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台站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13:44

地震台站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台站建设数字化观测拉萨地震台

中图分类号:p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207-02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受西风带天气系统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强烈影响,干湿季明显,加之境内高山林立,地形地貌复杂,成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之一[1]。青藏高原位于全球唯一陆壳与陆壳俯冲带上(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俯冲带),因而在青藏高原地区蓄积和释放着大量的地球内能,使青藏高原成为全球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2]。印度和欧亚陆-陆板块碰撞造就的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但由于地理因素限制,青藏高原内部地震台站分布稀疏[3]。拉萨地震台(以下简称拉萨台)是我国政府批准的联合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指定的监视全球地下核爆炸的重要地震台站,该台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记录的资料准确、可靠,一直为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瞩目。随着自治区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目前,拉萨地震台已建成一个网络化、集成化、自动化的综合观测系统。

1台址情况

拉萨地震台地处青藏高原,位于拉萨市北郊,距市区4公里,海拔高度3789m。台站占地总面积3867m2,分为工作区和生活区两部分,建筑总面积为573m2。

2台站建设

2.1观测系统

拉萨台的观测手段主要有:测震(包括国家数字地震台和区域测震台)、前兆观测(重力观测和形变观测)、信息节点、强震动,详见表1。所有观测仪器通过网络连接方式集成至台站网络平台,实行统一监控、数据汇集与处理。与“九五”建设相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最大的改变就是采用了成熟的网络技术,做到“网络到台站,ip到仪器”。

2.2供电系统

地震台的供电系统应该具备较长的续航能力和低故障率,以保障监测设备稳定地工作,产出高质量的监测资料[4]。拉萨台采用市电供电、UpS和发电机结合的模式,后备切换无跳跃,同时保证一定的后备时间。

市电使用专用的供电线路,经过总配电进入交流配电室(配置有保护器、二级电源避雷器),再经由地埋铠装电缆(长度大于30m)引入中心监控室交流配电盘

(配置有电度表、漏电保护器及一级电源避雷器)。专用发电机房使用30kw柴油机,手动切换,输出直接接入交流配电柜。供电系统安装示意图见图2。

2.3防雷系统

我国年平均雷电日25天,高的可到100多天,大部分地震台站都受雷电干扰[5]。拉萨的年平均雷暴日为75.4日[6]。

雷电对地震台站的危害是损害观测技术系统,雷电的过电压、过电流入侵观测技术系统,造成电器设备和元器件的损坏,其形式有四种,即:直接雷、传导雷、感应雷和开关过电压[7~8]。接地,是防雷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接地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按照防雷工程现在的规范要求[9]和拉萨台站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摆房附近全是花岗岩,采用地网避雷的方式不现实,只做了简单的接地。观测房原有的CDSn的避雷接地网避雷测试结果满足规范要求,“十五”架设的所有仪器和设备采用公共接地,统一接入该地网。

2.4辅助观测

辅助观测使用wYY-1,观测气压、气温、降雨量。气温探头、降雨量探头安装于院内绿化地,气压探头安装于记录室窗户旁,主机在记录室。

3结语

数字化观测技术的推广,对台站观测人员的仪器维护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要求台站观测人员在观测系统构成、仪器原理、观测技术、仪器维护等各方面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仪器维护能力[10~11]。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历史上,拉萨地震台站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仪器设备落后,观测人员的知识水平也相对落后。在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建成的基础上,拉萨台的观测人员应积极自学专业知识,除了做好仪器维护和观测工作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与同行交流,利用共享的资料提高观测能力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争取科研课题,既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可以争取科研经费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德庆卓嘎,罗布次仁,尼琼,等.地区气象灾情成因分析与统计[J].科技,2010,2:62~65.

[2]措加旺姆,诺桑,白玛,等.拉萨周围地震及小型地震网的建立[J].大学学报,2005,20(3):69~71,80.

[3]金戈,陈永顺,巴桑次仁.拉萨地区及其周边的地震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12:3020~3026.

[4]刘永刚,刘新.地震台供电系统的探讨与实践[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9,30(6):71~74.

[5]吴小花,钟贻军.数字遥测地震台的雷电防护[J].华南地震,2003,23(2):80~84.

[6]黄锡定,梁焕贞.地震台站应用防雷技术探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28(5):35~42.

[7]童敏,童迎世,童琼.防雷技术在湖南地震台站的应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3):74~78.

[8]李建梁,杨雅琼.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的防雷措施[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1):86~88.

[9]中国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地震台站工作总结篇2

1台站观测场所基本情况

宁夏海原地震台近海原活动断裂带,是1920年8.5级地震极震区,对开展地震观测或断裂研究以及地震前兆观测与地震机制研究价值极大,是一个在地震科学上有前景的台站之一。

2存在缺陷和问题

2.1经费紧缺,制约了科普基地的发展。

2.2缺乏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缺少社会团体、企业的赞助和支持。

2.3台站人员较少(3人),缺少组织、讲解、宣传人员,无力参加大型活动。

3今后工作重点

3.1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我台始终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周二、五组织全台职工政治业务学习,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还组织学习了地震局下发的各种文件精神,保证政令畅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政治业务学习、地震观测、异常落实、震情会商、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台站的综合治理、观测环境的保护、地震科普宣传、科研、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圆满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

3.2做好科普工作、搞好社会活动

为了缅怀地震遇难同胞和做好海原县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每逢1920年海原大地震、唐山7.28、汶川5.12地震纪念日和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海原地震台便联合海原县地震局邀请海原四大机关领导及防灾减灾成员单位走上街头,开展了海原县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各单位以“曾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为主题,集中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在海原三中、回中、一中等人员密集地方进行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拉响防空警报,学校学生紧急疏散,各各单位紧急避险。在这些宣传工作中主要以“地震科普宣传”展板、科普宣传横幅、发放《地震防灾避险知识》宣传书、宣传资料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这些活动增强了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了全民的防震减灾能力。

3.3增强工作效果、扩大宣传范围

海原地震台利用台站地震观测仪器和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地震科普宣传,积极组织培训台站值班同志做好科普知识讲解和接待工作。自2010年年末海原地震博物馆建成以来,海原台接待来客(包括省市级领导、广大民众及学生等)到海原地震博物馆累计参观达500多人次。海原地震台在办公楼楼道、办公区院落安装展板30余幅,制作户外宣传栏三个,制作户外移动展板40余幅。台站不但邀请中小学生到台站来参观地震观测实物,而且还经常到中小学做科普知识讲座并组织地震知识竞赛等活动。

科普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广泛的普及,海原地震台在做好地震监测工作的同时,利用台站形变、流体、测震监测设备和网络工具、固定和流动展板拓展宣传教育覆盖面。有计划的对台站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支科普宣传讲解队伍,生动活泼的讲解方式使群众更容易理解、接受。在2013年5月7月12月防灾减灾日及科技活动周期间,海原台抓住时机,组织人力积极做好科普教育宣传工作,除了向大家展示实物外,还主动向大家讲解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成因,震级和烈度的区别等,既稳定了人心、安定了社会又向群众普及了地震科普知识。

4改进及提高措施

结合海原地震台实际情况,依照《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角度出发,制定海原地震台科普基地的重点工作如下:

4.1很需要建立一套多媒体宣传讲解系统,如投影仪、大屏幕显示系统、电脑等。

4.2增强科普宣传讲解员的讲解能力。

4.3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对科普基地的宣传报道。

4.4发挥现有网络资源,完善科普宣传网页。

5结束语

地震台站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水库地震;地震监测;监测阶段;监测研究;技术标准

引言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大型、特大型水电站修建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大型水电站均建立了水库地震台网监测系统,并取得了监测成果,促进了水库地震监测技术研究的进展。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地震的地表效应比较强烈。其震中大多紧邻大坝和库周10km以内(特别是水库区的峡谷边缘地带),具有频度高、震源较浅、震级下限低、震中烈度较同级天然地震偏高、波列持续时间短、高频能量丰富、大多活动时间长且更具迁移性(包括向坝后迁移,库尾也可发震)等特点[1~2]。水库诱发地震对水库工程、枢纽工程及当地居民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监测、预报,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我国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研究始于新丰江水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直接记录式、模拟磁带式地震仪和电信传输到数字化地震监测系统和远程传输阶段[3]。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年第7号)、《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409号)、《水库地震监测管理办法》(中国地震局令第9号)(2011年5月1日实施),以及少数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水库地震的规定,均对水库地震工作提出了相应要求。一般只涉及规定什么规模的水库和符合什么条件的水库需要建设水库地震台,甚至规定了技术要求,但对如何开展台网规划设计和布设监测台网则没有具体规定,更无与水电工程相应阶段相对应的规定及技术要求。目前相关规程规范对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及预测有了原则性规定,GB50287-200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第6.2.13条、SL245-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第4.3.1~4.3.5条和DL/t5335-2006《水电水利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技术规程》第9.4节等的要求,尽早在施工初期或至少蓄水前一年建成投入正式运行的水库诱发地震遥测台网,并至少持续观测至库水位达到正常蓄水位之后3~5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技术规范》(SL516-2013),主要是规范水利工程的水库地震台网建设工作。2015年6月1日实施的《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要求》(GB/t31077-2014)规定水库地震监测原则、技术要求。多数大型水电工程的库区已建设了水库地震监测台网,但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总体规划和设计尚无专门、系统的监测和预测及防治技术标准,也无相应规程规范规定水库地震台网在水电工程各个阶段工作内容、工作深度及精度要求,报告编写原则、要求亦无统一规定。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进行了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为制定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规程奠定了基础。2014年,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4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4]298号,计划编号:能源20140428)及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关于印发《2014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编制计划会议纪要》(水电规科〔2014〕137号)函的要求,水电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参编单位,共同开展《水力发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总体规划设计专题报告编制规程》编制工作。

1规程(规范)进展及主要内容

1.1规程(规范)进展

编写组于2014年12月提交规程编制大纲,2015年2月15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在成都组织召开《水力发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总体规划设计专题报告编制规程》编制大纲(以下简称《编制大纲》)评审会议,评审意见认为目前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为规范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设计、台网建设及运行等工作内容和深度要求,保证成果质量,编制本规程是十分必要;建议将原《水力发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总体规划设计专题报告编制规程》修改为《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规范》,编制内容应包含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总体规划设计、技术设计、台站建设、运行和资料分析的全部工作。根据大纲评审要求,编写组于2015年8月底完成并提交了《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初稿。2015年9月10~11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主持召开《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初稿评审会议。评审意见认为初稿的主要编制内容基本合适,同时要求编写内容应结合水电工程特点及工程实例进行精简,突出各个工作阶段的技术要求,对供电方式、传输方式等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具体技术要求可按照水库地震监测相关标准执行。根据征求意见稿初稿评审要求,编写组于2015年12月31日完成了征求意见稿。

1.2规程(规范)主要内容

《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分“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监测台网总体规划设计”、“5.监测台网技术设计”、“6.监测台网建设”、“7.台网运行与资料分析”共7章。该规范规定了:(1)水库监测台网监测的条件及范围。目前水库地震监测适用范围有不同规定:《地震监测管理条例》中第十四条规定坝高100m以上、库容5亿m3以上,且可能诱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应当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水库地震监测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坝高100m以上、库容5亿m3以上的新建水库,应当建设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开展水库地震监测,最高水位蓄水区及其外延10km范围内有活动断层通过、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新建大型水库,应当设置必要的地震监测设施,密切监视水库地震活动。本规范本着偏保守原则采用《水库地震监测管理办法》规定。同时由于地方政府根据地区地震特点制定了水库监测管理规定也应当执行,故本规范还适用于地方政府规定应进行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的水库。(2)规定了水电工程各个阶段水库地震监测工作内容、深度及完成时间。水库地震监测工作应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是否需开展,并估列相关费用。水库地震监测工作应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基础上进行,其阶段应划分为监测台网总体规划设计、台网技术设计、台网建设、台网运行与资料分析四个阶段。水库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设计应在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台网技术设计及台网建设应在水电工程施工详图阶段完成,水库蓄水前一年应建成并投入运行。该规范还规定了台网监测各个阶段技术要求。总体规划任务为了解测震区监测条件、初步确定台网布局及主要仪器设备,内容包括“划分水库地震重点监测区、一般监测区及明确相应监测精度”、“初步确定台网布局及台网监测项”、“对台址进行初勘”、“初步确定传输、供电方式”、“初步确定台站、台网中心等的主要仪器设备及清单”、“初步确定台网施工与建设规划”、“对台网土建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台网技术设计任务为确定监测台网布局及主要仪器、设备及安装方式,进行土建工程详细设计,内容包括“对台址进行详勘,查明台址地质、交通、通信、供电等条件,查明台址背景噪声及通信信号强度,选定台址”、“确定台网布局与监测项目,重新估算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对台网观测系统、传输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监测设施及土建工程进行详细设计”、“确定台网建设步骤及进度”。本规范同时规定了各个阶段报告编制要求。(3)对监测台网具体技术要求仅作原则性的规定,并提出按照相关水库地震规定执行。这样本规范既保留了水电工程特色,同时又不与地震部门技术要求相冲突。总体来说,该规范紧密结合水电工程特点,原则性及可操作性强。

2可能存在的问题

2.1水库地震监测适用对象讨论

前已述及,目前水库地震监测适用范围有不同规定。据统计资料,发生水库诱发地震概率低,发生大于5级的更是极少[3],采用《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GB21075-2007)进行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可能发生大于5级水库地震的还是极少数,故“且可能诱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应当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规定范围过于狭窄,不符合目前水电工程实际。笔者认为,水库地震监测启动条件应依赖于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即以地震烈度来控制,同时兼顾安全,即一定规模的水库也应进行水库地震监测。新颁布的《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要求》(GB/t31077-2014)即规定除坝高大于100m且库容大于5亿m3水库外,水库地震最大震级大于5级或震中烈度大于Ⅶ度均应进行水库地震监测[4]。这种规定是比较合适的。例如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坝高240m,水库库容10.75亿m3,经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水库最大震级4级,震中烈度小于Ⅶ度,按新规范及《水库地震监测管理办法》应当进行水库地震监测。而如按《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及《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技术规范》[5](SL516-2013)则可不进行,实际上对如此大型水电工程都会进行水库地震监测的。

2.2有关各阶段验收评审程序的问题

由于现阶段水库地震监测规划设计及运行验收均无相关规范统一规定,基本上由业主主持或监理主持并聘请有关专家,有一定的随意性。鉴于目前水电工程实际状况,本规范也未对验收及评审程序作统一规定。今后待时机成熟时可进行统一规定。

2.3与现有国家规范体系重叠的问题

本规范与现有国家标准即《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要求》(GB/t31077-2014)在具体监测技术要求有部分相重叠,但部分水电专家认为还是应为《水力发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总体规划设计专题报告编制规程》,而不是编写技术规范。笔者认为,编写组在编写本技术规范条款时已尽可能少引用现有规范,与现有规范条款重叠时均注明按照现有技术标准进行,没有过多的重复。目前本规范编写思路经总院评审,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均较强,有利于统一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工作要求及深度。当然最终编写思路服从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及现有规范体系。

3结论及建议

水库地震监测目前已开展较多,相应的技术标准也有一些,但目前技术标准规定还不统一,无相应规程规范规定水库地震台网在水电工程各个阶段工作内容、工作深度及精度要求,报告编写原则、报告编写要求亦无统一要求。目前在编的技术规范按照水电工程阶段划分、实际监测情况进行了编写,考虑了水电工程特点,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均较强,有利于统一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工作要求及深度。至于与现有国家标准体系相重叠部分可以酌情考虑,以有利于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立新,车用太,王广才.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南地震,2003,23(1):28-35.

[2]欧作畿.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J].云南水力发电,2005,21(3):18-21.

[3]许光,苏克忠,胡晓,等.我国水库监测研究技术进展[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11(3):201-204.

[4]GB/t31077-2014,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要求[S].2014.

地震台站工作总结篇4

随着“九五”和“十五”项目的建设完成,中国地震局推广的地震监测系统JopenS在地震日常工作及大震速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孙学军,姚宏,2009;李大辉等,2001;胡星星等,2008;胡华灯,黄文辉,2006;金星等,2007;卫爱民等,2005)。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和民众对地震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实时利用数字地震波形开展地震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地震预警、震源参数反演、“新参数地震目录”的产生(付虹等,2009;万柯松等,2009;陈运泰,吴忠良,1999)等工作已提上日程。但JopenS没有提供二次开发的接口,地震科技工作者在获取地震数据时面临很多难题,尤其是测震数据存在多数据源的情况,如JopenS/SSS实时测震流数据、来自JopenS数据库的连续波形数据和事件波形数据、SeeD波形文件等,并且这些数据的格式繁多复杂,需要了解这些数据的存储方式、格式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开发的软件包将提供一个简单、可靠、统一的方案,可读取不同数据源的测震数据,从而方便后期数据的处理。

1总体结构

本软件包的主要功能是为应用程序提供一个统一的获取测震数据的平台。根据数据源的不同,本软件包分为3个独立的模块,总体模块图如图1所示,分别为:SSS流数据处理模块、JopenS数据库处理模块、SeeD文件处理模块。SSS流数据处理模块用来读取SSS服务器的实时测震数据,JopenS数据库处理模块用于处理JopenS数据库中的连续波形和事件波形数据,SeeD文件处理模块用于读取SeeD波形文件。这些模块分别将不同的数据转换为统一数据格式,最终为应用程序提供指定台站、通道、采样率的测震数据。本软件包基于。net3.0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具有使用简单、完全面向对象、层次清晰、效率高等优点。

2统一数据接口

为了能够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本软件包自行定义了对外的统一数据接口S_data。三大模块将获取到的原始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格式,最后由S_data统一提供给应用程序。下面是统一数据接口S_data相关数据结构的定义。图2为统一数据接口类的结构图。

类S_data用来存放多个台站的测震数据。stations_name用来存储台站名称的数组,stations是存放台站所有数据的数组。本软件包对外提供的所有测震数据都通过这个类来提供。

类S_Sation_data用来存放单个台站数据。channels_name是存储该台站中所有通道名称的数组,channels是存放该台站所有通道原始数据的数组。

方法getData_time[KG0]()和getStreamData_time[KG0]()根据指定台站名、通道名和采样率获取测震数据。当前测震数据的采样率通常为100Hz,数据量很大,同一台站同一通道一天记录的数据达到8640000个,存在计算量大的困难,用户可能需要不同采样率的数据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因此本软件包提供了自行设定采样率的功能。方法getStreamData_time[KG0]()用于获取流数据。方法getData_time[KG0]()应用于读取数据库和SeeD文件数据。

3流数据处理模块

3.1netSeis/ip流服务协议

目前“十五”项目测震台网采用SSS流服务器来负责接收和分发近实时波形数据,该服务遵守netSeis/ip流服务协议,默认采用5000端口提供实时地震数据流。netSeis/ip协议类似Ftp协议,主要参考了美国albuquerqueSeismologicalLaboratory(aSL)的LiSS协议和tCp/ip协议,用于传送实时地震波形数据(李卫东,梁兆东,2008)。

3.2设计思路

本模块共有两个线程——控制线程和接收数据线程。控制线程负责初始化SSS服务器连接、获取数据端口和创建接收数据线程;接收数据线程负责创建数据连接、接收数据、处理解压缩数据并将其转换为统一格式供应用程序使用。

当控制线程连接到SSS服务器时,服务器将验证用户名和密码,通过身份验证后控制线程发送paSVRt命令,SSS服务器收到命令后,动态分配一个数据端口。接收数据线程连接到此端口上,再发送RetR命令,SSS服务器收到命令后,验证请求的台站数据可被下载后,通过该数据端口将请求的台站波形数据发送给接收数据线程。本模块的程序流程图见图3。接收数据线程从SSS服务器上接收的数据实际上是大小为512字节的纯数据SeeD卷(miniSeeD数据)。该卷包含有固定头段部分(48字节)和数据部分,总长度512个字节,主要记录台站名、通道名、记录起始时间、样本数目、测震数据等(中国地震局,2003)。每次接收的纯数据SeeD帧中的样本数目并不完全一致,大约在500左右,也就是说在采样率为100的情况下,该帧记录了同一台站同一通道约5s左右的测震数据,同一台站同一通道的前后数据帧间隔5s左右。

4JopenS数据库处理模块

JopenS系统使用数据库存储系统接收和产出的各种数据。JopenS系统使用的数据库为开源数据库mySQL,当前使用的版本为mySQL5.1。

4.1net平台连接mySQL

mySQL官方提供了mySQLConnector/net数据库驱动(李波,2005),使得在。net平台下连接mySQL数据库十分简便。本模块采用mySQLConnector/net6.1.3作为连接mySQL的驱动。Connector/net是一个纯C#语言编写的全面托管的驱动程序,并实现了所有接口,给开发人员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性能的与mySQL数据连接的方案。

4.2设计思路

JopenS数据库中有事件波形和连续波形数据,这两种数据存储结构略有不同,但主要的数据格式是相同的,所以把它们的处理整合在一个模块中。首先,根据数据库服务器相应参数创建连接。数据库连接创建成功以后,根据应用程序的不同要求来构建合适的查询语句,接着执行该查询语句。获得相应的数据以后,再进行解压缩并转换为统一的数据格式,最后关闭数据库连接。本模块的程序流程见图4。

5SeeD文件处理模块

SeeD格式是一个针对数字地震波形数据交换的国际通用格式,它是为地震学界的应用而设计的,主要是用于各个机构之间交换未经处理的地面运动数据(中国地震局,2003)。

5.1SeeD结构分析

以下仅以JopenSmSDp产出的2.3版SeeD文件进行简单介绍。SeeD格式文件包括SeeDVoLUme文件和miniSeeD文件,SeeDVoLUme文件包括控制头段和波形数据两部分,miniSeeD文件仅包括波形数据部分。在SeeDVoLUme文件中,控制头段部分以aSCii格式存储,波形数据以二进制格式存储。从物理上划分,文件由若干个逻辑卷组成,每卷为4096字节。每个逻辑卷以一个8字节的iD子块开始,后跟4088字节的不同类型的控制头段及其子块。存储时每个控制头段会根据其长度可能占一个或多个逻辑卷,当一个逻辑卷存放不下时,就开始一个新的逻辑卷存储。图5为完整SeeD文件的存储结构。

5.2设计思路

SeeD控制头段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可按不同要求在需要的卷中根据子块类型读取所需要的内容。例如若需要台站列表,那么只需读取卷索引控制头段中的卷台站头段索引子块;而台站的具体信息可以读取台站控制头段;数据卷的存储采用了压缩策略,在使用数据时需要对数据进行解压缩,具体解压缩算法可参考《地震波形数据交换格式》附录B(中国地震局,2003)。图6是SeeD文件处理模块的流程图,已经有资料实现类pascal编写读取SeeD数据文件的程序(刘胜国,贾庆华,2004)。

6应用实例

6.1软件包中类及其主要成员介绍

本研究中开发的测震数据获取软件包中有S_data、clsStreamReader、clsDatabaseReader、clsSeedReader4个类,其中S_data为统一数据接口,在前面已经介绍过;clsStreamReader用来读取SSS流数据,clsDatabaseReader用来读取数据库中的连续和事件波形,clsSeedReader则是用于获取SeeD文件数据。表1为软件包中类及其主要数据、函数成员介绍。

在。net环境中使用本软件包,首先需要添加UDSDap.DLL文件到C#工程中引用,使用usingUDSDap来引用UDSDap命名空间。UDSDap.DLL是本软件包生成的动态链接库的文件名。

6.2读取实时测震流数据实例

本例为读取湖北兴山台(XSH)和房县台(FXi)的实时测震流数据的过程。图7为本实例的流程图。

6.3读取JopenS数据库实例

从JopenS数据库中获取2010年3月4日兴山台和房县台一天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图8为本实例的流程图。

从JopenS数据库中获取事件编号为HB.201003091844.0002地震波形数据。图9为读取JopenS数据库地震事件波形的流程图。

6.4读取SeeD文件实例

本例是读取mSDp产出的SeeD文件,该文件包含了武汉(wHa)台的测震数据。图10为从SeeD文件中获取武汉台BHe通道的测震数据的流程图。

地震台站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隧道施工爆破技术爆破控制

abstract:inthetunnelblastingconstruction,becauseofthescaleoftheblastingofblastingoftheblastingmethod,andfreespaceandblastingregionalenvironmentalconditionsofdifferent,blastingvibration,theaircausedbytheshockwave,noise,toxicgasandopenairshaftcausedbyblastingflyingrock,tothesurroundings,structuresandbuildings,equipmentandpersonnelthatwillproducetheinfluenceofdifferentlevel.especiallytheharmofblastingvibrationareserious,itnotonlyhasaharmfuleffectonthequalityofconstruction,moreseriousismaycausethegroundsettlementandleadtotunnelcollapseofthoseabove.

Keywords:tunnelconstructionblastingtechnologyblastingcontrol

中图分类号:tB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沙河站为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第16个车站,前一站为沙河顶站,后一站为天平架站。沙河站是换乘站,与远期规划十四号线换乘。沙河站站厅为明挖地下二层、暗挖岛式站台车站,位于广州大道与先烈东路交汇处的德云服装商业城及密集的民宅区,站址地势平缓,居民住宅为多层砖混结构。

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DK18+937.000,车站起点里程为YDK18+889.000,终点里程为YDK18+985.400。暗挖站台总长为96.400m,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处轨面埋深约27.31m(标高-11.75m),车站采用分离岛式站台,站台有效宽度为3.5m,线间距为26m。站台间用两个横通道相互联络,车站中部设置一个暗挖斜通道,车站设置两个出入口及两组风亭。临时施工竖井置于车站北侧。

但是由于隧道正上方拆迁范围内的的居民危房短时间内无法拆迁,导致地质勘探只能在周边进行,除竖井外,其余部位的地质资料精确度有限,在危房环境下实施微差爆破施工,目前尚无相关的规范或施工控制经验数据指导。在微差爆破开挖施工中,如何保证施工范围内的危房的安全,并最大限度满足施工进度要求俨然是施工中必须重点解决的大技术难题。

微差爆破技术的应用

1、暗挖工段(暗挖联络通道)微差爆破技术的应用:

暗挖联络通道采用台阶法施工,距地质勘察报告结论显示暗挖联络通道洞身所经过的岩土层主要为岩石中风化带和岩石微风化带,属Ⅳ类围岩,局部经过岩石全风化带,属Ⅱ围岩。岩石全风化带遇水易软化或崩解,且暗挖隧道顶部余留的岩石中风化和岩石微风化带较薄。

由于危房遍布于横通道的正上方,而且横通道拱顶爆破无临空面,如果爆破过程别是在号微风化层Ⅳ类围岩中,爆破过程控制不好,很容易导致振动过大,从而使上盖房屋损坏甚至坍塌。为此横通道爆破方案如何确定,项目各方再次组织了专家会议进行商榷,对方案进行了初步的确定。根据商榷意见建议将横通道原方案爆破震动控制值由2.0cm/s改为1.5cm/s。并提出通过测振,获取数据,调整爆破点与被保护物近距离条件下,单段雷管起爆的炸药量。

三、暗挖段首次爆破监测复核:

1鉴于对危房的安全考虑暗挖段隧道的首次爆破均邀请广州市地震局到现场在场区敏感点对爆破的震速进行了检测,最终测得的数据为:

表1暗挖段洞口首爆振动测试结果(监测日期:2010-06-30)

由上表可知,本次测试的垂直向最大振动速度为1.45cm/s,振动主频率为25Hz,水平向最大振动速度为1.13cm/s,振动主频率约为20HZ。测试结构小于周围建筑物的震动安全允许值(1.5cm/s)。

2过程监控及工法调整

从多次的震动检测的数据和对房屋影响的检测数据如下:

表3.2.1.震动监测数据

表3.2.2房屋每月累计总沉降观测数据

表3.2.3房屋每月累计总沉降观测数据

在联络横通道爆破过程中,从监控的数据显示,横通道爆破引起震动较大的部位基本在拱顶,甚至遇有较硬岩层时爆破震速出现超过方案设定值1.5cm/s的情况,造成地面震感明显,附近危房有玻璃、瓦片、瓷砖掉落,项目部针对上述出现的情况,我们放弃原来iii区一次爆破到位的做法,而是采取了将iii区分两次进行,并严格控制药量,虽然牺牲了一点工期,但是成效明显。同时阶和下台阶爆破因上方有临空面,经数次按原方案施工过程中,发现这两个部位爆破过程中监测的震速数据基本都在0.0~0.5cm/s,震动系数有较大的盈余空间,经研究后采取逐步加大炮眼深度(所有孔统一加深20cm)及单孔药量(加大0.1kg)使得循环进尺由0.7m提升至0.9m。变更后震速虽然有所上升,单是仍在1.5cm/s内,沉降和裂缝数据唔明显变化,成功的弥补了因上台阶(拱顶)开挖变更引起的工期延后情况。

四总结

在没有相关规范和施工经验数据指导的情况,在城市明挖基坑及暗挖隧道中重视过程监控的工作,对爆破震动,裂缝情况,沉降观测重点关注,使得可以爆破影响范围内的危房对爆破的反应有及时的了解,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同时重视在监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爆破工法进行灵活调整,使得在满足爆破范围内危房安全的情况下,同时极大限度的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

地震台站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F值;差值;数据对比;野外观测研究站;一致性;高精度地磁观测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061-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31

由于地磁场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使得可以利用多台数据对比,正确分析地磁数据。与此同时,随着绝对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各台站数字化仪器的配备,使得地磁台站能够实现高精度和高准确度的数据观测。对于同一台站配备多套仪器的情况,根据多套不同仪器获取的相同分量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及时有效地分析本台站数据的可靠性。理论上,对于同地、同时间的地磁场总强度F应该完全相同,但受各种误差的影响,从不同仪器获取的地磁场总强值并不可能完全相同。通过对蒙城台Gm-4磁通门磁力仪、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GSm-19t质子旋进磁力仪的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三套仪器的总强F观测数据,研究三套仪器的相关性,验证各套仪器的观测精度。

1场地和仪器

蒙城地震台位于皖西北蒙城县境内的黄柏山上,台站地处郯庐断裂带的西侧,北西向的涡河断裂从台站南东侧通过。台基主要是震旦系砂岩及第四纪覆盖层,周围地区覆盖在100~300m。岩石出露为尖山、黄伯山、施连山、狼山等南北走向的低山。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有隐伏nw向的板桥集断层通过。观测室附近磁场分布均匀,磁场平均梯度小于1nt/m。台站现有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GSm-19t质子旋进磁力仪以及Gm-4磁通门磁力仪,观测资料连续、稳定、可靠。本文通过对G-856和GSm-19t的世界时13点(北京时21点)值进行初步对比分析,结合Gm-4数据检验蒙城地震台各套地磁观测仪器的工作状态及绝对观测对相对记录的控制水平。

Gm-4磁通门磁力仪于2007年投入使用,为秒采样仪器,记录垂直分量Z、水平分量H、磁偏角D三个分量数据,连续记录磁场变化,分辨率为0.1nt。自投入使用以来,仪器运行正常,极少出现数据断记现象,已产出多年连续稳定可靠数据。

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于2007年投入使用,用于测量地磁场总强度,仪器使用过程中不能进行连续测数,一次测数完成后需要几秒钟才能进行第二次测数,每日世界时13点(北京时21点)手工测量总强,同时配合Ctm-Di仪进行绝对观测,近年来产出数据可靠稳定。

GSm-19t质子旋进磁力仪于2013年投入使用,由加拿大Gem公司生产,用于测量地磁场总强度,与G-856一样需要每日世界时13点(北京时21点)进行手工测数。仪器性能稳定、数据可靠,已产出2年数据。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一年时间内,三套仪器运行稳定,未出现断记或仪器故障的情况。由于台站位置偏远,远离城镇、道路、工厂企业等干扰因素,观测环境优良。G-856与GSm-19t主要性能参数如表1中所示:在灵敏度、分辨率、绝对精度、动态范围、梯度容差、工作温度及存储容量等性能方面,GSm-19t均优于G-856质子磁力仪。通过对台站两套仪器进行比测,测试结果中,G-856磁力仪仪器差的均方差为0.90nt,点位差的均方差为0.54nt;GSm-19t磁力仪仪器差的均方差为0.13nt,点位差的均方差为0.30nt。

G-856和GSm-19t磁力仪均通过RS232接口下载观测数据,而观测数据的文件格式有所不同,G-856磁力仪数据输出文件为stn格式,运用magmap2000导入后输出dat格式文件数据。GSm-19t磁力仪数据输出文件为txt格式,在后期的数据通化处理中,需注意格式的统一。

台站绝对观测仪器使用国产的Ctm-Di磁通门经纬仪。仪器分辨力为0.1nt,零场偏移为±1nt,系统噪声小于0.2nt,环境温度为-10℃~40℃。全年累计一共进行超过100次绝对观测,每次观测三组数据,从中选取两组数据,分别为相对记录Gm-4的H分量和Z分量做基线。相对记录Gm-4全年无数据丢失和仪器中断现象,资料连续率及完整率均达到100%。G-856、GSm-19t全年工作记录状态良好,连续率为100%,未出现迟记、漏记现象。

2资料选取以及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台站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G-856和GSm-19t两套仪器的世界时13点F值,进行对比分析。为检验三套仪器观测资料的精度、稳定性及一致性等,对所选取时间段内世界时13点的整点值分别进行F值一致性检验和差值分析,最后对基线观测值进行精度和稳定性分析。Gm4磁通门磁力仪测定地磁场总强度F,是根据仪器直接测量的水平分量H和垂直分量Z按照F=(H2+Z2)1/2,

其中H和Z分量需要经过基线值改正后才能使用。图1给出了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G-856和GSm-19t世界时13点观测的数据,两套仪器的数据图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通过对这两组数据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99775,说明两套仪器测得F相关性很高。对两套仪器世界时13点的数据做差,得到两组数据的差值,利用软件将这这组数据作图,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由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组数据的差值基本控制在4~5.5nt的区间内,偶尔有超出部分,可能与磁场扰动强度有关。

台站选用的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Gm-4仪Z分量的基线值离散性较好。只是在2014年10月、2015年6月,基线值的选取离散性较大,与表3中的均方差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3分析与讨论

(1)G-856、GSm-19t与Gm-4计算出的F值的相关系数在0.95以上,说明3套仪器的观测数据质量都很高,尤其是G-856与GSm-19t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说明仪器具有较高的精度和一致性;(2)绝对观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相对记录仪器的基线值,进而对观测报告中的绝对值也会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差值分析,可及时发现观测中的问题。G-856与GSm-19t均可以配合Di进行绝对观测,而且数据可以用于对比参考分析;(3)GSm-19t质子磁力仪无明显系统误差。相对于G-856仪器,其在仪器灵敏度、分辨率、精度、一致性、测量便利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G-856和GSm-19t相关性很好,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仪器墩差造成的,差值超出区间范围的大部分情况为磁场扰动比较大的时间段。

4结语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与对比,可以看出,数字化仪器G-856和GSm-19t对地磁场F值的记录结果一致性较高,具有很高的观测精度和温度性。其观测数据连续可靠,已达到国内高精度地磁观测水平。两套仪器相互配合,可以通过对比数据变化发现两个仪器的稳定性,当其中一台仪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可以替代使用,保证台站总强F观测的连续稳定,对资料的准确性起到了很好的对比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秀娟,李细顺,高登平,王利兵,刘立申.红山地磁台F值一致性的初步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9,(30).

地震台站工作总结篇7

一、各单位迅速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地震灾害发生以后,中国中铁各单位第一时间对抗震救灾工作做出安排,特别是四川地区各成员单位,第一时间加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12日20时,中铁二局接到四川省政府救援电话,中国银行都江堰、绵竹分行受灾严重,根据四川省副省长黄小洋指示,中铁二局立即组织两支抢险队,共320余人,调集设备42台,分别奔赴都江堰、绵竹,参加紧急抢险。目前,抢险人员近500人,调集发电机6台、挖掘机、装载机、吊车、自卸车、平板车、切割机、指挥车和物资运输车,共计94台套,另有5台自卸车还在救援途中。截至13日6时,都江堰分行员工13人被埋,已救出8人,其中6人死亡;绵竹分行员工18被埋,已救出6人,其中1人死亡。位于成都的中铁二局中心医院已派出2辆救护车,收治伤员26人;二局五公司德阳医院收治伤员45人。

12日21点50分,总公司接国资委业绩考核局值班室通知,根据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指示,东方电气位于绵竹市的厂房大面积倒塌,人员被埋,急需施工队伍救援。李长进总裁要求位于德阳的中铁二局五公司立即帮助抢险。22点15分,中铁二局副总经理龙援青带领首批8名抢险人员及两台吊车、两台装载机到达现场,是第一个赶到抢险现场的单位。截至13日6时,已有40名抢险人员及吊车5台、挖掘机两台、运输车5台、指挥车3台在现场开展抢险工作。

“5.12”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位处成都的中铁八局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组建了五个工作组,确立了有关责任人员名单,对抢险救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了抗震救灾一号命令,要求全局做好自救维稳工作,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参与社会救援活动。

局董事长曹义、总经理杨峰也亲自挂帅深入现场查看灾情,指导开展救助工作。局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将抗震救援工作作为当前一切工作的重心,全心参与、全力以赴,切实搞好当前抗灾救援工作,要求指挥部人员必须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轮流坚守岗位,作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努力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13日晨,一支26人组成的突击抢险队,由局副总经理董冲锋带队,赶往了受灾较重的都江堰市李冰中学和学校旁边的网吧,协同救援官兵肩扛手挖,连续奋战了近20小时,全力救助当地受灾群众。另一支35人组成的突击抢险队由局工会主席左兴明带队,带上挖掘、运输等设备前往宝成铁路的德阳至汉旺铁路支线进行抢险。据不完全统计,八局二公司所在的四川新都下穿隧道项目部、绕城路项目部在新都区委的统一部署下,出动200余人次,帮助新都地区医院及周边地区搭建帐篷,从12日晚10时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7时,13日、14日也派出人员继续搭建帐篷,并派出挖掘机1台,在新都区委统一安排下参与减灾救援工作;四川广汉市广青公路项目部在广汉交通局的统一安排下,出动2台装载机、2辆微型面包车和一名机械领工员、材料员参与什邡市的减灾救援工作;14日一早,八局派出15名架梁专业施工人员,赶赴宝成铁路斑竹园车站,参加铁路桥墩柱和梁片的移位恢复施工。另据了解,在12日的地震中,彭州市小鱼洞一座24米长、16米宽的公路桥坍塌,阻断了救援人员进入该地区抢险救灾的通道,八局二公司成都北站地铁项目部派出100余人,于14日上午赶赴四川彭州,抢修恢复成都通往彭州市白水河和银厂沟地区的通道。八局物资部门已准备了大量铁铲、大绳、抬杠、刚钎、雨鞋、雨衣、手电筒以及工字钢、钢轨、发电机等物资随时待命。

13日晨,总理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迁至中铁八局都江堰阳光体育中心项目部,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12日晚温总理抵达都江堰市区后立即投入抗震救灾指挥工作。当时,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设在都江堰市公安局大门外,临时搭设的帐篷内非常狭小。由于灾后全城电力设备基本瘫痪,供电困难,上级领导决定将指挥部改设在中铁八局建筑公司正在修建的都江堰阳光体育中心。中铁八局项目部16名职工迅即对项目部两层楼的拼装活动房进行清理消毒,整理厨房和腾出办公室、职工宿舍,同时还扛来架管、扣件和篷布,以最快的速度搭建起军事指挥工作帐篷,检修好应急发电车,并配合电信部门铺设线缆保障对外通讯联络畅通。15日19点,宝成铁路金龟岩大桥经过中铁八局全力抢修,提前按一天圆满完成了铁道部下达的任务。16日凌晨2点,被称为“生命通道”的德(阳)天(池煤矿)铁路支线经过中铁八局抢险救援队近5个小时的连夜鏖战,德天铁路支线受损最严重的友谊大桥顺利修复,取得了抢险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5.12”大地震造成宝成线K150+835处109号隧道塌方,宝成铁路运营中断。17时,中铁一局接到铁道部紧急通知:组织人员设备,准备抢险宝成铁路。中铁一局立即启动工程应急救援预案,公司副总经理曹根子在第一时间进行安排部署,从一局三公司、四公司、五公司、新运公司立即抽调精干力量,迅速集结待命。18时,副总经理崔科宇带领两名专业工程师从西安先行赶赴现场。

5月12日20点30分,接到铁道部参加宝成铁路抢险通知。20时45分,中铁一局三公司物资设备管理站35名抢险突击队员,携带4台装载机、1台发电机奔赴现场;四公司从在建的咸阳上林大桥项目抽调130名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工人,分乘4辆客运大巴奔赴现场;五公司从郑西客运专线项目部、宝鸡地区抽调100名精兵强将,携带1台挖掘机、4台推土机,奔赴现场;新运公司铺架队携带机具设备从银川奔赴现场。22时10分,几经努力,终于通过西安铁路局掌握了事故确切位置,并与甘肃省徽县车站取得联系。

5月13日凌晨1时30分,首批抢险人员,到达位于甘肃省徽县的事故现场,并现场成立抢险指挥部,和民锁任指挥长,下设四个工作组。和民锁要求:在组织抢险的同时,始终要把安全工作放到首位,制定周密可行的安全措施,以确保抢险工作顺利进行,尽快恢复宝成铁路通车。

在由铁道部卢春房副部长主持的事故处理第一次现场会议上,中铁一局接受抢通公路、修建便道、嘉陵江便桥及清理隧道出口段塌方体的任务。随后,和民锁亲自带队对现场进行踏勘,针对现状进行进一步安排部署,制订抢险救援方案,并立即组织实施。由于事发现场方圆6平方公里内的居民都已进行了疏散、现场断电、缺水,使抢险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全体抢险队员克服重重困难,于5月13日13时,顺利完成了抢通公路的任务,坠落在316国道上的所有塌方体已经全部清理完毕。到5月14日12时,中铁一局共有380人参与抢险;到场设备37台(套),其中:挖掘机4台、装载机6台、自卸车12台、推土机1台、发电机4台、空压机7台、搅拌机1台、喷射设备2套。截止5月15日20时,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是清理公路塌方体16500立方米,抢修便道260米,搭设消防平台脚手架10吨,平整场地6000立方米,清理隧道出口线路上塌方体3000立方米,清理河道内塌方体500立方米,石方爆破1000立方米,拆除、换铺轨道100米。便桥、便道已通,正在处理路基边坡和隧道出口坍方体、搭设消防平台、清理河道。

12日晚上8时左右,中铁电化局接到西安铁路局电话,受地震影响,宝成铁路徽县境内150公里+300米处一列油罐车在隧道内脱轨起火,宝成线运输中断;宝天二线1311公里+400米处关庄大桥3个桥墩支座发生位移,数十列客货列车受阻,请电化局立刻派队伍参加宝成线、宝天二线铁路抗震救灾抢险。

得到消息后,总经理刘志远、党委书记王其增立即要求西铁工程公司,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抗震救灾的有关要求,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不讲任何条件,确保完成抗灾抢险任务。由于准备充分,西铁工程公司仅用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人员、机械集结和抢险动员。当晚10时,由中铁电化局副总经理李同茂、西铁工程公司总经理张卫红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军民带队,320名抢险队员、30余台机械设备和大批抢险物资兵分两路,星夜兼程,分别赶赴宝成线和宝天二线铁路灾情现场,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抢险队伍。截止到15日上午8时,经过全体抢险队员一天一夜的顽强拼搏,宝成线起火隧道内明火已经扑灭。抢险队员顾不得休整,正抓紧平整场地、搭建工棚,准备转入下一步的线路修复和隧道整治施工。在铁道部专家组的协助下,科学组织,顽强拼搏,于14日下午完成关庄大桥抢险任务后,又转入因地震受损的另一座大桥——宝天二线水关大桥抢险,仅用不到两个小时即顺利排除了险情,恢复了正常通车。

与此同时,中铁电化局西铁建设公司已集结150名抢险队员,整备装载机、起道机、吊车等大型抢险设备24台(套),并备齐了卫星电话、车载电台、应急灯、手套、雨衣、胶鞋、帐篷、卫生防疫用品等大批抢险物资。全体抢险队员摩拳擦掌,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奔赴四川地震灾区。

在距离震中只有90公里的中铁五局路桥公司成都地铁项目部党组织及全体员工积极投入抗震救灾。根据成都市政府初步安排,拟在中铁五局成都地铁项目部施工场地平整的28万平方米地铁车辆段成立全国抗震救援物资中转站。目前,成都地铁公司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领导和各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中铁五局路桥公司成都地铁项目部内。同时,项目部还在紧张的施工现场中先抽调出了抗震救灾急需用的挖掘机、装载机、发电机各一台,支援地铁公司调配。九家施工单位的17件大型施工设备和近30个各类工程设备司机和技术人员已经汇聚中国中铁五局成都地铁项目部驻扎待命,等待前方被毁坏的道路修复后立即开赴灾区投入抢险。

二、各单位迅速展开排查与自救

汶川县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股份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董事长、党委书记石大华,总裁李长进立即要求在第一时间与各单位和工程项目取得联系,迅速了解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特别是人员情况,迅速开展救援工作,积极维护员工生命财产安全。股份公司立即启动了安全质量及灾害事故应急响应预案,实行应急管理制度,全公司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采取各种措施,与受灾单位和工程项目尽快取得联系,了解各单位受灾及人员情况。截止5月15日6时,全公司已经与受灾地区各单位、工程项目及人员基本取得联系,各单位上报的6批失去联系的人员,除西南院有2人还未取得联系外,其他均取得了联系。

据各单位上报的情况,在汶川县特大地震中,全公司职工及外部务工人员,目前有1名退休职工死亡,1人重伤,1人伤势不明,10余人轻伤。

中铁五局六公司住成都沙湾基地80岁退休职工蔡志衡因遇地震坠地,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中铁一局都汶高速公路项目1人重伤,已送往成都医院治疗,5人轻伤已出院;成都地铁项目有3人轻伤。中铁二局都江堰董家山隧道因临时工棚倒塌,造成4人轻微擦伤;中铁八局公司员工从大楼紧急疏散时,个别人员轻微擦伤。中铁西南院都汶高速公路监理组,1名员工轻伤,1人受伤送往当地救助站,目前伤势不明。

中铁二局外出旅游经过汶川的退休老干部及随行人员14人已经平安到达黑水;古城水电站引水洞隧道(薛成电站引水洞)进出口两个工点共265人无一伤亡,其中有一个口粮食有欠缺,但目前尚能自救。中铁六局太原公司四川毛尔盖水电站3号引水涵洞项目,17名职工,协作队伍135人,已及时撤离,无一人伤亡。中铁七局有7人去汶川县出差,已安全返回。中铁西南院在都汶高速公路有两个监理组,其中汶川县龙池镇的监理三组有9名员工和1名家属已取得联系,1名员工轻伤,目前正在安全返回途中;汶川县映秀镇的监理四组7人中,有4人安全,1人受伤正在当地治疗,2人目前尚未联系上;在理县绿水水电站有1名员工、3名民工,经通过水电10局了解并反复落实,人员安全。中铁四局目前在四川、云南、重庆、贵州等省市共承建了达成铁路、成都地铁、乐巴铁路、大丽铁路、攀田高速公路、重庆绕成公路等2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共有参建员工4000多人。

四川汶川县地震发生后,中铁四局总经理许宝成签发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局各单位落实抗震救灾责任制,迅速查清本单位在本次地震中人员伤亡和受灾情况,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切实保障员工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员工队伍稳定。目前,中铁四局抗震救灾工作已全面展开。局委派在四川出差的局总会计师何文统一指挥全局在四川、云南、重庆的抗震救灾工作,看望慰问了受灾员工。从掌握的情况来看,中铁四局在这次地震中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在四川的部分工程受地震影响停电停工,但项目人员情绪稳定,生活秩序正常。其他未受到地震较大影响的工程在正常施工的同时,也正积极做好预防余震的各项工作。

三、领导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靠前指挥

“5.12”地震发生后,正在成都出差的股份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总法律顾问李建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秋明立即召集在成都单位的领导召开紧急会议,传达股份公司救灾工作部署精神,指挥安排抢险救灾工作。5月13日中午,李建生、王秋明召集成都地区各单位主要领导,部署抗震救灾工作。5月14日早8时,王秋明副书记代表石大华书记、李长进总裁到中铁二院看望慰问职工。5月14日下午,国资委抗震救灾工作视频会议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高度重视,董事长、党委书记石大华,总裁李长进对贯彻会议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公司于14日下午就召开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学习领会李荣融主任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5月14日早上6时,正在大瑞线检查工作的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辉经过12小时连续辗转,18时赶到徽县车站抢险现场,立即指挥抢险工作中,组织抢险人员对隧道北口进行注水降温,对隧道南口巨大塌体进行爆炸清理,一直工作到15日凌晨3时,15日早7时30分,刘辉总又赶到现场检查抢险情况,参加了卢部长主持的交班会,9时在隧道南口主持召开了现场会,对抢险的具体施工组织、安全、宣传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5月15日13时30分,铁道部部长乘专列到达宝成铁路中铁一局抢险救援现场,对抢险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亲切慰问全体参战员工。

地震台站工作总结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今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气象服务总结表彰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回良玉副总理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和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气象服务一线的广大气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其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百年一遇。所造成的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影响面之广,直接经济损失之大、受灾人口之多,为50年来同类灾害之最。灾情发生后,各级气象部门先后启动38次应急预案,向灾区派出53个工作组,主动开展积雪深度、电线结冰等专项观测,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分析、气候趋势预测、主要公路干线天气预报、煤电油运应急气象服务等专项服务,向各级党委和政府报送近17000期各类气象服务材料。各级气象台站共寒潮、暴雪、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9412次,发送灾害预警和防御手机短信13.24亿条次。中国气象局先后召开6次全国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抢险救灾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并分别于1月25日和27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Ⅲ级和Ⅱ级应急响应命令,派出6个工作组前往灾情严重的地区指导工作,还强化对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的决策气象服务,与国务院有关部委应急联动,齐心协力防灾抗灾,圆满完成(了气象服务保障任务。精神融化冰雪,冰雪见证责任。面对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广大气象工作者以行动诠释了责任、勇气和毅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任务面前不弯腰,在责任面前不松劲,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始终坚守岗位,在抢险抗灾最紧迫的时候始终认真服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战胜了这场极端的气象灾害!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灾区不利的天气气候不仅严重影响抗震救灾进度,而且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因此,做好抗震救灾气象保障服务刻不容缓,必须全力以赴。地震发生后仅两小时,中国气象局就启动了地震灾害气象服务Ⅱ级应急响应命令,把抗震救灾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业务、服务、应急、保障等骨干力量组建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二天上午,中国气象局工作组就赶到四川灾区。在抗震救灾期间,中国气象局先后召开15次抗震救灾专题会议,坚决按照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的各项气象服务保障,并主动参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及地震监测组和水利组救灾指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中国气象局紧急抽调中央气象台及有关省(市)气象局的预报专家分批赴地震灾区指导和协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协调中央有关部门、有关省(区、市)气象局、军队向地震灾区调配了发电机、自动气象站、海事卫星电话、移动气象应急车、移动天气雷达等各类急需装备320台(套),为抗震救灾气象服务提供了一切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灾区气象台站克服困难,新建14个临时自动气象站,组建8个应急气象观测小分队、7个军地混编联合气象小分队,组织66个应急观测站(队)开展加密气象监测。灾区气象业务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了恢复,在某些关键区域,观测空白得到了填补,预报服务得到了延伸。我们还打破常规,提前启动风云气象卫星加密观测业务,及时部署灾区周边地区加密高空探测、灾区帐篷和活动板房内外的气象观测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防避雷设施建设,主动开展航空气象预报、堰塞湖面雨量预报、全国救灾物资运输通道气象预报服务、卫生防疫气象预报服务。在气象台站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坏、灾区气象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抗震救灾各项气象保障服务没有停顿、没有失误。特别是唐家山堰塞湖泄流的保障、防雷避灾服务等方面效果显著,没有造成一人死亡。这确实是一个奇迹!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基层气象台站和气象工作者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首要位置,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奋斗在服务一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业务并全面开展气象保障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时值我国汛期,天气复杂多变,气候异常,突发性降雨多,雷电也多。面对这些挑战和对气象预报服务的特殊要求,中国气象局围绕“有特色、高水平”奥运气象服务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为奥运火炬境内外传递和在珠峰顶上的传递、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奥运体育赛事、公众出行观赛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气象保障服务。我们成功地为奥运火炬传递组织了参与人数最多,覆盖区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我们派出了由38名科技人员组成的中央气象台珠峰气象保障队在海拔52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克服各种困难,架设各种设备,建起珠峰气象台,连续工作34天,提前7天准确预报出5月8日适宜登顶的最佳时间,为实现]火炬登顶和传递一次冲击、一次登顶、一次成功和绝对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七年磨剑、三年演练,举全国之力,全力做好奥运气象预报服务,准确、精细地预报奥运赛事天气,及时将场馆实时气象监测资料和逐小时预报结果传送到奥组委主运行中心,派出气象服务专家组进驻奥组委竞赛指挥中心,为竞赛日程安排和比赛的顺利提供了准确的气象信息服务。我们依靠高科技手段,在奥运会开(闭)幕式和残奥会闭幕式期间开展大规模的人工消减雨作业行动,确保了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在无雨状态下进行,这是奥运史上首次成功进行的人工消减雨作业的范例。我们累计发送奥运气象短信上亿条,气象网站点击率达到480万人次,免费发送奥运史上首份《奥运天气资讯》报纸,在奥运频道气象服务中增加了手语,中国天气网增加中、英、法、德、日、西班牙语音播报。社会调查表明,奥运期间公众对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3.1%,残奥会期间气象服务满意度更是高达96.8%。

气象服务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优异成绩,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方''''案,范''''文''''库欢,迎您1采集领导。党中央把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回良玉等中央领导同志今年对气象服务工作做出123次重要批示。大年初二,总理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亲切慰问气象工作者。春节前夕,回良玉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亲临中国气象局看望并慰问一线气象工作者。5月29日,回良玉副总理又亲临四川省气象局,听取全国天气气候形势汇报,并对抗震救灾气象服务、汛期气象服务和奥运气象服务提出了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者的高度关心和真切关怀,对各项气象服务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待,为我们继续做好各项气象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气象服务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优异成绩,离不开广大气象工作者的团结协作和刻苦努力。面对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防汛抗旱、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等连番考验,各级气象台站迅速反应、科学应对,严密监视、准确预报、主动服务,广大气象工作者顾全大局、牢记宗旨、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努力实践“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这一气象事业发展理念,“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这一气象预报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这一气象服务理念,成功把住了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气象人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上了合格的答卷!

地震台站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前兆仪器;接入改造;并行运行

中图分类号:p315-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3-0384-06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的网络化成为必然趋势。在国家十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化观测网络项目”中,大部分前兆观测仪器实现了网络化;国家台网中心、各区域台网中心以及台站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仪器的统一管理,观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与综合分析。然而,在“九五”前兆数字化改造期间建立的全国“九五”前兆台网仍在运行观测,且整体运行稳定、数据可靠,具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与数据分析系统(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03)。

“九五”前兆台网与“十五”前兆台网的独立并存,增加了台站监测人员工作的复杂程度,且台站既要保留“九五”前兆仪器接入的远程电话拨号收数功能,又要实现“十五”台站的网络接入功能,加大了对前兆仪器、台站管理维护的难度。从数据分析角度,由于“九五”前兆台网采用SQLserver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而“十五”前兆台网采用oracle数据库,数据分析处理软件也不相同,这为需要经常访问观测数据的分析预报人员带来了不便。

为了实现“九五”、“十五”前兆仪器的统一规范化管理,观测数据的统一分析处理,实现“九五”前兆仪器网络化,减小台站运行维护的复杂程度,中国地震局开展了“全国前兆台网‘九五’系统台站接入改造”工作。

1技术方案

为了尽量避免影响观测数据质量,同时对“九五”前兆系统进行最为彻底的接入改造,方便“九五”、“十五”前兆系统综合管理,接入方案采用“九五”前兆仪器连接专用网络通信接口即地震前兆通信协议转换器(以下简称协转)方式或更换“九五”前兆数据采集器方式接入“十五”前兆台网,在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台站首先针对不同情况采用SDH光纤、无线网络、aDSL等方式对网络进行改造。

该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1)改造后的“九五”前兆仪器,在服务器端及用户端与“十五”前兆仪器操作完全相同,做到了“九五”前兆仪器彻底接入“十五”前兆系统,即改造后“九五”前兆仪器的仪器管理方式、数据采集方式、数据格式、产出数据分析方式与“十五”系统相同。

(2)改造方式相对简单,对“九五”前兆观测数据质量影响较小。此改造方案中,不需对前兆仪器进行任何升级改造,只需增加一套专用设备;且改造完成后,允许“十五”模式与“九五”模式并存,可在改造后的一段时间,进行双系统并行运行,避免观测数据的缺失,通过比较“九五”与“十五”前兆系统产出数据,方便判断接入系统运行情况是否稳定、可靠以及产出是否准确、可信(王军等,2008)。

(3)协转支持“十五”前兆通信规程,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转换,方便台站人员操作,适用于无人值守台站。

1地震研究136卷第3期贾鸿飞等:全国前兆台网“九五”系统台站接入的设计与实施(4)本改造方案只需在台站端进行改造,无需对省局中心节点或台网中心改造。

11网络通信环境改造方案

网络通信环境的改造,主要针对不具备网络环境的“九五”前兆台站、不同台站的特点,改造方案主要有以下3种:SDH光纤、无线网络、aDSL。

SDH光纤连接稳定,传输速率较大,适用于仪器量多,传输数据量较大的台站节点与省局台网中心连接,以及距离台站网络节点较远(100m外)的仪器与台站之间的通信网络连接。

受地理环境复杂或其他因素影响,一些台站节点与仪器之间不适于架构有线网络,无线通信方式,如GpRS、CDma等2G网络或wCDma、CDma2000等3G网络,较为适用。但无线通信方式相较光纤以及aDSL等有线连接方式,传输速率较慢,传输质量相对不稳定,适用于传输数据量小,仪器相对单一的无人值守台站(何案华,2007)。

aDSL与SDH光纤相比有如下特点:网络铺设相对简单、传输速率较慢、改造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基于aDSL技术的网络改造适用于仪器数量较少,数据传输量较小的台站与省局或区域台网中心间的通信。

12仪器接入方案

接入方案采用接入协转或更换“九五”公用数据采集器,在台站端将“九五”前兆仪器接入网络,并通过带有Vpn功能的路由器接入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专用网。

协转可实现以下功能:(1)串口数据采集,通过串口收取存储在前兆仪器中的原始数据,并存入协转中的存数卡内;(2)内部数据转换,协转自带数据转换程序,可以将从串口采集到的原始数据文件转换成“九五”及“十五”格式文件;(3)支持Ftp、web等网络服务,可通过网页修改相关参数,控制前兆仪器,查询观测数据;(4)支持“十五”前兆通信规程,可将“十五”前兆数据自动采集至“十五”前兆数据库中;(5)具备一对串口,支持“九五”、“十五”前兆采集模式并行运行,且两串口可互作备用,使设备更加稳定可靠;(6)自带VnC客户端,用户可在同一网段的计算机下通过VnC访问协转,方便远程维护,便于软件更新与升级;(7)具有USB接口,支持显示器、鼠标、键盘等输入输出设备;(8)设有“看门狗”,可在死机后112s自动重启。

针对原有“九五”前兆台站的仪器布局,接入改造具体分为3个方案:①不更换“九五”前兆仪器,直接接入协转;②更换“九五”前兆公用数据采集器;③接入协转与更换“九五”前兆公用数据采集器相结合。以下针对每个方案详细说明。

121不更换“九五”前兆仪器,直接采用协转方式

该方案适用于所有“九五”前兆台站。如图1所示,接入改造前“九五”前兆台站仪器通过现场总线与台站端调制解调器相连接。收取数据过程为:台网中心收数计算机首先发送命令,通过台网中心调制解调器拨号连接台站调制解调器端并将命令传送至台站端,台站调制解调器将命令通过现场总线传送给前兆仪器,前兆仪器对命令图1原有系统及接入改造系统部署情况(方案一)

Fig1Deploymentoftheoriginalsystemandits

accessingtransformationsystem(thefirstscheme)做出响应,同时开始自动传送数据。前兆数据通过现场总线,经过台站调制解调器远程拨号发送至台网中心调制解调器,最终汇集到台网中心收数计算机,利用入库软件,保存至“九五”前兆数据库(马文娟等,2010)。

改造后的连接方式(图1),保留了“九五”前兆管理系统收数方式,同时增加了对“十五”前兆管理系统收数方式的支持,且在台网中心端不需进行任何改造。协转的Com1口连接前兆仪器现场总线,Com2口连接台站调制解调器,Com1与Com2在协转内部形成一个透明通道,即可将Com1与Com2看作相互连通,协转与带Vpn功能的路由器通过网线相连。

“九五”前兆仪器收数流程与改造前基本相同,只是台站调制解调器通过协转透明通道把命令传递给前兆仪器,且观测数据也通过透明通道传输至“九五”前兆数据管理系统。“十五”前兆系统的收数流程为:每天固定时间(一般为0时45分),协转通过串口向前兆仪器发送收数命令,前兆仪器对收到的命令进行响应并传回org文件。协转内部依照通过网页设置的参数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九五”及“十五”前兆数据,转换后的前兆数据同原始数据存储在协转中,存储时间可长达一年或更长。这样的设计使得即使在网络环境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只需故障排除时在管理系统中进行数据的人工采集。当“十五”前兆数据管理系统收数时,协转通过地震行业专用网接收命令并传送数据至“十五”前兆数据库中。此外,在地震行业专用网的用户还可以通过网页直接下载查看存储在协转上的观测数据。

122更换“九五”前兆公用数据采集器

该方案只适用于所有前兆仪器均与“九五”前兆公用数据采集器相连的“九五”前兆台站。如图2所示,前兆仪器的输出直接接入“九五”公用数据采集器的各个输入通道,再由其统一采集、存储数据,最后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

部分“九五”前兆公用数据采集器由于老化及故障等原因,需要进行更换。在接入改造中,可直接用DSC-1a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替换原有的数采,既解决了设备老化及故障等问题,又将原有的“九五”前兆仪器接入“十五”前兆系统中,如图2所示。本方案接入改造效果与方案一完全一致,台站既可采用“九五”前兆系统收数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又可通过“十五”前兆系统收数方式采集数据;用户还可以通过web服务或Ftp服务对仪器进行控制,更改仪器参数,查看、下载观测数据。图2原有系统及接入改造系统部署情况(方案二)

Fig2Deploymentoftheoriginalsystemandits

accessingtransformationsystem(thesecondscheme)123接入协转与更换“九五”前兆公用数据采集器相结合

一些“九五”前兆台站,既有智能化前兆仪器,又有“九五”前兆公用数据采集器,此时可图3原有系统及接入改造系统部署情况(方案三)

Fig3Deploymentoftheoriginalsystemandits

accessingtransformationsystem(thethirdscheme)以采用方案一与方案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台站接入改造。图3所示为“九五”前兆台站原有连接方式以及接入改造后的台站连接方式,该方案避免更换前兆仪器,节约了经费成本;且经过方案三改造后的台站,同样具有“九五”、“十五”前兆系统的并行采数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十五”方式在网络上对仪器进行控制与远程维护。该方案实现了“九五”前兆设备彻底接入“十五”前兆系统的目标。

2实施及试运行测试121实施情况截至2012年1月底,共计完成433套“九五”

前兆仪器的改造,其中通过接入改造完成367套,直接更新为“十五”前兆仪器的“九五”前兆仪器为66套(含前兆传感器改造)。表1为依照各仪器类型统计的实际完成改造仪器数量。

22测试及典型问题

为了测试接入仪器的运行情况,由台网中心、地壳所、河北、山西、吉林、陕西、福建、云南、新疆、山东、江苏、北京、甘肃等13个区域中心的13台服务器组成的“十五”运行测试平台于2011年7月搭建。随着接入的完成,改造后的“九五”仪器逐步接入至测试平台。

通过对测试平台上仪器的跟踪,一些典型问题被发现并解决,确保了“九五”前兆仪器顺利、稳定地接入“十五”前兆系统。这些典型问题及表1分学科“九五”仪器接入数据统计

tab1Statisticof“ninthFiveYears”instrumentsaccessingthedatabydifferentsubjects

仪器型号1仪器名称1“九五”接入仪器数量/套1升级为“十五”仪器数量/套1学科CZB-11竖直摆钻孔倾斜仪1311DSQ1水管倾斜仪12213DZw1相对重力仪17GS-151相对重力仪11SQ70D1石英摆倾斜仪14SSY-21石英伸缩仪1111形变SS-Y1铟瓦棒伸缩仪12013SSQ1水平摆倾斜仪12tJ-11体积式钻孔应变仪11212VS1垂直摆倾斜仪11511YRY-21分量式钻孔应变仪1111DFG-B1数字式测汞仪1812Ln-31数字式水位仪15619LwGY-151涡轮流量计1111流体SD-3a1测氡仪12417SZw-11数字式温度计15618wGK-11测氦仪13emaoS1电磁辐射观测仪18FHD-11质子矢量磁力仪11318Gm-31磁通门磁力仪14121电磁FGe1磁通门磁力仪12ZD8B1地电仪12311ZD9a1地电场仪1614tCm-31硐体应变辅助硐温仪1241Rtp-11雨量气温气压观测仪1411121辅助ptH1气象参数测量仪11111共计11367166解决办法包括:

(1)由于部分“九五”前兆仪器在00:20不能采数或形变、电磁类仪器在00:15时要生成观测数据文件,为了避免测试平台上的管理系统自动采集数为“空结果”,管理系统自动采数时间由原来设定的00:15推迟至00:45。

(2)由于部分“九五”前兆仪器的手段代码一直使用错误或“九五”、“十五”前兆仪器手段代码不能一一对应,造成在仪器接入时测项代码配置的混淆。如:水位“九五”手段代码是D99921,“十五”测项分量分为动水位4111、静水位4112;水温“九五”手段代码是D99931,“十五”测项分量分为浅层水温4311(100m以内)、中层水温4312(100~500m)、深层水温4313(500m以上)等,为了保证接入仪器产出的“十五”前兆数据的正确性,在配置“十五”测项分量时以当前台站实际情况为准。

(3)部分台站部分测项“九五”与“十五”前兆系统产出数据的精度不同。在咨询相应学科专家的意见后,调整了数据转换参数,使“十五”生成数据精度满足学科要求。

(4)改造后,前兆仪器的转换参数需要登录仪器网页配置。部分仪器在标定、调零等操作之后,台站人员只在“九五”前兆系统上的epCC中修改了转换参数,而未在仪器网页上修改,致使“九五”与“十五”前兆系统产出数据出现较固定差值。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根据epCC中的转换参数,修改了仪器网页的参数,使两套系统产出一致。

23并行运行

为了检验完成改造后的“九五”前兆仪器运行的稳定性,以及“九五”、“十五”两套前兆系统产出数据的一致性,在接入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后,改造仪器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九五”及“十五”前兆系统上并行运行,并由台站人员对两套系统产出数据分别进行预处理、报数、数据评价等工作,同时利用专门的数据对比与归档软件,对并行数据的一致性进行对比。

在并行运行期间,接入改造后的“九五”前兆系统保持原有运行模式及日常工作,台站、各区域中心、国家中心按照“九五”前兆系统运行要求进行数据采集、日志填报、数据预处理、报送等日常工作;同时加入新的“十五”前兆系统工作模式,要求台站人员及时在网页更新转换参数,并通过“十五”前兆管理系统完成数据采集、仪器维护等工作。

并行运行的3个月中,“九五”前兆仪器平均汇集率为9772%,高于2010年台网运行的平均值9684%。各月具体汇集率如表2所示。

通过对同一套仪器两套系统的产出数据比较可知,两套系统产数据出除个别仪器外,基本一致。不一致的情况主要有:①气象三要素仪器中的雨量测项在“九五”前兆系统中的产出为累计值而“十五”前兆系统中的产出为小时值;②个别仪器“九五”前兆系统与“十五”前兆系统数据精度不同,但不影响数据使用。

综上所述,在并行运行阶段,接入改造后前兆仪器运行稳定、可靠,产出数据准确、可信。接入系统整体运行良好。

3结束语

“十五”前兆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对改造后的“九五”前兆仪器实现自动采集数据、在线统一管理等功能,达到了“九五”前兆仪器接入“十五”前兆系统的目标。改造后的“九五”前兆仪器实现了网络化功能,相关人员可以在线设置参数,查看数据。接入改造完成了“九五”前兆数据入“十五”前兆数据库的目标,为分析预报人员访问、处理数据提供了方便。

当然,本系统仍有一些不足亟待改善。首先,部分非标准化仪器未在此次接入改造项目中接入“十五”前兆系统,尽管此类仪器数量较少,但仍需继续进行接入改造工作。此外,部分台站人员仍然按照“九五”前兆系统运行模式进行台站管理与仪器维护,因此需要对台站人员进行必要培训,使其熟悉协转的操作机维护方法,使改造后仪器采集的数据完整、可信。参考文献:

何案华,赵刚,郭藐西,等2007基于Vpn技术的无线网络在地震前兆台网中的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7(Spec):47-51

马文娟,何案华,曹开,等2010“九五”前兆仪器与“十五”前兆管理系统的整合[J].地震研究,33(4):360-364

地震台站工作总结篇10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自历史上第一次地震记载(公元前1177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00多年中,发生过千百次强烈地震,每次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实现对地震灾害的预测预防,是几千年来人民的愿望。

李四光开始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时,已经是77岁的老人。李四光运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进行中国地震地质的研究,对地震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并提出“安全岛”的概念,从而演义了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故事。

一、对山西崞县地震的调查,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地震地质调查工作的序幕

1950年5月6日清晨,61岁的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李四光摆脱当局的监视,夫妇二人假道香港回到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热烈欢迎。李四光被安排住在北京最高级的六国饭店,一个多星期后,又迁到北京饭店。

住进北京饭店的第二天晚上,总理在百忙之中前来看望他们,令李四光夫妇十分激动。鼓励李四光协助郭沫若院长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李四光连连点头,说:“今天是中国未有的大时代,一切人都要努力,不能落伍。”

1950年8月17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解放后、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的大会。

大会结束的时候,李四光被选举为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1952年10月8日,山西北部崞县地区发生5.5级的强烈的破坏性地震,李四光立即派地质、地震工作者岳希新、王植、徐煜坚、宫景光及地球物理专家谢毓寿前往震区调查,首次提出地震地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地震地质调查工作的开端。

二、邢台地震后,提出了“地震能否预报”的问题。李四光对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不过得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1966年3月8日,在人口稠密的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震级超过7级,震中位于隆尧东北,震中烈度为9度左右。之后短短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7.2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

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一家一家的人被埋在倒塌的房屋里。大地表面扭曲变形、有升有降,成片成片地裂开了近百米长的大口子,落入裂口的人被紧紧地挤在里面。

邢台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余人受伤,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3月8日下午,总理召开救灾工作会议,李四光参加了会议。

会议结束后,李四光立即召集地质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织了一个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顾功叙副所长为主要领导、32人组成的地震地质考察队,连夜赶赴震区。考察队根据李四光布置的任务,首先调查地震区及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它的活动性,查明地震发生的原因和范围;推测地震可能扩展的趋势。

李四光日夜守候在办公室,亲自分析研究地应力变化曲线图,监视震情变化,同时抽调干部,成立地质部地震地质办公室。

总理赴灾区慰问回来后,召集有关方面的专家开会,研究邢台地震发展的趋势。

会上,提出了“地震能否预报”的问题。

众多的同志认为,苏、日、美等国,特别日本是多震国家,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目前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言下之意,我们更解决不了。

李四光针对地震是不能预报的说法,发言说:“如果是这样,我们做工作就没有意义了。”

他对总理说:“我看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不过我们得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以探索发生地震的规律是什么。”

为了搞好预测地震工作,已经77岁的李四光不顾身上巨大的血管瘤,坚持要同一起出发,赴灾区考察地震。李四光患有长期严重的失眠症,血管已经硬化,栓塞现象严重,万一血管瘤破裂,就什么救都没了。拼命将李四光拦住了:“直升机上下一颠簸就是一两米,你身上的血管瘤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这样,铁道部只有给他加挂一辆专列奔赴灾区。

到达灾区后,李四光马上去查看邢台火车站前深挖的地震观测井,又来回步行着四处查看,忙了整整一天,没有顾上吃饭。天黑了,李四光打开老伴给他准备的保温瓶,里面的面条已经化成糊糊了,他也不在意,香甜地吃了起来。

地震时,有人在野外看到,隆尧县南阳楼东南的一片枣林明显地南北来回反复转动。李四光认为,这个现象为某些震点发生的水平旋扭运动提供了证据,立即组织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张文佑、副研究员徐煜坚、大地构造室研究员陈国达、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孙殿卿等人,分别去现场进行地震地质调查。

4月初,李四光又收到总理转来的有关分析邢台地震的函件。

4月10日,李四光在总理召开的研究邢台地震发展趋势的会议上提出:“深县、沧县、河间这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不能忽视的。”1967年3月27日,河间县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关于这件事,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研究员汪成民有一段回忆。

当年,汪成民组队赴沧东断裂调研。临行前,李四光对他说:“现在邢台地震已发生了,我们进一步应该注意的是类似这种性质的构造在华北东部还有好几条,其中最近的一条就是沧东断裂。”

在听取了李四光的指示后,汪成民一行离开了北京,第一站到了山东德州,由南向北沿沧东断裂逐县进行调研。1966年底的一天,他们路过沧州北的兴济镇附近时,当地老百姓告诉他们,1966年3月,当地发生过一次井喷,水柱喷出地面十几米高,至今尚未平息。他们立即赶到现场,发现井水还在轰轰作响,像火车头一样一股一股地向外喷热气,并带出黄色刺鼻的浑浊热水,高度可达2米左右。过了不久,1967年3月27日,恰在喷水井以西30公里的河间县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1966年5月28日下午,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参加邢台地震科学讨论会的全体代表。在阐述了国外目前对地震预报的看法之后说:“这一次邢台地震考察,对地质构造、地震预报等进行了探索,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地震预报过去国外都不敢提,‘三八’节那天地震后,有些科学家说:‘地震预报世界上没有解决。’李四光同志独排众议,认为世界上未解决,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解决?我们派去大批人马现场实践,大力协同,就能得出结果。”

总理说:“我们这次有收获,将来可能把世界上这个未解决的问题解决了。现在粗线条看有点眉目,有希望……石油已放出异彩,我们要在地震问题上也放出异彩。”

三、李四光对中长期地震震中预测的准确性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前身是地震地质大队)的老同志黄相宁说:“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采用地震地质的分析方法,并落脚到中长期震中预测上,这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当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地震中、长期预测。”

1966年,李四光亲自组建了地震地质大队(现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

他指示地震地质大队,立即去山东建立压磁地应力站。应力站在济南市西南方向的长清建立后,向他汇报时,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地震地质大队立即到山东省境内郯庐断裂带上的安丘建立了压磁地应力站。果不其然,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1969年,渤海发生7.4级地震;1975年,海城发生7.3级地震。

1967年,78岁的李四光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进行1:5万地震地质填图。李四光指出:“邢台、河间地震与北东向的构造有关。北京正处于隐蔽地区,可能东西向构造活动更重要些。东西带很深,范围很大,很强烈,震群可能延续长久,释放能量比较大。因此我们的工作应向滦县、迁安东西向构造地区做些观测,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强震群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1968年,李四光听取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汇报京津地区地震情况时指出,“关于北京地区,我看是处于比较安全的地位。从构造情形看,虽然整个新华夏系是活动的,如果北京的,比如邢台、河间以及延庆等地区活动频繁,相对地说来,应力在那些地方释放了,北京反而是比较安全的,因此,我对北京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当然,有大的地震,其震动也可能会影响北京。因此,力量要布置在活动范围,不要集中在市区里面,市区有一定力量即可。”

1969年,80岁的李四光指出云南通海地震的危险性,并立即派地震地质大队西南区队组织分队,奔赴通海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分队在1970年1月4日到达通海西北30公里的峨山,1970年1月5日,发生了通海7.7级地震。

通海地震后,李四光立即提出要注意川西的地震危险性。1970年1月28日,81岁的李四光在与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专业队伍代表谈话时他说:“四川西部是危险区,现在我提心吊胆地工作,要赶快上去。”结果在1970年2月24日就发生了四川大邑6.2级地震。

1970年,李四光指示地震地质大队根据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性断裂带,结合历史地震活动,编制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图。分布图编制好、向他汇报时,他问了一些地方:道孚在哪?彝良在哪?武都在哪?武威在哪?门源在哪?峨山在哪?

1971年,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3级地震。炉霍位于道孚西北60公里,处于同一活动性断裂,地质大队军管组负责人王国亮提出:炉霍地震是不是与1970年李四光问的地名“道孚”有关?

1974年5月11日,云南大关北发生7.1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地质大队分析预报室得知西南地区发生7级地震,但震中还未定出,全室人员都在分析震中在哪里。当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黄相宁提出在彝良。当地震目录报来时,震中离彝良很近,相距100公里。大家问他:“你怎么分析到这次地震在彝良?”他说:“炉霍地震发生在炉霍活动性断裂带上,它往东南延伸就到了彝良大关一带,而彝良正是1970年汇报时李四光问的第二个地名。”

从此,地质大队便明确了李四光问的地名就是他心中近期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点。

此后,1976年8月,松潘发生两个7.2级地震,震中距武都116公里;

1981年1月,道孚发生6.9级地震;

1984年1月,甘肃武威发生5.3级地震;

1986年8月,青海门源发生6.4级地震;

1990年10月,甘肃天祝发生6.2级地震,震中在武威东南100公里。

上世纪60年代末,李四光唯一的外孙女周宗平被他安排在地震地质大队工作、学习,地质大队的同志们就请她去问她的姥爷,为什么邢台震后他提出要注意河间沧州,河间震后又立即提出要注意郯庐断裂带?具体是怎么分析判断的?她问李四光之后带给大家一句话:“让他们看我的书(指《地质力学概论》),都写在书里了”。

在李四光的倡导下,由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主持,前后查阅了各种档案、文献、古籍等8000多种,历时两年汇集成《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一书并正式出版。它奠定了研究中国地震活动性的基础。

四、让我们记住李四光