2.2 环古城风貌保护概念规划

在整体的空间发展战略落实的同时,苏州又进行了环古城风貌保护概念规划的全国竞赛。这其中除了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之外,寻求理想和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形态,毫无疑问是这次竞赛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仍然是一个遵循发展规律和可行性,探寻理想模式的问题。规划中我们将上一层次“四角山水,十字发展”的“九宫格”空间战略作为本次规划的前提,通过水环———环古城河风光带,陆环———串联历史街区的风貌街道网,节点———水陆交汇的重要景点(阊门、胥门等),构筑成一个优美的、生态的、突出文化古韵的城市风貌系统(图3)。这其中不同层次空间发展战略(概念规划)的结合,城市形态构成规律的运用,古城历史和空间形态的研究等强化了规划方案的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优点。最终以“水陆双环,墉关三分,一船城中游;四门内蓄,四角外张,绿野织百川”的空间概念获得了本次竞赛的第一名,并作为实施方案的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庭伟.城市规划的两重性和规划理论问题.城市规划,2001(1).

2 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12).

3 王凯.从广州到杭州:战略规划浮出水面.城市规划,2002(6).

4 张兵.敢问路在何方———战略规划的产生、发展与未来.城市规划,2002(6).

5 凯文·林奇(美).林庄怡,陈朝晖,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6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篇3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后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成为现代企业普遍使用的一种管理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受到了企业的特别重视,从而战略成本管理与eRp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论述了战略成本管理与eRp之间的集成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目的、理念;互为补充、相互完善;eRp为战略成本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且同时也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论战略成本管理与eRp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使众多的企业采用了eRp系统来管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企业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来获取成本领先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因此eRp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相互协作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然而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是否具有相互补充性、协调性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思想,内容及方法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传统成本理论系统的功能拓展而新兴的管理领域,从战略层面上进行成本管理,因此它相对传统成本管理更全面、系统、长远。其基本思想主要包括成本的源流思想、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和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等。其主要内容包括:(1)、竞争战略研讨。即从成本战略及差异中加以选择,并针对成本计划,期望能够在经营活动及组织程序上有所突破。(2)、实施竞争者分析。即结合成本管理方法制定相关的具体目标,同时分析和掌握经营活动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性。(3)、通过分析成本驱动因素,了解关键性成本动因。(4)通过对成本的战略性管理,明确企业所处的地位,了解自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以及企业能够开拓的产业领域。(5)在协调财务实力与竞争状况前提下,将成本管理目标化,并评估组织转型的可能性。传统成本管理在促使成本降低方面主要使用技术法、裁员、移到成本低的地方、合并以及拆分等五种方法。这些方法只有当企业在应用了成功的战略时才有一定的效果,本身对企业长期的成本下降没有作用。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部分,能长期占有成本低廉的战略优势。二,eRp的概念及发展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对企业三种资源(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概括的说,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系统是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不仅仅是信息系统。它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资源,为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eRp的主线是计划,但eRp已将管理的重心转移到财务上,在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贯穿了财务成本控制的概念。eRp的概念是由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顾问咨询公司加特公司提出的。经历了三个阶段:(1)时段式mRp。60年代初开始出库存订货计划mRp的雏形,到70年代初形成较为完善的mRp。mRp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给出有序定时的物料需求数据。(2)闭环mRp。70年代出现以mRp为基础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它要考虑需求与其实现以及内外部供应环境变化等的问题,力求实现计划和控制系统合为一体。(3)mRpii。80年代末闭环mRp民展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2。它要求企业的物流信息同时反应为资金流信息,从而将企业管理的控制层面从有序生产上升至提高生产经营效益。90年代,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形成和市场需求急剧变化,以面向企业内部信息集成为主的mRpii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就出现了eRp。eRp与企业内部其它信息系统集成,构成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外部与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相结合,构成完整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 模型

[分类号]G250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公众多元化的需求,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四分之三的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在其政府机构中都运用过这种技术。作为一种新实践模式和新理论范式,战略规划是一种用来确认一个组织的主要目标和具体行动的技术,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战略执行、战略评估的首要前提,是将战略思想、战略意愿转化为战略行动的必经之路。战略规划的确立,有助于公共文化部门正确处理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长远发展和眼前生存的关系,减少和避免短期行为的干扰,保证组织长期稳定地发展。

在当今图书馆所面临的繁杂而资源稀缺的环境中,战略规划变得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数图书馆管理者却根本没有进行战略思考,这种思考要求观念上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意味着过去从行动到结果的“前向式思维”模式必须朝着从理想未来向现实需求的“后向式分析”模式进行变革。事实证明,图书馆随着战略规划的开展而获得一系列的竞争优势,通过快速适应各类变革,能够从共同的目标与导向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我国图书馆界在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基础薄弱,学习国外先进运作模式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相关理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将客观现实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的战略规划模型的构建,更是当前亟需完成的迫切任务。然而,尽管大量文献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但大多数均未讨论其中蕴含的理论模型。学界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构建模型的重大意义何在?具体如何构建?模型具有哪些类别和特征?怎样高效地应用模型?针对这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1 模型的价值意义

模型(model)是对真实想法、系统、概念的抽象概括或陈述。现有的事业发展表明,模型的主要价值是为管理者创建一种描绘图书馆未来的基础,通过模型使现实的抽象成为颇具价值的规划工具。具体而言,模型的使用能够降低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模型的构建可以提供一种通用框架来评定规划过程。模型能够模拟图书馆实践并被用以描绘通过规划实施的战略行动的结果,对于行动方案的选择而言,模型在管理者的决策和分析过程中显得更为有用。

在战略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Swot方法是由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种矩阵模型,目的是识别组织当前的优势和劣势与运营环境中的应对挑战或机遇利用的相关程度及组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大小,旨在描绘一个有关组织内外环境、问题的集中图画,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战略规划活动以来,Swot分析模型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具有特别的价值,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得到较广泛应用。除了战略分析,我国学者还构建了包括清晰的战略规划、合理的组织再造、架设公共服务平台、合理规划馆员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加强员工培训、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风格、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内的7S战略,以此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营销。在实际工作中,为考察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由20至30项业务性能指标组成的平衡记分卡。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广泛重视事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加促进了战略思维的形成。相对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公共馆对于公民信息平等的制度性保障有着更充分的体现,环境的复杂性又对其科学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模型并非能够应用于所有的图书馆规划事务和问题,许多基于隐性知识的直觉性决策和组织文化层面的管理环节,目前仍难以用模型的形式进行准确提示,但战略规划模型对于公共图书馆在愈加繁杂的公共文化环境中的指导意义却日益凸显,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变革需要借助来自于管理实践的规律性的行为抽象,模型处理特定挑战和重大进程的特性也将更加体现出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和价值。

2 模型的构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引入

成书于公元前g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被视为最古老的战略管理著作,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安索夫出版他的第一部战略管理著作《公司战略》(CorporateStrategy),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公司战略理论的正式诞生。

战略管理理论源自企业管理的实践,但是又超越了工商领域,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了促进思考和操作的理论、概念和工具。在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上,众多学者和工作者一直在试图引入企业界的规划方案,如零基预算(zero-basedbudgeting)、总体质量管理(tQm)等。实践证明,战略方法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最为全面而众多的机会”,并有望产生更加理想的实际效果。事实上,不仅利用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针对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对图书馆界的威胁和影响进行分析,而且基于watermanRH的“7s架构”的规划过程也已在很多图书馆中得以应用;BrysonJ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了一个“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ChangeCycle)的模型,同样被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其高效率、低成本地应用绩效。

2.2 战略规划文本分析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网站展示对其未来的设计,这为战略规划文本的制定和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参考。pacios通过网络调查,对34个公共图书馆和31个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认为:“对规划文本的元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构建一个基于最佳细节、元素、标题和段落的文本模板”。

笔者针对各国图书馆进行网络抽样调查,涉及国外图书馆210个,国内图书馆348个,前者的网站中公布有战略规划文本的占58.1%,而后者仅为10.3%。除了国内外图书馆界对战略规划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外,规划文本的外表特征和内容形态也表现出各自的特色。经过统计,国外的战略规划文本中出现词语5000余个,其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图书馆、服务、

信息、馆员、规划等;我国的高频词则分别是:服务、图书、图书馆、信息、文献等。另外,规划文本的有效期限涵盖了从1年到10年以上的跨度,制定者也出现了图书馆自身、学会、协会、联盟、专家、议会、基金等不同的团体和个人。这些现有的丰富样本和统计资料无疑为规划模型在文本结构方面的构建确立了实践依据。

2.3 战略实践实证研究

在管理科学越来越讲求实证研究的今天,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模型同样必须强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之上,要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最终获得关于战略规划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很多,适合规划模型构建的主要包括三类:①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考察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和从业人员对规划的意义、程序、策略等方面的观点;②专家调查,具体可采用德尔菲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旨在运用专家的个人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符合国情规划模型做出性质和机理上的判断;③案例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典型规划案例的深入探查与跟踪分析,为规划模型的应用绩效提供评价依据。

较之寻求高度一致性规律的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在应对复杂社会现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有效地处理规划活动的有序与混沌的矛盾。具体方法应用中需要秉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准则,避免主观臆断和迷信数据的偏激。

3 模型的构成形态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建制与地区差异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必然成为超越个体馆舍的复杂系统。以全局视角来看,规划模型应该“既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又要涵盖从国家层面的事业宏观战略到个体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从具体的模型构成形态来看,可分为规划文本结构、规划管理流程、规划技术方法和统计回归方程等类型。

3.1 规划文本结构

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框架由两大层面组成: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两者分别对文本的版本要素和本质属性进行规范。

规划文本的形态特征包括文本的有效时长、制定机构、量化指标、体例结构等项,规范指标根据大样本的相关指标和高频词分析结果确定。

规划文本的内容特征包括“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前者包括使命陈述、愿景展望、发展历程、环境分析、目标体系、实施策略、部门分工、评价体系、制定过程,以及成功关键因素等10个指标;后者包括服务承诺、经费支持、组织管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建筑设施、技术应用、薪酬管理、危机管理以及可行性分析等10个指标。

3.2 规划管理流程

目前国外通行的观点认为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managementprocess)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其中的战略制定(strategyformulation)包括拟定远景和使命,确定组织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决定内部优势与劣势,建立长期目标,提出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选择具体的战略方案。在研究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过程及阶段时,我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最终目的、peSt分析、Swot分析等;战略选择的内容包括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

鉴于公共图书馆的运作特征和发展态势,本研究按其战略管理过程的逻辑顺序,由总到分,将各流程层层细化,提出管理流程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通过运作机制、反馈机制相互关联。战略规划阶段又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对图书馆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发展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彼此之间拥有基于战略思维的内在一致性。

3.3 规划技术方法

公共图书馆在战略规划的分析和制定过程中,应该掌握一系列的实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企业界的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摸索出若干可资借鉴的技术,如用于环境分析的peSt方法、用于战略定位的SpaCe矩阵、用于方案选择的QSpm模型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因其有别于企业的特殊性,各项规划技术方法应呈现出公益、平等、文化等特色。

在战略规划分析环节中,战略环境分析是将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以此预测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组织变革预期矩阵在事业投入、运作职能和社会效益等一级战略功能下设资源、馆员、设施、管理、服务、用户、形象等二级模块,分别拟定各模块中的不同发展态势,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按主要社会功能确定分析框架,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制定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

在战略规划制定环节中,全息化的Swot矩阵将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旨在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全面匹配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同时,设置针对每一战略行动开始执行的临界触发点,如流动人口数、购书经费、图书流通量等量化指标,力求在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来修正行动计划,及时应对战略环境变迁,进行规划方案的调整、替换。

3.4 统计回归方程

基于回归分折的预测模型旨在使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通过控制或给定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因变量可能的数值。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制约的现象,研究一个行业的演进规律,应该同样考虑多方面的作用和关系。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社会因素在对图书馆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从宏观到微观的事业发展。GDp、总人口、高校在校生和出版图书(种数)等统计指标代表着经济、人口、教育、文化等层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历年的统计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剖析它们与代表公共图书馆事业投入产出的经费支出和流通人次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面向关系强弱的判别。例如在相关分析中,与图书馆经费支出关系最为密切的依次是GDp、出版图书、高校在校生和总人口,流通人次则与出版图书、GDp、总人口和高校在校生具有高度相关,二者的双尾(2-tail)显著性检测均达到0.000的高水平。在回归分析中,图书馆的投入(经费支出,Y)与产出(流通人次,x)可创建复合曲线模型:Y=1807.033*1.0002X,(ad.R2=0.875,Sig,=0.000,F=146.799),在极其显著的水平上保证了较高的拟合度㈨。

4 模型的应用策略

4.1 组织运行层面:模型应用的保障体系

・组织文化方面,公共图书馆所推崇的意识形态、职业精神、行为规范、符号象征、核心价值等一套复杂的概念,构成了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既保持核心理念的相对稳定性,又能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体现出不断创新的思想,成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奖励创新思维与质疑见解,设计畅通的建言、评议和采纳渠道,聘请外部专家监督测评服务绩效,规定中层管理者的岗位轮换,退休人员的隐性知识留存与整理,基本信念的明确文字化等。

・组织结构方面,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战略环境,公共图书馆可能需要在结构体系中构建简单的规则以应对多元而易变的需求。契约、松散、弹性、柔性等理念伴随着业务外包和项目管理的实践,推动和丰富了组织结构科学化,增强了应对变革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这样的组织能够将渐进的发展变化和偶尔的革命性跳跃结合起来。尽管传统的管理方法强调控制、秩序和可预测性,但支持混沌理论的学者却认为管理者所极力控制的混乱包含着重要的富有创造性的机遇,它有助于推动能突破既定战略思考模式的学习。为了核心竞争优势的不易被模仿,公共图书馆应该被视为一个持续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系统,组织体系的波动甚至可以成为创新知识、自我颠覆或超越的有效途径。当然,设立足够的资源缓冲区,培养勇于把握机遇的人才,优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举措都是必须的保障。

4.2 策略思维层面:战略考察的多视角

・个人观点视角,由于客观环境和资源分析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静态、局部、割裂的眼光以及决策者的偏好都会导致考察结论的差异,战略规划必将成为一个意见纷呈、思想碰撞的过程。德尔菲调查法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格式塔思维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繁杂事务的实质。不同的观点应该得到集体的充分讨论,使每位规划参与者都能理解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及其理由,确保模型应用过程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团体思维视角,应避免在图书馆战略管理步调一致、协调行动、形成强大合力的同时,出现固守陈规、难以创新的“团体思维”。模型意味着行为的规范,但不排斥独立和变革,尤其对于战略考察,应该鼓励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弘扬富有价值的创新精神,以此提高模型应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利益相关者视角,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发展过程中因涉及到众多的利益机构和群体,必然面临着类似、交叉或冲突的诉求。厘清法律责任是响应政治环境的首要前提,协同共建联盟网络是处理相关机构的最佳选择,平等对待用户需求是持续发展的必须路径。有效的内外沟通、透明的公示机制和科学的监督评估等手段都将确保模型应用的稳定性与价值性。

4.3 规划研制层面:模型方案的次优解

规划模型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概念和直觉,规划的分析与制定实质上是战略者的认识过程。身处复杂社会环境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要面对大量的含混信息和有限的判断时间,决策预期的准确性受到认知能力和环境变迁的限制,现实行为的“有限理性”将导致满意的准则必将代替最优化准则。“正确的过程不会是唯一的,不存在万能方案”。

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图书馆战略管理者还会受到各类主观偏见的误导,很难保证规划方案得到最优的设计。“决策制定陷阱”的实验已经辨识出很多偏见来源,如虽然事实上可得到新的信息,但仍然倾向于采取过去合理的决策来作为现在和将来的选择,以追求一致;当特定的统计值非典型时,可能不习惯统计上期望的值,而倾向那些似乎代表假设的数据范围。

尽管不存在“完全理性”的决策状态,但规划方案还是应该提倡优化设计。保持对环境的密切监测,借鉴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关注规划流程的信息反馈,避免片面、静止地使用模型,这些举措都能促成一系列动态的决策,使规划方案在战略发展中得到持续的优化。

4.4 战略开发层面:规划模型的创新化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篇5

1936年由美国会计师乔纳森。n.哈里斯提出的变动成本法又充实了成本事后管理的内容,由此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完全成本计算系统的、为成本决策和控制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新信息系统。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的运用,使成本事前管理的内容又得到充实。

美国会计学家希琴斯在1952年提出的、在分权条件下的责任会计得到运用,使成本管理向深化、细化和责权利相结合发展,成本管理成为具有层次性、主体性和利益驱动性的内部共同管理的活动。在同年的世界会计组织年会上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这不仅是管理会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成本管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堡姆提出了工厂质量成本的概念,从此在成本管理中有了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kennethsimmonds)提出,他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探讨,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

为了持续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得竞争中的主动地位和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迫切要求企业进行战略管理。www.133229.com有资料显示,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95%的美国企业实行了战略管理,如通用电气、通用汽车和国际商用机器等。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战略管理”的概念和战略管理的专著。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尚无明确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或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更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1981年,英国学者西蒙德发表了《战略管理会计》一文,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简称sma)”的概念,在这之后,他又对战略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1985年,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的书中对价值链战略成本分析法作了研究。波特认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其自身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具体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每一个企业都是这些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表示。

1988年,bronmwich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范围:从管理角度的认识》一文中阐述了sma的观点,认为sma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是未来处在高级岗位的管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bronmwich认为,sma不仅是收集企业竞争对手的信息,而更注重研究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企业产品或劳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实现的、客户所需求的“价值”,以及从企业长期决策周期看,对这些产品及劳务的营销能给企业带来的总收益。

1992年govindarajan和shank研究了企业战略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框架。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在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美国的林文雄概括说明了美国管理会计学者在1992~1997年间研究策略(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策略成本分析、目标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绩效表。

1993年,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jackshank)和戈文德瑞亚(v.govindarajan)等人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的《战略成本管理》一书,通过对成本信息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四个阶段(战略成本的简单表述、战略成本的交流、战略成本的推行、战略成本的控制)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

1995年,欧洲的克兰菲尔德(cranfield)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一种战略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把战略成本管理的工具运用于问题的诊断以及提出战略定位的选择方案,并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对方案进行评估和规划,然后予以执行,通过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价以及不断学习,开始新的循环过程。该模式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工具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竞争战略的制定;竞争对手分析和目标瞄准;行业态势分析;成本动因分析;评估组织面临的挑战,确定自身的目标。

1998年,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管理会计(strategicmangementaccounting,简称sma)。

我国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明确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篇6

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自身的营销问题。城市管理者、传媒等对城市营销的热情持续高涨,但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的滞后却显而易见。笔者认为,辨析、明确城市营销概念,是探索和构建城市营销战略的理论思维的一个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

一、城市营销概念的背景考察

(一)全球化与民主化潮流的冲击

首先,无论赞成抑或反对,经济全球化已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成为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经济活动与生产要素藉由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织,超国界的生产体系和全球市场体系也在加速形成之中。在这一进程中,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出现复杂的互动乃至冲突,演绎为对当代世界的无数挑战。

城市是全球经济活动、政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城市已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国际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以全球视角来审时度势,发掘并利用新的资源;同时,城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地认识和创造本地的资源,以发展比较优势,增强竞争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

其次,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个深刻力量就是分散化和民主化的潮流。从西方的后福特主义、多元化、大众主义到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第三波以及市民社会的崛起等等,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再次翻开新的一页。在此背景下,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城市中越来越普遍的市民参与意识乃至参与运动格外令人关注,公私协作成为城市管理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重新审视公域、私域和第三域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复杂互动,是我们思考城市问题的一个必要前提。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加入了wto,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发展,必将同样面临上述两大趋势带来的各种冲突和不确定性的挑战。研究和借鉴西方相关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推进中国的城市营销研究和营销实践,亦应在此思维背景下展开。

(二)内外环境变迁使城市营销成为城市发展战略新选择

城市间竞争的加剧,引起城市内外环境的急剧变迁,迫使政府必须运用营销手段来刺激和推动地区发展。从欧美城市的实际发展历程来看,这些环境的变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环境的变化:过度城市化导致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骤增,传统产业处境维艰,或被迫外移,造成城市人口与就业机会不断流失。而城市新增的服务业远不能弥补就业机会,造成失业、贫穷和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困扰。

二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城市物质生活的过度膨胀、失业率增加、犯罪率提高等社会问题丛生,造成城市生活质量下降。加之城市规划失当及中高收入居民大量迁往郊区居住,城市中心景观渐趋衰败,城市“空心化”现象于是产生并会日趋严重。

三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及人口外移,造成地方税收萎缩,财政赤字扩大。城市政府无力投入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发展,无力提供所需的社会服务,使地方经济发展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环境的恶化迫使城市公共管理者重新审视自身可用的资源,反思城市发展的战略思想。许多欧美城市率先运用城市营销作为地区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当然,期间的城市营销实践有成也有败。成功者总是那些能够正确运用战略营销技巧的城市,而失败者的表现却千差万别。此外,舆论对城市营销现象也是毁誉参半,反对者指责城市营销是一种耗费公共资源却收效甚微的“浪费战略”(wastestrategy),并且会加剧本已激烈的城市竞争。

以上环境的变迁和争议,刺激和促使众多国外学者投入到城市营销的研究之中,并已取得可观的进展。在我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类似西方这种城市内外环境恶化现象已然开始显现。建立科学的城市营销理念以及正确规划和实施城市营销战略,确实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三)我国城市营销面临种种误区

毋庸置疑,城市营销概念的混乱以及种种的实践误区,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城市营销在我国的发展。比如,将城市营销简单等同于城市推销、城市促销甚至“打造城市名片”,由此引发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误区。此外,某些城市政府打着“经营城市”的旗号违规经营土地、侵犯公民权益,类似现象屡禁不绝,城市营销与城市经营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被长期混淆和误读。

二、城市营销概念内涵

城市不仅可以创造性运用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像企业一样营销自己,而且城市营销本身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这已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在英文文献中,城市营销或地区营销的概念尚无统一的术语表达,最常用的是placemarketing或citymarketing这两个术语。科特勒曾解释说:“地区(place)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政治地理区域,一个行政区域(省),一个以历史、文化或族群为标志的地区,一个城市及其周边的人口带,一个有着各种明确属性的市场,一个工业基地和相近工业及其供应商的聚集地,也可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属性”。其他学者也大多赞同科特勒的上述见解。因此,在英文文献中,citymarketing和placemarketing这两个概念通常具有相似的内涵,只是概念的外延或其适用的范围存在着差别。

meer(1990)、Berg(1990)、ashworth&Voogd(1994)、ward(1998)等学者,曾分别从城市竞争、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乃至城市推销等多个角度,就城市营销的概念给出自己的定义。如Berg等认为,城市地区整体社会福利的提升、城市的经济促进及发展,与它的物质和社会规划密切相关,以生产一个“和谐之城”来满足不同使用者(市民、投资人或旅游者)的需要。换言之,城市营销是一系列的活动,旨在将城市功能的供给面向城市居民、企业、游客或其他来访者的需求做最佳调整。ashworth&Voogd给出的定义是:城市营销是通过城市活动尽可能与目标顾客群的需要相关,根据既定目标及相应的战略规划,追求社会及经济功能最大化的过程。ward则认为地区推销(placeselling)并不仅仅是某一特定地方的政策或行动,而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地区公共事务中所充溢的企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等等。

目前理论界沿用最多的是菲利普・科特勒及其合作者在地区营销的系列论著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地区营销定义:“地区营销是指为满足地区目标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和设计,成功的地区营销应使市民、企业对其所在的社区感到满意,游客和投资者对地区的期望得到满足”。这一定义指出了地区或城市营销的目标,概括了地区营销的顾客,并紧紧扣住了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需求。

三、城市营销概念的战略含义

城市营销在理论层面上主要还是指其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含义。正如科特勒等指出的,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判断,而专注于一两种营销活动,寄望于促销或推广的功能,在昂贵的广告或不和谐的标语上大把花钱根本于事无补。然而,这却是城市营销实践中最常见的误区。

目前,即使在企业界,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技巧运用也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更遑论有着多元主体、多元目标且其产品又繁杂特殊的“城市营销”。显而易见,既往常见的城市推销、城市促销策略已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城市竞争环境。一个城市要想在全球的城市竞争中保持繁荣、发展,就必须采用营销战略管理的方法。与品牌营销逐渐成为企业营销战略之核心的趋势相似,城市品牌化战略也正成为城市营销战略的研究重心。

所谓城市营销战略,顾名思义,就是把市场营销战略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城市营销。如同营销战略植根于组织战略的逻辑,城市营销战略也应植根于城市发展战略。因此,城市营销战略是地区发展战略特别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或战略组成部分。

ashworth&Voogd从城市规划的观念变迁入手,认为城市营销是城市规划的一种新的战略模式。传统城市规划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各种环境功能上,是一种“供给导向”的规划方式。这种理性的、物质层面的规划模式常常忽略人们的真实需求,事实上更多地体现为利益集团的协调,可能使城市发展方向无所适从或陷入争议。城市营销则强调“需求导向”的规划方式,即首先要考虑现有或潜在消费者及目标群体的需求,且在物质规划之前先进行相应的价值衡量并确定城市的价值定位,在此基础上拟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以确保目标符合城市“消费者”的需求,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ashworth及其合作者准确把握住了营销战略的核心思想,用“产品传递”(productdelivery)和“价值传递”(valuedelivery)的概念来区分传统规划模式与市场导向规划模式的差别,阐述了城市营销是一种通过营销手段整合资源,树立城市独特风格,摆脱城市衰败困境的战略选择。

菲利普・科特勒等则总结了战略性地区营销的三大要素,包括目标市场、营销要素和营销规划机构。其中,目标市场是地区选择的细分市场,包括出口商、观光与商务人员、新居民、企业总部、制造商、投资者等等;营销要素是指地区吸引力、相关基础设施、地区公众、地区形象以及地区的生活品质等;而规划机构则是对城市营销计划和控制过程负责的组织。菲利普・科特勒等还进一步指出,创造地区或城市的附加值增值进程,需要开展以下四个主要的营销步骤:一是确保基本服务的提供及基础设施的维护,以使市民、企业和游客满意;二是该地区要不断增加新的吸引力,以维持企业和公众的支持,并吸引新的投资、企业和居民;三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传播和营销沟通,介绍自己的特点、利益和价值;四是该地区的营销必须获得市民、领导者和相关机构的支持,通过对外开放和充溢的热情来吸引新企业、投资和游客。

一般来说,城市营销战略是指城市根据其现有或潜在的目标市场的需求及竞争现实,甄别、发掘和创造城市的价值与利益,通过设计、生产和提供比竞争城市更能满足城市顾客特定需求的城市产品或服务,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计划、执行和组织控制的过程。

四、结语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城市藉由城市顾客的需求而彰显其特性和价值,并通过顾客的满意而实现其价值。城市营销的努力,正是通过优化、提升城市的软硬环境及相关服务,发掘和创新城市的独特吸引力,来满足市民、投资者、旅游者、企业等城市顾客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创业和投资需求、旅游和休闲需求以及企业发展和扩张的需求等,进而树立城市正面和良好的形象,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性的城市营销能够打破城市增长悖论、诱致城市产业发展并促进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和谐度,是创造和提升城市价值的有效战略。

更重要的是,城市营销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或提供公共价值。然而公共价值却不可能单凭理性供给或市场力量所能达成。因此说,这种价值蕴含于城市产品与城市顾客的关系之中,蕴含于城市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之中,而且实现公共价值的过程,往往也表现为公共价值与私人价值的正向激励与博弈过程(这种激励和博弈,同时也是城市营销的核心动力所在)。因此,城市营销的组织平台和运行过程,必然是一个多主体、民主化的治理机制。建设城市政治文明,优化参与、协商和协同的网络化城市治理结构,是城市营销的内在要求。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篇7

一、参赛要求:参赛者根据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方向(具体来源包括:参赛小组成员参与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或课外制作;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引用其产品;或是一项可能研究发现的概念产品或服务方向),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完成一份具体、完整、深入的商业计划,以吸引风险投资,并投入实际运作。

二、竞赛的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

§某种高科技产品

§某种具有广泛市场,能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制作或产品

§某种全新的服务理念

某种可以实现的概念产品

三、项目的来源:

§它可以是个人项目:比如说团队成员参与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或课外制作,也可能研发实现的概念产品,或者是一种全新的服务。

项目也可以是§他人授权项目:

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提供具有法律效率的书面授权许可)

四、项目的选择标准:

1、高科技。

2、新创意

3、有市场

4、高效益

5、低风险

总之,产权明晰,拥有技术与工艺的创新性,具有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创业计划竞赛要求参与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服务,围绕着一产品/服务,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以描述公司的创业机会,并提出行动建议。创业计划聚焦于特定的策略、目标、计划和行动,对于一个非技术背景的有兴趣的人士应清晰易读。创业计划可能的读者包括:希望吸纳进入团体的对象,可能的投资人、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政府机构。

创业计划书的组成部分

创业计划书一般包括:执行总结,创业背景和公司概况,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团队,企业经济状况,财务预测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等十个方面

1.执行总结

是创业计划的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本创业(business)的简单描述、机会概述、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竞争优势、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团队概述、提供的利益。

2.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详细的市场描述,主要竞争对手,市场驱动力。

公司概述应包括详细的产品/服务描述以及它如何满足关键的顾客需求,进入策略。

3.市场调查和分析

应阐释:顾客、市场容量和趋势、竞争和各自的竞争优势、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市场发展的走势。

具体变量:

(1)顾客

(2)市场容量和趋势

(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4)估计市场份额和销售额(5)市场发展的趋势

4.公司战略与生产运作

阐述公司如何进行竞争,它包括三个问题:

营销计划:定价和分销,广告和促销

规划和开发计划:开发组织和目标,困难和风险

制造和运作计划:运作计划,设备和改进

5.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进度包括以下重要问题

(1)收入

(2)收支平衡和现金流

(3)市场份额

(4)产品开发

(5)主要合作伙伴

(6)融资

6.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说明要如何应付风险的问题(紧急计划)

7.管理团队

介绍公司的管理团队,其中要注意介绍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注意管理分工和互补)

介绍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况

8.经济状况

介绍公司的财务计划,讨论关键的财务表现驱动因素。一定要讨论如下几个杠杆:毛利和净利、盈利能力和持久性、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达到收支平衡所需的时间、达到正现金流所需的时间。

9.财务预测

包括收入报告,平衡报表,前两年为季度报表;同一时期的估计现金流分析;成本控制系统。

10.公司提供的利益

这是创业计划的“卖点”,包括:总体的资金需求、融资中需要的资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投资人可以得到的回报、可能的投资人退出策略。

创业计划书编写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创业计划书的编写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因而制定创业计划前必须进行周密安排。主要有如下一些准备工作:①确定创业计划的目的与宗旨;②组成创业计划小组;③制定创业计划编写计划;④确定创业计划的种类与总体框架;⑤制定创业计划编写的日程安排与人员分工。

二资料准备阶段

以创业计划总体框架为指导,针对创业目的与宗旨,搜寻内部与外部资料。包括创业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产品市场信息、产品测试、实验资料、竞争对手信息、同类企业组织机构状况、行业同类企业财务报表等。资料调查可以分为实地调查与收集二手资料两种方法。实地调查可以得到创业所需的一手真实资料,但时间及费用耗费较大;收集二手资料较易,但可靠性较差。创业者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资料调查方法。

三创业计划的形成创业计划形成阶段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拟定创业执行纲要主要是创业各项目概要。

2.草拟初步创业计划

依据创业执行纲要,对创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及销售、组织与管理、技术与工艺、财务计划、融资方案以及风险分析等内容进行全面编写,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创业计划方案。

3.修改完善阶段

创业计划小组在这一阶段对创业计划进行广泛调查并征求多方意见,进而提出一份较为满意的创业计划方案。

4.创业计划定稿进行定稿,并印制成正式创业计划文本。

1.创业计划书的编写方法

创业计划书编写的目的是为创业融资、宣传提供依据,同时作为创业实施的规划方案。因此,创业计划书的编写出尽可能的展现创业项目的前景及收益水平外,还要展现出创业项目的可实现性。在编写创业计划书时,应遵循正确的方法:

第一.做好工作计划,使创业计划书的写作过程有条不紊。

第二.始终围绕创业产品与服务进行展开,并经常性的评估产品业服务的创业价值。

第三.要充分寻求外部有关人员的指导与协助。

第四,在不断修改补充中完善创业计划。一般来说,最终形成的创业计划地正式文本与创业计划草案可能相差很大,有的甚至面目全非。

第五,要针对创业计划的目标读者,设置计划项目的不同侧重点。风险投资商对创业计划中的市场增长及盈利性感兴趣。战略伙伴与主要客户关心产品/服务、市场、盈利及管理团队的运作能力。而主要雇员、管理队伍则主要想知道创业公司过去的成功记录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2.注意事项

(1)创业计划要重点突出、注重实效。每一份创业计划都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要突出每一个创业项目的独特优势及竞争力。另外,要注意创业计划中所使用资

料的时效,制定周期长的创业计划应及时更新有关资料依据。

(2)产品服务描述使用专业化语言;财务分析要形象直观,尽可能的采用图标描述;战略、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创业团队要使用管理学术语,尽可能的做到规范化、科学化。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篇8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新时期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要求及其意义、CiS战略对医院组织文化的巨大推进作用及借鉴作用,论述了医院组织文化和医院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哈医大二院)建设良好医院组织文化应该遵循的原则,确定了哈医大二院组织文化的具体目标,并以CiS策划为手段,以mi设计和Bi设计为重点,提出了哈医大二院组织文化理念灌输技巧及行为系统导入上的设想,力争突出哈医大二院组织文化建设的个性特色。

医院组织文化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为实现医院发展目标而逐步塑造和培育起来的具有医院特色并为全体职工认同和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医院精神。但目前大部分医院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宣传不到位,导致医院组织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运用CiS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二院或二院)的组织文化建设策略的制订,希望能为我国的医院组织文化建设做出可行的尝试。

1组织文化与CiS概述

界定组织文化和给文化定义一样,几乎不可能取得一致的结果。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与克罗孔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讨论》就罗列了1871~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多达164个的定义。事实上,“组织文化在组织中被以各种方式定义,人们怎么用它,它就有多少种定义”。至于在组织文化研究领域,则是沙因(Schein)和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定义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1-3]。即“关于习得的观念、方式的假定”和“集体的思维模式”。目前,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企业文化概念的研究基本上延续了20世纪的研究。对于组织文化结构的划分,通常有两层次划分、三层次划分及四层次划分。无论几个层次的划分,其核心思想都是认为组织文化应该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分。

传统CiS理论认为,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企业识别系统),包括mi(mindidentity,理念识别)、Bi(Behavioridentity,行为识别)、Vi(Visualidentity,视觉识别)三部分,指的是运用设计手段,通过商标的造型和特定的色彩等方式将企业理念、行为观念、管理特色、产品包装、企业标志、营销准则与策略形成一种整体形象,并通过传播塑造出自己的最佳形象[4]。随着战略管理时代的到来,CiS的概念、内涵及表现形式不断地得到扩展。CiS战略除了是一种竞争战略,也是一种企业经营战略,还是一项企业文化战略。因此,成功地推进CiS有助于医院形象的建立和知名度的提高,必然极大鼓舞员工士气,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医院凝聚力加强,医院价值观念也更易于被大家接受,医院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2哈医大二院组织文化现状分析

2.1哈医大二院现状

作为全国十佳医院,哈医大二院早在多年前就认识到科学系统管理的重要性。从1999年就开始推行iSo质量管理,于1999年8月8日正式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大胆打破了旧有用人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用人机制,并导入竞争机制,实行竞聘上岗,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强化行风建设,不断出台利民措施,强化院内外监督力度,多次组织医患座谈、社区联网等座谈会,不断树立名牌医院的品牌形象,为进一步进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国有事业型单位,受现有体制的制约,仍存在人事管理延续着旧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组织架构沿用了行政型模式、战略规划中经验主义色彩较浓等不足。哈医大二院作为东北地区医疗龙头单位,改革势在必行,导入CiS策略是改革的重要手段和必备的管理工具。

2.2哈医大二院医院组织文化存在的问题

为了发现哈医大二院在行为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地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放问卷,统计分析与专家沟通等发现本院组织文化存在下列问题:①领导对医院文化缺乏科学认识,同时受现有体制及专业知识的影响,导致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现部分真空,在部分决策上存在障碍。同时存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停留在领导的思想上,整体服务水平提高缓慢等不足。②医院制度缺乏相应的支持平台,进一步导致了本院文化发展缓慢。③医院文化缺乏系统设计,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观。④战略规划中经验主义色彩较浓,战略的制订缺乏科学、系统的论证,管理体制不健全。

2.3组织文化问题的成因

在外部成因上,首先是受到国家及区域条件限制。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生产力比较落后,经营意识仍较大程度地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经营观念滞后,缺乏创新精神。大多数二院员工注重追求稳定、安逸、知足长乐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经营发展的开拓和创新。其次,部分人奉行金钱至上的经营思想,损坏了整个医疗产业形象。社会和行业的不良风气不仅促使了部分员工医德医风水平的低下,也损害了二院良好的整体医院形象。再次,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规模、设备和技术的竞争上升为医院文化力的竞争。最后,受社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部门之间协作不够通畅,还未建立共识、共创、共享的价值理念。

内部成因:①领导力对现存医院文化的消极影响。由于受现有治理模式的影响,二院领导不能充分发挥经营自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医院领导的个人特质及领导艺术的充分释放。②受整体战略规划的限制。忽略了战略定位的重要性,特别是前期的定位研究与分析,主观的经验定位导致了二院现有的战略定位空泛、模糊,以至于二院的战略规划过程缺乏必要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短期目标的规划过于粗泛,缺乏连贯性,较少具体的目标计划来衔接,而且目标体系的管理工作也尚未纳入具体的执行中,与实施战略目标的流程脱节。同时,战略思想宣传不够,员工不能清楚理解战略目标。

3哈医大二院组织文化与CiS的导入策略

3.1确定哈医大二院组织文化遵循原则

哈医大二院实施CiS战略时,要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战略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创新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3.2确定哈医大二院形象战略的具体目标

哈医大二院形象塑造战略的实施,在具体形象上要达到以下目标:①理念形象上,医院要追求现代的、先进的、创新的、与时俱进的医院精神与价值观念;并通过全体医务人员的实践去促使理念的成功,达到“身体力行”、“形似神更似”,为医院树立一面鲜艳的旗帜,并能将理念形象作为医院形象的象征深入人心。②经营形象上,医院要营造具有观念超前、思想解放、管理现代、经营稳健、诚信务实等特点的医院形象。③服务形象上,医院要切实实践服务理念,树立精良的服务形象。④医院领导者形象上,要做好“领头雁”,在医院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医院外部产生竞争力和感召力。⑤树立良好的医务人员形象,重视医务人员内在素质的培养。⑥树立公共关系形象,通过与社会公众的双向信息沟通,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爱戴,增强医院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部公众的吸引力。⑦环境形象要贯穿医院理念精神的基调,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用富有美感的形式,展现医院文化和医院的风采。

3.3哈医大二院理念识别系统设计方案

医院的最高目标是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是全体医务工作者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医院理念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制订医院目标是任何医院的mi策划中必不可少的。mi策划就是要将医院理念这些简洁规范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鲜活的灵魂融入人们的思想中。在医院理念的灌输上,领导者要不断地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传达医院的价值观与理想,通过沟通建立共识,塑造新的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为使医院理念融入员工的思想中,要使医院理念口号化、人格化、艺术化。采用一切可用的形式为我所用,来进行医院理念的灌输,使之既切合医院实际,又能对员工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医院理念扎根于员工思想中。

“追求卓越让生命更精彩”的精神理念,“打造中国医疗航母创造国际化医疗机构”的战略理念,“细心医护病员至上”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表现了二院人仰德尽术、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以“为健康耕耘为生命护航拯救生命呵护健康”作为口号,以“尽心尽责尽善尽美”作为院训,表达了二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表现了二院人追求卓越、追求完美、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4哈医大二院行为识别系统的设计方案

医院Bi策划,包括对医院制度、医院风俗、员工行为规范等的设计和制订。在塑造医院形象时,要以医院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订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性,使员工发生符合医院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医院理念与价值观就会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

3.4.1设计科学性的医院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医院制度是指医院为保证生产经营管理的秩序而制订的成文的工作规程,主要分为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建立医院制度体系,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实现管理科学化、提高医院效率和效益。

在工作制度设计中,医院管理部门要为各部门提供整章建制框架性建议。参考其他医院成功的管理实用文案,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各部门的具体职责特点,医院管理部门按照由主及次的原则,为各部门提供整章建制框架性建议。

责任制度设要使每名医务人员、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使整个医院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地运转。

特殊制度是医院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是医院文化个性特色的体现。哈医大二院根据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和整章建制的总体规划,己将特殊制度的建设纳入到计划中。

3.4.2调整与固化医院风俗医院风俗是医院长期相沿、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习惯行为、节日、活动等等,是区别各医院的显著标志之一,在医院行为识别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医院风俗,有助于医院的发展,有助于医院文化的建设和医院形象塑造,并能起到引导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和辐射作用。

3.4.3制订合理可行的医院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在同一个医院之中,所有员工应该具有一些共同的行为特点和工作习惯。这种共性的行为习惯,一部分是广大员工在长期共同工作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部分则是医院理念、医院制度和风俗长期作用的结果。这种共性的行为习惯越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越容易实现,对于增强医院内部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医院的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根据医院运行的基本规律并参考很多医院的实际,哈医大二院制订的员工行为规范必不可少的几方面内容是:仪表仪容、岗位纪律、工作程序、待人接物、环卫和安全、素质修养等。

[参考文献]

[1]卢尔夫,杜伟民,刘丽萍.医院形象与医院形象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10):50.

[2]邢立新.企业的市场定位要突出个性[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1999,(1):23-24.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篇9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为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1关于低碳城市理念

1.1理论的诞生与研究进展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世界对“低碳”理念的广泛关注。其后,随着将低碳研究的视角引向城市,逐渐形成一系列关于低碳城市概念的研究与实践。在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方面,ChinSiongH.andweeKeanF.(2007)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低碳城市的几种可能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在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及交通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可以使城市Co2排放量在未来几年内减小到预期情景。GlaeserandKahn(2008)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JennyCrawford和willFrench研究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关键在于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而规划系统必须实现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互相结合。

1.2低碳城市概念内涵

低碳城市的概念诞生至今,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观点,我国众多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以下观点:夏堡(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研究出发,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2008)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付允等(2008)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空间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结合以上观点,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2.“低碳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与困境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城市规划理应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是现状对于低碳相关概念研究较多,而对于低碳理念与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少,缺乏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进行有效落实的研究,而分析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切合中国国情低碳价值观的辩证思考

当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地区已规划建设不少低碳甚至“零碳”的示范新城项目。如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达尔城,这一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城将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固碳技术的应用几乎贯穿从设计到建造的各个环节,整个新城的“零碳”概念无处不在,但总投资高达220亿元的巨额建设资金令人咂舌。客观来讲,马斯达尔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毋庸置疑,但发达地区的这种“高消费低碳”的壮举给人的印象更像是高碳排放过后的一种自我救赎。

在当今国际社会“生态低碳”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应当树立怎样的“低碳”价值观?学者龙惟定就指出“富人烧钱买低碳、穷人没钱被低碳”,都失去了低碳城市的本意。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建设低碳城市不应等同于停滞不发展,保留落后状态绝不应该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针对中国这样处于工业化中期和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国家,必须探索实现针对于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路径。这种探索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所面临的机遇,一个发展中国家对适于自身低碳发展模式的探讨,在发达国家是找不到先例的,而这种探索也将让中国为国际气候变化事业作出贡献。

对低碳城市价值观的辩证思考同样可以延伸于低碳城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零碳排放”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需长期努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目标模型与策略组合。同时城市类型的不同,其碳排放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评价国内低碳城市的实践工作时,不应采取相同标准,应讲求公平、合理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正确树立辩证的低碳价值观的前提下,才能公平、合理、有序、有效的开展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2.2当前相关理论层面的研究多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

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曾提出“CiRCLe”原则:即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Compact)、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individual)、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Reduce)、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Carbon)、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Land)、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efficiency)。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活方式、加强技术创新4个方面具体落实实现低碳城市理念的发展策略。但以上实现“低碳城市”的具体策略研究集中于区域战略层面,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工作,如何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模式中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是目前工作的关键。

当前国内的低碳城市研究重点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除了战略层面的研究,其余研究重点直接落于微观的低碳建筑技术、环保技术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谈到低碳城市的时候就曾提出:“城市规划要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而且不仅仅是理念,应该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行动计划的方方面面。”

2.3当前国内“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多处于“务虚”阶段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下,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希望使得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

但冷静分析国内多个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名为“低碳”,却实为“务虚”阶段:首先,不少低碳城市的建设实际为依托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去做一些项目的示范,堆砌展示一些并无多少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其次,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核存在难度。在产品生产过程做一些“减排指标”相对容易,如何确定评价指标需要探讨。因此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更应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对此现象,已有学者及专家提出质疑,诸大建就指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没有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就将永远停留于概念阶段。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例,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超过20年,全球各地实施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也非常多,但在实施层面没有突破。综上所述,如果“低碳城市”的实践只是特别的案例,都是由于特别的政策推动的,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复制性,就不能推广;同样的,如果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只停留于概念与战略阶段,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实践意义。

3.促进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的建立

3.1低碳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定位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实践特征较强的学科,它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控制与指导作用,它是我国引导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所应对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规划是我国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及关键技术。众多专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低碳理念下城市规划定位的看法,结合相关观点,本文认为,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上强调低碳革新,具体操作上,应是延续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继承了原有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吸收适于低碳理念要求的规划理论,尝试对常规规划策略、规划模式与规划技术的“低碳”优化。

3.2低碳城市规划宏观层面研究内容

侧重研究城市或地区在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生产、低碳居民生活消费及低碳交通体系等等关系到低碳城市运行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建立科学联结,以低碳的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条件,制定生态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战略,并为城市或地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3低碳城市规划中观层面研究内容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发挥其对城市总体控制的作用,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交通体系、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固碳方面来达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过程低碳目的。例如低碳的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方面,可以充分吸收紧凑城市、精明增长、可持续集约式发展的理念精髓,探索对内聚式城市形态、带型城市及组团城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低碳优化策略,并鼓励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方面的定量实证研究。低碳的土地利用主要探索功能充足及不同开发强度对人们日常活动的影响,通过缩短出行距离,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方式达到低碳。

由于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其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有较大差别,总体规划控制的基础上仍需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因此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

战略性计划的概念篇10

对企业而言,也是战略上有发展目标、愿景,才会有实现的机会、筹划发展路径与步骤。投资商、开发商想要做养老地产,更要战略先行,才可能在投资开发的资源、节奏、投资预期等各方面有合理安排,最终达到理想的目标。

一、不少企业是机会主义或被动“做养老”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议题,是因为近两年了解、接触到不少投资商、开发商的养老项目或计划,发现部分企业的战略意图并不明确,有些是机会主义或是被动开发养老项目。

有些企业与政府关系不错,有机会拿到一块有一定规模的土地,环境资源还不错,对各种概念讨论研究比较后,觉得养老主题比较合适,于是就想做养老地产。有些开发商是因为拿下的土地中对养老有配建要求,不得不着手养老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迫于开发时间要求,考察研究工作还没做充分,养老产品还没研究清楚,就已经开始设计甚至动工了。有些开发商是房地产不好做,想引入养老概念,重新包装。不管是出于什么情况,在当前“养老”不太好做的情况下,没有战略安排就进入养老地产,可能面临的问题会比较多,在资源组织方面不一定合理到位,在投资额度、成本与收益方面都会与预期有心理落差。

我并不是说这些企业不能做“养老”。这些企业在有效的组织资源、借助专业力量(包括咨询、设计、金融、投资等)的支持下,也有机会成功地发展养老项目,或借力养老促进地产项目发展。我只是认为,如果有了主动的、战略上的对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安排,企业会发展得更好。

二、战略先行,“养老”早胜一筹

以战略安排取胜的比较突出的案例是泰康保险公司。泰康在2006年就开始养老产业发展设想并动手进行各项研究。按我的理解,陈东升董事长的战略目标是开发高端养老社区,对接保险产品,锁定高端、高净值客群,利用保险+养老社区的方式带动泰康保险公司走上一个新台阶。在此战略下,泰康之家投资公司对养老社区进行了有条不紊地研究、设计与开发。我在泰康之家工作时,与养老团队进行了两年多养老社区的深度研究、策划与开发,不管是对美国、日本等国际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的研究,还是结合国内客户特点进行的规划、产品、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等研究与设计,以及对接社区的保险产品的研究开发,都是非常深入的、具有实操性的。也正是因为泰康陈东升董事长的战略,泰康之家总裁刘挺军的严格细致,泰康养老社区才会在国内养老社区具有很高的代表意义与成功业绩。据说,泰康养老社区对接的“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保险产品已卖出了一万多单,保额销售三百多亿元,最关键的是锁定了一万多个高端客户,这些客户必定长期选择泰康服务。泰康在养老方面(养老社区与养老保险产品)领先优势胜利应该是战略上的胜利,而有些机构在战略上没有确定合适的目标,或者还没有想清楚、还在犹疑,战略是略输一筹,行动上稍有欠佳,业绩效果上已是千差万别,要想再追,有点难度。

三、坚持同样很重要

“要做养老,战略先行”对投资商、开发商来说,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目标是不是坚定,会不会受到其他各种项目、其他概念的诱惑。企业决定做“养老”,战略上有系统的安排,就会一心一意地专注这个战略下所有的事项,资源安排、营销策略也都是服务于这个战略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现实情况是,不少投资商、开发商在前行的时候,会受到各种干扰,有其他好的项目,有经理人的劝导,投与不投还要论证决策,投多投少还要考虑,新的概念要不要采纳,企业领导一高兴可能就决定这个也投,那个也投,新的好的概念也用,与“养老”并驾齐驱。企业也许会百花齐放,各方面都取得成功,但也许会受得牵制,让后来者居上。战略上不明晰的话,市场会不会让路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