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4:21

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网络购物、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给人类带来了数字生活的方便与乐趣,借助于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物如微博、论坛、QQ、mSn,人类进行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与信息传递,正如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所说“人类之间的交流正在被0和1所垄断”,人类迈进了一个“非物质的比特社会”。[1]

1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

2005年12月26日,在科技部牵头下,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在北京正式了《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白皮书重新定义了数字媒体这一概念,即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是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而数字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通讯手段,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展开捕获、加工、存储、传递、再现的综合处理,实现数字媒体的表示、记录、处理、存储、传输、显示、管理等各个环节,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2]

2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国务院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数字媒体内容平台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主题,提出 “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的研究方向。为了促进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数字媒体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国家相继成立了上海、北京、长沙、成都等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基地。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不断突破产生的引领和支持,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迅猛发展。

3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信息传播

20世纪后半期,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宣告了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也对信息传播形式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而它的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传播的多元化

数字媒体技术的魅力之一在于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数字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所需传播的信息进行汇聚与创造后,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色彩、动画、音乐、影像、三维空间等元素共同作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丰富性,保证受众体验的完美性和逼真感。2012年丽水世博会四大特色设施之一世博会数字画廊(expo Digital Gallary, 简称eDG),是运用最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展示海洋文化的艺术画廊,它长415米,宽21米,由最高分率达654万像素的大型LeD屏幕所构成。高清LeD屏幕将世界七大海洋的数字影像生动逼真的表现出来,同时三维立体全息声音系统生动的还原了世界七大海洋的声音,彰显了本届世博会海洋文化的主题。观众在欣赏3D立体音响和华丽的影像秀之余,还可以通过“梦想鲸鱼”互动环节参与召唤屏幕中的鲸鱼,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自拍后可向LeD屏幕传送自己的影像,并在数字画廊中实时显现。图像、视频、音频、互动等信息多元化的组合,共同打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数字娱乐空间,让观众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与感动。

3.2传播的交互性

无论是电视、广播、印刷物,还是路牌、霓虹灯等传统媒体的传播都是强制性地把信息灌输到受众的记忆中,企图让人印象深刻,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弱势地位,从而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而数字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主张让受众积极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找选择,化原来的被动为主动,由原来的单向变为双向,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获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苹果公司ipod音乐播放器广告为苹果公司较为经典成功的广告创意之一,鲜艳的色彩背景下,不同姿势、不同穿着的各类人群被处理成黑色的剪影效果,唯一不变的是手里举着一个白色的小盒子ipod尽情舞动,这则系列广告画面简洁,极具视觉冲击力,随时随地通过ipod享受音乐的创意理念也深入人心。位于柏林的一家ipod专卖店在橱窗展示设计中就采用了这组著名的形象,而不同的是一旦有行人经过,橱窗中广告上的人物会随之起舞,直至路人离开,如果行人足够多的话,整组人物都会随之一起跳动,疯狂的随着音乐扭动身形,进而带动路人加入舞动的行列与广告人物互动,享受ipod带来的动感音乐体验。[3]

3.3传播的实时性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实时与快速是信息的生命,所谓实时,指的是在某事发生或发展过程中的同一时间。强实时意味着能在几十毫秒或更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数字媒体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具有强实时的特征,不同于传统的印刷媒体需要经过制版、印刷、等多个环节,数字媒体可以实现随时和瞬间传播信息,通过轻松的一按鼠标或者键盘就可以实现将信息实时的传播到世界各地。web2.0数字化时代的代表性产物——微博,就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实现在web、wap、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单向、或者双向通常小于140字的简短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即时分享,其信息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尤其面对突发事件,微博的实时性更为明显,2010年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发生火灾,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有许多网民用手机拍下火灾现场的照片,上传至微博,对火灾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直播,微博报道的实时快速压过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3.4传播的开放性

数字媒体技术的运行环境之一就是开放的网络平台,数字媒体突破了受众地域范围的局限,信息一旦进入网络,就可以实现全球共享,只要具备相关的输出设备与网络连接环境,数字媒体传播技术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上的开放,人们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传播与接收信息,各种信息也不再受容量的限制,这是传统印刷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这种信息的非物质性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受成本的制约可以面向全体受众全方位开放。借助方便实用的检索功能,只要输入查找的信息的关键词,很快可以找出几十条、上百条甚至成千上万条相关信息。

4结语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信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每一种新兴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们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媒介,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相互融合,又为信息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在延伸了人类既有的认知经验的同时将人们的认知领域推向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a·奥汗年著.数字化电影制片[m].施正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2]马进宝.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探讨[J].海峡科学,2010,(02):81-84

[3]张世锋.技术推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0

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造就了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立就是为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成立的新兴专业。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现状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各个高校都是在自身特点上摸索出来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是艺术学科背景,有的学校是工科背景,有的学校有综合学科背景,因此在不同学科背景和特色下筹建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呈现的特点和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由于大环境影响和社会所需对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要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数量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无法用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不能仅仅只看到实用表面的需求,也不应当单单从自身条件出发草率设置新专业,因为如果单纯的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为转向,容易导致专业的简单膨胀,引发教育模式中的一系列问题。教育的潜在价值体现在学生的质量方面,深层价值是还要让高校培养的人才到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学生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从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社会价值来重新思考。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要求

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来看,它是专业的突出特点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而工科大学的多学科背景使其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有许多优势。多数工科院校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学科综合实力雄厚,师资力量雄厚,资金和设备大量的投入和发展,为学科发展有效地积累了资源;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分析,并考虑工程、艺术学校、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有着良好的基础,有数字媒体设计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建立了适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一)优化教师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

把培养具有良好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复合应用设计人才,熟练掌握和创新应用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和创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围绕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各种软件和数字媒体技术的能力,同时具有扎实的编程能力。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必须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设计和生产能力,以满足社会和竞争人才的需要,必须有一个“设计”为中心的教材。从艺术与技术的视角看学生的系统教育与设计创新,使其在了解和掌握设计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创造和具体的生产过程、方法、工具和技术。

(二)产业链对接教学链的课程体系设置

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中“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应用的人才。传统的办学模式的专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导致“知识劳动力过剩”,使一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原有的培训模式是不适合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也背离了原有的“公共教育的意图”。因此,带领企业进入学校,建设“实验室课堂”或“教学工作室”等模拟教学,让学生在一体化的教学实施,在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做中学”;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项目开发或建设中“学中做”。同时,改革评价模式,专业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学生的指导和评价的教学中,将课堂、学校、企业形成开放式课堂。在课程设置、内容、方法、手段、评价,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产业链对接链工程背景的教学实践,实现专业的企业教育对接。

(三)项目导人式的教学实践环节

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

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媒领域的传统信息传媒方式,其在新时期媒介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具体的技术维护工作应该如何进行,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所以本文在对新时期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维护工作开展的实际出发,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1新时期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

1.1播控和传输系统复杂化

当前,随着广播电视播出频道的大幅度增加,广播电视独立的播出频道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对相对复杂的频道播出系统和总控制室系统,以及在二者之间的灵活多变的调度性综合播控系统,这一系统的出现和应用客观上为广播电视的单频播放提供了更加专业的技术信息服务,让广播电视频道从个体看来,变得更加丰富和专业化,同时对广播电视播出的综合控制,也保证了广播电视主体整体上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让广播电视受众在感受到广播电视个体的专业性和特色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广播电视领域的整体性和规范性,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播控和传输系统的复杂化因为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工作带来的困扰,因为个体的专业化和整体上的系统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必然会在技术领域产生复杂的广播电视技术特性,对与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主体来说,这些都是完成工作的重大挑战。

1.2系统多功能化、数字化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这种传统的信息传媒主体也开始在信息传播的形式上和方式上出现于现代媒体技术融合的趋势,典型的例子就是广播电视系统的多功能化和数字化,传统的广播电视信息的传播方式是模拟信号,由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主体制作,通过无线网络传递给受众。当前的广播电视媒体开始与新兴的媒体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广播电视能够在数字移动终端中进行传播,能够在电子信息网络上传播,这些融合都是基于广播电视系统自身的多功能化和数字化实现的,所以在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中,多功能和数字化的要求有具体的技术维护工作体现,对技术维护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有进一步的多功能需求和数字化需求。

2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的方法与对策

2.1掌握待修设备的工作原理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是广播电视活动能够安全有效进行的关键,所以在技术维护工作中,维护主体要对维修设备的工作原理有科学、客观的认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系统在技术上表现相互的突出特点,就是大规模的应用了新型媒体中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些技术应用以后让广播电视系统的故障变得不像以前那样清晰明了,很多故障都比较隐蔽,故障涉及的理论也是比较深刻的,这就需要维护人员有较高的维护技术水平,对广播电视系统的工作原理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利用先进的故障诊断工具对广播电视系统的故障进行准确的诊断。

2.2定期检修设备

在媒介融合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系统在技术上呈现更高的运行环境要求,所以在广播电视系统技术维护活动中,检查防控故障比发生故障以后“亡羊补牢”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在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中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检查是十分关键的,技术维护人员要从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需求出发,对广播电视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状态进行定期的长效的检修,对广播电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微小故障做到“即发现即排除”,保证广播电视系统运行一直处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中。

2.3“无人值守”技术维护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也要紧跟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潮流,对系统的技术维护领域进行自动化升级,广播电视系统在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电子信息化改造后,其自身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提升,这奠定了在广播电视系统中发展自动化技术维护的基础。具体而言,基于广播电视系统中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从技术维护自动化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造,让广播电视系统在运行活动中实现电力检测执行自动化,火灾报警系统、视频监控联动系统自动化、人为入侵安全检测自动化。提高广播电视系统技术维护的自动化水平,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效率,而且能够减轻广播电视系统技术维护的人力资源负担,减少广播电视系统技术维护的支出。促进广播电视系统技术维护的现代化。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系统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新时期在媒介融合的是当代背景下,必须针对广播电视系统的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广播电视系统技术维护工作的升级创新。维护好、实现好广播电视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进而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叶飞.媒介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经济性规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09.

[3]庞井君,王雷.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品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电视研究,2012(08):22-26.

作者简介

曾慧颖(1987-),女,福建省泉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应用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篇4

0引言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而且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同时,也对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对现阶段新闻采编的变化上来看,引发新闻采编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媒介消费者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化的发展等,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1新闻采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而作者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新闻采编工作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趋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对推动新闻媒体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而引发新闻采编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下面进行如下分析。

1.1媒介消费者的变化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媒介消费者主要以广播、报纸为主,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媒介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以手机、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媒介为主[1]。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媒介消费者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以及智能手机流行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关注一些新闻事件,新闻传媒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这对新闻采编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以传统180°单纯线性叙事结构进行新闻播报,而是要向着360°立体化、全方位的视角发展,进一步提高新闻采编的工作质量。

1.2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以往新闻采编工作中,主要采用录音设备、摄像机等相关设备来完成,而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新闻采编也逐渐向着数字微波、数字摄像机、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数字视频、数字机顶盒等方向发展,这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新闻采编工作中,使得新闻采编的形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当然,对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如,从以往单一的电视服务、网络服务等转变成不同的媒体服务,对促进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也对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3产业化的发展

从产业的角度上分析,新闻媒体主要是融合电视、广播、信息产业、电影、出版产业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尤其是电信产业以及广播电视产业对各个媒体的融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更是促进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形式变革的关键。在新形势发展下,各个媒介的融合不断的趋于完善,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仅对新闻传播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更是影响到新闻采编的方式,也就是说,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将受到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2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对新闻采编工作也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从一定角度上来看,在新闻采编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丰富了新闻内容,改变了新闻素材的采集方式,当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也体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对新特点分析如下。

2.1民主性特点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主要是从传统新闻传播的专业者向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出新闻采编的民主化特征,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3]。1)在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众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新闻报道也逐渐以民众报道为主。2)从现阶段大量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来看,在很多的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的报道并不一定是专业的新闻记者,往往是来自普通的民众,尤其是在科技迅速发展下,普通民众的手里都会拥有摄像机、手机等物品,可以及时将事发现场进行全程记录,并将其提供给专业的采编人员,将其呈现给全球的观众观看,因此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特点,更是未来新闻媒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民众所提供的新闻线索主要是民众切实关注的事件,相对来说新闻线索的质量较高,而且,在网络发达的情况下,民众可以通过网站的形式,为新闻采编人员提供大量的优秀图片以及优秀的稿件,从而确保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全面性,更有利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

2.2丰富性特点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从而体现出新闻采编丰富性的特点[4]。众所周知,以往的新闻采编主要采用的是文字、图像等编辑方式,较为单一,而且,对民众的吸引度不大,长期采用这种单一采编方式的话,会使观众觉得枯燥,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方式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以及图片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了新闻采编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报道内容,从而有效的吸引观众眼球,更有利于新闻的传播。另外,媒介载体体现出的丰富性不在局限在以往的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更向着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发展,丰富的新闻采编载体,也能让新闻采编工作质量更高,对促进新闻的传播以及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2.3技术性特点

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在逐渐增多,对新闻采编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采编的全面性,这将给新闻采编人员带来极大的挑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也充分体现出新闻采编的技术性特点[5]。另外,在新闻采编工作中,也应考虑到媒介平台的差异性,要了解媒介平台的优势,并将其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要对将世俗文化、大众文化以及高雅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融合,并形成文化形态,从而促进新闻采编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篇5

关键词:碎片化困境;广告设计;发展;研究分析

现代新媒体技术形态的良好有序发展,深刻转变了我国产业的业务活动组织运作方式,诱导了我国现代媒体产业在基础性业务发展路径层面的全新变革。近几年,对新媒体事业领域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分析工作,成为我国现代传播学研究工作领域的主流话题。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现代广告设计和广告传播事业领域的引入运用,逐渐成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我国广告传媒产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趋势。从宏观性学理分析的角度展开阐释,我国现代媒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碎片化困境,在一定程度也揭示和彰显了我国现代广告媒体产业在具体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需要引起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人员的广泛密切关注,并且组织开展系统、全面、有效的研究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碎片化困境中广告设计的发展展开简要阐释。

1信息碎片化语境的基础理论概述

从现代学术研究活动的具体发展演进路径角度展开研究分析,“碎片化”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历史时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论述语境之中。遵照世界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学者詹姆逊阐释的相关观点,后现代主义世界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于分散化和碎片化,在各类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缺乏连贯性和密切性的实践历史背景之下,通常会诱导现代文化要素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切实感知到一种较为鲜明的拼贴感和生硬感。近几年来,伴随全世界范围内基础性文化理论研究分析工作的系统深入组织开展,“碎片化”概念逐步被引入以社会学、传播学、广告学为代表的多元化学术研究事业领域之中,对于显著提升当前历史发展背景之下基础文化传播实践活动语境描述工作结果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助力我国现代文化研究实践工作顺利获取最佳的预期效果,发挥了不容忽视的支持和保障作用。遵照著名学者约翰•拉文阐释的相关观点,“碎片化”是现有的一切具体表现类型的媒体传播技术形态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实践趋向。而从历史演化路径过程的角度分析,现代媒体传媒事业领域“碎片化”语境的产生和发展演化,本身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成熟具备密切的彼此关联的特征。数字媒体形态是我国现有的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媒体传播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组织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形态和表现形式。在类型多样的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实践背景之下,我国传统媒体事业发展模式背景之下的基础社会形态表现特征发生了明显且深刻的演化变革,在碎片化阅读模式、碎片化人际交往模式、碎片化营销业务模式、碎片化媒体传播模式、碎片化信息形态,以及碎片化服务模式等多种多样的碎片化现象的大量持续涌现的实践背景之下,我国当代民众的日常化生活实践体验过程,也相应地展现出了鲜明的碎片化基础特征。

2碎片化发展背景之下广告传播产业的基本现状分析

在传统广告业务的经营发展模式遭遇到碎片化媒体发展业务模式的深刻影响、冲击的背景之下,类型多样的传统媒体形式在现代媒体事业发展版图中的主导性和控制性地位逐渐弱化,需要现有的类型多样的传统媒体组织,借由择取和运用形态各异的业务组织开展模式,以不断适应和满足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对各类媒体产业形势提出的具体实践要求,继而确保传统媒体产业主体在全新的历史实践发展背景之下,依然能够保持和拥有良好且稳定的经营发展状态控制目标。随着现代传播活动的碎片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显著,我国传统广告媒介传播模式的市场控制能力呈现出了表征鲜明的逐渐弱化趋势,因而诱导基于新媒体应用技术发展背景之下形成的碎片化广告传播宣传模式,获取了广泛且充分的应用发展空间。类型多样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形成和广泛运用,使得app软件启动界面和弹窗推送界面逐步成为新媒体技术发展背景下,我国广告传播实践活动中达到传播目的的主要渠道,对我国现代广告设计与传播产业的综合性经营发展路径,造成了明显且深刻的历史性影响和冲击。

3碎片化发展趋势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背景之下,新媒体应用技术的良好稳定发展尽管诱导我国现代广告设计与广告传输事业领域展示出了鲜明的碎片化发展趋势,同时诱导我国现代媒体广告传输实践活动的综合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提升。在我国现代媒体传输产业组织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在碎片化特征明显的实践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各广告产业经营主体,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改良、优化企业内部目前运用的广告设计业务活动组织开展模式。要借由对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图文设计模拟技术的运用,不断突破传统广告宣传作品设计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平面设计局限性思维,要在不断改善提升广告设计作品在具体呈现过程中的动态性和生动性特征的实践背景下,切实保障和支持广告设计艺术作品在具体的媒介传输呈现过程中,能较为顺利地获取预期效果。在新媒体技术发展成熟和碎片化媒介传输模式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广告设计和广告企业主体,应当在具体开展广告设计作品的市场投放过程中,积极选取和运用类型多样的技术性实践渠道,在不断提升广告设计作品市场投放活动渠道多元性和针对性的背景下,支持我国现代广告企业在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能较为顺利地获取最优化的经济收益。

4结语

针对碎片化困境中广告设计的发展论题,本文选取信息碎片化语境的基础理论概述、碎片化发展背景之下广告传播产业的基本现状分析,以及碎片化发展趋势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分析,针对这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人员构筑和提供经验性参考条件。在新媒体产业碎片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直接影响干预条件下,切实做好我国广告产业企业主体的经营战略调整优化工作,对于保障和支持我国广告产业企业组织实现良好优质的经营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咏梅.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如何促进中国广告设计业的发展[J].职业圈,2007(10):192-193.

[2]陈娅鹏.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平面广告设计的交互关系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9):223-224.

[3]劳秀霞,李旭龙.协同创新视角下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150-151.

[4]赵丽丽.中国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论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31-232.

[5]佘莉.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34-36.

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篇6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拟像;合成;互动

人类科技的发展把我们推人今天这样―个数字化的生存状态,数字化电子产品(如摄影机、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网络等)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体,媒体之间的交互合作已经将视觉艺术带人了多媒体时代。一般将用数字化媒介创作和传播的艺术作品,统称“新媒体艺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艺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很多国际大展上都有这类艺术家的身影出现,为此有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对此展开讨论。实际上,“新媒体艺术”这个说法是一个宽泛而且开放的概念,它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风格或流派,而是从艺术媒介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一个借助数码技术进行创作的艺术形态。它反映了一些艺术家关注当代生活,并试图运用现代科技提供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艺术创作的愿望。

美学怍为哲学的分支,研究人如何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并发现生存的确切意义。当美学观照艺术实践时,它同时观照艺术生产和消费双方,新媒体展现的感官摄取情景,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新类型和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新形式,美学研究理应予以关注。

一、虚拟实景的体验

在新媒体艺术中,数码影像、视频、电脑生成、网络技术等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艺术创作成为完全数字化的图像符号系统,这使得这类影像处理技术变得更加便捷、强大和大众化,达到了一种更为自由地进行人工拟像和影像合成的状态。它使得图像的生成、挪用和混杂变得更加轻而易举。艺术创作过程成为图像的重复、拼贴、集合、排列、抽取和传输过程。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交换大大加速,这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和展示平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艺术家可以利用电脑和网络杜撰出一些非现实的生命体或者虚拟社会,而艺术家和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这些事物并能够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这里艺术沦为数码技术下,“虚拟实景”的增殖复次元影像的体验过程。正如雅克‘德里达在《鬼魂舞》中所说“当对一个映象的最初感知跟再现之结构发生关系时,我们就开始进入充满幻影的王国”。

新媒体所营造的“虚拟实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艺术空间和时间观念。形象地说,数字艺术中时空的存在不同于现实世界时空的存在,非线性状态使我们可以在分秒之间从幼年到暮年。人工拟像和影像合成将现实经验肢解得支离破碎,时间和空间的数字裂片在这里发生超现实形式的碰撞,促使我们对既有的真实概念以及形而上学观念作出重新思考,与既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告别。“虚拟实景”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与定意识形态结构相关联的技术符码,它唤醒了美学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重新审视,它所蕴涵的时间与空间概念从本体上解构了以往对存在的理解和解释,打破了关于主体客体的原有认识,重新组合了存在、真实、虚拟。

二、多元语义的异类合成

快速蔓延的网络文化,不但强化了一个失去真迹的虚拟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多元文化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界面上交融。多元背景的语言意念构成了新媒体艺术“异类合成”的新美学。

异类合成的美学,其实是以多种异质美学的杂交为其表征、形式、构成、结果的。然而,多种异质美学的杂交关系未必是水融的,仍不免出现各种矛盾、对立、相侵的状态。所以,数字时代所使用的艺术语言多元、并置、拼贴、片面、转喻化的倾向在所难免,而多种艺术语言的混合、综合书写(包括图文结合的形式)也十分普遍。网络上的交流模式和产生语言意念层次的杂交现象,使得意见表达的身份紊乱,形成彼此间既是主体也是观众甚至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矛盾场域。

另外,成为大众日常生活普遍应用的数字科技,势必将艺术家的才能广泛应用的各领域范畴,从广告到业务报告、从电影到mtV、从平面设计到舞台布景等,致使纯艺术创作与应用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不但数字科技成为艺术创作的手段、媒介,更何况在互联网的世界观里,连时空的先后远近次序都被打破,任何封闭的体系或单向的轨道都只是众多轨迹或脉络进行式的一小部分,难以孤立独存。各民族、族群、国家均倾向于开放性的全球世界观,甚至宇宙观,以互动的模式对照彼此的存在。

三、互动流的共谋

数字化技术和网络结合,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大众参与、交互共享的行动美学。新媒体艺术的活性审美基于数字化网络技术背景上,呈现为一种特有的形态:超媒体操作的角色扮演。超媒体操作的角色扮演是人机互动的最常见形态,即利用特定的应用软件,以信息转换、信息融合和信息交互为目标,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结合起来,组成超文本和多媒体的复合体,由静态到动态、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创造一个人机互动、声色和谐的美妙世界。

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为支撑,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促使大媒体业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以及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媒介融合带来了新闻媒介组织与工作流程的变化,需要一大批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使其胜任文字稿件编辑、电视新闻节目拍摄、网站编辑等综合性的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类是熟练掌握写作、拍摄、编辑等专业技能的全能型人才;另一类是懂传媒、会策划、善公关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新闻传播教育要根据媒介融合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

(二)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期,一些院校将与网络传播相关的专业设立为独立专业,这显然与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相违背。为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将媒体技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根据媒介融合发展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向学生传授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媒介融合素养。

(三)对教学体系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必须具备采写、编辑、拍摄、播发等多种新闻专业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一些新闻传播院系进行了相关改革,但是教学体系仍然缺乏完整性,课程之间的紧密度不足,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难以为学生提供集多种媒介于一体的实训环境。这就要求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深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定位,不断完善自身教学体系。

(四)对师资力量的要求

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力量以专业教师为主,能够为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专业教师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容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而拥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新闻人,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又难以到高校任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采取邀请媒体界人士来校讲座的方式,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然而这种方式无法满足新闻人才培养需要。所以,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师资力量培养,引入具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人才,将媒介融合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科学设置融合性专业课程

新闻传播教育院校要根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的专业之间的壁垒,设置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形成跨媒体思维,促使学生掌握多种媒体的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环境。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具备口径宽、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多的特点,同时还要进行创新性、实用性、扩张性的优化,培养学生文字写作、电视摄像、视音频编辑、网络编辑、多媒体编辑等多种专业能力。新闻传播教育院校的融合性专业课程体系可包括两大方向,一是教学、实验、实践的融合;二是新闻业务、媒介经营、媒介管理的融合。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更加开放、灵活,实现各课程之间的资源共享,并能够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作出相应调整。

(二)构建融合性的课程模块体系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间相互独立的格局被打破,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转型发展,这就促使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转变按照媒介种类设置专业的做法,构建起一套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课程模块体系。如,新闻学专业可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形成三大课程模块,即新闻业务方向课程、国际新闻方向课程、媒介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选修课要灵活设置,新闻业务方向课程包括新媒体概论、媒介融合理论与实务、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等;媒介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品牌公关、广告策划、营销传播策划等;国际新闻方向课程包括新闻英语阅读、新闻英语视听说、报纸编辑、跨文化传播等。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融合多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从而为培养复合型、全能型新闻人才奠定基础。

(三)建设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

新闻传播教育要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创建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首先,新闻传播院系要积极与主流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联手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其次,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还可以成立"媒介融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纸媒、广电、网络等多个类型实验室功能,能够完成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工作,实现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实务过程。再次,新闻传播教育院系可与主流新闻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数字化媒体实习平台,使实习平台具备媒介融合功能,为学生提供参与新闻媒体运作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走入新闻传播过程中,培养多种专业技能。

(四)培养融合性的师资队伍

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积极与媒介合作,整合新闻传播教育资源,培养融合性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院系可采取请进来的策略,邀请或聘请媒体资深从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如,在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课程教学中,学校可组织记者、编辑与教师一同编写教学计划,提供真实的典型案例,并参与课程授课,向学生讲授自己的新闻传播经验和媒介管理验,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鼓励教师参与媒体一线工作,增强采写、编辑、策划、制作业务能力,并能够运用媒介新技术完成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工作。在积累新闻传播从业经验的基础上,将掌握的最新理论知识、最新媒介技术带到课堂上,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结论:

总而言之,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积极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全能型、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充分借鉴媒介融合的发展模式,设置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与课程模块,建设融合性实训实习平台,并优化师资队伍,确保新闻传播教育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瑛,方艳.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转型探析[J].新闻知识,2015(7):125-126.

[2]刘林山.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85-87.

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篇8

[关键词]数字电视网络化发展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tn949.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94-01

近几年来,数字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广播电视这一大众媒体也在努力实现从传统的传播方式向数字化方式转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电视与网络实现了完美融合,产生了一些新兴的网络化广播电视媒体形式,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数字电视的网络化发展必然给传统的媒介广播带来多方面的冲击和变革。

一、数字电视的网络融合趋势及其带来的改变

信息的数字化转换和传播使人们数百年来建立起来的传统传播方式得以彻底的改变,并催生了全新的传播渠道。数字化的力量最终推动了媒体与网络的完美融合,而在这一科技进步和改革的浪潮中,数字电视将传统的媒体技术与数字技术进行融合,从而给电视媒体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一新的技术能够实现多种业务的网络结合,使得非常依赖传输渠道的传统电视媒体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抛弃,新的媒体技术和渠道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媒体使用群体不再像从前一样在乎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他们更加在意通过自己拥有的终端平台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服务,这导致了观众的兴趣点向内容上转移。如今,家庭电视也逐渐从只能承担单一的视觉欣赏(即收看电视节目)功能的终端演变成了可以容纳更多元化的服务和综合更加海量内容的多媒体终端,而日益成为广播媒体供应商的共识则是――“点击率为王”的发展策略,因而,未来广播电视传媒领域的竞争手段不再是古老的收视率的高低,而是要依靠点击率对数字终端的占领来博取更多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市场上催生了大量新生的网络媒体,比如我们从前并未有耳闻的新名词,如:博客、微博、微信、移动电视等,而这些新鲜事物的产生,归其根源依然是不断融合的终端和网络的发展。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对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数字电视,无论节目制作方面还是运营等其他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不容小觑的颠覆性影响。因此,许多节目开始探索一条媒体新路――“制播分离”。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必然要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加强合作。马俊杰的《探析网络融合下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走势》中有如下论述:“数字技术体系内,无论是视频,音频,图像还是文本都转化成为了0和1的比特,数字化将人类诞生以来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纳入其中,融合的网络用不同的终端将用户连接起来,内容的渠道多元,节目制作和信息源更加丰富,内容的平均成本,传播代价更加低廉形成规模效益。”[1]

由此可见,在网络数字电视的高速发展为背景的当今时代,数字网络与数字化电视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取决于网络电视和互动电视的普及与应用。在这一具有颠覆性的全新技术下,消费者可以体验从未有过的新活动,如:可以自由地参与节目的编排,甚至是参与部分节目的制作。值得一提的是,ip电视和网络电视节目实现了与观众互动的全新互动模式,视频点播的广泛运用也打破了原本的“黄金时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推进了网络数字广播电视节目所追求的个性化、人性化的积极发展。而互动电视的产生更是发挥了数字电视独有的优势,观众不仅可以实现自由定制节目,更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观看内容。可以说,数字电视的网络化发展把传统电视的发展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从未拓展的轨道。

二、数字电视的网络化发展激发广电媒体的变革

网络信息化和信息数字化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是广播电视媒优先发展的契机,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要不断地培育高新数字化广播媒体以至实现长远的发展。在当前的发展态势下,广播电视媒体的制作必然会更加的丰富,其成本更低,而其信息的传播也更具效率性。在无所不能的信息化的数字网络时代,终端和全球覆盖的网络使广大消费者可以有选择性地获取所需产品信息和优质服务得以实现,越来越多消费者自愿付费转变成网络电视媒体服务的用户,这不仅增加了产品的使用效率,“广播电视媒体更是以其独有的、多元的服务维护了消费者和使用者的最大利益”[2]。

随着呼和浩特市数字电视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分享视频、点播歌曲、信息搜索、电视购物等形式各异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使得传统电视优势不再,新浪网、电视直播网等各种网络媒体渠道成为了传统电视的替代品。据201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超过4000万人只使用网络电视而不看传统电视。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要想在新媒体时代取胜,必须以先进的网络化数字化最新技术来武装和改造传统的广播电视设备,否则就会自寻困境,被所谓的传统拖累,走向破产的不归路。“新媒体之所以会演变成社会范围内的‘新’媒介形式,与之前的旧媒介息息相关,即在旧有的媒介中潜藏着能决定新媒介发展道路的因素。”[3]因此,电视媒体若想应对未来数字力量的冲击,唯有走集团化道路,通过网络合作共享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将数字电视真正变为信息分享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媒体传播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篇9

关键词 数字技术;视觉艺术;图形符号

引言

资讯发达的信息社会,数字化、多媒体为视觉注入了更多的形式和手法。数字技术不可思议地扩展了电影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也不可逆转的成就了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可以为零,整个地球被收缩成一个新的世界,人们可以周游世界,信息的传播费用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的传播可以迅速广泛;更不可改变的是,人们已经徜徉在视觉艺术的殿堂里,有了多种感觉的互相沟通,有了时代斌予的新的生活形式,有了不同情感的体验与宣泄。而这些,都是因了视觉艺术中有不同意蕴的图形符号。

一、视觉及其视觉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1 视觉描述。

视觉是我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辞海》将视觉定义为“感觉和辨别光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现代汉语词典》将视觉解释为“物体的影像刺激视网膜产生的感觉”。

视觉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的具体艺术形象,直接漏者受众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受众直观的美感;也把现实生活中某些难以显现的无形事物,转化为可以直观的具体视觉形象进以表达。视觉艺术可以捕捉、选择、提炼、固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具表现力和富于意蕴的瞬间,“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

2 视觉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1)平面视觉艺术。主要关联的是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等。

(2)空间视觉艺术。主要关联的是展示设计、指示系统设计、建筑立面设计等。

(3)动态视觉艺术。主要关联的是多媒体动画设计、多媒体互动平台设计、网页设计等。

二、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的特点

在人类信息技术发展史上,数字技术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做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和第五大众传媒的手机间点对电的信息传播使得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各种关于“数字”的新概念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数字家电”、“数字银行”、“数字生活”、“数字电影”、“数字社区”、“数字化攻府”、“数字证书”、“数字认证”等等,我们亲身经历了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目睹了它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了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具有数字化特质的视觉系统:独特的数字设计语言导致了设计的重构;数字技术的发展一度导致了关于企业形象再设计的思考从而出现了具有数字化特质的企业形象;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新的设计风格的形成。与传统视觉艺术相比,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视觉艺术有了新的特征。

一是综合性。二是视觉艺术的设计不仅会有很多图形设计手法,而且大量使用电脑图形、音频、网络等表现手段。三是交互性。视觉艺术的设计能够形成人机互动的操作环境,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交流方式和过程进行调整。四是高技术性。视觉艺术的传播媒体涉及电脑软件、数字视频、数字通信网络等高技术设备,这些设备的发展速度极快,也导致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三、解读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

图形是整体的,有内涵的,有意识创造出的视觉符号。在视觉艺术中,图形具有直观性,它传达的信息和给人的刺激都比较直接。图形在视觉艺术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是引起观者注意和记忆的最佳手段之一,不会受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具有国际性。在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应从多层面进行解读。

1 图形符号应该传达“信息”。

图形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设计语言,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能传递一定的信息。中国奥运火炬是立体的图形符号,一站接一站的传递结合数字媒体的接力,将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的积极乐观与奋力拼搏、中国的地域辽阔与人民的团结等信息传达到世界各地。Ci战略所塑造的图形符号将企业内在文化和精神凝聚的信息传递给消费大众,让人们知道了微软、知道了壳牌、知道了可口可乐等品牌。

2 图形符号应该寄托“情感”。

苏珊・朗格曾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艺术符号)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想象,而它所表现的东西是人类的情感。

当代社会,图形符号具备了提供人们以看、触、嗅、味、听“五感”信息的可能性。数字技术已让人们感知面对不同视觉艺术会有不同的“情感”流露。“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三岁小朗铮举着小手向救他的叔叔敬礼的视觉图像已成为永恒的图形符号,每―位面对这个符号的中国人都会因了它所传递出的“勇敢、坚强和感谢”而泪眼蒙胧,情牵万里。

历史上第一部全长度由电脑技术制作的3D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在2003年被网上影评协会评为百部电影史上最佳动画片的第一名。整部片子充满了制作人睿智的灵感,抛开让人们目瞪口呆的动画效果,整个故事诙谐幽默、温馨而带有对生活的启迪,夸张而生动的玩具形象是动态的图形符号,让每一名观众都情不自禁并流露出长久的喜爱之意。

3 图形符号应该充满“想象力”。

阿恩海姆说过:“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观看世界的活动被证明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者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想象力是视觉艺术与观者的沟通桥梁,人们依赖一个个图形符号所形成的视觉空间,去感受快乐,去感悟和体验生活。

数字化为扩展电影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和艺术潜力。《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独立日》、《赛车总动员》、《狮子王》、《外星人》等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影片,除大量采用特技手段和电脑技术外,具有无尽想象力的视觉形象(动态图形符号)是这些影片共同的商业卖点和艺术亮点。

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有着不尽的诱惑力,其最为核心的原因就是各种或静或动的图形符号所营造出的充满想象力的虚拟世界。

4 图形符号应该体现与人的“互动”。

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宣布了今后4年内将上映的10动画片,其中8部动画新片均采取数码3-D技术制作,将在银幕上掀起“立体视觉”新浪潮。“进一步采用3-D技术和电脑特效能帮助我们以最好的方式讲述故事,对此我们十分兴奋。”迪斯尼和皮克斯动画影业的首席创意宫约翰雷斯特表示。“身临其境、游戏互动”,是多媒体视觉动画的艺术魅力,也是信息社会视觉艺术体现娱乐性和亲近感的主要意图。

受众通过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进行互动解读,可以使自己身心愉悦,精神放松。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之所以能获得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喜爱,最突出的就是人们通过声、光、电、交互式参与等体会到了多感官的互动享受,体会到网络世界多人信息互动的快速应和无限乐趣。

视觉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交互与综合,其内核是社会文化的传递与超越,其本质是创造,同时,它作为视觉语言符号,又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和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面对人们对交互式、影像化和视觉交流方式等需求进行的深入探索和无止境渴求,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必须依赖艺术设计上的创新,同时要具备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思考和有一种文化审视批判的精神。

数字媒体技术的背景篇10

在数字化背景下,三维动画已经和二位动画有着较大的区别,二维动画主要是以简单的单线对对象进行描绘,然而三维动画有着逼真的视觉效果、光线效果等优点,自从应用了数字媒体技术,三维动画设计和制作工艺和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对于三维动画的设计和制作的而言,其有着较为复杂的流程,其中包括设计形象、建造对象模型、灯光设计、设置关键帧以及生成动画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技术在动漫设计和制作的应用,而且其带来的效果是较为明显的。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技术使得动漫制作更加省时、更加精细、特技效果更加优良,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动漫制作的时间缩短,提高了动漫的制作水平和效率,更有利于未来学生就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动漫人才。

2数字媒体技术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对数字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处理、管理、输出等方面的理论和系统,由此可以得出,数字媒体技术的主要内容有信息获得与输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其中计算机图形设计技术主要应用在数字产业的动漫行业。数字媒体技术所需要的学习课程有:艺术课程和计算机课程,其中艺术课程包括Flash、photoshop、3DSmaX、后期编辑与制作、处理技术、流媒体设计技术等,计算机课程包括JaVa设计、VF应用、C语言设计技术、VB语言设计技术、图形处理技术、动画技术、游戏设计技术、网页设计等等。数字媒体技术是在以计算机的基础上来实现动漫、影视等艺术的新型科学技术,应用数字媒体能够有效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崛起[2]。

3数字媒体技术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实际应用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怎样采取科学的方法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来促进其发展,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实际应用的策略进行有效的分析。(1)动漫设计与制作应该充分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动漫人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2)设置和选择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应该综合实际情况来考虑,而且还应该重视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在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一定注意保持前瞻性。(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学习,注意突出课程要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得动漫设计人才有着较大的发展潜质,适应不同的工作需要[3]。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