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物流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0:06

粮食物流建设篇1

关键词:粮食;粮食现代物流;物流中心;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29-1

粮食是维系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基础与命脉。粮食触及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贸易等各个方面,没有一种商品如粮食般可以形成一个如此完整的产业链条,贯穿于经济发展的一二三产业之中,也没有哪一种商品对国计民生有如此特殊而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粮食物流中有90%是包装运输,除粮食散失外,主要表现在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为满足我国粮食流通和储备的需要,发展以粮食散装化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粮食现代物流势在必行。

1粮食物流中心定义及特点

为了实现粮食的完整物流,供应链中各个节点的不同主体必须紧密合作、互相协调。首先对产区而言,流通可以反作用于生产,物畅其流便是保护了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最终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催生大型现代粮商,提高市场竞争力,占领国际粮食竞争制高点。对销区而言,产区的粮食及时、均衡地运到销区,保证了有效供给,稳定了销区市场和饲养业发展,保证了粮食安全。农业基础夯实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可以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实现振兴的宏伟目标。

现代化的粮食物流要求对传统物流设施加大改造力度,提高自动化和现代化的水平,使粮食物流的各个环节能够做到运行顺畅。另外,粮食物流设施还应该具备柔性化,能够迅速随着市场而变化。

2粮食物流中心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做好粮食储运设施的选址与建设

从政策环境看,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供应没有问题,但市场却令人眼花缭乱。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小麦价格持续低迷,水稻价格却长期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上下;粮食储运设施的建设是粮食物流运作的基础和前提。粮食运输方式落后,成本偏高。除东北地区形成区域性散粮运输雏形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原粮仍然以包装运输为主。重要物流节点应多功能结合,以发挥集聚效应,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建议对全国粮食物流节点进行统筹规划,并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入住物流节点和大型粮食港口,为物流企业提供稳定的流量,便于粮食物流规模化组织和高效设备的应用。

2.2加大粮食物流技术的研发,实现粮食物流运作科学化、标准化

最近10年,国家在粮食物流项目的巨额投资形成的设施、设备和技术并没有形成预期的流通能力与调控能力。原因在于各孤立散在的设施没有形成完整的通道,没有达到理想的流量。目前,在已经建设的粮食物流中心中,业务比较单一,仓储、运输、装卸、加工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具备一定规模和粮食流量的粮食物流园区只有宿迁粮食物流园等少数几家。从粮食物流中心的观点来看,粮食物流中心应集粮食仓储、运输、货运、加工、交易、整理、配送、检验检测、市场信息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实施综合经营,规模较大、运作规范的粮食物流枢纽中心区,目前我国在建的物流园区只具有其中一小部分功能。我们必须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粮食加工向专业化和综合利用方向转变。我国的政府和行业管理机关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粮食储存的技术标准,许多粮食储存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被应用到实践中去。

2.3抓好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加快粮食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粮食行业现有的信息资源,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同时,加强部级粮食信息平台与各省粮食信息网、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以及重点用粮企业的信息交流合作。形成一个上联政府部门,下联粮库、粮食交易市场、粮食购销企业的物流信息网络。粮食物流企业通过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对供应、生产、销售、储运等环节的物流活动实行综合管理,实现对粮食收购、加工、储存和运输等物流环节的有效管理,使粮食物流效率达到最优化。

可以向广大客户提供一个了解信息的大窗口,整合提升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存量资源的效率。总之,物流中心为粮食的生产、加工、运输以及消费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从而为产区与销区搭建起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网络。

粮食物流系统是粮食安全大系统的子系统,粮食物流在粮食安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物流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作,又将大大促进大连以及东北地区的粮食产业。粮食产业前景广阔,比如玉米的深加工永无止境,潜力超乎想象。美国围绕粮食深加工产品有1200多种,而我国只有10余种,潜力非常巨大。从全球范围来看,粮油、饲料、食品加工业前途看好,粮食产业的牵动能力非常强,以之为支点,可以撬动全市国民经济大盘子。把粮食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来扶持,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常伟,吴新燕,张敏洁.基于物流的无锡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实践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06).

粮食物流建设篇2

关键词: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优势;思路

四川省(青白江)现代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省粮食局批复支持发展的四川省最大的专业性粮食产业园区,园区以成都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为有效依托,全力打造的集仓储、加工、物流配送、商务服务、市场交易(含现货交易和电子交易)、物流装备和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粮食产业园区。园区的建成有利于粮食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有利于有效掌控粮食供需状况,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对确保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园区规划定位

(一)规划前瞻

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一期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位于大件路以西,宝成铁路以东区域内;二期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向宝成线以西区域拓展,这样的规模保障了园区未来发展的充分空间。目前已经完成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1.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设计,同时还开展了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确保园区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园区规划始终坚持建设世界、现代、一流的产业园区的理念,在满足产业发展要素的同时,主动适应商务、人际交往活动的需要,注重同周边区域发展的和谐统一,规划了相关商业配套,形成了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

(二)定位清晰

预计2015年,园区一期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全部建成,正式运营投产。2020年,基本建成以成都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为依托,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专业化现代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区。预计总投资达100亿元,年度总产值达500亿元,实现年度利税收入30亿元,解决就业岗位2万个,成为“西部最大、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区。

(三)配套完善

园区一期基础设施项目(含配套管线、管网、雨污管等工程)总投资1.5亿元,道路总长3.8千米,分别为60米宽的同华大道西沿线和30米宽的两条规划道路,建设资金引进社会资金全额投入。为全面推进园区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于2009年底专门成立了粮食物流加工园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粮管委”),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和人员队伍,由区政府区长助理担任园区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协调服务、招商运营等工作。

二、园区优势分析

(一)从区位环境看

该园区位于青白江区弥牟镇,北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市18公里,距离新都、金堂、广汉等城市均在10公里左右,扼守成都北向东向出川通道节点,地处四川省最活跃的经济带――成德绵经济带的咽喉位置;园区交通便捷,交通物流优势突出,具有便捷的公路、铁路交通运输路网络。公路方面:紧靠成绵高速、成德南高速、成南高速、成都第一、二绕城高速、大件路(108国道)、唐巴路和成金青快速通道、成德大道、蜀龙大道、成北快速通道。随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的大力实施,从园区通达川内及周边区域的交通条件必将进一步改善。铁路方面:毗邻成都市物流产业布局规划的两个园区――西部最大的铁路物流集装箱中心站(成都西部铁路物流园区)、成都青白江大弯散货物流园区。成都市北环线、宝成铁路贯穿园区,青白江国家粮食储备库铁路运输专用线及川化铁路专用线可以作为粮食运输的专用线路覆盖整个园区。成绵乐高速铁路、成兰铁路青白江站均毗邻园区,将为园区的发展带来丰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水运方面:一是抓住成乐区域合作,将乐山港升级为成都港的契机,通过大件公路等通道可以在乐山实现水运。二是利用西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同泸州港开通的公铁水联运项目,通过铁路直达泸州港装船。

(二)从市场供应看

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西部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附近的县市也多为农业大县,大部分县市都处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粮食生产能力高质稳定。近年来在深入实施四川省委提出的“再造一个都江堰”战略背景下,一大批大中小型骨干水利工程上马,中低产田改造积极铺开,极大地改善了部分山丘区县市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粮食应对风险的保障能力,粮食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预计随着工程完工,四川的粮食生产能力有望再创新高。

(三)从消费潜力看

近年来,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优良的人居环境和产业迅速发展对人口的聚集效应大大显现,人口增长较快。据省统计局四川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全域常住人口为1404.7万人,占四川人口的比重为17.47%,年均流动人口300余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通过近年来成都市力推的区域合作战略,成德绵眉乐资雅遂8市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部分地市已初步显现同城化效应,该区域已经成为四川乃至西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随着国务院关于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出台和深入实施,该区域未来必然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粮食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必然在此轮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园区也必将成为“北粮南运”的重要节点乃至枢纽,以满足空前巨大的消费市场。

三、关于加快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建设园区

目前,全国上下依托大城市、交通节点、港口拟建在建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多达几十个,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呈现了一副大干快上的架势,而且各个园区的发展目标定位都想呈现有效辐射,产业积聚的效应,都不想沦为接受辐射命运。目前全国成功建设运营的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区不多,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园区的建设运营必须充分酝酿,审慎推进。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进入市场经济运行,必然要遵从市场规律。目前,各个园区规划建设的主体依然主要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这就必然涉及到园区建成后,是否同市场发展相协调,市场是否买账的问题。故而园区的前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要立足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听取企业、协会等多方意见,集思广益,以此作为规划建设园区的有效前提。这样才能让制定的规划科学合理,既体现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既考虑自身产业,又考虑相关产业,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相衔接,才能有效避免园区陷入恶性竞争,惨淡经营的境地。

(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优惠的政策是园区初期发展的母乳。青白江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区是全省乃至全国粮食物流产业布局的重要节点,也是省市粮食局积极支持发展的重点园区,其担负着成都市绝大部分的粮油供应保障,是成都市民的“米袋子”,特殊的地位决定了该园区在争取相关优惠政策的先天优势。一是争取将园区纳入全国粮食发展总体规划中,将园区命名为“部级粮食物流加工产业园区”并予以授牌,全力争取中、省、市有关部门的协调引导,促进粮食相关产业进入园区集约集聚发展。二是恳请协调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园区集装箱运粮价格补贴,在园区开展国家粮油信息化工程试点,对粮食仓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力促建设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园区。三是在土地指标的给予上,积极协调国土部门,解决相关遗留问题,做好储备,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三)构建高效的营运模式

创新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两个多元化”的市场运作机制,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园区建设或进入园区发展,增强园区的内在活力,有效缓解建设资金困难,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快建设进程,这样才能形成园区建设的双轮驱动。在国家严格土地控制和管理的新政策下,园区建设完全新建、大铺摊子不仅政策不允许,而且会造成对已有粮食设施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一定要立足现有市场,加大对现有粮食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匹配相应的土地,增强操作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既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又能达到做强做大的目的。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私平等”原则,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大量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短板问题。

(四)促进产业集群积聚发展

高水平的园区必然要有高品质的企业为核心支撑,大型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应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围绕粮食作文章,无非两条,一是粮深加工,二是物流仓储。通过引入益海嘉里、中粮等粮食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必然能加快形成完备的粮深加工产业体系。粮食作为大宗商品,对物流仓储要求极高,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的专业的物流地产公司来满足园区相关企业的高标准规模服务,如普洛斯集团。还可以整合相关企业的物流资源,促成其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这些国际化大企业的入驻,不但可以带来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物流开发和管理经验,其强大的客户基础、便捷的网络和庞大的运营能力必将吸引相关企业的入驻,促成产业链延伸。

(五)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粮食物流建设篇3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福建省的粮食需求量及输入量也将不断扩大。因此,改善福建省粮食物流的现状,加快福建省粮食物流的现代化转型,对于促进粮食产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增强福建粮食流通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全省粮食供求平衡,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福建省粮食现状分析

粮食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等;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豆类、薯类的集合。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多山地丘陵,省内地势可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特殊的地理状况导致了福建缺粮的省情。福建省需求量最大的三类粮食品种分别为稻谷、玉米和小麦。其中,稻谷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以及主要粮食需求品种,占需求量的45%以上,玉米、小麦及其它品种约占55%。从供需现状上看,以口粮消费为主的稻米消费量三分之一左右要靠省外补充,市场供应的面制品所用的小麦和饲料行业加工所需的玉米则完全从省外调入,全省粮食自给率不足50%,粮食产销缺口大。福建省的缺粮省情早已不容乐观,而近年来耕地的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的不断下降以及人口的不断上升,更加剧了省内粮源的供给不足。从表1中可以看出,福建省的粮食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1828.51千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1232.30千公顷、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854.68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661.89万吨,人口却由2000年的3410万人上升到2010年3693万人,导致了省内人均粮食占有量日趋减少。福建省的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扩大和粮食的总产量的不断下降,导致福建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福建每年必须从浙江、江西、两广、东北地区以及海外调入粮食,使之自然而然成为全国粮食主销区之一。

3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生产资料的采购、粮食生产的组织到粮食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实现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流动。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粮食行业开始逐步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视不断加强。除国家和地方政府掌握的政府储备粮源外,定购粮食逐步开放,并将最终走向完全市场。2006年由省发改委、省粮食局通过的《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规划》,更是在建设跨省和省内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发展散粮运输方式,提高粮食物流的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对福建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3.1主要粮食物流通道

受福建省铁路网运力的“瓶颈”限制,福建省的铁路交通并不发达,粮食的跨省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交通。福建省现有赣龙、梅坎、峰福、鹰厦、温福、厦深6个出省铁路通道,粮食铁路运输基本集中在鹰厦及赣龙两条线路。据调查统计分析,调入福建省的粮食中,水路运输约占54.4%,而铁路及公路等运输方式约占45.6%,较为薄弱。目前福建省进行粮食物流接卸中转的港口有:福州长乐松下港、厦门港东渡港区、厦门港招银港区、湄洲湾秀屿港区和泉州石井港区,其中,东渡港区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粮食接卸港口企业。

3.2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

3.2.1粮食仓储设施

至2011年,福建省建设国家储备粮库10个、省级储备粮库10个,平均每个库点仓容为0.6万吨。在2011年,福建省粮食局根据省发改委、省政府下发文件新增了对长安库、松下库、南安库、长汀库、安溪库、晋江库六个粮库的扩建。福建省内仓储设施的仓型大多使用平房仓和楼房仓,比例分别高达78.9%和18.8%,但圆筒仓型的使用较为匮乏。

3.2.2粮食加工企业

至2010年,福建省共有150家加工企业,分别为:福州28家,漳州16家,厦门15家,三明18家,泉州20家,莆田7家,宁德11家,南平20家。其中较大规模粮油加工企业约20家,主要分布在福州及厦漳泉地区,年加工能力近500万吨。

3.2.3粮食批发市场

福建省共有批发市场20个,年粮食批发交易量约340万吨,吸纳经销商200多家,占全省粮食年流通总量25%左右。南安官桥、福州、漳州浦口的年交易量超过200万吨,成为全省粮食物流链上的重要环节。

3.3粮食运输方式

福建省粮食物流以包粮运输方式为主,占总流量的85%左右。与粮食包装作业相比,粮食散装作业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流通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污染损耗和节约流通成本的优点,是国际通用的粮食运输模式。省内只有少数几家国家粮库配置了散装设施,省级以下储备库散粮存放比重较小,有散装粮条件的民营运输公司数量少,“四散化”流通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4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国家粮食局在粮食信息化技术讨论会中就以下几点关于我国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展开会议:研讨进一步推广信息化成果,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粮食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方式和方法;结合“十一五”行业信息化应用试点经验,探索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RFiD等技术的途径和方向。响应号召,福建省粮油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已开通使用,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省局与各市、县(区)粮食局及各级储备库计算机系统联网,作为补充,南安官桥、福州等主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及商务工程也开始实施。

4福建省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

4.1现代物流理念

淡薄在观念上,粮食企业只把粮食物流看作是运输、仓储以及配套装卸搬运的总和,并没有将现代粮食物流的理念扩大到流通增值加工、销售、信息处理等领域。大多数企业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及运输资源的合理性安排,没有顾及到整个供应链上宏观的资源分配问题,导致粮食运输环节中频频出现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不能共同开发利用的局面,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以及粮食物流成本的增加。并且,缺乏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也是福建省粮食物流上的一大问题。

4.2组织化程度较低

省内粮食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销脱节,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地方所属粮食企业与中央所属粮食储备企业的粮食物流设施设备由各自分散占有,造成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闲置浪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物流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统筹使用。此外,福建省粮食物流所依靠的公路、铁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府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宏观调控缺乏应有的力度,各公共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造成了多式联运的过程衔接不流畅,时常出现拖延状况,大大降低了粮食物流效率。

4.3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虽然福建省通过《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规划》等一系列法案,并在粮食仓储建设等一些基础设施上提出大量改进,但省内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体进程缓慢,致使省内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在省内现今的粮食物流园区中,粮食物流业务较为单一,仓储、运输、装卸、流通加工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具备一定规模和粮食流量的粮食物流园区只有少数几家。但从现代粮食物流园区的角度来看,物流园区应集粮食仓储、运输、货运、加工、交易、整理、配送、检验检测、市场信息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实施综合经营,目前省内的物流园区普遍只具有其中一小部分功能。另外,福建省内的粮食运输仍以人工拆包入库、灌包出库、人力装卸车为特征的包粮运输作业模式为主,这种运输作业模式不仅劳动强度高、作业环境差,而且粮食损耗高、作业效率低、作业费用高,增加了物流成本。

4.4信息化程度仍然偏低

目前,福建省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程仍止步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粮食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粮食物流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小型粮食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应用起步困难;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技术、RFiD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5福建粮食物流发展对策

5.1加强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只有实现粮食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才能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现今福建省粮油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已开通使用的情况下,应以福建省粮食局为牵头单位,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继续发展粮食物流信息化,构建全省范围内的粮食储备和流通网络体系。对有条件的粮食物流企业,要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建设步伐,与国内大型粮食企业、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建立相连的电子网络,开展电子商务贸易,进行网上信息交流,不断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物流效益,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指导作用。

5.2完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设备

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粮食物流运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大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粮食储运条件。适当增建部分圆筒仓和标准房式仓、散粮发放运输设施,并在更大范围内研究、推广平房仓的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提升散粮运输的整体功能。在运输环节上,应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粮食加工环节应调整布局、重组资产,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设备,研制和引进先进的设备,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加强粮食物流各个环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粮食物流环节链始终处于良性运作状态,使粮食物流真正做到快捷、高效。

5.3完善政策法规制度

福建省应给予粮食企业特殊的市场准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性政策支持,如给一定的财政补贴,贷款支持,长期低息,鼓励和扶持一些条件成熟的粮食企业上市融资等。制定引导社会和民间投资参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尽快形成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投融资、财税、工商管理等领域的政策支持的福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格局,清除束缚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为粮食物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在总结现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粮食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应尽快完善福建省粮食法制体系,制定粮食法,使福建省的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政策能通过法定程序具体化、规范化、法制化、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改善资源配置的粮食政策体系,确保福建省粮食安全。

5.4促进第三方粮食物流的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发展自营物流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建设仓库,购买设备以及建立信息网络平台,还需要有专门的物流人员。这样不仅运营风险与成本高,管理压力大,而且缺乏整合机会。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整合与规范多元粮食市场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流通,促进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粮食物流企业的发展,从而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如中储物流此类的大型物流企业的带动下,适度建设一批与粮食物流中心相配套的专业性很强的中小物流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协作配套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粮食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中的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粮食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推动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业的高起点发展。

粮食物流建设篇4

【关键词】粮食物流现状对策

一、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粮食物流行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对粮食物流涵义理解普遍比较模糊,把粮食物流仅看作是粮食仓储、运输、包装和装卸环节,在观念上还有备战备荒的烙印,而没有扩大到粮食的生产布局、粮食收购的组织、销售通道的确定、以及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环节等。这种认识极大地限制了粮食物流的发展,使粮食物流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组织化程度低,协调难度大。我国粮食物流资源分散,粮食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同时粮食物流涉及粮食、财税、工商、铁道、交通、信息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管理职能、方式和制度体系等存在较大不同,协调性较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物流设施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相当突出。粮食需要跨省流通,但粮食物流企业很难跨省联合、兼并和重组。

(三)基础设施整体比较落后。由于粮食物流设施项目投资往往非常巨大,一般企业难以承担;并且物流设施建设收效并非立竿见影,单个物流项目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互补性、依赖性很强,投资回报率只有在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情况下才最高,所以大部分企业投资态度并不积极。在目前,我国粮食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主要依靠的正是企业投资建设而不是政府的投资,从而造成我国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整体上处于落后的局面,设施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低,粮食的损耗率惊人。由于运输装卸方式落后,每年损失粮食800万顿左右。

(四)缺少与粮食物流相关的法规、条例和标准。随着我国加入wto,粮食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在粮食生产、包装、销售等一系列问题上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来规范市场的运作。如目前粮食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塑料编制袋,并没有制定专门用于粮食包装的统一标准,包装立法远远滞后于包装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五)专业人才缺乏。随着物流理念的更新,粮食物流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出现,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物流组织者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和系统的学习,才能接受新理念,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物流教育目标体系。大学的物流教育刚刚起步,物流职业教育、资格培训更显落后,粮食物流专业教育和培训还未形成。导致粮食物流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策划人员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严重不足。

二、加快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一)解放思想,提高思想认识。粮食现代物流作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运作模式,纵观粮食流通的全过程,对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涉及粮食物流的部门、企业,都要提高对粮食现代物流的认识,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运作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实际,积极推广使用粮食现代物流。

(二)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主要措施有:首先,成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统一协调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部分粮食物流的组织和运行。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粮食物流组织者、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和监督粮食流通过程,协调和处理所产生的粮食物流纠纷。再次,为粮食物流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最终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业已制定,各省、市、县应尽快研究制定本级近期、中期和长期粮食物流规划。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可以避免系统内的各个局部因各自利益而破坏粮食物流大系统的有效性,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可以避免因各自建设的物流项目互不兼容而形成不了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现象发生。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层次和主要内容要明确,国家、省、市等各级规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规划层面就要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包括了粮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国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现代物流要发展,物流规划必须先行,并且要用规划指导发展。

(四)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的办法。目前,我国粮食行业协会、运输协会等行业管理体系正在形成,并逐步规范。这些协会,在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运作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粮食物流这个问题上,由于涉及多个环节,涉及不同部门,各行业协会应加强合作,整体研究现代粮食物流模式。

(五)完善提高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全面推进粮食流通“四散”化。从降低物流成本、节约资源、减少粮食损耗以及增加效益的角度出发,粮食流通“四散”(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化是发展方向。政府一是应加大粮食物流方面科技力量和资金投入,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加快粮食物流关键设施设备的开发,尽快研制通用散粮火车、散粮集装箱和散粮汽车,推广散粮运输技术设备,提高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编码和品质检测的标准化。二是要扶持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给予粮食物流企业财税上各项优惠政策。三是积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鼓励和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粮食物流。从而完善提高现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做到粮食装卸、仓储、周转等环节密切衔接配套。

(六)建立和完善粮食物流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我国应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从田地到餐桌”的粮食物流各环节的操作都应做到有法可循。通过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范粮食生产、仓储、运输、加工等环节及规定销售者的责任、权利、义务,依法制定国家及地方各省市发展粮食生产流通的财政预算计划与使用规则,并根据时展不断修改、完善,强化监督。

(七)重视粮食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引进高级粮食物流人才。粮食物流要向信息化、网络化、保准化、现代化发展,实现绿色物流,就必须有“及时供货”、“完美订货”“协同配送”等理念,必须努力研制粮食物流先进技术和设备。而这些都离不开专业的物流人才。我国应争取在高等院校开办粮食现代物流专业,为粮食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粮食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引进国际高级粮食物流人才,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促进我国粮食物流企业的成长,早日实现我国粮食物流的科学化运作。

三、结束语

在粮食问题上,我们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如果不提高粮价,农民就没有种粮的积极性,许多地方粮田撂荒,令人触目惊心;而提高粮价,又会推高cpi,不可避免地加速通货膨胀。但是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既可以增加农民收益,又可以抑制粮价上涨,绝对是一个理性而又有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胡非凡,吴宋娟.国内粮食物流研究综述[j].粮食流通技术,2007,(4).

粮食物流建设篇5

一、我县粮食物流现状

我县位于浙南山区,330国道和金温铁路穿境而过;全县历来重视粮食种植,历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产量中的比重达60%,20__年全县户籍人口44.123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3814亩,粮食产量7.12万吨。按全县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粮食产量161.36公斤,约50%的粮源需要通过外调进行供需总量平衡,由于城市化加快和粮食流通水平的提高,粮食购入量由20__年的7.18万吨提高到20__年的9.51万吨,主要流入为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区。我县流入的粮食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消费的市场调剂和饲料加工需要。目前我县从事粮食加工、转化、个体私营150多家,其中一个国有粮食收储公司2个收购站点,11900吨的仓容,10余台的输送机,进粮机2台等等进出仓设备。在粮食库存方面,积极开展科学保粮,散装储存率达到85%。粮食运输中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干、公路运输为辅助,依托交通运输网络连接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总体布局,粮食储运环节初具机械化水平,使粮食物流作业基本衔接配套,这些都为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我县粮食物流存在主要问题

(一)物流观念淡薄,缺乏现代粮食物流意识和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当一部分领导和企业粮食物流观念落后,尤其对现代粮食物流的涵义理解模糊,仍停留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定势。在观念上没有接受现代粮食物流理念,对物流的推进放任自流,只强调等待上面投资的被动性,而淡漠了其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来参与提供服务的主动性。把粮食物流只简单的看作是粮食运输和装卸等,而没有把粮食物流扩大到粮食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交流等环节,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由于体制原因,我县粮食系统近几年基本没有引进人才。若要实施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战略,急需熟悉我县粮食系统状况并具备现代营销理念和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正在加强,但是相对市场需求还相当滞后。

(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1、缺乏对粮食外运的枢纽自控力,管理体制滞后。今天的我县粮食流通,大部分是利用当地的社会车辆通过公路交通运输和铁路运输,(约外运粮食的9.50万吨左右),就储备粮轮换外调入稻谷3022吨。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功能、技术单一,对外运粮食的重要枢纽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同样也缺乏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直接制约了我县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

2、缺乏现代粮食流通管理方式,物流总成本偏高。我县粮食流通形式单一、私企运输量小、中转环节过多,粮食“散运”率较低。虽然多年来在国营粮食收储公司在粮仓建设等硬件设施上做了大量工作,粮库都实行了散存,但对粮食运输、流通、加工建设方面研究,粮食物流设施仍比较落后。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

3、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缺乏大型粮食交易和物流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深加工能力不足,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近十年全县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正常情况下年平均产量基本在7.12万吨左右,粮食的产销比例很高。虽然也有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但粮食深加工能力不强,粮食产业集中度不够,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

(三)信息管理滞后,缺乏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

我县粮食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大多数粮食企业之间几乎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的严重落后,导致了我县粮食物流多方参与、无序流动、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恶性竞争等诸多弊端,效率和效益在流通过程中损失,阻碍了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进程

三、我县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是包括粮食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应用的一条完整“环节链”系统。

(一)提高素质,增强和培养企业现代粮食物流意识。我们认为,物流人才是粮食物流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粮食现代物流的各类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聚效应,提升粮食现代物流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和普及现代物流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二)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的功能。粮食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建立和完善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我们要根据粮食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发展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建立了基础。因此要重点建设我县粮食仓储、装卸搬运、配载、加工、运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化物流中心。优先整合存量资源,改造、整合现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资源,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社会物流资源,建立跨市县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物流节点和基地。改革现行

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要放宽市场准入,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各类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培育和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和粮食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经营规模,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的专业物流企业。

(三)大力抓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实现粮食“四散化”。发展“四散化”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存一体化运行,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粮食流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提供配套政策,为粮食物流企业护航。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并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现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政策和体制环境,支持和引导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发展。制定有利于粮食物流“四散化”的价格、运费、税收等政策,推动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进程。(五)建造__县中心粮食储备库,省政府确定我县的储备粮720万公斤,县周转粮400万公斤,积极筹建规模用地1.333公顷,储粮1200万公斤,5.5万公斤油库及配套设施总投资为1851万元的粮食储备库是当务之急,是满足粮食购销市场宏观调控和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也是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粮食物流建设篇6

关键词:吉林省;粮食物流;战略装车点;选址

中图分类号:17259.2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3.1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3-33-03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粮食物流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竞争激烈的运输市场环境中,为了提高运输效益,降低运输成本,铁路运输系统正努力实现运输增长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重要转变。战略装车点的提出,对吉林省铁路运输生产组织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战略装车点的实施。可以集中货源、扩大装卸场地、改善装卸条件、建立集散基地。避免分散的小货运站的低效劳动生产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改善相邻小站之间相互无序竞争的局面。

一、建设吉林省粮食战略装车点的必要性

1.可以有效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

在粮食物流中,收购环节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包装,到储存环节再拆包散储,进入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要转为包装形态。整个粮食物流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灌包、拆包,包装资材耗费大、抛洒损失多、掺混杂质情况严重,造成时间长、速度慢、效率低、损耗大、成本高。据测算,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的20%-30%,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东北地区的粮食运往南方销区一般需要20天到30天。为发达国家同等运距所需时间的2倍以上。

目前,虽然在东北地区初步形成了区域性散粮运输的雏形,但受大连、营口等港口仓容限制,使用效果并不理想。推进粮食战略裟车点建设是粮食运输的变革,有利于提高吉林省粮食流通效率,减少粮食流通损耗,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粮食生产单体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面l临进口粮食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建设粮食战略装车点,可以大幅度降低国内粮食的流通费用。提高农民的出售价格,对增强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缓解铁路运输压力,解决时段性运输难问题

全省粮食运输出省。通过铁路运输的占95%左右,粮食外运量占全省物资运输总量的1/4左右。建设粮食战略装车点,推进铁路粮运系统化、规模化发展,有利于提高铁路货运组织水平。有效解决粮食运输点多、面广、运输效率低的问题。从内涵上扩大铁路粮食运输能力,缓解时段性运输难的矛盾。

4.可以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建立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战略装车点,可以促进粮食现代物流。进一步加强粮食产销区的衔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粮食物流战略装车点选址的基本原则

从吉林省实际情况出发,整合物流资源,引导、扶持企业扩大经营辐射范围,鼓励发展粮食战略装车点运输。适应未来粮食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格局的需要。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对全省粮食流通及生产发展趋势,合理布局粮食战略装车点项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2.市场运作,政府扶持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由企业自愿申请建设。投资风险由企业承担。鼓励采用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企业、县(市)政府和铁路部门的积极性。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补助。

3.严格控制新增用地

原则上新增项目不新征用土地。如需征用土地和拆迁,由项目所在地政府负责。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根据全省粮食产量、商品量和外运量,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首先解决外运矛盾突出的主产县(市)建点问题,提高运输能力。

三、吉林省粮食物流战略装车点选址布局

在全省粮食主产区重点县(市)建设铁路战略装车点。完善粮食储运基础设施。到本规划期末初步实现粮食“四散化”作业,各个流通运营组织按照现代物流系统的规律使用和管理物流设施。全省粮食运输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屁提高,逐步建立安全、高效、高速、低耗的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全省战略装车点共建设15个,其中地方9个,其地区分布是:长春市4个。即巾储粮榆树直属库、华粮农安国储库、吉林省良友集团双阳粮库以及吉林德大:四平市2个。即吉林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四平市)、双辽市郑家屯粮库;吉林市1个,即中储粮永吉直属库;白城市5个。即巾储粮白城直属库、镇赉县第五粮库、华粮自城白平国储库、洮南国储库、洮南光明粮库;松原市3个,即华粮松原国储库、吉林省升华植物油公司太平川粮库、大连松源集团扶余松源物流有限公司。

四、吉林省粮食物流战略装车点选址依据

1.对粮食产量大、外运矛盾突出的县(市)优先安排

如农安县、榆树市、扶余县、长岭县等,可优先建设战略装车点。对发展前景好、增产潜力大的县(市)也给予充分考虑。如洮南、镇赉、永吉等。

2.充分利用现有粮食流通设施,避免资源浪费

全省国有粮库现有散粮发放设施31个,年发放能力45亿公斤,全部投入使用后。可以使全省年外运量实现1,3散粮运输。这部分发放设施全部建在近年来国家投资的国储库、华粮巾转库巾。选择粮食战略装车点,必须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粮食流通设施。提高原有设施和设备利用效率。

3.结合国有粮库产权制度改革,整合各类粮食物流资源

通过改组改制,实现粮食流通体制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整合各类粮食物流资源,促进仓储设施的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

4.兼顾当前和长远的粮食外运需要

在着力解决当前外运问题的同时,超前考虑今后粮食生产流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吉林省“新增100亿斤粮食工程”所需外运能力的发展趋势。

五、吉林省粮食物流战略装车点选址比较分析

在全省规划建设的15个粮食战略装车点中,经沈阳铁路局考察确认的有6个,包括华粮农安国储库、华粮松原国储库、华粮白城白平国储库;此外,还有铁道部部长在双辽召开现场会时确定的双辽郑家屯粮库,以及会上提出申请、会后经沈阳铁路局审定开已开工建设的吉林升华粮贸公司长岭太平川粮食物流项目和良友集团双阳粮库项目。除此之外,吉林省对各地、各企业上报的项目从当地粮源、外运量、所报项目自身条件、建成后辐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全省范同内又规划了9个粮食战略装车点。

(一)长春地区

吉林省良友集团双阳粮库项目。双阳区是省内粮食主产区,2005年长春市区(包括双阳)产量为88,6万吨,每

年有大量粮食需要外运。长双烟铁路通车后,在双阳建设战略装车点具有重要意义,收购范围可辐射到伊通、永吉及长春周边地区。其铁路专用线有效长度1200米,可一次排车60辆,现有年散粮发放能力达30万吨,改造后可达100万吨。

华粮农安直属库项目。农安县为全国产粮大县。2005年产量为229万吨。华粮集团农安国储库已被沈阳铁路局初步确定为粮食战略装车点,其近3年粮食铁路外运量25万吨左右。现有铁路线有效长度2600米,建成后年运量可达60万吨。

中储粮榆树直属库项目。榆树市为全国产粮大县(市),2005年粮食产量为234.7万吨。巾储粮榆树直属库是前几年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现有铁路线有效长度600米,库区条件好,而且具备散粮发放能力,项目建成后年发运能力可达100万吨。

吉林德大项目。德惠市是产粮大县。粮食年广:量150万吨以上,但目前德惠市辖区内没有粮食企业提出建设申请。根据德惠市今后粮食外运的需要,拟将吉林德大列为战略装车点。

(二)四平地区

天成玉米公司项目。四平市区2005年粮食产量34.8万吨,近几年,随着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粮食流量大幅度增加。规划建设的天成玉米公司现有仓容1.5亿公斤,铁路专用线有效长度为1900米,一次可排车100辆以上。具备散粮发放能力,改造后年发运能力可达100万吨。

双辽郑家屯粮库项目。双辽县2005年粮食产量为68.1万吨,是粮食主产区,每年向省内外输出大量粮食。双辽郑家屯粮库近几年粮食铁路年运量20万吨以上,目前铁路专用线有效长度849米,有罩棚、站台、立筒仓等发放设施,建设基础条件较好,建成后粮食发运能力达120万吨,可辐射内蒙古和辽宁省部分地区。

(三)松原地区

扶余松源粮食物流有限公司项目。扶余县是省内重点产粮县,2005年粮食产量177万吨。且扶余县毗邻黑龙江省产粮区,粮源充足。规划建设的大连松源集团扶余松源粮食物流有限公司项目,目前年铁路发运粮食30万吨,现有铁路专用线长度800米。建成后年发运能力可达180万吨。

华粮松原国储库项目。松原市区2005年粮食产量36.5万吨。与其毗邻的前郭县粮食产量为165万吨,区域内粮源充足。目前松原国储库铁路专用线有效长度1196米。一次可排车80辆,现有发运能力50万吨,改造后年发运能力可达100万吨。

吉林省升华粮贸公司粮食物流项目。吉林省升华粮贸公司位于长岭县,长岭县是产量大县,2005年,粮食产量162万吨。该项目单位铁路专用线有效长度5164米,2007年发运粮食30万吨,项目建成后粮食年运量可达100万吨。

(四)白城地区

华粮集团白城白平国储库项目和中储粮白城直属库项目。白城市区2005年粮食产量45.2万吨,该地区是吉林省增产100亿斤粮食工程的主要增产区。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已向沈阳铁路局申报了白城直属库作为战略装车点,因此在白城市区,除沈阳铁路局已确定的华粮集团白城白平国储库外,还列入了中储粮自城直属库。其中,白城白平国储库现有铁路专用线686米,现有发运能力20万吨,项目建设后,年发运能力可达60万吨。中储粮白城直属库现有铁路专用线1336米,现有发放能力20万吨。项目建成后年发运能力可达120万吨。

吉粮集团洮南光明粮食储备库项目和洮南国储库。洮南市2005年粮食产量58.2万吨,实施增产100亿斤粮食工程后,粮食产量将大幅度增加。洮南是杂粮、杂豆的主要产区,也是集散地,国家批准建设了洮南杂粮杂豆批发市场。每年需要大量销往省外及出口。由于铁路运输阑难,大部分杂粮杂豆通过公路运输到南方。为此,在洮南市规划建设吉粮集团洮南光明粮食储备库和洮南国储库两个战略装车点。其中,吉粮集团洮南光明粮食储备库现有发运能力50万吨,铁路专用线有效长度600米,一次可排车35辆,改造后年发运能力可达100万吨。洮南国储库现有铁路专用线545米,年铁路发运粮食20万吨左右,建成后发运能力可达50万吨。

镇赉县第五粮库项目。镇赉县年产粮食80万吨,目前正实施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后粮食产量将达到150万吨。当前该县粮食运输,年需要车皮5万节,年发送量300万吨。镇赉县第五粮库现有铁路专用线750米,有效长度600米,一次可排车40辆。项目建成后,可延长铁路专用线1500米,增加运量100万吨,可辐射内蒙古和黑龙江部分地区。

粮食物流建设篇7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近日印发《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从七个方面对粮食物流业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打造“两横、六纵”八条重点线路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东沿海、华南沿海、京津、西南和西北粮食物流通道建设,突出大节点,强化主线路,重点完善和发展“两横、六纵”八条粮食物流重点线路,重点布局50个左右一级节点,110个左右二级节点,推动火车散粮运输系统工程、港口散Z运输提升工程建设,形成节点层次清晰、线路结构优化、通道发展平衡的粮食现代物流格局。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分析称,粮食物流涉及方方面面,既涉及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也涉及产区和销区以及进口和出口。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五高”,即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价格以及高成本的情况下,既对新时期粮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的状况提出了改变。

对此,《规划》中也强调,要打造“两横、六纵”八条重点线路,包括沿海线路、沿长江线路、沿运河线路、沿京哈线路、沿京沪线路、沿京广线路、沿陇海线路以及沿京昆线路,着力推进“点对点散粮物流行动”,建成一批重点项目和部分中转仓容,发挥集聚产业、稳定物流、带动示范的作用。

完善批发市场物流功能

据悉,目前我国粮食物流运作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上下游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物流衔接并不顺畅,且供应链尚未形成、物流运营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因此,粮食物流系统化、一体化水平亟待提升。

而区域粮食物流水平的提升,涉及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的优化、区域粮食快速物流的发展、粮食市场供应体系的完善、粮食加工物流水平的提高和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的壮大等五个方面。

针对粮食市场供应体系方面,《规划》指出,完善批发市场的物流功能,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粮食市场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电子商务,推动粮食流通方式创新发展;健全成品粮油配送中心,构建城乡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的物流配送体系。

培育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

“粮食电子商务的发展,至今仍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直处于被边缘化。”洪涛不禁感慨道,很多政策中都没有提到粮食电子商务,它的发展也是粮食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一大难点。此外,多元化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包括物流主体多元化、物流运载方式多元化、物流模式多元化以及物流渠道多元化等都有待加强。

在物流主体多元化发展方面,《规划》中也明确了培育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具体包括:支持大型粮食企业加大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力度,联合铁路、航运等企业优化粮食物流链;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物流业务重组,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建立物流战略联盟;鼓励和支持粮食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壮大企业实力。

在物流模式多元化以及物流渠道多元化方面,《规划》中也提到,一方面应用现代化物流模式,发展多元化运输,完善产品配送系统;另一方面鼓励加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完善粮食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粮食物流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粮食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运输工具标准不匹配、不衔接,物流信息采集内容不统一,交换标准尚未建立等问题。而信息化手段在粮食物流活动中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出现粮食物流信息采集程度低,共享机制不健全,与公共物流信息衔接不畅通等问题。

洪涛也表示,粮食物流在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同时也是粮食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另一大难点。“粮食物流标准化包括产品标准化、物流仓储运输标准化以及存换粮标准化等许多方面,因此从当前来看,粮食物流标准化体系建立面临困难较大。”

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洪涛强调,信息不对称现象已非常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农户经常会对生产什么或者生产多少不知所措。加之过高的财政补贴,使得我国粮食丰收的年景经常出现大量的进口。

粮食物流建设篇8

[关键词]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系统设计;优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17

1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概述

11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内涵

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粮食能够完成运输、装卸、存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活动或功能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物流服务功能的有机整体。

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粮食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指挥系统对整个应急物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整个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主导者。②粮食应急物流中心系统:主要负责粮食物资的储备、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工作。③粮食应急物流支撑系统:包括配送中心、运输部门和其他一些保证粮食物资能从物流中心顺利到达应急地点的各部门,该系统是整个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主干部分。④粮食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粮食应急物流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灾情监测预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数据库等子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建立专用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能满足应急救灾工作,对应急物流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构成

121采购系统

首先,由于灾害的持续性特点,要求有足够的粮食作为储备和救灾之用。应急物流中的粮食采购要求采购周期短,粮食物资的应急采购由于其应急性,但它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的要求并不会低于常规采购活动,因此要求采购的程序紧凑、简单,缩短采购时间,以保证受灾人民能吃上饭,解决温饱问题。其次,粮食应急采购是根据受灾地区的需求来采购的,往往会存在不确定性。粮食采购部门会根据时限要求筛选出较好的采购方案,并根据现有的库存制订出合理的采购计划,从而保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提供应急所需粮食资源。最后,应急粮食采购要求在短期内采购大量的粮食。单一供应商往往难以满足完全供应的要求,通常由多个供应商同时供应。

122储存系统

粮食应急的储存包括库存粮食和采购的粮食。应急粮食的仓储主要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安全。由于不同粮食的存储需要不同的环境,需要根据粮食的特性安排处理存放位置。如果要使配送快速高效,就要求粮食在存储过程中存放合理,便于装卸搬运,建立一个完善的仓储管理系统对应急粮食物资的数量、规格、品种、型号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该系统对应急粮食物资的储存、配货、发放等过程做出准确的信息反馈,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123运输系统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的需求具有突发性。如何将粮食从各个筹集地准确、快速地送到灾区是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紧迫性要求。应急物流对粮食的运输时间和速度要求较高,有关部门经常会开启一个“绿色通道”保证粮食在应急系统的运输畅通。

124配送系统

粮食从各个筹集地聚集在一个集中地。将集中地的粮食按照受灾区域对粮食的需求不同进行配送,是粮食应急物流重要的环节。这要求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数据库的数据作出一个配送决策。并按照决策和粮食的特性,调集合适的运输工具来进行配送。

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

21粮食应急物流的节点选址设计

粮食应急物流节点选址设计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专家评估法:充分运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在其考虑选址对象的社会环境和客观背景之后,对选址对象进行直观的综合分析研究。专家评估法中最常用的是因素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等。②精确法:是指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物流网点布局的方法。精确法中线性规划法和重心法是最常用的。③模拟计算法:是用逻辑关系和数学方法将实际问题表示出来,通过模拟计算及逻辑推理最终确定最佳的布局方案。④启发法:是指可以有助于减少求解平均时间的任何原理或概念,也可以是用启发法表示为指导问题迅速解决的经验原则。

22粮食应急物流的配送中心选址设计

当应急物资从各地聚集到受灾区,需要建立一些仓库来暂时存储物资和配送的中转站。虽说应急物流具有弱经济性,但是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假设只考虑成本最低,确定几个配送仓库选址只需要从中选取几个仓库作为配送中心。本文拟采用p-中值方法来进行建模选址,数学模型表述如下:

23粮食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设计

粮食应急物流的信息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用于信息交换和辅助服务的平台,能够实现应急物流信息的电子化与数字化。并在基于web的综合网络上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粮食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应用:①运用webServices技术和Soa架构,解决底层物流数据采集和集成的问题。②运用卫星定位和GiS、RFiD技术进行粮食物流运输的定位与追踪,实现在运粮食的可视化。③运用网格技术保证物流信息的安全。

3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对策

31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采购优化

由于粮食供应商并不是唯一的,且采购时间要求紧迫,一般的物流采购方案不能满足应急物流采购的要求,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紧凑、简单的采购程序来应对紧急状况和保证安全。在粮食应急物流中,采购主要通过社会采购、应急征用以及社会捐赠三种形式。粮食的采购必须依托市场,才能保证应急粮食的采购体系高速运行。首先,建立严格的采购标准以及供应商系统,将主要的粮食供应商输入系统进行管理,并对相关企业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考核和选择。其次,与合格的供应商签订紧急购销合同,为防止生产商、供应商出现意外情况不能保证供应时及时找到代替者,应建立紧急情况的应对预案。最后,扩展采购渠道、增加采购渠道的多样性,包括开辟海外采购渠道等。

3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输配送优化

我国应急物流配送环节存在衔接困难的问题。地方政府只是对自己管辖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基本情况了解,外部运输方式了解联系甚少,也缺乏应急演习。在灾难来临之后,难以及时做好运输工具的调集和协调工作,造成运输成本增加和人员、资金浪费。在灾难发生时,选择何种运输工具来对应急物资进行运输,也是一大难题。由于信息传递的困难,难以对运输工具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也无法得知各个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和运输速度。这就导致在灾难发生后物资难以快速准确地从存储仓库送达受灾地区。粮食应急物流必须建立完善的运输配送系统,有重点地将各种粮食进行归类,根据粮食配送的重要程度,制订运输配送计划,合理利用多种运输资源,根据运输工具的特点,使运输效率最大化。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配送系统进行规范化,并建立档案,保证各环节的协调配合,互相监督,提高配送反应速度。

33粮食应急物流指挥系统优化

政府在粮食应急物流的指挥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证粮食应急物流的顺利进行。平时做好粮食应急预测、预算,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粮食的生产、储备分布情况,选择供应商并与其签订应急粮食采购的相关协议,及时定时地进行网络维护,防止其在事件发生时出现问题,制订应急预案并定时开展必要的演练等工作。在灾情发生时,根据相关的政策和事前制定的应急预案,紧急调集调用各方资源、应急救援人员,快速组成一个具有实质性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进行应急粮食应急物流工作。

34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机制优化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有效提高有偿或无偿征用各类粮食物资,提高应急物流的效率,以保证救灾行动的顺利进行,建立用于应急保障的相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机制优化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粮食应急物流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在灾难发生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各种粮食等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物流顺利运行。其次,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完善的应急预案,在灾难发生后能做出快速反应、加快采购和调集应急物资和运输工具、做出准确的决策,从而缩短粮食物流的运输与配送时间。最后,建立粮食应急物流的财力保障机制,粮食应急物流存在弱经济性。一切机制都是以减少灾情和降低人员、财物损失为首要目标。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应在财政预算中设立突发事件专项资金用于紧急之用,保证粮食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

4结论

大多数突发性公共事件都离不开粮食应急物流。应急通信设备的及时准确能保证信息流顺利传递;救灾人员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救灾物资的伴随保障;物流的顺畅无阻能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更快更好地恢复。因此,做好救灾赈灾工作的重点建设工程是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及优化。粮食应急物流系统集成、整体优化理念,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现场救援的环节衔接流畅、物资保障要素高度集成、集约性能显著,也使应急作业效率大大地提高,并降低了应急物流成本。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知识,引进国外先进的设施设备,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加入到粮食应急物流的行动中,充分发挥粮食应急物流系统在抗灾救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庆峰,姚树天,杜续刚我国应急物流平台构建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2):51-52

[2]方静,陈建校我国应急物流现状及系统优化[J].现代物流,2008,30(8):75-78

粮食物流建设篇9

关键词:粮食流通;演进;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

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粮食流通是联系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促进粮食生产发展、调节消费需求、减少供求波动等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粮食流通的作用,必须有正确的粮食流通政策为导向,因此,粮食流通政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粮食流通体制不够健全,粮食流通政策不够完善,政策在执行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偏差,因此,研究并完善我国的粮食流通政策,对进一步健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稳定粮食生产,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确保粮食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我国粮食流通政策的演进

1.1粮食自由购销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经历长期战乱,粮食非常短缺,粮食短缺是新政权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此时的粮食市场以私营粮商为主,存在部分粮商哄抬物价、扰乱粮食价格市场的现象。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并稳定物价,从1949至1952年,我国实行粮食自由购销政策。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粮食买卖、运输、储存、销售方面不受太多的约束,可以自由地进出粮食收购、销售等部门。国家在组织大规模粮食调运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储备粮”的概念,并开始着手在全国重要城市及地区建立粮仓。此时粮食购销体制基本上是以市场主导为重点,政府只是粮食市场的主体之一,没有粮食垄断权和购销优先权,国有粮食企业经营规模小,私营经济在粮食流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政府为了从宏观上保持粮价稳定,对流通市场加以调控,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政策:一是加强粮食流通市场交易准则的制定,防止出现市场失灵;二是政府通过利用自己手中储备的粮食,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市场抛售,以达到稳定粮食交易价格的作用。政府销售粮食,既通过现行的批发市场,也通过自己建立的零售交易市场,销售价格为平销价,与市场价格基本持平。与此同时,针对私营粮商的两面性,政府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合法经营的粮商予以支持,对扰乱粮食市场秩序的粮商依法严惩。

1.2粮食统购统销阶段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开展起来。但是此时我国粮食供应仍十分紧张,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仍然处在极低的水平,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粮食的巨大需求,粮食供给存在很大的缺口。鉴于此,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同年11月,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规定从当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由政府对全国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销售,规定严禁私营粮商对粮食进行自由流通买卖,在粮食价格方面由政府统一制定,实行统一管理。粮食统购统销的主要内容是:对农村的余粮户,在留足农户的口粮、种子、饲料和缴纳农业税后,政府统购其绝大部分的余粮;对城镇居民和缺粮的农民实行粮食统销。

1.3从传统粮食流通体制向市场化转型阶段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也开始了市场化转型,可分为四个阶段。

1.3.1初步开放

针对当时粮价过低以及严重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情况,1978年,国家首先以提高粮食价格、调减粮食征购基数两个方面为突破口,开始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解决粮食价格长期处于低谷,并因此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问题。打破了粮食价格完全由国家决定以及粮食购销完全由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的统购统销模式,初步放开了粮食贸易市场,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统购任务的前提下,对自家余粮进行出售,同时允许国有粮食部门按市场价格出售部分粮油产品。

1.3.2双轨制

在初步放开粮食市场的基础上,国家于1984年开始进一步缩小粮食统购统销的范围,加强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于当年首先将工业、饲料用粮由市场进行调节,退出统销范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明确宣布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粮食统购统销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989年,合同定购又进一步改为国家定购,从而形成了由国家定购价、国家统销价与市场收购价、市场销售价并存的粮食价格“双轨制”。

1.3.3保量定价

国家开始尝试逐步对粮食价格双轨制进行改革。1991年5月和1992年4月,国家两次提高城镇居民定量口粮的销售价格,不仅缩小了粮食价格的购销倒挂,而且缩小了粮食牌市差价,即由国有商业执行的用挂牌方式公布的国家计划价格与由市场供求变动形成的市场价格之差,基本实现了购销同价,为粮价的放开创造了重要条件。1992年初,国务院同意采用以分区决策、分省推进的方式促进粮食购销和价格体制改革,允许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其放开粮价的时机和方式。1993年11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经过10多年的改革,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已经结束,适应市场经济的购销体制正在形成,决定从1994年起,国家收购的粮食全部实行“保量定价”,即保留定购数量,收购价格随行就市。

1.3.4低价供粮

1993年,粮食统销体制放开,国家放松了对粮食价格的管理力度,加上各种因素导致的粮食供求出现的紧张形势使得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政府采取了以低于市场价格的粮价向城市居民供应粮食,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以确保一省粮食供应。后来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一政策很快夭折。但是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变化是朝着粮食流通市场化取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1.4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初步确立阶段

1.4.1深化改革

1998年5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敞开粮食收购,实行顺价销售,封闭运行,同时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这一政策的实施,又使得国家在粮食购销和价格控制方面进一步加强,缩小了市场机制在粮食价格制定过程中的作用。2000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和流通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大力推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认真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适当增加粮食风险基金规模,扩大国家粮库建设规模,进一步拓宽粮食购销渠道,积极促进粮食销售、加工转化和出口等政策措施。

1.4.2循序渐进的市场化

2001年7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制定的影响力,循序渐进,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浙江、广东、上海、福建等8个粮食主销省(市、区)率先实行了粮食购销市场化,进行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尝试和探索。

1.4.3新一轮市场化

从2004年开始,我国根据新形势,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市场化改革。同年5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本次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遵循“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农民、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则,完成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初步转变。国家又相继于2004年和2006年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入手,积极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2我国粮食流通政策的评价

通过对我国粮食流通政策演进的回顾,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政策经历了自由购销—统购统销—双轨制—初步市场化—全面市场化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经数次粮食流通政策的修改及完善,目前已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粮情,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加强,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粮油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加强,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加强,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我们在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流通政策演进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粮食流通政策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粮食政策未能完全配套同步,仍然存在“谷贱伤农”和“米贵伤民”的情况;二是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时缺乏一定的执行力,一些地区对于农民的直补政策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粮食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三是现代粮食市场的发展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方面严重滞后,粮食企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下,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粗放型经营模式;四是现代粮食流通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监管体系以及粮食法制建设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粮食流通政策也应不断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求发挥更大的政策指导作用。

3完善我国粮食流通政策的建议

3.1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特别要大力推进粮食产销协作,巩固和发展粮食主产省与主销区之间的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协作关系。此外,要完善粮食直接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制定新的农业法案,出台“反周期补贴”和“保证价格”政策,出台《主要粮食的供需及价格管理条例》,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积极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和收购,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保证粮食供给和市场稳定。

3.2规范粮食市场秩序

进一步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让更多的农民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出台《粮食批发市场法》,鼓励各种投资主体投资粮食批发市场、粮食物流设施以及粮食产业化经营、粮深加工企业。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按照规定继续做好各类粮食企业和个体户入市收购资格的审核和年审工作。同时,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执法力度,粮食、工商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及其赋予的执法职责,加强对粮食市场以及粮食经营者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收购、违法经营等各种行为,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3发展粮食现代物流

根据国家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实现以粮食散装、散卸、散储、散运为标志的粮食流通方式的变革,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依托大型深水港口和水路、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建设粮食疏运通道,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另外,在我国,即使是一些物流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地区,由于各地交通和运输部门市场化程度低,垄断经营严重,各地关卡林立,收费高,以至于降低了物流效能,增加了物流成本。因此,我国在进一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出台《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树立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大局观,形成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

3.4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组织结构创新,构建新型国有粮食企业。现有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通过改制重组,也可以进行资产重组,试行其他类型的股份制改革。鼓励各种资本参与企业改组改造,以资产为纽带,逐步培育若干个粮食企业集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着力培育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建设,鼓励和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粮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粮食物流技术以及粮食流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并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企业产品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4结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发展始终处在一个深刻的变革当中。当前,粮食供求基本形势在变化,粮食的流通体制在变化,粮食的生产和流通的外部环境,包括国际和国内的环境都在变化。在发展我国粮食流通的过程中,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要改革不适应形势的粮食流通政策,充分发挥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作用,提升我国粮食流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粮食流通的发展,实现从粮食流通大国向粮食流通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白美清,等.中国粮食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樊明,等.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张晓涛,王扬.大国粮食问题:中国粮食政策演变与食品安全监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聂振邦.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卞文.进一步加强合作支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J].黑龙江粮食,2009(6):33—34.

[6]余金通.福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调研与对策研究[J].中国粮食经济,2009(1):38—40.

[7]郑时藩.发展粮食流通产业服务海西经济建设[J].中国粮食经济,2009(11):52—53.

[8]李兵.关于构建我国新型粮食流通体制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2(7):8—9.

[9]石太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慕艳芬,朱东红.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及策略思考[J].物流技术,2005(12):12—14.

[11]曹宝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2]戚维明.粮食流通体制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粮食物流建设篇10

关键词粮食物流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

一、引言

物流是指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运动过程,或是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物流管理,就是寻求物流系统各要素活动之间最佳的组合方式,从而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优化与合理化。而粮食物流则是指;粮食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全过程中的与粮食商品相关的一切实物贸易和商业服务活动。本文围绕粮食物流的问题与对策这一主题,分析研究了国内学者们的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

二、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综述

程黔分析指出,制约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障碍有以下几点:首先在粮食物流建设方面仅注意到粮食仓储、运输和粮食装卸环节,而没注意到其他相关环节;其次,传统粮食运输科技含量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下,网络体系与电子商务体系需完善;再次,缺乏统一协调,专业人才匮乏。在总结出以上几点问题后,作者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第一,要加强对粮食物流的认识;第二,要引进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提高粮食物流的技术、管理水平;第三,加快粮食物流建设,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第四,大力引进人才。总的来说,这里考虑问题的角度是粮食流通的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并相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但文章并未对粮食企业方面给出改进意见,微观上未能作深入的探讨。

胡非凡借鉴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经验,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粮食物流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健康发展。这一观点从制度的角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合理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的保障。

王国丰鲜明的提出了粮食物流存在技术缺陷、制度缺陷以及粮食企业方面的不足,指出要对粮食企业的多元化与规模化、专业化进行大力发展。郭成、孙东升对中国粮食物流业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有关探讨,指出中国原粮主要以包装方式储运流通,产区和销区之间中转能力不匹配,物流成本较高,并且粮食运输不畅,水运比例偏低,运输工具专业化程度不高,损失率大,另外中国市场有体制障碍,资源被分割,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难以发挥。面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要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业,而要实现粮食现代化物流业,需要在实现散装化、网络化、系统化与信息化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政策与法规,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加强人才培养。

张国云、张大东、刘兴景通过研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加拿大、英国两国的粮食物流体系,得出了几点启示:(1)提倡借鉴英国高校的粮食中转港口经验和加拿大政府编制发展规划力度,构建合理、高校的粮食物流体系;(2)利用政府、市场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控管理,保证粮食物流的有序发展;(3)推进粮食物流的“四散化”水平;(4)加大粮食仓储和加工业等的建设力度;(5)建立完善的粮食质量检测管理体系。总结以上,文章较为强调粮食物流体系的健全操作,这是基于国外相关经验得出。

王常伟、吴志华对比美国嘉吉公司的物流,分析得出我国的粮食物流大体存在如下症结:即在制度上的政府为主导,体系上的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粮食企业一体化发展,结构上的市场导向不明显以及对水路运输方式上的利用不足,这些都是美国嘉吉公司做的相对较好的地方,反观之也就是我国粮食物流业做的不好的地方,因而从这些角度加以改进,才可能使我国粮食物流业发展更完善。

何蒲明通过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研究,提出了要利用粮食期货市场推动粮食现代化物流的发展的观点。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发展时间较短,与国外期货市场相比,还有很多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的不足,但这并不影响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对粮食物流业的重要的影响能力,因此,在制定各项政策不断完善粮食物流体系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做到二者的相辅相成,才能尽快实现粮食物流又好又快的发展。

高铁生指出中国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分布过散,而当下粮食市场交易方式不断演化,需要发展一种新的粮食物流配送服务。文章从粮食市场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粮食物流问题所在,并在对策中着重强调政府在粮食物流的建设与调控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文章强调了粮食物流方面的国际合作,即可以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帮助完善我国粮食物流体系。这点在以上文献中是未曾涉及的。

王常伟分析了物联网对物流运作与物流供应链两个方面的影响,指出物联网的成功运用将提升我国粮食物流运作水平,为物流主体带来效益,也为国家进行粮食调控提供条件,但在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管理上与运作上的问题。在技术上我国的粮食物流业可以采取自主研发或是与国外有相关经验的企业合作等方式,采用创新的方式方法提升我国粮食物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实现粮食物流业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各个学者对我国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看法不一,但以下几点是共同的观点:

(一)我国粮食物流业科技水平低,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健全的网络体系,电子商务体系尚不完善等,导致了粮食物流的成本高,效率低下。

(二)政府对粮食物流业的宏观控制上效率不高,即没有形成横向上的能够进行资源统一协调利用的大型粮食物流主体,又没有形成纵向上的统筹整个粮食供应链的大型粮食企业,整个粮食物流体系的一体化不完整,从而导致粮食物流业发展不健全。

(三)我国粮食运输形式落后,仍然大部分依靠铁路及公路运输,缺乏对水路的有效利用,从而导致粮食物流的成本高,四散化率不高,货损大。

(四)缺乏对粮食物流人才的专业性培养,粮食物流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不够高。

针对以上四点问题,并综合国内学者的意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由政府投资建立粮食物流公共品建设,鼓励粮食物流业与国际企业合资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努力提高粮食物流业的科技水平与相关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二)政府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倡导粮食企业多元化发展,进行粮食企业的资源重组,形成横向与纵向上的一体化建设。

(三)提高对水路沿线的仓储设备建设,对粮食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运送方式上慎重选择,尽量降低损失。

(四)对从事粮食物流业的员工进行一系列专业培训,并在各类高校设立相关专业以培养骨干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认识上突破难关。

参考文献:

[1]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慧秋,李忠旭.粮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程黔.国内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6(7):20-21.

[4]胡非凡.国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粮食流通及仓储,2006(7):15.

[5]王国丰.加快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粮油学报,2006(5):139-140.

[6]郭成,孙东升.新时期粮食物流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6(2):30-32.

[7]张国云,张大东,刘兴景.加、英两国的粮食物流与启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5):58-59.

[8]王常伟,吴志华.从嘉吉公司看我国粮食物流的症结[J].粮食流通及仓储,2008(2):12-13.

[9]何蒲明.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促进粮食物流发展―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经济管理,2009(2):19-20.

[10]高铁生.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发展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9(6):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