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35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篇1

一、《准则》的重大意义

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准则》的颁布是法院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必将极大地促进法官素质的提高和法官职业的成熟。同时,《准则》对于我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建立也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了法官约束机制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受到各方面的约束。这些约束在普通法国家称之为司法责任、司法义务或司法约束(Judicialac.countability),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说来,法官履行司法职责时,承担着对人民大众的义务、对国家法律秩序的义务、对法官职业的义务、对个人良心的义务等。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是“司法责任”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准则》的制定为法官提供了职业行为的标准,为完善我国现存的法官约束机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我国审判工作人员的职业活动准则虽然有其特点,但一直没有与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区分开来。《法官法》的制定确定了法官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的法律地位,但在法官行为准则方面只有一些零散的条文和单行的文件。《准则》系统地规定了法官在日常的职务活动和业外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规范,成为规范法官职业行为的一个综合性、纲领性文件。

(二)固化了社会对法官地位的承认

与十几年前相比,法官职业自身和法官职业所处的社会对法官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的标准已经不再限于相对较低的法律标准,而是提高到了被公认最为严格、最为高尚的职业道德的高度。人们不再会认为只要不犯罪、不严重违法就是一个好法官。社会的要求已经深人到法官的所有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个人良心之中。即使你毫无挑地处理了一个案件,但由于在此过程中你不注意说话方式,给一方当事人造成了偏见的误解,社会仍然要根据法官职业道德标准来谴责你。法官职业的自我管理更是严格,八小时以外的活动也无一不在约束范围之内。

这样的严格要求对法官来说近乎苛刻,却从另一方面肯定了法官地位非同寻常地重的重要性。可以想象,如果社会不认为法官职业重要,不认为审判职能重要,也就不会对法官职业提出上述特别严格的要求。在当前法治因素尚不能完全理顺、法律改革正在进行之际,社会对法官的这种要求急需固化下来,努力促成这一观念成为法治意识之主流,由此推动各界达成司法改革的共识,促进早日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地位、高待遇的法官队伍,以实现社会对法官的很同的期望值。

最高人民法院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制定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法官提出超乎常人的严格要求,实际上是把社会对法官职业的需要和期望以《准则》的形式“确认”下来。这种确认看起来又为法官加上了一层约束,在目前的执法环境和法官待遇条件下似乎显得过于严格。但从长远看来,借此机会促进法官职业的成熟、提高司法的地位、建立真正的法治国家,《准则》已经在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系统阐明了司法权和法官职业的本质特征

虽然《准则》看起来是对具体行为的规范,但实际上《准则》所规定的六项基本准则反映了法官职业和司法权的本质。

法官职业以其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本质特征独立存在,司法权也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实现方式在法治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些理论著作中,学者曾系统描述法官、司法权的内涵、外延、特点、原则,目的也在于让人们对司法职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以便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遵循司法权的客观《规律,最佳发挥其作用。而在《准则》中,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为法官提出职业道德要求的方式,完成了同样的任务,实现了相同的效果。初看起来,《准则》中充满了比其他职业更加严格的要求,而实际上每一项基本准则和具体要求的背后,都反映出法官职业、司法职能的本质特征和特有的客观规律。例如,法官作为中立的裁判者必须是独立、公正的;作为公职人员又必须廉洁、高效;为有效履行司法职责,必须具备相应的自身素质;为保持司法权威和形象,必须严格遵守司法礼仪,约束业外活动……可以说,《准则》的颁布为我国新时期现代司法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认识的作用。

(四)为法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武器

作为约束机制的一部分,《准则》除了对法官的限制外,实际上还为法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武器。过去由于缺乏明确、具略体的行为标准,一些法官经常遇到不易判断、不好处理的职业道德问题,例如,某些场合是否应当出席,某些宴请是否应当参加,某些礼品是否可以接受,有些话该不该说等。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法官加倍地严格要求自己,仍然难免因判断不准而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自己成了受害者,最终也影响了司法的公正与廉洁形象。同时,对于有些不易判断、似是而非的情形,有的法官或碍于情面,或持放任态度,无法抵制或克服。一些在业务上很出色、也能严格遵守纪律的法官就是因为在这些方面一时没有严格把握,因而犯了错误,令人惋惜。因此,《准则》中除了提出基本的行为准则外,还提供了一项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判断标准,并列举了一些不易处理的具体情形,为法官纠正不当行为、抵制不当干扰提供了依据,也为法官避免使自己陷入违反职业道德的境地提供了自我保护的屏障。

(五)基本实现了我国法官行为国际化标准

虽然各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但各国的法官所承担的裁判职责和行为标准却十分接近,可以说存在着统一的国际化标准,其中最基本的包括司法独立、公正裁判、迅速高效的履行司法职责、清正廉洁、严格管束司法外活动等。我国在制定《准则》时吸收了其他国家法官行为准则中的有益经验,保持了基本统一的标准。这为我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现代司法制度,特别是适应“人世”需要,建立独立、透明、统一的司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二、准则的特点

(一)与现行的法律和纪律规范相配套

中国对法官的约束已经体现在刑法、其他法律、纪律等一系列规范中,而《准则》是在这一系列规范存在之后制定的,因此,新的职业道德规范既能弥补原有法律和规范没有涉及的一些领域,又能以其特有的道德规范通过自律方式实现对法官的约束,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作用,最佳地体现了法律精神和道德精神的一体化。例如,关于公开审判,法律规定“公开审判”,应当公开而不公开者,则违反了诉讼法;而《准则》则强调了法官对公众的责任,公开审判只是实现公众责任的一种方式,同时法官应当以公正的态度处理好涉及公开审判的一切相关问题。

(二)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准则》是我国第一次系统地规范法官的职业道德行为。它总结了以往的法官行为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法官职业的本质特征,针对当前法官行为标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而且,这六项基本准则的内涵十分丰富。仅以“保障司法公正”为例,就可以看出其内涵之丰富。首先,《准则》对法官提出了“保障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说,法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履行保障司法公正这一职业道德义务,不论是职务内行为,还是职务外行为都是如此。其次,虽然《准则》第1至17条规定了对司法公正的一些具体要求,但这些具体要求并不穷尽所有行为。或者说,未列举的行为并不等于不受该准则约束。其他条文也是如此。

(三)体现了司法改革的成果

近些年来,中国大力推行司法改革,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成就是显著的。法官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司法效率得以改进,司法权威得以强化,司法公信得以提高。司法改革的这些成果实际上也体现了对法官职业的要求。《准则》恰当、全面地将这些成果确定、巩固下来,进而发挥着指引法官遵循改革方向、推进改革进程的作用。

(四)提供了一个“模范法官”的形象

可以说,《准则》所刻划的法官形象是新时期“模范法官”的形象。从个人人格到团队形象;从个人品德到业务能力;从“八小时之内”到“八小时之外”;从公正到效率;从保持廉洁到遵守礼仪,《准则》把一个称职、合格、优秀的法官形象完整地描述出来。

(五)兼具现实性和前瞻性

《准则》对法官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这对于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准则》在确定其标准时,也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司法环境和我国法官职业的现状。例如,我国的政党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准则不能将法官排斥在党派之外,也不能对其政党活动限制过严。又例如,对于法官收较低的实际情况,《准则》并没有明令禁止法官从事讲学、著书而获得报酬。

三、对准则中若于问题的理解

(一)概说

《准则》共有八个部分。除“序言”宣示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附则”规定了《准则》的实施机制外,其余六个部分是《准则》的核心内容,即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在从整体上理解这六项基本准则时,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基本准则的结构。每一部分的结构特点是先提出基本准则,即每一部分的标题,如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等。然后以数个条文确定一些具体的准则,如公开审判、不兼任律师等。标题与具体条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准则》的50个条文当然无法包括法官职业道德的所有具体要求,制定者只是把一些重要、常见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归纳出这些具体要求\对于没有纳入的情形,并不是无章可循,而应当从这六项基本准则中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六项基本准则的标题便是法官职业道德准则的全部。换句话说,即使《准则》只保留了这六项要求,而不去具体列举其他具体条文,也同样是一部完整的司法职业道德准则。

第二,条文的分立标准。确立这六项基本准则的标准是法官职业各个侧面的本质特点。其中只有“约束业外活动”一项是按职务内外或时间先后标准确立的。考虑这一例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司法的形象对于司法职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而法官在已经尽量注意职务内行为适当性的前提下,职务外的行为便成为影响司法形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业外活动的严格约束实际上更加全面地反映法官职业的特别要求,从而成为法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一个特别之处。

(二)保障司法公正

对于法官来说,公正是法官职业的生命线。因此,法官职业道德对法官的根本要求就是保持公正,而其他各项要求都与公正密切相关。但是,为了全面体现对法官各个侧面、层面的要求,也为了实施的便利,《准则》还是把公正与其他五项基本准则区分开来,赋予“保障司法公正”以特定的含义。

保障司法公正这一准则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公正和独立。因此,考虑到这两部分关系之密切程度,考虑到独立的直接目的就是实现公正,所以,《准则》将两部分内容纳入同一项基本准则之中。

第一,关于公正。“公正”的核心是要求法官在主观态度上对当事人不偏不倚,其直接影响到的人是当事人。为实现这种主观意识上的公正,《准则》提出了若干项具体的要求,包括公开审判、地位中立、禁止单方接触、避免主观偏见等。

第二,关于独立。“独立”的核心是要求法官不受外界干涉,保持超然地位。虽然独立的实现也与当事人有关,但法官保持独立地位时所针对的对象是外界的某种力量。为此,《准则》中强调法官应当做到外部独立、内部独立。在外部独立中,《准则》还特别强调了避免受到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的不当影响这一要求。

(三)提高司法效率

这一基本准则的核心是要求法官在履行司法职责时,力争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充分、满意的效果。司法活动难以以经济价值量化,但在基本原则上确应考虑成本效益分析问题。

在实施这一准则时,法官除应当遵守一些强制性规定外,还应当在整个审理活动中强化效率意识,注重效率因素,督促参与诉讼活动的所有人及时、有效地完成诉讼活动。

除了这些直接的效率因素外,《准则》还对法官提出了“勤勉敬业”的基本要求。法官应当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履行司法职责,全身心致力于司法职责,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优良的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四)保持清正廉洁

保持清正廉洁这一基本准则的核心在于,法官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用自己的职务或地位、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防止“权钱交易”。

法官的职务是一种公职,是国家通过公共资源设立并供养的、以谋取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职位。也就是说,法官不得将这种公职用于个人目的,也不得利用这种公职谋取不当利益。否则,便是腐败。除此之外,虽然法官没有利用公职谋取私利,但生活方式腐化堕落的,也称之为腐败或不廉洁。这也是应当禁止的行为。据此,《准则》具体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得接受当事人的好处;二是不得参加经济活动或兼任律师;三是禁止利用法官身份谋取利益;四是应保持与职位和收人相符的生活水准和生活方式;五是如实申报财产;六是法官还应要求其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相同的准则。

在这些内容中,有几个问题是比较难以处理的。一是法官与案件当事人在案件审结之后的交往问题(包括当事人提供好处);二是法官与律师的日常交往关系问题;三是法官身份在哪些情况可以利用,在哪些情况下不能利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法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困扰着我们的法官。《准则》对此并没有提供准确的答案,但提出了法官廉洁的一般要求和判断标准。这就需要法官根据自己的公正与廉洁意识,依据《准则》的一般规定做出正确判断。

(五)遵守司法礼仪

遵守司法礼仪是一项古老的司法活动准则,其核心在于体现司法文明,尊重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形象,保障程序公正。《准则》将其纳入职业道德范畴,为我国建立文明的司法制度提供了依据。

《准则》并没有全面描述司法礼仪的全部内容,而只是规定了遵守司法礼仪的一般要求和两种具体情况,涉及法官的仪表、举止和态度。实际上,除了法律规定强制性的礼仪要求外,对于法官来说,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行为体现法庭活动的文明,增强当事人的信任感,维护审判活动的严肃性。因此,在《准则》并没有全面列举各项司法礼仪的情况下,法官更应当以文,于明司法为指导,重视司法程序,重视必要的操作程式,处理好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树立司法权威,实现司法公正。

(六)加强自身修养

这一基本准则的核心是:法官不仅需要以良好的自身修养成为一个法官,同时在任职期间还必须保持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一个法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准则》对此作了列举,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个人品格等。这里仅就其中的两个问题略加说明。

第一,如何理解业务素质中的“深刻理解社会现实”法官生活在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之中,他的法律观念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对于一个真正产生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法律制度来说,法律裁判者或解释者根据各种社会现实作出判断,也是一个健全、合理的法律《制度所需要的。例如,法官在裁判计划生育案件时,不能不考虑当前中国人口过多、世界人口爆炸、资源匮乏这一现实;法官在裁判涉及妇女权利的案件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躬女不平等的情况等。其他社会现实还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大量职工下岗与再就业的社会现实,贫困问题,民族团结问题等。

深刻理解社会现实,并不是说法官可以只根据政策或形势要求裁判案件而不考虑法律的精神,而是说法官在适用法律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以求作出公允、全面、更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裁判。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问题。

第二,个人品格中的品德与人格问题

品德是个人品格中的核心部分,这在《准则》中已有详细的4要求。但品格的另一个内容,即人格,在《准则》中虽然有所体现,例如谦虚谨慎、良好的个人声誉等,但相对较少。尽管如此,健全的人格的培养仍然是法官自身修养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价值、尊严的体现。它所反映的实际上是法官的心理素质。法官的心理素质好坏可能影响法官的行为方式,最终影响审判权能否公正行使。虽然个人的性格、气质、情绪具有先天性,但法官仍然可以通过深入理解本职业的根本要求,分析自我性格方面的长处与缺陷,评价自己的人格是否符合法官职业的要求,并有意识地按照合格法官的要求,克服缺点,扬长避短,培养法官的人格,包括公允、客观、理智、果断、耐心、慎言、自尊、自律等。只有这样,一个法官才真正具有“人格魅力”。

(七)约束业外活动

这一基本准则的核心是通过指导或限制法官的非职务活动来维护司法形象。如果法官通过司法职务外的活动直接行不公正之实,则应视为是履行司法职责的行为,应当适用“保障司法公正”等基本准则。例如,在八小时之外与一方当事人直接讨论案情,则构成了单方接触;接受当事人好处则违反了“保持清正廉洁”的义务等。而本准则所约束的是那些司法职责以外的活动。

这一基本准则中,有三点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有些业外活动实际上是受到鼓励的。例如,法官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有益于法制建设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应以符合法律规定、不影响司法公正和权威、不影响正常工作为限。

第二,有些活动是禁止的。例如,法官不得参加带有邪教性质的组织,不得为非职务目的披露职务中获得的非公开信息,也不得参加营利性组织等。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篇2

2009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全面规范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本文主要阐明审计师的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审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主要体现但在执业过程中存在不少有违职业道德的现象,Cpa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诚信、独立、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执业行为。

二、案例回顾及分析:

中国证监会对绿大地事件展开行政调查,发现公司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期间,绿大地披露的业绩预告和快报曾五度反复,由之前的预增过亿,变更为最后的巨亏1.5亿元。该公司2010年3月的一季报,2010年4月28日预告基本每股收益0.27元,4月30日正式出台的一季报每股收益竟然只有0.1元。两天之差,营业总收入、净利润、每股收益暴跌。这一事件不仅抹黑了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Cpa的职业道德问题的思考。

1.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破坏:

会计造假是贯穿于绿大地这一事件中的主题,回顾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绿大地公司的上市审计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具体体现在:①虚增资产:上市过程中故意抬高地价,从20万一亩到100万一亩。②会计分录和报表的造假:伪造销售合同,私自刻章。现金流表篡改多达27处错误。③审计缺乏必要的谨慎性:绿大地的造假从上市之前就开始了,上市过程的审计的券商难辞其咎。在2008到2011年公司频繁地变更事务所:在这期间一共有4家会计师事务所,其中2008年中和正信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报告。2010年中准了无法表示意见。绿大地造假的时间长达之久却没有被发现,这足以引人深思。

2.通过案例的分析和材料的收集,笔者认为,绿大地事件产生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如下几个威胁:

①外部压力的威胁:在上市时候,绿大地公司向当地政府是省政府办公厅和金融办要求对审计其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一个稍微好看点的报告。面对政府机关的权威等外部的压力,Cpa难以保证其执业的独立性。

②自身利益导致的威胁:自身利益包括有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众所周知,上市需要通过投行保荐人和财务审核等多个机构。在绿大地上市这一事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上市中介机构存在灰色产业链存在。这条假流水线是由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相勾结形成。

③自我评价和密切关系导致的威胁: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和被审单位的往来过于密切同时缺乏对以前审计的谨慎的判断。在造假案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保障财务数据真实性的关键审查环节现场审计一直被牢牢地掌控在造假军师庞明星个人手中,使其得以利用各中介机构的失职与疏忽,从容包装一系列造假数据,并最终骗过了监管部门和市场投资者。

3.对职业道德概念框架的具体应用及经验教训:

①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对注册会计的规范,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流程:我国有关条例明确要求了事务所的领导层应强调鉴证业务项目组成员应当维护公众利益,制定有关政策和程序,实施项目质量控制,监督业务质量,但是案例中的事务所案件所涉及深圳鹏城和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在现场审计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②具体业务层面的防范:在接受对绿大地进行上市审计时候业务委托的时候,事务所没有显示出其应当保持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谨慎性。

③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是客观公正的体现,更是职业道德的精髓。事务所与中介结构的利益关系复杂,导致事务所和有关项目负责人的独立性的缺少,是导致次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4.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缺陷:

之所以虚假上市的案例屡禁不止,和我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关。被审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这种微妙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审计的独立性丧失。

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与同一公司企业的保持长久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有碍于审计的执行。

三是收费不合理。被审企业一定程度上说了算,是的事务所面临外界的压力。

四鉴证与非鉴证业务的冲突,使得事务所有追求利润而忽视道德的动机。

三、政策建议:

从胜景山河到绿大地,从绿大地再到万福生科,最近几年,上市造假屡禁不止。上市审计最为ipo上市一环节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它们共同的特性在于一上市就表现为业绩的下滑。改革的推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篇3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47-01

近几年,偷税漏税、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现象屡屡发生,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的公信力、诚信度成为会计行业教育的重点。会计职业道德是为会计职业活动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体现的是会计职业特征,用以调节、规范会计职业关系,具体包括: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强化服务等方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在会计的教育学习中,应加强对职业道德的教育,改进教育方法,增强职业道德教育。

1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的缺乏

在目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较少,存在过多的案例内容。学习者对于会计行业的案例了解较多,但对于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却缺少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缺乏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材而造成的。对于会计专业的学习,学生注重的是各种会计证的考取,教师的教育业偏向于考试。这就造成学校较多的注重对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公共德育的教育,对于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这方面的教材也就偏少。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也将存在某种程度的违法行为,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知识缺乏,法律知识欠缺的表现。

1.2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方式落后

在当前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教育中,对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多数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职业道德模式和思想道德教育,将应试教育作为重点,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职业修养。在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大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为理论依据,以考试为导向,对于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道德问题涉及较少。在教学模式方面,缺少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传统的知识灌输为教学方式,局限于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的理解不全面,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思考不充分。

1.3缺乏对学生实践的培养

现在的中职教育中,普遍的缺少实践环节。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实践环节的缺少导致课堂教授的知识不形象生动,对于学生而言,所学的会计职业道德知识与实际生活偏离较大,不能使学生直接、深刻的理解、思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几节课堂、几本教材的学习就能养成的,对其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会计实践,对会计行业的现状不了解,对于违背职业道德的危害的认知不足,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行业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财产安全等。

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的改善

2.1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诚信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将案例与职业道德相联系,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结合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于行业的发展状况,人员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榜样在道德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便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会计职业道德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提升对会计行业的认识。还可组织教师、学生听会计专业人员的典型诚信案例讲解,增强师生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德认识。

2.2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结构

由于当前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单一、内容简单,职业道德的课程主要是《会计法规》及一些会计考试所规定的法规课程,且这些课程的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学的目的也是以考试为主,教师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介绍、背诵等。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需要对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教学中确立职业道德课程的地位,以提高教师、学生对其的重视。应将部分职业道德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加大讲解的内容,还应增加有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以职业道德的提升为教学目标,合理的开展课程,调节课程结构。

2.3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学生具有专业的判断能力和业务能力。对于初入会计行业的人员而言,往往会因为业务能力不强、判断能力不足而在工作中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的事情。因此,中职学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其职业判断能力。例如,学校可安排学生去银行进行实习,熟悉结算方法,了解有银行业务的办理程序,对银行的出纳等工作职责进行学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税务局学习,让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有关纳税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偷税”“避税”的危害。在学校内,可组织开展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3结语

会计行业中职业道德的缺失将影响会计行业的财务运行,影响国家的资金流通等,会计人员的违规违纪、触犯法律的事件也将不断增加,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迫不及待。目前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严格的法制经济干预,同时也需要道德经济的力量支持。只有人们普遍确立了市场经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才能得到自觉的实施。上述针对会计职业道德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内容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完善、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为学生以后的会计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提升会计行业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经霞.浅议中职财会专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新课程・下旬,2013(5):101-102.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篇4

论文摘要:青年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未来。加强青年馆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任务。

探讨青年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形成.首先必须明确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内涵。我们认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就是馆员在图书馆事业实践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1 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内涵

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六届四次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准则》是以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总结我国图书馆活动的实践经验,为履行图书馆承担的社会职责而制定的行业自律规范。它结合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将图书馆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作了全面的概括。它不仅确立了图书馆“满足公众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社会职责.明确了图书馆员“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适应时代需求,勇于开拓创新”的职业态度,还引入了“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和“尊重知识产权”、“发扬团队精神”、“拓展社会协作”等现代图书馆管理理念。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需求。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突出地表现在对图书馆事业的忠诚上.热爱图书馆事业是搞好图书馆工作.尊重读者.热情为读者服务的前提。图书馆员从事的日常工作是一种平凡的职业活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是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集中写照。

从现实发展过程来看。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内在发展不仅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图书馆员群体、读者群体等复杂的外界影响。图书馆员。尤其是青年图书馆员,其职业道德水平有一个由低向高,由他律逐步走向自律的发展过程。

2 青年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形成发展过程

青年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将社会所要求的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内化为年轻馆员个体的道德品质。铸造理想的图书馆员人格的过程。

2.1前提:角色认同

青年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成长是一个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对于一个刚步人工作岗位及社会的青年图书馆员来说,首先有一个确认图书馆员职业角色的问题.只有确认了个人的图书馆员职业角色.才可能直接面对在图书馆岗位上所要处理的各种工作关系。进而面对职业道德问题。

青年图书馆员一般都经历过由学生的角色转入馆员的角色.这是一个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转换过程。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18~22岁是准备开始工作的时期,22岁以后基本上已进入职业生活。由于图书馆职业领域的特殊性,图书馆员的来源除了本身学图书馆专业外.还有许多其它专业领域的人才加入.故许多青年图书馆员在学校时并没有明确的图书馆职业倾向。而在进入图书馆以后,由于职业地位的现实状况,要真正地扮演一个职业角色。心理上最大的变化就是理想到现实的落差,这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适应职业角色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一个刚刚步人图书馆员行列的青年人来说,他们原先想象中的职业理想是否与现实的图书馆实践工作相符,也有一个理想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问题。因为在青年职业心理成长时期,职业不单纯是个体谋生的手段,还是个体的主要生活方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手段。

2.2角色形成的过程

从中国人的职业生活方式及职业角色发展的特点出发.职业角色形成的整体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空想期(1~17岁),职业角色只限定于想象、模仿、认同,不具有现实性;(2)设计期(18~22岁),对职业生活已有明确的设计,开始小范围职业生活尝试;(3)定型期(22~35岁),职业角色形成,并逐渐趋于稳定。其中定型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22~28岁为尝试期,29~35岁为实现期。这是职业角色形成的主要阶段.也是环境固定对个体心理内容影响最大的时期。

青年图书馆员的年龄阶段正处于22~25岁.处于职业角色定型期。也是职业道德形成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年图书馆员如果不能成功地实现角色转换.不能切实地进入图书馆员角色,那么其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这一时期,创造适宜青年图书馆员成长的环境,使其在进入图书馆员职业头几年内.成功地实现对图书馆员角色的认同和定位。对其未来职业道德的成长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作为图书馆来说,应加强对青年图书馆员的职业思想、职业责任的教育,指导他们自觉按《准则)所提出的要求。用职业的精神和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恪守自己的职责,全心全意地为读者、为社会公众服务。

2.3自省:职业道德的动力

青年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形成是在图书馆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是一个职业道德认识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道德认识,是指主体对道德对象的观念的把握。作为年轻的图书馆员要完善自己.首先必须认识自己,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发扬长处。弥补不足,才能开始约束自己或将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愿望,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同时道德的认识是在道德实践中.在解决复杂的道德冲突中,在长期反复的图书馆事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青年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在不断自我体会自我学习中通过内省发展的。“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这就是说。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青年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同样也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即其职业道德在不断自我学习、体会中提高和发展。由于《准则》颁布不久,青年图书馆员进人图书馆很少有经过职前道德培训的。对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的理解不多。因此理解和掌握并按照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约束自我,需要一个教育、培养和自我提高的过程。青年图书馆员如果缺乏对职业道德的内省式认识和全面理解,职业道德只能处于他律阶段而不是自律阶段,而处于他律阶段的职业道德则是一种权威主义或外在化的道德。只有馆员认识了职业道德及其所蕴含的道德必然性之后。才能成为职业道德的主人,才能自己为自己确立职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青年图书馆员在按照馆员的职业道德工作而得到肯定时.也会加强他对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信念,从而继续出现正确的道德行为。当馆员道德的规范成为个人的要求,成为其愿望和兴趣时,他就会调动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按这些规范去做。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将会成为他本人的稳固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将成为他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内在动力。

2.4职业道德完善的环境

青年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成长是在图书馆员群体、读者群体和社会群体中,在不断面临道德冲突和解决道德冲突中成长发展起来的。青年图书馆员的经历决定了其原来的道德知识不可能完全适合具体工作中的各种情况,例如:在处理馆员与读者的关系、馆员与馆员的关系、馆员与馆领导的关系、馆员与社会的关系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冲突。在面对道德冲突的过程中。他能感受到两类情感:其一,真正领悟道德在解决冲突中的力量和价值,从而对其产生亲近感;其二,在解决冲突中,掌握和发展道德智慧,即学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把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能够切实解决道德冲突的道德行为。青年图书馆员不断学习解决和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矛盾冲突,把握职业道德准则,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青年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形成与社会公共道德的发展密不可分。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则是利益的反映。道德的使命就是要调整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图书馆员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为读者、为社会服务的,因此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同样与社会公共道德分不开。正如《准则》明确指出的,是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的,因此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所调节的各种关系是公民道德原则的自然延伸。普遍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一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的发展不是单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伴随着社会公共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公共道德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发展的基础,职业道德提高又会进一步深化社会公共道德。因此对青年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应与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事半功倍。

3 青年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青年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我们认为培养青年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必须坚持“三性”。

3.1长期发展性

青年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图书馆来说,应该帮助青年馆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社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长期不懈的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因素更为复杂,青年馆员的职业道德理想更容易受到冲击.可能造成思想上的波动甚至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因此对青年馆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育必须体现长期性,要从小处着眼,从小处起步.有计划地、主动地正面引导,使其职业道德向良性发展。

3.2社会性

职业道德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在社会中不断解决各种矛盾冲突而发展起来。因此对馆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育要以社会为背景进行,建构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青年人刚刚进入职业角色时,职业道德体验不深刻,需要老馆员言传身教,在馆内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使青年馆员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耳濡目染,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青年馆员职业道德的观念不成熟,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阅历浅,对社会消极影响缺乏抵制能力.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年馆员的不良行为。要加强馆员职业道德问题学习讨论,以先进的事迹激励年轻的图书馆员,鼓励他们爱馆爱家,使有关的职业道德问题形成共识,以提高青年馆员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提高青年馆员的职业道德的水准。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篇5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以服务为核心,以爱肉敬业、诚实宁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蔽社会为主要内容.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学生逐步树立敬业意识、服务意识、质蚤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养成良好职业道抽行为习借。本文从课堂教学、社会职业实践体脸、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时接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校教师以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导向,以职业道德教育课为主渠道,通过对职业道德教材的再加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来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在备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而职业道德课教师也应了解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之设计成职业道德课教学的价值情境,让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在职业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加深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这样,使得职业道德课和专业课相呼应:一方面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设计让大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把这种道德认知和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进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认真学习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在专业活动中严格照章办事。

2社会职业实践体验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职业实践,社会职业实践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通过社会职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敬业、乐业、守业、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按职业的需要塑造自己的形象,履行角色义务,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与精神力量。

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为我们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安排聘请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以“怎样才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为题的职业道德实践体会,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从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社会职业实践的基本作用在于:第一,能使大学生磨炼职业意志,增强职业情感体验,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第二,对大学生是否接纳一定的外在要求具有检验作用;第三,能增强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

3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

职业生涯设计与实施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并落实职业生涯阶段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阶段规划与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机制、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先实习、再就业、后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生涯实施,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既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付出努力,又能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各阶段的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目标,形成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真正体现职业生涯各阶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深人社会、了解职业、分析市场、自主定位。通过职业生涯阶段性规划实施可以使大学生更加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了解某种具体职业的实际情况,或者了解某种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这种直观形式较之知识灌输形式更能增进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同时不定期参观与访问职业道德教育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技能标兵和专家能手担任校外职业指导辅导员,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

4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

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注重信息、知识、人才、环境等软件要素的主导作用,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溶人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可以突破原来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人教学之中,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改革和竞争的适应能力,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要优化大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篇6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观摩实践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 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

一、引言

会计行业是市场经济链条中的一个较特殊的环节,众多的人依赖其提供的服务做出决策。同时会计师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是一种专业服务,这种专业服务很大程度上靠内在良知和专业知识。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整个社会及相对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前沿。会计职业道德指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主体和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与其他各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计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它是企业行为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精打细算。会计职业道德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一些原则大都表现为会计工作中的守则、准则,专业性强。会计职业能力与会计职业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则很难履行好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均要体现在其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数据的质量中。由于其财务数据的使用范围(银行、税务、政府、投资人等)较广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波及的范围具有相应的社会性效果,而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所涉及的对象仅是当事人而已。在各类大中专院校会计类专业就读的学生,是会计人员队伍后备储备力量。大都尚未进入具体的工作,而会计职业道德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因此在校学习阶段是他们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使其认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还可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潜移默化于未来会计职业活动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学对于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构建只是初步的且是空洞的。为了使学生空洞的理论知识有实际内容,让学生感到会计职业道德就是自己未来会计职业生涯的生命,必须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教学进行实践教育补充,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验证已学的会计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观摩会计职业道德,让会计职业道德通过观摩实践来潜移默化。

二、我国目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问题 我国绝大多数的大中专学校目前均未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有的高校虽开设有《伦理学》课程,也是选修课。虽然开设的《思想品德》课是必修课,但会计职业道德与一般的思想品德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课程如基础会计学和审计学,虽有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但多是规章制度,并且由于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和总课时在削减的趋势下均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因此,目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学历教育几乎是空白。在会计实务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仅集中在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法定的后续教育培训中,而培训中的这些内容是不系统的、零乱的。人们参加工作后,其人生观、世界观业已形成,并且可能形成了不完全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这个时候去补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已经错失了在校时的最佳时期,效果也是低下的。

(二)道德观念问题 人们的道德观念,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是在人们长期的人生经历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学校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将人们的反反复复、呈阶段性发展的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能够正确、有效率地构建起框架结构和主流观念。由于在学历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使得“反复性、阶段性”的特点过多地表现在社会会计工作中,给国家的经济工作造成了较多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学历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但仅靠思想品德教育和一般职业道德教育的有限知识积累来构筑未来全社会会计实际工作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不能按照目前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和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三、会计职业道德观摩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柯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理论 道德认知是人们在与其他道德角色和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接触、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其他道德角色或道德生活现象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其他道德角色的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或判断道德生活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状态,从而形成人们对于各种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认识、印象、评价和理解。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道德认知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构建性。个体道德既不是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不是单纯社会文化模式强化的产物,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道德知识是通过对利益关系的约定而建立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价值联系,通过把握利益关系的特点而建立起善恶价值系统。因此,道德认知虽然要以一些道德知识、道德原则为起点,但绝对不是让学生把道德当成一门学科知识来学习,更不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些道德知识和原则的要求;相反,道德认知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理性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领会道德的实质,一步步经过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同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二是平行相关性。即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平行相关,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三是反复性。如上所述,道德认知主要是通过体悟、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判断、评价,形成道德认知。因此,个体的道德需要和情景的变化,往往会导致道德认知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出现道德认知反复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人们在面对新的道德观念时,总是要把这个新的观念与自己的理解比较,接受与自己理解相一致的道德观念、排斥与自己理解相悖的道德观念;或者把先前接受的道德观念作为排斥的对象,把排斥的作为接受的对象;可能社会对某些道德观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或者不稳定,从而让受教育者难以找到稳定的支撑,当然也就影响其道德认知的稳定性。四是阶段性。个体道德发展并不是一种单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直接感受过程,而是一种对道德认知结构中的矛盾冲突不断加以同化吸收和调节平衡的过程。每完成这一过程,个体的道德水平就实现一次飞跃。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二)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桑恩(thomeL)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简述:道德反映灵敏度,即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充分考虑采取的各种行为将对有关各方的影响程度。设想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意识到业已存在的现实道德问题;道德判断,即根据自己的道德意识,判断哪一种行为是最公正的;道德动机,即采取道德行为的方式,自己的责任程度,采用道德价值形式对其它价值形式的估价,以及个人对道德后果所承担的责任;道德特征,即恪守职业道德,勇于坚持原则,克服麻痹思想,抵制诱惑,履行约定,认真贯彻执行行为道德目标而设立的详细的日常工作程序。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的两个基本分类是道德发展和品行,这些因素组成了品行道德理论,从而衍生出完整的组合模型,

表明道德发展和品行共同作用于首先行为。道德发展由反应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组成。品行包括道德动机(即描述一个以他人利益为先的个人意愿)和道德特征。此外,品行的过渡性内容还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行和载体性品行。所谓道德品行是指那些符合某个个人直接关心他人的性格之特质表现。所谓载体性品行是指完成品行任务的载体,它会使一个人将在追求目标结果的极大成功方面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个人的道德性格是他的载体性品行的一种反映,恰当的直觉即认知力活动(包括道德反映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导致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桑恩将此与导致道德行为的品行结合在一起,认为代表他人利益行为的道德意向是一种道德品行。而载体性品行包括诸如勇敢和顽强之类的气质,这将有助予个人实现其道德意向。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与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的协同作用 本文构建的观摩实践教育模式,在总体上以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设计方向或框架结构,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培养内涵和具体路径选择上则以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为指导。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理论中道德发展由反映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组成,这两项实际上也是道德认知的范畴;柯尔伯格理论的平行相关性认为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所以桑恩的道德发展理论在本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具体化了柯尔伯格理论的平行相关性理论,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方面指出了具体的路径。

四、会计职业道德多纬观摩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变革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模式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自主构建性,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将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向多纬道德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路径选择上,应从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能力和二难推理能力、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动机、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特征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计划上可以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门课程看待,但不能把它作为一门纯理论学科让学生学习。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坚决摈弃过去的纯说教的方式,过去几年会计界造假成风以及行业自律协会不自律,说明思想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失败,因此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构建过程中,更多的应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领会会计道德的实质。道德认知理论的反复性和阶段性特点告述人们。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仅靠一门理论课的说教、一两次的实践观摩,这种一蹴而就的想法根本达不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采用以引导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多视野帮助会计学生,让他们的会计道德观念在与公众认可的道德观念、社会公德和一般职业道德标准的每一次冲突中、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中,构建、完善自己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因此,应采用多纬会计观摩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多纬观摩实践逐步提升其会计职业道德素养,进而解决会计人员就业发展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问题。

(二)适时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在应用道德认知理论的自主构建性时,应该考虑到会计专业学生年龄比柯尔伯格研究的儿童年龄要大,根据同步性特点,道德发展与其认知发展紧密平行的特点,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中把所有灌输教育模式完全变成会计道德观摩实践模式是没有必要的,灌输教育与观摩实践模式相结合、以观摩实践教学为主应是向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施教的新模式。具体开课时间根据美国的经验放在《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之后,此时效果比较好。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同样开设思想品德和一般职业道德课程,造成其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标准没什么差别,趋利行为更不会有实质性的区别。在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中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更正过去按照传统职业道德德驯化的与会计职业道德截然不同的理念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和研究会计专业工作中的道德问题,提高道德反映灵敏度,强化良好的道德品行。除了适时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建立、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外,通过下面的观摩实践会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灵敏度。

(三)会计职业道德观摩实践设计会计职业道德的观摩实践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有效的设计:(1)专业技能观摩法。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原则一般较桔燥、抽象,若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不易真正领会,甚至会反感,也不符合道德认知理论的自主枣构特点。教师若能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结合会计专业知识介绍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案侧,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活动,让他们了解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将会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判断。要特别注意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对会计职业道德习惯性推理的培养,区别传统习惯性推理、一般职业道德习惯性推理以及会计职业道德习惯性推理之间的不同,防止专业课的习惯性推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损害。品行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学中,要区分会计专业中的品行与教育学所讲的品行的不同点。(2)案例观摩法。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在于: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的背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帮助学习者理解实践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大的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实践性。道德教育借助案例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列道德问题较为敏感,又能够增强其对道德的感性认识。运用的案例一定要具有“鲜活”的特点,可在每年发生的经济案件中精选出一些违反会计准则和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典型案例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教育学生报表数据要真实可靠,不能出具虚假会计报告,从而启发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研讨会计工作中发生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应当如何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理解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界限。除了这些反面案例,也要注意通过收集、整理、列举大量生动、著名正面财经案例,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以培养他们符合会计职业道德前提下的判断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观摩法重点作用在于:充分践行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中的前两个因素,把会计道德灵敏度和习惯性推理结合起来致力于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3)现场观摩法。向学生介绍会计丑闻案例中的道德问题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尚不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映灵敏度,因为会计专业学生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趋利行为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应同时选择那些行为完全符合道德标准的会计英雄作为学生一个效法的典范,当学生面临道德挑战的时候,就可以激励他们采取同样的行为,从而既培养了他们坚持原则和勇敢的品格,又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道德反映灵敏度。也能够纠正一般职业道德课程中不适应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践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理论知识。(4)现身观摩法。现身观摩法也称第二课堂法。在校生由于社会实践知识的局限性,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了解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某些学生甚至把某些不良现象作为自己的效仿的榜样,因此有必要因地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现身观摩法的重点作用在于:参加工作后不可能集中展现较多的良好榜样,桑恩理论认为,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道德

一、加强酒店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酒店行业的职业道德是指在酒店工作的人们在职业生活和职业行为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就是酒店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主要包括真诚有礼、热情友善、信守承诺、宾客至上、不卑不亢、平等公道等。酒店行业的职业道德属于自律范围,主要它通过守则和公约的形式对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是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酒店行业发展数量上以“每年超过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而沿海部分发展地区的增长速度甚至接近百分之二十。为适应酒店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与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和院校诞生并快速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断扩招,其目的是培养酒店管理人才和实用性人才,尽管如此,在酒店专业的人才供给上仍然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目前这种短缺已不单纯是数量上的缺乏,更多的表现在学生素质上和职业道德上的不足。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职业意识淡薄的现象,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了酒店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店业规模不断扩大,酒店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导致酒店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看中员工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希望培养的学生符合酒店的要求,酒店希望招到有德才兼备、具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并愿意在酒店行业发展的人才,而学生则希望自己所学能够有施展的舞台并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水平调查来看,酒店管理专业的同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不良现象:

1.行业认同度低

许多学生受传统意识影响,在深入了解专业之前就认为这是一门侍候人的职业,低人一等,日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发展前景,更谈不上解决理想与工作现实的矛盾,因此也就培养不了本专业的自豪感,从而难以确认工作中的自我价值。由于这种观点已先入为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就对学习本专业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这必将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2.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由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酒店行业的职业道德理解不够,因而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已是酒店里新员工的一个普遍现象。酒店行业是服务行业,由于酒店工作的特殊性,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优秀的酒店员工更是至关重要。目前,很大刚刚踏入酒店行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其他一些员工违职业道德的行为的影响,比如卫生清扫大打折扣,清扫工具混用、不换床单、拾到东西不交还给失主,甚至有偷窃客人财物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对酒店职业道德缺乏理解的学生就会被经验主义、机会主义所主导,随波逐流,而职业道德观念强的同学则能够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

(3)不能正确定位自己

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说,无论你学历高低,进入酒店之后一般都从基层做起。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必将无法忍受日复一日辛苦的基层工作,对酒店规范的规章制度、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以及不容置疑的命令等管理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消极怠工、对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等等。这必将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以后的道德素质提高以及职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优秀的酒店员工来说是至关重要。

三、对策及建议

作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意识,21世纪人人平等职业也同样平等,不分高低贵贱。无论哪个行业都没有根本上的差别,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选择酒店这个行业就应该正确的认识酒店行业,只要你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就一定会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我价值。其次,作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在工作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负责,不受他人影响,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不被经验主义、机会主义所主导。只有坚持自己所坚持,最后才能赢得工作上的成功。再次,作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样要正确的定位自己,时刻谨记酒店的规章制度,无条件服从上级领导安排,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积极的工作热情,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入到工作中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激发对本职业的热爱和业务技能的专研。使自己在酒店中不断进步,也使酒店拥有优秀的员工从而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作为高职院校面对如今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出现的问题也应该有不同的解决对策:(1)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2)严格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3)在社会实践中树立职业道德教育意识,消除学生对一线岗位的偏见,改进不良的职业习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因为酒店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是决定顾客满意度和酒店服务质量及酒店品牌的主要因素,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重在教育与培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将关系到酒店业的发展。在酒店行业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具有良好品德素质的专业队伍,才能使酒店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职业道德是否高尚是检验酒店员工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应全面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校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使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为酒店业提供更多的高品质、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加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建议[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3月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篇8

【论文摘要】幸福是人之为人意义的实现,幸福感是人根本的总体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共生于教育过程中,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在帮助教师追寻真正的人生目的、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须的创造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

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产生的精神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幸福。

职业道德是对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这些道德要求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对整个教师群体,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己,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教师幸福感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共生关系

许多哲学家都研究过道德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于德性的生活,即恒久地实践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情感基础。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

1、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教育幸福是教师的执着追求,也是教师提升道德品性的动力。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和重要前提。因为,没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师,他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很难胜任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只有摆脱了职业感的束缚,不把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才能在教的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2、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为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职业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教育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感。转贴于

三、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幸福感提升的价值

柏拉图认为“公正的灵魂和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好,而不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坏……要承认生活得好的人拥有安宁和幸福,而生活得坏的人恰恰相反”,他由此得出了“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的结论,由此可见,道德对人自身的幸福影响深远。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必然也会拥有强烈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幸福体验。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1、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

幸福的体验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离开了创造性活动,幸福则无从谈起。因此,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超越道德知识,从知识世界走向充满智慧的生活世界,直面人的幸福生活主题,培养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自我确证、拥有自由和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创造人的需要自身,这是一个创造需要及其满足手段的无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创造力发挥、潜能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趋于完满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培养道德智慧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使教师生理解工作生活的意义,积极思考关于幸福人生的本质。

2、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和习得,并影响着教育幸福的生成。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幸福是每个教师的理想追寻。教师职业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职业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当教师职业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专业生活的必须时,才能产生教师的教育幸福。

总之,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个人应该加强作为个体道德的人格建设和提升,把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己的重要人生目标,自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79-81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篇9

关键词:财经法规;互动教学;教学目标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现状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会计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理论性强,综合了金融、法律、会计、思想道德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内容复杂难懂,概念性、理论性的知识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被动地传授知识,所以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和负面情绪,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不高。由于课程自身枯燥无聊,而且难以理解,教师的课程教学负担重,章节之间的联系也不紧密,给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抵触情绪比较高,造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职业道德教育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1.认真编写教案,细化知识点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对法规的掌握不能模棱两可,法规的记忆和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所以需要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认真编写教案和不断改进、充实教案的内容,对课程中的重要节点都要有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才能对课程的各个重要环节具有全局掌控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以往的课程难点和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要重点提出,并反复检验。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并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加以验证,对于好的方法和建议也应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来。

2.增加课程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改进传统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细致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组进行自由讨论、辩论等,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公布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充分发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积极作用,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财经法规知识,记忆更深刻,为今后学校学习财经法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为今后学生参加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学校应该充分重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突出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增加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具备会计专业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观,提高学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整体水平。

3.明确教学目标,采用情景教学法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财经法规知识积累与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上,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才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目标。所以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财经法规教学需要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会计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遵循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秉公办事的原则,培养专业会计人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结合现实中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体现会计实务工作,再通过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案例中包括的财经法律知识,了解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增加案例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

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财经法规基础,对法律条文的理解相对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增加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体会知识情景,将枯燥、抽象的法规知识融入生动、具体的实例中;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影像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再现案例内容,呈现教学所需情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案例的起因、经过和解决方法及技巧,了解会计专业学生所需的职业道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篇10

论文摘要:针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本文主张“以德治会”,并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设想,将其纳入企业文化范畴;通过弘扬道德文化,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自觉压力和要求,体现“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回归。

近年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呈泛滥趋势,给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造成明显负面影响,引起各界关注。会计理论界,一直在积极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和原因,探索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概括起来,研究主流是两种思路:一是从对真实会计信息需求入手,二是从对虚假会计信息需求入手。殊途同归,结论都是建立健全法制。俗话说:“计乱国亦乱,治国先治计。”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对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笔者认为:无论是真实会计信息还是虚假会计信息,均出自会计人员之手,要有效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除加强法治,还应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行“以德治计”。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涵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它借助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约束力量,实现调整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会计职业道德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由会计职业活动的具体内容、方式、所涉及的权责利益关系等决定。对内构成引导、制约和调节会计行为的道德准则;对外,代表整个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承担道德责任和义务。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动因

(一)道德规范的天然优势。

会计道德规范与法律及其它规范形式比较,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是以规范客体——行为人自觉的道德承担为基础的。尽管它也借助于社会舆论的批评、谴责和行业内部的纪律处分等外在力量,但更依赖于行为人的道德自律,道德能从信念、品行、能力等更为本质和深刻的层次来影响并提高会计行为的质量。从起作用机制看,是一种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典范。而法律是一种强制性他律型规范,其局限性是行为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有可能钻法律的空子。正如思想家庞德所说:“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系统能够深入到人的生活、信念等深层结构,而法律只能望而却步”。

(二)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国家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会计职业特殊的道德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要建立在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和伦理道德基础上,而且要建立在会计这个特定职业实践基础上。会计职业实践中所表现的行为关系特征是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会计信息在企业契约集合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会计行为后果必然牵涉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并且与其它职业不同,会计人员获取报酬的方向与其所应持的职业立场往往不一致,他从属于企业内部、受雇于经营者,但又要选择超脱企业的公允立场,甚至部分地担当起监督经营者的职责,亦即并不完全遵守谁付酬为谁服务的原则,因此经常处于两难境地和不断的利益冲突之中。这种道德困境和利益冲突是会计职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会计道德规范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界对外就“信誉的质量”作出的公开承诺,是取得外部信任、树立会计职业形象,保持生存和竞争的重要手段。iCaew常务副总裁说得好:“会计职业团体的成员,都把其职业道德价值看作一种凝聚力,由此而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并将不合格者摒弃”。

(四)会计职业道德的覆盖范围是全方位的,其作用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贯穿会计职业行为的所有领域和全过程,甚至自觉遵守会计法规、认真执行技术标准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中国已经加入wto,会计市场必将开放,整个会计职业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秉承诚信传统、坚持理性良知、提升专业境界、追求卓越品质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从全国物价、税收、财务大检查和对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重点亏损企业审计情况看出,层出不穷的虚假会计陈报,这从多个侧面折射出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其原因如下:

(一)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

权利监督和制约乏力,激励和约束机制不配套。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原来行政性、指令性会计管理体制已被打破,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殊性,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还未建立和运行。体制转轨过程中,客观存在许多无法控制的空隙,其结果是经营者利用产权不明晰、信息不对称和社会监督不力,进行会计操纵导致造假行为。产权“虚置”,导致国企产权代表与真正所有者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他们更关注政绩、声誉及影响,对会计信息的关心主要基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编造和虚构会计信息也就不足为奇了。高层管理人员选择具有行政色彩,由政府人事部门任命和委派,董事长、总经理独揽大权,经营者权力被不断强化,“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会计行为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经理人员利益偏好,会计不再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正确财务报告的信息系统,而成为经理人员直接操纵的工具。于是,会计舞弊、人为调节利润及合谋进行虚假陈报等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法人治理结构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配套,为会计人员违纪违法,变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滋生土壤和生存空间。信息不对称,则“败德行为”不可避免;会计人员得失与经理人员偏好密切相关,自然导致“内部人”进行“共谋”利用“会计造假”来规避约束。

(二)会计职业界自身建设存在较大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职业界差距:一是会计职业团体只有一个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而且是由财政部管辖的半官方性职业团体。英国有六大会计职业团体,还成立了会计职业团体咨询委员会(CCaB)和特许会计师职业道德委员会(CaJeC)作为会计职业团体在国际上的代表,起着沟通协调各职业团体关系作用。美国有四大会计职业团体。此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还设立了职业道德委员会。二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a)、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S)由特许会计师职业道德联系委员会(CaJeC)协调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两套规范分别是《职业道德指导》(CaJeC)和《职业行为守则》(aCCa)。这些职业道德规范已经有很长历史,几经修订充实,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此外,职业团体出版物上经常以专栏形式讨论、解答各种有关具体问题。美国会计职业界则分别针对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经理和内部审计师制定相应的职业行为规范,其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颁布的《职业品行规范》适用于公司会计、政府与工商企业注册会计师及协会成员,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颁布的《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准则》适用于工商企业会计师及协会成员,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也为内部审计师及协会成员制定了道德规范。此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还设有职业道德委员会并制定《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从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工作胜任、道德自律七个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作出规定。

(三)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有待合理调整。

会计人员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虽然《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中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依法实行会计监督”,但现实中又一味强调厂长、经理负责制,“一把手”说了算,重大经济活动都是“一支笔”审批;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成员其任免、晋级、聘用等切身利益均由领导决定,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导致实际工作中“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审计队伍和注册会计师队伍中存在“收人钱财为人消灾”的状况。

(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很不理想。

企业单位人事管理还存在任人唯亲,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够重视,实务中常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会计人员尤其是担负组织领导工作高层次会计人员知识面狭窄、创造性思维欠缺、继续学习和开拓进取劲头不足,因而不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变化做出正确判断,例如选择适用的会计政策和进行合理的会计估计等。注册会计师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很不合理。会计人员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经不起物质利润诱惑。因管理漏洞引发侥幸和故意行为。

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设想

会计职业界的道德失范是会计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结果,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还必须仰仗会计职业界自身认识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行业自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应下大力气、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和发展会计职业道德组织,专设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组织建设,规范约束会计职业行为,在督行体制上宜采用“行业自律为主,政府介入为辅”原则,即督行主体主要是各种会计职业团体,而政府则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规范执业行为进行惩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执业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以增强会计职业自律压力,推动更为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的遵行。一国会计职业的发达和成熟程度,特别是专业凝聚力和影响,直接关系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推行情况。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成熟、强大的会计专业组织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二)研究制订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鉴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着重探讨职业道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基本标准应包括:

1·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标准,①要求会计人员以客观经济业务为依据,对会计数据如实记录和正确反映。力求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人员基本道德责任和义务。②要求会计原则、程序和技术及其实际运用,应该公正,不偏不倚,不应服务于特殊利益,对会计职业相关的强势集团,例如管理当局和业主也不能有任何偏爱。客观公正可以说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道德动因,也是支撑会计职业重要的道德观念。

2·充分披露。

充分披露是指为达到公正反映经济业务及其影响所必要的相关信息,应完整提供,并便于用户理解。会计属企业内部人,在信息的生产、传输上具有优势,因此其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以帮助处于信息劣势的外部集团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充分披露的具体含义应包括:全面性、完整性、适当性和有效性。充分披露综合考虑到了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满足用户决策和有效决策各方面。

3·忠于职守。

忠于职守是一般职业道德标准,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有其特定内涵。一方面,会计人员需忠实于雇主,从服务于企业内部出发,尽职尽责;另一方面,当对企业的忠诚与社会正义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应选择符合更高层次的对社会正义的忠诚。忠于职守,应理解为对会计职业基本信念——客观、公正、正直等的忠诚,而不仅限于某一具体岗位职责。

4·专业胜任。

会计职业道德传统的理解含义窄而明确,主要指职业品德和责任心,忽略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专业胜任是指会计人员应具备从事专业服务所需能力,并将足够勤勉和谨慎运用其知识、技能和经验,且善于根据客观环境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同时还负有获得和维持专业能力的持续责任。为此,需不断接受后续教育,跟上并熟悉该领域的前沿。专业胜任还意味着会计人员如从事力所不及的工作是不道德的,由此导致损失或许可免究法律责任,但却应承担道德责任。

(三)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手段。香港浸会大学卡罗尔博士指出:完整性应成为会计教育的组织原则,没有完整性理论框架会被误用作支持特殊利益的操纵手段。完整性要求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巧,还应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会计人才不仅是技术专家,还应是道德专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统,通过下列渠道实施:

1·专业成才教育。

一是通过普通教育,培养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下列素质:国际视野;人类行为基本知识;对世界各种思潮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宽广意识;开展调查和数据分析经验;抽象思维和批判思维知识;科学、艺术、文学欣赏;对人和社会价值以及调查和判断过程的理解;做出价值判断经验陈述和表达观点、开展辩论的表达能力。二是一名合格会计人员,只具备理论知识还是很不够的,还应具备将知识运用于实务、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包括:(1)一般能力,即知识、交际表达能力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专业知识,即组织和企业知识、会计及相关知识;(3)专业能力,即扎实的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在职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要坚持终身学习,保持和改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要不断突破原有思维定势、以新的理念和视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构建适应知识经济的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只有通过不断、系统、正规、制度化职业继续教育,才能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培训方式应是多元化的:举办各类培训班并制度化;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案例研讨、专题报告、学术会议、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资格考虑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内容。

3·社会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探讨会计职业道德、树立正面典型,在广泛的社会人际氛围内激发会计人员的羞耻心和道德责任感,达到抑恶扬善,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支持激励机制,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高尚权威性。

(四)调整会计职能。

建设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能的准确、恰当定位是在某种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具体思路:一是按国际惯例,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人”为经理服务,不承担社会监督责任;二是会计人员社会所属,对企业会计业务实行并代表政府实现部分监督责任。彻底改变原来会计人员双重身份,既代表企业又代表政府的状况,从而真正摆脱利益选择的两难境地,为会计人员遵行会计职业道德扫清障碍。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也应纳入企业文化范畴,即所谓“职业道德文化”;通过在会计职业界乃至全社会弘扬道德文化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行成为一种行业发展的自觉压力和要求。进而促进会计职业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个体行为在对职业道德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之下得到有效的约束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12

2.陈工孟.当前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10

3.陈亚民.会计规范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1991

4.胡凯.道德进步与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