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十篇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十篇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3:17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篇1

关键词:web应用;性能测试;负载测试;测试用例;加压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志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因特网作为一种服务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web服务,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事务中。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web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web应用系统对于服务提供商和用户来说变得尤为重要。web技术发展至今,由最初web1.0简单的静态网页到已广泛应用的动态网页,如动态服务网页(activeServerpage,aSp),java服务网页(JavaServerpage,JSp),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pHp:Hypertextpreprocessor,pHp)等,再到如今已流行的web2.0技术,很多网站都出现了一些基于web2.0技术的服务,如BLoG、wiki等。由于用户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服务器端数据交互的更加频繁,web服务器的服务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在web网站实际应用中,当遇到访问高峰时,容易发生服务器的响应速度变慢甚至服务中断等情况。特别是对于电子商务网站,这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应用系统投入使用之前,需要模拟大量的真实用户访问web应用系统的情形对系统进行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为服务器的性能优化和调整提供数据依据。

现阶段,已经有很多人对web应用系统的性能测试做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文献[1-4]详细描述并深入分析了web应用系统的测试执行过程,测试执行的步骤、流程以及采用的技术、工具等相关内容;文献[5-9]就如何准确地模拟真实用户的访问行为提出多种有效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案,提高了测试用例的真实性;文献[10-12]对市场上的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了研究与说明,强化了测试人员的测试技术。但是对于web应用系统测试中负载测试的加压策略研究仍然较少,自动化的测试工具中使用的加压策略基本是简单的线性加压策略,而线性加压方式的效率是比较低的;文献[13]提出了线性与二分法结合式加压策略,该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测试的效率,然而,可能的多次超负载测试增加了测试的危险性;文献[14-15]提出了一种性能预测方案,但静态的特性局限了其应对复杂环境和实现自动化测试的能力。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指数与线性结合式和记值探测两种加压策略。

1web应用系统性能测试

web应用系统,主要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构成。而web服务器则是整个web应用系统的关键,web服务器的性能指标反映了web应用系统的整体性能状况。根据木桶原理,只要服务器中的某一个方面达到了性能最大限度,则整个服务器也便达到了最大服务级别。对web服务器的性能测试主要包括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其思想是根据用户实际的访问行为,使用成百上千的进程或线程以模拟出大量的用户对web服务器进行访问,测试在多用户同时操作下,系统对事务的响应时间及性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找到web服务器的性能瓶颈,并进行性能优化和调整,提高系统的服务质量。

1.1负载测试

负载测试是使用测试工具模拟出web服务器所承受负载条件下的访问负荷,通过不断加压(增加模拟用户的数量)的方式来测试不同负载条件下服务器的对客户请求的响应时间和数据吞吐量、系统占用的资源(如CpU、内存)等,以检验系统的行为和特性,发现系统可能存在的性能瓶颈、内存泄漏等问题。并根据测得的数据确定应用系统的瓶颈或者不能接受用户请求的性能点,以获得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系统所能提供的最大服务级别,比如可支持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和最大同时在线用户数、在给定时间内服务器可以处理的最大数量的事务数等。

1.2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在强负载(大数据量、大量并发用户等)下的测试,查看应用系统在负载处于峰值时的性能情况,从而有效地发现系统的某项功能隐患、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和可恢复能力。压力测试分为高负载下长时间(如8小时以上)的稳定性压力测试和极限负载情况下可能导致系统崩溃的破坏性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可以被看作是负载测试的一种,即高负载下的负载测试,或者说压力测试采用负载测试技术。通过压力测试,可以更快地发现内存泄漏问题,还可以更快地发现影响系统稳定性的问题。例如,在正常负载情况下,某些功能不能正常使用或系统出错的概率比较低,可能一个月只出现一次,但在高负载(压力测试)下,可能一天就出现,从而发现有缺陷的功能或其他系统问题。

2负载测试的加压策略

负载测试的加压策略是负载测试时制定的在不同时间段需要使用的用户访问负荷量的计划或方案。加压策略关系到负载测试的测试效率,设计良好的加压策略有助于快速、高效地完成测试工作。以下是对现有的主要加压策略和本文提出的改进加压策略的介绍和分析。

2.1现有的加压策略

2.1.1线性加压策略

线性加压策略是现如今比较常用的加压策略,在首次加载的负载量之后,每次都采用相同的步长进行加压,直到web服务器到达瓶颈(CpU使用>95%或内存消耗>95%)时,停止测试。策略描述如下:

以Vusers=V0+dx为加压模型,模拟出相应的用户访问负荷对web服务器进行测试,通过不断地增加测试负载量,直到达到服务器的服务瓶颈,根据测试的数据,得到服务器能服务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其中Vusers为测试的虚拟用户数,V0为初次测试的用户数,d为步长,x为次数。

线性加压策略,加压步长的选择很重要,过小会影响测试效率,过大会影响测试的结果。所以在测试前,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步长。

线性与二分法结合式加压策略能有效地缩短测试总时长,提高负载测试的测试效率。但对于不稳定、耐压能力弱或对超负载压力后的恢复能力较弱的web应用系统,该策略则可能会因为系统遭到破坏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测试数据不准确。

2.2改进的加压策略

针对现有的主要加压策略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下面两种改进的负载测试加压策略。

2.2.1指数与线性结合式加压策略

指数与线性结合式加压策略也是对线性加压的改进策略。在测试的初始阶段使用指数模型加压,当web服务器资源消耗超过40%时,转为线性加压,并且加压步长适当缩小。其算法描述如下:

指数与线性结合式加压策略相对线性加压策略,能有效地提高测试的效率,同时也减少了线性与二分法结合式加压策略中因可能的被测系统崩溃而影响测试效果的问题。

2.2.2记值探测法加压策略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篇2

1概述

软件测试是很广的概念。从其贯穿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来看,测试可分为模块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阶段。测试还可分为静态检查和动态运行测试两大类。在动态运行测试中,又可有基于程序结构的白盒测试(或称为覆盖测试)和基于功能的黑盒测试。测试不仅关注程序的功能,还有性有测试、强度测试等等。

要达到比较好的测试效果,除了要有周全的测试计划、可控的测试过程、测试人员丰富的经验外,还需要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辅助工具,尤其在当今软件规模日益庞大、测试工作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对应上述的测试分类情况,测试工具可划分为:支持对程序源代码进行静态规则检查和质量评估的静态分析工具、支持对程序单元进行动态覆盖测试的工具、对软件系统的整体运行性能进行测试的工具。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或专用工具,如协议测试仪、内存检测工具等。这些工具都有较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也可通过自行开发的方式获得。

本文具体讨论了对一类特殊的系统软件——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进行覆盖测试的情况。内容涉及对这类软件特性的研究、测试的难点和特点、对现有测试工具的适应性改造和测试实例说明。

2软件覆盖测试

覆盖是一种白盒测试方法,测试人员必须拥有程序的规格说明和程序清单,以程序的内部结构为基础,来设计测试案例。其基本准则是则测试案例来尽可能多地覆盖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发现其中的错误和问题。所以,覆盖测试一般应用在软件测试的早期,即单元测试阶段。

覆盖的几种方法或策略如表1所列。

表1几种典型的覆盖策略

覆盖策略定义语句覆盖在制定测试案例时,使程序中的每个语句都至少执行1次。其缺点是不能发现某些逻辑错误判定覆盖执行足够的测试案例,使得程序中每个判定都获得一次“真”值和“假”值,或者说使每一个分支都至少通过1次条件覆盖执行足够的测试案例,使得判定中的每个条件获得各种可能的结果判定/条件覆盖执行足够的测试案例,使得判定中的每个条件取得各种可能的值,并使得每个判定取得各种可能的结果条件组合覆盖执行足够的测试案例,使得每个判定中的条件的各种组合都至少出现1次。其特点是覆盖较充分,满足条件组合覆盖的测试案例也一定满足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和判定/条件覆盖。从以上简要介绍可看出,这几种覆盖策略的严格程序有如下趋势:

其它一些覆盖策略还包括:修改的条件/判断覆盖(通常简称为mCDC)、路径覆盖、函数覆盖、调用覆盖、线性代码顺序和跳转覆盖、数据流覆盖、目标代码分支覆盖、循环覆盖、关系操作符覆盖等。随着软件规模的增长,实现全面的覆盖所需的测试案例的数目也越来越庞大,因此根据被测软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覆盖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确定合理测试目标,达到100%的覆盖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应该同形式化评审等方法结合,以发现更多的软件故障。

3覆盖测试工具

要取得较好的覆盖测试效果,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软件。这些工具软件一般具备如下的功能特点,可弥补人为测试的缺陷:

①分析软件内部结构,帮助制定覆盖策略及设计测试案例;

②与适当的编译器结合,对被测软件实施自动插装,以便在其运行过程中生成覆盖信息并收集这些信息;

③根据搜集的覆盖信息计算覆盖率,帮助测试人员找到未被覆盖的软件部位,以改进测试案例提高覆盖率。

在利用工具进行动态覆盖测试时,需要3个要素:测试用例、插装过的被测代码、搜集覆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工具本身。代码插装由工具自动完成,通过执行测试用例,再由工具搜集覆盖信息并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到覆盖率指标了。图1展示实现覆盖测试的基本过程。

4嵌入式软件的覆盖测试原理

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与通用软件很大的不同点在于,需要采用交叉开发的方式:开发工具运行在软硬件配置丰富的宿主机上,而嵌入式应用程序运行在软硬件资源相对缺乏的目标机上。对于这类软件的测试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测试工具运行在宿主机上,测试所需要的信息在目标机上产生,并通过一定的物理/逻辑连接传输到缩主机上,由测试工具接收。因此,嵌入式软件测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建立宿主机与目标机之间的物理/逻辑连接,解决数据信息的传输问题。

嵌入式软件覆盖测试的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在目标机方,插装过的被测应用程序将覆盖信息发送到消息队列中,一个专门的任务负责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宿主机方。缩主机方有专门的模块负责接收覆盖信息。并交给分析工具分析和在线动态显示覆盖率的增长情况。

支持嵌入式软件覆盖测试的工具应解决如下2方面的关键问题:

*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结合

覆盖测试工具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结合体现在3方面。首先,在目标机方,应用任务与专门负责收集/上传覆盖信息的任务是通过消息队列来传递数据的,该消息队列可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相应机制实现。其次,这个专门任务也可以被看作一个特殊的应用任务,也必须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支持,因为任务管理是后者的基本功能之一。最后,目标机与宿主机之间的通信可以采用串口或以太网方式,对串口的驱动或网络协议均可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相应程序组件。

*与其它嵌入式交叉开发工具的关系

嵌入式应用程序的开发通常采用交叉开发方式,几乎所有的开发工具均要解决3部分的问题:宿主机部分的功能、目标机部分的功能、宿主机与目标机的连接问题。其中,宿主机与目标机的连接是个瓶颈,如果不同的工具要使用同一物理线路实现数据传输,则要解决对该物理线路(或者说硬件端口)的正确共享。比如在图3所示的环境中,宿主机方的各种工具通过统一的接口——目标服务器(targetserver)实现对通信线路的访问,目标机方的调试(debugagent)则是各种信息(调试信息、覆盖信息、时间信息、对象信息等)的收集与传递的核心。

5Logiscope在嵌入式操作系统DeltaCoRe测试中的应用

Logiscope是Verilog公司的CaSe产品,对软件的编码、测试、维护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并且支持嵌入式软件的覆盖测试。

5.1测试前的准备

测试前的准备即为支持对DeltaCoRe的测试所做的移植工作。

目前,Logiscope已经为一些成熟的商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提供了支持,比如pSoS。DeltaCoRe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嵌入式强实时操作系统内核,为了利用Logiscope实现对DeltaCoRe的应用程序乃至D

eltaCoRe本身的测试,我们主要解决了第4节中描述的第1个关键问题。

为了支持嵌入式程序的测试,Logiscope提供了运行在目标机方的程序代码(或称为目标机端的支持库),里面包含了:*1个用来收集和发送覆盖信息的主循环线程,该线程即是嵌入式应用中的特殊任务;

*实现具体数据传输的函数,包括对串口或网络的驱动,!它们将被上述线程调用;

*插装函数的实现,这些函数被被测代码调用,向缓冲中放入覆盖消息块;

*对缓冲信息队列的管理;

*初始化代码。

例如,当被测程序运行进入到一条if(……)语句时,整个过程如图4所示。

为了支持对DeltaCoRe的测试,将与这些机制相关的代码进行移植,包括以下几方面:

*将收集和发送覆盖信息的主循环线程作为在目标机端运行的应用程序中的特殊任务;

*对串口的驱动采用LambdatooLBSp(板级支持包)中的串口驱动代替,对网络的驱动,用DeltaCoRe的配套组件Deltanet中的驱动程序实现;

*利用DeltaCoRe的信箱机制实现消息队列的创建和管理,插装代码向这些信箱发送覆盖消息块;

*在DetaCoRe应用程序的根任务中调用Logiscope的初始化函数,达到创建特殊任务信箱的目的。

开发DeltaCoRe应用程序时,我们使用了其配套开发工具LambdatooL。由于所使用的工具版本没有实现目标服务器(targetserver)的调试方式,因此对物理端口的使用采用的独占方式,即调试工具不能与其它工具共享同一端口。我们可以用网络试上载并启动目标应用程序,而通过串口传送覆盖信息。

5.2对DeltaCoRe的覆盖测试过程及结果

对于函数内部,Logiscope支持的覆盖策略有:

*指令块iBs(instructionBlocks)

*判断到判断的路径DDps(Decision-to-Decisionpaths)

*mCDC(modifiedCondition/Decision)

在项目层次上支持的覆盖策略是:

*过程到过程路径ppp(procedure-to-procedurepath)

在DeltaCoRe的测试中,我们采用了较为常用的覆盖策略——判断到判断的路径,其含义是:DDp是一个指令序列,它的起点是函数或判断(if,while,……)的入口点,它的出口是下一个函数或判断的退出点,之间不能再有判断,比如在图5中包含了5个DDps:

测试的具体过程是:

①利用插装分析器对DeltaCoRe的源代码进行插装,并生成插装信息文件。

②将移植后的Logiscope目标机端程序与插装后的内核源代码一同编译链接成库,以替代原来的内核库,供应用程序使用。

③编写测试案例,从实现应用的角度使用DeltaCoRe的各种系统功能调用,力求遍历内核函数所有的判定分支,并将这些案例编译成可执行程序。

④在宿主机端启动覆盖信息收集和分析程序,用LambdatooL的调试器下载并启动应用程序。DeltaCoRe的覆盖信息被传递到宿主机上,分析程序动态显示覆盖率的增长情况,并将这些信息记录在一个文件中。

⑤应用程序执行完毕后,启动Logiscope的事后分析工具,将覆盖信息记录文件与插装信息文件(在源代码插装在生成的附属文件)进行比较,帮助测试人员清晰地了解每个被测函数内部的路径覆盖情况,借此可为测试案例的改进提供帮助。

⑥测试人员修改测试案例,并重新进行整个测试过程;各项测试的结果可以叠加,覆盖率将得到增长。

经过2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对DeltaCoRe1.1版本79个文件共计115个函数进行了覆盖测试,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0.55%。编写测试用例89个,主要的60个api函数均已获得较高的覆盖,覆盖率达100%的约占51.3%。

6小结

我们借助Logiscope工具对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DeltaCoRe进行了覆盖测试,达到了较好的覆盖率;发现并处理了一些缺陷,提高了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

①测试应好好规划,包括测试顺序的选择、测试案例的设计、测试文档的管理等等。

②由于该测试手段依赖于操作系统的有关机制,而被测对象又是操作系统本身,因此与这些机制有关的部分代码未装和测试,否则就会出错。比如,操作系统的初始化函数os_init,在这个函数运行完毕之前,操作系统的相应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对它进行插装就会造成问题,不能正确地得到覆盖信息。又比如,出于效率方面的考虑,与系统时钟相关的部分函数未装,因为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时钟是最频繁产生的一种外部事件,如果插装,就会产生大量的覆盖信息,会对信息缓存、传递、收集和处理造成压力。另外,所用的工具不支持对汇编函数的插装和测试。综合上述各种原因,DeltaCoRe1.1的总体覆盖率还显得比较低,需要采用其它的方法来提高它。对于非操作系统组件及应用的测试,由于不存在操作系统本身的问题,因此可望达到较高的覆盖率。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篇3

【关键词】多信号模型;测试性分析;故障诊断;分层有向图

abstract:tocomplexelectronicequipment,testabilityanalysisisadvantageoustoimprovetesteffectofequipment.DuringteamStestability,multi-signalmodelisbuiltbyacausalrelationshipofthesystemusingamultilayerdirectiongraphandusedtodescribeteamSresultofcomplexelectronicequipmentinfaultspaces.teamStestabilitycanbuildcomplexelectronicequipment’sfaultdiagnosismodelinhighlyefficientandflexibleway,andalsocanimproveelectronicsystemfaultisolationrate.inpractice,teamScanbeusedtodesigncomplexelectronicequipment’stestability,analysisfaultmodelinfluence,diagnosefaultandevaluatetestability,adapttotheneedsoffaultdiagnosisincomplexelectronicsystems.

Keywords:multi-signalmodel;systemtestability;faultdiagnosis;multilayerdirectiongraph

1.引言

在大型复杂军用武器装备中,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快速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如何通过武器系统测试性分析来准确地判定产品工作状态并隔离其内部故障,使系统的监控、测试与诊断简便而且迅速,是提高武器装备可维修性的重要途径。基于teamS(testabilityengineeringandmaintenancesystem---测试性工程和维护系统)的多信号模型测试性分析工具是一种新型的系统测试性表示方法,是在单信号结构模型上叠加相关模型的集合,利用分层有向图表示系统属性(结构、规格等)的相关关系,对故障传播特性建模的模型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复杂系统的测试性设计、故障模式影响与危害度分析、tpS开发、故障诊断和测试性评估等。基于多信号模型测试性分析,一方面有助于系统设计人员为系统提供更高故障检测率和故障隔离率的,以及科学合理的测试接口,提高产品自诊断能力和外部诊断能力;另一方面也为自动测试设备(ate)的设计人员提供综合诊断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方便有效地确定产品状态和隔离故障。

2.测试性分析模型的建立

多信号模型在形式上与系统的原理图近似,其中“信号”等同于传递函数中的独立变量,或者组成系统性能规范的相互区分的属性,teamS利用模块化推理的优点和能力,通过参数反馈、方法更新和专家输入等手段,使得系统测试和维护的解决方案逐步完善。teamS可用来对大规模相互连接系统进行多信号建模,并得到元件与测试间的依赖关系,简化了装备的复杂性、故障容错率。

2.1构建系统的结构模型

在电子系统中,所有可能的信号数量是一个可数集,在测试性分析中,“信号”之间力求区分明显和相互独立,确保一个信号存在故障而不影响其他信号。

在teamS软件中,系统的结构模型能够从图形用户界面直接构建。teamS支持支持SYStem、SUBSYStem、LRU、SRU、moDULe、SUBmoDULe、Component、FaiLURe八个层(如图1所示)。

对于复杂电子系统,可以通过结合实际需求对系统结构组成进行逐级分解的方法来构建系统的结构模型。系统模型的最低一级可以根据需要划分到现场可更换单元(LRU)或者SRU,即为现场可更换的模块/组件/电路板。LRU的确定是根据实际的维修需要而确定的,有时需要把复杂度较大同时在现场难以深入维修的组合甚至机柜作为LRU层,有时又需要把部分分离元器件分别作为LRU处理,尽量把现场维修的时间缩短到最短,更换的电路单元规模降到最小。

例如某导航系统的组成结构可以与teamS多信号模型建立如下对应关系:导航系统为系统模块对应system层,下面包含分机柜子系统对应subsystem层,而分机柜子系统下又可能包含分机柜抽屉子系统,其对应模型级别同样为subsystem层,在各种子系统下又包含现场可更换的模块/组件/电路板,其对应层teamS多信号模型的LRU层。

图1多信号模型层次结构

2.2测试点上信号的添加

通过分析模型系统的系统级功能,并关联到多信号模型中的最低一级模块,建立完整的信号走向图,通过信号集将任何独特的属性都可定义一个相联系的信号。例如,在某导航系统中,信号接收可分为对数接收、线性接收、导航接收等通道,如果系统功能只有一个接收功能的话,其故障诊断策略树必须覆盖对数接收、线性接收、导航接收等通道,需要测试的点较多、测试时间较长,如果将系统功能设为对数接收功能、线性接收功能、导航接收功能,就可以通过对系统功能的检查将原故障诊断策略树分为三棵小树,大大减小了故障诊断策略树的规模,缩短了测试时间。

2.3模型有效性验证

多信号模型的构建效果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来验证。①多信号模型的构建可以由简而繁,逐步完善,即在开始阶段先根据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和系统结构组成构建系统的初步模型,其后随着对系统认知的深入和应用需求的提出,通过在已有模型上增加定义信号等逐步完善模型;②多信号模型的构建与测试点的设置无关。

2.4测试性设计指标

应用多信号模型进行测试性分析的内容和流程如图2所示。

图2电子装备测试性分析流程

首先根据产品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以及测试方案构建系统的多信号模型,由多信号模型能够完成反馈回路分析,基于多信号模型可以生成故障--测试相关矩阵,进一步完成产品的单故障特性分析、多故障特性分析和测试性参数分析。评价测试方案两个重要的指标是故障检测率(FDR)和故障隔离率(FiR)。

故障检测率(FDR)可表示为:

FDR=nD/n×100%

式中,nD为在规定条件下正确检测出的故障数;n为在规定工作时间内发生的故障总数。

故障隔离率(FiR)可表示为:

FiR=nL/nD×100%

式中,nL为正确隔离到L个单元的故障数。

3.某型导航设备测试性分析的实现

3.1teamS系统测试性指标分析

在进行某型导航测试性指标分析,根据设备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建立多信号模型,运用teamS系统输入自身的Bite以及系统预留测试点作为系统的测试诊断方案,建立故障-测试矩阵,对电台的故障检测率和故障隔离率进行定义,运行teamS系统,得到电台的测试性设计评估结果为:故障覆盖率(percentageFaultDetection)为88.89%,故障隔离率(percentageFaultisolation)为38.50%。

3.2测试性指标分析的改进

由于故障隔离率较低,结合实际维修情况,需要对测试点添加位置进行取舍,取舍原则是容易完成测试的测试点优先添加,测试过程复杂且用时较长的测试点放在其次,对于无法完成测试的测试点要坚决剔除。在测试性改进过程中,teamS软件会针对冗余测试进行提醒,将相关测试点从测试诊断方案中剔除。同时,teamS软件也会对故障测试无法覆盖的模块进行提示。通过对设备测试性设计的改进,得出最终的测试方案,teamS评估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其测试性指标已经得到极大的改观。

从图3可以看出,故障覆盖率为100.00%;故障隔离率为100.00%。

根据teamS生成的测试性改进后的指标可以看到:该导航设备如果按照改进后的测试性设计作为测试诊断方案,teamS系统最终给出的故障覆盖率可以达到100%,即在该设备的现场故障诊断中,通过对改进后测试点的测试,可以对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所有的测试点进行测试性分析。而设备的故障隔离率也达到了100%,说明通过teamS系统可以进行故障准确诊断和定位。

4.结论

电子系统的多信号模型的建立和测试性的分析评估是故障诊断工作的基础,其目标是实现电子系统的最优故障测试诊断工作。作为测试技术的核心,故障诊断策略是指故障检测和隔离时的测试顺序。基于多信号模型的诊断策略的设计是在被测对象多信号模型基础上,根据相应的测试优选算法,以测试选出的先后顺序制定诊断测试策略。在测试性设计改进结束后,teamS软件可根据维修需要和测试诊断知识生成不同等级、不同诊断要素所需的测试诊断数据和诊断内容,根据人工智能算法自动生成最优化的诊断策略二叉树,通过对该诊断二叉树的查询和遍历,维修人员可以很方便地判断并隔离出故障。

总之,采用多信号模型描述复杂电子装备的因果依赖关系,在故障空间使用teamS进行建模,可高效灵活地构建复杂电子装备的故障诊断模型,提高电子系统的故障隔离率。该方法诊断速度快,能适应复杂电子系统的故障诊断。

参考文献

[1]冯广斌,连光耀,黄考利.一种基于多信号模型的测试性分析系统[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9(9):2104-2104.

[2]张巧炫.龙兵.杨兴霁.基于多信号模型的可测性指标体系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1,34(10):19-22.

[3]石君友,张鑫,邹天刚.多信号建模与诊断策略设计技术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1,33(4):811-815.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篇4

一、确定实验目的

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采用某种新的学习形式(如目标层次式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计划地控制政治教学中的某些因素(自变量)。

二、被试的选择

三个学生被选择于高一学生的普通班级中,总体智商一般,政治成绩特别是主观题的解答成绩3~5分/题(满分12分/题),低于平均分4分左右。

三、界定实验变量

本次实验中,自变量是“目标―策略―评价”的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考试成绩。

四、选择实验模式(选择前后测实验模式)

教学之前,进行预先测试,着重了解学生解答表格材料题的思路和处理方法。教学中突出表格题的结构,着重通过少数典型的例题教给学生分析和解答的方法。教学后再进行测试,了解学生掌握解答表格题的情况。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利用前测和后测结果的对比得出实验自变量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科学性。

五、实验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策略训练,教学和测试都在课堂上。

1.通过预先测试确定基线

在测试期间,记录测试的时间和分数,直到稳定的基线是明显的(表格题的解答成绩3~5分/题)。

2.问题解决策略

(1)读“标题”,这是解答图表题最为重要的第一步。“标题”是对材料所反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材料的中心,也是回答问题时必答的第一个得分要点。

(2)读图表所呈现的“数据”,并对它们进行“纵比”或“横比”,这是解答图表题的第二步。正常情况下,图表所呈现的数据包括不同时期,那么在读这些数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分析的是这些不同时期数据材料的纵向比较,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数据是逐步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抑或是以一个特别的时间为界,出现了转折?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图表提供的数据不仅仅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变化,还有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或某一区域范围内平均水平的横向差别,那么我们在进行数据比较时,不仅要进行纵向比较,还要进行横向比较。

(3)读“表注”。“表注”是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特别提醒学生千万不能漏读这部分内容。“表注”往往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是需要进行横向比较的数据信息,也可能是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时间信息。答案组织时,必须点出这一点。

(4)解答图表题的第四步,是要关注图表中出现的时间。有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答案中要体现。如1949年、1979年、1993年等。

(5)准确地读出图表所反映的表面信息后,还有更重要的一步是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表面信息的内在联系,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挖掘问题的实质,落到“解决问题”这一实处。

3.策略获得与运用练习

策略获得训练进行了3课时(每课时45分钟)。训练中使用的步骤包括:(1)分析现在的学习习惯;(2)提示学生使用策略;(3)学生练习;(4)获得阶段的正确反馈。在练习期间,及时的正确反馈被提供。如果学生在2个或者3个测试中,保持8分或者更好成绩,练习阶段结束。如果低于8分,练习阶段恢复。

4.评价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测试收集因变量,数据包括每个测试正确的数目,成绩提高的标准是在至少连续3次测试中都不低于8分,这样的成绩维持才表明目标策略训练的可接受性。为了考查更大的维持水平,一个月以后重新测试,直到结果较为稳定。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篇5

【关键词】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电控单元;测试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74-1.5

在eCU的整个软硬件测试过程当中,硬件的测试工作相对规范和简单,由于汽车eCU所嵌入对象――车辆本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使得eCU软件的测试过程变得相对复杂和困难。为了解决eCU的测试难题,针对重型商用车amt系统特点,通过研究tCU控制软件工程,给出一种系统的tCU测试方案,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底层硬件接口测试和基于硬件在环的控制策略测试,及时存储、分析整个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缩短检测时间,保证产品可靠。

一、tCU底层基本功能测试方法

对重型商用车amt的tCU底层部分进行的基本功能测试主要是为保证tCU底层各驱动模块、输入输出设备等能够正常工作,测试相关代码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相关的驱动功能是否能够实现,确保下一步对tCU控制策略等的测试能够顺利进行,有助于上层应用开发,并进行相关驱动测试计划的制定。

测试主要针对的模块有:Can驱动模块,串行外部接口(Spi:Serialperipheralinterface)驱动模块,模数转换(aD:analog-to-digitalconverter)模块,以及应用程序接口(api:applicationinterface)等部分。

测试方法是采用amt系统测试负载箱,通过负载箱发送输入量信号或改变输入量信号状态,在任务中使用测试用例调用对应api接口,读取输入量并将所读的输入值通过Can通讯接口发送到Can总线上,利用USBtoCan观察输入值是否正确,通过上位机pC进行监测。对于输出量,在任务中用测试用例调用对应api接口,通过示波器观察是否输出量满足要求,上位机pC负责监控指令的发送和响应及指令的接收情况,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及诊断、显示、打印等功能。各部分之间可以通过Can总线进行实时通信。

二、tCU控制策略层的测试方法

针对tCU上层控制策略的测试是以所建的重型商用车amt硬件在环仿真模型为测试平台进行的。基于dSpaCe的重型商用车amt模型来代替真实车辆,与tCU连接,向tCU发送各种传感器信息,接收tCU控制指令,模拟车辆当前运行状态,通过Canape实时监控车辆状态,采集所需数据。在测试过程中,dSpaCe充当系统控制对象,模拟被控对象所产生的信号,以检验控制算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三、测试用例

车辆功能和性能测试有:前进档起步测试、倒档测试、手动升降档测试、自动升降档测试、滑行模式下降档点测试、急刹车摘空档测试、巡航模式测试、自动模式下对换档进行手动干预测试、自动档换档时间测试、车辆前进时挂入倒档测试、车辆后退挂入前进档测试、系统压力不足测试、经济模式换档测试、动力模式换档测试、气压传感器数据采集测试。一些误操作测试,如车辆前进时挂入倒档测试,相比于做实车试验硬件在环测试比较安全,且能够达到测试目的。由于测试过程相似,下面就以车辆前进时挂入倒档为例说明测试过程。

1.利用USBmultilink连接电脑与被测tCU,将目标程序下载到tCU中。运行测试仿真模拟器程序,进入ControlDesk界面。打开Canape软件,开始监控,等待测试。

2.根据测试用例在ControlDesk中进行系统设置,选定相关的Canape监控量,开始进行测试。

3.车辆正常起步,达到一定车速,在前进过程中挂入倒档,观察车辆运行状态,预计本测试用例过程中车辆应该发出报警,并不挂入倒档。

4.对测试过程、结果进行记录,与预计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如果与预测结果间存在差别,需要分析差别原因。

下图为通过Canape监测到的车辆前进时挂入倒档的测试曲线,可以看到,车辆在前进过程中,误操作挂入倒(R)档时,车辆实际档位并没有随之改变,控制程序逻辑正确,避免出现危险情况。图中:红色线――发动机转速;绿色线――当前档位;黑色线――当前车速;蓝色线――发动机油门开度;橙色线――D档位置开关;紫色线――R档位置开关。

四、结论

提出了tCU底层基本功能的测试方法,利用dSpaCe硬件在环仿真模型提出了tCU控制策略层的测试方法,dSpaCe硬件平台与tCU接口连接,仿真模型代替实验车验证tCU控制策略的稳定性和正确性,实现了功能性能试验测试。针对dSpaCe进行的控制策略层测试基本上属于手动测试,可以利用automotionDesk软件编写测试用例,自动执行测试,实现无人化测试。

【参考文献】

[1]葛安林.车辆自动变速理论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2]杨剑,等.大客车amt的离合器最佳接合规律动力学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6).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篇6

关键词:软件测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1.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因而“人”作为一个公司、一个团队“螺丝钉”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出来。任何一个公司、团队的发展,都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成员来支撑,这些高素质的成员并非只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简单来说,职业素质就是指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等。对任何一个团队和个人来说,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个人要是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就不可能取得突出的工作成绩;而一个团队,要是没有一支职业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务必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软件测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软件测试方面的技能和素质,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职业技能的方面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和策略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和策略主要指白盒测试技术和黑盒测试技术,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测试技术,制订测试方案的策略。在软件测试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论课的知识点精讲和课内实训练习,培养学生对基本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在讲解每种测试技术时,要帮助学生分析这种测试技术的适用情况。例如,黑盒测试中的判定表分析法,就适用于输入条件的逻辑组合较复杂的情况,可以通过判定表给出清晰的测试用例设计依据,而白盒测试中的逻辑覆盖测试,就可以对已知代码结构的程序进行较为详尽的测试。教师可以结合丰富的案例练习来培养学生综合掌握测试技术和策略。

2.2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

当前的软件测试工作的开展是离不开软件测试工具的支持的。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那还是不具备踏入职场的条件。在软件测试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软件测试工具。包括一些支持自动化测试的工具如winRunner,性能测试工具LoadRunner,测试管理工具testDirector等。这些测试工具可以在期末综合实训的过程中让学生使用,会比单纯理论课堂的演示取得更好的效果。虽然业界使用的测试软件种类繁多,但实质并无多大差别。由于在授课时间的限制,对于测试工具的介绍是相对浅显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测试工具在软件测试中的作用,更加深入的学习可以在将来的工作中进行。

2.3软件测试文档的撰写

计算机软件是包括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集合。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文档在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软件测试作为贯穿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离不开相关文档的支持,从早期的软件测试计划、到软件测试用例文档、缺陷报告文档及最终的软件测试总结。一个优秀的软件测试人员,务必学会撰写测试过程相关的文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涉及文档撰写的部分,一定要详细讲解文档的撰写目的、结构、撰写方法等,并且在综合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指派明确的文档清单,并给出一些较适用的文档模板,让学生在模拟的项目环境中练习文档的撰写。

3.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个真正的测试人员除了应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相关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心理素质。

3.1团队合作精神

软件开发早已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是强调团队精神,需要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紧密协作,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实现既定的目标。在测试人员的工作中,团队不仅是指测试人员之间应该有团队意识,作为项目的一分子,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也是一个团队。只有整个项目具备了团队精神,项目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因此,在软件测试的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组成小规模的团队,共同协作来完成布置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应让学生领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3.2良好的沟通能力

软件测试人员不仅要与开发人员进行沟通,而且要与客户进行沟通。他们是不同类型的人,关心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在沟通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由于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双方自然会引起一些争论、误解,这时候应该心平气和把测出来的缺陷向开发人员解释清楚,从而双方达成共识。对于客户,要了解客户的心理,从客户关心的问题入手,这样才能从客户那儿得到比较准确的需求。在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训时,可以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3.3保持职业怀疑的精神

软件测试人员需要保持一种职业怀疑的精神,即怀疑测试对象存在缺陷或者是无法正常工作的,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发现软件产品中的缺陷,从而达到尽量多地发现缺陷这样的目标。在静态测试过程中(例如:评审),无论是系统的需求规格说明还是设计规格说明,测试人员都应该以怀疑的态度去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动态测试过程中,也同样需要怀疑精神,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现缺陷。在测试执行的时候,发现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不一致的时候,首先需要确保测试用例是否正确,同时确保测试执行的过程、数据、操作等没有问题,然后确认是否是测试对象没有实现规格说明中要求的功能或者不一致,这都需要测试人员具有怀疑精神。

3.4承受和排遣压力

软件测试人员经常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客户在催促,开发人员在拖延,所以测试人员要能够承受压力,包括外界的、工作上的压力。并且不要把因为压力而导致的不好的情绪带到工作当中。应学会排遣这些压力,保持一颗轻松、平静的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3.5充分的工作热情

测试活动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测试人员只有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工作热情,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各种测试任务和接受各种挑战。没有激情的测试人员,只会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测试任务;而充满激情的测试人员不仅能够完成基本测试任务,而且能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积极地进行反省,不断地寻找团队和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持续的改进。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兴趣,对于取得的成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

4.结语

实践证明,在软件测试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用人的需求,帮助学生缩短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佟伟光.软件测试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篇7

关键词:汽油机;问题;噪声;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U464.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发动机的噪声可分为机械噪声、燃烧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1]。机械噪声主要包括活塞的敲击噪声、配气机构噪声、油轨总成噪声等。发动机怠速时其他噪声源引起的噪声水平一般较低,油轨总成的“嗒嗒嗒”噪声成为重要噪声源,严重影响发动机的声压级和声品质。因此控制油轨总成噪声水平,对于提升发动机及整车nVH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油轨总成噪声的激发和传播机理,详细阐述了油轨总成噪声的控制策略,并针对某汽油机怠速油轨总成噪声突出的问题,提出改进问题油轨总成的针阀质量和油轨截面形状与壁厚的措施,并对改进后的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

1.油轨总成噪声的激励和传递机理

1.1油轨总成的结构

油轨总成包括喷油器和油轨,两者通过卡夹紧密连接。图1为发动机常用喷油器结构,其主要由复位弹簧、衔铁、铁心、阀球和阀座等组成。

图1喷油器结构图

1.2油轨总成噪声的激励和传递机理

喷油器噪声的激励主要来自于开启过程中衔铁-铁心之间的撞击,以及关闭过程中阀球和阀座之间的撞击。油轨辐射噪声的主要激励来自于燃油压力的波动。

整车环境下,油轨总成噪声经过燃油分配管、进气歧管、发动机舱等相关体的传递和作用,形成对整车噪声的贡献。

2.油轨总成降噪控制策略

2.1喷油器降噪控制策略

为了改善喷油器组件之间的撞击噪声,可对喷油器进行以下优化设计[2]:

(1)优化针阀质量,降低冲击力

(2)优化针阀弹簧刚度,减小冲击力

(3)优化针阀行程,降低针阀撞击速度

(4)喷油器与燃油分配管之间弹性接触

(5)喷油器壳体采用减振隔声材料

2.2油轨降噪控制策略

为了改善因油轨振动辐射的噪声,可对油轨进行以下优化设计[2]:

(1)优化油轨截面形状,减小截面面积,从而有效减小传声面积

(2)优化油轨壁厚,保证刚度,避免采用大截面金属薄壁管

(3)优化油轨管内容积设计

(4)油轨和喷油器之间避免硬性接触

(5)油轨壳体采用减振隔声材料

3.油轨总成噪声试验

针对某发动机怠速油轨喷油器总成噪声突出的问题,结合油轨总成噪声的激励和传递机理,提出减小问题喷油器的针阀质量和改变问题油轨截面形状的降噪方案,并对改进前后的油轨总成进行了单件和搭载整车的噪声测试,并对比了改进前后噪声测试结果。

3.1油轨总成改进方案

1.喷油器改进方案

为了减小针阀衔铁-铁心之间的冲击力,对问题喷油器针阀结构进行了优化,减小了针阀衔铁长度和针阀管直径,改进后喷油器针阀质量降低了27.8%。

2.油轨改进方案

喷油器振动和油压波动都会激起油轨的振动,通过壳体向外辐射噪声,为了有效降低油轨传声面积,油轨设计时应避免使用“大截面金属薄壁管”。为此,对问题油轨结构进行了优化,将问题油轨的方形管截面改为圆形管截面,在相同横截面积时增加了壁厚,可有效降低辐射噪声。改进后油轨质量降低25%,横截面积减小40%。

3.2油轨总成单件噪声试验

3.2.1测试方案及测试结果

为比较改进前后油轨总成本体噪声水平的差异,验证改进效果,针对油轨总成进行了单件噪声测试。表1给出了详细的测试方案。

表1油轨总成单件噪声对比测试方案

3.2.2噪声测试结果及分析

噪声测试结果表明,只改进油轨,噪声降低3dB(a);只改进喷油器,噪声声压级上无明显降低,但主观评价声品质要优于改进前;改进油轨喷油器总成,噪声共降低5dB(a),有效降低了油轨喷油器总成本体噪声水平,且主观评价声品质明显优于改进前油轨喷油器总成。改进后油轨喷油器总成噪声相比发动机其他噪声源不再突出,但须在整车上更换评价其噪声特性。图2仅给出了油轨和喷油器同时改进时的噪声对比曲线。

图2改进前后油轨总成噪声曲线对比

3.3油轨总成搭载整车噪声试验

3.3.1测试方案及测试结果

为评价装车状态下改进后油轨总成噪声特性,开展了油轨总成搭载整车的噪声试验,对比测试了整车怠速工况下改进前后油轨总成噪声。表2给出了测试方案。

表2油轨总成搭载整车噪声对比测试方案

3.3.2噪声测试结果及分析

表3给出了整车怠速工况下,改进前后油轨喷油器总成噪声测试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改进后相同测点处噪声降低2dB(a),见图3所示。主观评价怠速工况下,改进后油轨喷油器总成“嗒嗒嗒”噪声相比其他噪声不在突出,可以接受。

表3油轨总成搭载整车噪声对比测试结果

图3整车上改进前后油轨总成噪声曲线对比

4.结论

针对某汽油机怠速油轨总成“嗒嗒嗒”噪声突出的问题,结合油轨总成噪声的激励和传递机理,提出减轻针阀质量和改变油轨截面形状与壁厚的降噪方案,并对改进后的油轨喷油器总成进行了单件和搭载整车噪声测试,测试数据和主观评价结果表明改进措施是合理的,解决了怠速油轨总成噪声突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篇8

【关键词】听力习惯信心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听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听力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英语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关键作用。但听力往往是考试中失分比较严重的地方,听力成了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1.英语听力测试中的现象

现象一:试卷一发下,唰唰唰就开始笔试答题,觉得做得越快越好,会做的赶紧做完,生怕迟点就不会做了。

现象二:试卷发下来了,有的呆呆地坐着,无所事事;有的东张西望,耗费时间;漫无目的地看看这,看看那。

现象三:有些孩子有一定的听力答题策略,能做到提前浏览题目,但他们目的不明确,看过以后没有思考,只是走马观花。

现象四:听力测试中,部分孩子每做一题,都急着举手示意“我做完了”“我会做”,殊不知这样会分散注意力,听力思维的连贯性受干扰,从而影响答对率。

2.听力答题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以上几种情形,分析其原因,可归纳为非知识。它主要包括心理、情感、思维、方法和策略等因素。非知识是由于教师不注重学生听力答题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不良行为要求不严格;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答题策略的指导,同时对答题的心理、情感因素不够关注。

3.听力答题能力和策略的培养

3.1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障。首先是倾听的习惯。倾听是细心、认真地听,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听。倾听能力直接影响答题效果,听力测试要求学生全神贯注,不左顾右盼,听清每一个细节。二是答题前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学习用具,调整好桌、椅等。还有就是快速浏览题目,捕捉一切可以从题面上得到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带着目的地听。

3.2树立答题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提高听力非常重要。有资料表明,在心理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即使两个学生的听力水平相当,考试的结果相差30%。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最有效方法是树立自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多使用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做好考前心理疏导,引导学生以平常心来对待考试,不给自己施压,让自己沉着、冷静地进行听力考试。

3.3学习答题策略

其一,“听前”读题预测。要求学生快速浏览答题,预估题意,进行猜测、推断、联想,以便在听时抓住关键信息。研究表明,人在听力活动中的辨音能力和逻辑认定能力与心理上的定向准备状态有关。当能够预知即将听到的信息时,头脑中该范围之内的知识就无意识地被激活,这样有备而“听”,听的效果自然会好。例如听力测试中选项内容为:a.Heisaworker.B.Sheisaworker.C.theyareworkers.学生应该能预测出录音中将读出的问句是询问职业的,通过对选项对比分析,应该把听的焦点集中在人物部分。有了这样的听前预测,要得到正确答案,就易如反掌了。

其二,“听时”多管齐下。多管齐下指的是在听的过程中要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听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做到眼耳并用,动脑记忆、动笔记录。特别是动笔记录,要快速,有重点、有技巧,记录关键词,如人名、地名、动物、颜色、数字、时间、特殊疑问词等。由于时间紧迫,稍纵即逝,要求快速记录,可用自己熟悉的、最快捷的方法,如字母、符号、缩写、图形、中文等。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篇9

关键词:听力学习策略;听力教学;听力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57-02

一、引言

语言学习策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记忆和监控目标语结构的认知策略,二是管理和调控策略使用的元认知策略,三是估量学习中的情绪反应和降低焦虑的情感策略。那么,是不是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呢?答案是肯定的。Cohen(2000)的调查研究表明,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能够恰当、灵活的使用学习策略。然而学习策略培训要有的放矢,研究者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听力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本文重在研究两个问题:(1)大一新生在英语听力的学习中都使用了哪些学习策略和技巧来解决听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2)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同学在策略的使用上是否有差别?如果有,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参加本次测验和调查的是新乡医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3个班的学生,共97名,其中男生14名,女生83名,平均年龄为18岁。他们来自河南省的不同城市,而且作为大一新生都没有接受过关于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培训,保证了实验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实验工具。此项实验先使用了一套听力测试题作为试卷。测试后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同学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结合已有的学习策略研究分类结合了听力理解过程特点,总结归纳出3大听力策略,25项次策略,旨在从学习者的角度探究听力学习过程,并找出同学们常用的是哪些学习策略以及听力高分组和低分组同学在策略使用上的区别。

3.实验设计与步骤。步骤一:听力测试。开学两周后在不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对三个班的学生进行听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抽出成绩较高的19名同学编入高分组,成绩较低的19名同学编入低分组。步骤二:问卷调查。听力测试结束2周后进行问卷调查。选定这样的时间间隔是为了避免听力测试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互相有影响。

三、结果与讨论

学生们所使用的策略主要分为两类: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受试描述的主要认知策略有:推测、拓展、预测和利用上下文情景。这几项策略的使用都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运用到自己的储备知识。最常用的元认知策略有:选择注意、集中注意、自我监控。

由调查问卷的结果所得到的数据信息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高分组和低分组所使用的听力策略。

表1中t检验的结果(p

表2中的数据显示了受试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的更细致的分类。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分组的同学使用更加频繁的策略是选择注意,自我监控,推测和利用上下文情景。其中选择注意和自我监控属于元认知策略,推测和利用上下文情景属于认知策略。

由此可见,听力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计划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听力过程。注意力因素在听力过程中对理解起到了最为基础的促进作用。这也就解释了听力能力较高的学习者会更留意文本中的关键词以及特别的停顿、音调变化和语调变化等。

听力能力较高的学生也更擅长使用另一种元认知策略:自我监控。他们似乎会留意到自己的注意力是否中断并尽力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整篇听力材料上。与之相反的是,听力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思考所遇到的某个单词的含义,结果就会影响对后面重要的信息的理解。

在认知策略这一方面,听力能力较高的学习者会更多地使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而只在需要的时候才会使用自下而上的处理方式。高分组的同学会分辨出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并在掌握了相关信息、语言知识、各种常识、逻辑推理后推断出准确的理解。同时,他们也会利用生词所出现的上下文情景推断出其含义从而理解整篇文本中重要的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分组的同学使用较多的学习策略是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听力水平较高和较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别不仅仅在于前者比后者使用了更多的策略,而在于使用策略的恰当性,即应在何时何地完成何种任务、使用何种策略最合适。这样的综合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反思、评价、修正,才能得到锻炼并提高。因此在将来的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可以考虑将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列为教学内容,逐步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测试方案中的测试策略篇10

【关键词】测试;信度;效度;难易度;区分度

高级英语适用于已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实施期末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落实情况,对英语专业的高级英语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估。

1.高级英语期末测试的信度、效度总评

从2013年实施的高级英语测试数据的分析来看,整体情况不是很好,信度只达到了0.78,各大题中主要还存在区分度低、峰值低、难易度偏低的情况,因而导致整卷区分度低和偏易,致使信度未能达标。信度未达标的表面现象背后,存在着许多原因。首先看区分度方面的原因。高级英语期末考试都是上课老师自己命题,考虑仍有不周之处,各题的干扰项未能正确干扰,由于区分度合格的题量明显不足,就降低了整套题的总区分度。例如选择题中,序号为5的考题:

5.weshallalwayshopetofindthemsupportingtheirownfreedom,andtorememberthatinthepastthosewhofoolishlysoughtpowerbyridingthebackofthetiger______inside.

aendedupBlostthemselvesCfinishedDaccomplished

从a、B、C、D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a为正解),在260名考生中,215人选择了a,20人选择B,17人选C,8人选择D,经统计分析,答对率为0.82,属于较易的一类题型。小题的区分度为0.09,大大低于0.30的区分度,包括正确答案在内的各项的区分度都不合格,且干扰项均为负值。整套题难度适中的题目偏少,造成了峰值为负,导致整套题难易适中的题目偏少的原因很多,但是题目偏易,多数题目来自课本的课后练习是主要的原因,它必然减少整套题中难度适中的题量。题目的难易度、考生成绩的分布、题目区分度与题目的信度的高低是相关的。

下面再看看效度的方面。效度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在此只能做内在效度中的内容效度分析。什么是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用性,从而确定测验是否是所欲测量的行为领域的代表性取样。按此标准推算,我们的考试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命题,没有缩小,没有扩大,是有效的。

2.提高信度和效度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2.1提高信度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通过对2013年高级英语测试数据和对试题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信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尚存在区分考生水平的题目少于规定量和有些大题的难易度偏低。找出了提高信度的关键,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作出改进。首先是对考试内容作出调整:①适当减少语法题,好腾出空间增加语言能力测试题的比例。②减少低层次较易题数,增加能体现学生整体判断能力的高层次题目。其次是调整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加深内容可以提高难度,适当扩大高得分考生和低得分考生的距离,间接提高区分度。第三是提高每题干扰项的区分度。具体做法是:所有选择题不但在形式上、内容上要相似,而且又要有一定的差异;确保不出诡题,所有干扰项均须合理。我们认为,通过以上策略,基本上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测试题的区分度,使难易度呈正态分布,进而提高信度和效度。因为提高试题信度的关键要素就是整套试题要长,小题数多,标准差要大,还有区分能力强的题目必须多(桂诗春1986:135;李筱菊1997:128)。我们可以在考试内容和难度上作出一些调整、加深试题深度、酌情减少一般性的语言知识题、除提高干扰项的干扰度外,尚需调整考试试题类型,我们认为,通过以上策略,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测试题的区分度,使难易度呈正态分布,进而提高信度和效度。

2.2提高效度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效度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试题的适用范围,测试的内容能够反映考试大纲的要求,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如果要做到这些,仅仅严格按照考试大纲来命题看来是不够的。另外,提高测试效度的不是统计手段,而是命题人员和审题人员的经验(桂诗春1986)。这主要依靠试题的设计和命题时严格遵守考试大纲的要求,按考试大纲要求进行严格的覆盖分析(李筱菊1997)。要群策群力,适当改变以往在小范围内进行命题的方式;此外,如果能组织老师每年都对考试结果利用统计学手段进行项目分析,分析效度、信度,以及每小题的区分度、试题难易度及整套试题的正态分布情况、考生成绩的分布情况等,以便将这些分析结果反馈到命题作业中去;起到促进和提高整个英语专业教学水平的作用;在这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水平测试的题库建设。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标准化考试――理论、原则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Shohamye.thevalidityofdirectversussemi-di-rectoraltests[J].Languagetesting,1994,(11):99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