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十篇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十篇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5:38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篇1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常规管理;违规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17-02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为完成教学任务付出了很多劳动和精力,但有时教学效果却是低效或者无效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知识短缺,也不是因为我们缺乏充分教学准备,更不是缺少对工作的热情,我们缺乏的是对课堂管理的能力。如果一个班级缺乏切实可行的班级行为准则,会导致学生课堂行为没有约束,教师费尽心力而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认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什么是课堂管理?怎样的课堂管理才是有效的?课堂管理包括课堂常规管理和课堂违规行为管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制定合理的课堂常规。课堂常规制定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以学生为本。制订课堂常规必须尊重学生,要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课堂常规应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协商来制定。要能激发班级所有成员的目标感、责任感。这样的常规便于学生能理解遵守,也便于教师实施。千万不能是教师仅凭个人意愿,一手包办,将自己制定的规则强加于学生。二是课堂常规要简洁明确。内容要结合校规校纪制定最基本、最适宜的规范。不必面面俱到,不能要求太多,拖沓冗长,使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无法控制。课堂常规简洁并不等于都是大框子,还得明确,不能只提出一些空洞条文,对一些基本规范要有明确说明,注意措词上多用鼓励性词语,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推动学生进步。

当然,再完善的课堂常规,也会有课堂违规行为发生,这时教师应该对违规行为进行管理。课堂违规行为指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干扰或影响到学习活动的学生行为。它的存在,不仅干扰了正常教学活动,影响了课堂氛围,并可能危及教师在课堂中的管理权威,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更严重后果则是对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产生有害影响。从有效学习时间角度来看,学生违反纪律、迟到、发呆等行为浪费了许多时间,真正教学所占时间就相对少了。对学生来说,有课堂违规行为的学生,他一定从事了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并且还会影响周围其他同学。所以对课堂违规行为管理便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下面谈谈对课堂违规行为管理的方法。

一、教师明确要求

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什么行为是对的和错的,利用课堂纪律和常规来实现对学生违规行为的控制,直接而明确地给出指令和要求,这些明确指令是课堂生活有序进行的必要保证,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课堂违规行为。对违反规则行为给予一定惩罚,但不能是过激体罚,提倡温和解决的方法,如“近距离制止法”、“眼神警告”等。靠近违规学生或通过眼神让学生知道老师已经注意到他的行为了,促使其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停止违规。这种管理方法虽然不是最好的,但简单易行,立竿见影。使教师个人意愿在班级管理中容易实现,可以起到较好效果。

二、教学设计生动有趣

这种方法认为课堂行为管理出发点在于教学设计,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并执行教学活动,就可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多样而有趣味性,使学生感到不厌烦,利用学生兴趣来推动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当学习目标和成功的机会,并适时给予学生帮助,根据学生需要设计快乐、有序的课堂环境,使每个学生都专注于学习,而无暇去违规。

三、奖励与惩罚并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避免不了对孩子进行奖励或惩罚,我们要巧妙地运用奖励和惩罚。学生的奖励,要注意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学生的精神奖励,可以是言语方面的鼓励;物质奖励,可以是学习用品,还可奖给跳绳、毽子等。这样既激励了他们进步,又能鼓励他们多做运动,一举两得。但不管是精神奖励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能频繁,否则会使奖励意义降低,甚至会流于形式。如果孩子每一点进步、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奖励的话,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应接不暇。这时可以用置换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1分”,当积分积累到一定数目可换取某种奖励。遇到很不听话的学生该怎么面对呢?我们除了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奖励外,可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惩罚。惩罚并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而是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用爱心和耐心、用智慧和时间、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阻力,架起一道沟通心灵的桥梁。惩罚时要注意公平、公正原则。要对事不对人,不能把学生分成喜爱的和不喜爱的,在惩罚时有所偏袒。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受到惩罚,并告诉他怎样做才是对的。惩罚还要坚持客观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另外教师还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失控而没有掌握好惩罚力度而导致惩罚过度,对孩子造成伤害。

四、家校合作管理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篇2

关键词:学生行为;良好教育;日常行为

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强、好胜、好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自我修养等方面都处在幼芽时期。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让儿童形成优良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能力和自我修养,看起来比较简单,人人都在做,人人都可以做。但要儿童长期养成,这个任务确实是艰巨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但能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他们在将来的成长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一名有用的人。学校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他们终身受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阐明国家制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目的和意义。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要组织学生逐条学习,并弄清意思,以增强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其次,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把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在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实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一条“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感情和尊重学生的态度,只有真心实意地爱护、关怀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取得学生的信赖,做到以情动人,那种动不动就粗暴训斥,或者挖苦讽刺漫骂,甚至体罚学生的做法,必然会损伤学生自尊心,从而伤害学生前进的动力,造成师生对立而失去教育的基础。其次要求学生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并进行监督检查,绝不能降低标准。当然,在严格要求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尊重学生的态度。

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首先,学校领导、团、队组织、班主任、各科教师以及学校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做到对学生要求一致,长期坚持。其次,学校应该争取校外力量的配合。学校必须主动争取校外教育基地、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协助,使学生在校外受到同样的监督。

为了完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除了贯彻以上原则外,还必须采用各种方法。

1.实际锻炼。实际锻炼的方法是使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身体力行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想把学生的认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做到知行统一,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得到经常的实际锻炼。如学校可根据学生日常行为的实际情况,每周选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其中一条内容,要求学生认真落实。各班设立“落实日常行为规范”记录本,由班长负责将当天落实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评比考核的依据。运用实际锻炼的方法,首先必须使学生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每一条内容的具体要求与练习的意义,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这样才能使实际锻炼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单纯布置而不明确锻炼内容的目的性,则往往会在实践中消极被动。其次,应该看到实际锻炼本身就包括对一定行为的多次重复,只有不断强化才能形成习惯。所以应该注意使学生事事时时严格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长期坚持不懈,并且要督促检查,不能忽紧忽松。

2.榜样。榜样的方法是用别人的良好思想行为教育学生的方法。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正是学习做人的时期,迫切希望从具体人的身上找到学习的目标,并做为模仿的对象。模仿是榜样的心理基础。因此,应该根据少年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用正面的形象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榜样的鼓舞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应该以革命领袖为榜样教育学生。其次是用学生中的榜样教育学生。最后,要注意教师本身所起的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往往把教师看成完美无缺的人物,一切都要向教师学习。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篇3

【关键词】奖励;赏识;激励;成长;家庭教育

一、运用合理的奖励机制提高孩子求知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孩子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而经常性的许愿,“只要你好好学习,就给你买笔记本……”,而结果往往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管奖励多少,孩子仍然老样子,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越奖越差,起了反作用。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奖励不得法。那么,家长该怎样奖励孩子呢?該怎样奖励孩子的高分数呢?孩子没有考好,还奖励吗?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孩子解答一些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不奖励,后来,他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每解答一道难题就奖励一美元,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在安排孩子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他发现,尽管有奖励那一组的孩子在有奖励解答的时候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却很少有人在自觉解题;而没有奖励的那一组却有很多孩子在继续认真地解答尚未解答的难题。从总体上说,有奖励组的孩子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了,而无奖励组的孩子反而兴趣更浓厚。人们习惯地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德西效应”。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用金钱奖励在短时间内可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不一定都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它还说明了奖励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奖励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

家长们奖励孩子最常用的就是物质奖励,金钱奖励,这种奖励不应当作为奖励孩子主要手段,奖励应当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合理并存,才是科学的。比如奖励孩子是好孩子,拥抱一下,亲吻一下,奖励一本孩子非常喜欢的课外书,奖励孩子一道去看一场电影,奖励孩子在节假日去旅游,或者奖励孩子由他自己选择一样礼物,总之,应该让奖励有意义,让奖励留在孩子的记忆深处,能产生久远的作用。

二、把握赏识教育时机培养孩子自信心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孩子练习投篮,投了十次只投中了一下,妈妈过来对他说,这么小的篮筐你都能投中一个,你真棒,孩子受了肯定,从此更加喜爱篮球,球技不断长进,长大当了球星;一个中国孩子也练习投篮,投了十次中了九下,妈妈却对他说,你看你真笨,九个都投中了,怎么那一个却投不中,孩子受到了指责,对篮球慢慢失去了兴趣。我们不去探讨故事的真实性,但我们从中会体会到赏识的巨大作用。正如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这样的语言奖励,就如一剂良药激励孩子,这就是人们倡导的“赏识”教育。

周弘老师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其创立的赏识教育更是世界六大教育理论之一,被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其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那么赏识教育的理念是什呢?其核心就是:赏识教育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其奥秘就在于所有父母时时、处处在心灵最深处永远无条件的坚信自己的孩子“行”这个字,也就是坚信孩子一定能够学会说话,一定能够学会走路,于是没有一个父母怀疑孩子,担心孩子不能学会说话、不能学会走路。这时他们本能的拥有两种心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不管孩子说话再迟,再不清楚;走路多么歪歪倒倒,跌多少跤,也不会着急,不会抱怨孩子,不会逼孩子,不会讽刺孩子,不会打骂孩子,相反,在孩子学说话时,总是耐心的教孩子,鼓励孩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孩子每发一个音,再不标准,父母都会欣喜若狂。作为家长也应该从习惯于严厉的误区中走出来,要学会赏识教育中真诚、信任、平等、民主、理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及那些新颖的思维方式:“黑见白”“生命是被唤醒的”“差中生好”“高目标低要求”“听其言观其心”等等——这些的确能给任何家长一个启示——必须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育人,必须首先把自己变成孩子,去创造更多的快乐让孩子们享受,去发现孩子们更多的可爱让孩子获得自信,给孩子缺少的、需要的,这样才能让家庭教育更有实效。

三、掌握好奖惩时机和技巧

家长要辩证地对待奖励。优点的背后往往是缺点,缺点的背后也往往是优点,对孩子不能只奖不罚,也不能只罚不奖。要奖罚分明,不能因为奖,而看不到孩子的缺点,也不能因为罚,而看不到优点。比如:成绩好的孩子,往往没有抗挫折能力;成绩差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又很强。要让成绩好的孩子向学习不好的孩子学习抗挫折能力,要让成绩不好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奖励孩子还应当做到,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比如作业写清楚、简单的家务等都不应该奖,需要奖励的应该是那些一般难以做到、表现突出的、进步明显的行为。奖励过多过于频繁,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你不奖我就不做,我做了,你就应该奖励,把获取奖励当作是自己的目标。

另外,奖励不能失信于孩子。说好要奖的就必须奖,说好奖多少就奖多少,不能把自己的承诺当作玩笑,也不能对奖品打折扣。有些家长,当时信誓旦旦,你做到怎么样,我一定怎么样,可等孩子真的做到了,又反悔了。这是很不好的,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对家长自己的威望也是极大的损害。

总之,家长对孩子的奖励要注意内容、方法和技巧,真正让奖励发挥激励作用,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提高孩子对各种美好事物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掌握各种生活技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篇4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初中化学;激发;学习动机

初中化学课程太难,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同学、家长的帮助,想学学不懂,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对于学生这种想学学不懂的现象教师往往感到十分地无能为力,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将学生的这种状况归结为学生的智力问题,而不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的心理问题、心理状况,仅仅是从表面现象主观臆断。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教师要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行为,就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再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做好反馈与评价、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四个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才能从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一个健康、愉悦的氛围中,把自己的学习意愿转化为学习动机,在把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

1学生的心理状况

每个人在面对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险恶的环境时,都会觉得自己完成不了,克服不了。有时还会在心理默默地暗示自己:“这么困难,自己很有可能无法完成,要不放弃了吧。”渐渐地,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畏惧感。就像在蹦极之前,看着天台下面的悬崖、奔涌的河流,每个人都会心生恐惧,想要逃避。这就是所谓的畏惧心理。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都会心生畏惧,这是人之常情。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存在畏惧心理,只是因为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成长环境的不同而表现不同而已。虽然一个班的学生至少也有三十多个,但除了一两位情况特殊的学生以外,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因此,教师需要使用分组整合的方法,将学生分组。根据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以下几组:

1.1性格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性格问题,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启齿,不愿向教师请教,或者不屑于自己的这些学习问题,认为解决与否都无所谓。

1.2基础原因:这类学生大都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想认真学习,但又因为基础问题过多,解决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犹豫不决,甚至选择放弃。

1.3学习方法:这类学生大都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在将自己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实践时,尽管做出了许多努力,还是无法掌握知识,这类学生往往是最苦恼,学习信心最容易被打击的。

1.4成长环境:这类学生大都由于从小到大成长环境过于优越、舒适,而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在面对问题时举棋不定,惰性较强,宁愿自己不懂也不愿意解决这些问题。

2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激发法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前文所提到的四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皆不尽相同。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四种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动,让其轻松愉快地学习初中化学的方法。

2.1设置合理的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标的设置一定要合理,合理的目标才能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目标设置得不合理,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完成,还会不断打击学生信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弱。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就是要设置合理的目标。那怎样让这个目标合理呢?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难度适中。一般来说,具体明确的、短时间内能够通过学生的努力完成的、难度针对学生本身来说适宜的目标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宽泛模糊的、长期的、难度不适宜的目标学生几乎不可能完成。第二,制定目标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这个学习计划的实施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在当中只是起了一个引导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其一是因为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更清楚,指定的目标更符合主体;其二是学生对于自己制定的目标,接受意愿都较强,很少出现抵触现象。当然,当学生无法自己制定目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让学生制定的目标更合理。

2.2做好反馈与评价

适当的目标制定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目标的实施。目标实施的过程就像学生考试一样。学生通过平时的实践,将制定好的目标转化为实际,这就好比考试做题。当目标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希望教师对自己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一个评价,这就好比考试的得分。学生达到了自己预想的分数,就会不断奋进;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分数,会倍感失落;学生实施目标的情况也是这样的。因此,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做好计划反馈评价工作。对于完成计划的学生,鼓励其再接再厉,完成新的、更进一步的目标;对于未完成计划的学生,要鼓励其不要灰心,并同学生一起寻找计划未完成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照顾,坚定完成目标的信心。

2.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如果教师每天上课都穿着同一件衣服,那学生一定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是,即使是经典的教学内容,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讲,学生也会感到厌倦。这也是许多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动机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在这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务必要从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入手。首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即尽可能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其次,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材料。再次,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多动手,做做化学实验,独立探索。从这几个方面来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2.4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篇5

为了快速地达到管教的目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把奖赏或惩罚作为让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的手段。但当时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孩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家长除了严厉权威的强制教育方式或意图息事宁人的贿赂之外,是否有更好的选择呢?

一、从了解孩子开始

在对孩子运用各种教育策略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问自己,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中国青年报》曾刊载一则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小孩子去商场买玩具,面对琳琅满目的玩具,母亲以为孩子会非常高兴,没想到孩子竟然吵着要回家。母亲很纳闷,当她蹲下来哄孩子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在挤来挤去的人潮当中,孩子什么玩具也看不见,只看到无数的腿。所以,要教育孩子,先要进入他的内心世界;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首先要找到恰当的有效沟通渠道。

1.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了解从尊重和倾听开始。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孩子不是“小大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能思考、表达,他尝试用童言童语与外界建立联系,成人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和权利。在倾听当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鼓励孩子更充分地表达;如在与他目光注视当中,传递认真倾听他说话的眼神;另一方面,适时地微笑和点头表示收到他所传递的信息。孩子受到大人的鼓励,便更愿意继续表达。最重要的是,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收集信息,了解孩子,不是要打击孩子,所以在孩子叙述时,绝对不要用自己既定的价值观评判和打击孩子。试想如果孩子说完想法之后便被成人批评得体无完肤,下一次他怎会愿意说出想法呢?

2.把握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时机

成人应该积极把握与孩子沟通的时机,才能更了解孩子。例如在回家路上、饭桌上、睡觉之前,都是很好的时机。接孩子的时候,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表示感兴趣,亲切地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跟小朋友和老师做了什么游戏?开心吗?明天想做些什么?而不是板着脸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你学会了吗?这样,孩子在成人亲切和蔼的询问中,感受到的是一种亲情的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审查,就会愿意向成人倾诉自己的生活。在听取孩子的陈述当中,运用前面所提及的积极倾听的技巧,便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知道他的个性和价值观。

有了这样的基础,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上述抢玩具的例子,成人可以根据对孩子的了解和孩子在激烈情绪当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采用一种合适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等比较平和的方法来解决争端。

二、慎用惩罚

如前面的例子一样,惩罚孩子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例如剥夺他所想要的东西,甚至是言语侮辱或体罚等。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都只能达到一时的成效,而不能真正让成人想传达的信息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更严重的是,有时父母的处罚过于严厉,导致孩子身心受到伤害,那么,等到他们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时会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暴力行为。总之,大量研究都表明:父母采用从言语的训斥到体罚等强硬严厉的处罚手段,跟孩子在学龄前、学龄期到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有显著的正相关。

所以,如果孩子有问题行为时,应当让孩子去了解他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带去怎样的困扰和伤害。真正必要的时候,家长才可以采取一些不会伤及孩子自尊或身体健康的惩罚手段。毕竟惩罚只是手段,而非成人教育孩子的目的。总之,惩罚的原则是:不应让孩子在被惩罚的过程中产生过度激烈的对抗情绪,这样,不仅不利于矫正孩子的问题行为,反而会使其产生新的问题行为。

三、善用奖赏

奖赏和惩罚一样,都是教育孩子所采取的强化手段之一,并非是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样不能将成人想传达的信息真正内化到孩子的心里。在此列举数点家长使用奖赏时应注意的事项。

1.奖赏必须出自真诚

奖赏儿童应该是因为他在某方面的优异表现,而不是为了控制儿童的行为。如果儿童发现成人的奖赏是虚假的,他们很快就会遗忘它并且不会珍惜,这种奖赏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2.奖赏必须因人而宜

研究表明,儿童因个性、家庭环境、文化、经济等背景的不同,需要奖赏的内容和程度亦因人而宜。如果不考虑儿童的特殊需求,奖赏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奖赏的时候要有针对性,针对每个幼儿不同的状况,考虑何时奖赏、奖赏什么、奖赏到什么程度,等等。最后,仔细观察幼儿的反应,依经验总结实施并作调整,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奖赏不能损害儿童的自主性

成人对儿童奖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内化正确的行为,提升自主性,让儿童认为他们的努力是为了学习或是表现正确的行为。所以,奖赏应该引导孩子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以及正面行为对自己和他人可以带来的好处,绝不能让孩子觉得表现好是为了讨家长或老师的欢心,以取得奖赏。

4.奖赏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

奖赏是否能取得正面效果就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教育指导理念。例如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多吃点饭,便告诉孩子只要把饭吃完,就可以得到糖果或去游乐园玩耍。有时成人看孩子学大人流里流气的样子说粗话,便称可爱然后给吃一块糖,殊不知这是奖励了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家长在给予奖赏时,要意识到这种正强化作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因此对奖赏的内容务必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免误导孩子。

5.避免过多的奖赏,避免儿童互相攀比

奖赏本来是想凸显和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在适当的范围内,将儿童与同伴作比较,确实可以提高儿童的自信心或学习兴趣,但如果过分强调比较,儿童习惯与他人相比获得成就感之后,他可能很难面对输给他人的现实,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将造成更多不利的影响。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篇6

关键词:激励学习效率原则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影响学生成绩的两个因素

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的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及时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著名数学家的传记,课堂精心设疑,一题多解及灵活多变的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习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积极扶植和培养榜样,宣传榜样,组织大家学习榜样。

再次,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适度的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第四,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篇7

一、影响成绩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它们的关系可表现为:学习成绩=能力×动机激发程度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工作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地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最后,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了名次,应及时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

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四、开拓学生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升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他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地,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篇8

关键词:兴趣;非言语;表扬;提示

隐性的课堂管理策略是指在不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运用言语提示及非言语线索等方式,维持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保持课堂纪律的一种课堂管理模式。所谓隐性,就是指课堂管理注重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经常表现为好动,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管理能力差等特点,所以课堂上容易出现一些典型的纪律问题。如:搞小动作、说话、开小差等。教师在考虑对策时,要有自己的意图,不应仅仅为了保证纪律而处理纪律问题,还要注意一定的方法。

本文主要谈一下中学隐性课堂管理策略操作方面的问题。

一、维持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待学生的纪律问题,预防是最好的良方,教师应尽量做到“以预防为主,处理为辅”。一堂课唯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他们才不会分心去从影响正常课堂秩序的活动。所以,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如何设计好一节课上,课程设计得精彩,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控制学生。

二、运用非言语线索

课堂中学生出现的许多不良行为,在处理上,无需中断上课,只要运用非言语的暗示就能消除。有效的非言语线索包括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手势、触摸、警告声音等。有技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会持续扫视整个教室,并与每位学生有眼神的接触,这表现出教师能够察觉并控制整个教室的情境,而且能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面部在传递非言语信息时具有很大的功能。轻轻摇头能使不良行为在蔓延前被制止,皱眉头能明确表示不赞同。教师的眼神则蕴含着更多的意义。

三、多用表扬与奖励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表扬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的行为,改进自己的行为,主动接受表扬。如,某学生上课开小差,教师就要抓住其他学生在认真思考,与同学讨论问题来表扬他;或者表扬该生身边的其他同学,引起该生主观的思考与判断,选择正确的行为。

四、言语提示

如果课堂管理中无法使用非言语线索,或者非言语线索不能奏效,那么简单的言语提示将有助于把学生拉回到学习上来。言语提示的运用应该及时在学生违规之后提出,言语提示是对学生的一种正面提示,通常要指出学生的错误,或表达学生对未来的积极的期望。但言语提示不等于批评,它不针对某一个个体而提出,是对整体的提示以影响少数个体的一种方法。因此,言语提示要注意言语的方式,不要伤害学生自尊心,造成负面影响。

五、反复提示

大多数情况下运用非言语线索、言语提示等方法足以消除课堂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但是,有时一些抵触情绪很强的学生,无视老师的要求与老师争吵,向教师“挑战”。如果教师不给予正确的对待,学生的行为会愈加违规,得不到教育与说服,并且教师威信也会受到威胁,因此,教师要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并且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有序和建设性的课堂情境。当一个学生拒绝听从简单的提示时,教师要反复给予提示,无视任何无关的请求与争吵。

六、多奖励、少惩罚

许多教育者和心理学家都同意(至少在理论上),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很严重时,可以使用必要的惩罚。但对于普通的纪律问题,要多奖励、少惩罚。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篇9

所谓激励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讲,是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律,通过一定形式和手段,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使其始终维持一种积极的发奋状态,朝着目标奋发努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是依据人们的需求而发挥其功能的。激励有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两个方面。如奖学金等属于外在激励因素;学习兴趣、个人潜力的发挥等属于内在激励因素,外在激励应当转化为内在激励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激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对教书育人的学校管理工作者来说,灵活运用激励手段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又红又专的建设者。

一、灵活运用外在激励:奖励和惩罚手段

外在激励包括奖励、表扬和处罚、批评,是发挥激励功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奖励和表扬起着正面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学先进、争上游的气氛。惩罚与批评起着警告和劝阻的作用,可以使受教育者和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不再发生或减少类似错误行为的发生。奖励和惩罚,表扬与批评,好比一条航道上的航标,引导着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1、奖励激励奖励包括表扬、鼓励、倡导和表彰等形式,分为物质奖励(含实物)和精神奖励。奖励激励的心理学意义是多方面的,运用得当,可以充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如奖学金能使学生的物质生活得到适当改善,特别是家庭状况较差的学生,更能激发他们奋进。所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是必要的。精神奖励则可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人有脸,树有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种良好的心理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表彰,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调动其积极性。奖励激励各种形式可以灵活运用,物质与精神并重,适宜、适度、适时,以期振奋人心,催人上进。

2、惩罚激励惩罚包括批评、处分、开除等形式,能抑制人的不良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各种惩罚措施使人产生内疚感、负罪感,能使人知错改错,努力学习和工作,创造好成绩来弥补过失造成的损失,比如恰当的批评可使人头脑清醒、谦虚谨慎、看到缺点、改正错误。惩罚要注意以事实为根据,不能道听途说或偏听偏信。惩罚要有针对性,要充分估计其效果和后果,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处罚只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最终的目的。

在具体运用激励手段时,要从实际出发,无论奖和惩都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否则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还会出现副作用。此外,还应因人而异,采取多样的激励形式。这是因为每个同学虽然有其共同的需要,但接受激励的方式及心理能力各有不同。如有的学生做了很多有益的事,只希望在综合测评中得到肯定,并不希望老师在班上表扬,如果这时在大会上表扬他,他可能会产生反感,而只要对他个人说几句勉励的话就够了;也有的学生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不表扬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表扬过多过滥会失去表扬真正的激励作用;特别是批评和惩罚学生,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所以在选择和运用激励方式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形式灵活多样,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求取育人的效果。

二、外在激励的奖励目标设置要适当

外在激励的奖励目标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激励目标应当设置适当,以向学生明示努力的方向。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引发、导向和激励作用,设置激励目标既要从整体出发,又要注意结合同学的合理需要;激励目标的期望值应与同学的努力程度相适应,使同学感到只要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目标。因此,管理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为学生设置一个既有一定困难,又有较大实现可能的目标。实现了目标在同学心中就会产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同学去取得新的成绩。如果激励目标很容易实现,那么就失去了设置激励目标的意义。如果太高,就会使同学感到“可望而不可及”而出现泄气现象。同时,还应注意实现激励目的周期不要太长。如果激励周期过长,容易导致同学产生半途而废的现象,这样就不能发挥激励功能的作用。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激励目标,要分解成阶段性目标。这样才不会使同学感到目标遥远,失去努力的信心半途而废。此外,在同学实现激励目标后,要善于设置新的激励目标,使其具有连续性,引导同学连续不断地去实现新的激励目标,使其积极性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三、把握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的差异,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人的需要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首先要倾听同学的意见,了解他们的要求。不了解同学的需要,激励就无从谈起。学生群体需要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各个同学又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更何况同学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同学的需要还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在合理的需要中,又有一时能够满足和暂时不能满足之别。因此,要做到详尽地了解同学的需要,分清哪些是合理的需要,哪些是不合理的需要,哪些是一时能够满足的需要,哪些是一时不能够满足的需要,这就需要做好大量的调查了解工作,把握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的差异。对于大多数同学的合理需要,学生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尽可能地给予满足。对于合理的而暂时不能满足和不合理的需要,要分别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服教育工作。

在运用激励手段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对学生保持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激励作用的大小与老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关系,尊重和信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我管理,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对于他们的建议给予肯定,对他们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及时予以帮助解决,对他们的失误敢于承担责任,帮助总结经验和教训。

四、开展各项竞赛活动,用先进人物和事迹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竞赛是常用的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手段之一。竞赛能增强集体成员的心理内聚力,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行动协调,增强集体荣誉感;竞赛又能缓冲集体内部的矛盾,为了能在竞赛中超越对方,对一些非原则问题就视为次要问题;竞赛还能调动人的智力因素,使人反应敏锐、准确,操作迅速,思维敏捷,提高效率。树立榜样,让人们效仿,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和调动积极因素也是常用的激励手段之一。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激励对榜样者自己、较先进同学、一般同学、后进同学都有激励的心理效应。榜样本身受表彰,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继续起模范带头作用;榜样对较先进的同学是一种挑战,激发其迎头赶上;榜样激发一般同学的上进心,促其努力学习;榜样使后进同学看到前途,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鲜明性和感召性的特点,使人们产生羡慕和敬仰的心理,激发人的学习动机,使人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有趣的奖励和处罚方法篇10

一.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成绩与动机激发程度成正比,能力稍差,可以通过激发工作动机来弥补。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激励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能力再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

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第四,激励要注重时效性。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比如某某同学在数学全国竞赛中获得名次,应即使表扬,不要等到该比赛过了几个月了才来表扬。学生的积极性早也大打折扣了,对于表扬无所谓了。转贴于

第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了榜样,使得大家学有方向,赶超有目标,而且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号召力大。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课实现的目标,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由消极学习到积极学习。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