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入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3:15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0

一、引导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源于创造、发明者的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上课时我们可采用故事开头、巧设悬念、设疑质疑、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数学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授课中,可利用数学教材中存在的游戏、现实生活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家轶事、数学谜语播放配套的光碟,或开展数学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学法

以前多数数学教师常问学生的话是"懂没有"、"学会了吗",如今我们的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数学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飞跃。"授人以渔,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就是讲教人要教人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等问题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加以校正,掌握其中的规则和内在联系。学法指导则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陶先生的主张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授课计划酝酿时就要抛弃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一"着眼点",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自我控制、拓展思路、发展个性为突破口,改变"学会知识"这样的单一目的和最终目的,要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体会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收获,不断反思、琢磨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思维

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思考,具有良好思维方式的。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象、梳理、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印证"学起于思"。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步步为营,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点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以收到"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积极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创新

学以致用,用而创新,社会才会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因而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才是最终任务,通过引导实现这一目的:一是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三是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积极参与,给足学生时间,鼓励提出某些不同意见。这些是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我们应多开展课外活动,参加各类数学竞赛,让他们在竞争中去思考,去求新立异,去创新。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果你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就会发现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很有主见,对某个人、某件事都有自己明确的见解,爱憎分明,喜恶清晰。但不少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偏离着"正常轨道",逐渐在"出轨",当然,这只是少数,如果对此漠不关心,让其蔓延下去,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溺爱、娇宠的歧途,学校教育也失去了"惩戒功能",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逐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局面。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严重的影响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第一,宜从正面去引导,如尊重别人、知恩图报、、明辨是非、有正义感,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等等;第二,我们以活动为教育契机,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再者,可借助各种媒介从正面去引导,让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得到提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

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教学改革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是人类的显著特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不断进化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都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较大变化。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小学数学教学相比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加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保持积极愉快状态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新的教学改革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文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一些措施,供大家探讨研究。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入手进行学习的阶段,教师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实际融入数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只有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为了增强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之中,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和直观,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估计学校旗杆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脚步测量,估算学校操场的长、宽,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自学通过比例尺估算楼房的高度等难度较大的问题。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授比例尺的教学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比例尺概念的认识,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的引入,将生活化的情感教育融入了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授完比例尺的教材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发散思维,探讨生活中存在的比例尺和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许多学生想到了地图、汽车模型、玩具等等都是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一些学生在课后与笔者交流时说:“老师,真没想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有这么多有价值的应用,原来生活中融入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通过将数学与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中,在数学教学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小学数学情感教育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死板、严肃、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体会自由思考和自由学习的乐趣。和谐式教学模式基于学生和教师的平等互动和民主的基础上,用相互的信任和融洽的交流使课堂的教学氛围十分融洽。学生不用担心挨老师的批评,因此能够积极主动发散思维,同时学生的见解和思路能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满足感,和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增添了课堂活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学的重要条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是和谐式教学的核心之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观点,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自然学科,学生养成良好的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会使其终身受用,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施情感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沉闷的氛围,改变传统数学课堂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当在高段数学课堂中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轻松、自由、愉快地学习,独立地思考。而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起到答疑解惑、同时点拨、指导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自主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关系、与边长的关系、与高的关系,让学生自主推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理解也更加透彻,并在以后的应用中也更加娴熟。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必经之路

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实施情感教育十分重要。如果教师一直保持高高在上的威严状态,学生对教师恐惧、隔膜,不利于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利。因此,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放低身段,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的表现积极回应,体会和理解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情感上的教育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更加用心,用更多的爱心和关心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下,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情感上的教育和深化。此外,还能够用心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叛逆情绪,启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热爱老师,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教师长期关怀和关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才能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顺利实施情感教育。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中贯穿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在情感教育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实现在学习中健康快乐成长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元素

新课程标准明确阐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说明数学源于生活。但如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与实践、生活结合少之甚少等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成绩,也不利于小学生有效地运用数学,发展数学。鉴于此,深入探讨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生活元素的数学内涵

生活中包含自然元素、社会元素、文化形态元素等,主要表现为具象形态,又以自然元素为根本。人类不断改造自然,创造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元素启迪与衍变的过程,由具象到具象或抽象的过程。而数学元素及数学学科体系的形成,都是通过这种自然衍变、人类创造催生的,是人类文明文化体系的一个标示。因此,生活元素包含数学元素,蕴育数学内涵;而数学源于生活,展现生活,描述生活。就本质而言,生活元素的数学内涵就是数学对生活的描述、抽象、提炼,进而运用于生活的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综合体。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性要求

小学数学需要从生活中掘取内容。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包含万事万物,海纳百川,同时各有特性。生活中的花草树木、动物等物种不仅可以为小学数学提供丰富的形象性和内容性教学素材,而且可以扩展和启发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品质;生活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数学奥妙,不仅为数学教学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囊宝库,也调动了小学生探索生活中数学因子的兴趣;在生活中存在的人类创造和大自然蕴育的科技及其产品,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对生活有着特殊性要求,一衣带水,血脉相连。

三、小学数学教学对生活元素运用策略分析

既然生活元素中有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同时小学数学教学又对生活有着特殊性要求,那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成为了文本探讨的焦点和最佳归宿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应注意以下策略生成。

(1)生活元素的运用应与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和实现数学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品质。相反,帮助小学生养成了健康的数学素养,对于作用和服务于生活,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价值的本身也就在于此。同时,生活元素的本身价值,就潜藏着浓郁的数学价值。因此,站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意识、能力,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度,宏观整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元素,则有了根本性目标。对于生活元素的运用关键在于对实践的综合把握。应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学习实践,把实践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用实践去检验教学质量,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去实现数学自身的根本价值。

(2)小学数学教学应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认真分析他们的年龄特征、生活特性、兴趣爱好,特别是对生活中哪些事物会乐于接受和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大多数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喜欢里面的小主人公角色。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这些兴趣点,充分发挥其效用,并与数学紧密结合,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乐趣,达到乐于学习,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个人兴趣爱好,特别是那些与小学生年龄、性格特征不相符的,应较少作用于小学生。在小学生身心、智力、意识都还没有成熟和健全时,应谨慎使用生活实例,防止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效。

(3)高度重视生活性元素的选择。不是任何生活元素都蕴含博大的数学精髓的,也不是任何生活元素都能对小学生学习数学产生成效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注重生活元素的选择性尤其重要,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生活元素,不仅要结合小学生实际,而且要看元素本身包含的数学价值。动物、植物往往是小学数学中运用最多的生活元素,就是因为动植物既贴近学生实际,又直观、简易、通俗的表达了数学意义,往往受到小学生的欢迎。而那些较为生涩、难见、不了解的生活事物很难让他们接受,从而就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那些过于传统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浅显的事物,如铅笔、筷子等,同样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可见,注重生活元素的选择性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因素。

在传统的教学中,还应注重生活逻辑、生活语言及生活规律等层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概而言之,生活既是人类存在的状态和方式,也是数学的根本源泉,小学数学教学若取得实质性进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必须从生活中探讨科学发展的捷径,把生活元素综合运用于教学中,发挥更好的多元效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技术应用要点

引言

教育理念是教育教学开展的方向,新教育理念下,将一切有利于教学发展的要素在教学中引入显得十分必要,现代教育技术在技术以及理念的层面有着很强的先进性,在教学中引入,体现了教育理念发展层面的要求。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不断地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从多个方面对于学生进行引导,还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是教育理念发展层面的要求。总的来说,不论是在理念的层面,还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入,均有十分显著的必要性体现。

一、多媒体教育技术

多媒体在教学中引入,是当前基础教育开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多媒体教育技术,集成性地引入了视频,动画,图像,音乐,能够对于学生进行多维度的引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入是必要的。首先,数学课程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生动化,动态化十分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多媒体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关键。其次,多媒体教学资源还有一个应用要点,就是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针对性的应用。例如,了解学生对于不同媒介的信息,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应用。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引入,使得信息化教学平台成为了教学开展的一部分。首先,信息化教学平台,就是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平台[1]。在这个教学平台上,老师可以教学通知,上传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测评,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其次,信息化教学平台,主要的形式是教学网站或者一个应用程序,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可以进行自主性,选择性,针对性的学习。例如,学校构建一个数学教学网站,老师们登录教学网站,上传大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薄弱的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信息化教学平台,弱化了教学开展时间与空间层面限制,使得教学开展更加灵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引入相关技术,构建教学平台[2],使得教学平台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使得学生在课下完成,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能力水平的提升十分关键,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思路。

三、大数据技术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一切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的技术均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组成。大数据技术思维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形成的,在教学中应用,意义也是十分关键的。首先,大数据技术思维,就是不断地收集教学中的数据,然后利用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例如,基于小学数学课程开展,收集学生的相关数学,包括学生的兴趣喜好,成绩水平,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各种教学资源的喜爱程度等,将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就形成了学生基本的教学数据。其次,将大量的数据收集之后,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智能化的研究,实现教学方案的自动化生成。例如,学校可以与相关科技企业合作,设计相应的大数据技术平台,平台能够根据当前的教学数据,进行教学思路,教学方案推荐,促进了教学模式开展更加地科学合理。总的来说,大数据技术思维在教育教学中引入,体现了精细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对于教学模式层面的改革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篇5

1.学校、家长体育教育观念的陈旧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文化的落后,父母、老师观念陈旧,加上“望子成龙”心切,以学好文化分考取好学校为目标,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没有什么作用,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忽视了体育学科的教学价,忽视了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身体的锻炼与体质的增强的功能。父母、老师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2.体育师资缺乏,教师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师资力量为教育之源泉,其资源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甚至有些学校连专职的体育教师都没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十分的薄弱,教师学习的机会少,交流的时间少,无法把握教学的前沿,这些原因直接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3.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基础设施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场地狭小,体育教学辅助器具缺乏,体育教学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等现象直接制约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无法保证中小学校完成基本的体育教学任务。

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效果的措施

1.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要改变只重视文化成绩忽视体育教育的观念,作为教师应当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当消除“正课”与“负课”的分类,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体育教育划分为“负课”,可上也可不上,这样的观念直接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连基本的体育教育工作也无法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要想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有所改善,改变陈旧的观念是首要,只有观念改变了才使得体育学科从学生、家长、教师、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的培训

师资力量的欠缺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根据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不断输送人才,积极为体育教师创造不断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构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进修,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拓宽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

3.改善体育基础设施

少数民族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的受限,运动、教学场地和器材的缺乏直接制约了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要按期按质补充和更新体育器材,以确保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的正常运行。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号召教师和学生自制部分器材,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4.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高的健身、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对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也多样化,如果当地的中小学校把民族传统体育渗透体育教学中,无疑将利于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增加课堂的生活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有利于改善学校体育教材结构体系,便于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特色体育课堂。因为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存在差异,教育者应当因地制宜式地选择民间体育活动进入课堂其进入方式、内容、组织形式,使民族传统体育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篇6

关键词: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59-03

一、问题与方法

广西边远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相对比较落后,从已有的文献研究来看,广西的教育资源总体相对不足,尤其对于广西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来说,教育资源更加缺乏。但在教育资源总体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却依然存在着教育资源的闲置现象。

教育资源既包括有形的资源,如人、财、物,同时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如学校的声誉、成立的时间等。由于无形教育资源不便于用货币单位计算,因此本文研究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有形教育资源,如学校的教师、在校学生、每一年学校投入的费用、学校的校舍建筑等。本文所研究的教育资源闲置主要指的是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状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育资源因使用效率低于全国农村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平均水平而造成的相对闲置;另一方面指的是教育资源被彻底废弃不再用于教育的绝对闲置。

从既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学者们探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问题研究和如何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问题研究两个方面。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问题研究。这一层面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1]、城乡之间[2]和校际之间[3]存在着质或量的配置差异。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育资源不平衡的表现、成因和实现教育资源平衡配置的政策建议。关于如何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如何提高义务教育资源的使用率[4]。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率[5]。这些研究要么关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配置不公,农村投入不足;要么关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而对教育资源的闲置问题则很少论及,尤其对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的关注则更加少见。

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的研究涉及教育资源闲置的现状、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和改变教育资源闲置的对策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导致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是什么,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在总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出现了教育资源的闲置?

对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笔者对百色地区部分县小学和初中的实地调查和相关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2010年下半年以来,笔者分别走访了百色地区的右江区、田东县、田阳县、平果县、德堡县、靖西县等地的小学和初中,并分别对当地的小学和初中作了实地观查和访谈;同时,笔者又系统收集了百色市教育局近十年来有关农村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统计数据;此外,本文也借鉴了相关的研究数据。

二、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的成因

本文基于对百色地区教育资源闲置状况的观察和相关统计数据的比较发现,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造成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形成了教育资源的相对闲置;受集中资源办学政策的影响,教学点撤并过程中教学点的废弃,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部分闲置;在校生数量相对减少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受人口流动的影响,流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闲置;由于资金缺乏,部分危房因得不到维修而被闲置。

(一)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造成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相对闲置

百色地区位于广西西部,总人口365万,是典型的山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5.4%,森林覆盖率达50.2%,可谓是地广人稀。百色地区下辖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靖西、那坡、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11个县和1个市辖区,共183个乡镇[6]。其中每个乡镇总人口平均约2万人,小学平均适龄人口1630人,在校生平均1738人,小学教学点平均27个;每个乡镇初中适龄少年平均868人,在校生平均738人,初中校数平均不到1所[7]。

根据百色地区教育局《基础教育基本数据》(各年度年报数),百色地区2009―2010学年初小学在校生317970人,小学教学点数2327个,小学班数10918个;初中在校生135038人,学校179所,班数2523个。小学平均每个教学点不到5个班级,每个班级不足30人;初中平均每个教学点14个班,每个班级54个人。

教育部2008年12月1日颁布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显示,农村普通小学的办学规模标准平均为39人/班,初中办学规模标准近期50人/班,远期45人/班;与教育部的建设标准相比,百色地区小学的教学规模远远低于建设标准,达不到办学规模标准要求,这必然造成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相对低下。

可见,基于百色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百色地区的人口相对比较分散,百色地区小学教学点分布比较广泛,数量较多;小学办学规模过小,达不到办学规模的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导致了小学教育资源的相对闲置。

需要说明的是,广西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的闲置是相对小学教育而言的,对中学教育来说,教育资源却略显不足。与教育部公布的标准相比,百色地区中学教育每班学生人数多出4~9人[7]。可见,教育资源闲置和相对不足在广西边远地区同时存在。

(二)受集中资源办学政策的影响,教学点撤并过程中教学点的废弃,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部分闲置

自2001年实行集中办学以来,许多办学规模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小学教学点和初中学校在辍学率相对降低的前提下被撤并。根据百色地区教育局《基础教育基本数据》(各年度年报数),百色地区2000―2001学年初小学教学点数3979个,辍学率2.27%;初中学校230所,辍学率6.21%。2009―2010学年初小学教学点数2327个,辍学率0.39%;初中学校179所,辍学率2%。在这十年间,百色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共减少2563个,平均每年减少256.3个教学点,小学辍学率共降低1.8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0.188个百分点;初中学校共减少73所,平均每年减少7.3所,初中辍学率共降低4.2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0.421个百分点。

教学点的撤并,导致百色地区部分学校的校园、校舍建筑等固定资产因无法转移而被废弃,大部分代课教师由于没有编制也不能随教学点的撤并而转移到其他学校继续任教,不得不放弃教学岗位。教育资源因此被闲置。据统计,百色地区十年来,因教育教学点撤并,小学校园面积共减少380835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共减少84915平方米,代课教师人数共减少6637人;初中校园面积共减少3573574平方米,代课教师人数共减少663人[7]。

可见,在集中资源办学政策的影响下,教学点撤并过程中教学点的废弃以及大部分的代课教师不再从事教育,造成了这部分教育资源不再用于教育的绝对闲置。

(三)在校生数量相对减少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闲置

根据百色地区教育局《基础教育基本数据》(各年度年报数),百色地区2000/2001学年初小学学龄人口341193人,小学在校生386402人,初中学龄人口210162人,初中在校生176011人;2009/2010学年初小学学龄人口298375人,小学在校生317970人,初中学龄人口139675人,初中在校生135038人。在这十年间,百色地区小学学龄人口共减少42818人,平均每年减少4281.8人;小学在校生共减少68432人,平均每年减少6843.2人;初中学龄人口共减少70487人,平均每年减少7048.7人;初中在校生共减少40973人,平均每年减少4097.3人。

以上数据表明,在校生人数的不断缩减,促使部分中小学教学规模的缩小,不仅造成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于的相对闲置,也造成了部分教育资源因被撤并而不再用于教育过程中的绝对闲置。

(四)受人口流动的影响,流出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闲置

根据《百色地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综合统计报表》,2000/2001学年初,百色地区小学转入学生数量为1473人,转出学生数量为2783人,当年转出学生数量比转入学生数量仅多出1310人;百色地区初中同年转入学生1467人,转出学生2081人,当年转出学生数量比转入学生数量仅多出614人。而到了2009/2010学年初,根据百色地区《基础教育综合统计表》显示,百色地区小学当年转入学生共计22695人,当年转出学生则为37068人,小学转出学生数量比转入学生数量多出14373人,小学流出学生的数量比2000/2001学年初的流出的学生数量10倍还要多;2009/2010学年初百色地区初中转入学生4393人,转出学生共计8392人,初中当年转出学生数量比转入学生数量多出3999人,差不多是2000/2001学年初转出学生数量的6.5倍还要多。

与此相反的是,百色地区复学、休学、退学的学生数量都在不断减少,根据《百色地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综合统计报表》,2000/2001学年初,百色地区小学复学399人,休学2672人,退学4627人;初中复学1632人,休学1631人,退学6788人。2009/2010学年初,百色地区《基础教育综合统计表》显示,百色地区小学复学286人,休学89人,退学387人;初中复学88人,休学255人,退学1975人。

与此同时,根据《百色地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综合统计报表》,百色地区2000/2001学年初,小学入学率为98.91%,辍学率为2.27%;初中入学率为83.75%,辍学率为6.21%。2009/2010学年初,百色地区《基础教育综合统计表》显示,百色地区小学入学率为99.62%,辍学率为0.45%;当年百色地区初中入学率为96.68%,辍学率为2.28%。由此可见,百色地区小学和初中在入学率不断上升的同时,辍学率和休学率在不断下降。

通过对百色地区小学和初中学生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百色地区小学和初中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来自学生的转出。学生数量的减少必然会引起教育资源的闲置。

(五)由于资金缺乏,部分危房因得不到维修而被闲置

根据百色地区《基础教育基本数据》(各年度年报数),百色地区小学2005―2006学年当年新增校舍面积60066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120153平方米;2006―2007学年当年新增校舍面积75566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173522平方米;2007―2008学年当年新增校舍面积58807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109457平方米;2008―200年当年新增校舍面积5557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98464平方米;2009―2010学年当年新增校舍面积137106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1440112平方米。从这五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百色地区小学近五年来校舍面积在不断增加,平均每年新增校舍面积67420.4平方米;而D级危房面积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53369平方米,2007年比2006年减少了64065平方米,2008年比2007年减少了10993平方米,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1341648平方米。

另根据百色地区《基础教育基本数据》(各年度年报数),百色地区初中2005―2006学年当年新增校舍面积56401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56424平方米;2006―2007学年当年新增校舍面积102996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66573平方米;2007―2008学年当年新增校舍面积26535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55466平方米;2008―200年当年新增校舍面积24634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52637平方米;2009―2010学年当年新增校舍面积42567平方米,D级危房面积838250平方米。从这五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百色地区初中近五年来校舍面积在不断增加,平均每年新增校舍面积50626.6平方米;而D级危房面积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10172平方米,2007年比2006年减少了11107平方米,2008年比2007年减少了2829平方米,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785613平方米。

可见,近五年来,百色地区虽然每年在不断增加教育投资,但有限的投资除了部分用于建设新的校舍,大部分危房因缺乏费用而没有得到维修,年深日久,成了闲置的教育资源。

三、结论

对于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来说,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则存在着因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的相对闲置和因学校撤并而彻底不用的绝对闲置。造成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原因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受广西边远地区自然地理位置的影响,小学校点分布较分散,达不到办学的标准规模,而初中过于集中,每个乡镇不足一所,办学规模又略为超标,办学规模的不经济势必会导致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从而导致了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因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的相对闲置;第二个方面是集中办学政策的统一实施,导致了多数教学点因达不到办学标准而被撤并,从而造成了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的绝对闲置;第三个方面是由于学龄人口的数量不断下降,从而使在校生人口的规模也不断缩小,加剧了教育资源的闲置;第四个方面是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因学龄人口的流出导致教育资源的相对闲置;第五个方面是由于资金缺乏,部分危房因得不到维修而被闲置。

参考文献:

[1][美]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2).

[2]张金英,陈通.中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机化,2009,(6).

[3]王莉红.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校际均衡配置研究[J].财政研究,2008,(2).

[4]黄福仁,黄美红.如何利用好农村闲置校舍[J].教育观察,2008,(4).

[5]冯文全,夏茂林.当前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及解决的基本思路[J].兰州学刊,2006,(1).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篇7

关键词:幼儿数学;小学数学;教育;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3.4;G623.5文献标志码:B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71-01

幼儿园的大班教育工作主要是为进入小学的一年级教学做准备,而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展开教育工作的初始阶段。所以,对于两者的衔接处理的方式将会影响到幼儿后续教育的效果。如何让幼儿步入小学后能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使得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科学合理化,是当下亟须研究与探索的课题。本文以北师大版的教材内容进行探讨,并从中总结出良好的衔接方法。

一、幼儿和小学数学教育衔接过程所产生的问题

北师大版的幼捍蟀嘟滩哪谌萦校何锾宓姆掷嗪团判颉⒘康谋冉稀⒌ナ双数的认识、十以内数字的组成拆分、不进位加法运算、不退位的减法运算、进行几何图形和时钟的认识,等等。而进入小学一年级阶段后的教材内容有:1~20内的基数、序数和相邻的单双数组成,20以内进位和退位加减法运算,进行百以内的数字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应用题的教学,等等。从这些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北师版幼儿园的大班教材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教材内容的编排存在数学知识的重复性,这极易造成幼儿对数学学习失去新鲜感,给后续的教学造成困难。在步入小学后,学生的数学课堂游戏性教学模式大幅度减少,教学方法以讲解练习为主,这种转变也会造成幼儿难以适应小学的教学环境。

二、幼儿和小学数学教育衔接的几点建议

(1)教材上的衔接。针对上述教材重复的问题,教师在对实物的运算过渡到抽象数学运算的时候应进行适当引导,然后让幼儿在计算上进行易转难的分类训练,让幼儿形成一个整体和部分的思维结构。而教师在教学生掌握分类关系的时候,应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推理训练和演示推理的初步能力培养,使幼儿能理解实物分类、图示、数的分解组成。教师在用图画描述的应用题教学时,应教导幼儿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并指出其计算式与解答的结果。同时,教师应注意相似内容的仿编,以培养幼儿将生活语言转成数学语言的抽象能力。

(2)教法上的衔接。北师大版的幼儿教学具有比较直观的形象特点,是以兴趣欢乐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偏向游戏状态的学习。而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模式是以幼儿教学的方法作为基础,然后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了实现幼儿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教育衔接,教师应考虑到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学游戏性的特点,在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应进行连接,并有意识地以幼儿能接受的速度减少教学中的游戏成分,以消除幼儿进入小学初期因环境变化所造成的不适应。在逐渐转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适当延长教学时间,慢慢地接近小学的教学模式,使幼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3)管理上的衔接。学习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一时难以适应小学数学的新要求。幼儿在幼儿园主要是以玩乐为主,是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度过幼儿时期,而步入小学后要学习的科目、考试和作业也相对增多,因此衔接好学习的方法对幼儿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幼儿在进入大班后期时,教师应科学地制定出与小学一年级相近的教学模式,适当增加课时,由每周两节数学课增加到四节,而且要适当延长教学时间。教师应适当提高幼儿对教学活动和角色的认识,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布置,并通过耐心引导,使幼儿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把数学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进行融合。但同时需要注意,在幼儿阶段进行小学教学模式衔接的过程中,不要过于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要注重这几个方面的平衡发展。

三、结束语

幼儿园为小学做准备,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开始,小学教育是幼教的继续、发展与提高。因此,幼教和小教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习教材、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同时,教师应从幼儿的教材入手,弄清每个部分的教材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使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进行幼儿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教材的分析与处理,从而引领学生去创造、感受和领悟新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幼儿与小学数学教学能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光庭,朱志华,甘萍,等.基于数学教育文化观的幼小数学活动(教学)衔接问题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8).

[2]李德明,谢利民.从他者模仿到自我建构――幼、小数学衔接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2(02).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篇8

“两基”达标,是法律行为、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最为集中、明显地体现着县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意识和行为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和比例,将直接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的质量和水平。在国家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国家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的力度,依法增加教育投入,确保义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真正达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的要求,是县级人民政府责无旁贷的法律职能和责任。

一、实施教育投入的法律、法规依据及要求

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教育法律法规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教育法》规定:一是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二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内教育经费,要按《预算法》的规定和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三是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定:要建立并不断地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制度,按照“省级统筹,县级管理”的原则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地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到位。

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落实《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执法高度来认识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因此,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确保义务教育达到“三个增长”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它也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同时,它更是共产党“执政为民”,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教育经费检查验收的指标内容及标准的变化和要求

在实施“两基”达标验收之初,原国家教委“关于*年“两基”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中正式下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情况登记表”,在“教育经费情况”表中总计列三个年度25个栏次。近几年来,由于国家财政政策和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特别是20*年国家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年又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家教育督导团基于这些原因,对教育经费检查验收的相关指标的内容及标准要求等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增加了新的内容,检查验收的指标由过去三个年份25个栏次,增加为三个年份34个栏次。二是取消了一些检查内容,如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是将过去教育经费的检查指标分为检查项目和调查项目两类。四是有些检查项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如过去的“经常性收入”,变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变为预算内教育拨款。教职工工资由过去一栏而为两栏进行分述表示等等。总而言之,教育经费各相关指标的调整变化,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受检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状况,同时,也更便于检查验收。

三、教育经费的检查验收标准及要求

(一)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和“三个比例”

1、关于“三个增长”的核查

第一个增长: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教育拨款每年的增长比例,是否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

第二个增长: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是否做到了逐年增长,是否达到自治区教督(*)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即: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镇300—350元,农村、牧区200—250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镇350—400元,农村、牧区250—300元。

第三个增长: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否做到了逐年增长,是否达到自治区教督(*)3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即: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70—80元,农村、牧区45—55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90—100元,农村、牧区65—75元。

内财教[20*]6*号文件规定,农村、牧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按不同类别学校计算,小学生均应达到300元左右,初中生均应达到400元左右。内财教[20*]1*6号文件规定不同类别的农村、牧区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小学生均要分别达到100—110元以上,初中生均要分别达到130—140元以上。

2、关于“三个比例”的核查

第一个比例: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旗县区不低于20%以上。

第二个比例: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教育的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按内政教督(20*)13号文件要求处理。

第三个比例:核查验收年份的前三年预算内公用经费占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的比例,按内政教督(20*)13号文件要求处理。

注: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如果乡级财政和农村中小学校没有拨款关系,那么,就不必核查乡级财政。

(三)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征收

①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应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总额的3%进行计征,征收率应达到95%以上。

②地方教育附加费按内政教督(20*)13号文件要求:“不做为评估估指标”。

(四)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

评估验收时,要核查旗县区验收年份的前三年的以下数据:

①中央、自治区和盟市给予的支助经费;

②本级政府安排的专项经费;

③验收年份的前三年捐、集资经费数和验收当年的捐、集资经费数;

④勤工俭学补充的教育经费和其它经费。

(五)教职工工资

2001年底以前的陈欠的教职工国标工资,旗县区政府要制定从20*—20*年分年度的偿还计划,并按偿还计划完成每年的偿还任务。20*年1月以来,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要在银行建立教职工工资资金个人帐户,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绝不允许教职工工资出现新的拖欠。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和按计划偿还陈欠的教职工工资是“两基”达标验收中强制性达标标准之一。

(六)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农村义务教育的总量要达到50%以上。

(七)上级下拨各种教育专款,以实际决算数登记上表。

(八)预算内教育基建拨款,以实际决算数登记上表。

(九)杂费收入,即以自治区内发政费字(20*)1399号要求执行。符合何项政策的,就以政策要求进行计算。

(十)20*年初,国家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个新的政策未进“两基”达标的“七类八表”中的教育经费表中,但是,我们在自查报告的文字表述部分要分年度、分类别进行表述,否则,则为表述漏项。

注:以上(六)、(七)、(八)、(九)等四项是“两基”攻坚新增加的调查项目。

四、“教育经费”核查的基本程序

1、对旗县区财政部门的核查程序(如果乡级财政和农村中小学校没有拨款关系,就不必核查乡级财政)。

①核查验收前四年财政预算内对教育的拨款数并计算出三年的增长比例。

②核查验收前四年地方财政收入并计算出三年的增长比例。

③核查验收前三年财政总支出数并计算出财政预算内对教育的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④核查验收前三年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实际入库、拨付和结余结转数。

⑤陈欠教职工工资逐年偿还计划,并按计划完成偿还任务。

2、对旗县区税务部门的核查程序

①核查国税局、地税局有关统计资料,确定验收前三年每年的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的总额,按规定标准计算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应征数,然后分别计算出三年的征收率。

②核查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实际征收数。

3、对旗县区教育部门的核查程序

①核查旗县区教育经费总支出、及旗县区在籍人口总数并计算出旗县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水平。

②核查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中用于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事业费数,按验收前三年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计算出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③核查旗县区义务教育学校的预算内公用经费总数,按验收前三年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计算出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数。

20*年,国家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学校要将上级下拨的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单独计算。贫困家庭住宿学生的住宿费和生活补助资金不能计入预算内公用经费。

④核查旗县区义务教育学校预算外教育经费收入数(剔除个人部分)并与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的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数相加,按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计算出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外公用经费数。

⑤核查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拨付情况。

⑥核查验收前三年的资、集资经费数。

⑦核查教职工工资是否做到按时足额发放。

4、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核查程序

①核查验收前三年上级财政或教育部门拨付的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增长比例。

②核查验收前三年初中和小学生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数,并计算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数。

③核查验收前三年初中和小学预算内的公用经费数,并按中小学学生数计算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数。

④核查验收前三年中小学校预算外收入补充学校的公用经费数,并与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相加,计算出三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外公用经费数。

⑤核查验收以前和验收当年的教职工工资表和教职工工资存折,验证教职工工资是否做到按时足额发放,陈欠教职工的工资是否已完成偿还计划任务。

五、教育经费核查的几个指标项目概念的说明

1、教育经费总支出数

指以旗县区为单位的教育经费全口径支出的总和。首先要了解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分为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性经费)和预算外教育经费(非财政性经费)(见下表)。

教育事业费

基本建设经费

预算内离退休人员经费

教育经费公费医疗经费(含社保部分)

教育(财政)其他上级补助经费

经费项目工程经费

来源

渠道预算外城市教育费附加

教育经费地方教育附加费

(非财政)学、杂费收入

住宿费收入

勤工俭学收入补充教育经费

集、捐资经费

2、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数

衡量旗县区在籍人口每人每年所负担的教育经费的能力和水平。无具体量化的标准要求,只是“两基”达标验收时的一个参照系数。

3、预算内教育拨款

即纳入预算的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具体指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费医疗经费(含社保部分)。

4、地方财政收入就是指旗县区当年本级财政税收收入,不含上级补助收入。其具体计算过程:本年收入合计(决算数)—城市维护建设税—筵席税—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5、财政总收入包含旗县区当年本级财政税收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其具体计算过程:地方财政收入+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原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结算补助+农业税灾歉减免及企事业单位预算划转补助+其他补助+上年结余=财政总收入

6、财政总支出的具体计算过程=支出总计—地方财政收入扣减之和—专项补助—增加国债补助—专项上解—年终结余=财政总支出。

财政总支出在计算时,要遵循和财政总收入进行对等扣减的原则;否则,就不可比,不全面准确。

7、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除支付当年作为农村税费改革基数的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工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外,还应包括农村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中央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三提五统”当中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及教育集资,由此而出现的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缺口,国家明确规定,要由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补助按测算基数而农村中小学校阁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确定的总数和比例进行划拨支付。国家要求,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要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达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目标要求,至少要达到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50%以上。

8、财政部门要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将上级下达的或本级按比例、要求应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及时足额地拨付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及时足额地将贫困家庭学生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发放到补助学生手中。同时,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经费的落实情况进行公示。

六、教育经费在建档及迎检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两基”评估验收中,“教育经费情况表”。共34个栏次,要求填写100多个数据。这些数据主要由受检旗县区、乡镇苏木两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填写。要求填报验收前三年的数据。比如20*年接受检查验收的旗县区要填写20*、20*、20*年三年的有关数据。数据依据主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年终财政决算和教育部门决算及相关的财务统计报表,而且要数出有据,真实、可信。

2、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乡镇苏木财政和学校没有拨款关系,乡镇苏木政府自查报告的教育经费表可以不填4、5、6、7、8、9、10、23、26、27、28、29、30、31栏。中小学校可以不填2、4、5、6、7、8、9、10、23、26、27、28、29、30、31。

3、如果迎检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或完全中学,那么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及生均预算内、外的公用经费,可以用学校学生总数除求得的平均数即可。不必分开,也不可能分开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篇9

1.了解专业培养目标,掌握课程设置的意义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促成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小学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学科知识,又要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因此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数学类课程设置是让学生通过数学类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和小学数学教育方面的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教师在授课之前,若不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在给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讲授该课程时,忽略该专业的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盲目的向数学专业看齐,盲目的照搬数学专业数学分析的教学模式,讲授内容过难、过深,数学专业化过强,忽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博”的特点,则会导致学生虽然花费的精力不少,却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培养的学生,既没展现本专业自身的优势,又缺乏其他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学科深度,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竞争的劣势。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分析教学中,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数学分析课程设置的意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避免按照数学专业模式教学导致的学生学习效果的低下及学习兴趣的缺失。

2.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更多的通识性知识,具有多学科专业基础,了解小学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小学多个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该专业课程设置涉及多个学科课程,教学方式以综合为主。由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博”的特点,该专业数学分析课程的课时较之数学系的课时偏少很,但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数学分析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任务。任课教师如何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课时较少,课程性质重要的因素,制定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数学分析内容多,学习周期长,学习难度大,在给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讲授该课程时,受课时限制较大。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避免照搬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以抓住课程的主要结构及基础知识的讲授为重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实际情况,在保持课程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对一些过难、过深、数学专业化过强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当的删减及调整。若盲目的照搬数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兴趣的缺失,学习效果极差。

3.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想及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的实施,对小学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要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及数学素质,这既是专业培养的需要,也是未来小学教育的需要。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数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质,以适应未来基础教育的需求。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学习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客观上导致了数学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于是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数学分析的教学不仅承担着课程教学的使命,也承担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修养的使命。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数学文化,既能加强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的兴趣及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同时又给学生营造数学文化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提高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质及修养,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工作;有机整合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型学科,其对于新型教育理念的贯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工作之间进行有机整合,是学生教书育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格,使其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通过观察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尊敬师长、情操陶冶以及辩证唯物注意思想等等。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小学数学教育在整合德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的措施和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整合德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将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数学教学中缺乏德育内容的渗透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牵涉到德育任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完成数学教学目标,而缺乏德育内容的渗透,使得课堂呈现单一和枯燥的情况。但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中非常明确地点明了德育教育的要求,如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抽象能力的培养,在知识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入、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培养健康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以及体会数学学科的价值等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上述明确的德育内容,否认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则从其根本上而言并不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容易回归知识重于德育的传统理念,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数学教学过分德育化

现在,很多数学教师已经提高了自身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程度,并且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着德育内容,但是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师过程中以德育教育为主,数学教育为辅,这种情况使得数学和德育工作本末倒置,不利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在小数数学中虽然有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但是其本质而言要求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即其是依附于数学教学而存在的,是教学目标中的辅目标。部分教师片面的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结合德育教育,使得德育内容的渗透过多,造成弄巧成拙和生拉硬套的情况,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反而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下降,不利于实现数学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

在《论语》中孔子曾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和德育素养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人行为造成直接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自身良好的素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如教师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按照要求、认真严格书写,同时结合多媒体设备创造精品课堂,会养成学生认真、负责、自我严格要求的品德,再如,教师对于授课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符号以及每一个公式都认真推导和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严谨态度有直接的作用。这种方式能够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数学教育和德育工作进行整合,为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感染。

(二)通过课上课下相互结合,加强德育工作的渗透力度

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不只是局限在课堂中,应该通过课上课下相互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学生学过统计知识之后,让学生回家统计家中每天、每月、每季度使用的垃圾袋数量,并且之后对学生m行相应的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再如当学生学完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之后,让学生回家了解家庭中的收入以及支出情况,并且通过表格将家中每月的收入和指出进行记录和整合,之后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比较,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形成节约简朴的良好品质,另外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数学教学活动,定期举办数学知识竞赛、优秀作业本评选、数学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培养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能够在活动中渗透良好竞争意识、严谨作业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德育教育,使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之间形成良好的整合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小学数学教育在整合德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即数学教学中缺乏德育内容的渗透和数学教学过分德育化两个方面,其次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的措施和方法,主要可以通过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和通过课上课下相互结合,加强德育工作的渗透力度两个方面进行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之间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农保雄.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有效整合[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357-359.

[2]周永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巧妙地渗透德育[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2):173-173,172.

[3]戴静.搭建数学与德育的桥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J].新课程:小学,2012(5):18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