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评估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0:37

司法评估指导意见篇1

一、制定本指导意见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了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填补了国际空白

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以及国际评估准则,都没有针对实物期权评估的指导和规范。本指导意见的制定,不仅有利于我国评估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有利于促进各国和国际评估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二)创新了评估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合理发现特殊收益形式资产的价值,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企业和各种资产的价值来源于未来的现金流量或收益,除了市场法和成本法,目前主要通过未来收益折现的方法来评估价值。未来的收益可以分为波动的和或有的两大类。波动的收益可以用常规的收益折现方法评估。或有的收益是实物期权,理论上不能用收益折现方法评估,只能应用期权定价方法来评估。所以,制定实物期权评估方面的准则,推广实物期权评估方法,有利于促进和规范实物期权评估方法的应用,提高评估过程和评估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利于更全面地评估企业及有关资产的价值,特别是其中资产拥有者灵活选择的价值,有利于发展和提高评估技术,完善资产评估方法体系。

(三)拓展了评估服务范围,有助于促进评估行业服务市场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创业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和网络公司越来越多。这些公司的价值与公司有形资产的关系不大,与公司目前业务的未来收益关系也不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各种无形资产的作用和价值,包括各种技术专利以及文学、艺术和娱乐作品等。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作为一个发展基础或平台,蕴涵着丰富的未来发展机会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这类公司及其有关资产的价值评估应该采用期权定价方法评估理论。中评协考虑了新兴市场的需求,适时制定了本准则项目,不仅满足了市场对评估服务的需求,也引领了相应的评估业务。

(四)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交易服务

通俗而言,实物期权或资产的或有收益就是资产未来运用中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期权定价理论在价值评估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为新理论的应用和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只有充分利用资产定价理论成果,从制度、方法与能力等多方面加强自身的功力,才能适应这种经济条件。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研究制定本指导意见,正是为担当起理所应当的历史责任所做的必要准备。

二、本指导意见的主要创新点和难点

由于国内和国际上都还没有实物期权方面的评估准则可供借鉴,本指导意见的编写可以说是全新的任务。本指导意见的主要难点和创新点包括实物期权的概念、分类和评估参数的估计等几个方面。

(一)关于实物期权的基本概念

包括“实物期权”名称提出者myers、期权定价模型的创立者merton以及其他权威学者和文献中都没有给实物期权一个全面而确切的定义。研究者多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或领域定义实物期权。比如,常见的说法有实物期权是与金融期权相对的概念,实物期权是以实物资产为基础资产的期权,等等。

我们通常接触较多的期权类型包括金融期权和商品期权。金融期权以股票、债券、外汇、期货、股票指数等金融产品为基础资产;而商品期权以石油、各种成品油、各种金属以及各种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为基础资产。由此可见,以实物资产为基础资产的期权是商品期权,而非实物期权。确定无疑的是,金融期权和商品期权都不是实物期权。

与金融和商品期权相比,实物期权的最大不同是“天然存在”。除此之外,实物期权作为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只有权力而没有相应义务”或“可以而不是必须”的期权特征。因此,本指导意见第一章第二条按照这样两个特征来定义实物期权,即“附着于企业整体资产或者单项资产上的非人为设计的选择权”;并进一步解释为“现实中存在的发展或者增长机会、收缩或者退出机会等”。

(二)关于实物期权的分类

对实物期权分类的界定,一方面有利于识别实物期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选择正确的模型评估期权。本指导意见在第三章中通过实物期权的主要类型说明了实物期权的评估对象。

关于实物期权的种类,至今为止得到认可度较高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Richarda.Brealey和StewartC.myers(2007)在其国际流行财务课本“principlesofCorporateFinance”中的分类,即分为增长期权、退出期权、等待期权和经营期权四大类。另一个是trigeogis(1996)对实物期权的分类,即分为七类:延迟投资期权、改变规模期权、转换用途期权、放弃期权、增长期权、分阶段投资期权和复合期权。

trigeogis的七类实物期权除了复合期权都可以归并到Brealey和myers的四类中。本指导意见本着便于理解和评估操作、删繁就简的原则,将Brealey和myers的四类实物期权作为分类的基础。在这四类实物期权中,经营期权相对数量多、价值小,对评估结果没有大的影响,为减少评估难度和工作量,将经营期权从评估对象中排除。在其余的三类期权中,等待期权有些情况下与增长期权类似,保留下来容易造成混乱和重复考虑。因此,从易于理解和操作以及稳健原则考虑,将等待期权也从评估对象中排除。

复合期权是有相互关系的期权组合,即期权上的期权,其评估比独立的单个期权要复杂得多。从方便理解和操作、减少不确定性以及稳健原则多方面考虑,本指导意见通过规定实物期权评估程序,在第一步期权的识别中强调严格筛选,最终选择出不可忽视的重要期权,再进入后续评估步骤,将复合期权的价值评估问题予以排除。

这样,只保留了增长期权和退出期权作为评估的重点考虑。具体而言,增长期权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投资和资产,从而扩大业务规模或者扩展经营范围的期权。退出期权指在前景不好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合理价格即没有明显损失地将部分或者全部资产变卖,或者低成本地改变资产用途,从而收缩业务规模或者范围以至完全退出经营的期权。可以理解,这样的“指导意见”有利于减轻学习和掌握实物期权评估的难度,也有利于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实物期权业务时的评估操作,进而有利于评估结论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三)关于实物期权评估参数的估计

实物期权的主要评估模型是布莱克—舒尔斯模型和二项树模型。因此,要评估识别出的重要实物期权,就要估计这两个模型所需要的有关参数,包括标的资产的评估基准日价值、波动率、行权价格、行权期限和无风险收益率等。根据传统方法评估的经验可知,最终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模型的运用,也依赖于这些参数估计的质量。

要确保实物期权评估参数估计的正确性,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即必须正确确认实物期权标的资产即实物期权所对应的基础资产。为此,本指导意见在第十五条即强调,识别实物期权时就应该明确实物期权的标的资产。第十七条又进一步明确,“标的资产即实物期权所对应的基础资产。增长期权是买方期权,其标的资产是当前资产带来的潜在业务或者项目;退出期权是卖方期权,其标的资产是实物期权所依附的当前资产。”

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实物期权评估的各个参数及其估计的要求。这样,就为注册资产评估师评估实物期权提供了完整而清晰的思路。在实物期权评估所需的五大参数中,标的资产的评估基准日价值和无风险收益率的估计可以沿用目前资产评估中的方法。所以,估计上有特殊性和难度的参数主要是波动率、行权价格、行权期限。为此,本指导意见第十七条以及附录中有具体说明。可以想象,估计出五大参数数据,利用期权定价模型,就可以得到实物期权的价值了。

(四)不必评估的实物期权

鉴于实物期权评估的难度,本指导意见本着应用方便和可行的指导思想,规定了若干不必评估实物期权的情况。这些规定分散在各章中,梳理总结如下:

1. 待评估资产中包含有实物期权,但没有较为重要的实物期权,即实物期权价值不大,或者实物期权执行的可能性不大,可以忽视;

2. 待评估资产中包含重要的实物期权,但由于基础信息、资料方面的限制而无法估计评估所需要的参数,或价值变化过于复杂而无法应用期权评估方法;

3. 待评估资产中包含重要的实物期权,也具备评估相应实物期权的条件,但委托方或者被评估单位认为不需要评估资产中包含的实物期权。

在待评估资产中包含有重要的实物期权,期权执行的可能性很大;具备评估相应实物期权的资料、信息和技术条件;委托方或者被评估单位也同意或认为需要评估资产中包含的实物期权等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就应当评估相应的实物期权。

三、未来展望

实物期权是许多单项和整体资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期权定价理论研究的突破,实物期权评估在投资决策等领域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进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实物期权的认识,公司发展和并购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实物期权需要评估,实物期权评估将成为评估行业的重要业务之一。

评估行业从单纯评估资产价值到兼营管理咨询将是行业和机构从小到大、不断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管理咨询的发展潜力也许会超过评估业务。实物期权其实代表着相应资产运用的未来设想。因此,对整体或单项资产中实物期权的评估将促进企业或资产持有方的长远战略考虑,也有助于加强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咨询功能。

此外,所谓实物期权评估也就是期权定价方法在现实期权中的应用。其实,期权定价方法与传统的收益折现方法是互补的方法。收益法无能为力或应用不恰当的地方往往可以应用期权定价方法加以妥善解决。所以,在熟练掌握之后,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广泛运用期权定价方法评估有关资产的价值,特别是解决评估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传统上难以解决的公司最优资本结构问题可以通过期权定价方法加以解决。

司法评估指导意见篇2

摘要:司法公正评估体系是量化评估理论在司法领域应用的一种新型实践。根据司法公正的具体内涵和要素设置一系列反映司法公正情况的评估指标,运用量化评估理论,建立司法公正评估体系模型,利用法律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测度司法公正的情况并呈现量化式评估结果。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建构和应用有助于反映司法公正的实际情况,以及实现司法体制改革宏伟目标的落地。

关键词:司法公正量化评估司法指数司法改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模式、规律与改革方向研究”(14aKS0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铭,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王震,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诉讼法专业博士生。

随着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由宏大蓝图向具体改革方案的渐次铺展,如何让一系列改革目标从“看上去很美”走向反映司法规律、承载公平正义的具体举措,尚待我们深入研究。司法最终要实现“看得见的公正”,可能的前提是先要让“公正看得见”。在此,量化评估理论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不同于或言不限于司法公正的理论研究,通过建构和应用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可以以精确、具体和可视的司法公正指数科学、客观地反映司法公正的实际情况,为改革措施的制定和效果检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司法公正评价:着眼司法体制改革的原点

(一)司法体制改革的原点

1.司法公正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原点。“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①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征程上的一座崭新里程碑,首次以法治为会议主题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高度阐发了司法公正在法治建设中的核心价值地位,为依法治国和司法体制改革奠定了基调。在此之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再次启动了我国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全会在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中,强调继续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的同时,对司法公正提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更高要求。司法公正成为本轮司法体制改革明确的价值目标和改革方向。

其实,回顾我国历次司法改革,司法公正无一例外地是各次改革起始和落脚的原点。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将“依法治国”写入大会报告的同时,也第一次提出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首轮司法改革便以“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为价值目标展开。随后在2003年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启动的新一轮全国司法体制改革中,“公正和效率”成为本轮司法改革的主题。2006年、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对司法制度建设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强调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从第一次司法改革中司法公正就成为了改革的价值目标,到其后历次司法改革都十分重视公正在具体司法制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一直到最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仍然以司法公正为核心价值,而且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②这不仅体现了司法公正对于中国社会的重大意义,也表明了司法公正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体现了司法公正是我国完善法治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表明了司法公正作为司法体制改革方向成为共识;这不仅体现了司法公正不再是单纯的宣示性口号,也表明了司法公正已然成为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价值诉求,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原点,所有司法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具体措施都应当着眼于这一原点进行。

2.司法公正的实践样态。司法公正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原点,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难免出现泥沙俱下的现实,甚至也有历次改革都未能触动的旧症顽疾。我国为实现司法公正的改革目标,分别从完善司法机构设置和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完善诉讼程序、强化司法民主和法律监督方面进行了改革。③经过具体改革措施的实施,法院管理制度从法院机构有效整合、法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制度的初步实现,向法官员额制、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人财物省级统管以及司法管辖与行政区划分离制度等更广范围拓展;在法院审判权运行方面,改革成果从诉讼程序完善、审判方式改革、审判委员会和人民陪审制度规范等以工作机制为主向建立主审法官制度、合议庭办案制、科学业绩评价体系以及法官惩戒等以体制改革为主的更高层次深入。从法院基本工作机制的规范到涉及司法审判的内外体制改革,承前启后的多轮司法改革着实推动了我国司法制度的稳步前进,司法公正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但与轰轰烈烈地推动司法公正的司法改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严重损害司法公正的负面影响性案件仍不断出现,人民群众对于司法公正的评价仍普遍偏低。较早的如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和杜培武案,最近的如念斌案、张辉张高平案等。这些案件在刑事司法领域集中凸显,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使得我国司法公正问题非议颇多。而司法不公特别是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冤假错案以及多起司法恶例④,不仅挫伤了司法公正本身,也难免让人怀疑我国司法改革的实质成效。此外,我国民众对司法公正的评价还可以从针对刑事司法公正满意度进行的实证调查中窥知。有实证调查表明,我国54.9%的普通民众认为当前的刑事司法不公正或者极度不公正,且74.6%的普通民众对当前刑事司法系统缺乏信心。⑤虽然这只是笼统的主观评价,但其反映出民众对司法公正的感性认识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之间的显著落差,以及民众对司法系统缺乏信心的现实与我国投入极大资源进行的司法改革之间的悖反,都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司法公正进行更加全面、谨慎的认知。

(二)司法公正评价的意义

第一,司法公正评价的意义在于切实反映当前我国司法公正的总体情况。一方面,我国不断深化的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何种程度的不适应和不符合,不能仅仅依靠改革者主观判断,更需要对司法公正的现实情况预先有充分、正确的了解。而这种了解需要建立在对司法公正科学、有效的评价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尽管司法公正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构建公正的司法制度和实现司法公正而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但理论研究同样需要符合研究对象的现实情况。我国司法公正的现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有赖于司法公正评价。通过对司法公正进行评价,使理论研究者在保持对我国司法公正现况有较为客观清醒的认识下进行更加契合实际的研究。

第二,司法公正评价的意义在于着眼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原点,实现司法公正目标的落地。司法体制改革必须着眼于司法公正这一原点,否则改革将失去方向和意义,甚至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但是,司法公正本身是宏大抽象的,需要将这一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改革任务,也即实现所谓的落地。司法公正评价中反映出的具体问题,便是细化司法公正目标的依据。根据这些具体问题将司法公正细化为有针对性的具体任务,采取适宜的改革措施。

第三,司法公正评价的意义还在于为外部监督提供依据。司法公正既需要法院内部具备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权力运行机制以保障司法独立,也需要依靠外部监督以保障司法权不被滥用。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权力监督和权利监督。其中,主要的权力监督包括检察监督和人大监督,主要的权利监督则包括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⑥虽然外部监督具有广泛的监督类型,但除了检察监督因属于法律监督而在法律规定上有诸多监督制约法院审判权的具体程序外,其他监督类型则很容易流于形式。司法公正评价反映了法院司法公正状况,因而可以为其他监督主体提供具体的监督依据。以人大监督为例,人大可以将司法公正评价结果作为审议法院工作情况的重要参考,既避免以往法院工作报告的形式化,又能够规范人大监督权的行使,防止个案干预。

二、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司法公正评价的方式

(一)量化评估理论在司法领域的应用

量化评估理论是评估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的一种评价技术,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的组织管理领域,诸如企业绩效分析、员工绩效考核、产品质量管理等。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法律现象量的属性使其具有可以从量的方面进行观察与研究的可能,⑦量化评估理论逐步在法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当中得到广泛应用。量化评估理论在当前我国司法领域的应用基本表现为三种方式:法院工作绩效考核、案件质量评估和法治指数。1.法院工作绩效考核。随着政府推行绩效评估运动的热潮,许多国家把绩效评估推及到了司法部门,如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等国逐步推行法官绩效考核、司法质量评估或司法绩效评估制度。⑧我国法院同样重视运用这种科学管理方式以考评法官工作情况,考核法官审判案件质量,并以此评定奖惩,实现有效监督和管理法官的组织管理目标。法院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办案数量、审判质量、审判效率和审判技能等,考核的依据则是结案数、结收案比、平均审限、调解率、上诉率、申诉率、发改率、调研文章量等一系列数目。⑨推行此种法院工作绩效考评制度是量化评估理论在司法领域的最基本形式,是对量化评估方法的绩效管理功能的直接运用。

2.案件质量评估体系。除法院工作绩效考评外,案件质量评估也是量化评估理论在司法领域的一种应用。“案件质量评估”是按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目的、功能、特点,设计若干反映审判公正、效率和效果各方面情况的评估指标,利用各种司法统计资料,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建立案件质量评估的量化模型,计算案件质量综合指数,对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进行整体评判与分析。⑩最高法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案件质量评估体系旨在构建符合司法审判规律,适应审判工作的一套人民法院审判质量的量化标准,借此评估法官审判案件的质量,实现法院内部全新的动态监督机制和科学化审判管理,推动法院审判质量的全面提高。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审判公正、审判效率、审判效果3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由31个三级指标组成,不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者减少指标。以二级指标中的审判公正为例,其下11个三级指标由立案变更率,一审案件陪审率,一审判决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错误),二审改判发回重审率(错误),二审开庭审理率,对下级法院生效案件提起再审率,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审率,对下级法院生效案件再审改判发回重审率,再审审查询问(听证)率,司法赔偿率,裁判文书评分组成。虽然与法院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中的某些指标相似,但案件质量评估体系更为系统化、精细化和科学化。而且与法院工作绩效考核是针对法官个人工作并据此采取行政激励的管理目标不同,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的目标在于评价案件审判质量,?发现案件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审判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而采取技术性改进策略以改善案件质量和审判工作。3.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中的司法指数。量化评估理论在法学研究中应用的重大成果就是法治评估。事实上,从法治的内涵中提炼出具体的构成要素或言指标,以此实现法治的可测度化的方法在一些国际组织中早有应用。诸如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数报告》中的法治指数和世界正义工程的国家法治化程度量化评估工具等。近年来,中国在法治评估方面也有诸多实践,与国际组织所设计的普适性、全面性的法治评估不同,中国的法治评估则主要根据国内法治发展程度和评估对象等设计评估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发展阶段:立法专项评估、司法评估和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司法评估和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中的司法指数均是量化评估理论在司法领域应用的体现,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评估主体的不同。司法评估即法院工作绩效考核和案件质量评估,是以法院为主体的系统内部评估,而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中的司法指数则是由政府主导,独立第三方主持对法院司法情况的评估。也正因为评估主体的不同,两种评估方式采用的数据也存在较大区别。分析法院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和案件质量评估的指标,可见司法评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法院内部审判流程管理、法律文书、统计台账、司法统计报表、纪检统计报表等。法院工作绩效考核完全如此,案件质量评估也只是在31个三级指标中仅有1个指标的数据来自于法院系统外部(公众满意度)。而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的数据则相对全面,既包括上述法律数据,同时还结合了独立第三方搜集的社会调查数据。

(二)司法公正评估体系

尽管量化评估理论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已不鲜见,并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立法、司法和地方法治化等多维度的特点,而且这些考核制度或评估体系在指标设置或评价结果上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程度不一地反映司法公正的水平,但是以上考核制度或评估体系在其自身构建的科学性、评估目的的针对性以及司法公正评估的效度上均存在一定缺陷。

首先,法院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在考评法官工作中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审判的公正性,但由于其考评内容基本是行政管理指标,与司法审判规律不符,故而常常缺乏科学性。而且法院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的目的在于绩效管理和行政激励,并非测度司法公正水平。

其次,案件质量评估体系虽在指标设计上比绩效考核制度更为精细化、科学化,而且评估也直接针对案件本身,确实能够更有效地考察司法公正。但是,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仍然存在评估主体单一,数据搜集片面的问题,而且由于众多指标的设置和最终评估目的沿袭了行政管理的旧思维,使得案件质量评估偏离了以司法公正为标准的宗旨,以致司法活动陷入以牺牲公正为代价的“唯指标论”困境。?因而,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出现了不能有效测度司法公正水平,反而负面激励了法院不公正行为的现象。

最后,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中的司法指数较前两类评估方式而言,在评估主体上较为多元,实现了内外部评价相结合。在评估所需的信息和数据采集上,组合了法律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两方面技术改进都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评估的全面、客观和科学性。但是,就具体的司法指数测度,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如果专门作为司法公正评价方式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法律数据未与社会调查数据结合进入法治指数的计算。法律数据在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中仅是作为背景性基础数据,用以法治指数测度的辅助和参考,并未转化为指数的一部分。?最终司法指数的数据实际上主要来源于不同主体在调查问卷中的主观评价。与司法评估相比,则是从机械数字管理的极端走向完全主观评价的极端。其二,庞大的数据处理稀释了司法指数本身。由于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在信息和数据采集上更为广泛,因此存在庞大的数据组,不同的数据组中均包含有司法指数。以余杭法治指数中的司法数据为例,?该指标体系中涉及司法的数据包括评审组(内部组和外部组)、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及专家组等三组对“司法公正权威”指标的评分,最终该评分按照所占权重纳入各数据组的法治指数中,并且随各数据组法治指数再次按照权重进入最终法治指数的计算。经过两次汇总,司法指数已经被稀释在最终法治指数中而不独立显示。其三,由于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的目的在于测评该地域范围内法治且不限于法治的相关制度的发展程度,需要统计和分析的指标涵盖广泛,包括四大层次、九项满意度调查,共计27项主要任务和77项评估内容。因此在司法公正的评价上投入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有关司法的指标仅粗略地配置一个“司法公正权威”指标,虽然限于该项评估体系的目的和投入,这种做法无可非议,但于司法评估的效度而言还是不够的。

由是之故,司法公正评价通过现有评估方式进行还不能够满足评价司法公正所需要的专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因而,建构区别于上述三类评估方式的司法公正评估体系便颇为必要。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应当符合专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要求。首先,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目的在于测度法院司法公正水平,是专门以司法公正为评估对象的,区别于包含其他方面评价的司法评估体系。具备专门性的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可以将司法公正这一唯一评估对象进行最大程度地细化分解,使得评价标准周延并充分地体现司法公正的内涵,保证最终的评估结果集中反映司法公正的客观情况和现实问题,实现司法评价的重要意义。其次,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应当科学地运用量化评估理论,符合司法规律。基于量化评估理论在司法领域较为成熟的应用实践,运用量化评估理论对司法公正进行评价应当是科学评价司法公正的良好机制。司法公正评估体系采用无量纲化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式进行,?按照司法公正的内涵及要素将其分解为具体的评估指标,并通过测定各评估指标的指数,汇总分析得出司法公正的量化评估结果即司法公正指数。当然,量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还取决于量化评估指标设置是否准确契合了司法公正的内涵,评估结果的利用是否符合司法规律等。最后,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建构的有效性还有赖于评估主体、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数据分析处理等技术性问题。司法公正评估体系是量化评估理论在司法领域应用的一种新型实践,因此应当吸取现有评估实践的经验教训以保证评估体系更为有效。其中包括:评估主体的内外结合,克服司法评估中评估主体单一、完全内部评价的缺陷;相应信息数据的采集也应是法院系统内外部的结合,法律数据与社会调查数据的结合不仅是采集上的也是数据分析上的;数据分析处理采用横向汇总的分析方法,即由不同的评估主体对司法公正的每一项指标进行评分,各评估主体的评分按照不同权重汇总得出该项指标的分数,据此保证司法公正的每一项指标得分都综合了不同主体的评价。

总之,司法公正评估体系是量化评估理论在司法领域应用的一种新型实践。不同于司法评估和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中的司法指数,司法公正评估体系是着眼司法体制改革原点,按照“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公正总目标,结合司法客观规律,根据司法公正的具体内涵和要素设置一系列反映司法公正情况的评估指标,运用无量纲化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式,建立司法公正评估体系模型,利用法律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测度司法公正的情况并呈现量化式评估结果,专门针对司法公正进行的评价和分析。

三、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建构

(一)评估体系的总体方案

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总体方案包括评估对象、评估体系适用范围、评估主体和评估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案。评估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案(分为评估指标设定和指数测度)在之后进行详细论述,本部分仅对总体方案的前三项进行阐述。

第一,司法公正评估的对象是人民法院。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的司法机关应当包括法院和检察院。?“司法”一词在我国语境中也自然指称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诉讼程序中的活动。但是,根据普遍的法治原则和司法权的特有属性,只有法院的审判活动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司法活动。?在“司法”的指称尚存争议或目前在我国还不存在严格区分的必要的情况下,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对象限定为人民法院,是因为笔者还考虑到当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多侧重于法院,而且实现司法公正的最重要的职责也在于法院,法院司法公正评估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因此,司法评估体系的对象限定为人民法院。

第二,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适用范围是一定的行政区域。司法公正评估是为了以量化的评估结果较为精确、具体地反映出法院司法公正的实际情况。其原因在于司法公正本身是抽象的,仅对司法公正作出宏大叙事性的描述对于客观认识当前我国司法公正的实际情况作用甚微,还会出现脱离实际的可能。基于同样的原因,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评估范围也不宜过于广泛。而且从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司法公正评估的信息数据采集需要法院提供法律数据,以及调查问卷的发放和现场访谈等方式,如果评估适用范围过大,则可能因为所需“权力资源”?的过大或工作量的繁重而不具备完成评估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参照司法体制改革试点通常适用的行政区域级别,适宜将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评估范围限定在某一行政区域(市或县/区级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对该行政区域一定时间段内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情况进行测度。

第三,司法公正评估体系中评估主体是多元化的。评估主体主要是指司法公正评估体系所利用的信息数据中社会调查数据部分的来源。为了保证司法公正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更为全面地反映不同社会主体对司法公正的评价,评估主体涵盖了该评估区域的法官、律师和普通社会公众。多元的评估主体由于社会身份以及在司法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司法公正的评价也各有侧重,互有弥补。法官和律师是司法活动的主要和常态参与主体,对司法公正有着丰富的亲身体会和符合法律思维的深刻见地,自然是评估主体的一部分。而司法公正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所以作为公平正义最重要的感受主体,处于法律职业共同体之外的普通社会公众是评估主体最为重要的部分。此外,评估主体还包括专家评估组,不仅因为专家具有专业地、合理地对司法公正进行评估的能力,更因为评估指标的设置等需要通过专家论证和引导,以保证评估体系的理性建构。

(二)评估体系的指标设定

1.指标筛选的标准。评估体系中的指标是指为了实现评估的可操作性,根据评估对象的内涵和具体内容,对评估对象作出进一步的解释性分解所形成的构成要素。某一评估对象由于其内涵之广或内容之多,分解可得的要素也就有很多。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小要素均可以或均有必要作为指标进入评估体系,最终指标的设定需要进行预先筛选。指标筛选的标准基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符合评估体系的目标。指标是评估不可或缺的要素,部分评估方式可以不需要指数测度,但必须有明确的指标。指标作为评估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需要符合评估体系的目标,才能达成评估任务。如果指标设置不符合评估体系的目标,那么评估结果也就会偏离评估的宗旨。正如前述的司法评估实践在指标设置上仅偏重上诉率、发改率等统计数据,忽略司法公正的宗旨和目标,导致评估本身陷入牺牲司法公正的“唯数据论”。其二,最能反映司法公正情况。司法公正评估结果直接通过各指标指数的测定汇总分析得出,因此各指标指数决定了最终评估结果。要想最终评估结果能客观反映司法公正的实际情况,就需要筛选最能反映司法公正的指标。根据“晴雨表”原理,各指标对司法公正的灵敏度保证了该指标反映司法公正实际情况的准确性,灵敏度越高的指标其准确反映司法公正情况的能力就越强。其三,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司法公正评估体系最终是以量化的评估结果较为精确、具体地反映司法公正的实际情况,因此要求评估体系中的各指标是可以量化测度的,即使是无量纲化的测度,该指标也应当是评估主体能够对其进行较为准确评价而不是仅能模糊感受的。

2.指标设定的方法。指标设定的操作方案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现有评估体系的研究提炼司法公正的要素,然后运用德尔菲专家法?确定初步指标,最后通过向其他评估主体发放预调查问卷对指标进行调整,确定最终的指标。具体操作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第一步,提炼司法公正的要素。对某一社会问题和目标进行评估的研究比较成熟的经验便是从该抽象的问题或目标中提炼其要素,如马克斯·韦伯、富勒等人关于法治内涵指标或要素的分析。21司法公正评估体系指标的确定也应遵循这一路径,从司法公正的内涵中提炼其要素。而这一提炼可以通过研究有关司法公正理论的权威文献和著作完成,也可以同时参照其他既有评估体系中业已成形的指标,从中直接提取或进行改良。第二步,运用德尔菲专家法确定初步指标。22前一步骤提炼出的司法公正要素,通过德尔菲专家法提交给预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论证。经过几轮反复论证,将专家意见整合、集中和反馈,直到各专家意见不再改变,指标得以初步确定。第三步,向其他评估主体发放预调查问卷调整指标设定。经过专家论证确定的指标虽然保证了指标的合理性,但基于社会公众是司法公正的感受主体,仍然需要考虑并吸纳社会公众对评估指标的意见。将初步指标放入预调查问卷发放给与评估主体对应的不同群体,搜集社会公众意见。若公众意见与初步指标大体一致,则无需变动。若有出入,可以对初步指标进行适当修改,确定最终的指标。

(三)评估体系的指数测度

1.指标权重的设置。司法公正评估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多个评估指标的重要性不是也不应等量齐观,必然有重要程度的差别,因而需要对指标设置权重以标示不同指标对司法公正评估结果可以产生影响的程度。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权重设置通过前述德尔菲法和社会调查共同确定。在发给专家的函件和社会预调查问卷中实际上同时融合了指标筛选和权重评定,专家和社会公众在选定指标的同时也要对该指标权重进行打分。然后,通过算数平均计算得出各主体所打出的每一指标的平均权重。再次,通过加权平均汇总各主体平均权重得出该指标的权重。普通公众作为感受主体较为重要,汇总权重设置为40%,其余三个评估主体的汇总权重均为20%。那么每一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最后,计算出每一指标的相对权重作为该指标在评估体系中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2.信息数据的采集。司法公正评估体系采用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因而需要采集的信息数据包括法律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法律数据主要来自被评估区域的人民法院,包括该法院的内部审判流程管理、法律文书、统计台账、司法统计报表、纪检统计报表等一系列在法院审判工作及其监督、管理活动中生成的原始信息和数据,适当参考法院工作绩效考核和案件质量评估报告等二手资料。社会调查数据则通过向不同评估主体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特定问题的回答或对各指标的评分,搜集评估主体对司法公正各要素的主观评价。此外,社会调查数据还可以通过现场访谈的方式进行,以弥补评估主体在调查问卷中不能或不愿透露的信息或数据,最大程度地保证社会调查数据的全面、客观。

3.评估指数的测度。司法公正评估体系最终需要以量化结果反映司法公正的情况,因此最后也最关键的是评估指数的测度。评估指数包括评估主体对指标的百分制评分(S’)以及法律数据转化为百分制评分(S”)。后者较为简便可行的转化方法是将某一司法统计数据(通常是百分制比率)作为相应指标的百分制得分,以二审开庭率为例,比如二审开庭率为60%,那么计入有关审判公开的指标的得分为60分。评估主体的评分和法律数据的转化评分各占50%汇总为该指标的得分(Sn)。评估主体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通过算数平均计算得出各主体对每一指标的平均评分。再次,通过加权平均汇总计算得出各指标的评估主体得分。23那么每一指标的评估主体得分计算公式为:

将评估主体的评分和法律数据的转化评分进行汇总,每一指标的最终得分计算公式为:

最后,司法公正评估的总得分也即司法公正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四、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应用之展望

(一)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

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优势在于以量化评估理论为基础,以一定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为评估对象,经过多元化评估主体的全面评价,得出较为精确、具体、可视的指数反映司法公正实际情况。因而,在司法评估的相关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具体表现为:第一,本地区的司法公正情况由法院系统外的独立第三方主持,由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估体系评价,其结果比其他内部评估或指数更具有客观性和可信度。由法院系统内部进行的评估在实质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袒、掩盖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形,即使上述情形确实没有出现,自我评审的形式也难以消弭公众的猜疑。只有通过独立第三方的主持和多元主体的参与,才能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同时保证评估结论的可信度,该地区司法公正程度的评价和总结才具有实际意义。

第二,司法公正评估体系专门针对司法公正开展评估,其评估结果直观反映该地区司法公正的实际情况。相比其他司法评估或法治指数更凸显司法公正的宗旨,可以弥补法院工作报告内容过于宽泛而对司法公正实际情况反映不足的缺陷。而且,相比法院绩效考核与案件质量评估的内部数据化,司法公正评估结果从数据搜集到结果公布都更加公开透明,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三,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目标通过司法公正评估得以落地。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始终应当围绕司法公正进行,具体地区对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的落实,也应当是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而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应用优势恰在于此,既可以帮助当地法院系统找出亟待改革的真问题,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具体改革措施,又能通过定期评估司法公正程度,不断检验和修正改革措施。

(二)评估体系的差异化与独立性考量

在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应用中应特别注意差异化和保持独立性。

中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大国,中央政府统一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总体部署改革目标和路径的同时,也赋予了各地政府试错性质的地方性先行试验,以利于突出各个地方的“特殊性”。24司法公正评估作为反映法院司法公正实际情况的体系,在推广评估体系的应用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殊性”。地方“特殊性”的考虑在宏观层次包括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总体法治发展程度等因素,在微观层次包括法院办案经费、人均办案数比例、法院办案人员结构等因素。这些差异化考虑最终通过相应调整指标的方式在该地区司法公正评估体系中得到体现。

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评估结果主要用于对该地区司法公正实际情况的反映,并以此为参考依据逐步科学、有效地改进和落实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对实现司法公正宗旨的追求是该评估体系从设计到应用一以贯之的目的。而非如同其他司法评估一样作为或者实质上成为具有竞争性的评比体系。一旦指数成为了不同地区间或法院间攀比的数字,那么评估就退化为狂热竞赛的工具而不是冷静反思的参考,更糟糕的情况是地方政府或法院能够更加方便地粉饰问题,因为评估毕竟是以“科学”的名义。因此,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这一应用考虑既是基于不同地区司法水平和相关条件的差异化存在,也是为了避免体系具备竞争性质后沦为纯数据的攀比和陷入“唯指标论”的困境。

尤为重要的是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主持主体在实际开展评估时必须保证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性,在必要的情况下放弃部分效果性数据。司法公正评估体系与其他司法评估方法的显著区别,同时也是其最大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主持主体为独立第三方。而司法评估采取的是内部自评形式,地方法治化程度评估中的司法指数虽然有独立的主持主体,但实则是“政府主导型”的方式。第三方独立评估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客观中立和可信度,但同时也带来了实际应用中获取效果性数据的困难。效果性数据主要是指系统内部反映绩效的统计资料和数据,25在司法公正评估体系中则体现为法院内部反映司法公正的法律数据。由于独立性,主持主体无权要求法院提供评估所需数据,也就难以完成相应指标指数的测定。但是,笔者认为保证主持主体的独立性要比不具备独立性而易获取相关数据更为重要。原因在于司法公正的要求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感受性,主要依靠多元评估主体的社会调查数据,结合部分公开的法律数据,也能较为良好地反映司法公正的情况。所以为了保证独立性放弃部分效果性数据,并不会导致整个评估归为无效。相反,为了获取部分效果性数据放弃主持主体的独立性,导致评估结果丧失客观性和可信度的最大优势,使得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在其他司法评估或司法指数既存的情况下明显失去了构建的必要,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司法评估指导意见篇3

关键词:不良资产;金融;资产评估

中图分类号:F830.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74-02

一、金融不良资产的概念和种类

根据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金融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接管的金融不良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

金融不良资产主要包括债权类不良资产、股权类不良资产和物权类不良资产三个部分。

债权类金融不良资产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管理的资产中占有较大比例,这类资产个性差异大、可比性不强。

股权类金融不良资产主要有两个来源:抵债取得和债转股取得。所持有股权的被投资单位通常有两种:持续经营企业和非持续经营企业。

物权类金融不良资产则包括抵债取得的房地产、机器设备等。

二、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

(一)以债务人和债务责任关联方为分析范围的途径

以债务人和债务责任关联方为分析范围,即从债权资产所涉及的债务人和债务责任关联方的偿债能力角度进行分析,主要适用于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主体资格存在、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配合并能够提权证明及近期财务状况等基本资料的情况。主要包括假设清算法和现金流偿债法。

1.假设清算法

假设清算法是指假设企业申请破产进行破产清算时,基于企业的整体资产,先确定有效资产和有效负债,按照清算过程中确定的偿债顺序,分析债权资产在某一时点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只有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或虽然持续经营但没有稳定净现金流或净现金流很小的企业可以使用假设清算法。具体评估程序如下。

(1)对债权人的债权资料进行分析;

(2)确定有效资产、有效负债和优先扣除项目:

有效资产=账面资产总额―无效资产可偿资产=有效资产―优先偿还抵押债务,

有效负债=账面负债总额―无效负债一般有效负债=有效负债―优先受偿项目;

(3)确定一般债权受偿比例:

一般债权受偿比例=可偿资产/一般有效负债;

(4)确定不良债权的受偿金额及受偿比例:

一般债权受偿金额=(不良债权总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受偿比例,

不良债权受偿金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受偿金额,

受偿比例=不良债权受偿金额/不良债权总额;

(5)分析或有收益、或有损失等其他因素对受偿比例的影响,确定不良债权从该企业可获得的受偿比例,并对特别事项进行说明。

2.现金流偿债法

现金流偿债法是指根据企业近些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现状,结合产品、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对企业未来一定期限内可用于偿还的现金流和成本等进行合理的预测,以考察企业用未来经营及资产变现所产生的现金流清偿债务的一种方法。有持续经营能力、能产生稳定的净现金流且财务资料健全规范的企业才可以使用现金流偿债法。具体评估程序是:

(1)搜集企业财务资料和经营情况资料;

(2)分析企业历史资料,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合理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3)结合资产处置方式和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中能够用于清偿债务的比例和预期的偿债年限;

(4)确定折现率:折现率=无风险利率+风险利率,无风险利率通常使用一年期的国债利率,风险利率则需考虑预期企业率等影响因素;

(5)根据折现率将预测的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在预期偿债年限内进行折现,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以债权资产本身为分析范围的途径

以债权资产本身为分析范围的途径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根据债权的实际情况基于其掌握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债权资产进行分析以最终确定其价值,主要适用于债务人、债务责任关联方不明确或其不配合、不具备相关资料的情形。主要包括交易案例比较法和专家打分法。

1.交易案例比较法

交易案例比较法是首先经过对被评估债权资产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然后选取近期内若干起与被评估债权资产类似的案例,通过对被评估债权资产和参照债权资产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的修正系数,对案例的处置价格进行修正以得出被评估债权资产的价值的一种方法。与被评估债权资产有类似的可供比较的债权资产交易案例的才可以使用交易案例比较法。具体评估程序是:

(1)收集债权资产的基本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其价值的因素;

(2)选择与被评估债权资产类似的交易案例,至少要选择三个;

(3)分析被评估债权资产与参照债权资产的影响因素,如地域、规模等;

(4)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对被评估债权资产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并确定其修正系数;

(5)根据修正系数对每一个交易案例的处置价格进行修正,然后将修正的结果加权平均得出被评估债权资产的价值。

2.专家打分法

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将这些意见统计和分析,对难以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的估算,经过反复意见征询和调整后得出被评估债权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采用其他方法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债权资产适合使用专家打分法。具体评估程序是:

(1)征询专家意见;

(2)将专家意见进行分析汇总并反馈给专家;

(3)根据专家反馈结果修正自己的意见;

(4)多轮征询和反馈意见,使最后的意见趋于一致。

三、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实践缺乏理论支撑且评估经验不足

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源自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起步晚;由于金融不良资产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理论发展缓慢,难以指导实践。现有评估准则、规范、理论主要针对具有正常市场交易、持续经营、有收益的资产而制定,并不适用于金融不良资产。并且我国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与国外不同,也不能照搬国外的理论。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总结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颁布了《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整体上的疏导。这是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性的成果,但是对于具体的评估操作方面的研究仍有所欠缺,直接影响就是在现实的评估实务中缺少评估理论的有力支撑。同时,评估人员对不良资产市场的接受程度、对影响不良资产变现价值因素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没有形成相应系统的评估理论。这给评估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即使是干了十几年评估工作的专业人员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上也显得经验不足。

(二)部分债权性资产权属不清,产权依据不足

资产权属不清基本上是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中,评估对象大都是资不抵债的关、停、倒闭企业,这类企业数据资料和相关的文件等大都不齐全,很难找出较为完善的财产产权证明,这样无法确保评估对象是否为合法的财产,从而导致评估工作很难进行下去。而且这类企业的抵债资产通常都是一些固定资产,如土地使用权、房屋、机器设备等,但是目前我国的房产登记工作还不完善,由于地区差异,没办理土地使用证和产权证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无形中增加了评估工作的难度。

(三)评估机构的评估定价功能被夸大且其执业风险较大

在公开市场中,交易双方可通过参考历史成本价、市场寻价、集中竞价(竞买、竞卖、竞买与竞卖同时进行)等多种途径发现价格。最终的成交价往往由交易各方谈判决定,评估价值只是交易各方谈判的基础,而不是直接、想当然地作为交易价格。由于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某些领域透明度不高,司法体系、信用体系不够完备,评估人员对市场交易状况、市场交易数据以及不良资产的回收难以把握,造成评估定价存在一定难度。有些委托方为规避决策责任,直接以评估价值作为交易价格,客观上创造了一个中介机构定价机制,为资产评估机构创设了一个定价权――一个超越交易各方的权力,这些行为实际上夸大了资产评估的功能。

不良资产评估的收费标准通常为每笔债权1000―2000元,显然无法满足评估人工成本。评估公司只能通过批量评估以满足评估公司收支平衡。收费不足导致了评估程序的履行不足、尽职调查不够充分,也加大了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执业风险。

(四)受评估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评估价值可能偏离实际处置价格

资产评估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的,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也如此。金融不良资产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际的评估实践中会产生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要想继续进行评估就要进行必要的假设。但是我国并没有制定相关假设方面的标准,这个度需要由评估人员自行掌握,不同的评估人员其假设不同,其最终的评估结果也不相同。所以,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很大,其假设的准确性越低,最终的评估价值与实际处置价格相差的就越大。

由于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价格受处置政策、处置方式、处置时限、市场参与者、交易双方的交易策略、交易双方信息对称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评估价值与实际处置价格往往差异较大。而且我国的评估业务大多以国有资产评估为主,评估的目的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评估人员担心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从而形成了“较保守”的职业习惯,往往高估资产的价值,这会导致评估价值偏离其实际处置价格。并且不良资产评估过程中,获取资料信息困难,可比较的参照物较少,导致评估人员主观判断评估结果。有些评估人员对特定处置方案与其内在价值因素之间的关系考虑不全面,也使得评估价值与实际处置的变现价格相差很大。

四、完善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建议

(一)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评估机构的交流沟通

虽然国内外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不同,但是国外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实践上早于我们,有先进性的一面,我们要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现状,不断丰富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实践中。并且我国应加强与国外评估机构的交流沟通,了解国际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动态,不断积累不良资产评估的经验,完善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理论,使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逐步与国际同步。

(二)实事求是,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部分债权性资产权属不清,产权依据不足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人员应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的进行具体分析,如认真核查被评企业的财务信息、法律文件等资料。并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一(下转180页)(上接175页)个涵盖面比较广的数据库,涵盖的因素要包括债权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利率等)、债务人信息(如其所处的行业、规模、地域、性质等)、交易情况(如交易时间等)等,以减少评估人员的工作量。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房产登记制度。

(三)加大政策引导与各方沟通合作机制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金融业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加大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发挥资产评估专业服务作用,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保障金融市场安全。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资产管理公司、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沟通平台和合作机制。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体系、完备的司法和信用体系,为评估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联合研究建立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数据库,推进制定合理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收费标准,充分发挥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四)评估行业要强化自律监管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作为评估行业自律管理部门,需引领行业加强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研究,结合新业务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完善相关评估准则,指导和规范新形势下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执业行为。同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约束评估执业行为,进一步提升执业质量。此外,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积蓄后备力量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国金融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

(五)加强评估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

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不同于一般资产的评估,它既要求评估人员具备专业的评估知识和能力还要求其了解金融不良资产等金融方面的知识,对评估人员的要求极高。所以,评估机构要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如组织评估人员学习最新的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继续教育、出国深造等,以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与此同时,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也是必要的,以加强评估行业的诚信建设。这样才能快速培养大量合格的专业评估人员。

(六)有关各方合理使用评估结论

委托方和报告使用者要正确理解、合理使用评估结论,对评估结果不能简单套用,要根据交易实际条件调整使用,防止评估结论绝对化、唯一化。资产管理公司可根据评估机构提出的资产评估结论,对具体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做相应调整。在调整处置价格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法律、政府、企业等方面的规定,有效处理非市场性因素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造成的影响,使处置结果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孙兴.关于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65-66.

[2]汤志江.关于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8):51-52.

[3]谭小蓓.关于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2):46-47.

司法评估指导意见篇4

关键词:领导―成员交换360度绩效评估中层管理者

绩效评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因为它与人员选拔、薪酬管理、培训开发等其他人力资源职能联系紧密。直线领导一直被认为是员工绩效考核的最佳人选(murphyetal,2001)。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参与式管理、团队工作方式,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绩效评估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360度绩效评估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360度绩效评估指从多个不同来源对被评估者进行全方位考评。然而,学者们发现不同评估来源之间的一致性很低(Facteau&Craig,2001)。有学者提出不同评估群体间的不一致性是有价值的信息(Fleenoretal,2010)。本研究尝试从领导―成员交换的角度对此进行解释。本研究选择企业中层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中层管理者在组织中同时扮演着领导和下属的角色;第二,由于中层管理者的间接绩效多、绩效控制度小,使得不同评估来源间的一致性更低。

一、文献回顾

(一)工作绩效

工作绩效(Jobperformance)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最基础的概念。前人较为认可的研究框架(Rotundo&Sackett,2002)是从任务绩效(taskperformance)和情境绩效(Contextualperformance)两个维度来评估个体的工作绩效。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就要求个体具备应对工作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学者进而提出了适应性绩效(adaptiveperformance)的概念。本研究将从任务绩效、情境绩效、适应性绩效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层管理者的绩效评估问题。

早期有关工作绩效的研究仅局限于和工作任务有关的行为,即主要关注任务绩效。murphy(1989)首先给出了任务绩效的明确定义:完成给定工作任务和履行职责的情况。由此可见,任务绩效直接与组织的技术核心相关,并且是组织正式工作的组成部分,对组织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motowidlo&VanScotter,1994)。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任务绩效并不能代表员工的所有贡献,组织还需要有超越角色要求的活动。Borman和motowidlo(1993)首次提出了情境绩效的概念,即能够提高组织效用,为任务绩效做催化作用的人际和意志行为。Coleman和Borman(2000)指出,情境绩效并不能直接促进组织的生产或服务,但却能支持组织社会和心理结构。

由于创新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组织模式变迁和员工离职率的提高等原因,使得现代组织具有变革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个体需要具备应对工作和环境变化的能力(Baardetal,2014)。基于这样的背景,学者们提出了适应性绩效的概念。适应性绩效指个体通过改变自身来有效应对各种变化(allworth&Hesketh,1999)。

(二)360度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performancerating)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个体绩效的过程,从而达成组织目标并使个体获得反馈、发展职业生涯(Landy&Farr,1980)。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参与式管理、团队工作方式、重视客户服务,过去上级评估下级的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360度绩效评估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360度绩效评估(360-degreeperformancerating)通常由组织内部被评估者的上司、平级同事、下属、本人,以及外部客户、供应商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担任考评者,从多个不同来源对被评估者进行全方位考评,再通过特定的反馈程序,帮助被评估者改进工作行为、提高工作绩效(Rokendro,2010)。

(三)领导―成员交换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exchangetheory,LmX)是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发展起来的,指领导和成员之间基于社会交换所形成的关系(Graen&UhlBien,1995)。由于双方交往的时间以及交往过程中投入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领导和成员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交换质量不同。出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领导只能和一部分下属发展密切的关系,而对于其他的下属而言,领导更多的是依靠组织正式的权威、制度来指挥下属(Dienesch&Liden,1986)。因此,领导与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存在亲疏远近,即领导和不同成员间的交换水平不同(avolioetal,2009)。

二、研究假设

(一)不同评估来源之间的一致性

360度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同评估来源之间的一致性。元分析表明,对于不同的绩效维度,不同评分者间的一致性很低(Conway&Huffcutt,1997)。有学者认为不同评估来源间的差异是有害的,意味着与绩效无关的评分者偏差(Viswesveranetal,2005)。人们试图通过改进评估技术、为评估者提供培训来减小这一系统误差。但也有学者提出在不同评估群体间的不一致性对于研究和应用都是有价值的信息(Fleenoretal,2010)。正如Cheung(1999)所指出的,多来源评估体系揭示了不同评估者的差异,正确地识别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于有效运用绩效信息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从绩效信息和评估动机两个角度对此提出两种解释。

第一,不同评估主体获得的绩效信息不同。评估者的观察机会会影响评估者间的一致性(Rothstein,1990)。由于不同的评分群体所处的视角不同,他们观察到被评估者工作行为的方面不同,进而在绩效评价时依赖于不同的绩效信息。例如,Lance等(1992)认为,不同类型评估者之间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接触到的被评估者的行为只是部分重叠的。因此,不同评估来源间的差异是有意义的,是对同一个被考评者不同方面的互补性评估。

第二,不同评估来源的评估动机不同。Ferris和Judge(1991)指出绩效评估过程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估者的目标并不一定是对个体的绩效做出准确的评估,而可能是与员工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或者强化自身在组织中的地位(Fleenoretal.,2010)。例如,不好的绩效评估会损害领导和下属间的关系,所以领导可能给出不准确的绩效评估,但却是令下属更满意的评估。

管理岗位要获得不同评估来源间的一致更难,因为管理者的绩效标准模糊并且产出难以测量。管理者有很大比重的工作是服务性或创造性的,其工作结果难以即时、量化地体现出来,评估者难以直接观察到工作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部门间协同或下属绩效等方式间接体现。因此,本文认为,上司、同事和中层管理者本人对各维度的绩效进行评估时,会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a:上司评估、同事评估和中层管理者自评的任务绩效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1b:上司评估、同事评估和中层管理者自评的情境绩效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1c:上司评估、同事评估和中层管理者自评的适应性绩效存在显著差异。

(二)上级评估

绩效评估一直以来都是领导的职责(murphy等,2001)。尽管360度绩效评估越来越流行,上司仍然是最常见的评分者。然而,上司获得绩效信息的渠道和对中层管理者评估的动机会影响其评估的准确性。

第一,上司对中层管理者绩效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上司与中层管理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上司通常不会深度参与到日常的团队工作中,不可能观察到中层管理者绩效的所有方面,特别是中层管理者与他们下属之间的互动;第二,上司出于维持双方交换关系的目的,在评估时会更看重自己与中层管理者的交换关系。根据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领导和下属都具有相互的义务和心理契约。上司对于与自己发展高质量交换关系的圈内人需要给予较好的绩效评估作为回报,以此来维持双方高质量的交换关系(Fleenor等,2010)。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a:上司评估任务绩效时,中层管理者与上司间的交换关系比其与下属间的交换关系有更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假设2b:上司评估情境绩效时,中层管理者与上司间的交换关系比其与下属间的交换关系有更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假设2c:上司评估适应性绩效时,中层管理者与上司间的交换关系比其与下属间的交换关系有更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三)同事评估

同事评估指在组织内部与被评估者隶属于同一领导的平级人员对被评估者的绩效进行打分。大量研究表明,同事评估是预测工作绩效的可靠、有效的指标(Kane&Lawler,1978)。通过加入同事评估,上司可以从纯粹的裁判角色转变为教练角色,员工也更加信任有同事参与的评估数据(Rokendro,2010)。本文从绩效信息和评估动机两个方面来阐述领导―成员交换对同事评估的影响。

第一,同事对于中层管理者绩效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上司与中层管理者之间的交换关系,而很少了解中层管理者与其下属的互动情况。同事和被考评的中层管理者的主要交集是隶属于同一个上司。同事对绩效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中层管理者与他们共同上司的互动,例如一同参加中层会议、与上司聚餐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第二,同事为了追求和上司的相似性,会格外关注上司与不同下属的关系,并对上司的圈内人给予较好的评价。phillips和Bedeian(1994)发现,那些感知与下属更为相似的领导,对他们之间的交换关系评估更高。因此,同事为了和领导建立并维持高质量的交换关系,会故意追求与领导的相似性,在绩效评估中赋予中层管理者与上司之间交换关系更大的权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a:同事评估任务绩效时,中层管理者与上司间的交换关系比其与下属间的交换关系有更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假设3b:同事评估情境绩效时,中层管理者与上司间的交换关系比其与下属间的交换关系有更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假设3c:同事评估适应性绩效时,中层管理者与上司间的交换关系比其与下属间的交换关系有更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四)自我评估

通过让被评估者本人参与绩效评估过程,可以带来以下好处:第一,自我评估能够对他人观察不到的绩效行为和结果进行补充,提高评估的准确性(Shoreþton,1986);第二,自我评估能够减少员工对评估过程的抵触,提高被评估者的公平感和接受程度(inderriedenetal,2004);第三,自我评估对行为的改变和目标的形成有更大的影响(Johnson&Ferstl,1999)。本文从绩效信息和评估动机两方面来阐述领导―成员交换对中层管理者自我评估的影响。

第一,中层管理者对自己表现的了解主要来自上司的绩效反馈,而较少获得下属的反馈。一方面,上司评估所占的权重通常大于下属评估所占的权重,因而中层管理者更注重收集来自上司的绩效反馈。另一方面,下属会由于权力距离、企业文化等原因,较少对中层管理者的工作行为或结果给出直接、客观地反馈;第二,为了获取圈内人的“奖励”,中层管理者会赋予自己与上司间领导―成员交换更大的权重。中层管理者通过与上司建立并维持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可以为自己带来一系列的好处。例如得到更多的指导(Scandura&Schriesheim,1994),获得更充分的授权(Chenetal,2007)以及更频繁的晋升(wakabayashi&Graen,1988)。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a:中层管理者自评任务绩效时,中层管理者与上司间的交换关系比其与下属间的交换关系有更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假设4b:中层管理者自评情境绩效时,中层管理者与上司间的交换关系比其与下属间的交换关系有更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假设4c:中层管理者自评适应性绩效时,中层管理者与上司间的交换关系比其与下属间的交换关系有更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三、研究设计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本研究选取南方一家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共收回了197套有效问卷。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二)测量工具

任务绩效的测量采用袁淑萍(2005)开发的量表,包括“确保部门完成任务”等7个维度,上司、同事、中层管理者本人评分的信度(Cronbachalpha)分别是0.962、0.951、0.943;情境绩效的测量采用袁淑萍(2005)开发的量表,包括“建立对外公共关系”等5个维度,上司、同事、中层管理者本人评分的信度(Cronbachalpha)分别是0.950、0.944、0.937;适应性绩效的测量采用王胜桥(2006)开发的量表,包括“组织与文化适应性”等5个维度,上司、同事、中层管理者本人评分的信度(Cronbachalpha)分别是0.910、0.893、0.861。

本研究采用7条目的领导―成员交换量表(Scandura&Graen,1984)来进行测量。中层管理者与上司的交换关系由中层管理者本人打分,中层管理者与下属的交换关系由其下属打分。中层管理者和下属回答的信度(Cronbachalpha)分别是0.873、0.838。

(三)控制变量

本文将中层管理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在本公司任职时间(以年为单位)、与上级和同事的交往时间(以年为单位)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在本公司任职时间均由中层管理者本人自我报告,与上级和同事的交往时间分别由上司和同事报告。

四、研究结果

(一)假设检验

1.假设1

为了检验假设1,本文对不同评估来源在各绩效维度上的评分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任务绩效维度上,上司评估与本人自评存在显著差异(t=-2.248,p

为了检验假设2(3、4),本研究以上司(同事、本人)评估的任务绩效、情境绩效、适应性绩效作为因变量,将中层管理者与上司的交换关系、与下属的交换关系作为自变量。根据Cohen和Cohen(1983)的四步法,首先将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模型。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将两个自变量放入回归模型。最后,将所有变量同时放入回归模型。

2.假设2

假设2的检验结果见表3。对于任务绩效而言,当同时将中层管理者与上司、与下属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放入模型时,只有前者对上司的绩效评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506,p

3.假设3

假设3的检验结果见表4。对于任务绩效而言,当同时将中层管理者与上司、与下属的领导―成员交换放入模型时,前者对同事的绩效评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91,p

4.假设4

假设4的检验结果见表5。对于任务绩效而言,当同时将中层管理者与上司、与下属的领导―成员交换放入模型时,两者都对自我评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08,p

对于情境绩效而言,当同时将中层管理者与上司、与下属的领导―成员交换放入模型时,两者都对自我评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88,p

对于适应性绩效而言,当同时将中层管理者与上司、与下属的领导―成员交换放入模型时,两者都对自我评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05,p

遵循前文的思路,本文从绩效信息和评估动机两个方面来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第一,中层管理者对自己与上司间的交换关系以及自己与下属间的交换关系有全面的了解,因而在自我评估过程中会赋予对上、对下两类交换关系相同的权重;第二,为了在下属评估中获得好评,维护良好关系以便日后开展工作,中层管理者会比上司和同事更加重视自己与下属间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很多实证研究也都表明,上司和同事的评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自我评估与上司或同事评估的一致性较低(atkins&wood,2002)。例如,Conway和Huffcutt(1997)通过比较本人、同事、上司和下属的评分发现,上司和同事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五、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讨论中层管理者在接受360度绩效评估时,其与上司和与下属间的领导―成员交换如何影响不同评估群体。第一,本文验证了不同评估来源在评估中层管理者各绩效维度时的一致性。这表明,360度评估法通过采用多个考评视角,有助于全面地描绘中层管理者的绩效;第二,上司和同事评估时,相比于中层管理者与下属间的领导―成员交换,中层管理者与上司间的领导―成员交换具有更强的正向影响作用;第三,中层管理者自我评估时,他/她与上司间的领导―成员交换和与下属间的领导―成员交换具有相同的正向影响作用。

(二)研究的意义和贡献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有:第一,以往关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通常只关注上司对下属的绩效评估。本研究采用360度的评估视角,分别讨论了领导、同事、本人在评估时考虑的因素;第二,本研究结合绩效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任务绩效、情境绩效和适应性绩效评估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而不像以往研究那样对工作绩效简单地一概而论;第三,前人对不同评估来源之间低一致性的解释主要基于相似性、距离、情感等。本研究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从绩效信息获得和评估动机的角度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有:第一,细化了各维度绩效的评估。很多企业在实施360度绩效评估时仅单纯地关注任务绩效等某个绩效维度。本研究则全面考察了任务绩效、情境绩效和适应性绩效;第二,对360度绩效评估方法的运用有指导意义。对于不同的绩效维度,同事评估和自我评估则能够比传统的上级评估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第三,指明了中层管理者的应对策略。为了获得不同评估来源的一致好评,中层管理者既要与上级领导保持良好的交换关系,也要与下属保持良好的交换关系。

(三)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本研究所采用的样本全部选自某大型制造业企业。这有利于控制行业差异,并且提高了问卷的回收率。但对于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影响,可能受到行业特征、企业性质、组织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不同行业和不同组织中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验证;第二,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同源偏差。尽管研究人员收集了三个不同来源的绩效评估数据和两个来源的领导―成员交换数据,但对于中层管理者自评的部分,与上司的交换关系和各维度绩效都是自己打分的。这一偏差可能会高估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第三,由于数据收集成本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本研究没有讨论下属对中层管理者的绩效评估问题。下属能够提供关于管理行为和监督行为方面的有用信息。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下属评估中层管理者的绩效时,哪一种领导―成员交换更具有预测力。

参考文献:

司法评估指导意见篇5

【关键词】质量控制贯穿全过程广告媒体传播

一、引言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管理涉及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在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需将审计工作与质量控制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审计项目实施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效益。本文将简要分析在广告媒体传播效果评估项目过程中的审计质量控制管理。

二、立项阶段收集意见建议,确定审计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现项目评估立项的质量控制

为保证审计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于企业运营发展,如何把握好项目立项过程中的总体质量控制尤显关键。本次广告媒体评估项目是在收集汇总了市场部、综合办、数据部等广告宣传专业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后,确定了广告媒体传播效果风险评估的审计立项计划,并由公司管理层审核并签发了审计立项通知后,才正式开始执行广告媒体传播效果评估项目,同时在本次的广告媒体传播效果评估项目立项过程中,内审部对全省主要媒体进行评估,对媒体广告进行了多维度评估,如受众体、受众面等,对投放支出合理性进行审计,形成了完整的立项可行性报告提交公司管理层审核。实现了立项环节的质量控制,即实现了审计项目立项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把控:首先,重要性是指本次审计项目是重点领域、重要部门、重点资金、领导重点关注以及与企业发展关系密切的事项;其次,针对性是指本次审计项目紧紧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心工作――广告媒体投放,同时审计目的明确――对广告投放支出合理性进行审计;此外,可行性是指本次审计项目经过各部门的意见收集,适合企业发展现状需求,且审计成果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运营管理。

三、审前阶段深入调查,提高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实现项目评估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

(一)审前深入调查项目评估背景,实现审前质量控制

公司内审部在本次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阶段,通过访谈、查阅财务数据等相关调查方式,对广告投放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将调查结果形成记录,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执行工作了必要的准备,为保证和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审前调查结果表明:大量的费用花在户外、报纸和电视媒体中,广播、网络、杂志及其他媒体所占比例较小,个别地(市)分公司的广告费用甚至集中投放在前三类媒体中,可见公司在各媒体的广告投放上很不均衡,未能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广告效益,近年来有时甚至出现竞争对手在广告支出上比我公司少,但其广告效果却明显好于我公司现象。

通过审前调查认为,有必要对各广告载体进行系统评估,选择合适的广告载体投放合适的广告,以增强广告效果、提高广告效益。

(二)确定项目评估实施方案,实现实施方案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方案是整个审计项目的指导性文件,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起着龙头作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且直接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根据前期深入调查的结果,制定了本次广告媒体传播效果评估实施方案:

明确审计目标及内容。本次评估项目主要是根据“多维度对本次广告媒体传播效果项目进行评估,为公司在下一阶段媒体选择及其组合方式、广告策略制定上给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议”的审计目标,确定了以下需要查明的审计内容:

(1)针对我公司投放广告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收集公司2010年以来在全省主流媒体各时段已投放的广告内容,按品牌、业务、投放媒体、投放频次、投放金额、投放形式等,提供不同维度的汇总分析,展现我公司在各载体的广告投放分布情况,全面分析公司在各媒体上的广告投放效果。

(2)对正在投放的重点广告业务进行效果评估。针对正在投放三个重点广告(两节促销、集团V网业务、手机票业务)进行专题分析,对这些广告的广告创意、媒体选择、投放策略、投放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估,发现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3)对主要竞争对手的主要传播策略的研究分析。收集和汇总另外两家竞争对手2010年以来在全省主流媒体上投放的广告,按广告内容、媒体选择、投放频率、投放费用等纬度进行分析,研究其主要传播策略,并与我公司传播策略进行比较,提炼其可借鉴的经验。

(4)对省内主要传播媒体进行系统评估分析。一是研究其受众与我公司的各品牌、业务的消费群体之间的契合程度,二是对其版面、时段、收视(听)率进行研究,针对我公司不同品牌、业务提出广告设计、媒介选择、时段/版面选择等传播投放策略。

突出审计重点。在编制本次审计实施方案时,认真分析并总结了审前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广告媒体传播效果中存在的问题和线索,确定了本次审计的重点为:对2010年以来所投放的广告进行归类整理,展现在各类媒体上投放广告的构成情况;对竞争对手及其关联第三方2010年以来的广告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其主要传播策略并与我公司传播策略进行比较;深度洞察消费者媒体接触习惯,判断其主要受众群体与我公司各品牌/业务(潜在)客户之间的契合程度。

综上所述,本次媒体传播效果项目评估方案体现了内容可操作性高、内容详尽、指导性强、审计目标明确、审计重点突出等优点。

四、审中阶段规范审计取证和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审计日记,实现项目评估取证与工作底稿编写的质量控制

(一)确定评估步骤和方法,实现评估抽样取证质量控制

确定审计步骤和方法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具有操作性,并且能够减少随意性,避免审计资源浪费。为保证本次项目评估审计证据的可获得性及可靠程度,通过全面考虑审计证据信息生成或储存方式的影响及适时获取性,本项目评估调查方式采取:CLt(CentralLocationtest)定点拦问法+座谈会法,同时利用专业监测数据库对我公司及竞品进行监测分析。

CLt定点拦问法。CLt定点拦截的抽样样本选取条件是:①当地常住居民;②手机用户;③年龄为16~54岁之间;④不在媒体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市场调查公司及通信等相关行业工作;⑤过去6个月内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市场调查活动。本次项目评估最终收到CLt定点拦问样本量共计2895个,其中城市样本1908个,农村样本987个,覆盖全省每地市各约300个样本,兼顾移动客户及竞争对手客户、包括城市及农村样本。良好且多样化的样本量为风险评估工作的全面性、多维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客户座谈会法。客户座谈会主要在福州、厦门两地开展,每城市各开展四组。抽样样本选取条件为:①本地常住居民;②手机用户;③年龄为18~45岁;④过去3个月办理过新套餐、新业务,或更改过套餐、业务。抽样组别:G1组:18-28岁动感地带用户;G2组:30-45岁神州行用户;G3组:30-45岁全球通用户;G4组:联通用户25-45岁,电信用户25-45岁。

(二)记录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实现评估执行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工作底稿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本次评估实行了审计日记与审计工作底稿两种记录方式,前者主要记录评估过程中做了哪些取证工作,记录项目评估的整个执行过程,与工作底稿一起作为审计实施情况的全面反映;后者则主要记录审计成果、所发现的问题等,是形成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

在项目评估执行过程中,审计人员及时记录评估日记,编制工作底稿,准确反映风险评估事实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为后续形成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改进意见给出了直接依据,同时也体现了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审计工作底稿由审计人员编制后,经审计组长审核后,由工作内审部领导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进行了复核,进一步完善了项目风险评估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五、审后及时公布评估结果,注重跟踪各业务部门的反馈意见,实现项目评估报告的质量控制

(一)及时编制评估报告,实现审计结论质量控制

传播效果评估报告是项目评估工作成果的总结和最终体现,它应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审计部门向上级报告评估项目结果的文件;二是审计部门向与本次评估项目有关联部门下达评估结论的方式;三是审计部门向公司其它各部门公布评估结果的载体。在本次广告媒体传播效果风险评估项目中,评估报告的形成经过充分的取证、海量的抽样、多维度的对比分析,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实际、深入对传播效果评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报告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全省媒体渠道特点概述。从评估结果来看,电视和互联网已经成为手机用户接触比例最高的媒体渠道,其次是报纸,阅读杂志和收听广播的手机用户较少。同时通过对各种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研究,得出传统4大媒体(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的地位开始在逐步下滑,尤其是广播与杂志;新兴媒体(互联网、手机)正在挑战传统媒体,特别是挑战电视媒体的地位;而户外媒体和自有媒体渠道则依旧保持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不同媒体渠道的广告实际投放效果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覆盖面,到达率,广告关注度,信息承载能力。

全省三大移动运营商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投放分析。从各运营商在广告投放量、行业占比、花费月度趋势,投放区域、媒体选择、投放产品等多方面进行环比后,展示评估结论。2010年1-10月,报纸和电视为三大运营商广告投放主要渠道,省级媒体是各品牌广告投放的重点,福州、泉州、厦门和漳州是各品牌广告投放较多的地市。从运营商各品牌投放情况来看,我公司在泉州广告花费最高,联通在龙岩、电信在福州投放最多。另外报纸和电视媒体是各品牌广告投放首选,联通在电台有较大投放占比。通过对公司的客户与竞争对手的客户在媒体接触方面进行的比较,得知三家运营商的客户在对各种载体的接触习惯上基本一致。

已投放且正在传播的重点广告效果评估结果。本次针对我公司两节促销(大众市场)、手机票业务(数据业务)、集团V网(集团业务)三个已投放且正在传播的广告进行了评估,从业务无提示提及率、提示后提及率、广告到达率、业务总体参与度、业务有效参与度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专题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从认知度、广告到达率还是业务参与度来看,两节促销的效果都最好。手机票业务的认知度也相当不错。但是从参与度上看,集团V网的表现要好一些,尤其是有效参与度。

广告媒体总体投放策略改进意见。经过评估分析,建议我公司广告投放的媒体选择首选媒体:首选户外与互联网媒体,提高重点户外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的投放力度;传统媒体中相对较强的电视和报纸,作为次选投放媒体,投放广播、杂志等为补充型媒体渠道的投放。

(二)及时公布评估报告,实现审计成果质量控制

评估报告全方位、多维度对项目评估执行成果进行了阐述,深刻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和预防的方法,内审部负责人就审计报告的总体结论进行了复核,对于评估报告中提出广告媒体投放策略改进意见等征询了向市场部、综合办、数据部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反馈意见,由公司分管领导审核了评估报告,并正式签发下达审计报告至各业务管理部门。

六、结语

本次广告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过程中,通过对项目执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归纳应用,评估结果建议得到了各相关业务部门的采纳,为公司下一步的广告投放策略给出了可操作性的指导方向,节约了广告成本,提升了广告投放效益,同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项目后续风险评估建议,建立广告投放定期评估机制,良好地实现了项目质量控制的衍生。

参考资料:

司法评估指导意见篇6

    近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快速发展,2009年沪深两市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总数及交易资产总量均创下了历史记录。在公司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价值评估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易是否能够完成,而在目标公司价值评估中,评估方法的选用更是重中之重,是目标公司价值评估的关键所在。根据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4年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三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受并购企业或目标企业之托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时,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恰当选择评估方法。从理论层面来看,或者说从我国现行的资产评估相关准则来看,在评估业务中需要遵循这样两个逻辑:其一,评估时应首先明确评估目的,根据评估目的确定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而价值类型又决定着具体操作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也即评估目的和价值类型会对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在选择评估方法时,还需要针对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特点,竞争情况和被估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根据现实情况可以搜集到的材料最终确定评估方法。其二,并购时收购方主要看中的是目标公司或其资产能够为公司带来的未来价值,如果从这种角度讲,在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中应该首选收益法。那么,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价值评估方法选用时是否受到评估目的、价值类型、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实务中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是否与评估理论有效的契合?如果实务中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没有受到评估目的、价值类型等的显著影响,原因何在?我国现行并购中是否较多的应用收益法来进行价值评估?鉴于此,本文针对上市公司2009年并购重组中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描述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现状,进而对其进行剖析。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价值评估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亦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梳理国外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文献可以发现,1938年威廉姆斯博士在《投资价值理论》一文中提出的现金流价值评估模型是以后很多折现法估值模型的衍生基础。1953年威斯顿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公司价值评估的表格方法。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教授阐述的mm定理以及1965年williamSharpe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等为现代公司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几十年,国外企业价值评估评估方法不断完善。20世纪80年代,蒂姆·科勒、马克·戈德哈特、戴维·维塞尔斯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麦肯锡价值评估模型即现金流折现模型。Gebhardt,LeeandSwanminathan(2001)和Chenetal(2003)认为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估计创业企业的价值时,由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可以对股价模型的内在假设进行修正,从而导致模型参数设定有所变化。布瑞德福特·康纳尔(2002)系统介绍了现金流量折现法理论,并用福特公司作为实例具体介绍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阿斯沃斯·达莫达让(2005)阐述了在新经济环境中高科技公司等非传统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了如何用现金流量贴现法来估计技术性公司的价值,此外还讨论了运用相对价值评估法和实物期权法评估技术性公司的可行性和适用性。phillipR.Daves、michaelC.ehrhardt、Ronalde.Shrieves在《CorporateValuation:aGuideformanagersandinvestors》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评估框架,从实践角度阐述了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和程序,具体介绍了如何预测未来财务报表和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方法。除去上述研究主流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文献,还有一些文献研究其他评估方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如eVa价值评估法和期权法等。

    (二)国内文献 对比而言,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对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体系及具体方法都进行了一些研究。一部分学者对企业家之评估的方法体系进行了研究,汪平(2000)从财务视角探讨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具体方法,对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傅依、张平(2001)借鉴国外价值评估模式的思路,建立了企业经营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前景预测到具体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框架。李麟、李骥(2001),陆敏(2002),李光明(2005),武勇、刘曼琴(2005),刘捷、王世宏(2006),赵建华(2007),王志华、王跃(2010),赵坤、朱戎(2010)等从理论上系统总结了企业价值评估的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等各种方法,并对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做出了较充分的理论分析。还有一些学者针对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具体的评估方法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王莹莹(2004)研究了根据不同动因对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影响。王建中等(2004)、邓秀英、颜永平(2007)等进行了股权自由现金流量估价模型评估值与各企业市场价值的比较,验证了现金流量折现(DCF)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适用性。顾银宽等(2004)分析了eVa贴现估价法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其在我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吕学梁、王连华(2005)对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论述并分析该方法在实例中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实物期权方法能够正确评价企业的价值。谭文(2009)对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各种评估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应运用价值链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史静(2009)对基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企业价值评估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现金流量折现法评估价值和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现金流量折现法能够较精确地评估企业价值。曹中(2009)在研究收益法核心思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收益法的缺陷并对收益方法的度量方法进行了更深入地讨论并构建以下模型:企业当期实现的价值=企业当期资本的投入+资本当期实现的增值。黄静,王菊(2009)对传统企业评估方法和实务期权定价法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实物期权理论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领域及其局限性。张宏霞、陈泉(2010)认为可以期权法对高科技创新企业进行估价。

    从上述中西方文献发现,现阶段评估界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较少有研究运用数据来分析评估目的、价值类型、行业等因素对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影响。本文则结合2009年深证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对评估方法的选择及其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价值评估方法选用时是否受到评估目的、价值类型、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实务中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是否和评估理论能够有效契合,实务中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没有受到评估目的、价值类型等的显著影响。

    三、上市公司并购价值评估现状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是以从CSmaR数据库和巨潮咨询网站上搜集的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内上市公司发生的140笔上市公司并购相关交易所发生的评估事件作为样本。选取样本的标准为:评估报告披露日期为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委托方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内的上市公司;评估目的为收购、转让股权或收购资产;已披露评估报告和交易公告。本文以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评估事件为样本,选取可能对评估方法的选用有影响的几个因素进行重点描述统计。描述的因素主要包括评估目的、评估价值类型、目标企业所属行业以及评估方法的具体选用状况。

    (二)上市公司并购价值评估统计 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统计:(1)上市公司并购总体概况。据CSmaR数据库统计,2009年度深证上市公司中共69家上市公司发生并购交易,涉及140宗资产评估以及交易,2009年发生并购交易的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从发生并购业务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来看,房地产行业是2009年并购交易规模最大的行业。交易额占2009年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总额的31.33%,该行业也是并购业务发生宗数最多的行业,2009年共发生21宗交易,占并购交易宗数的15%,由此可见资金需求量较大的房地产企业是资本市场中并购的积极参与者。电力行业发生的并购交易宗数比例也较高,交易规模最大、产业整合和升级力度较强。(2)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统计。2009年深证上市公司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和最终结果选用的评估方法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第一,从评估时选择的评估方法来看,2009年上市公司并购交易评估方法仍是以成本法和收益法两种方法结合为主。同时使用成本法和收益法进行评估的案例共83宗,占评估案例总数的59.3%;单独使用成本法的有46宗,占评估案例总数的32.9%,选择成本法进行评估的原因大都是认为收益法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或评估对象为企业一部分资产;单独使用收益法的有9宗,占评估案例总数的6.4%;没有一例评估单独使用了市场法,140宗交易中一共只有两宗交易在评估时使用到市场法。其中一笔交易同时使用了收益法和市场法,但最终还是以收益法的评估结果作为目标公司的评估值。另外一宗交易是使用了成本法与市场法,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成本法的结果作为最终的评估值。第二,从评估最终结果的选用来看,很少有并购交易采取对评估时选用的不同评估方法产生的评估值进行综合来确认最终的价值,绝大多数并购交易都是选用了某一具体的评估方法。在评估结果选用方面,成本法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共117宗,占评估案例总数的83.6%,其原因可能是源于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不高,收益法和市场法的运用并不成熟,成本法较其他两种方法资料收集容易,使成本法运用比例较高。在2009年上市公司并购的案例中,收益法的使用所占比例不高,多数情况下只作为辅助方法使用,最终结果选用收益法共22宗,占评估案例总数的15.7%。140宗交易中有一宗交易综合了成本法和收益法的结果,并将最终结果定为成本法和收益法评估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其原因是由于该交易被估公司属于发电供气企业,有一定的垄断性,评估人员考虑到成本法对其评估无法体现出垄断的优势,同时对目标公司的未来收益预测又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最终选择了将两种方法取算术平均来确定评估价值。从结果来看,没有并购交易选用市场法作为目标公司的评估值。(3)分行业评估方法选用。将深证上市公司发生的140笔并购中评估时选用的方法和结果选用的方法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2009年深证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中成本法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很多行业所有评估项目最终都是选择了成本法的评估结果,只有塑料制品行业较多的选用了收益法的评估结果。总的来说,行业对于评估方法选择上的影响在实践中并不突出。从发生并购交易较多的房地产行业来看,大都以无法准确预测被并购公司未来收益为理由选择了成本法,且以成本法的评估结果作为最终的评估价值,只有2宗交易选用了收益法的结果,其选择收益法评估结果的评估报告给出的理由是该公司已经获得了开发项目的土地使用权,有了项目初步的建设规划开发进度时间表及成本收入预算等,而且收购方及转让方主要关注的是其在参与被并购公司的合作经营期间从被并购公司可能获取的收益。(4)评估目的与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选用。理论上资产评估目的会对资产评估对象及其面临的市场条件具有约束和限定的作用,并且对价值类型和价值评估方法产生影响。价值类型会在整体上对资产评估对象面临的市场条件具有约束作用,从而对评估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价值类型确定的情况下,评估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只要能够获得满足价值类型结果的方法都可视为可行,在实际选择评估方法时要根据评估目的、评估条件和确定的价值类型合理选择有效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因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并购中采用的评估方法,故选取的2009年度深圳上市公司69家上市公司140宗并购交易进行研究,其评估目的及其选用的评估方法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2009年深圳上市公司并购主要是以股权收购、股权转让、资产收购为主,股权变动、股权受让、股权投资、吸收合并所占比例较少。从其选用的评估方法来看,资产收购选用成本法居多,而股权收购和股权转让选用成本法和收益法结合的方式比较多,且股权收购中选择成本法和收益法结合方式的比例远大于股权转让方式。而从评估结果选用的方法来看,资产收购中选择收益法的比例较高,股权转让中选择收益法的比例高于股权收购中选用收益法的比例。可以看出,评估目的对评估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就总体而言,还只选择成本法作为评估结果的交易案例较多,收益法应用比例较低。从(表5)价值类型表可以看出,虽然(表4)中列示2009年深圳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目的不同,但其选择的价值类型无差异,评估所选用的价值类型除一宗是清算价值以外,其余全部选用市场价值,评估目的对价值类型的影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并购交易价值类型较为单一,没有发现不同价值类型对价值评估方法产生影响。(5)企业性质与评估方法选用。从(表6)可以看出,企业性质对评估方法的选择并无明显影响。在有国有持股和无国有持股的企业中,成本法的使用比例都超过了80%,占主要地位。

    

    

    

    (三)企业并购评估方法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三条中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多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且在第三十八条中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对同一评估对象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时,应当对形成的各种初步价值结论进行分析,在综合考虑不同评估方法和初步价值结论的合理性及所使用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的基础上,形成合理评估结论。”但从2009年并购实践来看,无论是在评估方法选用和评估结果选用的评估值来看,均存在成本法应用比例较高,而收益法和市场法应用比例较低,尤其是在评估结果选用的评估值来看,市场法的应用比例极低,而这与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对评估方法的有关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就2009年深证上市公司并购中选用的评估方法来看,成本法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市场法应用比例极低。本文认为我国现行并购价值评估中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并引起注意:

    (1)评估方法选择存在的问题分析。由上述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上市公司评估方法选择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价值类型单一,影响了评估方法的选择,且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之间的拟合程度有待提高。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根据评估目的等相关条件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在《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中规定:“资产评估价值类型包括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类型,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类型包括投资价值、在用价值、清算价值、残余价值等”。按照国际评估准则和《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美国)以及国外有关资产评估论著,价值类型又可分为典型市场价值和非典型市场价值,其中非典型市场价值又可以分为在用价值、投资价值、持续经营价值、清算价格、保险价值等。理论上而言,从企业并购情况来看,价值类型应更多体现为市场价值或投资价值,且当并购是以获取目标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为主要目的时,则价值类型应为投资价值;当并购是以获取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资源为主要目的时,且存在可比市场的公平市价,双方比较容易寻找参照物,并购价值的评估价值类型可以体现为市场价值。2009年深证上市公司并购评估样本中,只有一例使用了清算价值,其余全部使用的是市场价值类型,无一例选择投资价值。应该说,从国内外并购趋势来看,战略性并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潜在购买者看中的是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是目标企业被并购后能否与原企业产生协同效应、能否实现并购方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于战略性并购来说投资价值更能体现出并购公司的要求。此外,在控股股权转让的情况下,股权受让人通常已有明确的投资目标,选择投资价值更加合理。但从并购实际中选择的价值类型来看,与理论上的预期并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长期以来,市场价值是被普遍接受的价值形式,抑或是评估师出于对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类型无法准确把握或较难评估的角度考虑,因此选择市场价值作为评估价值类型。并购中单一选用市场价值作为价值类型可能导致评估结果不能合理反映特定评估目的且影响了评估方法的选用。本文认为,在并购中应该更多的使用投资价值类型,以正确体现公司价值。而且在投资价值类型的前提下,在评估过程中应该考虑目标公司被并购后,对并购公司获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从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的配合来看,选择市场价值类型似乎应较多的选用市场法来进行评估,但用2009年并购样本来看,虽然在选择价值类型中绝大多数样本均选择了市场价值类型,但在具体选用的评估方法来看,在评估时33%的样本选用了成本法,59%的样本同时选用了成本法和收益法,选择市场法的样本只有2家,且还均是和其他评估方法同时运用,从评估结果选用的评估值来看,117宗样本选择以成本法的评估值作为最终结果,占总样本的83.6%,更是体现了选择市场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之间的不完全匹配。第二,选择性的使用评估方法,且评估方法选择理由不充分。理论上而言,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多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但从2009年深证上市公司并购样本来看,无论在评估方法的选用上,还是在评估结果选用的评估值来看,存在的现状是成本法应用比例较高,市场法应用比例极低,虽然其原因可能是源于参照物等可比数据的缺乏,或者是被评估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可比性和个体差异很难确定,抑或是交易案例和交易时间、市场条件等很难比较等导致市场法较难运用,且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也存在着评估师选择性的使用评估方法的问题。且从样本总体来看,尽管采取不同的资产评估方法在评估结果上具有趋同性,但不同评估方法评估出的结果之间往往存在差异,在本文研究的2009年上市公司并购样本中同时使用成本法和收益法的评估案例共83宗,在这83宗评估中,成本法与收益法的评估结果差异平均值为25.86%。其中差异超过100%的共5宗,最高差异率达232.96%。评估方法及其评估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评估师最终到底选择以哪种方法的评估结果作为评估值会对并购交易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应该说,现有评估中尚存在有时评估师在客户的要求下选择对客户最有利的一种方法,利用不同评估方法可能产生的差异来从专业角度为客户要求的评估结果找出“恰当”理由,从而人为地造成了资产大幅增值等问题。在2009年上市公司并购的案例中,作为最适合企业价值评估的收益法的使用所占比例不高,多数情况下只作为辅助方法使用。评估报告中多以公司近年收益状况不佳、受金融危机影响等为理由,没有使用收益法对公司进行评估或最终没有选用收益法的评估结果,其理由有些牵强,国外有很多公司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选用收益法进行评估的案例。且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来看,虽然其确实对一些行业的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旅游业、航空业等,导致这些行业中的企业近年收益低于正常时期,甚至出现亏损,从而不太适合收益法来评估企业价值。但也有很多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且近几年收益良好,这种笼统地将金融危机作为不使用收益法的理由,以免去对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测等过程,表明评估方法的选择理由有时并不充分。且即便是近两年收益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采用对收益额、收益期限和折现率进行合理预测而采用收益法,从此角度来看,2009年上市公司并购中选择评估方法的理由并不充分。第三,对目标公司所处行业因素考虑不足。在评估的过程中评估师应该重视行业研究和分析。公司价值要放到环境中去考察,而最主要的环境是其所处的行业。处在不同行业的两个公司假设所有数据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行业不同,其资产构成与结构特点也会不同,公司价值一定是不同的。公司所处行业是影响评估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但由上文按行业统计的评估方法选择情况可以看出,几乎各个行业中都是以成本法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在评估方法选择上并没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评估过程中对行业特征的忽视。以电力行业为例,2009年我国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的估值主要采用了成本法。但成本法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营利能力,对于获利能力较强企业的价值不能很好反映,且电力行业是垄断行业,其具有的“特许经营权”等价值并不会在成本法中体现,因而可以说价值评估方法未充分体现公司价值。在评估实践中,应该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合理选择评估方法。对于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和以无形资产为主的行业,如高新技术行业,收益法应当占据主要地位。

    (2)评估方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同样在评估方法运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成本法运用时未考虑资产的配合效率。被并购公司整体价值并不等于其各个单项资产的简单加和,即1+1并不一定等于2,且在很多情形下可以说整体资产的价值应该大于单项资产的价值加和。就2009年公司并购整体来看,评估公司在运用成本法进行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时,对于其中许多重要资产的估值,也大量采用了现金流折现法,特别是在对无形资产、矿权、房地产评估方面(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联合课题组,2010),但可能还是存在着对资产整合价值考虑不足的问题。若在收益法受到各种因素限制,如被并购公司刚成立,未来收益无法确定只能使用成本法进行评估的情况下,评估人员也应考虑被并购公司中各项资产之间配合的优劣,考虑资产组合能够带来的价值。对配合效率低的资产进行相应减值,对配合效率高的资产应考虑相关因素进行相应增值。根据具体并购的评估目的,评估人员还应该考虑到资产负债表中未列出的对并购企业有价值的资产,如企业的管理、客户资源、所在行业前景等。第二,忽略了控股权与非控股权、流动性大小对企业价值折价和溢价的影响。在并购活动中,很多情况下只是收购公司部分股权。企业里拥有控股权的股东享受一些非控股股东享受不到的很有价值的权利。如果在企业价值评估中涉及控股股权,评估师应该判断和评价在各种具体情况下控股的因素是否存在以及控股的程度,并考虑这些因素对于控股价值的影响,也即应该考虑控股权溢价问题。股权流动性的大小也会对其价值产生影响,流动性高的股权和缺乏流动性的股权的价值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而在评估实践中,因为控股权溢价和股权流动性对价值的影响很难确定导致评估师很少考虑控股权、流动性大小对折价溢价的影响。第三,以评估值作为最终交易价格所占比例过高。在本文所研究的2009年上市公司并购评估样本中,有70%的交易是以评估值定价。应该说,资产评估价值只是为资产评估委托者提供的参考意见,是买卖双方交易的底价,并不是实际成交价。评估价值体现的是资产的客观价值与内在价值,是资产交易活动定价的主要参考,最终的成交价应由资产买卖双方通过谈判确定。国际评估界通过对大量评估与资产交易实例的统计分析表明,评估值与实际交易价间的偏差一般在15%左右(郭苧锶等,2003)。我国以评估值作为最终交易价格的比例过高,评估价值与交易价格的不一致问题没有充分显露出来。这种直接将评估价作为交易价格的行为一方面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评估机构和交易企业勾结埋下伏笔(苏平,2010)。

    四、并购资产评估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建议

    (一)各种评估方法综合运用 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具有使用条件和局限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评估方法。在综合使用多种评估方法的情况下,对各种评估方法得到结果的差异进行合理分析,选择对企业价值考虑最全面并具有足够客观依据的合理的评估结果作为最终的评估值。对于多种评估方法产生的过高与过低的评估结果应在分析原因后采用合理方法合理确定最终评估值,或者是在应用某一评估方法时,如运用收益法时,对确定的未来收益、折现率以及收益年限等,可以采用敏感性分析来使得确定的评估值更为合理。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评估方法,实现评估值在最大限度上反映评估对象的真实价值。

    (二)评估价值类型多元化 在公司并购中应该根据并购原因不同选择不同的价值类型。在实际评估过程中,评估师应根据评估目的和具体并购竞争环境等情况,选择更适合的评估价值类型,而不是笼统地使用市场价值这一种价值类型。《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中规定:“市场价值是指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强迫的情况下,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公平交易的价值估计数额。投资价值是指评估对象对于具有明确投资目标的特定投资者或者某一类投资者所具有的价值估计数额。”并购的动因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并购对象将来产生的预期投资价值与现有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异,所以并购中在选择价值类型时,应考虑并购对象在并购后的战略、规划等因素以及对未来的判断采用合适的价值类型。当被并购企业按原有企管战略持续经营条件下评估时,较适合用市场价值。当被并购企业将按兼并方企管战略发展并会产生特定的协同效应时,应使用投资价值,许多战略并购应该适合使用投资价值类型,评估价值类型多元化将使评估结果更加与具体评估目的相匹配,并对评估方法的选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选用投资价值作为价值类型无疑可以增加收益法的应用比例等,并为并购交易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价值。

    (三)提高评估人员的执业水平 评估方法的选用是影响评估结论的关键性因素,这就需要评估人员在评估方法选择与运用中以及具体评估方法中评估参数的确定时进行职业判断。因此评估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执业水平,才能更准确地进行估值。在评估时,评估人员应综合分析评估对象所处的地区经济状况、行业环境、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其自身经营状况等,并结合其自身经验对评估方法进行选择,选择的理由要充分合理,不能随意选择评估方法或刻意选择对客户最有利的结果。作为最适于战略性并购的收益法,在我国的实际运用中仍存在很多难点,如未来收益的确定、企业未来运营情况合理预测、贴现率的预测等,这都需要评估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相关理论,来不断提高收益法的运用水平。

    (四)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并结合国内实情进行研究 上市公司并购起源于西方,我国并购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随着并购实务的迅猛增加,并购价值评估的理念和方法也应更新以和世界同步。应积极加强国际交流,认真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不断更新企业价值评估技术,在价值评估时充分反映每一企业的特殊性,兼顾企业的有形与无形资产,管理团队、人员资源,企业未来的增长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并结合我国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价值评估方法。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并购价值评估方法做了很多研究。比如在收益法方面,有人提出预测现金流可以尝试设立几种情景,分别赋概率值(戴书松,2009),从而使预测结果更加合理。还有学者提出了采用收益法评估在建企业,可以将企业完成全部在建工程的缺口资金设定为虚拟借款(赵强,2008)。这些新思路都非常值得我国评估界借鉴参考。当然,西方的价值评估理论研究是基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的,而我国的市场状况与西方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对适合我国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还有待发展,特别是规范评估实践应用的研究,评估理论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将新的评估理念、评估方法运用于评估实践中等等。

    五、结论

司法评估指导意见篇7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抓发展、促富裕、求和谐”为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精神,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评估范围

列入效能评估的机关部门共51个,主要根据工作性质和职能,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行政、司法部门,共35个。包括政府办(法制办)、发改局、统计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计局、物价局(所)、环保局、安监局、市容局、建设局、房产局、商务局、文化局、卫生局、计生局、人防办、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国税局、地税分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夫管办、旅游局、体育局、档案局(馆)、地志办、大明路汽车办。

第二类为党群部门,共16个。包括区委办、局、人大办、政协办、纪委(监察局)、组织部、老干部局、宣传部、统战部(民宗局)、政法委、610办、机关工委、党校、总工会、团区委、妇联。

区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纪委(监察局)和机关工委只参加评估,不参与最终结果的排序。

二、评估方法和分值划分

根据部门工作性质和职能的不同,分别制定行政、司法部门和党群部门效能评估办法,采用群众评议、综合考核和综合评定等三种方法进行效能评估。总分为1000分,其中群众评议300分、综合考核700分,综合评定在评估实际得分的基础上进行加分和减分。

(一)行政、司法部门

1、群众评议

群众评议按300分考核。(具体内容见附表1)

2、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按700分考核,主要包括效率与制度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与党的建设、区政府领导班子评鉴等4项内容,分值分别为255分、280分、135分和30分。(具体内容见附表2)

3、综合评定

在群众评议和综合考核两项得分相加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情况进行加分和减分,形成最后的得分。(具体内容见附表4)

(二)党群部门

1、群众评议

群众评议按300分考核。(具体内容见附表1)

2、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按700分考核,主要包括效率与制度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与党的建设、区委领导班子评鉴等4项内容,分值分别为255分、200分、215分和30分。(具体内容见附表3)

3、综合评定

在群众评议和综合考核两项得分相加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情况进行加分和减分,形成最后的得分。(具体内容见附表4)

三、等次评定

1、行政、司法部门和党群部门,分别按照机关效能评估结果从高分到低分,原则上前25%的部门为“优秀”,得分低于800分为“不合格”,由区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初步确定等次后,报区委常委会审定。

2、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或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以及其他列入“一票否决”工作的,不得获“优秀”等次。新晨

四、结果运用

1、机关效能评估结果经区委、区政府研究确认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全区进行通报。市垂直管理部门的评估情况将向其上级主管部门予以通报。

2、机关效能评估结果作为区委、区政府对各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与部门干部年度综合考核奖直接挂钩。进入“优秀”行列的部门,每名干部按基数的120%发放,市垂直管理部门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指标向“优秀”部门倾斜。对评估为“不合格”且排在末位的部门,扣发年度综合考核奖,处级以上按基数的80%发放,科级及以下按基数的85%发放。

司法评估指导意见篇8

【关键词】规划后评估aHp模糊综合评估运营商

一、引言

电信业是一个基础设施产业,由于体制原因,电信业长期以来都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这不仅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带来了三大运营商网络能力投资不足和投资回报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由于电信效益增幅放缓,竞争已从网络技术转向服务和业务,因此实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迫在眉睫。

二、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体系设计

一套系统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考评结果的有效性。为了保证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普适性,又能体现共建共享管理的价值导向目标,本文在参考某运营商多个省公司相关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咨询专家和实地访谈调研确定了后评估指标体系(图1)。

三、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方法

规划后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群体决策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综合评价问题,指标的重要程度由人们的主观判断确定,不可避免地带有结论上的模糊性,因此本文选择能够处理多因素、模糊性及主观判断等问题的评价方法――aHp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aHp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优点,基于科学的数学原理和数学计算,为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提供了依据。

3.1指标权重确定

美国运筹学家Satty教授提出aHp方法,可以将复杂的相关问题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层次,通过逐步分析,将主观判断进行定性分析量化[7],层次分析法在规划后评估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同的指标对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的影响作用及重要程度不同,因此要根据各指标要素对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的影响高低确定其在整个后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本文构建的测度指标权重的分析过程为:(1)根据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用九分法比较尺度并综合专家群体咨询意见,从而构建判断矩阵;(2)B矩阵按列归一化处理:bij=;(3)矩阵按行求和:vi=∑ijbij;(4)矩阵归一化处理得矩阵的特征向量值wi=,即一级指标Bi的相应权重;(5)利用公式λmax=∑,C.i.=进行满意一致性检验;(6)对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重复(1)―(5)。

3.2模糊综合评价

以上用aHp法能确立后评估指标体系中各层次指标对整个规划后评估目标影响的程度,由于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级边界存在模糊性,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出指标体系的优劣程度,本文采用模糊综合法计算模糊指标隶属函数值。Hwan将模糊数学方法引入到项目后评估中,形成了模糊综合评价法[8]。

(1)确定评价集。依据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指标体系结构,用Ui={U1,…,U6}表示准则层B的指标集;用Uij={Ui1,…,Uij}表示准则层Bi对应的指标层C的指标集。用V={V1,V2,V3,V4}表示评判集{差,中,良,优},通过专家评分法确定每个层级的上限值u1,…u4

(2)建立模糊关系矩阵。邀请多位专家对指标集Uij进行打分,求得各专家打分的平均值,然后建立其隶属函数,转换方式如下:

(3)模糊综合评价。根据模糊评价原理可求得Uij对于V的隶属向量ei=wioRi,其中o为模糊算子。通过上述Uij的评价运算,可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继而可求得U对于V的隶属向量e=woR,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即可确定共建共享规划的优劣,从而可以有效的指导共建共享工作。

四、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实证分析

本实证分析案例来源于某运营商某省公司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规划项目,按照图1的层次结构,综合了来自于各运营商、设计院、通管局及各高校教授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专家意见,进行了aHp权重计算及模糊综合评估。

4.1权重计算

通过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得到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将指标体系中各准则层B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与指标层C相对于准则层B的权重相乘,即可得到整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如表1。

由以上权重计算可知,对规划后评估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因素依次为:目标后评估、经济效益后评估、影响后评估、流程后评估、持续性后评估,而从指标层C综合权重可知,对规划后评估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共建节约投资、共建完成率、共享完成率、自建预留比例。

4.2模糊综合评估

(1)根据某运营商某省公司共建共享的实际情况及专家经验采用百分制法,确定隶属函数属性值的上限为(45,60,75,90),各个专家根据该运营商某省公司的共建共享规划的实际实施情况,分别对各个指标进行打分,并求得平均分,用于下面的隶属度计算。(2)由隶属度的计算公式(1)-(5)计算出各因素的隶属度,将这些隶属度组成评判矩阵,如下。

整个规划后评估的最大隶属度为0.3437,为评价集V中的优级,说明该运营商某省公司共建共享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良好,在规划设施中,该省各地州分公司高度重视共建共享规划的实施,以规划为依据,严格管理共建共享工作,规划实施效果明显。

4.3结果分析

(1)目标后评估属于优级,目标完成情况较好,说明规划实施过程中,大力开展共建共享工作,拓展了共建共享的范围。(2)过程后评估属于优级,过程实施情况较好,保障了共建共享工作高效推进,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得到了较好的执行。(3)影响后评估属于良级,说明该规划具备了电信行业网络建设的规划性和前瞻性,促进了通信行业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对通信行业的满意度。(4)经济效益后评估为优级,不仅缓解了该省公司运营的资金压力,同时提高电信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和价值。(5)持续性后评估属于中级,推动了共建共享工作的持续推进。

五、结论

本文针对共建共享工作的特点,提出了一套适合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运用aHp和模糊综合评估法对后评估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分析步骤,最后对某省公司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共建共享规划实施情况,证明本文的评估体系和模型的操作性较强,为推行共建共享规划后评估工作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

参考文献

[1]卢安文,胡明哲.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策略研究文献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2,28(3):184-187

[2]卢安文,王跃平.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123-125

[3]韩九云.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4]谌彦如.绿色城市道路规划后评价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1

司法评估指导意见篇9

关键词:层级分析法;团队绩效评估;平衡计分卡

一、研究背景

团队的绩效评估以集体工作成果作为衡量的标准[1]。针对团队绩效的评估,林峻民(2002)[2]、徐芳(2002)[3]、常宏建[4]、张舒[5]等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探讨。岳玲[6]从行为学视角提出基于协和控制的团队绩效管理;朱妙其[7]从目标管理层面来探讨团队绩效管理的方法;吴建新[8]、陈璧辉[9]等分别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以关键绩效指标(Kpi)来建立团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给出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更没有针对所选出的指标确定一个合适的权重,其结果缺乏可操作性。本研究以制造企业K公司为例,在基于平衡计分卡观点下,寻找出K公司团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后,尝试运用aHp方法,构建K公司团队绩效指标的权重体系,进一步使其更具操作性,以方便企业实践检验,同时提供一条构建团队绩效指标体系权重的方法,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二、第一次问卷调查及结果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团队绩效评估指标模型问卷编制

传统的绩效指标通常被作为控制个人行为和评估过去绩效的工具,无法评价团队的整体表现。笔者选用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K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四个构面,建立团队绩效评估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是一种相对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检索、寻找并搜集平衡计分卡与工厂营运和团队性质相关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文献,将相关文献关于平衡计分卡对组织和团队绩效评估的指标进行整理,设计初级适用的绩效指标。第二阶段是重新系统检查个案K公司各项制度、文件及联络单,并实地访查,根据K公司特性、公司战略、远景的认识,及团队特性,经咨询相关绩效评估专家和管理咨询顾问,以了解个案公司团队绩效评估的实际情形,帮助修正初级绩效指标。第三阶段是设计问卷,并组织个案公司回答问卷,并结合抽取有代表性样本团队进行访谈;最后归纳出56项绩效指标,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尺度衡量指标的重要性设置成初始问卷,并将之区分为财务责任面指标12个,顾客面指标13个、内部业务流程面指标14个,以及学习与成长面指标17个。具体指标如下:

(1)财务面:销货毛利率、预算执行情况、目标市场销售成长率、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人均利润、新产品和服务对营收的贡献、平均人事费用、与供应商和顾客交易成本的降低比率、库存周转率、负债比率、新顾客营收占全部营收百分比等12项指标。

(2)顾客面:既有顾客之业务成长率、顾客满意度、回应顾客及时性,对顾客的响应速度、目标顾客的获利率、产品和服务质量,与竞争对手比较同等级产品售价净额之比、顾客争取率、顾客延续率、顾客抱怨数与投诉数、满足特定顾客需求的设计能力、重要客户销售率、顾客成长率等13项指标。

(3)内部业务流程面:iSo品质持续推动、企业化管理的推动、专案进度目标达成率、新产品开发成功率、核心技术领导地位、售后服务、量产爬升能力、与市场战略的一致性、进出货作业、产品和服务品质及直通率、全球统筹力、准时交货率、自制率提高或产品及制程良率提升程度、垂直整合能力等14项指标。

(4)学习与成长面:团队整体形象、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率、平均工作年资、教育训练重视程度(如课程开发、训练时数)、人均提案改善次数、人均提案产生效益、申请或取得专利权数、论文/内部刊物发表文章人均篇数、员工建议与建议采纳数、个人与团队配合度、创意策划能力与工作态度、整体技术提升程度、平均员工加班时数、员工绩效考核、组织改进活动、团队分权及互动程度等17项指标。

2.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

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寻找出适合K公司的团队绩效评估,运用叙述型统计方法初步了解对每个指标的重要性排序,萃取出其中排在最前面的五个指标,针对这五个指标,下一步aHp分析法了解其权重,本研究问卷发放对象为F公司各产品事业群、各处、部、文武/策略周边。研究问卷共发出214份,收回问卷183份,剔除答题不全者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计17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1.31%。研究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见表一,依据Guieford(1965)的说法“问卷信度大于0.7即表示高信度”,因此,本研究问卷量表信度应可接受。其次本研究的问卷均有相关文献作为理论基础,并且经过咨询相关理论界的专业意见,因此本问卷符合衡量工具的效度要求。经过统计软件SpSS分析,得出各构面的重要性见表二:

表一研究问卷信度

表二各构面重要性分析结果

再结合对主管的深度访谈,每个构面萃取出排名靠前的5个有效指标,结果见表三:

表三团队绩效评估指标选取结果汇总表

三、第二次问卷调查及结果

1.问卷调查

本研究依据表三选取的结果,编制绩效指标成对比较问卷,调查相对重要性关系,再运用德尔菲法,选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及行业内资深人力资源主管等相关专家12人,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第一次问卷调查选取出的5个指标权重,表四为专家背景及基本资料。

表四德菲尔专家群之基本资料

2.分析结果

将问卷调查结果输入aHp分析软件expertChoice2000进行计算,最后可以得到权重比较分析值。主层级计算得到的一致性比率(C.R.)为0.02,其余构面也都远在0.05以下(见表五),符合最低接受值0.1的要求,因此本问卷作答结果通过一致性比率的检定,得出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整理如表六所示。

表五aHp分析各层级构面一致性比率

表六aHp分析结果整理

由表六结果可得,在K公司团队绩效评估中,四项主要构面中以顾客面所占的权重0.377最高,其次则是内部业务流程面(0.253)、财务面(0.192)、学习与成长面(0.178)。和初始问卷相比,学习与成长构面由第三退后到第四,其他顺序并没有改变。分别是顾客面>内部业务流程面>财务面>学习与成长面。由于aHp分析在通过一致性检定的前提下的成对比较关系较能反映专家间的想法认定,因此各构面间之相对重要性关系应有相当之可信度。在具体各个构面内指标的权重构成上,五个指标的顺序排位也基本一致,唯一只有学习与成长构面的第二项和第三项相反,团队整体形象的权重排到了员工满意度的前面。其中顾客面顾客的满意度和内部流程面的核心技术领导指标的权重远远超过排第二名的,说明K公司是坚持以顾客为导向、加强核心技术的领导地位的考核方向。

3.建议

本研究通过两次问卷调查研究,来寻找团队绩效评估的指标及权重,第一阶段问卷调查对象为K个案公司的内部员工为主,主要的目的是比较出各构面之指标间之重要性排序,选取前5个项目为关键绩效指标,关作为第二阶段调查之评估依据。本文重点探讨了在第二阶段的德菲尔专家问卷调查中,将专家的结果利用aHp分层分析方法求得各构面以及不同构面绩效指标之间的权重百分比。第一层四大构面权重依次由高至低为顾客面(0.377)、内部业务流程面(0.253)、财务面(0.192)、学习与成长面(0.178)。可见K公司还是以顾客面最突出,说明K公司作为oem企业,针对的顾客都是大客户,加上公司有不自创品牌的策略,所以应继续在团队的考核中,加强以顾客为导向的既定方针不动摇,其次为内部流程面等构面。在不同构面上的绩效指标,也同样应该专注重点,其中顾客面的顾客满意度和内部流程面的核心技术领导地位为最重要。在团队的绩效评估中,应该逐步引入科学的权重体系,使评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Katzenbach,J.R.&Smith,D.K.theDisiplineofteams[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3,(2):111-120.

[2]林峻民.团队绩效评量七部曲[J].能力杂志,2002,(7):110-118.

[3]徐芳.团队测评诀窍[J].计算机世界,2002,(12).

[4]张舒.我国跨部门团队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10).

[5]常宏建.对企业团队的绩效管理的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9,(2).

[6]岳玲.基于协和控制的团队绩效管理[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8),60-61.

[7]朱妙其.mBo导向的团队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J].华东科技,2009,(8).

司法评估指导意见篇10

在我国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将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提升到新的高度。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强国是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了文化对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国家的大力支持,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契机。

当前,文化产业总产值已突破4万亿元,GDp占比逐年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市场前景广阔,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和细化,对创意企业的兼并收购行为越来越频繁。2013年,据统计有55起并购,累计资金近400亿元。(2)对创意企业的投资也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到436528亿元,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5251亿元,同比增长23%;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74794亿元,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820亿元,同比增长28.7%。(3)

从理论意义看,如今正值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之际,资产评估应当结合其特点,科学准确地评估创意企业的价值,充分发挥价值标尺以及价值发现作用。从现实意义看,创意企业的科学评估,有助于解决创意企业投融资难度大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提供决策参考,保证并购交易顺利进行,等等。这既是对创意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

一、创意企业与价值评估

(一)定义

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产业集合,既包括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产业,又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行业。(4)归属于以上分类的企业,本文统称为“文化创意企业”(Cultural-CreativeCompany,CCC),简称“创意企业”。

(二)资产构成与价值特点

1.轻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作用强

创意企业具有“轻资产”的特点。一方面,从理论上看,创意企业可能并不需要很多实物投资和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创意企业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创意支撑,其核心资产从专利到蕴含于企业的品牌价值、从专有技术到似乎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力资本,甚至是难以直接用数字表达的客户资源,无数无形资产构成了创意企业的价值源泉,怎样合理地选择创意企业资产的评估范畴,如何可靠地对其核心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是企业价值评估的关键。

2.收益不确定,创意价值高

创意企业相对其他行业,其未来发展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收益波动可能性较大。一方面,创意企业拥有的品牌价值可望带来竞争优势,足以保证该公司一段时间的增长。另一方面,考虑到创意企业“轻资产”的特点和当前技术进步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进入门槛不高,竞争者极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创意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意企业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增长往往面临较大难度。譬如动漫企业就要“慢工出细活”,因为其收益主要源于衍生品的传播、销售,而这全看其作品的内容和影响力,占领市场的产品不仅需要在播放环节投入资金,还得有创意。

当然,外部因素的变化也会产生收益的不确定性。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才能确保电影放映实现价值。市场竞争激烈时,厂商也会压低版权价格,降低收益。消费者偏好变化时,一部赢得市场一致好评的电影,即便投入很低,也能赢得高票房,甚至吸引消费者在看完电影后购买光盘增加消费。

3.效率差异大,衍生品链条长

创意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差异巨大,不仅表现在产业诸多子行业之间,还呈现在企业甚至项目之间。一方面,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不同行业对人才要求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迥异,效率自然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创意企业的核心资产是无形资产,有别于有形资产,企业现阶段投入很多,并不能保证就能获取高收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影视界就有着所谓的“二八定律”,意思是制作出来的影视剧80%都不一定能播出。而一部成功的影视剧首先要从许许多多的剧本素材中挑选,制作方只有遇到或挑选出好的剧本才有可能考虑拍摄,并且只有在成本不超支的情况下,它才有可能走上荧屏,如果发行后影片大卖,公司才会考虑增加广告宣传,希望能获取更高的票房收入,市场的反馈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获得收益的影响很大。此外,创意企业产出效率的差异还源于对衍生品的开发。在国外,电影收入的30%是票房收入,而其余部分则由衍生产品、场地租赁和广告赞助等组成。总之,创意企业往往有着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灵活多变的经营决策,形成了公司之间效率的差异,并最终体现在企业价值上。

(三)传统方法的问题研究

目前,企业价值评估常从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大途径出发。

1.成本法(资产基础法)

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精明潜在投资者购置资产时,支付的价格绝不会高于建造相同用途替代品的价格。通过评估要素资产,调整账面价值,加和得到企业价值。由于创意企业实物资产较少,经营主要依托人力资本、客户资源,盈利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市场情况,这部分价值就难以体现。

2.市场法

市场法原理是替代原则,它从市场整体表现和未来预期出发,认为即便可能对个别公司的定价会出现低估或高估,但就总体而言,市场的定价是正确的。市场法通过计算调整活跃的公开市场上可比公司公允交易价格和财务类价值比率,根据相近企业应有类似价格的假设,测算企业价值。我国常用上市公司比较法和交易案例比较法。前者操作性更强一些,因为财务、经营等数据公开透明、比较客观,而后者数据尚不透明,还可能涉及非市场价值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市场法的数据直接取自市场,评估值应当比成本法更接近其公允价值,但它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如果企业正处在成长期,企业缺乏历史数据或是数据不达标的现象符合客观实际,只凭财务指标可能忽视企业潜力造成低估。第二,简单依靠几类指标(如eBit、eBitDa、税后现金流、股权现金流等)得到价值比率,根据主观判定作适度调整,比率的单位变化会引发评估值大幅增长,分析过程不透明,可能导致评估结论缺乏可信度。第三,评估机构之间选定参数及计算方法不统一,后续评估、学者研究时可能难以利用以往的分析数据。

3.收益法

收益法的思路是“以利求本”,估算企业预期收益并折成现值确定企业价值。通行的是折现现金流贴现法。对于创意企业,它的问题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只能给出单一的估计值。评估报告中往往采用两阶段法,即先短期精确预测3至5年收益,其后假定未来状况不变,这与创意企业不确定性强的特点相悖,因为未来的收入、成本总会或多或少发生变化,而市场对创意企业的价值影响较大。

笔者认为,可改进收益法与市场法评估创意企业。对收益法,通过分析原因,量化收益不确定性,较为准确地反映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企业价值。对市场法,可建立综合指标分析体系全面反映企业特点,应用于市场法评估模型。

二、mCS模型和aHp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一)评估实例分析

L公司是视频服务提供商,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主营业务为视频销售、平台运营及终端研发。He公司是一家专业影视制作公司,主营业务为电视剧的投资策划、制作发行和衍生业务。随着正版内容需求和影视作品版权价格的增长,He公司近几年营业收入增幅较大,盈利能力强。L公司计划以支付现金及发行股份方式收购He公司100%股权,预计交易完成后,实现对上游制作发行领域的资源整合,覆盖更长更高的利润链条,扩大L公司的业务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5)结合He公司的历史财务数据和所在行业分析,并考虑其未来发展等情况,不考虑未来经营期内不明确的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以及其他非经常性经营等产生的损益,评估师对评估基准日(2013年6月30日)未来3年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进行合理预测。

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评估师采用收益法评估。加权资本成本折现率取12.33%,折现可得经营性资产价值(6)85614.72万元。另外,评估基准日He公司无付息债务,存在溢余性或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4758.69万元,由此,股权价值为90373.41万元,评估增值79885.13万元,增值率为761.66%,并对营业收入进行敏感性分析。

而资产基础法评估值合计为13046.19万元。与收益法相差77327.22万元,差异率为592.72%。考虑到创意企业“轻资产”的特点,人力资本、关系营销等对收益贡献较大,但它们在资产基础法下难以得到充分反映,评估师最终选择收益法评估值作为评估结论。

(二)蒙特卡洛模拟技术(mCS)

1.模型的引入

表1是评估师根据历史经营成果、当前宏观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自身战略等资料,基于谨慎性原则编制的。评估过程中选用两阶段模型评估拟购入资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政策、市场等因素对评估基准日未来5年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进行了合理预测,并假设第5年后所有参数始终保持不变。结合评估报告,He公司预期收益的实现仍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用户偏好变化、核心团队以及产品质量发生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表现为收入(版权价格)和毛利率发生波动。

蒙特卡洛模拟技术(monteCarloSimulation,mCS)是通过随机抽样来实现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并表现其影响的统计模拟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对给定的输入变量进行多组随机抽样,求出对应的目标函数值。根据大数定律,尽管在随机试验中每次得到的结果不同,但是重复试验结果的平均数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趋近于某个确定的值,这时个别、偶然因素产生的差异将相互抵消,使得目标函数值接近理论期望值。

由于He公司是创意企业,受市场等因素影响较大,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各类因素往往会独立或关联地发生变动,收入、成本等项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经分析,He公司确有不确定性产生的可能。当前评估模型假定许多因素在长期内保持不变,并且对收益采用定值估计,没有充分地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敏感性分析、情境分析这些传统做法在处理不确定性时又存在一些问题。(7)因此,有必要引入蒙特卡洛模拟技术,主要流程为:(1)建立基本模型(2)收集确定变量的分布函数(3)根据变量分布多次模拟产生随机数(4)将各变量抽取的随机数分组代入模型(5)输出结果。

2.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L公司短期内拍摄计划涉及的电视剧均已取得版权合同,预算资金也在计划范围内,产品定位明确,价格也基本能根据历史情况确定。这里采用mCS主要针对其2019年后的预期收益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尽管变量有19项,但由于部分变量可以通过其他变量算出,或是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8)应用mCS时,可简化分析过程,对关键变量深入分析。

3.关键变量研究

He公司是影视类创意企业,收入分布可结合自身历史数据确定,但由于创意企业成长较快,仅根据历史数据确定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因此笔者收集了同一行业、业务相同或相近的8家上市公司(9)的历史营业收入数据,见表2。

通过SpSS的单个样本K-S检验(1-SampleK-Stest)可确定其概率分布,原理是根据样本分布来确定总体是否服从某种已知的理论分布,笔者对可能的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进行了检验。

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分别为:

H0:影视类企业的营业收入服从正态(10)(或均匀(11)、指数(12))分布

H1:影视类企业的营业收入不服从正态(或均匀、指数)分布

综合表3、4、5的检验结果,正态分布检验的双侧渐进的显著性水平虽然均大于0.100(13),没有充分理由拒绝原假设,即营业收入的分布为正态分布,但SpSS提示显著性水平并不高。而均匀、指数分布的结果均显著高于0.100,暂时没有理由拒绝原假设。但具体分析,指数分布检验的双侧渐进显著性水平较高时,样本个数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几年新生影视类企业成长性高,短期内呈现指数增长的特点;但从长期看(即原始数据中样本个数较多),其显著性水平开始降低,降幅较大。相比之下,大部分上市公司从短期、长期看均服从均匀分布,且比较显著,均匀分布的适用性更好。出于谨慎考虑,设定均匀分布的参数最小值和最大值为预测期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22194.34和35735.85万元。

根据行业分析,He公司成本与拍摄时间、题材、演员费用、职员费用等有关,各段拍摄期间的成本间关系不大,但历年来的毛利率是相对稳定的,可通过毛利率间接确定成本的概率分布。结合近三年财务数据,He公司毛利率为53%、64%、54%,未来三年预期毛利率为58%、52%、55%,剔除2014、2016年偶发的合拍片后续发行收入或是续期播映权后,毛利率为51%、52%、47%。出于谨慎考虑,假定He公司的毛利率服从三角形分布,涉及的三个参数: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可能值,分别取上述毛利率中的最小值47%和最大值64%为最小值、最大值,并设定毛利率的均值54%为最可能值,确定了毛利率的分布后,营业成本自然也就确定了。

4.其他项目分析

由于营业税金及附加和营业收入、所得税和利润总额存在着相关性、始终保持大致恒定的比例关系,其结果可由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确定。而销售费用(14)、管理费用随收入变动,但波动不大,故设定为均匀分布,参数由预测期最小值、最大值决定。其余指标的确定详见尾注。(15)

5.评估结论

表6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运行mCS得到的输出结果,左部对应30次mCS得到的经营性资产价值,右部对应1000次mCS得到的经营性资产价值。输出结果显示,1000次模拟的平均值为82334.23万元,标准差为7809.79万元,经营性资产价值在区间[66812.78,101477.54]波动,通过参数计算,在95%的置信水平下,经营性资产价值的置信区间为[68835.54,97417.55]。

结合前文分析,考虑到He公司溢余性或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4758.69万元,则基于mCS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在平均水平上He公司的评估值应为87092.92万元;而在95%的置信水平下,He公司的评估值应介于73594.23和102176.24万元。图1表现了1000次mCS经营性资产价值的概率分布。

(三)层次分析法(aHp)

1.问题研究思路

由于创意企业和传统工业企业不同,其核心由无形资产等组成。一方面,现行会计准则出于谨慎考虑并不能保证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全部资本化,这就导致了无形资产的成本只能部分被计入;另一方面,对于人力资本、客户资源等特殊的无形资产,往往只能取得定性指标评价企业的能力,或仅有个别通过抽样调查取得的数据,不同企业对比时易出现所选参数不统一或参数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因而不能直接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鉴于此,构建一种新型、统一的评价分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Satty(1980)提出的一种系统化问题分析方法,它将实际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因素,形成多层次结构,特别适合复杂问题和非定量指标体系的分析。汪海粟(2002)通过对无形资产按超额收益分类,解决了组合类无形资产的分割问题。笔者将从财务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两个角度,结合定量与定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评定创意企业的创意指数,作为综合性指标衡量创意企业,让市场法评估值更全面。

基于此前分析及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思路是建立创意企业创意指数分析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为核心,确定准则层、指标层与分指标层的相对重要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专家的评估思路转换成精确的数学语言,形成综合性、全方位考虑的创意指数,应用于市场法评估模型。

2.建立分析体系

笔者综合考虑,建立创意企业创意指数分析体系。

3.确定指标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

建立分析体系后,可邀请评估界和创意企业工作多年的资深专家依据Satty(1980)的1~9标度法,对同层次指标按重要性两两比较。例如,对于“产品特性”来说,“市场销量”对“衍生程度”比较重要,用标度5表示;“衍生程度”和“创意含量”相比,“创意含量”稍微重要,则用标度的倒数1/3表示。

根据分析体系,指标层的“人力资本”和分指标层的“比例”、“经验”、“学历”三大指标之间有联系,参考专家意见,构造对应的判断矩阵m。接下来以此例展现计算过程。

(2)层次单排序及检验

层次单排序,可得到指标相对上一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采用和法,对矩阵的元素按行相加再归一化处理,可求得特征向量w=[0.0882,0.6687,0.2431]t。由于判断矩阵的依据是专家意见,为保证其在逻辑上前后一致,确定层次分析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解mx=?姿x,求得?姿max=3.0070,计算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C.i.=0.0035,参考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表获得3阶矩阵R.i.=0.52,得到一致性比率C.R.=■=0.0067,当一致性比率小于0.10时,可认为判断矩阵m通过检验。同理可得其余分指标、指标、准则对于指标、准则、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经计算,判断矩阵全部通过检验。

(3)层次总排序及检验

从上而下进行层次总排序。在笔者建立的分析体系下,假设准则层的“核心竞争力”相对目标层“创意指数”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a1。指标层“人力资本”、“产品特性”、“客户资源”对于准则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排序分别是b11,b12,b13,则它们相对于目标层“创意指数”的重要性排序分别为a1b11,a1b12,a1b13。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与之前类似,经计算,通过检验。本文建好的层次分析模型如表10所示。

层次分析模型一经建立,可多次使用,评估机构可定期调整矩阵,动态反映企业价值。

4.模糊指标评价

在评估创意企业的创意指数时,往往会涉及一些定性指标,比如“品牌声誉”,“很好”与“稍好”之间的差别是模糊的,这时可以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里的隶属度理论将定性看法转化成定量指标。

假设我们需要评价“创意指数”的影响因素,先确定因素集,如e1={“核心竞争力”的定性评价因素}={e11,e12,e13},e11={“人力资本”的定性评价因素}={e112,e113}(18)。再设定评语集Ri={ri1,ri2…rim},表示ei对应的、从低到高的m个评语等级,i取影响因素标号。表中“经验”的评语等级是“初级(1~3年),中级(3~5年),资深(5年以上)”,“学历”的评语等级是“高中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品牌声誉”、“产权保护”、“创意含量”、“客户资源”评语等级均为5级。

其后,采用德尔菲法向专家组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对评价对象(可比公司)的评分数据,确立模糊评价矩阵■,n表示因素集ei里的元素个数,m表示对应评语集的元素个数。如矩阵元素vijk表示从影响因素ei的子集eij看,评价对象被评为评语集Rij元素rijk的隶属度。

输入数据时,取评分者与专家组人数的比值综合专家组意见。如i=11时,表示“人力资本”(e11)的第3个子集“学历”(e113),评语集为R113的隶属度,专家认为其创意工作者的学历多为高中以下的有2人,大专的有3人,本科的有20人,硕士的有3人,博士的有2人,则有:

v1131=0.0667,v1132=0.1000,v1133=0.6667,v1134=0.1000,v1135=0.0667。

为量化指标,便于市场法公司间比较,在评语集中对评语等级给出统一的标准分值。除“经验”的评语等级为{10,20,30}外,其余专家评价因素的评语等级均为{10,20,30,40,50}。因素经专家评价后先形成平均评价值,再根据aHp设置的权重综合得到创意指数。

5.原始数据处理

在创意企业创意指数分析体系中,实现了定量、定性指标的结合,也综合考虑了财务类、非财务类指标。为保证指标间的可比性,要消除量纲影响,笔者选用max-min线性变换法。

如对于一列原始数据ai1,…,ain,取新数据aij′=■,i=1,…,m。综上可得(19):

创意指数=(e111w111+■v11jr11jw11j)+(e121w121+v122r122w122+e123w123+■v12jr12jw12j)+v13r13w13+■e2jw2j

6.创意指数应用

承前例,L公司计划收购某创意企业He公司(非上市公司)100%股权。评估机构分析后,选择市场法评估。而He公司是创意企业,具有“轻资产”、收益可衍生、成长性与不确定性强等特点,财务指标难以全面反映企业情况,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以及将相关定性指标定量化,评估机构采用aHp,引入创意指数分析体系,搜集定量指标、邀请专家组作定性分析。

笔者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与完整性,选取了He公司行业内的6家上市公司,备选的价值比率有3类。市净率(pB),关注账面价值,适用于盈利状况会发生显著变动的行业。市销率(pS),考虑了新兴行业短期内盈利预测较低或为负数的情况,市盈率(pe)只适合盈利相对稳定的行业,与行业内实际不符,故最终选取pS、pB作为价值比率(有关财务数据见表11)。为说明创意指数在市场法中的应用,专家评分、定量指标(如衍生业务比例)这些实际运用中可由评估机构获取的数据,由笔者搜集行业资料、计算机模拟后整理取得。

取得数据后,要对原始数据作线性变换,消除量纲的影响,增强指标间可比性,对原始数据调整汇总表感兴趣的读者可和作者联系。

将He公司的综合性指标创意指数与可比公司逐个比较,对价值比率进行调整,结果如表12。

为消除偶然因素,取可比公司价值比率均值为He公司对应的价值比率。

截至评估基准日2013年6月30日,He公司经审计后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10526万元,根据上表确定的市净率(pB),计算得出其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44671万元。根据盈利预测报告,He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预测数为17178万元,根据上表确定的市盈率(pS),计算得出其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123739万元。评估机构已测得缺少流动性折扣率为30%,控制权溢价率为18%,He公司存在非经营性、溢余资产4758.69万元。因此,采用市净率、市销率为价值比率对应评估值为41657万元和106967万元。

市净率从成本视角,反映了投入(净资产账面价值)与产出(市值)之间的关系。市销率从收益视角,关注销售收入与市值之间的关系。由于He公司属于创意企业,拥有诸多无形资产,但其中一部分难以直接计量(比如人力资本、客户资源),也就难以通过账面价值全面体现。He公司所属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由表2可见),企业销售额越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越强,因而通过市销率反映的企业价值更为合理,选择106967万元作为市场法评估结论。

基于mCS得到的收益法评估结论,在95%的置信水平下,He公司的评估值区间为[73594.23万元,102176.24万元]。市场法评估结论略高于收益法区间值上界,原因可能是收益法评估值基于预期的收益与风险,考虑不确定性求得,市场法评估值则关注市场预期与整体表现,当前市场对创意企业普遍预期较好,创意企业也表现了很好的成长性,He公司在现行市场下,与可比公司从各方面相比更胜一筹。

三、结论

本文以产业背景开篇,发现文化创意企业的准确、科学评估尤为关键,具体分析其资产组成与价值特点,认为传统方法有待改进。鉴于此,使用mCS模型和aHp模型对收益法、市场法进行了改进。作者发现,传统方法虽具有方法多样、差异明显、可组合应用以及思路明确、便于理解的特点,如收益法的“以利求本”、市场法的“替代原则”、成本法的“重置成本”。但笔者发现,传统方法在目前应用时并不能充分考虑创意企业“轻资产”等特点。例如,收益法在评估实务中假定长期的预测数据不变,这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为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而市场对创意企业影响较大。实务中,虽可通过一些方法作不确定性分析,但多局限于特定情境或单个变量。

由此,本文选取了蒙特卡洛模拟技术(mCS)和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思想构建的创意企业创意指数分析体系,改进传统方法(22)。mCS模型,可清晰地表现创意企业的不确定性,并提供企业价值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区间评估值,有效提高了评估结论的可靠性,既有助于交易方决策时参考分析,又能量化未来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相对于传统方法如敏感性分析,这种方法可变动多个因素,特别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更加贴近现实。相对情境分析,它又能提供更多情境,考虑更加周全。笔者认为,这种方法的适用性很强,在传统评估模型特别是收益法的分析基础上,应用前景广阔。

aHp模型,过去多用于组合资产分割,本文根据其“分层”的思想,通过aHp构建了创意企业的新型创意指数分析体系,而模糊数学、量纲消除、专家打分等工具的综合运用,将定性分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增添了市场法评估模型的可信度。建立这一评价基准,不仅有助于可比公司比较时统一参数以及口径,更加有效地提取企业信息;还有助于在关注静态历史财务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市场反馈,使得评估结论全方位、动态化地反映创意企业。

如Damodaran(2005)所言,评估既是一门精密严谨的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性的工作。本文对文化创意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希望能发现适用于文化创意企业合理有效的价值评估方法,促进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注释:

(1)数据来自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数据取自姚轩杰:《并购重组活跃,文化传媒产业成长性有望持续》[n].《中国证券报》,2012,(12)。

(3)国家统计局:《2013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情况》.http://news.xinhuanet.com/yzyd/culture/20140120/c_119043981.htm[DB/oL].2014年1月20日。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R].2012年2月印发。

(5)相关资料由笔者整理自L公司公告。

(6)文中均表示经营性资产的现金流折现值。

(7)对此,评估师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对关键变量作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analysis)以降低不确定性。但现实中,许多变量可能会同时发生变化,单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只允许一次变动一个变量,然后讨论对评估值的影响。多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则要求变量之间要相互独立,且变动概率相等。然而,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各类变量偏离正常值的幅度不尽相同,而它们之间也普遍存在着联系。正因如此,一些变量可能会比另一些变量更容易预测,这将有助于问题的简化与分析。财务管理领域常用的情境分析(Scenarioanalysis)则通过设定特殊的情境,分析悲观、正常、乐观水平下变量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变量变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但它只能考虑几种特殊情境,不可能包含所有可能的情况,而未来却又是充满着丰富的不确定性的,收入、成本等的波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创意企业中尤为如此。

(8)根据表1,He公司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涉及的变量可分为以下四类:????影响收益的关键变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经营投资筹资相关变量:销售、管理、财务费用、折旧摊销、营运资金增加额、资产减值损失、资产更新、资本性支出、税后坏账准备、扣税后利息。????由其他变量计算的变量: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利润、所得税、净利润、利润总额。????偶然因素导致变化的变量: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9)即从属于“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HS、HB、HY、HC、GX、HL、wH、ZS公司,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公告。

(10)对应表3。

(11)对应表4。

(12)对应表5。

(13)通常设定单侧显著性水平为0.05。

(14)销售费用剔除2014年异常增加的部分,因为这一年公司计划大力加强宣传、发行力度,取发行费收入的三成(大约1000万元)作为相关人员奖励,并记入销售费用,这种情况长期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故不予考虑。

(15)根据He公司的经营规划,当前固定资产可满足经营需要,故可以假设其未来无后续资本性支出。在资产规模、状况不变的情况下,资产更新改造支出保持不变。折旧、摊销的数值由He公司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政策决定,可采用评估报告的数据,假定其在长期内保持不变。He公司营业外收入主要由增值税和所得税返还组成,受地方政策影响,在长期内,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故采用和评估报告中相同的处理方法,不予考虑。而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税后坏账准备等项目历年来数值始终相对较小或为零,故假设对应数值在2019年后仍然保持不变。

(16)判断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由于是自己和自己比较,标度为1。

(17)表示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如i=12,j=2时w122=0.0281。

(18)因“人力资本”中的“比例”不是定性评价因素,是定量指标,故该集合中不包含“”。

(19)所有公司的创意指数通过计算机矩阵运算求得,这里以一个公司的创意指数为例,便于读者联系前文分析运用。

(20)数据来源为锐思数据库、公司年报等,He公司数据由笔者计算取得,时间为评估基准日最近一年度。

(21)取自锐思数据库,时间为2013年6月30日。

(22)在应用mCS模型时应关注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