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58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篇1

一、小学写字教学的育人作用

1.激发爱国热情

汉字作为音形意的结合体,充分展现了汉语博大的文化所具有的特有气质。汉字具有的严肃性体现在:它体现了民族尊严,规范书写汉字是热爱尊重我们祖国的体现。通过学习发展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为中华绚烂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通过对从古至今我们的先辈坚持不懈地进行刻苦钻研与杰出创新等动人事迹的体验,把书写汉字这一事件与祖国汉字的光辉形象结合起来,使爱国热情得到了更好的激发。

2.陶冶情操品德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写字训练必不可少。认真书写汉字,不但使学生会写正确规范的汉字,而且从“写规范字”养成“行为自律”,使“堂堂正正做人”得到体现。

3.提高学习能力

写字练习不是一件速成的事情,其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练字时需要全神贯注,静气凝神,认真观察字的结构,并善于让脑、眼、手相结合,准确掌握并控制字的快慢力度,长此以往,能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养成他们冷静、沉着的习惯也有很大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焕发自主学习动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二、目前小学写字教学存在问题

1.缺乏重视,习字氛围不浓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相关考试和知识教学上,而忽视了写字此类基础教学内容。进而学生也就逐渐不重视写字,在教室内的写字练习也就少之又少了。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精力有限、注意力容易不足,然而写字练习又是一个枯燥单调的过程,不断采取反复式的教学模式,这样极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下降。

3.教师素质难达标,作用难以发挥

其一,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强,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很难发挥引导作用,对于怎样提高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方法不多。其二,在对写字教学的评估中,不能更加科学、规范地建立起一整套更适合小学生写字教学的制度。

三、小学写字教学建议

1.精心布置学习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写字教学更好地展开,学校应加强学生对于写字练习作用的认识。一是开展校园文字主体活动,可以建立一个有关书法的工作室,积极鼓励学生加入,以此营造一个浓浓的书香氛围;二是可以在每个教室悬挂名家书法挂图和一些条幅,让校园充满书香气息。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的写字教学可以从多方面有效发挥其独有的育人作用,例如:德、智、体、美等方面,以此对于提高学生人文方面的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加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例如:合作教学、提问教学、竞猜活动等,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上节课学的字,教师在课前提问,全对的学生可以得到小红旗。这样既可以激起争优心理,也能活跃氛围。

3.加强教师有关方面培训,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良师,教师培训更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正常有效地开展学校各项写字活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必不可少。所以需要多种途径提高师资力量,例如:在岗培训,对于一些有写字特长的老师,要提供给他们更好的深造和学习环境,以便以后更好地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内隐知识理论;培养目标;课程建构

一、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国内小学教育专业产生以来,学者们做了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学历提升等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专业精神、情感、教学能力和专业建构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界的争议:小学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的专业?

自从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产生以来,“小学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这一问题一致都在不断地讨论之中,赞同的一派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专业,而反对派则认为不是一个专业。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小学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知识也可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其中,外显形态知识又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共享的普遍理论,具有外显性、系统性、可表述性等特点,是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1]主要特征是个体性、直觉性、自动性、即时性、非系统性、情境性、文化性、层次性,[2]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国内外学界存在否定小学教育为高校专业的观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都不是该专业特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才是该专业特有的知识。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受社会欢迎

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来看,外显知识方面,本体性知识远不如师范大学学科专业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更不及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知识;内隐知识方面,由于存在片面向大学看齐的顷向,出现了只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实践性知识现象。因此,社会的普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学历,低能力。于是,学者便发出了“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3]疾呼,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三)实质性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专业的主要体现是专业知识体系,即课程结构,这一体系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程度。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到今天,专业课程仍然是教育专业加上学科专业课程的拼盘,表面上学生专业理论丰富,实质上他们所学的理论既不系统,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主要还是没有真正体现该专业的课程及课程结构不合理所致。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新专业,是发展初期,这很正常,但我们还是要建设并参考国外早已成熟的经验。

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

从现有的培养目标来看,虽然每个学校有所不同,根据内隐知识理论,可以将这些培养目标归纳为下列两种主要类型:1.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2.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1.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2.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4]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科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5]3.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1)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2)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3)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6]上述三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模式,虽然比几年前有所完善,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重视知识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的矛盾问题;二是重视知识系统性与能力系统性的矛盾问题,[7]所以,还需要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

三.解决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从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来看,对现有专业知识的重构势在必行,这关系到该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专业过程中,首先要有新意的培养目标。其次,要有全新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创新的理念是“通过课程统整企图教导学生从不同学问中,将各种知识和思考方式进行碰撞,产生出创造的火花,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多元理论和多样的现实世界,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8];课程体系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其三,基础研究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最后,是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保障。

(一)明确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

1.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明确我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是商品经济的社会,科学化(推动商品经济生产工具及组织形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的改变)的社会,是一个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是革命性(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产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我国各民族多元一统、形成了独特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其价值取向;同时还要依据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国策。小学教师的特质是制定培养目标的内在依据。小学教师的特质:在人格上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养成思维模式的半童性;具有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9]2.转变思想观念我们是在建构一个新的专业,这就要求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无论是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都要抛弃陈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潜心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理论,为这一新专业尽快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专业而努力。具体转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需要的高度来建构这一新的专业。我国的小学教育专业本身比国外起步就要晚,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己见、各自为阵,新的专业就很难产生,最终将会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去拿来、去继承、去建构适合我国发展的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其次,要站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事业在今天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为启蒙阶段培养师资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快与慢或成与败,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的实践者(尤其是管理者)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脚踏实地来建构一个全新的小学教育专业。其三,要站在终身教育的发展高度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尽管这一新兴的专业是否是一个专业,目前尚有争议,但事实上,它一直在为小学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师资;尽管这一新兴的小学教育专业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事实上它依然还在为小学教育继续输送着不很受欢迎的师资,这不仅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影响小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这一新专业。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能力和不断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终身教育能力。3.制定切实可行的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目标须有特色。目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大同小异,既没有体现专业层次的特点,更没有体现学校(或区域)的特点趋向同一,就产生可代替性,即无专业性,这也为否定该专业不是专业的论点者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同时,也出现了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都来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局面。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制定出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定向在小学。无论是大专还是本科定向要在小学,小学就是该专业的定位,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是小学教师。高等教育培养的小学教师与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专科或本科,而专业技能又不低于中师的特点。新型的小学教师是应用人才。这主要是区别于过去师范大学培养中师教师的培养目标,事实上,目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中师或中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作了些修改。为什么这里要特别强调中师教师呢?原因就在于中师教师偏向理论深度,而小学教师侧重实践性知识的厚重,因此,小学教师属于应用人才,即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小学教育实践中去,或者说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展示教育技术,甚至教育艺术。但是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又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新型的小学教师也是创新型的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份的新型的小学教师,必须是创新型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表述出来,并且要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出来。新型的小学教师还应是具有多元文化能力的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剧,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增多,这就需要培养适应这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师资,因此,在培养目标中也要体现具备多元文化能力。

(二)加快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

1.加快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目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健全,或者说还在建构过程中。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过程中,关于教育理论体系仍然属于借用(教育专业理论体系)阶段。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因此,必须依据小学教育的特点,构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就要求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学生、小学老师等基础性的问题,只有这些基础研究达到全面而深入时,我们的教育专业课程理论与体系才算成熟。2.加快小学教育专业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普遍为分科教学,即对应小学学科进行分科培养,如小学教育专业中文及社会方向。学科理论体系与教育理论体系一样,也是借用中学教师培养方式。这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也不符合小学课程综合化的需要,更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其原因有管理者、教师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理论体系亟待进一步的完善。3.加快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理论体系的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这在学界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师的长期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是,因此“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出路就在于重视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开发”[10]。然而,实践性知识在高校往往不重视,加之学生被各种考级、考证所左右,因此,对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仅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于是出现了高等师范教育质量差的不良反映。由此可见,加快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体系是当前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1)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内容美术方面,三笔字,简笔画,儿童绘画基础;音乐方面,乐理常识,儿童音乐基础,风琴或钢琴基础;体育方面,口令,队形整顿;舞蹈方面,儿童舞基础;教育学方面,教师口语试讲,见习和实习。(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的实施实践性知识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因此,要从入学后就要抓起。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以科任教师为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以辅导员为辅,加强督促;最后是建立严格的制度化格管理,确保实践性知识的实施。

(三)基础研究不够深入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

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有很多基础性研究问题是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最基础的是认识小学生、小学教师和小学教学。在认识小学生方面,如何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如留守儿童、单亲、农村与城市等)、民族、种族、性别等的学生进行教育。这就需要弄清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什么?学习行为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有什么规律?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小学生的独特性,也是小学教育的特质所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认识小学教师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研究的不深入,主要有小学教师的特质是什么?农村与城市的小学教师有何区别?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什么?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科学化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的比较(国内、外)研究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基础研究,也是教师教育的理论组成部分,还是进行职业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认识小学教学方面,要深刻认识小学教师的“教”与“学”特征,这是专业建构的核心基础。“怎样教?”这是小学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小学教学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构建小学教学理论体系?小学教学理论怎样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依据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可见,这不仅仅是教育学和教学法教师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其他教师和管理者必须明白和思考的问题,否则,专业建设就不可能科学。“教什么?”这一问题是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思想瓶颈。从专业建立初期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还没有弄明白,尤其是专科学校表现更加明显。其原因,一是专业建设者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专业化思维的结果;二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不足;三是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水平低。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小学教师要“教什么?”需要怎样的知识结构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来深入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质,并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我们在专业课程中,既要研究国内小学教育的需求,也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先进理念来促进自身发展。

(四)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仅有好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说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专业,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在过程管理中,只有严格实施课程计划,并不断反思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才能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好的小学教育专业。现代社会要求管理也必须现代化,在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是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尚不成熟,主要制约因素是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了专业评价本身的弊端,加之管理者主观因素(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和情感等)的影响,管理水平低。如何进行科学管理,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中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科学管理,才能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达到为社会输送卓越小学教师的宗旨。

四.讨论

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有关综合课程的专门教师”[11],虽然论证严谨,但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因为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建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同时,现实社会对小学教师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在这些新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的新特点,作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方可成为真正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关系到专业是与否存在的关键,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只有符合社会要求、小学教育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才算真正完成,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也才会走向成熟。首先,教师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融合,即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理论与实践间的融合两个维度,为课程建设积累实践经验;其次,学者们继续扎根于基础研究,用相关成果来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石;最后,需要学校与政府一起采取行政措施,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基础研究推向纵横深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重心。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加强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建构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关键又在于基础研究还不深入,所以,基础研究既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瓶颈,也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建构的根源;以课程计划为依据,加强过程管理是小学教育专业建构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104)

[2]洪明.内隐知识及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2:(57)

[3]姚文忠.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2007.5.21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8)

[5]陈威.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54)

[6]张虹,肖其勇.全科教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新动向—基于全科教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质新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28)

[7]唐之斌.初等教育师资培养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4:(39)

[8]唐之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探索[J]职业圈2007.21:(71)

[9]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6)

[10]易森林.从教师知识的构成看小教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71)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隐忧;建议

实行素质教育有几年的时光了,然而,纵观现今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下面就我们之观察来谈谈存在的隐忧及建议。

一、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造成的误区

由于农村的交通、网络等不方便的情况下,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使得素质教育在农村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相反,由于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使得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走进了教育的沼泽。中国千百年来的应试教育,通过分数来验证人才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一听说素质教育开始了,通过国家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等种种迹象,便想当然地认为,以后的求学之路上,便会一路坦途,不用再考试了,同时,学生也不必如以前那样苦读了,同时,随着学生地位的提升,农村教师的责任也到了进退维谷之时,一方面,学生自已认为不用学习了,从思想上放松了自已的学习,就会直接引领他们在行动上做出与进取相勃的举动。做为教师,对他们的这些不求上进的行为,在纠与不纠之间产生了进退两难之境,纠吧,实行素质教育了,学生们会说是侵犯他们的人身自由,比如,学生上课迟到了,不能让其站着,否则是体罚他们,也不能批评他们,否则是不给他们面子,伤害他们的自尊。于是,他们便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他们所自以为是的“尊严”了。于是,“12345,有事找政府”便成了学生们的护生符。因而大多数教师只好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指导下,采取“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听之任之的态度了。

二、“求才不如积财”的错误观念导致初中生厌学、辍学问题严重

家长是子孙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一些家长的头脑中,知识无用论的观点直接促使他们在教育孩子们的成长上做出了错误的行动,他们认为在当今“金钱万能”的社会,只要为孩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孩子就会一生幸福,于是,要么是外出打工,把孩子放在家里不闻不问,要么是做生意,天天钻营于掂斤播两之中,对于孩子的学习是从不过问。再加上素质教育的“东风”的推波助澜,这就更加坚定了他们的“知识无用论”的观点。在他们的眼里,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一月的收入还不如他们有时一天的收入,由于金钱论的影响,使得他们看不起教师这个行业,孩子如果在学校受了气,他们就会“理直气壮”地去给他们的孩子讨回公道。来维护他们的孩子在“素质教育”下的“合法权利”。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读完初中就不再继续读高中或者职校,只有极少数农村孩子会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仍然选择寒窗苦读。甚至于还有少数孩子没有读完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尤其是女童的辍学率较男童高。主要是因为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孩子失学。其次,“知识无用论”的观点,再加上每年都有大量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在考大学没把握的情况下对教育投资是亏本的,再次,教育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教材与农村实际相脱离,对学习没有兴趣,令他们产生也厌学情绪而退学。

三、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地域差异。资源分配不合理

农村地处偏僻,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基本办学条件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是:20﹪的城市人获得80﹪资源,80﹪的农村人获得20﹪的资源。对中国每个个体而言,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城市人是农村人的16倍。同时,城区学校在师资配备、教学设施方面皆占优势,教育的投入大部分用于一些城区重点中小学建设,而农村中小学则师资匮乏,设施落后,只能维护日常教育教学,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难以实现城乡之间、县、乡、村之间教育不公平。

四、农村小学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待遇与同城乡的相比偏低。这主要是因教师工资属于自筹部分的工资不能况现,造成实际收入下降。二是因为同工不同酬造成的的负面影响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就城乡教师的工资数额而言,同等级职称的教师,要相差1000元左右,况且,乡村教师的工作量要远远大于城市教师的工作量。三是乡村教师的老龄化严重,许多乡村教师的年龄已到了国家规定的离休年龄的边缘。往后的几年里,乡村教师将严重缺失。

对此,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积极消除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造成的负面影响。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大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投入。采取应急措施,缓解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困难。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财政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完善势必要经历一段发展过程,而目前农村教育的经费短缺不可能等新体制完善之后才解决,这就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主要包括:加大中央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乡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管理和投资作用;在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财力不能充分满足教育需求的阶段,继续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例如义务教育适当收取杂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单项教育集资等。当然,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也是增加教育投入,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途径。

2、改变一些家长“求才不如积财”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对孩子的一生的深远影响。纠正他们“知识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祖国的未来离不开他们的子孙后代,没有知识在以后的社会上是站不住的,只有让子孙后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有更好地出路。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篇4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过程过于片面

语文教学模式并未随着年代的改变而改变,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更强,学生觉得即使偶尔走神并不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老师觉得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多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万变不离其宗。错误的观念使错误的教学方法延续下去,也因此埋没了许多可造之材。当今中国高校选拔人才级机制仍旧是高考,这就使得应试教育仍旧是中国教育的主流。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衍生了许多做题技巧,在开放性极强的语文上也是如此。语文的学习需要理解和记忆,中国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压迫下的产物,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良莠不齐,为了改变人生,学生只有另辟蹊径,于是便有了各种所谓的应试技巧,语文和高中生都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考试,一切以分数定成败,考得好就代表教师教的好,学生学的好。另外对于试卷中的主观题以及客观题都采用限定答案范围的方式,主观题答案标准化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后期学习和发展。

2.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旁引导。实际情况下,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仍旧是教学的绝对主体,学生更像是围观者。教师通过填鸭式教学方法向学生强行灌输理论知识,限制了学生创新思想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语文教育评价的过程和教学方式如出一辙,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案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并通过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整个评价过程缺乏主动性,学生在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完全被忽视,整个评价过程缺乏多样性,并由此导致评价过程不完整,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过于消极,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反省,学生难以从评价中获得有利经验。

3.评价功能失调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评价过程不够完善,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功能失调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体系完全按照新课标及上级领导指示进行针对性评价。例如新课标中规定了新时期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可以营造探究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该环境中实现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评价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自主探究方面。教师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理解能力,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但在评价中却过于片面。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情思想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将重点放在某一项培养中。

二、对小学语文教育评价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小学语文教育评价的有效实施的前提,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中过于片面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需要呈现多样化。评价中考试只是其中一项评价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其他考核方式。例如在进行《丑小鸭》一文教学时,可以由教师制定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心得表格,学生在表格中填写课前预习状况,通过预习得到的新知识及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及收获,学习完课文后的个人心得。教师结合该教学过程评价以及课后习题,并由学生在教学后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意见,让学生想象假如由自己来主导这堂课该怎样进行。学生的建议就是对教师的客观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建议针对学生的兴趣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改善,逐渐提高教学效果,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多方面评价结合是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所收获,克服传统语文教学评价过程过于片面的缺点。

2.确立学生评价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评价过程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的作用被弱化,导致语文教育评价失衡,仅由教师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掌控。学生需要从评价过程中获得提升,因此在进行语文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井底之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全程主导教学过程。备课过程中,教师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设置几个教学问题,如:(1)该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2)评价一下该文中的人物角色?(3)分析一下青蛙的内心活动?(4)从该文中学到了什么?(5)试着扩写该文章。学生在教学中可以给教师提意见,师生间产生互动,并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反馈,实现师生间的相互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3.注重评价作用多样性

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过分注重于学生的某方面发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课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以及开放性思维,能够多方面多角度看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育评价中不可将某项因素作为教育评价重点。例如在进行《叶公好龙》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该文章对学生的品格进行培养,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教育的情感价值。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加权平均的方式,综合各项考核因素,避免学生迎合教师而过分注重培养自己某方面能力而出现失衡的情况。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篇5

关键词:国培计划;教师置换培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35-01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初具规模,基础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正在得到不断的拓展和丰富。但与此同时,农村音乐教育改革仍然进展缓慢。从对湖北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前期调查了解到,在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改革举步艰难。领导重视不够,缺少师资,缺少设备,家长认识不够,这都是农村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农村音乐教师缺乏、素质偏低严重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下音乐教育改革的进展。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在湖北农村地区孝感市、随州市和十堰市的47所中小学(6所中学,41所小学)中,其音乐教师大多还是中师或大专毕业,有的是通过进修、培训等渠道获得学历并进入中小学任教的,而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数量偏少。此外,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存在兼职的问题,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不乏兼职现象。

(二)音乐课程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中小学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逐渐得到改进,但应试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影响巨大,音乐作为非统考科目向来不受重视,因而针对音乐课程的教育评价机制建设长期滞后。本次调查中发现,孝感市、随州市和十堰市多数农村中小学尚未就学生音乐课程学业水平的评价和音乐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形成明确方法和标准,音乐教育评价方法与过程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三)教师待遇偏低,队伍建设资金匮乏

音乐课程作为“副科”在中小学教育中向来不受重视,虽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程及音乐教师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但本次调查中发现,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且在学校晋级、评优过程中,音乐教师作为“副科”教师,往往被忽视,其工作成果得不到重视和认可。而音乐教师的培训,音乐师资条件的改善都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重视不足与资金匮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现有音乐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三、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

(一)依托“国培计划”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教师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但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强化音乐教师队伍设的需求十分迫切。当前,正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也是“国培计划”实施的第三年,这为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尤其是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此,应依托“国培计划”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专业技能培训,延伸“影子模式”,同时积极举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优质课评选、专项技能如器乐、指挥、歌唱等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期教学理念,提升其教学热情和责任心。

(二)完善音乐课程评价机制

应不断健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考评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对音乐教师教学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使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明确对学生音乐科目考查的方法与指标,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时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同时也以此更好地引导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学校之间也可借“国培计划”下的相关活动相互交流课程评价机制的建设方法和评价指标,从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课程评价机制,有效激励音乐课程“教”与“学”成效的持续提升。

(三)健全音乐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当前,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待遇,增加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资源及音乐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成为保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的重要前提。对此,中小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申请专项拨款,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对经费的管理与筹划,提升其有效利用率。此外,做好现有音乐教育设施设备的维护,提升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也是为音乐教师培训和音乐教育改革争取资金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总结

总之,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美育功能,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强化师资建设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以及改善音乐教师待遇和增加音乐教育资金投入,是推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首要举措。

基金资助: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度开放项目,项目编号:2012K07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篇6

一、学校方面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方向盘。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品德、教师的作风、教师的外部表现、教师的职业灵魂,对学生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校要打造有效率、有能力、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队伍,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为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德、才、识、能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促进集体道德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发展,并且把道德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专业自身的专业成长。师德是教师的灵魂,着重抓好教师的师德。通过师德可以反映出教师人格魅力和品行。建设良好的教师师德,打造优秀教师团体的师德精神文化。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道德的规范、榜样的塑造,人们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的品德要通过外显的人格魅力发挥本质作用,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富有魅力的人格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作用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成长成才的“黄金阶段”,教师高尚而有魅力的人格对学生的心灵塑造,是任何书本教育、道德说教、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2.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淡化原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注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老师的唯一标准,改革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评价的多元化,在注重知识的前提下,更注重知识以外的评价,促进教师全面的发展。《教师法》第八章第三十七条也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考核的内容多元化,把教师的师德加入其中,作为评定的重要指标,对于评定教师的师德没有达到要求的给予一票否决,不再继续聘任。完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应依据以下原则:一是评价内容多样化。对教师的考核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要使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比如教师的观念、行为、习惯等;对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考评,应包括教师的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关爱等。教师思想品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又会影响其实际的工作业绩,进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实际中,学校管理者是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唯一主体,这种考核存在片面性,不具有代表性,受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的不同,对教师的考核不具有说服力。因此,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应该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多种评价主体参与评价,促进教师的全面提高,加强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提高学校监督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就应该充分发挥相应的监督管理的权利,认真贯彻落实制定的规章制度,认真监督执行,使学校的监督机制落到实处,合理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促进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起主导作用,是教师管理的第一责任体,学校有义务监督和管理教师。为了使学校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学校管理的义务。如果学校忽视了本身对教师的监督与管理的职责,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必然会导致教师对教师权利的滥用以及对教师权利缺乏认识,还会导致教师对学校、对相关制度的漠视。

4.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法制教育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禁止教师对学生采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的方式。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冷暴力的教学行为依然没有减少,这主要就是因为学校、教师、学生对其法律解释认识不足所致,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制教育,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冷暴力给学生造成的影响以及冷暴力的本质危害。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维护自身的健康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设教师法制教育,解析教育法律对教师的监督管理和要求,提高教师对法律的深度理解,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合理维护自身权益。通过班会课等方式,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例中,达到培养法律意识的目的,增强学生具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教师方面

1.回归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本质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关系,这种精神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享受这种特殊的精神关系所赋予的甜美过程,促进教师与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要使教育发挥本身的价值,就必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航标,驶向正确的方向。教师与学生主要通过交往进行沟通,通过交往促进学生的发展,交往过程中要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如此,师生交往实践才能找到自己的根基,回归自己的本质家园。

首先,教师要心中明确与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的,在教学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自己的人格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是其积极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育中的无数案例证明,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彼此的相互尊重之上。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教育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自豪感,就不能形成于他们的道德面貌。”不论教师和学生的年龄相差多少,都是作为完整的人存在的,彼此都有自己的人格,在人格上要彼此相互尊重,建立相互平等的关系。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身的藐视,没有体现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规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采用讽刺、挖苦、侮辱人格的做法只能引起师生关系的破裂,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加彼此的矛盾,妨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尊重学生本质上意味着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学生具有可塑性,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关爱学生。教育引申的含义起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通过爱的传播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对学生的爱如同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的爱如同号角唤醒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的爱如同阳光照亮学生前方的道路。教师没有付出爱就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本质。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心中充满爱,才会有伯乐的情怀去发现千里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高自己职业的幸福感。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都保持着较高的权威,当教师尊严与学生的尊严相冲突时,教师往往会以牺牲学生的尊严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尊严,这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没有使教师的关心深入学生的心里。

最后,教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决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引导着教育活拥姆⒄狗较颍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间接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和目的,隐性地指导教育行为。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独特性的教育理念,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2.提高运用教育惩罚的艺术

教师可能因为工作上的压力,难免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要注意惩罚的方法,掌握适度原则,以免伤害学生的心灵,造成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教师惩罚学生时要依据相关法律,做到惩罚有依据,提高惩罚的有效性,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教师乱用惩罚方法会降低惩罚要达到的目的,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可能造成学生厌恶学习,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惩罚的轻重要依照学生的错误程度,教师惩罚学生要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对事不对人,不能对学生一味地批评,教师要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为目的进行惩罚,根据问题、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度教育,对学生的批评要精、短、切中要害,不要为一些小事唠叨不停,防止学生产生消极、厌恶心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可以先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用激励的语言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使学生放松心情,聆听教师的教育,提高学生改正错误的信心。法国教育家帕斯卡尔精辟地指出: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教书育人不仅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也要充满艺术的色彩,通过艺术点缀缤纷的世界。教育教学工作是哺育学生与助推学生成长的工作,充满了奥妙和神奇,教师对爱思、会思、深思,就能品尝到智慧的孕育,育人的快乐

3.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师、学校、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期望也越来越大,这给教师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由于各方需求造成教师教学任务加重,教学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工作过程角色的多样性,对于教师工作无疑要求提高,并且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各种角色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一系列的压力会造成教师情绪上失控,产生教育问题。如果教师无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把不良情绪带入了教育工作中,这就会影响其对学生的正常评价,就可能会引发教育冷暴力事件的产生。宽容是一把通向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教师要调解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错误要有包容的心态,不要一味地批评。当教师采用“发火”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降低学生犯错的概率时,实际效果并不良好。

三、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篇7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知道,对下一代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时候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不清楚,就会南辕北辙。这里,我推荐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编写、本人参与校译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该书开篇就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四个目标,这也是美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同认识。第一,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从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笔者注:也就是要将精神层面而不是功利层面的东西置于首位);第二,为了使人们在个人事务决策中恰当地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第三,为了使人们能够理智地参与涉及科技问题的公共对话和辩论;第四,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这样几条认识和排列次序是发人深省的。在我们国家,经常是将上述第四条放在第一位的,有些人则是只提这一条。第四条目标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如果只提这一条,或者过分强调这一条,显然就是把人作为事业发展的工具来看待了,而没有把“人的发展”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

其次,中小学教师应该知道,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技术素质与科学素质同等重要。这里,我推荐国际技术教育协会编写、本人校译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将这本书同上一本书合起来读,就可以将科学素质与技术素质的区别与联系弄得比较明白。这本书对我产生震撼作用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2005年11月14日,山西沁源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在公路上跑步的20名学生和1名教师被身后开来的大货车撞死。事故发生后,很多学校取消了让学生在公路或马路上跑步的做法。除此之外,未见科普界有什么动作,这令人遗憾。这些受害者是被后面开来的货车撞上,可见他们是在与汽车行驶的相同方向上跑步(有关报道说,学生们是在由东向西跑步返回学校的途中发生事故的,而肇事货车也是由东向西行驶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指出,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就应该知道:“在没有人行道的情况下,行人最好在道路的左侧面对车流行走”。如果我们的科普工作做得好,那些学生和教师都知道在没有人行道的情况下就应该在道路左侧行走或跑步,他们就能较早观察到来车的动向,进行及时的闪避,说不定就可以减轻这次事故的伤亡损失,甚至完全避免这一惨剧的发生。

第三,我们应该认识到,不仅讲课的教师对孩子们有影响,而且与孩子接触的所有成年人都会对孩子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鉴于此,建议在中小学工作的所有同志,无论是校长、教师,还是图书馆员,都要尽可能多读些优秀科普书。我上初中时,经常到本校图书馆去借科普书。图书馆的朱萱英老师见我对科普书感兴趣,就主动向我推荐《怎样识星》(程廷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我借来这本书后,对照着星空观察阅读此书,对大自然的惊异感和敬畏感烙在了心头。虽然我日后没能成为天文学家,但成了科普书的终生爱好者。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系列丛书是国外科学与科普名著的中文版,分为“科普名著系列”、“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当代科学思潮系列”和“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前两个系列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我对“哲人石”丛书中的多部图书都写过评论,例如,《永远在思考的诺伊曼》一文就是对《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伊曼传》一书的评论。关心科普图书信息的中小学教师,还可以经常阅读、浏览《科学时报》,它在每周的《读书》栏目中都会推介几本科学普及或科学文化方面的图书。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再到国家科研系统对专业研究人员之培养的全过程。钱学森之问的解决不仅要靠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更要靠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只有通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两亿多名少年儿童方能从中小学阶段就不断提高科学素质,那么日后的青年人方能真正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武夷山.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说开去[n].学习时报,2004-7-12.

[2]武夷山.这种惨案是否可避免?――兼谈传媒拯救生命的功德[n].大众科技报,2006-12-26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篇8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现象、归因与建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与建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与应用的思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归因分析与思考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英语合理应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中的建议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效果调查与分析关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与应用的思考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现状与效益分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喜与忧浅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析云南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与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初探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管理与分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运用的优势与弊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农村中小学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实践与探索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余胜泉,赵兴龙.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国电化教育,2009(8).

[3]王春蕾,刘美凤.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6).

[4]王鉴.课堂研究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丛立新.教研员角色需要彻底改变吗.中小学教育,2009(5).

[6]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9(6).

[7]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中国电化教育,2011(1).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职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05

1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高师院校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和深化,教学逐渐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育的研究对象也由客体过渡到主体,即从对语言和教法的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者的研究。但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重要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

高师院校是我国中小学师资的主要培训基地,其课程设置情况是决定教师基本素质的直接因素。为了了解我国高师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我们以山东为例,针对致力于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范类本科院校和职业学院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在校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教职类课程所占比例、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及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期望等。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我省高师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课程结构不合理;②课程设置理论不能联系实际;③高师的教师培养目标缺乏延续性。

2高师小学英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2.1优化课程结构,明确培养目标,强化教育类课程,突出师范性

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教什么?”,另一个是“怎么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教育类课程不足,使得学生只知道如何学好英语而忽略了如何教好英语,这样必然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从而使学生认为教师是一项很容易的职业,不能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小学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小学英语教学专门人才,而不是培养该门学科的专门人才。要强化这种认识,就要突出该专业的师范性。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英语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应该和英语学科类课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达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在教育类课程内部,一方面,教学技能课比例过低。另一方面,在教育理论课中,教学法地位不突出。教育类课程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教育理论类;二是教育技能类;三是教学辅助手段类。在课程改革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这三类课程的比例,促进其彼此之间的融合,使其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

在英语专业课中,一方面,语言、文学等专业理论课偏多,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课偏少,而这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增加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比例。另一方面,英语专业课还应该注重和教育类课程的结合,避免教学理论成为空中楼阁。

2.2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性

根据调查,绝大部分高师院校缺乏与当地小学的联系和合作。不能深入小学,了解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因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脱离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应加强与当地小学教育机构的联系,合作发展。不管是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深入小学,探索当地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某些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两门课理论性过强,很难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后也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因此,在教授时,应该考虑外语教学的特点,在内容上与语言学习联系起来,侧重了解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另外,老师还要考虑案例教学,把空泛的理论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到理论的精髓,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生实践能力欠缺。一方面教学法课程理论性太强,很难转化为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见习、实习成为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唯一途径,但大部分院校实习安排时间短,而且不能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实习生并不能完全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因此,必须重视教学法课的教学,增加实践的形式,实行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自己开发实践形式,假期后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遇到的教学和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指导。

2.3以终生教育的理念为原则来确定高师的教师培养目标,突出其培养目标的延续性特点

高师院校通过专业课,教育类课程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本身的反思精神的培养。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因为缺乏反思意识,不能及时地自我修正,从而无法获得持续的自我发展。反思性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会教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及收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反思教学既有近距离的认识又有整体感的把握。

科研能力的要求通常是对在职教师提出的,但是不是有必要对师范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培养呢?因此,不能仅仅把学生培养成一名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教育的研究者。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确立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观念。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让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规范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通过接受指导和不断修改来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一直以来高师院校以中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使其主动适应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探索出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新模式,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的综合性小学英语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申仁洪.小学教育专业模块整合课程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2,(9):61-66.

小学教育教学建议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32-02

2013年12月26—28日,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湖北大学隆重举行,在短短两天的比赛中,参赛老师们辛苦着、成长着,我们也在观摩的过程中汲取着、收获着……短短两天,来不及细细咀嚼,来不及详细梳理,更来不及深入思考,我只知道我们在亲情式的接待与知心交流中,不禁心窗大敞,眼界豁亮,启迪颇多,下面把个中感受与大家分享。

感受一:项目设置综合且多元

此次比赛,在第一届队列队形、徒手操(小学的《七彩阳光》、中学的《舞动青春》及武术操《英雄少年》)、模拟上课、专项技能展示、教学设计及评课的基础之上新增加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展示的内容。这些比赛项目的设置,乍一看,五花八门、五彩纷呈,细细审读,它却囊括了我们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方方面面的素质与素养。队列队形、徒手操,作为我们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教学内容之一,它体现体育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用于比赛不仅代表了一个省市体育教师的形象与精神风貌,也是该地区体育教师这支队伍凝聚力的一个集中体现;教学设计与评课体现的是一个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准;专项技能反映的是一个体育教师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模拟上课更是将教学场景进行了浓缩,体现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与认识、对教材价值的判断与取舍、对课堂的组织与调控、对教育的认同与践行以及展现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与魅力。新增加的民族民间项目的展示,更是体现了一个体育人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上应有的责任。另外,此次比赛在第一届比赛的基础之上,将各部分的分值进行了重新配置,教学设计的权重减少了5%,评课减少了15%,模拟上课增加了10%,专项技能展示增加了10%。这一权重的调整,不仅更符合体育教师群体的实际,更是将体育教学的“身体练习”这一本质特征落到了实处。为此,我们认为,这样的比赛项目的设置是比较合理、多元的,综合性显著。

感受二:组织接待周全且细腻

此次比赛,我们重庆派出了14人的代表团和60多人的观摩团,从前期的联络到比赛期间,便利的住宿、可口的自助餐,无不是想人之所想,及人之所及,指南上更是将武汉好吃、好玩的地方及注意事项一一标明,让人省心不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大学的志愿者们,他们真可谓是此次赛事一道靓丽的风景,从我们下飞机开始,他们俨然就成了我们专职的“保姆”,带着我们一个个去熟悉场馆,领着我们逛湖大美丽的校园,给我们讲述湖大悠久的历史与文化,陪着我们参加一项项的赛事等。“睡得怎么样?”“这样的口味还能接受吗?”“今晚艺术学院有元旦晚会,要去看吗?我帮你们拿票!”“明天早上7点半检录,我在体育场门口等你们!”……这样周全的接待,给人以惬意。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此次赛事的组织。何时检录,何时比赛,除了赛事指南外,每个队另外还专门配发了一张比赛流程,上面每项赛事的具体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都有明确规定,每项比赛前严格核查参赛卡和二代身份证的做法,有力保证了赛事的公平与公正。这样细腻的组织,让人放心。

感受三:现场比赛激烈且精彩

两天中,我观看了全部代表队徒手操、队列队形、民族民间项目的展示,观看了部分老师的专项技能展示和模拟上课,感触多多,获益多多,整体感受如下:

高规格的队列,收获的是严谨的工作态度;

高质量的徒手操,收获的是规范的教学意识形态;

高水准的专项技能,收获的是一专多能的教学规划;

高品质的民族民间项目,我收获的是体育文化传承的信念;

高效率的模拟上课,收获的是教学方略的深刻感悟。

……

观摩期间,受比赛激烈氛围的影响,我的心一直随着场上比赛的情景而激动不已,时常在心里感叹:这个动作好干净!这个眼神好有杀伤力!这个示范好漂亮!这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拿捏得真好!这个老师的组织调控方法好妙……同时也为一些队员的失误而惋惜:好可惜,方向错了一个;唉,如果手臂不弯就好了;哎呀,眼神别游离,看评委,与评委交流;糟糕,好像漏掉一个环节……

队列队形中威武飒爽的英姿,整齐划一的步伐,干净利落的转身,给人以震憾,其中尤以新疆、重庆、上海三个代表队在动作的规格及路线的编排上更胜一筹。

徒手操比赛中,《七彩阳光》的天真活泼、《舞动青春》的青春活力、《英雄少年》中武术的精气神及各个动作力度、幅度控制的恰到好处,给人以美感,其中重庆队的动作尤其值得称道,他们六个人的动作高度统一,极致完美。

民族民间项目可谓是五彩斑斓:传统武术、跳绳、跳橡皮筋、滚铁环、跳摆手舞、跳竹竿舞等等,种类繁多,其中尤以江苏队的跳绳令人称绝,他们将武术九节鞭动作与跳绳有机融合,将绳的特点与武术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好地体现了传承与创新。

专项技能展示包含五大类,十个小项,难度与强度兼而有之,但这对于参赛的各队员来说,真是小菜一碟,他们在场上展现出来的专业水平和运动能力绝不亚于专业运动员。田径场上越过横竿那道漂亮的弧,篮球场上那迅捷的带球转身,体操馆里那优美的身体姿态,武术馆里那犀利的眼神与霸道的劲力,健美操房中那曼妙的身姿……至今还在脑中久久萦绕。

模拟上课因教学场景、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教学设施的不同,而有别于课堂教学,更有悖于说课。它不仅要求选手很好地体现课标精神、展现教材价值,准确地说出动作的要点,做出动作,更要求选手通过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丰富的练习手段及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良好的教学智慧、个人魅力来演绎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此次比赛,我主要观看了十位老师的体操模拟教学,十位老师,十种风格,十桌精神大餐,这些老师大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模拟上课的内涵,其中不乏亮眼之处,如:一号选手在“单杠跳上成正撑前翻下”中小骨干的使用,2号选手双杠低器械的合理运用,3号选手“跳上成蹲撑挺身跳下”中各环节的巧妙过渡,4号选手语言的抑扬顿挫,5号选手在“侧手翻”中以漂亮的示范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做法,6号选手“跪跳起”中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等。但其中也不乏缺憾之处:如在《肩肘倒立》中示范位置与示范面的缺失,《山羊分腿腾越》中评价的针对性欠缺,有的老师在示范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以上激烈而精彩的画面,与其说是一场场比赛,不如说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是一次次心灵的交流,它是技艺的切磋,更是一场场飞沙走石的头脑风暴,给人以启迪与深思,让参与者及观摩者都在其中成长着、丰腴着!

建议:

我们知道,此次比赛有四大变化:一是增加了民族民间项目的展示;二是调整了各项比赛分值的权重;三是比赛的评委全部由高校老师担任;四是对各项比赛分值进行加权,以t分计算最后得分。此次比赛,不管是从组织到接待,还是从人员调配到比赛调控,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如果在两个细节方面稍加改进,相信会更完美。

一是此次比赛评委全部由高校老师担任及对各项比赛分值进行加权,以t分计算最后得分的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情分与地区保护主义,使评分更趋合理与公正,但在评判尺度的把握及加权公式设置的合理性上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建议组委会建立专家库,设置各层面的专家组成综合评审组。由高校老师、省市教研员、一线丰富经验的老师共同组成。评审小组设置5位,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计算得分,再进行加权计算t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