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5:11

民营经济总结篇1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

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健全促进创业的体制机制,完善创业的支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激活各类创业主体,开辟和拓宽创业领域,大力促进全市民营经济总量提升、经营者素质水平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长。

二、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发展

我市切实把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与促进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抓好。进一步开放个体私营经济进入的领域,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投资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金融服务业、社会事业、文化产业等。引导民营经济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自觉服从宏观调控,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推动和扶持民间投资向政府鼓励的产业领域集聚,推动和支持民营经济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支持民营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集体企业,支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

三、大胆放手民营经济发展

各县(区)人民政府鼓励、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亲自抓,组织和协调各职能部门配合抓、共同抓。破除一切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四、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各县(区)人民政府抓好对国家和自治区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落实。以监察部门牵头成立民营经济政策落实督查机构,强化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每一项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以补充完善,不允许任何部门、单位打折扣,不允许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推诿扯皮。

五、开展宣传和表彰活动,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通过大力宣传中央和自治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社会各界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统一到落区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上来,鼓励全民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表彰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XX年年2月,龙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龙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龙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龙州市消费者协会、龙州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者协会共同表彰XX年度贺州市101家“诚信经营户”。提高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六、提高行政效能,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营造良好政务环境

各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结合全区开展的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开展机关绩效考评,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认真整治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散漫、、吃拿卡要等现象,查处行政执法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为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营造良好政务环境。XX年年,龙州市个体、企业登记机关围绕机关效能建设,积极想办法、探索新举措,提出一切为了企业、方便企业、服务企业,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如:个体、企业登记机关按照自治区工商局的要求,放宽了企业登记审批权限,企业登记除部分特殊行业外,其余企业的设立、变更登记均实行“一审一核”或“审核合一”,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100%能做到当场办结,XX年年企业年度检验工作中,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个人独资企业及分支机构、合伙企业及分支机构、有限公司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100%做到当场办结。同时还建立了企业联系人登记机制,加强了与民营企业的联系。

七、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

各县(区)人民政府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市场准入的规定,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完善具体措施,确保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市场准入的规定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协调工商、公安、卫生、文化、商务、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质量技术监督、新闻出版、药品监督管理、烟草专卖、通信管理等多个部门,在条件成熟时,对不涉及国家社会和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自然资源开发、公共资源配置和不属于国家专营专控的行业实行“登记注册互联审批制”,即:按照“一家承办、抄告相关、互联审批、限时完成”的政务流程开展企业登记,帮助非公有制主体尽快进入市场。

八、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拓宽融资渠道

各县(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损账补偿和奖励、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产权或股权转让吸引民间、区外和境外资金。支持发展典当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设备租赁业,发展了典当公司2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1户、设备租赁3户,为私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服务。支持商业银行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守信用、能增加就业、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全市商业银行优先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万元。

九、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有关就业政策,大力促进自主创业

十、完善创业支持服务体系,激活各类创业主体,开辟和拓宽创业领域

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扶持和促进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和改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登记管理,简化登记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引导民营经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引导鼓励农民、涉农企业及有关协会组织注册和使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推广成功运用农业“公司+农户+商标”经营模式的典型经验。

商务部门积极促进民营企业外引内联。加大招商引资和“百企入桂”的力度,实施我市个体私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以加强经贸考察洽谈为手段,努力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扩大民营经济与各类经济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凡办理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均可申请办理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登记,从事对外贸易活动。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出口加工企业进入出口加工贸易区。民营企业在出口退税、产品认证、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使用和参加国内外展销洽谈活动的摊位分配上,与其他出口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推动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投资办厂和参与境外资源开发。

各级发改委、经委等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质量管理、网上交易、法律事务、信用评估、人才培训等各种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信息网络,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等信息和政策导向。

十一、大力推动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支持、引导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拓展;引导农村个体私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的发展;引导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从事食品加工业特别是以粮食、重要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入股兴办非公有制企业。对农村新办个体私营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

指导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与农业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签订履行种养合同,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发展农产品经纪人和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对农民从事农副产品注通中介经纪活动的,免于工商注册登记。

十二、发挥社团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发挥各级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发挥各级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提高素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组织广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学习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广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法制意识,使其真正做到“文明经商、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爱国敬业、奉献社会”,从而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民营经济总结篇2

一、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营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22.7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8%,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全市工商注册私营企业达到2万家,个体工商户达到16.5万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352.5亿元,增长32.9%。二是社会贡献进一步提高。全市民营经济上缴税金86.23亿元,占全部工商税收的74.1%;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和16万人。许多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回报社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其中山东金锣集团总公司为半程镇修路、引水、建校捐款480万元,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教育捐款220万元。三是骨干企业壮大。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2244家,实现总产值1541.8亿元,增长32.6%;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实缴税金过千万的62家、过百万的476家,华盛江泉、鲁南制药、恒通化工、沂州水泥、新程肉制品、三维油脂6家企业实缴税金过亿元。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前500强中,我市有5家上榜。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到1052家,部级、省级高新技术民营企业达到18家和157家,分别增加3家和23家。新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23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18个,鲁洲生物科技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鲁南制药集团手性小分子药物研究与开发项目被列为*年度“泰山学者”岗位。全市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个、驰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13个、山东名牌产品20个、山东服务名牌2个。五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市重点培植的十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增长26.77%。临沭县被授予“争创全国优质化肥生产基地先进县”称号,骨干肥料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人造板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已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第一大产业,年加工各类板材1000万立方米,吸纳就业20余万人,出口创汇3.08亿美元。经济强镇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有6个乡镇跨入全国千强乡镇行列。六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累计贷款余额202.6亿元,全市35家担保公司全年担保贷款16.4亿元,13家典当行发放当金14.4亿元。大力推进了企业上市,*年至今,鲁洲生物科技、银光科技、中国轴承、中国能源、阜丰集团先后在境外上市,共融资25亿元,全市境外上市公司已达1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民营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市吸纳就业、增加税收的主渠道,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只有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者,要在当前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活力强、潜力大的优势,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我们要改变县域经济薄弱的局面,必须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点来抓。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开拓进取,拼搏实干,努力推进全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不断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市委、市政府确定,今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8%;实缴税金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吸纳从业人员增长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7%。完成以上目标,需要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在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在工作上努力取得“六个方面的新进展”:

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小成即满、小富即安向干大事业、求大发展转变。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民营企业经营者要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进取观念,始终保持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志存高远,永不自满,奋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当“排头兵”。二是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增长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民营企业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节能降耗,降低污染排放,尽快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由家族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要树立唯才是举、用人不疑的新观念,加快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并购、联合、控股、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努力形成股权能进能退、多方吸纳资本的多元产权结构。四是由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转变。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职工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维护其合法权益;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公平竞争,杜绝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并踊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

工作上要努力取得“六个方面新进展”:

(一)在实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上取得新进展。重点在完善措施、规范运作、用好政策、提升服务上下功夫,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重点企业。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市中小企业办、财政局要统筹安排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成长型中小企业有重点地给予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工具,落实信贷资金,进一步增加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今年争取新增贷款50亿元。二要加大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发改委“银河培训工程”、农业部“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和国家、省、市有关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有计划地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培训。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创业和技能培训,为民营经济创业者和中小民营企业提供策划咨询、人才培养、技术应用、注册登记等方面的培训。三要搞好上市服务。市发改委、经贸委、中小企业办等部门要加强与券商等中介机构的联系,搞好培训指导,培植后备资源,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争取*年全市新增境外上市企业3家以上。四要实行优胜劣汰。市中小企业办、统计局要对列入成长计划的企业加强调度,搞好动态管理,实行扶优汰劣。

(二)在培育强企名牌上取得新进展。一要着力扶持一批强企。全市今年力争达到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民营企业1家、过150亿元的1家、过10亿元的30家。各县区要围绕“利用五至十年时间培植一个产值过百亿的龙头企业、三个税收过3000万元的骨干企业”的目标,深入分析本地企业现状,排出名单,在推荐贷款、供应土地、安排项目、并购企业、推介上市、给予贴息、申报名牌、形象宣传等方面对龙头骨干企业优先支持。对列入优先扶持的企业,要加强调度,严格考核。龙头骨干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市、县政府要及时予以协调解决。二要大力培植一批名牌产品。各民营企业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开展质量认证,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质量水平,夯实创名牌的基础。质监、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名牌创建工作规划,研究制定措施,提供优质服务,力争今年全市民营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5个、山东省名牌和著名商标40个以上。三要搭建发展平台。继续办好第五届银企项目洽谈会,为骨干企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经贸、发改等部门要精选项目向银行推介;人民银行等部门要精心筹备,广邀包括股份制银行在内的银行参会。要继续组织企业参加好第四届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博览会和鲁港经贸洽谈会等活动,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在发展产业集群上取得新进展。每县区要结合实际,选择2个左右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加大培植力度,力争五年内销售收入合计过百亿元。要大力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其成为产业集群的“引擎”。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搞好配套,加快形成分工合理、成本低廉、竞争力强的产业链。要充分发挥临沂批发市场业户多、实力强、销售广的优势,鼓励引导经销大户发展配套加工业,实行工商联动,以商兴工,以工促商。要认真总结推广临沭县创建全国优质化肥生产基地县的经验,大力开展区域质量整治,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区域性群体品牌。特别要重点抓好人造板质量专项整治活动,改造提升中高档企业,淘汰违规企业,确保我市尽快创建成“全国优质人造板生产基地”。要把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依托,完善园区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入园,努力提高产业聚集度和集约化水平。*年,市重点培植的十大产业集群力争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增长16%。

(四)在推进技术进步上取得新进展。一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力争今年新增部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市级技术中心10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要加强创业服务中心、孵化中心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搞好设施配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要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采取创建联合实验室、在企业建立中试基地等方式,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共性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激励机制,对民营企业开发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新成果,按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各级财政要建立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对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创新项目给予扶持。

(五)在节能降耗上取得新进展。一要着力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对列入全市百户重点名单的民营企业节能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实施跟踪指导,建立监测、分析体系,督促企业落实节能措施。要大力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特别要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要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业,关停一批小火电、小炼铁、小轧钢等“五小企业”。今后新上项目必须进行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不准开工建设。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列入省重点的22家循环经济型企业和金升有色工业园建设,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明确任务目标,制定具体措施,落实责任人员,抓好工作落实。要继续实施“双十”工程,在全市培育10家循环示范企业和10家环境友好型企业,促进面上工作开展。三要严格落实节能责任制。各企业法定代表人要充分发挥企业节能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将节能目标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建立起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奖惩分明,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节能目标责任制。对在节能改造、挖潜革新等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

(六)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一要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原则,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担保、典当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年,力争典当行发放当金17亿元,信用担保机构担保额20亿元。二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市人民银行、中小企业办、工商联要搞好组织协调,加快建立完善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用监督和信用奖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诚信评价办法,对民营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要大力宣传,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对不守信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要依法制裁,公开曝光。三要培育、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组建各类行业协会,引导各行业协会增强服务意识,规范运作方式,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切实发挥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落实政策,强化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营造宽松平等的政策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对仍在执行已废止政策的,要坚决纠正;对不认真执行规定政策的,要批评教育,及时整改;对利用手中“政策”、权力刁难勒卡、谋取私利的,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社会保障、品牌保护、投资政策等方面,对民营经济一视同仁。

二是营造合法公正的法制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认真清理和规范各种收费行为,严肃查处针对民营企业的“三乱”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继续开展好“行风万人评”活动,吸收更多的民营企业代表参与评价,对测评差的部门负责人要给予诫免。要扎实推进“平安临沂”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是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要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监察管理,引导和督促企业守法经营、诚实守信、自觉履行义务。

民营经济总结篇3

今年上半年,我区民营经济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全市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会议精神,不断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引导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了赶超发展步伐,推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民营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资产投入不断增加,速度效益齐头并进,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今年—月份,全区新增民营企业家,新增个体工商户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分别达家和户同比分别增长和,总计注册资本达亿元同比增长。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亿元,营业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二是重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落实和开工了一批投资过千万元的大项目。安德利果胶项目已完成厂房、设施投资亿元。烟台市工业炉厂厂房项目已投入万元。新牟电缆有限公司高数据传输电缆项目已完成投资万元。年初列入规划的个重点民营经济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的项目达项,实际完成投资亿元,占规划投资总数的。

三是行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我区过去一直以机械、纺织、化工、食品、黄金等行业为主导行业。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情况变化,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沿海加工带的要求,对行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形成了以机械加工、食品、电子信息、轻纺和旅游为支撑的五大主导产业。这五大主导产业在全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八成左右。从全区民营企业营业收入来看,机械加工占;食品占;电子信息占;轻纺占。

四是园区“载体”的聚集效应增强。把园区建设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实施了武宁路拓宽、政府大街西延、新城大街东延等道路工程及绿化、亮化工程,在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从提高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及有利于环境治理和管理出发,引导、鼓励民营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企业到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截止目前已有家民营企业进入牟平经济开发区及大窑组团发展。我区四家上市企业均在开发区或大窑组团投资建厂。一些村办企业改制后也增加投资到园区发展。富海集团公司改制后在大窑组团投资设立富海工业园已完成投资万元。今年全区新增进入园区的民营企业家,新增进园民营企业投入达亿元。

五是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月份实现增加值亿元,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原创:实现利税亿元。新潮实业、九发股份、恒邦冶炼、富海实业、大展纸业、烟台市工业炉厂、银河纺织、东源变压器、海德集团、丽鹏公司等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六是民营企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在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不利情况下,加大食品和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安德利、枫林食品等重点企业外贸出口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今年—月份民营企业完成出货值亿元,同比增长。

二、主要工作措施

围绕鼓励支持、引导、促进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⒈搞好调查研究,积极发挥主管部门的参谋作用。区民营经济发展局加强了调查研究,深入到重点镇、街道办事处、部分民营企业、有关主管部门、执法收费单位,通过走访有关人士、开座谈会等形式,摸清了民营经济基本情况,找准了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同时到民营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等地和本市莱阳、莱山等县市区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我区民营经济工作和搞好部门工作定位的意见。还结合实际情况,研究起草了关于强化对民营经济工作组织领导、完善区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加强民营经济工作考核、落实民营企业家政治经济待遇等工作意见,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肯定。

⒉强化工作调度,抓好重点项目落实。为了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今年年初,我局将民营经济各项发展指标进行分解,向各镇、街下达了民营经济发展任务指标。为了确保工作目标的落实,多次召开各镇、街分管负责人会议、镇、街经委主任会议及有关企业负责人会议,对民营经济工作进行督导调度。对重点民营经济项目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各镇、街道也落实了重点项目分工,分管工业的副书记靠上去抓。宁海街道对奥东啤酒、你可来电子等民营企业及永安、北翠、王家疃三个集贸市场采取领导分包责任制,定期召开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发展中有关问题,尤其在企业创办、审批、征地、建设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和重点项目实施。

⒊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营经济工作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民营经济是改革深化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力量,对地方经济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而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观念和认识还不能一步到位,要有一个过程。区民营经济发展局也是新调整设置的部门。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得到全社会的理解、认可和尊重,使民营经济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和支持。为此,我们把宣传作为今年工作的启动点之一,采取切实措施加以强化。一是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多次会同区电视台录制民营经济新闻节目,还开办“民营企业创业故事”专题电视栏目,已播出两期。还通过《烟台日报》等强势媒体宣传报道我区民营经济工作情况和做法,已在市级以上报纸发表稿件篇。二是及时将工作信息上报给区“两办”。区委、区政府工作简报中加大了民营经济工作信息量,上半年已采用民营经济工作信息十多篇。三是我局创办了《牟平民营经济》简报,及时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传达有关指示精神,交流典型经验,传递民营经济发展的动态信息,反映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呼声,受到了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外,协调重点民营企业在市区重点路段设立企业广告牌,还以区民营经济发展局名义组织篮球队参加区内比赛,展现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崭新风貌,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⒋转变工作职能,搞好融资、人才、信息等方面服务。一是协调银企关系,化解“融资难”矛盾。我区人均存款较多,全区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而信贷资金对民营企业投放不足。为了促进银企双方互利共赢,月份,我局协同有关部门一起筹备并成功举办了我区首届银企联谊会。会上区内家金融机构与家民营企业进行了互动交流,签订意向性贷款协议金额达亿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搞好民营企业信用评定。组织民营企业参加了全市“中小企业信用”评比。我区烟台市工业炉厂等家企业新增入选烟台市“中小信用企业”,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等家企业年审合格再次入选,全区“中小信用企业”达到家,成为全市入选企业最多的县市区。三是加强民营企业有关人员的培训。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原创:适应企业融资需要,我局会同区人民银行、财政局等部门举办了民营企业财务总管及会计人员参加的融资和会计法培训班。我们还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赴济南、青岛等地参加企业高管人员培训班。四是开展了民营企业人才招聘活动。会同区人事局在区人才市场举办了面向大学生的民营企业人才招聘会。会同区劳动局、总工会等部门针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组织了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

⒌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下发的《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放宽了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在建筑设计、供气、供热、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引入了一批民营企业;简化了办事程序和审批手续,区行政审批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建立了民营企业评议区直部门制度,以印发评议票的形式对执法、收费等服务部门进行了评议;建立了民营企业表彰奖励制度,对全区纳税前名和对地方财政贡献前名民营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区委、区政府给予了表彰和奖励。各镇、街道也对重点民营企业进行了奖励。

⒍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做好民营经济工作的能力。一是调整充实了干部队伍,缓解了我局多年来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树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高点定位、争创一流、立足服务、加快发展”工作理念,爱岗敬业、拼搏进取。三是狠抓作风建设。建立完善了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如考勤考核制度、调研制度、干部联系企业等制度。局机关工作人员每人联系—家企业。全局干部严格遵守各项制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动加强学习,深入调研,早来晚走,加班加点,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尽管我区民营经济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区的民营经济与先进地区和兄弟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我们自身而言,部门职能转变滞后,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方式,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本领不高,服务方法不多;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外部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科技进步乏力,科技含量低;招商引资方面,缺乏规模大、档次高、拉动力强的龙头项目;创业氛围不够浓,没有形成千军万马创业、铺天盖地发展之势。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下半年,我区民营经济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赶超发展为主题,坚持高点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力争全年新增民营企业户,新增个体工商户户,民营经济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争取我区民营经济在全市位次前移。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搞好调查研究。深入各镇(街)村、各系统,摸清民营经济结构及分布状况、重点行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根据实行情况科学制定民营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加强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协调发展的具体办法。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各级民营经济领导组织,落实领导分包民营企业责任制,落实民营企业家的政治经济待遇。利用电视、简报、互联网等形式,强化舆论宣传,弘扬“全民创业”意识。同时,清理民营企业收费项目,实现企业减负。

三是抓好骨干培植。积极扶持和鼓励骨干民营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重组,通过租赁、兼并、参股、收购等形式,实施低成本扩张,膨胀企业规模。对具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要引导其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和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扩大市场占有率。对新牟集团、富海集团、海德集团、西桂工业炉、大展纸业、丽鹏包装、东源变压器等企业要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尽快做大做强。

四是加强“载体”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的交通、通信、网络、水、电、暖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各类市场和商业网点,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五是健全服务体系。搞好民营企业融资服务,充分发挥我区储蓄存款多的优势,搭建银行、企业直接沟通的平台,促进企业和有关银行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加强联系;加强人才服务。要针对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建立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训绿色通道。会同人事、劳动部门,举办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争取送出一批企业家到各级党校(行政干部学校)培训,聘请专家教授来我区为企业家讲课;针对企业法律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要由区司法部门、律师公证部门、劳动仲裁部门、民营经济管理部门共同组建民营经济法律维权咨询服务工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咨询服务活动。

六是抓好改革创新。原创:大力深化改革,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传统作坊式家庭式管理模式,实行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组织民营企业创名牌产品、知名商标、质量体系认证等工作,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民营经济总结篇4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从20*年的157.08亿元增加到20*年的279.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6%;财政总收入32.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48亿元,分别是20*年的2.1倍和2.2倍。三次产业比例从6.2:54.1:39.7调整为3.9:54.1:4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5万吨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累计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17.9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4家,拥有市本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9家、“中华老字号”企业2家、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速产业集聚提升,实现工业总产值62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9.6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从19家增加到73家,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三大主导行业规模产值达229.9亿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加大科技创新和品牌培育力度,累计建成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8个,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3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拥有“国字号”工业金名片8张、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14个。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建筑业产值由9.1亿元增加到20亿元。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商贸、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健康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亿元,年均增长15.6%。

(二)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推进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采购等制度,建立健全招投标中心、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村金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省内率先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合作协会,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探索引起全省关注。支持企业制度创新,鼓励企业进行资本经营,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瑞立集团*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分别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实现*民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注重“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7.58亿元。外贸、外经日趋活跃,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6.16亿美元,新增境外机构87家。

(三)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编制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促进塘下、汀田、莘塍、飞云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6.9平方公里扩大到62.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开工建设温福铁路*段、飞云江三桥及接线等工程,相继建成56省道*段改建工程、滨江防洪二期、凤山水厂一期、盖竹输水、220千伏场桥变电所等一批重大项目。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加大“三沿”整治和拆除违法建筑力度,开展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温瑞塘河、环城河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小熔炼、电镀行业污染整治通过省政府验收;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乡村康庄”工程,累计建成省级示范村10个,完成村庄整治175个,新建、改建通村公路846公里;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和城市绿屏工程,推进生态村镇建设,累计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市级生态乡镇8个、生态村64个。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在全国率先实行“教育助学凭证”制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基础教育,初中升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2.1%和34.5%,拥有省级教育强镇14个、省级标准化学校40所,获得省教育强市称号。文化大市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建成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11个乡镇(街道)通过“东海文化明珠”和“金海岸文化明珠”工程验收,圣井山石殿、利济医学堂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申报的“*鼓词”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疾病防控和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高,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喜人,跨入省体育强市行列。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总量达16.5万人,建成人才村公寓。深化计划生育专项整治,逐步扭转计生工作被动局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文明乡镇9个、文明村7个、文明单位65个。完成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征兵、人防工作得到新加强,连续三届获得省“双拥模范城”称号。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务、市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妇女、青少年、老龄、老干部、慈善、红十字、残疾人事业有了新进步。

(五)和谐建设扎实推进。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312元,年均分别增长14.5%和10.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46.7%和46.8%下降到40.4%和44.9%。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总参保人数达53.9万人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5.6%和9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69.8万人,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加大扶贫帮困力度,落实专项扶贫资金8419万元,下山移民942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5万人。“平安*”建设不断深化,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打黑除恶”、反“两抢一盗”、禁毒人民战争等专项斗争,社会治安秩序总体稳定;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置;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初步形成;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监管网络建设,开展安全生产“铁网行动”,抓好安全生产整治和规范化管理活动,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六)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建议意见,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375件,政协提案996件。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开展民主法治村(居)创建活动,圆满完成“四五”普法任务。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开展“三项评议”,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深化。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纠风治乱力度,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深化分权制衡工作,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20*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我们围绕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按照“抓重点、促全面”的要求,全力以赴抓好32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全市上下形成了合心合力、谋事干事的良好氛围。一是奋力争先抓发展。坚持盯目标、赶先进,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预期目标。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8%和11.8%。二是求真务实抓落实。坚持抓重点、重实效,组织开展“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百日大行动等活动,全力抓好工业性投入、招商引资、重点建设等工作的落实。完成工业性投资27.96亿元、重点建设投资11亿元,招商引资工作走在*市前列。三是持之以恒抓民生。坚持顺民意、解民忧,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扶贫帮困助学工程”、“食品放心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等项目,资助50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和高中段学业,新增连锁超市20家、农村放心店295家,改善74个行政村6.5万人饮用水条件,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市委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历届党委、政府打下良好基础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驻瑞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对滞后,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低小散”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环境压力和市场约束仍很突出。城乡一体化进程相对滞后,山区海岛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缓慢,改善民生和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防洪、供水、治污、垃圾处理等设施还不配套,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整治任务仍十分艰巨,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治安防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还不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有待增强,基层基础建设亟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还很大。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有的地方和部门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服务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不强,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宏观调控手段更加成熟,“又好又快”、“好中求快”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主基调。审视自身,良好的产业基础、充裕的民间资本、深厚的文化底蕴等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与消费结构转型产生的内在动力将进一步释放,*正处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奋勇争先、阔步前进。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实力*、魅力*、活力*,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强化要素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支撑,加快工业提升、城乡统筹和农村发展步伐,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而努力奋斗。

按照中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根据市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1年达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万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在工作理念上,我们将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好中求快,在转变发展模式中实现综合实力新提升。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重镇强乡”战略和“富民强村”计划,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凝聚人心。突出以好为先、好中求进,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着力构筑“中心突破、跨江发展、中部崛起、山海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突破瓶颈制约中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正确处理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认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立足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培育后劲,集中财力、集中精力,突出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的工作,多做积累性、长期起作用的工作,多做让今人满意、后人受惠的工作,决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决不好高骛远、跟风作秀,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努力使各项工作真正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记在心上,更加主动地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从人民群众最迫切、呼声最强烈的事情做起,真心实意地多办顺民心、得民心、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今后五年的实践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树立工业经济是第一经济的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打造“三大平台”,加速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要求,依托市域交通主干道,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大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壮大集群经济,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0亿元、年销售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家。突出经济开发区和汽摩配产业基地主阵地作用,完善配套设施,强化支撑功能,加大三大主导行业整合提升力度,全力打造工业经济发展主平台,形成东部主导产业带。增强乡镇工业功能区承载功能,立足产业特色,强化龙头带动,大力实施“行业促兴”计划,改造提升服装、针织、制鞋、眼镜、箱包、工艺品等传统产业,全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平台,形成中西部传统特色产业带。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强化产业导向,严格准入标准,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全力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平台,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集群。突出平台建设的土地要素支撑,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土地整理工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标准,大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完成丁山二期、阁巷围垦工程,做好丁山三期十万亩围垦前期工作,努力增加土地后备资源。

实施“三大工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突出科技引领、品牌导向、资源节约,抓改造促提升,抓调整促转变,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创优、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组织企业对接国家“863”计划和承担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新产品计划项目,加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建成科技孵化器、汽车电子研究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机械电子研究中心等行业创新平台4个,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难题50项,培育创新型企业50家。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整合提升区域品牌,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力争创建部级品牌20个以上、省级品牌100个以上、*市级品牌200个以上。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把节能降耗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引导和鼓励企业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力争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个,建设节能增效示范项目30个,创建清洁生产企业80家。

培育“三大经济增长点”,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大外引内育力度,着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临港产业为突破、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抓住*口岸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建设项目的机遇,加快岸线和港口资源开发利用,编制实施《*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港口运输、海水养殖、海洋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港口物流、海产品精深加工业,努力实现临港产业发展新突破。加快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壮大旅游产业,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1个、3a级旅游区2个、2a级旅游区6个。提升商贸流通业,改造*商城,整合优化城乡商贸网点,加快建设特色街区,培育和引进商贸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把发展新兴服务业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合理引导商品房、汽车等消费,扩大文化、教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二)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原动力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按照“户户有物业(产业)、一乡一拳头”的要求,发展壮大优质稻米、经济林果、精品蔬菜、生态畜禽、渔业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东部城郊、中部半山区、西部山区各具特色的种养基地,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天井垟综合整治力度,提高金潮港及陶山片防洪排涝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重大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农业服务,抓好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工作。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加强三类合作组织的合作与联合,整合涉农单位资源和力量,通过农村合作协会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与服务,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大力实施联合联动,鼓励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扩大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农户的覆盖面。大力实施联购联销,广泛开展合作经营,加快建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大力实施联保联贷,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着力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村庄总体布局,编制实施新社区建设规划,稳妥撤并弱小行政村,建设一批农村新社区。制订实施旧村改造政策,加大旧村改造力度,着力解决农民住房难问题。以集镇为重点,加强环境卫生整治,继续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农村文化阵地工程,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化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做好培训农民、转移农民文章,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专业农民、转业农民、务工农民、农村预备劳动力的素质培训,力争完成10万人培训任务。鼓励发展家政服务、来料加工和生态环保型家庭工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强山海协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深入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帮助4000户贫困户脱贫。加快下山移民搬迁步伐,规划建设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的移民示范小区,有序引导高山、海岛群众异地脱贫。

(三)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辐射力

按照“拉框架、强功能、提品位、增亮点”的要求,加速新型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努力建设宜商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城市。

推进城市规模拓展。深入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北接、南跨、东扩、西延”,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主动接轨大*,着力构筑“一中心、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中部组团要立足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安阳新区配套设施,加快瑞祥新区开发建设,实施万松东路东延工程,推进莘塍中心区建设,着力增强集聚功能。坚持保护改造与完善设施、提升功能相结合,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历史街区保护,制订实施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政策,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建成玉海文化游览区,改造贯通邮电路,加快丰湖街等街巷整治,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努力改善旧城人居环境。南部组团要加速崛起,加快飞云中心区、站前区、飞云新区建设,促进人流物流集聚。北部组团要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塘下中心区建设,实施塘下大道南延北接(南塘大道*段一期)工程,加速塘下、汀田与中心城区的融汇贯通。大力支持中心镇集聚发展,强化联动发展理念,推进马屿、仙降、陶山、碧山、桐浦等中部乡镇整体优化、协同发展,使之成为承东启西的战略节点。充分发挥高楼、湖岭片的生态优势,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青山绿水文章,建设城市“后花园”。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为重、设施先行”,全面加大建设力度,切实增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强路网建设,建成温福铁路*段、滨海大道*段(飞云江三桥及南北延伸线)、瑞枫公路、57省道*段改建、高桐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跨江通道、*中心汽车站、公交总站等工程,加快“乡村康庄”工程联网公路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基本实现对外交通高速化、对内交通网络化、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扩建江北、江南和凤山水厂,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和塘下片区管网改造,有序推进仙降、马屿、陶山等中心镇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设,继续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基本实现城镇集中供水全覆盖,尽早让绝大多数群众喝上安全卫生的优质水。加强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建设,推进旧城污水管网改造和莘塘片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分片分批建设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实现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7万吨;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推进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力争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加大电网建设力度,新建500千伏变电所1个、220千伏变电所6个、110千伏变电所21个,力争电网整体供电能力翻一番。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加快飞云江及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完成千库保安工程建设,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力度,推进滨江防洪三期、南岸城市防洪堤、下埠水闸、上埠水闸等项目,基本达到中心城市50年一遇、中心镇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坚持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协调,加快生态村镇建设,力争建成省级生态市。编制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加快实施“三山公园”项目,加强沿江沿河沿路景观带建设,推进沿海防护林、生态公益林工程,增强城市生态功能。加强温瑞塘河、环城河和瑞平塘河整治,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现环境质量逐步趋好。大力加强社区建设,逐步改善社区办公条件。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四)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深化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不断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争创民营经济新优势。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快制度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上市工作,建立上市企业后备队伍,推进企业资本经营。坚持“非禁即入、有需则让”,放宽市场准入标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全面落实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强化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用工等方面的管理,引导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各项改革新突破。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大对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入。积极涵养税源,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税收结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统筹盘活国有资产,提高政府融资偿债能力。抓好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化解乡镇债务。按照“政事分开、分类指导”的原则,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金融综合改革,稳步发展金融市场,培育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加强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大选商引资力度,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嫁接,把引进资金与引进人才、技术、管理结合起来,努力在合作竞争中实现本土经济新提升。优化贸易方式和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出口,支持出口企业创立品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出口增长方式由创汇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强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之间的联动,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服务工作,着力突破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鼓励扩大紧缺原材料和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努力推动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开拓市场,加强与在外*人的联系,发挥海外侨团和各地*商会的作用,推动对内对外经济合作。

(五)扎实推进公共事业发展,深化平安*建设,全面提升和谐社会构建力

把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突出解决民生问题。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工作,逐步将“新*人”纳入保障范围。拓宽社会救助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制度,提升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努力实现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各类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加强就业服务,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强化培训与就业的对接,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农村困难家庭人员就业再就业。健全廉租房保障制度,不断改善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拆迁户的住房条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饮食安全、用药放心。

民营经济总结篇5

一、经济运行情况

*年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共计24家,其中民营企业7家,占规模以上企业家数的29.17%。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和出货值分别为219304万元和54312万元,其中民营企业总产值和出货值分别为127908万元和10186万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8.32%和18.75%。

*年6月份,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共计63家,其中民营企业4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家数的68.25%,比*年1月份增加了5.14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和出货值分别为509774万元和218878万元,其中民营企业总产值和出货值分别为299615万元和103405万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8.77%和47.24%。比*年1月份分别增长了1.34个百分点和9.15个百分点。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创新突破。区委、区政府及时成立了翔安区民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我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制定充分体现周边地区的优惠政策我区都能借鉴的原则,为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使我区对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上放得更宽,在投资领域上放得更开,在经营方式上放得更活,在注册条件上放得更松,真正做到了放心、放手、放胆。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二)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区五套班子领导和市民营办领导出席了会议,林国耀书记、吴南翔区长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重奖了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纳税大户,确定了20家区重点民营企业,重点民营企业实行五套班子领导和部门领导挂钩制度。会后,政府办、组织部、监察局等挂钩部门立即深入挂钩单位乐安制衣、大家族鞋业、吉和制香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困难。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三)根据自身实际,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点,在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领域和行业中,只要能向民营经济开放的,都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在内厝划出一定地块,创办民营创业基地,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周边民营入驻。

(四)除国家和省规定外,区级部门一律不准设置登记发证的前置条件,企业注册实行核发临时营业执照和预备期管理试点,允许跨行业经营,成立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挂靠在招商服务中心),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引下开展工作,为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五)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能源、交通、水利、工业区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参与投资兴办教育、文化及公益性事业。例如:鼓励引导大型民营企业银鹭集团进行巷北工业区标准厂房建设;出台相关政策允许部分民营企业与村办、镇办企业脱钩,进一步明确产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空间;规划文教园区,引进华天涉外学院等民办高校在我区兴办教育、文化及其他公益性事业。

(六)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我区银鹭集团、如意集团、万里石集团、舫昌佛具成功嫁接了外资,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七)建立企业工作午餐会制度,为加强和改善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联动关系,切实解决企业在投资、筹建、建设、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区政府决定建立企业工作午餐会制度,由区领导亲自主持,会议主要收集、了解企业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明确责任部门,在下一次午餐会前必须及时解决并将解决落实情况反馈给企业,对因政策原因无法及时解决的,也向企业说明原因,取得企业谅解。例如:厦门弘信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反映,今年2月6号与翔安区鉴定《投资框架协议书》,征地100亩建立弘信翔安工业基地,但该基地建设审批手续缓慢,午餐会上,有关部门及时解释:公司与区政府签订的是《投资框架协议》,凡是签订投资框架协议的项目其土地皆为基本农田,应待调整后方可建设。今年我区共举办四次午餐会,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45件。

(八)培育产业集群成效明显。开展了全区民营企业产业调研。目前,我区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比较突出的有粮食加工、汽车运输、农副产品加工、贡香制造,针对发展现状和民营企业的特点,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培育全区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思路,规划建设贡香城、汽车城等市场,引导全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区域聚集为特征,以功能定位、资源整合、科技创新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促进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有效聚集,做强支柱产业,提升特色产业,培养成长型产业,推动“三个转变”实现农民、企业、政府、投资者“四赢”的成功经验,指导各镇结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我区银鹭集团、如意集团、兴盛食品被评为国家农业龙头企业;新时鲜、源水水产等7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齐翔食品、华普水产等14家企业被评为区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为我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起到带头作用。

(九)继续推进民营经济外向化发展。在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获取进出口经营权的同时,广泛组织企业参加产品交易和商务洽谈活动,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年我区13家民营企业组团参加了市经贸局组织的赴日考察活动,组织9家民营企业参加了*年沈博会,组织9家民营企业参加第二届福建省网上投资洽谈会,组织6家民营企业参加第二届福建省商品交易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外向化发展。截至今年6月份,全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累计出货值为49465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出货值的41.77%。

(十)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建章立制和流程再造进一步促进了局机关依法行政和职能转变:一是制定和完善10多项工作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干部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办事流程;二是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三是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证》,继续清理、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并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例如:针对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民营企业因历史遗留的产权问题、拓展用地问题采取相关部门集体办公的形式一次性给予解决;四是持续开展“治乱减负”,工作成效继续巩固扩展。

(十一)实行名牌战略。我区民营企业实施细则第十二明确规定,对*年1月1日以后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给予50万元的奖励,获省级名牌产品和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建立,获市级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扶持力度居全市各区之首,极大调动企业创优意识,从新区建立到目前为止,我区获得著名中国驰名商标一项,福建省著名商标一项,厦门市著名商标三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一项,福建省名牌产品四项。

(十二)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国家和市、区科技部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科技扶持力度,*年国家和市、区科技等有关部门扶持我区民营企业资金高达563万元人民币,比2003年的165万元增长了2.41倍,截至目前我区共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4家、民营科技企业23家、通过iso和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民营企业12家,为我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十三)充分利用商会和行业协会作用。区人大、区政协充分利用区商会、各行业协会开展民营经济工作,多次调研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的依据。

(十四)加大了对发展民营经济的宣传导向,各级新闻媒体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对国家、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民营企业的典型人物,大力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今年五一,我区评选7名市级劳模,其中就有4名是民营企业家,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关心和爱护。

三、今后工作要点

(一)、发展目标

实施重点扶植工程,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重点扶持企业,推动中小民营企业上规模,力争至2008年底培育3-5家年产值达5亿元企业、30家年产值5000万以上企业、100家年产值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把我区营造成厦门市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域。

(二)、工作重点

1.积极实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及其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统筹下,实施科学的符合其角色定位的发展战略。一是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结合我区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一批与我市大企业大集团配套的中小民营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地方产品协作配套水平,同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特点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贡香、农副产品加工、汽车运输产业集群。二是实施集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实施厦委[2003]14号文及配套文件精神,推动民营企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聚集。三是实施分区域推进战略。根据我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对中心城区、近郊区及远郊区不同区域要求的区别,在产业发展的选择上各自有所侧重,促进城乡就业和农民增收。

2.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新高潮。二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及14个部门的配套文件,把国家、省、市有关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限制,以及在融资、税收、劳动用工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到实处,并继续清理、废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宣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四是广泛听取企业呼声、广集民智。继续坚持实行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和对话制度,搭建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直接、畅通、高效沟通的平台。五是切实搞好民营企业投诉受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投诉受理机制和工作网络,认真受理影响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各类投诉,有效地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3.继续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与市民营办联系沟通,争取市财政支持,尽快筹建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4.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开展项目年工作。一是鼓励和引导广大的民营企业紧紧围绕我区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食品等主导产业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和产业集群发展,积极与相关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在重大项目发展的分工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精、特、新”作用。二是紧紧围绕壮大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为重点,下大力气抓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大项目,培育一批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提升经营水平。三是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广泛参加国内外各种商务考察、经济技术合作洽谈活动,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注意招大引强,开展项目招商和专业招商,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带动我区扩大产业化规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密切跟踪引进利用外资、内资重点项目,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切实搞好后续服务。四是不断完善区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功能,积极整合社会中介资源,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社会化的服务。

5.大力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继续加强对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扶持,引导民营企业把握市场脉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是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做到产品生产、研发和项目储备的良性循环;二是鼓励和引导传统型加工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快速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鼓励和引导广大的民营企业积极采取与大企业配套、加盟名牌企业等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四是积极争取国家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科技专项经费、市级产学研技改资金,为我区民营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等提供支持;五是尽快建立区级产学研技改资金和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民营经济总结篇6

工商联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全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现在就要结束了。会议期间,大家围绕鸣明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讨论稿)》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鸣明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州委、州政府的两个《意见》,既符合中央和省的的要求,又切合黔西南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讨论中,大家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做好当前相关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州委、州政府将在工作中认真吸纳。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对于团结和动员全州上下开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新局面,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结合大家讨论的情况,我就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几点要求。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会后,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立即进行安排,采取多种形式,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引向深入,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我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落实到位。要大力宣传中央、省、州关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政策措施,及时将政策信息传递到广大民营企业中,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热情,迅速掀起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热潮。要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和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市场开拓、推进自主创新、诚实守信经营、参与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我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政策措施已经出台,关键在于抓落实。州委州政府督查室要抓紧对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进行逐项梳理,分解落实到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做到每项工作都有布置、有督查、有落实、有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贯彻措施,并抓紧安排实施,确保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全州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顺利实现,推动我州民营经济发展和工商联工作跃上新台阶。要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创新方法,扎实推进,努力形成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对全州发展全局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施民营经济“一把手”工程,明确专人负责,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继续实行党政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创造条件。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确保实效。对发展民营经济不力、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县(市)和部门,要进行重点督办。对损害投资和发展环境、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要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对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中推诿扯皮、,经反复督查督办仍无实际效果的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要严肃处理,以铁的纪律和制度保障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民营经济总结篇7

(一)评价依据

大多数学者把民营经济界定为非国有、国营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和,认为民营经济等于非国有、国营经济,他们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评价主要从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融资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考虑到民营经济发展受制于区域综合环境的影响和约束,任何单一角度的研究都不可能全面评价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情况。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根据深入企业、机构调研得来的数据,各类官方年鉴数据和先期已有的相关数据,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严格依据科学性、完备性、可量性、区域性和规范性等评价原则,从宏微观和内外部视角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评价思路

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评价需注意研究视角的选择,宏微观视角下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注重的是总量和结构问题,而内外部视角下强调的则是时间动态条件下环境的变异情况。本文同时选取宏微观和内外部视角,从经济总量和结构、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政策、企业权益保护、环境规制力度、金融总量与结构、人力资源禀赋、技术与投资水平等方面选取指标,采用pCa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最终得出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

(三)评价方法

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评价具有属性多样、结构复杂的特性,要进行有效的评价就需要建立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价系统。对结构复杂层次系统的研究经常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然而层次分析法在赋予各层次因子权重时常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相比之下,pCa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层次分析法的缺陷。pCa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把错综复杂且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采用定性信息定量化的途径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明朗。本文采用pCa主成分分析法将数个评价指标综合,构建多因素综合模型,试图更为全面地评价民营经济发展环境。pCa主成分分析法的思想是,对观测变量分类,将相关性较高的变量分在同一类,而不同类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的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本质因子,或一个基本结构,而pCa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寻找这种类型的结构。按照pCa主成分分析法原理,建立便于使用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模型。

二、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评价及实证过程———以南昌市为例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研究有宏观和微观视角,也有内部和外部视角。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更注重总量和结构的问题,总量和结构划分通常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基于一系列综合因素的考虑,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结构决定总量,总量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结构的变化。因此,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宏观视角,可选择包括经济总量结构、政府行为、产业政策、环境规制力度、金融总量结构等方面的指标;着眼于微观视角,可从市场需求、企业权益保护、人力资源禀赋、技术与投资水平等方面选取。而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评价则需要结合时间因素动态地加以考察,针对同一指标不同时间的变化趋势,结合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可以分析发展环境的变异程度和稳定程度。本文鉴于此,在总结前人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总量和结构、内部和外部视角,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构造包括因素层和指标层两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变量相关性检验

选取南昌2007—2012年连续6个年份的数据,对选取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SpSS17软件计算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经统计,68%以上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在0.7以上,说明指标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重叠,比较适合做pCa主成分分析。

(三)利用相关矩阵进行主成分提取

使用SpSS17软件求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按照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一般原则提取主成分。通过累计贡献率判断所提取的主成分是否可以最大程度地表达原始数据信息。(四)构造综合主成分得分及排名在因子旋转的基础上,回归估计出各主成分得分,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汇总,计算出综合主成分得分。

三、实证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融资难问题并非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的原因归结为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以为资金链的断裂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从图5可以看出,居民储蓄、金融的民营化率、资金实力等方面的指标虽然进入到第Ⅰ指标梯队和第Ⅱ指标梯队,但就民营经济发展总体实际情况而言,民营企业还不至于匮乏到形成根本动摇或制约融资需求基础的程度。也就是说,尽管现实中也确实存在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但融资环境的改善和融资需求的满足,原则上只是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股权融资,民间借贷合法化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大力发展在内的金融业民营化率上升,是可以缓解甚至根本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所以融资难问题并非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二)环境规制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向好作用重大

波特假说认为,合适的环境规制能激发“创新补偿”效应,从而不仅能弥补企业的“遵循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从污染排放因子、环保投入和经济成效等方面的指标来看,南昌民营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负外部性是存在的。能耗指标作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来看,指标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引起的外部不经济性更强,也意味着企业发展的自然环境的恶化,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规模小,以研发投入、专利开发、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等能力为代表的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在市场化的供需矛盾中,形成有效供给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这会对民营经济整体发展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图5中可以看到,单位GDp耗能比(X11)和污染治理投入(X13)进入第Ⅰ指标梯队,正是对这一情况的印证。

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

从实证的结果来看,良好的经济运行质量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向好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而经济运行质量的因子载荷主要来自于环境规制、企业权益保护、人力资源禀赋及经济总量结构等4个因素层因子的贡献。因此,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应主要从这四个方向着力:一是提高环境规制力度,加大污染治理投资,通过技术革新等方式降低单位GDp能耗,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认真贯彻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四是优化从业人员结构,通过加强行业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二三产业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扶持和引导方面,良好的政策应该能够促进市场的开拓、保证人才的引进和引导资本的流向。优化民营经济,应注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平等性,减少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竞争中的政策;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合理分配税后利润,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另外加强民营企业跟踪服务,竭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增强民间资本投资能力

地区投资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民营经济,应依托现有外来投资企业和驻赣科研院所资源优势,盘活存量资产,重点以政策引导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交通、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投资商贸流通产业,拉动并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地区投资水平,增强地区吸引民间投资的能力。

(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民营经济总结篇8

关键词: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103-06

浙江省国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4500多万,人均耕地、水资源和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严重匮乏,“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仅高于天津市和上海市,居倒数第三名,但浙江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4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拥有漫长的大陆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港口,有利于利用便利发达的海运促进交通运输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处于主要地位,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具有明显的区位条件优势和经济结构优势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以后,浙江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从开始起步到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发展历程,总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逐步提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大趋势,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亟待提升。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本文拟从浙江省11个城市的工业发展水平的角度进行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个城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对11个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在1978~2003年期间,全省生产总值从124亿元猛增到92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高出中国内地平均增幅近4个百分点,其中,2001~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比中国内地高出4.1个百分点,成为中国内地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人均生产总值从331元增加到19730元,是中国内地平均水平的2.18倍,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已接近2400美元;财政总收入从27亿元增加到146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3年达到706.5亿元。2004年,浙江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初步核算,全省GDp达到11243亿元,比2003年增长14.3%,人均GDp为23942元(2893美元),增长13.5%。今年上半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83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2005年生产总值13470.26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居四望三”。总之,浙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序不断前移。

浙江省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归于省内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两倍于公有经济。按现行价格计算,1979~2003年浙江GDp增量中约55%的贡献份额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在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9200亿元中,非公有制增值为5470亿元,占59.5%,比上年上升4.7个百分点,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4790亿元,占52.1%,比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1243亿元,非公有制增值6315亿元,占65%,比2003年上升了5.5个百分点。去年,全省非公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6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00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50%以上,外贸出口765亿美元中个私经济约占36%。今年以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平均每天增长235家和1064户,持续保持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目前,全省有个体工商户176.9万户,私营企业38.6万家,个私企业注册资本金达6728.7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8.9%、108.4%和324%。目前,全省有个体工商户172.7万户,私营企业35.9万家,个私企业注册资本金达5768.4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8.7%、100.8%和277.8%。

2.实证分析

2.1主成分分析方法

2.1.1主分成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例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2.1.2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其中a1i,a2i,……,api(i=1,……,m)为X的协方差阵Σ的特征值多对应的特征向量,ZX1,ZX2,......,ZX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在计算之前须先消除量纲的影响,而将原始数据标准化。a=(aij)p×m=(a1,a2,...am,),Rai=λiai,R为相关系数矩阵,λi、ai是相应的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λ1≥λ2≥...≥λp≥0。

2.2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浙江省十一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我们选取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本年应交增值税、利润总额等指标作为主成分分析拟提取的变量。数据来源于1991年至2006年间共九年的《浙江省统计年鉴》。由于这一期间内,有关企业的经济性质划分的变化及其他原因,浙江省统计年鉴的企业分类和企业经济指标变化较大。因此,对于有些经济指标变化的年份数据,我们尽量做出调整。

2.3浙江省十一市1991年工业企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过程

以上是本文选取的1991年浙江省11个城市“其他经济类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通过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totalVarianceexplained,详见表3)可知,依据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提取1个主成分,m=1。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Componentmatrix(a),详见表4)可得,固定资产原值年末数、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利税总额、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城镇合作经营和城镇个体工业的工业总产值这几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七个指标的信息。所以仅提取一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本文所选用的全部指标的信息,可以决定用这个新的变量来代替原来的十个变量。

为了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需要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以便得到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本文将利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ComputeVariable过程和DescriptiveStatistics过程计算,得到主成分的表达式为:(其中ZXi为经过标准化后的数据)

从表6可以观察到,在1991~1993年这一发展阶段,浙江省东北部工业综合发展水平具有明显优势,西南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北部。在11个城市中,我们将其工业综合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档次,即上游、中游、下游。通过观察可以得出,处于上游水平的四个城市分别为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和绍兴市,这些城市都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西南部城市无一入选。其中,杭州市综合发展水平稳居第一,宁波市次之,嘉兴市处于第3位,绍兴市较之湖州市以微弱的优势处于第4位;处于中游水平的城市分别为湖州市、温州市和台州市,其中湖州市发展水平高于温州市和台州市;处于下游水平的四个城市分别为金华市、舟山市、衢州市和丽水市,这四个城市全部位于浙江省西南地区,尤其以丽水市发展水平落后。

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初始发展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后的全面发展阶段。同整个浙江经济一样,90年代初期,浙江的民营经济即在全国确立了先发优势。但在浙江省内11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杭州市和宁波市分别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和明显的区位优势,率先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两个经济体内部,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大约在33%左右,在对11个城市的10个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杭州市和宁波市的城镇合作经营和城镇个体工业的工业总产值、乡办工业的工业总产值、村及村以下办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外商投资经济四项指标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这些指标对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强显示作用。而最为落后的衢州市和丽水市民营经济的贡献率不到20%,可见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表7可以观察到,1997~1999年11市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和嘉兴市稳居前四甲,同前一阶段比较,绍兴市发展势头迅猛,超过嘉兴市,处于第3位。温州市、台州市和湖州市处于中游发展水平,前两者发展水平已经超过湖州市。其他四市即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和舟山市经济发展水平位于下游,其中舟山市发展最为缓慢,名次下降3位,位列倒数第一,丽水市和衢州市排名各上升一位。

纵观11市在这一阶段的排名变化,主要归因于集体经济、私有经济、股份制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四项指标的变动,排名变化同这四个指标的变化呈相同方向变化。同时,浙江省的其他经济指标均有明显的上升,这同1997年十五大召开以来,省内的民营经济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及有利的政策导向,浙江民营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规模实力走强、外向拓展强劲的良好态势。浙江国税总收入年均增长18.41%,其中非国有经济税收年均增长20.59%,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年均增长31.10%。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7%,注册资本金年均增长30.6%,出货值年均增长72%,引进外资年均增长75.7%。

2.4.3第三阶段:2003年至2005年11市经济发展状况

从表8可以观察到,2003年至2005年11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除杭州市、宁波市和绍兴市仍名列前三位,丽水市和舟山市分列倒数第一、第二以外,其他城市排名变化比较大。嘉兴市、温州市和台州市在第四、五、六位徘徊,分析统计资料,台州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发展势头最为良好,必将跻身于11市中的上游水平。

通过对指标的统计分析,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促进了浙江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一是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已占到全部从业人员的88.2%。1979~2002年全省新增就业人员1063.6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增加从业人员908.88万人,占85.5%。二是民营经济成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达到769.81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60.6%。三是民营经济成为外贸直接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直接出口额达103.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2%,比1997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如果加上民营企业经国有外贸公司渠道出口的部分,比重还要更高一些。四是民营经济投资成为全省投资需求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投资完成额达2974.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完成额的68.8%。五是民营经济发展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农村居民为例,2004年与1997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496元增加到2767元,占全年人均总收入的比重由34.7%上升到42.6%,2004年对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达73.8%,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大部分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得到的。总之,民营经济对浙江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3.结论

通过对浙江省11市工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由分析结果侧面得出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选择等,以期对浙江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3.1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3.1.1民营企业以量的扩张为主,散、小、低特征比较明显

2004年与1991年相比,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100.3万户和1.1万家增至192.4万户和30.7万家,分别增长55.4%和26.3倍;从业人员由155.8和16.9万人增至346.6和477万人,分别增长79.9%和3.9倍;注册资金由40亿元和7.3亿元增至359.4亿元和2156.0亿元,分别增长8倍和294倍。但从个私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看,散、小、低特征比较明显。根据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库资料,全省工业独立核算法人单位数为154789家,其中规模以上单位数(指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为18626个,仅占12%,规模以下工业法人单位数占了88%。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生产的产品也以小商品多、大商品少,低档商品多、高档商品少,普通商品多、名牌商品少,生活消费类商品多、生产投资类商品少等粗放增长为特色。

3.1.2民营企业进入多种产业领域,相对集中于工业领域

因为浙江改革领先,对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限制较少,因此浙江的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领域不断因改革而扩展。民营经济在其他地区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过去主要的是传统商业、饮食服务业。而在浙江,因为政策和立法的合理,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早已扩展到工业、种植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打破了过去只是为国有部门“拾遗补缺”的传统局面。近几年,民营企业占全市批发商业企业的80%以上,占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的90%以上,工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增长迅速,目前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0%,每年的工业产值也占全省工业生产总值的将近20%。

3.1.3在行业分布上,民营经济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

据统计,在浙江省40个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在27个行业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0%,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已占主体地位。近几年,民营经济开始向重化工、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等领域迅速拓展。在广告业、咨询业和计算机服务业,民营经济数量近年均以成倍的速度增加;在产业布局上,出现了以专业化、规模化为特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电气机械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区,并带动了产业优化升级。

3.1.4独特的民营企业文化,催生了职业经理人阶层。

浙江省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以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理念创新为主体的企业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使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演变,在企业经营战略上实现了从片面追求产量与廉价竞争到注重品牌形象和质量信用的根本性转变。民营企业文化以独特的品味和凝聚力以及创新精神,造就了一批风险意识强、市场洞察力敏锐、敢于创新突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阶层。

3.2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产品偏少

民营经济选择的多为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除少数企业外,多选择技术要求不高且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样,一方面,本地民营经济的技术水平总体上低于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长期固定的具有高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导致民营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资源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粗放型产品多。民营企业同行业之间为抢夺市场,往往展开恶性竞争,导致特色产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品牌不响。

3.2.2企业制度形同虚设

在众多的民营企业中,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或者有了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造成处理问题的时候总是"人治"化成分居多,使得该承担的责任没有人承担,该负责的事情没有人负责,有了成绩没有适当的奖励措施,有了问题无法找到责任人进行处罚,企业里的管理完全处于一种随意、松散的状态。可以说,企业本身的制度化管理层次,将决定团队文化与价值取向,并将影响到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约有10%的民企没有任何文字章程。有相当一部分民企有章程也有令不行,执法不严,奖惩制度不执行,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3.2.3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全面

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钻营者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己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基本价值,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3.2.4行政管理不规范

一是行政审批不规范。一些办理前置审批的部门,审批标准不统一、条件不公开,期限无承诺、收费无依据,手续繁琐。二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违章行为不择而诛、简单处罚现象;检查过多过滥,企业疲于应付,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行政服务不规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旧存在。

3.3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3.1制度建立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将是民营企业努力的方向。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个体、私营企业正逐渐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2005年,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达到213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数的79%,而私人合伙企业减少了4.86%,只有11.3万户。同时,私营股份有达到了限公司723户,同比增加了86.1%。截至2006年6月底,浙江省私营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有6787户,其中私营企业集团有288户。这说明私营企业开始实现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浙江省民营企业初创时制度多为业主制,当企业面临更大发展时,其不利于吸收投资、不利于产权结构优化、不利于引进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弊端便暴露出来,而建立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正好可以克服上述不足。这样,家族式管理和经验型管理也将过渡到现代管理,管理创新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旋律。同时,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契约和信誉水平进一步提高。

3.3.2运行机制上,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培养、发挥民间专业市场的作用,全省市场成交总额已连续16年排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位,成为超亿元、超十亿元、超百亿元市场个数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的市场大省。并以此为载体,注重培育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课题组根据所有制结构、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发育情况、体制活力与外向程度四个方面,选取16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我国30个省市区市场化的进程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0到2005年浙江省市场化水平均居全国第一位。

3.3.3发展思路上打破意识形态上的传统思维定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合作、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各种形式,广泛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盘活国企存量资产,利用国企闲置设备,吸纳国企富余职工,与国有企业互补互助,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不仅能够帮助国有企业渡过战略性调整的一时难关,更可以达到加快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

3.3.4服务方面,加强四项服务。一是加强创新服务。创新服务的重点是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支持,推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综合水平;积极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二是加强信息服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中小企业信息闭塞难题,为中小企业及时提供各种发展信息。三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支持中介机构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各种国际间展览、展销等活动,促进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四是人才服务方面,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在积极协助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使人才既招得进更留得住。引导企业吸收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激励,实现人才提升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应用(上、下)[eB/oL].省略和省略.

[2]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浙江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作者简介]任勇(1963-),男,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

党亚峰(1980-),男,陕西澄城人,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企业理论和产业经济学。

民营经济总结篇9

【关键词】城阳区民营经济对策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青岛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开始较早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青岛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22.8亿元,同比增长11.7%,占GDp比重达到53.8%。本文选择民营企业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城阳区进行研究,阐述民营经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以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最近几年,青岛市民营经济表现出规模增长、质量改善、作用加强的良好发展势头,已然成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岛市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阳区民营经济也在每年逐步的发展,民营经济在城阳区经济发展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例如2010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9.96亿元,其中实现国税收入29.24亿元,实现地税收入20.72亿元,而2010年实现财税总收入(不含海关税)695573万元,民营经济税收占总收入的71.83%,其中,总国税387336万元,民营经济占75.50%,总地税273487万元,民营经济占75.76%。

二、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思想观念滞后

一是政府部门本身的不足,部分部门和领导干部对民营经济存在偏见,思想上有唯“成分论”的观念,认为民营经济就是个人的事,存在厚薄之分。在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以国有经济为主,民营经济难望项背。二是城阳区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很多民营企业在创业伊始,以民营企业拥有人的产权为基础的家族式管理的经营管理方式,例如大多数民营企业也是采用这个方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显著的家族化倾向。对于城阳区的民营企业来说,在创业初期这种模式也许是可行的,但随着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已走出刚开始的创业阶段,这种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已经被验证非常难得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2、民营经济融资困难

城阳区的民营企业的融资基本上是通过自己筹资、自己积累进行发展壮大的。城阳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资本积累少,融资渠道单一。二是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不稳定性较大,银行基于自身风险控制的原因,怕贷、惜贷、慎贷。三是银行实行的抵押和担保贷款制度,从银行这方面来说,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因素,中国银行的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以及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然而很多民营企业缺乏获得银行贷款所需的一些条件。四是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对国有经济不怕贷大胆贷,对民营经济不准贷的现象突出。从规模性指标来看,2008年城阳区民营企业500家总体表现为总额增长,增幅下降。与2006、2007年相比,营业收入总额增幅分别下降15.88和14.05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增幅分别下降23.05和9.9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增幅分别下降3.71和15.32个百分点;净资产增幅分别下降32.14和12.5个百分点。

3、民营经济本身的不足

城阳区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以快速式、家庭式的方式经营发展的,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着各种不足。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老婆管钱、亲戚管账、自己跑市场”的模式,制约了企业更高发展。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经营者违法经营、制假、偷税,另一方面不知依法自我保护,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阳区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进入民营企业的起点较低,加上城阳区从事民营企业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本身在创立之初就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起步要求不高,开始资本不足,低标准重复投资比较普遍;投资盲目性较高,追求目标短浅;职业素质不高,不正当竞争、以假乱真、破坏环境等现象经常发生;企业的发展缺乏长期的战略和长远的眼光;很多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上面远远落后于国有企业,存在“需要管理人才、需要技术人才、需要营销人才”的状况。

4、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

城阳区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政策等方面有歧视,在“市场准人”上城阳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享有公平待遇。至今,很多行业对民营投资即使没有明文规章的限制,然而城阳区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与其他成分的经济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政策和制度差异。例如近3年,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重奖纳税20强民营企业,拿出1000万元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城阳区不仅奖励较少,而且没有完善的奖励机制。城阳区政府部门出于自身情况的考虑,对民营经济的依然采用“依权监管”的管理模式,很难过渡到“依法监管”上来,导致民营经济投资的限制较多、手续较为复杂、话费时间较长,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

5、民营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城阳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加之城阳区资源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投资民营经济的项目过于单一,导致投资效率过于低下,不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大多数民营企业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简单加工生产,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底端。经济结构的过于单一导致:民营企业包括的产业数量较少实力较弱,生产加工销售模式过于简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很多民营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损失惨重;民营企业包括的产业行业比较单一,这不利于民营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据统计,城阳区民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9057户,占总户数的92.70%。而股份责任制的公司占得比重较小;民营经济包括的产业总量不足,城阳区民营经济的总量不到工业经济总量的80%。

三、城阳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

城阳区应研究制定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落实城阳区已有的优惠政策、规定,建立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学习其他地区已有的取得一定好的效果的政策措施,推行有利于鼓励和扶持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引进信息化服务机构和软件开发企业,加快城阳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对城阳区民营经济的财政支持强度,城阳区应根据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安排在本级财政设立用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发挥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减少Co?的排放。充分认识这次经济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坚持以企业为本,保民生,促发展的思想,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气候,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杜绝对民营企业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继续对民营中小企业实施减税政策,免征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同时,要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断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2、加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城阳区应鼓励民营企业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民营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因此,民营企业要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城阳区应鼓励民营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市场提供一流的产品,同时要在企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加强力度,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设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民营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开展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实验设备共享等服务,加快推进由引进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

3、加强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力度

城阳区应大力加强对企业设立、生产经营等提供便捷服务,简化民营企业创办手续,简化工作流程,清理不合理收费、乱收费等不合理的现象,建立民营企业技术支持平台和操作性技能培训体系,开展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依托高等院校或中介机构组建若干民营企业培育中心,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以及创业前、创业中、创业成功后的业务咨询服务;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消费变化,及时改进和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开展民营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选择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研发、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以及其他对民营企业提供有助于减少投资风险和增强竞争力的其他服务。继续加强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市场开拓。开展民营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选择适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研发、管理和市场开拓水平。同时大幅度降低民营企业所缴纳的雇员保险金额,城阳区应成立专项基金给予补贴或补助,解决众多民营企业雇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

4、加强金融支持

城阳区应继续加强引进金融服务机构,持续扩大信贷,成立由政府引导,银行、担保、典当、风险投资机构和民营经济共同参加的融资服务组织,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对有订单、有项目的民营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信贷比重,城阳区应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和民营企业集合贷款等,加大对产业链配套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开展股份制公司股权出质工商登记业务,盘活一些民营企业的股权。建议鼓励发展中小型民营银行,充分吸纳并活跃、规范民间资本的流通,变非法地下钱庄为合法民营银行,以缓解融资压力,弥补通过大型银行融资的不足。城阳区探讨民营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拓宽民营企业项目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引进战略投资,改善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5、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城阳区应高度重视对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因长期忙于公司业务,学习先进理论知识的时间不多,因此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当今发展的经济趋势,行为思想等方面过于陈腐,迫切需要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提高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分析能力,准确了解和预测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避免过于乐观的估计形势,作出不正确的决策,贻误商机,建议对民营企业家进行不定期培训和学习,以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城阳区应把人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以企业家为核心、以企业管理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为支撑、以技术工人为中坚的民营企业人才供应链。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专家人才资源库,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要加强软件人才、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切实保障城阳区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茅于轼、张玉仁: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前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2]许崇正: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吴立平:关于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的思考[J].东南学术,2006(6).

民营经济总结篇10

关键词:西部;民营经济;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源泉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而制度-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增长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而不是引起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有效率的制度和经济组织才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以及总体经济产出增长的关键。因为有效率的组织和制度可以确立和界定人们的权利,以形成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经济主体的利益目标与社会目标接近,从而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使人们努力地进行创新、资本积累、教育投入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最后表现为经济的增长。

民营经济虽然有其独特的市场优势,但其市场优势的发挥,有赖于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安排,可以说,制度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制度变迁决定着民营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市场绩效的改变。

一、理论分析: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制度至关重要,制度及其制度变迁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制度是什么,制度是一种“公共品”(萨缪尔森),其定义为,一个个消费这些物品或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费。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舒尔茨),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在舒尔茨看来,制度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其《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针对制度作了经典性的分类: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

制度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诺斯),是人们创造、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制度等。从制度构成看,它有正式的约束或制度,如政策、规则、法律、宪法;非正式的约束或制度,如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行为方式。制度正是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和约束来建立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产性活动。可见,制度好像地心引力,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强烈并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从逻辑上讲,一种制度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宪法修改,那么与制度环境相关的一些制度安排中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在这种环境中,宪法和法律结构又是至关重要的,法律、政治模式变化可能影响到制度环境。而与制度环境相关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错综复杂、边际调整的过程,大的制度环境决定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及其变迁,一系列制度变迁也使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诺斯把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国家在制度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诺斯认为制度市场上存在着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当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一致时,制度均衡将会产生。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是制度非均衡,正是由于这种非均衡,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建立新的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

二、历史分析:制度变迁对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补充地位”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已成为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1999年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95年增长了67.44%。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13.62%上升为1999年的15.96%。截止1999年,西部地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外境外投资企业达652.7万户,当年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共创产值1,149.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2,79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1.16亿元。截止到2002年,西部地区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633.7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1,270.9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西部民营经济在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04年四川省个私经济增加值2,383.05亿元,个私经济总户数158.28万户,个私经济户均注册资本9.73万元,个私经济两税金额90.12亿元,个私经济出口创汇8.7亿美元,个私经济固定资产投资286.31亿元。

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民营经济制度的变迁,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史也是民营经济制度的变迁史。一方面民营经济随着制度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断促进了制度的变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起步、发展、调整阶段(1978~1992年)。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来,国家对西部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投资,第一次是“一五”时期,第二次是“三五”时期的“三线建设”。这样,结果造成了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现象,而国有经济又是计划经济的载体,结果强大的国有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有机结合,不但在“物质”上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且从“精神”层次上压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1978~1992年这十几年间,西部民营经济无论从数量、资产规模、从业人员、还是对国民经济和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都不大。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民营工业占工业产值的份额只有0.5%,西部就可想而知了。到1992年,整个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户数为29.1万户,收入8,616,516万元,上缴税金411,831万元;个体工商户569.4万户,从业人员1,019.3万人,而且主要是个体工商户,从事饮食、服务和贸易,从事加工企业的极其有限;二是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从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这十年间,是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机遇期。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论断,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困扰人们的认识问题。西部的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及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三是更高发展水平阶段(2002至今)。这一阶段是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期。党的十六大关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述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也更加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在发展地方经济中的作用,认识到东部和西部的差距在于民营经济不发达,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对促进民营经济增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基本上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建立一种促使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步履艰难。而在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民营经济制度变迁表现强劲,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正如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所指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西部民营经济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宏观的,主要包括国家对民营经济政策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等,表现为非国有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等;一个是微观的,主要指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变革,表现为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过渡。

三、实证分析:制度变迁与西部民营经济增长绩效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选用以下几个指标反映制度变迁:

1、市场化程度(SCH)。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市场化程度作为制度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市场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就决定了不同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二是市场化程度提高可以加速要素流动,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市场化层次的区域因要素吸纳能力的差异而不同。

2、非国有化水平(FGY)。用非国有经济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由于资料限制,这里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一个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的不同反映了其受制度影响差异。一般说来,某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越高,表明其受集中计划体制控制和影响的范围越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

3、开放程度(KFC)。用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即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民营经济增长用GDp可比价格定比增长指数表示(以1990年为100)。具体数据见表1,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指标也只能是西部民营经济制度变迁的一定程度的量化。(表1)

这里建立以GDp为因变量,以制度变迁指标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参数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得到如下结果(括号中为参数的t检验值,下同):

GDp=792.30+5.54SCH+1.84KFC+18.18FGY+εt(1)

(3.75)(3.51)(1.86)(11.68)

εt=-0.62εt-1-0.45εt-2+at(2)

(1.93)(1.46)

at~in(0.581)R2=0.9972

通过数据分析,R2=0.9972,这些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解释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四、结论

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支撑,民营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部门要抓住时机,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高市场化程度和非国有化水平,加大开放力度,把西部民营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科斯,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3]纪宝成,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