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0:02

统计调查的概念篇1

1问卷调查

为了更全面了解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对统计的了解及存在的问题,从学习统计前的分类能力,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力,对统计图的了解这几方面设计了问卷调查。

1.1一年级学生的前概念

1.1.1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的分类能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习统计前有65名学生学会了分类,占总人数的92.9%,有42名学生能正确的按形状来给图形分类,占总人数的55.7%。仅有5名学生没学会分类,占总人数的7.1%,有28名学生不能准确的按图形的形状来分类,占总人数的44.3%。说明大多数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只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按照给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1.1.2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力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学习统计前仅有11名学生选择了按书的种类整理书籍,占总人数的15.7%。有59名学生选择了随便整理、整理齐了就可以,占总人数的84.3%。有38名学生选择了一位同学一位同学地问喜欢的运动,占总人数的54.3%,有24名学生选择了随便问几位同学,占总人数的34.3%;说明大部分学生不能使用适当的方法获取数据信息,且不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描述。

1.1.3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的统计意识

从表2可以看出,学习统计前有15名学生选择数一数并查出差了几本,占总人数的21.4?G,有65名学生选择了不数直接交给老师、不知道,占总人数的78.6%。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统计前都没有统计意识,没有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

1.1.4一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前对统计图、表的认识

统计调查的概念篇2

一、针对调查方式

例1(2013・辽宁盘锦)下列调查中适合采用全面调查的是().

a.调查市场上某种白酒的塑化剂的含量

B.调查鞋厂生产的鞋底能承受弯折次数

C.了解某火车的一节车厢内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人数

D.了解某城市居民收看辽宁卫视的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要根据所要考察的对象的特征,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故选C.

例2(2013・四川内江)今年我市有近4万名考生参加中考,为了解这些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1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10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B.近4万名考生是总体

C.每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

D.1000名学生是样本容量

【解析】本题考查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定义.关键是考查对象要阐明对象研究的具体方面.总体、个体与样本的考查对象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范围的大小.样本容量是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不能带单位.故选C.

二、针对总体和样本

本章涉及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同学们要结合具体实例的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避免局限于课本上文字概念的生搬硬套.

例3(2010・江苏徐州)为了解我市市区及周边近170万人的出行情况,科学规划轨道交通,2010年5月,400名调查者走入1万户家庭,发放3万份问卷,进行调查登记,该调查中的样本容量是().

a.170万B.400

C.1万D.3万

【解析】虽然本题表面只考查了样本容量的概念,但对本题中出现的170万、400、1万、3万这些数据,要求同学们能辨析总体、个体、样本容量这些概念,明确170万是总体,400不是被调查对象,尤其区分1万和3万,3万是真正被调查对象的数据.故选D.

三、考查用样本估计总体

例4(2013・江苏扬州)为了估计鱼塘中鱼的条数,养鱼者首先从鱼塘中打捞30条鱼做上标记,然后放归鱼塘,经过一段时间,等有标记的鱼完全混合于鱼群中,再打捞200条鱼,发现其中带标记的鱼有5条,则鱼塘中估计有______条鱼.

(3)若该市有100万人,请你利用(2)中的调查结果,估计该市每天锻炼2小时及以上的人数是多少?

(4)你认为这个调查活动的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谈谈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用样本估计总体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1)调查方式要合理,a、B两种调查方式具有片面性,故C比较合理;

(2)由条形图直接可得结论,每天锻炼2小时的人数是52人;

(3)先算出200人中每天锻炼2小时及以上的人数占200人的百分比,再计算100万人中每天锻炼2小时及以上的人数,即100×=53(万);

(4)这个调查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100万人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200人作为样本,样本容量偏小,会导致调查的结果不够准确,建议增大样本容量.(只要说法正确即可)

统计调查的概念篇3

(广西区天峨县三堡乡中学547311)

【摘要】数学概念教学要关注学生实际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克服数学概念教学的乏味现象,笔者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接触日常用品、动手实际操作、快乐阅读信息材料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好,下面我们进入数学概念教学实际体验的过程。

http://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实际体验

数学概念是数学研究对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反映了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最重要的数学知识之一。因此,概念教学成为了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组织好概念教学是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关键。由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注定数学概念在学生眼里是枯燥单调的,不象文学描写的青山绿水,教学中稍不注意,学生学起来就味同嚼蜡,艰难费心,有的同学因此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2010年9月我接任七年级数学课,经调查该年级有1/3的同学不喜欢数学,几乎全部不喜欢数学应用。然而,翻开数学教学的历史,数学概念无不是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的总结。所以,笔者认为:数学概念教学要关注学生实际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克服数学概念教学的乏味现象,如何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实际体验,笔者阐述以下几点:

一、观察生活现象,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则是指孩子对学习内容的一种积极探索的认识倾向,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喜好情绪和专注的态度。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在实际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可以说数学现象无处不在,时时都会碰到数学,时时都在与数学打交道。为此,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归纳总结领会其中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路上爬行的一队蚂蚁,来来去去,非常之多,到底这队蚂蚁有多少只?有同学估算过,而且估算的方法很好,就是截断一小截蚂蚁,数出这小截蚂蚁的只数,再量量这队蚂蚁的长度,就可以估算这队蚂蚁的总数。明确指出这就是数学中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方法。学生也明白了“样本”和“总体”的概念。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这种数学现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感觉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也有益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接触日常用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概念离不开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产品形状的大小、材料用料的多少、质量的优劣都离不开数学知识。例如在教“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尺、书本、文具盒、口盅、漏斗、梯桶、书柜、球、建筑物等了解物体的形状,了解点、线、面的关系;在教“线段、射线、直线”时,引导学生通过教室里的窗条、光管、黑板、桌子、课本、铅笔,光柱等直观了解日常生活用品与数学学习的联系;还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街小巷,观察四周的廊柱,脚下的石块,找出三角形、矩形、圆、圆柱、棱柱、圆锥、球体、点、线、面等等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原形。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才不致于使数学教学教得枯燥单调。

三、动手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过去只注意在解题的环节上下功夫,而在概念的教学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下功夫不够。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就是要学生亲自参加实践,亲自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线段”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自拉线拉绳排队体验“线段”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线段中点”内容时,我让学生做拔河比赛,为体现公平,如何找到绳子的中点,即找“线段中点”,体验“线段中点”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统计”一章时,为知道“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及统计观念”等概念时,如何让学生体验这些概念的形成,《新课程教学法》的一个案例就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为了解学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学生需要讨论如何调查和收集数据,是调查全校所有学生还是调查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此分析中学生将体验到抽样调查的一些客观必要性,认识到抽样调查的优越性:可以用样本来推断总体;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选取样本呢,即可以调查哪些人?调查本班的同学,调查在操场上打球的同学或图书馆里读书的同学,还是在校门口随便找一些同学、每个年级的男生、女生按比例各抽取几个人,抑或按各班名册随便点几个人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为了样本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总体情况,在抽样时应注意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等;其后学生还将亲身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与表示、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等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会获得数据整理和表示的各种方法、数据分析的几个量度、感受到统计推断的意义。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感知以上几个概念的内涵,通过多次这样的实践活动,势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统计观念。

四、阅读信息材料,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数学阅读指的是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材料,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识、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专注的数学阅读,通过阅读数学材料掌握字里行间隐含的或显露出来的数学信息,便于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阅读材料:在儿童玩具专卖柜,小飞机价格仅为每架8元,大飞机每架40元,5位小朋友在该专卖柜买了上述两种飞机共10架,一共花了240元。请问:小朋友共买了多少架小飞机?买了多少架大飞机?学生遇到这类问题感到比较头疼,方程组解得滚瓜烂熟,这类题则表明不会做,老师分析、讲解后有的同学恍然大悟,有的同学还是一片茫然。说明学生对题目没有经过认真的阅读,这就要指导学生阅读题目,阅读一遍、两遍、乃至三遍,透切理解题目,列出代数式,各个击破,再找出题目的相等关系,归纳得出方程组,破解问题。又如“8人赶火车问题”:8人乘两辆小汽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小汽车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离火车停止检票的时间还有42分钟。这时唯一可以利用的工具只有一辆小汽车,连司机在内限乘5人,这辆小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问:这8人都能赶上火车吗?这更是要求学生要仔细阅读。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是“代数式、方程组、路程、速度和时间”等概念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的存在离不开数学。

这样,至2013年我所任教的七年级学生已是九年级,他们了解了数学,表明接受数学,所有学生愿意探索数学的简单应用,全部顺利毕业。有2/3的学生获得升学。跟踪调查表明,不管是否升学,他们对数学一样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因为他们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而又服务于社会生产。总之,让学生充分接触生活实际,了解社会发展,直观经历观察、思考、操作、表达,才会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终身受用。

http://

统计调查的概念篇4

关键词:统计学;实践操作能力;自学能力

统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是常用和实用的工具,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来说,统计学基础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过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而统计的教学比较容易枯燥无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工作中使用统计工具,是统计教学的焦点问题。

一、强化统计的作用,通过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统计学作为一种工具,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一些学生曾作为被调查对象,填写过各种市场调查问卷,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分组收集到洗发水、手机等类产品的调查表,使他们认识到统计学在各行业的适用性,增强对统计学习的感性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逐渐改变按部就班地讲解调查结果的方法,着重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来设计调查项目:如人口抽样调查表、动漫类型调查表等。全班同学参与调查表的填写,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描述的过程,并在课堂上分小组讲解自己的调查结果,这种实践操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其掌握操作的方法。但对于中职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要更进一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模拟中教导学生明白统计过程不是为统计而统计,而是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统计。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多、内容讲授系统且可控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学习被动,学得快,忘得也快。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也是锻炼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好机会。

在讲课之前,有目的地布置预习题,阅读有关章节后回答,以《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节为例:

1.什么是总体?什么是总体单位?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指标?什么是标志?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何?

3.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变量值?三者之间关系如何?

这三题抓住了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也是这一节中的难点和关键。让学生既要了解这几个基本概念,又要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教学时教师对要求自学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指导。提问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针对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最后对全课要进行总结,安排相关的技能训练,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取得大量分散的原始资料,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此时计算机成为极好的工具。在统计调查数据时,eXCeL表格中的计算功能快捷而准确,通过一个调查项目的实践操作,学生可熟练运用SUm、aVeRaGe、maX等功能,通过设置使用方差和标准差函数,使学生学会误差函数的设置,输入数据即可得到统计结果。学生将计算出的统计结果利用计算机设计成为统计表或统计图,非常形象直观,从而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创造意境,启发想象

思维是离不开具体感性材料的,形象的直观材料在思维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结合画图给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启发想象。在讲概率分布之一——正态分布时,通过频数直方图作出正态分布曲线,引导同学直观地得出正态曲线象钟的形状,所以也叫钟型曲线,然后根据图形启发同学们归纳出正态曲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中既要有教师积极引导和严密的组织教学,又要有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教与学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对于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既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技能操作的训练,争取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统计调查的概念篇5

1.1调查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①研究对象一般资料。②护理专业本科生实习前压力调查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1-3],在曹颖等[4]设计的中国本科护生压力源量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经专家评议形成,问卷的可信度Cronbach’sα为0.944。包括临床知识与技能、沟通与交流、监督与评价、工作性质与内容、考试与就业、病房设备与环境6个维度36个条目,每个条目从“没有压力”到“重度压力”计1分~4分。压力程度根据均数的高低描述,2.00分及以下为低度压力,2.01分~3.00分为中度压力,3.01分及以上为高度压力。③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pSCni)[5],由香港理工大学arthur教授设计,目前此量表已在国内广泛使用,中文版折半信度为0.7,包括领导、灵活性、技能、满意度、沟通5个方面30个条目,每个条目从“不同意”到“同意”计1分~4分。

1.2调查方法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发放与回收。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调查对象以无记名方式独立填写。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96.30%。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情况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得分为2.43分±0.51分,处于中度压力水平,其中“出现差错或事故的可能性”处于重度压力水平;压力水平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出现差错或事故的可能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找不到如意的工作、处理病人紧急情况的能力、可支配的时间,见表1、表2。

2.2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水平

2.3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与实习前压力相关性将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得分和护理专业自我概念均分及5个因子得分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领导”因子外,其他各因子与压力水平均具有相关性(p<0.05)。将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水平及其对应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均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均有相关性(p<0.05)。见表4、表5。

3讨论

3.1本科护生临床实习前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任何能使人体陷入压力状态的因素均称为压力源。压力源可来源于躯体、心理、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改变[6]。护理本科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来到医院学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害怕出现差错或医疗事故,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在临床上接触传染性疾病以及就业问题等,造成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本调查发现,护生虽尚未进入临床实习,但其中大部分已感到中、高水平压力,这与相关调查结果一致[1]。护生主要压力来源于护理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其次为考试与就业、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沟通与交流、监督与评价、病房环境与设备。其中出现差错或事故的可能性是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最大压力源,与Kleehammer等[7]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与本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不足,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水平较低有关。

3.2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水平较为积极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是一个人从外行的学生成为一名专业护士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专业相关的、持久的一系列专业自我态度的感知[5]。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崛起,护士的价值已得到社会肯定,护士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可喜的变化也反映到护理学生对专业的自我认知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维度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满意度、领导、沟通、灵活性、技能,实习前本科护生的专业自我概念总体项目均分为2.84分±0.28分,其项目均分>2.50分,且各维度的项目均分均>2.50分。这一结果表明护理本科生具有较为积极的专业自我概念,总体来说,护理本科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是肯定的、有着积极的专业价值取向,其对护理专业的自尊情感和行为取向亦是积极的。arthur等[8]曾使用同一量表测量11个国家注册护士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结果显示,北京和香港注册护士的专业自我概念项目均分为3.03分、2.99分,本研究结果低于此数值,说明本科护生的专业自我概念与注册护士的专业自我概念存在差距。本调查结果与李红等[9]在2006年对护理本科生的调查结果(项目均分为2.84)相一致。

3.3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与实习前压力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与实习前所受的压力密切相关,且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总体水平、灵活性、满意度、沟通、技能与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情况有相关性(p<0.05)。领导对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没有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科护生在今后的临床实习过程中较少涉及领导方面的问题。因此,没有成为本科护生实习前的压力影响因素。从不同压力程度本科护生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得分看,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与本科护生实习前的压力程度呈负相关,即如果本科护生能充分地认知自我、有良好的专业自我概念系统,在实习前感受到的压力水平就越低,反之,其压力水平则越高。为培养本科护生积极的专业自我概念,缓解本科护生实习前的压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多讲述临床病例、增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有可能的话可以和医院进行联合办学,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医院进行社会实践,以提前了解医院情况,熟悉实习环境。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要注意构建良好的实习环境,以促进本科护生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帮助本科护生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

4展望

统计调查的概念篇6

[关键词]教学;临床流行病学;病因学;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R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5(b)-0144-03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的方法学课程,通过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诊断、防治和预后的规律,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许多学科领域[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改变及循证医学的临床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在临床科研工作中更加显现其重要性,它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必需的方法学科,是临床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修科目。临床流行病学因基本概念多、授课时间有限[2],目前教学上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为了适应教学发展需求,寻找不同层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对某军校2008级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病因学大课的授课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某军校2008级修临床流行病学学分的全体研究生进行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66份,完整有效143份,有效率为86.1%;其中,博士研究生126名,男84名,女42名,统招生89名,在职生37名,内科学专业44名,外科专业35名,眼、耳鼻喉、中医、护理等专业26名,辅诊专业21名;硕士研究生17名,其中,男10名,女7名,统招生13名,在职生4名,内科学专业9名,其他专业8名。

1.2方法

授课前后采用统一的答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姓名、专业、学号及10道判断题,错误判0分,正确判1分,记录总分。双人核查,对比查错。10个问题分别为:①病例对照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②RR值又叫暴露比值比,是关联强度指标之一;③病例对照研究属回顾性研究,按暴露与否分为两组;④混杂因素与研究因素和疾病都有关联;⑤配比因素越多,研究越容易进行;⑥只要oR值>1,就可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关联强度;⑦病例对照研究回忆偏倚不能避免;⑧队列研究可确定病因;⑨队列研究论证强度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最高;⑩队列研究论按暴露与否分为两组,可计算暴露人年数。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3讨论

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年年扩大。据统计,2008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446422人,2009年计划招生人数为510953人。2010年研究生在校人数为1538416人,其中,硕士生1279466人,博士生258950人[3]。研究生是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科研的科研力量的主力军,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科研从申报、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是科研项目主要参与者或完成人。因此,在校研究生的科研理念、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将直接影响各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也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研究调查了某高校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常见的方法学问题发现,仅有1.8%的学位论文没有统计学错误[4]。即使已经正式发表的科研论文也存在着许多科研方法及统计学的错误。由此可见,提高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研究生医学科研资料收集的质量和应用恰当统计学方法处理科研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是当前研究生教学改革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对促进我国医学科研发展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治疗模式也将向群体、预防、保健和主动参与的模式转变。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不但要具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应用恰当的科研方法设计课题,收集临床资料,然后应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处理资料,最终科学地说明临床医学现象和解决提出的医学问题。临床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和方法学科已为医学界所重视,并愈来愈显示出其在科研和临床中的重要的作用。学习临床流行病学使研究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对于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临床研究生开设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总学时为40学时,学时较少,但从2012级研究生开始,学校将该课程设定为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必修课,授课对象主要为临床型和部分科研型研究生,每年约600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科研方法学,结合临床研究生实际工作的特点,笔者从2008级研究生开始对课程内容实行逐步教学评估和改革。由于临床流行病学学时有限,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哪些是其较难理解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上,对提高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将具有实际的意义。

本调查显示,博士研究生对第4、5、8题的理解授课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第4题考查的是“混杂”的概念,说明在授课后学员对该概念理解仍有待加强。第5题考查的是“配比”的作用和实施方法,是对“混杂因素”的消除方法,仍是对“混杂”这个概念不清造成错误,该部分应加强。第8题错误原因可能是由于学员对病因学研究的作用理解不够全面。在今后研究生的授课中,需对这几个概念进一步加以阐述。笔者提一些设想:首先可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混杂”、“病因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采取以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pBL[5],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答案并展开讨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6]等均可以借鉴,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学和参与的积极性,可能更容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7-8]。

硕士生第5、7、10题授课前后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6、8题授课后正确率较授课前下降。第5题博士、硕士错误率均较高,说明“混杂”这个概念较难理解,硕士虽对考查其基本概念的题目完成得较好,但对其概念的延展和引申仍有待加强。第7题错误说明其对“回忆偏倚”概念不清。第10题说明硕士研究生对队列研究的分组方法及暴露人年数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第6题错误说明硕士研究生对oR值的理解仍有待加强。第9题硕士学员回答的正确率较授课前下降,一方面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一方面也说明病因学研究方法今后应加强授课。

本调查发现,博士授课效果较好,硕士授课后存在问题相对较多。说明博士在经历了硕士的学习阶段后,对科研的方法和过程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而硕士缺乏科研锻炼。对此,可以尝试运用病案举例[9-10]的教学方法,例如对霍乱的研究、吸烟与肺癌、人状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去探索病因,了解各相关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样可能会缩短理论内容与临床实践的差距,让原本枯燥的流行病学规律变得生动起来,形成以科研训练为经、以教学内容为纬的兼容性教学形态及情境[11],更好地锻炼学生对临床课题进行科研设计、测量和评价的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生教学应针对硕士、博士对临床流行病学不同的理解程度,制定有层次的培养方式[9]。对已经掌握了一定流行病学基础的博士生,授课重点放在其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科研中用到的实际方法进行讲解。对硕士生,授课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讲述,可以尝试让学生选取不同的科研题目进行实验设计[12],使其对科研整体思路和过程有所了解,形成完整、清晰的科研体系。突出因材施教[13-14]开展更深层次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将成为今后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悦勤.临床流行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2]郭立燕.非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44-1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报告[eB/oL].http:///publicfiles.

[4]邢晓辉,耿景海,何美蓉.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统计学方法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86-488.

[4]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8-21.

[5]王月丹,张燕,徐兰.中美两校教师对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中八个问题不同解决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2007,27(5):97-99.

[6]崔贯勋.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27):164-166.

[7]彭志行,马红霞,赵杨,等.随机过程模型在预防医学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5):120-124.

[8]郭燕萍.案例教学中的信息素质过程性评价应用实践[J].情报杂志,2011,6(30):249-250.

[9]施学忠,杨永利,李琳琳,等.“基于问题和学生参与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5):533-534.

[10]练玉银,王家骥,雷毅雄.网络式pBL教学方式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35-136.

[11]余小滢.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27):554-555.

[12]钟秋安,余红平,张志勇.流行病学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25):257-258.

[13]戴迎春,聂军,陈清.因材施教《流行病学》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4(9):524-526.

统计调查的概念篇7

关键词:京、汉族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差异

1.问题的提出

数学概念表征“指数学概念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要理解和运用一个数学概念,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概念表征。要更好地进行数学概念教学首先应该了解数学概念是如何在学生头脑中呈现的,由此可见数学概念表征是数学概念教与学的重要内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数学概念表征作过研究,李善良博士的研究指出,由于认知水平、个体倾向、学科特点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同一个数学概念,学生的表征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既然个体的数学概念表征形成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那么本研究希望从跨文化的视角入手,分析挖掘京、汉族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表现的差异。

2.方法

2.1测试对象及其特征

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上。京族三岛共有三所小学,随机选取两所学校的五年级和六年级全体学生作为被试,发出试卷328份。该民族主要语言为白话与普通话。被试所在地区的课堂用语是普通话。石家庄市白佛小学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市郊,随机选取五六年级各两个班作为汉族被试,发出试卷247份。汉族被试所在地区的课堂用语为普通话。

2.2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数学概念表征的文献,结合我国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我们设计适合该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概念表征测试题。其中一部分选自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稍作修改,另一部分则考虑根据京汉族文化差异自行设计。在正式测试前,选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前测,通过前测可以看出,测试题具有和其他相关测试题同等的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测试时间为40分钟,在班主任老师的统一管理下进行测试。赋分情况为:主观题部分,根据学生回答接近正确答案的程度分别赋予4,3,2,1,0分;客观题部分答案正确记4分,不正确记0分。主观题部分评分时重在关注学生对该概念的表征程度,包括理解的深度广度速度等,不只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

用SpSS对学生的测试成绩分年级等进行分类统计,做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出定量比较的结果。同时,考虑到概念表征在概念意向等方面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直觉,内隐性强,为使研究的结论更可靠,还采用了访谈等定性方法,以其从更为深入的角度挖掘京汉两族小学生数学概念表征上的特征。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京、汉族五、六年级学生数学概念表征平均分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表。表中符号所表示的意义:S代表问卷总体成绩,n代表样本个数,m代表平均分。由于研究选取的样本较大,研究者时间精力有限,并不对所有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只对部分包含不同类型概念表征的题目进行详细分析。其中,代表数学概念表象题目成绩,代表统计类题目成绩,代表运算律题目成绩,代表位置与距离题目成绩。

表中数据表明:京、汉族同一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概念表征整体成绩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两个民族学生的数学概念表征在一些方面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3.2分析

3.2.1关于学生数学概念表征的整体成绩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到京汉两族小学生在数学概念表征的整体成绩上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数学概念表征是数学概念在人脑中的记载和呈现的方式。这些受师资水平、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文化习惯等的影响。

京族本身是舶来的民族,以前由越南迁来,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与汉族有很大不同。长期以来,京族生产方式以海上捕捞为主,主要生活在京族三岛上。这些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使两个民族间思维方式等不同,因而在调查之初,我们考虑到两个民族间学生的数学概念表征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别。

但近年来,在京族三岛上,边贸和旅游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当地人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与汉族同胞交流增多,汉族文化也开始渗透和影响着京族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也开始经历改革,京族学校在授课时使用汉语教学,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也为人教版。有学者在2001年进行的京族文化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京族三岛的两所中学、三所小学的教学体系与汉族第七中小学的教学体系是一模一样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双语教育,而京族小学依旧使用汉语进行教学。这样京汉两族小学校在教学体系与制度上是趋同的。

另外一个影响学生数学概念表征成绩的因素为教师。广西属于教育欠发达地区,京族三岛也是如此,因而师资水平方面与其他地区是具有一定差异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师队伍。以我们调查中的一所学校为例,京族学校共有教师57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7人,具有大专学历的有35人。较之以前,教师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于京族汉族学校教师在职前或职中接受了类似的教育方式及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教育发挥了协调的功能,使得京、汉族学生在相似的环境中接受了相似的科学的数学教育,促进了各自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了类似的数学素养。这些都使京族汉族小学生在表征的整体成绩上差别不大。

3.2.2关于京、汉族学生数学概念意象的差异

概念意象是表述概念的认知过程,是内部表征的主要形式,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意象利用直观形象为工具,象征性地代表概念,在回忆、加工时显得简洁明快,约束较小。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概念意象丰富的学生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也较为深刻,而那些对概念定义理解深刻的学生必然拥有丰富的概念意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京族学生大多具有丰富的概念意象,概念意象也带有强烈的各自特点,这些各具特色的概念意象中,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在回答问题“看到统计这个词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时,六年级的23位京族学生给出如下答案: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还有49位京族学生在空白处画出了条形统计图来表征这个概念。另外还有2名学生给出答案:“先分类,然后算算各有多少个,平均数什么的。”在表征可能性这个概念时,京族学生的回答更为多样,其中比较多的有“不一定”,另外有个别学生的答案较为有趣:“我将来可能是一名优秀的舞蹈老师。”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理解。

在回答问题“看到角这个词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些什么?”时,京族与汉族学生多数使用图形表征,画出一个锐角。而仅有11名汉族学生和5名京族学生写出角的定义。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惯用图形表征。在回答问题“看到方程这个词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时,两个民族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写一个具体的方程,并将其未知数的值解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用具体原型来表征方程这个概念的。同样的,在平均数与乘法的表征中,学生也比较偏向与具体原型表征这种方式。

3.2.3关于京、汉族学生在具体内容上概念表征的差异

3.2.3.1统计与可能性

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的知识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论是京族还是汉族地区的学生,普遍反映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较之其他题目,在做这部分的题目时不用“费脑筋”。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尽管两个民族的学生在统计这部分上的正确率都比较高,但仔细分析答案,还是存在有一些差别的。问卷第四大题的第八题是与统计有关的,其中第二小问是:“从图中的信息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大部分京族学生的回答是:“我发现小红的身高一年比一年高。”汉族学生的答案则较为多样与深刻,除对自身纵向对比外,还有部分学生进行了横向的比较,比如有部分学生回答:“我发现小红的身高比平均身高低。”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后面加上一句:“比标准身高低,会影响发育。”还有部分汉族学生回答:“小红有的年份长得快,有时长得慢。”由于京族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小岛上,生活环境相对狭小,导致学生的见识相对较小,因而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与思维空间,致使学生的答案相对较单一。而汉族学生平时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多,思考问题的方式等也更加多样,进而答案也较为丰富。

3.2.3.2分数

在回答问题“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写出或画出1/6”时,有部分京族学生给出这样的答案:画出上下两排各六个共十二个格子,将上面一排中的一个涂成深颜色,下面一排全部涂成深颜色。在后面的访谈中问及学生,其中一位的回答是:上面涂黑的部分表示分子1,下面涂黑的部分表示分母6。而当问及1/6这个分数的意义时,他的理解却是正确的:将一个东西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一份就表示1/6。这样我们能够看出,这部分京族学生只是表面理解分数概念,并不理解符号1/6中各部分的含义,符号与所表达的概念没有相一致。

4.结论

研究表明:京族与汉族小学生在数学概念表征的整体成绩上,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在其中一些方面带有本民族的特点。其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各民族相互交流,实现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民族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发展,表现出一致性的特征。在克服民族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发挥了协调的功能,使得京、汉族学生在相似的环境中接受科学的数学教育,促进了各自数学概念表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善良.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叶蓓蓓.涠洲岛民俗文化与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

[3]李善良.关于数学概念意象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

[4]王兄,孙军英.数学概念表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

统计调查的概念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实践

一、现状调查

1.教师对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的认识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本校的所有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就老师对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的认识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问题包括核心概念课堂提问的意义、侧重点、发生式定义提问侧重点、教学效果评价、提问留给学生解答的时间、提问方式。结果显示,14名教师认为核心概念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应侧重提高学生理解、辨识概念的能力,注重案例分析、概念生成的过程,通过作业或测试检查教学效果,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留给课堂交流学术的思考时间应在3分钟以下,提问应放在概念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认为自己的课堂提问达到了理想标准者仅3名。

2.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的认识

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约为53%的学生表示喜欢课堂提问,20%表示一般,余者表示不喜欢。约24%的学生表示了解提问的目的,39%表示一般,余者表示不太清楚。8%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中有提问的机会,41%的学生表示有提问机会但是未主动提问,余者表示没有提问机会。16%的学生表示核心概念教学提问自己收获较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24%的学生表示有收获,余者表示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

二、课堂提问策略改进

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数学核心概念教学课堂提问的开展并不理想,教师对提问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尽管绝大多数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侧重以及概念教学的意义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提问却认识不够深刻,留给学生讨论、理解的时间短,不重视课堂反馈,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课堂提问开展得不够理想。多数学生对提问持积极态度,但绝大多数无提问的机会,部分学生认为提问无收获。

从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传统的概念教学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注重概念内涵、外延、实践应用。从教师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教师认为核心概念教学提问应围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展开,把握难点、重点。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美国杜宾斯基提出apoS概念教学理念模型,认为概念教学应基于操作、过程、对象、概型四个阶段,课堂提问也应基于这一理论开展。在操作阶段,以集合概念为例,需举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集合的存在,用集合语言表示其便利性。过程阶段即对概念操作、活动要进一步抽象出概念,给出概念的定义。对象阶段,将过程阶段上升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处理,以集合改变为例,进行集合的应用,如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概型以综合心理图存在,包含概念具体实例、抽象过程、定义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基于此,高中数学核心概念课堂提问改进策略应包括:(1)梳理教学的过程,采用apoS概念教学理念模型指导课堂提问,合理地分配提问的时间;(2)适当延长讨论时间,多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3)不仅需要重视易混淆的概念问题,还应具有整体概念,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筛选具有关键作用的本源概念,如统计单元教学。其实概念解读,包括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用样本估计总体三个部分,不应单独将提问集中在某一个概念上,如简单随机抽样,就应围绕统计这一概念进行提问。

三、案例分析

以椭圆为例,第一阶段,引入话题,通过航天、天文知识,引入椭圆概念,播放ppt,Flash文件,板书椭圆,让学生指出生活中其他类型的椭圆,此时大家争相发言。第二阶段,总结学习轨迹,提出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天体运行的轨迹,了解这些轨迹形成的条件,并总结概念。师:我们从这些轨迹中,能不能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轨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圆理念有定值,中垂线是不是也有定值?生:中垂线到两个顶点的距离相等,距离之差为定值。继续启发学生对定值进行加减法运算。生: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商、和、平方和为定值。师:这样的轨迹会是什么图形?生:好像类似于圆。通过了解轨迹产生的原因、动点、定点相关指标之间的数学规律,验证其准确性、普及性。第三阶段,研究轨迹的形状,进行尺规作图,求出曲线方程,根据方程列表。描点、画图,师生共同努力,建立椭圆方程。第四阶段,探索方程的特征,画出曲线图象。

统计调查的概念篇9

关键词:基于内容 模糊检索 匹配 数据模型

1.模糊检索的基本概念

模糊检索即根据检索对象的模糊特征来查找所需内容。在传统的信息检索领域,最流行的查询是:精确的查询条件和与满足查询条件的结果。而在实际使用中,有许多查询条件不能精确定义,查询结果却是一组与查询条件近似匹配的对象。其中包含了模糊概念,这就是模糊查询。因此,在模糊查询中,查询条件是不确切的,查询结果是近似的。

2.模糊数据库模型

关系模型是传统数据库使用最多的数据模型。显然,传统关系模型难以适应基于内容的图像数据库的模糊查询。为适应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关系数据库的优点,我们对关系模型的概念进行了

扩展。其数据结构是一张由基本属性和超属性组成的二维表,即超关系构成。

3.模糊查询过程

模糊查询就是根据模糊特征来查找所需内容,由于检索中查询要求往往是根据人的主观性所决定。因此很大程度上带有模糊性,我们用图1所示的查询体系结构来说明具有模糊特征的基于内容检索的基本方法。

3.1模糊查询接口

模糊查询接口是用户输入模糊查询条件的人—机交互接口。模糊特征的描述实际上往往由用户的主观性所决定,对于图像纹理,习惯于用“很粗”、“中等”、“弱”这样的一些模糊概念来描述;形状一般用“几何形的”、“立体形的”或“似长方形的”、“正方形的”等概念描述;颜色特征通常用“很艳”、“一般”、“暗淡”或“大红”、“紫红”、“红”这样的模糊概念来描述。系统将复杂的多维特征经过模糊分类简化为有限的几个特征集上,数字化表示成模糊特征向量(Qji,j=1,…,mi,i=1,…,q)。

要使用户模糊查询描述更精确,还需进行模糊特征的调整。当用户用模糊概念输入特征,计算机通过用相似性计算公式求得库中一些与用户输入特征相近的对象,返回给用户,然后由用户从这组相似对象中选择一个对象作为目标对象,并用模糊术语(如“更窄”、“更暗”等调整参考对象的每个特征,这些模糊术语又被转化为一定的数值,经过相似性匹配求出更相似的对象。假设调整后的特征值为则调整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是特征的当前值;是特征调整后的值;是特征的标准误差;

是由用户指定的改变映射成特征的结果(如“更窄”“更宽”等模糊术语)。

查询模块经过过滤操作得到更相似的对象组,用户再次选择直至找到要查询的对象。

3.2模糊相似性度量

模糊相似性度量是实现模糊相似匹配的核心,常用模糊相似距离来作为检查模糊查询向量和模糊图像向量之间的相似性的度量标准。为讨论方便,我们以模糊年龄的相似性度量为例,来定义模糊查询向量Qj,j=1,2,…,q和模糊图像向量Bj,j=1,2,…,q之间的相似性度量。Qj,Bj是相同的模糊空间里的模糊子集(这里我们已经省略了上标)。

我们在多维模糊空间中对Q和B之间的距离dis定义为:

card(a)表示模糊集的基数,定义为:

模糊查询与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提出了一种模糊图像数据模型和模糊空间的概念,该模型将可视特征、空间特征、语义特征看作超属性,既充分利用了传统关系数据库的优点,同时又考虑了图像数据以及模糊查询的特点,能对图像特征进行操作,文中提出的模糊空间和模糊相似性度量方法能支持基于模糊特征的图像查询,较好地体现用户图像查询的应用需求。

参考文献

统计调查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过程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23

《统计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抽样调查”是其中的一个章节。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组成样本,通过对样本资料的调查来推断总体数值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在统计调查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把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过程分析如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抽样调查”这部分内容是《统计基础知识》中第四章的第一节。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合理地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而抽样调查正是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一种科学的非全面调查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普查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抽样调查”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编者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本章的第一节来讲起到了引领全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文字精炼,脉络清晰,具有条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条件,文中开阔的思路增强了实用性,为学生今后更深层次研究抽样技术起到了主导作用。

“抽样调查”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和用途,深刻理解用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通过对抽样调查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小组合作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依据教学大纲确定其重点是:抽样调查和样本的基本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特点和用途,通过对样本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来估测总体的数据是难点。为了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从创设情境引出理论,然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进一步证实理论,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都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学生特点分析

“抽样调查”的内容既有概念和原理,也有一些数据的计算,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实际操作,重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大部分中职生基础太薄弱,理解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和习惯存在很多问题,学习动力不足,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对专业的问题兴趣较浓,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较高。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讲新课时通过给出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积极思考,在思考中探究新的知识,领悟新的技能,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积极参与,携手共做来突破难题,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让学生对教学活动充满了乐趣,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温故才能知新,所以在新授课之前,提问几个学生已经学过的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内容,请学生来回答,从而引发思考,唤起求知欲,同时为新知识的引入作好铺垫。然后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本节课题。

问题1:一个果农想知道一棵果树上结了多少果子,大家帮他出出主意。

问题2:一个山林承包人想知道他的山上有多少棵树,大家帮他想一想办法。

在给出了两个问题之后,组织各组学生展开讨论,大家一起开动脑筋帮他们想想办法,出出主意,之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将本组的讨论结果表述出来。同时在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纠正和肯定的同时,顺着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出抽样调查和样本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之一。通过这两个贴近生活的小例子,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理论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时机,同时也为后面发现结论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

概念是抽象的,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需要设置一项实践动手操作活动,由学生共同参与:

问题3:这里有一盆黄豆,同学们能估计出它有多少粒吗?

这时,各组分别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更容易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意犹未尽的活动和对其思考中,自然地引入到下一个内容,首先列举了一些问题请学生判断属于什么调查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也列举一些运用类似抽样调查方法估计总体的例子,由此引出抽样调查的特点和抽样调查的用途,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之二。这样,在师生的互动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升华了教学理念。

在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下,继续引导学生大胆地谈一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各组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内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总结出抽样调查的实质内容:用样本数据估计总体数据,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知识。这个结论为下一节课的统计推断打下基础,同时也对学生以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完成了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设计适度适量的练习题,由学生来回答,对共性疑难问题统一讲解释疑。在学生的思考和回答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实现了本节课所设定的能力目标。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并布置作业。这样,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给学生留出自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董芸.浅谈高等职业教育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1).

[2]张平.谈统计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J].统计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