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十篇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十篇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6:56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篇1

新疆某水电站工程为径流式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开发任务是水力发电。水电站整个动力引水渠道长31km,引水流量为138.8m3/s,装机容量220mw(4×55mw),保证出力126.4mw,年发电量12.79亿kw•h。工程建设征地呈带状分布,征地影响范围涉及3个乡(镇)、15个行政村及4个县直单位的386户移民。工程建设永久征收土地7551亩,其中耕地2421亩、园地122亩、林地1339.6亩、牧草地3228.8亩;临时占地3210.3亩;拆迁房屋面积5827.7m2,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专业项目恢复改建等。工程永久征收耕地的补偿标准为:耕地补偿基数参照新疆自治区新计价房[2001]500号文规定的一等耕地标准,即1200元/亩;补偿倍数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以下简称《移民安置条例》)规定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执行,其中,土地补偿费10倍,安置补助费6倍。工程建设基准年为2008年,设计水平年为2011年。征地移民安置补偿投资主要材料及价格采用2008年12月价格水平。工程建设工期34个约。工程建设征地于2010年正式实施。

2问题的提出

在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阶段,15个永久占地村中有1个村的16户被占地户认为工程永久占压他们的承包耕地为菜地,按照种植粮食作物的一等耕地标准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他们不能接受,应该按照菜地的标准进行补偿。为此,他们拒不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并多次阻挡工程建设正常施工。在经过多次上访无果的情况下,最终诉诸法律,不仅给全县移民安置工作造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而且使工程建设工期拖延2年之久。针对这个问题,当地州、县人民政府及其移民管理机构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协商,县土地管理局、农业部门及菜篮子办等部门也多次试图对16户被占耕地重新确定土地性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移民监理单位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现场调查。具体情况为:工程建设永久征收该村耕地741亩,全部为水浇地,共计涉及97户村民。其中,征收这16户村民的承包地为110亩。在2005—2007年期间,这16户村民有的种植了小麦或玉米,有的种植了洋葱、胡萝卜或是甜菜、胡麻等,基本上是粮食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倒茬种植,一年仅能种植一季。但是,并没有收集到每户的详细资料。监理单位也查阅了国家相关政策和国内外以往类似案例,但是,要改变土地属性、按照菜地进行补偿,还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3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1国家政策层面的制约

(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我国土地按现状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12类,其中耕地又分为水田、水浇地和旱地。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m,北方宽度<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2)关于菜地的定义。经查阅,目前国家政策层面上对于菜地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在《国家建设征用菜地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暂行管理办法》([1995]农(土)第11号)中,对城市郊区菜地进行了约定,即是指城市郊区为供应城市居民吃菜,连续3年以上常年种菜或者养殖鱼、虾等的商品菜地和精养鱼塘。一年只种一茬或因调整茬口安排种植蔬菜的,均不作为本办法所称的菜地。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该村16户被占耕地均不能定性为菜地。一是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没有对菜地进行单独分类,而是把用于种植蔬菜的土地涵盖在耕地中。而耕地的分类为水田,水浇地,旱地,也不是按种植类别进行分类的。二是没有确切的资料显示这16户的被占耕地连续3年以上全部种植了蔬菜,只是部分农户在自家的承包地上根据需求倒茬种植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蔬菜等,是轮作地。三是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地区每年只能种植一季农作物,即一年只种一茬,也不符合现行城市菜地的标准。

3.2土地补偿费测算问题的制约

(1)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法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标准均是采用亩产值倍数法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移民安置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亩产值的16倍。我国对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采用的是土地被征收前3年的平均年产值乘以一定的倍数。从根本上讲,这种计算方法不能体现土地本身的实际价值,同时倍数计算法也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种植的农作物是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不断调整的,很难确定3年中种植作物变化情况。二是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难以对农作物的产量作出准确的统计,调查也难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三是农作物的价格随市场波动,年度之间和年内不同时期的市场价格都是不确定的,很难确定统一的计算价格。四是在实际工作中,取规定的下限还是上限相差很大,很难实行。(2)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的确定。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290-2009)条文说明,经济社会“样本调查的方法分别采用搜集农调队的典型资料、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在实际工作中,经济社会指标的调查主要采取搜集县农经局统计年鉴资料、农调队资料等,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由设计单位等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和工程征地补偿基数。所以,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情况、设计人员的水平高低,都对确定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和工程征地补偿基数数值有着直接影响。

3.3移民安置规划阶段的相关制约

(1)规划设计人员对于国家政策认知程度的制约。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土资厅发〔1999〕97号)”,《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这里的“该耕地”,是指实际征用的耕地数量。而“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中的“该耕地”,则是指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被征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量。因此,在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时,“该耕地”的概念是不同的。征用耕地土地补偿费中的该耕地,可以理解为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的耕地(一般以县为单位),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可以用区域内的平均数值;而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中的该耕地,是指被征地村或村民小组每人占有的耕地数量,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应与村、组平均前3年产值挂钩。不能采用相同的数值进行计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采用工程建设征地区域内前3年耕地亩产值进行计算,作为补偿基数,再乘以相应的补偿倍数即可。这种计算方法没有按照“该耕地”的不同含义进行区分,以此确定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有违公平、合理,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2)地方移民机构和乡村干部等工作深度的制约。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规范》(SL442—2009)、《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10]33号)的规定,实物调查成果应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签字认可并公示后,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其中,属于农村和城(集)镇居民的实物,应由户主签字;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物,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属于企业的实物,应由企业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实物,应由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在实际工作中,属于农村和城(集)镇居民的实物,属于企业的实物或是企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实物,均能根据规定由相关物权人进行签字、认可,但是,对于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的调查,按照规定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一方面这是由我国土地的公有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又现行的于土地承包经营相矛盾。因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认可的仅仅是被占土地的性质和面积,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农户实际种植了什么。综上所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征地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类似于菜地补偿这样细节性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到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到工程建设,甚至社会稳定。

4建议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篇2

补贴的补偿安置方案

 

长城板块旅游公路忻州市代县境内刘家圪洞至赵杲观段项目地处新高乡北部,涉及征用土地的范围包括平川区、山区的水浇地、旱地、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临时性用地等。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山西省征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分配使用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第182号令)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晋政发〔2020〕16号)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被征地农民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补贴的意见》(晋政办发﹝2019﹞10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当前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土地补偿

(一)永久性用地补偿。

1.平川区:

(1)永久基本农田、水浇地、水田按区片综合地价的1.2倍执行:土地补偿费16588.8元/亩,安置补助费24883.2元/亩,合计41472元/亩。

(2)旱地、园地、林地、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建设用地按区片地价执行:土地补偿费13824元/亩,安置补助费20736元/亩,合计34560元/亩。

(3)未利用地按区片地价0.8倍执行:土地补偿费11059.2元/亩,安置补助费16588.8元/亩,合计27648元/亩。

2.山区:

(1)永久基本农田、水浇地、水田按区片综合地价的1.2倍执行:土地补偿费14400元/亩,安置补助费21600元/亩,合计36000元/亩。

(2)旱地、园地、林地、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建设用地按区片地价执行:土地补偿费12000元/亩,安置补助费18000元/亩,合计30000元/亩。

(3)未利用地按区片第价0.8倍执行:土地补偿费9600元/亩,安置补助费14400元/亩,合计24000元/亩。

3.国有荒山、荒滩、荒地、河道不予补偿。

4.分配办法:

(1)征用农户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的94%归被征地农户,6%归村集体经济组织;

(2)征用村集体地、未利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80%平均支付给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土地经营权的成员,其余部分留存村集体。

(二)临时性用地补偿。

临时性用地由用地单位申报县自然资源局审批后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树木砍伐补偿

(一)非经济树木补偿标准(包括杨、柳、槐等)。胸径为21公分以上补偿及砍伐费300元/株,10-20公分补偿及砍伐费按每公分10元补偿,3-9公分补偿及砍伐费按每公分5元补偿,不足3公分补偿及砍伐费按每株5元补偿。

(二)经济林补偿标准(包括苹果、梨、桃、杏、核桃、枣树)。

1.挂果树:地径为21公分以上每株补偿600元,11-20公分每株补偿500元,5-10公分每株补偿400元,不足5公分的每株补偿100元,葡萄挂果的每株补偿120元。

2.未挂果树:地径3公分以上的每株补偿50元,不足3公分的每株补偿20元。

以上两项户主自行砍伐,补偿费内包括砍伐费,不再另行支付砍伐费用。

三、地上附着物补偿

(一)坟墓补偿土葬明坟3000元/座,石(砖)砌明坟补偿5000元/座,暗坟参照明坟标准执行。

(二)其它地上附着物包括房屋、水利设施、通讯设施、厂房等补偿经评估公司评估后协商处理。

四、被征地农民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补贴

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给予养老保险补贴,不再为被征地农民建立单独的养老保险制度。补贴对象、补贴费用标准、待遇核定与发放严格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被征地农民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补贴的意见》(晋政办发﹝2019﹞10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征收土地相关税费

(一)耕地开垦费:统一年值×12倍/亩;

(二)耕地占用税:18元/平方米;

(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16元/平方米。

 

 

 

 

抄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人民法院,

县检察院。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篇3

1.征地范围过宽,土地征用权被滥用。我国现行农地征用制度是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改革开放后,面临耕地大量占用的严峻形势,为了更好地运用行政手段协调城乡用地关系,保护耕地,国家逐步从法律上将农地统征制度巩固下来。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后,农地征用制度与土地用途管制相结合,土地征用成为政府实施农地转用管制的重要手段。这样,除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公益事业用地、农民宅基地,所有新增建设用地需要占用农用地的,无论是出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目的的需要,还是出于房地产开发等私人目的的需要,都借助国家土地征用权来统一征用农民集体土地,集体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即土地发展权通过土地征用而收归市(县)政府拥有。

2.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费用不能足额到户。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国家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项目包括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和地上物补偿费。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先后几次调整了各项征地补偿费用的标准(据有关部门估计,综合各类用地,1987-1995年征地费平均约为7.5元/平方米,1996-1998年约为10.5元/平方米,1999-2002年约为15元/平方米),但是,与不断增长的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土地增值相比,与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门槛相比,与农民的社会保障要求相比,现行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就显得很低。特别是,对于本来就很低的征地补偿费用,集体经济组织又要截留、分享,因此农民实际得到的补偿更低。征地后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缺乏非农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等原因,很难在短时期内找到合适的非农就业岗位,而货币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很不完善,致使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就业都受到了影响。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计算,在1987-2002年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共334.7万公顷(5021万亩),按农村人均耕地计算由于耕地占用部分和全部失去耕地的农业人口就达2405.07万人。

3.征地中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之间未能公平分享。长期以来,在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下,县、市政府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以征用的方式低价取得集体农地并将之转为国有土地,再以国有土地所有权人的身份向城镇建设用地市场统一供应建设用地。在此过程中,县、市以上政府以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纯收益等租、税、费的形式将土地增值收益归公。虽然,这种农地统征制度保证了土地涨价归公,但是并没有保障归公后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在土地增值收益的使用上,每亩数万、十几万、数十万元不等的土地出让纯收益主要投向了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只占土地增值收益一小部分的耕地占用税(1-10元/平方米)、耕地开垦费(一般为6-20元/平方米,大城市地区最高为30元/平方米)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分十五等,5-75元/平方米)等投向了农业、农村。农民在农地转用过程中应当集体享有的土地发展权和土地增值收益事实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剥夺。

改革征地制度和农地转用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打破以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对农地转用实行国家征用管理的农地统征制度,通过改革征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逐步建立以城乡接轨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为基础、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不同性质的新型农地转用制度。

1.对于公益性用地以及享受特殊政策优惠的建设用地,以征地方式实现农地转用。严格意义上的土地征用,是出于公共利益需要,政府基于土地征用权取得个人拥有的土地财产权利并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行政行为。之所以要动用土地征用权,是因为只有依靠国家权力才能确保土地利用规划所划定的公益性用地能够为公益事业承担者按照正常的、而不是土地使用者单边垄断下的市场价格取得。按照逐步统一城乡建设用地政策的总体思路,参照城镇《划拨用地目录》规定的公共公益事业用地,对城乡公共公益性用地及其他享受政策优惠的用地实行土地征收、征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公共利益需要的新型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具体而言,对于出于公共利益需要如紧急避险、战备等必须暂时占用农民土地的,建立土地征用制度;对于公共公益事业的永久性用地,建立土地征收制度。

在永久性征地的补偿中,要充分考虑社会保障等各种因素,参照农地市场价格变化等,提高并适时调整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标准和劳动就业补偿标准,同时要严格规范征地补偿的发放对象,限制集体经济组织以各种形式侵蚀农民的补偿费用。为了促进城乡社会公共公益事业发展,保障其能够以适当的成本取得建设用地,可减免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来自土地增值收益的税费,或者统筹运用经营性用地上取得的土地收益对公益性用地予以补助。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篇4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征用;失地农民;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56(2006)05―0084―07

据统计,1991―2005年,全国共征地5084万亩,已经有4100多万农民失去土地,估计今后每年还会有200多万农民失去土地,由此引起的上访问题和一些走投无路的失地农民的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新农村的建设,给社会稳定埋下严重隐患。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的被征情况;现行土地制度究竟存在哪些缺陷,致使农村土地那么轻而易举地被过度征用;怎么改革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土地管理制度,才能做到既保证我国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又能防止农村土地资源大量被占等问题试作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2006年1―2月我们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538个全失地农民(家庭土地全部被征用了的农民,以下简称失地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保证样本资料的广泛性、准确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我们对调查员在入户调查前进行了专门培训。问卷回收后,我们通过建立问卷统计系统,将问卷调查内容输入系统数据库,再从数据库中导出数据,进行东、中、西部比较,城市近郊与远郊比较。

一、东、中、西部地区土地征用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户的基本情况

从答卷人的家庭地位看,户主占75.72%,家庭女主人占24.28%。由于户主相对于其他家庭成员来说,更为熟悉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推断户主对问卷的回答更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从答卷人的年龄结构看,平均年龄43岁,其中,40―48岁的占80%,这个年龄段的人对家庭情况和农村的情况非常熟悉,而且思想非常活跃。从学历结构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88%,初中占45.6%,小学以下占28.53%。表明,被调查者中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高于农村的平均文化程度。从被调查者的家庭情况看,家庭平均人口4人,每个家庭土地被征面积4.97亩,人均征地1.24亩,其中,东部地区人均征地1.43亩,中部地区人均征地0.86亩,西部地区人均征地1.23亩(见表1)。

(二)土地征用面积呈快速增长趋势

从问卷调查所作的东、中、西部土地被征用时间看,在1991―2005年所征用的5083万亩土地中属于1991―1995年被征的只占13.82%,而1996―2000年被征的土地比重提高到28.81%,2001―2005年被征的土地占总征地面积的比重猛增到57.37%(见表2)。可见,从“九五”计划开始,我国土地征用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十五”期间由于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大力发展,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原因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其中,东部地区60.48%的土地都是在2001―2005年征用的,其次是西部,56.68%的土地、中部地区54.96%的土地都是在2001―2005年期间征用的。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被征面积的扩大仍然有呈刚性增长的趋势。

(三)城镇和工矿建设征用的土地主要是粮食作物用地

据问卷调查统计,我国东、中、西部土地被征前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如表3、图1、图2所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土地被征前有91.34%的土地都是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和种植经济作物。也就是说,我们征用的土地绝大多数是耕地。其中,东部地区征用的粮食用地占征地总面积的62.08%,中部地区占62.71%,西部地区占56.6%。

从征地用途来看,就全国而言,这些土地被征用后其主要用途依次是:修路(占29.11%)、建工厂(占28.49%)、城市建房(占24.16%)、建科技园区(占8.64%)、其他(占9.6%)。

从地区分布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和背景不同,土地使用的重点不同。东部地区所征土地的用途依次是:建工厂(34.78%)、修路(25.08%)、城市建房(19.73%)、建科技园区(11.37%)、其他(9.03%)。中部地区所征土地的用途依次是:建工厂(30.95%)、修路(28.27%)、城市建房(22.32%)、其他(10.12%)、建科技园区(8.33%);西部地区由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征地用途的次序与东、西部略有不同。其次序依次是:修路(33.96%)、城市建房(30.43%)、建工厂(19.74%)、其他(9.64%)、建科技园区(6.23%)。

(四)征地补偿费的发放标准低,地区差异大

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地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其中,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采取产值倍数法计算,即:分别按耕地被征前三年平均每亩产值的6―10倍、4―6倍计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项之和最高不超过平均每亩产值的30倍,最低不低于平均每亩年产值的16倍。土地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按当时的市价给予补偿。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征地过程中实际发放的数额差异大,从问卷调查情况看(见表4、图3),东、中、西部地区平均每亩发放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13166元。如果按目前各地区耕地年产值每亩平均800元计算,土地补偿费约为年产值的16倍,执行的是《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最低限额。而且,东、中、西部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发放标准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每亩发放18740元,是东、中、西部平均数的1.42倍,是中部地区的2.09倍,西部地区的1.58倍。

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人均发放数额看,东、中、西部平均每人发放10587元,这个补偿标准,按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4.9年的时间(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71元);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1.6年的生活(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483元)。而且从人均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发放的情况看,东、中、西部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人均发放标准是三个地区平均数的1.64倍,而且中部和西部人均发放标准低于平均水平。

(五)征地过程纠纷严重,干群关系恶化

对农民而言,土地的作用有五方面:第一,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只要农民手中有土地,就有基本生活来源;第二,土地为农民提供劳动场所,有了土地就不会失业;第三,土地是农民养老和生儿育女的依靠。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土地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但是,目前我们的政府是在没有建立起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征地的,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一切保障。所以,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干群矛盾非常尖锐,纠纷经常发生。我们的问卷在进行农民征地纠纷发生的原因的多项选择回答中,有65.08%的农民回答征地补偿不合理,有42.56%的农民回答不愿意放弃土地,24.13%的农民回答征地补偿费没有按规定兑现,另有16.54%的农民回答干部态度粗暴(见表5、图4)。这表明,征地补偿费不合理是大多数农民不愿土地被征用,从而引发征地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农民对是否支持土地征用的态度非常明确。在我们所作的是否支持政府征地时,被调查者中有66.95%的人回答如果补偿费合理就支持,另有10.81%的人仍回答不支持。

只有22.24%的人回答支持(见表6)。而且,从东、中、西部看,三个地区的农民60%以上都是以征地补偿费是否合理来评判是否支持政府征地行为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这说明,征地经济补偿成为农民珍惜土地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土地制度与土地管理问题的理性反思

推进城市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问题的关键是城市化是否一定意味着公益性用地和非公益性用地的过度征用。从上述土地征用问题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看,无论是我国的东部、中部还是西部,2001年以来土地的征用量都在不断增长,而土地征用中属于公益性用地的只占47.35%,有52.65%的土地被征用于非公益性用地。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土地的过度征用,特别是这些非公益性用地为什么那么轻而易举地被征到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对土地制度与土地管理问题的深层思考。

一是从土地制度层面上看,土地产权的法律规定不完备和征用制度的僵化,是土地过度征用的主要原因。我国《宪法》明文规定,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即:国家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但同时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这种土地产权的法律规定,至少出现三个问题:第一,由于目前我国集体经济组织的虚置和农户土地承包权的残缺,导致农地所有权主体缺位。一旦各利益集团有竞相争夺农地用途转变带来的利益的机会,这种农地产权关系就会使得农地非农化快速实现。第二,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但未规定什么是公共利益。这样,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征用土地。我们知道,农民所有的土地被征用时,价钱是很便宜的,当其征用为国有土地再出让时,其价钱就成数倍甚至是数十倍增长,而且还只是有期限的使用权。据问卷调查统计(见上表4),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平均发放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分别只有每亩14181元、7554元、10027元。各地区土地征用、土地出让和市场交易三者的价格比大约为1∶10∶50。土地低征高卖成了近年来政府敛财的一大来源。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天城市的区域范围会扩张得如此之快?因为农民原有的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在以合法的名义被掠夺,而这种掠夺的确是国家土地产权的法律规定不完备造成的。第三,一般情况下我国农地的非农化转化过程是借助于土地征用制度的运行来完成的。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过去简单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集团的形成而变得十分复杂。而先前的土地征用制度由于没有明确界定清楚什么是公共利益用地,所以,实践中各地就把几乎所有的农地非农转用都纳入征用范围。而且整个土地征用过程都是政府在操作,基本排斥了市场在农地产权转移中的作用和公众参与作用。从我们的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汇总看,目前各地区土地征用都是按照三个步骤进行的,即:第一步,政府依据发展规划和一定的审批程序,将农地征用为国有土地。第二步,政府向农村集体支付补偿费;第三步,政府支付了征地补偿费后,将土地50―70年内的土地使用权批租给投资者。整个过程都是政府在暗箱操作,农民根本不知道一点实情。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95%以上的农民反映,没有见过政府征地的公告、文件,政府也没有与农民履行过任何手续;85%以上的农民反映没有参加过有关征地的村民大会;70%以上的农民反映不清楚政府具体的征地数额。

二是从土地管理层面看,第一,政府政绩观与利益关系处置上的偏误是导致农地过度征用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我国政府长期缺乏科学的政绩观,工作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因而不计代价地将土地资源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导致建设用地规模普遍过大。第二,虽然我国建立了严格的土地征用审批制度,其审批权集中在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但地方政府既是土地市场的管理者,又是土地市场的供应者,还是土地市场的需求者。地方政府作为土地市场的管理者,要负责对本地区土地市场参与者的监督。同时,作为较大的土地市场需求者,公共利益用地都必须由政府来征地,经营性用地也要由政府来先征后卖。在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地方政府不可能做到按市场规则来管理土地市场。其表现:第一,我国现行土地出让制度没有对协议、招标和拍卖三种出让形式的运行范围、操作程序进行具体规定,这就为地方政府干预价格提供了机会;第二,土地出让程序不透明。许多地方出让方案(包括出让地块的位置、用途、面积、底价、年限、时间等)不公开,甚至根本没有出让方案,致使公众无法了解有关出让信息,无法对出让过程进行监督。

三是从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看,目前的征地补偿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给地方政府的操作空间大。从前述《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所规定的征地补偿费的补偿办法就可以看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补偿标准的规定既没有考虑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土地价值在东、中、西部之间,城市近郊与远郊之间的差异,更没有考虑土地的产权关系,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地方政府在征地补偿时操作空间大,随意性太大。另外,我们在《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补偿标准和安置补助标准中看到“6―10倍”、“4―6倍”,“最高不超过30倍”这样的浮动倍数。一些地方政府和单位就钻政策的空子,执行最低补偿标准。加上法律对被征用土地附着物包括土地上建筑物或建筑物拆迁补偿标准未作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操作过程中容易打折扣。一些地方政府为获取更多的土地收益,或为增加外商投资吸引力,窄化土地补偿范围,压低征地补偿标准,导致农民失地后收入下降。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目前东、中、西部分别有20.92%、23.24%、27.28%的失地农民收入较失地前下降了。

三、改革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与管理制度的思路

(一)明确农民是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的主体,构建新的农地产权制度,保证土地征用中农民的利益

鉴于目前由于我国法律规定所作出的土地产权关系的不完备,导致的失地农民生存条件和社会保障难以解决,建议修改有关法律规定,保证农民土地的财产所有权。建议国家引入一种新的土地永久使用权制度(简称“永田制”)。所谓“永田制”就是在现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永远交给农民。既然是“永田制”就不是30年、50年、70年的使用权问题,而是土地永久使用权。国家给了农民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就等于给了农民的财产权,保证了农民具有公平的就业、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功能。因此,国家征地时就必须考虑给予农民各种社会保障的补偿,而不是随便给一点补偿。

需要说明的是,实行“永田制”需要制定两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一是制定《财产法》或在宪法中明确集体所有土地的农民土地使用权是一种财产权。农民依据合同对承包地的使用权可以继承、再租赁、赠予、拍卖、抵押、入股等,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长度和广度、独立性和确定性上具有法律效力。二是推行农地承包使用权证券化制度。即:集体在承包土地给农民时,给农民签发《土地承包证》和《土地使用权证》,以维护农地使用权的权威性、严肃性。土地承包证是农民就业、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权利证书,土地使用权证是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证书。无论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用地还是经营性用地多少年,农民出让的始终是临时使用权。《土地承包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就作为农民今后交易的媒介,以代替土地实物交易。土地使用权证的所有者,可将土地委托、租赁给第三者经营,也可以抵押、入股,实行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国家在征用土地时只与最初承包土地的农户发生契约关系,而不与第三者发生关系。这样,最初承包土地的农民就可以与征地方就征地使用年限和价格进行谈判,其征用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行事,而不能以各种名义收费,不能层层扣留,否则就是侵犯了农民土地的财产权。

(二)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用地”的内容和范围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都以法律形式规定土地征用权是政府的特有权力,土地征用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我国也不例外。但国家在征地时为了保证公共利益用地的来源都要将“公共利益用地”和“非公共利益用地”区别对待。对前者政府要充分运用特权,保证需要时能获得土地。对后者的流动不过多地干预。但是,这样做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法律法规上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用地”的内容和范围,否则就无法将两类用地区分开来,从而采取不同政策。根据世界各国(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实情,我们认为,“公共利益用地”的内容和范围应为:第一,城市上下水道、电气、煤气、广播、气象观测、航空等基础设施用地。第二,交通建设用地。第三,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用地。第四,水利及能源设施用地。第五,学校和科研单位用地。第六,国防军事用地。第七,其他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征用或使用的土地。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利益用地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变化。

(三)给予公共利益用地合理的征用补偿费

虽然对公共利益用地的征用带有一定强制性,但它毕竟给原土地权利人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失,特别是在我国没有为农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农民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保障。因此,国家征用农民的土地用于公共需要时必须给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对土地征用进行补偿的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补偿项目和土地补偿标准。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对补偿项目作了明确的规定,还规定了补偿价格的计算方法与标准。由于土地补偿项目和补偿标准的确定是非常复杂的,可以考虑国外的做法。如:加拿大的征用土地的补偿内容包括:被征用部分的补偿、不良影响补偿、干扰损失补偿、重新安置困难补偿。英国土地征用补偿包括土地(包括建筑物)补偿、残余土地分割或损害补偿、租赁权损失补偿、迁移费、经营损失等干扰补偿、其他必要费用开支补偿。关于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各国(地区)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按市场价格补偿,即以被征用土地征用时在公开市场上能得到的出售价格为补偿标准,例如英国、美国、我国香港地区等;第二,按裁定价格补偿,指按法定征用裁判所或土地估价机构裁定或估定的价格补偿,如法国以征用土地周围土地的交易价格或所有者纳税时的申报价格为参考,由征用裁判所裁定补偿标准;第三,按法定价格补偿,指按法律规定的基准地价或法律条文直接规定的标准补偿,前者例如韩国,在执行公示地价的地域,土地补偿额以公示的基准地价为准(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后者如瑞典有关法律规定:对土地征用补偿价格的计算,是以10年前该土地的价格为准。鉴于前文指出的我国现行征地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只规定基本的补偿项目,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必要的项目。

参考文献:

[1]杨继瑞.我国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4,(6)

[2]陈利根.陈会广.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与创新:一个经济学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2003,(6)

[3]吴旬.土地价格地方政府竞争与政府失灵[J].中国土地科学,2004,(4)

[4]葛如.潘海平.谁制造了2000万失地农民[J].中国改革,2004,(1)

[5]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1)

[6]党国英.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三农中国,2005

[7]黄德法.中国土地制度的反思及制度创新建设[J],2005,(3)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篇5

征用土地单位: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被征土地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权利机关)批准的_________建设项目的计划任务书和工程选点报告等文件,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和____________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经甲方向征地所在地的土地管理机关申请和_______县(或市,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经甲乙双方实地查看,反复协商,特签订本合同,以供双方共同遵守。

一、征用土地数量及方位

甲方征用乙方土地共________亩,其中,稻田______亩,水塘______亩,菜地______亩,坡地______亩,宅基地____亩,林木_____亩共有树木______株。所征土地东起______,南起______,西起______,北起______。

二、征用土地的各类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1.根据____________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关于征用土地的补偿规定,各类耕地(包括菜地)按该地年产值的______倍(一般为该耕地年产值的三至六倍)补偿。征用无收益的土地,不予补偿。(征用园地,鱼塘,藕塘,苇塘,宅基地,林地,牧场草原等的补偿标准,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的办法执行;征用城市郊区的菜地,还应按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向国家缴纳新菜地开发基金。)

2.根据____________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规定,所征土地上的青苗按该地年产值的______%补偿,所征土地上的水井,林木,水塘等附着物资按____________办法补偿。房屋的补偿办法另订拆迁合同。乙方人员在开始协商征地方案以后抢种的作物,树木和抢建的设施甲方一律不予补偿。

3.各类耕地的年产值按耕地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核定,稻田按平均亩产大米为_____斤,每斤计价_____元,年产值每亩核定为____________元;旱地按平均亩产玉米(或小麦)______斤,每斤计价______元,年产值每亩核定为______元;菜地按平均亩产大白菜______斤计算,每斤计价______元,年产值每亩核定为______元。

4.根据《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规定,乙方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征地前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比例及征地数量计算,共计______人;甲方对乙方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按所征耕地每亩产值的二至三倍计算(年产值按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计算,但每亩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其年产值的十倍);征用宅基地不付安置补助费(征用园地,鱼塘,藕塘,林地,牧场,草原等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制定的标准计算)。

甲乙双方在本合同上签字,并实地勘验征用地界,定立永久性界桩后______日内,甲方向乙方一次(或商定于某段时期内几次)支付全部各类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共________元(其中,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年产值的二十倍),付款均通过建设银行转帐托付。

三、减免公、余粮交售任务

甲乙双方按照____________人民政府的规定,根据被征土地的亩数,向____________人民政府呈递减免公、余粮交售任务的申请报告。实际减免量,以______人民政府的批文为准。

四、安置办法

乙方因被征用土地造成农业剩余劳力,甲方应向有关单位联系,采取以下第( )项办法解决:

1.发展农业生产。甲方协助乙方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改善耕作条件;在可能和合理的条件下,经县,市土地管理机关批准,适当开荒,扩大耕种面积;也可由甲方结合工程施工帮助造地,但要从安置补助费中扣除甲方的资助费用。

2.发展社队工副业生产。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下,甲方帮助乙方因地制宜,兴办对国计民生有利的工副业和服务性事业,但要从安置补助费中扣除甲方的资助费用。

3.迁队或并队。土地已被征完或基本征完的生产队,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迁队;也可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与附近生产队合并。甲方要积极为乙方迁队或并队创造条件。

(按照上述途经确实安置不完的剩余劳动力,经______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劳动计划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可以安排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劳动力的单位;甲方如有招工指标,经______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也可以选招其中符合条件的当工人,并相应核减被征地单位的安置补助费。乙方的土地被征完,又不具备迁队,并队条件的,乙方原有的农业户口,经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可转为非农业户口或城镇户口,乙方原有集体所有的财产和所得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与有关社队商定处理,用于组织生产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

乙方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兴建生产生活设施所需建设物资,社队能够解决的,由社队自行解决;社队不能解决的,由当地政府协助解决;地方无法解决的少数统配部管物资,经县(或市)土地管理机关审查核实后,由甲方随同建设项目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分配,物资价款由乙方支付。

五、甲方的责任

1.甲方征用土地上有青苗的,在不影响工程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应当等待乙方收获,不得铲毁;凡在当地一个耕种收获期内尚不需要使用的土地,甲方应当与乙方签订协议,允许乙方耕种。

2.甲方已征用二年还不使用的土地(铁路沿线以及因安全防护等特殊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留用土地,不得视为征而未用的土地),除经原批准征地的机关同意延期使用的土地外,当地县(或市)人民政府有权收回处理,甲乙方均不得擅自侵占或处理。

3.甲方如逾期不向乙方支付征地的各种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乙方可凭本合同正本申请建设银行从甲方银行帐户内拨付,并可请求甲方按银行关于延期付款的规定偿付违约金。

六、乙方的责任

1.自本合同订立之日起,乙方有责任告知所属社员不得在征用土地内种植作物,不得砍伐林木和损坏其他附着物,有违反者,乙方必须赔偿甲方的损失。经甲方同意在征地上种植作物的,乙方应统一安排,不得逾期。

2.乙方在本合同订立后需在征用土地上架设电线,兴修沟渠等,应经甲方同意,乙方应在不影响建设工程的前提下动工,否则按侵犯公有财产报请有关部门处理。

七、工程临时用地

甲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建设材料堆场、运输通路和其它临时设施的,应当尽量在征地范围内安排。确实需要另行增加临时用地的,由甲方向原批准工程项目用地的主管机关提出临时用地数量和期限的申请,经批准后,同乙方签订临时用地协议,并按乙方前三年土地平均年产值逐年给予补偿。甲方在临时用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甲方使用期满,应当恢复乙方土地的耕种条件,及时归还乙方,或按恢复土地耕种条件的工作量向乙方支付费用。

八、其它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均不得擅自修改或解除合同。合同中如有未尽事宜,须经双方共同协商,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合同执行中如发生纠纷,双方协商不能解决的,可报请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和_____县(或市)政府调解,调解不成的,可报请合同管理机关仲裁,也可提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裁决。

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同副本一式______份,送______人民政府,计委,建委,建设银行,农委……各留存一份。

征用土地单位(甲方):_______(盖章)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银行帐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征土地单位(乙方):_______(盖章)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篇6

征用土地单位: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被征土地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权利机关)批准的_________建设项目的计划任务书和工程选点报告等文件,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和____________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经甲方向征地所在地的土地管理机关申请和_______县(或市,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经甲乙双方实地查看,反复协商,特签订本合同,以供双方共同遵守。

一、征用土地数量及方位

甲方征用乙方土地共________亩,其中,稻田______亩,水塘______亩,菜地______亩,坡地______亩,宅基地____亩,林木_____亩共有树木______株。所征土地东起______,南起______,西起______,北起______。

二、征用土地的各类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1.根据____________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关于征用土地的补偿规定,各类耕地(包括菜地)按该地年产值的______倍(一般为该耕地年产值的三至六倍)补偿。征用无收益的土地,不予补偿。(征用园地,鱼塘,藕塘,苇塘,宅基地,林地,牧场草原等的补偿标准,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的办法执行;征用城市郊区的菜地,还应按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向国家缴纳新菜地开发基金。)

2.根据____________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规定,所征土地上的青苗按该地年产值的______%补偿,所征土地上的水井,林木,水塘等附着物资按____________办法补偿。房屋的补偿办法另订拆迁合同。乙方人员在开始协商征地方案以后抢种的作物,树木和抢建的设施甲方一律不予补偿。

3.各类耕地的年产值按耕地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核定,稻田按平均亩产大米为_____斤,每斤计价_____元,年产值每亩核定为____________元;旱地按平均亩产玉米(或小麦)______斤,每斤计价______元,年产值每亩核定为______元;菜地按平均亩产大白菜______斤计算,每斤计价______元,年产值每亩核定为______元。

4.根据《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规定,乙方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征地前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比例及征地数量计算,共计______人;甲方对乙方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按所征耕地每亩产值的二至三倍计算(年产值按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产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计算,但每亩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其年产值的十倍);征用宅基地不付安置补助费(征用园地,鱼塘,藕塘,林地,牧场,草原等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制定的标准计算)。

甲乙双方在本合同上签字,并实地勘验征用地界,定立永久性界桩后______日内,甲方向乙方一次(或商定于某段时期内几次)支付全部各类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共________元(其中,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土地年产值的二十倍),付款均通过建设银行转帐托付。

三、减免公、余粮交售任务

甲乙双方按照____________人民政府的规定,根据被征土地的亩数,向____________人民政府呈递减免公、余粮交售任务的申请报告。实际减免量,以______人民政府的批文为准。

四、安置办法

乙方因被征用土地造成农业剩余劳力,甲方应向有关单位联系,采取以下第()项办法解决:

1.发展农业生产。甲方协助乙方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改善耕作条件;在可能和合理的条件下,经县,市土地管理机关批准,适当开荒,扩大耕种面积;也可由甲方结合工程施工帮助造地,但要从安置补助费中扣除甲方的资助费用。

2.发展社队工副业生产。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下,甲方帮助乙方因地制宜,兴办对国计民生有利的工副业和服务性事业,但要从安置补助费中扣除甲方的资助费用。

3.迁队或并队。土地已被征完或基本征完的生产队,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迁队;也可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与附近生产队合并。甲方要积极为乙方迁队或并队创造条件。

(按照上述途经确实安置不完的剩余劳动力,经______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劳动计划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可以安排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劳动力的单位;甲方如有招工指标,经______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也可以选招其中符合条件的当工人,并相应核减被征地单位的安置补助费。乙方的土地被征完,又不具备迁队,并队条件的,乙方原有的农业户口,经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可转为非农业户口或城镇户口,乙方原有集体所有的财产和所得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与有关社队商定处理,用于组织生产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

乙方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兴建生产生活设施所需建设物资,社队能够解决的,由社队自行解决;社队不能解决的,由当地政府协助解决;地方无法解决的少数统配部管物资,经县(或市)土地管理机关审查核实后,由甲方随同建设项目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分配,物资价款由乙方支付。

五、甲方的责任

1.甲方征用土地上有青苗的,在不影响工程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应当等待乙方收获,不得铲毁;凡在当地一个耕种收获期内尚不需要使用的土地,甲方应当与乙方签订协议,允许乙方耕种。

2.甲方已征用二年还不使用的土地(铁路沿线以及因安全防护等特殊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留用土地,不得视为征而未用的土地),除经原批准征地的机关同意延期使用的土地外,当地县(或市)人民政府有权收回处理,甲乙方均不得擅自侵占或处理。

3.甲方如逾期不向乙方支付征地的各种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乙方可凭本合同正本申请建设银行从甲方银行帐户内拨付,并可请求甲方按

银行关于延期付款的规定偿付违约金。六、乙方的责任

1.自本合同订立之日起,乙方有责任告知所属社员不得在征用土地内种植作物,不得砍伐林木和损坏其他附着物,有违反者,乙方必须赔偿甲方的损失。经甲方同意在征地上种植作物的,乙方应统一安排,不得逾期。

2.乙方在本合同订立后需在征用土地上架设电线,兴修沟渠等,应经甲方同意,乙方应在不影响建设工程的前提下动工,否则按侵犯公有财产报请有关部门处理。

七、工程临时用地

甲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建设材料堆场、运输通路和其它临时设施的,应当尽量在征地范围内安排。确实需要另行增加临时用地的,由甲方向原批准工程项目用地的主管机关提出临时用地数量和期限的申请,经批准后,同乙方签订临时用地协议,并按乙方前三年土地平均年产值逐年给予补偿。甲方在临时用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甲方使用期满,应当恢复乙方土地的耕种条件,及时归还乙方,或按恢复土地耕种条件的工作量向乙方支付费用。

八、其它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均不得擅自修改或解除合同。合同中如有未尽事宜,须经双方共同协商,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合同执行中如发生纠纷,双方协商不能解决的,可报请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和_____县(或市)政府调解,调解不成的,可报请合同管理机关仲裁,也可提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裁决。

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同副本一式______份,送______人民政府,计委,建委,建设银行,农委……各留存一份。

征用土地单位(甲方):_______(盖章)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银行帐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征土地单位(乙方):_______(盖章)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章)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篇7

在中国,房产被人们看做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是老百姓最在乎的事情,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才能让老百姓心里踏实,这个很关键。

缺失细则

对于温州案例来讲,由于国家对续期问题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只能参照国有土地出让的办法,先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土地价格,根据单位地价或折算出楼面地价,算出总的土地出让金,重新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因此、温州居民需要花费近20万元重新购买土地使用权。

于是,学界对于土地使用权到期后是否续费,以及如何续费的问题也展开了讨论,讨论主要集中于对《物权法》第149条规定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如何理解。

按照国家规定,住宅的土地使用年限为70年,自取得该地的土地使用权之时算起。工业用地50年: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40年。国有土地使用证的时限是从开发商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的时间开始算起。

房产70年土地使用权到期后的处理:1、《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年限届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至迟于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除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该幅土地的,应当予以批准。续期的,应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照规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这一条规定说明,土地使用年限届满时,使用者要继续使用土地的可以申请继续使用。2、《物权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住宅建没用地使用权限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问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在这里需要明确“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房屋产权是由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两部分组成。其中,房屋所有权是永久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居住用地70年,70年土地使用期满后,土地收归国有,地上建筑物仍然属于业主所有,如果再次申请土地使用权,则应该根据当时的地价水平,补缴土地出让金。

理论上讲,出让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到期的市民,如果仅仅是居住需求,可以不用缴纳土地出让金而继续住在房子里。但若要考虑未来有转让、抵押房产的可能,那么缴纳土地出让金获得出让性质的土地使用权证是必要前提,或者在转让不动产时补交土地出让金。

一位专家表示,问题的症结主要是由于国家一开始在顶层设计上就没有对土地使用权续期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和一个相应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就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让原本应该一次性明细的问题被拖延,导致了后续问题的出现。《物权法》规定了到期土地“自动续期”,也就是说不需要再次走公开拍卖流程,原业主优先自动续约,不必担心被其他人抢走。但怎么续约?缴多少钱?这些都没有明确规定。如果现行土地出让制度不变,或许按当时地价作评估补缴较为可行。但若补缴者没钱又怎么办呢?目前是否有偿续期引争议,物权法暂未明确细则。

从低还是从高

尽管暂时无章可循,但是《物权法》起草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建议,起码要有明确指导性原则,“我个人认为,续期和出让是有区别的,不能把续期收费和土地出让的收费等同起来”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孟强分析称,建设用地使用权,政府已经通过出让的方式让渡给开发商,开发商又转让给业主,也就是说政府已经设定过一次权利。按照《物权法》的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不是说70年到期权利就作废,需要重新设定权利,而是到期后自动延期,这意味着权利依然有效,不能重新设定,只需要续期而已。因此,续期收费的标准不能按照重新设定权利的标准来收取,而且续期的收费应该比权利设定的收费低很多才合理。

孟强说:“如果按照权利重新设定的标准来收费,就相当于重新出让了上地。温州这批20年土地使用权到期,如果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来收费,就相当于政府又卖了一次土地。”

据了解,未来一两个月内即将启动民法典的修订工作,在涉及《物权法》时如果能对“自动续期如何续,需多久、有偿还是无偿、收费标准”等问题拿出一个明确意见则是最好的。

解决思路

实际上,从土地和住宅运行和使用的投入、保护和效率看,所有者给使用者的时间越短,效果越差。并且使用产权期过短,造成土地和房屋资产的市场运行无法进行。比如,银行抵押以房养老的困境。虽然有《物权法》可以续用,但是产权认定仍然归《土地法》部门,银行还是要以产权证明来进行抵押。其反映的是深层次的年期制度与市场经济无法接轨的症结。

城镇国有土地的年期断崖等问题,实际上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唯一出路,在于使用年期的永续化。在国外,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产权都采用永久业权形式。即使有的国家早先规定了土地产权年期,但大多在随后的实施中采取办法予以延期。比如,以色列就曾从最初的49年被延长到98年,进而在1997年又被迫延长到了196年。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篇8

一、征地补偿

1、年产值:耕地按前三年平均年产值1450元/亩计算。

2、补偿倍数:农业人均耕地在1亩及1亩以上的,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不低于10倍;人均耕地每减少0.1亩其两项补偿倍数相应增加3倍,但两项补偿费倍数之和不超过30倍。园地、养殖水面按耕地补偿;征收耕地、园地、养殖水面以外的其他土地的补偿倍数按上述标准减半计算。

3、被征地单位征地前的耕地数以实际面积为准;农业人口数以法定的统计数据为准;征地面积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地类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土地分类》规定和现状进行划分。

4、青苗附着物补偿:

(1)征收耕地的青苗补偿费:按征地时的实际种植面积补偿:

蔬菜类(指国家批准的蔬菜生产基地)按耕地前3年种植业的平均年产值上浮40%补偿。

粮食类:大春作物按耕地前3年种植业平均年产值的60%补偿,小春作物按耕地前3年种植业平均年产值的40%补偿。

专业养殖水面按蔬菜类标准补偿鱼苗损失费。

利用耕地(包括田间、地头)间种、套种的经济作物(果、桑书、茶树、药材等)一律不予补偿。其它农用地(林地、牧草地等除外)按粮食类青苗补偿标准减半补偿。

(2)果树、竹、木、花卉,成片种植的按面积计算补偿。果园、茶园、桑园、苗圃、花园按耕地前3年种植业的平均年产值的1.5倍补偿;其中正值盛产值期的果园按耕地前3年种植业的平均年产值的2倍补偿,牧草地、林地:12000元/公顷,竹林:13500元/公顷。

(3)利用房前屋后5米范围内的空闲地零星种植的果树、竹、木、花卉等,易移栽的一律自行移栽、不予补偿。必须砍伐的给予适当补偿(补偿标准按附表(一)执行)。

(4)征地拆迁构筑物补偿标准按附表(二)执行。搬迁坟墓的以坟堆为准,对按时或提前搬迁的每座奖200元,补偿后由坟主自行深埋或火化,对在规定时间内不按时搬迁的坟墓,按无主坟对待,无主坟墓不予补偿。涉及搬迁水利设施需要恢复的,由征地拆迁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社区、居民小组现场测算,按恢复工程所需造价给予适当补偿。

(5)征地拆迁(室外)供水、供电、供气设施、闭路电视、有线广播、通信杆线等由业主与相关部门协商补偿。

(6)下列地上建(构)筑物及青苗不予补偿:①不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属证书和其他合法产权证的建(构)筑物;②在临时使用土地上修建的永久性建(构)筑物;③废弃的建(构)筑物及其设施、天然石坝、野生植物;④征地实施中抢种、抢栽的农作物、经济林木和抢建的建(构)筑物。

二、人员安置

1、被征地单位下列人员按有关规定“农转非”予以安置:①农业人口;②在校大、中专学生;③现役义务兵;④劳改、劳教人员;⑤计划外生育依法征收了社会抚养费,且已办理了户籍登记的人员。

2、被征地单位下列人员不予安置①无法定婚姻或抚养(赡养)关系迁入且无承包土地的人员;②征地公告后新迁入的人员;③计划外生育未依法交缴社会抚养费,且未报经户籍管理部门登记上户的人员;④过去征地已安置的人员。

3、经省政府批准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应安置的劳动力,按照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川劳社发〔*〕6号)规定,一律纳入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对所有农转非人员,凡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一律纳入低保范围。根据《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第42条之规定,农转非人员的安置由被征地单位利用征地补偿费用,予以妥善安置。

4、被征地单位按照经批准该组农转非指标推荐农转非人员,由公安和民政部门办理农转非手续;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农转非人员中劳动力的失业保险。

三、征地费用的管理和使用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篇9

关键词:土地财产性收入;土地产权;农民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财产性收入”的定义,它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从理论上说,农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个人就有了相应的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因此,农民也应当享有对自己所拥有土地的收益。但事实上却并不完全如此,表现在:

1.农民土地收益权难以确保

按《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能得到一定的补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全国许多地方,几乎每次“圈地热”之后,都会导致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日益丧失,农民土地收益被严重侵占。在征地过程中,随意侵吞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坑害农民土地收益利益的事件不在少数,主要体现在:(1)征地部门任意压低地价;(2)征地补偿标准不规范;(3)农民获得征用补偿费偏低;(4)征地单位和农村集体肆意克扣农民的土地补偿费。

2.农民土地处置权难以实现

除了上述的严重影响土地占有、使用、收益权外,不少地方农民的土地处分权权利也得不到保证。主要表现在:(1)农民无法参与对自己承包土地的处置决策。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取代农民处置土地;(2)农民缺乏决定土地用途的自主权利;(3)农户土地流转的权利受到限制;(4)以强制手段对待农民的合法承包土地。

以上困难都导致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得不到保障,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土地产权的缺陷。

二、现行土地产权对农民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的阻碍

财产性收入意味着先有财产,然后才有财产性收入,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容不明确,导致权力主宰土地所有权,农民不能完整得到土地所有权。究其原因,现阶段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而代表其产权的虚拟主体是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使得农民权益经常受到少数“人”的不法侵犯,或是受到来自公权(如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补偿过程中)的不当侵占。

《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按字面理解,“农民集体”自然是由农民个体组成,既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个体只要在集体里面,享有土地所有权当然也就没有问题了。这似乎与《土地承包法》也没有矛盾,不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或理解上的歧义。

但上述法规在操作上却出现了尴尬。

有关法律中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表述是模糊不清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和“农民集体”;但“农村集体”和“农民集体”是一个不具体、较抽象的、没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它不同于农民集体组织,也不是法人或自然人。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于概念的表述上,实际上,这里已经为农民失去完整的土地所有权埋下伏笔。既然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的,那当然就不属于农民个体。作为个体,农民无权为土地问题说三道四。

既然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的,谁能代表“农民集体”?村民委员会;而谁能代表村民委员会呢?村干部!因此,村里、乡镇里少数人顺理成章就俨然能以土地所有者的面目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

其实,村民委员会并非集体经济组织,它仅仅是一个社区自治团体,并不具备作为产权主体的法人资格。但事实却是,“农民集体”取代了农民个体,而“农民集体”的意志又被个人的意志所取代。

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容不明确,土地市场化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相比土地增值总额,农民得到微不足道的收入和补偿。有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权益的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约得60%~70%,村集体组织得25%~80%,失地农民只得到5%~10%,甚至更少。中改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入户调查也证实,农民从土地用途改变的涨价中获益甚微:被征地的农户中,近70%的农民每亩领到1万~2万元补偿款,27.4%的农民领到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不足1万元,实际领到补偿款超过2万元的农民仅占2.9%,这样的补偿费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不合理的土地增值收入分配结构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特殊贫困阶层不断扩大,加剧了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

由于农地、农房不能自由买卖,其市场价格被严重低估,导致地方政府圈地的冲动非常强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平新乔的调研结果显示,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保守估计超过1万亿元。而据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的初步统计,至2007年年中,全国开发商囤地总规模可能接近10亿平方米。掌握在各级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中心手中的土地则更多,大概是开发商囤地量的3~5倍,最保守计算,也可能高达20亿平方米。

三、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对策

(一)赋予农民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产权是其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基本条件

1.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并赋予产权主体相应的权能。据上所述,产权主体不清晰,致使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这是征地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根本原因。为此,要明确界定国家作为土地终极所有者的权能,各级政府要尊重农民土地产权主体的地位,把主要精力放在土地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上,主要扮演服务者、监管者和仲裁者的角色;规范集体(乡、镇、村或村小组)享有对农村部分土地的所有权,使其主要扮演农民土地权益维护者的角色;明确农民土地产权的范围、国家公共利益的边界,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让农户享有农村土地使用权、继承权、收益权、流转权,使农民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农民外出就业举家搬迁的情况下,允许其所拥有的土地、住宅使用权流转和变现。

2.把“永佃制”作为农地物权化改革的方向。从我国的现实看,目前农地私有产权的重新界定和实施监督成本都很高,因此,从一个渐进式改革的角度考虑,目前农村土地可以试点推行“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的永佃产权制度。永佃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用益物权,指利用他人所有的土地物权来耕作或牧畜。结合中国实际,永佃制由“三级所有”的各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户拥有土地使用的永佃权。两者都属于物权性质,实行物权化保护,政府和集体不得干预永佃权利的行使。永佃制表面上看,是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而实际上暗含着两权在某种程度上的统一。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明晰和稳定农地产权,防止土地征用中的利益侵害,也有利于减少改革成本,实现现有制度的平稳过渡。

(二)建立农村土地信贷覆盖网络是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的配套条件

土地是我国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如何把农耕经济运行的根本,有效地引入现代经济运行之中,是农村改革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客观需要。尽快建立起以货币为基准、信贷为基础的土地信贷覆盖网络,在给广大农民带来可见利益预期的同时,将广大农村土地纳入国家财政计量系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信用价值,为土地征用的监管提供现代性质的货币支持。农民真正拥有完整的土地产权(抵押、借贷、流转、交易、租赁等)后,将目前分散的、闲置的、转租代耕的农地转变为由金融资本介入的、可集中购置的良性资产。农民进而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土地贷款。而一旦土地实行与产权制度改革配套的货币化,将极大推动中国土地所有权的市场化改革,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无论是对新农村建设,还是让中国农民远离贫困,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

(三)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的实现条件

从长期来看,我国要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新突破,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土地制度。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正是近年来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新事物。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集体土地与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一起折股量化,明确每个社员的股份,经营收益按股分红;二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组建新的股份合作公司,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三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参股,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村民可以承包园区内的农业项目,又可以为公司打工,股民可以优先在园区就业。

(四)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是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的保障条件

从理论上讲,征地过程实际上是政府购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过程,它是一种交易行为,只有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交易价格才是合理的,才能实现供求双方的交易剩余最大化。由于农民土地产权的不完整,实际上形成一种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的交易价格。农民在土地价格形成中并没有太强的发言权,只是垄断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制度缺陷客观上造成了农民土地财产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也没有获得应当享有的土地增值收益。

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首先,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这样可以形成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真实市场价格,赋予农民更多土地价格制定的发言权,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土地增值收入的分配。我们不必过分担心农民只顾短期利益而冒然出卖土地。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探索的现阶段,理性的农民会非常珍视自己土地财产的。其次,法律必须明确公益性用地的范围,采用列举法明示其具体内容,限制地方政府判断公益性用地的自由裁量权。再次,建立基于市场价格的征地补偿标准体系。市场机制是最公平的价格形成机制,只有依据公开市场价格确定的补偿标准才能得到各方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申京诗,刘晓鹰.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3).

[2]于广思.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构

想[J].中国土地,2002,(8).

[3]郭铁民.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要有新的视野[J].经济学动态,2000,(12).

[4]皮曙初,王平.让更多中西部农民也有财产性收入[n].东方城乡报,2008-01-07.

土地永久征收补偿标准篇10

xx水利枢纽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实行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政府相关部门配合,前郭县、乾安县、扶余县人民政府具体落实,xx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协调督办、组织实施的责任机制。

(一)前郭县、乾安县、扶余县人民政府职责。

1.从国土资源、林业、水利、监察、交通、建设、公安、牧业等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县xx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办公室,负责xx水利枢纽工程征地拆迁补偿和移民安置等相关工作;

2.负责土地权属确认、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3.配合省、市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按期完成征占()地测量、地类划分、林木采伐、补偿核算等工作;

4.负责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房屋拆迁及其它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的兑现工作;

5.负责辖区内征地后的土地调整、房屋拆迁后宅基地的规划和迁建工作;

6.负责辖区内征地拆迁和施工环境保障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干扰破坏征地拆迁、工程施工的不法行为;

7.完成好市xx水利枢纽工程征地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

(二)xx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职责。

1.全权负责xx水利枢纽工程征地、移民、拆迁等情况综合、现场指导、协调督办、组织实施等工作;

2.配合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与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协调征地、林木采伐、地类划分和土地权属确认等工作;

3.对收回的二松xx水库段国有土地进行管理,对国土资源和林业部门提供的设计成果进行复核;

4.负责征地测量后的标记、管理工作;

5.对下拨的征地移民拆迁资金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三)市法制办职责。

1.负责对市政府征地移民文件的审核把关;

2.负责对有关行政机关在征地、移民、拆迁工作中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四)市国土资源局职责。

1.协调省国土资源厅办理征占地审批的各项工作;

2.指导县国土资源局做好征占地的各项工作;

3.协助县政府做好土地权属的确认和纠纷调处工作;

4.负责做好征占地土地补偿费核算及补偿标准的政策宣传、问题答疑以及临时用地复垦的监督验收工作。

(五)市林业局职责。

1.协调省林业厅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批的各项工作;

2.协助县政府做好林地、林木权属确认和纠纷调处工作。

(六)市水利局职责。

协助县政府依法对工程建设涉及的水事纠纷进行处理。

(七)市农委职责。

协助县政府帮助移民区农民利用现有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八)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责。

协助县政府做好被征地农民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

(九)市建设局职责。

协助县政府拆除工程占地范围内的违法建筑物和构筑物。

(十)市法院、市检察院职责。

依法受理征地、移民、拆迁及工程建设中的各类涉法案件。

(十一)市公安局职责。

负责征地、移民、拆迁、林木采伐和工程建设等治()安保卫工作。

(十二)市监察局职责。

负责对征地移民相关政策执行和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十三)市审计局职责。

负责对征地移民资金使用的跟踪审计。

(十四)松原供电公司职责。

负责保障工程用电,按计划完成电力设施迁移工作。

(十五)松原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职责。

负责对与工程交叉的通信设施进行改建或迁移。

二、征地移民补偿标准

(一)征收集体土地。

1.征收耕地(旱田、水田、园地、菜田、温室大棚、精养鱼塘等)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按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给予补偿;

2.征收林地、苇塘和草地、精养鱼塘以外的养殖水域,其土地补偿费为该地邻近旱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安置补助费按照该地临近旱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给予补偿;

3.征收农村道路、荒地、盐碱地、沼泽地和沙地等未利用地,按照该地邻近旱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2倍给予补偿。

(二)收回二松xx水库段国有行洪滩地,具体补偿范围和标准。

1.行洪滩地内的旱田和水田,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签订30年土地承包合同的,并且持有县政府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其补偿标准按该地块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给予补偿;

2.行洪滩地内的旱田和水田,由国营林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发包的,其补偿费按照该地块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倍给予补偿,一次性发放给国营林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

3.行洪滩地内的渔塘、房屋等不予补偿。灌溉井等经踏查确认,经有关部门评估后据实补偿;

4.行洪滩地内的人工林地(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补偿费按照所在乡镇旱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给予补偿;行洪滩地内的荒滩地、天然次生林地林木及有关单位认定的宜林地不予补偿;

5.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河道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二松河道内开垦滩地,种植农作物及林木的,不予补偿。

(三)使用河道外其它单位或者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耕地,参照征收耕地的补偿标准给予补偿。不是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并取得生活来源的单位只给土地补偿费,不给安置补助费;使用未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国有未利用地,不予补偿。

(四)占用国有农、林、牧、渔场的国有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可以参照征收土地相应标准补偿。

取土场临时占用耕地,施工单位必须按设计的边坡、取土深度和排水坡度取土。耕地复垦后,设计边坡底线占用的面积和抹牛地面积,按永久征收土地的()相应标准给予补偿。

临时用地的复垦,按国土资源部门的规定执行。

(七)占用国有林地采伐林木的补偿标准,按照《吉林省占用林地砍伐林木补偿标准》(吉林资字〔1991〕876号,以下简称《林地标准》)规定执行。

林木已经达到采伐利用标准的,经依法批准,林木所有者可以自行采伐;不到采伐期的,按照前款规定给予补偿。

(八)村民房前屋后零星树木,依据《林地标准》规定,分别按照成树、幼树给予补偿。

(九)被征收土地上的青苗补偿费按一个栽培期产值计算;能如期收获的不予补偿。苗木、花草及多年生经济林木等,可以移植的,支付移植费用;不能移植的,给予合理补偿或作价补偿。

(十)工程用地范围内的电力、通信设施的拆迁,只补偿人工费和不能再利用的材料费。

(十一)拆除移民区住宅房屋及附属物,按照《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规定的补偿标准核算补偿费用。

三、征地、移民和拆迁费的支付

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房屋及其它地上附着物拆迁补偿费由市xx水利枢纽工程征地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工作进度进行核算,分期分批拨付给县政府,由县政府负责兑现。补偿费的发放,必须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认真履行财务手续,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四、征地移民拆迁工作完成时限

各县政府要保证xx水利枢纽工程用地需要。水库淹没区的征地、移民、拆迁、补偿等工作,要在20xx年9月30日前完成。输水干渠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要在20xx年6月10日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