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28

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篇1

为激励教师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奖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老师,特制定本奖励办法。

一、经费来源及发放对象

本奖励办法中涉及的奖励经费来源于校长基金(即财政下发的教育教学管理考核奖经费),针对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并取得优秀教学效果的文化课专任教师。

二、发放办法

(一)基于联合体考试和区域统考的增量奖励办法

1.针对各次联合体统考,具体到各班级、各学科,通过计算几次考试学生的学业提升情况,给予每位教师分等级赋分,一学年统计一次总分,每年12月份结算发放。

2.参考计分考试名称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计分:期中考试和入学成绩比较计分;

第二次计分: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计分:期中考试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第二次计分: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计分:上学期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第二次计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计分:期中考试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第二次计分: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计分:上学期期末和高三一模成绩比较计分;

第二次计分:高三一模和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计分:上学期末和高三二模成绩比较分析;

第二次计分;高三二模和高三下期中考试(或高考成绩)比较计分;

3.增量计算方法:

(1)班级均差=班级平均分-联合体平均分;

(2)班级均差百分比=班级均差/联合体平均分;

(3)班级增值=本次均差百分比-上次均差百分比;

4.增量等第计分办法

按两次考试班级学科平均分和联合体(高一必要时从级段采样)平均分绝对差值的百分比的增量n,分五个等地,a等n>=0.05,计5分;B等n>=0.02,计3分;C等-0.02

班级总分增量按等级分值的0.5倍计,赋予班主任,级段总分按等级分值的0.5倍,赋予级段长。

某学科因故无法参加统一考试而无法比较增值的,该次计0分。

5.出现教师变换情况,则按最近1个月实际任教老师赋分,若最近任教老师任教时间长度少于2周,且比上一位老师时间短的情况,则按任教时间长的老师给予赋分,下同。

6.奖励额度及办法

第一种情况:考试采样次数不全时,以某次为参考。

(1)班级某科增长趋势为正,并超过4个班级,按1:2:X分三个等级,分别奖励提取总额的1/300;0.8/300;0.5/300,给予各科任课老师;若正趋势数少于4个班,则按增量从高到低,以1:1:1的比例分三个等级给予等额度奖励;若正向趋势为0个班,则无奖励。

(2)班级总分增长趋势为正,并超过4个班级,按1:2:X分三个等级,分别奖励提取总额的1/200;0.8/200;0.5/200给予班主任;若正趋势数少于4个班,则按增量从高到低,以1:1:1的比例分三个等级给予等额度奖励;无正向趋势,则无奖励。

(3)全段某学科具有正向趋势的,按备课组内300元/人,给予奖励。

(4)级段增量为正的,奖励提取总额的1/150给予级段长;增量为负的,没有奖励。

(5)同一老师有多个班级任教的,按2个班级计算,第二个班级按0.5倍累计奖额。第二种情况:考试采样次数全,考察四次比较结果。

根据各次等第计分的办法,汇总等第分值,分三个等级,按第一种情况比例,1.5倍额度给予任课老师班主任以及级段长奖励;

(二)基于学业水平考试a率和通过率的奖励方案;

1.参考教师所任教的班级学考通过率和a率两项奖励,先确定班级基础,再确定班级奖项及额度。

2.班级学科基础确定:学考前约2个月的某次考试为依据,级段后5%确定为学考通过危险学生(通过目标);前10%为学考优秀生(a目标);分配指标到具体班级。

3.根据指标,有危险学生在班级,最终能通过的,每班奖励**元/班给任课老师;

4.根据指标,a率超过指标的,每增加一个a,奖励**元/生,奖励给任课老师;

(以上定额,可根据奖励金总额,按百分比奖励)

三、以上奖励,按提取总额**万元计算;结余部分,按前勤高三教师:高二高一教师1:1的权重发放。

四、本方案解释权在校长办公会议,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调整。

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篇2

评比以合格率(或均分)为主要依据,非毕业班教学质量奖励参照学期末全县统一检测考试评比文件。均分和优秀率为参数,确定各科成绩位次,设立位次奖。位次奖分为三个区间,体现奖励区别,即倒数第4名至倒数第9名每个位次奖励20元;倒数第10名至倒数第14名每个位次奖励30元;倒数第15名至顺数第1名每个位次奖励50元;全县评比前三名发特别奖励300元、200元、100元。毕业班每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教学质量奖励发放参照本办法,代两门以上课程的成绩按平均名次计算)

二、毕业班教学质量奖

1奖项设置:毕业班升学考试质量奖设完成任务指标奖、单科位次奖、学生个人总成绩奖及单科成绩奖四个奖项。

2奖励原则:学校每年度结合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以完成重点高中的情况为主设立奖励金额,完成普通高中、高职中任务指标奖,依照学校财力酌情予以奖励。具体金额以校委会会议形式讨论确定。完成或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升学任务指标所得奖励,以教学班为单位予以分配,分配以单科成绩的位次体现奖优罚劣的宗旨。

3奖励办法:

1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指标的班级发给奖金500元。

2超额完成任务指标的班级在500元奖金的基础上设立追加奖金。每超额完成一名重点高中指标追加奖励400元。

3升学考试单科成绩位居全县倒数第4名至倒数第9名每个位次奖励50元。位居全县倒数第15名至顺数第1名每个位次奖励150元,位居全县前三名发特别奖每位次奖励500元。

4中学特长班若给学校下达招生计划。奖励不受完成任务与否的限制,初录1名,发给辅导教师奖金20元,正式录取1名,则划归相应班级的目标任务之列。辅导教师获奖200元。

5学生单科成绩位居全县前5名(含5名)每出现1名奖相应代课教师100元。学生个人总分位居全县应试学生前100名(含100名)每出现1名奖100元。此项奖金划归该生所在班级奖金总额之中予以分配。

6各班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将应收的费用给学校结清的班级奖班主任100元。

三、学科竞赛奖

1校级参赛教师获得三等奖奖励30元。一等奖奖励50元。

2辅导学生参加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学科竞赛。奖励指导教师每人次100元,获县二等奖,奖励指导教师每人次150元,获县一等奖,奖励指导教师每人次200元。

3辅导学生参加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学科竞赛。奖励指导教师每人次300元,获市二等奖,奖励指导教师每人次400元,获市一等奖,奖励指导教师每人次500元。

4教师本人参加县级以上举办的各项竞赛。县三等奖奖励100元,二等奖奖励200元,一等奖奖励400元;获市级优秀奖奖励200元,市三等奖奖励400元,二等奖奖励600元,一等奖奖励800元;省级竞赛获得名次按市级翻倍。

5寄作品参加比赛得奖的如征文、小论文、美术作品等)获得三等奖奖励50元。一等奖奖励150元,市级获得名次按县级翻倍,省级类推。

6县级组织的体育比赛获奖由行政会另行讨论予以奖励。

四、非教学人员责任奖

由学生代表、全体教师和考核领导小组综合评定为“优(90分以上)良(7589分)中(6074分)差(059分)予以奖励,根据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奖额由学校行政会议决定。综合评定为“差”则不予以奖励,中”按总奖额1/3予以奖励,良”按总奖额的2/3予以奖励,优”按总奖额全部予以奖励。

五、奖励说明:

1教学质量奖非毕业班一学期兑现一次。

2奖励依据限定为教体局或教研室下发的成绩通报表。

3具体奖金分配方案依单科成绩位次先后拉开档次。学校审核方可发放。

4一门学科教学工作由几名教师承担。体现区别,兑现相应奖金。

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篇3

(一)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空军军事职业教育实行大学、分校、学区三级管理体制,教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由对应的空军职教部、分校和学区职教办具体负责。由于与院校教育、部队训练衔接融合不够,加之军事教育对军事训练助推的滞后性,使得在实际运行中只有职教部门对职业教育的体系进行管理和操作,成为一种单向、封闭的管理模式,缺乏联动。机关职能部门的助推作用发挥不明显,惩戒制度得不到落实,致使军事职业教育影响力减小、官兵重视程度降低,对构建军事职业教育长效运行机制非常不利。

(二)质量监控制度不健全

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持续性质量管理,是提高军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机制。目前,以考试为主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只是做到了对教学结果的监控。对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运行状态缺乏质量监控,致使大学对分校、学区的教学管理做不到严格、规范和科学的指导。质量监控作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因缺乏制度保证,以监控促管理的作用不突出,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三)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

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是干好军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行的各级军事职业教育部门均为编外单位,职教管理干部令岗不一,缺乏专业化的、稳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队伍。个别单位军事职业教育部门有名无实,管理人员配备不齐,职责分工不明确,人员变动频繁、流失严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标准难以得到保证,对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还有的单位军事职业教育办公室没有独立办公场所,同时身兼数职,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军事职业教育工作中,影响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深入落实。

(四)奖惩激励效果

不突出奖惩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严格落实奖惩激励措施,可以在军事职业教育中树立鲜明的导向,激发官兵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现行的各级军事职业教育奖惩激励办法来看,首先是奖惩激励机制的层次性不明显,没有针对广大官兵的实际和特点作详细调查和分析,如士兵与干部、机关与基层、院校与部队等,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激励方式对他们更有效等等,激励措施存在针对性不强、简化等弊端。其次,大学每两年一次评优的时间跨度太长,没有每学期或每学年对工作和学习突出者进行激励有吸引力;而且受奖的官兵人数甚少,没有充分发挥奖惩激励的效能。第三,针对课程学习成绩结果奖励较多,而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出的成绩鼓励和肯定较少。第四,军事职业教育的激励措施刚性化凸显,精神激励不够。教育教学的重大决策往往缺乏官兵参与,影响了广大官兵投身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诸如交流沟通、尊重信任、肯定赏识、排忧解难等能满足学员精神需求的情感激励方式较少受到关注。

二、对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进的措施

(一)完善军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空军军事职业教育与一般的军事院校教育不同,校区分布广、工作头绪多,学员数量大、教学任务重,统筹协调难度大,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军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带头作用,军事职业教育作为各级的“党委工程”,须纳入部队全面建设体系,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明确各级主官是军事职业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掌握部队军事职业教育开展情况,狠抓基层教学工作落实,及时发现和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将办学和学习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其次要着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部队实际,着重建立健全机关协调联动、教学管理、教员培训、考场管理、奖惩激励、教育宣传和检查评估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军事职业教育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提升军事职业教育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各教学单位办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按照三级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活动主要由学区组织实施,大学和分校要加强对学区教学质量的监控指导。在运行过程中,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监控,着力于正面指导和引导,使被监控者化压力为动力,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在监控范围上,注重过程评价和实际应用,监控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监控与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和易于操作性,要明确各部门和人员职责分工,要有较明确、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而且要被各部门及人员接受和认可,并能积极参与到监控和评价中来。在构建监控体系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地给予不同类别人员利益表达和相互监督的机会,体现普适性原则,避免使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教育的质量。当然,质量的多样性并不是质量要求上的随意性,任何层次的军事职业教育都应有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各单位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三)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在《空军军事职业教育学习激励办法》的基础上,分校和学区要根据单位实际,制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军事职业教育奖惩实施细则。按照“经常检查、定期考试、客观公正、赏罚并举”的原则,各级要定期检查和通报所属单位军事职业教育开展情况。学区作为军事职业教育工作落实的末端,要严格执行奖惩规定,对平时学习认真、成绩优异者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成绩不合格、未完成年度最低学分或者未按期毕业的要坚决予以惩戒。将学习制度落实、考核成绩等与单位评先和个人立功受奖等紧密结合,将岗位素质所需的必修课程完成情况与晋职晋衔、选取送学等挂钩相连,官兵感到没有“捷径”可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自然会高涨起来。

(四)组建精干的管理

队伍军事职业教育工作法规政策性强、工作任务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管理干部队伍,是有效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亟需解决机构缺位、无正式编制的困境;各级职教部门在职教管理干部队伍的配备上,要严格选拔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学习积极性高、业务能力素质过硬的干部;对于人员配备不足的单位,上级要加强督促并及时解决;针对职教管理干部成长进步难、培养周期长、流失比较严重的实际,各级要研究对策、拿出办法,努力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政策法规的变化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各级要加强对职教管理干部的培训,严密组织业务学习和考核。同时,积极为职教管理干部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对工作优秀的干部优先表彰奖励、优先晋职晋级,大力激发职教管理干部安心本职、积极作为的激情干劲。

三、总结

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校)。

第三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以下简称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中央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资助名额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确定。地方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资助名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以及高校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和生源结构等因素确定。在分配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时,对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以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

第四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国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超出中央核定总额部分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章奖励标准与申请条件

第五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

第六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

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第三章名额分配与预算下达

第七条每年5月底前,中央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提出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分配建议方案,报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教育部委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中央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分配建议方案进行审核。

第八条每年7月31日前,财政部、教育部结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意见,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分配名额和预算下达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财政、教育部门。

第九条每年9月1日前,中央主管部门和省以下财政、教育部门负责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和预算下达所属各高校。

第四章申请与评审

第十条国家励志奖学金实行等额评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第十一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与评审工作由高校组织实施。高校要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具体评审办法,并报中央主管部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高校在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工作中,要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学生予以适当倾斜。

第十二条国家励志奖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审。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为高校在校生中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学生。

同一学年内,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

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第十三条每年9月30日前,学生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及其他有关规定,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表》(见附表)。

第十四条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评审,提出本校当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建议名单,报学校领导集体研究通过后,在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每年10月31日前,中央高校评审结果报中央主管部门,地方高校评审结果逐级报至省级教育部门。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于11月15日前批复。

第五章奖学金发放、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高校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并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

第十六条地方财政部门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所负担的资金,及时拨付,加强管理。

第十七条各高校要切实加强管理,认真做好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审和发放工作,确保国家励志奖学金真正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有关部门和高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国家励志奖学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同时应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主管机关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央高校提取的具体比例由财政部商中央主管部门确定,地方高校提取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第二十条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举办者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其招收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申请条件的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也可以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具体评审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评审管理办法时,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质量、学费标准、招生录取分数、一次性就业率、学科专业设置等因素。

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篇5

论文摘要: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本质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键是研究与满足教师的需要。其运行原则包括激励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与教育性原则。其技术与方法有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评价激励、感情激励与条件激励等。

学校之良窳,由于教师之优劣。在学校硬件水平日益改善的今天,如何建设一支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更成了每一所学校必须首先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其中,学校教师激励机制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庞大而复杂的动力系统工作。现剖析如下,希望能有益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概念

所谓学校教师激励机制,是指学校为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种种刺激策略、手段与方法,激活教师的不同需要,形成强劲的动力系统,并对其行为产生巨大推动力的工作系统。概括起来,这一界定明确了两大问题:

一是明确了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就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这其实抓住了激励问题的本质。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简而言之,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即管理者通过种种手段,引发被管理者的需要,从而使被管理者的行为朝向管理者期望的方向前进的过程。科学而言,激励,是指管理者借助一系列适当的刺激,激活人的动机系统,并对其行为产生持续而强大的推动力的过程从激励过程的角度分析,新的需要的产生是激励的开端,需要的满足则是激励过程的完成。激励无论从追求目标、激活状态,还是从调动积极性方面看,实际上都是指向人的整个行为的动力系统。如果缺乏了这一动力系统,那么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难以调动。归根结底,激励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问题。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管理者只有想方设法借助种种激励策略、方法与手段,激活教师的需要,才能使之形成强劲的动力系统,从而达到教师自主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是阐明了影响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基本因素是教师的需要。这其实抓住了激励问题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说,激励问题的关键就是一个需要问题。因此,相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如何掌握教师的需要,满足教师的需要,就成了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关键。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西方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然对教师需要研究有些启发价值,但是教师需要具有自身的特点。从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视角分析,教师需要除了具有精神需要的优先性、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自尊荣誉需要的关切性和物质需要的丰富性等共同特点之外,还具有教师需要的学校差异性等特征。因此,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管理者务必注意既要研究教师的群体需要,又要研究教师的个体需要,做到因需制宜。这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运行原则

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运行原则,就是学校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激励机制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要求。概括起来,这些原则有:

一是激励性原则。就是学校采取的一切激励措施都是为了调动本校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贯彻这一原则时,一方面,管理必须注意做到以教师为本。即真正让教师做学校的主人,拥有当家作主的合法权益,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尊重与信任。另一方面,管理必须做到从本校实际出发,既能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又能满足教师的集体需要。再一方面,管理必须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统一。最后,管理必须做到适度平均与奖优罚劣的统一。这主要指在一所学校中,最好既有每位教师都有的平均奖,也有严明的奖优罚劣制度,做到优劳多得,劣劳少得。

二是针对性原则。就是学校管理必须依据每个年级组、教研组、部门,以及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激励。学校领导必须基于本校的实际,针对每个年级组、教研组、部门,以及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活用各种激励措施,这可以概括为五个统一:奖励与惩罚的统一,个人奖励与集体奖励的统一,直接奖励与间接奖励的统一,报酬奖励与保健奖励的统一,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三是合理性原则。就是学校在激励过程中注意遵循激励规律,努力做到激励适度与公平。基于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注意学习有关激励的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得夫的生存、关系与成长理论,麦克米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豪斯的综合激励理论,波特尔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理论,条件反射理论与归因理论等,并结合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采撷各种理论之精华,付诸实施,这样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概括起来,在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注意做到两个合理:一是措施合理。即采取相对最佳的激励措施。譬如,有的学校为了解决结构工资制只注意量的多少、没有注意质的差异的问题,对结构工资制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在结构工资制之外,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提高了激励措施的合理性。另一个是程度合理。即采取的激励措施与手段非常适度,没有采取“过度”的激励措施,也没有出现“不及”的激励措施。事实上,达到了这两个合理也就基本实现了激励公平,从而有利于达到调动全员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四是教育性原则。就是学校不仅重视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与手段,以激发人的需要,激活人的动力系统,促成管理者希望的行为状态,而且重视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与手段,以培育与养成每位教师或每个教师群体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品质。应该说,这是在西方激励理论中没有涉及的一个课题。西方的诸多激励理论重在研究如何借助各种手段引发人的需要,激活人的动力系统,以使被管理者达到管理者期望的行为状态。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忽略了对人的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品质的养成,忽视了对人的自主发展意识、自主发展能力、自主发展方法与自主发展习惯的培养。换言之,也就是忽略了激励的教育价值与功用。这一原则的提出与实施有益于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意义重大。

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技术与方法

一是目标激励。这一激励技术与方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时彼得·德拉克尔就主张采用目标设定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目标激励的核心是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能够客观衡量绩效的目标。目标激励的重点在于将组织的目标层层具体化、明确化,转化为各个部门和各个员工的目标。具体分析,在目标激励中存在四要素:首先,目标具体化。即每个组织成员都熟知自己预期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分别是什么,并为实现它不断努力。在目标具体化方面,管理者必须注意做到目标描述的明确、具体与尽量量化。其次,全员参与化。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管理者必须注意让所有涉及目标的所有群体与个人来共同制定目标及衡量目标达成度的标准。再次,达成期限化。即设定的目标必须注意达成期限越明确越具体越好。最后,反馈及时化。即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管理者必须随时向员工提供目标达成度、目标接近度的反馈,以使其能够了解工作的进度,及时进行自我调控,更快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尤其是制定学校发展目标与分目标时,必须注意做到集思广益,众所周知。

二是榜样激励。这一激励技术与方法,不仅对榜样自身有相当大的激励价值与促进功用,而且对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所谓榜样激励,就是通过对模范先进人物的表彰奖励,激发其他成员的精神需求,并激活其动力系统,促进组织中其他成员采取管理者期望的行为的技术与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使抽象的要求具体化与人格化,可以使团体中其他成员于身边榜样中受到启迪与教育。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言:“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应该做或是应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一旦你把他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了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这虽然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但对教师依然适用。

在采用榜样激励技术与方法时应该注意几点:首先,要注意选好榜样。管理心理学特别要求选择的榜样必须在团体中具有特别高的认同度与信服度。选择的榜样认同度与信服度越高,激励效果越好。其次,要注意榜样宣传的求是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社会公理。然而现实中却往往存在榜样宣传拔高、拔全的问题。这既不利于榜样的发展,也不利于榜样激励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一所学校内部选择榜样更应注意这一点。再次,要注意对榜样提出严格要求:榜样一旦选出,管理者必须注意对榜样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要注意学好榜样。榜样激励要求对学好榜样要做到有指导、有要求有指导,是指必须让本校教职工都了解榜样代表的精神实质,引导他们学习榜样的高尚品质及素养。有要求,是指必须对本校教职工提出学习要求,要求他们把学习榜样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转化为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三是评价激励。相对于管理而言,评价不仅具有选择、判定等功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促进或促退的功效。也就是说,评价既可以促成管理者希望的行为状态,并使之重复出现;也可以促退管理者不希望的行为状态,使之不再出现:管理心理学上把增强重复某一行为状态可能性的技术与方法称为正强化,把抑制或中止某一行为状态可能性的技术与方法称为负强化。二者对人的复杂的系统的活动提供了反馈信息,起到促进或劝诫作用。科学而论,奖励为正强化,惩罚为负强化。概括起来,学校常用的正强化措施有发奖金、发奖品、发奖状、记功、评先进、评标兵、评劳模、晋升职称、保送学习等,常用的负强化措施有扣奖金、降级、赔偿损失、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开除等:这些负强化可以使被评价者认识到不良行为对团体的危害,从而产生自责、羞愧与内疚感,从错误与存在的缺点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行为的重复产生。

学校管理者在运用这一技术与方法时必须注意做到:其一,以促进正发展为目的。评价激励的运用是为了促进团体成员的正发展,而不是其他。其二,以抑恶扬善为基本要求。扬善,就是促进团体成员采取有利于团体总体目标实现的行为产生与保持;抑恶,就是避免或中止团体成员采取不利于团体总体目标实现的行为。其三,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其四,以客观公正、赏罚分明为标尺。只有从本校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评价客观公正.惩罚公平合理,才能达到评价激励的理想效果。

目前,学校激励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是一大发展趋势,常见的有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学科科技活动奖励办法、年级组长奖励办法、班主任奖励办法、教辅人员奖励办法、教研员奖励办法、教研组长奖励办法、科研论文奖励办法、职员职工奖励办法、学科组奖励办法、年级组奖励办法等。

四是感情激励。就是管理者有目的地选择或设置一定的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唤起、激发和强化某种情感,从而激发团体成员的精神需求,并激活其动力系统,促进团体成员采取管理者期望行为的技术与方法。感情激励又可以称作情感激励。

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篇6

一、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目的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占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从总量里拿出30%来由县区教育局和学校进行二次分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搞活分配,探索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操作规范的教职工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积极性。这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应该坚持的原则

奖励性绩效工资的目的是实现激励目标。根据期望理论,结合公平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教师除了关注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外,更关注的是分配的政策是否透明,分配过程是否民主,分配的程序是否规范,分配结果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因此,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过程要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讲求实效、力戒繁琐的原则,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特点。同时还要以德为先,注重实绩,要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

三、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构成

1.农村教师岗位补贴

农村教师岗位补贴是国家硬性规定,主要向农村倾斜。有的地方采取在基础性绩效工资部分进行倾斜,有的地方采取在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进行倾斜。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应该根据农村学校边远程度以及自然环境、工作条件等艰苦程度,设立不同的补贴标准,向条件最为艰苦的农村学校倾斜才能够体现分配的公平性。

2.校长奖励性绩效工资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绩效工资由主管部门根据对校长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对校长的监督管理,也有利于合理确定校长的绩效工资水平。校长不再参与学校内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从而为校长在校内分配中保持客观公正创造了条件。但是,对于校长和教师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不同学校校长之间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笔者认为,校长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原则上不超过县(区)教职工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的1.5倍。同时,校长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要充分结合校长绩效考核结果、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提升等因素,不搞平均主义。对办学规模大、办学成效突出、办学质量好或提升快的学校,经评估和考核后校长奖励性绩效工资可以适当增加。

3.学校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

(1)学校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核定和拨付。奖励性绩效工资要分配到学校,除了要扣除校长奖励性津贴和农村教师补贴外,还要按一定的方式核拨给学校才可以分配。从政策上来讲,核拨给学校的方式国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定,意味着可以按学校人均方式拨付,也可以考虑学校办学提升和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分等级拨付。按人均拨付操作简单,但是对于优质学校来讲,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压力没有得到体现。按等级拨付,要在对学校进行考评基础上才可以拨付,操作上稍微复杂,但是学校之间形成竞争,有利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目前应该采取按人均方式拨付,待时机成熟后,逐步过渡到按等级拨付方式。主要原因是绩效工资制度是刚刚实施,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没有适应,按人均拨付有利于保障同一县区教师工资水平大体相当,给教师的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2)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项目的设立和分配。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可以设立基本课时(工作量)津贴、超课时(工作量)津贴、班主任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岗位工作质量奖励等项目。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其他项目。基本课时(工作量)津贴总量按不高于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的50%确定,其他项目资金分配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确定。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避免教师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同时保障学校调配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自由度,有利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奖项。

(3)关于教师周工作量。关于教师周工作量,目前国家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但是,从学校分配来讲,如果没有确定教师周工作量标准,学校很难进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笔者认为,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学校实际,研究出台一个参考标准,同时给出的标准不是一个固定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幅度,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教师配备情况进行选择确定,既给予了学校教师周工作量的参考也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有效解决了因教师工作量引起的矛盾。

(4)关于学校中层和领导。学校中层和领导的绩效工资问题是绩效工资主要矛盾纠结点所在。教师对绩效工资的不满原因主要体现在学校设置的中层以上领导人数过多,绩效工资分配中领导拿得多,一般老师拿得少,出现不公平现象。广大教师基本认同校长副校长、中层、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应依次减少的分配体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差距要合理,不能过大。笔者认为,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原则,规定学校领导、学校工会、学校中层干部等管理岗位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依规设置。中层以上管理岗位折算成基本课时(工作量)津贴或教职工校内兼职岗位津贴略高于满工作量的班主任津贴。

4.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程序要求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程序要求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核心环节,应全面统筹和规定。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负责人和落实领导小组。学校要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包括教职工代表在内的奖励绩效工资分配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有关工作。二是学校制定的分配办法的生效规定。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审议并通过,要求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率应不低于与会代表数的80%,并在本校公开。三是分配要公开。各单位根据分配办法确定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后要在本单位公示1周,接受学校教职工的监督。四是要上报备案。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并报同级人事、财政行政部门备案方可实施。

5.共性问题的处理

绩效工资是首次实施,没有经验,且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实施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应该从全市层面进行统筹,有些问题应该由学校通过教代会来确定。笔者认为,人社、财政、教育、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就绩效工资实施过程遇到的教师考核不合格、旷工、长期病休、带薪培训、产假等有关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提出统一的处理意见。笔者认为,考核不合格和长期病休不应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带薪培训和产假按规定可以按人均工作量计算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旷工可以适当减少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情节严重者按国家事业单位有关人事制度规定给予处分。

四、构建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体系

基于期望理论,结合公平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构建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体系,保障分配过程民主,分配程序规范,分配结果公平、公正、公开是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关键。根据上述绩效工资的构成分析,义务教育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杨挺.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审视:人力资本的视角.中国教育学刊,2010(7).

[2]何凤秋.实现公平分配目标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劳动保障世界,2010(11).

[3]赵德成.绩效工资如何设计才能有效激励教师.中国教育学刊,2010(6).

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篇7

冯先生捐资助学的义举值得肯定,但方式似可商榷。诚然,这些年来,恩平的教育持续低迷,社会声誉不佳。据2011年7月12日《江门日报》报道,自2005年以来,恩平市高考第一批入围率连续多年在10%以下。过去十年,该市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考生仅有一人。在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一地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的当下,在恩平当局看来,靠重奖考取清华北大考生来扭转优质生源流失不失为一条“捷径”,但在我看来,未必走得通。

恩平优质生源流失的原因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二是教师待遇不高,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导致名优教师外流。三是教育教学方法落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远远落后于新课改的步伐。如此一来,造成全社会缺乏尊师重教的氛围,使家长对恩平教育失去信心,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邻近县市就读。

而上述奖励办法恰恰是在助长应试教育思想,鼓励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几位尖子生身上,用百万奖金和一套洋房鞭策他们考取清华北大。或许明后年恩平考取清华北大的考生就会多出几位,但这有用吗?愚以为,如此这般急功近利的教育手段除了会助长应试教育的风气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教育生态。

这还是其次,更糟糕的是,此种超常规的奖励手段还会进一步固化人们的这样一种认识或偏见,即将考取清华北大作为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对此,网友们纷纷讥讽道:这些年有多少毕业于清华北大的学生成为大师了?言下之意是,清华北大也不过尔尔,徒有虚名而已。的确,相比国外的名校,清华北大在造就人才抑或大师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可悲的是,国人仍然固执己见,视考取清华北大的考生为一流人才。这种认识或者说是偏见不但昭显了国人的人才观是何等地不靠谱,更显现出国人的教育评价标准太迂腐可笑。

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篇8

关键词:薪酬;民办高校;人才流失

一、薪酬内涵

从本质上说,薪酬是员工因其向所在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一般而言,薪酬主要包括基本薪酬、可变薪酬、间接薪酬三大部分。基本薪酬通常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职位工资、职能工资中的一种或几种构成,它是员工从单位获得的稳定性报酬。可变薪酬是薪酬系统中与绩效直接挂钩,有时被称为浮动薪酬或奖金或绩效工资等,它对员工有很强的激励性,对单位绩效目标的达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间接薪酬也称福利薪酬,主要是单位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物质补偿和服务,包括法定福利和企业非法定福利,一般还包括向员工提供的个人及家服务、健康及医疗保健、人寿保险等。

薪酬对员工而言具有经济保障功能,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员工薪酬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及其家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同时,薪酬对员工具有心理激励功能,当员工对薪酬状况满意时,就会受到激励;反之,如果员工对薪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可能产生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可见,薪酬对员工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任何性质的单位都必须认识到的。

二、民办高校薪酬管理现状

(1)薪酬结构不合理。我国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其发展资金基本上靠自筹,加上创造利润为导向的影响,其教师薪酬结构上主要由“基本工资+教学收入”组成,薪酬主要与教师的学历、职称、课时量等挂钩,而很少真正与教学质量挂钩,因而,教师会更加关注自身职称、学历的提升,对于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并不能有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2)薪酬缺乏竞争力。薪酬整体水平偏低影响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性及整体素质。民办高校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把教师薪酬的投入仅看做成本,福利制度单一,这也是民办高校人才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3)福利性薪酬没有发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作用。很多民办高校虽然按照国家强制性规定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但因各地执行上有差异,许多民办高校是能不缴就不缴,能少缴就少缴,缴费比例不高,或员工之间缴费基数无差异“一刀切”。(4)薪酬考核流于形式。许多民办高校,考核项目繁多,期中考核、学期考核、学年考核,但是,要么考核指标设定不科学、繁琐难懂、或高或低,要么考核过程不科学,主观性太强,“雷声大雨点小”,让员工觉得是“走形式”、瞎折腾。最终,起不到以绩效奖励促进绩效提高的目的。(5)薪酬奖惩随意化。与工资挂钩的奖惩制度随意化,甚至凭领导一句话,相关制度特别是惩罚制度本身缺乏规范性,重惩罚轻奖励,以惩罚代替管理,都极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6)工资发放不及时,拖欠工资成常态。(7)缺乏教师的职业培训与再教育。许多民办高校对教师的在职培训与再教育重视不够,导致许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停滞不前,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得教师内心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挫败感,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什么前途,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需求其他的工作机会,在民办高校就会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三、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建议

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是指围绕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质量,包括反映研究生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评价方法、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在学科建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案、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导师指导、学位论文标准、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对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并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

第三条*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授予在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集体和个人。本省境内各研究生学位培养单位从事研究生教育的集体或教学、管理、研究的人员,均可依照本实施办法的规定申请*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第四条*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三个等级,2009年进行首次评选,以后每4年评审一次。

第五条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在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培养质量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实现培养目标贡献显著的,可获得*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在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方面迈出较大步伐,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较大效果的,可获得*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明显效果的,可获得*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第六条申请*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对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示范性强,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三)成果需具有2年以上(含2年)的教育实践检验期。实践检验的时间从正式实施(包括正式试行)教育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订方案的时间。截止时间为推荐*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时间。

(四)成果的主要完成人(集体)应直接参加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全过程,并做出主要贡献;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风,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具有连续3年以上从事研究生教育或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管理的工作经历。

第七条申请*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由成果的主要完成者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向省教育厅推荐;

(二)两个以上集体或者个人共同完成的教学成果,由成果的完成者征得本单位同意后,由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向省教育厅推荐;或第一完成单位牵头,由3个以内主要完成单位联合推荐申报;每项成果参与申报的主要完成人一般不超过5人。

第八条推荐*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评审书》;

(二)反映教学成果的总结或相关论文、教材(包括正式出版的著作)及相关支撑材料(如《*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成果鉴定书》、《*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结题报告书》等);

(三)为准备推荐参加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的评选,推荐*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须同时提交由省教育厅主持通过的《部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

(四)《*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汇总表》及相关电子文档。

(五)其他要求的材料。

第九条*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奖励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组织。评审工作由*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个评审组。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由省教育厅临时聘任。

(一)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先由评审组审议推荐,报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委员会须在五分之四以上委员参加的情况下进行评议,评审结果由评审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二等奖、三等奖的评审,须有评审委员会到会委员二分之一以上同意;一等奖的评审,须有评审委员会到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二)评审委员会将评审结果报省教育厅,由省教育厅审核批准授奖成果名单,并发文公布表彰,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奖金由省财政预算安排。

(三)评审委员会在获得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择优推荐参加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的成果,由教育厅审核确定上报名单,并按教育部的要求统一组织上报材料。

第十一条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被推荐为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成果完成人,不得参加奖励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评审工作。

第十二条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实行异议期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拟授奖成果持有异议,须在公示之日起30日内向省教育厅提出。异议应以书面形式(包括必要的证明材料)提出。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

不符合本款规定和要求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

省教育厅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密。

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篇10

关键词:目标教学考核管理条件调整

2008―2009年,某院校对《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实施目标教学考核。即教师的教学质量评

价,以各个教师所负责的班级学生考级考试通过率为唯一依据。办法的实施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该院学生考级通过率较办法实施前几年有了较大提高,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目标教学考核管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将其它课程的教学也实行目标教学管理,就需要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制定一个办法,将符合条件,或者经过调整能满足条件的课程都纳入目标管理,这样既能简化管理环节,又能使任课教师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该门课程的通过率,从而使得教学质量普遍提高。那么,哪些课程可以实行目标教学考核管理呢?笔者认为,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考教分离是前提

英语、计算机课程之所以能实施目标教学考核,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能参加国家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实际上也就是说做到了考教分离。这种考试既能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能检验教师对所授内容教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只知道考试内容的范围,而不知道试卷的具体题目,且不是任课教师阅卷,所取得的考试结果能够真实客观反映教学效果。

(二)合理的奖罚是手段

目标教学管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将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奖励及处罚挂钩。这种管理让教师在同样的平台上工作,能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结果。教务部门应制定奖励及处罚方案,规定几个标准,教师达到相应的标准予以奖励,而未能达到标准者则予以处罚,做到赏罚分明。同时,制定的标准要合理,若标准太低大家轻而易举都能达到合格,或都能获得比非目标考核课程高得多的奖励,如此一是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不大,二是造成学科间待遇不平衡的问题;当然若是标准过高,教师们觉得是望梅止渴,也肯定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三)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是基础

当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程时,则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做一个横向比较,这样可激励教师进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本门课程的通过率,在教师中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但是,由于在目标教学考核中,是根据学生的通过率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通过率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考核等级和排名,难免会有教师觉得自己所任课的班基础相对要差一点。而客观上也确实存在着不同班级的学生基础有差异的现象,如,有些专业录取时分数高于其它专业;有些系部管理严格学习风气较其它系部要好一些;有的班级人数多于其它班级影响教学效果。再如,文科学生英语基础稍好,理科学生数学基础略强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使某些教师在通过率令人不满意时感到不公平。公正地解决教师们的这些疑虑,将能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相互学习的教学团队。

通过总结某院校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目标教学考核管理的经验与不足,笔者认为在调整后,一些课程是能够实行目标教学考核管理的,而已实施目标教学考核管理的两门课程管理办法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完善。

(一)建立各课程试题库

如果多位老师同上一门课的课程能做到考教分离,则也能进行目标教学管理。而要做到考教分离,关键任务是要建立各个课程的试题库。教务部门可组织相关教师根据指定的内容范围、题目类型、各部分的比例设计若干套难度相近的试卷。建立一个能客观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试题库,是一个繁重而且复杂的工作,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但一定是个可完成的课题。总之教师应在教务部门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完成。试卷套数越多越好,多到不担心教师讲试题,甚至将所有试卷全挂上网都可行。考试时教务部门随机调出一套试卷进行考试,阅卷时将学生姓名、班级等信息密封,集体流水阅卷或随机交叉阅卷。如此则可达到考教分离的要求。

(二)对教学质量的奖罚

制定一个明确且便于操作的考核标准,如通过率在70%-80%,年度教学质量评价为合格,则教师按实际课时计算工作量,不奖不罚,高于80%予以奖励,低于70%,教学质量评价为不合格给予适当的处罚。由于教师可能任课班数不等,实际课时不一样,奖励最好按实际课时乘一个系数奖励课时计入工作量。如每增加5个百分点,系数增加0.1,例某教师通过率为90%,则该教师的奖励课时为该教师的实际课时数乘0.2,处罚可反之。实际上每个院校的情况不同,要求也不一样,所以考核标准也肯定不一样,教务部门应在总结多年的教学情况基础上制定一个贴近本院校实际的考核标准,它需要多年不断地完善,但也不能朝令夕改,要在安排教学任务之前完成修改。

(三)根据教学排名,合理安排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