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17

生态经济模式篇1

摘要:本文阐述新疆庭院经济生态模式,并分析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提出发展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庭院经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集合种植、养殖、沼气、水产等模块进行循环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类型[1]。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使庭院内土地、空间、劳动力、农副产品等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的成本,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庭院经济与循环农业的有机结合,是目前我国最基础、应用最广泛的微型循环农业模式,在广大农户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新疆适宜发展庭院循环经济。新疆人口少,居住分散,庭院面积在0.5~2(666.7m2)之间,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秸秆资源丰富。多数农户家庭从事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户庭院循环经济生产发展区域,实践中可以采用种、养、加一体化的微型庭院循环农业模式,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从而建设较大规模的庭院循环经济模式。

1庭院生态经济模式简介

新疆庭院生态经济模式主要为“畜—沼—果(蔬)”模式,该模式以一般农户为基本单元,以沼气为纽带,利用庭院内的空间,建设一个15m3左右的沼气池,建设猪、牛或羊等畜禽暖圈,种植果树、蔬菜,利用养殖业粪污发酵,生成沼气用于炊事,沼渣用于庭院内果树、蔬菜施肥,沼液用于果蔬叶面肥、防虫。形成“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平面布局上,牛羊圈或猪栏建在果园内或果园旁边,沼气池建造在养殖暖圈地下,沼气池与畜禽舍、厕所三结合,使之形成一个工程整体[2]。果园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要合理组合,首先要根据蔬菜大棚(果园)面积来确定肥料种类和需肥量,然后确定畜禽的养殖头数,再根据饲养规模来确定沼气池容积的大小[3]。该模式也可扩大规模,如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塔库提村,以村域为基本单元,在2013年建设了1000m3大型沼气工程,利用周边养鸡场的粪便作发酵原料,生产沼气用于周边100多户村民炊事,方便快捷,提高了塔库提村农民的生活质量;沼液、沼渣为78座温室大棚提供有机肥,生产绿色安全蔬菜,增加农民收入。

2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

1个15m3的沼气池年平均产气量300m3,可解决夏季家庭炊事用气需求,折合燃料费可节支约300元。沼气池年可产沼渣沼液2t、沼液16t,沼肥用于庭院内蔬菜(果树)种植,折合化肥费用约1500元。沼液肥用于叶面喷施,可减少农药施用量,节约200元。沼肥作为生物有机肥,在生产中可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使菜类作物增产20-30%,果类作物增产10-20%[4]。

2.2生态效益

据测算,15m3的沼气池年均可节约薪柴2.8t,相当于保护0.37hm2薪柴林,这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畜禽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降低疾病发生率。同时,产生沼渣沼液肥,用于蔬菜、果树,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土壤和农作物农药残留量,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长期施用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生产。

2.3社会效益

循环型庭院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户不仅用上了干净、高效的沼气能源,而且农村原来脏、乱、差庭院环境也得到彻底改变,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建设。沼肥的综合利用把循环农业的理念贯穿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催生了各地形形的庭院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农村循环经济由点及面的全面发展。

3建议

3.1提高组织化程度

以农户为单元的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存在组织化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建议以村域为单位,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或由合作社组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形成规模效应。

3.2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做好产前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选择适宜果蔬种类和规模;在生产环节,加强技术培训、服务,积极开发和利用种植业、养殖业的科技成果,通过宣传册、现场教学等手段,普及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果蔬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做好产品初加工、销售服务工作,协助建立销售平台,减少销售成本。

3.3延长资源链,发展休闲观光

农业农业具有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功能性。利用当地自然、风土、习俗等条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田园休憩、农业体验、丰富知识等服务,可实现产供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

3.4建议

当地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配套建设牛羊圈、沼气池、蔬菜大棚等设施,技术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崔卫芳,杨改河.三江源区庭院生态经济模式的构建及效益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88-194+199.

[2]马跃峰.新疆农村沼气发展布局[J].可再生能源,2003,(06):58-60.

[3]苑瑞华.沼气生态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生态经济模式篇2

关键词:生态经济林;经营模式

建设生态经济林主要是为了实现自然的良性循环,在物质以及能量循环流动的基础上,充分使用太阳能以及物质能,实现良好的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生态经济林的经营模式需要调整土地的利用结构,增加经济林的比重,实现综合性治理,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经济林的经济以及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经济林经营模式的标准

生态经济林的发展需要满足自然发展以及经济规律,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处理好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的全面实现。生态经济林的经营模式,需要根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定进行,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科学地统筹、集中治理、逐步推进。同时有机结合生物、农艺以及工程措施,以技术为指导,实现山林田等的优良规划,保证粮、果、林等全面发展,调整土地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地开发与布局。

在生态经济林经营发展中,需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保证资源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完善资金投入,强化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投入,保证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保证生态经济林经营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和保障。

2打造生态经济林经营模式的策略

2.1依据生态、经济性实现经济林品种的调整

生态经济林建设需要满足生态以及地域发展的规律,不同的树种有不一样的生态值以及适应能力。比如,油茶是一种适应性比较强的树种,在各种阳光、土壤等条件下都可以生长,但是适应并不代表就一定适宜,盐基饱和度较高,钙元素丰富的微酸土壤对于油茶的高产是极为有利的。微酸性以及中性土壤中,香榧的产量以及品质较好。山核桃喜欢石灰性的土壤,喜光又耐阴。山核桃和杨梅作为生态经济树种,立地条件比较特殊,需要根据树种以及土地的情况,保证树种与环境的和谐,根据地域分布的情况,形成特色化的树种产品。

生态经济林是一种商品生产,经营生态经济林时需要考虑经济林自身的效益以及当地的经济条件,根据市场产品的容量、发展前景规划经济林。生态经济林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发展动力,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林的经营需要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2.2强化经济林的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工作不管是对于环境保护,还是对于生态经济林生产都是重要的基础工作。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问题已经对我国的国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水土流失每年会带走大量的肥料,并且会引起石漠化。水土流失的情况与降雨的数量、强度,山坡的坡长、坡度以及土壤的松散度、地表植被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植被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如果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的程度将极为严重。长久以来,人们对生态经济林下的植被只关注消耗水肥一面,没有认识到水土保持、土壤改善以及营养循环的重要性。地下植被可以增加地表的粗糙程度,保持水土,并在光合作用下,一些豆科和非豆科植物会形成有机物,然后再回到土壤中,实现养分的循环,同时,还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保持生态经济林水土的关键就是减少植被的破坏,不能毫无顾忌地复垦坡地,科学地保护、利用地下植被,提高生态经济林的水肥能力。

2.3混交套种经营模式

生态经济林生态功能不强的原因之一是纯林栽培和除草松土管理模式,增加了经济林的病虫害问题,威胁经济林的健康生长。在生态经济林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实现混交林的种植,保证生物多样性,避免病虫害的蔓延。林下套种,实现立体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强化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模式篇3

[关键词]县域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一、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国际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理论界的认可,国外学者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对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少探究,其中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模式是:

1.太空人式经济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K.e.Boulding)在《未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一书中认为,近代人类社会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世界各国工业界的经济体系是一种不独立和不完整的开放式的生态系统,这种牧童式经济(cowboyeconomy)几乎完全丧失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要时刻输入大量资源和能源,同时又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由于无法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这种体系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会给环境和人类的长远福利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基于牧童式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很多经济学家都确信,现存的经济体系是不能无限期维持下去的,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建一个良性循环型的工业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类似鲍尔丁所描述的太空人式经济(spacemaneconomy)。在鲍尔丁看来,现在的牧童式经济将会被太空人式经济所取代,这种太空人式经济体系把地球看成是一艘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得到满足,这就意味着此种经济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具有极为完善的物质循环性能。太空人式经济能够实现一个工厂排放的垃圾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其本质在于工业的综合利废,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太空人式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2.B模式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R.Brown)在其《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的B模式。他认为,当今的全球文明,是基于环境上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一种将导致经济衰退并且最终崩溃的模式。目前,环境恶化趋势正在削弱全球经济的基础,环境支持系统的继续衰退,任何社会都将无法赖以生存。因此,重构全球经济已刻不容缓,人类未来的发展必须转向B模式,即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他指出,B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重构全球经济,使之能够支持;二是采取一切措施消除贫困、稳定人口,并且恢复希望,以吸引发展中国家的参加;三是通过先后有序的努力恢复自然界的各个系统。对于中国的发展,布朗指出,中国经济如果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中国的人均收入将在2031年达到目前美国的水平。那时的中国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就达到当今美国的消费水平,人口数字庞大的中国资源消耗量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中国面临的挑战是领先从以高资源消耗为基础、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强物质化西方经济模式即a模式向以人为本、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即B模式转变。

二、我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我国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部分,因此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生态经济模式的构建尤为重要而迫切。县域生态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基于对县域生态经济内涵的认识,根据我国地域辽阔、类型多样、且各地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差异很大的特点,我们认为,我国县域生态经济的模式应当多元化,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模式。

1.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生态农业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农业,还包括了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花卉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和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不同地理、资源优势,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主要有:

(1)生物立体共生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利用生态位和生态共生竞争及相克的原理,将在生理和生态上适应性不同的生物群体组成合理的复合生产系统,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使其对环境资源特别是空间的利用充分合理,并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根据生物类型、生物因子的数量等要素,可划分为立体种植型,立体养殖型以及立体种养型等。如河南省南阳市的立体种植型模式主要有粮、棉结合,粮、粮结合,粮、经结合,粮、瓜、菜结合,林、经结合等。

(2)有机物多层利用型。这种模式主要利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来设计生产环节,利用生产环节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优点来实现价值增值和废物资源化目的。这一系统中一个生产环中的产出(或废弃物)即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它包括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型、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型、种养结合,以及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型等。这种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比较成熟的生态技术利用成本不断提高已难以为续,如家用小沼气池因费工费力而被液化气所替代,因此,应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创新在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政府应对生态技术的创新和推广给予有力的扶持。

(3)全面规划良性发展型。这种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当地资源优势,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工、贸,优化系统调控,使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在较高层次上达到良性循环。它适用于较大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浙江省山一村、江苏省河横村就是采用此种模式进行生态村建设,并因成绩显著而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的。

(4)山区生态农业工程及资源开发型。这种模式主要解决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沙化、盐碱化及荒漠化等问题。主要是对山区、丘陵小流域实施堰、坝、坊等水保综合治理措施和水源涵养防护林工程建设。

2.生态工业建设模式

根据联合国工业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生态工业是指“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作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近年来,我国生态工业建设模式主要有:

(1)资源节约型。这种模式以“减量、再用、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把资源综合利用与治理污染、资源开发与恢复重建结合起来,使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走出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综合利用、节约资源的新路子。如在开采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时,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等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包括城市的生活垃圾)的资源化等。针对水资源短缺现状,在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降低污水对河道和水体污染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搞好工业废水循环和再生利用工程,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主导特色型。这种模式是指各地根据自身发展条件,以特色化、本土化、民族化为切入点,按照“有限目标、有所作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目的地退出和放弃不具备优势的产业和产品,选择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一般来说,县域经济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把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和精深加工业为特色的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措施上,应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基地的投入,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主动按照国际通行的“绿色”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示范园区型。这种模式是指按照生态链和闭路循环原理,将若干个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内不同的子企业集聚在一定的区域内,分别承担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角色,建立一个物质能量多层利用、良性循环、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工业链网结构,实现园区内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要以治污治散为重点,搞好规划和治理整顿。如2001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建设的我国第一个部级生态工业园――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园区实现了生产中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循环,有效解决了制糖业存在的结构性和区域性污染问题,是以生态产业概念改造传统工业的成功尝试。

(4)高新技术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技术升级换代,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新技术型是实现我国生态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3.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对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该定义强调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景观休闲型。这是一种在观赏森林、山地、草原等生态环境、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新型旅游模式。它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植物园、原始草原、名山水库、沼泽湖泊和部级风景名胜区等为载体,在为游客提供惬意休憩环境、使人们充分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2)科考探险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和旅游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观光、科考、探险等生态旅游活动,丰富和扩充生态旅游方式。如漂流探险游、瀑布漂流滑翔、峡谷地质地貌探险科考、洞穴遗址矿藏遗址科考、湿地海滨观光科考等。如河南南阳近年出现的江河漂流探险游、南水北调源头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等即是科考探险型生态游的代表形式。

(3)民族文化型。这是一种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民族村寨直接接待旅游者的旅游模式。它的目标是使游客“原汁原味”的文化旅游需求、当地社区居民经济利益需求和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保护需求得到最大程度实现。自然村寨是中国乡村的基本社区,是相对完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自足的社会生活单位。一个民族村寨,包括了该民族所有的文化要素,在这个有限的区域范围内,该民族的各种民俗事象会在特定时间里有规律的展现。所以,它是最全面、系统、集中的负载本民族各类民俗事象的相对完整社区。同时,民族村寨是“原生的”,它处于所赖以生存的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可以给旅游者更真切更深刻的文化体验。

(4)农业科技型。农业科技旅游是把能够吸引大众进行旅游消费生活的农业科技资源,与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文化、农业外文明、民俗风情和土特名优珍稀产品等结合起来,组成农业科技旅游资源系统,吸引旅游者观光休闲,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科技,体验农村风情,享受农业成果。

参考文献:

[1]尚玉昌:生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智红: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刘云佳:美国专家:中国应走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J].建筑科技,2006(12)

生态经济模式篇4

一、庭院生态经济的特点

农村庭院占地面积一般在133-333mh(2),由于面积狭小,光照、温度、风速、C0,等气候小条件都比较容易被人工控制,适于发展生态型、立体型和高效益商品组合型庭院商品经济,其特点:①规模小,投资少。②经济灵活,效益高。③集约生产,商品效率高。④劳动力合理转移,生产率高。

二、庭院生态经济的模式与技术

1.庭院生态经济的基本模式

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理。归纳起来可分为4种类型:

(1)庭院立体种植型

在庭院有效的空地上,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种类的生长特性和其生长过程的“空间差”和“时间差”,种植名优水果、精细蔬菜、时令花卉、盆景和食用菌等。通过合理多种配置,形成多物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以提高水、气、温、光、土的利用率。

(2)庭院集约种养型

该模式以种植、养殖为主,是农牧结合、互存互生的经营模式。特点是畜舍上层养鸡,鸡粪喂猪,猪禽粪与垃圾混合饲养蚯蚓,蚯蚓再用来喂猪。其次猪粪及畜禽粪便还田,促进种植业,提高了种植业生产率。

(3)庭院种、养、加、沼循环型

该模式是以庭院为依托,沼气为纽带,加工为龙头,带动养殖、种植业发展的经营型生态模式。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制成复合饲料喂猪、喂鸡,人畜粪便及大田作物秸秆作沼气池原料,产生的沼气供农户照明做饭,沼液喂猪、浸种或做菜园叶面肥,沼渣肥田、喂猪或培养食用菌。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圈,经过系统内的无废物生产使资源得到层层利用和增值。

(4)庭院综合加工增值型

庭院加工业,主要是立足于当地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使其就地转化增值,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模式适宜在城郊、种植业大户和各种专业生产户中推广。如农产品加工中的粉面、粉条、挂面、食油、酿酒、酿醋等小杂粮粗加工和深加工;轻工业中的编织、刺绣、服装、皮革加工等。

2.庭院生态经济配套技术

建设庭院生态模式必须服从组分搭配最优,物质能量流动合理,近期、长远相结合,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立足系统科学配置。

(1)“巧”用空间,分层经营

庭院的水平面积有限,必须根据农业系统垂直结构的原理,进行“海、陆、空”三层的多种经营。地面种植果、菜、花和培养食用菌,发展畜牧业,养猪、鸡、羊、兔等;空中搭架种植葡萄、葫芦等攀缘植物;低洼地挖池养鱼,地下建沼气池等。

(2)“巧”配时间,重叠经营

根据生物生长最佳和产品销价最高期,巧配物种,重叠经营,以获取最大的物质、能量和经济价值。方法有三,一是把不同或同种不同生长期的物种合理搭配,使多种产品都能高产出的“时间嵌合型”。二是在庭院建造小温室,小拱棚。塑膜覆盖,优化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获得高产出的“环境设施型”。三是种植果树和蔬菜以短养长,长短结合“长短互补型”。

(3)“巧”接食物链,增值经营

根据生态学中食物链原理和庭院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优化系统结构,形成高能、高效的循环圈,采用“种、养、加、沼”和“果、菜、猪、沼、菌、加、储藏”模式,增值经营。

三、庭院生态经济模式的配置与应用

1.庭院生态经济模式配置原则

(1)因地制宜,合理配置

不同生态区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现状相差甚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优化模式时,要面向市场突出“新、特、快”,找准新项目,推广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并具有地方特色,适销对路。

(2)统一规划,规模经营

庭院生态经济的模式是充分发挥庭院效益的根本,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庭院生态经济是以农户为单元,从事的经济活动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初期都带有一定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必须由乡村对农户房前屋后土地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并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使产品转化成商品,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立足系统,高能高效

农户的庭院必须通过科学规划、规范、设计,将庭院多功能、高效益的生物和动物种群进行科学系统组合,充分利用地面、空间及自然资源,通过种、养、加、沼、贮等结合,组成高能、高效的生态系统,以达到投资少、周期短、增值快、效益高的目的。

(4)保护环境,造福子孙

农村庭院是农民祖祖辈辈生活的栖息地和繁衍场所,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特殊生态系统。在其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中,都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对自然资源无情掠夺和发展有污染的小工业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应该停止。通过建设,农村应该是一个清洁卫生,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绿化、美化、科技化为一体的新农村。

2.庭院生态经济模式的应用

生态经济模式篇5

关键词:生态经济建设模式研究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培育新的自然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加速发展提高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更要注意本区域的生态功能,特别是张家口对北京的生态功能更为重要。

层次性。任何较为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其中低一级的要素是它所属的高一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京张生态经济系统时,首先,应搞清它的系统等级,明确在哪个层次上研究该系统。其次,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把系统分为若干个层次,然后把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层次间的任务、职责和权利范围,使各层次能够有机地协调起来。

整体性。京张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形成的复合系统,但它不等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内各子系统或要素的简单线性和,它具有不同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特殊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必须从整体出发,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探求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住系统的整体效应。

开放性。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协同配合,同时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目标性。所谓目标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须具有达到最优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发展的总倾向和趋势。研究京张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那就是既要保持京张区域生态环境,同时也要京张能实行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尤其是张家口地区的发展更为紧迫。

地域性。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意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要重视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满足生态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就存在地域差异性,因此在构建生态经济系统时,要注意区域的差异性,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分析

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矛盾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京张区域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生态经济问题,从根本上是由于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两大子系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相互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又无法通过内部的自我组织和反馈机制使系统得以恢复所致。

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增长对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当这种有限供给与无限需求不协调时必然产生矛盾。矛盾的激烈程度主要是由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增长所选取的方式来决定的。当经济增长所选取的增长方式违背生态系统的自身平衡时,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具体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减少等,从而进一步阻碍经济系统的发展。因此,京张生态经济系统要想协调发展,首先是要解决自身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其次要考虑自身系统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联系。要解决这些生态经济问题,就要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二者进行耦合,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并不断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实现京张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模式

(一)理论基础:系统耦合

任继周院士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系统耦合的通俗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近似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结合成为一个新的、高一级的结构—功能体,这就是系统耦合。后来的研究则将系统耦合的概念更加理论化和科学化,并将其概括为:系统耦合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具有同质耦合键(性质相似)的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超循环,形成新的高级系统:耦合系统的系统进化过程。由于耦合系统较之单个的子系统具有更为复杂的内部组织和更为合理的结构,因此,系统耦合可以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放大系统的整体效益,从而显著提高系统的生产水平。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组成的巨系统—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再生产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再生产和自然生产系统的再生产相耦合的过程。生态系统是遵循自然再生产过程,对经济系统具有一定的承载极限,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承载阈值,分析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利用的敏感性、适应性,有助于阈值的确定。经济系统主要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对生态系统进行干预的一种生产方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这种干预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能否使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经济系统的反馈机制耦合为一个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建设模式:协调发展

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谋发展的理念,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协调发展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京张区域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使得双方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等之间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要明确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构建和谐的社会发展模式,使京张区域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实现区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第二,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实现区域产业优势的互补化。协调发展是京张区域根据各自的产业优势,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发展,同时彼此双方根据对方需求进行产业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产业互补效应。京张区域之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差异较大,特别是张家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不适合大规模地集聚经济和大规模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此,京张区域中,某些地区要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支撑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些地区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对于这些区域,“发展”的含义主要不是做大经济总量,而是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样,才能既遵循经济规律,也遵循自然规律,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第三,体现了长远战略思维,实现区域经济市场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既重视当代协调同时更重视未来彼此双方之间的协调发展,京张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近忧也有远虑,树立长期的合作发展战略,既废除地方保护主义,彻底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和封锁,按照市场发育的内在要求,逐步构建跨区域的规则统一、机制健全、价格合理的一体化市场。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战略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京张生态经济系统在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只有在双方地方政府甚至是更高层次的政府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完成。虽然,市场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市场机制以利益为导向,促使生产要素流向效益高的区域,提高了区域的发展水平,但是,也正是由于市场将生产要素推向了效益高的区域,从而限制了落后地区的发展,无力克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为了避免引起“马太效应”,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手段调控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分配国民收入,维护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重点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中要力避角色混乱,力避越位、缺位、错位,力避过多包揽经济资源,弱化社会责任。因此,京张区域应关注自身在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方式,竭诚为区域发展构建良好的符合本区域的政策,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京张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分工协作不够协调、出现“问题区域”等不可避免,这需要双方政府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监测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宏观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在调控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想避免出现随着领导的更换而出现政策的变更,就应该通过立法使得相关政策能连续性和长期性地执行下去,特别是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更要通过立法保护以便能继续发挥作用,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确立科学的生态分区并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体系

生态分区是为了京张整个区域更好地协调发展,特别是张家口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这一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京张区域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各自区域在整个区域所处的战略地位,形成分工合理,彼此互助,协调发展的格局。为了京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管护区、生态控制区、生态重建区、生态协调区进行分区,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管理,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区域生态系统,实现京张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的动态平衡,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其次,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只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而轻视当地居民经济发展的思维,要形成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要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互动的局面。

(四)树立低碳思维并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旋律,京张区域要树立低碳思维,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向往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行区域的协调发展。

(五)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京张区域经济差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张家口山区居民的经济状况更是落后。这种差异性的拉大不仅影响京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影响京张区域的稳定性。因此,在京张区域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地区的发展,想法设法地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加快生态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参考文献:

1.张锦,王宝钧,宋翠娥.张家口经济落后的深层次原因.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

生态经济模式篇6

近段时间以来,我市开展了对非法养猪场的大规模整治行动,这些非法养猪场无序发展,且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还直接威胁到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为促进我市养殖业健康发展,减少猪粪对环境的污染,11月17日,市养猪行业协会、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举行了养殖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讨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室主任朱昌雄给市养猪行业协会的100多名会员进行零污染养猪技术培训。朱昌雄表示,他希望在惠州推广零污染养猪技术,将养猪造成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走访

粪水排到小溪,养猪场臭味熏天

在市郊的一个小型养猪场,养殖户一家人的生活环境很恶劣。距离该养猪场还有一段距离,记者就闻到了一股很浓的臭味。走进这个养殖户搭建在猪棚边的木屋,里面的味道就快让人窒息了。

这个养殖户是从外地来惠州养猪的,他租了当地一村民的鱼塘养鱼,在鱼塘边搭建起一个猪棚,一边养猪一边养鱼。一家4口就吃住在鱼塘边的木棚里。记者看到,这个养殖户清洗猪圈的粪水直接流入鱼塘里。“这粪水很肥,鱼在这种水中生活容易长大。如果粪水太多了,就从旁边的小溪抽些水来补充。”记者看到鱼塘旁边小溪的水也很脏,黄绿色,水面上漂浮着一些装饲料的包装袋,还有不少垃圾。“这粪水会不会流到小溪去?”“说不准,有时将洗猪圈的粪水排到小溪去,反正这小溪水也不能用来喝。”

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不少这些搭着简易竹棚或木棚来养猪的养殖户,基本上都是直接将洗猪圈的粪水排到鱼塘里,这些小型养猪场周边的环境很糟糕。

猪圈

铺垫料两年不用冲洗

为了促进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一些养殖户也采取了多种方法减少污染。记者在河南岸辖区的一个养猪场看到,这个养猪场的环境很干净,基本上闻不到什么异味。

记者看到这个养猪场的猪圈与别的养猪场猪圈有些不同,这个养猪场的猪圈表层不是水泥地面,而是有一层类似黄沙模样的东西。“我们将猪圈砌成一个浅水池的模样,上面铺的是锯末、谷壳等混合物,这些东西被称为垫料。猪直接就在垫料上面生活,粪便也直接排在上面,然后由微生物发酵降解。用这种垫料,约两年时间可以不用冲洗猪圈,经常翻动垫料就可以了,这些垫料日后还可以当肥料使用。”养猪场负责人说。

记者在该养猪场看到,每个猪圈都有几头猪在拱垫料,有些地方已经被拱出一个窝,但没有散发出什么异味,猪身也很干净。“这种方法养猪很好,但前期投入的成本比较高,两个40多平方米大的猪圈,投资就要几万元。另外还有锯末也不好找,我们是提前1个月让几家木材厂帮忙收集,才筹集到足够的锯末,而且日后还要不断增添垫料。”该养猪场的工作人员表示,我市不少农户种植了很多的甜玉米,其实将甜玉米秆粉碎也能做垫料,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问题

猪粪随意排放或堆放易污染环境

市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叶新泉介绍,目前我市生猪年出栏350万头左右,生猪出口的养猪场就有20多个,其中年出栏10万头有两个。据介绍,目前猪场猪粪处理的方法没有固定模式,沼气发酵的处理方式占大部分,大规模养猪场都建有沼气池,而且实行标准化养殖。但是一些外地养猪散户由于场所不固定,猪粪往往直接排放。“其实一个上规模的正规养猪场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很大,有的甚至要上百万元。目前生态养猪的模式也有很多种,但是有些方法因为运作成本太高,养猪户一方面承受不起那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生态养猪使用的材料很难找,往往很难坚持下去。”叶新泉表示。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随之产生的大量畜禽排泄物的处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些排泄物水分含量高、体积大、处理费用高,有些养殖户往往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河水受污染以及富营养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把粪便等废弃物随意堆放,这样不仅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堆放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恶臭物质和硝酸盐而污染大气和地下水,雨天则因污水四溢常引起附近居民极大不满。还有一些养殖户不加任何处理就将这些排泄物卖给附近的农民作为有机肥施用,这样常会引起人、畜疾病及病虫害等的发生和传播。

据朱昌雄介绍,以往猪场的猪粪处理主要采取沼气发酵和种养结合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无法根本消除猪粪污染。沼气发酵的沼渣仍然会引起二次污染,种养结合过程未经处理的猪粪仍然会引起巨大环境问题。

专家

垫料铺进猪舍能迅速分解利用粪尿

朱昌雄认为,解决养猪场污染的问题,必须走“循环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倡导慎重开发利用资源、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良性循环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模式篇7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它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长的经济,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它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把农业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一种以农业经济效益为驱动力,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资源的多级循环使用和农业活动对环境最小侵害的农业经济模式,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二、应用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典型模式

1.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模式。模式是利用沼气池这一农业接口工程,把农业和农村产生的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换为有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主要有“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等“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等“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沼气池―果园―暖圈―蓄水窖―看营房”的贫水地区“五配套”系统模式。其中“沼气池―猪舍―果园”农业循环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将养殖业、果业生产结合起来,达到系统内能源、饲料、肥料良性利用的一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它利用庭院、果园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果园”三结合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达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而“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该工程把养猪的猪粪在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照明、炊事、取暖等,沼渣、沼液作蔬菜的有机肥料或猪饲料添加剂,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畜牧业模式。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农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加工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是建设循环型农业、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应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1.法律支撑。发展生态畜牧业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应制定必要的农业循环经济法规来构筑法律环境。德国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有关废弃物末端处理的法律,并于1996年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要求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不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日本于2l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并颁布实施了《新农业基本法》等多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中国于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成为循环经济立法的良好开端。今后应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条文,以早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2.污能源利用工程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生态畜牧业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第一,要不断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发展生态畜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第二,要广泛宣传生态畜牧业的基本知识,举办生态畜牧业模式培训班,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组织经验交流会;鼓励农民购买、订阅多种农业科技报刊和书籍,提高人们对生态畜牧业的认识水平。

清洁生产是指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之中,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的危害。在畜牧生产过程中提出清洁生产的要求,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关键环节。今后应加强对中型养殖场、粪便污染的生态化治理,提高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促进畜牧业清洁生产,积极研制高效饲料添加剂和低碳、低残留新型兽药,推广动物重要疫病的综合防治,控制兽药、重金属污染的程度。

3.加强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技术进步,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研发相关技术,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实施产业化经营;同时,开展生态畜牧业的试点,对生态畜牧业基地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树立典型,并组织有关人员到畜牧点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大力报道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的新技术。

生态经济模式篇8

内容摘要:生态经济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高成本产业,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依托。本文在对协同商务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协同商务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和信息共享等优势,从生态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管理、生态产业的协同商务体系和区域层面的协同支撑体系三方面探讨了区域生态经济的协同商务模式。

关键词:协同商务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是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一种能够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而满足其自身需求前景的经济。生态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必须把科技先导型经济纳入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之中。协同商务作为下一代电子商务系统,为传统业态带来了革新,有助于区域各生态企业网上网下的协同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共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模式,为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崭新的道路。

协同商务在区域生态经济中的优势

所谓协同商务(CollaborationCommerce)是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在企业的整个供应链内及跨供应链进行各种业务的合作,通过改变业务经营模式和方式来达到资源最充分的利用,得以更有效地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协同商务能够解决区域生态经济所提出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问题,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协同商务的生态效益优势

协同商务是一种高科技、低消耗、少污染、高产出的新兴产业,具备很强的生态经济效益优势。区域生态经济包括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产业链,每种产业均可以利用协同商务整合商务流程,通过业务自动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实现跨企业、跨时空、跨行业的联合协同作战,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规模效益。B2B商务平台能建立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把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完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流程。这不仅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还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同时,借助成本低廉信息丰富的互联网可推广经济区的产业优势和特点,提升区域生态经济的“品牌效应”,使其生态产品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营销模式对生态产业发展的制约。

(二)协同商务的资源配置优势

目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于其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发展不迅猛,各种产业没有形成整体联动效应。而协同商务恰好具备了强大的信息功能和资源配置优势,能够整合生态经济区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协同与共享。网络化的协同互动打破了原来传统产业间的障碍,整个产业链一起分摊职能业务成本和资源配置成本,形成了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大大降低了生态经济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趋于最大化。协同商务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机制也为生态环保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对传统产业进行绿化改造,优选生态产业项目,在带动第三产业升级的同时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最终缓解传统产业发展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压力,这是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协同商务的信息共享优势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生态化与知识化的时代潮流,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信息流的通畅。协同商务信息平台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将生态经济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整合成统一的渠道,实现生态产业链之间业务和信息处理的一体化。各种资源甚至可以在全球的范围内被优化组合,完全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从而提高区域生态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协同商务还拥有全球化和知识化创新环境,其基于internet技术的知识库管理使动态联盟企业之间共享废料再生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等信息,为生态经济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促使生态经济的现代化。对政府而言,利用协同商务平台还可以把分散的政务数据资源整合起来,提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体效能,实现各市县的产业联系、物流联系和旅游业联系,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因此,协同商务的信息共享优势,不断为生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动态圈。

基于协同商务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生态经济是一个集成了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其他服务性机构以及普通消费者的庞大社会网络。其协同商务模式的核心在于生态价值链上的所有成员通过电子化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区域层面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生态产业链上的业务和资源的协同互动,对生态经济发展形成有效激励。

(一)生态企业的网络化管理

企业是发展和实施区域生态经济的主体,也是体现生态经济效益的个体。企业应将生态环境管理纳入经营管理之中,关键是建立基于协同商务的生态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绿色产品开发―绿色采购―清洁化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的循环业务流程的整合,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在生态企业内部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建立信息化的绿色管理体制和标准化的经营考核指标,对产品的绿色开发、生产、运输、消费及废弃再利用等环节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外部则开展生态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很好地协同工作,加强顾客对公司和产品的接受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的生态经济效益;最后扩展到B2B和B2C电子商务,进行绿色材料的电子化采购和绿色产品的网络化销售,以充分利用再生资源,提高生态产品的营销和销售能力。利用搜索引擎、BBS、电子邮箱、博客、视频广告等网络广告形式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大力宣传,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环保和绿色质量认知程度,进一步提升企业绿色形象的影响力。

(二)生态产业的协同商务体系

在网络经济时代,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就在于培育生态产业链和构建循环产业经济,分别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服务业内部建立信息系统,集合供应商、合作伙伴、市场中介机构参与生态经济的网络化运作。农业的生态产业链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的综合开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一体化经营。从农户生产初级农产品,上游企业将初加工产品提供给下游企业深加工,下游营销企业再销往市场,到回收副产品并将废弃物加工成环保农业生产资料,整个过程通过信息的传递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链。生态工业则应构建纵向和横向的清洁化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网络平台,将每一个个体企业都联合起来,形成一种高效的“闭路再循环”生态产业链。各节点生态企业都可以凭借信息系统,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回收利用和企业管理内容等方面实现快速实时、灵活可控的协同合作,真正实现业务流程上的整合。生态旅游业应建立B2B战略联盟,开设生态旅游资源详细推介、网上组团、网上导游、网上购物和旅游资源调配等模块,促进旅游资源共享和优化整合,构建新兴生态旅游热地。同时还应大力推进经济区物流、金融、信息咨询、保险、证券、文化等现代网络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层次和水平的提升,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协同商务还将在区域生态产业圈内全面拓展,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环保产业之间从产品或资本层面的合作扩展到底层信息系统的链接,各行业共享关键性的信息资源、知识,实现业务交互和共享。这种相互依存的生态产业系统,能实现生态产业圈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梯级使用和信息的联结,使区域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达到纵向闭合、横向共生、内外协调、技术集成的局面。

(三)区域层面的协同支撑体系

区域生态经济除了垂直关系的业务合作外,同时还需水平方向上以外部相关组织为后盾的协同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行业协会的信息门户网站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协同等。

1.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为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可构建一个基于协同商务理念的政务信息管理平台,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将生态经济纳入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轨道。设立环保治理技术数据库查询网页、求援电子信箱和论坛等,及时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方便企业利用和交流。通过对生态产业园区的电子商务管理加强对宏观指导和具体服务,提供引进资金、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等功能,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内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保和资讯的纵向闭合。利用政府电子政务大厅这一载体向社会公众各类涉税信息资讯,通过网络银行、网络税务等电子金融方式完成绿色税的征收和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发放,鼓励绿色行业的发展。政府还必须以身作则参与协同商务活动,带头进行区域生态经济的需求调查,对环境工程项目从事电子订货订购,如生活污水处理、水利工程、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监控系统等项目在网上招投标,提高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我国公民环境法制观念依旧薄弱,对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相当不了解。2009年1月,我国网民数量突破3亿,网络群体的力量不容忽视。政府完全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博客、论坛、公益广告等方式进行政策引导,帮助人们提高对环保的关注程度。

一是对区域生态资源优势进行宣传造势,设立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网页,开辟专栏进行网上环境调查、网上投诉和举报,提高全体民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二要打造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区域生态经济网络品牌。开展基于生态文化的网络公益广告、环保图书、歌曲等网上娱乐业,树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三是通过电子政务厅向公众提供就业、教育、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信息服务,提高政府网上办公的效率。

2.行业协会的电子商务社区。目前,作为非政府的社会民间组织的行业协会已经成为维护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中介力量。在协同商务视角下,行业协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建立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产业信息服务中心。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为区域生态经济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公布社会能耗指标、污染排放行业标准,在产业内推广使用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另一方面,生态企业以集群的方式来共享电子商务社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通过整合物流、资金流和知识流加强业务扶持,并向政府部门提交行业运行情况和政策建议,扩大区域生态产业在国内、国际生态产业界的影响。与专业人力资源机构建立生态产业教育、培训、人才技术交流中心,完善知识交换、联合开发与在线招聘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和技术的协同;通过举办一些网络公益活动,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促进全民绿色消费方式的形成。

3.科研院所的协同技术攻关。传统产业低技术水平的过度扩张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区域生态经济技术研发的需要,建立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技术攻关网络,完善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协同技术攻关平台不但提升了生态企业绿色技术运营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而且为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示范实验场所,多方合作和交流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开发带来的时间上和金钱上的浪费,逐渐成为生态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战略问题。从协同商务视角来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能充分发挥协同商务的资源配置职能和生态效益优势,有效地整合整个生态经济区的各种资源,提高生态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为我国生态经济的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莱斯特R•布朗,林自新译.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东方出版社,2002

生态经济模式篇9

四大家鱼养殖技术较成熟,现在养殖户一般采用投饵机,加上增氧机,高密度粗放型养殖方式,这样在养殖管理方面还是相当高效的,但是这种方式,病害发生较多,增加用药量,而这两年饵料、渔药价格上涨,养殖成本自然增加不少,而且这样高密度高产量的商品四大家鱼价格相对较低,特别是最近几年,这种粗放的养殖方式使四大家鱼养殖效益下降较明显。四大家鱼这类传统养殖模式亟待改变,生态养殖、混合养殖、品牌发展是未来四大家鱼养殖模式开发重要方向之一,投喂配合饵料的的鱼品质较差,通过投喂初级饵料,如菜籽饼、豆粕等,严格控制密度,科学预防病害等生态养殖模式可以有效改进鱼的品质,例如江西省九江县赛城湖水产养殖的“四大家鱼+螃蟹”模式成为水产养殖提质增效的亮点“,鹤问”大闸蟹连获全国大奖。2014其年产草、鲢、鳙、鲫120万kg,螃蟹5万kg,水产销售收入突破1500万元,同比增长30%。而且由于是采用生态养殖,出产的水产品远销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大闸蟹还销到台湾,价格也高出15%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释义:第50条》还提出:养殖500g鳙鱼可从水中吸收57.85g碳;养殖500g白鲢可从水中吸收60.75g碳。在投饵养殖翘嘴红鮊等品种时,可以在养殖网箱外面加套网箱,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进行套养,利用食物链原理,充分利用残渣剩饵,消耗水中的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以达到有效控制水质。

二、四大家鱼养殖案例点评

据文献报道,在万峰湖就进行了不投饵式网箱养殖鲢、鳙鱼,其位于贵州、广西、云南三省交界处,是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电站建设而形成的电站水库,湖区面积176km2,总库容102.6亿m3,全年最低水温13℃,最高水温32℃,每年有240天水温在20℃以上,非常适宜温水性鱼类的生长。湖区不投饵式网箱养殖鲢鳙的模式,鱼类生长完全依赖水体中天然的基础饵料生物。以不投饵式网箱1000口,面积3.6万m2为例,通过3年的养殖,产量可以高达50万kg,经济效益较为可观。而且,增加不投饵式网箱养殖鲢鳙后,以前常见的“水华”现象基本没有发生,湖区水质得到了较好的净化。有养殖户结合丘陵山区,山坡地多、山坑塘多、天然草料多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四大家鱼为主的“鱼-畜-沼”立体养殖,其经济效益较好,且养殖周期短、见效快。山区以山坡地多、山坑塘多、天然草料多为突出特点,将畜牧业(猪、牛和羊等)粪便排放到沼气池,经沼气池发酵后,将沼气用于日常生活(作燃料,既可减少生产与生活成本,又可减少场地的环境污染),将沼液和沼渣放入饲料塘中(或在塘堤上种植青饲料)进行净化处理,经饲料塘(或塘堤上)生产的青饲料(如无根萍、蕃薯等)再喂鱼(或喂猪),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经济模式篇10

关键词:南四湖湖滨带;高效生态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F12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151-04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调蓄水库。工程运行后,水库的调蓄功能将使南四湖地区的水土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发生很大改变,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其所面临的非点源污染压力进一步突显。为了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水质满足地表水Ⅲ类标准,解决约束南四湖流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瓶颈问题,迫切要求改变南四湖流域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利用的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它倡导的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可以有效指导目前我国工业、农业的生产经济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是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1,2]。目前,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有“猪-沼-粮”、“猪-沼-果”[3]、“猪+沼+果+灯+鱼”[4]、“林-草-牧-沼-菌”[5]、“草-畜-沼-田”[6]等生态经济模式,并且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得到推广,而在水源地针对种养殖业开展的生态经济模式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相关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从生态农业的生产流程上控制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的产生,以期有效避免传统经济发展“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从源头上确保南水北调工程中南四湖的水质安全。

1南四湖湖滨带现有经济模式

湖滨带农户目前普遍采用鱼鸭混养的养殖方式。微山县留庄镇南羊庄村养鸭农户有十几户,养殖规模基本上为3000~5000只麻鸭,3000m2养鸭厂棚和5000m2水塘。虽然养殖收入还比较可观,但这种养殖方式对水质影响较大,造成湖滨带生态环境污染,养殖麻鸭粪便和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利用,目前已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不断实施,对南四湖水质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湖区内的渔业养殖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湖滨带麻鸭养殖范围和数量也将受到限制。

第二,养殖麻鸭产生的粪便没有经过收集处理直接排入池塘中,导致水质恶化,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

第三,其中一部分粪便直接卖给周边菜民,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麻鸭粪便在本产业链条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四,养殖麻鸭的饲料以购买为主,成本较高,增加了农户的担负,并且饲料对水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些问题要求湖滨带农户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推行一种高效生态、符合当地特点的生产经济模式。而这种经济模式单靠农户自身力量无法进行,需要整合各种科技力量,加以示范和推广。

2湖滨带高效生态经济模式构建

2.1湖滨带农户实地调查

通过对南四湖湖滨带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查,在确保不改变农民主导产业的前提下,本着农民自愿接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探讨适合南四湖湖滨带的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在微山县政府的协调下,对湖滨带的留庄、韩庄、傅村、昭阳街道等镇(街道)的南羊村、桥上村、郗村、郗山二村等十个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和入户访谈,发放200份问卷,最终以农户为主体,提出了基于南四湖水质保障的“沼气-鱼-鸭-草-蘑菇-有机肥”高效生态经济模式。

2.2湖滨带生态要素及其配置原则

基于循环经济相关的生态技术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减少污染相关的工艺和生产技术,二是与治理污染相关的末端技术。南四湖湖滨带生态经济模式将污染治理技术与废物再利用技术结合使用,即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达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生态化。按照“能量链式等量循环、微系统内部循环相对封闭、原料的多次利用、多头产出”的原则,合理调整各环节之间的数量关系,配置好生态要素,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佳的经济效益。南四湖湖滨带高效生态经济模式配置有养殖麻鸭的厂棚、塘鱼、沼气池、饲料地等基本要素。

2.3湖滨带生态模式构建

生态经济的能量循环模式如下:第一,种植牧草,以豆科牧草(紫花苜蓿)为主,辅以椒样薄荷和蒲公英作为药用饲草。紫花苜蓿可作为麻鸭日粮的6%~9%(干重比例)使用,鲜草可尽量多用。椒样薄荷以及蒲公英作为疾病控制用草配合在日粮中使用。第二,建设沼气池,将麻鸭的粪便和生活垃圾排入沼气池进行发酵,沼气供居民生活用气和麻鸭棚照明。第三,沼渣和沼液可以饲养黄粉虫,也可以将沼渣作为牧草有机肥。第四,黄粉虫作为麻鸭的有机饲料,可降低购买饲料成本,实现生态喂养麻鸭,提高麻鸭品质。

在四个环节上分别产出鲜鱼、蘑菇、黄粉虫、鸭蛋、鸭肉和沼气等,而粪便和垃圾通过层层递进的生态处理方式,最终以黄粉虫或有机肥来使用,这样便形成了“沼气-鱼-鸭-草-蘑菇-有机肥”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六者相互关联,物质循环流动,实现从粪便产出到最终处理的零污染(图1)。

另外,光合细菌和高油微藻是本循环中需要添加的要素,它们能够降解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具有充当饵料、作为饲料添加剂、净化水质、预防疾病等功能,可用来治理水体污染,防止鱼类死亡。

3效益分析

“沼气-鱼-鸭-草-蘑菇-有机肥”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具有技术易掌握、农户投入少、风险较低等优势,容易为农户所接受,目前已经在南四湖湖滨带得到初步推广。以微山县留庄镇南羊庄村为例,全村共有养鸭者近20户,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左右,在保护南四湖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经济效益

①每个3~6m3的沼气池年产沼气500~550m3,可以满足3~5口之家的日常炊事、照明需要,与液化石油气相比,年可节省燃料费用800元左右。②每个沼气池年产沼肥16~20t,相当于硫酸铵50kg、过磷酸钙40kg和氯化钾15kg,既可节约化肥费用250~500元,又可通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效350元。③豆科牧草(紫花苜蓿)为主,辅以椒样薄荷和蒲公英作为药用饲草,可节约鱼、鸭饲料购置成本约500元。④光合细菌的添加和含芽孢菌的绿色水泥的使用等措施有利于有毒藻类的清除及富余营养的代谢,避免了湖水的污染,鱼窒息死亡量大大降低,提高了鱼的产量,年增收1000元左右。

3.2生态环境效益

①一个3~6m3的沼气池可减少每户2000~3000kg薪柴消耗,相当于保护了2000m2的林地。②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等进入沼气池作为发酵原料,大大减少了垃圾直排水体的概率,配合使用绿色水泥和光合菌技术,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湖水质量步入良性循环。③生产生活废弃物入沼气池发酵杜绝了粪便、垃圾的任意堆放,解决了农村长期以来的脏乱差问题,消灭了蚊蝇的孳生场地,减少了有害病菌的传播,减少疾病的发生率。④沼肥连续施用可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氮量及微生物增加,做到种地养地,还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田径流污染和空气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社会效益

该模式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改厕、改圈、改灶以及改水、改路、改院,将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优化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新农村建设。

4结论

在南四湖湖滨带示范区内,运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大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所构建的“沼气-鱼-鸭-草-蘑菇-有机肥”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殖模式,可取代传统的高污染农业耕作方式,减少对南四湖水质的污染,改善湖滨带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这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易被农户接受,对南四湖周边水质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物削减以及湖区周边农民生产增收、生活环境美化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n].光明日报,2001-11-20.

[2]方杰,曹邦英,卿锦威.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J].绿色经济,2009,2:77-79,87.

[3]惠海峰,姜艳艳,刘雷.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分析[J].生态农业,2006,3:53-54.

[4]李克敌,黎华寿,林学军,等.广西“猪+沼+果+灯+鱼”生态农业模式关键技术及其效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3):32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