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0:52

综合教育方法篇1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评价;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8-0031-02

一、引言

开放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不同层次的影响下,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实时交互或线下交互类的教学方式,学习者能够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针对个人需要进行自主化的学习。这种模式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模式,可以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普遍性的高等教育。

在教学方式上,开放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不是面对面的,他们处于分离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活动融入各种教学资料中,这类资料就变成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要获取手段和学习知识的重要因素。可见,开放教育不仅需要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支持,还需要有非常完善的教学资源库,这样才可以给自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资源是开放教育中重要的基本要素,涵盖了网络环境、计算机设施,包含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的各类教学媒体资源、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

目前,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评价办法还不完善,各开放大学或广播电视大学多采用自己制定的评价或评审要求,与全面推进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开放教育的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为获得较为准确的评价指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掌握已有的评价方法和内容后,笔者深入开放教育教学实践,广泛收集师生对教学资源的评价,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将评价指标由定性评价转换为定量评价,从而得到综合评价方法。

二、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目前,各开放大学或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内容:1.文字资源(教材、教辅参考资料、复习指导等);2.视听资料(光盘、磁带、录音、影像课件等);3.多媒体课件;4.网络资源(在线课程、动态网络教学资源等)。一般来说网上的教学资源有以下几种:教学重点、课程内容、困难知识点辅导;案例、考题、测试练习、文献资源等;流媒体资源;网络交互;课件网络资源;网络课程和网页。经过了多年建设,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注重数量到讲究质量,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随着媒体技术不断的发展,受时间不宽裕、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同时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非常严重,教学资源的水平和质量也优劣各异。

三、教学资源建立良好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教学资源评价过程中,评语多存在不确定、含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适宜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评价的方式进行。层次分析法是利用定量和定性的组合,利用数量行驶的体现和处理表达人的主观判断的方法,降低个人主观臆断的数量,提升评价的可信度。优化指标评价体系的过程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教学资源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

首先,需要划分出评价体系指标的组成要素,将指标群形成聚类满足评价要求。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的指标群包含了以下五种:教学内容(w1)、教学设计(w2)、页面设计(w3)、实现技术(w4)和其他(w5)。他们形成了对开放教育资源的整体概况。其次,需要细化、完善指标群的要素,形成可以支撑数据评价的细节内容,使检验结果更加科学有效。

(二)利用aHp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指标层次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个多层次分析机构模型,它利用层次化来分析问题,利用问题的目标性和本质,将问题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并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影响和层次关系结合起来汇聚在一起。

利用分析手段可以得出各种教育资源评价体系中的各类指标群,形成综合评价指标(第1层)、分类评价指标(第2层)、单项评价指标(第3层)三个层次。指标细则(含指标编号)如表1的左侧3列所示。

(三)获得aHp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指标体系权重值的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主观判断同层各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aij。aij表示第i个指标对第j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它近似等于指标i的权和指标j的权之比的值,aij≈wiwj。而aij的取值方法为:aij=1(指标i和指标j同等重要);=3(略微重要);=5(相对重要);=7(明显重要);=9(绝对重要);=2、4、6、8在相邻值折中时采用,若wi不及wj重要可用1aij表示。

通过开放教育资源的评价,根据评标专家的经验,可以主观推断出“分类评价指标(第2层)”一层中各指标相对重要性aij关系为:

第三步:统计“单项评价指标”层(即指标第3层)的相对权重。例“w1-教学内容”子指标体系中各权重分别为w11、w12、w13、w14、w15,采用步骤二的计算方法可求得:w11=0.3913,w12=0.3913,w13=0.1304,w14=0.435,w15=0.0435。

第四步:得出完善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对第二、三步的指标权重的分析计算后,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他们可以明确体现这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性。如果仅以数值评分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也是不准确的。

利用上述的评价方法,利用经验的判断对开放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以aHp的科学理论作为依据,形成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可以使教学资源评价更加公平、顺利的进行。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权重进行了详细的构建和分析,得到了真实有效的评价指标参数和对应的标准数值,通过指标的优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资源评价的过程中,其使用效果优异,明显地提高了评标的效率,可见优化方案有一定的科学性。今后可以通过对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对招投标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利用weB技术对网上招投标系统进行改善,使采购工作可以更加顺畅、安全,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李圣楠.开放大学网络教学资源评价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5(6):359-360.

[2]刁海军.生态学视野下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的评价模型构建[J].高师理科学刊,2015(8):103-106.

[3]宋国平.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评价探微[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9):224-226.

综合教育方法篇2

关键词:医学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医德

一、引言

进行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拥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活力,让学生思想得到真正转变,并真正理解教育内容,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创新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是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价值主体。

对医学大专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创新才会为其增添活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要真正教育人、说服人,最终塑造人,这个过程需要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告别原来单纯的理论讲解,将思想政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将大学生成长中的需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体会到自身主体作用的体现,并感受到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和潜能开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开发功能。

2.全面发展实现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是推进社会和人全面发展,而这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当代很多医学生在一些物本价值取向和科技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更注重物质创造,过分强调自我,而忽视人文修养和道德追求,更淡漠社会责任。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如果不加以教育,这样的医学生走向社会定会不断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只有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道德影响力,才会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3.协调发展实现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保证,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基础。坚持医学大专生的协调发展,是让医学生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更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医学生要有一颗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心,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创新医学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1.将传统医德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医学发展源远流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不能摒弃我国古代医德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对优良医德的继承和发扬。古代医学把“仁术”和“济世救人”作为医业宗旨。医生的目的是救人疾苦,并讲仁爱、廉洁、不谋私利。新历史条件更要求医务工作者尊重生命,继承和发扬医德传统。而这些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传统医德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求医学大专生刻苦钻研,并认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医术。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努力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构建校园和谐文化。

学校要为大学生创造文明、整洁和怡静的环境,把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作为学校核心,营造浓郁的学习气氛。医学大专院校要结合实际,创造出有自身医学特色,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课堂上教师要加强教学管理,对课堂效果、定期测评及考风考纪教育等都要进行严格控制,让医学生更全面了解医学教育的严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知不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有医学特色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医学大专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如开展义诊活动,进行社区健康卫生知识宣教活动等,学以致用,让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并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

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学生亲身感受到患者被病痛折磨,以及一些医疗落后地区卫生需求不能满足后将更理解患者家属的担忧,并将更充分地感受到医疗职业的神圣,实践中学生会学到校园里无法学到的知识,产生从未有过的一些感触,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构建网络平台,拓展医学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渠道。

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对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而没有讲透彻的问题出来,也就是“广播”,学生可以“收听”和“关注”形式更深一步认识,当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回复,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理解。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讲座,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生想要了解的医学思想理论进行探讨交流,这样学生可以真正参与进来,调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活力。

四、结语

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信医学大专生一定会在不断的模式创新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提升自我,并符合时代要求,将来发展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医德和职业素养的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官萍,李勇,游义芳.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1).

[2]张振平,朱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5(06).

[3]朱清.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宣传部门的重要职责[J].福建理论学习,2005(04).

[4]黄美煜.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求实,2006(S1).

综合教育方法篇3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应用技能型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现从分析研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入手,谈到了目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相比,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从我校高职学生来看,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在改革时代,甚至有一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2.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高职学生的共性。从我校录取的高职学生的成绩看,有的学生高考总分360~370分,而英语成绩100多分,或者语文100多分,其余科目的成绩只有40~50分。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新的学习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与中学基础密切相关的公共课程,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高职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3.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高职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4.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高职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高职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专科院校,而同学都考入本科院校,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带着这种心态去想自己的未来,往往又表现出焦虑、急躁的情绪,遇到任何事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

5.高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1)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薄弱的文化基础给他们大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使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厌恶学习;(2)自我管理能力弱。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于在家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操心,在学校听从老师,形成了一种较强的依赖性。他们一旦离开亲人进入大学,往往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3)情绪情感调节能力欠佳,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较浓;(4)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二、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依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院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礼仪》《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几个学分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资格。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增加选修课的分量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淡化专业,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一点恰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就是构成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一种基本框架,其中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应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三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4.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1)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一二·九诗歌朗诵赛、讲课大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形象设计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2)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依托专业为背景,在各学部成立以专业为特色的学生社团。比如:英语剧团、营销协会、会计协会、健康协会、营销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等。通过这些协会,可以广泛地组织科技竞赛、科研知识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形式的科技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发明与科学实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一般学生社团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学生社团,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有序的校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高职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一般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强化专科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等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年轻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去思考问题,从而加强自己思维的变通性、流通性和独特性;在加强对高职学生在校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多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校书本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

6.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开展珠算和点钞大赛,也可参与全国会计技能大赛;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可举行翻译大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举行软件设计大赛;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可举行制图大赛等等。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7.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利用各种表彰的机会,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8.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观念转变的教育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定位不准这一普遍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无前途”的这种传统观念的误区。让高职学生能重新认识眼前,能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能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摒弃那种消极的行为和思想状态。树立一种自信、积极进取的思想状况,尽自己所能,各尽其才,让每一位高职学生能有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育人和育德。育人和育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即育德强调道德素质的养成,是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体现在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属“成人”式教育,即属于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从目前来看,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时效性还比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工作中的重点,大力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依托学校、学部、任课教师、班级导师等有效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载体,让同学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峰,边久民.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研究,2006(3).

[2]徐磊,钱伟.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综合教育方法篇4

【关键词】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评价探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前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的弊端早就显露无遗,学校的语文教学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语文课的改革尤其是提高语文课的有效性早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新教学大纲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列为每一个教学单元的三大板块之一,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重,可见它在语文课程学习内容中的重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崭新的课程理念,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更是教育部鼓励中职学校采用的新型教学方式。面对新生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如何解读它、如何提高它的课程有效性、如何使它优化开展,就成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是重要的两个环节。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应该顾及的要点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作为中职学前教育语文综合活动的课题种类很多、内容丰富,教师们在设计的时候必定是思路各异。那么,在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中职学前教育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必须讲究艺术,应当凸显以下几个特性。

(一)活动设计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性

具备熟练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技能及良好的教师道德的劳动者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达到这一既定目标,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就要体现“三个对接”:即教学设计必须努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工作岗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标准与幼儿教师职业标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与幼儿园工作过程三个对接。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幼儿园教师职业教育特性?最直接也最具实效的方法就是基于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把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对应的各种职业资格所需的技能要求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中,并以此实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与培训等各个环节的整体联动。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环节,教师必须为学生模拟跟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相关的教学情景,努力实现语文学习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岗位零距离对接,达到语文技能的实际运用与幼儿园教师职业要求相衔接。

(二)活动设计要体现语文特性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语文课更多地被赋予思想教育功能,教学模式也是教师讲学生听,语文课的辨析、欣赏、表达和创造没有深入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的培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但它依然属于语文课范畴,是语文课的新成员,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不论它的内容和主题是什么,活动的教学必须重点体现语文元素在活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重点体现以提高学生语文技能为主、同时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特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如何体现具有中职学前教育特色的语文性?笔者认为选择的主题内容可有目的性的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结合,语文特性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还应该渗透能够促进该专业学生弹、唱、跳、画、做等职业技能的内容,保证教学不违背语文教学的宗旨。

(三)体现具有学前教育特点的综合特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新课程理念诞生的全新课程模式,它在教学方式上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对学生实现多方位或者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方面的特性更是明显。下面从四个方面的综合展开论述。

1.多学科综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课本教学,更多的是强调语文相关知识的学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打破旧有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多学科、跨学科学习,这是因为幼儿园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的活动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职前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多学科、跨学科综合学习可以建构语文学科的教学新范畴,既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又能够促进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她们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层面、多技能综合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多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单一层面的培养,即知识的学习,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往往被忽视,甚至不被设为学习目标,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的学生能力缺失、情感不够健全。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综合实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能体现综合化的学习目标。

怎样实现多层面、多技能的优化综合?首先要结合主题内容,突破单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以某个目标学习和训练为主,其他的学习目标为辅的三维目标的实现,让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起着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作用。

3.多教学方法综合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幼儿园教师,在给该专业学生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最合适的是采用行动导向系列教学法。行动导向系列教学法着眼于“以能力为本”,相对传统教学法,它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契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义,它被世界各国教育界公认为是理想的职业教育模式。行动导向系列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表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

(四)体现实践活动特性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说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在《明日之学校》(Schooloftomorrow)一书中,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语文课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也就是说,各门学科各个领域的学习都涉及语文的运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自然也具备实践特性,活动过程就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实践,要求过程的实践性和结果的时效性相统一。

另外,同样基于约翰・杜威的教育学说,生活生长的环境和过程包括经验都是教育,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除了在教室内、校内开展之外,广阔的校外社会天地到处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学习资源,并且是最合适的学习语文的好场所,在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能满足将来就业和发展的需要,非常符合学前教育的职业特点。

二、建构多元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目标一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二是为了及时让老师和学生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及时高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高:“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鉴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前几个环节的设计要顾及具有学前教育职业特性、语文特性、综合特性和实践活动特性,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才会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由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类似传统语文教学的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等传统评价方法,所以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采用新型的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求活动过程的务实效果。

比如评价的主体可以有教师、学生自己,也可以是学生小组或者专门的点评小组;评价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可以是基本技能,也可以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方式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鉴于就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属于学困生,在学生做得好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表扬,学生做得不足的应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保持学习的信心和希望。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点便是,要顾及具有学前教育职业特性、语文特性、综合特性和实践活动特性,详细体现为:在选择内容方面,要结合学校和专业特点,根据学生具体学情,选择适人、适地、适时的主题;在制订学习目标方面,要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在活动进程方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鼓励学生深入学校、家庭和社会,参加采访、调查、讨论、展示和演出等多样务实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使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学习、职业和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体验团队协作和成功的喜悦;在评价体系方面,应建构多元评价体系。顾及到以上几点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环节,才会使活动显得合理、高效,才会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展现出全新的魅力和生命力,让学生乐学、好学、要求学,并推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向成熟走向繁荣,最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蔚,邱永渠.中职学校语文综合实践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3]陈金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集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综合教育方法篇5

一、本课题的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构建已经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已发展成为一门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运作方式与方法的独立学科。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毕竟又是一门与多个学科在培养目标、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共同与相似点,并以多学科为载体和实施途径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所以,综合实践与不同区域,不同教学资源条件下的多学科实践活动的整合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体育是全日制大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体育课及与其相关的体育活动为大多数中小学生所喜爱,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这些相关的体育活动又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户外的群体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群体性和社会性。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广大体育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与体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已占据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的重大份额,特别是后奥运时代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和广泛参与更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体育学科教学与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我们又不能否认学生们的体育实践活动毕竟处于一种自发的盲目的状态,作为一种有着完备的系统的理论为依据,有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为依托,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具体的操作方式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活动形式尚不够成熟,尚待进一步深入实践和系统研究。《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两学科在培养目标、学科性质、特点、方式方法方面的共同和相近点达成两学科的有机融合,使体育课与社会综合实践课课程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达成两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目标:一方面使综合实践课借助体育实践活动这个载体实现综合实践课相关的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又使广大中小学生借助社会综合实践这个平台,把有限的体育课教学,向广泛的校园群体活动领域和无限的体育社会实践领域延伸,使广大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在达成强身健体益智目标的同时,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培养,以创新精神、合作和竞争意识为主导的体育实践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一整套为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体育教育教学与实践的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解决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开展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使之更好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以成为当前学校体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研究的条件

课题的保障条件(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的学术水平、完成课题的条件等)

1、本课题得到白山市教育研修院杨国华(体育教研员)、贺永军(综合实践教研员)两位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将为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

2、近年来,我县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长足发展,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学科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课题研究占据大量内容详实的文献资料;课题组的绝大部分成员,来自体育及综合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课题研究经验,他们熟悉课题运作方式方法,能够很好的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本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条件。

3、课题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师大体育、政治双本科学历,曾于2007年在长春接受过省级综合实践活动培训。该同志是我县省级骨干教师,我市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省、市体育“十佳”教师和我县教师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他曾任实验小学、靖宇三中体育教研组长,具有二十余年的体育教学、校内外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课余运动训练的经验和主持(或参与)多个省市体育教科研课题研究的经历,他的教学论述和文章有十余篇在《中国学校体育》、《吉林教育科学》、《吉林体育科学》、《白山教育》等部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4、进修学校对课题研究极为重视,校领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他们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设备、人员和时间保证,提供充分的科研指导和财力物力支持。

三、本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必然性研究;(二)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可行性研究;(三)对体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策略即整合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四)对整合效果评价的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体育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3、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是:

(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论证体育与综合实践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综合实践与农村学校体育学科整合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3)运用实验的方法论证和检验学科整合的效果得出最后的结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站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高度,以开放的胸襟,前瞻的眼光,积极的态度,立足于本地区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以两学科所具有的共性为切入点,谋求两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使之实现最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整合优势,最终达成两学科共同具有的学科教育目标。

突破学校体育重体育课教学轻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现状力图通过与综合实践学科的整合,构建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体系,引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体育实践行为,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活动质量,使之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发挥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学科教育目标。

五、本课题的研究阶段

本课题计划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1)深入学课题相关文件,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子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基本方向和重点内容,制定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人员分工。成员包括,学校相关领导、综合实践教研员、体育教研员、实验校综合实践课教师、体育教师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和信息技术人员;组织开题会议。

(3)组织实验教师的培训,使参加课题研究的领导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4)搜集和整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筹措课题研究必须的资金,购置必备的体育实践活动所需器材,印制各种调查表格。

(二)实施阶段(2010年8月—2012年7月)

(1)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和实验基地,对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实验班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实践活动原始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2)组织各实验学校、实验班级和学生的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对实践过程获得的理论认识、方法和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在科学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

(3)通过实验的方式论证和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与体育课整合的策略,形成相关理论。

(三)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

(1)系统归纳和总结综合实践与体育学科整合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撰写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

(2)整理有关实验的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的迎检、验收和结题工作。

(3)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转化。

六、本课题拟定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

1、形成关于农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丰富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指导中小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3、形成体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形成关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方法的系统表述。

七、课题组成员

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织机构及分工:

(一)学科专家指导:杨国华(学科专家、市教育研修院体育教研员)贺永军(学科专家、市教育学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课题研究体育及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理论及实践活动指导。

(二)课题学术指导:潘景胜(教育专家、进修学校校长)、王元德(教育专家、进修学校党委书记),负责课题理论研究与实际运作的学术指导。

(三)课题负责人:

吴岩,课题组长、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负责课题的统筹、组织实施、成果推广及与总课题组的联络工作。

(四)课题组重要组织机构:

课题组下设体育教师培训、课题实验、课题联络组和信息采集与数据统计四个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教师培训组:邱军、王乾、王彦军分别负责小学、初中、高中体育实验教师运动技能及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方式方法的培训工作。

课题实验组:

乡村:张建新、徐树仁、吉华、王作军、房起成、鄂润泽、仲卫军、张大伟等

城镇:杜明禧、李克军、李志刚、王宏伟、王志刚、郭永刚、胡翦飞,杨吉涛等

上述为各实验校(学区)体育教研组长、市县体育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负责课题实验活动在本学校(学区)的组织和实施。

课题联络组:杜明禧、姜永波、王亮负责课题组与各实验校(学区)及各实验校(学区)之间的联络和沟通。

综合教育方法篇6

专业代号

本科专业代码、名称

专科专代码

专科专业名称

考试课程

01

02

03

04

020101经济学

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3财政学

020104金融学

620101

财政

经济学

620102

税务

620104

国际金融

620105

金融与证券

620106

金融保险

620107

保险实务

620109

资产评估与管理

620110

证券投资与管理

620111

投资与理财

620201

财务管理

620203

会计

620204

会计电算化

620301

经济管理

620302

经济信息管理

620303

国际经济与贸易

620304

国际贸易实务

620305

国际商务

05

030101法学

690101

司法助理

法学基础

690102

法律文秘

690103

司法警务

690104

法律事务

690105

书记官

690107

检查事务(豫)

690201

刑事执行

690302

司法鉴定技术

690304

司法信息技术

附:山东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

师范类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及范围

小学教育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中外教育史);4.综合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学前教育史);4.综合二(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5.技能测试[美术(简笔画);音乐(声乐、舞蹈、键盘,三选一)]

思想政治教育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概论);4.综合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时事政治)

汉语言文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写作);4.综合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

历史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史学概论);4.综合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通史)

英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写作);4.综合二(精读、泛读、听力)

美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美学);4.综合二(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5.技能测试(素描头像;水粉静物写生;白描人物)

音乐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基础);4.综合二(基本乐理、音乐史、和声学);5.技能测试(声乐;钢琴;听记)

体育教育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4.综合二(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史);5.技能测试[100米;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立定三级跳远(男)、立定跳远(女);800米]

数学与应用数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高等代数);4.综合二(数学史、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

地理科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土壤与植被);4.综合二(自然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

化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4.综合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教育技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4.综合二(教育传播学、教育影视节目创作、教学系统设计)

高职高专类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及范围

英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

朝鲜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

日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基础日语、日本概况);4.综合二(听力、会话)

艺术设计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素描);4.综合二(命题设计)

园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植物生理、土壤与植物营养);4.综合二(园艺植物栽培学、遗传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会计学);4.综合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

金融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4.综合二(会计学、保险学原理)

会计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基础会计);4.综合二(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与实务)

电子商务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经济法);4.综合二(网络营销、国际商务)

市场营销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法、基础会计);4.综合二(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

综合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学校教育大学生创造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大业的实现,对大批已走向社会和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具备一定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目标、任务,要始终把加强大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作为重点,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1创造力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内涵

所谓的创造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探索——开拓——创造思维等的综合应用能力,而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则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对此,中央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曾多次提出“科教兴国”以及制定出具体实施办法,其目的就是通过努力,加大教育改革,培养出大批的具有创造性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确保我国各项事业现代化获得成功。

从另一个观点出发,认为创造就是人类在摒弃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创造思维能力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实质就是对先前的旧事物变革的否定,即“推陈出新”的创造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实质就是要培养其具有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2高校培养学生创造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具有创造性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劳动者”。教育体制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前提,纵观目前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已开始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入手,教育学生要有理想,守纪律。有了理想,就能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不断追求,从中发挥出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守纪律则是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其二,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基础入手,应加强基础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达到其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基石。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将来成为具有一定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素质打下坚定的基础。

其三,从有利于学生日后从事具有创造性工作方面入手,应重视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所谓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独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全面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更有利于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其四,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利条件入手,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再实践,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大力提倡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途径

3.1创造条件积极建设一支具有创造型的师资队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目前社会发展需求特点,师资队伍正在从教育的知识传授型转向思维激励型,从思维激励型转向创造教育型转变。使其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更新与提高。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创新教育所需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的创新教育方法。自觉消除和克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创造性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

3.2合理安排、调整、组合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已取代了当年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即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基础理论厚实、专业理论新、专业知识广的“博”与“专”相结合的创造型人才,就目前各学校正是在深化教育体制,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趋于合理、完善中达到最优化。

3.3积极倡导使受教育者掌握创新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方法,形成一套“学习——思维——创造——学习”的新路子,逐步把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较早的引入到教学全过程。这样能引导学生在整个的受教育过程中,会“因材求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3.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学互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创造教育的目的,实质就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来探索学生成才的最佳路途,即利用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开发每个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变“满堂灌式”的授课为“答疑讨论式”,变“知识传授型”为“思维激励型”,变“死记硬背型”考核为“创造思维能力”考核,变单纯的求知为全面发展。

3.5注意其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3.5.1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功能作用的系统性

各培养要素间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个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贯彻教育与受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原则,以学校教育目标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协调各相互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整个学校教育形成一个协调通盘运转的有机整体,为培养其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服务。

3.5.2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构成要素的有效性

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可控、可操作性的活动。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其培养规律为前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熟悉教育对象,正确引导,有的放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效性的培养其创造个性。

3.5.3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中的开放性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原则前提下,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即针对教育对象,选用走出去,请进来,理论指导,现场教学,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研讨方式,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思维创造性。变“灌述”为引导,变“静”为“动”,变“管理”为“靠自己”,创出一条效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3.5.4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性

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要依据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学校现阶段各项工作任务及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培养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从教与学双方的互动过程,反馈信息,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可随时修订、调整相关内容信息和教授方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指导,纠正偏差,使之教学行为内容、方法,更能近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同时将教与学互动过程列入竞争机制之中,使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加接近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教育方法篇8

材料补充:

教育学研究生(学术型):政治、外国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其中,政治、英语满分都是100分,教育学专业基础综满分300分,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一般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自命题院校考试科目参见招生专业目录)。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硕士):政治、外国语、教育综合、第四科目,其中,政治、英语满分都是100分,教育综合满分150分,第四科目150分。333教育综合一般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首师大333教育综合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综合教育方法篇9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在中小学推行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三条原则。(1)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即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及学生的知识经验有机联系起来。(2)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即活动设计应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3)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即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合、评价方法等,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另外,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其文本格式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价提示、活动结果等内容。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关联性原则;阶梯性原则;生动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从小学到高中都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首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设计。长期以来,受泰勒目标模式以及“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以预期的教育结果作为目标指向,围绕目标来选择并组织教育经验,最后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目标模式将教育活动简化为一种训练活动,只关注预期目标的达战,忽视非预期的目标,而且为了保证预期目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作用,泰勒等人都强调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测性,在此方面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作出了努力,但是这种具体而可量化的目标不一定能够涵盖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预先设定的目标难以容纳在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中生成的更加宽泛的教育经验。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的教育目标、综合性强的活动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实施方式,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并得到多方面的教育经验,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是不能简单照搬目标模式的,而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一套思路和办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

所谓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应该是孤立和封闭的,其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点。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可能是凭空实现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必须有知识可用。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站在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上.才可能去探索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最好能够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寻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长点”和“支撑点”。例如,专门设计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为中心,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来进行思考,调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主动实践必须要有“动起来”的条件。这个条件除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外,也包括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兴趣和态度的形成不仅可以依靠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来实现,而且可以依靠相关的科目学习和活动实施来实现,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产生了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的兴趣,形成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可以成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总之,内容上的关联,既可以解决知识经验基础和能力基础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学习兴趣和态度的问题,这些都能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遵循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单一科目如语文、数学中提取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促进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增广知识、学以致用;二是从学科之间的联系中生长出综合实践活动,促进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三是从学科与活动、环境的联系之中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

所谓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体现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顺序,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为一个层次清楚、排列有序的系统。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强调内在的逻辑顺序,但是注意到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顺序性,可能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成效,避免安排随意、东拼西凑、难度不当等问题的出现。在一个主题活动之下,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可以包含一些具体的能力训练点,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达到其他目标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对能力进行训练。在能力训练方面,活动与活动之间,能力训练可以渐次增强,同一个能力点可以通过多次活动逐渐提高;能力训练也可以逐步扩展,按照活动安排的次序,能力的训练可以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局部走向整合。例如,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将创造能力分解为一些基本能力要素,例如,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设计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各项活动在兼顾多项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某项能力训练点包含在活动之中,随着活动的实施,某项能力得到锻炼,而多项活动共同努力,可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像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艺术”,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创造,训练学生大胆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

遵循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规范设计与实施。既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专门的课程形态,其开发应该是有目的、有组织的,随着地方与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的增大,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十分必要的。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应景文章”来做,当成一种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装饰品”,当成应付各类检查、验收的“花架子”等,都是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放在学校课程系统中加以考虑,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形态的关系,把握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衔接关系,构建一个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序列。

(三)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

所谓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活动的实施方式,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合、评价方法等方面,应该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以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取得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由于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学生在过程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很难预测学生的发展变化,而预设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准确无误地达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明确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转换或聚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把重点放在有利于教育性经验生成的情境创设上,放在相关活动的程序呈现及操作方式的提示等方面。借鉴斯坦豪斯的过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首先只需要确定一个一般性的、宽泛的教育目标,以帮助教育者明确教学过程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然后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过程的设计上,着重考虑活动展开的方式、条件以及活动结果的评价等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在活动内容的有趣、活动方式的生动、活动场所的新鲜、活动要求的挑战性等方面下工夫;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而这些东西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纸笔测验”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一个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由此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以及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就显得非常必要,注意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评价标准绝对不是“划一”的,面对同样的任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遭遇的是失败,但只要他能够做到不气馁、不灰心,或能够分析失败的原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都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评价是不可能用阶段性的考试分数来替代的。

遵循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设计者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有开放的思路,所设计的课程应着重对教师进行教学法指导,帮助教师以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作为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摆正教师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教师的角色从单一的信息传播者,改变为“学习伙伴”“合作者”“问题咨询者”“辅导者”等角色。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形成教学艺术,学会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以增大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使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能够充分提示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活动空间的拓展,学会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去发现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书面文件形式

根据以上原则要求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成为指导教师工作和学生活动的指南、方案。作为一种规范的课程文件,应该包括课程标准、学习材料等部分。

第一,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课程类型,也应该有涉及教育目标、教学法要求、教学时间与周期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仍然应该指向学生的协调发展,具体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对目标的表述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即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是教育者预期的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展开性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的进展情况而提出的相应目标;表现性目标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首创性的反应形式以及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尽管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动态过程中生成的教育性经验,许多是教育者事先无法预测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行为目标的作用,把行为目标作为目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可以考虑的,对活动结果的预期是教育者可以做到的事情,只是不能仅仅用行为目标来表述所有的教育目标,也不能仅仅用行为目标的达成来判断活动的效果。当然,教育者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确立上,在目标表述上,提示教师关注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情况,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适时地、恰当地、因人而异地提出具体的目标,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提示学生应该开展哪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活动领域的开阔性和活动结果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创新,在主动的实践中得到多方面的提高。此外,在课程标准中,还应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办法以及所需要的时间与周期等,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

第二,从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学习材料来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操作性,活动的进行需要多种多样的材料,既有用文字符号表述的文本材料,说明活动的内容、程序、学习要求等,也有各种非文本的材料,如实物、模型、影像资料、软盘、光盘等,以此作为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发现的“载体”,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其中非文本材料的提供,不一定都是具体实在的,可以在书面文件中说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各类材料,对如何选择和使用非文本材料作出提示,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书面文件,应该有一定的设计形式(参见附录),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价提示、活动结果等部分。由于活动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所以,文本文件的编写可以是填充式的,除了一些固定的内容外,如主题、内容、部分目标、使用材料等,其他一些动态生成的目标、内容以及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等,可以在过程之中或活动之后,用填充的方式进行补白,帮助师生反思活动的进程与结果,为后续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做好准备,并能够针对前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补救的办法,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并取得实际的效果。同时,这种补白的工作,也能够帮助教师在反思与总结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能够灵活自如地驾驭综合实践活动,在复杂多变的教育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参考资料: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田慧生等.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综合教育方法篇10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发展人。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地,任务是让受教育者得到人格和素质的完善。本文主要依据“政治思想的重要性”谈论当代学生现象,使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要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的俘虏。”这里的下一代、下两代,也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当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突飞猛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任,首先推到了大学思想课上,推到了全体教育者身上。教育任务是什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发展人。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地,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得到人格和素质的完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指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三者之中做人又是最根本的,也是众生所孜孜以求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现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使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是应当清楚地看到,还存在一些片面的、模糊的认识。要解决这方面问题,除传统方式、方法外,应特别加强综合教育。

综合方法在各个领域或各项工作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领域强调综合治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复杂的工作也要树立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教育。

所谓思想政治的综合教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唯物辩证法关于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系统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发挥最佳教育作用的有机系统。并不是各项教育活动的积累,也不是各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加和。综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统一目标,和谐配合,协调同步顺序进行。即各位教育者按自己承担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按计划、分层次、有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并且使教育工作有一定方向和程序,交错配置,有先有后,首尾相接,承前启后,成为连续性教育序列。对学生的综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神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广泛的综合系统,如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不能形成综合教育的动态结构。

一、新形势下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综合教育的必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综合教育,早已引起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重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文、行、忠、信”四教,其后三者都是思想道德教育,其实也就是思想政治综合教育。他除以《诗》、《书》为教材外,还开《礼》、《乐》,“乐修内”,“礼修外”,实施的就是内外交相作用的综合教育。同志曾说:“要建立教育所要求的那种严格的思想体系。”其实质就是综合教育。

目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综合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当看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只有采取综合教育措施,才能使不正确的思想行为得到有效预防、抑制和纠正。特别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对象――新世纪的大学生,他们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更加广泛,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必然对学生思想发展产生影响,因为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思想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正面影响和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倾向的干扰。为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需要对他们进行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思想政治综合教育。

其次,综合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仅具有单向思想教育作用,还具有单项教育缺少的特殊作用。

第一,它能产生“新”的教育力量。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总和。”他说的就是系统综合性原则或非加和性原则,他说:“许多力量融为一个总的力,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相加有本质的区别。”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和其他系统一样,综合教育产生“新”的教育力量,是单项教育无法达到的,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这种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就是各项教育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听之无声,忘之无形,但可以激扬先进,改善落后,有力地推动集体和个人健康发展。

第二,能取得最佳教育成果,在军事上,布局好,弱可胜强,少可胜多。综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同样有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所谓横向结构,就是各项教育的方向、地位、相互之间的关系要配置恰当、层次分明、主题清楚、关系协调。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学生思想出现问题,问题是现实情况引起的,而思想政治教师或团委不是解决问题,并辅之以说服教育,而是空谈道理,不着实际。这就是思想教育的结构错乱而导致思想混乱。

所谓纵向结构,就是各项教育先后次序要安排恰当,尽可能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特点和思想教育功能。例如,新生入校后,如果及时针对现实问题加以教育,就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则不同。也就是说,事后教育的作用与事先教育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使有错误的学生改正,绝不是一两次教育可以奏效的,而是反复多次综合教育的结果。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综合教育的开展

综合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力量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先回忆小学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天鹅、梭鱼和大虾》,由于它们三者用力方向不一致,最终车子一动也不动。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过程中,由于用力方向不一致,布局不合理,也会削弱教育力量,以致教育成果化为乌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单向教育是很多的,教育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如果解决的思想问题和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基本一致,而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向着思想政治总目标努力,这样的综合教育就可以形成最大教育合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总目标不一致,互不配合,各自为政,各有意图,甚至相反,就使学生不知可否,无所适从,出现教育负合力。所以新形势下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教育,必须依据整体性原则,把相互关联的教育者按照一致目标加以实施,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以达到综合教育的目的。

下面我们对学生思想政治综合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再做进一步分析。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感情联系的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父母的思想品德、习惯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正规施加,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的,在这里学生产生的愿望和要求集中反映了父母的思想、品德和习惯。有位作家曾言:“未来国家的竞争,就是母亲的竞争。”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爱好和品德,由此可见,对学生来说,家庭教育仍然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就是学校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正规教育。学生在校主要接受学校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社会教育。就是人们通过社会舆论(含报纸、电视、报告会等)、社会交往、社会活动等途径接受的教育。社会是教育人们的大课堂,对求知欲强烈的青少年更不例外。有人曾说,学校几年的教育往往毁于社会上的一个坏镜头。这话固然有些夸张,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是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学生而言,社会教育是一项更广泛、更有影响的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教育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家庭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都来自一定的社会,并从属于社会的教育目的,至于学校教育,必须同社会需要相一致,同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相协调,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人才。否则,学校教育就会失去它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形成一个“教育环”或“教育网”,才能形成综合教育局面。

当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在不同学生身上或不同情况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的经历、处境和思想,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教育。

具体地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新形势下实施综合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要一致,都应该按照党和国家的――“以德兴国”、“三个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坚持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一代高素质新人。只有思想统一,目标一致,要求相同,才能形成较大教育合力。如果相互之间发生矛盾,学校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改善,如果三者之间由于相互作用、缺乏配合而发生矛盾,则要沟通情况,统一认识,按一致要求实施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要加强联系,形成“教育环”。学校与家庭联系方式有家访和电话等,后者运用较多。一般学校主动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思想状况及成绩和问题简要地告诉家长。这一点学校切忌告状式,尤其对于平时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以及让学生及家长充满信心。而对于优等生,要善于发现成绩之外的问题,绝不可“一白遮百丑”,及时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进行教育。

学校同社会的联系也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走出去”,即通过参观、实地考察、访问等受教育;一种是“请进来”,即邀请社会上的先进模范人物或有关人员做报告、开讲座等。这一点学校应切忌搞形式、走过场,而应该一贯坚持,切实把社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系统中。

总之,在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多角度、多侧面地教育,主动调节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16号,2004.

[2]王佩爽,维哲.“整体小于部分之总和”的命题质疑[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