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振兴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8:44

中医药振兴计划篇1

今天省中医药局召开全省中医工作会议,贯彻全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精神,回顾我省“**”期间的中医工作和部署下一阶段的中医工作,这次会议十分必要、十分及时。省中医药局要求我局在这里做个发言,介绍一下我市贯彻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精神的情况,现在我将我市贯彻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情况向大家作扼要的汇报。

一、领导重视,积极实施中医名市战略

自全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后,我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中医强市工作。一是根据省委办公厅《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的通知》(粤委办〔20**〕41号)精神,于20**年2月以中共江门市委办公室发出通知,正式成立由陈继兴市委书记、王南健市长为顾问,市常委、常务副市长聂党权同志为组长的我市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二是市委、市政府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的成员认真学习张德江书记和黄华华省长在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三是多次召开中医名市研讨会,研究我市实施中医名市的工作思路。我市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两次召开了有关成员参加的研讨会,市发改局、科技局和市卫生局等办公室组成单位多次组织中医界的领导和专家研究中医名市的具体办法和如何开展中医名市的项目,为3月27日全市领导小组会议的召开做准备。四是开展调查,对全市中医的现状进行摸底和分析,为制定中医药名市战略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

二、完善规划,抓住中医名市的工作重点

(一)编制和落实规划。我市围绕张德江书记提出的“八个促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编制了《江门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讨论稿),实行整体规划,明确部门职责,项目推进,分步实施。

(二)狠抓重点项目的落实。经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市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定了六个项目,并于近期交市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审议。这六个项目具体体现于下面几个推进:

1、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的进程。充分利用我省高等院校信息、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组织全市重大中医药科研课题协作攻关,加快我市中医中药关键技术和中药新药研究。推进以新会陈皮种植、加工等为代表,利用我市地产中药材资源优势,推广基地种植模式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抓好特色中药开发和中医药剂型改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

2、推进中医医疗三级服务网络建设。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为重点,加强对其建设和管理,促进其发展,使之成为江门市中医发展的核心;各市(区)级中医院为当地中医的龙头,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水平,条件好的市(区)中医院要力争创建省级重点专科,对所辖区域的中医药工作起指导作用,带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为农村中医工作的重要环节,为农村中医普及和推广中心,逐步改善我市农村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推广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和方法,为广大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使中医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广大农民健康服务。

3、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江门中医药学校和我市各级中医院的现有教学资源,培养多层次中医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我市中医院现有医师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中医院的骨干人员进行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以提高中医专科的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及科研水平;积极引进中医药人才,提高我市中医人才的整体素质,通过人才的引进带动我市中医药名市重要内容来抓。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提高社区和农村中医药卫生服务水平。

4、推进中医名院、名科和名医工程。结合省开展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将市五邑中医院建成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且中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人才、管理、服务、技术、设施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名院。在我市原有的4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的基础上,再争取有3到4个重点专科上省重点专科建设,并力争上1到2个部级重点专科。继续和努力做好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争取将我市更多的名中医培养和推荐为省、国家的中医名家。同时通过这些名医带动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队伍。

三、明确职责,同心协力,落实中医药名市各项工作

中医药振兴计划篇2

在武汉一家肝病医院,张先生因早期肝硬化需要服用恩替卡韦药物。医生向他开出一盒施贵宝生产的博路定,售价为239元。张先生正准备转身离开,医生又叫住他,给他介绍另一种品牌同样规格的仿制药,价格仅为79元。张先生选择了后者。

罗氏制药也面临同样苦恼。罗氏制药的一位市场经理告诉本刊记者:“我们公司的一盒罗氏芬在药店卖65块,而仿制药最低就卖5块钱,价格差了13倍!”

“专利保护期一直是悬在每个跨国药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保护期过后,预计专利药销售额中的70%会被仿制药物抢走。”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中国合伙人刘宇刚说。

作为世界500强的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以下简称施贵宝),用并购研发新药的“珍珠链及牡蛎计划”织出一只技术钱包。

这不但为进军新兴市场提供了研发保障,更舒缓了跨越专利悬崖的阵痛。

共识:进军中国

2011-2015年,全球医药行业将有总销售额达100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保护到期。2012年已有400亿美元的品种受到影响,而2013年则将有130亿美元的品种步其后尘。

同时,因跨国药企在新品产出上极不给力,使得这场专利悬崖“悬之又悬”。

“十几年前,全球跨国药企每年产出约150个新药,现在不到20个。”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金拓说,“原因是90%治疗领域已有了有效药物,剩下都是攻克难度极大的病症。”

以俗称老年痴呆症的阿兹海默症为例,辉瑞、百特国际等公司都曾针对此病症开发药物,但都未能在三期临床测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这种“难产”危机直接体现在财务数据上。施贵宝2012年年报显示,王牌产品博路定因专利到期,与2011年同期相比销售额狂跌64%,导致其整体营收下降17%。全球最大制药公司辉瑞同样因主要产品专利到期,曾为全球最畅销药物的立普妥在2012年第三季度销售额较2011年同期下降71%,整体营收同期下降16%。

另一方面,从财务报告反映数据来看,新兴市场已成为跨国药企应对危机的主攻方向。

2012年,施贵宝在美国、波多黎各及欧洲的净销售额占比下降了5.4%,其他地区占比则增长3%;2012年的前三季度,辉瑞在新兴市场国家销售收入占比比2011年同期增长2.7%;礼来制药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占比,更连续10年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

“2012年上半年中国医药行业同比增长19.1%,这表示中国有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医药咨询公司艾美仕预测,2015年中国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施贵宝中国区总裁彭振科在给记者的邮件中指出。

除了市场,中国制药行业另一个重要推力是政策导向。2013年1月6日国务院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施贵宝等跨国药企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及资金力量,若能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即使有‘专利悬崖’,还是有希望取得好成绩的。”艾美仕高级咨询师吴明博说。

施贵宝企业事业部副总裁李歆表示,2013年公司会增加在中国的投资,湖北也是选择之一,彭振科最近将去湖北与当地政府沟通。

答卷:原研创新

对于所有长期依赖创新药物实现高增长的外资药企来说,应对仿制药竞争是在进军中国的“必考科目”,很多“学生”惨亏于此。

“新药品的pCt(国际专利合作条约)只相当于国际优先权,想要变成实质专利,需针对特定国家获取专利审批资格。”金拓告诉记者,中国对外资药企一般会采取更严的专利授权标准,为国内企业研制仿制药腾出空间。

“博路定在中国刚上市时卖得很好,但从2010年起仿制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施贵宝一位市场经理对本刊记者说。

在这种风险之下,大多数跨国药企选择的“答卷”都相同:以并购本土企业的方式,进军仿制药市场。

2011年6月,阿斯利康与广东倍康制药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2012年6月,礼来制药投资南通联亚药业有限公司,布局品牌仿制药;同年9月,辉瑞与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推广包括品牌仿制药在内的专利到期药物。

在进入仿制药领域似乎已成为跨国药企在中国进行本土化唯一出路时,彭振科明确指出,施贵宝仍将致力于发展原研创新药,以发现及填补未被满足的需求。

“如果做仿制药,降价就是唯一出路。除非该公司实力超强,不然就会像美国很多仿制药公司一样最终破产。而中国‘十二五’规划对生物制药、创新药物的支持及新医改全面实施,为施贵宝这种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医药企业带来了机遇。”彭振科说。

2011年及2012年,施贵宝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达到了18.17%和22.15%,而行业平均水平仅在16%左右。通过财报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其新药推出速度和营收效益在跨国药企中排名前列。

珍珠:新药链条

“现在的5家国际大型仿制药企业占据全球80%仿制药市场,跨国药企进入仿制药领域并不乐观。同时当新药年产数降低时,跨国药企以往大投入的研究机制已无以为继。”在美国工作多年的金拓说。

施贵宝将资本运作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创造出一套并购研发新药的模式,并取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珍珠链计划”。

“珍珠链计划是通过收购业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公司,引入创新产品的同时,也引入研发平台和研究人才,加强研发能力,更好地攻克高难度病症。”彭振科说。

一位已从施贵宝离职的员工更直白地向本刊记者解释了这种模式:“珍珠链实质就是‘中小型’并购。这些企业有即将成熟的新品种药物,或者自身研发成功率较高。”

用来治疗黑素瘤的新药易普单抗,是施贵宝2009年以24亿美元收购medarex公司时获得的。

作为施贵宝的首次并购,易普单抗带来“开门红”。该药物2012年销售额达到2.1亿美元,比2011年同比增长47%。根据彭博社三位分析师平均预期,2015年易普单抗销售额或可达到15亿美元。

另一个案例是2012年6月一家名为amylin的生物科技企业。此次并购获得的艾塞那肽,是治疗二型糖尿病的超级药物。该产品在短短6个月中就带来了9400万美元的销量,未来5年内该药物将成为其拓展新兴市场的利器。

“在实行珍珠链战略的五年,施贵宝收获了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免疫学、神经系统、病毒学、类风湿等高难度领域有所建树的19家生物创新公司。”彭振科说。

而密歇根州大学医学教授埃里克·戈登则指出,施贵宝还需要在珍珠链的研究交接及风险控制方面加强,解决药物安全问题。

“2012年8月,一位接受药物Sciences试验的患者因心脏衰竭死亡,该事件带来的赔偿及试验终止开支达18亿美元。该药物正是通过珍珠链模式所获得的。”他说。

牡蛎:成本控制

“中国巨大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和极具潜力的创新力,让跨国药企看到了新大陆。扩大在华业务不光可以带来市场空间,更能对投入研发与成本控制起到很好的作用。”金拓说。

施贵宝的“牡蛎”计划顺应了这一趋势——珍珠所代表的往往是发达国家的成熟型中小企业,而牡蛎通常定位于新兴市场,利用其廉价的人力成本为珍珠链提供后续支持。

具体来讲,牡蛎计划指当施贵宝自己的一些比较成熟的产品线因各种原因无法充分顾及时,会将这些“潜力股”抛出去与一些公司进行合作,依托其人才、资源优势进行一期、二期临床试验研发。

“就好比在牡蛎里面放一点沙子,然后慢慢培育出珍珠。”彭振科说。

2010年11月,施贵宝与首个“牡蛎”——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正式合作,共同开发肿瘤药物,后来又将合作扩展到心血管治疗领域。借力于中国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加快了新药临床试验的速度。

同时,中国还被施贵宝纳入全球临床研发体系,在过去的五年里,施贵宝在中国的357个研究基地开展临床研究,招募患者上万名。未来施贵宝将在中国进一步扩充研发队伍,开展临床研究项目及新化合物的研发。

2011年初,美国《研发导向》杂志将施贵宝的产品线评为制药行业内“最创新的产品线”。借力于“珍珠链及牡蛎计划”,施贵宝解决了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10-15年长周期的问题,从而抵消了“专利悬崖”带来的部分损失。

推手:学术营销

如何使中国的消费者了解专利药与仿制药的区别,如何建立品牌效应,如何在本土化基础上扩大市场份额,这也是摆在跨国药企面前的难题。

“媒体费用水涨船高,渠道费用天天增加;单靠广告卖不动货,宣传拉动反而无用;背后原因尤为明显,营销推广关系为王……”这是一位跑了医药行业近十年的老记者编的一段顺口溜,短短四十八字总结了行业乱象。

“中国药企这类营销方式是建立在极其微薄的利润空间(

记者近日与诺华、辉瑞两名高管进行电话采访时,曾问到施贵宝的本土化亮点,对方不约而同用到“学术推广”四个字——以培训、讲座、流行病症调查等形式,把科学、准确信息传达给医生、患者。

在中国,施贵宝旗下的基金会与包括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在内的众多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几乎每年都会开展一两个项目。

2012年7月22日,覆盖全国21个城市的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患者援助项目启动,施贵宝基金会为需要治疗的低收入患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免费援助。

“我们很注意发展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政府、企业、协会、医药等。我们关注中国发病率高的严重疾病,并紧紧围绕疾病防控每一阶段的需求,帮助政府更有效地控制疾病。当然,我们还会继续探索用创新方法覆盖更多中国病人。”彭振科说。

中医药振兴计划篇3

一、寻求CDm(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其核心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缔约方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进而实现发达国家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中减排目标的承诺。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既能降低发达国家的碳减排成本,又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减排资金和技术,因此各参与方开发CDm项目的热情都很高。从广泛意义上说,任何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低碳技术、碳减排技术项目,都可以作为CDm项目。

医药化工企业在能源的利用及对“三废”循环利用的创新中应主动寻找项目,借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CDm的经验,通过参与CDm项目吸收外资。

二、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

2008年我国政府用于支持节能减排的资金是418亿元,2008年至2010年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投资中有2100亿用于节能减排方面,同时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和出口退税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促推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

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详细解释: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今年,发改委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将围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今年两会后新兴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振兴规划、建筑节能补贴方法等产业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倾斜。因此医药化工企业应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尽可能争取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扩大企业融通资金的渠道。

三、向银行申请“绿色”贷款

为配合国家对工业结构的预期调整,银行业的产业信贷结构也在加快调整。例如,招商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今年已实行有计划信贷退出,对能源环保业则加大信贷量;兴业银行也在贷款方向上向绿色信贷倾斜,加大低碳金融扩展力度,进而推广开展可持续金融业务。

可持续金融是以金融手段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环境改善。在实践中,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业务主要有三大类: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碳金融。能效金融是通过更新设备、优化设计、能源回收利用等方式手段,以节约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和电力、蒸汽等二次能源为目的所开展的金融服务。服务于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金融活动,目前环境金融主要针对化学需氧量的削减、二氧化硫减排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金融服务,目前碳金融主要是针对CDm主要参与方,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兴业银行开展的这三类项目主要分布在电力、化工、钢铁、水泥、交通、水务、环保等方面以及国家十大重点行业。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37.37亿元。医药化工企业可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进而获得银行的可持续金融服务。

四、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吸引投资者出资

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0年4月24日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有80%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本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在追求获利的同时,本企业很注重对环境的影响”。有86.4%的企业表示“本企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及减少污染来节约成本”。有75%的企业表示正在“有意识地追求绿色商机(开展与环保相关的新业务)”。这表明许多企业已把绿色可持续发展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作为环境污染主要制造者的医药化工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中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要将产品的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因此,绿色营销应运而生成为实现医药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成为医药化工企业吸引投资者投资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李萍、梁毅,《制药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举措》,《齐鲁药事》,2008,27(1).

中医药振兴计划篇4

中韩两国都是从制度上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放在同等位置的国家之一,因此,传统医学在两国占据的比重及作用比较大。最近,全世界对于传统医学特别是天然药物的认识逐步升温,借此,中国和韩国试图向外扩展传统医学。两国都发表了天然药物开发相关的中长期政策及其实施方案。如中国发表了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并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及产业化开发、创新药物及中药现代化等具体的项目;韩国则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并制定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笔者在本文重点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天然药物开发政策,从而挖掘有合作潜能的领域。

1中国中药新药开发政策[1]

中国是传承并不断发展其传统医学的典型国家之一。但是,在世界传统医药市场上中国所占据的比重却很少,部分传统药物还需靠一些跨国企业倒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实施了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尤其加强了中药现代化工程。1996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九五”计划的重要内容实施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之后,1998年实施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得到了“九五”计划的优先支持。1999年,国家科技部发表了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实施方案,同年仿制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也被反映到“973”计划里面。200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表了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后来此专项被选定为“十五”计划优先扶持项目。2002年,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表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中国自加入wto以来把中医药产业视为了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中医药走向世界需得到包括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等的中医药现代科学证明,为此,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发表了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药标准化等计划。

2韩国天然物新药开发政策[2]

韩国从制度上同样重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并重视天然物新药的开发。韩国的天然物新药开发政策是在如下情况下实施的:第一,在传统医药领域拥有相对的优势;第二,相比新药开发主流趋势的化学合成,基于天然物成分物质的新药开发成功率更高;第三,利用天然物的新药开发属于高附加值领域,有利于确保国家竞争力。韩国的天然物新药开发主要在天然物科学研究所、药学大学、企业研究所里进行,最近,韩医科大学和韩医学研究院也开始了部分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天然物研究得到了政府的经费支持,科学技术部的“G7项目(先导技术开发事业)”和保健福祉部的“保健医疗技术研究开发事业”等成为了其典型。韩国政府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2000.1.12)和相关实施令(2000.8.17),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2000-2005)”。

韩国的“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至2010年开发5种以上的天然物新药,实现天然药物国家战略层次上的产业化。其最核心内容还是天然物新药开发,而天然药物产业升级为国家战略产业是新药开发的最终目标。“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确定了第一阶段(2001-2005)、第二阶段(2006-2007)、第三阶段(2008-2010)、最终(2010以后)等4个阶段性目标,见表1。表1“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的阶段性目标(略)

韩国“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领域重点课题可以概括为培育天然物科学、促进天然物新药开发、开发世界级天然物新药等。其中培育天然物科学部分包括人才培养、扩建设施、挖掘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天然物成分D/B、制定政府相关制度、实施国际规格化等建设天然药物平台相关的领域。促进天然物新药开发部分主要集中于实现产业化、提升产业体研究能力、毒性试验、临床前试验、创新新药开发技术等实质性的新药开发技术和产业化。开发世界级天然物新药部分包括持续开发新药候选物质、剂型研究及具体的工程研究、临床试验、新药开发、开拓世界市场等新药产业化所需的具体程序。

以上天然物新药开发工作主管部门为保健福祉部,而合作部门包括教育人力资源部、产业资源部、科技部、海洋水产部、农林部、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等。实质性的研究参与机关包括各级大学、研究所、企业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关包括汉城大学天然物科学研究所等;事业管理机关为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

3中国和韩国的相关政策对比

中国的中药新药开发通过中药现代化工程来实现。这个工程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建设事业,它贯穿Gap-GLp-GCp-Gmp-GSp等认证体系,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领域。在这种巨大的平台建设过程中,中药新药开发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因此,中国的中药现代化过程远远超过了单纯意义上的中药新药开发。

韩国尽管发表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法》,制定了“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却不像中国系统规划的发展计划,只是聚焦于新药开发;也没有像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那样独立的政府部门,只是在韩国保健福祉部内设立了韩方政策处,因此,大部分的天然物政策包含了很多一般性新药开发的概念。在韩国,实质性的新药开发事业由汉城大学药学院下属的天然物研究所主导。

中国和韩国各自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政策,一般情况下,中国的计划都能如期推进下去,相关政策的适用也非常活跃;相反,韩国的考虑因素太多,很难按照计划完成。实际上,韩国“天然物新药研究开发促进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如期完成率仅为整个计划的32.7%。

Swot分析是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的非常重要的先行工作。从两国天然物新药开发Swot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传统知识,国家也大力支持中药新药创新;韩国则善于利用it、Bt等相关技术进行融合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见表2。表2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新药研究开发Swot分析对比(略)

4结语

目前,世界大部分的传统医药市场被拥有跨国企业的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占据着。中国和韩国在传统医学领域有很多的共同点,这不仅形成了竞争关系,也意味着诸多合作的可能性。虽然中国的研究开发规模比较大,但其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产品化能力比较差,所以很难开拓市场。相反,韩国拥有应用化、产业化优势。所以,两国应更进一步加强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关系。最近,中韩两国政府在天然产物新药开发领域开展了一些示范性的合作项目,这预示着双方合作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中医药振兴计划篇5

不论我们承认与否和价值评判的高低,目前的世界业已踏入“消费社会”却是毋庸置疑的。背负着厚重传统文化遗产的中医,在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中,面临着继承、创新和振兴的历史重任。继承、创新和振兴中医是全方位的综合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但有一项重要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根据消费社会的特质,抓好中医的“文化传播工程”。对“消费”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入思考且形成独特消费社会理论的是法国著名思想家鲍德里亚。

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主宰,而且已经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欲求。在《消费社会》的最后,鲍德里亚甚至说:“消费是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社会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1]在现代社会,消费已经以其强大的魔力成为社会运行结构中的核心。消费逻辑已经超越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占据人们日常活动的支配地位。消费成为对生产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并对其进行控制的巨大力量,从而成为支撑整个社会经济的支柱。没有消费群体的任何再美好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的境地,比如昆曲,比如京剧。面对这样的消费社会场景,中医的振兴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人们对中医的认同和消费程度。对中医的认同度不高、消费者的接受面不广、消费量不大,振兴中医就是妄谈。而消费意识的形成和传播,物品价值消费认同感的形成和扩张,都离不开后现代社会中最大的权利运作工具———大众媒介。在消费社会中,电视、报纸、广播、电脑网络等传播媒介无疑扮演了至为重要的角色。中医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从民族振兴的高度,积极主动地与大众媒体联姻,整合各方力量,设计中医的“文化传播方案”。

无论采取怎样一种文化传播方案,主要是两种传播形式:一是广告,一是文学艺术。广告是目前经济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是产品宣传的常用手段,所产生的消费效应众所周知。当然,中医的传播不能单单依靠商业广告,而应立足于传承中华文明,制作公益性的广告。目前,中医的传承与创新主要局限在科学技术领域,但是,中医的全面振兴,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自然科学领域,而要将中医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做。中医具有宏大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医的振兴必须要大打文化牌,而文化的事业只有借助文艺媒体,才能产生深入人心的深远影响。实际上,进入了泛文化时代的今天,市场培育的最佳方式莫过于与文学艺术的联手。上世纪80年代末,热播的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空中小姐》就成功地为日本航空公司作了场诱人的商业广告宣传。去年热播的韩国长篇历史剧《大长今》也给中医以极大的启示。该剧将美食与中医的精神和文化溶入其中,引发了一场中医热,使我们领略到了文学艺术对中医认同和消费意识的提高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医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代医药学著作中,有许多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如医传、医案、医话等。尤其是许多医家采用与内容相宜的文学体裁来阐述医理、药性,焕发出文学作品的魅力,如李东垣的《药性赋》、窦汉卿的《标幽赋》、汪昂的《汤头歌诀》等。古代文人学士亦多通医理,经常将医理、药性融入文学作品当中,使文学作品成为传播中医医理和药性的重要载体。古典文学中有大量的咏药诗赋,用文学的笔触形象地描绘各种药物的形态、色泽、性味、功用。

如柳宗元的《愈膏赋》、《种仙灵毗诗》、《种术诗》和苏轼的《小圃五咏: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等。许多散文阐述了养生观念和医理,如嵇康的《养生论》和苏轼的《问养生》都阐发了养生要旨。刘禹锡《鉴药》甚至借医理来喻治国。正如他在文章结尾所说:“善哉医乎!用毒以攻疹,用和以安神,易则两踬,明矣。苟循往以御变,昧于节宣,奚独吾侪小人理身之弊而已!”[2]无论是对治病还是治国都寓有深刻的意义。小说戏曲中也有大量的中医药内容,因为中医药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红楼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计290多处,描写的病例114种,中医病案13个,方剂45个,中药125种,西药3种,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以药入戏,写成以中药名为剧中角色的剧本《草木传》。该剧运用戏曲中生、丑、旦、净、末等角色来编排中药,通过人格化的药物和故事化的情节,使中药的药性、功能、疗效得到形象化的展示,如第一回甘草上场的自白:“老汉姓甘名草,字元老,山西汾州府平和村人氏,不幸夫人早亡。所生一女,名唤,曾许金石斛为妻,年方二八,尚未出阁。思想起来,好不愁闷人也!”唱词:“老本草有百姓,名传不朽,一个个显其能,万病无忧。谁似我性甘平,善调诸药,也善解百药毒,万古传流。惟有那戟、遂、花,与藻并谋,他四人性最烈,与我不投。那知我能温中,去灾也易,我要想立功勋,与国同休。常欲想定华夷,朝居一品,但是我年高迈,女大难留。”[3]古代文艺作品中的中医药内容不但对当时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我们了解传统医学史亦有帮助。“不管是从哲学、社会、宗教等任何一个角度对传统医学进行研究,还是搜罗骚人墨客诗词歌赋中的病名、药名、患病经过、医家交往等,都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学。”[4]

无论是医家赋予医理、药性以文学化色彩,还是文学家将医理、药性融入文学作品中,都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广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本是我国一个极其宝贵的中医文化传统,但是却在近代中医屡遭歪曲、质疑和压制的背景下,出现断裂。目前,中医的传承与振兴已经成为民族振兴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恢复这项历史悠久的中医文化传统。也只有恢复了这项传统,中医才能得到真正长远的发展,因为只有深入人心的大众中医文化才能支撑起中医的大厦。目前可以采取的做法比较多,比如把古代名医、中医故事搬上影视和舞台,或者创作像《大长今》那样富含传统中医药内容的影视剧,目前央视热播的《大国医》即是成功的范例。甚至可以像古代以中药入诗赋那样创作流行歌曲,比如前一段时间周杰伦演唱的《本草纲目》,就是很好的尝试。

中医药振兴计划篇6

流动性充裕继续提升市场信心。据消息人士透露,3月份全国新增贷款再创新高,达到1.87万亿;同时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占比下降,贷款结构有所改善。1月份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贷款总量的63%,而三月票据融资所占比例会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对于新增信贷一季度已经见顶,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认为中国新增信贷从来都是前高后低,未来几个月七八千亿都正常。信贷增量见顶不影响股市,那些贷款已经形成流动性,只要今年央行不紧缩,股市就没事。

获利回吐导致本周三市场一度大跌,海外市场的强势为a股市场提供支撑。大盘蓝筹明显分化,保险板块表现突出。中国人寿(601628)和中国平安(601318)分别上涨3.79%和5.45%。中金公司指出,当前经济复苏迹象和流动性的重新泛滥使市场产生再通胀预期,降息周期接近尾声,寿险公司通常是降息周期末期和升息周期初期的受益者。而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行业政策不仅能活跃投资者情绪,中长期来看,也能提升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2009年,预计中国平安和其它保险公司的盈利将同比大幅增长。基于以上几点原因,上调中国平安a股和H股的投资评级至“审慎推荐”,每股合理估值分别为Rmb48.78元和HK$55.43元,对应目前股价分别有25.7%和13.9%的上涨空间。中金公司表示将在近期上调寿险行业的投资评级。

银行股表现不济,招商银行(600036)一周跌4.33%。根据招商银行周五的业绩快报,4季度营业收入环比有7%左右的下降,相比已经披露年报的几家银行,降幅较大。国信证券推测原因是:新增贷款中贴现比重较高,息差下降较大。此外,由于宏观经济的下行,在4季度信贷承诺等手续费收入也出现了下降,带来整体非息收入在4季度的环比下降。

中医药振兴计划篇7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药业企业,打造千亿元药业产业,推进“中华药都·养生*”建设,促进全市药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市“1125”药业企业振兴和提升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振兴提升计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中华药都·养生*”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药立市,大力发展中药工业,加强政策扶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中药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酒、中药保健食品等七大主导产品,全市药业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共有药业生产企业54家,药业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1家,中药材年交易额200亿元左右。2009年,全市药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42。8%;实现利税18605万元,同比增长32。9%;工业增加值81466万元,同比增长38。6%;中药产品进出口总额6100万美元,同比增长46%。我市已发展成为全国中药材贸易中心和区域性中药材加工制造中心。

在我市药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药企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产业层次不高,产品档次较低,低水平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知名品牌少,还未形成名牌优势和品牌效应。四是药企管理水平落后,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弱。五是企业联合协作意识不强,未形成有效的担保和互保机制,引资、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市药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中药产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地区发展,明确提出“支持*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批准了《安徽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力争用10年时间,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安徽省重点产业和*市支柱产业之一,中药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我市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一大批医药企业,中医药产品特别是中药饮片在国内外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发展药业经济基础较好、前景广阔。随着世界各国对植物药日益重视、国家医药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内医药行业持续较快增长,以中药为主体的我市药业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必将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药立市,立足企业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政策为引导,有效整合药业资源,培育知名品牌,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中药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发挥品牌效应、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我市药业企业走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发展道路。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2年,全市药业生产企业达到100家,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10家,2亿元以上的20家,1亿元以上的50家;2012年中药进出口额超过1。8亿美元。

2。年度目标。2010年,全市药业生产企业达到70家,销售收入达到75亿元以上,增长50%;2011年,全市药业生产企业达到85家,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增长50%。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行业龙头。积极引导药业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协作和内部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等,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加快培育企业自主品牌,尽快形成药业经济发展行业龙头。

1。中药饮片。以北京同仁堂(*)饮片有限公司、安徽沪谯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安徽亳广制药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引导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精深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大力开发精致饮片、单味小包装饮片、超微饮片、颗粒饮片、即食饮片、保健汤料等新型产品,积极培育中药饮片加工龙头企业。

2。中药及天然产物提取。加快安徽德昌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市国一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安徽海鑫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亳广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中药提取项目建设,扩大提取物生产企业数量、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形成独具特色的提取物生产基地,积极培育提取物生产龙头企业。

3。中成药。加快推进中成药产品的开发与建设,做大做强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安徽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药有限公司、捷众生物制药公司等中成药骨干企业,提高中成药在我市中药工业生产销售中的比重,鼓励企业购买中成药品种,大力培育中成药生产龙头企业。

4。中药保健酒。依托*“酒乡”、“药都”优势,积极推进药业、酒业、食品业融合发展,吸引知名保健酒企业来亳投资,拓展保健酒市场,培育保健酒品牌。以安徽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古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载体,培育中药保健酒产业龙头企业。

5。中药保健食品。以安徽方敏药业有限公司、安徽亳广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饮片有限公司、*市京皖中药饮片厂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保健食品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发保健茶、保健饮品用品、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等系列产品。

6。中药杀虫剂杀菌剂。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争取市外企业来亳投资或合作,大力开发具有消毒杀菌杀虫作用的系列产品。

7。中药兽药。依托新引进的安徽天达饲料集团等兽药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动物疾病防治药物,开发动物保健品和中药饲料绿色添加剂,引资兴办兽药和兽用保健品企业。

(二)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充分挖掘民间验方,积极研发中药新品种,形成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购买新药品种验方、药方,扩大市场份额。鼓励企业改进质量控制方法和提高质量标准,完善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的现代化。鼓励和支持药业企业建立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和中药材Gap基地,提高药材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支持企业争取部级、省级有关产业发展项目,获得国家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

(三)注重品牌培育。加大现有产品及品牌的整合力度,筛选一批效果好、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以产品信誉好、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联合、协作等措施迅速提高其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各级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分层次制订品牌培育计划。整合全市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支持中药产品品牌建设,逐步做大做强我市医药品牌和企业。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发挥文化品牌影响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定期举办药业企业家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传授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开办“企业家沙龙”,促进各药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家文化建设。鼓励药企负责人参加全国企业家教育培训,有计划地组织药企负责人到沿海等工业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内外著名药企实地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解放思想,开拓眼界,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升素质,回报社会。

(五)促进产业集聚。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商招商,大力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到市经济开发区、南部新区投资设厂;在市南部新区建设现代中药创业园,制定灵活的优惠政策,节约土地,降低成本,积极培育中小型药业企业;加快中药现代物流业发展,鼓励建设大型中药材仓储、批发、物流配送、信息咨询服务等企业。

四、政策扶持

(一)信贷资金支持。加快创立现代中药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药业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联合协作,形成企业融资的互保联盟,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动银企交流与合作,争取金融机构扩大授信规模,为药企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推进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整合壮大现有担保资源,积极组建企业信贷担保公司,做大*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等担保机构的资产规模,放大担保倍数,增强担保能力,降低担保费用,为药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融资服务,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进药业企业上市融资。

(二)项目建设扶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所联系的“1125”重点培育企业,指导企业从提升企业层次,加快药业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谋划项目,注重谋划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每个重点培育企业有1个在建项目,2个拟建项目,3—5个储备项目;对于企业新上项目,简化审批程序,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优先使用市养生*专项资金及其它财政性补贴或奖励资金;对于企业在建项目,帮扶单位要指定专人跟踪服务,帮助解决项目用地、资金、技术、用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尽可能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产;积极帮助“1125”重点培育企业争取国家、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三)土地政策扶持。“1125”重点培育企业在我市投资的新上项目,属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20万元/亩及以上工业项目的,享受以下优惠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在3000万元(含)至5000万元的项目,自取得土地使用权之日1年内建成投产的,给予每亩3万元的财政扶持;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含)至1亿元的项目,自取得土地使用权之日18个月内建成投产的,给予每亩5万元的财政支持。

(四)财政补贴扶持。落实“1125”重点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方面财税优惠政策,对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或省级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贷款,给予适当的贴息扶持,对企业专利申请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企业研发或购买1个二类、三类中成药新品种并批量生产的,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对企业购买1个经方、验方或普药品种并批量生产的,给予适当奖励。对二类新药投产1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或三类新药投产1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药业企业,一事一议,给予一定的补贴;对有正式批文(健字号)、投产1年内销售1亿元以上的保健品生产企业,给予重奖。对通过中药材Gap基地、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的药业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建立Gap基地的药业企业在各级龙头企业推荐认定、项目申报方面优先支持。扶持和鼓励中药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以上奖励和扶持资金均由受益财政兑现,其中由市级财政支付的,从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

(五)其他政策措施。建设部级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全面提升我市药材药品质量;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入驻的中药研发企业,1年内免交租金,优先推荐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博士后、留学归国人员携带中药类科研项目进入的,在创业初期给予适当的创业资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1125”药业企业振兴与提升计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药业企业振兴计划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药发局,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总结前阶段工作,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药业企业帮扶具体措施,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二)建立帮扶机制。实施药业企业一对一帮扶机制,1名市领导牵头,1家市直单位负责,1名科级干部具体联系,帮扶1家现有药业企业,新引进1家药业生产企业,规范生产经营,确保药品质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采取“一站式”服务、“一会制”审批,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药业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中医药振兴计划篇8

人参产业是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中国,说起人参,人们就会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吉林。人参产业作为吉林省特有的优势产业,位居“东北三宝”之首,素有“百草之王”的美称,并以品质上乘、产量大而被誉为中国人参的正宗。众所周知,吉林省具有400载的人参种植经验,是全国乃至世界的人参主要产区,产量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和70%,人参出口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说世界的人参在中国,中国的人参在吉林,一点都不夸张。

人参是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吉林省人参产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深度开发不够、效益提升速度缓慢等诸多问题,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自2009年底以来,在大环境的积极推动下,吉林省密集出台了多项人参产业振兴的相关

政策,抓住机遇,乘势而为,谋划重新崛起,使百余年的传统产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010年9月20日,吉林省召开了振兴人参产业工作会议。会上,王儒林省长在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发展科技人参的问题,提出“科技对推动人参产业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整个人参产业的兴衰成败”,要求“把科技作为振兴人参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推进人参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人参产业加快振兴与发展,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科技人参工程”(简称“920工程”)。

为贯彻落实全省振兴人参产业工作会议精神,省政府大力支持、强力推进人参产业:政策、资金、技术全方位倾斜,环境、舆论、氛围不断营造。

实施“科技人参工程”,是依靠科技加快人参产业振兴与发展的重大举措。未来5年内,将重点实施“人参基因组计划”、“人参功效物质基础与质量评价研究”、“人参功效机制与食用安全性研究”、“人参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开发”、“人参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人参炮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人参新药创制与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人参保健食品开发”、“人参食品科技开发与推广”和“人参重大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等十大科技专项,通过技术创新水平和组织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引领和支撑全省人参产业实现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重点在人参本质的科学解释、人参种植与炮制加工的技术提升、人参精深系列产品开发等3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通过实施“920工程”,将建立架构科学、分工明确、开放联合、运行高效的人参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到中试转化较为完整的人参产业创新体系。增强人参产业科技创新的内生驱动力,明显提高人参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理论、技术和产品等方面取得一大批具有先进性、关键性、独创性的重大成果,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人参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升吉林人参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基本实现依靠科技振兴全省人参产业的阶段目标。

预计到2015年,选育3-5个人参栽培优良品种(品系),良种种植面积由现在的5%提高到50%;研制40项人参专用肥、专用农药、专用机械等物化成果;突破40项人参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出200种以人参为基源的系列产品,其中创新药物20个、保健食品50个、食品等130个。获得人参相关专利200项。

中医药振兴计划篇9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关健所在,从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其师资队伍的建设举措两大方面阐述了提高其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方法和根本措施。

随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深人并成功的推进。为了振兴农村中医药事业,解决农村缺医少药、医药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的现状,进人21世纪以来,相继有多所中等专业中医药学校升格为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中专向高专转化期间,由于培养对象和目标的不同,两种层次的教育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中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特色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师队伍是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关健,是高等中医药学校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一所学校能否立足社会、市场、产生品牌效应,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反映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综合实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1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观念滞后因教师均从中专医学教育体系转换而来,对高等教育的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手段知知甚少。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中专时期的一套教学方法,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理论和实际脱节。教师下临床没有硬性规定,无法及时掌握医学发展最新动态。

1.2学历职称偏低,年龄偏大因历史的原因,原中专学校仍有大批中专和大专学历的教师,其职称只有中级。加之中专学校受编制的影响,新进教师较少,造成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有些课程有高级职称断层的现象。

1.3师资来源渠道窄中医学校教育起步均较晚,大部分从原西医卫校改制而来,一方面教师绝大部分来自非师范学院,一方面中医药学院的轻中重西,导致师资整体素质偏低。

1.4继续教育不系统从事中专层次教育的教师,因教育任务繁重,进行医学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继续教育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课程体系的限制,医学院校教师在校教育中未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训练,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医学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1.5实验教师素质低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创新体系的基础是实验室高职高专人才更需要优秀的实验教师。改革开放以来,实验室及实验教师队伍得到迅速发展。但仍在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硬件投人,轻软件环境建设;重理论教育,轻实验教育。实验师资不稳定,实验教师整体学历层次偏底,高职称人才更是缺乏。

1.6临床课教师知识陈旧单一刚进人高职高专教师行列,临床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原学校从事临床理论教学的教师,他们缺乏的是临床知识;二是从附属医院聘任的临床教师,他们的缺点是对理论教学缺乏系统培训。

中医药振兴计划篇10

>>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模式研究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北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北京地区p2p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红豆挺进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渐趋细分在生物医药领域自由驰骋生物医药领域平台促进创新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倍道兼进,腾飞的北京生物医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园区现状及发展模式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研究北京地区大学生网购风险认知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热点与前沿分析北京郑氏润慷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增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oL].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oL].2006-02-09.http:///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4]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彭英,姜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13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2014-07-10.http:///cms/jh/106695.htm.

[13]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14]马廷灿,曹慕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看我国各省市基础研究竞争力[J].科学通报,2011,56(36):3115-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