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9: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主体资/农民/团体组织

“农民”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主体资格问题,是合作社(为讨论的的方便,以下除了另有说明,“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简称;“合作社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的简称。)最为基础的内容。不幸的是,这样一个看似很小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就像合作社法本身一样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旨在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梳理社员主体资格的立法思路,指出其有待商榷之处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一、开放原则下的社员主体资格及其在立法上的表现

社团是具有共同意愿的成员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自愿结合所组成的共同体,其本身欠缺生物意义上的思维与举动,社团目的的实现,宗旨之达成全赖成员的行动。成为某社团的成员,进而享有成员权利的身份在私法上便称作社员主体资格。而具备社员身份往往需要各种条件,这既包括法律从整体利益角度作出的强制或任意的规定,也包括社团从自身特征及需要出发而做出的进一步具体特殊规定,这种具备某种身份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便是主体资格条件。主体资格条件,可以被看作主体资格的具体化。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主体资格即为成为合作社社员所需具备的条件。

自1844年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成立以来,合作社便作为一种新的理念风靡全球,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如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纷纷建立。因应此种自发的经济活动潮流,英国率先在罗奇代尔成立八年后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合作社法律《工业和储蓄互助社团法案》[1]。随后,各国陆续效尤建立了本国的合作社法律制度。通观这些法律,在社员主体资格方面,基本都坚持了一个原则——开放原则,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起来的组织,对外开放有利于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合作社,扩大合作的力量。1995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国际合作社联盟(iCa)100周年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合作社七原则[2],其一即为“自愿和开放的社员原则”。该原则指出,合作社是自愿的组织,对所有能够利用合作社服务和自愿承担合作社义务的人是开放的,无性别、社会、种族、政治和宗教的歧视。

尽管在合作社社员主体资格上,大多数国家奉行开放原则,但并不是说对入社者没有任何限制。实际上,在各国实践中,无论是对抽象资格条件还是对具体资格条件上往往都有若干限制。抽象资格条件的限制,往往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展现,比如:有的国家立法规定,合作社的社员只能为自然人,如《意大利民法典》第2522条;有的国家规定自然人和家庭可以作为合作社成员,如《越南合作社法》第22条;还有的国家没有直接规定相应的社员主体资格条款,而是在其他条款中隐含了主体资格条件,如根据《德国工商业与经济合作社法》关于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资格的规定,可以做文义解释,在德国自然人、法人、人合公司可以成为合作社社员。具体的资格条件限制往往是通过合作社章程实现的。合作社为了保证正常运转或者维持自身特色,可以对其社员的具体资格条件作出限制,这与合作社私法人属性是相符的。

我国台湾地区1997年修订后的《合作社法》[3]共用三个条文对社员主体资格做了明确规定。根据第11条规定,自然人抽象的拥有社员主体资格,但在具体资格条件上又附加了年龄限制:必须年满二十岁,而作为补充的是,未满二十周岁但有行为能力者亦可。这是关于自然人社员积极资格的规定。第12条规定法人作为团体组织具有社员的抽象资格。同时,又根据不同合作社有限或无限的责任形态做出具体资格的限制:“法人仅得为有限责任或保证责任合作社社员,但其法人以非营利者为限。无限责任合作社社员,不得为其它无限责任合作社社员。”第13条采用反面排除,在具体资格条件上规定了自然人社员的消极资格:其一在公法上被褫夺公权者;其二破产者;其三吸用鸦片或其代用品者。

一、中国法上的合作社社员主体资格

(一)发展历程的概述

晚清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把西方先进的合作社思想引介到我国,并身体力行的陆续展开系列试验[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快实现各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被当做综合改造社会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逐渐担负起沉重的政治使命。“单纯经济合作组织”色彩消褪,“准基层行政机构”取而代之。合作社的宗旨被人为地扭曲,并最终发生异化,使得我国合作社的发展进程遭受重大挫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重入正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自发的组织再次以崭新的面目蓬发生机,并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民间经济组织。然而,与此不对称的是,农民专业经济组织“一路裸奔”,放任发展,不仅在政策层面匮乏具体的支持,在法律层面也仅仅限于极个别的、口号式的原则性规范[5],制度建设与实践发展严重脱节。考察沿海先进地区,合作社的发展已经达到新的高度[6]:成员类型上,不仅有自然人,也有公司等团体组织加入(“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地域范畴上,成员已突破本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具体资格上,合作社也有了特殊要求……合作社的发展呼唤相应法律的尽快出台。

(二)相关法律规范的阐析

2007年7月1日生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总结我国合作社发展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先进立法,对社员主体资格用数个条文予以明确。总的方面,合作社法从不同角度析解社员主体资格,确立了两种不同样式的分类。

1.自然人和团体组织的区隔:私法意义上的社员主体资格

《合作社法》总则第2条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定义将合作社的社员表述为“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语言的精炼和抽象概括符合概念界定的一般特征,然而它并没未揭开社员主体资格的真实面目。第3条紧承上条,在合作社应该遵循的原则上开宗明义的规定,“成员以农民为主体”。这首先明和了合作社立法指向的特定群体——农民,同时又明确了合作社社员的主体特征,从而给社员资格贴上了“身份”的标签。接着,在第二章第10条的指引下,第14和15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员主体资格予以阐释。第14条从合作社法作为私法的角度,将成员确定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和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从而在抽象的资格层面,赋予自然人和团体组织同样的社员权资格,两类不同的民事主体可以无差别的成为合作社的社员。

合作社是人合组织,这里的“人”首要的,最初的就是指有生命的自然人。自然人拥有合作社社员主体资格,是由其本身的伦理属性所决定的,是人对自身的尊重;从具体“经济人”的角度看,合作社产生的背后是自然人经济利益的需求——期望联合起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以整合后的形态参与市场竞争并获得有利的地位,进而解决社员经济上的个性化需求。区别于自然人依据禀赋当然取得主体资格,团体组织没有这一先天的优势。但是当其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被承认之后,团体组织能够像自然人一样取得此一资格就没了来自道德伦理上的责难。

2.农民和非农民的区隔: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员主体资格

合作社法第15条是对第3条第1款的进一步延伸,也由此形成了对社员主体资格的第二种划分,即以社会学上的身份为基础,分为农民和非农民两种形态。

《现代汉语词典》对“农民”的解释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是从个人所主要从事的社会活动性质角度作出的定义。第15条虽然没有提及“非农民”,但对该条的文理解释可以得知,它涵盖了农民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非农民自然人)以及社会团体。美中不足,合作社法在析解社员主体资格问题上进行的并不彻底,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农民”的概念,立法者采取想当然的淡化处理办法——假设社会成员都确信无疑的知道它有唯一的涵义(比如说上文所引词典中的定义),并未做技术性解释。殊不知,对于什么是“农民”,从不同角度解读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以怎样的标准判断什么样的自然人属于“农民”,认识也是不一致的。看似一个小的缺漏,其实它直接关系到本法的立法意旨——为谁服务的问题。幸而,合作社法的这一空白,在随后国务院颁布的《农民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中得以补正。

如果把第2条规定的社员主体资格作为上位概念的话,那么第2条及第15条关于农民和非农民的区隔以及第14条关于自然人和团体组织的区隔是其依据不同标准进行的次级类型化。这基本型塑了我国合作社主体的三种情形:农民(自然人)、非农民自然人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团体组织。

这种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具体化作业,使得社员主体资格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笼统模糊走向清晰明确,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与检讨资格限制问题以及考量法律规定是否完善奠定了良好的铺垫。

二、中国合作社社员主体资格在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尽管合作社法从“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宗旨出发在主体资格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然仍旧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检讨与反思。

(一)对农民主体资格的规定是否合理

现代汉语中,平素称呼的“农民”一词,往往在两种语境下使用:其一,是指农民整个群体、整个阶级,它对应英语中的peasant;其二是指从事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人,对应英语中的farmer。汉语语言的模糊性使得我们忽视二者的差别,其实peasant与farmer有着本质的区别:peasant主要是作为小农阶级中的一员而存在的,代表着阶级意识和经济依附性;而farmer则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主要指示其职业身份。应该明确,我们在此所说的“农民”是指farmer,即是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角色。

合作社法制定时,有学者指出“对于何谓农民,不仅要看其户口是否长期(一般以三至五年以上为限)在农村,而且要看其是否从事种、养业和直接为种、养业进行产前、产后服务的劳动者。如果将来统一城乡户籍制度,则要看户口是否在乡村。”[7]从《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第15条来看,判断一个社员是不是农民,基本采取了形式主义原则,即具备相应形式的自然人(具有农业人口户口簿)皆被普遍的认定为有农民身份,作为补充规则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自然人如果没有农业户口薄,只要其能够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村委会出具的证明也可。这与上述学者的观点,差别在于:前者采用的“条件结合”法(户口+职业),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并重;后者采取的是“条件并列”法,形式条件和实质条件具备其一,即被认定为农民。应当说,合作社法自觉扩大符合条件主体的做法,顺应当前农民群体正在发生着的变化,更有利于鼓励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力量建设农村,发展农村。

尽管立法思路较之学者观点有进步之处,然而它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作为社员的农民,是否一定要求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事实上,排除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农民成为社员,不利于对弱势农民的保护。虽然合作社以“互助”“交易”为主要活动,然而有无行为能力对此并不会产生绝对影响——在开展活动时,这类人完全可以通过委托人等方式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合作社不追求自身的盈利,宗旨是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社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承担有限责任,这与合伙企业法里普通合伙人的责任形式不同,因此没有必要按照普通合伙人的“人像”设计社员资格。从比较法的角度讲,一些国家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对农民成为社员的资格也并无民事行为能力方面的要求[8]。第二,以“户口”为主要标准的界定思路是否合理?从目前我国户籍改革的现状及趋势来看,笔者认为这种思路不仅不合理,甚至是倒退的。户籍制度改革,旨在改变城乡二元对立、差距逐渐拉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打破原有带职业身份歧视性的农业、非农业户口制度,建立公平、平等的市民户籍体系。如仍以是否具有“农业”户口认定农民身份,显然是非常不合常理的。况且从合作社立法的意旨来看,其侧重保护的是实质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业者的利益,而这一群体,如上所说,特征差异性越来越突出,依旧沿袭旧制显然也是不恰当的。第三,第15条关于社员比例的要求,到底属于禁止性规范还是取缔性规范?违反的后果如何?按照第54条的规定,如果合作社通过提供虚假登记材料或其他欺诈手段使得成员比例符合规定,并取得法人登记,登记机关“可以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但对于“冒牌合作社”被撤销前行为的法律效果如何以及何谓“情况严重”法律上并未言明。

(二)对团体组织主体资格的规定是否合理

团体组织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从融资的角度言,有利于丰富合作社资本结构,通过独特的“利益联接”模式增强整体经济实力,摆脱“中小型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言,有利于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自身的附加值,使高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留更多的农民手中;从维运方面言,团体社员由于熟稔市场运作,其加入有利于减少合作社经营风险,增强抵御市场莫测变幻的能力,完善自身治理结构。考量到团体组织社员的巨大助益,只要其与农业生产、服务任一环节有业务关系,在维持合作社立法意旨不变、合作社终极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于其加入都应持欢迎态度。然而合作社法却严格限制了可以成为社员的团体组织的范围,即只有“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且“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的企业或团体才可以成为合作社社员。

根据私法自治的理念,合作社可以在章程中对团体社员的资格作出特殊安排,但法律强制性的要求“直接相关”就显得多余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作为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联合,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天生不足,而这几方面恰恰又是增强其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在我国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为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曾出现过合作社与股份制结合的情况,且在有些地方非常普遍。从国际社会合作社的发展走向看,在股本结构方面,已突破了传统合作社资本主要来源于社员认购的情况,出现了合作社股本结构多元化的趋势[9]。一些国家在修改合作社法时也着眼于在保持合作社原则的前提下,及时做出灵活变动,引进新的资本筹措方式,以使合作社能适应激烈的竞争[10]。如韩国于1999年9月7日颁布的薪《农业协同组合法》规定:为筹措资金,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可向社会发行农业金融债券。[11]

三、完善中国合作社社员主体资格的初步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通过,结束了我国合作社的发展“裸奔”的局面,为我国合作社事业的健康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完善我国合作社社员主体资格,笔者建议:

第一,对农民型社员,法律上应增加特殊情况下的例外规定,允许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基于自身特殊需要,可以根据法律授权设定一定的比例,将这部分特殊社员的数量控制在一定幅度内。特殊群体的利益一定要得到妥善维护,这也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需要。

第二,在认定“农民”身份时,将目前的“条件并列法”标准进一步过渡到以实质条件为主要,形式条件为辅的标准上,即只要是在事实上从事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有关的人都可以认定为“农民”。考虑到目前户籍改革仍处于深化阶段,实际操作中可以辅以其他认定标准,比如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农业户口”,以及社员住所等。立法应该充分体现前瞻性,充分反映变革着的社会要求,这样才不至于堕落成社会前进的牴牾。

第三,为维护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鼓励交易的达成,应该规定:违反社员比例的合作社,在被撤销法人资格之前所为法律行为的效力继续有效。有关行政机关可以对原合作社采取行政处罚的方式维护法律的权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四,放宽团体组织社员资格的限制。为了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问题,给合作社多种形式的发展留下空间,我国宜借鉴其他国家合作社相关立法经验,放宽对团体组织的资格限制,吸收一些拥有资金或技术并愿意以合作社的方式投资的企业等团体组织为合作社社员。为了确保合作社不被资本控制,保持“农民合作”的纯粹性,法律可以限制资本投票权和收益率[12],授权合作社章程限制非农民成员的数量。

注释:

[1]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5,(4):71

[2]郭富青.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评析.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J],2007,(02).10

[3]中华全国总工会网站chinacoop.com/HtmL/2009/11/11/36507.Html,2009年11月16日访问

[4]为讨论的的方便,以下除了另有说明,“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简称;“合作社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的简称。

[5]在《合作社法》之前,仅有《宪法》第8条《农业法》第11条有所涉及,但没有具有规定

[6]参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较为发达的浙江情况,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5,(4):74

[8]顾明.日本协同组合法(外国经济法日本国卷二)[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2

[9]王小萍.关于合作社立法问题的思考Ⅲ[J].中国合作经济,2005,(6):63

[10]秦艳慧.合作社立法问题研究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6):51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篇2

一、重要意义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坚持和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完善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发展区域块状农业经济,实施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创建现代都市农业服务综合体,发挥联系工农商桥梁与纽带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有利于搭建有效支农平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竞争优势,增加农业综合效益。

二、发展目标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结合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围绕有一处经营服务场所、有一套管理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有一个核心生产基地、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有一只自己独立品牌、有一些经营服务设施等“六有”要求,按照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等“五化”标准,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营销、统一产品基地认证等“四统一”运作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对镇乡(街道)范围内通过行业兼并整合组建规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区内的通过行业融合组建行业联合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规范发展100家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5万户以上。

三、规范化创建

按照“六有、五化、四统一”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活动,有计划地培育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区级规范化创建标准: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上,入股社员15人以上且股金设置合理,办公及服务场所100平方米以上,核心示范基地100亩以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类)或存栏5000羽以上(家禽养殖类),统一服务率30%以上,按交易额返利30%以上,财务核算规范、组织机构及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民主议事正常规范,对符合上述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区级有关部门确认,可以认定为区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认定标准另行制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动态管理,两年复评一次,复评不合格的取消示范性称号。

四、政策措施

区政府每年在农发基金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规范完善、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措施为:

(一)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创建。对达到区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的奖励。积极争创省级乃至部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获得部级、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的,区里分别给予一次性30万元、15万元的奖励。

(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扶持力度。围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资金扶持政策。

1.项目建设补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生产经营服务设施、基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经批准立项的,按实际投资额给予15%的资金补助。其中评为区级示范性的可酌情上浮2%,市级示范性(规范化)的可酌情上浮3%,省级示范性的可酌情上浮5%。

2.营销服务奖励。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销售社员农产品30%以上,并销售额达到200万元的,奖励2万元,每增加100万元追加奖励1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二是从事农机、植保服务等服务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内服务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根据当年营业额每50万元奖励1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三是通过保护价(合同价)收购社员农产品因行业性因素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亏损的,经确认后给予一定的补助。

3.行业联合奖励。对相同或相近行业实行兼并、整合、联合3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达到区级示范性标准的,给予3万元的奖励。

(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和《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若干税费政策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继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四)实行用地用电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生产经营所需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报批,使用土地的各项规费地方留成部分经批准后可全额先缴后返;临时用地参照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种养殖、农产品初级加工等环节上的用电,继续执行非普通工业用电电价优惠。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组织领导,区里将调整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委农办(农业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林水局、区供销联社、工商余杭分局、余杭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并落实一定的扶持资金,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二)合力指导服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来抓。区农业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切实履行指导、协调、监管和服务职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展、规范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抓好落实;区财政、税务部门要积极在资金、税收方面加大扶持,落实政策;区供销部门要加强对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金融部门特别是农村合作银行要努力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落实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相关优惠政策;区科技部门要加强生产经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区林业、工商、民政、国土、外经等有关部门,以及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等涉农社会团体也要按照各自职责,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条件,形成“多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篇3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1.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虽然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税收征管的程序针对其特殊情况的相关规定的修正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成型的管理经验,这使得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例如,在营业执照中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单位性质、注册类型等没有进行明确,税收机关也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在税务登记无法准确划分单位性质、注册类型、所属行业等;又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免税业务,免税相关资料需要不需要审批或备案、如何审批或备案也没有规定可循;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购销又有加工,是提供商业销售发票还是提供工业销售发票也没有予以界定。强烈期待总局和省局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或交流各地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经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需高度重视。现阶段,“组织收入为中心”仍是县(区)局以下税务机关首要任务,但现实中由于过度地强调了税收收入观后,组织收入多就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头等大事。由此,纳税大户就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类纳税人因为涉及免税管理,往往成了不被人在意的对象。另外,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征管力量凸显薄弱,特别是农村税务所(分局),由于人手少、管户多、任务重,容易造成税收管理盲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说生产经营不很规范,有没有明确的征税管理规定,这使得一线税收管理员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监管也大多限于催报催缴,而信息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监管等一些监控手段往往不能真正的开展实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需有效的征管长效机制。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第一,税务人员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理解不够,政策执行能力不足。第二,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数量很难固定,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可以以资金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只要本人申请,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就能成为本社社员。第四,社员的真实经营土地难以掌握,从几亩到几百亩不等,即使从村民委员会开证明也很容易办到。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产量很难控制,像水产品、蔬菜、牛奶等农产品产量。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要有计划的对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只有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真正吃透相关法规政策,才能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收管理工作。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农村税务所(分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将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此外,各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积极开展政策辅导和办税辅导,帮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自主办税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依法纳税意识,严格遵照税收政策规定处理涉税事宜,辅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自主健全会计核算,按照法律规定设置成员交易管理台账,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核算,区别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分别核算,分别核算内部交易和对外销售,自产产品和成员产品、非成员产品分别核算,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做到会计核算规范、完整、合法、准确。认定免税资格,保证涉税信息准确。应定期从工商部门取得开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对超期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及时与企业沟通,责令其补办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应坚持实地调查与资料备案同步,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审批免税,不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征收税款。修改完善税收征管系统相关模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信息采集中关键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类和税种核定进行明确,结合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和增值税免税农产品规定的要求,将其列入“批发业”中的“农畜产品批发”或“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等类别比较合适,如果以加工为主的,也可以列入“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有关类别;对综合征管软件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税务登记表格和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资格认定项目等,增加免税项目类型和免税项目原因等文书审批选项。

4.规范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发票管理和审核。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对外销售,又可以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等,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所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交易和结算关系,因此在发票的使用上建议上级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均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收购其成员产品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不允许抵扣,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对外销售产品均可以开具普通销售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是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开核算,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细化或补充政策规定,增强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建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整体对待,与现行增值税政策保持一致,只有自产与非自产的区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生产的和成员生产的都视同自产农产品,明确规定销售自产农产品和成员自产农产品均免征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考虑加大优惠政策力度,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等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纳税主体,直接免征企业所得税或者按照15%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6.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做好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对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可能的农产品产量,提供劳务的能力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确保交易的真实性。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专业合作社的发票使用管理和交易的真实性显得尤其重要。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具发票的交易行为的审核力度,通过对可能生产的农业产品的品种、年度产量进行评估,来评价其交易行为的真实程度,监督其按照真实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时间如实开具发票,防止通过虚构经营业务进行虚开、代开、变换产品名称开具、超范围开具等现象的发生,监控其如实核算免税收入,避免下游环节多抵扣进项税额,减少国家税款的流失。

[1]朱宪堂.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农税收政策问题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20-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篇4

同志们:

这次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班,是经县政府同意举办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进一步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尽快培养出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能带领农民致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和财务管理人才;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的政策水平和指导水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规范、健康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是政府支持农业的重要渠道,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也都对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成为一个享有平等法律地位的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近几年来,我县各级认真贯彻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和政策,立足全县粮食、棉花、冬枣、养殖等产业,加强扶持,靠前指导,积极作为,取得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步成果。截至目前,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近百家,涉及粮食生产、棉花生产、冬枣生产、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苗木生产、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但从总的情况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显缓慢,膨胀规模跟不上上级要求,不能满足农民日益迫切的生产经营需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立不完善,操作运行不规范,利益机制不合理,起不到应有的服务和示范带动作用,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是进一步统一认识、掌握政策、熟悉知识、增长技能,更好地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服务工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开展合作社培训既是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是一项日常工作,又是合作社用足用活政策,农村公益事业得到有力保障。二是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创新发展。进一步创新完善了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两个体系、两个机制,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完善工作,在此带动下,出现了像水湾周家村生态农业示范园、鑫山农业生态园、金土地彩糯玉米专业合作社、永丰棉花专业合作社等土地规模经营的典型,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三是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农村财务委托核算制度深入推进,村级债务管理逐渐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审计监督力度加大,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手段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明显,审计财务的案件大幅度减少。车镇乡农村财务委托核算中心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四是体制创新取得较大进步。进一步整合农经管理资源,县乡联动,在水湾、车镇、碣石山三个乡镇建立了“三农”服务大厅,综合农村财务委托核算、“三资”管理、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土地流转服务、农民负担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多项功能,农经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其他乡镇也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创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等新的服务板块。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业、农经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跑部进厅”的密度和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力度,现代农业意识必须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还刚刚起步,农产品面临来自自然灾害和市场准入的双重风险,需要进一步力军。具体工作中,要率先、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一)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年初,县农业局制定了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目标,经过一年来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实现。重点培植的水湾雪翠冬枣专业合作社、开元养猪专业合作社、柳堡岳里西瓜专业合作社、永丰棉花专业合作社、伊星畜牧专业合作社等,无论在发展规模、发展质量,还是在服务社员、示范带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部分合作社产品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实现了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有的合作社产品被国家、省农业主管部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有的合作社被市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态良好,成效明显。但从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形势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明显落后,分析原因,农民群众认识不够是一个方面,关键是我们强抓机遇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在今年发展的基础上,要抓住国家扶持政策继续加强、办社门槛不提高的有利条件,明确思路,早作规划,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总体定位,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发展、快发展,争取明年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为大力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县农业局已上报县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列入2010年规范性文件制发计划,准备明年上半年出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办法》,重点在发展规划、扶持政策、规范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现在,该项工作正在深入调研之中。

(二)要正视问题,规范提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坚持先发展后规范,或边发展边规范,有利于合作社快速发展,促进了合作社发展量的膨胀,但也造成了部分合作社有名无实、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对今后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全局带来不利影响。今后,在大力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同时,要把规范、完善、提高合作社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是要开展好调查研究和监督检查活动,掌握了解每一个合作社的基本情况,找出每一个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以及县农经局制定的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的规范、完善具体措施和办法,确保每一个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规范、达到要求。在这方面,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好自我批评,不避嫌,不护短,自己主动找问题、查不足,认真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自我完善,自我规范。二是要开展好本县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活动,制定示范社标准,把每一个注册登记、取得合法经营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范围,实行定量和定性的监督考核,达到成立一个,逐步规范一个。县农经局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明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据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简便易行、有针对性地考核办法,落实考核责任和奖励机制。要把示范社建设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措施,经常化,制度化,机制化。三是要加强自我发展能力。在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像开元养猪、望子渔业、伊星畜牧等专业合作社,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和要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创建合作社自己的加工企业,提高合作社的产品附加值,使社员获得更多的产品收益,从而,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只有合作社规范了、发展了、壮大了,有了经济实力,有了带动能力,有了示范作用,也才能有资格享受到国家的扶持政策。

(三)要履行职责,用心服务。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因此,各级农业、农经部门要立足职能,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切实履行职责,做到用心服务。一是要围绕加强基础工作,依法开展各项业务指导。要尽快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业务指导操作规范;根据我县优势产业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科学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规划;主动配合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加强业务辅导,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指导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记录制度,统一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采购供应,同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制定章程和建立成员账户为重点,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财务会计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排忧解难,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等活动,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加强信息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提供有权威的政策、技术、贸易、市场供求等信息服务。二是要围绕维护合作社合法权益,依法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是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我们加大了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情况的专项治理力度,有效解决了注册登记过程中向合作社乱收费的加重负担行为,违规收取款项全部退还了合作社。发展初期,农民专业合作社最需要扶持,一切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违法、违规行为,都是撤合作社发展的后腿,都是阻碍合作社的发展,必须坚决制止。明年,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专项治理的力度,重点查处有关部门、单位或个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存在立项收费、超标准收费、搭车收费、变相收费和“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一旦发现以上行为,将严格按照减轻农民负担“一票否决”责任制的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要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依法加强业务教育培训。建立辅导员队伍,加强业务指导,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合作社辅导员担负着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其成员的培训,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经验等重要职责,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进一步组织推荐和遴选,择优选择符合条件的各方面人员,担任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壮大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使更多的合作社辅导员和管理人员能够胜任合作社辅导和管理工作,提高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素质。

三、几点希望和要求

为确保这次培训班的效果,我在这里提出以下希望和要求。

一是要珍惜机会,认真听讲。合作社工作都很忙,把大家集中起来学习不容易,机会非常难得。希望大家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坐得住、听得进、记得准,认认真真地学,结合实际地学。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好各项政策、知识和技能,为今后更好地管理好合作社、实现合作社成员的更大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勤于思考,积极提问。要抓住法律、法规和政策、业务理解上的难点,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认真听讲,深入思考,积极提问。充分利用好培训班的机会,积极与老师们、同事们互动交流,真正把政策掌握起来,把知识和技能学到手,真正在工作中用得上。

三是尊重老师,遵守纪律。大家要认真按照培训班的要求,尊重老师,遵守纪律,共同维护好培训班的学习秩序,确保学习效果。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篇5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篇6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状况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历了自发组建、探索引导、依法推进、积极利用四个阶段。截止2009年9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4万家,合作社成员数达到61.3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总数达到382.4万户,入社和带动农户占全省总农户数的39.8%。

合作社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实现了农业主导产业全覆盖。目前,我省农、林、牧、渔各产业和具有优势的主要特色农业行业,合作社实现了全面覆盖;特别是粮食生产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测土配方、沼气等服务类合作社出现快速发展。二是提升了合作层次。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合作拓展,有相当一批合作社实行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统一服务。三是形成了多形式兴办的新局面。各地积极鼓励农机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村能人、乡村干部等单位和个人牵头领办合作社,其中农民牵头组建占了全省合作社总数的83.2%。

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办社宗旨上,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以实现利润为目标;合作方式上,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农民参加合作社,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影响自主经营权利,不变更家庭财产关系;经营内容上,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组织管理上,实行自愿联合,民主办社;利益分配上,努力实现成员收入最大化,盈余按股金额和交易额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二次返利。目前,合作社初步体现了“五有”:有一个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有一个明晰的财产权利关系,有一个民主的组织管理体制,有一个健全的经营服务体系,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联结机制。到2008年底,全省有3558家合作社通过规范化建设认定,505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首先,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存在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登记混乱和内部管理动作不规范等问题,省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11月11日通过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从而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解决了合作社的市场主体问题,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其次,建立工商登记制度。明确经工商登记后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其经济性质标注为“合作社”,体现了合作社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法人。第三,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制定《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形成了一套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财务会计制度。

合作社发展环境实现新改善。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作为合作社的政策支撑,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有关部门合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局面。一是政策扶持。明确了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工商登记和注册及用人等十方面的扶持政策。二是财政扶持。省政府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每年对制度健全、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10~30万的资金扶持,主要用于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员教育培训、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全省已累计安排资金1.4亿元,扶持了86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税收扶持。省国税、地税部门明确合作社销售社员和非社员生产及加工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暂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税金。四是信贷扶持。2006至2008年,全省合作社及成员贷款金额达26亿元。

合作社组织制度应用迈出新步伐。以合作社建设为平台,把合作社的制度优势不断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一是借助合作社具有的区域性、专业性和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构筑优势主导产业。二是通过为农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服务,推广农业新技术。2006年,我省选择了10个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县,开展了“百社万户”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活动。2007年,又选择1000家服务能力较强的合作社,为10万社员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带动了100万户农户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技术推广不经济、不到位的问题,加快了科技进村入户。三是借助合作社的治理机制,把标准化知识和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普及、教育培训延伸到农户,引导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全面落实源头安全生产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困难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已经为农村、农业、农民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也应该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生事物”尚处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完善和发展空间。当前要重视和解决内外因素造成的一些问题与困扰。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身问题。主要有: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覆盖规模、社员规模、经营规模、资产规模偏小。据调查,目前全省入社农户仅占全省总农户数的4.2%,占全省纯农户的15%;合作社成员数在100个以下的占80.5%,平均成员数仅54个;合作社其成员出资额在10万元以下的占47.1%、其年经营收入在200万元以下的占25.4%,其年纯盈余20万元以下的占52%。与此同时,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和服务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经营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市场开拓能力偏弱;表现为组织社员及农户的产品进入市场程度不高和社员家庭经营生产与合作社统一营销服务联结不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内部运行和管理不规范。尽管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自我管理、自我运作机构,但实际上大多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制度不全、财务不明、产权不清、利益联结不紧密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兴办的合作社,“企社不分”的现象十分突出,其财务关系、财产关系、利益关系混乱;有的合作社股份化色彩过于浓重,分配制度不规范,损害社员利益,偏离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原旨。

社员及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在合作社的社员中,有的合作意识淡薄,参与合作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风险意识比较差,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在合作社管理者中,有的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习惯于用单纯行政手段或单纯企管方式来管理合作社,严重制约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相关要素扶持政策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热情不高,推动不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层面缺少扶持力度,税费减免、金融信贷和用地政策难以到位,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

“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机制不协调。一是表现为“能人”个人决策与民主管理决策之间的矛盾。“能人”希望以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作出及时、灵活的经营决策;而按照民主管理原则,重大决策事项需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投票决定,由此可能造成决策滞后、延误商机。二是表现为“能人”治社与“一人一票”表决机制的矛盾。“一人一票”虽有利于防止个别人或少数人“内控”,但同时对“能人”投资、“能人”决策、“能人”治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表现为“能人”独揽与民主管理虚设的矛盾。实践中,由于社员对“能人”的过分依赖和信任,往往出现“能人”独当一面,甚至大包大揽,使得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社员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主体地位发生动摇。四是表现为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按60%交易量(额)返利的分配方式,对于合作社中作出主要贡献的高层管理者、有经验的营销人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制约了领头人办社的积极性。

法律法规个别条款难操作。一是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准入上只强调“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五名以上成员",而注册资金、社员出资额等则明确由章程来规定;这表面看来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治留下一定空间,但在民主决策的过程中却较难排除少数人的意志成为社员大会的决定,甚至会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成其他类同企业。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五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而农民的概念目前并不明确,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将成为职业的一种,不应该是身份的象征。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合作社成员超过150人的可以按章程规定设立社员代表大会,这意味着成员在150人以下的不能设立社员代表大会,并且实际上绝大多数合作社尚无安排150人与会的会场。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未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检,这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五是按照现有法律规定,合作社成员出资不需要进行验资,这容易造成成员虚假出资,给农民入社退社以及合作社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时的债权债务处理留下隐患。

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的对策

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合作社的建设目标和功能。要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性质和“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办社原则的前提下,按照“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要求,不断地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到2012年,我省目标是建设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6000家,其中要认定产业优势较明、服务功能较全、带动能力较强、运行机制较优、经营绩效显著、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家。同时要实现50%的纯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50%社员的农资和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和销售。从而,把合作社真正建设成为凝聚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当地优势产业、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兴旺繁荣农民经济的基本载体和平台。

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合作社的覆盖面。一是积极鼓励农村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农机大户、农技推广机构、基层供销社、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牵头兴办合作社,促进合作社多层次、多形式发展。二是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技术、有市场、有加工、有潜力和产权安排平衡、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优秀骨干型合作社,扩大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带动面。

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一是深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重点在符合法律基本要求和体现合作社基本宗旨两个层面上,继续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二是以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为重点,正确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有关重大关系,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经营的关系、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的关系、股东成员与非股东成员的关系、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关系、合作社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合作社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关系等。三是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推进品牌和市场建设。四是以做大做强合作社为目标,努力打破区域界限,积极推进合作社按行业类别、产品属性重组联合,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加工型合作社发展,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的合理配置和整合、重组,提升合作社综合竞争能力。

创新政策支撑机制,提升合作社的发展环境。狠抓税收、信贷、金融、用地、用电、保险、人才引进等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的落实。尤其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之一,逐年增加财政扶持资金和贴息,重点资助有产业基础、群众欢迎、带动性较强、市场潜力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扶贫开发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工程项目时,优先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现代流通业、建设公共物流平台和营销平台,引导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信用合作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向外地拓展生产经营。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合作社的运行质量。一是着力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千方百计为社员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为社员提供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服务,来提高社员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增加社员收益。二是着力增强合作社的组织约束力,教育社员自觉遵守合作社的章程,执行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在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标准化生产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上下功夫,引导社员增强对合作社组织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三是着力增强合作社的民主管理能力,坚持民主管理制度,按章程规定开好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重大事项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四是着力增强合作社的内部控制力,科学设置管理幅度和层级,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五是着力提高合作社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加强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开展全程质量控制,规范生产行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引导社员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切实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篇7

第一条为了确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变更和注销,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

申请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领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以下简称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未经依法登记,不得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机关。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工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所在地的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规模较大或者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管辖做出特别规定。

第二章登记事项

第五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成员出资总额;

(四)业务范围;

(五)法定代表人姓名。

第六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应当含有“专业合作社”字样,并符合国家有关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规定。

第七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住所是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第八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等能够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成员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由全体成员评估作价。成员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成员的出资额以及出资总额应当以人民币表示。成员出资额之和为成员出资总额。

第九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可以有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由其章程规定。

第十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章设立登记

第十一条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由全体设立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人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三)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五)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以及成员出资总额,并经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予以确认的出资清单;

(六)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公民身份号码或者登记证书号码和住所的成员名册,以及成员身份证明;

(七)能够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住所享有使用权的住所使用证明;

(八)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有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第十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含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内容的,登记机关应当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做相应修改。

第十三条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得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十四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有5名以上的成员,其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

成员总数20人以下的,可以有1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20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5%。

第十五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为农民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农业人口户口簿;无农业人口户口簿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居民身份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出具的身份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不属于农民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居民身份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为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的,成员身份证明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其他登记证书。

第十六条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登记机关能够当场登记的,应予当场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除前款规定情形外,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是否登记的决定。予以登记的,发给营业执照;不予登记的,应当给予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日期。

第十七条营业执照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营业执照正本应当置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住所的醒目位置。

第十八条营业执照遗失或者毁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申请补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

第十九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文书格式以及营业执照的正本、副本样式,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订。

第四章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住所、成员出资总额、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做出变更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变更登记申请书;

(二)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变更决议;

(三)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

(四)法定代表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第二十一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业务范围涉及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或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注销登记:

(一)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被吊销、撤销的;

(二)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有效期届满的。

第二十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发生变更的,应当自本财务年度终了之日起30日内,将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成员名册报送登记机关备案。其中,新成员入社的还应当提交新成员的身份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成员发生变更,使农民成员低于法定比例的,应当自事由发生之日起6个月内采取吸收新的农民成员入社等方式使农民成员达到法定比例。

第二十三条农民专业合作社修改章程未涉及登记事项的,应当自做出修改决定之日起30日内,将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报送登记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变更登记事项涉及营业执照变更的,登记机关应当换发营业执照。

第二十五条成立清算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30日内,由清算组全体成员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人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清算组负责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做出的解散决议,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撤销的文件,人民法院的破产裁定、解散裁判文书;

(三)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的清算报告;

(四)营业执照;

(五)清算组全体成员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因合并、分立而解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自做出解散决议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解散决议以及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营业执照和法定代表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经登记机关注销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终止。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

重的,撤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

第二十七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一)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申请变更登记的;

(二)因成员发生变更,使农民成员低于法定比例满6个月的;

(三)从事业务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的;

(四)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

第二十八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

(一)未依法将修改后的成员名册报送登记机关备案的;

(二)未依法将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报送登记机关备案的。

第二十九条登记机关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申请予以登记,或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登记申请不予登记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并比照本条例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规定,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

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支机构有违法行为的,适用本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登记机关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不得收费。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篇8

农民专业合作社肩负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重任,也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的途径。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以及渠道工作,将是破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的突破口。认清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农民做到生产和市场有效结合,做到规模和效益的统一。中国数字农村网信息化渠道建设,将有效促进农户联动,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有效联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发展速度空前,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时间是变化的见证,时间能让任何东西变化,一座座大城市拔地而起,农村也不例外。

过去,农村零散的个体经营,又抑或是家庭承包经营,农村的生产处于单家独户自产自销状态,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和提高,销路难以拓宽,农产品卖难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但自从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的生产、集中的管理以及农产品等方面的规范化运作,使广大农民鼓了腰包,翻了身。

近年来,党和政府紧紧围绕三农发展主题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抓手,积极探索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使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得以持续增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地认为是农产品在除了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又一个可以增加利润的方式,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产品要实现这样一种电子商务平台的物流运作就必须抛开零散的农户单独经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力合作,以农产品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要想提高经济收益、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就要从专业化生产、规范化运作和品牌化营销等方面来着手,努力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的发展道路。

领会规范化重要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民合作社的精神,更好地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与良性循环,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首先就要明确知晓农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的重大意义,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自农民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贯彻落实“为农服务”的宗旨和“民办、民管、民受益”三大原则,紧紧围绕生产和销售两大主题,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事实表明,农民合作社的运营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有利于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与效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数量较多,但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普遍存在社员没有股金、民主管理比较薄弱、销售能力不强以及盈余分配不到位等问题。农民合作社是广大农民自愿组成的合作组织,那么,其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是衡量一个合作社有无生命力及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由求多向求质的转变,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的作用,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相对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把广大农民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为农村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有利于把握农村经济发展正确的发展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的市场主体,首先要切实遵循国际农民专业合作社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还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依法设立、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新型市场经济主体。

加强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运作还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打造农产品品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通过众多合作社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合作社有了较快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社会反响良好,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要求入社的农户将日渐增多。

明规范工作要领

依法规范、分类指导和讲求实效三大原则的指导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依法建立章程,结合本社实际健全各项制度。切实遵循依法规范原则,让广大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其次,规范建立规范成员登记制度和成员账户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进行,所有合作社成员无论其出资与否都应依法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应依法建立成员账户,认真做好成员的出资额、公积金份额、财政扶持资金量化份额、交易量(或交易额)以及利益分配额等的真实记录。

第三,规范健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制度。合作社应当按照章程规定定期向成员公布财务状况,向合作社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

第四,规范建立财务和盈余分配公示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情况和盈余分配方案要按照章程规定及时向社员张榜公示。合作社的运营是亏损还是盈余以及具体账目要让广大农户清楚的知道,做到政策透明公开。

最后,要规范组织运行管理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依法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来确保合作社正常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依法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来确保广大农户的民主参与。

促又好又快发展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的发展。三农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主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规范化建设工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目标考核。从此,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摆上了各级农经部门的工作日程。

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要建立有组织的工作机构。各级农经中心安排专业的人员兼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辅导员,负责各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的宣传、指导和服务等工作。

(二)要明确合作社所处的阶段并分步实施。认真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划分为渐进的几个阶段来分步实施,认真落实每一个步骤。

(三)要强化培训指导服务。各级农经部门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培训体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培训工作重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引导各类受训人员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规范化建设的业务指导,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

(四)要全面落实政策要求,抓好政策扶持。近年来,为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国家和省、市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配套文件,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在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行为和加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等方面起到重要法律保障意义。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做大做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认真全面的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政策法令,同时,抓好政策的扶持,借力不断完善自我。

(五)要明确目标任务与项目检查验收相结合。我们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列入年度经济指标考核。然后,结合项目检查验收,重点查看项目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是否依法建立了成员账户,把财政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并计入成员账户,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将其率先建成规范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收获喜人的成绩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以品牌化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与转变,创新了农村经营机制,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着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高效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首先,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重大成绩。就拿山东省来看,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持续增加,但新登记户数同比呈下降趋势。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发展到49753户,同比增长41.8%:今年上半年新登记6429户,与去年同期登记的9307户相比下降了30.9%。这些数据表明,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数量高速发展逐渐转变为数量平稳较快发展,由注重数量增加发展到数质并重、着重提高发展质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营的新阶段。

其次,农业开始标准化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定,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使用范围,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产品还实现了品牌化建设与高效化发展。通过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扶持等手段,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社农业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36-03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行,也就确立了在农业经营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以及法律定位,这也使相关的农业与农村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得以更好地落实,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呈现加速的趋势,其在数量上和范围上不断增加和扩大。

我国各级政府在加强对农民参与合作社经营的宣传和引导的同时,也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和相关的支持投入,这一方面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于2006年10月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4四次会议通过并实施。这部法律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7年5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方面的具体规定。这表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走上了更加规范发展的道路,其经营也迈上了新的台阶。法律的颁布意味着农民专业合作的组织形式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日常经营有了可以依据的规范,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各项经营事业的进步,同时也为进一步实现农民增收营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在2007年文件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加快制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要尽快台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财会制度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在2008年文件中又一次强调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要求各地配套推出扶植政策,确定税收优惠准则,并取缔不合理收费。

2009年一号文件要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要从财政上下拨资金,供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学习。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强调要支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社,并在资金上支持经营得当、集体意识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

(一)组织功能较为单一,发展规模偏小,在农产品定价上没有话语权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健康发展。合作社法不仅提供了经营的法律依据,也为扶植其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依旧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社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组织功能、发展规模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差距更加显著。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内聚力不够强,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这是发展的现实情况。基层实际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但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注册的数量较少。另外从全国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应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而现实中我国还未建立起全国性的合作社网络,而只是在局部地区有了合作社分社和合作社联社。

普通农户在其中的话语影响力很小。因此,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在现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得到具体体现,这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联社就很难规范运行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其章程以及监督措施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波动,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比如水果、蔬菜类产品价格波动就比较频繁,在大宗农产品中水稻和玉米价格波动也比较大。这种非常规的价格波动,对相关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很大。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就使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农民的利益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影响我国农业投入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这使得农民在经营投入上力不从心,没办法或没能力主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对于农业经营的投入。其结果一方面是降低了某些类型的农产品产量,并由此而导致供求失衡,以至于引起农产品价格的新一轮上涨;另一方面是使农产品由于投入不足而质量下降,也就难以满足市场对于农产品不断提高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结果是生产出的农产品难以销售出去,也就产生了农产品“卖难”的现象。

如果农产品处在价格波动和“卖难”的恶性循环之中,那么单个农户很难抵御市场的风险,其经营也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样农业就难以稳定经营,农村也难以稳步发展。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地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规模化经营一起闯市场,那样就能改变单一农户微弱的市场地位,农业经营也就能相对稳定并获得稳定的预计收益。

但由于目前我国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服务还不够完善,合作社的主要作用还是以统一购买、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为主,因此还不能够充分利用其市场地位来拓宽其在产业链上的发展空间,也无法引导农户实现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和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三)营销能力依然是合作社经营中的显著弱点,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渠道和农产品促销上都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专业营销人才的缺失,因此还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营销策略组合和全方位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这直接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限制了农业经营的实际获利。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户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农产品经营的销售环节上,如果这方面的服务能力不能有效提高,那么合作社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就变得十分有限。这将成为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者发展的阻碍因素。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在提供技术支持、扶植农业生产方面进一步发展之外,在促进农产品销售方面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其营销能力必须迅速提高。

首先,要倡导农民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和为农产品申报注册商标。要树立品牌意识,开发已有注册商标的价值。同时,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来维护某些地域特色农产品的地方特色传承并维护其合法权益。也是由于缺少资金支持、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抓住时机及时注册商标,因而没有品牌经营的立足点,结果是使经营收益直接受损。

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我国也只有2.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了“三品一标”的质量认证,这一数量仅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的6.9%;在品牌化建设方面,只有2.56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注册商标,仅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7.3%。

其次,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新型销售渠道较少,主要以传统的销售渠道居多,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合作社、加工龙头企业向市场销售的。与加工龙头企业建立起的产销关系模式,会使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增高、农民的流通控制程度变小,农民的获利空间也被压缩到最低水平,农民无法分享农产品后续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的丰厚利润。

最后,在农产品促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促销途径也比较单一、营销水平和投入资金也有限,促销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将众多的营销方法综合应用。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促销整体水平也比较低。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合理有效的利润返还机制,农民利益受限

农民社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利润返还机制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农民都是合作社的社员时,合作社章程上规定所有成员均享有相关权利与义务,合作社经营利润要在合作社内部公平分配;第二种是当政府部门、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带头人,推动合作社的经营时,农户、企业与合作社之间实行订单经营,农户、企业并不参与最终利润的直接分配,他们的获利只是体现于订单所规定的利益之中。

在第一种情况下,农户能够参与到合作社利润的分配环节中,但要根据农户入社方式的不同情形来进行判别。农户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种方式:认购股金与缴纳社员费。比如:浙江省临海市西兰花产业合作社,就规定了农户作为社员入社时,可以在这两种方式进行自愿选择。如果社员同时选择了这两种方式,那么就会享受本社的利润分配或者承担风险;而部分社员仅缴纳社员费就只能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合作社的实际盈亏就与仅缴纳社员费的那部分社员无关;而对于合作社中的加工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运销大户则规定必须要认购合作社股金。在现实经营中,大部分的农户社员都没能力去认购股金或者认购份额很小。由于他们在资金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在按股分红时农户往往也处于弱势地位,这极不利于保障农户的主体地位,而没有农户参与,合作社也不会有发展的生机。

而第二种情况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在订单农业经营中,农户的履约率有时会较低,同时企业拖欠货款的现象也会比较严重。当农产品价格高的时候,农户不履约比例会增长,而当农产品价格低的时候,往往又是企业不守信合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不够诚信,但根源与政府部门有关。在现行的管理体系中,农户与企业之间没有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理机制,更谈不上构建成利益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对于那些参与分配的农民和其他类型社员来说,其利润分配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按股分红之外,还有按交易量分配和按劳分配。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资本占据的比重以及发挥的作用愈发突出,因而出现了外部融资现象,这样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需要对资本要素进行利润补偿。

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服务体系,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合作社在农产品定价中的话语权

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都不够强。因此其服务范围窄、经营实力弱、规模也不大,这样的结果当然就是市场影响力很小。因此,流于形式、合作不够紧密是合作社存在的普遍现象。

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持续发展,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政府扶持、农民自愿”的发展路径;第二,要向上下游不断拓宽,逐渐形成农产品的全程供应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全产业链经营。其经营不能仅仅落在农业生产环节,更要向前延伸至生产资料的购买与配送中,,还要向后延伸至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贮运中。要聚集起分散经营的农户,提高合作社整体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逐形成一体化经营产业链条,要提高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中的话语权。第三,要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基层的合作社要在发展数量和发展质量方面同时进行提升,要不断完善合作社的整体功能,要提高合作者的一体化服务水平。要通过打破区域发展界限来发展全国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以壮大其经营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二)要逐渐增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控制力,有效降低原材料的价格,规避经营风险

那些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形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逐渐将其业务范围拓展到农业的生产资料领域。这样不仅可以组织农民“团购”农资,或者通过增强话语权,来为农户争取到更低的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避免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进入农资流通领域,组建起农资配送供应网络体系。从长期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与农资经销商相互融合,提高一体化经营程度,构建起完整的一体化产业经营链条,最终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

(三)根据合作社特点创新营销组合,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经营水平和市场营销水平

在农产品营销策划方面,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并确保生产措施的有效落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要促进“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的“五统一”经营模式的推广,以此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要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设和经营,将品牌做大做强,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在销售渠道建设上,“农超对接”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农超对接”,即组织一定规模和标准化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中的大、中型超市进行直接对接,并将农产品直接投放到超市销售。

在促销手段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运用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社会宣传等促销方式,以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四)改善经营分配结构,建立有效的复合分配制度,落实返利机制

要建立起按照实际业务量分配为主的合作社复合分配制度,并提升农户会员的实际盈利能力。在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中,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各地政府要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供销合同,并通过股利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扩大农民的实际收益,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实现合作社经营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共荣,沈玉萍,刘颖.基于BSC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会计研究,2014(2)

[2]胡冉迪.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

[3]黄祖辉,高钰玲.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实现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12(7)

[4]李明贤,樊英.经营模式、经营特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省浏阳市三家典型蔬菜类合作社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2)

[5]刘颖娴.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5

[6]秦红增,韦星光,陆炳.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及方向探析――以南宁市盼台归合作社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7]涂琼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8]王伟.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9]王勇.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新境况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5)

[10]温铁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1]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J].中国农村观察,2012(5)

[12]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13]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

[14]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及其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篇10

一、基本情况及运作模式

海西州首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大部分成立于2007年、2008年。截至2008年9月底,全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25家,分布在全州3县2市24个乡(镇),覆盖了全州70%的乡(镇)。入股社员1936户,其中农民成员1903户,非农民成员30户,社会团体成员3户,出资金额3669万元,其中货币性出资额2809万元,非货币性出资862万元;农民经济合作社成员100-500人的12户,占合作社总数的9.6%;50-100人的12户,占合作社总数的9.6%;20-50人的8户,占合作社总数的6.4%:10-20人的20户,占合作社总数的16%,10人以下共73户,占合作社总数的58.4%;规模最小的合作社只有4人。经营业务主要涉及养殖、种植、农产品的销售、加工、农业技术信息服务、旅游、生产资料供应等10个产业领域,其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10户,农产品销售13户,种植业37户,养殖业53户,农产品加工1户,农业技术信息服务2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大体分为能人牵头型、大户牵头型、乡(镇)政府牵头型、村委会牵头型和企业牵头型五种类型。

近年来,海西州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代表了目前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农村先进生产力,是解决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式相比,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各项服务工作严重滞后,尤其是金融信贷明显不足,资金紧缺是制约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主要障碍,应引起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初期效果和潜在优势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虽然近几年在全州刚刚出现,但它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优越性和蓬勃的生命力。,从目前全州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运作情况,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初步效果和潜在的优势。一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以利益为纽带,把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提供技术,生产资料,销售等服务,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经营,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变为大生产,改变了农民“单打独斗”的弱势地位。二是增强了农民在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中的“话语权”,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议价能力,减少了交易费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三是发展面广,参与农民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全州125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带动农户7893户,广大农民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前景看好,它已初步显示出建起一个组织、兴起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作用,带动农户增收作用日益显著。四是随着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农村经济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五是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六是初步缓解了参与农户的融资难题。合作社成员以相互承担连带责任为纽带,形成了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担保的稳定联保结合体,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初创时期融资中的担保难问题。七是提高了农牧民综合素质。通过参与合作社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社社员在掌握科技、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合作意识、民主意识和市场意识及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发展中的困难及潜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但各地发展参差不齐,大部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资本金偏低,启动资金薄弱,自我发展缓慢。在调查中不论是县乡(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还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农民群众都反映目前农民专业组织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严重不足,有些专业合作社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运转,名存实亡。二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小,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全州注册的125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中相对比较规模和规范的只有几家,大部分为刚刚搭架子,处于松散或半松散状态,还有少部分是有名无实,根本没有运转。有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虽然也制定了章程,也是纸上谈兵,没有贯彻执行,缺乏对农户的吸引力。三是缺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扶持。从目前情况看,只有农业主管部门参与的比较多,其他如金融机构等都参与较少。大部分县(市)乡(镇)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少数乡(镇)领导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事,等同于集体经济组织和单纯的企业对待,政府不宜多管,放任自流,没有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在资金扶持上尽管中央、省、州财政每年安排一部分项目专项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但其金额很小,只能是杯水车薪,县(市)级财政没有安排配套资金,大部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享受不到财政资金扶持,也享受不到信贷、用电、用水、土地征用、担保、抵押等方面的优惠挟持政策,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四是部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成员认识不到位,只看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入社热情不高,甚至有的成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目的只是为了套取国家的专项资金,根本没有做出合作社发展的长远规划。

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与金融服务的距离及原因

从调查情况看,全州125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直接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借款无门,其资金运用主要靠民间借贷。这充分证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明显滞后,没有金融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就难以做大做强,快速发展。通过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全州大部分专业经济合作社除了营业执照,验资开户证明外,其他资料如规范的财务报表等普遍缺乏,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二是抵押担保难落实。因为专业经济合作社固定资产占比过小,产品不符合抵押要求,很难找到有效的抵押物。再之目前没有建立担保机制,缺乏担保机构、担保基金,无法找到有效担保单位为其提供担保。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只能以农户个人名义申请贷款,其获得的贷款额度小,利率高,期限短,难以适应农民专业

经济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需要。三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过高,影响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从目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或成员获得贷款利率执行情况看,大部分贷款执行的是年利率12%,而民间借贷年利率为10%,所以大部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不愿到金融机构贷款。四是部分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认可度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知晓范围窄。金融机构只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贷款硬件进行考核,缺乏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金融帮助和引导。五是农业保险业务严重滞后,农贷资金风险无法转移。目前,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以支持商业保险市场,而农业保险的低效益甚至负效益无法维护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的供给,加之政策性保险严重不足,这使得农业生产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投资项目缺乏高效的风险分散渠道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就无力归还贷款,专业经济合作社风险将直接传递至金融机构支农资金,产生信贷风险,同时严重制约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六是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竞争和活动,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全州金融机构中除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提供少量的贷款外,其余各金融机构均未涉足,农村金融市场难以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金融需求。

五、金融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认识。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发展,首先是认识,关键是创新,着重抓服务。各级金融机构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这一新型组织对促进农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把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认识。

(二)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大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信贷投入。积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信贷支持模式,对发展规范,有一定规模,产权明晰,资本实力强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可以直接支持:对实力弱的,可采取通过合作社社员小额农户贷款的方式给予支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大贷款授信额。人民银行要积极运用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要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纳入到扶持体系,对管理规范、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合作社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各级政府一方面应积极探索设立担保机构或专项担保基金,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商业资金,社员资金等为主体的担保基金运行体系,形成国家、社会、合作社与农户多主体分担农业风险的担保机制,切实解决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担保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鼓励县域有实力的企业为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

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规模化管理。有针对性组织举办各类培训、学习,在技术上扶持,农业各类科技人员应进行经常性的技术讲座和实践指导,引导其有序发展。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专业合作社由松散半松散组织逐步向规模性、规范性的企业发展,增强社会及金融部门的认可度。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配套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