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4:05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1

关键词:公立医院人才培养重要性

一、公立医院面临的形势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新时期公立医院面临的形势。一方面就是强化公立医院医疗卫生工作服务观念。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公立医院的办院宗旨仍然要体现实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实质内涵,体现出新时期公立医院的工作具有更强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另一方面就是公立医院经营步入不完全的市场轨道。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公立医院,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由之路。公立医院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注重内在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再教育,进一步提高专技人员的医疗水平,走质量效益之路,才是公立医院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2.公立医院专技人才素质与定位。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体现在品德、技术、服务、经营和管理方面。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掌握全面创新医学知识与经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新时期公立医院人才培养的思路

1.人才效益性的认识。公立医院首先深刻认识人才培养的投资与效益的关系。人才知识的转化可给公立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但这些效益的产生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特点。一些公立医院对人才培养存在短期效益的思想与行为,采取“拿来主义”(主要靠引进人才)、“实用主义”(缺什么人才才引进或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引进或培养),缺乏规划性、目标与延续性,必然影响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公立医院人才培养应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

2.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点”的培养,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中选择重点人才苗子,其后定目标,给任务,加压力,重投资,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诣。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使公立医院的专业学科形成特色,并在某个学科上处在国际、国内或地区的领先地位。“面”是培养公立医院人才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其理由是:其一,公立医院人才结构是由高、中、初档次的医学人才互补形成的合理、稳定的梯队。只有各级人才的合理存在,功能互补,才能发挥公立医院人才的最佳效果。其二,由于现代医学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与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公立医院专业人才群体性更显重要,医疗工作的完成有赖医院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有序配合。只有搞好面上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公立医院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提高公立医院总体服务水平与医疗技术水平。

3.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医疗卫生工作突显服务性的重要性,要求人才培养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坚持并持续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术素质与服务素质的服务技术型人才。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两个“三基”的训练,第一是“技术三基”的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第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即通过道德基础培养,培养其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法制基础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法律观念和意识,使之能自觉地依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心理和社会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医学与社会人文知识的教育,使之懂得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意识与水平。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2

[关键词]医院;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54-02

人力资源是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不断加大学科技术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医学科研和创新,努力培养跨世纪专业人才”[1],是医院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能持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1医疗服务市场的形势与医院人才需求的特点

1.1医疗服务市场的形势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重新明确了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的性质,并提出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明确了医院的办院宗旨仍然是要体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实质内涵体现了新时期医院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步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医院经营步入不完全市场经济的轨道,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进入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医院发展的外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医院,已不能再由政府统包,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医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由之路。

1.2新时期医院人才的特点与定位

针对新时期医疗服务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医院人才的特点是应具备品德、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全方面的素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人民服务,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品德、全优的服务理念、高超的技术,同时,医院进入市场经济,就要有经营的理念和质量效益的观点,管理是各项工作的关键,管理人才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医院管理人才匮乏,且多数公立医院中的管理人才是由专家型人才转换而来,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在今天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前就显得力不从心,思路不阔,重点轻面,全局观念不够,有的还存在心胸狭隘,不能任人唯贤,不利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高尚品德、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的、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心胸宽广、任人唯贤、掌握现代经营和现代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

2新时期医院人才培养的思路

2.1人才效益性的认识

医院人才培养首先要认识投资与效益的关系。医院人才的知识转化可给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效益的产生具有间接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正是由于效益间接性和长期性的原因,加上医院管理者任期制的影响,一些医院往往对人才培养存在短期效益的思想与行为,采取医院人才的“拿来主义”(主要靠引进人才),“实用主义”(缺什么人才就引进或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引进或培养)。人才培养缺乏规划性、目标性和延续性。这必然影响了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医院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医院人才培养应具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培养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医院所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效益性。

2.2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医院人才培养的原则之一应该是实行全员性培养。全员培养中应注意做到“点”与“面”的结合,“点”的培养,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中选择重点人才苗子,定目标、给任务、加压力、重投资,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就,对其设立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地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使医院保持某方面的先进性。“面”的培养是医院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首先,医院人才结构是一种由高、中、初档次医学人才互补形成的合理、稳定的能级结构,如临床学科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结构。只有各能级人才的合理存在、功能互补,才能发挥医院人才的最佳效果。其次,由于现代医学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与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医院人才群体性特征更显重要,也就是说,疾病的诊疗过程常常需要多学科、多能级的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医疗工作的完成有赖于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有序配合。所以,只有搞好“面”上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提高医院总体服务水平与医疗技术水平,真正增强医院整体实力,提高医疗市场的竞争力。医院人才培养应采取分层次培养的方法,初级人才主要是基础与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的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近年来对临床住院医师实行的一套科学化、标准化的全面、全程培养的方法,对医院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意义。中高级医院人才培养侧重于掌握深、高、新的医学知识与技能,以及传、帮、带的能力。

2.3服务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现代医疗卫生工作突出服务性,要求医院在人才培养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专业技术素质与服务素质的服务技术型人才。服务技术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两个“三基”的训练,一是“技术三基”的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即道德基础培养、法制基础教育及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道德基础培养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民族与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事业心与奉献精神;通过群体意识教育,培养集体亲合意识,个体互补意识,勤奋钻研精神。法制基础教育是要通过法制教育,尽快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观念与意识,使之能自觉地依法行医。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是通过医学心理学与社会人文知识的教育,使之懂得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社会联系的影响,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意识与水平。

2.4注重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医院人才培养应面向病人,面向临床,培养大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学人才。由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只有在临床一线,与病人直接沟通,严密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并坚持在诊疗工作中长期实践,不断积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优秀医学人才。但近年来出现了种种不利于临床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不良现象,例如,现代先进医疗仪器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为临床提供了便利的诊疗手段,另一方面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临床医师重仪器、轻临床,放松了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一些医院因此淡化了严格临床培养的好传统。现有职称评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重文凭、轻实践,重外文与论文,轻临床的倾向。人事制度上医学人才或苗子随意改行,放弃专业改管理,管理专业人员又得不到重用,不能因人而用,发挥人才的最大优势,这些都影响了临床医疗梯队的正常建设,影响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2.5注意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

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上,对医院管理干部看成“脱产干部”“非专业人员”“不产生效益的行政干部”;培养上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常“以干代培”,“以修代培”;途径上存在不重视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多是从医疗专业技术干部中选拔培养,忽视管理人才的专业性、科学性,认为临床专业技术干部锻炼一下就可以成为管理专业干部。其实,管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高科技的科学,它具有生产性和效益性,尤其在新的形势下,医院运行机制上明显的市场性与经营性,以及内涵建设上对质量效益的要求,使医院管理作用凸显重要。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

2.6量才而用、充分发挥人才的激励效应

在管理上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工作岗位,配备合适的人才,明确不同岗位的责、权、利,完善岗位考评制度,合理使用精神、物质激励手段,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同时要尽可能满足人才的成就感和心理满意度,改进奖金补贴分配方法,加大知识、智能、能力、贡献在奖金补贴中的比重,在人才使用上做到“四用”,成绩显著的优先任用,贡献突出的破格重用,有发展潜力的抓紧使用,有棱角有创劲的大胆使用。以此增加对人才的吸引,促进人才快速增长,激活内部的竞争力[3],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使医院建设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新形势下军队医院建设发展的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1-5.

[2]袁惠云,黄淇敏,罗蒙.公立医院医疗市场开发的机制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3):288-290.

[3]王文聚,李晓琼.军队医院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3):269-270.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3

1.1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绩效管理决定医护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绩效管理直接决定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绩效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1.2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2009年4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需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2013年3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提出,“公立医院改革须以公益性为核心”,十报告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的必然要求”。公益性是由健康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属性决定的,医疗卫生和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在于,健康和生存是基本人权,无论经济社会地位如何,人人都公平享有。过去一个时期,医疗卫生改革出现的问题,正是过于强调医疗卫生的商品属性,医疗机制的经营属性,其结果是,虽然医疗机制微观活力很强,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并不高,偏离了公平普惠的方向。因此,新医改强调公益性不仅仅是一个“务虚”的概念,而是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医疗卫生的本质属性,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更具有“务实”要求。

1.3医院文化与绩效考核体系

医院文化作为新的管理理论正受到我国管理理论界和医院管理者广泛关注,医院管理正向着文化管理阶段迈进,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受到管理者的广泛推崇,重新认识医院文化以及正确处理医院文化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对医院管理者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在实践中认为:医院文化就是医院的价值观,是医院的上层建筑,是医院经营管理的核心,是一种无形而有效的管理方式,是以观念的形式,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医院和医护人员的行为,使医护人员成为实现医院目标自觉地组成团结互助的整体。医院文化的本质因素是存在于医护人员内心深处的基本建设,它决定了医护人员的行为。医院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目的是为了预防医院在运行中面临的问题或消除医院运行中的障碍,减少管理中的不可预知性,即预测组织和个人行为所导致的最终后果。医院文化的核心是影响医护人员和医院组织行为的内在因素,是隐藏在医护人员和医院中的基本建设。医院不仅仅要提升医院的理念体系,还要将其转化为全体医护人员相对统一的基本建设,使其在潜在意识的行为过程中体现出医院所倡导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到基本建设的转变过程意味着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正确性,能够反映客观现实,在这种状态下,医护人员会忽略对医院价值观的争论和反对,形成假设并进入无意识状态。

2疗养院绩效管理

疗养院是指利用自然和人工疗养因子为疗养员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服务的专门医疗保健机构。疗养院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具有防病作用的自然疗养因子,优美的景观和安静的环境,科学的疗养工作制度。疗养院三大工作特点:它是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医疗机构,以服务手段讲,它既有自然疗养因子、人工疗养因子和医疗体育、营养膳食、文化娱乐等综合性疗养措施,又有康复疗养服务,又担负人群保健性疗养任务。疗养创造的巨大社会效益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充分反映的。经过疗养后所取得的经济效果相当于其投入的3~4倍健康人和10倍病人,还不包括因身心状态得以改善而产生的潜在效益;疗养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不能像商品利润那样立竿见影,其特点是:需要疗养后继续观察的计算;疗养效益的获得者是疗养员所在单位、系统,最根本的是国家。疗养已经成为自然疗法最集中的最高水平和最大效益的体现。立足主业,以辅保主,多功能开拓,促进疗养事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与社会需求、健康管理、慢性病康复、亚健康调理等相适应的疗养服务体系,是现代化疗养院发展趋势。从规范疗养院管理的角度,绩效管理是疗养院管理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管理层和员工积极主动地完成疗养院目标,实现共赢。所谓疗养院绩效管理,是在疗养院实现长远战略规划和目标过程中,对各个阶段及各种构成要素所采取的管理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包括:长远规划的制定、各阶段、各层次目标的确立、业绩评价;学科设置与评估;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考核评估、能力素质的提高、能动性的激励;科研计划、检测与评价;健康管理模式的检测、分析与评估;疗养文化建设与评价等等。

2.1疗养院绩效考核目标

先进、合理适用的绩效考核体系需综合考虑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医疗效率、成本控制、医护人员个人成长与发展、学科建设、疗养员/员工满意度等指标,适当的绩效评价方法能事半功倍地促进疗养院发展,达到管理者的期望。

2.2疗养院绩效管理的内容

疗养院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完整、规范的绩效管理包含了一个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相互联接的运作系统,是一个系统的管理提升过程。疗养绩效管理是对疗养院绩效实现过程各要素的管理,通过对疗养院战略目标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等,将绩效管理的方法应用于疗养院日常管理活动,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励医务人员的业绩实现,并最终实现战略目标,使疗养院和员工实现共赢。

2.3疗养院选择绩效评估指标的原则

选择合适的绩效目标是设计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实施绩效考核的导向,因而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决定了我们以哪些方面对医疗服务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规定了我们所要评价的医护人员绩效表现的范畴。绩效评估指标与医院发展战略相一致;绩效考核指标应该清晰明确;绩效考核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并能够准确度量;绩效考核指标应该是医护人员可以控制的。

2.4疗养院绩效考核成本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4

关键词:社会保险;养老保险;新道路

一、养老保险的特点和作用

1.养老保险的特点

养老保险,众所周知,它是在我们人民完全退出社会劳动以后才自动生效并发挥作用。养老保险是在国家的严格立法、强效监督下实施,每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的公民都有自己合法的权益,并受到法律的监督和保护。这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会养老保险福利基金。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为人民提供养老保险服务,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设定养老保险这一制度规定,就是为了保证和解决到达劳动年龄界限或是丧失了劳动的能力的劳动者的最终权益。这里我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定的年龄界限有明确规定,可以依次衡量是否符合养老保险的标准。

2.养老保险制度的作用

从宏观意义讲,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不仅对个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对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快速发展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动力。养老保险的实施使人们不再为以后老了没有工作能力后而担忧,使人们老有所依。随着我国老年人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老年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费用就要依靠养老保险来保障。这样一来,就为我们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稳定的经济基础,不用再为以后而担忧,人们的生活心态就更加轻松稳定,这对社会的稳定非常有利。另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工作的种类也数不胜数,参与的人口数多,这就使得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在不断运作,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流动资金,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且加快了建设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使农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证,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确保广大农民的基本权利,为我们国家城市和农村的统一协调发展提供稳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养老保险工作实施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首先为人民提供公平的制度,再逐步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认真总结新农保的经验,通过加大宣传来吸引更多居民参保,不断扩大覆盖面积,坚持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都是采用政府、个人及家庭共同承担责任的方式。每个人从年轻时起就要为养老积累资金,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就目前而言,两项制度已初步建立,对达到六十岁的老人,就需要由政府按时发放基础的养老保险金,这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保障标准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个人缴费部分,地方政府要适当给予补助。就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地区,如果经济压力较大,可以通过调整财政的支出情况,确保这方面的支出。坚持城市和农村统一规划发展,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要深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探索出具体可行的办法。此外,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推进的进程中,养老保险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提高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利用效率和价值,通过不断探索进步和发展,使老年人的权益得到保证,让每位老年人都有安享晚年的权益。政府要把试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制定相应政策,加快工作进度,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三、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我国很多养老社区开始探索保险与医疗、养老融合的创新模式。积极打造集医疗教育、生命科学研究、护理培训为一体的产业群,进一步加速养老保险制度与实际有机融合。养老社区创新性医养服务体系,搭建社区医疗中心。使社区里有医院,医院里有社区。为了实现全面提升居民健康质量、降低居民的医疗成本的目标,养老社区管理部门应采取主动战略、动员社会、集中资源、有所作为,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化新道路。此外,养老社区还将与国内外一流医疗机构合作进行转诊和大病住院后管理,建立家庭病房的新模式,通过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团队管理,让居民的家成为社区医院的延伸,将居民的家庭生活、医疗护理服务连接在一起。养老社区开创了保险与医疗、养老融合的新模式,这有利于打造国内优质老年健康照护模式。四、结语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建立健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也是我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只有不断深入和建立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险系统,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不断完善,提高保障水平,从而争取开拓一条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道路,使人民群众真正获益。

参考文献:

[1]刘子兰.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J].管理世界,2003(8).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5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医务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服务。近年来,反映行业不正之风的医德医风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因而在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医德教育,已为世人瞩目。本文介绍我校近几年来在医德教育方面的探索。

1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医德观的特点

现阶段,医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使得医务人员传统的医德观念和医德行为受到影响,群体的医德表现为多层次性。①最高的医学道德原则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②较高的医学道德原则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③起码的医学道德原则:行医利民,合法取利。我们将医学道德原则的3个层次,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档次目标。根据这一特点,有计划,按步骤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并引导他们加强学习和锻炼,力争达到最高的医学道德原则。

2剖析功利观是有效地开展医德教育的关键

功利即功效和利益,功利观即对功效和利益的看法。这是道德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开展医德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便公开、明确的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既要讲究患者的、社会的功利,又要考虑个人的功利,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不可分割。①如果单纯的强调患者和社会功利而忽视个人功利,即忽视劳动者取得合理报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了医务人员作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价值规律和公平原则,还将挫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②单纯强调个人功利而否认患者和社会功利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必将导致医务人员苦心经营个人名利而严重损害患者和社会的利益。社会主义功利观是:在注重发展人民、社会功效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功效和利益。今天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摒弃个人利益为功利追求的价值观,全新全意为患者、为社会服务,体现出一个医务人员的真正价值。

3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学的全过程

从教学目标乃至培养目标角度来看,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养和道德目标同步、持续发展,我们将医德教育计划分为3个阶段3个步骤实施,每个阶段各有明确的医德教育目标。

3.1三个阶段

3.1.1普通文化课及医学基础课教学期医德教育的目标:热爱医学,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通过入学教育、政治课(哲学、中国革命史、思想道德修养等)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增强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精神。通过医学基础理论课、实验课的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医学专业。教会学生全面观察问题的辩证方法,培养他们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的兴趣。训练学生的科学作风和技术素养,打好医学入门的基础。

3.1.2医学专业课教学时期医德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医德理论教育。通过对医学理论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原则、规范及医疗实践中各种具体医务活动行为准则的教育。在医学专业课的教学的过程中,紧贴教材,向学生传授医学道德的历史及优良传统,阐明医德和医术的关系。以利于学生进入临床后,用医学伦理学的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思考实习中将会遇到的医德问题。

3.1.3毕业实习时期医德教育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医德行为教育,做一名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毕业实习是将医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医德知识转化为医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学生是以一个实习医生或实习护士的身份在临床工作。患者将自己的心理、身体的健康问题向医务人员倾诉,期待得到解决。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为患者服务。特别是老师们言传身教,对患者高度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敬业爱岗的高尚品质,医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受到鞭策,道德行为不断规范、提高。

3.2三个步骤

3.2.1理论灌输我们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向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医德规范和原则,将继承历代医家的优良医德传统,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反复的系统理论灌输。旨在把共产主义的思想原则和规范逐渐转化为医学生的医德意识、情感、意志、内心信念和自觉的行为。

3.2.2理论联系实际为此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系统的理论灌输,对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但不能孤立的、静止的进行,必须同学校的、医院的、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学生在校教学期间,我们每星期组织1~2次有意义的活动,如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学雷锋活动,社区的法制宣传,社区卫生宣传,卫生工作调查,卫生法规宣传等。在毕业实习期间,和医院的老师一起参加"文明岗位"、"文明科室"、"文明医院"的建设等。使学生在各种健康的教育活动中,既受到教育,又使精神文明显示出活力。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规范他们的医德行为。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6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发展这个主题

医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用新的思维谋划医院建设,用新的观念指导医院实践,用新的办法改进医院工作。

实现医院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坚持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和全体职工共享。近几年,内蒙古医院全面改善就医环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不断快速增长过程中,职工的收入、福利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且保持持续合理稳步的增长,做到了发展中凝聚全院职工,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全院职工的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保证了医院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分享,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作为医院,首先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必须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流程,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把优质服务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全院、全员、全程、全优服务。加强和改善医院接待的各种条件,提升接待能力,真正做到“患者选择我院是愿意,来到我院确实满意,离开我院充满情意”,实实在在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爱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

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以全院职工为本。要重视职工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职工的成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支持平台。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正确的办院宗旨,充分认识提高群众健康素质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和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权益,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医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承担政府、社会的健康职能和职责,架起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感情桥梁,真正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全面落实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实施“科技兴医、质量兴院”战略是办院之本,要充分认识科技兴医和质量兴院的相辅相成关系,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把科技兴医和质量兴院战略一起抓,使之同步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注重预防、治疗、康复的结合,既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注重总体设计,明确总体目标,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医院各项工作。

全面发展,就是推进医院建设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应在管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经营、环境、文化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实现医院后勤保障的社会化、医院环境的生态化、医院服务的人文化、医院信息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以及技术、设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医疗健康服务。

协调发展,就是促进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各个方面以及医疗、政治、行政各个环节相互协调,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速度,优化学科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必须始终坚持以医疗工作为中心,教学和科研都应围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来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医疗是主体,教学和科研是两翼。脱离了临床的科研,不是医院科研发展的方向;脱离了临床的教学,也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医院要以医疗高标准带动教学科研的整体提升,以临床疑难问题作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以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推动医疗水平的全面提高。

医院要协调发展,还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要充分发挥城市大医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学及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医院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可承受的程度,以及服务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统一起来,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医院要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医院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学科的发展壮大,而学科的领先与突破要面对社会需求,必须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病人的需求。医院必须为每个学科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机遇,要注重长远,规划未来,防止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做法,以观念创新为前提、文化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创新求发展。

医院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建设是医院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选拔突出人才。医院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敢投成本,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专家,力争培养国内外拔尖专业人才。

医院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具有振奋医院精神、提高员工素质、塑造医院形象、凝聚职工力量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每个职工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医护质量。同时必须创建学习型医院,把学习当成医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当成医院发展的第一要务,倡导职工养成主动学习、重新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元联合体;利责平衡线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把行业企业看成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之一,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理念创新。多年来,参与高职教育的行业企业长期扮演志愿者、协助者角色,把校企合作看成是在为高职教育帮忙,认为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做多做少、做好做差甚至不做都是无可厚非的。

1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人才结构变化、职业岗位变迁,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内涵和质量、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遇到了一些阻力和瓶颈。目前,医药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的现象。学校所想与医院和企业(以下简称医药类企业)所需不一致。主要原因:(1)校企合作机制缺乏可操作性。政府虽然大力提倡学校与医药类企业合作,但保障措施很少。我国现行高职教育尤其医药类高职教育的多头领导、多元体制、多层次运行机制,使得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工学两层皮”“官企校三分离”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1]。(2)医药类企业和学校组织目标不一致。医院应该以救死扶伤、提高社会效益为目标;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提高经济效益;而医药类高职院校以追求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学校与医药类企业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明显,合作双方在合作责任和合作利益的认知上存在差距,尚未找到共同合作的“利益—责任”平衡点。(3)未能结合行业、专业、地域及经济的特殊性开展深入探究,期望照搬现成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式、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等)或用一个模式要求全校所有专业,结果与设想差距明显,忽略了我国医院的非公益性及社会发展现状,尤其是学校内部各专业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无法发挥院(系)或专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动性。

2校企“双元联合体”

“双元联合体”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强调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主动联合、积极合作、深度融合,体现合作双方的“双元主体”地位,使教学及管理主体具有多元性,学生具有学习和工作双重性,教学人员具有教师和研发人员等多重身份。“双元联合体”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有助于研究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校企“双元联合体”的内涵可表述为:在学校整体校企合作框架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2],学校的某个专业与相应的医药类企业以合作发展为目的,合作多方以缔约章程为基础,以趋同目标、共建组织、不断改进、齐心管理、合作发展为特征,紧密合作、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利益—责任”平衡型团体。“双元联合体”突出了学校与合作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改变既往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辅助和配合者角色,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决策、共同实践、共同育人。“双元联合体”突破了“学校本位”,将学校和合作单位定位为人才培养的共同承担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影响“双元联合体”能动性的要素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决定了其办学过程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为了确保校企合作有效运转,就需要合作各方具有足够的动力,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并沿着正确的方向齐头并进。校企合作的效率即为加速度a,在影响校企合作能动性内在因素m一定的情况下,主要由校企合作的合力F合决定a的大小和方向。F合越大,校企合作达成目标的有效性越高。增加F合的途径有3个:增加校企合作的动力F动,减小校企合作的阻力F阻,努力使产生动力的各因素相互趋近。

4对策

4.1增加校企合作的动力

高职院校、医药类企业、政府在校企合作“双元联合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任务,影响校企联合体能动性的因素不尽相同,主要有4方面:校企双方共有的动力因素、高职院校的动力因素、医药类企业的动力因素和政府的动力因素。为了寻找并分析校企合作双方共同的主要需求及各自的主要需求,以便针对性地增加校企合作动力,我们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医药类企业管理人员、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人员、政府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后发现,校企双方共有的需求主要包括经济利益、行业竞争、政策导向、合格人才。其中,医药类企业对校企“双元联合体”的核心需求是经济利益,高职院校对校企“双元联合体”的核心需求是合格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的内在需求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医药类企业的内在需求主要包括人才储备、节约成本、产品研发、企业自身发展;政府的内在需求主要包括增加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校企“双元联合体”需努力在上述需求中寻求共识,通过趋同目标、共建组织等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合作动力。

(1)趋同目标。这是学校、医药类企业对校企“双元联合体”共同规划的发展目标,其核心要素包括方向目标、价值目标、责任目标。方向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为着力点,以合作研究及成果转化为路径,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目标是共同为本地医药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医学技术人才。责任目标是对“双元联合体”具有责任感,并努力推动实现目标。只有方向目标、价值目标和责任目标融为一体,才能推动“双元联合体”健康发展。

(2)共建组织。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指出,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作用;反之,只有结构的孤立部分,要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一个系统结构化的过程是借助内部力量形成耗散结构,从无序、低级发展为有序、高级的过程,即系统内部具有各主体之间建立的某种组织关系,是组织演变的前提。校企“双元联合体”是在学校整体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组织形式创新,是合作单位之间为达到趋同目标而创建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实现目标的组织保障。为此,需组建管理团队(如管委会、理事会等),协商、协调、解决相关事宜,找到“利益—责任”平衡点,确保“双元联合体”正常运行。在“双元联合体”框架下,学校与医药类企业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反馈等,推动学校文化与医药卫生类行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4.2减小校企合作的阻力

(1)不断改进。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涨落、远离平衡态,才能走向有序;反之,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态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系统可以对随机涨落进行主动选择,对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涨落予以放大,形成正反馈机制;对于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涨落则予以排除,形成负反馈机制。主动选择的本质就是改革。“双元联合体”是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之一,不仅有着趋同目标和决策顺畅的组织,而且要在确保日常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状况、行业特点、地区经济发展等,对课程、实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研发中心、在职员工培训等进行不断开发和建设,使局部的微涨落向整体扩展,从而以新的系统取代旧的系统。

(2)齐心管理。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反之,没有信息反馈系统,要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是不可能的。为了提升信息反馈的有效性,合作双方需要结合各自行业或单位的运行流程,围绕趋同目标进行“双元联合体”流程再造,这样的管理流程根植于合作单位原有的文化和制度,易被合作方的各类人员接纳,操作性强。在此基础上合作各方共同制定教学、实验实训制度,开发课程、教材,进行质量监控,努力提高管理效率。

(3)合作发展。“双元联合体”共建组织、同步建设、齐心管理,必然要求合作双方享有相应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成果转化合作成果,为各自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支撑。例如,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向合作医院或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合作医院和企业优先录用符合需求的毕业生来提升人员素质。

4.3使产生动力的各要素尽可能趋近

增加校企合作动力,减小校企合作的阻力,能推动校企合作向前发展。如果使产生动力的各要素尽可能趋近,则可以减少内耗,使校企合作以较快速度和较高水平高效运行。努力推动校企合作相关方的利益和责任均衡是有效途径之一。在校企“双元联合体”成长过程中,核心合作目标、内部需求、外部需求是相互影响的。为了弄清校企合作双方关心的合作目标、内部需求、外部需求等,我们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管理人员、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1)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关心的核心合作目标,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提升效益和加快发展是企业关心的核心合作目标。

(2)教学质量、教学资源、服务社会、学生就业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内部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资源、技术创新、管理决策是企业最主要的内部需求。

(3)政策法规、人才需求、社会育人环境、学生职业意识是高职院校的外部需求,法律法规、产品需求、社会责任、社会生存环境是企业的外部需求。只有合作双方主动探求协同的核心合作目标,寻找共同的内部需求以及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外部需求,减少损耗,才能增强校企合作动力、提升合作效率。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和责任是合作动力的形成基础,如果合作双方对利益和责任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就会增大校企合作的内耗,减小合力。只有当利益和责任趋近时,校企合作的合力才会趋向最大值,使校企合作的效率最大。合作双方利益和责任两大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利责趋近型。当处于第Ⅰ、Ⅲ象限时,校企双方构成了利益和风险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强调合作双方承担责任及风险完全相同,获得的利益完全相等;而强调合作双方根据自身特点承担相应的责任,获得相应的利益。例如,企业可多承担一些实验实训设施的资金投入责任,学校可多承担一些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责任,学校可以把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多地转让给企业,企业可以把优秀员工派往学校承担教学任务等。只要合作双方在利、责两方面合成的结果无限趋近于“利责平衡线”,双方的合作目标、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就会趋近,从而推动校企双方高效合作。当双方利益和责任无限趋近于第Ⅰ象限的“利责平衡线”时,合作产生的合力和效率趋近于阶段最大值,这是理想的“利责共同体”。

(2)利责失衡型。当合作双方的利益和责任处于第Ⅱ、Ⅳ两象限时,利益、责任严重失衡而远离“利责平衡线”,处于失衡状态的校企合作只强调合作一方的利益,或者只强调另一合作方承担责任,而未能兼顾双方的利益与责任,这种合作不会持续长久。利益和责任的协调是合作双方的动力源,虽然有各种障碍存在于合作过程始终,但只要动力大于阻力,校企合作就会始终朝预定方向发展。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合作双方不断增强合作动力,克服内部损耗和阻力,推动合作项目以较快速度和较高水平运行的过程。所以,要找到双方合作的“利责平衡线”。建立在“利责平衡线”上的“双元联合体”合作双方是一种互利互惠、平等的关系。为了这种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合作双方需要不断在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所改革和创新。通过创新与“双元联合体”相适应的内部体制机制、学校主动提高参与“双元联合体”的医药类企业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参与“双元联合体”合作方之间的文化融合、因地制宜创建校企合作实体等措施,突出学校与合作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将学校和合作单位定位为人培养的共同承担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元联合体”办学方式有助于增强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通过搭建趋同目标、共建组织、同步建设、齐心管理、合作发展为特征的联合体建设平台,可避开“政府干预、行政驱动”的原有机制,形成良好的发展内生动力机制,提高院(系)、专业及合作相关方的参与积极性,实现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多方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梁宁森,周小海.破解高职校企合作“五大瓶颈”的路径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76-79.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8

一是项目前期规划不合理、后期监管不到位。目前,与养老产业相关的基础医疗设施、专业人才队伍、政府数据信息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一定区域内多方参与主体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充分,大部分地区未能针对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需求提出养老产业ppp项目具体实施规范和细则。在已经执行的项目中,医养结合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公寓型或生态养老型项目多集中在小城镇。然而,小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消费能力有限,对高端养老公寓和养老生态园消费能力不足;大中城市医疗资源较为充足、居民就医便利,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效果不明显。同时,在养老产业ppp项目运作过程中,一些地方过于强调社会价值,重建设轻监管,对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定价、询问、服务、评估等环节监管不足,导致一些养老产业ppp项目成为套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圈钱的手段。

二是养老服务业需求与社会资本投资偏好不匹配。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市场的最大需求,是能够获得优质完善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保障类和中端类养老产业ppp项目,这些项目可以使绝大多数老人得到更贴心、更周到的服务。而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则侧重于医养结合、老年公寓、生态养老院等高端养老项目,次重点则是综合服务、福利中心、康复中心等,而居家社区的投资比重最小,造成中低端需求与高端服务供给不平衡,同时也使企业自身面临供需失衡引起的建设风险和经营风险,不利于养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福利型、非营利型与营利型养老ppp项目布局不合理。福利型、非营利型养老机构都具有收费低的天然优势。相对而言,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营利型养老机构的收费较高。一些地方在推行“公建民营”养老ppp项目时,未对区域内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消费能力,以及福利型、非营利型、营利型不同属性的养老机构市场供应缺口进行详细调研,缺乏对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老年人观念及地方习俗的了解,导致政策制定时缺少针对性和合理规划,出现政策“水土不服”的现象,造成福利型、非营利型与营利型养老ppp项目布局不合理,不同属性的养老机构未能突出各自优势、协调发展、互为补充。

四是社会资本承担的责任和利益不对称。从当前政策看,“养老服务的事业要引领养老服务的产业,养老服务的福利化高于商业盈利化,公益性高于有偿性”,而公益性和经营性养老服务机构尚没有具体明确、统一的划分标准。“合理界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养老服务边界”,却未说明“边界”的具体标准和指向,优惠政策是更多支持ppp项目中的基本服务还是有偿服务难以分清。养老产业ppp项目优惠政策的不清晰、不完善,容易导致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责任与利益的纷争。在利益分享、继续投入、风险分担、经济补偿等方面,政府与社会资本都希望对方承担更多责任,减轻自己的风险。现阶段,我国仍以公益型养老引领养老服务业发展,这种客观环境与尚不完善的养老产业ppp项目优惠政策,导致了社会资本承担的责任和利益不对称,从而影响了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资本的经济效益。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9

一是项目前期规划不合理、后期监管不到位。目前,与养老产业相关的基础医疗设施、专业人才队伍、政府数据信息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一定区域内多方参与主体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充分,大部分地区未能针对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需求提出养老产业ppp项目具体实施规范和细则。在已经执行的项目中,医养结合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公寓型或生态养老型项目多集中在小城镇。然而,小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消费能力有限,对高端养老公寓和养老生态园消费能力不足;大中城市医疗资源较为充足、居民就医便利,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效果不明显。同时,在养老产业ppp项目运作过程中,一些地方过于强调社会价值,重建设轻监管,对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定价、询问、服务、评估等环节监管不足,导致一些养老产业ppp项目成为套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圈钱的手段。

二是养老服务业需求与社会资本投资偏好不匹配。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市场的最大需求,是能够获得优质完善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保障类和中端类养老产业ppp项目,这些项目可以使绝大多数老人得到更贴心、更周到的服务。而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则侧重于医养结合、老年公寓、生态养老院等高端养老项目,次重点则是综合服务、福利中心、康复中心等,而居家社区的投资比重最小,造成中低端需求与高端服务供给不平衡,同时也使企业自身面临供需失衡引起的建设风险和经营风险,不利于养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福利型、非营利型与营利型养老ppp项目布局不合理。福利型、非营利型养老机构都具有收费低的天然优势。相对而言,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营利型养老机构的收费较高。一些地方在推行“公建民营”养老ppp项目时,未对区域内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消费能力,以及福利型、非营利型、营利型不同属性的养老机构市场供应缺口进行详细调研,缺乏对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老年人观念及地方习俗的了解,导致政策制定时缺少针对性和合理规划,出现政策“水土不服”的现象,造成福利型、非营利型与营利型养老ppp项目布局不合理,不同属性的养老机构未能突出各自优势、协调发展、互为补充。

四是社会资本承担的责任和利益不对称。从当前政策看,“养老服务的事业要引领养老服务的产业,养老服务的福利化高于商业盈利化,公益性高于有偿性”,而公益性和经营性养老服务机构尚没有具体明确、统一的划分标准。“合理界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养老服务边界”,却未说明“边界”的具体标准和指向,优惠政策是更多支持ppp项目中的基本服务还是有偿服务难以分清。养老产业ppp项目优惠政策的不清晰、不完善,容易导致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责任与利益的纷争。在利益分享、继续投入、风险分担、经济补偿等方面,政府与社会资本都希望对方承担更多责任,减轻自己的风险。现阶段,我国仍以公益型养老引领养老服务业发展,这种客观环境与尚不完善的养老产业ppp项目优惠政策,导致了社会资本承担的责任和利益不对称,从而影响了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资本的经济效益。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医养结合的社会效益篇10

关键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效益观念问题:在我国卫生体制下,首先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但为了维护医院职工的经济利益,每个医院又必须考虑医院的经济发展效益,这样一来,各级医院就会面临激烈的竞争。

医改带来的问题:部分医务人员很难理解经营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改革,对医院发展的核算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淡漠,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用工形式变化带来的问题:医院全员聘任和竞争上岗、减员增效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以及离岗退养计划等,均不同程度对职工产生了很大的危机感。

政工干部本身问题:对社会转型时期职工的思想变化规律认识不够,把握不准,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医疗业务的快速发展。

加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措施

改革医疗机制:①健全工作机制:在组织机构上,实行院长、书记一肩挑,配备专职副书记和党务办事机构,支部书记选热心于政工工作的科主任兼任,实行一岗双责制,从而建立起一支以政工人员为骨干的专职结合、干群结合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②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定期开展评选思想政治工作、医德医风、党务工作等评比活动,提高政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和考核标准,定期考核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改进措施。狠抓医德医风:要教育医务人员,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医院要以病人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能以牟取最大经济利益作为目的,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在医院管理上,应该开展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医疗环境、服务态度的竞争,并以此来赢得病人的满意和社会的欢迎,从而促进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思想。

坚持创新教育:医院要想坚持创新教育,确保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旺盛生命力,就必须从职工所关心的具体问题和职工切身利益等有关方面,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尽力妥善解决职工关心的工资、福利、晋升、工作环境等实际问题,让职工感受到医院组织上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医院改革的建设发展中。

培养高素质的政工队伍:医院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政工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实效。要求政工干部懂医疗、懂管理、懂市场济,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以优良的品质起到示范作用,以人格的力量感染人。要努力培养临床一线政工队伍,形成一个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网络和信息反馈系统,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各层次人员的思想脉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