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1:14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篇1

摘要:在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前提下,我国提出了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以此来适应现今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分析二者的概念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30142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不断的改革和深化,其中农业经济因为改革而发生的体制改变比较大。原来,我国农业经济实行均田制,即一亩田一个人,可在经济改革的要求下,农业经济必须向着更专业、更规范的经营方式转变。这种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小农经济向社会生产的转变。为了使农业经济更快的适应并加速这一转变,我国提出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的伟大构想。

1现代农业特征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性

1.1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体系已经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渐渐突显出来:农业生产太过于分散,没有产生可以直接依赖的主体;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人力依然是主要劳动力;没有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意识,多数农民还局限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没有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农业经营体系进行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1.2现代农业特征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

现代农业特征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属于同一内涵,都是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现代农业即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以此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培养农育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的农村合作社,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化的基础与服务,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农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2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业的现代化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条件,新的农业特征要用新型的经营体系来支撑,两者属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2.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符合现代农业特征的客观要求

什么样的农业特征需要什么样的经营体系。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下,传统的农业经营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农业发展,这个时候,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就变的很有必要。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经营方式要更趋于机械化、科学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机械化是指生产技术的机械化,用机器代替人力,既能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又能提高生产效率;科学化是生产技术的科学化,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发达的21世纪,这句话都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真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必要时还可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引用,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同时降低了成本;集约化主要是增产方式的集约化,传统农业的生产属于粗放式,即精耕简作,现代农业的生产属于集约式,即精耕细作。对增产方式实行集约化,既能保证质量也能保证产量;市场化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特征,市场化是指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是经济的载体,农业经济也是一样。农民在进行生产的时候要面向市场,做到一切生产都是为了市场而投入,生产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得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在很多方面都是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的,尤其是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农村合作社是农民与市场进行交流的最主要平台,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应对现代农业新挑战的有效措施

根据国家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现在从事农产品种植的农民人数较少,土地也明显不足,在这较少的人口中,女性的人口比例要比男性的人口比例大,平均年龄在50~60岁以上,这就意味我国在实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在这诸多的挑战中,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农民的人口老龄化和后继无人的问题[1]。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可以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要求培养专业的农育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等生产可以依赖的主体,对农业生产进行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对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起促进作用,既解决了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也保证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3总结

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既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又能为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贡献主要力量,两者属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篇2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过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但是,离构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一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趋势,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承包农户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户兼业化倾向明显,迫切需要解决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问题,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三是农户家庭经营大多属于分散经营,仍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问题,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伴随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问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现代农业需要相适应的经营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四大特征体现了现代农业对经营方式的内在要求。比如,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要求农业经营要适应市场多变的要求。农民合作组织能够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能够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生产技术、提供社会服务、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纽带。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对“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发展,是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快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全国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农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不足10亩,90%左右的农户养肉牛数量在2头以下、养猪数量在10头以下;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1~60岁占21.3%,60岁以上占11.2%,女性占53.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和新挑战,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总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客观要求;是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应对“谁来种地”问题的迫切需要。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步伐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加快培育以农民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加快培育以农民为主体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任务,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根本。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要以处在“三农”核心地位的农民为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现有务农人员培训,使之尽快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广泛开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合作社带头人等培训。在完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吸引和支持高素质人才务农创业、投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立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并使之与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相协调,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积极探索农业经营新模式,促进公司化、园区化的农业实验区发展,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优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前提。要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分步稳妥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确权、土地流转监督、规模化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优惠政策实施等,以此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度推进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首选是要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其次是要不断提升公益机构的服务能力;再次是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组织从事农业公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农业金融保险体系建设;四是要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多种服务模式,及时总结推广。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先导和基础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重点培养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着力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先导

进入新世纪,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日趋凸现,如果不把农民培育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将成为一句空话。正如指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谈不上,还会影响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大举措。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人,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就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细胞,对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发挥重要的主体性、基础性作用。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能否奔小康,根本还在于要赋予老乡奔小康的能力,培育老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的重大基础工程大力推进,充分依托全国各级农广校组织完整、体系健全、覆盖面广、贴近基层、经验丰富的优势,加快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培育方式和制度。

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步伐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公共基础平台,让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有舞台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和及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二是要建立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学分银行,促进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对接,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提升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的服务能力;三是要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综合集成智慧农民云平台;四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引进国外农民培育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发展能力;五是搭建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微信平台,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大会,促进互动交流、对话合作和联合联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篇3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问题。尽管我国正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但是我国的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诸多农业生产者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建设意识亟待提高,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营时,由于是自愿的农业生产结合,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高素质人才短缺,缺少专业的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这对信息化的应用的环境是具有局限性,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只有科技含量较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服务行业,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水平还很低,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市场发育很不健全,尚无规范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农民经营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农业产出的农业产品尚处于传统的种类,缺少市场竞争力,这是现阶段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挡了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

1.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营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实践方式,是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经营结构,对农业的经营体系做出更好的改革,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对合作体系做出更好的规定,规范农业的经营体系,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经营方式做调整,加快农业内的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农业专业性人才,定期举办培训会,使农业内的成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得以提升。

2.发展农业的特色农业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是土地经营者的经营集合,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方式,农业产品的产出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方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发展经济效益高,更加优质额作物。提高生产模式和农业的生产水平,打造产品的产业品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处理,通过自身的加工和包装转换成具有产品优势的产业,成为特色的农业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信息网络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所带来的是农业经济信息的快速流动、共享,从而加速了农业经济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建立良好的竞争体系,树立竞争意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的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信息市场,逐步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经营。同时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资源高效配置。现代农业发展着力点就在于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创新组织经营形式,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人员科学素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建设。

三、结语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篇4

在党的十报告内明确写出要“构建社会化、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经营体系”。2013年、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等都将加快建构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列为重点。

新型农村经营体系,具体来说,是一种顺应现代市场竞争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体系。中心是实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业支持体系的有机联结,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建构可以撑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多种组织模式与农业经营体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多类型农业规模经营成长、形成多元农业服务结构以及产业化经营水准提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创建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与创新想息息相关的合作经营制度、双层经营制度、家庭经营制度、行业组织制度和产业化经营制度。

创新农业合作经营制度

对于农村合作经营制度来说,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系的关键是创新。这种创新,不但应该着手于中国具体国情,并且要接轨于国际。

从结合中国国情的角度看,关键在于在融合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综合型合作组织与专业服务型,巩固农民组织(农协)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关系,改革农业信用合作归于“三农”和农业供销合作,改善法律环境和农民组织合作政策等方面寻找创新和突破。

从和国际接轨的角度看,现在合作组织的数量足够了,目前是质量问题,关键在于在构建行业组织与合作社的股份化,联合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扩展农业合作组织在抵押、保险、融资等方面的功能,发展与应用我国的新一代合作(股份合作)的组织模式,改善农村组织合作治理的结构等方面寻找创新和突破。

要规避法律和政府扶持政策与此方面有关的误差和错判,科学有效地对目前所有的各种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合作农场进行辨析。

创新农业双层经营制度

要对农民统分结合的新型双层农业经营制度与专业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建构与完善。相较于传统的村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能力落实跨地区发展。突破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空间区域局限,进一步可以更好地坐到服务的效率规模化和分工专业化,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与此同时,依旧要发挥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在服务农民,特别是营销服务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用途。

农业双层经营制度的创新也应该在增强与延伸双层中“统”的功效时呈现出来。例如给予合作社抵押、保险、融资等功能;建构“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也就是把合作组织当作载体,而平台即是信用合作、供销合作、农技合作;对联盟化发展合作社起到促进作用;以合作社联盟为基础,构建出真正有效的农业行业组织(协会)。

创新农业家庭经营制度

仍旧应该坚守农业的家庭经营制度。农业家庭经营有很多类型,不管是现代型(像家庭农场)还是传统型(像自给型),专业型还是兼业型,规模型还是小规模型,全部都有它生存的条件和土壤。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具有多样性,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各种类型的农业家庭经营格局必然会存在,经济社会的制度又正在转型之中,因此绝对不可以因为其具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就否定农业家庭经营制度本身。

我国需要对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不停地进行创新与完善。首先是为了重点培养新型的家庭农业经营者,其次是为了消灭家庭农业将康发展的机制制度的阻碍,然后是为了建构支撑现代家庭农业的体系。要区分扶持农民和扶持农业两个概念,让农业家庭经营在完备的服务体系基础上建设起来。最后是为了维持各种类型的家庭农业规模经营的成长,不舍和定指标,不适合过于将土地经营规模设成门槛条件,应该稳定地逐步推进。

创新农业行业组织制度

农业行业组织制度的创新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备条件。我国发挥农业行业组织制度的作用,从一方面来看,对农业行业微观主体有所依赖,就像农民合作组织和经营农户的不断发展乃至壮大,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职能的转换与政府机构的改革依赖更甚,若是政府不消退很多行业管理的职能,那么发挥行业组织的功能就无法实现,进而就不可能完善整个农业的产业经营体系和组织体系。政府可以考虑在改革机构和转变农业管理职能,与此同时。把现在推行的基层农业供销合作体系、农业信用合作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进行有机合整,再结合农业行业m织(协会、联盟),构建把农民合作社作为核心载体、将“三位一体(农技、供销、信用)+行业组织”融合的行业组织体系与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以此来达成使农业管理职能的转变要与农业综合平台的建设相结合得目标。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

至于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其中心思想是:为了形成公司经营、合作经营、家庭经营和行业组织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使公司经营、合作经营、家庭经营这三种经营模式还有行业协会制度的集成优势和自身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而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大致方向则是把以前陈旧的仅由公司(龙头企业)主导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换变成合作社与公司双方共同主导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由合作社主导、合作社很直接地朝着下游延长伸展发展的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也就是“合作社+公司+社员”这样的更加纵向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篇5

1.重视理念的作用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用经营企业、经营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经营农业必须确立“为卖而产、为赚而卖”的理念,适应、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把农业生产定位于商品生产。引进工业组织形式,移植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及农业产品消费服务融为一体,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品牌理念等现代工业管理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除了农业经营主体思想理念的变革外,各级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意识及方式也要变革,确立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管理理念。2.重视培训重视对农民、种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理念的培训,使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趋势,学会如何收集、整理、判断市场需求供给趋势。在培训内容上,除了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技能和技术外,更应重视对现代农业经营理念进行培训。在培训手段上,用广播、电视、报纸及信息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开展经营理念的培训。3.重视借鉴要重视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经验的借鉴。从学习和借鉴角度,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可以直接借鉴的、尽快借鉴的、现在还没有条件但可以通过创造条件来借鉴的三类。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走现代集约农业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政府支持农业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发挥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可以直接借鉴的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模式。在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尽快借鉴的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模式。在高技术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工厂化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方面,可以通过创造条件来借鉴。

二、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主体

(一)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容1.农民家庭经营农民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快,农民家庭经营分为传统农户、专业大户(专业种植与养殖户)、经营与服务性农户、半工半农型农户主要类型[2]。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农民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因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今后农民家庭经营的发展方向。2.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与一般农户的本质区别不在于经营规模的大小,而在于经营者身份的转变,即从“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变。家庭农场是经过工商注册登记的,可以是使土地、房产等成为农民面向市场的一种资本。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3]。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是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较好地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利益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可以更有效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在服务社员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周边农户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截止2012年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8.9万余家,实有入社农户达到5300多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0%。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企业是指采用现代企业经营方式,进行专业分工协作,从事商业性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活动,并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不断完善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力量将扮演独特而重要的历史性角色。近年来全国农业产业化企业快速发展,全国各类龙头企业近12万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0多万个,带动农户1亿多户[6]。5.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职业经理人是一个新生事物,类似于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是懂技术、会经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的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带头人”,是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引领者,主要从大中专毕业生、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种田能手、有意投身农业的城镇居民、复员转业军人和熟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其他人员中产生,这部分人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6.农业园区农业园区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农业产业化实体。农业园区是由相关经济主体组成的,除了投资业主本身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科技创新示范、农业机制创新、示范辐射推广、服务农民等多种社会效益,是集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技术组装集成和应用创新于一体的试验和示范主体。随着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壮大,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和种养大户,促进了园区所在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

(二)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主体的措施1.完善主体经营农业的内核完善主体经营农业的内核重点是促进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实体化发展。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行iSo、Gap等认证。加大对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强化建章立制和规范化管理,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增加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农户家庭经营,要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推动经营主体的职业化。对家庭农场要健全经济台帐,促使其讲求经济核算。对农业园区重要的是要制定园区工作运行规则。对职业经理人要求他们诚实守信,要有敢于担当和善于担当的精神。2.提升主体经营农业的能力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能力,着力打造高素质的经营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人才队伍,真正把农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上来。要营造农业创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完善从事现代农业创业补助政策,引导和鼓励投资农业的企业家、农村内部的带头人、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拓展主体经营农业的功能鼓励经营主体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高就业的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主体经营农业的功能。依托标准化的种植、养殖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农耕文化等,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拓展农业的旅游和文化传承功能。按照“农业生产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林、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等,完善农业的生态保障功能。

三、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模式

(一)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模式的内容1.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千家万户组成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农工商或农商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的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公司、农业基地和农户等要素构成,由此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各种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2.农业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农业股份合作制经营是指在保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入股,将大片土地联合起来统一经营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的一种经营模式,其核心是土地股权制,即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大户或龙头企业经营,农民可以获取土地租金,企业可以通过土地集中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然而,目前的土地股份制更多的是用租金制替代股份分红制,用财产性收益掩盖了农民整体收益的提高[7]。3.农业品牌化经营模式品牌是农产品通向市场的“身份证”,是将工业理念融入农业经营的标志性工作,对于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非常重要。农业品牌化经营模式是以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商标注册为基本手段,通过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全面建立起质量标准体系,以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推进农业品牌化和商标注册。要发挥创意农业的作用,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

(二)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模式的措施1.延长产业链条以产业选择为基础,以利益链接为纽带,依托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发展加工、配送、专卖、餐饮、旅游等多种业态,建立农业产业链耦合机制,促使农业突破传统的生产范围,向加工业、商业等拓展,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功能,形成生产、加工、科技、服务、销售、旅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以区域性农产品为龙头,利用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充分进行农产品加工及其副产物的深度开发,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和农工贸一体化。把农业经营与乡村休闲旅游业结合起来,拓展农业的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功能,开展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农耕活动和创意农业产业形态,提高农业资源的附加值。2.完善经营机制土地是维系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纽带。农业经营主体其经营形式大多为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而土地零星分散极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必须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因而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加快土地确权,加大土地使用权流转。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使转入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与转出土地的农户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保护双方合法权益。推广股份合作模式,支持各经营主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入股,按照股份企业的运行模式开展经营。完善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权利,引导各主体之间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真正实现保底收购。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二次分配制等形式,与农户与合作社等主体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3.搞好知识产权保护有计划的对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宣传培训,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提高龙头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配备合理数量的知识产权专兼职工作人员。鼓励龙头企业自建研发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建科研机构,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发明创造,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或域名等途径积极获取自主知识产权。

四、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投入方式

(一)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投入方式的内容1.实行项目制目前,我国对农业经营投入主要采取项目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制的具体要求进行管理。项目制主要包括财政无偿投入和财政有偿投入等。财政无偿投入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土地整理资金等,以公益性项目为主。财政有偿投入主要是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等项目采取这种方式。2.完善补贴制补贴制是对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对产业化中既属于市场筹资范围又具有一定公益性的部分如农民培训、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等,采取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要在现有基础上要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同时将补贴环节从流通环节转向生产环节,将价格支持转向对农民的直接补贴。3.实施奖励制奖励制即以奖代补,由原来财政对农业项目的直接补助,改为由企业(项目单位)先行筹资投入,待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再由财政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补助的扶持方式。以奖代补资金扶持的对象和范围为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机构等实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农业科研、示范推广项目等。

(二)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投入方式的措施1.按项目制要求确定项目的选择严格遵守项目制的基本建设程序,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在确定项目时,严格按照项目的预先设定范围和要求,减少弹性的支出和随意性支出。要建立农业项目评审机制,积极探索实行专家评审、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支农项目。聘请农业、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审组,通过现场陈述、专家质询、公开评分等层层筛选,通过充分评估论证,确定扶持项目,确保项目确定的公开、透明、科学。2.改革补贴制中分散和不到位的弊端按照“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机制,使各项涉农补贴措施更加直接、更加有效。新增惠农补贴资金,应重点投向种粮大户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农机购置补贴调整,重心转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而不该实行普惠制。完善农民“一卡(折)通”渠道,将所有到户的补贴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公开,便于社会监督和资金直接发放到户。积极推行财政支农资金的转移支付和农户补贴公示制度。对补贴农户种子、救灾救济和扶贫等投入进行公示,发挥广大农民直接监督作用,减少财政支农资金的流失。3.制定并落实奖励制中的奖励规则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有效途径。设立专项奖励资金,促进扶持土地合作社的发展,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业主给予资金奖励,推进规模经营。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农业项目支持。除国家补贴政策倾斜兑现外,在用电、用水方面给予保障,重点在农业项目上给予支持安排。在奖励重点上,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种养基地、品牌申报等进行奖励。对获得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创建区域品牌等给予奖励。

五、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一)创新和完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内容1.科技服务科技服务包括品种鉴定与推广、植物病虫与动物病害预测与防治、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农业生态保护等。加大对现有农技体系的改革力度,整合资源,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格局,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继续完善以农业科研、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服务,推广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110等方式,向农户开展推广无偿服务。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业产业化主体根据自己生产及经营计划需要,通过无偿或有偿两个市场获得有关技术,指导培训农户在相关技术下进行规模生产。2.投融资服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施设备、参保渔船、林权、流转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的方式方法。各类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要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及时做好担保工作。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要优化保险服务,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参保,保障农业持续平稳发展。3.销售服务建立由供销社、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种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农资经营销售体系。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健全农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办好农业博览会等农业展会,继续支持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食品博览会,巩固出口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组织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经销、加工、消费单位对接活动,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及时销售、采购农产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4.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传输和,使之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帮助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顺利进行。全面整合农业搜索引擎数据服务、农户电话呼叫服务、手机短信服务、远程教育服务和电视信息互动服务等涉农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建立覆盖到所有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农户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络。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于农业资源环境、作物种植状况、自然和生物灾害等监测预报。5.检测服务巩固完善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建设,分期建立区、县级监测站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市场、龙头企业速测点,为各经营主体提供检测服务。继续开展环境评价、产地认定、依标生产、质量检测和农资定点供应等项工作,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基于流程管理的食品安全实现机制,充分借鉴国际食品安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如GlobalGap、HaCCp等,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基于流程控制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9]。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篇6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农村金融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始蓬勃发展。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尚小、农业产品缺乏竞争力等自身特点,急需农业资金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追求迫切需求农业融资,这就解释了为何农业融资需求大;而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对农业融资的要求,说明了解决农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融资问题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至关重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问题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困难和形成原因。这些问题急需更进一步地分析和解决,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本质提出对策建议。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特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有别于传统家庭经营农业的模式,是指追求规模效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农业产品市场化为目标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了蓬勃的发展。以贵州省为例,2016年已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24万个,农村合作社277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已达473家,有力地推动了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融资需求越来越大并呈现一些特点。

1.融资用途多,额度增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用途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新增扩大经营规模,科学研究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农业产业化后从生产、产品加工、再到营销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融资支持。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追求规模效应的特点以及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的特点,都使得融资金额变大。

2.融资期限多样化,时效性要求提高。融资用途的增多,而不同的用途融资期限必定不一样,例如像融资用于购买种子等材料的收回期限比较固定,但像融资用于购买农机等农业固定资产的收回期限就会比较长。另外,不同的农业行业之间融资期限也有较大的差异。在融资时效性方面,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所以需要融资及时,融资手续便利快捷。

3.融资成本承受能力低,缺少抵押物。对于正处于新生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各方面实力都比较薄弱,虽然生产规模扩大了,但是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依旧存在。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农业产业依旧利润微薄,难以承受过高的贷款利率。另外,有些主体还应抵押品不足难以融资。

(二)农村金融供给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有了飞跃的发展。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1400多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户均46万元,涉农贷款覆盖面扩宽。截至2014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19.4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285.8%。除了贷款金额增大外,还专门设立了许多专门针对农村的金融产品。例如,贵州普定县针ε迤独Щ设计了“特惠贷”精准扶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有创收创业的贫困农户进行贷款。融资供给除了有了提高以外,还有以下的现状。

1.融资渠道单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为银行为主,其中又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要力量。除了银行贷款融资以外,还有民间借贷等手段,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非常少。

2.农业贷款比例下降。我国农业贷款在金融机构贷款中所占比例并非稳定增长,而是存在下滑趋势,一度由2005的5.93%降到2014年的4.16%。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缺少抵押物等特点,造成银行融资贷款“望而止步”,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回报率高的其他行业。

3.贷款利率不敏感,信用考虑少。现行的融资利率呈现单一化,并未根据融资的用途、期限加以区分。在银行考虑放贷时,更多的是取决于抵押品,尚未考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问题,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二、供需矛盾融资难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大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之间的矛盾

虽然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近几年有了快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建成。许多村寨还缺少银行网点,即使有了农村信用社等机构也并未有效发挥融资作用。另外,尚未形成农村金融市场,贷款利率不具有零活性和市场性。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体系建设的速度没有跟上需求增加的速度,导致了融资难问题的出现。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承受能力低与金融机构经营理念之间的矛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薄弱,难以提供很多抵押品,而抵押品正是现代银行放贷的最基本要求。农民所拥有的财产主要是土地和自有房屋,而这两者在法律上规定不允许用于抵押贷款。另外由于市场经济和银行自身盈利性的要求,金融机构会自动把资金投入风险低、回报率高的其他产业中。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项目大多风险高回报少不易获取完整信息,便易被银行搁置。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品以及农业的低利润性,这与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形成了矛盾。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多样化与金融产品落后、手续复杂之间的矛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期限、时效上都有了新的特点,但是金融机构现行金融产品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需要。包括融资期限不合理,不能满足期限多样化和时效性;融资额度过小,不能满足经营主体融资和发展的需要;融资用途少,不符合现代产业化农业的要求。先前的融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这与落后的金融产品、融资方式直接出现了矛盾。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扶持与政策体系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急需政府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但是与融资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体系都还不完善,也影响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困难,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政支持资金较少;政府对金融机构有关农业放贷政策的支持不够,落实力度欠缺;农村金融市场薄弱。这些都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有效支持产生的矛盾。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建设

1.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转变经营观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主动提升自身在农业科技和管理的能力;要转变经营观念,打破传统农业经营思维,力争发展运行规范、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尽可能聘请专业管理人才,学习先进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经验,积极了解惠农政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银行在放贷时更加全面科学的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增加放贷概率。

2.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利润率,难以承担高贷款利率。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主动通过标准规范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加快自身规模化,打造品牌效应,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自身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增加产品利润提高利润率。另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要积极学习农业科学管理技术,在各个环节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投资回报率提高和低风险都会使银行增加放贷的可能性。

(二)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1.创新金融产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所呈现的新特点,创新融资产品和金融服务,以满足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贷款额度、期限时效和用途上的需求;各地金融机构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探索新型的融资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简化融资手续,提高审批效率、节约审批时间,促使贷款流程便捷化。

2.增强支农意识,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机构在考虑自身发展之外还应考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事关国家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转变信贷观念,立足于为农村和农业服务,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发展规模来综合评定,适当扩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规模。

3.创新抵押担保模式。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抵押品,找不到担保人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将农机设备、农产品订单引入抵押担保中。

(三)完善农村金融系统,发挥政府帮扶作用

1.完善农村金融系统,加快农村信用担保、风险补偿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加快我国农村金融系统全面覆盖,完善已有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和服务;尽快建立农村征信系统,加强信用等级评定为银行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提供有力依据;推进农业保险、农村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的发展,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和风险问题,维护融资双方的利益;积极构建融资支持体系,为金融机构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产品解除后顾之忧。

2.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评估和流转。政府应该继续进行农地制度改革,健全农地流转法律制度,推广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权评估体系,增强抵押融资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立流转平台;解决当银行无法收回放贷资金时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处置问题。

3.加大惠农政策和财政支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w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专门针对其发展的有利政策;对积极为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保障,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增加政策性农业财政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补贴。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S].2014

[2]夏雪.金融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5.

[3]王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物资产抵押融资风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孙立刚,刘献良,李起文.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5(05).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篇7

__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20__年6月20日)

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__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和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__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

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培养一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体系。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篇8

在“十五”期间,重庆市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资源量少质差。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单位产出水平较低。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资源开发不合理,一些地方农村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农业经营风险大。重庆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区域间气候差异十分明显。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几乎年年发生,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长期以来在水利、道路、生态等方面政府投入增长缓慢,金融支持乏力,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服务单一,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带动力弱。农业新型现代营销体系不尽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

3.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少,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缓慢。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素质不高,推广手段陈旧,技术到位率低,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重庆市农村人口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

基于以上原因,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因此,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努力实现本市农业现代化迫在眉睫。

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和历史性的概念,它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变为既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1.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2.生产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中,从而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3.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将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把增产的切入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是指现代农业应以市场作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5.生产组织社会化。是指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要与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6.劳动者智能化。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农业现代化意味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应具备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产业体系。由于重庆山地、丘陵面积比重大,这些地方的农民居住过于分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针对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村,首先必须进行集居建设。要有针对性地转移农村居民,加强农村人口集中,实现村民集居、集体迁移。其次,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全市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重点堤防建设等水利方面的重大问题,新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最后,根据各区县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设立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地方产业体系的形成。在产业体系中重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整个重庆市范围内形成农业产业经济链,促使重庆农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2.加强农业组织机制创新,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加快探索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寻求以农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推动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促进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主要做法有:一是采取集中承包、业主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加快土地在社区内重组和社区外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根本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二是探索与农民利益相联的多种经营模式。推进农户股份合作,推进紧密型的“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规模化经营基础。三是借鉴日本的做法,建立组织严密的农协,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将农业经济从整体上与外部经济和市场联系起来,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减轻小农经营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推广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竞争力。科技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高技术含量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在“科技兴农”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经验,这些国家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发展资本技术密集的精致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结合重庆市农业基础条件现状,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应当走自然资源节约、技术优先发展、生产集约化经营、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应把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相结合,把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一是要大力推广已有的先进适用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要组织科技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研发适应本市农业生产特点的节水抗旱、生态安全、省力节本、优质高产等新品种新技术,开发适应山地、丘陵地貌特点的小型适用农业机械。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和大户,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科技人才。

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针对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路径进行探讨,为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篇9

关键词:常熟;田娘农场;农业经营;城镇化

农业的发展始终是一个根本问题,党中央已连续十年1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视察江苏时,专程到常熟市的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了解情况,对“田娘”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是大方向,是有效的载体”。事实上,总理考察中的讲话释放出了重要信号,就是中央决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内需潜力,以此对新型城镇化形成有力支撑。作为率先发展的苏南县市,常熟“田娘”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上,一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其“土地也能产黄金”的奥秘和启示意义值得解构性地分析研究。

一、田娘农场的“升级版”创新路径

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即通俗意义上的“田娘农场”,位于江南传统的鱼米之乡――常熟市古里镇坞w村。所谓田娘农场,并不是由某一个人或公司单独管理的地块,而是一个复合概念。整个农场在常熟的主体部分共有6850多亩,分为由田娘公司自身流转并经营的2050亩和约4800亩的家庭农场,专门从事水稻、小麦、蔬菜、果树、花卉种植,发展休闲农业。这些土地都由公司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并统一以“田娘”的品牌进行销售。因此,田娘农场是一个以实体公司为依托建立在面向市场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基层农业工作单位。

早在2012年,当时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小组专程来到常熟调研,对田娘农场给出了“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能把现代高效农业做得如此出彩”的高度评价。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因此,田娘农场的跨越式发展和巨大成效不仅证明了自身探索的正确性,也高度符合中央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与精神。

田娘农场的成功实践,体现了高健浩和他的团队对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机遇的准确把握,也反映出他们勇于探索、善于实践、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面对信息化、市场化的潮流,他们在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中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内涵,造就了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田娘模式”,初步探索家庭农场“升级版”的新路径。

(一)农业组织形式:构建“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创新经营体系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是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田娘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紧紧把握这一核心,进行了不懈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田娘农场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组合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他们创新构建起“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既各自独自承担职能,又在生产中相互配合联动,形成了一个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整体。

公司是组织生产的“指挥部”。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整个生产、经营组织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在把直接经营的2050亩农田建成为高标准示范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研发、标准化管理和营销网点建设,吸引周边37户家庭农场开展合作经营,种植面积近4800亩,实现了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特别是对家庭农场开展教育培训,培育了一批职业农民,提高了生产经营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基地和家庭农场是从事生产的“集团军”。除自身经营的示范种植基地外,37户家庭农场接受田娘农场的指导服务,先后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规模开发、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等多个重点项目,成功创建部级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成为有机肥推广使用和优质稻米生产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田娘农场还向外地拓展,在安徽、黑龙江、江西等地创办了合作生产基地。

合作社是服务生产的“后勤部”。田娘农场还牵头组建了农机、植保、劳务和米业合作社,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这种合作经营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较好地解决了现代农业的组织、生产和经营问题,在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有机肥料生产和环保生态种植循环互动

现代农业越来越发展成为“循环农业”,其基本理论就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田娘农场从创建之初,就将循环生产的理念融入到发展过程中,他们化粪为肥,又还肥于田,实现了禽畜养殖和水稻种植之间的良性循环,构建起以“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标准化生产、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为主线的循环农业产业链。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荐和农民耕作习惯的改变,农业生产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一方面是化肥过渡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土质下降;另一方面则是畜禽粪便缺乏科学收集处理,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现象。针对这一矛盾,田娘农场大力收集畜禽养殖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进行规模化生产有机肥。而有机肥的使用和推广催生了田娘农场跨越发展,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对化肥的过度依赖,有效改善了土壤和农产品质量。

在有效实现化粪为肥、还肥于田的基础上,田娘农场又将目光投入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事业。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支撑,田娘方面投资1.12亿元,设立了添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城市生活污泥经过发酵可以转化为绿化专用有机肥,用于城市公共绿化、景观园艺、苗木种植等。这条生产流水线将在创新城乡污染物处理和利用的大循环上开创新的局面。

(三)农产品营销手段:多渠道扩大“田娘”品牌效应

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产后营销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走出去、会吆喝、拓市场、创品牌。田娘农场在发展过程中深谙这一道理,他们始终把扮靓“田娘”形象、打响“田娘”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田娘农场改变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先后在常熟、苏州、上海等地开设10多家优质农产品直供网点,并且成功进驻常客隆等多家大型连锁超市。这些营销平台的搭建,显著提升了田娘农场的市场化经营程度,在2011年常熟举行的海峡两岸农副产品博览会上,“田娘”牌大米3天卖出10万多斤,创造了引人注目的销售业绩。

在信息时代,田娘农场好还积极借助各种媒体宣传自身品牌,进一步扩大自身竞争力。田娘农场的创业事迹先后被新闻联播、中央2套经济频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引起热烈反响。田娘农场还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展览会、评选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塑造自身形象、打开销售渠道,“田娘”大米也因此获得了“最受苏州老百姓喜爱的地产金奖大米”称号。

(四)公司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作为一家现代企业,必须创新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企业健康高效运转,提高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田娘农场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努力把构建一套全程化、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作为公司的重要工作。“田娘”在公司内部设立了办公室、财务部、农业事务部、生产部、营销部、运输部、战略发展部、质技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分工清晰,各司其职,初步形成了现代企业框架。在此基础上,“田娘”还着重强化公司内部管理,他们在生产的各流程、各环节,都先后制定了严格规范的工作制度,如《安全生产规程》、《试验管理制度》、《田娘销售管理制度》、《包装宣传设计制作管理制度》等,要求公司员工严格按照这些规程制度开展工作,确保了公司高效有序运转。

二、“田娘模式”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今天,中国的现代农业正处在一个创新发展的关键期。毫无疑问,田娘农场的创新实践为全国尤其长三角地区提供了一个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动案例,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新启示。

(一)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重视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现代农业是“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业,从事现代农业的主体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这其中,带头人的作用又是重中之重。从田娘农场的成功实践看,创办人高健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健浩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从事农业工作40多年,先后担任农科队农技员、村党支部书记、镇建管所所长,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有着一种敢于探索、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创建田娘农场以来,在他的带领下从一家小型有机肥加工企业起步,一跃成为“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并且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投身到发展现代农业的事业中。“80后”总经理王强就说,“在‘田娘’这几年,我成长很快,因为前面有个引路人,就是老高。”

田娘农场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把发现和培养带头人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要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从中加快培育出一批既熟悉了解乡土人情、又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还有着较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管理经验的农业发展带头人,通过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带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2.创新因地制宜的经营模式。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既需要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也离不开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而创新经营模式则是其中关键性的环节。田娘农场在其发展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发展阶段出发,逐步探索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新模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而且还很好地保护了农民利益、带动了共同致富。我们应该看到,“田娘模式”最本质的经验就是立足实际、创新探索。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应该允许多种模式共同探索,特别是在中央重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大力培育村级合作农场,寻求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现代农业经营的有效形式,着力打造农业经营模式的“升级版”。

3.发挥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作用。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现代农业的鲜明特征则是建立在科技与人才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走科技兴农、人才强农之路。田娘农场从诞生发展至今都与人才、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机肥的专业处理离不开人才、科技,生态稻米种植离不开人才、科技,城市生活污泥处理同样离不开人才、科技。他们通过构建产学研联盟、加快农业科技投入、吸引大学毕业生等方式,使农业、科技和人才始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看到,相对与其他产业,农业对科技和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弱,应着力通过构筑平台、完善政策等多种形式,引导更多科技资源进入农业领域,吸引更多农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自主创新。

(二)对于新型城镇化

1.以农业现代化支撑城镇化。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多年连增,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粮食需求仍在增加。粮食继续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内需压力日益增大,而家庭农场通过制度创新,释放了活力,在有限土地上挖掘潜力,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无疑成为了城镇化的坚实基础。因此,在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这盘棋中,发展家庭农场是枚关键棋子,它牵动的并不仅是农业,还对城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事实上,以农业现代化支撑城镇化发展是一种具有高度战略性的治国思路,这也是总理所反复倡导的。

2.构建新型城镇与现代农业的良性互动体系。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而与之相对应的农村出现了“劳力荒”,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力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有些地方的土地出现闲置、荒芜。在这个过程中,田娘农场通过为土地转出方支付一定流转费用、雇佣当地农民等形式,构建起新的产业链条,不但有效解决了无人种田、土地利用等问题,又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最终实现农业与农民收入“双增”目标。通过多方协调发展,有效改变了城乡二元结构,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家庭农场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这同样也体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理念,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夫荣,史小兵.[田娘农场]逆向试验[J].中国企业家,2013(12).

[2]成新,杨波.“田娘”的魅力[J].企业研究,2006(07).

[3]张启.“田娘”跨省带农富[J].农家致富,2011(06).

[4]王晓宏,商中尧.高健浩:“田娘”美名扬[J].农家致富,2011(04).

[5]高健浩.肯定“田娘”农场的探索带有方向性[J].唯实(现代管理),2013(05).

[6]肖文华,周越.与“公司+合作社”共生的田娘农场[J].工商行政管理,2013(11).

[7]韩勇.苏南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对常熟市田娘农场的深度调研[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篇1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电子政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它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应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的问题,另一个是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打造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将我国农村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整合起来,并使其在市场需求拉动下进行生产和经营,不失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而服务型政府应成为这条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铸造者与维护者。

一、打造信息化农业供应链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小农户”生产经营体制,不同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生产经营体制。因此,无法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针对我国农村特有的经济体制,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

⒈整合农村个体经营中的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问题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小农户”生产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整合农村个体经营中的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现代农业是面向全球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性的农业。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投入与市场化经营。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经营,将农村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分割成一个个弱小的“孤岛”,造成农村资源流转困难、生产成本过高,经营规模狭小、市场信息闭塞、农业资本投入不足、竞争能力差等诸多问题。这些生产要素与资源“孤岛”,是农业生产经营实现规模化、市场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只有首先打破这种孤岛式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将农村个体经营中的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整合起来,才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

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建设农业合作社、等方式来整合农业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这些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于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的统一调动与优化配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逐渐失去了它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又出现了联合经营、股份合作经营、集团化经营等要素和资源整合模式。这些经营模式为整合我国农村的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仍不能成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模式。如何针对今天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局势,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结合我国农村目前的生产经营体制,综合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中新型资源整合模式的特点,寻找对于我国农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整合方式,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⒉打造信息化农业供应链,是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以信息为纽带、以供求关系为线索,打造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将农村“小农户”个体生产经营中的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动态地整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投入、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化经营,不失为适合我国目前农村经济体制,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一种有效方式。

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借鉴现代工业企业供应链的生产经营理念,根据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供求关系,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原材料供应到送达最终用户的所有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储运、分销、服务等联结起来,使其按照统一的市场目标,共同进行分工合作式的生产和经营。在信息化农业供应链中,市场需求信息由供应链的下游,通过供应链的信息传输渠道传递给供应链上的所有生产经营者,每个生产经营者都根据这个统一的市场需求信息确定自己下游的用户在完成这一市场需求的供应需求,并根据这一供应需求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此同时,这个生产经营者上游供应商也在同一时间,根据其完成这一市场需求的供应要求,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内容。由此一环扣一环地将农村的“小农户”个体生产经营紧密联结和组织起来,从而使分散的“小农户”个体生产经营转化为供应链的共同生产经营,使“小农户”个体生产经营者掌握的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通过供应链动态地整合在一起,在供应链的拉动与协调下得到优化配置。

由此可见,信息化农业供应链,一方面,通过信息流引导和驱动供应链上的人才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等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其得到合理的优化与分配;另一方面,通过供求关系将分散的个体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起来,形成分工合作的现代“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由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投入、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化经营。如果说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价值,在于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那么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关键价值,则在于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动态整合与市场化配置。

信息化农业供应链,一方面借鉴了现代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具有现代工业的生产与经营模式,适应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借助信息纽带和供求关系,将分散的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适应中国农村特有的个体经营经济体制。同时,信息化农业供应链,适应由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趋势,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因此,打造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通过信息化农业供应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与产业和产品布局合理化

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对于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与产品结构布局合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信息化农业供应链,整合了分散的农村个体生产经营,使其有实力、有条件共同完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它使“小农户”自给自足式的生产经营活动,转变为以市场需求拉动的有目的、有组织的供应链生产经营活动,使农业生产经营的内容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合理调整与布局。

⒈通过信息化农业供应链,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通过供求关系,将供应链上所有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生产经营者组织起来,在同一个市场需求目标的拉动下,有序地共同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这就不仅使分散的个体生产经营者,形成一个有秩序、有组织的整体生产体系,而且使个体生产经营者手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聚合起来,根据供应链的整体生产经营目标进行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这就使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具备了进行规模化生产的组织结构与资源实力,从而为规模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将个体生产经营的农户与种子公司、化肥公司、农机公司、技术公司、农药公司、牛奶公司、面粉公司、食品公司、水产公司、旅游公司等生产加工企业以及超市、物流公司、国内外市场、现期货市场紧密联结起来,形成一种协作、共赢的现代生产经营体系。在这个生产经营体系中,每一个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供应链同市场需求目标的统一控制下完成的。这种统一的控制包括:供应链总体生产经营目标;供应链上每个生产经营者根据需求关系决定的各自不同分工的生产经营任务;交货的时间、方式以及资源的配置等。这就使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具有了现代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与资源配置能力,其组织模式与资源配置方式又优于现代企业。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组织关系是动态的、超越地理空间与行政地域空间,通过信息联系起来的,从而可以实现跨越物理空间、打破行政管辖区域,根据不同的生产经营内容,动态地进行不同的优化组合。供应链上的所有原材料供应者、产品生产加工者、农业科技服务者、农机服务者、物流服务者、市场营销者以及合作者、投资者等,都将在供应链的整体市场需求目标牵引下,为了供应链共同的利益协同一致地工作,从而使分散的农业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在供应链的供需关系的组织和调动下,纳入到供应链的整体统一生产经营中来,并得以优化组合与配置。由此可见,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利用上述其独特的组织功能和配置功能,使零散的“小农户”个体生产经营,转变为由供应链牵引、组织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从而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⒉通过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布局的合理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农村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但因大部分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大量积压,价格下跌。尽管农产品增产,但农民难以增收。第二产业存在着与城市工业重复率高的问题,此状不仅加剧了全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还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很多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低,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为主,仅能吸收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具有环保特征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农村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产品与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交流障碍和交流范围的局限性,农村产业布局和农业产品开发难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节,更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协调、均衡、有序地发展。

信息化农业供应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市场需求拉动供应链的生产与经营。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借鉴现代工业企业的供应链生产经营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的理念: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不再采用按照计划生产出产品,然后再将其推销出去的模式,而采用依靠市场的需求来拉动产品生产的生产经营模式。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将其下游直接延伸到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环节,收集和捕获消费者的需求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由此形成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传递给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而供应链的上游的生产与经营者,必须根据供应链下游供应商与服务商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来确定自己的生产经营内容,并安排、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是紧密围绕市场需求进行。这就使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起来,避免了盲目、无序的生产和经营。由于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生产经营目标始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这就使农业生产经营的内容,不断地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这样就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同时,信息化供应链的发展,也将带动物流配送、批发、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服务型政府应成为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铸造者与服务者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充分满足公众的社会需求,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打造信息化农业供应链是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因此,它是服务型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农村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打造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完全依靠市场或者个体生产经营者的自发组织难以做到。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软件环境和硬件设施的支撑,还需要持续的维护和服务。这些必须依靠政府强大的政策资源、组织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支持。政府对于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组织作用、协调作用、管理作用和服务作用。打造信息化农业供应链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应成为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铸造者与服务者。

⒈打通信息“高速公路”,为信息化农业供应链铸造硬件基础设施

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化农业供应链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它是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神经”系统。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必须依靠供应链上的信息流来拉动、协调整个供应链的运行,并以此促进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的流动。没有畅通、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支撑,农业综合供应链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打造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必须首先修通农村信息“高速公路”。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高速度的信息传输网络,它将政府、企业和百姓的信息终端(如计算机等设备)接入到互联网上,使其能够与网上的任何用户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运行必须依靠信息“高速公路”的支撑。首先,信息化农业供应链必须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才能快速获取市场信息,以便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其次,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必须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交流,才能动态地整合个体经营者拥有的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并使其得到优化配置。信息“高速公路”将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关联信息汇集起来,并通过供应链的生产经营供需关系,对供应链全局范围内的资源、生产流程、仓储配送等环节进行整合与优化,从而将分散的资源汇集为供应链的整体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再次,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必须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协调,才能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益。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供应链上人力、物料、设备、资源、空间和时间得到综合的开发、管理和利用,提高各个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物流的快捷高效配送,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压缩库存产品量,降低物流与库存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构建农村信息“高速公路”,必须创新适合我国农村的新型建设模式。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文化状况,构建农村信息“高速公路”不一定要全部重新修建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通过整合农村现有信息传输设施的方式,解决农村百姓接入信息“高速公路”的经济与文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优化了各种单一形式的信息通讯方式,使其更方便、更灵活、更实用且更廉价。同时,它还实现了跨越地区甚至国籍疆界的多媒体信息传输。修建农村信息“高速公路”,正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将农村百姓通常使用的、大众化的传统通讯方式与计算机网络资源有效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信息接入方法,解决接入农村信息“高速公路”的问题。除了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传输渠道外,现有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无线通讯网等,都可以整合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信息传输渠道;除了以计算机作为接入设备外,可以将农村家庭现有的、农村百姓更容易接受及更方便操作的设备(如信息亭、电视机、电话机、手机、村头的“白墙”、田间的高音喇叭等)都作为农村信息“高速公路”接入的终端。接入农村信息“高速公路”网的方式,可以采用直接接入方式,也可以采用“中继”接入的方法。在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设立信息中继站,通过电信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等将信息接收下来,然后,再通过其他人工方式(例如区域广播、村头“白板”等)传递给每一个农民;采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将农民反映和表达的信息收集起来,再通过中继站传送到农村信息“高速公路”上去。由此,使每一个农村百姓都能方便地与农村信息“高速公路”保持沟通,这样既解决了农村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经济问题,又解决了农民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文化背景问题。

⒉为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构建营造软件环境

就像只修了路,而没有车一样,打造信息化农业供应链仅仅修建了信息“高速公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造引导和驱动信息流动的“车”。这个“车”就是政府为了确保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相应的各种政策、法规、制度、机制等软件环境。

首先,服务型政府要承担起塑造地方优势、确定供应链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容的职责。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以及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制定地区发展战略、策略和措施。地方政府要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结合本地区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前瞻性地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制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规划。由此,从宏观上把握和布局每一条农业供应链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等鼓励和扶植个体生产经营者参与到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生产经营中来;同时,确保信息化供应链的合法运行与健康发展。

再次,服务型政府要承担起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组织职能。政府应利用其拥有的政策资源、组织资源、管理资源和信息资源,为构建信息化供应链“牵线”、“搭桥”,将分散的个体生产经营者链接到信息化供应链中来,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参与到供应链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中来。

⒊打造和服务于信息化农业供应链是农村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

电子政务是政府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履行其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一种行政方式,它是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一方面,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特点来实施农村电子政务,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有的方便、迅速、跨越时空的信息传输特点,打破农村自然环境的限制,通过信息将农村的个体经营者联结起来,使每一个农村百姓都能方便地与农村信息“高速公路”保持沟通,从而使每一个普通农民都能平等地加入到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中去。另一方面,电子政府可以通过信息互动平台,以信息的交流牵引来带动政府的实体服务,促进信息化农业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商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由此来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与效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收集、分析生产、加工各方面的信息,并将其注入信息化供应链,以便为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生产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使其掌握经济发展与市场变化的情况,根据市场预测和市场需求,调整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生产经营的内容和方向,以寻找新的发展线索,开拓新的市场。

为了使电子政务能够对信息化农业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服务,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各种政策、法规、制度等保障机制。首先,政府应将信息化农业供应链的管理与服务纳入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来,将其作为政府农村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其次,政府应根据供应链的管理与服务的需求,修改传统行政流程、再造新行政流程,以使其适应信息化供应链管理与服务的运行方式。再次,政府应根据修改后和再造的新流程,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定具体的工作内容,明确各个新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关系和职责。同时,政府还应修改和制定新的法规、制度,以保证这种工作机制合理运行。

综上所述,信息化农业综合供应链,对于整合农业生产要素与农村资源,调整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将其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并将打造和服务于信息化农业供应链作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武文,赵长保.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R].北京: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6

3李静.简论现代农业建设[n].光明日报,2005-11-29(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