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十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十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8:16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师爱

在人的一生中,小学是人生成长的起始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时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鲜的事物,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而小学生的好奇心又强,特别喜欢刺激,新颖的东西,往往有些东西是误导学生的,给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他们有的自闭自卑、有的厌学逃学、有的多疑抑郁、有的自私孤僻等等,这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振兴。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面,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促进互助,提升师生信任关系,帮助构建和谐氛围。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要倡导同学们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能勇敢面对困难挫折,让每位学生都能融入到班集体。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倾注满腔的师爱,为学生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

用心体会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1)师爱要体现平等,跨越“代沟”。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因为学生只有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才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8-0279-01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而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具体的活动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一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那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能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创设情景,积极准备

讲授知识为主的课要精心准备,活动课老师学生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教师要选好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尽其所能了解学生等。授课教师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二采用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因为年龄限制,中小学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决定了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例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在活动中,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另外,教师还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地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只给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何种形式,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使学生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得多。

三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避免把心理活动课上的单纯的心理知识传授课。在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活动、多训练、多感悟,从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1.重视学生心的内心体验,心灵感悟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教恰好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辅导《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2.延伸课外,实际运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3

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 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 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 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4

关键词:小学思品;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45-01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推进,在现阶段的小学思品教学中,都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做得不够的。如果能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

一、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健康心理体验

思品课教师应该结合对教学内容、学步,严重的还会使人失去理智,甚至做出损人利己或害人害己的事情。学生还意识到,做人必须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要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人是各有所长的,只有善于发现、欣赏、学习别人长处的人,自己才能乐观向上,不断进步。我们应生实际、学生行为表现、心理特点的分析,该为别人的进步感到高兴。在培养学生正确道德品质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态。如:教学《不嫉妒别人》这课时,我紧扣嫉妒是一种有害健康的不良心理,是一种心胸狭窄自私心理的教学要点,借助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启发引导他们讨论,嫉妒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克服嫉妒心理?学生在热烈讨论后领悟到嫉妒是一种消极心理,会妨碍人的进学生在这种自学、自议、自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实践中,体验到健康的心理给人带来的那份真切的愉悦。

二、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对有些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道德认知、美德导行任务,还应善于充分挖掘,创造性地渗透健康心理教育。在教学《集体的事大家商量》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分角色将课文内容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一遍。直观生动的课本剧表演,使学生自己就能轻松地归纳出这样的道德认知结论:当干部遇事要讲民主,要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个人要顾全大局,服从集体。我还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有意提出当集体商量问题时,如果不顾全大局会怎么样?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如果不顾全大局,各持己见,人际关系就会很紧张,如果没有平和的态度面对不同意见,由此还会造成猜忌、对立、敏感、多疑等影响同学团结,损坏集体利益,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情绪,自己会常常处于不愉快之中。这节课在教师的导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我体验的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结合课外资源,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我是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激感育情悟理是思品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情”从何处来,“理”在何处明?课中,我们应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教材或师生提供的道德素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对道德素材中的道德范例(典型的生活人物或典型的社会事物)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

如在执教《尊敬老人》这一课时,可以教材中“伟伟自觉敬老助老”的道德典范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和情感体验。(1)课文写了伟伟孝敬自家奶奶哪些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2)老人受到伟伟细致人微的照顾时,心情怎样?她会怎么想?又会对人说些什么呢?(3)伟伟听到老人、家人或是街坊邻居对他的夸奖,心情又会怎样?(4)想想,伟伟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我们大家都像伟伟这样善待老人,主动帮助老人,老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我们的社会又会变得怎样呢?通过抓住伟伟这个生活范例,引导学生对其行为结果和行动动机,进行深刻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了学生对老人的同情心和善待情。在“情”的驱动下,使学生很快明白了“主动尊老、敬老、助老”是为了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幸福,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是高尚的社会道德的体现。

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小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我们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思品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体验一领悟”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38-01

一、小学语文学科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

小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情感教育。小学语文不但是小学教育阶段最基础性的工具学科,同时还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领域,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是情感教育相当合适的载体。

(一)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的。这类情感教育因素的课文有很多,譬如《柳树醒了》、《秋天的图画》、《日月潭》等,这些文章或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画卷,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领略大自然的伟大与崇高;或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从而培养人与自然之间美好的情感;或表现了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资源,关心爱护自然,反对破坏自然的感情。

(二)表现人与社会之间情感的。如《我多想去看看》、《北京》、《一面五星红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字里行间都透着热爱祖国的情感;《我们成功了》充满了集体荣誉感;《难忘的泼水节》、《藏戏》等表达了增进与不同文化的理解、沟通之情;《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等,表现了关心和平,反对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的正义之心和忧思之情。

以上这些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如何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教育,使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内容被学生吸收、内化,并转化为意志行动,这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情感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教育是互动的、双向的,情感教育尤其如此。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情感态度,教师自己的情感态度、教育行为方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因为这是影响学生情感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不仅直接制约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做到:第一,保持乐观的态度。一个教师对学生抱乐观态度,给予积极的评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发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学业发展作出较高的期望,并为此积极努力。第二,有尊重学生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就是意味着对学生的价值、发展潜能和能力的肯定。若想促进学生有效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言行都必须以尊重为前提。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教育过程中要保持一种健康的情绪,一旦意识到自己情绪不良,便要努力调控,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第二,要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具体说,就是要养成关心学生、热爱工作、积极对待生活的心态,要有进取和创新精神,要尊重科学和真理,具有开朗的性格和较高的审美情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榜样。只有语文教师自己的情感素养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

三、“体验——领悟”: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深刻理解文本中的情感教育内容,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备条件。

(一)生活体验,领悟情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的,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记录身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对语文教学中唤起生活体验实施情感教育是有极大的好处的。譬如亲情教育,如今的孩子们大多生活在长辈的爱的包围之中,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尊敬他人、关爱他人之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或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感受表演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或通过对关键词句、重点段落的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内涵。譬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为了进一步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核心句子,教师可以抓住一些关键性的句段,比较揣摩,着重朗读。当然,朗读体验要与理解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三)情境体验,领悟情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精美篇章,这些篇章都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情感教育。根据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投影、图片、录像、录音以及形象化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或通过教学媒体直观展示,或以实物演示情境,或以音乐渲染情境,或以表演体会情境,或以语言描绘情境等,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体会、领悟其中之情。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6

“自主·导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教师选用有效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主体自主地挖掘发展资源,自主地确定发展目标,自主地计划发展行动,自主地激发发展动力,自觉地采取发展行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弹性,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人。

一、坚持“自主·导学”实施原则

第一,对象的全体性和个别性。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过程都应是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面对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和特殊发展,既不能使个别差异消失在全体之中,也不能只注重个别而放弃全体。它要求教师要有“同感性的理解”“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等一般性操作原则,设身处地以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互相倾听、分享和思考不同的意见。

第二,学生的主体性。

在活动目标的确立、设计及实施中均可由学生参与,教师把学生摆在活动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当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时,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是内容选择的出发点。在内容上,一定要从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当下心理上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引发大家的讨论。

第三,形式的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是纯知识传授课型,而是将知识融于活动中,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学生在活动中,能不断接收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要考虑如何作出反应,这就使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伴随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在情感上会有愉悦的体验,参与自主意识将提高,使活动变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心理健康课堂特别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而不是仅仅由一方向另一方呈现教材,它更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并从中获得新的经验。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助合作。提供一种“生活态”“生活场”,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亲临现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在活动情境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经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第四,过程的体验性。

课堂重在学生活动的过程及过程体验,以学生情感的激发、起伏、变化、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的共鸣,以及共感技术的运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深入交流的心理环境。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需要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创设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第五,结果的生成性。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师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进行“心”的交流、“心”的沟通,师生、生生在多向交流中,体味着双方的思想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地生成与发展,智慧也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体验、新的感受和新的智慧。

二、创设“自主·导学”课堂氛围

人类有一种天性,就是在压力、危机、指责、焦虑面前产生一系列防卫机制,自动出现诸如否认、抑郁、沮丧、负罪感等不良情绪,其“扳机点”(触发点)就是在权威和权力面前的紧张与焦虑。在团体中则出现“组织防卫”,表现为心口不一、强词夺理、归罪于外、相互指责、转移话题、离心离德等,使团体智慧和团体凝聚力大打折扣,而建立相互信任、安全、自由、积极向上的氛围,开展有效的团体对话,可以大大消除焦虑,从而将班级成员的自我防卫机制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讨论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范。

学生的活动一旦失控,就会出现混乱局面,甚至出现各种不恰当的行为。教师不是在看管学生、控制行为和维持秩序,而是在引领学生心灵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之初,可组织每个学习小组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深度的团体内部对话,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愿景,分享大家的希望和共同期盼的未来,从乐观和正面的角度讨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可能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会感受到振奋、鼓舞、惊奇,懂得用心参与、尊重、倾听、主动、分享等意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规范,促使课堂组织“活而不乱”是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的法宝之一。

其次,优化学生的课堂生存环境。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心理教师自己也要坚持无错原则,对学生的回答、发言不责怪,不呵斥,让每一位发言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坐下,对因各种原因而表述不清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有受尊重的感受,也有尊重别人的意识。

最后,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的过分活跃,出现学生“情不自禁”地打断别人的话题,表述自己的意见的现象,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遇到并且较难处理的两难问题。教师可运用适当的管理策略来预防或减少课堂活动中的不良行为的干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贯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发掘出班级中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潜力,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忽视手段、巧用提示、重视身教、正确处理消极结果、建立奖励体系、给予社会性强化等策略。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通过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提供师生、生生坦诚交流、分享的平台,创设安全、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三、提高“自主·导学”学习共同体的效能

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每组应设立一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让小组成员围绕中心问题讨论并推选出小组代表轮流发言。教师将代表的表现计入小组分。每位学生也可对规定以外的话题进行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并将其表现计入个人分,教师作好标记。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性格比较内向、行为有些退缩的学生,并及时对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情况进行记录。鼓励学生表达和展示,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积极给予学生反馈。

四、优化“自主·导学”结构流程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智能得以开发和人格得以塑造为宗旨,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基于以上理念,笔者拟定课堂有以下几个环节:“感知—分享—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践行”。

1.感知(情境创设)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来形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目的。选取的活动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和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形成的心理场中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2.分享(小组交流)

教师创设相互信任、关心、理解、接纳的人际交往氛围,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教师以朋友的角色参与讨论,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

3.感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帮助其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有意义得多。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随着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4.拓展践行

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导学和探究,而且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巩固和拓展课堂辅导效果,真正实现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结束环节可设置相应的行为训练,或在结束时布置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如,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做一些思考和活动性纸笔练习,鼓励学生将所了解或掌握的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生活中,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以期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7

“关注健康关注心理”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学校经过三年的工作实践,寻找到两件制胜“法宝”,那就是“细”和“实”,即注重细节、注重实效。下面就把这两件“法宝”介绍给大家:

法宝之一:管理求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顺利开展,“细”字要当头。从管理网络到队伍建设,再到文化熏陶,做到“向细节要质量”。管理网络是根基,队伍建设是保障。因此,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程和制度,建立领导和实施网络。其次,在教师培养上下工夫,“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不失为好办法,校本培训与外出取经相结合,丰厚底蕴激活队伍,以此促进教师心理素质与辅导技巧的提高。

此外,还要深挖环境这本无声的教材,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走廊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我校三楼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廊,以展板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所有展板精心设计成粉红色的心形,视觉上给孩子温馨的感觉。壁板分别展示着:九个学习好习惯、如何让你快乐、心理健康教育格言、同学之间不宜开的玩笑等。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走廊里,还以学生的视角看心理,特设了“心语小屋”专版,版面降低了高度,与学生视线持平,给孩子平等的感觉,每月更换一次,用来展出孩子们的心灵感悟。楼梯间悬挂着“教师心灵寄语”,这些美好的语言成为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玉液琼浆。

校园闭路电视台也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在电视台开设“心语”和“对话”两个专栏,每周播出一个栏目,节目由心理老师与学生共同策划,由学生主播,每期还有特邀观众参与节目。两个栏目就学生集中的心理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观看互动中,心灵受到震撼,情感产生共鸣。

心语博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特色。2007年12月,我校心语博客――童心芳草地建立。博客共七个板块,丰富的内容贴近孩子心灵。如今,博客已经成为教师辅导、师生家长交流的好助手。

除走廊文化、电视台、博客外,还有心语电话、信箱和邮箱,这些都成为学生熟知的咨询渠道。所有这些都成为我校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心理健康氛围。

法宝之二:育人求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形形、性格迥异,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注重实效。当然对于儿童期的孩子来讲,最奏效的教育方式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几年来,我们学校一直坚持“活动求实,活动育心”的教育理念,效果很好。

从2006年起,我校坚持每学期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健康周活动一般历时3~4周时间,每届设有不同主题,开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的教育活动。目前我们已举办四届健康周活动。

“阳光下成长”是第一届健康周活动,目的就是引起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因此学校下发了《让孩子在阳光中成长》――致家长一封信,让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关注孩子心理,并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行列中来,形成家校联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第二届健康周主题是“沟通从心开始”,进行了亲子、师生、生生书信交流,让大人们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用童心解读孩子的心声,从而实现师生、亲子间的有效沟通,真正达到心灵和谐;第三届健康周主题是“心语润心田”,通过心语日记、心语小报、许愿树等活动,使学生心里话有地方倾诉,美好的愿望得以展现;第四届健康周“评价中成长”是结合学校省级心理健康课题《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评价的研究》进行的,目的是把研究应用于实践、以实践促进研究,进行了心灵隽语的评比并汇编成册,命名为《心语故事》。

健康周活动时间是短暂的,活动内容是有限的,但我们关注主题的研讨并没有就此结束,学校网站、博客是跟踪问效的阵地。每个健康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的昙花一现,而是学校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活动的继承与延续,以此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实效性。

“细”和“实”这两件法宝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2008年学校被授予鹤岗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和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学校”称号,并在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论坛上进行了经验交流。我们在牢牢把握这两件“法宝”的同时,也希望“法宝”能让更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虎添翼。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重视他们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定期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以及“悄悄话”信箱的设立、“爱心辅导员”热线的开通等不一而足。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可以达到面向全体、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要注重挖掘,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众多的阅读作品中,不乏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在文理上让人顿悟,或在情感上让人共鸣,或在思想上给人启迪,或在心理上让人感染,读之有共鸣,有陶醉,有感悟,有启迪,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心灵得到慰藉,从而提高生活品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积极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才会发现文本处处皆藏心育的契机。

例如,在《触摸春天》一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盲女孩安静,本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使得她极其准确地抓住了落在花瓣上的蝴蝶,这一细节足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从而引起共鸣。教师通过成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学生的内心播下自强不息的种子。

又如,前苏联著名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可以让人更坚强、更诚实、更有理想;《桃花心木》则启发学生做人当如桃花心木,要学会在不确定的生存条件下自立、自强……

由此可知,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学习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再现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各类典型形象,从中汲取“心育养料”,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努力创设“关爱、理解、尊重、信任、激励、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和展示的好场所。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课堂常规训练,如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语言要流畅……这些能让学生更自信,自信是成功者的铺路石。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重人格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而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更漠然了。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由于没有兴趣,那么他们的心智、意志、性格等精神世界被压抑,从而阻碍了人格健康发展。

如果结合学生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效果会好得多。为此,大力倡导“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以合作的理念,科学定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关系,以互动的理念,科学促进教与学之间的“教学合一”关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人格,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二、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必须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这一有效途径来实现。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愉悦性等特点,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渠道。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乐于参与,更易于接受,同时,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一)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当开展适当的语文活动,通过语文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育效益。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体验、感悟。如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辩论、扮演“小老师”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真实的自我,满足自由表达的欲望,享受摆脱功利的愉悦,让他们的心灵在这一刻是放飞的!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活动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二)在课外集体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可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并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如开展社会规范用字调查、日常频繁用语调查等活动,组织学生撰写书评、影评,出板报、自编小报等语文活动,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感受时代气息,了解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灵松绑,才能发挥其作用,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他们在享受语文旅程中健康成长,让他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成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9

关键词: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留守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72-02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学生的问题不但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还关系到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大量对留守学生的调查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身体健康、性格、人际关系、行为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

作为一种主要的弹性资源,社会支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领悟社会支持是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它往往与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效果相一致。

近年的研究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留守高中生研究较少,而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长阶段,还缺乏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易出现严重的问题。关注留守高中生,探寻留守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并寻找相应的干预手段具有理论上的必要和现实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一所温州市区普通高级中学58名学生,一所职业高中83名学生。其中留守学生73名,非留守学生68名。女生84名,男生57名。以《领悟社会支持》(pS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得分状况

pSSS得分少于50分高于32分,即社会支持存在一定问题,但不是很严重的学生有44名,占31.2%,其中留守学生有34名,占留守学生的46.58%。pSSS得分小于32,即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严重的问题的学生总共有7名,其中留守学生有6名,占留守学生的8.22%。

2、留守高中生与非留守高中生pSSS各因子的比较

留守高中生和非留守高中生之间家庭支持和社会总支持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留守高中生组与非留守高中生组SCL-90各因子的比较

两组SCL-90各因子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4、留守高中生组与非留守高中生组SCL-90筛查阳性人数率的比较

根据SCL-90总分超过160,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为筛选阳性。两组SCL-90筛查阳性人数的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5、留守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分析

留守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自评分呈极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领悟社会支持的多少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极显著的负相关,见表4。系数r=-0.398(p

四、建议

1、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支持的最初来源,父母对高中生的心理辅助作用是其它社会支持所无法替代的。留守高中生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没法时刻在孩子身边顾及到其心理需求,但家长可以抽时间关注其情绪情感。

2、孩子方面

作为孩子多理解父母的难处及辛苦,开放心态,多参加集体活动,积极主动与同伴及其他重要他人交往,增加朋友支持与其它支持。

3、环境支持系统

首先,健全住宿制度,配备心理学专业的生活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住校生的活动。在生活上多提供帮助,在心理上多细心观察、多沟通,在学习上多鼓励和指导,在交往上,鼓励其融入班级大集体中,减少心灵孤独。

其次,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可以在平时及时了解留守高中生情况,掌握有关信息,加强家校联系。同时还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建设,充实留守高中生业余生活,帮助留守高中生学会与同学很好的相处。

最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校初就建立留守高中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开放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和心理讲座。同时还可以开展专门面向留守高中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通过内观疗法中的“观察自己法”、“洞察自我法”,进行三大主题-他人为我做的,我为他人做的,我给他人增添的麻烦的引导与训练,让留守高中生针对自身的社会资源(家庭、朋友、老师同学等)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内省”,以提高对社会支持的感知与信念。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norrisFH,KaniastyK.ReceivedandperceivedSocialSupportintimesofmode1.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1:498-51l

[3]一张.留守儿童[J].t望,1994(45)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悟篇10

2007年,《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与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及《小学德育》(现《中小学德育》)杂志社联合主办全国首届阳光德育论坛。原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林海英校长作了题为“以阳光德育文化培育阳光小北人的感悟体验型阳光德育模式”典型汇报,来自全国各地的阳光德育实践者进行了精彩的论坛互动,《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李耀明主任就阳光德育论坛作了精辟的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德育专家檀传宝教授和我分别作了《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构想》与《叙事德育——走进心灵的教育智慧》的专题讲座;平阳县小副校长池昌斌作《美丽的生命》精品课例展示。

2012年6月,第二届全国阳光德育论坛在潮州市举行。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卢春梅校长作“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研究”报告,介绍他们用“顶层设计理论”从阳光教师到学生,从阳光校园到阳光课堂全面构建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的典型经验,其中以“预构-导构-自构促建构”的“三构式课堂教学”和“书声-笑声-歌声齐飞扬”的“三声校园”为亮点,出版《阳光下成长》系列第二部专著《阳光下成长——阳光德育理论与实践》,这既是学校办学的经验总结,也是广东省中小学德育重点课题和名校长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卢校长嘱咐我写序,我欣然允诺。因为,无论作为“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研究”课题指导者和卢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的导师,还是作为“全国阳光德育论坛”的发起人之一,我不仅深感荣幸,更倍觉责无旁贷。

最近,顺德本原小学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评估,总结提炼了他们用将近8年的时间,用自下而上的“叠积木理论”建构起来的阳光德育校本课程,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潜在课程系统,以及8年来由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许愿树下的阳光故事》组成的阳光下成长的故事集。孩子们从开始只是为自己许愿到后来为他人许愿,从感受阳光到感悟阳光,由感悟阳光到播洒阳光。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积极向上、开朗乐观、友爱助人的阳光心理行为和人格特质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形成。

三所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校本研究,探索的不仅仅是一条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之路,也是一条从德育特色创新到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整体发展、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更是一条践行现代教育公平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理想之路。阳光德育校本探索之路,表达了教育者对现代德育内涵的理解,反映了教育者对美好德育理想的憧憬,体现了教育者对未来德育发展的期待。

“实施阳光教育,培养阳光少年”是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广州小北路小学“以阳光德育文化培育阳光小北人的感悟体验型阳光德育”模式;潮州城南中英文学校从阳光教师到阳光学生、从阳光校园到阳光课堂、从“三构课堂”到“三声校园”的“阳光下成长”的德育校本模式;顺德本原小学的“许愿树下的阳光故事”和从感悟阳光到播洒阳光的健康人格行为阳光德育模式,体现的都是以阳光文化培养阳光品格的德育理念。聚焦这三所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探索历程的关注点,人文关怀精神,德性内生规律,品德自我建构,形成了贯穿于其中的三个鲜明的主题词,折射出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与本质内涵。

一、用阳光点亮希望:阳光德育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本精神

寓意阳光的普照万物、把光明带给人间和孕育生命的自然属性,阳光德育派生出公平、关爱、希望、自信、开朗的品格特征,进而拓展为以人文关怀精神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现代德育理念。发展为本、成长导向是阳光德育的基本宗旨,而以爱育爱、用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以阳光之心培育阳光之人,则是阳光德育的核心内涵。

德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孕育、哺育、激励和引领生命成长,在于惠及每一个生命,在于促进发展主体的自我成长而不是替代生命的成长。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德育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的意义上说,我们把阳光德育比喻成春天哺育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春风春雨;从德育的核心是促进品格生成的意义上说,我们将阳光德育具体演绎为促进品德“内生外化”的校园文化、课堂行为;从德育的价值是以爱育爱、以德树德的意义上说,我们将阳光德育实践演化为品德促进自我建构的道德行为,如志愿者关爱行动、环保低碳行为等。

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是校园、家校、社区的关爱行动;是师生、亲子的情感交流活动;是班级关爱文化与关爱共同体的营造;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亲和力、关助力;是助人自助的能力;同时也是指导学生自我关怀、自我关爱的思维方式;是激励学生心灵成长的一种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德育的本义是约束人、规范人还是关怀人、发展人?”这是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分水岭,也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德育伦理价值的体现。

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从“范本德育”到“人本德育”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从德育理念上说,人文关怀是一种育人思想,关注人的情感﹑需要﹑权利﹑发展和促进人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思想。从德育内涵说,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教育态度,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情怀。但是,从本质上说,它首先是一种德育伦理观念,即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师生﹚之间合理关系的观念。道德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德育的使命是培育学生养成遵从社会规范的品德。从德育过程看,教师是学生品德的示范者、教育者、塑造者、指导者,学生是品德的仿效者、受教育者、被塑造者、学习者。示范与仿效,教育与受教育,塑造与被塑造,指导与学习,构成了师生间为人师表和尊师重道的“遵从﹙服从、顺从﹚式”传统德育伦理关系。这种德育伦理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模式,就是一种以规范、约束为核心内涵的“范本德育”模式。现代德育理论观念强调人文关怀,主张“人本德育”,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德育的前提,把发展人、成就人作为德育的目标。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德育伦理关系,是学校德育理念创新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范本”到“人本”,从教导、训导到指导、辅导,从约束人、塑造人到发展人、成就人,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教育服务与指导的对象,更重要的是真正成为了品德的自我建构者和生命成长的主人。

二、让希望长驻心灵:阳光德育呈现了现代德育的品德内生外化规律

人文关怀德育的本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品德的内生外化。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德育,就是让德育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心学生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成为品德优良、品行端正、品格健全的人。人的发展的根本是自我发展。因此,德育最大的人文关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关怀、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品德的内化、内生与外化活动。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教育的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1)品德知、情、行要素整合协调发展规律;(2)品德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交往中形成发展规律;(3)品德内化过程的自我建构与内生外化规律;(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与反复性规律。实施人文关怀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从品德形成规律上进行德育,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交往中,通过情感体验进行自我建构,自觉地将道德知识、规范和要求内化为道德认知(观念、信念、信仰)和道德情感、道德价值与道德需要,进而内生为道德人格,然后外化为道德行为表现。

人文关怀是对道德主体的人格尊重与爱护,是一种“人本教育”。前提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历史上有三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教育”——把学生看作是物体、物件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如手工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制作”东西,把学生比作泥团任意捏造成型;农耕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栽种”东西,认为教师是园丁辛勤浇灌就有收获,把学生比作植物让其自由生长;工厂生产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生产”产品,把学生比作材料,按一定程序进行加工成产品。

受此影响,传统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常常也是“目中无人”(眼中无学生)的德育,更多的是把学生看作是一块可以随意塑造的“泥团”和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的“白纸”;把教育者看作是“灵魂的工程师”;把德育看作是一种塑造学生灵魂、转变学生思想的工作,看作是简单的外塑行为和过程。因而,学生品德形成被看作是被动的或受动的。这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低效或无效现象的认识上的误区和根源。因此,为了更科学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品德内生发展的理念,实现从外塑型德育向内生型德育的转变。内生型德育,指以内在生成为本质特征的学生品德形成和学校德育发展模式。它既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培育模式,也是学校德育发展的模式。倡导品德内生发展理念和实现从外塑型德育到内生型德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校改进与学校特色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关怀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尤其是情感感受、体验与需要。基于品德形成是道德认知主体在教育者有效指导下品德的自我建构与内生外化过程的理论,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既重视德育的社会规范,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与需要;既要关心学生的品德健康,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要用和谐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及和谐的心理品质。

人的品德行为受其内在的需要、愿望、观念、情绪、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支配和控制。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与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道德价值是否得到认同、道德情感是否获得支持、道德行为是否得到强化、道德理想是否得到实现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情感动力需要是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包括学习的价值感、能力的价值感、为人的价值感、心灵的价值感,也包括在课堂中的价值感、同伴中的价值感、生活中的价值感、班级中的价值感、校园中的价值感以及父母与老师面前的价值感等等,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乃至整个身心发展的“杠杆性”要素。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使命的人文关怀德育,要特别关注学生成长中的这一“价值感效应”。“价值感效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因,更是心灵成长的自我驱动力,是“让希望长驻心灵”的秘密所在。关注每一类学生、每一个学生和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价值感和心灵需要,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世界,才能创造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选择和实现个人理想、才智和潜能的平台,才能积极引领学生品德人格的内生外化,才能有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能有效帮助他们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从自觉到自为的品德发展。

三、让心田植满鲜花:阳光德育展现了现代德育的品德自我建构本质

“拔掉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绿油油的庄稼,培养良好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让美德驻守心灵。”作为德育目标,我们当然最关心的是“让心田开满鲜花”的结果。但作为德育过程,我们更关心如何才能让鲜花开满心田,鲜花如何长留心田,特别是如何形成鲜花长留心田的良性循环机制和长效机制。

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自主发展的自我成长过程。科学、合理的品德教育,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创设一切有效的条件去“孵化”学生的良好品德。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通过学习、活动、践行进行品德的自我建构,以实现“感悟明理”“情感体验”“行为反省”“认知升华”的“悟构”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化、模仿性的“道德灌输”和“行为养成”。

阳光德育的实质是生命价值的唤醒,生命内涵的丰富与生命动力的激扬,而这一切的动力之源均来自主体的自我建构行为,而自我建构行为的心路历程和动力机制的关键性环节就是“悟构”——由认知和情感感悟体验内在生成的自我建构。这是学生的品德或德性内生的关键。品格生成的核心内涵在于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其实质是品德的“悟构式”发展,“心田鲜花长盛”的秘诀。大海的洁净是因为它的净化功能,品德“鲜花长盛”关键是建立和形成“悟构式”动力机制。阳光德育的意义在于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找到适合自我的成长方式,而“悟构式”动力机制就是这种成长方式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