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治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7:50

职业卫生治理方案篇1

纵观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经历了重生产轻安全到安全、生产同等重要,再到目前“安全第一”的阶段,正是随着全民对安全生产认识的提高,促进了全社会安全形势的大为好转,事故发生率及伤亡人数逐年下降。职业病防治也正经历着安全生产的发展过程,目前尚在初期阶段。结合上述数据统计,职业病防治即关乎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也是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企业一定要提高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多年形成的旧有观念,切实从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出发,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二、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企业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不重视职业卫生工作,未设置专门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取而代之是多头管理。造成令出多门,责任不清。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隋况,设置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或者指定原安全、环保等部门同时负责职业卫生管理。但作为职业病危害严重或劳动者超过100人的企业必须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监管人员。同时,构建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还应在企业管理层面设置由企业一把手或主管领导负责的职业卫生领导小组,在分厂、车间任命职业卫生监管人员。各级部门及人员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要管理劳动者,首先要自己懂。企业法人、主管领导、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人、专兼职职业卫生监管员应通过参加当地监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教育、聘请专业人员授课、到优秀企业学习等方式,学习职业卫生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法规。

三、规章制度的建立及落实职业卫生

规章制度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基础,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依靠的是健全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259度;度;2.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3.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4.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5.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6.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7.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8.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9.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l0.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11.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12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l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以上规章制度的内容应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一规定四办法”,即《工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目前多数企业职业卫生规章制度不健全,且已建立的制度也未严格落实。其中主要原因仍是企业长期对职业卫生的漠视,当然,近年来我国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变化很大。职能部门的屡次划转、新法律法规的频繁颁布、基层部门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严重滞后等问题客观存在。这就需要企业发挥主动性,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参加各级监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教育,聘请专业机构或人员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进行指导。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基础,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手段,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是目的。不少企业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内容详实,但落实乏力,各项措施浮于表面。落实规章制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职工的培训教育

开展职业病防治,首先要使职工深刻了解职业病防治的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等。目前一线作业人员普遍缺乏基本的职业病防治知识,不知道何为职业病的大有人在。企业可在“三级”教育(公司一车间一班组)的基础上建立职业卫生培训教育体系。职业卫生培训即可组织专项培训,也可与安全等其他培训相结合。培训的内容应根据培训的对象合理安排,如分厂厂长或车间主任培训内容应较为全面,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则应侧重实用性,与其工作岗位相结合。同时,教育培训应设置相应的考核制度,既包括书面考核,也应包括实际操作考核,以便考核作业人员是否掌握了职业卫生岗位操作规程。

(二)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档案

职业卫生档案既是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记录,又是促进规章制度落实的有力手段。职业卫生档案主要包括:i.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档案;2.职业卫生管理档案;3.职业卫生宜传培训档案;4.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5.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6.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7.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其他资料文件。目前大多数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很不健全,内容格式五花八门,甚至不少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处于空白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3)171号),规范统一了职业卫生档案的内容。企业结合自身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可以有效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职业病防治目标的完成。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职业卫生档案是动态的,企业应根据内部职能划分,明确档案的归属,保证档案实时更新。

(三)利用好第三方服务

职业卫生治理方案篇2

为此,有关部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现状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在建立用人单位职业防治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最终归纳出“11126职业病防治方案”:要求用人单位建立一个职业病防治管理网络(组织):制定一个全面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职业卫生和职业健康监护两个档案;制定和实施建设项目管理等六项制度。

两年来,按照该方案对用人单位进行培训,其职业病防治工作都有所增强,普遍反映“11126职业病防治方案”符合实际、操作性强,防治效果切实可靠,现将这一方案介绍如下。

一、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

职业卫生管理组织应由单位负责人、工会负责人,安全卫生机构负责人及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人员组成。职业卫生人员应当包括各个层次和级别,如车间或较大班组工作人员。

组成人员应当熟悉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了解本单位的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现状,控制方法,单位的负责人应遵守职业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每个成员都要明确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职业病防治是用人单位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必须要有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将防治职业病的阶段目标和总体设置纳入到计划中去。制定计划前必须对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情况全面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种类,浓度(强度)及危害后果,了解有关防护设施的运行效能,了解职工健康,发病情况。

实施方案应着重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应用,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明确经费投入和实施时间,以预防、消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

针对本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是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对突发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办法,具体应包括:

1、深入调研,搞清本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性质和危害程度。

2、事故应急的现场措施,如:设置报警装置和应急通风装置,预备事故抢险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具。

3、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4、医疗救护措施,储备针对事故急救伤员所需的有效抢救药品、器械。

5、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考核有关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的应变抢险、自救互救能力,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指定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抢险个人防护用品、工具、药品、器械,及时更换失效的药品和损坏的器械。

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1、职业卫生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劳动者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职业史、相应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2)职业健康结果。(3)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和检查结果评价。

2、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劳动者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职业史、相应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2)职业健康检查结果。(3)职业病诊断、处理,治疗和疗养情况(4)职业危害事故的抢救情况。

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对于控制和预防职业病是至关重要的。用人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以下管理制度。

1、职业卫生培训制度。(1)用人单位有关负责有及职业卫生人员定期培训和学习,熟悉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掌握本单位职业卫生状况及对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2)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和职业卫生知识,告知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两头及可能产生的健康损害。(3)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4)对劳动者进行遇险时应掌握的自救知识培训。(5)劳动者培训考核合格,经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认可,方可上岗作业。

2、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职业病危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作业场所与其他场所分开。(2)使用有害物品作业场所必须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必须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应急通风设施。(3)高毒作业场所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4)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必须设置获救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产业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措施等内容。(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必须在职业病危害作业现场公示。(6)职业病防护措施必须保持正常运行,并有相关责任人进行维护。(7)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要配发齐全,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不得上岗操作。(8)针对不同职业病危害作业,制定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履行。(9)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病防治机构的有关责任人必须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进行检查;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应经常(每日1—2次)对作业场所进行检查;特殊情况应跟班检查指导。对查出的问题应以书面形式提出整改意见,责成专人落实,制定相应管理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处理,检查及检查结果要详细记录,存档备查。

3、职业健康管理制度。(1)对从事业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为其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并按规定组织其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如实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2)用人单位应当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3)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用。(4)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职业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恢复后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妥善安置。(5)职业健康检查应到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应当严格按规定周期进行,不得抽查瞒检。(6)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7)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其档案的复印件上签章。

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制度(1)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2)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进行检测评价。(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4)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正常运行。(5)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经治理仍然达不到要求时,必须停止职业病危害作业,经治理符合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职业卫生治理方案篇3

一、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职工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本制度规定从公司领导到各部门在职业病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公司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四、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一、总经理的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建立三级职业卫生管理网络,配备专业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工对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4、每季召开一次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亲自研究和制订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5、根据“三同时”原则,企业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方可进行建设,切实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亲自参加企业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7、对本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二、企业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在总经理的领导下,根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规定,在企业中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具体职责:

1、组织制订(修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

2、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

3、制订企业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具体实施,保证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4、直接领导本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

5、组织对公司干部、职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对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有贡献的进行表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6、经常检查公司和各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制订整改措施,落实部门按期解决。

7、经常听取各部门、车间、安技人员、职工关于职业卫生有关情况的汇报,及时采取措施。

8、对企业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并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9、对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直接责任。

三、企业技术部门的职责

1、编制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改进方案,规划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措施等,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促进文明生产。

2、编制生产过程的技术文件、技术规程,制作和提供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来源、产生部位等技术资料。

3、对生产设施、防护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检修,确保安全运行。

4、对本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技术责任。

四、专(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职责

1、协助领导小组推动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和标准。汇总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2、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总结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先进经验。

3、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检查档案。

4、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

5、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制订制度、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情况,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7、负责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参加事故调查处理。

8、负责建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五、分厂厂长职责

1、把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措施贯彻到每个具体环节。

2、组织对本厂职工的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发放个人防护用品。

3、督促职工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严加阻止违章、冒险作业。

4、定期组织本厂范围的检查,对车间的设备、防护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领导小组,采取措施。

职业卫生治理方案篇4

一、餐饮卫生公共场所监督管理

(一)餐饮卫生监督管理

所的餐饮卫生监督管理职能分别由食品场所卫生监督一科、食品场所卫生监督二科及卫生监督稽查科共同承担,根据餐饮生产经营单位所在地域及性质的不同。上半年共完成210余户餐饮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建立卫生监督档案210余个,监督覆盖率达100%督促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480人,查出职业禁忌人员32人,下达“五病”调离通知书32份,调离率达100%依照计划完成食品及餐饮具抽检132件,立案奖励餐饮卫生违法案件70起,给予行政处罚70起,罚款金额达18万元,有力地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市场秩序,市的食品卫生状况明显好转。

(二)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

纯真水生产厂家12个,上增年共监督检查集中式供水单位1个。二次供水机构11个,建立监督管理档案23个,督促饮用水管理从业人员60人进行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查出职业禁忌人员2人,下达职业禁忌调离通知书2份,查处饮用水卫生违法案件2起,立案处分2起,罚款金额达2万余元。

(三)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

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档案180余个,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由我所的食品监督一、二科共同承担。全市共监督检查公共场所单位180余户。督促公共场所从业人员450人进行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查出职业禁忌病20人,下达调离通知书20份,调离率达100%按年初计划完成公共场所卫生用具抽样检测100件,查出公共场所卫生违法案件15起,立案处分18起,罚款金额达3.8万余元。

(四)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

上半年共检查化妆品经营单位26家,市的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由卫生监督稽查科承担。查出不符合国家卫生规范的批妆品70件并予的没收,立案奖励违法案件2起,罚得金额达0.4万元,化妆品市场得以规范。

二、学校食品、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

亦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高发区,学校及托幼机构是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密集的场所。为管理好这一特殊场所的公共卫生,所特将此职能划归卫生监督稽查科进行管理,上半年共监督检查中小学校15所,托幼机构20所,建立监督档案35个,督促学校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及卫生知识培训380人,查出职业禁忌病8人,下达“五病”调离通知书8份,调离率达100%查出学校食品及饮用水违法案件7起,立案处分7起,罚得金额达4万元,维护了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

三、医疗卫生监督管理

上半年共监督检查医疗机构48家,医疗卫生监督管理职能由我所医疗卫生监督科承担。建立监督档案48个。其中查处超范围经营医疗机构8家,查处对外承包科室的医疗机构1家,查处聘用无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机构3家,查处药房坐堂行医7家,查处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1家,立案奖励案件40起,罚金达8余万元,取缔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从事诊疗活动的22家,没收药品、器械余件,折人民币1200余元。清理整顿3个乡镇的医疗市场,参与1起医疗纠纷的处置,有力地打击了非法行医行为,维护了市的医疗市场秩序。

四、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上半年共对75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所专门成立了职业卫生监督科管理我市的职业卫生。建立卫生监督档案75个,下达整改文书180余份,查处职业卫生违法案件25余起,罚款金额达4万余元,市的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正朝着规范化的轨道稳步向前迈。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投诉案件的应急处置

上半年共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所专门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投诉案件的应急处置小组并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反应迅速,处置得当,无一起因处置不当而导致事态扩大事件发生,共处理投诉案件7起,调查处罚5起,调解2起,处置恰当,投诉方和被投诉方满意度达100%

六、各种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情况

专项整治行动做到准备充沛(有组织有行方案)措施得力,组织专项整治行动达8次。共书写整治方案8个,总结资料8份,整治行动有始善终。

七、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及期间的卫生平安保证等

所派出卫生监督员10余名,六月份进入高考期间。参与了高考期间的食品、饮用水卫生以及周边环境食品平安保证活动,各卫生监督员定点蹲守、全程捍卫,市的高考无一起卫生平安事故发生。

八、卫生行政许可

公共场所类24个,上半年共受理卫生许可审批、发放卫生许可证60个(其中食品类33个。二次供水类0个)年度审核卫生许可证3个,变卦卫生许可证0个。

九、存在问题

职业卫生治理方案篇5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广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原则,继续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一规定、四办法”为主线,结合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和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加大职业卫生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职业卫生违法违规行为,全力抓好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活动,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严厉查处各类职业卫生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用人单位加强职业卫生管理,落实职业病防治各项措施,改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推动《职业病防治法》和《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重点行业领域。要突出抓好矿山(煤矿、非煤矿山)、化工(生产、储存)、建材(陶瓷、石材加工等)等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领域以及开展了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行业领域的执法检查。

(二)突出重点检查内容。对辖区内用人单位的执法检查内容主要参照《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主要内容及检查方法》(职业卫生业务文件Zw—JB—2013—002)执行。

煤矿职业卫生监察执法可参照《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重点检查内容见附件3。

(三)突出查处重点违法行为。在全面检查用人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的基础上,重点对以下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1.没有建立职业卫生责任制、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档案的;

2.没有向安监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的;

3.建设项目没有开展职业卫生“三同时”的;

4.工作场所没有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没有在职业病危害严重岗位设置警示标识的;

5.没有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的;

6.没有为劳动者提供合格个体防护用品的,特别是劳务派遣用工单位没有为劳务派遣工发放合格个体防护用品的;

7.没有按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的,没有按规定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四、方法步骤

(一)检查方式

本次活动采取县市安监部门全面排查,县市区交叉检查,市级抽查方式进行。要坚持明查和暗访相结合,以采取“四不两直”、暗查暗访为主的形式进行。

(二)时间安排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活动自2014年6月开始,至2014年12月底结束,共分为3个阶段:

1.调查摸底、动员部署阶段(2014年6月)。各地要根据执法检查的重点行业领域,搞好调查摸底,明确检查用人单位名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执法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地执法检查方案及执法计划于6月底前报市局。

2.全面执法、整改治理阶段(2014年7月至10月底)。按照重点检查内容,对用人单位开展执法检查活动。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责令限期改正;未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的企业,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罚;问题严重的,依法提请地方政府予以关闭。

3.认真总结、巩固成效阶段(2014年11月至12月底)。各地执法检查任务要在2014年11月10日前完成,对开展活动情况要认真进行书面总结,并如实填写《职业卫生执法检查台账记录表》(附件1)、《“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执法情况统计表》(附件2),做好执法信息的汇总分析,产煤地区要另行填报《煤矿职业卫生监管执法情况统计表》(附件3)。各地将总结报告及三张表格于11月15日前报送市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本次活动市局成立“市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陈秀全副局长任组长,由职业健康科具体负责。各地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确定执法检查专班,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执法检查计划,确保执法检查取得实效。

(二)统筹兼顾,注重实效。各地要把“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年”活动与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协调推动。要做好与各职能科室配合,形成监管合力。

职业卫生治理方案篇6

1结果

1.1职业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及执行情况该用人单位尚未制订职业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职业病防治是用人单位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必须要有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用人单位应及时制订职业病防治规划,规划应包括目的、目标、措施、保障条件等内容。制定规划前必须对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全面了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种类、浓度(强度)及危害后果,了解有关防护设施的运行和效能,了解职工健康情况。在制订防治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方案应包括技术要求、经费投入、实施步骤、时间进度、验收方案等内容,并应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并每年对防治规划进行评估。1.2工作场所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该用人单位制订、颁布了一系列与职业卫生管理相关的制度,主要包括:员工职业健康管理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员工康复管理细则、公司总体应急预案及专项应急预案等。为各岗位制订了相应的操作规程,指出了各岗位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了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每位劳动者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的发生。为保证各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用人单位应不定期地对各项制度及操作规程进行监督。1.3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该用人单位指派各部门及班组的安健环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过有关职业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在网上办公系统中有所记录。但用人单位应尽快建立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对有关负责人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掌握本单位职业卫生状况及对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还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和职业卫生知识,告知本单位职业病危害特点及可能产生的健康损害。指导劳动者如何正确使用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对劳动者进行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劳动者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4]。用人单位每年应制订职业卫生培训计划,确保每一名劳动者能及时了解职业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有利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每一次培训结束后,应详细记录培训的内容、参加人员的种类、人数及考核结果,并应归档。1.4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情况用人单位在《员工职业健康管理标准》中规定了每年度对工作现场的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职业病危害的监测点;每年度由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评价,监测结果作为职业病危害治理的依据;由专人负责日常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噪声和毒物等)的监测。记录监测结果,每季度进行分析。上述制度符合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但尚未制订对粉尘、噪声、化学毒物定期监测的计划。1.5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中文警示说明的设置情况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部分工作场所设置了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如:在送风机旁设置了“请戴耳塞,当心噪声”的标识;在磨煤机旁设置了”必须戴防护口罩”的标识。但某些警示标识不规范,如在酸碱罐区设置配戴防护口罩的标识,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的要求[5],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如主厂房、灰库、脱硫车间设置粉尘、噪声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在污水深度处理站、工业废水处理间、主厂房、脱硝氨区设置毒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在存放高毒物质氨的精处理加药间和脱硝氨区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在酸碱罐区设置黄色警示线;并应明示应急疏散路线,在发生事故时指导作业人员逃生。1.6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该用人单位制订了《公司总体应急预案》,其中明确了应急原则、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个部门的职责、应急处置措施、应急保障、应急预案演练、宣传与培训等内容。在总体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公司制定了公司级和部门级专项应急预案,针对各种不同类别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如《氨系统泄漏应急预案》、《酸泄漏应急预案》、《烧碱泄漏应急预案》、《气体或烟熏中毒的紧急预案》、《中暑的紧急预案》等。在制定各种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上,用人单位配备了部分应急救援设备,如在化学水处理站配备有防毒面具、防酸服和现场急救药箱等,在部分酸碱罐区布置有酸雾吸收器、防酸用沙、围堰、泄险区、应急药箱、喷淋装置及洗眼器,在集中控制室配备有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脱硝氨区配有2个防毒面具、1个氨气报警器、2套防护服及2副护目镜等。用人单位还应完善应急救援设施的配备,如在工业废水处理间酸碱罐区设置围堰和应急药箱;精处理酸碱罐区加设应急药箱和泄险区;氨加药间增设围堰、应急药箱、喷淋装置及洗眼器;污水深度处理酸碱罐区加设应急药箱;脱硝氨区增设喷淋装置及洗眼器。用人单位应定期检查应急救援设施的数量和性能是否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救援,减少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此外,在主厂房、精处理加药间应设置应急救援通道。该公司曾组织过氨系统泄漏应急演练,但仅有照片及简短的宣传文字记录。该公司应定期组织应急救援的演练,应对演练过程进行记录,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考核有关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的应变抢险、自救互救能力,对应急救援设备定期进行性能检查。该公司内设置卫生所,配备有2名医师和1名护士,并配有一定的应急医疗器械和药品。应与当地有一定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签订应急救援协议,确保发生事故时员工能得到有效救治。1.7职业病危害申报及告知情况该用人单位在《员工职业健康管理标准》中规定:收到职业病危害监测报告30个工作日内,报当地监督部门备案;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但用人单位应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还应在厂区的宣传栏、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点等位置定期公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告知劳动者该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严重程度和该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8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与安全管理工作共同纳入noSa五星安全管理系统中,未单独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应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卫生档案的管理,应将职业卫生管理资料及职业病危害管理档案整理后,自成体系,统一编目并保存,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保管,确保职业卫生档案的完整、有序[6]。1.9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该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自该发电工程投产运行以来,购置了防噪声耳塞、防毒面具、防尘口罩等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并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了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建议用人单位每年制订相应的计划,列出各项职业卫生经费的预算,从而为防治职业病提供资金保障。

2讨论

该发电工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制定了《员工职业健康管理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及各岗位操作规程,但未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因此该用人单位应在对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后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并应制定职业卫生培训制度,进一步细化《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中对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的相关规定。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制度的落实,对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

作者:温亚男张意吴文红章轶哲缪庆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职业卫生治理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深入推进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强化企业职业卫生主体责任,提高企业法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

二、目的意义

目前,我市大多数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已进行了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多为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开料、加工、打磨工序会产生大量粉尘和噪声,涂胶、喷漆、晾漆工序因使用有机溶剂会散发大量化学毒物,例如苯、甲醛、苯胺和二异氰酸甲苯酯等高毒物质,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职业危害十分严重。各级安监部门应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木质家具和人造板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治理工作,加大对粉尘及高毒物品作业场所的监督执法力度,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

三、整治内容

(一)重点危害因素:苯、甲醛、苯胺和二异氰酸甲苯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等化学毒物,粉尘、噪声。

(二)重点整治行业:木质家具制造及人造板制造企业。

(三)重点人群: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

(四)重点检查内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制度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严重职业危害岗位警示标识;职业病危害告知、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急性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等情况。

四、工作步骤

(一)部署阶段(5月11日-5月20日)。市局根据《市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市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方案》并下发各镇(街道、园区)。

(二)实施阶段(5月21日-9月20日)。依据属地化管理原则,市安监局及各镇(街道、园区)对辖区内的相关企业单位进行专项监督检查,认真填写检查表(见附件1)。依托网格化监管系统,将检查情况通过管理网排查治理模块的专项检查进行录入,做到日查日清。为配合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市安监局将组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我市部分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进行检测调研,掌握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行业职业危害真实情况,并对治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1.宣传发动(5月21日-6月10日)。各镇(街道、园区)下发方案到所有木质家具制造及人造板制造企业,根据方案要求,对照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监督检查表(见附件1)组织企业进行自查自纠,同时填写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登记表(见附件2),6月5日前将附件2电子版报市局职业健康监管中心。

2.集中执法(6月11日-6月30日)。市局组织五个执法科室(大队、中心)分组到所有木质家具、人造板制造企业集中执法检查,并对企业主要环节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令限期整改或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整改提高(7-8月份)。企业针对存在的问题,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整改提高。

4.复查验收(9月1日-9月20日)。市局组织人员对集中执法阶段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进行复查验收。

(三)总结阶段(9月21日-9月30日)。9月下旬,各镇(街道、园区)对此次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总结材料于9月30日前报市安监局职业健康监管中心。市局将对全市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木质家具及人造板制造企业职业危害治理是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镇(街道、园区)要按照方案要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力求取得实效。

(二)突出重点,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整治工作中,要突出对喷漆环节的治理,企业要设置独立的喷漆间,设置通风排毒设施,使用水帘(水幕)降毒措施,保证作业场所有毒物质浓度不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于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不落实,作业场所无防护设施或达不到防护要求,未按规定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严重职业危害岗位无警示标识,未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等违法违规行为,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对逾期未进行整改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对情节严重,整改仍未达到要求的企业,责令停止作业或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职业卫生治理方案篇8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职业卫生;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situationandchallengesfacedwithoccupationalhealth,thecharacteristicsofoccupationalhealthinpetrochemicalengineeringconstructionenterprises,thepres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companyoccupationalhealthmanagement,andthenputsforwardsomesolutionsandsuggestions.【Keywords】petrochemicalindustry;engineeringconstruction;occupationalhealth;management;presentsituation;problems;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职业卫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员工对身心健康的诉求越来越突出。社会公众、媒体对职业健康安全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由于职业健康问题引起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如“张海超事件”、“富士康危机”、“毒苹果问题”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于2012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一系列与职业健康相关的重要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于此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对职业卫生的执法力度逐步加大,改革了职业卫生监管体制,确立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职业健康预防环节依法实施监管主体地位,国家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工程建设企业职业卫生的特点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企业属于双重高危行业,即有石油石化行业接触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的威胁,又有野外作业、高处作业、射线作业、大型吊装、受限空间作业、检修作业、试压作业、吹扫作业等作业过程中存在诸多的职业危险因素。由于大多数石化企业都有多种高毒物品,员工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往往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风险大、分布广、接触人员多。工程建设企业同时面临工程施工现场分散、点多面广、流动作业的管理难度,给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公司职业卫生管理的现状

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保障员工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为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意识,促进公司稳定持续发展,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职业卫生管理规定》和《职业卫生技术规范》,公司职业健康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卫生制度,随着这些制度的完善和认真宣传,职业健康工作正逐步走上完善成熟的轨道。现将我公司的职业健康管理方面现状介绍如下:

1、成立QHSe委员会,负责指导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职业卫生和职业危害的防治工作。将职业卫生工作有效纳入到QHSe管理体系,严格管理与考核。明确由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履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能,配备专职(兼职)管理人员负责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二级单位和项目部安监站设HSe管理人员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并设置兼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日常的巡查及监督工作。

2、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职业卫生方面的规章制度,例如《职业卫生管理规定》、《血吸虫病预防及控制管理规定》、《射线作业管理规定》、《高温作业管理规定》、《劳动防护费用及个体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员工劳动防护管理办法》、《急救与医疗管理规定》等12个职业卫生相关程序文件。《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7个职业卫生相关作业文件。从制度管理上使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用制度来指导工作。

3、按照集团公司职业卫生技术规范的统一要求建立职业卫生四档,即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档案;个人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档案。实现四率达标,即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和监测合格率;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验收率;职业健康体检率。

4、职业健康体检和员工的定期健康体检。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需要进行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根据新招聘、调换工种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意见安排其相应工作。对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职业禁忌人员和可疑职业病人员以及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人员,应根据职防机构提出的处理意见,安排其调离原有害作业岗位,并积极进行后续治疗、诊断、观察等。建立健全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档案内容包括职业史、既往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个人健康资料以及相应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对作业过程中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应及时组织救治或医学观察,并记入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可能与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有关的群体反应时,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立即组织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调查,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防治措施。所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均如实记入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档案,并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自体检结束之日起的1个月内,反馈给有关单位及受检者本人。

5、职业病人员管理。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由公司和当事人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情况,按法定程序取得职业病诊断、鉴定的有关资料。加强职业病人的管理,实行职业病病人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发现职业病病人时,按有关规定向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主管部门报告。安排职业病患者进行医疗和疗养。对在医疗后被确认为不宜继续在原岗位作业或工作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提出调整岗位意见,相关部门按规定办理。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和复查等费用以及伤残后有关待遇和社会保障,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对疑似职业病的职工及时进行诊断,在其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按职业病待遇办理。

6、作业场所管理。要求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应符合下列要求: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有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措施。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施工现场作业场所,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应熟悉现场设置的警示标识、报警设施、冲洗设施、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重点加强检维修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对参加检维修作业特殊工种(放射、焊接、高空作业等)的作业人员,必要时检维修前需组织职业健康体检,发现健康状况不适者,不得从事该项工作,避免职业伤害。加强检维修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并根据甲方提供检维修现场情况,及时做好防护工。

7、职业卫生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公司在开展HSe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中,将职业卫生纳入检查项目,对现场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受限空间等作业场所通风措施落实、作业人员个体劳动保护佩戴、高温作业防暑降温措施、职工食堂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8、企业个人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公司发放的个体防护用品有防护服、防护鞋、安全帽、安全带、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口罩、护耳器等。根据公司QHSe作业文件《员工劳动防护管理办法》,劳动防护用品由物资装备部门编制采购计划、发放,制定防护用品卡片,发放时由领用人在卡片上签名。各二级单位建立本单位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台账,对个人劳动保护用品进行复检申报,及时报废、更换。职工本人在领取个体劳动防护用品时进行签字确认。对个体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做了明确的规定,按照不同的工种、劳动环境和条件,发放给从业人员不同防护能力的防护用品。给从业人员发放劳动保护用品(毛巾、肥皂、洗衣粉、挂胶手套、高温手套、劳保手套、防护目镜、防毒口罩、防尘口罩、布口罩、工作服、劳保鞋、披肩帽等),接触噪声作业从人人员严格配备了防噪耳塞,且每天现场安全员巡视检查督促劳动保护用具的佩戴情况。安全部门负责防护用品正确使用的教育培训;对防护用品的使用、更换的监督;对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9、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建立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将职业卫生作为安全三级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安全三级教育培训考核,认真实施。基层班组每季度在安全活动中安排1次职业卫生知识学习活动,并做好记录。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岗位的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规教育、岗位劳动保护知识教育及防护用具使用方法的培训。做好检维修前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结合检维修过程中可能产生、接触到的职业危害因素和急性中毒事故,重点掌握自我防护要点和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技能。借助公司oa办公系统信息交流平台共享班组长HSe教育培训教材,以班组长HSe教育培训为契机,组织所有班组长和分包商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HSe培训,促进现场直接作业环节作业行为的不断规范,强化职工安全意识,促进公司HSe文化的不断发展。所有新入厂员工在入厂前都进行“入厂三级安全教育”及日常安全教育中,包含对职业卫生的教育培训,以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其次对现场习惯性违章不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人员采取现场立即教育学习;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作业场所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等进行专项培训;督促各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职业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从业人员对职业病危害认识严重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漠视职业健康。职业卫生宣传的力度还不够。

2、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完善职业健康档案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分包商劳务用工的监督管理,对外来人员管理的要求要重视起来。

3、对试运行、检维修、保运阶段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加强管理,从制定管理制度及办法入手,做到同岗同要求。

五、对策和措施

1、加强领导,增强责任。进一步加强领导,对职业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地分析、研究和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

2、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职业健康意识。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对从业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防治知识培训,强化职业健康意识,让各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多媒体、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

3、开展职业健康工作专项治理。强化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整合监管力量,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突出重点,及时整改,对职业病危害严重且屡教不改的单位严肃查处。

4、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辨识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专项的防治措施及作业场所(岗位)职业病危害防措施完善防护措施,针对重大职业危害因素,制定应急预案,组织演练。

5、保障职业健康资金投入,坚决执行建设项目职业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优先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环境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6、施工脚手架外侧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督促检查钻孔采用湿式作业,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避免在狭小高温环境下电焊作业等,继续定期开展预制厂空气粉尘浓度检测,做好预警工作。

7、对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如:砂轮机)设置封闭的机械棚,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同时为施工人员配备了防噪耳塞,以减少对人员的伤害。加强施工现场的噪声监测,加强施工现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凡超过《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的,要及时对施工现场噪声超标的有关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施工噪声基本标准。

8、加大力度督促各单位职业健康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与使用。

9、组织健康体检,重点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从业人员,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完善职业健康档案。

10、对食堂、洗澡堂等公共设施定期进行卫生检查、消毒等,保障夏季防暑降温药品、清凉饮料等防止职业病发生的物品、物资供应。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在预防、控制、宣传教育培训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从业人员健康等方面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2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

职业卫生治理方案篇9

1、以落实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为中心。在十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职业病防治法》引领下,2016年全县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要突出“全面落实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中心,各镇、各部门要想方设法,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切实夯实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基础。

2、以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为重点。在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中,重点抓好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的职业卫生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防护设施、健康监护、检测评价、“三同时”等职业卫生工作。在检查频率上,根据风险分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把职业病高发多发、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多、易发生群体性职业病危害事件、有新发生职业病病例、有职业病危害群众举报事项的企业列入监督执法的重点,确保监督执法与各项监管工作配套推进。

二、督促、指导工业企业不断提升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3、所有企业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并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确保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有人管。

4、有关重点企业可明确安全总监负责职业卫生工作,树立管安全必须管职业卫生的理念。具体参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我省重点行业领域试行安全总监制度的通知》。

5、按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6、要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档案,并做到完整、准确、切合自身实际。

7、做好企业主体责任的告知、承诺工作。凡是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按照《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告知到位,承诺到位。所有的告知书、承诺书要一一存档,妥善保管。

三、开展铸造冶炼等职业病多发行业的专项治理。

8、拓展专项治理行业范围。按照省、市局和国家总局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开展铸造冶炼和船舶修造2个行业及陶瓷生产、耐火材料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

9、对前期专项治理的行业(8+X)整治效果开展“回头看”。对已经开展过专项治理的8个重点行业企业,重点要查经治理后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否做到正常运行,工作场所是否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检测评价和健康监护是否落实到位等。“回头看”要全覆盖,防范重点行业和领域职业病高发和群体性职业病危害事件。

四、深入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

10、按照《关于印发<江苏省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确保前期开展基础建设活动的重点企业做到全部达标。

职业卫生治理方案篇10

    第一条  为了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职业病是指国家规定的在劳动过程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的总称。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有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以下简称有害作业)的单位(以下简称有害作业单位)和从事有害作业的劳动者。

第四条  职业病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在制定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统筹安排职业病防治工作。支持和鼓励职业卫生科学研究、推广先进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第六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全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并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中央直属、省直属和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有害作业单位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工作。

市(地)、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各级工会组织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实行群众监督,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有害作业单位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负有直接责任,合理安排职业病防治经费,专款专用;应当设置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制度,改善劳动条件,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等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八条  劳动者有了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后果和所采取的治理措施的权利,有接受职业卫生培训的权利,有依法要求有害作业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和获得职业病预防与治疗的权利。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等指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未采取治理措施,又未配置必须的个体防护设施的,劳动者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检举、控告。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应当遵守职业卫生制度,严格执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第二章  职业病预防

    第九条  有害作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确定有关机构或人员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并对所属有害作业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第十条  有害作业单位必须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未经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者不得上岗。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有害作业单位应当将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后果预先告知劳动者。

第十一条  有害作业场所应当严格按国家规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影响和污染其他场所。

易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场所,应当配备紧急防范设备和医疗急救用品,确定急救人员,并制订急救预案。

有剧毒、放射源的作业场所,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加强防范管理。

第十二条  有害作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全面准确地记录生产工艺流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  涉及有害作业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等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其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涉及有害作业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和工程竣工验收,应当有卫生行政部门参加。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卫生标准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提出审核意见。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方可施工和投产使用。

第十四条  禁止将有害作业项目转移给没有相应防护设施的单位和劳动者。

第十五条  生产、引进或使用新化学物品时,应当附毒性评价和中毒救治等有关资料,并向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毒性评价等资料不齐全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进行补充评价,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投入生产或使用。

第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有害作业单位的职业病防治监督,加强对劳动者的健康监护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行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指导。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职业病防治监督员应当经省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合格,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聘任,持证上岗,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的监督任务。

第三章  职业危害因素测定

    第十七条  本省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测定机构实行资质认证制度。未经省卫生行政部门认证的单位,不得从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测定。

实施资质认证制度的具体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有害作业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对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定期进行检测。无检测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职业病防治机构定期进行检测。

有害作业单位应当将检测结果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并定期如实向职工公布。

第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有害作业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实施质量监督,指定职业病防治机构对有害作业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有害作业单位必须接受职业病防治机构的监测。

第二十条  有害作业单位对监测结果有异议时,可以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有异议时,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裁定。

第二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人员对有害作业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第四章  职业健康检查

    第二十二条  有害作业单位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并建立健康档案。

第二十三条  有害作业单位应当对下列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一)从事或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

(二)从事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作业的。

第二十四条  有害作业单位应当对下列劳动者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一)从事或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

(二)从事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作业的;

(三)曾从事过有害作业,可能患晚发职业病并已离休、退休或者调离本岗位的;

(四)经职业健康检查,确定为观察对象的。

劳动者按规定接受职业健康检查所占用的生产、工作时间,按正常出勤处理。

第二十五条  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向所在市(地)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由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五章  职业病诊断与处理

    第二十六条  职业病诊断实行集体诊断的原则,执行国家和本省的职业病诊断标准。

省卫生行政部门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负责全省职业病诊断的技术指导和疑难、无诊断标准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市(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职业病诊断组负责本辖区的职业病诊断。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市(地)职业病诊断组的诊断有异议的,可在接到诊断书之日起30日内向省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对省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仍有异议的,还可向国家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第二十八条  有害作业单位对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安排治疗和定期复查,必要时安排疗养;

(二)对不宜继续从事有害作业的,应当及时调离有害作业岗位;

(三)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职业病待遇。

第二十九条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或其他急性职业病的,发生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抢救,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发生急性职业病需要医疗救援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抢救,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拒绝或拖延。

第三十条  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变动工作单位时,其职业病待遇应当由原单位负责或两个单位协商处理,双方商妥后可办理调转手续,原单位应当将其健康档案、职业病诊断证明及职业病处理情况等材料全部移交给新单位。调出、调入单位都应当将其情况报各所在地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备案。

劳动者调入新单位后,新发现的职业病不论与现工作有无关系,其职业病待遇由新单位负责。

职业病患者治疗期间,单位不得解除其劳动合同。

第三十一条  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待业期间发现患有职业病的,其职业病待遇由造成该职业病的单位负责;原单位已与其他单位合并的,由合并后的单位负责;原单位已撤销或依法破产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涉及有害作业的建设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施工的,或者未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擅自投产的;

(二)有害作业场所的有害因素指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逾期不改的;

(三)未经审查同意擅自生产、引进或使用新的化学物品的;

(四)不按规定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或者违反规定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的;

(五)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和其他急性职业病造成重大影响的。

罚款一律上缴国库。

第三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和职业病防治监督人员必须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侵犯有害作业单位或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又不申请复议或起诉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