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04:52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篇1

一、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思想、行动上和党保持高度的一致。

二、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效益

通过不断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宣传、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扭转了部分农民“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陈旧观念,改变“重氮肥、轻磷钾肥、不施中微肥”的习惯施肥方式,使各种肥料的搭配比例、用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更趋于合理。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在全镇采集土样800多处,化验56616项次,大田实验40多个,将全镇平衡施肥全覆盖,有效的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注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种植结构的新步伐,坚持每年引进棉花、玉米、小麦和辣椒等试验新品种,引进推广了棉花、大蒜、西瓜三种三收,洋葱、菠菜、西瓜、棉花、四种四收的高产技术栽培模式,加快种植结构步伐。

三、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定期举行农民培训班

三年来,经常聘请专家,技术员讲课,先后举行农民各类培训100多次,培训农民3万余人,发放各类农业知识材料5万余份,培育了一大批有学习农业知识热心的科技带头人,为农民群众获取更多知识搭建了平台。认真落实了小麦良种及种植补贴,棉花玉米良种补贴,政策性保险以及价格目标补贴等,积极申请,仔细核对,及时落实,使用国家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一项实事、惠民工程。

四、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目前已发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1家,遍布全镇的62个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应用新技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引导农民利用新技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与农村旅游有机结合,建设农家乐采摘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草莓基地,西瓜合作社,甜瓜合作社等十余家,带动周边四、五百家农户致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积极做好三资财务管理工作。

真正做好涉农管理落实到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近几年,支农、惠农政策,涉农专项资金较多,为防止截留、挪用、转移、贿赂以及损失浪费涉农资金等问题,切实保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涉农资金落实到位,真正服务“三农”,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监管,着力防范。在向农民、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资金支配上,严格按政策执行,确保了这些政策执行不走样,资金发放、使用不出问题,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

六、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等惠农工作。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篇2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演变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各站推广人员力量强。多数推广人员来自于工农兵大学,他们经常深入基层到试验地搞试验推广以及化肥测验,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日常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该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是最好的。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三权下放,推广体系开始收缩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片面理解有关中央关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技推广机构刮起了断奶之风,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减拨或停拨事业费,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与机构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冲击。[1]1986~1995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始终未能赶上1986年水平(0.41%),1990年达到最低点(0.35%)。以后虽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该投资强度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20世纪80年资强度(0.62%)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44%)的水平。[4]基层专业农技人员缺乏,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站(所),农技人员做着行政工作,而不是农业技术推广,导致一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很难及时推广到田间地头。例如,1990年辽宁省营口市农科站归县农业局管理,人、财、物权由县下放到乡镇后,农科站实行自我管理。“割脐断奶”使得农科站只能依靠自己生存下去,为了赚钱,农科站的推广人员搞经营,既开荒又卖药。1992年全国有44%的县和41%的乡农技站被减拨或停拨事业费,约1/3的农技员离开了推广岗位。[5]辽宁省营口市乡镇政府给每位推广人员2000元的人头费,将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划归乡镇政府管理,推广站的办公楼被镇政府占用。由于缺乏经费,技术推广无法开展。以营口市高坎镇为例,搞农业技术推广的农科站只有8~10人,农科站的推广作用开始减弱。

2002年至2003年机构改革,削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对于从事公共农技推广工作的机构,由于政府财政拨款不足,特别是一些政策性补贴和福利,各级政府都是“给政策不给钱”,所以多数仍在进行着经营性创收。2002年我国政府公共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总收入中,政府拨款占经费总收入的84%,其余的16%来自技术推广部门的各种经营与创收活动。[6]2002年至2003年辽宁省对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机构改革,使得政府机关和事业编制的界限开始明晰。负责农业部门的省农委和农业厅合并为省农委,县一级的农业部门归省农委管理,乡镇一级的进行综合建站,将原来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机、水产推广站合并为综合性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原来每个乡镇推广站有30个编制,经过机构改革之后缩减为10多个编制,乡镇人员打乱重新分配岗位,现有人员编制满员,对于工作30年的推广人员女性50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实行一次性退休政策。2004年至今选聘机制趋于完善

按照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聘用制的改革要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根据人员岗位数,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对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1]由于采取竞争选聘机制,选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参照公务员考试,因此,近几年来大学生所占比例加大。但由于女性善于学习,通过考试的女性比例较高,例如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2010年招聘农业技术人员,5名均为女性,这不便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经验分析

从以上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的作用很大,例如,当时很多农作物的新品种都是通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广并使用的。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所从事的工作已经脱离了它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本职工作。计划生育、税费征收和补贴发放、社会纠纷调解、教育卫生工作、地方选举、土地征用、拆迁、移民等几乎涉及乡镇的所有党政中心工作已成为基层农技员的主要的日常业务。农技员平均只有1/4不到的时间用于其本职工作。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经营创收是基层农技推广系统对国家农技推广投入不足做出的无奈的选择,其后果已经越来越严重影响到我国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的发挥。[7]为什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计划经济时代作用显著,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作用微弱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性质,即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属于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

1954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他指出:集体消费产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8]在西方经济学界,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成为公、私产品界定的基本标准。非竞争性是指他所能具有的不会因某一主体的消费而减少其他主体对这一产品的消费量。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一经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将他排除在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之外。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只具备这两个特性中的一个产品则被称为准公共产品。[9]在比较中外国情差异的基础上,朱明熙(2005)构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产品理论概念:公共产品是指社会正常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而个人又无力独自提供(无论他是否自愿),而必须由社会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公共机构(如国家或政府)负责组织提供的具有社会性的物品或服务。[10]

刘战平(2011)认为,农业技术属于准公共产品属性。首先,农业技术具有非排他性。这是因为一项农业新技术一旦提供出来就可以被许多农户同时消费,且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那么技术最初使用者的投资既无法从其他农户那取得补偿,又无法限制其他农户的消费,最初使用者将被迫承担所有购买技术的花费,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投资供需调节市场的失灵,市场无法使其投资达到经济的最佳水平。其次,大多数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技术进步造成的产量增加使得农业生产者收入减少,消费者受益。因此,农业生产者投资动力不足,为了促使农业生产者扩大再生产,必须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政策来补偿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这些是私人企业和农户无法承担单独投资农业科技的任务。[11]再次,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即社会共享性和外溢性特征,其受益对象是整个社会。农业科技推广必须以公共产品形式由政府提供。匡元配等(2011)也认为,无论从“三农”的大背景,还是从农技推广的职能和地位,或是从主体、客体的角度和从效益的角度,农技推广都具有公共产品特征,政府应该按照“财权与事权对等”的原则,供给农业技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作为介于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其推广项目完全是为农民无偿进行技术服务,具有社会性特点。所以,农技推广行为完全是一种社会公益,而不是以谋求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营销活动。[12]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投入大,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备,该体系曾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处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尴尬境地,受市场机制的影响,政府、企业、农民都不愿意或无力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投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经营创收、轻农业推广”,在全国很多地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名存实亡。#p#分页标题#e#

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及问题

辽宁省有省级、市(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111个,其中省级43个,市属68个(见表1)。全省农业高校有三所,分别为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职业学院(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另外,还有农业中专学校6所,省市县三级都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辽宁省农业推广系统,省市县乡四级机构总数5184个,人员编制33 627名,其中基层机构(县乡两级,下同)5065个,人员编制31 637名。 目前,全省科研机构现有职工4638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为28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800人,中级职称960人,初级职称620人。一是在现职人员构成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60.47%,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人员占11.02%,行政人员占5.86%,工人占22.66%(其中省农科院工人占32.60%,数量过多,影响科研工作)。二是离退休人员总计为3072人,与在职人员的比例为0.66∶1,其中省农科院为0.83∶1,负担有些过重。三是从学科专业结构看,农学(含土肥、植保)专业过多,占22.93%,相对而言蔬菜(3.39%)、特产(5.71%)、畜牧兽医(4.89%)、水产(4.67%)、生物技术(4.03%)、计算机(1.28%)、加工(0.75%)、经贸(1.32%)等专业人才偏少,难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四是年龄结构,小于30岁的占19.61%,31~40岁的占40.86%,41~50岁的占28.47%,51~60岁的占11.06%,老、中、青的比例基本符合科研工作的要求。五是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结构,博士占0.89%,硕士占4.42%,本科占43.12%,大专占30.31%,中专占10.63%,其它占10.63%,从中可以看出高学历人员所占比重过小,大中专学历所占比例过大。六是职称结构,正高级占6.06%,副高级占22.50%,中级占34.24%,初级占22.33%,其它占14.87%,高中初比例为1∶1.25∶0.83,高级偏多,中初级偏少,不尽合理。

据不完全统计,在辽宁省农业推广系统,省市县乡四级机构总数5184个,人员编制33 627名,其中基层机构(县乡两级,下同)5065个,人员编制31 637名。从总体情况看,县(市)及以上农业推广系统基本上能够按照编制严格执行,确保不超编。截止2010年底,辽宁省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数量达6123人。从学历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占总数的0.03%;具有硕士学位的49人,占总数的0.8%;大学本科1618人,占总数的26.4%;专科2643人,占总数的43.2%;中专及其以下的1811人,占总数的29.6%(见表3)。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668人,占总数的10.9%;中级职称2602人,占总数的42.5%;初级职称2191人,占总数的35.8%;其他660人,占总数的10.8%。从性别上看,男性3912人,占总数的63.9%;女性2211人,占总数的36.1%。辽宁省农村人口2328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365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31万人,占农村劳动总量的2.3%。从人才类型上看,全省生产型实用人才19.7万人,占63%,其中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占60%左右;经营型实用人才6.9万人,占22%;技能服务型实用人才2.3万人,占7.5%;技能带动型实用人才1.9万人,占6.2%;社会服务型实用人才0.4万人,占1.3%左右。从学历结构上看,全省农村实用人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758人,占1.2%;高中、中专学历的25 682人,占8.2%;初中学历的273 109人,占87.2%;小学文化的10 336人,占3.3%;未上过学的313人,占0.09%。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见表4)。从技术水平上看,全省共有农民高级技师1879人,占0.6%;农民技师4072人,占1.3%;农民助理技师1879人,占0.6%;农民技术员8770人,占2.8%;没有或未评定农民技术职称的29.7万人,占94.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辽宁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从总体上看是研发人才较强,推广和实用人才还显不足,特别是在能够引领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及应用方面还需不断努力。

由于受政策和体制的限制,在辽宁省许多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归属乡镇政府,而不是以前的“垂直管理”———由县(市、区)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与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仅是业务指导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技推广工作失调,工作效率极为低下。其管理体制不顺不仅体现在工作效率上,而且还体现在用人和资产管理上,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忽视或者淡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科站工作人员经常被政府部门抽调,其用人机制不科学;非专业人员占编严重,甚至在个别推广站非专业人员超编,严重阻碍了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使用。据调查,铁岭市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中心(农科站)96个,核定编制700个,实有人员1060人,超编360人,能够正常开展业务工作或者勉强维持糊口的乡(镇)农科站仅有46个,占总数的48%,而过半的农科站只能靠职工自己从事经营活动和从事二、三产业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基本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瘫痪局面。辽宁省各乡镇仍是五站合并为一个农科站,营口市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任压在了农科站,原来的林业站站长分管农业技术推广,原来的畜牧兽医站只有5个编制,多余人员每人给1000元进行人员分流。与此相反,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缺编现象,据2011年辽宁省农委对全省64个市以上农业科研单位的调查,总缺编人员所占比例为21.05%,其中省属机构缺编占25.74%,市属机构缺编占11.38%。在基层的乡镇,由于编制限制及招聘的大学生多数为女性,不便于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老龄化现象,现有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左右。

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缺乏,人员经费难以为继。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其经费应该由政府专项下拨,但是,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迫于经费紧张或者严重超编,没有或者很难满足全面的农业技术推广所需的专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进而无法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低下,积极性不高,新技术在基层难以扩散推广。据铁岭市各县区填报,全市乡镇农科站年需人员工资及经费总额1162万元,而目前能够解决的仅有231.7万元,年经费缺口930.3万元,乡均缺口经费达9.6万元。3.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三老化”,服务难以保障辽宁省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三老化”问题严重。就是说,人员老化,结构老化,知识老化。在调查中,许多地区农业科研人才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特别是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骨干力量人员老化,新进人才又缺乏实践经验,出现“断层现象”,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农技推广人员偏少。据调查,营口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占21.9%。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及时补充专业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迫在眉睫。目前,辽宁省农业部归口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内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73.7%,其中非全日制学历或非农学历的不在少数。2003~2007年的4年中,全省仅种植业基层站接受过3个月以上业务培训人数,只有在编总数的9.2%,而同期新接收的农科毕业生仅有145人。#p#分页标题#e#

很多乡镇农技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分配到1名正规农业高校的毕业生。在许多地区,农业科技人才知识老化问题严重,经常凭借经验行事,缺乏经常性、前瞻性、时效性的最新科学技术更新培训,使之发挥推广最新科学技术的作用受限。即便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也普遍存在培训方式简单,收效不明显,大多数培训依靠项目而来,缺少常规实用的轮训机制。由于农技人员数量少,相对的服务对象数量加大,技术推广活动范围拓宽,难以得到全覆盖,特别是农忙时节和关键时节,很难实施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由于农技人员素质有限,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过程中,其讲解和示范能力也必然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多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只能将服务重点放在产中这个环节上,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还不能开展有效的服务。4.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研、教育、推广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分别归属与不同的政府部门,各环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我国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只有不到40%,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的培训往往无法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农民对政府办的培训班积极性不大,农民更希望了解实用的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由于知识更新缓慢、现有推广人员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较不明显。

对策建议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研究

农业科技园区与专家大院的实践结合已有五年多时间,大大增强了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能力。为了全面

客观地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指标体系研究对园区专家大院的实践进行监测和评价,以有效地

指导园区专家大院实践。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内涵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一种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它拓宽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它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创新。它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创新了运行机制;它采取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专家技术入股、带资入股,与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新了融资机制;它坚持市场化和产业化导向,创新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整合了“科技、市场、企业和农户”四大要素,在农业科园区与农户之间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和互动式通道,加快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尽快向生产转化,实现了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重要场所,专家将多年来研制的科技成果通过专家大院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于一体,服务于农业和农民,实现了产、学、研结合,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园区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原则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功能

1、评价功能。通过设置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工作完成的情况,园区专家大院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做出评价。

2、决策功能。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园区专家大院效益和发展水平,为制定和调整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政策提供依据。

3、预测功能。通过对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分析,对影响和阻碍园区专家大院健康发展的因素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出化解风险的措施。

4、监控功能。利用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农业科技园专家大院的评价,以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园区专家大院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管理。

(二)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考虑指标的量化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重视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工作中的运用效果,保证指标体系便于操作和计算。

2、科学性原则。从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建设目标出发,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情况选取指标。

3、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具有统一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统一的量纲。

4、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原则。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一系列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构成和水平,又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指标,依据其内在关系,形成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层次分明、内容完整的指标体系。

5、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的现实状况和水平,又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对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效益情况的一些制度、管理和环境等因素但不容易量化,则用定性的方法加以描述,在具体评价时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定量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

三、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分析、评价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水平。通过上述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内涵以及其指标体系的功能和原则,分别选取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出来园区专家大院的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二)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

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结合上表具体主要指标含义与计算如下:

1、园区专家大院建设是反映专家大院人才和资金投入情况,包括6个二级指标。第一,园区专家大院建设投资规模是指园区专家技术研发、推广等投入资金;第二,专家大院建设面积是专家大院住宿、实验室等建设的面积;第三,专家大院科技投入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从建院开始到2007年的科技投入总额度;第四,园区专家大院引进专家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从科研院校引进的专家人数;第五,园区专家大院高级职称人员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常驻的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人数;第六,园区专家大院专家所占专家大院总人数比重(%)指园区专家大院专家的人数与园区专家大院的所有人员的比率,反映了园区的科技带动作用的强弱和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园区专家大院专家所占比重=园区专家大院专家人数÷园区专家大院职工总数×100%。

2、园区专家大院经济效益指标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进行技术推广带来的经济效益状况的指标,包括四个二级指标。第一,单位面积年总收入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当年总收入与其实际面积之间的比率。单位面积年总收入=园区的年总收入÷园区的总面积。第二,单位面积年利税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当年利税总额与其实际面积之间的比率。年利税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在一个自然年度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提供服务所缴纳各种税金和实现的全部利润的总和。单位面积年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年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总面积。第三,园区专家大院人均创利税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当年实现的利税总额与园区专家大院实际职工人数之间的比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人均创利税=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当年实现的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的实际职工人数。第四,园区农民年均纯收入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范围内的农民的当年(2007年)人均收入,收入越高,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的经济效益越好。

3、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科技推广的情况,主要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建设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科技推广作用,包括4个二级指标。第一,年度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2007年)实际引进的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数量,数量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科技发展潜力大,对技术推广区域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后劲足。第二,自主开发项目数(项)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2007年)自主开发并通过自筹资金加以实施的项目数,数量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科技发展潜力大,对区域的带动作用后劲足。第三,专家大院承担科研项目数(项)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的数量总和。第四,专家大院技术推广面积(公顷)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所覆盖的区域面积总和。

4、园区专家大院示范带动能力。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社会效益情况的指标,包括四个二级指标。第一,年带动农民致富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实际带动农民致富的人数。人数越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的带动作用越强。带动农民致富的标准是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于当年非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培训农民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实际培训农民的人数和次数。培训人数和次数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对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和传播的作用贡献大。第三,吸纳农业人口就业人数指当年(2007年)在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从事劳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农业人口的数量。吸纳的农业人口的数量越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解决农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能力越强,对周边地区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越大。第四,专家现场指导次数指专家到现场示范,次数越多说明该专家大院示范带动能力越强。

5、园区主导产业培育。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包括两个二级指标。第一,园区累计龙头企业个数指截止到2007年底,园区专家大院从建院起进驻龙头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总数。第二,园区主导产业产值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主导产业当年的产值总和。

6、园区生态效益指标。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带来的生态效益状况的指标,包括两个二级指标。第一,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指当年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业环境保护情况和农产品安全性状况,比重越大越好。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园区年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园区年农业总产值×100%。第二,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有效灌溉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间的比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有效灌溉面积÷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土地总面积×100%。

参考文献:

1、李忠国.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4(11).

2、刘艳辉.建立支撑体系提升整体活力[J].中国农技推广,2005(3).

3、刘国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3).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篇4

(①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兰州730070;②兰州城市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一个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与农村、农民的经济利益密不可分。白银市靖远县作为甘肃省重要的蔬菜、瓜果、中草药种植、牛羊产业发展大县,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模范作用。研究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可以帮助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更好地开展农村和农民的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进而对探究甘肃省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有所启发和创新。

关键词:白银市;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003-04

作者简介:王聃(1992-),女,甘肃白银人,文学学士,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政策和农村教育。

0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白银市靖远县的农业发展概况

1.1靖远县的农业地理概况

白银市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黄河过境154公里,历经9个乡镇。全县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7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6.7万亩。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1300-3017米之间,每年均气温8.9℃左右,每年均降水量240毫米,无霜期165天,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全县现有18个乡镇,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5万人。靖远县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县份,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县域内光、热、水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四季变化明显,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

1.2靖远县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靖远县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农业经济区构成。沿黄自流灌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的主要区域;高扬程提灌区土地资源丰富,主要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产业,是枸杞、地膜洋芋、四季豆、洋葱等林果的主产区;而干旱半干旱山区的农业生产比较单一,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优势明显,其中籽瓜、西甜瓜、中药材、小杂粮的种植品质优良,现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

近年来靖远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突出,尤其是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含枸杞)、瓜类种植、苹果产业和大枣产业的发展规模日渐,全县的蔬菜播种总面积达到41.15万亩,总产量达到16.36亿公斤,总产值13.73亿元。各类中药材种植总面积15.41万亩,年产干药2923.7万公斤,总产值10.22亿元。瓜类面积15.2万亩,瓜类总产量30多万吨,黑瓜子产量0.95万吨,总产值1.4亿元。苹果种植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量2500公斤,年产优质苹果3750万公斤,总产值1.2亿元。大枣面积2.81万亩,年产量78万公斤,年产值300万元。[2]

2白银市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情况

2.1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的现状

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于1987年,现有职工47人,其中管理人员6人,专业技术人员35人,工勤人员6人。全体职工中拥有高级职称者6人、拥有中级职称者14人、拥有初级职称者15人。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农技推广、植保植检、土壤肥料、园艺4个专业站和大坝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均为副科级建制,现建有土壤肥料化验室、蔬菜无公害检测室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

2.2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①承担了省上下达的一、二、三、四轮农业科技承包任务,组织实施了“吨粮田”、“双千田”建设、“杂优一代”蔬菜推广、新农药试验示范、中低产田改造、苹果高接换优、地膜粮食高产栽培、高产高效示范田建设、日光温室建设等项目和课题。

②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植物检疫、土壤监测、技术咨询、专题培训等业务服务,深入开展“助农维权”活动,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③以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产业开发为重点发展项目,组织培训提高靖远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全县蔬菜产业的升级换代,组织实施了省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和课题。

④引进推广农业适用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创建了大坝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推广了嫁接换根、行间覆草、高温闷棚、高垄栽培、滴灌、反光膜、粘虫板、防虫网应用等十多项日光温室反季节瓜、果、菜栽培管理技术。

3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①农技推广人力资源缺乏,推广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目前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占总人数的12.77%(见表1),同时据统计40岁以上的技术人员有35人、占总人数的74.46%,这样导致技术推广队伍断层问题普遍存在。由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都是政府性质的,政府承担所有的经费投入,自国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普遍增长缓慢,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更是不高,使得基层管理人员短缺现象日渐突出。在岗的技术推广人员也因为工资待遇低、晋升职务困难等问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对于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松懈,影响了新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

②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分散,推广、研发经费短缺。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出现经费短缺的问题,国家项目扶持资金在下发时往往分配到不同的推广职责部门,使得农业项目资源投入分散,无法完成各部门的预期指标。这样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也造成了不同的农业项目陷入资金短缺、被迫暂停的窘境。这一问题的出现不在于国家资金投入的多少,而在于资金的分配方面。国家的项目扶持资金在下发时,推广的每一个部门都在为各自的项目争取经费,但由于资金的有限,即使争取到一定的扶持资金也不能满足不同项目的预算。

与此同时用于农业技术研发的经费也相对减少,2000年以后农村科研投资占国家技术拨款的比例少于10%,基本降到6%-7%的水平,农村科研投资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下降到0.3%,这样低的比例不仅低于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农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此低的比例使得农村科研工作举步维艰。[3]

③农业研发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由于利益的驱使,多数科研项目成果在顺利鉴定后却无后续的实际操作推广,农业研发成果不能及时地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中,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也造成农业技术无法及时更新来满足农民的需求。因此广大农民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失去信心,基层的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得不到农民的积极配合与支持,新技术的推广也无法顺利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明显下降,这也是靖远县农业推广服务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农业研发推广体系薄弱,管理与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④农民信息匮乏盲目从众,导致农业经济市场失衡。由于农民信息来源的渠道狭窄、无法第一时间得知农业经济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所以盲目的从众心理致使农业经济市场失衡状态频频发生,农产品价格也随之变化不定。在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民选择单一的种植结构,不仅使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个人利益受损、收入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同时也无法满足市场对于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影响了农业市场的正常交易。

据统计2011年靖远县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36个(其中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9个),各类农产品购销网点16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从业人员2300多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448个(其中登记注册14个),入会会员6800多人。从事蔬菜运销人员2000多人,运销专业户超500户以上。庞大的农业市场运行,也加大了农业经济监测工作的任务量。所以农民和农业市场都急需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将农业经济市场的监控信息及时的反馈到农民手上,同时也能够做到有效调控农业经济市场的有序发展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

⑤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农民技术培训有待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都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推广工作的执行都是上级下达后才开始实施,农民急需的一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无法及时有效的传达,因此实现不了提前推广的作用,造成推广与农民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发生,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同时在靖远县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一些技术理论课程培训无法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理论和实践没有同步进行,农民的技术培训失去最初的惠民意义。

⑥农民使用不规范化肥农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难测。在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尽管技术推广人员下乡指导农民如何防控病虫灾害,但还是有农民轻信了商贩的推销使用了不符合规范的化肥农药,从而使得种植产量下降,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农民擅自使用化肥农药超标的行为,不仅加重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成为农产品交易市场的隐患,同时也给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的质量检测部门带来了新的难题。

3.2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现存问题的成因

①推广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落后: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需要能吃苦耐劳并长期扎根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正是这些要求让很多高校毕业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在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真正愿意留在基层工作的推广人员大都为非专业技术学科出身,而这些非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又因指标限制、晋升难等原因对本职工作出现松懈现象,很少有人花时间去钻研所需技术来提高自身专业性。这样的恶性循环使推广队伍也陷入“老龄化”的窘境,知识更新慢、推广手段陈旧等问题突出,技术推广队伍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新技术的转化能力慢,推广效率自然也随之下降。

②农民对技术推广工作持保守态度: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仍然残留,在农民心中认为经济利益是重中之重、甚至超越了一切,正是这种狭隘的思想阻碍了农业经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在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就遇到了这一问题。例如在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的种植结构上,农技推广人员一再强调要多样化种植各类蔬菜,但是农民还是坚持单一的种植结构,结果致使市场需求供大于需,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农民选择种植单一的农产品一方面是由于这一类蔬菜的种植程序相对简易、生长期短,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看到这类农产品去年的收益好进而效仿。虽然这样不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用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死守老本的做法既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也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4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加大服务资源投入力度,完善基层推广用人机制

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完善住房、伙食及下乡的补贴政策,保障其充沛的精力全心投入到乡村建设中,以此吸引专业学科出身的年轻人加入到基层的推广服务工作中来,解决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断层问题。为了适应农业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同时也能提高基层推广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全面开展职能鉴定,推行竞争上岗、持证上岗,改革推广工作的评价体系。对现有推广机构的人员,应制定培训计划,提供更多的培训、研修机会,形式可以包括集中办班、异地研修及实地考察等,根据基层推广人员的不同职能进行分类培训,定期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对新进入推广机构的人员,必须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人员由身份管理逐步转向岗位管理,实行全面聘用,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4]

4.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并存的资金投入体制

解决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国家项目扶持资金在下发时,按部门申报项目的先后顺序将经费集中投入,使其顺利完成推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都是政府拨款,而县镇地区财政收入紧张,所以经费短缺给推广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时,往往因为配套资金不到位而被迫中断。因此要加大对技术推广与研发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搭建平台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在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投资,并且让这些投资主体进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以此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并存的资金投入体制。

4.3完善研发推广管理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制定与完善地方科技研发、推广制度与监督体系,一个完整的农业科研项目必须要通过前期研发、中间操作推广、后期实施结果的一系列审核才能顺利结项。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研发过程中出现的贪污腐败问题,同时也鼓舞具有真才实干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进一步提高靖远县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在新技术引进时要进行前期的调研与评估,对新技术进行田间地头的试验,并对结果采取综合测评,可以依托甘肃省农业院校的教授作为专家进行评估和技术指导,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大规模推广。只有严格监控农业项目研发、推广、实施的全过程,才能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大效率。

4.4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农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改变靖远县农民的盲目从众行为以及单一种植结构的问题,一方面需要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农业经济市场信息进行长期的监测分析。包括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和价格变化以及农民的基本收入情况等,从不同产业、农民的不同需求入手做出阶段性、总体性的监测分析,并把数据信息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根据白银市农村广播、电视、电话的普及情况(见表2),不仅要加大白银市农村信息化投入建设力度,同时也需要靖远县技术推广人员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培训服务工作,指导农民如何利用现代媒体去关注农业信息,并且学会筛选所需的相关信息。例如运用智能手机或电脑上网查询相关的农业市场信息,以及关注县区、省及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站的信息。

4.5转变推广理念及方法,建立多机构共同参与的推广模式

基于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引起的技术推广与农民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对于解决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新技术推广问题,首先地方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多元化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如涉农企业、农科院校、龙头企业等,为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作为基层推广人员不仅要做好新技术的农民培训工作,而且要在新技术实施推广期间定期深入到田间地头,及时了解农民遇到的问题,对于能解决的给予技术指导和示范,反之则汇报给上级进行统一的商讨、制定解决的方案。

4.6整治不规范农药的私自销售,加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

完善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严厉打击靖远县农村出现的不规范农药的私自销售。同时组织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建立相关的监督机构确保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新的发展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法律法规,完善植物植检、品种、耕地以及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严格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强化种子、肥料市场监管。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强化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督和生产过程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5]

5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面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情况和问题,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从当地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完善符合农村、农民需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革命、农村经济繁荣、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靖远县农业发展的概况、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的现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方面着手,对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农技推广人力资源缺乏,推广人员专业化程度低;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分散,推广、研发经费短缺;农业研发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民信息匮乏盲目从众,导致农业经济市场失衡;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农民技术培训有待提高;农民使用不规范化肥农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难测问题及成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解决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即加大服务资源投入力度,完善基层推广用人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并存的资金投入体制;完善研发推广管理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农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转变推广理念及方法,建立多机构共同参与的推广模式;整治不规范农药的私自销售,加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从而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好地帮助农村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经济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胜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7-160.

[2]靖远县农牧局.2013年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工作总结报告[R].

[3]彭宇文,吴林海.中美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比较及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89-90.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篇5

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科技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优质发展及农业生产率提高。

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既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又能推进农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使得农民增收问题更为严峻。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2、我国农民素质比较低,采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构成障碍因素。一是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很差。二是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其整体素质很低,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因此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或弃农经商了,现留在农业战线、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多为老、弱、病、残者,大部分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都远离农村,剩余的一些劳动能力较差、文化程度较低的在家务农。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4、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低。农业推广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推广队伍的工作成效,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和待遇。目前整个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战斗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业推广队伍人员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推进农业技术应用的对策

1、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其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能否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因此,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

2、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广大农民各种社会需要的提高,社会对农业推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农业推广人员队伍,对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支合格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数量上的稳定与素质上的优良相结合的队伍。一是保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的稳定,增加农业推广投入,提高农业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农业推广工作条件,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并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鼓励农业推广人员到基层去工作,充实乡农技站工作人员,满足从事第一线农业推广的需要。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的要求,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要求推广人员具有献身农业、奋发进取的精神;具有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吃苦耐劳。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农业推广人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丰富推广经验,提高农业推广技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村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致富。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篇6

国家把技术推广作为扶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战略和路径,不断健全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全国建成了中央、省、地市、县和乡镇五级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在各级政府农机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此为骨干力量,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和推广,联合、支持其他相关社会力量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构建了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科研院所、有关学校、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相关社会团体等相结合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1],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本文以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为案例,剖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主要特征、面临的挑战与原因,并借鉴农业发达国家有益经验,对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进行探讨。

1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效

油菜是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之后的第五大优势作物,在27个省(市、区)有种植,常年种植面积800万hm2左右,总产量1400万t左右[2]。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产区和北方春油菜产区,其中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长江流域省份冬油菜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5%以上,是国内最大的油菜产区。长期以来,油菜在种植和收获两个环节主要依靠人力来完成,生产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生产成本高。2006年,全国油菜机收水平仅为5.2%,种植机械化水平更低。据测算,在油菜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60%~70%,每公顷耗工12个以上[3]。近年来,随着油菜主产区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业用工成本攀升,导致种植油菜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产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稳定油菜生产、提高生产效益迫切需要实现生产机械化,节本增效。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抓紧启动重点油菜产区全程机械化试点工作[4]。农业部和各级农业、农机化主管部门把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列为主推技术之一,在科技、财政等部门支持下,加大动员部署、工作考核和投入力度,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积极组织实施,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和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组织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有力地推动了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目前,油菜机械耕整、开沟、植保、施肥等环节机械化基本解决,机械直播、收获取得明显进展。2013年,油菜收获机具保有量达1.94万台,是2008年的近8倍;油菜机播水平16.20%,机收水平20.29%,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6.46百分点和13.35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39%,比2008年提高16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5]。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支持促进油菜生产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3年,全国油菜播种面积740万hm2,比2007年增加80万hm2;总产量1410万t,增加190万。

2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

1)政策促进(扶持)。国家对油菜生产机械的购置进行补贴。农业部和部分省市对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区中油菜机播、机收社会化作业进行补贴,部分省市对油菜种植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大户、合作社进行生产补助等,以此推动油菜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仅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的油菜种植、收获生产机械购置补贴资金就近1亿元。

2)项目带动。通过科研、推广项目的实施,推动机具创新开发和技术示范推广。农业部和有关省设立了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2008-2013年,在主产区建设了114个示范县(区),投入资金1500万元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对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创新和机具开发进行列项扶持等。

3)机具推选。将先进适用、质量可靠的油菜生产机具纳入国家和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2013年列入国家目录的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产品分别为19个和58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18个和54个。在不同阶段,集中组织开展油菜生产机具选型推荐、测评等活动,公布相关结果,指导农民选用,引导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改进。如2007年,农机试验鉴定系统组织进行油菜生产机械选型推荐工作,推选了一批开沟、种植和收获机械产品,公布了机型特点和适用范围等信息[6]。2013年,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组织对自走式油菜籽联合收获机进行现场测评,测试割台损失率、脱粒损失及含杂率,考核班次生产率、纯生产率、耗油量、故障率及留茬高度等指标,了测评结果等[7]。

4)试验示范。以项目为依托,建立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示范点,进行关键技术和机具的对比试验;推进农机与农艺配套,组装集成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确定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机械化生产模式与机具配套方案,形成机械化作业规范及规程;通过现场参观示范点、观摩示范点机具作业、成果展示,组织示范点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等,进行应用示范。

5)规范技术。农业部制定了《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要点(试行)》和油菜种植、收获机械作业质量等行业标准,规范主产区的油菜机械化生产作业,引导油菜生产机具的开发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各地结合实际,及时总结试验示范成果,制定适合当地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引导、规范和促进技术推广应用。

6)宣传培训。以举办培训班、召开专题会议、印发资料、声像讲座、简报介绍及参观学习等方法,开展技术培训与宣传,结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加速技术的传播和扩散。

7)咨询指导。农业部成立了油菜生产机械化专家组,由农机和农艺专家参加,共同为示范项目实施、技术培训等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对相关地区的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提供咨询服务。各地通过建立技术小组或选定专家等方式,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和农民开展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等。

8)部门协同。农机、农艺等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相互协作。有关政府部门、技术推广机构和科研单位加强协作配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委员会吸收农机专家参加。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等科研项目中,统筹油菜品种选育、栽培、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促使农机和农艺科研人员协作攻关。农机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相互协作机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在项目规划实施、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遴选、技术宣传与人才培养、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强化合作,促进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近些年,每年都有全国性和主产省农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农机推广机构和有关科研院校共同举办的技术研讨、交流活动等。

3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目前,技术推广中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一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解决适合油菜机械化生产的品种不多问题,以及品种、种植方式与机械装备的适应性、配套性差,成熟、规范、定型的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不多等问题,加快适合机械直接播种、收获的品种选育、推广,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种植方式的品种、栽培、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和与前后茬作物生产模式协同配套;二是加强机具研发与推广应用的结合,解决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机具的技术水平、可靠性、适应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加快播种、收获机械的研发和试验验证,提高机械作业的可靠性和适应性;三是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各地示范推广主要依靠项目支撑、持续性差,以及科研、推广项目经费强度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加快技术示范推广。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也比较普遍,与我国对技术推广投入不足、农机与农艺推广机构分离、农机科研与技术推广脱节等体制机制问题有关。我国长期以来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分属不同部门和单位,推广体系分为种植业、农机、畜牧、渔业等各自独立的系统[8],彼此间缺乏规范、有效的衔接制度和协作机制,相互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资源比较分散,导致产学研推脱节[9]、农机农艺不配套,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费来源上看,改革开放以来至21世纪以前,国家推广机构既承担公益性服务,又进行经营性推广活动,以弥补经费不足。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改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积极探索推动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推广分离,国家推广机构经费逐步由国家保障;但由于改革还不到位,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定程度上存在保障不够等问题。2012年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中尚有10%为非全额预算单位,县、乡推广机构年人均经费分别为6.6万元和3.5万元,省以下机构中人均拥有电脑不足0.3台,拥有自主产权的业务用房和试验基地的机构分别只有40%和25%左右。相当多的推广机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开展工作主要依靠上级项目。尽管中央和省级均每年安排较多的专项经费,设立重大科研、推广项目,但落实在各地农业技术推广上,项目过度分散,项目资金不多,影响了资金效益的发挥。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省级财政,大量的经费主要用在农业生产建设或农业技术研究,而农技推广经费十分有限[9]。这也是制约如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等工作的重要原因。

4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借鉴与思考我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技术推广方式,自上而下,依靠行政命令和各级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力量加以推动,在短时间内动员、积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深厚的社会氛围,可以很快形成强大的技术推广优势,取得明显成效。但从长期看,这种推广方式面临两个主要的挑战:一是有关方面的配合能否持久、有效,特别是农机与农艺能否持续、有效结合。二是国家的投入能否持续与保障。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并未如我国一样自成一个单独体系,而是包含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之中。研究表明:世界上80%以上的国家采用的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或政府领导,企业、研究所和大学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8]。通过比较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的相关做法,可以为我们完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中国、美国和日本相关问题比较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比较看,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把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立法予以扶持、规范,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机构)在整个推广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保障推广机构经费,重视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配合,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等,体现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共同要求。由于国情不同,各个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具特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重视制度建设、完善,经费安排、部门协同等相关制度内容明确、要求具体,具备可操作性;注重需求引领、问题导向、协同攻关,促使教学科研、推广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16],比较好地解决了科研与推广密切结合、农机与农艺融合等问题。我国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确立农业技术推广遵循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相结合的推广体系,明确国家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责,实行无偿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8],但对各级财政投入总量缺乏明确规定,对农技推广公用支出、项目支出的保障标准、最低保障额度,均没有具体明确,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此外,如何实现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机科研单位、学校等其它多元力量有机结合,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也还需要根据法律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结合国情,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我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技术推广方式,最主要的是加快制度创新和建设,既重源头控制,又重过程管理,以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障技术推广投入,推进产学研推紧密结合,促使农机农艺融合。一是完善投入制度,在依法增加预算安排、逐步提高农技推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的同时,逐步探索、明确推广经费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负担的比例和使用范围,形成合理有效的投入总量和结构。探索利用公私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技推广等,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投入的长效机制[9]。二是加强协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公益性推广的多种实现形式,通过政府订购、购买服务、招投标、定向委托、财政补助等方式实现公益性推广服务,引导有关农业和农机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多元社会力量参加技术推广[18];改革创新农业农机科研、推广项目立项及工作成效评介机制,如从制度层面对有关教学、研究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或工作量做出明确规定,以及明确相关科研项目要有推广人员参与,以生产一线需求和推广人员建议作为有关科研、推广项目立项重要依据等,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农科教、政产学研推用密切结合。三要建立完善重大问题部门会商、学科协调等制度,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农机、农艺不同部门、学科、环节工作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着力整体解决方案,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科研、教学、推广及生产等各方面凝聚共识[16],分工协作,合理配置资源,促成各个方面、各个主体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事业同干,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山区;林区;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选择;贵州三都;巫不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4-0291-02

巫不乡位于三都县东部边缘,距县城70km,东与榕江县三江乡接壤,北与雷山县达地乡毗邻,西面、南面接羊福乡、都江镇。地处雷公山和月亮山腹地,四季分明,属典型的云贵高原立体型山地季风性湿润气候,海拔波动大,境内属高山深谷地貌,最高海拔1650m,最低海拔578m,平均海拔902m。全乡辖4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46个自然寨1009户,5180人,居住有水、苗、瑶、侗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8%,属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民族村寨。乡域辖区面积53km2,森林覆盖率达70%,耕地面积156.24hm2,其中田面积145.58hm2,土面积10.67hm2。人均耕地面积0.03hm2,其中田0.028hm2,土0.002hm2。2013年通过实施推广新的农业技术,使全乡每年粮食总产量增加417311kg,平均多产粮食2866.65kg/hm2,人均多增加粮食80.56kg。全乡经济总收入多增加556002元,人均总收入多增加107.34元。巫不乡冬季比周边乡镇略长,所以春播比周边乡镇一般要推迟15d左右,且日照不足,水资源有清、冷两大特征,农业污染小,病虫害发生机率小,自然冰冻灾害发生机率大。全乡目前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个体的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可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有八月笋、巫不香猪、楠竹笋、山蕨菜、土鸡(以乌谷鸡为主)和稻田生态养鱼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典型的山区和林区。

1山区和林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地理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山区和林区的地理环境条件主要是以山多、坡大、森林覆盖率高、交通闭塞、道路狭窄、耕地分散小丘、距离村寨较远等为特征。因此,均存在日照时间短、光照不足、地温低、微生物分解差的缺点,从而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使农作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吸收低,生长成熟期延长,造成农作物长势不好、产量低、农产品质量差等,长期地形成了农民对农业生产收入不多、效益不高的认识,也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

1.2社会环境和人为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地处山区和林区,因村寨居住分散,生产得不到保障,收入不高,交通闭塞,文化生活水平低,教育条件差,对教育和接受新的技术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中,都使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和常规种子,劳动力素质较低,思想陈旧,对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难以接受,也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措施和方法

在山区和林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措施和方法也要结合山区、林区的特定条件开展,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搞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培训,办好示范点,选好示范户,要找好热爱科学技术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可以选择乡村交通要道(路边)的田块或地块作为示范指挥田,并组织示范区内的农户到示范指挥田召开现场培训会,以此起到以点带动各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初有成效时,第2年可大面积的普及推广,同时还应重视抓好示范田,办好示范点,召开好现场培训工作,并将各项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资料印发宣传到示范区农户中,使示范农户能按要求推广实施农业技术[2-3]。各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区域的划分,应根据山区和林区村寨分散的特定条件,以村为区域范围办好各示范点,开好各现场培训会,把农技推广项目和要求宣传落实到全乡范围内的农户中去,全面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加强指导、督查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建立由农技人员和行政领导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巡查、督查和技术实施领导小组,经常到田间进行巡视督查,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提高各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效果。在推广过程中,如选择的项目通过试验示范结果,确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推广农户的收入,但由于个别农户由于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违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对农业技术推广有阻碍,并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经多次说服,还不按技术要求执行者,可以采取行政干预的措施,强制实行推广[4]。

3农技推广项目的选择

3.1种子推广的选择

一定要根据山区和林区的气候环境条件选择推广的杂稻种、杂交玉米种、杂交油菜种和其他良种等,一般选择的组合要求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根据多年的推广试验结果,在山区和林区表现较好的杂稻种组合有准两优527、宜香优2115和渝香203等,对由于低温不偏低、日照好的田块也可选用Ⅱ优系列组合,从巫不乡2013年来推广杂稻种的组合配置情况看,2013年推广杂稻种1747kg,其中准两优527品种组合推广750kg,占42%。由于山区和林区的耕地坡度大,所以推广的杂交玉米种组合,要选择紧凑型抗倒伏的矮脚组合,一般以正红212和三北2号组合为主,巫不乡2013年推广杂交玉米种250kg,其中正红212号150kg,占60%。推广的杂交油菜种子组合主要以黔油18号和绵油11号为主,小麦种子组合以绵阳26为主,这些组合都是矮杆抗倒伏品种组合,适合山区的选择推广。

3.2育秧育苗的推广选择

由于山区、林区的田块分散,秧苗运输困难,水稻育秧进行推广,选择的育秧方法必须是育秧效果好、技术性要求不高、易于被山区和林区的农户接受,根据巫不乡2013年的育秧技术推广情况,推广的小温室262个,育种量1260kg,地床育秧方法育种量850kg,2种育种量占水稻育秧总量的96.6%。玉米育苗移栽,根据巫不乡的情况,推广的玉米营养袋育苗,由于费时、耗工、增加购营养袋的费用,加上给土壤带来白色污染,所以推广起来比较困难。最容易被农民接受的玉米育苗技术有营养球、营养块和培营养土苗床点播育苗。这3种玉米育苗移栽方法,技术要求不高,易于被农户掌握和接受,比较容易推广,巫不乡2013年推广实施这3种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后,推广面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往年推广的面积为1.33~2.00hm2,2013年已推广到4.67hm2,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3.75%,由于巫不乡是典型的山区和林区,耕地的坡度大,玉米要普及推广育苗移栽,操作比较困难,所以只有选择田面道平的地块实施推广。

3.3规划种植的推广选择

山区和林区由于日照时间短,光照不足,对农作物的产量带来了影响,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必须要推广实行规划种植,充分利用阳光的光照作用,让农作物在保持合理密植的情况下,增加受光面,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实现增产。在山区和林区推广规划中,作物种植规格要合理选择,产量才能提高,以取得较好的推广效果。方向一般选择东西向,根据光照方向选择,水稻选择宽窄行拉绳栽秧,山区和林区一般规格按(33.3+20.0)cm×16.7cm的规格推广实施,玉米选择育苗定向移栽,规格按(93.3+46.7)cm×26.7cm的规格或等行距按80.0cm×26.7cm的规格推广实施。油菜规划种植,育苗应按东西向拉绳按46.7cm×26.7cm的等行移栽或(60.0+33.3)cm×26.7cm的宽窄行移栽施。小麦的规划种植,应选择宽幅条播,按播幅20.0cm、幅距16.7cm的规格推广实施。

3.4平衡施肥与土壤改造推广选择

在山区和林区,由于灌溉用水多为山沟阴凉冷水,加上有的田块处在阴冷地带或属于冷烂锈水田,地温较低,微生物对养分的转化过程比较慢,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过程较慢,农作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吸收利用率低。因此,农家肥必须发酵后才能施用,再结合施用化学速效肥料,搭配好氮、磷、钾等速效肥料,以保证农作物前、中、后期肥料需要,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由于分别单独施用氮、磷、钾时,部分技术农户很难掌握其搭配比例,所以应选择推广配合好的复合肥料,一般作底肥施用效果最好。对于阴冷、低湿地带的田块,要挖好比田块略低的排水沟,排出田块里的冷烂锈水,提高地温,在水稻收割前排干田里的水,推广播绿肥逐步改变土壤结构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根据山区和林区的特定条件,从农业科技推广工程来改造山区和林区的中低产田,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山区和林区农业生产发展。

4推广效果与经济效益

4.1水稻生产推广各项农业技术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巫不乡水稻每年种植面积是145.58hm2,推广杂交水稻种面积在135.33hm2,占92.96%;推广保温育秧栽插面积140.67hm2,占96.6%;推广宽窄行拉绳栽秧116.67hm2,占80.14%,推广平衡施肥123.33hm2,占84.72%。未实施推广农业技术时,水稻产量最多为5250kg/hm2,推广各项农业技术后,平均产量增至7350kg/hm2左右,增产2100kg/hm2,全乡水稻总产量增加305711kg,增收336282元。

4.2玉米推广各项农业技术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巫不乡玉米每年种植面积10.67hm2,杂交玉米推广面积10hm2,占94%,玉米育苗移栽推广4.67hm2,占43%,玉米平衡施肥推广9.67hm2,占90%。未推广各项农业技术,玉米平均产量只有2700kg/hm2,推广各项农业技术,平均产量可以增到4350kg/hm2,增产1650kg/hm2,全乡玉米总产量就可增产17.6t,增收21120元。

4.3油菜推广各项农业技术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巫不乡油菜每年种植面积80hm2,杂交油菜和油菜良种推广面积56.67hm2,占70.84%,推广油菜育苗移栽43.33hm2,占54.16%,推广平衡施肥73.33hm2,占91.66%。未推广各项农业技术时,油菜籽平均产量为600kg/hm2,实施推广各项农业技术后,平均产量增加到1125kg/hm2,增加525kg/hm2,全乡油菜籽总产量增加42t,增收105000元。

4.4小麦推广各项农业技术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巫不乡小麦每年种植面积43.33hm2,小麦良种推广面积33.33hm2,占76.9%,实行宽幅条播面积36.67hm2,占84.6%;推广平衡施肥40hm2,占92.3%,未实行推广各项农业技术,小麦平均产量1500kg/hm2,推广各项农业技术后,平均产量增加到2700kg/hm2,增产1200kg/hm2,全乡小麦总产量增产52t,增收93600元。

2013年通过实施推广新的农业技术使全乡每年粮食总产量多增产417.31t,平均多产粮食2866.65kg/hm2,人均多增加粮食80.56kg。全乡经济总收入增加556002元,人均总收入增加107.34元。

5山区和林区农技推广的新思路

在山区和林区,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公路通、电通和水通的问题。今后山区和林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开发项目,就是在解决“三通”的情况下,利用山区和林区的资源优势抓好普推的农业技术项目的推广应用。根据山区和林区气候环境条件,利用山区和林区的资源优势抓好普推的农业技术项目实施推广,开发新的农业技术项目的推广应用。根据山区和林区气候环境条件,利用山区和林区阴凉条件对农作物或经济作物成熟期延长的特点,开发推广一些晚熟的反季节瓜果、蔬菜和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并组织好农户开展连片推广,形成一定规模的山区和林区的特色经济。也形成山区和林区的科技兴农技术推广的新特色,走出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

6参考文献

[1]杨圣慧.泰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2]符瑶影.海南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篇8

项目为了建立各方满意的新型农技推广机制

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必须要有一个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技术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要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农技推广人员不满意(三不满意)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探讨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及农技推广特点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新方法和模式,建立一个满足农民、政府和农技人员要求的“三满意”的高效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项目实现三个目标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和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特点,建立试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人制度,将过去农技推广由上而下只对上级负责的推广方式,变成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农民需求与政府需求相结合、农户参与式的推广方式,技术推广员由指导者转变成了组织者和协助者,快速为农民提供全系列的服务的新机制。具体目标有:

1.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示范三方满意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3.为未来农技体系改革提供机制方面的参考。

三年开展五项主要工作

确定技术推广责任人

在试点村建立“农技推广责任人”制度,明确其职责、确定其年终考核制度。责任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基层工作经验,能够独立进行技术引进,安排示范试验,与农民的交流、沟通能力强。2005年每人负责1个村,2006年每人负责2个村,四川省的彭州市、武川县各确定了5名农技推广责任人。

明确责任人职责

适时了解农民对技术与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主动发现其所负责的责任村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所出现的新问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联系帮助农民解决其生产与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为农民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承担农民需求的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任务,建立农业技术综合展示试验田。对责任人的总体要求:能够下得去,蹲得住,并向责任村农民做出技术服务公开承诺。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表明,责任人选择合理,职责分明。

量化工作任务

包括应负责推广的成熟技术、示范技术和新引进试验的技术,专家技术咨询,农民问题解答,生产问题解决,技术推广工作日志等。每个责任人每年均需和服务对象一起,讨论制定具体的、量化的任务。量化任务是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彭州市和武川县的总结报告,每个责任人每年的具体工作均在15项以上。

开展农民参与式技术评估与农民技术需求调查

在每个责任村随机抽取20多个农户,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农民参与式技术评估。参与人员除随机抽取的农民外,还包括技术推广责任人,相关方面的专家等。评估内容包括当地农民的所有生产与经营活动,影响这些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主要限制因素、主导因素,这些生产活动的常规技术与主要做法,与此同时,随机抽取10多个农户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对农民参与式技术评估所获得信息进行补充。2006年,两地共开展需求调查30多场次。

农民现场会

在作物生长期根据田间长势情况,以村社为单位组织感兴趣的农户参观示范户种植的示范田,让示范户介绍种植情况,更便于与农民沟通,让农民眼见为实,发挥农民田间学校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2006年召开小型(全村范围)现场会15场,大型(全县及以上范围)现场会3场。

主要成效显著

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基本实现“三满意”

项目区农民普遍接受了“农技推广责任人”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很满意他们的服务。经样本调查,农民满意率如下:

年份

武川县

彭州市

2005年

94%

88%

2006年

83%

81%

政府(管理者)对责任人的工作非常满意,满意率90%以上。责任人(农技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业绩及待遇等也相当满意,满意率85%。

形成了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

全方位监督

责任人的工作受到县农业局、县农业技术中心、镇政府、服务的村组、服务的农户等多方监督,监督内容包括责任制中规定的所有内容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农民增收等。监督者可以通过监督电话,把情况直接反馈到项目主持单位、县农业局主管领导等部门。监督部门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回放等形式,验证责任人日志中的工作内容。

多级权重考评

每年进行多次、多层的测评,农业生产季节主要由农户对责任人进行评估,年中和年末主要由镇政府、县农业技术中心、县农业局对责任人进行评估。评估后背靠背打分,按照不同的权重计算最终得分、评定优劣。考评结果与奖金挂钩。

农技责任人的理念、职责出现转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下乡直接为农民服务的时间,项目实施前一般低于30天/年,项目实施的2005/2006年,大于9个月/年。以前,基层农技人员是根据政府的指派或领导的要求,被动进村入户,农民形容说“来了就讲,讲后就走,我们也听不懂,听了也没用”。而现在,农技人员整天和农民在一起,推广的技术和讲解的问题均来源于农民,服务个性化、内容多样化。对农民开展承诺服务,“责任人”主动深入农村、主动向农民了解技术与信息需求,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篇9

一、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

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推广人员的技术力量较弱,使农机推广的知识支撑力度降低,机构改革后,不少农机推广人员对农机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事业心受到了影响,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只将完成下达的任务指标视为单一的工作目标。使农机工作难以发展。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农民对农机的投入。过小的经营规模,过高的农机使用成本,农村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影响了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3、农作物品种布局不一,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近年来只注意生物措施,而忽视了工程措施,忽视了先进的农艺要通过农业机械作为载体。才能尽快把农艺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影响了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

二、推广农机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网络,夯实基础。

现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的专业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团体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为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重要补充的民间科技组织必须加快发展。因此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六有建设标准,建立起省、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村级技术服务组织,并按照“强化县级、充实乡级、发展村级”的总体思路,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设置合理、运转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从而保证能将农业新技术、新机现及时地引进、示范、推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2、抓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农机管理制度,落实农机推广责任,下移管理重心,提高技术和致富信息等服务,加强农机新技术的宣传教育,营造一个人人热衷于农机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同。同时结合开展创建“农机安全示范镇”活动,本着自愿合作、平等的原则,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它最能直接代表群众的切身利益,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3、发展村级是指依托农业大户,建立村级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业大户应运而生,他们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也是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创新方面最具活力的一个突破口,如种田大户,他们承包抛荒地,利用先进农业技术,购买先进适用机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既富裕了自己。也解决了耕地抛荒现象。

4、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乡村发展现状,积极开展农机科技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宣传培训要突出层次、实用型,进行分类指导,全力提高农民农机科技素质。对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可以通过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对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农民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指导,采取“理论讲座+现场操作+专家指导+考核验收”等有效方式进行培训,对考核达标者发给结业证书或“绿色操作证书”。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应结合农时季节,采取把培训班与现场示范操作相结合的办法,手把手的指导农户现场操作,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科技意识。同时应加强对基层农机科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总之要通过专业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对农机推广人员进行全员培训,进行素质教育。要求人人懂技术、会操作、作风正、态度好,把农机推广过程变成向农民传授农机新技术,培训农民科学种田新本领,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课堂。

5、大力推广和发展节约增效农机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结构;发展现状;建议;广西鹿寨

中图分类号F3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8-0368-02

鹿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管站、水果站等农业事业单位构成,是为鹿寨县农业行业提供服务以及从事相关资源的开发、保护和技术推广服务的组织机构。

1鹿寨县县级农技推广组织结构的基本情况

鹿寨县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管站、水果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推广站、植保站、经作站、蚕业站、土肥站、农广校、种子站、农业执法大队、农业技术服务公司。这些机构均隶属鹿寨县农业局,为农业局管理的事业单位,共有人员47人(男32人、女15人),41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6人从事后勤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农艺师5人,占职工总数的10.6%;农艺师23人,占职工总数的48.9%;助理农艺师11人,占职工总数的23.4%;未定职称2人,占职工总数的4.2%。县级中心现有固定资产53.01万元。

2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结构的特征和分类

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为农业事业单位。由县编委批准成立,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县农业局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农业服务工作。

2.1主要特征

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结构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农业发展提供有关服务为宗旨;二是直接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经济技术服务;三是涉及种植、种子、推广、植物检疫、农产品安全等多种行业;四是单位按专业专门设置,规模普遍较小。

2.2组织结构分类

按照性质将组织结构分为3类:一是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执法和行政管理。如由县经管站、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处理农村土地纠纷、农民负担管理、实施农业管理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二是推广站、植保站、经作站、蚕业站、土肥站、农广校、种子站、水果站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属于纯公益的性质。这类纯公益性质的部门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当地植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及时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的信息,组织进行统防、统治;引进和推广适合当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技术,并组织力量,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和配套的服务,以确保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为确保农产品和畜产品的安全,要对农药、动物药品使用进行指导;参与当地农技推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农民提销信息,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业务等。三是农业技术服务公司负责的经营。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农用物资的经营、农产品的贮运销、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品种的供应等。

3现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鹿寨县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由农业局全面负责,明确了各站的工作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调整推广组织机构和人员,指导各站开展各项农业服务工作,负责技术人员的职称晋级,组织开展对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下设的8站1公司1队,全面负责指导全县农业各项服务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健全的推广体制。但面对农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3.1管理体制

由于鹿寨县的农技推广组织为农业局的直属单位,受农业局的领导和管理,当主管局农业局人手或人员的能力不足时,经常调用下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会导致专业技术人员长期离开本职岗位,最后使得站局职能不清,责任不明,人员责任心不强,多个农业推广项目效果较差,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3.2运行机制

鹿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接受上级单位的领导,主要对上级负责,自上而下运行。评价推广机构工作质量的标准是能否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任务。鹿寨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不专职,游离于行政、事业、企业之间,推广业务经常被日常的行政工作冲淡、打乱,甚至根本无力顾及,不能保证推广机构工作人员有充分的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对推广工作评价和反馈的机制不健全,缺少服务对象对推广工作的全面评价。不能从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上保障推广机构人员做好本职工作,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3推广服务手段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逐渐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都非常激烈。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机构运行中,服务观念落后,服务手段陈旧,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新型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传统的推广机构和市场联系不紧密,缺乏对农产品信息的准确把握,不能起到农户和市场联系的纽带作用,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脱节,销售受阻,经济效益低下,农业发展模式难以转型。

3.4农业推广人员的数量、素质、结构

由于事业单位机构连续多次的机构改革,乡(镇)一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不存在到存在,一波三折,致使农技推广专职人员数量不足,出现服务职能弱化。在全县公务员工资调整2年后,县一级对事业单位的工资仍然停留在改革的口号上,同工不能同酬,职工满意度低。工资水平偏低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农业科技院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既懂农业科技理论、又会技术操作实践的种养加产供销等方面的人员。农业推广机构保障不力,不利于稳定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4发展建议

4.1稳定农技推广机构

要想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好,需有专门的推广机构和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重要作用,按照相关的规定,将政策落到实处,保证农业推广机构作为国家公益性的全民事业单位做到性质不变、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经费到位[1-2]。

4.2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

从当今农业发展的形势来看,单一依靠政府投入的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够切实满足农户的需要,不能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为农户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建立多元化的新型推广体制,要逐步推行公益服务和经营服务的相对分离。注重扶持和培育农村合作社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经营性的服务,使其在生产中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农户提供技术、市场信息、优质服务。在实际生产中要以政府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从事公益性较强、关系国计民生、在短期和长期内难以上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但政府从事公益和非政府部门的企业、公司和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从事经营不是简单的分离。从事经营的非政府部门也可以从事公益服务,要制订相应的政策,允许和鼓励其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公司,弥补公益服务的缺失,最终建立一个稳定性高、多元化、灵活多样、服务种类齐全、能够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4]。

4.3强化农技推广功能

社会经济在逐渐发展,市场和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推广功能。一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做好农技推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更新和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知识,提高其业务水平,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知识保障。三是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农民增收的需要。四是采取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园)或技术承包的方式,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五是利用网络等新型的技术手段,将农业技术信息及市场信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以为农民调整产品种植和养殖提供参考。

总之,鹿寨县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是该县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反映了鹿寨县在贯彻实行国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推广体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推广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在过去的1个世纪里,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专业分工与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农业推广的体制,将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5参考文献

[1]苏振彪.新形势下更应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3(4):9-10.

[2]向俊锋,罗真,周宋伟.强化农技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三农水平[J].四川农机,2011(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