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设计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24

股权激励设计要素篇1

引言

股权激励是以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员工及其他人员进行长期激励的方式。国外股权激励制度始于大约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股权激励随着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拉开了大幕。国资委和证监会先后多次了关于股权激励的管理法规和办法,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行为进行了规范。随着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股权激励作为激励管理层与核心骨干,营造高效、诚信、共赢团队的重要选择。股权激励是否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仍未达成一致的结论。然而公司自身对激励模式与对象的选择不合理、激励期限与考核指标疏于设计等契约层面因素也是制约着股权激励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契约结构研究的必要性。

一、股权激励契约要素研究的现状

Jensen&murphy(1990)提出经营者激励的真正核心问题不在于给予多少,而在于如何给予,从而产生了经营者激励契约观[1]。Stephen(2008)[2]指出,相对于激励力度而言,激励契约结构是决定经营者薪酬激励有效性更为重要的因素。国内学者刘浩、孙铮(2009)[3]在对西方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该问题给予了系统性的阐述。他们指出,直接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够的,还需从微观层面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即从股权激励契约本身入手,详细探讨股权激励契约的选择、条款设计、实际执行中的操纵、契约修改等关键环节及其经济后果,是了解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桥梁的重要思路。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普遍意识到,在既定规则的约束下,如何选择契约要素,构建合理的契约结构,从而使股权激励达到原始初衷,才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核心,也是股权激励研究的趋势所在。

Zattoni和minichilli(2009)[4]以1999―2005年的意大利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激励对象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激励对象(如高层经营者、技术人员或其他人员)的不同并没有使股权激励效应发生本质变化,但股权激励效应会随激励人数的不同而迥异,激励对象少于10的激励效果更加显著。吕长江等(2009)[5]以2005―2008年公布股权激励草案的公司为样本,通过考察窗口期CaR的情况发现,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激励条件和激励有效期的改善增加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效果。

目前,对股权激励契约要素的研究侧重于各契约要素对激励效果的影响。本文从契约要素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对229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草案分析,研究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结构设计的现状和特点,并对如何设计合理的股权激励提出一些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的特点

我国在2006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自此上市公司才有了真正意义上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为了客观地反映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情况,选取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公布激励草案的境内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到极端值对数理统计结果的不利影响,剔除了业绩过差的St和pt公司,并且去除了中途停止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不完整的上市公司,同时也不包含金融类公司,最后选取229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一)股权激励有效期偏短

相关办法规定,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应包括行权限制期和行权有效期,原则上不得少于2年,在限制期内不可以行权。同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也做了相关规定,股票期权的有效期从授权日计算不得超过10年。根据样本数据的统计结果,229家上市公司选择的激励年限平均只有5年。其中,选择激励有效期在4―5年之间的企业占最大比例,达到75%;5―7年的占16%;8―10年的占7%;1―3年的仅占2%。从总体分布情况来看,激励有效期偏短,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上市企业股权激励有效期统计

(二)股权激励模式以股票期权为主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标的物是股权激励的载体,对于激励实施的效果影响很大。股权激励标的物主要可分为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等。根据统计结果,使用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模式的有176家,占总样本的77%;限制性股票的有51家,占比22%;而选择其他几种方式的企业都比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上市公司多数倾向于选择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值得注意的是,样本公司中华菱管线的激励标的物是股票增值权,这与激励对象包括外籍高管有关,因目前的法规暂不允许外籍人员直接持有国内a股,所以公司以限制性股票激励其他中国高管,而以股票的增值利润作为外籍高管的激励。

(三)股权激励行权条件指标单一

行权条件中指标选用的统计结果是,20.09%的样本公司行权条件中只有一个指标,63.32%的企业选用两个指标,14.85%的企业选用三个指标,而有四个和五个指标的公司只分别有1家和3家。并且对其中常用指标的统计显示,有158家企业选择的指标中包括净利润增长率,有145家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而净利润、净利润增幅、主营收入增长率、每股收益的出现次数分别为46次、18次、29次、12次。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行权条件中衡量公司业绩的主要参考指标为净利润增长率和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两者均为动态的财务指标。企业的业绩指标设定通常以财务指标为主,因为财务指标是量化指标,可以直观的进行考察,但这样有失全面,不利于激励效果的实现。

(四)高管授予比例适中

授予激励对象以合理的激励股权数量,即根据激励对象的重要程度以及贡献期望,合理地分配激励股份。证监会规定股权激励额度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票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但对于激励力度的分配,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可以选择只对高管或核心技术人员进行股权激励,也可以按一定比例给两者分配相应的数量。样本数据显示,大部分公司选择两者兼顾,高管授予比例集中在40%以下,说明大部分公司考虑到了对公司有贡献的核心技术人员或业务人员,甚至普通员工也可以享有激励,这样有利于形成公司内部的公平状态,稳定人心,增加积极性。

三、股权激励契约要素设计的建议

(一)制定符合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

股权激励作为一项长期机制,其原理是通过委托关系,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限制和引导管理层,以达到减少成本、增加公司效益与长期激励等效应。由于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受一系列内外条件影响的,在条件或时机不适宜的情况下,股权激励方案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公司应该在不违背国家关于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的阶段、未来发展的方向等实际条件,统筹兼顾管理层、股东、员工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制定高效精细的股权激励实施方案。激励方案应对会计风险与市场风险都做到有效控制,要保证激励的长期效应,防止激励对象提前套现,保障激励效果的实现。

(二)设计合理的有效期限

激励有效期是激励计划的时间长度,有效期越长,激励对象行权的门槛越高,因为他们每期都要面临激励条件的约束,其操纵行权指标的能力会被显著地削弱。行权业绩目标短期内可能容易被操纵,但长期来看,这些指标总会反转,不可能一直被操纵。此外,较长的激励有效期使每期行权的数量大幅降低,这也削弱了高管通过操纵股价来集中获得高额收益的能力。目前,我国大概有77%的公司将激励有效期设置在5年及以下,这说明公司设置的激励有效期限的门槛相对较低,并呈现出羊群效应。而另有约29%公司的激励有效期为5年以下,其高管福利的动机更加明显。作者认为,有效期越长,激励作用越明显,所以合理的有效期分布应当是有更多的公司选择较长的有效期。

(三)确定适当的激励比例

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授予数量,针对我国目前激励比例不高的现状,可以合理地提高股权激励比例。且我国规定的10%上限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不存在激励过度的问题,对个人授予最多不超过1%的规定也有效地防止了员工之间的财富差距加大导致分配不均匀的结果。所以,在证监会规定的合法范围内,上市公司可以适当提高股权激励的比例,但应做到分批授予,且授权数量适当。偏重高管激励的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可将激励目标群体逐渐扩展到核心技术人员。提高核心骨干员工的受益度,有利于公司的平稳发展,对加强公司凝聚力、员工归属感以及提高股东利益与员工利益的一致性有重要作用。

股权激励设计要素篇2

【关键词】股权激励;激励设计

股权激励计划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法律与管理问题。在一个完整的激励计划中,计划要素主要包括激励工具、激励对象、激励额度、行权价格(授予价格)、行权安排、绩效考核指标六大方面。下文主要分析各个要素在计划设计中的基本方法或依据。

一、激励工具

激励工具即激励模式,是激励计划中的核心内容,企业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激励工具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最能够有效起到持续激励的作用。目前在国内一般使用的激励工具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业绩股票等。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不同模式比较归纳为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在一个激励计划中可以用一种激励模式,也可以是多种模式的组合。

国内现行的法规未限制企业采用哪种模式来作为股权激励的手段,国内监管部门目前鼓励使用的主要模式是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实践例子中也是这两种方式使用最多。2008-2010年共有145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股权激励方案,其中使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的公司就有103家,占总量的71%,成为企业长期激励模式的主流。另有24%采用限制性股票的方式。

股票期权占激励方式的多数,其原因是股票期权对于激励对象的资金沉淀成本最小,激励对象可有行权的选择权,风险最低。

二、激励对象

激励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企业在计划中要激励谁,哪些职位、哪些人员是承载企业未来战略目标实现而需要长期激励的。在现实中多数上市公司都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人员作为激励的对象,这是由他们的职位重要性决定的,因为他们处于公司的核心业务,与公司的未来发展及业绩好坏直接相关,对他们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同时,根据委托—理论和剩余索取权理论,给予核心员工相应的剩余索取权激励,可以使其参与企业未来的盈余增长和股票升值的分享,从而减少股东对他们的监督成本,并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激励对象的选择要根据企业战略设定多维度的选择标准,从方法上,企业可首先根据激励计划的目的和企业现状,确定激励对象的选择原则;再根据选择原则确定激励对象的选择标准,重点关注哪些职位对公司未来战略有全局性影响,对公司的财务业绩有直接推动作用;哪些职位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实现和股东回报有关键的影响;哪些人员是有历史贡献并且对公司今后发展起关键作用需要通过长期激励留用的;以及规划未来核心人员的构成需求等。

确定激励对象资格,应从人力资本附加值、历史贡献、难以取代程度三个方面予以考察。从人力资本附加值来看,激励对象应该能对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历史贡献来看,激励对象应该对公司过去的经营业绩增长或管理能力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从难以取代程度来看,激励对象应该包括那些掌握核心商业机密或专有技术的特殊人力资本持有者。归结而言,在确定股权激励对象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对员工过往业绩贡献的认可外,更应关注当前或未来那些在企业价值链中能起关键作用的人。

按照目前国内的政策规定,国内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原则上限于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持股5%以上的主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原则上不得成为激励对象,除非经股东大会表决通过;监事和独立董事不得成为激励对象。

三、激励额度

激励额度是要确定向激励对象授予多少股票数量的问题。企业要考虑如何确定合理的激励力度,既要避免激励额度过小、使牵引力不足、激励流于形式的问题;但也要避免额度过高,企业要承担过高的激励成本,同时造成激励过度、对激励对象缺乏有效牵引力的问题。

国内现行的政策规定,全部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股票总数不得超过公司已发行股票总额的10%,对激励个量规定个人获授部分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超过1%需要股东大会特别批准。

在考虑如何对激励对象分配激励额度时,除考虑要满足法规所限定的比例上限外,可运用打分法或双因素滚动量化法来确定不同激励个量的额度。打分法即根据激励对象的岗位、年资、工作表现、部门业绩等不同维度,对其进行逐一打分,按照得分在总分中的比例相应分配激励额度。双因素滚动量化法即从资本和人力两个要素入手,将企业未来产出的形成归功于资本贡献和人力贡献两个因素,根据企业人力资本贡献的特点进行相应滚动量化分配。在实际操作中,对关键人员的激励数量不宜过低,使能够对目标人员实现有效的激励。同时,授予数量要与授予对象在公司中所发挥作用相联系,不能盲目激励。此外,对激励额度的设定,还要结合同类公司以及经理人市场激励水平的实际情况,使企业的激励计划能在同行业的人力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发挥股权激励留用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效用。

四、行权价格(授予价格)

不同的激励方式,对应有不同的价格要素。如采用股票期权方式,对应为激励对象行权的股票价格;如采用限制性股票方式,对应为激励对象购买被授予股票的价格。

在股权激励计划中,行权价格与股票市价之间的价差就体现为股权激励的效应所在,所以,行权价格的高低是关系到激励对象的收益和受激励程度。行权价格过高,会使激励对象难以通过努力工作促进企业业绩提高、股价上升来获得收益,会降低其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而行权价格过低,则意味着激励对象很容易就能有行权收益,有管理层侵占股东利益的嫌疑;对于股东而言,则意味着激励成本过高,并且激励效果也不明显,造成激励浪费。

国内现行的政策规定,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按激励草案公告前一个交易日股票市价与前30个交易日股票平均收盘价孰高来确定;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不能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50%。

从国内的实践情况来看,股权激励计划有效实施的时间点最好是选择在企业务求大力发展、股票市场价格又相对低的期间来推行,此安排可有助于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执行并取得相应的激励效果。因为在中国弱有效性的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策调控、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或过度投机等问题的影响,使股票价格有时会偏离企业的真实价值,所以如果在股票价格相对低、而企业发展又需要借力股权激励工具时施行,则当企业经营业绩达到考核条件并反应在公司市值也得到提升时,可使激励计划的行权成功率大为提高,对激励对象的激励效果更为明显有效。

五、有效期及行权安排

有效期对于股票期权是指股票期权从授予日到期权失效的时间长度;对于限制性股票是指从取得限制性股票开始到解锁期结束的整个时期。一般而言,行权的有效期越长,越有利于激励经理层的长期行为,反之,则容易引发短期行为,使激励对象过度关注股价的短期变动,容易使一部分激励对象萌生投机念头,违背长期激励的初衷。但过长的激励周期,也会使激励对象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会无法调动员工的参与欲望,弱化激励效果,而且也会相应增加企业的激励成本。所以,有效期的设计必须合理,企业要考虑整体的激励计划时间安排使能有效平衡激励效果的最大化和企业本身的激励成本最优化问题,使激励对象的行权时间能与企业的战略规划相互对应,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我国现行政策规定行权有效期最长不超过10年,原则上不低于3年;限制性股票的禁售期不得低于2年,解锁期不得低于3年。

对于行权安排的设计,主要考虑股权激励计划中等待期(对于限制性股票为限售期)、行权/解锁期和分批行权/解锁的设置。对于每个上市公司来说,锁定期和行权期的时间跨度设置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来确定。比如技术含量相对不高、激励对象所做决策的影响时间较短的,则可适当缩短等待期和行权期。而技术密集度高的企业,激励人员的决策和工作成果将对企业有较长期的影响,则行权的安排要适当延长,以保证激励对象为企业的长期利益做好足够的考虑。可见,等待期(或锁定期)与行权安排对激励效果的发挥以及机制本身的成败均有较大的影响,因而是设计激励方案的关键步骤,企业应充分分析自身的特点和经理人的决策影响周期以合理安排行权的期间。理论上的等待期(或锁定期)与行权时间应与经理人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期间相匹配,使能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作用。

六、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是客观测评被激励者绩效表现、工作态度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工具。利用绩效考核有助于决策者确定合适的激励对象,有助于决策者及时评估股权激励的效果,有助于决策者及时掌握激励对象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状态。在股权激励计划中设定绩效考核指标,主要目的是判断激励对象能否行权或者得到(出售)股票的标准。因此,在股权激励计划中必须设定合适的绩效考核指标,使能准确反映出激励对象对于企业价值的贡献度。

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绩效考核机制。因为绩效考核体系至少在两个环节影响股权激励计划,一个是在授予环节,绩效考核是确定谁是激励对象、应该授予多少数量的衡量标准。在此环节中,常常需要配合使用岗位价值评估工具;另一个环节是在兑现或行权阶段,能否达到一定的业绩条件,将是激励对象能否兑现收益以及兑现多少收益的判断标准之一。

关于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的行权条件设置上,激励方案的行权条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第一,业绩条件必须与公司的价值增长相匹配。要达到激励的目的,行权条件不能过低,有激励作用的行权条件应该是经理人经过努力后才能实现的,否则不仅背离激励计划的初衷,也是对股东利益的侵害。第二,业绩指标的价值评定应该是明确且令人信服的。行权条件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目标,要与公司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相匹配。第三,业绩指标是激励对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影响的,要综合考虑行业发展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外部条件,避免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行权条件影响对激励对象的信心和吸引力。

股权激励设计要素篇3

关键词:股权激励;委托;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68-030引言

改善对经营者的激励,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一直是当今管理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已被普遍应用。现代企业中委托问题的存在,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必要性,而高管层对公司的经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高管层的股权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陕西省31家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由于陕西省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业绩差的情况(09年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占26.9%,大多数企业净利润水平在1000万元以下,盈利规模较小,盈利水平较低,占45.2%。2010上半年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合计比上年同期下降2.89%。公司盈利水平、增值能力较差,公司普遍存在潜在的经营风险),实施股权激励总体来看较少。鉴于陕西省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实际时间短,相关数据较少,严格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比例几乎不存在,国内有学者在研究股权激励时采用高管层持股的比例来表示股权激励水平,本文也使用这样的方法研究,陕西省对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只有13家,包括陕解放a、陕西金叶、西安旅游等。那么造成陕西省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其经营业绩?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股权激励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以期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

1宏观影响因素的总体检验

1.1研究假设由于股市的不断变动,政策法规的变化、公司战略变化等引起的调整、陕西省普遍存在的经营业绩差的实际情况,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股权激励在陕西省上市公司来看太少,陕西省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时间短,相关数据少,本文采用高管层持股比例的多少作为股权激励实施的水平的代表,从宏观的影响的因素来看,由于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业绩,增加股东的利益。因而提出:

假设1:股权激励的水平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呈现正相关关系。

假设2:企业规模与经营者实施股权激励水平有明显的负关系。

假设3:经营者持股与股权激励的水平正相关。

假设4:成长性高的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倾向性高些且股权激励效果要好些。

1.2变量的选取和模型设计为了研究陕西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经济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可知,影响股权激励实施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营者持股比例、公司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每股收益、行业变量等,鉴于陕西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样本容量较小,影响因素较多,所以考虑先通过相关分析对影响因素加以筛选,再进一步筛选影响股权激励的因素为解释变量,以股权激励水平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解释变量,可以设模型为:Y=a+β1X1+β2X2+β3X3+β4X4+u

变量解释和选取原则:Y为陕西省上市公司股权实施的水平—股权激励实施水平(高管层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X1指经营者持股比例(企业经营者--包括公司总经理和副经理(不含董事、监事等)表示股权激励实施的力度);X2指公司规模(用公司股权的市值来表示);X3指主营业务增长率(本期新增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是评价企业成长发展和市场占有能力力的重要指标);每股收益为X4(净利润/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判断公司股利政策并预测公司未来盈利水平的重要依据);u为随机误差项。

1.3实证过程检验分析

1.3.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陕西省31家上市公司中含高管层股权激励的1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只包括a股上市公司;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选取2010年前两季度的最新数据,数据缺失的公司采用2009年最后一季度的相关数据(股权激励的实施的时间早晚不同,但并不影响对股权激励实施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检验所用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金融网的相关数据和大智慧软件的相关数据数据,相对指标的选取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原始数据计算而得。

股权激励设计要素篇4

[关键词]股权分置;股权分置改革;股权激励机制

当前,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并未涉及股权激励机制,但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对股权结构的再调整,从而使得引入对高管进行长期的股权激励成为可能。所谓股权激励是指将对经营者的部分现金奖励转化为股票权,调整公司股本结构,划出一部分形成经营者的股票权,用于设立经营者岗位股、干股,奖励业绩良好的经营者,对有突出贡献并得到社会各方面认同的经营者,实行使其无形资产投资形成股权,通过股票转让形成经营者的股权激励,或在公司增扩股中形成经营者股权,是一种对高管实行的长期激励手段。从本质上说,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条件的股权结构的再调整。相关研究表明,美国《财富》1000强上市公司的90%以上的企业都实施了股权激励机制,且总体效果较好。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不成熟表现

在我国,受历史原因及认识的局限,股权激励机制还不成熟。近年频频出现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违规及落马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股权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状况。由于没有规范的激励途径,不少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私利,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股权激励机制的长期激励作用无法凸显。长期激励作用无法凸显源于两方面:一方面,股权激励机制中受益人持股比例标准不完善。受益人持股比例标准是股权激励机制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确定持股比例的标准主要是根据以往的业绩来确定受益人的持股比例,即以酬劳过去为主,没有把激励未来放在中心的位置。而股权激励的根本目标恰恰在于对受益人未来的长期激励上,因而,上述确定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股权激励方案中各期兑现份额固定,不利于对受益人的长期有效激励。我国股权激励方案受益人不论按照一次性兑现,还是逐期兑现方式,各期或到期兑现的股权数量一般都是固定的。在规范的资本市场上,股价能够在大体上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但在我国当前股价与业绩相关性不够强的资本市场,各期兑现份额固定的设计无法对受益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激励。

2.股权激励机制执行依据失真。在许多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案中,业绩评价是确定股权激励方案执行方式的重要依据,但我国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业绩评价指标要求不尽合理,存在过高或过低的倾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股权方案的激励作用;二是业绩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容不够全面。大部分实行股权激励的企业对方案受益人的业绩考核往往局限于某项或某几项财务指标的考核,单纯的财务指标只能反映过去的业绩,不能提供创造未来的动向。另外,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财务指标往往不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业绩水平,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新设计势在必行。

健康成熟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是股权激励作用实施必要的客观环境,波动剧烈的市场将影响对股权收益做出明确的预期,削弱股权激励作用。同时,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依据是收益人的业绩评价标准,这与股票市场对股价进行正确估值密切相关。缺乏健康成熟的资本市场,股权激励机制就会失去实施的客观依据。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激励机制产生的影响

若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一方面上市公司将成为利益共同体,且将建立市场化的资产定价机制,从而为形成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奠定基础。但另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这两方面我们应等同视之。

1.资本市场资产定价功能逐步恢复并完善。资产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基础的功能之一,它是资本市场推动存量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重组、并购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股权分置时代,我国资本市场带有一定的投机性质,一些企业上市是为了圈钱,个人投资是为了投机,公司资产价值的高低只能用“净资产”来估计,因而有资产转让不能低于净资产这样的规定。其重要原因是这个市场由于股权分置的存在而丧失了资产估值的功能,或者说缺乏科学的估值标准。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产的估值标准显然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资产转让不能低于净资产的规定也将失去存在的基础。资产估值的核心理念将从“账面”转向“市场”,将从“过去”转向“未来”。从资产估值的角度看,“净资产”这样的指标将不断淡出,持续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现金流等将成为资产估值的核心因素。

2.公司短期激励目标转化为长期激励目标。股权分置时期,控股股东的利益不是通过资产市值变动来实现,而主要是通过高溢价融资来实现。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非流通股股东把利益的攫取主要放在流通股股东身上,而不是放在提高盈利水平、提升公司竞争力上。他们通过基于股权分置的高溢价融资,攫取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从而实现自身资产价值的快速增值,基本上不关心资产市值的高低。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由于大股东的目标函数与公司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资产市值的最大化成为全体股东的共同目标,也成为考核经营管理层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实施的激励将从短期效应转向长期发展。

3.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股权分置时期,我国上市公司表现为“一股独大”的局面。而股改后,上市公司股权将可能高度分散化。股权高度分散化,意味着上市公司不存在责任股东意义上的大股东,即使现今持股比例最大的股东——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也难以成为上市公司的责任股东。这类机构投资者只是更大的市场投机者,从利益趋向上说,他们更多地关心公司的短期利益,无法承担对公司高官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的角色。因此,在股权高度分散化的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一定会从“一股独大”演变成“内部人控制”。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机制并不发达的社会,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大。

4.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股权分置时期,我国上市公司频繁发生虚假信息披露,主要原因是其财务标准难以达到上市或再融资标准。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由于控股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具有共同的趋向,主要通过资产市值的成长来实现,再加上如果实施期权制度,那么,包括控股股东和经营管理层在内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可能具有更加强烈的造假动机。这就是为什么在成熟市场国家虚假信息披露也难以禁止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国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如何防范更加严重的虚假信息披露将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

(一)基于宏观层面的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

1.加快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还远不够规范有效,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经营状况,市场的投机性较强。在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后,这一问题可以得到缓解,但市场投机行为是多因素的结果,为此,还应做好其他的一些工作:一方面,完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加大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因而证券监督部门要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持股、薪酬方面的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独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制定更为严格的规则。另一方面,减少行政部门对股市的过多干预,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解、约束和制衡机制作用,使股价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经营者的工作业绩。

2.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保证上市公司经营者的高素质,有利于股权激励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在国外成熟市场下,上市公司经营者由董事会选拔和任命,选拔和任命的标准主要是经营者的能力和才能,被选拔出来的经营者若表现不佳或损害公司利益,随时可以罢免。

就我国而言,上市公司大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者一般由政府部门行政任命,企业家价值难以实现。为此,需要逐步弱化政府在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任命过程中的作用,逐步把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推向市场,尽量按照经营者队伍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营造职业经理人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建立权威性的经营者资质评价中心和科学的测评体系,为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进入,提供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

3.健全科学的考核业绩标准。股权激励是根据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和经营业绩而确定给其多少报酬的一种激励机制。科学的业绩评价标准将为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提供一个度量的尺度。为此,构建一套更为科学完善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客观地评价、记录企业的经营业绩尤为关键。在本着客观、公正和可操作性的指标设定原则下,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全面,除包括体现公司经营者业绩的财务指标如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保值增值、偿债能力等外,还要考虑一些非财务指标,包括经营者的敬业程度、员工对经营者的满意程度和认同程度等因素。

4.股权激励方案决策程序科学化。在国外成熟市场下,股权激励方案一般由独立董事组成的薪酬委员会提出,然后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并通过监事会与董事会及公司其他机构的相互制衡,切实发挥出监事会在推动和监督公司内部各个运作环节的作用。此外,应当对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定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公众及时了解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情况,防止公司利用实施股票期权的名义炒买炒卖本公司股票,防止经营者通过操纵股票期权的授予时间和公司内部消息的时间而轻松获利。

5.关注股权分置改革后出现的问题。所谓“出现的问题”主要指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的透明性。为防止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适当改革现行的带有鲜明散户特征的交易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如何防范更加严重的虚假信息披露,是监管部门在全流通条件下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将意味着中国的证券监管必须完成从股权分置时代的全能型监管到透明度监管的过渡。

(二)基于微观层面的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

1.股权激励的设计因素。在具体的股权激励设计中,可以通过各个设计因素的调节来组合不同效果的方案。这些设计因素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

(1)激励对象。传统的股权激励对象一般以企业经营者(如Ceo)为主,但由于股权激励的良好效果,国外股权激励的范围正在扩大,其中包括普通雇员的持股计划、以股票支付董事报酬、以股票支付基金管理人的报酬等。国内企业的主要激励对象是董事长、总经理等,一些企业也有员工持股会,但这种员工持股更多带有福利性质。

(2)购股规定。购股规定指对经理人购买股权的相关规定,包括购买价格、期限、数量及是否允许放弃购股等。上市公司的购股价格一般参照签约当时的股票市场价格确定,其他公司的购股价格则参照当时股权价值确定。购股期限包括即期和远期。购股数量的大小影响股权激励的力度,一般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售股规定。售股规定是对经理人出售股权的相关规定,包括出售价格、数量、期限的规定。出售价格按出售日的股权市场价值确定,其中上市公司参照股票的市场价格,其他公司则一般根据预先确定的方法计算出售价格。为了使经理人更多地关心股东的长期利益,一般规定经理人在一定的期限后方可出售其持有股票,并对出售数量作出限制。大部分公司允许经理人在离任后继续持有公司的股权。国内企业—般要求在经理人任期结束一定时间后,方可出售股权,一些企业则要求经理人分期出售。

(4)权利义务。在股权激励中,需要对经理人是否享有分红收益权、股票表决权和如何承担股权贬值风险等权利义务作出规定。不同的规定对应的激励效果是不同的。

(5)股权管理。股权管理包括管理方式、股权获得原因和股权激励占总收人的比例等。如在期权激励中,国外一般规定期权一旦发出,即为持有人完全所有,公司或股东不会因为持有人的重大错误、违法违规行为而作出任何扣罚;在国内一些地方的规定中,则认为企业经营者经营不力或弄虚作假时,公司的股东大会或主管部门可以对其所持期权作扣减处罚。股权获得来源包括经理人购买、奖励获得、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岗位持股等方式,公司给予经理人的股权激励一般是从经理人薪金收入的一部分转化而来。股权激励在经理人的总收人中占的比例不同,其激励的效果也不同。

(6)操作方式。操作方式包括是否发生股权的实际转让关系、股票来源等。一些情况下为了回避法律障碍或其他操作上的原因,在股权激励中,实际上不发生股权的转让关系,一般称之为虚拟股权激励。在激励股权的来源方面,有股票回购、增发新股、库存股票等,具体的运用与证券法规和税法有关。

2.国内采用的主要股权激励方式及特点。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国资管理机构都出台了关于股权激励的规定,这些规定主要面向国有控股、国有独资企业,涉及行业包括纺织、冶金、电子、商业、房地产等,具体有以下特点:

激励对象一般为总经理、董事长。购股规定一般按任期初净资产或股票价格确定购股价格,分期购股,经营者不得放弃购股。购股资金来源于经营者的奖励收入和个人资金的投入,股权数量不大。售股规定中,上海规定在任期末经营者可按每股净资产或股票价格(上市公司)出售所持有股权,也可继续持有;而北京规定经营者可在任期满后2年按评估的每股净资产出售股权,也可保留适当比例的股权;权利义务则包括在期股到期购买前,经营者一般只享有分红收益权,没有表决权,经营者同时承担股权贬值的亏损风险。股权管理则规定各地都对经营者有过失行为时的股权获得作出惩罚性限制。关于股权激励方式中的操作方式,目前,我国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在操作中一般都发生实际的股权转让关系。股票来源包括从二级市场中购买、大股东提供等,各地还要求企业在实行股权激励时首先进行改制,国企经理必须竞争上岗等。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1.

股权激励设计要素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策

股权激励的类型一般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虚拟股票,管理层收购(mBo)以及股票增值权(SaRs)等等。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概况

近年来,市场竞争随着经济地发展变得越发的激烈。各企业为了笼络人才,发挥企业人才资源的价值潜能而采用了不同的激励方法与手段。然而在这些激励方法与手段中,股权激励的效果最为显著,受到了企业家们的青睐,企业纷纷倾向于实施股权激励来笼络人才、谋求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实行股权激励一般集中在成长性较好的行业,例如房地产、医药行业等,但2010年以来实行股权激励的行业已经趋于平均化,公共事业、纺织业企业这些并不“火爆”的行业也开始实施股权激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我国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酝酿期,一些沿海或者发达的城市首先开展了股票期权制度,如北京、上海等,并随着指导意见和地方性规章的颁布,许多省、市甚至是自治区也逐渐奋起直追,开始加入改革的大潮中。但由于美国安然事件的揭露以及我国自身各方面条件不足的原因,令股权激励制度的前行一度进入瓶颈,伊利在2008年公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份预亏公告,据了解因为执行股权激励计划而致使其亏损。2009年,有11家公司停止了其股权激励计划的施行。由于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行权时衡量的财务指标过于单一以及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的认识不足,股权激励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而法律法规的建设开始启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及新修改的《公司法》、《证券法》陆续出台实施,我国开始从法律的角度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顿,也为股权激励的继续推行扫清障碍。证明了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其运行为上市企业带来了实际性的重大意义。但随着股权激励机制的广泛运用,目前同化现象也越发明显,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创新,设计既有差异性又要突出个性的激励方案来不断前进。

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开始至2012年7月31日,我国股权激励计划方案的上市公司共有459家。而就2012年一年内就有118家,其中中小板及创业板企业仍然是主力军,占据当年公布股权激励计划上市公司总数的78%。研究发现当中有52家运用了单一限制性股票模式,47家运用了单一股票期权模式,另有17家运用了“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的混合模式,突出了目前我国上市企业所推崇的主流模式。激励对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之中,从2011年平均每家116人发展至2012年每家平均159人,增长率达到37.07%。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特征分析

1、行业分布

我国推行股权激励制度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特别是随着证监会《管理办法》

的公布各行各业都竞相推行此激励模式。而从所处行业的分布来看,制造业以及房地产业一直都是处于领先地位,占据当年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信息技术类的企业特别是围绕高科技产品运行的公司近年来有奋起直追的趋势,从侧面反映了信息产业在当代所具有的价值;相较而下,批发零售行业、食品行业等股权激励方案就比较少见,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具有管控力或者说属于垄断行业,比如交通运输业、电力煤气等供应行业也并不多见。

2、股权激励比例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比例问题在《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中有明确的规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设计的标的股票总数共计不得超过本公司股本总数的10%;除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通过的以外,任何一名激励对象利用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取的本公司股票累计不能超过公司股本总数的1%。另外在《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中还提及原则上上市公司不得预留股份,如果确有特殊情况需要,预留比例不得超过股权激励计划拟授予权益数量的10%。

3、股权激励模式

在上述介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概况时我们就已经知道股权激励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实际情况中绝大部分的企业都会选择股票期权或者是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而在《管理办法》中也对这两种激励模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与规范,由此说明实施成本低、风险小的股权激励计划容易受到青睐。

4、股票来源

股权激励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因此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中对此有相应介绍:拟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可根据本公司的情境通过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回购本公司股份;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来募集股票。现实中通常企业的股票来源离不开股东转让、回购股份、增发新股以及预留股份这四种方式,其中因为我国实行的“法定资本制”原则导致预留股份方式还无法成为主要来源。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在提高企业业绩、增加管理层收入和稳定核心员工等方面带来了正面的积极影响,但同时随着它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股权激励计划失败的案例也越来越多。问题主要存在于一下几个方面:

1、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单一性,大部分局限于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如果市场处于低迷的状态股票期权可能会失效影响激励的效果。另外出于激励成本的降低而制定行权价格不利于稳定实现股权的收益,会使高管人员偏离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改去追求短期的收益来弥补行权时候股价波动带来的不足。并且许多股权激励计划在分配股票数量时存在偏差,给予高管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的股票明显多于其他人员,如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等,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体现股权激励的价值所在更会引起不满撼动公司内部的凝聚力。

2、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间尚短,尤其在股份制改革方面仍然处于亦步亦趋的阶段,法人治理结构还存在许多漏洞。比如董事会、股东会以及监事会的权利范围不明确,甚至有的企业并不设立监事会进行内部的监督;另一方面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强,经营层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有时由董事会的董事兼任,人为控制相对严重,监督机制发挥不到位,影响了股东的切身利益;并且用人唯亲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是安排在重要的财务会计或出纳岗位,缺乏必要的约束来杜绝腐败舞弊的出现。

3、专业经理人市场构建不完备

虽然股权激励制度的推广可以减少委托的风险,但难以保证经理人在关注职位升迁问题时对股东利益的关心,这就需要依靠高管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所谓的危机感,而市场或者企业内部对于后备经理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尚且不够,容易形成侥幸心理。

4、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过于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悉绝大多数企业采取的都是类似于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财务指标。但是各家上市公司的经营以及背景等有差异,统一使用同一指标来评估业绩并不公平也不科学;非财务指标缺乏,总体体系不够健全、完备。仅仅着眼于以经营业绩为考核的重点没有考虑对市场因素波动,容易引起短视行为。最后,考核指标体系的构成也缺乏动态的变化,过于一成不变,不足以应对企业的未来快速高效发展。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股权激励实施的过程

1、科学制定股权激励计划

制定一份详细科学的股权激励计划是成功实现长期激励的关键一步,一方面必须严格遵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需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将激励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1)确定合理激励对象:原则上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只限企业的高管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选取对于公司的发展最具有价值的人员进行激励,包括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般员工,而对于那些职位高却不谋其职的管理层的激励并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因此应该慎重抉择。

(2)鼓励多样化的激励模式:股票期权的激励模式虽然由来已久但经历了美国的安然事件后明显表现出约束能力不足,致使国外许多大规模的企业纷纷放弃。所以在确定激励模式时首先应该考虑是否符合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和发展前景,尝试多种模式混合实施,比如参考员工持股计划激励范围广、限制性股票约束效果强。

(3)设立激励额度区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对于激励额度有不超过公司股本10%的规定,但在此1%-10%的区间内同时要考虑激励成本、激励效果以及控制权等各个因素,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帮助不同的企业制定出符合实际条件的激励额度,即能满足管理者的需求又能使公司更好地前进。

2、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对于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是考验高管人员工作能力和态度最有效直观的证据,但是企业在设置考核指标体系时应该充分了解本行业的生产特点,采用相对灵活的方式结合运用多种指标而不是只局限于业绩上的考察。不要只看眼前应注意长远的发展趋势,建议可以制定一个3年计划或者5年计划(对于年轻管理者应适当延长考核期),观察在有效期限内激励对象平均每年的业绩情况,以及年增长率的稳定情况,适时地增加或减少激励的力度,不能因为市场的竞争和波动抹杀了管理者所付出的劳动。

(二)完善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激励的完成依靠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建立全面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需要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职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规范。

1、健全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是独立于公司和管理层的外部董事,在实际经营中并不参与企业的具体事务,但是其存在可以有效避免控股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行为,科学客观地进行决策,因此,在董事会中安排独立董事需要注意数量和质量,即能制约平衡内部董事又能真正为公司出谋划策。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控是企业内部进行约束、调节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它要求企业必须设立监事会,并在相关规章制度中明确监事的职责与权力范围不受影响。另外,需保证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可以定期对公司的经营筹资活动进行检查并向董事会汇报。对于股东大会的成员可以适时让一般员工代表与债权人加入,全方位提高决策与监督的质量。

3、平衡债权与股权结构:相比于申请配股,我国申请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过少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目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势影响,所以为避免股权过于集中企业应该考虑引入外资或者融资借贷来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完善股权激励的外部环境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有关股权激励在法律环境上的改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股权激励的实施,但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还远远不够。需注重系统性与整体性,要符合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适时的修正,帮助企业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有所依据更加科学,使股权激励制度更加充实。

2、培育专业经理人市场

事实证明拥有良好工作能力和较高素质的经理人不仅可以推动企业高效快速的运转,还能凝聚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形成独有的企业文化,因此培养专业的经理人市场显得尤为关键。

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竞聘上岗的选拔机制。一方面由政府直接管理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人才储备系统,定期培训和考核采用优胜劣汰的方法不断深化企业管理层的能力,形成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的关键岗位可以由经理人市场负责人推荐,不考虑出身和人际关系注重发掘经理人的潜力与工作业绩,将有价值有能力的员工提拔到管理者的岗位来,注意整个过程一定要公开、公平和公正,结果由经理人市场进行公示。

3、强化资本市场作用

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关乎了股权激励计划的成败,因此应该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督促股票价格真正反映出有关经营活动的信息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加大立法执法的力度。

参考文献:

股权激励设计要素篇6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治理公司绩效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企业经营者激励不足,是影响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发现,股权激励将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对股权持有刺激经理人努力创造优秀业绩,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股权激励最早起源于美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薪酬模式,在全球众多上市公司中推行。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公司制起步晚,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股权激励的实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和业绩水平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2006年l月,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从而拉开了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的新一幕。此后,证监会、国资委和财政部又多项条文,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行为提出规范性的指引;同时,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也为我国股权激励计划的推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激励措施迅速在多家上市公司中展开。

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长期发展愈加困难,如何建立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从而加强公司治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一般模式下的股权激励进行研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两点:第一,该类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通过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审议,符合绝大部分公司所有者的利益,可体现股权激励的本质是为公司股东服务;第二,该类激励方案由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提请,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鉴定,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止内部人控制的作用,确保股权激励真正起到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目的"基于此,本文研究的对象均针对一般模式下的上市公司定义。

(三)研究目标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快速推进,近些年来,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层的现金薪酬过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质疑,推行与责任和风险相匹配的股权激励政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薪酬激励模式的有效性选择已势在必行。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2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方案。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法律环境、公司治理等因素的影响,股权激励的推行十分缓慢。因此,我们必须联系中国经济市场的特殊性和企业特殊的历史背景,研究实施股权激励的实际效果和影响效果实施的因素,提出相关建议,为股权激励在中国的进一步顺利实施提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企业自身环境、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已有427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股权激励计划方案。

(一)股权激励的主要对象

激励对象有以下几类:1.在公司领取劳动报酬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2.高管人员;3.中层管理人员;4.有巨大贡献或骨干业务人员;5.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其他员工。

以上激励对象不包括:独立董事;最近3年内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或宣布为不适当人选的;最近3年内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予以行政处罚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情形的。

(二)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我国的股权激励模式主要是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位居第三,而业绩股票、虚拟股票等激励方式所占比例很小,效果最差。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激励方式。

(三)行权价格

上市公司在授予激励对象股票期权时,应当确定行权价格或行权价格的确定方法。行权价格不应低于下列价格较高者: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

(四)考核体系

上市公司构建的绩效考核体系主要采用按新会计准则计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财务指标的真实性。但是单靠财务指标进行考核是远远不够的,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漏洞。我认为应结合多重指标进行考核,更好的起到激励作用。

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障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中缺乏关于股票期权的发放、行权、交易和种植的实施细则和法律条款。另外,现有的相关条款约束过于严格,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其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外部市场条件

国外经验表明,有效的证券市场是股票期权激励作用实施的必要的客观环境,有效的或者比较有效的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才能够正确地反映公司的真实业绩,才能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升,特别是公司的成长做出及时、恰当的反映,也才能使经营者的报酬收人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而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是属于弱有效市场,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偏低,投机气氛高于投资气氛,股票价格的变动受庄家炒作、金融政策变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在这样一个企业业绩得不到客观地度量和评价的证券市场上,经营者很难对自己的股份收益做出准确预期,股票期权也就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激励效果。

(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

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股权激励制度的操作平台。然而在我国,董事会组成不合理,没有完善的董事会制度,并且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没有形成独立的薪酬委员会,内部监督机构没有真正发挥其效力。这些都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一度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致使股票期权计划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没有形成统一的、自由流动的经理人市场

我国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多数的经理人由上级行政任命,没有经过市场作用进行优胜劣汰,对于经理人的选拔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受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还未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保证有企业家才能的经理人员脱颖而出,职业经理人市场主体的壮大也更加困难,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自然失去了有效的激励对象,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五)缺乏适当的业绩评价体系

建立业绩评价体系最重要的是讲求客观、公平公正,所以我国应成立专门的薪酬委员会,强调其独立性,尽量避免各种“情感”因素。另外,我国对于业绩评价采用财务会计指标进行衡量,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让高管人员钻了空子,造成会计信息更加失真。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业绩评价体系不能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提供公平合理的基础。

四、改进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议

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已成为发展主流。可持续发展的上市公司、和谐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证券市场追求的目标。

(一)完善政策法规

国家应该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对股票回购、增发新股等方面加强监管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更多的方式来拓宽股票的来源渠道,从而在推行股票激励计划时简化操作和降低成本。

目前我国对于转让股票等有价证券取得的所得,现行税法明确了应予征税的原则,但考虑到为支持企业改制和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自1994年1月1日起,对个人转让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对于股票期权计划各环节如何纳税问题,我国税法没有明确规定。作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配套体系,应该尽快完善我国税法的规定。

(二)提高证券市场有效性

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仍处于弱式有效,股票价格不能有效反应企业业绩,股票市场违规操作现象严重。上市公司质量差、信息披露不健全,更没有建立起功能齐备的期权期货市场。这是推广股票期权制度的最大障碍。

第一,加强证监会、审计部门等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大对公司在股票市场违法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严厉惩处上市公司造假、非法经营行为,鼓励社会舆论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

第二,加大对股票投资者买卖行为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假买假卖、哄抬股价、联合坐庄等操纵股票价格的行为;遏制投机,大力倡导并鼓励理性投资。

第三,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定期审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为上市公司和股民服务的中介机构,规范会计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

总之,进一步规范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让股票市场的运行环境更加科学、合理、透明、有效。

(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对于公司内部治理,主要应从制度建设和法规建设上进一步约束经理人的决策行为。首先,要建立独立董事会,规范董事会制度,加强监事会的监管力度;其次,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对授予股权、行权价格、行权时间和终止条件等进行科学规定;最后,对股权激励机制要进行有效管理。

(四)加强经理人市场建设

首先,优化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环境。市场由各个要素市场组成,各要素市场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其它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影响着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加快各个要素市场的建设能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完善培育良好的土壤。其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职业经理人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不仅能够从法律上界定职业经理人的地位,同时能有效地保护职业经理人的合法权益。

再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社会信用是一切商品交易活动的基石。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对社会信用的多方治理。社会信用体系能够对职业经理人法律法规体系起到补充作用。

其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从而加强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主体。

最后,促进猎头行业的发展。猎头是职业经理人需求主体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纽带,猎头行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对猎头行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要建立在一个完整、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上,主管部门应采用多项指标相互结合方法,会同财政、审计、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对企业经营者的年度经营状况进行考核。通过制定绩效评价体系来监督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将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产效益、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风险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另外,评判标准要结合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定期检测和调整,反映企业客观情况,督促经营者致力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

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是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者积极性,为公司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十全十美的,股权激励也存在很多问题,引发负面效应,尤其是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诸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弱有效性、经理人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股权激励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瑕不掩瑜,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仍然是我国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向。我国上市公司的改革仍然在进一歩深化,我们正遵循着现代市场经济的脚步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建设、培育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能够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效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添砖加瓦。

最后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在股权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时间还不长,深度也远远不够,对文中的疏漏之处,恳请阅读此文的师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高千亭.我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7,(7).

[2]梁小民.股权激励水土不服[J].中国新闻周刊,2009,(3).

[3]王栩.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J].证券市场,2008,(4).

[3]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

[4]唐清泉,夏芸,徐欣.我国企业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1,(1).

股权激励设计要素篇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决定性”来表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表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更加明显。《决定》强调,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决定》的做出反映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可以预期,随着中央决定的落实,三大要素市场中最为重要的首当是人力资源市场,如何用市场规则推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三中全会《决定》还提出,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企业可以允许员工持股。不仅仅意味着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我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利润是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创造的,人力资本应当参与利润的分配。人力资源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强调市场机制决定人力资源要素的价格;而员工参与利润分配,享有剩余索取权,正是利用市场对员工的人力资本进行定价。可以预计,在接下来的进一步改革实践中,人力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将会得到大力的推广。这类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股权激励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属于广义的股权激励制度)。

二、股权激励的起源与应用

股权激励让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可以获得一部分剩余收益以及股权的增值收益,同时经理人将按照持股比例承担企业的风险,这样将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可以使经理人在日常经营中更加关心企业的长期价值,引导经理人进行长期行为,减少短期行为。

股权激励制度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直至80年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美联社对世界500强Ceo薪酬做了不完全统计,基本工资收入仅占他们总薪酬的9.5%;这一比例在总薪酬超过3000万美元的11位Ceo中仅为2.7%。在硅谷,股权激励更是成就了众多的年轻千万富翁和大量的新型的知识企业。可以这样说,美国硅谷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股权激励制度功不可没。

企业实行股权激励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现股激励:公司将股份直接赠与或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给经理人,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不得出售。(二)期股激励:让经理人在未来某一时间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权,同样也要求经理人在购买股权后的一定时期内不得出售股票。(三)股票期权:赋予激励对象根据股权激励合约的规定,以一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但没有必须购买的义务。

三、对股权激励制度的质疑与探索

如今,国内外经营实务界正在大力推行股权激励计划,这促使理论界对股权激励合约的制订以及对经理人持股效应展开深入研究。在股权激励声名鹊起的同时,也不时传来质疑之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华尔街那些以股权激励为主的薪酬体系也曾被视为罪魁祸首,被指他们的股权激励反而助长短期行为。雷曼兄弟的股权激励方案被称为“失衡的激励体系”,使得Ceo们为股票期权铤而走险,进行各种放大效应的套利行为。这样的股权激励已经完全违背了初衷,只和股价挂钩的激励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然而,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制度,其积极意义仍然不可否认。金融危机后,国外高管的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思路并没有发生改变,即吸引、激励和保留住稀缺的管理人员,只是更加重视激励的真实业绩导向,强化股权激励的约束条件。比如,瑞银集团在承担了460亿美元次贷相关减计项目并接受了瑞士政府的注资救援之后规定,2009年激励性股票的发放,与经过风险核算后的经济利润和与行业比较后的全面股东回报挂钩,而不再与忽略资本风险的利润挂钩。

四、股权激励对当前改革的意义

在我国,多年以来工资加奖金或年薪制这类一直是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主要薪酬形式。这类模式不具有长期激励效应,更重要的是无法反映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并且包含了大量的非市场因素,激励与约束的目的难以完全实现。近年来社会舆论对国企高管超高年薪的非议正说明这一点。

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上市公司针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真正开始并得到迅速的发展。2006年1月1日,中国证监会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9月30日,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并实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标志着我国正式引入股权激励制度。2008年证监会陆续3份《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国资委、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上述有关股权激励的政策法规,对股权激励制度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在政策法规层面上已经为股权激励制度的推广营造了一个成熟的制度环境。截至2015年12月,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已超过600家。

但是,社会对于股权激励的质疑声从来没有停止过。股权激励到底应该激励谁,应该激励多少,股权激励如何发挥“金手铐”的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研究者与实践者现阶段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只有在市场决定性作用之下,把人力资本像其他资本一样纳入企业资本的范畴,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激发企业人力资本的潜力,才能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一方面,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可以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利益趋向一致,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另一方面,用未来的权益收益来激励员工,能够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将自身的知识、技能投入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去,促使企业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建设正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我们需要对股权激励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已实施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进行重新审视,探寻股权激励的本质,进而完善股权激励制度,以实现市场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作者单位:1.成都大学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2.成都七中)

参考文献:

[1]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

[2]向显湖,钟文.试论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人力资本产权收益[J].会计研究,2010.10.67-73.

[3]卢馨,龚启明.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研究――国内外发展脉络和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2.4.66-69.

[4]张良,毛道维,闫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强度及分布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1.4.46-50

股权激励设计要素篇8

【关键词】全流通时代;股权激励制度;有效性;绩效视角

中图分类号:F272.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5-0096-05

一、引言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一些上市公司尝试性地开展股权激励,2007年出现的公布数量下降主要存在两个原因:一是证监会严抓股权激励申请审批工作导致审批程序复杂及审批期限延长;二是上市公司激励对象预期收益少,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使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数激励对象认为股权激励的收益空间很小。而2009年至2011年,绝大部分公司的业绩预增使股权激励的实施更加有理可依,且2011年初次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相比2010年增长72.73%,为历史之最。随着我国股权激励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其对公司绩效的提升应会越来越明显,所以本文拟以我国2009―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基础,实证分析股权激励水平、公司内部因素与公司业绩三者间的相关关系,探索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激励有效性是否真正发挥,为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程度参考。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有关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研究层出不穷,很多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样本,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导致目前的相关研究结论并未达成一致。

(一)激励股总数与公司价值

国内很多学者进行股权激励水平的研究通常参考国外的实证研究对象,仅用管理层持股所占比例来衡量股权激励效应,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在我国股权激励的模式多样化会使研究结果偏离实施实况,并不能真正反映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而要从整体上研究股权激励制度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就必须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草案中公布的激励总权益所占比重来衡量激励效果。公司的价值增长是每位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激励对象的扩大化、普遍化以及强化激励权益总额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公司经营业绩。鉴于此,我们提出假设1:

H1:股权激励草案中激励权益总额越大,越有益于公司价值的增长。

(二)高管人员激励权益与公司绩效

当然,研究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绩效的影响,必不可少地会考虑管理层当期所授予的激励权益,国内外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效果研究也不尽相同。

根据Jensenandmeckling(1976)的委托理论,由于上市公司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会同人签订一种“绩效契约”来对其进行约束。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这种契约关系可能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使激励效应有所削弱,故研究高管人员激励权益与公司绩效意义重大。akimova(2004)andVictoriaKrivogorsky(2006)分别对欧洲国家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激励权益与公司价值进行研究发现,仅当激励权益处在某一数值段时两者关系呈现正相关。国内学者陈凯等(2008)、潘颖(2009)通过对国内民营上市公司及沪深上市公司分析表明,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价值虽呈正向关系,但显著性并不高,且仅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正向关系。至2009年随着股权激励等措施的逐渐普及运用和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机制的日益完善,相信高管人员激励权益与公司价值的正向关系会日趋显著。我们可提出假设2:

H2: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当期所授予的激励权益越大,公司业绩的提升越明显。

(三)公司内部因素(包括特征因素、治理因素)与公司绩效

股权激励属于公司治理的范畴,在分析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同时有必要对影响公司业绩的其他特征因素做一定程度的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国内外学者对公司特征因素的研究甚多,且结论基本达成一致,经营者付出相同的努力和获得相同的激励比例,在不同财产规模的上市公司能够收获的股权激励效益是不相等的。对此,我们提出假设3:

H3a:公司特征因素(公司规模、发展能力、资本结构等)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业绩。

H3b: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H3c:两职合一并不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基于股权激励的普遍性,结合《公司法》第217条第1项规定,本文选择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中公布的所有激励授予对象作为研究对象,但其中在研究分析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时将公司高管定义为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高层管理人员。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股权激励水平、公司特征因素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09―2011年间处于股权激励实施状态的沪深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样本,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对样本进行了相关处理:(1)剔除了B、H股上市公司;(2)剔除了St、pt(海南海药、海信科龙、二重集团)以及金融类上市公司,以减少极端值和特殊数据对总体的影响;(3)剔除了样本期间除第一次实施以外的样本值,以保证样本期间数据的准确性;(4)剔除了数据缺失及不全的样本。经过处理后最终得到样本公司共计49家。本文所采用的公司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巨潮资讯网及上市公司年报和公告。

(三)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公司业绩:目前国内外对于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主要分为市场指标和会计业绩指标两种,某种程度上来说,财务绩效指标能够客观反映来源于过去的经营成果,但是不能很好地反映将来的绩效,再者因为会计业绩受人为操纵的可能性较大,并不能准确反映公司价值,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所以托宾Q值是很好的选择,虽然它表示资本的重置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值,但其绝对值大小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经营绩效的优劣。所以本文选取上市公司首次披露年与前一年的托宾Q差值来衡量激励效应。

2.解释变量。股权激励水平:为了全面地从整体上衡量股权激励程度,本文选取股权激励权益总额占授予时公司总股本比例以及高管人员所持激励股占当期授予激励权益总额比例两个指标综合反映股权激励水平。

3.控制变量。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则公司规模的扩张将成为首选,其有益于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资本结构等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司绩效,考虑到这些特征因素的存在,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公司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资本结构、股权集中度、公司发展能力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四)模型设计

鉴于公司绩效的影响是通过股权激励从不同的方面来实现的,所以为了验证本文的假设,拟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准确反映股权激励、公司特征因素与公司绩效间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如下:

Q=α+β1mSR+β2mS+β3SiZe+β4Bi+β5DiRSiZe+β6Le+β7FoC+β8GRowtH+β9pL+ε

其中:Q为企业经营业绩;mSR与mS分别表示激励总权益占比和高管激励权益占比,衡量股权激励水平;SiZe、Bi、DiRSiZe、Le、FoC、GRowtH、pL分别表示公司规模、独立董事规模、董事会规模、资本结构、股权集中度、公司发展能力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α为常数项;βi为各个变量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发现,2009年和2010年实施前后托宾Q值均有上升,而2011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在实施前后的托宾Q值却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引起的,2011年11月pmi值为49%,降幅为三年以来最大,这也是三年来首次回落到50%以下,而该指标的快速回落预示着整体经济收缩迹象明显,经济必将受到影响。

从表3各变量的描述性结果分析发现,托宾Q差均值为负,只能说明在2009―2011年间,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后业绩受到了2011年欧债危机影响,导致累积业绩效应为负,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并不影响后面针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mSR、mS代表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其均值分别为3.56%和42.74%,最大值分别为9.94%和100%,说明选取的样本公司股权激励水平较合适,极大与极小值间差异略大,说明样本间股权激励结构差异较大,还有待改进。股权集中度分布状况较为分散,样本差距较大,说明样本公司间股权集中度存在明显差异。表中资本结构Le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举债经营的能力,样本公司间Le分布差异较大,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二)样本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4相关性分析中可以看出,激励总权益占比和高管激励权益占比与托宾Q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和0.516,均为正数,且达到了0.01的显著性,说明托宾Q值与股权激励水平显著正相关,即公司绩效会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升而增加,假设1和2得以初步验证。股权激励整体水平与公司规模和独立董事规模在显著性水平为0.05和0.01上负相关,可能由于公司规模如果较小,则越需要去授予激励权益,使得公司各阶层为公司的长期发展而努力。托宾Q值与两职合一相关系数为-0.282,并显著相关,说明两职合一不利于公司价值提升,初步验证了假设H3c。

(三)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容差大于0.1,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小于10,说明自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回归方程在0.01的水平下显著,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表5研究结果显示:股权激励水平对公司绩效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即当期授予的激励总权益越大,公司价值越能得以实现,高管人员在当期授予激励权益越高,工作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升,促进公司业绩的上升,假设1和2得以进一步验证;在公司内部因素中,仅有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回归结果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公司规模越大,其治理程度也会相对完善,股权激励制度也得以有效发挥;独立董事比例并未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究其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我国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可能导致经营与监管双方合谋仍值得怀疑,某种程度上如果出现与经营者“合谋”行为则影响公司业绩;第二,在不存在“合谋”情况之下,独立董事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条件,一方面是数量条件,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独立董事比例设置过低,是限制发挥其职能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制度上的缺陷,甚至是“形式重于实质”,虽然独立董事可以帮助董事会提高决策质量,树立公司形象,但是倘若缺乏有关规章制度的支持,独立董事在公司的约束性将会大打折扣。从表5中可以看到,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为负值,在0.15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这与周建波等(2003)的研究相一致,说明两职合一与公司绩效呈显著负相关,这与总经理的自利性是相悖的,削弱了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独立性,继而影响公司绩效。

五、结论

自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公布股权激励草案并付诸实施,2006年至2009年间我国股权激励的政策也走过了试点规范推广完善的整个历程。本文以2009―2011年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整体水平越高,激励对象(包括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得到有力提升,对提高公司价值具有一定的帮助。公司内部因素与公司绩效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越大,其治理越完善,公司绩效越好。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公司业绩的研究中发现,两职合一的上市公司削弱了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在此基础上,必然会影响公司绩效。上市公司有理由相信在股权激励政策制度上的障碍得以解决之际,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机制会日益完善,通过股票期权等多种激励模式对公司员工实行激励并适当加大激励强度,扩大企业规模,股权激励正面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公司业绩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akimova,Schwodiauer,G.ownershipStructure,CorporateGovernanceandenterpriseperformance:empiricalResultsforUkraine[J].internationaladvancesineconomicResearch,2004(1):28-42.

[2]JensenmC,meckling.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3):305-360.

[3]VictoriaKrivogorsky.ownership,BoardStructureandperformanceinContinentaleurope[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ccounting,2006,41(2):176-197.

[4]程隆云,岳春苗.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17-22.

[5]陈凯,王缔.经营者股权激励、约束水平与公司业绩[J].科技经济市场,2008(3):65-66.

[6]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45-49.

股权激励设计要素篇9

(一)样本公司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06-2013年在深沪挂牌上市的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首次股权激励公告日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为研究对象,由winD数据库股权激励模块提供的信息及各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整理得到。其中,对少量信息披露不完全的公司作剔除,最终得到85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中:深交所45家,上交所40家)累计公布的94次股权激励计划草案。

(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

激励方案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股权激励的实施以激励方案为依据,因此不合理的方案设计会影响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基于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现状的统计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几个可能影响目前激励效果发挥的主要问题:

1.激励方式以期权为主且形式过于单一

企业若想设计一套成功的股权激励方案,激励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可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激励方式主要以股票期权为主(占比69%)且单一激励方式占比高达98%。尽管在欧美国家90%以上的上市公司会选择股票期权方式,但该方式对资本市场的稳定程度依赖性高,只有在股票市场能充分反应企业经营业绩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有效激励,否则就会导致激励失效或使股东遭受剩余损失。同时期权方式下由于外部不可控的股市波动,激励计划终止的可能性更大,说明我国资本市场不稳定的现状是影响其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另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也在逐渐使用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占比28%),相比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它约束性强且规避资本市场波动的效果更好,但由于其授予或解锁条件以严格的业绩指标为基础,因此一旦业绩指标设置不合理就会导致激励的中断,从而造成激励失效,这都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单一激励方式下所不能避免的问题。

2.业绩考核对财务指标依赖性较强

从现状分析来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业绩考核对财务指标依赖性较强,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67%的公司只使用财务指标衡量是否可以行权或解锁;二是虽然30%的草案引入了与同行业或标杆企业的对比,但其对比依据仍然是财务指标。尽管财务指标是最直观、最易取得的数据,但过分依赖有许多弊端:首先更易诱发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由于所有者缺位,国企高管对公司的控制度远大于其他企业,内部控制人有更多机会操纵激励方案财务指标的制定及会计信息的报告过程,从而轻易获利;其次,会导致管理层投资动机不足,因为财务指标更多反映的是过去的短期经营成果,难以充分体现高管在公司业绩增长之外的长期努力;同时由于国企高管任职通常较短,不能享受其长期投资成果,因此共同导致管理层长期投资动机不足。与此同时,从较高的激励计划终止情况来看,业绩考核指标与激励方式的配合不当,也是导致股权激励计划终止的重要原因。

3.激励有效期

设置过短且授予间隔过长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要以五年为一个有效期,是国家政策要求的最低限制,相比规定的十年上限而言,有效期设置过短。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和国企高管的行政任命期限有密切联系,国企领导人任期一般为三至四年,有的甚至更短,因此如果有效期设置过长会使这些领导还未享受激励成果便已离任。但这也正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方案设计的关键问题所在:过分关注个别高管的任命周期,而忽略了对其他人员的长期激励。因此本研究若无特殊提示,重点探讨非行政任命高管及核心人员的激励问题。五年有效期设计对无任期限制的激励对象而言实则过短,并不利于形成长期激励,从而背离股权激励的初衷。同时,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间隔至少为五年,授予间隔过长导致激励强度过低。因此,只有同时调整激励有效期和授予间隔才能更好促进激励效果的发挥。

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建议

(一)选择合适激励方式

尝试混合激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综合考虑自身行业特点、财务状况、外部环境、激励对象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同时结合不同激励方式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同时,激励方式不应仅局限于目前较为常用的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单一方式,可尝试混合激励,比如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组合、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组合等混合模式。同时每种激励方式各有优劣,混合激励可以扬长避短,既能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又能规避单一激励方式下存在的风险。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来说,Ceo等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国家委派的代表与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国家的利益联系紧密,因此可以选择股票期权方式;而对于其他激励对象,为强化留人力度,可以选择事先需要现金支付且激励与约束并存的限制性股票;对于那些拥有外籍高管的上市公司,为避免外籍高管不能开立证券账户的困扰,可对其采用股票增值权激励方式。同时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伴随国企改革深化,激励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是必然趋势。

(二)合理选择业绩指标

完善业绩考核体系如前面所分析,过分依赖财务指标存在多种弊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业绩指标的选择上,不能单纯以衡量业绩成果的财务指标为行权或解锁标准,非财务指标的引用更能增加对激励对象的综合考察,促使激励对象更加注重公司长远绩效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建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参考《规范通知》的指导,建立多角度的业绩考核体系。同时,可根据不同职责对激励对象实施不同的考核标准,例如对公司可持续发展及全体股东负责的核心高管,财务考核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可更多引入外部权威机构的评价指标和政府对企业的综合评价,如eVa,因为国有企业的发展不仅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的,更承担着许多社会责任和发展任务;而对于那些核心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则可以财务指标来进行考核,这样更有助于他们锁定工作目标从而激发其工作热情。

(三)缩短授予间隔

促进股权激励常态化从股权激励执行的关键时间点看,本研究建议竞争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缩短授予间隔,从而促进股权激励在国企中的常态化。这样做有三点优势,首先目前国企授予间隔一般为五年,这必然会使激励对象从心理上产生等待时间越长,风险越大的认识,从而降低激励效果。但授予间隔的缩短可以很好改善其心理预期,即实现目前民营企业已多执行的“小步快跑”方式,通过滚动多次推出的方式,每隔一年授予一次,让股权激励成为公司治理的关键部分。同时配合国家有关激励总数量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的规定,并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其次,缩短授予间隔的同时其实拉长了股权激励的有效期。假设国企设置授予期为三年,按3:3:4的方式每年授予一次,同时每次授予按目前要求的最低限执行(两年限制,三年行权或解锁),这样一项股权激励计划全部有效期就会延长至八年,这样的常态化授予在激励的同时有较强的约束作用,即任何员工中途任何时刻想离开企业,都会觉得有些遗憾,以此增加其离职成本,强化长期留人的作用。第三,授予常规化能同时促进那些暂未纳入激励计划的员工努力工作,强化其想要从非核心人员转变为核心人员的愿望,促进企业核心事业认同感的形成,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三、结论

股权激励在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起步较晚,很多方面仍处于不断摸索阶段,本研究通过对激励方案设计进行现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来看

股权激励并不适合垄断型国有企业,如能设计合理可以成为竞争性国有企业留住人才、提升企业绩效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2.研究提出激励方式以期权为主

且形式过于单一、业绩考核对财务指标依赖性较强、激励有效期设置过短且授予间隔过长是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设计中存在的可能影响激励效果实施的关键因素,并认为可以从通过选择合适激励方式并尝试混合激励、合理选择业绩指标并完善业绩考核体系同时缩短授予间隔,促进股权激励常态化三个方面的改善提高目前激励方案的设计质量。

3.合理设计的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

股权激励设计要素篇10

【关键词】股权激励;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对策

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手段来刺激经营者创造优秀业绩,促进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提高。但由于我国企业外部市场环境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相对弱化,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股价和业绩双重下滑,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带来了巨大压力,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建设陷入了困局。在此情况下,企业怎样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股权激励内部环境问题

(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阻碍股权激励实施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控制以及运作的机制与规则。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股权激励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的内部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因为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由国企改制而成,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严重。大股东对经理人的选择往往采取行政任命的手段,且上市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和大股东一般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制定经理股权激励计划要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批准,董事会中的部分董事是大股东的代表,他们不仅代表大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而且所代表的大股东的股权比例通常比较高,一般情况下,股权激励方案经董事会会议决议通过,股东大会决议也就可以通过,而如果股权激励的授予对象中包括了董事,他们就可能从为自己谋福利的角度,通过提高业绩股票数量来掠夺股东的利益,从而在决定股权激励的实施条件时可能把激励条件降低,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导致既使股权激励实施后公司的业绩也没有上升。

(二)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不完善,降低了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包括多方面的要素,如用于激励的股票数量、价格,激励方式、范围,行权价格等。虽然股权激励的出发点都是促使公司业绩得到一个长期的提升,公司不同,方案当然也就应该有很大差异。然而,我国企业的许多股权激励方案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上市公司方案设计的接近,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的不合理与公司自身不适合,这些因素会降低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

二、股权激励外部环境问题

(一)资本市场不规范,股价不能反映公司价值

股票价格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公司价值是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当前证券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善合理的证券市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包含着很多投机因素。股市的波动性可能并不取决于业绩的好坏,导致股价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现有的经营状况和赢利能力,也就无法对公司长期发展状况提供指向。

股价不能反映公司价值,导致股票对管理层的激励作用大大降低。公司管理层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减少当期的成本费用摊销等会计处理,以提高当期利润,使公司股价相应上升,管理层就可以在公司股票价格较高时卖出股票,达到获利的目的,但在股市的波动性并不取决于业绩的好坏,股票价格不能反映公司价值这样一种市场机制下,对握有公司股票的经营者来说,股票的激励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二)经理人市场不成熟,经营者无法得到正确评价

股权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经营者,要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必须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是由专门的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外部环境,类似于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为企业所有者提供了一个筛选、鉴别企业家候选人能力和品质的市场,引导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还降低了企业家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只有在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下,经理人在经营过程中才会考虑自身在人才市场中的价值定位而避免采取投机、偷懒等行为,在这种环境下股权激励才可能是经济和有效的。而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由国企改制而成,所以国企经理人员的任命和流动往往是行政行为,并不是由市场来筛选的,没有形成一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这种不是由市场筛选竞争而出的经理人员,很难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在企业的经理人市场化不够、经理人职业化不强的条件下,推行股权激励,势必存在不利因素,使股权激励的效果大大减弱。

(三)中介机构有失公正,无法准确评估公司业绩

实施股权激励制度,还必须对公司资产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准确评估,以确定授予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授予额度和时机。评估公司经营业绩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同时,经营者以不正当方式牟取个人利益的行为,也需要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予以抑制。但我国的中介机构存在一些问题,相当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未能公正、客观地进行业务活动,经审计后的公司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状况,这不仅影响了股票市场的规范发展,还严重影响着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对策

(一)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使股价正确反映公司价值

从股权激励的产生看,它是以成熟的股票市场为前提条件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评价。股权激励制度因其股票来源、行权价格等原因与资本市场有密切的联系,因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对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效果产生了巨大影响。要为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必须加强市场监督,减少操纵市场的行为。在我国,相当部分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圈钱”,这些公司把股市、股民、证券投资者作为“摇钱树”,没有把上市作为转变经营机制、经营模式的一种机会、方式,因而也没有把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回报投资者作为经营理念。其次,证券监督部门要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薪酬方面的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大对违纪违规的处罚和打击力度,使公司的股票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其经营信息和经营者的经营成果。同时,要倡导理性投资的理念,使资本市场向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使公司的股票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其经营信息和经营者的经营成果。

(二)完善经理人市场,激发管理者积极性

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理人市场的健全,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股权激励才能发挥其引导经理人长期行为的积极作用。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刚刚形成,还不成熟,不能形成对在职经理的有效外部约束。所以必须加大培育力度,扶植职业经理人市场快速发展,保证经理人员在竞争性的人才市场选拔中产生,保证经理人员具备管理好上市公司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完善经理人市场措施主要有:首先,要逐步放松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用人制度,尽量避免由政府直接任命,可通过公司内部晋升和外部竞聘相结合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公司管理者,形成职业经理人的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可考虑组建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中介机构,由这些中介来组建职业经理人才库,对成交的各种职业经理人进行定期考核。其次,大力发展经理人才储备,为企业寻求合适的经营者提供选择。可考虑建立职业经理人业绩档案,并将这些人才资料通过媒体推荐给企业选择,组织双方公开招标、竞标。另外要加强用人企业和高校的联系,健全初次就业市场,以有效增加人力资本的供给。有了需求,也有了供给,就能够扩大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容量和规模,提高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效率。

(三)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发挥评估作用

针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现状,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制度以及监管制度。其次,应根据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加强对非审计服务的监督,有效发挥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可在有关规定中具体列举那些最有可能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服务的类别,明确外部审计师在向股票发行人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不得提供非审计业务的内容。最后,加强对审计收费的管理及对审计收费披露的规定。应要求上市公司细化、修改对审计费用和其它费用的披露,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评判审计独立性更实用、更详尽的信息。

(四)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保证股权激励有效性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权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调整公司的产权结构。从目前我国改制后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情况来看,国家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股权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公司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不能真正落实。要改变此状况,就必须调整公司产权结构,减持国家股,扩大非国家股比重。只有国家股比重降低,才能真正确保治理结构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之间相互制衡的管理、约束机制正常运行,也才能真正落实公司法人的自主经营权。

其次,加强董事会的作用。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召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彻底消除董事会产生的随意性、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以及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高度重合的现象,真正建立和完善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应通过优化董事会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董事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坚定不移地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避免独立董事走过场;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支持系统,提高董事会集体决策力度,防止内部合谋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透明。

最后,强化监事会的职能,真正发挥监事会的作用。严格按《公司法》规定的选举程序选举监事组成监事会,参考独立董事的做法,积极引进外部监事制度,由外部监事和内部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同时,提高监事会的法律地位和话语权,巩固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的法律观念,建立和完善监事会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明确职权和法律责任,增强监事履行职能的实效性。

(五)完善股权激励方案,加强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股权激励方案应适合企业及行业特点,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股权激励方案应有较大的差别。在具体的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中,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各个设计因素的调节来组合不同效果的方案,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制定一个科学的股权激励方案,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明确股权激励的对象。国外股权激励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管理层面扩散到了一般的公司雇员,甚至外部董事、母公司员工等等。考虑到我国目前股权激励还不成熟,激励范围不宜过于泛化,主要激励对象应当是公司决策层的管理人员和科技开发人员。因为如果人人都有激励,其激励效果势必大大削弱,这与股权激励制度的初衷就会相差甚远。高管持股制度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制度,只要设计合理、方案得当,就会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合理确定股权激励的额度。激励过度,很可能会影响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人都是有惰性的,不需努力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的激励,反而对公司的发展不利,同时也会引起市场与股东的质疑;而激励的门槛太高,经过努力拼搏也无法达到的目标,只能让人望而却步,同样也无法调动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