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现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5:45

家庭教育现象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资;过度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受教育程度在提高子女品质、改善健康状况、提高消费者选择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居民家庭教育投资观念不断加强,从整个社会到单个居民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投入,当前家庭的普遍观念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盲目、过度现象。

1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因素

(1)家庭收入状况。西方经济学家莱宾斯坦和贝克尔都认为,当家庭收入增加时,父母花费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的费用也会增多,而且收入的提高还会强化父母对孩子质量的偏好,愿意在孩子的教育和培训上更多投资,以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家庭的经济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对教育投入的多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在家庭教育投入相对多,这些投资包括课外班费用、特长班费用、家庭教师酬金、复习资料费、择校费等等。相反家庭收入低的家庭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投入,即正常的学校教学。家庭经济状况是家庭教育投资的的经济基础。

(2)家庭教育状况。父母学历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多少。城市与农村相比,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城市远远高于农村。同样在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更重视教育投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更多的将资金投入到物质生活方面。家庭教育状况为家庭教育投资提供了思想基础。

(3)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已经深刻影响着教育和学校的发展,并形成了教育市场。市场机制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竞争、选择等新的社会关系,各种课后教育形式不断涌出。社会为家庭教育投资提供了物质基础。

2我国家庭教育投入过度的原因

(1)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收入增多,并有一定的盈余,为家庭教育投资提供了经济保障。同时,人们逐步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经历过""的老一届毕业生,对自己的下一代的教育极其重视,对家庭教育投资不遗余力。

(2)社会教育机构和课后辅导班。近些年,随着教育的社会化,各类社会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种延伸,这些教育机构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扩展学生的知识范畴或提高各类过级考试的几率。但是高额的补课费、资料费等,势必使家庭必须支付额外的教育支出。

(3)学校教育的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竞争机制逐步被引入到教育体制当中,学校教学质量与选择权力分散,会给予强势地区、强势学校和强势人群某种特权,在教育的竞争与教育的选择中,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人群会处于不利地位。学校之间为了争夺生源,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条件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家庭在选择教育场所时,往往会考虑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就学。为了能够获得好的教育,家庭要花费巨额的"择校费"、"建校费"等。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教育投资过度的根本原因。

3过度教育投入的弊端

(1)给家庭带来收支压力

我国虽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家庭在教育投资方面还是不遗余力的。对于经济收入低的家庭,无力承担超出正常教育支出以外的费用。为了能使孩子获得较好的教育,父母往往举全家之力,甚至不惜借债。

(2)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高额的教育投资,究其原因是由于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而导致的过度教育所致。虽说经济投入,是成长中孩子不可缺少的物质支持,但是金钱的盲目投入对孩子来说并非好事。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孩子不必要的学习压力,降低儿童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持续以往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据调查,除了正常学校教学外,每个家庭为孩子报名参加课后班3-4个,休息日孩子奔波于各个课后班之间。孩子盲目的参加课后班,势必剥夺了他们的娱乐时间,孩子成了"学习机器"。

(3)助涨了社会不良风气

目前某些社会教育机构,开设各类补习班,为了增加自身的影响力,扩大招生收费,组织学生在考试中集体作弊,不仅有损了学校考试风气,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是有害学生诚实守信道德观念的培养。

(4)造成教育失衡,违背了教育公平性原则

教育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区域、学校之间在资源与能力方面的差异往往使其行使教育权力的能力产生差异。由于总体资源的有限性,弱势地区和弱势学校会产生满足本地区与本辖区内教育需求的数量、质量标准偏低的情况,甚至造成不充分教育。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强势与弱势之间的这种差异意味着公平的丧失。另外,由于竞争和选择的存在,弱势地区、弱势学校的有限资源会不断流向强势地区和强势学校。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现象篇2

关键词:母亲家庭教育“忙、盲、茫”现象原因分析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流传着“孟母三迁”、“陶母拒鱼”、“岳母刺字”等关于母亲教育子女成人成材的故事,说明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家庭中,母亲作为孩子的照顾者和教育者,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都在接受着母亲的教育和影响。这种自觉和不自觉、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的教育随时随地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习惯、品行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现状

在我国古代,“母以子贵”这一传统思想使母亲从小就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并奠定自己在夫家的地位。在现行知识经济社会里,随着妇女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增强。又因为处于独生子女时代,母亲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大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她们细心抚养孩子并督促孩子的学习,为孩子升学、就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母亲作为承担孩子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者,又表现出许多令人反思的地方。母亲用她女性的细腻安抚着孩子的心灵,包办着孩子一切,许多母亲以孩子考试成绩优异为荣,若孩子考试成绩稍有不如意,表现出焦虑、烦躁,恨铁不成刚的歇斯底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母亲仍然持有学习第一的思想,最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学习,49%的中学生母亲和67%的小学生母亲选择了在家与孩子交流最多的话题是孩子的学习,95%的中学生母亲主要通过作业和考试成绩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①。由于母亲与子女的特殊自然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了育儿的主要责任。然而,妇女也要参与社会工作、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许多母亲重视孩子教育,却苦于没有时间或不得其法;或者重视对孩子智力发展,忽略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培养,造成教育中许多不理想的后果,有可能使教育陷入亡羊补牢的再教育之中。

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母亲全心全意去培育孩子,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调查表明,极少数孩子最恨的人是自己的妈妈;大学毕业后不工作的啃老族也在增加;一有困难就自寻短见的大有人在。这与我们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忙、盲、茫”现象有关。

(一)母亲“忙”于家庭教育。

在现在这个提倡晚婚晚育的独生子女时代里,几代人宠爱着一个孩子,做母亲的更愿意穷尽所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尽其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照顾,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交友,生怕孩子受了半点委屈。从怀孕开始,就幻想着自己的孩子将来成龙成凤。打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每天督促孩子学习新知识,并以孩子学会一个字一首儿歌而骄傲。正式接受义务教育后,母亲更是不愿“输在起跑线上”,她们总是拉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

1.母亲“忙”于孩子的饮食起居。

大部分母亲劳累一天,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督促孩子写作业,招呼一家人吃饭,收拾了餐桌,然后给孩子端茶倒水递水果。等孩子做完作业,妈妈再伺候洗漱、整理床铺,孩子躺下了,妈妈则为孩子装书包……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学会自理也是成人成才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2.母亲“忙”于帮助孩子完成在学校本应该尽的义务。

学校里轮到孩子值日的时候,一些妈妈拿着扫帚、抹布、铁锹等工具亲自上阵,有些孩子还站在旁边观看,有些孩子干脆一边玩去了,久而久之,他们就认为这些事情与自己无关。这种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书本知识学习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3.母亲忙于安排孩子的课外时间。

母亲在孩子的周末、寒暑假等课外时间里,为孩子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没有一点消化时间,牛儿吃草也需反咀,许多孩子无法接受。

4.母亲忙于孩子的人际关系。

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一点不愉快时,做妈妈的一定会亲自出马去解决。有些母亲总在一些节日里想办法去亲近孩子的任课老师,为孩子能当上班干或者坐好位置给老师送礼,等等。不正当的人际关系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公平竞争,让孩子是非不分。

以上列举的场景,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做母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雄鹰翱翔,可是,都如此“忙碌”去做的话,不是在培养“雄鹰”,只是在造就“雏燕”,因为母亲的“忙”而剥夺了孩子动手的能力与体验生活的机会。上海市特级校长、成功教育倡导者、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说:“恰恰是聪明妈妈教出傻孩子,因为她们太聪明,很多地方代替了孩子,把孩子圈养起来,使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差。”

(二)母亲“盲”于家庭教育。

母亲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不遵循教育规律办事。目前社会上流行两种对待孩子前途的观点,一种是“龙生龙凤生凤”的观念,许多家长期待孩子复制自己的成功之路,想象自己孩子的成功模式并强加到孩子身上,她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就很聪明,只要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人生必定成功。为了孩子的前途,有的母亲放弃工作陪读,负责照顾孩子的生活、监督孩子的学习、控制孩子的交友。要求孩子只要认真读书、考试成绩理想就好,包办生活中其他一切事宜。另一种母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她们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全归结为没有上名牌大学。网上曾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一位母亲因当年复读多年才上大学,到毕业时因年龄偏大被一些单位所拒,当她有了女儿后,立志培育,在女儿8岁时强训修完小学课程,计划一年学完初中课程。孩子不爱说话,到哪里都扯着妈妈的衣服,没有自己的想法,全由妈妈代言。

面对孩子的成长,母亲总是最紧张的人。她们不停地把自己孩子的成绩与他人成绩作比较,并把各种教育理念在自己孩子身上试验,结果越来越不理想,把自己都弄糊涂了,并不自觉地把这种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与众不同的基因。爱孩子必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喜好,母亲过多、过度的保护只会使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无法发挥创造性思维,这样就会阻碍孩子的个性成熟,限制孩子的人格独立。

(三)母亲“茫”于家庭教育。

母亲对待成长中的孩子,应该有预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变动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是处于动态之中的,孩子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母亲应该具有多元价值观去评价孩子,而现阶段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主要以物质价值选择作为教育孩子的唯一标准,唯考试分数高于一切。她们把所有孩子的成功定为一个标准――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这种“家长情结”代替着孩子的思考,使孩子的判断力也在成人强制灌输下迷失。当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上某种不感兴趣的培训班时,除了默默忍受外别无他法,一旦考试成绩出现下滑时,有些母亲会冷嘲热讽伤害孩子,当孩子被激怒后,会与亲人大吵大闹,甚至选择离家出走,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增加。这时母亲们迷茫了:“孩子是怎么啦?我们这样地付出,为什么孩子就是不领情呢?”时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多,他们的父母为了孩子不受穷,多选择出外打工,赚钱给孩子买新衣服、买好吃的、盖楼房,可是孩子们不快乐,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缺少家庭的温暖。孩子们同样有一个迷惑:“我们的父母爱过我吗?”

在矛盾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中,孩子形成了自己片面的思考及偏激的解决问题方法,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愿意去实实在在地工作,幻想一夜成名的奇迹,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有的人在成年了还依赖父母而生活。爱护子女,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母鸡也会教小鸡捉虫觅食的技能,可是一些母亲却忘了。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过去的贫穷慢慢走向富裕,教育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很多母亲自己在学生时代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就业时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就将本人未成就大业的惋惜、对周围有才学人士的羡慕,以及对自己晚年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过早地给孩子设计了“美好前途”,导致孩子生活在重压之下。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共同完成,特别是家庭教育中作为孩子主要施教者的母亲来说,必面要按教育规律去办事,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引导并挖掘孩子的潜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具体分析母亲在孩子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过度娇惯溺爱,阻碍孩子长大。

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轻,孩子也是一样,太轻松优越的生活,太多的宠惯会让他们患上“软骨病”,自古英雄多磨难,他们需要社会的历练,需要风雨的吹打,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勇敢。越是爱孩子越是要懂得溺爱不是真正伟大的爱。中国多数母亲给孩子的爱仅仅局限于表面。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这些事情本来应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样有利于让孩子学会做人的起码道理,但是,我们的母亲们往往用包办代替来解决问题。以为替孩子做了,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了,殊不知,孩子在安逸中逐渐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成了“温水中的青蛙”。真正的爱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让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让他们学会自立,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不懂因材施教,教育功利性太强。

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遗传是智力差异的重要因素,但个人品质、勤奋、责任心等非遗传因素与智力有正相关。”孩子作为生物存在个体,他的能力包括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学习,每个孩子所表现出的兴趣都不尽相同,母亲可以引导孩子去发挥他自己的长处,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孩子在他自己的领域里做好,生活得快乐就好。现实生活中许多母亲却不尊重孩子的实际情况,人家孩子学什么我的孩子就学什么,在孩子身上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她们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兴趣所在,单纯从自己的期许出发,抹杀了孩子的主动性。《战国策》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母亲要为孩子一辈子负责,要考虑孩子的长远利益,不能目光短浅,现在有一些中小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产生各种怪现象,有的得了抑郁症甚至自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母亲们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父母们在一起就会攀比谁的孩子学会的东西多,这种缺乏兴趣的被动学习,对孩子来说只能是事倍功半。现在是个终身学习的年代,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并非在某个时期的学习就能满足一生所用,孩子更重要的是学会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而不是填鸭式的强塞学习。

(三)忽视“知行”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分离。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范畴。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知行观的新命题,在他看来,行动能产生理论、发展理论;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丰富它的内容。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每一个成功人士的事业都是靠自己脚踏实地一点点做出来的。试想对一个孩子讲如何游泳孩子就会了吗?许多母亲把做一些家务事和学习看成是一对矛盾,认为孩子洗洗自己的衣服或扫扫地会耽搁学习时间;还有一些母亲认为做家务事是没出息的表现,有本事的孩子应该是考好大学做上流社会的人,再说即使要做,以后学就是了。这样剥夺了孩子锻炼自我的机会,压制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精神。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对于提升孩子的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因为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可以享受劳动带来战果的,且能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自信心,乐观面对生活。劳动可以锻炼身体,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劳动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心,从而体谅父母的辛苦,学会为成人而担负责任。在劳动过程中能避免过多的沉思苦想,缓解学习的压力,促进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不仅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母亲也应该努力干出自己的事业,用行动去教育孩子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四、促进母亲在家庭教育作用的建议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美化人的灵魂,施教者对受教者的教育只能是美化而不是刻画;只能是影响而不是塑造;只能是祝愿而不能是代步。为了解决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社会要关注以下三点。

(一)在实现途径上加强母亲教育和培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里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意思是说任何一个施教者都应该与时俱进,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施教者的母亲也应该终身学习各种知识。但是,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约定俗成认为适龄结婚的妇女就适合当母亲。目前社会上没有一所专门对父母进行培训教育的机构,好像女人有生孩子的特性就有当好母亲的能力。事实上,所有的母亲也是由女孩子长大成人的,她们在起初扮演母亲这一角色时,是懵懂茫然的,除了回忆自己的母亲所作所为以外,就是相互攀比习得。有时在一些为了赚钱的教育培训机构功利的广告灌输育子经验下,多选择一些不适合孩子特性的方法去下工夫,甚至把孩子逼上了绝路。我们的社会应该给母亲提供帮助,最合理、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把这项职能赋予给孩子的学校与社区,老师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中应起到主动作用,教会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有哪些表现,树立母亲爱孩子应该为孩子一生成长着想的信念,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过高的目标水平会使孩子经受太多的挫败感,最终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和怨恨,稍有困难,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母亲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不要让过高的期望值压垮孩子稚嫩的肩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母亲不能因为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而包办孩子的一生,更不能把自己一生未完成的理想和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社区也要经常策划一些亲子活动,提醒母亲不要让伟大的母爱变成溺爱,孩子有谋生的本领且身心健康快乐就是成功,诠释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自立,去创造自己人生的财富才是伟大的爱。

(二)在社会制度上提供母亲的福利保障。

母亲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有照顾和抚育孩子的义务。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了毕生精力,有的母亲辞职做起了全职太太,隔断了与社会的联系;有的母亲边工作边抚育孩子,导致自己荒废了专业或者某一技能不能提高被社会淘汰;有的母亲因为自己工作压力大,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失控;有的母亲宠着孩子、代办孩子的一切,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是几代人的希望,是全家的宝贝,不能让孩子累着苦着。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表明母亲在照顾和抚育孩子的过程是惶恐、紧张、茫然的,这样的不良情绪肯定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我们的母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缘于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如果在社会上不能取得一席之地的话,意味着现在或将来都可能没有生活来源;如果配偶不重视自己,年纪大了谋生就更艰难;如果孩子长大了不能谋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收入,就没有能力赡养父母;如果孩子有个什么闪失,那么一切都完了。母亲不自觉地把这样的担忧放进了教养孩子之中,自己焦虑之余也让孩子有压力。如果社会机制在这方面给予保障,相信我们的母亲在育儿方面就会做得更好。

(三)在观念上改变对成功的看法。

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各种能力的平凡人,而不只是成名、成功的人。当今,网络的发达及教育的普及,提供给了人们多种学习途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减小,成名成功往往青睐于那些个性坚韧、吃苦耐劳、把兴趣当做终身事业的人,他们不仅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身体力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教育就要帮助人们去挖掘自己的潜能,让孩子拥有生存的能力、全面成长,从而快乐、从容地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这就是成功的教育。母亲应升华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感召下一代的生命,做到不娇惯溺爱孩子,因材施教,为孩子的成长开辟一方晴朗的天空,看到孩子的进步、协助孩子达到个人人生的成功。这里的成功就是指个体能自食其力,身心健康快乐地生活。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是把发展独立人格、和谐人格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将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母亲在教育子女时,应该根据子女、家庭不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扬女性温柔、细腻、有韧性的长处,避免作为女人易于纠结小事,对孩子的事情和和选择插手太多,干预太多的缺点。“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说;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陶行知)。这种良好的育子情绪,不但有利于自身的生活,对家庭、社会的和谐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朱春红,杜学元.母亲教育:现状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08,(1).

参考文献:

[1]涂雪峰,谭英论.陶行知的中西文化观[J].湖北教育学院,2006,(5).

[2]朱春红,杜学元.母亲教育:现状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8,(1).

[3]程斯辉.教育热点难点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4]李群.城市母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继续教育研究[J].2010,(6).

家庭教育现象篇3

关键词:农村,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教育正受到广泛关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论文参考,农村。但是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农村家庭作为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应发挥出特定的教育优势。论文参考,农村。近年来,根据实际情况深入调查,发现农村教育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四多”现象

在当前,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开放以及城乡经济差距的拉大,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以下四种现象。论文参考,农村。

1、单亲家庭子女多。就从我校“特殊生”统计中发现,单亲家庭子女23人,占全校人数的10%,比例较高,根据了解,单亲家庭学生城区高于农村,这与城市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背景有关。

2、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比例大,隔代监护子女多。

据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比重较大。我校230多名学生中,有15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65%,并且农村比城市比例更大。

单亲或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易产生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的性格,缺乏热情和爱心,有叛逆心理;也有的性格内向,不太与人交往,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3、独生子女多。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农村大部分人观念转变,独生子女增多,也有的家庭子女多,仅有一个男孩,对他们,家长往往一味的溺爱骄纵,对其百依百顺,从小就养成任性、娇气、懒惰、胆小、自私、经不起挫折等弱点,最终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

4、不良的家庭环境多。

不良家庭环境主要有三类:一是风暴型家庭。这种家庭大多是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成员互不信任,互为仇敌,孩子成长在不安定的家庭环境中,再加上外界不良影响,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变态,从而形成暴躁、蛮横、粗野、冷酷、报复欲极强的攻击型人格,由仇视家庭变为仇视社会,最终毁灭自己的一生;二是专制型家庭。这种家庭的父母往往以暴君形象出现,以家长自居,要求孩子惟命是从,对孩子专制、压服、滥施处罚。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没有自由民主气氛,个性和爱好全被扼杀。这样即使天资聪明也会一事无成;三是放任型家庭。这种家庭往往是父母一方外出,一方忙于家务劳动和种地,顾及不到教育和关心孩子,或是家庭成员有不良习惯(如麻将、酗酒等),对孩子不闻不问,使孩子成为“流浪者“,放任自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家庭教育出现真空现象

根据我的调查和了解,首先,由于农村许多家长问哈素质不高,有忙于劳动,所以对孩子关心很少,他们想让孩子学好,但无具体行动,对孩子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效应;其次大部分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甚至跟老师找麻烦;再次,一些孩子与父母缺少心灵沟通,缺乏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责任是提供孩子吃穿,学校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4、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教育管理责任出现真空。论文参考,农村。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放任心态、或相互推诿、或灌输一些不正确思想和行为,离异后再婚,双方埋怨不该带来孩子,因而撒手不管,或将孩子交由隔代抚养,放弃直接监护人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对子女没有尽到教育责任,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或隔代抚养,或托管给亲戚,这样家庭教育名存实亡,未进到直接监护人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也没有跟老师很好沟通,不参加家长会,不过问孩子学习状况。论文参考,农村。学生在校时抓不住时机对孩子教育,造成真空现象;

5、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或上学路途远等原因,再加上近年来住宿生领取住宿补贴,一部分家长让孩子在学校周围的农户寄宿,家长只管生活状况,房东只顾收房费,不对学生进行管理,家长更无法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周了解一次,甚至一学期了解一次,家庭教育荡然无存,学校很难实行对他们全方位管理,造成学生管理的真空。

三、家庭结构的变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有所增加,也由于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等原因,单亲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一是任性、自私、冷漠的性格,缺乏同情心,叛逆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二是性格怪癖,不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三是无上进心,道德品德较差。四是学习成绩低下,作业普遍完成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论文参考,农村。五是由于家庭无称职监护人或无监护人,学校和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日趋严重,直接影响成绩下降,产生流失或辍学现象。

四、家长素质的适应性。

在农村,家庭教育存在误区,阻碍着孩子的成长。

1.教育方法不正确、不科学、重抚养、轻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时间、轻效率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家长不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言行不一,重严教,轻身教,自身修养差,很难教育出好孩子;

2.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都教不好,家长会有啥办法?有的家长甚至不懂家教,认为“树大自然直:,当时爹妈都没怎么管我,不也长这么大了,对家教放任自流;

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能从孩子的天资、年龄、学习基础、有无兴趣特长等实际出发,仅凭主观愿望对孩子提出难以实现的要求,致使孩子压力过大,父母对孩子实行“爱心摧残“,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有的家长从来不与学校联系,不参加家长会,不过问学生在校情况,当学生在校时,又抓不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造成真空教育失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中国教育中家庭因素对孩子成长影响的故事很多。孔子对儿子传授学习方法,孟子的母亲为教育孟子多次搬家,龚自珍从小受到外祖父段玉裁的影响,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这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此,我仅对农村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做了粗解的分析,并向社会呼吁:教育在一线的教师及各位家长,对每一位孩子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爱,为化解不利因素出谋划策,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欲光饮露,茁壮成长吧!

家庭教育现象篇4

关键词:因教致贫;原因分析;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

知识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教育为农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系统掌握生产或服务技术的人才,有效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然而,随着农民对子女教育投入成本的提高以及教育投资回报不确定,教育“致贫”困扰着农民;“读书无用论”滋生、农村子女辍学等不良现象频频出现。为有效避免经济贫困与教育落后的恶性循环,正确处理“因教致贫”问题显得非常重要。

正因为与之相关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而且较为严重,“因教致贫”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在孙立忠(2005)的《“因教致贫”必然导致义务教育的失守》一文中“因教致贫”的致贫对象是从事贫困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农村教师,他呼吁改变某些地区农村教师生计艰难的难堪境地;彭兴庭(2005)将“因教致贫”视为农家子弟上大学的一道坎;陈烨(2005)分析了“因教致贫”的现象并提出根治对策;余世华(2005)从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收费行为方面阐述了导致“因教致贫”的因素;刘江毅、唐小明从新视角探析地方高校“因教致贫”的问题与对策;李放、刘娟(2007)探究了农村“因教致贫”现象的政府责任;刘明翠(2008)从经济学视角剖析“因教致贫”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杨晓霞、吴开俊(2008)界定了“因教致贫”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并提出相应对策。

当前各研究者对“因教致贫”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分析上,并且各自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事实上,要改变贫困农村地区“因教致贫”的现状,既需要外界的帮助,也需要这些地区人们自身的努力以及一段较长的时间。

二、“因教致贫”的含义及特征

“因教致贫”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学者们对此定义各异:王成新和王格芳将“因教致贫”定义为“教育消费型贫困”,韦志明认为“因教致贫”指个人因为接受教育而导致自身或家庭陷入贫困的一种现象,余世华介绍说“因教致贫”又称“教育致贫”并将这种现象分为积贫和返贫两种情况。“因教致贫”是指由于个体自身或其家庭经济能力有限,为接受教育该个体因教育成本的投入和教育产出的低下而导致该个体自身或其家庭陷入贫困的一种现象。

结合相关概念,“因教致贫”的主要特征包括:因教致贫主要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把教育做为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不惜成本供养子女上学,而教育的投入却使他们重新陷入贫困,这种现象在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低收入群体身边尤为常见;因教致贫现象往往伴随着不良的社会影响,诸如贫困大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社会不安定等;因教致贫问题主要发生在高等教育阶段,集中出现在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的门槛比以前低了,子女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也多了,有更多的贫困家庭因为支付子女高额的大学学费而陷入贫困。

三、“因教致贫”的原因分析

导致“因教致贫”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将其重点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低收入是导致“因教致贫”的主要原因

低收入群体家庭经济状况差,经济基础薄弱,相对于这些家庭来说高校学费高昂,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可能相当于一个家庭多年的积蓄;加上其他教育投入,子女接受教育使得这些家庭经济拮据,甚至债台高筑。以吉林省为例,根据吉林省政府研究调查,2004年吉林省高校每个大学生人均花费为11800元,而当年吉林省农民人均收入为3000元左右,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约4年的收入;再看西部地区,以云南为例,2004年云南省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年纯收入仅为1864.19元,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相当于一个云南农民辛苦劳作近7年的收入。

(二)政府对我国教育投入的资金不足

高校扩招、高校数量逐年增多,而政府财政用于教育的投资依然很少,如表1所示,从2001-2007年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约为2.79%-3.24%;每年财政投入经费虽然有所提高,但该投入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趋势并不明显,2002-2004年甚至有所下降;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33%,而同年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6%,高于我国该比例两倍之多,我国财政投入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甚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2),足见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的不足。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高校教育经费短缺,许多高校转而向学生收取高额费用,出现教育高收费和教育乱收费,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女交不起学费。这些交不起学费的农家子女成为贫困生一族,他们的家庭贫困状态也继续加剧。

(三)教育的盲目性选择

信息不对称使个体及其家庭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认识不足,对教育的实质也一知半解,对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子女适合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缺乏认识,从而产生盲目的投资行为。他们可能花很高的成本让其子女进入各类私利盈利性学校,而这些学校的收费比国家普通高校略高,学生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热心”教育投资的家庭往往陷入贫困僵局。

(四)就业形势的严峻也是导致“因教致贫”的原因

人口众多的社会环境,技术更新快、教育发展迅速的今天,各类人才就业竞争激烈,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如表3所示,从1991年到2001年十年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增长了328.3万;2001-2007年间该数增长了149万,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830万,失业率达4%。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贫困大学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一定难度。即使有了工作,他们要还助学贷款,而后要购房成家,房贷使他们面临一辈子的债,更无力补偿家庭的教育投资,他们则成为城市新的贫困家庭。

四、解决“因教致贫”的政策建议

送子女上大学几乎是贫困家庭的唯一希望所在,花钱让孩子受教育,在贫困农村地区极为不易,“因教致贫”现象滋生新的“读书无用论”,使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对教育失去信心、望而却步。解决“因教致贫”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状况,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改善低收入群体收入状况,促进农民增收,增强贫困家庭的经济实力。无论是家庭本身就贫困教育使其更加贫困,还是家庭经济状况本身良好而教育导致其贫困,根源在于家庭经济能力弱,无法承担教育支出。改善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丰富经济来源,逐渐增加其收入,使教育投资正常增加的同时教育消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逐渐下降,即收入增长的幅度大于教育支出增长的幅度,以增强贫困家庭教育投资的能力。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国家农村教育扶贫专项基金,积极补充高校教育经费,有效防治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减轻贫困家庭负担。学校高收费乱收费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短缺,如果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学校转而减少不合理收费,贫困家庭减少教育消费支出,从而将部分教育投资成本从家庭转移到财政,进而减轻贫困家庭教育负担,有效解决“因教致贫”现象。政府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测贫”机制,制定合理的贫困标准,对那些确实困难并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政府应该对其直接提供帮助,以避免这类家庭因其子女接受教育而加剧贫困状态。

第三,加强教育政策与教育信息的宣传教育,向接受教育的个体及其家庭介绍社会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对人才的需求,引导理性的教育选择和正确的教育投资行为,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克服盲目投资与不切实际的“过热”投资导致的家庭贫困。

第四,构建大学生就业资助机制,对贫困学生群体的就业提供帮助。学校、家庭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勇敢面对挑战,积极准确地把握就业形势,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并通过能力的提高,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由于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保持就业信息的通畅,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

第五,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服务建设农村地区,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工资待遇、生活水平的差别,高校毕业生往往向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西部及其他落后地区在教育上大量支出,培养的人才却大量外流,付出的成本得不到相应回报。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激励大学毕业生投身西部地区和小城镇建设,并发展职业教育,为贫困农村地区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系统地掌握某门农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使贫困地区的教育支出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杨晓霞,吴开俊.治理“因教致贫”问题的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

2、侯婧姝,彭冰.农村学生害怕考上大学[n].中国青年报,2005-05-11.

3、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2005.

4、教育部财务部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2002-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m].2006-2007.

家庭教育现象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现状教育策略孩子

2007年9月,新接高二一个普通班的班主任工作,发现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境非常富裕;有的家境一般,父母都是普通职工,那么体现在孩子身上的行为也大有差距,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学生在一起,时刻关注他们的方方面面,通过观察,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的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却和父母吵架?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同学说说笑笑,在家里却不愿和爸爸妈妈交谈?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状况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老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难以抵挡在家的两天。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养方式:一是“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不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二是“放任自流”型。有的家长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心有余而力不足,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诉苦”的现象绝非个别。有一个家长给老师打电话说:“在家和孩子说已经过完元旦了,孩子应该抓紧时间,快要期末考试了,但孩子听完放下饭碗就走了。”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不敢多说话,说多了孩子不爱听,又怕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只好听之任之,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浪费钱物。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4)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三是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这些现象的消除,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要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有错时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但要理解家长的难处,不能训斥家长,不能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要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给家长增加负担,但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的。家长对班主任或学校工作有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做到宽容大度,胸襟开阔。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

家庭教育现象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儿童父母;社会经济地位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16-06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对指导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1]研究已经表明,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自身特点有关。

由儿童父母的学历、职业和收入等构成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家长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关系的专题研究已有不少;对家庭教育进行的许多全国性大型调查也往往将家长社会经济地位设置为前置变量之一;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以家庭教育为中介影响儿童发展已经被许多研究者所重视[2][3]。然而,以家庭教育指导作为背景来研究家长社会经济地位的发展趋势和家长社会经济地位对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影响,尚显薄弱。认识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新特c,是新阶段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研究利用中国儿童中心2012年在全国六省市对12000余名3~18岁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现状调查时获取的数据,以儿童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家庭收支三项指标为核心变量,对儿童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现状、趋势及其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由此获得对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特点的认识。

一、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

1.儿童父母学历的现状与趋势

如表1所示,分年龄段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高中段、初中段、小学高段、小学低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随儿童年龄段的下降而逐级提升,幼儿段儿童父母的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22.7%和24.1%,高中以上学历比例高达77.1%。

儿童父母学历随儿童年龄段下降而升高的现象,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父母群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可以认为,儿童父母学历层次的提升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变化的特点。

2.学历与其他自身特点的关系

如表2所示,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与职业层次、收入层次和业余活动之间存在联系。其中,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家庭收支状况以及业余忙于进修事业、亲子游戏和辅导孩子功课之间呈现具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与职业为工人农民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业余忙于家务和成人娱乐之间呈现具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可以认为,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愈高,他们的职业层次、收入层次和业余教育投入程度也愈高。

3.学历与家庭教育状态和参与指导状况的关系

如表3示,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与家庭教育水平和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水平存在联系。具体而言,儿童父母的学历水平与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观念态度、教育方法、教育要求、家庭环境氛围的创设以及家庭教育的总体水平之间存在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与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存在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愈高,家庭教育的状态愈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参与程度愈高。

二、儿童父母的职业层次

1.儿童父母职业的现状与趋势

如表4所示,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高中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的比例逐段下降,为干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逐段上升。幼儿段儿童父母中,工人农民、干部管理人员、商服人员与个体户和专业技术人员4类主要职业的比例分别为24.1%、17.6%、22.5%和22.9%,其中工人农民的比例比全体儿童父母低12.3个百分点;干部管理人员、商服人员与个体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率分别比全体儿童父母比例高出2.6%、3.2%和6.3%。从各年龄段儿童父母四类职业分布状况看,不同职业间的差距随年龄段的下降而缩小,到幼儿段,儿童父母四类职业的比率已经趋于接近。

可以看出,从高中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的职业层次存在逐级上升的现象。可以认为职业层次的提升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群体变化的特点之一。

2.儿童父母职业与其他自身特点的关系

从表5―表7数据表明:儿童父母的职业类别与儿童家庭居住特点,儿童父母的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学历层次、业余主要活动以及家庭的结构类型和收支状况之间存在联系。具体表现为:

(1)职业为工人农民的儿童父母与其他父母相比较:未外出务工的比例较低,子女中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平均年龄较大,其中80后出生的比例较低;自身为独生子女的较少;学历层次较低;业余主要活动中忙于进修或事业、亲子游戏和辅导孩子功课的较少,而忙于家务和成人娱乐的较多;家庭的结构类型中,主干家庭较少,而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较多;在家庭经济状况上,收支状况较差,其中困难的较多而有剩余的较少。

家庭教育现象篇7

目前,工作压力的增加使许多父母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进而忽视了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送到学校就算是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是典型的"学校中心"取向,殊不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致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对比出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从而提出了整合家庭教育与学校家庭的建议.

关键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比;整合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家庭的熏陶,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家庭因素对学生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愈来愈不可低估与忽视的力量.尽管一些家长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整合中更是无从下手.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才能使整体的教育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是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是孩子贯穿一生的教育.许多数据表明,青少年犯罪大多是家庭教育的不得当造成的.学校教育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二者担负着不同方面的教育责任,因此,二者的整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1家长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

许多家长过分夸大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学校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所有责任.家长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孩子学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学校只要教得好,孩子就能学得好.自己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家长仿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再也不用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长期下去,形成了“学校中心的”不良风气.有了孩子学习程度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一旦教育失败,家长会认为学校没有把孩子教好,把责任归咎于学校,完全没有反思家庭教育的意识.毋庸置疑,学校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引导孩子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基本的知识运用技能,并且能够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1].但是,学校提供的是共性的教育,即学校为每个孩子提供的教育是相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爱好,个体的这些差异使得学校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的发展,有时甚至会抑制孩子的全方面发展.此时,就需要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需要,提供给孩子特殊的教育.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就越大.也就是说,父母在子女成长中发挥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性的影响,这种特殊的情感会使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家长看似没有像教师一样对孩子进行正式的教育,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1.2唯分数论至上

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成功与否只能靠分数来衡量,而分数是由学校教育决定的,因此把教育局限于获得高的分数,取得靠前的名次[4].对教育的错误理解势必会导致实施教育时的偏激.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分数,分数的高低来源于学校教育,以此,把学校教育推向了最终要的位置.只看重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忽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不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这使得忽视家庭教育现象更加严重.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单单指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某一方面,而是指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的素质教育一直提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忽视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学生只会读书,不会做人.“高分低能”就是单纯强调学校教育带来的不良现象,要避免这种现象,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形成合作意识,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既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水平,又关心孩子性格、身心的健康发展.

1.3家长在教育上的过分迁就态度

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二者也存在着诸多不相协调的现象[2].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溺爱现象日益严重,这极易形成孩子个性强、自大、听不进批评意见等不良倾向,导致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时不合群、感情脆弱等,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造成了一定的冲突[3].许多家长认为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孩子受到了一定的压制,在家中就任由孩子随着自己的性子胡做非为,这样的结果是老师在学校的谆谆教导,在家中被孩子遗忘在九霄云外.形成了孩子在学校是乖孩子,在家里是小霸王的不良现象.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1.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单一

中国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使得学校和家长把焦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上,而其他看不见的却对学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学校每年都会召开家长会,但家长和老师谈论的中心无非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即使是品德方面的交流也只局限于课上的纪律和孩子跟同学的相处情况,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为人处世却很少涉及.而家长也只有在没学期的家长会上才能和老师沟通交流,次数少之又少,形式十分单一.即使现在通信工具的发达,学校和家长之间有了校信通这个交流媒介,但其中所涉及的多数是考试成绩和一些纪律问题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同

2.1对孩子影响程度的差异

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所固有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孩子自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和家长建立了自然的亲属关系,因此家长的言行就对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永久的,它是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人伦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到了学龄期的孩子上了学校,就和老师建立了人为的关系,即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后天的人为关系,一旦孩子完成了某个阶段的学习,这种关系就会随之消失,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而影响孩子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习惯、观点、生活方式、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等,都和我们所受的长久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2教育内容的差异

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家长一般没有计划性、固定的教育内容,往往会根据孩子的不同需要和自身对孩子的期望进行教育,想起什么教什么,或者发现什么问题或什么情况进行相关的教育.教育工作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往往寓于生活之中,侧重于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培养孩子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自立的能力.然而,学校教育是应具有计划性和科学性的,教师通常是以教育部门所颁布的相关教育文件为指导,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也是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教学大纲指导,有相对稳定的系统的科学的教材为依据.教育教学内容,一般不能随意更换,教师要按照教育教学大纲进行工作,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1].目前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家长把孩子的智育责任推给学校,学校把孩子的德育任务推给家长,出现了错位的现象.

2.3情感态度的差异

家长与孩子天生的血缘关系,使得家长对孩子有着很深的情感,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比其他人多一些.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一切由父母来决定.即使孩子犯错误,家长有时也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尤其是如今家长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孩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放学上补习班,只有晚上才和家长在一起,相处时间的限制加大了家长对孩子放任态度.相比之下,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有严格的制度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遵守,并且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比较理性的,老师只有按照学生守则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保持教室有序的秩序.而家长对学生的态度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不听家长的话.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整合的措施

3.1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身心健康的孩子往往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因此,家长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任务,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和孩子接触的最多也最深,其所产生的影响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孩子树立起榜样.其次,家长要端正教育态度.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纵容态度,有时即使进行批评教育,但一旦孩子哭闹起来,家长便立开始心软,哄孩子.这样,孩子犯错后不能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同样的错误还会再一次发生,所以,家长要端正教育态度,赏罚分明.最后,提供个性化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提供的是共性的教育,但每个孩子的个性、需求是不同的,单纯的学校教育是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这时就需要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家长应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兴趣、性格、潜能帮助孩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2加强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联系

团结起来力量大,家校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益.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网络平台等联系方式,学校把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动向家长公布,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育经验分享给大家,把教育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通过这些方式让家长更加直接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老师也可以对学生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这些都能帮助家庭和学校拧成一股绳,向同一个教育目标努力,缩小学校和家长之间的鸿沟.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家长在网络平台上公布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进行家访,和家长共同应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焦超红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2〕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9(12):23-26.

〔3〕雷小明,王基样,肖玲琳.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解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11(5):40~41.

〔4〕曹文轩.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启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家庭教育现象篇8

-----走进家庭、携手育人大家访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教育好学生,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根据县教体局相关文件精神,在全校开展“走进家庭、携手育人”大家访活动,现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大家访活动主题:走进家庭,携手育人。

二、 总体目标以开展“走进家庭、携手育人”大家访活动为契机,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经常性联系,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接受社会监督,改进教育工作,塑造良好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重点关注六类((特困、孤儿、单亲、留守、外工、再婚)家庭,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下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组织机构 :

组  长:朱旭东

成  员:袁小红

董尚智

杨平安

四、家访内容

(一)开展家庭调研。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生活现状,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学习习惯,以便于针对学生家庭成长环境进行因材施教。

(二)宣传育人理念:要有意识地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育教学目标、日常管理要求等,努力使家长理解并产生认同,从而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突出安全教育:要积极宣传学校法制安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防灾抗灾的有关常识,争取家长对学校安全法制教育的积极配合,有效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四)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要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通过与学生和家长零距离地接触沟通,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

(五)进行学习指导。做好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重点关注学困生、偏科生,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的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指导预案,以导学为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与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六)促进家校沟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鼓励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广泛征询家长对学校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家访重点

本次访问对象是全体学生,对下列重点对象应做到必访,并建立师生一对一的联系帮扶机制:

(一)

是经济困难家庭;

(二)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

(三)是思想和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家庭;

(四)是留守儿童及单亲子女家庭;

(五)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

六、家访要求

(一)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家访前将做好充分准备,对被访学生全面了解,明确谈话主题。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注重交流的方式方法,多鼓励、多赞赏、多倾听,创设和谐氛围。从关心、爱护和鼓励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家校合作的方式。

(二)尊重家长,树立形象。对家长态度诚恳,加强与家长的感情联系,虚心接受家长的正确意见,及时向学校领导反馈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因不了解情况而提出的不正确甚至偏激的意见,耐心诚恳地加以解释,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走访中,不接受家长吃请或馈赠的礼物,树立和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三)做好记录,认真改进。进行家访时,每位教师认真填写《家访记录手册》,记录学生家庭和个人情况,认真分析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学校对教师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专门研究,拿出改进意见,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取信于学生,取信于家长。

(四)教师家访不允许接受家长的宴请,不允许接受家长的礼物等。

家庭教育现象篇9

然而当下的学生虽然在校不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道德规范,学做人的道理,但有的孩子受家长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学习习惯方面:做不到主动、勤奋刻苦、自强不息;作业拖拉,存在应付、抄袭现象;对考试作弊不以为然;不遵守课堂纪律、说话、做小动作等。

与人交往方面:不能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见到老师不打招呼、满口脏话、随口骂人;不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和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同学之间存在打架、以大欺小、敲诈勒索现象。

生活习惯方面: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互相攀比;不珍惜父母劳动成果,节约意识差、浪费现象严重;破坏公共物品。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为全面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帮助学生纠正知行不一现象,需要家校合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首先,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补充着学校教育。父母言行健康是未成年人养成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前提。孩子从出生开始,家庭熏陶、父母影响已经在孩子身上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孩子终生受益,而错位的家庭教育则会贻误孩子终生。因此,家长在教育子女中责任重大。

而当下,众多家长或过分溺爱孩子,或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缺乏良策和经验,简单命令、粗暴打骂。很多家长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告诫子女要好好学习,却不过问其学习过程。与孩子交往时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满嘴脏话,蛮不讲理。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对长辈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影响极坏。他们一直认为教育学生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父母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和费用花销。作为家长,只顾打工赚钱,对孩子教育放任不管,完全推给老师,殊不知很多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加入全员参与教育孩子的队伍之中。树立全员参与的思想,视家庭教育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重大工程。对孩子进行科学、理智的全面教育,要时刻关心,正确引导,不能等孩子出现问题时才去关心、着急、粗暴打骂,始终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样才能让孩子始终处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养。家长也应积极参加专门的培训,使家庭教育正确化、正规化,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按一定的教学计划、要求进行,使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其次,把握好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用好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主阵地。

学校教育时期是学生接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时期,是塑造完美人格最重要的阶段。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学校,是实施教书育人,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教学条件。学校专职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与丰富的阅历,不仅传授知识,使学生博览群书,还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学校能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教学原则,遵循教育规律,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必须由学校担当,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家庭教育现象篇10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11-03

School,FamilyandSocialeducation,CombiningtheproblemResearch//ZhouYanyan

abstracttheauthorfromthefamilyeducation,socialeducation,schooleducationinadolescentgrowthintheplayoftheactionproceedwith,focusedonanalysisofthecurrentthreeeducationexistencemainquestionandreason,andproposedinthisfoundationtheschool,familyandsocialeducation,thecombinationofseveralsuggestionsandmeasures.

Keywordsschooleducation;familyeducation;socialeducation

author’saddressZhejiangRadio&televisionUniversityatChangxing,Changxing,Zhejiang,China313100

常言道:“学校是学生心灵的净土”。有很多学校就追求教育的温室效应,一味地认为学生年龄小,应该保持他们心灵的纯洁,隔开复杂的社会,只是正面进行教育,不愿让他们见到社会的阴暗面。时间一长,当学生步入社会,看到与所受的教育具有反差时,他们就会迷茫不知所措,有的甚至走向反面,进而误入歧途。上述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多年来存在的封闭式的办学思想导致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分离而造成的。学生处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因素组成的教育系统之中,这个系统的整体性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影响的。也就是说,学生的成长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

在教育改革中,要立足于校内,着眼于家庭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学校必须改变这种疏远于社会的封闭的教育体系,要努力拓宽思路,增强社会实践的机能,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增强育人效果。笔者就此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家庭、社会、学校在青少年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1.1家庭教育的作用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1.2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如果单纯依靠学校教育一个渠道来传播知识,学生局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所以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对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促进。

1.3学校教育的作用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当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各层次的教育期间,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在逐渐孕育、形成;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求知欲、记忆力、接受能力最强,所以学校要充分发挥好此阶段的作用,帮助青少年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当前三方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由于社会条件所限、错误观念引导和各类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目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这三方面还存在联系不够、配合不好等现象。

2.1学校教育方面

在学校教育方面,相对于德育而言,教师更看重智育的培养,诸如重成绩轻品行、一手硬一手软等现象在有些地方和学校还普遍存在;由于没有深入地思考与探究,德育工作方法与手段还比较传统、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与青少年发展的新特点不相适应,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相适应,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另外,有些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新时期教师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的职业道德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2.2家庭教育方面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日益增加,国外新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家庭的结构发生变化,家庭问题也愈发突出。近些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单亲家庭日趋增多,问题家庭也比比皆是。另外,许多非问题家庭也存在形形的问题。城市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钱的家庭对孩子娇惯、溺爱,使孩子极端任性;没钱的家庭夫妻下岗,整天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打骂吵闹,使孩子每天沉浸在苦闷之中,个别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家庭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往往意见不一,家长大多不具备科学的家教知识,在实践中往往凭个人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代沟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许多问题,产生很多误区,如家教方式的误区(具体表现为娇宠型、专制型、放任型等)、家教内容的误区(具体表现为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

2.3社会教育方面

现在的社会环境存在大量的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青少年能够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迅速地查看各类国内外的信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思想和西方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无时无刻不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听觉。二是负面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如的刺激与肆虐,旧中国的丑恶现象泛滥,以及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

教育的职能,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优秀而传统的教育思想。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是第一位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于其教育的情况,要想提高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水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互相配合、合理分工,不能只依赖于一方,而应共同为中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方式。

3三方教育相结合的建议与措施

3.1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管理者与组织者要改变单纯应试教育的原有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要以大教育思想为指导,优化育人环境,正确认识和处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关系,坚定开放搞活信念。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腐败现象,社会风气也不尽如人意,媒介宣扬凶杀、迷信陋习和利己主义的腐朽意识形态等,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采取消极回避,试图把学校隔绝于社会之外,搞一厢情愿的“净化”教育是不能奏效的。教师要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是非曲直,同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作斗争。

3.2主动走出学校大门,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配合

学校要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主动走出学校,争取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虚心学习外地经验,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和当地政府领导协调,动员社会参与,搞好双向服务,共同培育人才。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质量问题,要促进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各位学生的家长所受教育也有很大差别不同,所以学校在指导和协调家庭教育方面还担负着比较繁重的任务。学校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沟通、交流,以期待与家长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好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作用。具体指导方式:①一般性指导,指学校向家长宣传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普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提出家庭教育的一般要求与建议;②针对性指导,指针对当前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分别提出学校或家庭教育在解决问题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实施途径和方法;③分类指导,指学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不同类型的家庭情况,进行分类别、分要求的指导;④个别化指导,指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情况,制定相应教育措施和总结相关经验教训。

2)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方法。①互访。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家长访问教师两方面。其中班主任家访是学校配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及在家表现,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在做家访工作时,教师事先应有准备,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家长状况,选择性讲述相关内容,以达到家访的目的。②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常见方式。一般而言,学校每学期至少开1~2次家长会,一是可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运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情况,交流经验,共同配合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对家长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此外,学校在实行一些重大的教育政策时,也要召开全校性的家长会,通报并征求家长的意见。③成立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家长委员会一般由家长会民主选举和学校综合考虑产生,由教育经验丰富、关心学校教育、热心社会工作的有威信的家长来担任委员,代表全体家长意愿,并配合学校相关工作。

3.3学校教育配合社会教育的途径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应主动去了解、研究社会,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工作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学校应结合社会教育问题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并有专人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必要时学校可邀请校外教育组织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学校的相关会议。校外的社会教育结构也应有专人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交流学生在校内外表现。

一是学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举办的相关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二是学校要经常给校外教育机构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学校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可能的帮助和支持。

三是学校利用各种社会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机构、团体所提供的条件,如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广播电台、电视台、科普机构等,丰富和补充学校教育,使学生在这些场所中学习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阔眼界。

四是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近年来,教育的社区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社区教育委员会是以学校为中心,由一所学校联合所在社区的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或团体部门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助于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互相沟通、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及时反馈青少年教育的相关信息,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体化,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社区对教育需求与教育服务社区之间的矛盾,改变教育与社区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逐步实现学校为振兴社区经济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