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51

土地改革的措施篇1

关键词: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流转;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土地产权是指权利人在其权利存在的土地上,为实现其利用土地的目的,分别依法行使其权利时对土地的用益、流转、管理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通过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和保障机制,重构农村产权组织。

一、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现实问题

1.所有权主体虚置

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对“农民集体”的含义却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小组和村委会都不能成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造成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在实践中,村小组、村委会、乡镇政府及一些集体经济组织成为集体土地的实际支配者,行使所有权人的权利,成为集体土地征收、流转、经营中最大的受益者,集体土地所有权实际已经被虚置。

2.所有权的不对等性

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家土地所有权相比,虽都是《宪法》赋予的权利,但集体土地所有权在实践中是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权利,国家对其用途、流转、处置等进行严格管制,致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缺失。各级集体组织不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真正主体,只是国家所有权的人。实际所有权与法律所有权完全不一致,违背了所有权平等的要求。

3.农地承包经营权性质不清

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农户通过承包,取得了对土地的经营权和部分收益权,但基于集体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并未给农户,而这种集体与农户之间的承包经营权性质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定论,扭曲了农村集体组织内部的土地权益配置关系,无法体现农户对获得土地使用权的真实权益要求,阻碍土地作为一种资产参与市场化配置的效率。

4.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缺陷

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但在实践中,没有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对流转客体、流转性质、流转种类进行规范,形成流转障碍:一是将承包合同定位成债券合同,承包经营权人在转包土地时需经发包人同意;二是我国《担保法》第37条规定,耕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原则上不可抵押。不可抵押就限制了集体土地的资产属性。

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学界提出了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思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方面,第一是集体土地国有化;第二是农村土地私有化;第三是实行农村土地国家、集体和农户三级所有或集体与农户私人所有并存;第四是保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目前,国有化、私有化在我国都是不可行的,进行相应的改革是一种可行途径。

1.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

确权是基础,流转是目的,只有明晰了产权,才能使农村土地和房屋的流转更加规范、有效。明晰所有权主体,确定使用权,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现阶段应做好以下工作:(1)完善法律,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哪一级集体所有,以解决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2)基于承包经营权开展农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到户工作,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权益,为集体土地合理有效流转和高效配置奠定基础。

2.规范、创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形式

农村土地使用权确定和流转登记应尽快实行统一管理。加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使用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收益分配机制,明确集体在补偿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和参考依据。完善集体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由村集体办理农转用手续并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前提下,依法流转给相关企业,政府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应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单位面积出价最高者为受让标准,而以项目好、能优化农民资产、能带动农民致富为主要受让依据,做好项目盈利性、持久性、风险性的评估,在土地流转收益中仅收取一定的配套费用。其他土地流转收益大部分给予集体或农户,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获取稳定收益。

3.建立新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将土地使用权商品化,使集体土地使用权逐步按市场规则运行。做好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两项工作:一是制定土地使用权流通市场规则,由国土管理部门对土地市场进行管理;二是要限制土地兼并。通过提高土地合作税和土地增值归公的办法,避免土地投资商从地租和地价增涨中攫取暴利。搞活集体农用地市场。由于目前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和小城镇改造步伐加快,部分农用地承包权人弃田经商或外出打工,许多地方出现农用地长期闲置抛荒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反租倒包”的现象。对此,政府只能正确引导,不能简单扼杀或一棍打死。通过引导和疏通土地使用权流通渠道,使农民和集体能够同时得到经济利益。操作上,可以将闲置土地通过一定方式储备起来,并定期对社会土地储备信息,采取转包、租赁经营、返租倒包、股份合作、土地银行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吸引本地和外地经营者从事农地经营。

三、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许多配套措施保障实现。(1)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符合现阶段农村土地发展形式的治理机制,加快推进村级综合配套改革。这也是村务管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民主的需要。如我国多地农村形成了以村民议事会为决策机构,村委会为公共事业服务单位,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的新格局。(2)创立耕地保护机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实行耕地分级保护,通过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3)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特征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担保体系,保险体系和信用体系,拓宽农业农村直接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实现产权与资本的有机结合(通过产改,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农用地使用权予国有土地同等权利,顺利实现产权资本化)。(4)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如成立综合性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将产权的流转整合到一个交易平台办理。(5)创新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担保机制,以降低农村土地产权流转风险。(6)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工作,为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制化。

四、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切实解决好“三农”的需要,加快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就是要求政府切实以监管者和服务者做好本职工作,立足长远,调整产业结构,不争利。就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后,使农民在土地征用或征收后,集体、农户经济都得到稳定发展,集体经济能为农户提供生产、生活上的保障,农户在生活水平上有提高,持久生计上有保障,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形成社会基层良好的运行秩序,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农民城市化夯实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守遇.土地法学通论(下)[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587.

[2]江平.土地民事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8.

[3]郎东岗.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途径[J].北京农业,2012,10.

[4]唐黎标.试论我国农村走向[J].上海农村经济,2012,9.

土地改革的措施篇2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根据省、州国土资源系统两整治一改革专项治理工作动员会议精神,我们认真学习了《关于印发临夏州国土资源局党组2010年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通过认真学习,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或潜在着一些廉政风险点,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我们站工作人员廉政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为我们站廉政风险点的排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对照职能,认真排查廉政风险点

通过学习部、省、州国土资源系统两整治一改革专项治理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精神,并根据《临夏县国土资源局2010年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一是站内积极开展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的排查工作,我们按照工作职能,围绕采矿权出让中的重点环节,从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管理环节、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通过自己找、相互查、集体议的方式排查廉政风险点。首先自己查找工作中的廉政风险点。其次,工作人员相互查找工作中的廉政风险点。最后,所有工作人员集中讨论,从自己找、相互查出存在或潜存的廉政风险点中,经过认真讨论、筛选,从划定矿区范围、采矿权新立、采矿权有偿延续、采矿权变更登记等四个重点环节中确定出四个廉政风险点。二是我们针对排查出的岗位廉政风险点,通过认真分析廉政风险点存在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一)划定矿区范围工作中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风险点:接受好处将不符合县矿产和土地规划的划定了矿区范围的风险点。

防控措施:一是同意划定矿区范围的,必须按要求上报《新设采矿权矿区范围划定审查表》,首先表中必须要有分管土地、矿产副局长确认符合规划,并签字。其次,必须要有局长同意划定矿区范围的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二是上报申请划定矿区范围的,矿管、土地规划相关人员联合进行现场实地踏勘,严格对照县土地、矿产规划,核对上报的《新设采矿权矿区范围划定审查表》中规划符合情况是否属实,确保划定的矿区范围必须符合两个规划;三是符合土地、矿产两个规划申请划定矿区范围的,提交局务会研究确定是否同意上报

(二)采矿权新立审批中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风险点:接受好处将资料不全受理或托人情打招呼受理不合规范的报件受理的风险点。

防控措施:新设采矿权申请登记报件资料齐全后,必须由采矿权人上报州政府政务大厅国土资源局受理,做到受、办件人的分离;

(三)采矿权延续工作中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风险点:接受好处将资料不全受理或托人情打招呼受理不合规范的报件的风险点。

防控措施:采矿权延续申请登记报件资料齐全后,由采矿权人上报州政府政务大厅国土资源局受理,做到受、办件人的分离。

(四)采矿权变更工作中的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风险点:接受好处将资料不全受理或托人情打招呼受理不合规范的报件的风险点。

防控措施:采矿权变更申请登记报件资料齐全后,由采矿权人上报州政府政务大厅国土资源局受理,做到受、办件人的分离。

土地改革的措施篇3

一、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情况

我们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对行政许可项目和行政审批权进行了清理。除法律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国务院公布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和自治区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项目外,其他行政许可项目都已予以取消或调整。经清理合并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审批项目

1、集体土地征收

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2、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审查。

设定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四条。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3、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审查

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4、农用地转用审查。

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一条。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5、农村村民宅基地审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九、六十二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三、四十六条。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6、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审批。

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九、六十二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三、四十六条。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7、临时用地审批。

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七条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8、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使用权抵押登记

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登记办法(政府令96号)。《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5号)第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第五条。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9、土地使用权登记(含划拨、转让、抵押)

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和《物权法》主席令第62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登记办法(政府令96号)。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10、土地登记及土地证书工本费

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条。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11、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许可事项。

设定依据: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土地登记规则》第六章“注销土地登记”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资函215号的有关规定精神。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12、国家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提供、使用审批。

设定依据:国务院院第412号《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十二条第二款。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13、行政收费许可项目:

(1)划拨土地收入: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其他补偿费。

(2)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收入: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3)土地出让价款收入:土地出让总价款。

(4)补缴的土地价款收入:补缴的土地价款。

(5)土地复垦费收入:土地复垦费。

(6)土地闲置费收入:土地闲置费

(7)土地登记费收入:党政机关、团体的土地权属调查费;企业的土地权属调查费;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调查费;城镇居民的土地权属调查费;农村居民的土地权属调查费;开发利用国有农用地的土地权属调查费;地籍测绘费;

(8)地管理费收入:土地征迁管理费;非农业建设征拨未利用土地管理费;临时用地管理费-施工和勘探用地;临时用地管理费-经营性用地;临时用地管理费-其他临时用地。

(9)耕地开垦费收入:耕地开垦费。

(10)其他缴入国库的国土资源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临时用地许可证;土地勘界许可证;

设定依据:新计价房[**]500号、新计价房[**]470号文件。

(11)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收入: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

(12)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探矿权采矿权价款。

设定依据:新财建[**]2号、新国土资发[**]820号文件。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14、砖瓦用粘土矿、砂石料矿采矿权审批(采矿权新立、延续、转让、变更、注销)

设定依据:《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15、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

设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50号《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

审批类别:行政许可

我局原审批、核准、备案事项中的“采矿权”出租、抵押事项取消,对不属于行政许可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作为政府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予以保留的,我们也都加以规范。经清查,没有发现越权越级或违规审批的现象,也没有接到涉及行政审批的投诉。

二、规范审批行为和提高行政效率情况

一是规范审批行为。我们明确了吐鲁番市国土资源局窗口办事大厅的唯一受理点,规定申报材料一律由窗口直接受理,杜绝了原来“多头受理”影响时效的现象。

二是简化办事程序。坚持并贯彻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原则,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是充分授权给窗口。将审批权限整体前移,规定凡符合条件的私人用地、抵押登记、分割登记等申请,可先由窗口办事大厅直接受理、代审,为更好地配合窗口做好各项工作,建立了局领导轮流到窗口值班制度,每星期一下午由一名领导到窗口坐镇指挥,提高了窗口运行效率。

三、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一)在政务公开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土资源部门重点抓好建设用地审批信息公开制度、采矿权有偿出让的信息交易制度、土地使用权登记信息公开查询制度,完善建设用地审批的供地计划、征收标准、审批结果公示等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了采矿权的矿产资源储量信息、矿业权的设立、变更等信息公开配套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在内部会审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建设用地报批的项目预审、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审、城镇国有土地资产处置会审、矿业权行政审批内部会审等。年初,我局重新修改完善了收文、办文、发文工作程序,对涉及到和矿业管理的行政许可进行了明确规范。通过采取这些制度建设,强化民主监督,规范办事程序,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

(三)在现代行政程序建设方面。拟设行政电子网;已设交易信息显示屏,不间断地公布土地、矿产资源信息情况。增强土地审批、交易矿业审批等行政行为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四)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方面。我们主要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追究错案制度,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行政应诉工作制度等。明确执法监督,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维护行政部门、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认识和自觉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审批运作机制还未摆脱原有的轨道,审批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待经济允许的时候,实行电子政务审批。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简政放权自查报告(二)

省审改办、省政府督查处:

根据省审改办《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要求,我们于近期对省局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紧紧围绕简政放权的总体思路,积极应对,迅速动员,全面部署

十八大以来,工商机关作为政府从事市场监管的职能部门,承担职能转变、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非常繁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简政放权的重要内容。我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反复研究,成立领导小组,由郭局长亲自负责。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由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和协调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工作小组,将改革任务进行细分,限时完成。同时召开会议,对全省工商系统进行动员和部署,确保全省各级工商机关认识到位、行动积极。各地迅速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严格把握简政放权的工作指向,健全制度,优化流程、确保落实

(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我局依据国务院和工商总局有关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原则、内容和要求,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代省政府起草了《甘肃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2月28日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亲自主持召开省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会议研究通过了《甘肃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会议还决定:由省工商局牵头,开发建设和负责运行维护甘肃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换发新版“营业执照”,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实施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实施方案》中突出甘肃特色的一些措施主要有: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行经营场所“一址多照”制度;简化名称登记手续、全省企业名称实行网上远程核准,名称通知书由企业向拟登记机关就近属地领取,放宽经营范围登记等;明确监管职责,将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晰行业主管部门与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责等。《实施方案》对于促进全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创业热情,释放民间投资的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将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积极影响。

三、严格落实简政放权的各项要求,强化服务,多措并举,成效明显

(一)政务公开全面实行。我局现行有效的行政审批事项通过甘肃省企业登记网、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政务信息网向社会公开。同时在政务大厅和办公场所通过电子屏公示受理流程,印制了宣传册、办事指南等资料,为办事群众尽可能提供方便。配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会,邀请省内外50余家报纸、电视、网络新闻单位,由我们郭局长专题介绍全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关情况。印制《图解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宣传海报大、小各5000份并在全省各工商登记注册窗口张贴,编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政策解读百问百答》2000册,在全省各工商登记注册窗口免费向市场主体发放,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登记须知、企业年报须知等其它各类宣传资料1万多份,重点宣讲“改革方案”,全面、准确、细致开展政策解读,对群众的误读、误解及时进行正面引导,通过宣传,切实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激发全民创业活力。

(四)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成效明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落实“宽进严管”最为重要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手段,对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以至于整个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来说至关重要。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一要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行业标准既《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过渡系统格式规范》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过渡系统数据规范》为标准,依托企业法人甘肃信息资源库,已初步建成甘肃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系统向社会公众提供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信息查询服务,包括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目前,我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运行良好,对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通过系统向全社会公示,起到了对市场主体披露信息的监督作用。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全省系统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政策落实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与省上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国务院前置审批目录尚未清理完毕;部分市场主体、社会公众对注册资本认缴制认识不到位,在享受认缴权力的同时不清楚自身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改革后监管面临的问题较多,监管理念转变不够,国务院《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条例》尚未颁布,对违法违规企业的限制措施尚不明朗;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尚未与其他部门实现互联互通等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宣传,使工商系统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政策深入人心,在更广更深的层面激发社会投资热情;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登记流程,解决登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推向深入,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简政放权自查报告(三)

根据同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简政放权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自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同政办〔**〕160号)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立即成立局贯彻实施《简政放权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自查工作》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局长吉群扎西同志为组长,局党支部纪检组长多洛和局党支部副书记贾秀艳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及时下发了《关于开展环林系统贯彻实施简政放权政策措施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局机关相关处室和各基层场站认真按照文件的具体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现将我局贯彻实施简政放权工作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各项工作要求。我局认真学习领会各级法制工作会议精神,自觉按照县政府关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一是专题召开局法制工作会议。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法制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依法行政和普法教育工作,本局依法行政和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严格对照县政府目标考核有关文件的要求,具体部署了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深入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性文件清理、立法项目调研等重点工作。二是安排了年度依法行政和普法教育工作要点。按照县委、县政府印发的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普法教育工作要点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局工作实际,对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做到有章理事。

二、依法行政,简政放权,严格实施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事项。我局通过发放学习辅导材料、参加集中培训、举办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动员全体机关干部自觉学习《行政许可法》,为贯彻实施好简政放权政策措施奠定基础。我局本着"便民利民、公正透明、依法行政、简政放权"的原则,按照县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总体安排,多次组织清理由对本局实施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一是清理并公布行政许可事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程序规范,制度完善,有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程。

我局以贯彻实施简政放权政策措施为契机,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一是制定实施行政许可工作制度。印发了《同德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实施行政许可工作制度(试行)》。对办理行政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听证、办理期限、决定送达、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能够按规定及时受理,对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能够第一时间送达申请人,并在5个工作日内发给相关证照。二是严格落实行政许可工作责任。我局一直非常重视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对具体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人员,全部做到持行政执法证上岗,并按照县法制办的要求,统一参加全县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根据《同德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实施行政许可工作制度(试行)》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凡是被当事人在服务效能方面有投诉并经查实的,将对相关人员作出党纪政纪处分,并由分管局领导给予诫勉讲话。三是加强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监督检查。为有效避免"重审批轻管理"、"以审批代管理"等现象,我局既注重事前的审查,也重视审批后的监管。近年来,未出现由我局实施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申请人从事违法乱纪等行为,这与我局在实施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过程中的程序规范,事后的监督检查到位是密不可分的。

土地改革的措施篇4

关键词:山东农业;改革发展;基本经验

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并取得显著成效,对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探讨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对策,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锐意改革与探索

山东省历来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所有改革发展措施都坚持了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的根本路线。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基础上,顺应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锐意改革,对于不利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制度积极进行改革,对于不适合农业发展的政策积极进行完善,使农业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把维护和保障农民利益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以来,山东省所有农业改革发展措施,都紧紧围绕增加农民物质利益展开。例如,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剩余索取权,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进行税费制度改革、实行农业补贴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等。

(三)市场化取向改革贯穿始终并为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始终贯穿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所有农业改革发展措施都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来设计和实施,无不体现了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要求,并推动了市场化取向改革深化。市场化取向改革,反过来又为农业改革发展不断提供动力、注入活力。

(四)尊重客观规律,各项改革发展措施有机衔接、循序递进

改革以来,山东省深入研究和遵循农业改革发展规律.总体谋划,重点突破,有条不素地推进改革发展。各项改革发展措施既相互衔接、循序递进,又主线清晰、一脉相承,使农业改革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稳定性及逐步深化特点。

(五)善抓典型并依靠典型推动改革发展

山东省在农业改革发展中,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和创新,善于抓住和树立典型,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对成功典型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 当前山东省农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经营组织创新有待继续破题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建立起了基本符合农业特点及要求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提高了农业组织化水平。但是,农业产业化也是建立在超小规模、高度分散农户经营基础上并最终受到这一薄弱微观基础的制约,难以向纵深发展。所以,农业经营组织创新还必须继续破题。

(二)农业劳动者的低素质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建立

农业劳动力农外转移具有积极作用,但农外转移的势动力大都素质较高,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大都素质较低。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一方面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0.2%,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且不稳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已达52%,但低于其他发达省份。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重塑

其一,县乡政府职能部门的社会化服务职能明显不到位;其二,集体“统”的服务职能也逐步削弱。其三.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明显不足,还很难承接各项社会化服务职能。

(五)财政,信贷对农业的支持有待加强

一是财政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山东省对农业的投入尽管不断增加,但仍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二是信贷投入不足。目前农户投资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比重很小。

三 山东省农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进行农业经营组织创新

推行农业企业化是进一步进行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所谓农业企业化是指使农业微观经营主体逐步按照企业特点与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根据山东实际,推行农业企业化应按照农业微观主体经营行为企业化和组织形式企业化两条线索、在企业化经营农户、农业准企业、农业企业三个层面上展开。

具体措施:一是成立农业企业化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规定,二是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户企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准企业和农业企业;四是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要素流转机制和市场。

(二)加快建立土地流转制度

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建立土地交易场所和信息系统,积极培育信息服务、法律服务、技术经济评估等中介组织,并加强规范和管理,要建立土地登记、合同管理、土地交易,土地评估等制度,并制订土地流转管理条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导作用,不得随意进行土地行政性调整。

(三)完善农民培训体系

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在技能培训的同时强化思想观念培训,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一部分外出农民在学到新观念,生产经营经验、挣到钱后回乡创业;另一方面.要在思想观念、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的教育培训。要尽快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完善对农民培训机构的动态管理机制。要科学确定培训期限,增加培训内容,注重培训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四)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要在发挥现有金融机构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其它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领域开展业务。要鼓励在县域范围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要承认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规范。

(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要彻底打破行政驱动型科技体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重点领域研究的投入。要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是对农业科技推广职能部门进行改造和重塑,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企业及中介缎织。

(六)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要在大力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省成立联合会。县,乡、村成立分会。可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进行推广。

(七)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要对县乡职能部门进行改造和重塑,把其改造为实体化服务组织。要大力发展民间服务组织,政府要给予引导和扶持;其次各类服务组织要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再次要鼓励和引导服务组织围绕某一产业或生产经营某一环节甚至某一生产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

土地改革的措施篇5

自苏联时期,农业就是其国家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苏联解体之后,农业仍然是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虽然说俄罗斯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但是其生产的农产品,连本国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苏共中央曾经在1988年随着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从以下两方面实施了改革:其一,在对“全民土地所有”制度保持的基础上,对租赁生产责任制度实施改革;其二,对农业综合管理体制实施微小的调整。但是却因为其执行力不够,并且农村村干部在苏联体制作风长期影响之下,过于追求自身利益,因此其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导致苏联农业经济没有因为改革而摆脱困境。面对这一问题,俄罗斯改革者一直在对政府进行督促,使其对政策进行改革,对农业私有化进行鼓励,从而对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改革国有垄断,实施土地私有化土地私有化是俄罗斯私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首先就是对农用土地制度实施的改革,其改革思路为:把土地直接转移到农民的手中,从而形成新农场主阶级,对新型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俄罗斯政府在1991年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法令,对土地制度实施改革。到1998年,终于建立起了以私有和集体所有为主,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的土地所有制关系。俄罗斯终于对“耕者有其田”进行了真正的实现。同时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服务企业以及粮食制品企业均实施了私有制和股份化改造。2005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农业用地流转法》以及《土地规划法》修改草案,对农用地权的办理、占用以及处分等相关程序实施了简化,从而为土地、林业的股份转让、利用等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2.废除农工综合体计划管理体制,实施市场体制在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和国有农场中,其农业的大而公、公而好的思维意识及其计划管理体制,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在俄罗斯实施了土地私有制,并对集体农庄和国有农场实施了改组之后,其家庭农户以及合作制、股份制,构成俄罗斯农业的多元混合经济,同时俄罗斯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了市场体制。国家对农业不再继续下发生产以及粮食订购计划,同时放开农产品的全部物价。在原则上,国家对农产品的收购依照市场价进行,取消了收购价格补贴。并采取各种方法打破了地方分割以及农业加工经营垄断,从而建立了俄罗斯统一的食品市场以及食品发展基金。

3.加大对国家农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立俄罗斯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振兴农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方针。其中包括《2001—2010年俄罗斯联邦农业食品政策基本方针》、《俄罗斯联邦农村可持续发展构想(草案)》等,这些法规法令的制定,对俄罗斯的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俄罗斯不但对农业体制改革积极提供财税、法律、科技以及人才等基本保障,同时也制定了农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另外还建立了国家扶持农业生产者综合机制。首先,加强了农业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推动执行农村社会发展专项纲要,为农民提供了一系列优惠税收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其次,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投资的增长,对农业立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大力改善了农业投资环境。第三,加快农业债务重组,制定农业土地抵押法、地籍薄法、土地评估法等相关法律,同时实施推广有担保的土地继承租赁经营,有效地保障了承租人的合法权益。俄罗斯也非常重视对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其中包括运输、休闲、娱乐以及文化等,以此提高农业就业率,并不断完善了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和工程设施,逐渐加大了对农村居民点的资金支持。另外,通过一些关税政策以及加入wto谈判农业补贴要求,对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合理利益进行保护。通过税收以及信贷政策,对消费国产粮食实施鼓励。在加入wto谈判方面,始终坚持对农业年补贴额从一开始的162亿美元,逐渐递减到129亿美元,并对电力、油、水以及气等垄断行业始终保持低价以及给予信贷优惠,以此巩固农工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俄罗斯农业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1.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发展也必须要和工业、第三产业占有共同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管是政策、资金,还是科技研发力量等均应该逐渐向农业发展倾斜,以此对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促进农业和工业发展相互协调,融为一体,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2.建立现代市场农业的基础是明确土地所有权关系民以食为天,土地就是农民的生命。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明确,是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稳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那么不但会导致土地资源掠夺性利用的产生,也会导致土地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总之对于现代市场农业的发展均非常不利。俄罗斯土地私有法及流通法,在经历了数年才最终出台的历程可以看出,农业土地关系的改革不是一件小事,会面对非常大的阻力。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和工厂建设不断吞食农民的土地,导致“三无”人员众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必须对土地所有权关系进行明确。

3.进一步落实农业经济政策体制建设政府管理制度、措施以及规定的完善,各级政府职责的明确以及各项农业规章制度的规范执行,都将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在与其基本制度相适应的环境下,必须要求农业经济政策体制建设进一步地落实。

土地改革的措施篇6

【关键词】新形势;创新改革;农村;土地整治

新形势下创新改革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不仅是协调土地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强调耕地保护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党的十明确提出:为了实现让农业发展拥有更多的农田这一战略发展目标,就必须积极推进土地的开垦复垦和整理,加大投入积极建设农村基本设施,提高土地的出让资金,提高新增的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金额在农业开发的占比[1]。由此可知,土地整治是保护农村耕地,提升耕地总体生产能力,优化土地资资源的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集约化发展,改善农村环境的主要途径。随着新形势下社会各行各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土地整治改革理念,采取正确的创新的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与创新改革农村土地整治的运行机制,以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农村土地整治

农村土地整治是依法在农村地区,依靠权属调整、工程项目以及生物措施等对利用率低、出现损毁或是退化以及未利用的土地,以及包括田、路、水、林等进行整体的综合整治,目的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及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2]。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尚处在探索与积累的发展阶段,未能将土地整治工作同新农村的建设形成一种互惠互利、协调共进的和谐关系;土地整治工作的目标重在增加耕地的数量,而忽视了对耕地质量的提升;有的整治项目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不符合新形势下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创新改革要求。因此,作为作为负责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机构或部门,应深刻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创新改革的理念,促进农村土地整治的运行机制的创新改革,保障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2新形势下创新农村土地整治改革工作应遵循的五大理念

2.1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出现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以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只会带来一时的经济利益,这样负面的发展方式只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那么长远的经济利益无从谈起,最终会对人类的健康的发展造成致命的威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不能脱离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只有适宜的气候、光照等自然条件才能保障农作物的持续生长。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是依靠权属调整、工程项目以及生物措施等对利用率低、出现损毁或是退化以及未利用的土地,以及包括田、路、水、林等进行整体的综合整治,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创新改革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同时,应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土地整治同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

2.2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

土地资源是人来开展各项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不仅仅是包括农业生产领域,也包括农村不同产业发展的调整和布局,是对农村人地关系进行重大调整的活动,所以,创新改革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必须着眼于全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站在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在各级土地利用、各类别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科学设计土地项目发展规划方案、做好土地权属关系的分析和调整等工作,确保统筹发展农村经济和土地资源的利用。

2.3因地制宜的整治理念

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创新改革应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综合考虑农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同农村发展的关系,对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和改善。另外,因地制宜的整治理念要求开展土地整治必须结合当地农村的土地类型、水利资源、农业种植传统模式等地域特点,继续拧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以满足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土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发挥。

2.4科学高效的利用理念

创新改革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坚持科学高效的利用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城乡统筹发展以及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在农村土地整治领域尚不够成熟,管理方面和技术使用等方面还处于积累经验的时期,仍存有管理不科学、工作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土地整治工作上,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需要做到:第一,推进整治项目的科学化,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应以长远利益以及综合效益作为发展前提,推进土地整治的科学规划、专项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第二,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在土地整治项目上应做好选址工作、组织审批、规划分析研究以及后期监管验收等流程工作,健全土地整治工作的管理制度,保障整治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率。

2.5产业化发展的理念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开展的资金来源仍是依靠政府的投入和支持,组织规模化发展效率受限,不利于大规模以及机械化土地整治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创新改革的带路上应秉承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社会上设置专业化的中介结构专门负责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负责专业设计土地整治方案,利用专业化、技术化的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土地整治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全面控制土地整治产生的管理成本。

3新形势下创新农村土地整治改革工作的对策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运行机制必须满足新形势和新发展任务的需要,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率以及推进新农村的建设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土地整治工作机构或部门应注重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运行机制的创新改革。

其一,推进监管制度的建设与程序建设。提高各省、市、县土地主管机构或部门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视度,强调主体责任意识;根据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落实项目专岗专人管理要求;通过奖惩、约谈等方式加大对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严格全面把关土地整治工程的质量和效率,规范流程操作,保障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持续发展。

其二,强化部门的交流协调。开展农村整治项目工作时,在项目的选址、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案等问题上,应加强部门交流和协调,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还应站在群众角度上,充分协调利益,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群众基础;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接受定期业务和技术培训,推动机构创新,充分发挥机构管理职能。

其三,新形势下创新农村土地整治改革工作的对策:首先,坚持“六位一体”综合整治的标准,在确保农用地同村庄用地得到协调整治的基础上,重点农村领域的整治。当前我国社会已经步入城乡统筹发展的转型期,改革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应注重协调新农村建设、协调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这是保护有限耕地、优化土地资源的重大举措。

其四,积极构建农村土地整治改革的创新机制。积极构建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统筹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努力破除保护耕地同保障发展带来的双重压力,积极推进土地产权的机制、利益分配的机制,投资融资的机制,城乡用地协调发展的机制以及城乡土地资源调控机制这五大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持续展开[3]。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宇振荣.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1(06).

土地改革的措施篇7

姜大明指出,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定点扶贫的部署要求。党的十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在扶贫上倾注的心血和精力最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精准的举措,扎实做好赣南四县定点扶贫工作。

姜大明强调,要用非常之策落实非常之举,全力助推赣南四县如期脱贫。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围绕江西省委、省政府和赣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把定点扶贫作为分内职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怀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扎实做好四县定点扶贫工作。要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优势,切实做到四县脱贫项目优先安排、脱贫资金优先保障、脱贫工作优先对接、脱贫措施优先落实。要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体制,充分尊重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要找准需求、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因县施策,宜地则地、宜矿则矿,着力提高定点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姜大明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定点扶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自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创新扶贫举措,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坚持创新扶贫,以国土资源改革创新激发贫困县内生发展动力,国土资源改革创新举措在符合条件的定点扶贫县先行先试,特别是着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改革,让贫困地区的土地、矿产资源等资产要素活起来。四县要加快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发挥好对贫困群众财产权的保护功能。坚持协调扶贫,用好用活土地、矿产政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积极培育当地特色产业,推动贫困农村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绿色扶贫,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农村土地整治等工作,用好土地政策支持当地发展旅游,使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实现在绿色中发展、在美丽中脱贫。坚持开放扶贫,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多方面资源助力定点扶贫,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定点扶贫的工作合力。坚持共享扶贫,坚持依靠当地群众,共建共创共享,通过扶贫真正造福当地群众,注重及时总结推广定点扶贫成功经验,助推各地加快脱贫。

姜大明特别强调,要以超常规举措大力度推进定点扶贫。实现四县如期脱贫的硬目标,必须针对四县脱贫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制定“含金量”高的超常规举措。部和省厅经过认真研究,就四县需要部解决的事项制定了13条支持政策。主要举措是:保障定点扶贫用地需求,创新定点扶贫土地政策,倾斜安排土地整治项目,支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支持科学开发矿产资源,实行土地资产收益扶持。同时,要完善扶贫工作机制,确保扶贫政策落地。要加强定点扶贫工作组织领导,健全定点扶贫工作机制,上下联动抓好政策落实。

土地改革的措施篇8

一、充分认识加强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紧迫性

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是保护耕地和环境、节约能源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市的墙体材料一直以实心粘土砖为主,不仅毁掉了大量耕地,耗费了大量能源,也不利于保护环境。自《国务院批转国家建材局等部门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国发[19*]66号)下发后,在有关部门的共同推进下,我市新型墙体材料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依法禁止实心粘土砖工作不断加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墙体材料革新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据统计,我市每年生产实心粘土砖耗用泥土资源达240多万立方米,约相当于毁田1200亩,同时,我市每年生产实心粘土砖消耗9.6多万吨标煤。如果实心粘土砖生产得不到抑制,将占用大量耕地,耗费大量能源,加剧我市耕地和能源供需矛盾。

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是改善建筑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如今新型墙体材料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事实证明采用优质新型墙体材料建筑房屋,建筑功能将得到有效改善。另外,我市每年产生各类工业固体废物超过*0万吨,累计堆存达到数千万吨,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严重污染着周围的土地、水体和大气环境。因此加快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建筑渣土、冶金化工废渣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明确工作要求和目标

(一)进一步搞好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要加强对全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的组织领导。市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各县和湾里区人民政府及市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和《*市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应用管理条例》,按照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做好全市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的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范围和时间,认真落实具体措施和要求,深入做好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要在已取得的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成果的基础上,向淘汰粘土制品推进,逐步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将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范围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全市实心粘土砖产量每年减少2亿标砖,力争到20*年,全市实心粘土砖年产量控制在2亿标砖以下。全市城市规划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到20*年底,禁止使用包括空心粘土砖在内的各种粘土砖。

(二)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要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凡财政拨款或补贴的行政机关办公用房、公共建筑、经济适用房、示范建筑小区和国家投资的生产性项目等,都要选用和采购新型墙体材料。新建建筑要向强制执行国家颁布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逐步提高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比例,增加节能建筑面积,力争到2006年,全市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到20*年,全市城市规划区新建建筑实现节能50%以上。到20*年全市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80%以上,建筑应用比例达到95%以上。

三、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

(一)规范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建立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以下简称专项基金)是国家鼓励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一项重要政策。市、县及湾里区财政部门和墙改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财综字[20*]55号)和《*省财政厅、*省经贸委关于印发<*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1号)的规定,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市、县(区)墙改部门要负责做好专项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任何地方、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征收,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或减、免、缓征专项基金。

市墙改部门要进一步搞好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联审的建设项目专项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加强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红谷滩新区、桑海开发区、英雄开发区管委会的建设项目专项基金的征收和管理,要强化征收和管理措施,确保专项基金足额征收,及时进入市财政专户。各县、湾里区墙改部门要严格按照专项基金管理规定,制定和完善措施,切实规范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

(二)严格执行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政策法规。各县(区)和市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法规。税务部门要贯彻落实新型墙体材料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规范和完善减免税收的申报审核程序,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生产实心粘土砖的一般纳税人,一律按照增值税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不得采用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墙改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做好专项基金返退工作,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政策鼓励作用。市、县(区)、开发区要按照市财政局、市经贸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市对占用耕地而依法关闭的砖瓦企业经济补偿办法〉的通知》(洪财发[20*]34号)精神,对依法关闭到位的砖瓦企业予以适当补偿。

(三)加强对粘土砖生产的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粘土砖生产企业的取土范围和规模。市、县(区)有关部门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粘土砖瓦企业进行清理整顿,禁止占用耕地建砖瓦窑取土烧砖,禁止向新建、改建、扩建粘土砖生产项目供地,严格限制向空心粘土砖生产项目供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违反规定的不予办理用地和采矿登记手续,停止发放土地使用证,并依法予以查处;对无证或占用耕地生产的砖瓦企业,要依法责令停止开采并依法进行处罚。工商、环保、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对违反规定生产粘土砖的行为要依法查处。各县和湾里区墙改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力措施,搞好督查落实,对现有不占用耕地生产的砖瓦企业要做好限产工作,按照逐年递减*%的速度下达限产计划和落实限产目标,定期将限产计划的完成情况报市墙体改革领导小组,对违反规定的要予以相应的处罚。各开发区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对粘土砖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

(四)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的质量监督。各县(区)和市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的质量监督工作,既要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又要注重保障产品质量。

一是不断强化新型墙体材料质量意识。要本着对社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新型墙体村料看着是关系建筑工程安全的百年大计,切实搞好新型墙体材料质量监督工作。

二是严格执行新型墙体材料技术标准。市墙改部门要依据新型墙体材料技术标准,依法做好新型墙体材料的认定工作,及时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要按照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组织生产,对没有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应当依法制定企业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不得生产和销售没有生产标准或者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墙体材料。设计、建设和施工单位设计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应当是按照国家和本省公布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确定的产品,并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

三是搞好新型墙体材料质量的监督检查。市墙改部门要协同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质量检测机构对新型墙体材料进行检测,采取不定期的抽检方式,对已经市墙改部门认定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发现质量不符合技术标准,要责令生产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对设计、建设和施工单位不是按国家和本省公布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确定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工程,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不予验收备案,墙改部门不予返退专项基金。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各县(区)和市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投资、税收、价格等经济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建筑的发展。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市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洪府厅发[20*]62号)精神,加大对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支持力度,促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鼓励支持发展符合环保要求与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材料制成的新型墙体材料;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开发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探索和研究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引导生产企业大力开发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促进房地产开发商自觉建造节能建筑。要充分发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政策鼓励作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市、县(区)墙改部门每年可以从上年征收的专项基金中按4%的比例提取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湾里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将墙体材料革新与推广节能建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建筑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建筑的发展目标、推广重点与政策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加强对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组织领导,健全机构,理顺关系,落实责任。经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国土资源、科技、税务、技术监督、环保、工商、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并由经贸委牵头,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指导和推进墙体材料革新与节能建筑工作。

土地改革的措施篇9

关键词:城镇化;水土保持措施;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时展的方向和需求。水土保持作为保持水土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应积极投身服务于国家城镇化发展道路,探索和开拓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新领域、新工作,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是以生态建设为主在广大农村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比较晚,措施体系也不尽完善,目前主要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水土保持是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就在城市城镇化建设中水土保持技术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城镇化的水土流失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兴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产建设项目,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民用建设项目、工业建设项目、各类开发区等,在土石方的开挖、回填、堆弃、排放,雨水、雨洪排放等活动中引发和加剧水土流失。以往的水土流失主要由开垦种植、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造成,防治对象主要面对农村、农地,而城镇化造成的水土流失的活动行为、防治区域与传统水土保持相比,有极大的变化和不同,需要转变观念,强化新的关注点,适应和面对国家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在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在经济建设快速开展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严峻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组成,其中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矿企业建设会导致原有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土壤和地表组成物,以及水资源小循环系统的改变,在暴雨和大风等外营力作用下,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二、城市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多年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是以生态建设为主在广大农村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比较晚,措施体系也不尽完善,目前主要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临时措施主要是建设临时拦挡、临时排水沟,进行临时覆盖和碾压,临时措施主要是建设临时表土堆场,配套临时表土堆场的临时拦挡、临时覆盖和临时植草,以及临时排水沟、沉砂池、车轮清洗系统等。工程措施主要是建设工程措施主要是建设拦挡工程,主要包括:拦挡工程(如浆砌石挡墙、砖砌挡墙等),排水工程(如浆砌石排水沟、砼排水沟等)、土地平整工程、表土剥离工程、集雨蓄渗工程等。植物措施主要是进行屋顶绿化、园林绿化、种植防护林草、分割绿化带等;除此之外,近年来出现的“近生态工程技术”也在城市水土保持工程中得到了利用,如植草砖、生态排水沟、垂直绿化护坡、生态混凝土护坡等。

三、城镇化建设中水土流失治理途径

1、深化水土保持改革意识

当前深化水土保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的活力,依法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水土保持管理职责,提高效率、强化监督,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同时不断同时不断鼓励尝试水土保持工程的新工艺、新技术。紧紧抓住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营造更加有利于各类投入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动水土流失治理提速增效。建立包含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目标考核体系和办法,对造成资源、环境事件依法依规追究终身责任。

2、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水土保持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在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最初的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拍卖“四荒”治理开发使用权,发展到水土流失区群众、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城镇居民、个体土商户及私营企业家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水土保持土程建设。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营造更加有利于各类投入主体公平、有序竟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动水土流失治理提速增效。

3、因地制宜,完善当地城市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因地制宜完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在水蚀地区应该更加注重水力侵蚀措施选择,特别是在临时措施方面鼓励增加临时排水沟的布设,在工程措施方面多进行浆砌石排水沟及砼排水沟的布设;对于处在坡度较大的新建建设类项目,应做到分层分台开挖,以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对于处在平地积水区域的项目,应完善降水抽排、车轮清洗措施;对于处于干旱地区的项目,应鼓励设置排水设施和集雨蓄水系统等措施。注重排水设施和集雨蓄水系统的建设;种植行道树,有条件可以考虑增加蓄水设施;建设住宅小区应该更多考虑下沉式绿地和屋顶绿化,特别是在植物措施方面鼓励增加使用能同时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植物。工矿企业项目根据不同类型多考虑弃渣弃料的堆放和处理。城市建设项目密集,建设和施工单位众多,需要对各个建设管理单位、各施工单位、施工人员进行水土保持专项宣讲培训,让他们了解水土保持法、国家技术标准、中央对工程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和要求,设置保护、警示标牌,明确现场责任人员,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自我约束机制,同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水土保持相关机构应当在各生产项目之间的土石方平衡方面做好统筹安排,让各生产项目之间相互利用各自土石方量的赤字与盈余,不仅能减少土石方的开挖、废弃带来的水土流失,还能减少企业建设的成本。

4、重视建设期的水土流失,实行最严格临时防护措施

重视临时措施的实施是建设期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水土保持临时措施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防治水土流失的命脉。按照“大风不起扬沙、降水不排泥浆”的基本要求设计和实施临时措施,尽量做到有扰动就有覆盖,有堆积就有拦挡,有集水区就有排水,促进城镇化建设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城镇化的水土流失主要是建设项目引发的,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监督管理。新的水土保持法、国家技术标准已为开展城市水土保持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要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从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入手,加强监督执法,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结束语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站在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并加大研究力度,努力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城市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完善城镇化水土流失治理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推动各级政府根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依法将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区域划定为重点预防区,将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划定为重点治理区,明确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土石方平衡方面的信息,并向社会公告。完善水土保持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文书,对执法自由裁量权进行细化,制定具体的行使规则,严格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姜德文.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新问题[J].中国水土保

持,2014(1).

土地改革的措施篇10

一、发展原则

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正确处理农田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多方协作,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规划中将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用水、经济发展用水、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把广大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田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田水利综合体系。

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根据全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方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布局。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协调城镇与农村、灌区与乡村、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之间的关系,优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更新改造与新建扩建并重,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讲求效益。

3、开源、节流与保护并举,建设、管理与改革同步

要坚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保护,并把节约、保护放到优先位置。加强水利投、融资机制、水价形成机制、公益消耗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扩展服务能力、促进全区农田水利全面发展。

4、加强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

要做好与经济社会、水资源综合利用、国土整治、城镇发展,以及水利、农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5、量力而行,通力协作,稳步发展

依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财政资金和群众自筹可能,合理确定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并采取积极措施,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动员广泛社会力量的参与,水利、农业、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稳步推进,使农田水利建设成为全区各部门的共同行动,全面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目标。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及时协调处理好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全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局面,切实保障本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按计划、按标准、按质量完成。

二、水利建设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

主要内容是:

(1)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2)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